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

2024-09-13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精选8篇)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 篇1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当前面临的任务挑战,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重要原则、进行了具体部署。讲话展现强烈使命担当、蕴含深厚民生情怀、具有宽广全球视野,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有智不如乘势”。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我们就能回应广大群众热切期盼,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六项原则”是根本遵循。“六项原则”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以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这些重要论断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制度保障。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长远。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为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治本之策。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等重点,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个重中之重;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和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重点任务。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是关键。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终身追责,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守护好生态文明的绿色长城。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人类的贡献。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 篇2

过去, 工业文明并不会受到土地、气候等因素的制约, 深刻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进程, 漂洋过海, 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被称之为“蓝色文明”, 相对应的是农业文明, 称之为“黄色文明”。随着时代不断演变, 曾经的“蓝色文明”一度演变为“黑色文明”, 成为环境杀手。二战之后, 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问题, 成为社会大众谈论的火热话题。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值得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深思, 已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必须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研究。换句话说, 生态环境危机并不是孤立现象, 和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密切相关,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重新审视其产生、形成。

就生态哲学来说, 是指在生态危机全发时代下, 运用哲学的眼光思考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解决存在的生态环境危机。横向看, 生态文明和位置文明、政治文明等属于并列文明, 而生态文明是其它文明得以维系的首要前提, 一旦缺乏生态文明, 人类终将回归到野蛮时代。同时, 如出现生态环境危机, 各种资源终将会枯竭, 物质繁荣也将无法持续, 人类终将失去乃以生存的家园, 互相争夺仅有的生存资源, 处于恶性竞争中, 社会关系恶化, 政治文明将失去意义。纵向看, 生态文明属于一种新时代文明, 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 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自身利益。从某种角度来说, 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过程中, 要借助科学技术、消费观念、哲学思想等, 做好反思、总结工作。在解决生态环境危机中, 需要利用生态哲学, 重新正确审视自然世界、人类文明成果, 重新认识人类和自然世界关系, 围绕生态文明具体要求, 总结人类文明成果。

二、生态哲学视野下中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1、中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重要性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较慢, 但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中, 已成为国际中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人口众多, 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 但人均资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 我国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已经不在自然承受范围内。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 机动车辆增多, 生态问题日渐严重, 出现雾霾天气, 降低了空气质量。就我国而言, 粗放型经济是我国已有的经济发展形式, 资源利用率低下, 化工类企业排污大, 严重污染周围的生态环境, 特别是二次污染。针对这种情况,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形式, 向集约化、生态化方向转变。在党十八大报告中, 专门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 将其列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中, 巧妙地融入到经济建设中, 注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就是说, 想要保护生态环境, 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 要将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中, 最终实现经济生态化。进而, 可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法律具有的强制作用, 避免自然生态再遭到破坏, 促使城市化行为规范化, 规范行业生产、运营, 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2、生态哲学视野下中国环境制度建设策略

(1) 人生态思维和环境制度规范

站在哲学的角度来说, 正确的意识是促进客观事物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人的生态思维能够指导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在此过程中, 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与时俱进, 树立全新的生态思维, 正确指导环境保护制度。在构建环境保护制度的时候, 必须树立生态系统化的自然观, 要以自然为切入点, 深层次思考存在的问题, 要在统一整体中去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注重整个生态系统环境的关系。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保护生态野生物种, 要充分意识到平衡生态链的重要性, 要灵活运用“群体化、系统化”生态思维, 客观地指导环境制度建设, 使其更加客观、合理。还要综合考虑自然价值, 去建设环境保护制度, 而不是围绕人类发展以及个人利益, 要把自然当作人类永远的朋友, 并不是奴役的对象, 不能将其作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库, 才能实现人、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2) 人的主体性发挥和环境保护行为制度规范、生态消费制度规范

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 自然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遵循其具有的发展规律。在环境保护制度下, 人要充分发挥保护主体的作用, 要不断规范公众自身行为, 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作用,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 必须多角度考虑公众主体地位, 多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将环境保护制度演变成一种人的思维意识, 成为一种日常行为习惯, 对应的环境保护制度规范也能得到应有地落实。在此过程中, 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分析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优化解决, 并将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落到实处, 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此外, 在生态理念指导下, 要意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 构建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 改变消费者不健康的消费习惯, 这是处理好人、自然二者关系的首要前提。但所构建的绿色消费环境保护制度必须具有鼓励性质, 倡导一种“节能、环保”的消费形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生态哲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要在生态哲学指导下, 多角度、多科学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建设全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制度, 通过不同途径呼吁社会大众保护生态环境, 而不同行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 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改变各地区、城市生态现状, 提高空气质量, 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演变,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已成为新时期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进行深层次研究, 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 深入研究新时期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有效整理哲学思想, 梳理出更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思路, 统筹兼顾, 多角度、多层次建设中国环境保护制度, 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因此, 本文作者对生态哲学视野下中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这一课题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哲学,中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分析

