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化论文

2024-09-13

汉语言文化论文(精选8篇)

汉语言文化论文 篇1

枝江市团结路小学 学生汉语言文化电视大赛方案

为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钟情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市教育局将于2014年8月举办首届宜昌市中小学生汉语言文化知识电视大赛。根据宜昌、枝江市局统一部署,我校制定方案如下:

一、赛题与初赛

3月1日——4月15日,以各备课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出赛题,将试题以电子稿的形式上传政教处,并根据赛题制卷举行年级统一初赛。

二、决赛

4月30日前,政教处综合初赛赛题后制成学校赛题,各班选出8名选手参加学校决赛。

三、赛题范围

1、一至四年级考察“汉字”(参照以下附件中的“汉字”赛题范围)。

2、五至六年级考察“汉字、成语、古诗词、文化常识”(参照以下附件中的“汉字”赛题范围)。

四、政教处将根据赛题和决赛情况,为班级积分,纳入班级考核。

五、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枝江市团结路小学

2014年2月28日

附:宜昌市决赛内容与题型示范供大家思考

一、小学组

(一)汉字

1.报写。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字。(*本类题由专家命制,不公开征题)①报生字,根据字义提示及相关词语,选手写生字,每组5个字。如:“宅”,住宅,指房子。

②出示拼音,依次写出该读音的字,比谁写得多(即写同音字)。③出示偏旁,依次写出该偏旁的字,比谁写得多(即写同偏旁的字)。④出示结构,依次写出该偏旁的字,比谁写得多(即写同结构的字)。2.找错别字

(1)出示一组字(每组5个字),辨认后抢答指出错别字。如:“昙(上面的‘曰’ 写成‘目’)、麦、脾、桔、邹”

(2)出示一个短语,辨认后抢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精典歌曲”。(3)出示一个生活中的画面,指出画面中的错别字。

3、词语魔方。

给指定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

示例:抽穗(②)抽烟(①)抽鞭子(④)抽取(⑤)

抽:①吸 ②(植物)长出 ③减缩,收缩 ④打 ⑤取出一部分

(二)成语 1.根据意思写成语。

主持人或竞赛对手说意思,选手写出成语。

2.看画面(图画或动画等)或听成语故事,写出成语。

3、正确认读成语:

示例:丢三落四(là)一语中的(dì)图穷匕见(xiàn)

(三)古诗词

1、补充诗句:我来说,你来对。每组5句,依次进行。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根据情境或者画面,说出诗词中的名句。

3、根据规定类别,背诵诗句。如:送别诗,描写春天的诗,与黄鹤楼有关的诗等。

(四)文化常识

1、根据提示,回答有关书法的问题。示例:

传统文房四宝指的是:湖笔 微墨 宣纸 端砚 楷书四大家指的是: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赵孟頫 造字六书指的是: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2、说出古代诗人中有代表性的事或人。示例: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 表人物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3、说出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著作名称 示例:

“三百千”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4、说出诗词或其他用语中某词或某句的意思。

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月亮

“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的是——学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A、文章书画稿费B、替人研磨墨汁C、为人作序

A)

汉语言文化论文 篇2

一、网络语言的概述

1. 含义。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传统语言媒介的语言形式, 其主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的领域中使用的, 是人们信息交流、思想交流的一种主要交流方式, 其形式简单明了, 便于理解。广义上指与网络和网民有关的专用术语和网络聊天的语言。狭义是指网络在聊天室里的常用的词、字、符号等。

2. 特征。

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性。由于网络的产生给每个人都提供了较大的思维想象和自由创作的空间, 也是很多网民能够在网络语言交流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这就导致创造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特征。与传统的语言文字相比, 网络语言没有了外在的束缚, 充分发挥了作者的自主性, 结构上更为其巧妙。这也充分体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二是扩展性。网络语言词汇的扩展性主要是由于表达的需求产生的, 每个词都会有自己扩充词, 都会有新的衍生, 网络文字也不例外。由于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的速度, 进而导致网络语言的扩充性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形式:一方面是新创的词汇。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大量的新的网络词汇被创造, 。如:“黑客”、“美眉”、“大叔”等;另一方面是旧词新用。如“病毒”、“TMD”、“恐龙”等等;三是简洁性。网络交流主要是通过交流双方或多方及时的收发信息才能够连续不断的交流, 因此, 用语的简洁已经成为网络交流的必然要求。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1. 正面影响。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传播文化、更新文化、促进文化的快展这几个方面。

