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

2024-06-23

汉语言(通用12篇)

汉语言 篇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些要求不仅内涵丰富, 而且意义深远。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进行汉字、汉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 第一手的语言资源与语言学习质量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积极探索, 努力践行, 在教学中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识字、写字、语言运用的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学习汉字、汉语言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语言环境, 他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汉字和汉语言一时多了几分“忐忑”。汉字和汉语言的这种“忐忑”, 是小学生母语学习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课堂不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 课堂之外的一些不规范的语言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 非常乐意接受新鲜事物, 但是辨识能力又相对较弱, 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适时加强引导。

1. 某些简化字的影响。如大街上有一些门面将“餐馆”写成“歺馆”, 将“玻璃”的“璃”字右边写成“力”等, 这种不规范的汉字书写不仅加大了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难度, 也影响了学生正确识、写、用的效果。为了变“害”为“利”, 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鼓励学生当“火眼金睛孙悟空”, 用心收集生活中的不规范汉字, 设立“简化字诊所”, 组织成立“医疗组”去改正, 以正面强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汉字, 规范地识字、写字、用字, 把不规范的“负效应”降到最低。但是, 学生是社会人, 总是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各行各业如能根据国家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严格用字, 教师就能更好地实施“三位一体”的教育, 指导学生学好汉字, 用好汉语。

2. 成语或词语等乱用的影响。在小学生的口语或书面语中, 常常会出现语意不符、随意杜撰、牵强附会、谐音乱用等情况。调查发现, 商店里和某些电视节目的不规范广告, 如“与食俱进”“骑乐无穷”“默默无蚊”“一网情深”“随寓而安”“领鲜一步”“食全食美”等等, 令小学生觉得很有个性、新奇好玩, 他们不仅十分乐意接受, 而且还有几分一试身手的念头, 一旦尝试成功往往还会带来不少成就感。这样, “变性”的成语或词语不仅被小学生接纳、吸收, 有时还被他们“改造”和“创新”。我们常常会在小学生的书面作业中看到这样一些“变性”词语的踪迹。如此“模仿”与“创造”严重影响了小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 也不利于小学生语言的规范。小学生年龄小, 学习伊始, 接受的汉字、汉语教育应该是规范、科学、正确的, 应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的习惯, 切实地打好母语学习的文化底色。对生活中乱用成语或词语的现象,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 并要通过多种渠道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改善。如, 有的教师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做“词语花篮”, 积累正确的词语;有的教师在“成语树”上请出“啄木鸟”, 让学生修改被乱用的成语。这些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又使学生养成了正确、规范使用成语的习惯。成语是历史文化的智慧凝结, 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是我国独有的语言文化特色, 是语言的奇葩。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一些传奇, 充满了东方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我们理应好好珍惜, 科学传承, 规范地使用。

3.网络语言的影响。现代生活网络无处不在, 网络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网络语言随之也进入了小学生的生活。网络语言是语言生活多样化的体现, 它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教学中, 正确认识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辩证地看待、因势利导至关重要。我们知道, 由于网络语言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创新性、符号性、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等, 使得网络语言的使用虽有其长处, 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 对“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 正在建立语言基础、培养语言素养以及强调语言规范性、科学性的”小学生而言, 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实事求是, 多正面引导, 不可简单急躁, 全盘否定, 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语言的典型例子中, 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进。比如, 把“就是就是”写成“9494”, “是啊”写成“42”, “哭”写成“555”, “别生气”写成“847”, “不是吧”写成“848”;把“我”写成“偶”, “有没有”写成“有木有”, “什么”写成“神马”, “喜欢”写成“稀饭”, “过奖”写成“果酱”, “再见”写成“白白”, 等等, 这样的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虽然是省事了, 可是如果不看对象和情景的话, 有时沟通中就会出现问题, 带来麻烦, 而且, 长此以往也容易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与简单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的成长不利。我们可以多运用“正面激励法”, 鼓励小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汉字、汉语, 自觉抵制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收集网络中的“问题语言”并加以修正, 树立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口语交际的良好风气, 这样渐渐地使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语言学习机制, 帮助学生在好的语言环境中发展语言, 发展思维。