参考文献

[1]罗鹏.生态哲学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2]秦士栋.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3.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 篇3

大型电视访谈节目“8+1对话: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美丽中国”是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通过领导专家学者之间的对话,使湿地保护事业得到更为广泛的了解和认同。

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8.6%,却蕴藏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显著特点,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据全国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我国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3848.55万公顷。其中,滨海湿地的面积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5万公顷,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03万公顷,库塘湿地的面积为228.50万公顷,高原湿地、红树林湿地也极为典型。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各项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国家林业局在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过程中,把湿地保护作为林业三大生态系统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今年以来,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湿地保护专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完成省级湿地立法的省份达到17个。首次提出了要制定湿地保护红线,到2020年,湿地保有量达到8亿亩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已形成重要成果并通过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了《湿地公约》要求的国家湿地资源调查,成果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增加了25%。各级地方政府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今年申报的国家湿地公园达到150多处。联合中央电视台开展了“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引起了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6处,湿地公园430多处,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重要区域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东营市境域大部是黄河百余年来携沙填海冲淤而成的新生陆地。全市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环境典型独特。全市湿地总面积55.21万公顷,其中陆域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6.32%。分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5类14型。其中自然湿地38.93万公顷,人工湿地16.29万公顷,陆域湿地28.77万公顷。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营市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湿地,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15.3万公顷,是东北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迁徙经过的鸟类多达600万只,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拥有种子植物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

东营建市以来,确立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为龙头,以城市湿地建设和生态绿化为支撑,统筹抓好全市湿地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保护利用,全面构筑生态体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湿地之城、生态之城,充分展示东营的自然之美、绿色之美、生态之美。

近年来,东营牢牢抓住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工作中,坚持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为统领,全面构筑生态系统,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构建生态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正在向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迈进。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9元,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增幅居山东省前列。东营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对话中,与会嘉宾围绕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东营市的湿地保护与生态富民,发展湿地与农业、生态旅游,湿地保护、湿地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他们认为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物质产品,而且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许多地区湿地类型改变、湿地面积减少等现象的发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湿地变化应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东营市在工作中坚持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为统领,全面构筑生态系统,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构建生态社会,弘扬生态文化的作法在全社会中树立了一个保护湿地资源的

nlc202309040326

典范。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大家认为,湿地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安全,构建防灾减灾体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加强湿地保护,不仅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湿地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光荣事业。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扩大湿地面积”的明确要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科学构建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积极推进湿地保护法制建设,全面深化湿地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型电视访谈节目“8+1对话”创办四年来,已经先后在郑州中国绿化博览会,浙江宁波、衢州、丽水、龙泉“绿色中国行”活动,广西南宁、内蒙古乌海、海南文昌绿色中国行活动,黑龙江伊春第三届东北亚生态论坛等活动中举办,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广泛宣传,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对话精彩实录:

东营印象

李文华:我到东营应该说是回老家了,我是山东广饶的。咱们东营市第一个特点是地理区位非常独特,而且景观非常美丽。另外,咱们山东人,特别是东营人朴实和勤劳,特点非常突出。第三我觉得咱们这个地方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把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充分的体现出来了。我相信今后的东营,包括湿地保护、发展的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好。

马广仁:由于工作关系我到山东到东营来过很多次,东营是一个新鲜的城市,有活力、有魅力,也是一片乐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们黄河流域入海的一个保护区,这个保护区内的生物种类也很多,所以每次我到黄河三角洲来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感受。这次刚好赶上鸟类迁徙的季节,我昨天到了黄河三角洲又有一个新的感受,所以我在这里希望全国关心湿地的人们可以到黄河三角洲来体会一下,来感受东营市委市政府、东营市人民在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