(1) 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发展。陈原说过:“没有一种变异的语言是僵化的语言, 是死的语言, 同时, 语言的变异不受人的思维控制, 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变异是语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著名的语言学家戴昭曾经也说过:“语言的创新是语言生命活力的具体表现,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言的发展, 抑制和否定创新犹如扼杀语言的生命。”可见, 对语言的创新是促进和提升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创新传统教育的技术和观念。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 传统教育基础的阅读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裂变”。新形势下的阅读教育与传统的阅读教育相比存在着以下差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上。在网络语言下, 阅读教学属于一个超文本阅读教学, 它是将不同的信息集合在一起, 其中每一部分都将构成网络阅读教学的核心, 展现的是信息网络的交互性功能, 这是传统阅读教学永远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将会增强读者的信心和愿望, 为读者提供一个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这正如一位著名的网络专家所言:“互动正是网络化空间的关键词。”因此, 在网络语言环境下, 互动就是网络阅读的生命, 不仅能够丰富阅读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教育的发展, 创新教育的观念。

2. 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从污染语言、践踏文明、制约社会文化的发展这几方面来体现。

(1) 导致语言不规范。众所周知, 网络语言是直接由发出者到接受者的这一过程, 没有受到中间环节的制约和编辑, 进而展现出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没有语法的约束。如“很受伤”、“好拒绝”等语句随处可见;二是牵强附会。如出现很多热词就是把“朋友”说成“兼容”, “恋人”说成是“启动程序”, “夫妻”说成是“超链接”等等可谓是花样百出;三是太过粗俗。如把女士称为“卫生巾”;四是滥用谐音。由于大部分人在进行聊天或是网上打字的时候为了追求速度, 发现错字也不将之更改。就保存其谐音字, 进而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甚至产生很多误会。如“我和米”其实质意义是我和你等等。

(2) 弱化阅读注意力和鉴赏能力。虽然网络阅读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 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导致了大量的网络信息既丰富有散乱, 在提供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垃圾信息, 进而导致有用信息淹没在垃圾信息的海洋中, 使得学生从中获益的几率就显而易见了。网络阅读也常被人们看作是快餐式阅读和流行性阅读, 这些阅读给人们提供的是感官上的感受, 暂时性的享乐, 没有深入到人们的大脑, 是沉淀在人们的心灵的一种感悟, 进而大量的网络语言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阅读的注意力和对文字的鉴赏能力。

总之,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 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汉语言在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网络语言是促使汉语言文化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 国家应该针对目前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给与解决的措施, 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 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 进而营造一个健康有力的文化氛围, 最终使汉语言文化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超海.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化学刊, 2015, 07:4-5.

[2]于泓.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 2015, 36:2-4.

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影响

一、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各种高科技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网络,已经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开始,网络的使用就在信息传播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这也给人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网络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网络语言大多是反映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的新词汇,其更新速度之快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日常语言。理所当然的,随之的语言规范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现代网络语言的含义

在本文的论述中,并非所有在网络上出现的语言都被视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特指起源于网络并广泛在网络上使用,和传统汉语使用规则不同的部分词汇、语法等等。网络语言也包括专业用语、网名、网聊和网络信息,与网络相关的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语言。

三、网络语言的产生

自网络产生以来,人类已经渐渐走进无纸化信息时代,电脑已经成为必须品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网络生活也成为个人娱乐方式的主流,网络沟通交流,看新闻、购物等统统搬上网络,在互联网上,来自全球各地,不同语言、姓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可以畅所欲言,网络语言应运而生,那么,到底什么是网络语言,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网络语言是指网络常用语,也包括专业用语,网名,网聊和网络信息等与网络相关的用语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语言,而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网络交流所传递的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的信息。网络语言不仅是新兴的一种语言体系,而且是网络产生以来所引领而来的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其产生的条件也很广泛。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下,人们可以在网上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思想,在宽松的环境下,网友们大胆创新,创造了大量的网络语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也是形成网络语言的一大条件,网络语言通过网络传递,人们通过键盘及其软件自带的符号输入成形,达到自我创新的效果。

四、网络语言的特征

(一)创造性

创造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特点。网络的出现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网民们能够在网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作品比较而言,网络作品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主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在行文上更为活泼,也更能够反映出我们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网络命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令我们莞尔之余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独具的创造性。

(二)简省性

网络交流是一种实时交流活动,交流双方或多方必须及时地接受和发送信息才能使交流连续不断。因此用语简洁从而提高输入速度是网络交流的必然要求,这使简洁性成为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简洁性不仅要求言简意赅,同时要求输入简便,浏览迅速。因此网络用语在用字节俭的同时,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文字)的局限,创制了各种新型“书写”符号,如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网络缩略词,以及一些以原有语素为基础创造的网络新词语等。它们遍布整个网络交际,体现了网络语言新异的表达效果。

(三)依赖性

网络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有两层含义:首先,网络语言依赖于互联网络这一宏观语境。离开了网络语境,不少网络语言很容易被误读。除此之外,网络语言对具体的微观语境也有很强的依赖性。