4.汉英混杂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批英语单词悄然“潜入”了汉语, 似乎生活学习中使用汉、英混杂的语言是一种“时髦”。如“我有个idea”“好的, follow me”“你out了”“你一定来, OK”等随处可闻。汉、英混杂滥用不仅影响了汉语的整体美, 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语的纯正表达。钱钟书先生在其著名的小说《围城》中曾对一个旧时上海滩的洋买办有过一段辛辣的讽刺:“跟外国人来往惯了, 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 需要借英文来讲, 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 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 因为金牙不仅妆点, 尚可使用, 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 表示饭菜吃得好, 此外全无用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呵护母语, 珍爱母语, 用好母语。对于小学生, 教师更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汉、英混杂的语言表达现象, 告诉他们不要随意、盲目地去模仿, 以免影响自己母语学习的质量。

以上诸种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正确、规范、科学地学习汉字、汉语, 运用母语正确表达都产生着负面影响, 复杂、多样的语境干扰, 日益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对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语言学习状况不仅要有所了解, 还要客观地处理好课内和课外语言学习的关系, 使二者真正能够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帮助学生关联生活、学以致用, 热爱母语, 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作为思维的外壳、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 它传承着文明, 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学好汉字、汉语, 规范运用汉字、汉语是一件基础性的语文教育工作。让我们共同营造小学生学习母语的环境, 让汉字、汉语不再“忐忑”, 让母语的智慧熠熠生辉。

汉语言 篇2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能够学习本门专业,我感到非常幸运。因为它,我更加热爱了我们渊源流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又是语言又是文学,同样都是妙不可言,精妙绝伦。但是要亲近这一门专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曾经感觉到最迷惘的科目就是现代汉语通论和现代文学。刚开始学,大家都没有经验,都很慌乱,感到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导致同学们学习没有方向性,盲目追求笔记的数量。例如,总有一些同学从一上课就开始把老师播放的PPT内容一字一句地抄下来,却遗漏了老师所讲的重要内容,错过了老师给我们思考发言的机会。那样几节课下来,增加的只有笔记的数量,脑袋里的知识并不见增长。这样做往往得不到好成绩。所以,我们学习一定要有方向性,挑重点,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科学的方法。

学习现代汉语通论一定要在课堂上弄明白老师讲的所有知识,不能有半点含糊不清。因为留到课后,自己解决不了,也基本没有人能给自己非常专业的答案了。要做到这一点,上现代汉语通论我会选择坐在第一排座位。多次坐在第一排座位,老师就会熟悉我了。一般,他讲一个知识点看到我点头表示明白,他就会进行下面一个知识点。坐在前面,老师就会渐渐把坐在前排的同学当成代表,只要他发现我还不懂,他就会进一步向大家解释清楚的。坐在前排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遇到不懂的时候方便提问。只要把课上的问题全部解决了,课下注意复习巩固记忆,考试就能拿到比较高的分数了。我学习现代汉语通论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摘抄知识点。现代汉语通论这本书十分“厚重”。到了复习的时候,往往看到那本书就不想去碰它。而且书本内有些内容不需要掌握的,或者有很多自己已经弄清楚的。这就最好用一本本子作摘抄。摘抄书本上学习的大标题,小标题,重要知识点和自己还没有弄清楚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只翻这一本“精华”就够了。

学习现代文学就一定要拓展视野,大量增加有针对性的阅读量。现代文学讲了很多的文学家和作品。一时间,我们是不可能全部读完的。我于是把书上介绍的作家全部记在本子上,然后上网搜这些作家,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记下他们的作品。每个人都挑一份作品去阅读。老师在课上会将许多作品,会和大家一起讨论。这就需要我们课前去了解哪些作品的大概内容。总的来说,现代文学要挑着记忆,选着阅读,大量了解。

论汉语言的翻译 篇3

因为背景知识准确的掌握不仅包括对史实的确切了解,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感,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且能心领神会,并运用自如。不止是一个词,一段话的索骥,而应把文化内涵整个地融入行文之中,至此才使译文达到风格上的忠實与流畅。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句原文“Within,the principal palaces were arranged on a northsouth axis……”,原译为“(故宫)各大宫殿按南北向轴心排列”。这容易引起歧异。事实上,原作者不是想强调宫殿的南北对称,或者是要说明所有宫殿都是南北排列。因此译为“重要的宫殿座落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就更明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原文页100,注9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中国的城乡生活》)著者为Y.K.Leong 和L.K.Tao。此处的原著者显然是中国人名的简写,译者仅译为Y.K.Leong(郎)。笔者作为此书的责编之一先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的英文版,著者的全名写成T'ao Li Kung和Liang Yu-kao。又阅读此书的《序言》得知,两人均为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中国学者,此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生活。此书出版之后,T'ao Li Kung回国任教,而Liang Yu-kao则留在英伦。既然.T'ao Li Kung已回到本国,那么《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应该有其一席之地。果然T'ao Li Kung即是中国社会科学家北大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陶孟和(陶氏字以行,1888—1960年)的原名“陶履恭”的音译。