马丁:这是我第一次来东营,昨天我们已经考察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这里湿地的面积和规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东方白鹳等鸟类,尽管这些鸟类已经向南飞了,但是这一切都清楚的说明,我们东营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陈家宽:第一非常年轻,因为东营建设在非常年轻的地方,城市建设历史也非常短,所以是全国非常年轻的城市。第二充满了活力,因为在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居然有600万个鸟波澜壮阔,充满活力,另外城市充满活力。还有十分大气,我听了申市长对东营的发展规划的介绍,看了建筑非常大气,保护区的建设有15.3万平方公里,这种保护区所表示出来的那种气势人人震撼,所以我是12个字,非常年轻、充满活力、十分大气。

申长友:我认为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我们东营:一是年轻,这是一片年轻的土地,也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我们在几百年前脚下就是大海,是黄河这个搬运夫,把黄土高原的泥沙堆积成了黄河三角洲;再一个东营市也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是因为这里发现了油田,开始会战,1983年建立东营市,今年正好建设30年。第二句话是富饶,我们这里有石油,现在我们的石油产量已经开采了50年,还能开采50年,有10亿吨的储量,是中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80%的储量和85%的产量来自东营,我们这里还有广阔的土地,每年黄河给我们造地两三万亩,现在别的地方土地在减少,唯有东营土地在增加。而且我们这里还有广阔的海岸资源,海岸线有410公里,东营市北面、东面都是大海。第三美丽,东营有美丽的湿地,还有河海交汇。第四我们这里发展潜力巨大,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11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东营作为惟一全部纳入这两个国家战略的城市,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下一步要把潜力变为经济优势。

保护湿地资源

陈克林:现在国际上有一个叫做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167个国家成为这个公约的缔约国,根据湿地公约的规定,湿地的概念是这样的,就是江河湖泊沼泽,另外海洋海岸带在退潮以后的6米以上的区域,浅海区域,也是湿地的范围,同时还要加一些珊瑚礁、一些岛屿,都是湿地的范围。第三类就是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包括稻田、水库等等,一共有40多种类型。

湿地保护在国际上热度非常之高,很多国家都开始发展起来了。从全世界来讲,湿地的面积占了地球陆地表面的6%,这是天然的湿地。如果加上人工的湿地又是6%,大约总共在12%左右。自从经济发展、地球人口增长,特别是近百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对湿地的破坏比较严重,换句话说,发展经济第一位首先使用湿地资源,因为人们居住在湿地的周围或者湿地里面,所以湿地很容易被开发利用。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湿地最早,破坏的程度也很严重,像美国、欧洲一些发达的国家,它们的平均湿地损失掉了50%,这是从面积来讲。从复杂的角度,主要是湿地的功能或者功能价值的转换,一个很好的天然湿地,由于开发利用转换成人工湿地,可能价值原来从一亩地一千美元现在变成了一亩地一百美元,所以服务价值发生了变化,这是近些年来国际上之所以认识到湿地保护所体现的价值是非常之高,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湿地保护的重视。

马广仁:中国湿地的特点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面积大,现在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第二个特点分布广,我们31个省自治区、东南西北湿地分布很广。第三叫类型全,主要是湿地公约的42型三大类在中国都有分布,只是中国在湿地公约的分类系统里面主要讲到是滨海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内陆湿地分成三个: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所以我们是五大类。第四句话区域差异明显,就是南方的、北方的、东部的、西部的,类型都不一样,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比如我们集中连片的沼泽湿地主要在东北,比如我们的泥碳地主要在四川,比如湖泊群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第五句话是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资源里面植物、动物,包括水生的都很多,这个数据我记不太清了,大约植物1700多种,所以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nlc202309040326

我们国家中央人民政府在湿地保护管理中大体分几个方面,一个是从政策上,我们从2000年开始出台中国湿地保护行动指南,2004年国务院专门发了一个关于加强保护湿地的通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里面专门提到了湿地的内容。从机构上国家正式批准组建了国家层面的,具有全国指导和管理的一个机构,也就是我们这个机构,设在国家林业局。同时31个省市自治区大约现在有14个省有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没有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省份也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这件事情。第三从规划上,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我们国家的湿地保护的中长期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我们又制定了阶段性的,也就是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央财政拿出大笔资金进行湿地的保护。现在按照湿地公约的精神,我理解是两句话,一句话叫有效保护,第二句话叫合理利用。在有效保护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功能管制利用区,这四种方式对我们国家湿地进行有效保护,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全国建立的保护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大约550多种,建立湿地公园430多处,其中国家级298处,保护小区就更多了,保护小区主要是对单一物种,比如野生大豆进行有效保护,在沿海我们通过多功能管制利用区,在利用的同时进行有效保护。