(四)诙谐性

网络语言除要求简洁明快、新颖奇特外,营造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十分重要。这种轻松幽默的风格特点,迎合了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使紧张忙碌的人们可以轻松无虑地畅所欲言。但在字里行间却无不跳动着智慧的火花。

五、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语言理论是关于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和发展方面的抽象规律。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语言作为抽象客体,在网络平台上得到了形象的描述,而在未来,网络必定会成为全民发挥思想和创新意识,汇集语言的大平台,而网络语言也将慢慢融入生活,成为生活语言的一部分,但整体而言,网络语言具有反传统和诸多的不规范性,人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语言,由于网络和现实的不同性,网络语言的组成形式更加灵活,而在传统的汉语言学习中,许多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正在被颠覆,许多历史的名著在网上以种种解构、改编被传播开来,对于青少年理解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更多的是负面的影响。由于网络语言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适应的加入一些好的网络语言,跟时代接轨。但是,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使得网络语言突显着重要地位,因此,人们对于网络语言不能一味的拒绝,把好网络语言进入全民交际语的关口,认真研究相关内容以及现象,处理相关问题,规范网络秩序,对网络语言的吸取做出正确的引导,并加以规范。

六、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使得网络语言突显着重要地位,因此,人们对于网络语言不能一味的拒绝。对于不合规范又缺乏实际语言价值的各种网络语言符号,其治理的根基并不在于网络。首先是教育的问题,长久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模式出现了偏差,在进行一种作家培养教育而非出色语言使用者教育,这使得语文教学的受众在心理上就无法广泛接受,而在面对其他语种的冲击中无所改革更降低了人们对其的期盼程度,在教而不学、学而不会,不会更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中,中国学生的中文驾驭能力实际上在逐年走低,虽然在学习英语时投入的精力更多,可水平却未见提高太多。由此可见,消解冲击首要便是改革中文教育,使之具备母语应有的教学地位。其次,加速网络在成年人当中的普及,提高网民平均年龄,使得具有较完善价值观的人群成为网络用户主力,消解年轻人在网络中的引导性力量,在网络语言成为网络交流标准之前将其化解归零。

七、结束语

网络语言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汉语要取得长久发展,离不开网络语言来促进其不断更新,我们也看到有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已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然而,网络语言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使网络语言的规范工作更加急迫。

参考文献:

[1]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3,(3)

[2]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

汉语言文化论文 篇4

星期六和星期日的上午,我和妈妈观看了宜昌“新华书店杯”汉语言文化知识和“汉语英雄”电视大赛,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星期日上午的“新华书店杯”汉语言文化知识第二场小组赛。

首先上场的就是我们长阳实验小学代表队。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一看就准备充分,信心十足。再看看其他代表队,感觉他们实力也十分强大。我不由地替实小代表队捏了一把汗。

比赛开始了,首先是必答题,我们的队员沉着应对,认真作答,一下子就拿了个满分。接着在急速问答环节,我们派出了一名男同学应战,他发挥出色,一下子又拿了个满分。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欢呼起来,真是太厉害了!

最让我佩服的`是“团队超能量”这个环节了。此次我们队派出了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男生描述,女生作答,两人配合十分默契,全部对答如流,全部正确。特别是最后一题,男生只说是五个字,女生就答出“快刀斩乱麻”,真是心有灵犀啊!

最后一轮是快速抢答,我们学校代表队也发挥得不错。最终我们以小组第二的好成绩闯入了决赛。

汉语言文化论文 篇5

论语言接触、文化认同与涵化变迁——从“洋味儿”汉语说起

熊佳莹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西宁 810007)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洋味儿”汉语这种受到深层影响的表达方式的出现便是社会进步,中外语言的频繁接触,文化变迁、整合涵化的必然结果。“洋味儿”汉语,目前还无法对其在汉语语言功能上的利弊给出定论。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为了历史悠久的汉语,必须在中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让汉语在对中外交流和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免受负面影响;为了汉语所负载的文化繁荣,必须在中外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保持清醒、明智选择,既不盲目认同外来文化,又能鉴别吸收那些优秀先进的文化营养成分,使其为我所用。

关键词:“洋味儿”汉语;语言接触;文化认同;涵化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50-02

爱丁堡应用语言学教授夸德尔曾给文化下了经典定义:“一个社区诸成员有着共同的政治或伦理观念,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对解释世界的方式、客观现象如何分类和赋予这种分类以何种意义有着类同的认识。各社区有一共同历史,并对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有着共同概念,即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他们也对干活、穿衣、吃饭、结婚、信仰、子女教育的正确与错误方式有共同观念。所有这一切就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各社会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