江苏版译为:“宋代的常备军,除了‘近卫军’以外,尚有由地方军队和民兵组成的两个编队,但它们一旦融合之后,便告瓦解。”(页92);商务版则译:“宋朝统治时期,除了地方军(厢军)和民兵(乡兵)这两支互相融合而衰亡了的军队以外,还有作为常备军的‘禁军’。把“城隍”译为“城市之神”,“禁军”译为“近卫军”,“地方军队”和“民兵”不说明特指中国传统文献所称的“厢军”和“乡兵”,从行文上还可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把王安石说成是“圣徒”则甚为乖谬了。

过分强调译名的精确度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中文是不同于西方表音字母文字的一种音、形、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含义,通假和转注则有特别的规定。就算在阅读姓氏名称时,出现同音异形的字,也会被认为是指示不同的人物或事物。使用此种与西文截然不同文字的中国人在阅读时也养成了更重视识别文字字形而不是读音的习惯。而且长期以来汉语对外来词的消融力是古今一贯的,并形成了以意译为主或意译与音译杂糅的翻译规律。这种意译法的使用更加强调字符形态与音读对应的确定性和准确度。所以译者采用了不同译名来反映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就会误导读者,即翻译时差之毫厘,理解时必然谬以千里。讲求学术规范是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与扩大学术交流领域和层面的基底。汉学论著翻译作为学术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降低其价值。

汉语言应用规范研究现状 篇4

(一) 汉语学习, 汉语的学习分为两种, 一种是我们从小接受的语言教学;另一种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言教学。这是汉语学习者的入门阶段。

(二) 普通话的推广, 国务院1998年批准第一届推普周, 至今经历了16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法》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在党的十七届六种全会决定中有这样一句话,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

(三) 播音主持培养, 许多高校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以中国传媒大学 (原北京广播学院) 马首是瞻。

二、理论研究现状

(一) 汉语语言应用知名学者

1、张颂

1994年编写了¨中国播音学¨, 打破了我国¨播音无学¨ 的说法。1996年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2000年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现时语言研究所所长。2004年担任中国高教学会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委员会会长。在播音育人中, 特别强调语言功力, 即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调检力、回馈力。张颂教授主持的项目有, 《广播电视语言艺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播音创作基础》国家精品课程。

其著作有《中国播音学》、《播音语言通论》、《语言传播文化》、《播音创作基础》、《朗诵学》、《朗诵美学》、《语言和谐艺术论》等

2、姚喜双

国家语委教授、语用所所长、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主任, 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多年从事汉语言应用研究, 研究项目包括《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国家语委“十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广播电视等媒体语言研究》——国家语委“十五”科研规划项目。主持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的修订工作, 《纲要》从语音、词语、语法等方面对汉语言应用提出规范, 列举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用的朗读作品和话题, 附有mp3以示例;同时还组织编写了针对外语的《汉语800字》, 例举了800个常用的汉字。

(二) 研究机构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该研究所颁布了《普通话测试水平大纲》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2004年由姚喜双教授领导的修订工作, 加入了“机器测试”的研制和思考。如今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包括机测和人测两种测试方法。 (姚喜双, 《<大纲>修订和<纲要>研制的思考》, 2004, 语言文字应用)

(三) 理论研究

1、电视播音主持风格研究

姚喜双教授著有《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评价》, 语言文字应用, 2005年第2期。姚喜双、郭生龙著有《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姚喜双、孙dan英《赵忠祥播音主持风格探析》2011年12月。姚双喜《谈罗京的播音风格》现代传播, 2010年。