李文华:我们现在湿地还处在一个非常严峻的破坏和对话的形势之下,比如说由于我们人口增加这么快,很多问题就产生了,比如说有些地方把湖泊变成耕地,有些大型的水利建设,另外就是污染的问题等等各个方面。而且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破坏的形式突出的特点不一样,比如东北地区主要是把湿地变成耕地了,现在长江流域或者华东地区,人口密集、发展很快,城市化发展很快,那地方城市化和污染问题就特别突出,西北地区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告急,那个地方危险,农业发展以后就缺水了。再有比如说青藏高原,现在看起来那个水是很好,但是雪山在融化,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从将来看这是非常大的隐患。那么将来我们湿地会怎么样,因为不管怎么说水还是湿地中最根本的特征,而且从面积上来讲,根据最近十年几乎是3%,按照这样的情况退化下去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提出来,我们能不能像耕地一样划一个红线,这个地方必须死守,要不然不好办,因为我们的湿地看起来是类型比较多,比较齐全,但是我们面积很少。有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来,是不是耕地提出来18亿亩,咱们这边是不是至少应该保存6.5亿亩,我觉得这个愿望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从思想上也是很赞成的。另外,在划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为了保存湿地不只是像农田那样就行了,还要供给湿地周围的流域或者面积,这个事情怎么弄?另外我们说湿地要保存,除了面积问题还有质量问题,到底哪些指标来反映它是退化的。因此我的建议是这样,我们要积极的进行研究,最后又要科学的论断怎么样有它的可行性,这样的话就把我们很好的愿望能够具体落实到实际上去了。

刘劲:刚才李院士的话,我是见证人也是亲历者,我记得1999年我们拍摄电视剧《长征》,当时我们爬雪山是在四川,过草地就是刚才李院士说的草原,当时去拍的时候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就是沼泽地里有沟,因为我们行军有时候骑马,那个沟马过不去,很宽,两三米,我就问这个沟是干什么的?说排水,排水干什么?养羊养草。因为改革开放发展初期羊肉很值钱,藏民很开心,羊长大以后一卖到年底有很多的收入。我感觉,你还是把自然环境破坏了,总觉得不对。很可喜的是,我今年又去了一趟阿坝州,又回到那个湿地草原,我首先看有没有沟,那个沟没了,但是有铁丝网了,后来我问他们沟呢?沟填平了,说以前排水是不对的。我说铁丝网干什么的?是分片放牧,今年把这片草地圈起来让它长,牛羊进不去,我让它到那片吃,明年再把这片吃过的圈起来,我说这样挺好,就像休鱼一样,几个月不去打鱼。还有在那个草原基本建不到羊了,全是牦牛,我说为什么?他说羊吃草太厉害,把根都要吃掉。牦牛别看挺粗壮的,但是很温柔,只吃地面上的草,我说这挺好,我说你们牧民利益会不会有牺牲。他说我们现在有很多经济收益的渠道,比如我们把环境保护好,把湿地保护好,有很多人自驾游来旅游,都来拍照,我们收入起码比我们养羊时还要高。因为他算经济细帐,所以我特别开心我们的藏族牧民们都有了保护湿地的意识。

陈家宽:湿地这个概念比原来湖和沼泽更重要,实际上它把海洋和生命并列起来。全球所有淡水资源最终是通过这四种类型湿地保存下来的,因为水是人的生命资源,湿地最早是为鸟,后来为了生物多样性,现在可能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看看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一章里的解读,我觉得是最好的概括,第一个任务是把国土资源空间开发要优化,该保护的保护,该利用的利用,要把人类的公民活动和城市化压缩在一个空间里,这非常好。东营我注意到了,他把自然保护区,面积非常大,保护起来了,然后公民区分开,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国土资源的哪些地方应该开发,哪些地方应该保护,保护当中如何跟人和自然协调,要空间合理化,这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水源地、农业安全的耕地要保护起来。第二个事情,十八大文件讲得非常好,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如果不改变的话是没有用的,包括对长江流域的水利资源怎么利用,怎么建坝,包括我们现在大量污染的排放等等,我觉得一定要改变,这跟每个人都有关,湿地决不是主管部门的,人人都有关,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第三个比较紧迫的,对已经受到损害的湿地和环境要修复,我们修复任务非常重。第四个最重要的方法是立法,用法律规范我们。