一、“洋味儿”汉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言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频繁地对外交流,人们学习外语的热情高涨不退,万千新鲜事物的不断涌入,媒体的空前发达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直接等等的这一切,推动了五四运动以来汉语接受英语影响的又一高峰期的到来,“洋味儿”汉语的出现便是最有力的佐证。

1.“洋味儿”

一提起外语影响,最容易联想到的是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如“咖啡”、“坦克”、“啤酒”、“卡车”、“冰激凌”、“足球”、“鸡尾酒会”、“激光”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单个语词颇具“洋味儿”,但我们认为这仅是词语音译、意译或是半音半译后产生的附属“味儿”,故不在此文所探讨范围内。

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经常听到偶尔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的汉语句子。如“OK不”、“今天你很happy”等等。我们把此类句子称为“洋泾浜”句式,认为它们只是单词的拼凑,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列。

我们要讨论的“洋味儿”是一种使用地道汉语普通话的材料组构,却让你听起来总觉得有股“洋味儿”的话语。这些话语表达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比较完整或独立的意思,因此从语言单位来说,大多是用于交际的词组或句子。

2.“洋味儿”交际用语示例

(1)A:“今晚咱们出去吃?”

B:“好主意。”

(2)A:“下个星期一定要交给我。”

B:“明白。”

(3)A:“晚安。”

B:“做个好梦。”

(4)A:“今晚你真美。”

B:“谢谢。”

(5)A:“别苦恼了,事情会过去的。”

B:“亲爱的,请让我一个人待会行吗?”

(6)A:“天啊,这应该很危险!”

B:“祝你好运了。”

(1)中有人邀请你做某事,回答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好主意”明显与英语中“Goodidea”有关。(2)中是对于吩咐、嘱托、指示等的应答,回答“明白”与英语中的“Understand”有关。(3)中回答明显和英语中“Goodnight”此类词有关。(4)中标准的中式回答应是“哪里哪里”。(5)中的回答明显受到英语“Letme alone”的影响。(6)中的回答与英语中的“Good luck”用法一样,即除了表达对人的美好祝愿外,还表示让对方小心和注意的含义。

二、文化认同与涵化变迁

在现实生活中,“洋味儿”话语远不止上述示例,只不过有些已经“习焉不察”。当然,这些“洋味儿”汉语的使用层面是不一致的,这跟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关,但它无疑体现的是一种行为的习惯、语言表达的习惯和文化的.习惯。

1.语言接触与文化变迁

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随着国际社会接触日益频繁,汉语和外语,特别是与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的接触也就成为必然。语言接触可分为语言结构表层的外部接触和语言意义深层的内部接触。本文所分析的“洋味儿”汉语实则是语言意义深层次上的内部语言接触的结果,即一个人在使用本族语的同时经常接触并逐渐习得另外一种或多种语言,所习得的语言与其人脑中原有的本族语相互作用并影响的结果。

语言是社会产物,它带有社会文化深深的烙印,所以语言接触的背后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交锋、交流、交汇和交融,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接触的同时就意味着文化成分的吸收。(文学评论论文 )也就是说,语言在负载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会借由自己是思想和交际的工具这一功能而在中外交流中对文化产生影响,并最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无形的吸收潜移背后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变迁。回顾历史,每一次外语借词的大量涌入都同时带来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当我们的语言中充斥着诸多英语词汇,甚至连句法结构也受到影响时,这就意味着文化的变迁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洋味儿”汉语之所以让人感觉“洋味儿”浓重,我们能给出的最合理解释便是:中国文化的变迁。

2.涵化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变迁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语言接触的同时便会发生变迁,而文化变迁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便是是涵化。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提出:“涵化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的数个群体的个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接触,结果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这类现象。文化A的某些方面被带入文化B,经调整使之适合文化B。这意味着给予和接受双方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平等的……卷入涵化的文化群体根本上出于互惠的关系,即给予,也接受。”简单地说,涵化就是一种不同民族相互接触所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

3.涵化策略与文化认同

20世纪中期以后,加拿大心理学教授贝理(T.Graves)提出涵化理论的两个维度:“一个是在文化层面或群体层面上的涵化,即文化接触的群体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等方面发生的变迁;一是在心理层面或个体层面上的涵化,即卷入文化接触的个体在言谈、衣着、饮食等方面的行为、价值观念、态度乃至认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根据个体在两个维度的不同表现,贝理区分了四种不同的涵化策略:当个体既重视保持原有文化认同,又注重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交往时,他们所采用的策略就是“整合”;当个体不愿意保持他们原有文化认同,却与其他文化群体有经常性的日常交流时,他们所采用的策略就是“同化”;当这些个体重视自己的原有文化认同,却希望避免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时,就出现了“分离”;当这个个体对保持原有文化认同,以及和其他群体进行交流都缺乏兴趣时,这时的策略就是“边缘化”。很显然,这里“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交流”便是对于涵化所涉及的他文化的认同。也就是说,涵化策略与对他文化的认同密不可分,且在所有的策略中,整合明显是促进民族间成功交往与和谐共处的最佳策略。