2、播音主持审美研究

张颂教授著有《中国播音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张颂教授著有《语言传播文论》 ( 第三集 )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2006年。张颂教授认为, “不要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工具, 它还是一种文化, 过低地、狭窄地认识语言及其功能, 就容易导致语言能力地衰落。“语言规范也不应该框定在不错谈、不误谈地范围里, 从而抛弃更高地审美层次。在其早期地论述里, 张颂教授将播音主持艺术地欣赏层次划分为基础审美层次和高级审美层次, 基础审美层次是指声音状况和对于词语含义地判别;高级审美层次深入到了有声语言地目的性和分寸感, 以及声音形式地美学意义, 所谓声音形式的美学意义, 也就是指有声语言的化境之美。

3、有声语言规范研究现状

张颂教授在《播音语言规范化三题》中指出, 普通话应该做为在文字语言基础上有声语言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让“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进入语言艺术表达的范畴, 规范应该成为基点, 而不是样态;他认为, “规范的语言带给人们的将是广阔、高远、独特、深邃的优美已经意境, 它超越了地域方言的狭隘、日常语言的粗俗、市井俚语的平庸、人际交流的浅白, 进入了审美的层面, 它气盛言宜, 字正腔圆……刚柔并济, 严谨生动……”是一种建造之美, 有统一的尺度。

对于广播电视语言的规范,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属于权威机构。语言文字应用司司长, 姚喜双教授在社科院的硕士研究生卢迪迪对《电视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的研究中, 针对推广周期间的央视节目进行了调查研究, 归纳出各种类节目中的:语音失范、发声失范、语言表达失范等问题。并在其研究中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以及通过数据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措施。

另有吴弘毅教授的一本著作《广播电视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张颂教授著有《广播电视语言文字规范化文集》,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6;孙修章《普通话测试标准的研制与实践》,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 商务印书馆;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齐越老师的《十天播音工作总结》被姚喜双教授誉为播音规范研究的奠基之作。

4、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教学研究

姚喜双教授著有《播音导论教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姚喜双教授著有《播音主持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张颂教授在《回眸播音主持专业30年》中, 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做了整体的概括, “总结并提炼了这项事业在大发展、大规范、大飞跃、大提升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探寻到规律”。

5、未来展望

姚喜双教授著有《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展望》一文, 虽然行文比较早, 但是最早提出了将科技和新媒体元素融入播音主持的教学中。姚喜双教授还著有《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语言研究》一文。

姚喜双教授, 在2004年, 《对《大纲》修订和《纲要》研制的思考》一文中提到:一个“关于机器测试”的问题, 他当时认为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用于语言训练的日子已经并不遥远, 拼音输入方法的晚上将大大有利于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毋庸违言, 到目前为止, 普通话的培训测试工作, 还在沿用经验式的教学和考试。于是普通话水平测试 (机测) 应运而生。

摘要:汉语言应用的学习包含三个方面:汉语的学习;普通话的推广;播音主持的培养。目前对于汉语言应用规范的研究, 有两位知名学者, 前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张颂和现任教育部语言应用司司长姚喜双。本文从几个方面梳理了汉语应用规范研究的著作和文献, 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应用,普通话学习,播音主持,张颂,姚喜双,有声语言规范

参考文献

[1]卢迪迪.推普周期间电视语言规范问题研究[M].语言文字应用, 2012.

[2]张颂.播音语言规范化三题[M].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7.

[3]张颂.简论播音艺术的欣赏层次[M].现代传播, 1986.

[4]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5]张颂.广播电视语言文字规范化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6.

[6]张颂.语言传播文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7]姚喜双.播音主持导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8]姚喜双.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评价[M].语言文字应用, 2005.

[9]姚喜双, 郭龙生.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汉语言知识竞赛题库 篇5

此题库由古代文化、历史知识、自然、人文景观部分、礼仪、奥运六大部分组成。作为本次汉语言知识竞赛的问答题目,复赛时的必答题、抢答题两种题型中60%题目将出自此题库,请参系参赛代表队认真准备。

我们期待各系代表队在我校第一届汉语言文化节中展示出学子们的文化内涵与良好气质!也预祝选手们在即将来临的比赛中取得佳绩!