申长友:国务院批复的两个区域都提出了生态优先,所以我们工作中确立了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理念。在工作中我们把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突出大水面,大空间,大绿地。构建森林环抱、水系环绕、湿地相间、鱼鸟共生的生态系统。二是我们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改善环境的基础,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在把东营市中心所有的污染工业全部搬迁。另外在市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约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我们把生态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我们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突出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魅力的生态城市。

nlc202309040326

燕翔:我们全省9600万人民对湿地也是情有独钟,非常的爱护湿地,所以我们山东出台了省委省政府的文件、政策、条例,包括山东省人民政府的省长令都有。山东这几年一共投入了19亿,我们重点治理了黄河三角洲、南四湖、黄河古道等所有湿地。现在全省有湿地面积大约在200万公顷,占整个山东国土面积的12%,而且我们现在有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98个省级以上湿地保护单位。

刘劲:我是绿色中国形象大使去过很多地方,像浙江的衢州乌溪江,我在那打过鱼,我看渔民不费劲拿着网兜一兜就是一条鱼,太容易了,但是他说不是随便打的。还有那个白鹭就在我头上盘旋。其实我们国家只要稍微下功夫,以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聪明能干、我们的勤劳,一定能把美丽中国早日建成。

马丁:听了专家的发言,我也有同感,中国像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现在已经指定了46处国际湿地,可以说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现在我想谈一下欧洲的湿地保护的现状,上世纪以来,欧洲已经丧失了50%的湿地,现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保护体系,湿地公约的起草在英国,就是在我的家乡,我们基金会参与了这个公约的起草,也作为这个公约的发起人之一。目前在欧洲一共有47个国家批准加入了湿地公约,现在一共有1001处国际重要湿地,跟中国没办法相提并论,因为相对来说国际湿地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13%。但是由于欧洲人口稠密,面积非常小。所以,保护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欧盟制定了三个指令,在它的成员国里,要求在指定的区域进行严格的保护。第一个指令是栖息地指令,要求到2015年指定的特别保护区要处于良好的状况。第二鸟类栖息地的指令,专门设立特别的保护区保护这些水鸟。第三个指令就是要求在欧洲建立水框架指令,要求欧盟成员国制定河流流域管理计划,以改善水质增加水量,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

马广仁:中国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归纳了三个方面:一个叫做面积减少,十年间我们湿地面积减少300多万公顷。一个是功能下降,一个是生物多样性降低。这是一个问题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现在的制度问题,现在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法规,我们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很多事情都要用法律的方式把它固定下来,只要立法了人们就去遵守它,这是制度方面。第二我们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现在湿地的生态系统都是阶段性的。比如说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没有建立。第三个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还比较缺乏。五年以前,我们委托中科院就湿地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健康的评价体系,就是湿地是不是健康的;一个是功能的价值评价体系;一个是经济的评价体系。三个评价体系,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确实建立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我们现在已经在全国选取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实际的检验。单说经济评价,我们在这之前选取了19个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了评价,按照这个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每公顷湿地经济价值大概8~20万之间,由于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由于发挥功能不同,自然每公顷的经济价值肯定不同,平均大约在每公顷10万左右。

生物多样性保护

陈家宽: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总和及其变异体,还有包括它跟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以生物多样性一般误读成物种多少。所以要纠正物种的多少,这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内容,还包括生态类型还有遗传资源。第二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的,受损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从生态系统来讲,我们讲湿地,中国的湿地关键是有四种方式改变,一种是改变它的物理过程,比如说原来是跟江湖相通的,像鄱阳湖、洪湖是通的。有些是跟长江连通的,那么你修了很多坝,很多鱼上不去了,这个物理过程改变了湿地的自然的水文过程。第二种方式是污染化学过程,大量的排污,还有营养物质加进去。第三种是外来物种入侵。还有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上四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的保护问题。现在比较难办的是全球气候变化,非常难控制。前面物理的、生物的方式,是人类主动行为造成的可以改变,但是全球气候变化这个最困难。

李文华:中国的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在世界上来讲有很多的创意和很丰富的经验。生态学提出来到现在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国用生态学是解放以后,所以最初阶段我们只能跟着国际上进行学习,中国的后发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咱们生态学会从1970年成立时只有几百人,到现在已经一万多人。目前来讲,有些情况我们还是要像国际上学习,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但是有些方面我们一起在前进,在某些领域,特别是牵扯到实践和理念的问题上,我觉得我们有些地方已经领先。