4.“洋味儿”汉语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有着一颗“兼善天下”的博爱之心,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对一切有益成分都持着一种开放兼容的态度。我们认为,“洋味儿”汉语这种受到深层影响的表达方式的出现便是社会进步,中外语言的频繁接触,文化变迁、整合涵化的必然结果。整合涵化的背后必然有着对于他文化认同,“洋味儿”汉语说到底也就是一种中英语言接触背后的中国文化对于英美文化认同的具体语言表现。理所当然地,文化的认同又会直接成为语言接触的向导,不断推动着“洋味儿”汉语的“除陈更新”。

三、总结

汉语中外语借词的日益增多充分说明着中国社会已由单元向多元方向发展,如果说这些外语借词还算是语言发展与接触的正常产物的话。不可否认,中外语言的接触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但与此同时,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以及对欧美文化的盲目吹捧,滋生出了某些与汉语原有风格、文化精髓难以协调的语言异化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汉语的鲜活性和健康发展,这不仅损害了民族文化,民族创造力和认同感,而且还妨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预见到语言接触对于未来现代汉语发展趋势的影响:一是使汉语得到丰富和发展,增强汉语的生命力,达到语言接触的和谐交融。二是使汉语的基本结构受到冲击,出现语言功能上的衰退。

本文中的“洋味儿”汉语,我们目前还无法对其在汉语语言功能上的利弊给出定论。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为了历史悠久的汉语,我们必须在中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让汉语在对中外交流和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免受负面影响;为了汉语所负载的文化繁荣,我们必须在中外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保持清醒,明智选择,既不盲目认同外来文化,又能鉴别吸收那些优秀先进的文化营养成分,使其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语言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劲松。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舒诚英。中英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1)。

[4]李春茂。中英文化差异的语用学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5]Herskovits,M.Acculturation:the study of cluture contact[M].USA:Peter Smith,1957:2-9.

[6]John W.Berry,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27.

[7]常永才,John W.Berry.从文化认同与涵化视角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J].民族教育研究,2010,(6)。

[8]李平。浅谈中外语言接触、文化融合与和谐文化建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

★ 汉语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探讨

★ 神奇的汉语文化作文900字

★ 风水文化是一种心理暗示

★ 汉语国际教育对汉语教师文化素养的要求

★ 基于心理教育的大学生成人孩童化探析论文

★ 动漫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汉语言论文提纲 篇6

(三) 主要内容9-10

第一章 关于第二语言教学法的认识10-22

第一节 教学法的定义和地位10-11

一、定义10

二、地位10-11

第二节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流派11-18

一、传统派12-14

二、改革派14-17

三、其他教学法17-18

第三节 国内外二语教学法研究综述18-22

一、国外二语教学法研究18-19

二、国内二语教学法研究19-22

第二章 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设计22-25

第一节 研究方法22-23

一、访谈22

二、课堂观察22-23

三、调查问卷23

第二节 研究过程23-25

一、前期准备阶段23-24

二、中期撰写阶段24

三、后期撰写及修改阶段24-25

第三章 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结果分析25-54

第一节 访谈结果分析25-30

一、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的.访谈25-28

二、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应用历程的访谈28-30

第二节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30-33

一、对教师所用教学法的课堂观察30-32

二、对学生互动情况的课堂观察32-33

第三节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33-49

一、被试的基本情况分析33-34

二、基本题目分析34-38

三、独立样本 T 检定与分析38-49

第四节 小结49-54

一、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应用教学法的特点49-52

二、学生对教学法的反馈情况52-54

第四章 针对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改进建议54-64

第一节 教师对教学法的改进54-59

一、理论研究要更扎实54-57

二、实际应用要更灵活57-58

三、交流创新要多进行58-59

第二节 教研小组对教学法的改进59-60

第三节 教学管理者对于教学法的改进60-64

一、加强校际校内的专业交流与合作61-62

二、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利用62-63

三、加强教学分班中对学生学习目的的考察63-64

第五章 结论64-66

第一节 结论64-65

一、教师偏向应用固定的、较为传统的教学法64

二、教师对于教学法的学习研究少、交流学习少64

三、学校层面应对对外汉语教学给予更多关注64-65

四、学生的反馈很重要65

第二节 研究中的不足65-66

注释66

参考文献66-69

附录69-78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78-79

汉语言文化论文 篇7

汉语国际教育数据库建设是一种技术运作,其意义重大。目前教育资源的组织和封装已有一定规范,但缺少专门针对汉语言文化资源的组织和封装规范,从技术层面进行的探讨亦较为匮乏。本文在《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尝试提出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和封装体系,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数据库建设,从而不断完善汉语国际教育资源。