陈克林:湿地到底在气候变化当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过去确实很少人知道湿地到底发挥什么作用。湿地是储存二氧化碳巨大的仓库,刚才刘劲先生提到那个草原,您看到的堵的那个沟就是我堵的。为什么堵?原因是上世纪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开始以后,大量的排水,为了扩大草场,为了扩大牧业。而这底下全是泥炭,泥炭就是碳形成的前期,最深可以达到十几米深,而且如果在不破坏的情况下,全球陆地碳达到5400亿吨,35%的碳是在湿地里储存的,可以想像泥炭被破坏的话,二氧化碳天天都在释放,因为它的水排了,排了以后好氧性微生物繁殖以后释放大量的碳。所以被排干的湿地中大量二氧化碳在不断的排放到大气当中。本来这个湿地是抑制气候变暖、阻止气候变暖,但是由于没有保护好,破坏了它,它不但阻止不了反而促使加快对碳的排放,现在我们说全世界基本都知道了,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就是这样的因素。

刘劲:“洪湖水浪呀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呀是家乡啊。”大家知道这首歌是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歌,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最喜欢听的一首歌,我想他一个是喜欢听这个旋律,再一个浸透着总理对湿地的爱护、对湿地的重视,所以我希望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多一些像洪湖、洞庭湖、青海湖,尤其像东营这样的湿地,因为有了良好的湿地,我们才有好景、好时和好的文化。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 篇4

常州市实小教育集团平冈校区五(2)班赵宇辉pg130439月14日,你知道这是什么日子吗?这是我们实小教育集团平冈校区的小记者到南大街星聚广场上参加常州市2013年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暨保护生态,建设美丽常州主题宣传活动的日子。

一路上,我们五(2)班的小记者在一起欢场笑语地谈论着采访的话题。到了南大街,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下车。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了星聚广场上,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科普日启动仪式开始了。主持人绘声绘声地向我们介绍了今天的主题“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常州。”

接下来,我们便到一个名叫翔宇资源再生科技公司那里去采访。工作人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小朋友,我们公司可以利用废旧塑料粉沫废线路板粉末加工处理成脂塑景观制品”。听完后我问那个工作人员: “叔叔,你们公司怎么把塑料加工成脂塑景观制品的了做成脂塑景观制品有哪些东西?”那个叔叔想了一会儿对我说: “我们公司把塑料压成小段,组装成椅子,垃圾桶,地板等,而且这些脂塑景观制品不会被雨腐蚀,对保护环境有很好的作用”。听完这些,我觉得现在的科技真发达,暗暗的在心里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知识,做一个对环境,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知不觉采访结束了,可我的心还沉浸在废旧资源再生的话题之中!

建设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 篇5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制度是重要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根本目的。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思想一经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必将产生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美丽中国 有你有我你欣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浑,我喜欢“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婉约。的确,每个人眼中的美丽中国都有不同的版本。

几天来,人们关注美丽中国的概念,也在探讨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路径。有人说政府要多增加环境治理的投入,有人说必须靠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人说需要更好的制度建设,这些都很在理,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行为方式对美丽中国的贡献。其实,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上着力,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任何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碧水、蓝天、清新的空气、洁净安全的食物、宜居的生活环境,美丽中国的这些元素,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

“美丽中国”寓意几多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舒适环境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才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共鸣,开启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

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展望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依靠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全民参与。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将在现代化之路上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力量。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到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详细]生态文明将开辟人民福祉新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乃至其战略地位提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一段时期,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应对能力,也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将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号角既已吹响,行动至关重要。人们期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总结过去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采取更加果敢和有力的措施,同时在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不要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贯穿到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清醒认识发展阶段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相当部分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今年春天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较大面积、较长时间、较高污染雾霾天气。东北部分城市秋季也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再次凸显了我国大气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总体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五是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六是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

建设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 篇6

古人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都是大美中国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

列夫托尔斯泰曾如此定义‚幸福‛那就是和大自然在一起,看着她,和她说话。优美的环境,其实也是看不见的财富。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式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以,促进绿色发展,建成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多的肇事者反而使得环境污染事件成了一件‚找不到责任人的公共事故‛。面对种种环境污染事件,要从根源上预防,以防其阻碍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美丽中国的建设。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治理。

第一、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环境保护严起来,企业才会有压力,有动力强化创新驱动。实施技术改造,走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道路。护住绿水青山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治理环境污染要政府、社会、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公众和企业,惠及社会和国家。

第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故‚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

第四、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要从污染源头着手的理念‛。抓环境治理,必须从源头改善生态环境。开展‚净空、净水、净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第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切实用生态文明建设主导经济建设、引领城乡发展、带动经济效益、牵引产业发展。

第六、加强领导干部环境问责制。靠实领导责任,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和从严治党一样,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而且对于重要指标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

三、为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落实。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党和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做到表率引领。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环保部门也要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组织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向下安排部署好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加强监督体系,监督问责要跟进。总书记指出‚监督人民也有责任。人民有责任有义务发履行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畅通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同时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体现监督的‚存在感‛。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要盯紧。利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我国的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等;环保部门可制作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册子,环保袋等会同相关部门做到100%发放到户;在街道的宣传栏上以漫画、文字的形式做好宣传;利用好政府交通要道上的滚动屏,做好宣传;力争做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宣传要达到‚祛除个人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破坏生态环境人人都是受害者,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

绿色生态引擎建设美丽中国 篇7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年间, 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念不断升华,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

从人类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视角看, 为了自身的发展, 人类一直都在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同时, 为了有效率地实现这种交换, 人类也在不断地设计和创造着更为有效、更加公平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追求幸福的人文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类能够涉及的世界, 统一于客观的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现实环境即社会, 统一于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错运动的辩证关系体系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 正是汲取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阐发的。

(二)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总体布局的高度, 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内容,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顶层设计更为完善、更加科学。

(三)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协调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建设范围, 意味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着重追求经济的现代化, 发展到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步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境界。经济建设是根本, 政治建设是保障, 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 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

(四) 顺应了各族人民的新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顺应了民生需要, 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对应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 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充分体现, 顺应民心、顺乎民意, 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响亮回答。

(五) 回应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绿色经济、新能源、环保产业正成为各国纷纷抢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这既是挑战, 也为中国成为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发动者、创新者和引领者提供了可能和机遇。在新能源、新技术领域, 欧美发达经济体都已布下重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生态经济是一个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过程。中国经济一直在强调转型, 突出内需的主导作用。中国有诱人的超过13亿人口的大市场, 如果能抓住新产业革命的机遇, 有望在更多新兴主导产业占据更大话语权, 从而在下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周期中占据主动。“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 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种新方式生活。”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总体布局的高度, 是符合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 也将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可以说, 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 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 是生态文明的中国。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 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在指导方针上,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实现路径上,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走出一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道路;在目标追求上,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时间跨度上,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建设美丽中国铸就实现“中国梦”的绿色发展路。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发表重要讲话, 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话, 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中国梦”既是对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概括, 也是当下民众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既是对各族人民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 也是对普通民众希望和追求的呼应。

早在1916年, 我们党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就曾热切呼唤一个“青春中国”。他在《青春》一文中提出, 中华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 “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 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1935年, 方志敏曾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写到:“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 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我们相信, 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从“青春中国”、“可爱中国”, 到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 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 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的美好愿景, 承续着各族人民一以贯之的“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 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铸就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是着眼长远,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事业。只有政府、企业、公众协同一致, 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美丽中国才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

建设美丽中国, 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 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生态示范创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措施。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通过开展创建生态省 (市、县) 、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活动, 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绿色发展道路, 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去实现。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1卷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 篇8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失衡、再到和谐盘旋上升的过程,纵观人类悠久的历史,人们从敬畏自然到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最终挑战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也给自己带来一系列值得警醒的后果。历史进入20世纪, 曾经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辉煌胜利的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优越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却造成了自然的满目疮痍。在发展与自食恶果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才有了如今正在崛起的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生态文明阶段。

对生态文明广义的理解是: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自身特有的三层和谐观念,即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谋求与其他物种的和谐生存、在人类共同体内部谋求不同生态文明之间的和谐以及在个人的心灵深处谋求理性意志和情感的和谐。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多为狭义上的理解,即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践自然、滥用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实践,必然有其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和直接来源

身在资本主义大扩张的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亲眼目睹了机器化大生产神奇的物质财富创造能力,但同时他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财富创造,是以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为条件的。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受历史的局限,他们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不够系统,还没有形成体系,但是通过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我们仍然可以清晰的发现他们的真知灼见,以及散布在著作中对生态问题极具洞见的认识和论述。

1.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人类不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恣意破坏,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够在与自然的共存中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利益。

2.实践是人与自然的纽带

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人类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延续种族,提高生活质量,将自然改造的更加适合人类居住。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又强调,人类的实践以及对自然的索取不能永无止境,否则物欲膨胀,只关注财物索取,不理会环境承载力,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最终两败俱伤。