1汉语言文化资源的组织

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的前提是标准化描述。标准化描述指对原本并不规则的小粒度学习资源(资源素材),经过标准化描述,使之具备统一的外在特征数据格式(元数据结构),而不影响其内在内容的多样性,从而把原本具有外在不规则特征的学习资源转换成一系列在外在元数据表现特征上呈现出一致性的学习资源内容对象。

资源组织由两个主要元素组成:一个特定的内容清单文件和若干物理文件。内容清单描述了包中的学习资源以及这些资源是如何组织的。物理文件是一些实际的媒体元素,文本文件,图像或其他资源,存放在内容清单中描述的各子目录下。

内容清单是对有意义的教学资源的描述,描述了包自身,也可以包括可选的子内容清单。

每一个内容清单实例包含以下几部分:

元数据部分 - 对内容清单作整体描述。

组织结构部分 ? 描述了在内容清单中内容的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

资源部分 - 包含了对所有实际资源和内容清单中所需媒体元素的引用,还包括描述资源的元数据和对任何外部文件的引用。

子内容清单零个或多个嵌套的内容清单。

物理文件指媒体文件、文本文件、测评文件(assessment objects)和其他以文件形式存在的数据。不像包,它不能独立发布。每个物理资源或者在内容清单的资源元素中描述或者在资源依赖的文件列表中列出。在内容清单中描述的物理文件和内容清单文件一样是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1组织类别代码

不同类别的代码组织应采用不同的代码:文本资源(Text)使用代码T;图片/ 图像资源(Image)使用代码P;音频资源(Audio)使用代码A ;视频资源(Video)使用代码V;动画资源(Flash)使用代码N;试题(Item)使用代码I;试卷(Exam paper)使用代码E;课件与网络课件 (Coursewareand network courseware) 使用代码W;案例(Case) 使用代码C; 文献 (Literature) 使用代码L;常见问题解答(FAQ) 使用代码F;资源目录索引(Data indexes) 使用代码R;网络课程(Online course) 使用代码U。

1.2组织通用格式

各种不同类别资源的组织应采用通用格式。如文本可以使用text/txt, text/html, text/plain , text/sgml, text/xml, text/rtf等格式,素材中字符的数目以半角符为准。图片 / 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综合多种媒体、应用等也应相应地按规定的格式进行组织。

1.3组织技术要求

各类资源组织的技术都应遵照相应的标准,如媒体素材的文本素材的汉字格式、英文字母和符号的编码存储都应遵照规定的标准;图形 / 图像素材中的彩色图像和灰色图像都应遵照相应的度数,扫描图像的扫描分辨率也有相关的规定;音频素材中的数字化音频的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存储格式、使用的语言以及流畅度都有相关规定。视频素材的存储格式、彩色视频素材的图像颜色数、黑白视频素材的图像灰度级、视频类素材中的音频与视频的同步、视频集样的采样模式,采样基准频率等有规定动画素材的存储格式都必须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除此以外,试题库、试卷库、网络课件库、案例、文献材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都有相关的组织技术要求,资源在进行组织时都须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

2汉语言文化资源的封装

汉语言文化资源的封装主要通过能够用来交换汉语言文化资源内容的标准数据结构——内容包的建设,以及如何构造易用和可复用的内容包体现出来。

包是一个逻辑目录,包含了一个顶级内容清单文件以及各级子目录中包含的实际物理文件。一旦一个包为了便于传输而被合成一个单独文件 ( 如 .zip, .jar, .cab) 时,将会被称作包交换文件。包交换文件是一种简练的网络发送形式,一种传输结构化信息的方法。

2.1汉语言文化资源的封装绑定

XML语言单独存在时并没有任何应用价值。XML与资源属性的绑定是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有效范例。

将资源属性与XML标记一一对应,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编写具有良好结构的XML文档,以标记和标记中的内容准确表达该属性所反映的资源某一方面的信息。

一个包代表了一组可单独使用和可复用的学习内容。一个包可能是课程的一部分、一门课件或者课程的集合,它是可以独立使用的有意义单元,还可以被组合或分解成其它的包。包必须能够独立存在,即它包含了被单独运行时或复用时需要的所有信息。

包并不一定要求组合成一个包交换文件。一个包不需压缩成一个单独文件就可以通过CD或其它可移动媒体发布。内容清单文件和该文件所需要的其它支持文件(如用XML描述内容清单时的DTD,XDR,XSD文件) 必须发布在媒体的根目录下。

2.2 汉语言文化资源的封装实践

内容清单的作用范围是可伸缩的。一个内容清单描述可以独立使用的学习内容——一个学习对象(课程的一部分)、一门完整的课程或一系列课程的集合,通过使用子内容清单可以组合和拆分一个包,而这完全由内容制作者界定。

如果组成课程的所有内容连接紧密以至于不能进行拆分,内容制作者就可以使用一个内容清单来描述整个课程的资源和组织。否则,内容制作者可以为每个教学对象制作各自的内容清单,把这些内容清单相互组合,可以形成更高级别的不同课程的内容清单。

最后,一个内容制作者也可以把多个课程放到一个包(课程集合)中,这样一个顶级内容清单将包含各个课程级内容清单和课程中所包含的各教学对象内容清单。

2.3 资源的评价改进

2.3.1 汉语言文化资源的评价标准

符合科学性、教学性、技术性、规范性等通用标准,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资源(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试题库、课件与网络课件库等)的特性,进行分项评价。

2.3.2 汉语言文化资源的评价流程

资源的管理责任者应对资源传播情况进行监控、考核、分析和评价,以确保所提供的资源、资源管理体系符合学习者的需求,以便持续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改进。

1)收集、处理和分析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依据结果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找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改进资源管理体系的依据。

2)通过管理者对问题的内部审核,决定是否对该问题实施改进。

3)通过对改进的问题进行跟踪服务,以验证该改进措施是否符合用户要求。

4)在管理评审中评价改进结果,确定新的改进目标和改进措施。

3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和封装体系

3.1 汉语言文化组织与封装体系概况

3.1.1 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与封装框架

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与封装基本框架由以下5个方面组成:

资源组织:根据汉语言文化资源的内容分类对相关资源进行分类收集和标准化、系统化的加工整理。

资源封装:定义一种能够用来交换汉语言文化资源内容的标准数据结构——内容包以及如何构造易用和可复用的内容包。

资源封装信息模型:阐述汉语言文化资源内容封装的概念,建立内容封装模型。

资源封装绑定:描述如何用XML实现汉语言文化资源内容封装。

资源封装实践指南:对汉语言文化资源内容封装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

以上5个方面组成了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与封装的基本框架。

3.1.2 数据元素

对于汉语言文化资源管理基本框架的每个数据元素,本标准都作了如下定义:

名称:数据元素的名称 ;

对应的英文名称:数据元素的英文名称;

解释:对数据元素的定义。

3.2 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与封装体系模型

图中反映了整个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与封装体系模式,包括责任者对资源的输入操作和用户的反馈评价,以及资源机构责任者对资源进行组织与封装的主要步骤。

3.3 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与封装体系的要求

3.3.1基本要求

1)汉语言文化资源的组织与封装单位应将资源的收集、积累、整理和发布管理工作程序化,明确责任岗位,指定专人管理。

2)汉语言文化资源的组织与封装单位应采取措施,保证汉语言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3)应建立规范的制度和工作程序,从汉语言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始不间断地对有关处理操作进行管理规范,保证汉语言文化资源的组织、封装过程符合规范。

4)应采取相关的检验审核措施,保证汉语言文化资源的真实性。

5)应建立汉语言文化资源完整性和准确性组织和封装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采集背景信息和元数据。

6)应建立汉语言文化资源有效性管理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技术保证措施。

7)汉语言文化资源的组织和封装机构应对建设汉语言文化资源加强前端控制,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8)教育技术相关委员会应负责监督和指导相关单位对汉语言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并应根据行业信息化现状及时提出技术型指导意见,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和封装单位据此明确规定建设汉语言文化资源的具体要求,保证资源的质量。

3.4 汉语言文化资源组织和封装体系使用要求

汉语言文化资源内容制作者需要制作可以共享和符合内容封装规范的学习内容,这类成员包括网络教育学院的技术人员,学习资源提供商,出版商,公司培训部门,数字图书馆等。

学习管理系统开发商需要丰富的教学内容支持他们的系统,他们需要知道内容包装的详细格式以便他们的系统能够在这种格式的基础上导入导出数据。

软件 / 工具开发商需要使他们开发的工具如制作工具、显示软件等能够开发和重用符合内容包装规范的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服务提供者指那些购买、配置和使用上文提及的工具和产品的个人、公司和机构,这类成员包括政府机构和代理,企业,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等。

4结语

从俄汉语言看民族文化习俗差别 篇8

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中国,不仅在民族文化传统方面与俄罗斯存在着差异,而且民族习俗也有诸多不同。

词汇是最能生动反映社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标志性符号。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一个相同的词汇对于不同的民族很可能会引申以至于产生不同情感色彩的形象,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一、表示动物方面词汇的差异