(二)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所吸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无论其内容的丰富性,还是思想的深刻性,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璀璨夺目的。中国人形成了整体统一的宇宙观,以这种宇宙观观照世间万物,皆是有情、有义、有生命的体现。天地含情,万物化生。人与天地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天赖人以成,人赖天以久。尽管古人的某些思想带有神秘的自然色彩,但是其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还是蕴含着许多哲理,为我们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思想资源,如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第一次哲学思考;道家的生态文化思想则是更直接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我们当今生态文化建设更具影响力和指导作用。我们归纳我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

尽管古人关于天人合一有不同的说法,但其思想的本质都是强调人要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在统一。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重要一端。如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中,山林河川是历代文人士子最重要的精神家园,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已经溶入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成为后世文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梦影。

2.万物平等、尊重生命的生态价值观

比如,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激起了动物保护者的极大关注。当人的利益与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发生冲突时,传统文化中尊重生命、万物平等的观点也许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方向。

3.顺应自然、永续利用的生态实践观

庄子说:“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这种顺物自然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事物的本性,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人为干预。人类在实现自身利益的时候,也应该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但“发展”本身意味着什么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思考,大家想得比较多的是怎样搞“发展”、怎样大搞快搞“发展”,各式各样的“发展”研究都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发展有度,有临界点, 越出度, 接近或超过临界点,就会引发生态灾难, 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就我国的生态系统而言, 这样的临界点离我们非常之近, 不再是未来的、长远的可能性,而是眼前残酷而又难以回避的现实。说到底,人民不仅要富裕健康的生活、稳定富强的中国,还要美丽的家园、美丽的中国。这些年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自然生态系统脆弱;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容乐观;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贯彻落实这四句话,就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有待加强。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只注重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很少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传统道德建设很少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下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不够,在环境道德教育以及环境道德实践方面比较薄弱,即使进行了环境教育也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的效果。所以我国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有效的规范自己的行为,生态文明意识没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来。

前些年有一则公益广告“人类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泪”,令无数人为之一震。眼下,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欠缺的就是这种前瞻意识和危机意识。对于一些部门而言,生态与环保“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名义上环评是第一道关,但在现实中环评为重大工程让路,“先上马、后补票”事件时有发生。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说,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

首先,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目前,我国公民对生态价值定量评价的意识不强,在我国,资源价格基本上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但这个价格反映出的并不是资源真实的价格,它只反映了资源的开发成本,而在开采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所造成的损失不计入成本中。所以,我国市场体现出来的是“产品高价、原材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片面价格体系。这种“环境无价”观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了很大负面影响。生态价值同样是评价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标准,我们要向公众推广资源环境有价的新观念,在制定经济发展指标时考虑环境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责任感。

其次,树立生态消费意识。2008年由中消协组织的“最应该摒弃的十种不良消费行为”评选结果是:明知驾车劝饮酒;景区公物不爱惜;野生动物上酒席;处理垃圾不分类;红白喜事过奢靡;餐后离席满桌菜;住宿宾馆长流水、长明灯。目前我国存在一次性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炫富消费、畸形消费、借贷消费和非法消费等等不健康的消费现象。这都在提示我们的生态文明观念严重缺乏,这些消费模式之所以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是因为其核心是物质主义的,它把满足人的无限物质欲望作为第一目的。拉动内需的确需要刺激消费,但是公民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政府引导正确的可持续性消费行为。可持续性的生态消费模式包括三层基本含义: 一是绿色消费,在消费过程中选择没有被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健康产品,消费后合理处置垃圾,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适度消费,转变消费观念,在满足对商品需要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能源,崇尚简朴。三是持续消费,注重对后代带来的影响。可见,实现消费“发展性”与“可持续性”的双赢,这正是可持续消费的本质内涵所在。

最后,树立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更高层次的追求,自然生态,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审美价值。当我们置身于湖光山色中,看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听松涛阵阵穿林响箭,春风中纸鸢飘摇,夏雨里芙蓉如面,秋夜里雨打芭蕉,冬天里梅影卧雪,精神情操自然得到陶冶,美丽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不能给予的精神上的满足。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是顺应时代变化,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呼应,更是在提醒党员领导干部,发展到底要GDP还是要生态与资源?要财政收入还是要民众幸福?要一时面子还是要造福后代?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响应者和推动者,这彰显了中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新行动纲领,这是一个关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计,必将给人们增加更多的福祉,这也必将建设出一个青山、绿水、富庶、繁荣的“美丽中国”。

上一篇:汉语言文化论文下一篇:人民版专题二第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