比如表示动物的词汇中有很多词义和寓意大相庭径,如“龙”(Дракон),在俄语中龙是生有又翅,噴吐火焰的怪物,他们贪婪邪恶,是怪物与邪恶势力的表现和魔鬼的象征,所以俄语“中亚洲四小龙”被译为“亚洲四小虎”。而在汉语中,龙是腾云驾雾的神物,是权力和神圣的像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是以双方各不相同的历史环境和宗教信仰下形成的。再比如说兔子(Заяц),在俄罗斯文化中兔子是贬义的形象——是鬼怪、邪恶的象征,所以人们称它为 косой заяц。他们认为过马路时看到兔子是不祥之兆。俄语谚语 “Вор что заяц: и тени своей боится ”(贼像兔子一样,连自己的影子都害怕),说明兔子还是怯弱的象征。而在中国语汇中,兔子却是善良的化身和象征吉祥如意的,但是在寓意兔子胆小方面,两国的意思又差不多,Жаден, как волк, а труслив, как заяц,(贪婪如狼,胆小如兔),在俄语与汉语中的语意是相近。

还有在汉语中象征喜庆与好运气的喜鹊(соро?ка)。在中国喜鹊带来的总是好事,喜事,是一种好运吉祥的动物。而在俄国,他们通常被作为“爱嚼舌、长舌妇、散布谣言、传播小道消息的人” 的象征。Всякая сорока от своего языка погибает(喜鹊都因为最快而倒霉),这句谚语有点像中国的乌鸦象征的意思了。

而Сова(猫头鹰),在汉语中总是把它与邪恶、黑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称它为“夜猫子”,中国人认为猫头鹰进宅就会有灾祸发生。而在俄国,猫头鹰却成为智慧的象征、贤明的化身了,在很多俄国和童话和寓言中都有表现。

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差异,就是由于在不同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等在语言中的不同体现。在学习俄语过程中如果能了解一些俄国的民族生存条件的特点和习俗将是很有帮助的。

二、历史性词汇理解与运用上的差异

历史性词汇是人们对所经历的历史事件经过总结与锤炼而得到的语言词汇,具有简短精练的特点,通常一个语汇代表一个经典的历史及故事,这些词汇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汉俄两个民族在社会历史条件自所独有的民族特征,如果不了解这部分词汇特定历史文化的内涵,在理解和运用上都很容易出现错误。

比如在汉语中破釜沉舟、草木皆兵、鸿门宴、败走华容道等等大量的词汇,每个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这些词汇在俄语中都没有相应的历史故事和词语与之对应,只有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因而,在理解和运用的时候,只能通过注释或讲解历史典故的方法求得意思上的理解。

比如,俄语中“сьесть собаку”的原意是“吃下一条狗”,但人们却用这一词语意指在某方面很内行。因为在古代俄罗斯,教堂读经的人为了显示自己学问高深,熟知经书典故,在咏读的时候故意声音又高又急,这种声调别人根本无法听懂,只听得一片急促的叫嚷声,好象狗儿汪汪叫。于是人们说:“听他念经像狗叫,大概他吃了一条狗吧。”久之,这一说法就形成了今天的成语сьестьсобаку(吃下一条狗),取诙谐意味。

三、日常用语方面的差异

由于各自生活习惯及民族性格的不同,在日常用语和生活习惯上同样存在很多不同,我们也要注意了解。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把“食”看作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因此,人们一见面最关心“食”的问题了。所以中国人喜欢以“吃饭了吗?”的询问来代替问候。而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身体是首要的,所以他们大多见面会用“您好”之类的,在俄语中一般在邀请对方吃饭时才运用 “你吃饭了吗”这句话,否则会引起误会。

俄罗斯人性格大胆任性、率性而为,所以俄罗斯人说恭维话是一种礼貌,并不是取悦对方而故意奉承。如我们常听到:Вы не выглядеть хорошо(您看上去气色不错!);Вы очень умны(您真聪明!)等等,在听到别人对自己说恭维话时,一般要说:спасибо за комплимент (谢谢你的夸奖),спасибо(谢谢);而中国人由于传统的谦虚、谦逊品质,听到别人的恭维话后一般会连声说“不,不,我哪行啊!”这在俄罗斯人听来是否定他们的观点,是很不礼貌、不友好的,有碍于双方的进一步交好往。

总之,学习俄语不能只单纯掌握表层语言,还要了解其深层历史文化背景,不断积累有关俄国的文化知识,要不断地在使用俄语的过程中向俄语文化深层渗透,才能真正掌握所学俄语的精髓。

参考文献 :

[1]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军事宜文出版社 1998年版

[2]刘光准《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年

上一篇:长宁中心小学禁毒教育领导小组机构下一篇: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时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