如果您对汉语言文话节比赛有疑问,请联系竞赛负责人: 人文学院宣传部褚添翼 邮箱:yuelianglily@163.com

1、古代文化部分 古诗词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6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9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13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1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7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8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20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2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从觅小诗。2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2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2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6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2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28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惊天逗秋雨。2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古文化知识

1飞廉:主风之神;丰隆:云神;羲和:太阳之母。2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3三春:古人称阴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4二十四节气: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夏至大暑 小暑 立秋 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5四京: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为西京,应天府为南京,大名府为北京。

6九州:大禹治水后划别九州,泛指中国土地,具体视为:冀州 兖州青州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梁州雍州

7弱冠为二十岁男子,而立三十岁,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九十耄耋。

8古代兄弟排序:伯仲叔季。

9五服古代丧衣级别:斩衰 齐衰 大功 小功 思麻 古代文人

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代表作《兰亭集序》。

2陶渊明: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3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4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篇,涉及到创作的许多问题。

5王维:唐代山水诗人,诗篇多名作,如《鸟鸣涧》,《观猎》等,苏轼赞语“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6孟郊:唐代诗人,诗歌能反映现实,语言明白淡素,精思苦炼。后人以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苏轼称之为“郊寒岛瘦”。诗作有《游子吟》《征妇怨》。

7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诗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8李贺:字长吉,人称诗鬼,是李白之后最突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金童仙人辞汉歌》《雁门太守行》。

9柳永:原名三变,世称柳七,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著有《乐章集》,名作《雨霖铃》。

10周敦颐:北宋哲学家,是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师傅,他正式提出“文以载道”的说法。

1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其词善于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著有《淑玉词》,另有《李清照集》。

12杨万里:其诗初学于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人,形成了一种新鲜活泼的诗体“杨诚斋诗体”。13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望江亭》汤显祖:《牡丹亭》王实浦:《西厢记》 14曹雪芹:红楼梦的别名(至少举出三个)15鲁迅:16部杂文集名称(需自己寻找)《呐喊》中的14个篇目

16周瘦娟:原名周国贤,现代作家,翻译家,鲁迅赞美他是“昏夜之晨光,鸡群之鸣鹤”抗战时期有《亡国奴日记》《祖国之徽》,解放后有散文集《行云集》《花花草草》。

17巴金:现代著名作家。1928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后又写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81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18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现代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长篇小说《围城》被人们誉为新《儒林外传》,除此之外还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鬼兽》 19杨朔: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反映抗美援朝的《三千里江山》,还有散文集《海市》,长篇小说《洗马兵》等,他的散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香山红叶》都是优秀散文佳作。

20路遥:当代作家,1980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之后《人生》《在困难的日子》又相继获奖,1991年以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节茅盾文学奖。古典书籍

1《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作品。2《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3《离骚》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

4《孔雀东南飞》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5《梦溪笔谈》:用笔记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著,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6《资治通鉴》: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之意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7我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 8临川四梦:明代汤显祖的四部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梦》《邯郸记》 9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10三言二拍: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三个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代小说家凌濛初编写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历史知识部分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实质上反映了当时(D)

A.统一趋势进一步加强 B.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C.分封制渐趋衰落 D.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2、“……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C)A.芍陂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3、“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的措施是(C)

A、焚书坑儒 B、修筑长城 C、推行郡县制 D、攻打匈奴

4、汉代察举制和唐代科举制的相同点有(B)①和仕途相联系 ②经过考核任用

③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特点 ④注重品德优秀人才录用 ⑤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5、西汉时期,在赋税上实行编户制度,其最大特点是(B)

A、以人丁作为主要的赋税标准 B、实行赋税与行政管理一体化 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密 D、赋税简明易行

6、下列引文反映宋代商业发达的是:(A)

A、“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B、“东至于海,西逾于昆仑,南极交、广,北抵穷发。舟车所通,华宝毕来” C、“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所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应知汗八里城内外城户繁多……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

7、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奉行(B)A.“分散事权”政策 B.“不抑兼并”政策 C.“守内虚外”政策 D.“募兵养兵”政策

8、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D)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 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C、皇帝任人唯亲 D、专制皇权加强

9、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中没有(D)A、瓦肆 B、交子 C、《清明上河图》 D、乌泥泾被

10、《大明律》与以前的律法相比,最突出的特征(B)A.极力维护皇帝的专制 B.增加了经济立法 C.条理分明 D.量刑从重

1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C)

A.陈子昂 B.盂浩然 C.杜甫 D.杜牧

12、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出现这一盛况的直接原因是(D)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比世界各国先进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统治者以开明的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13、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点在于:(C)

A、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斗争 B、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

C、有严密的组织和较明确的纲领 D、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14、戊戌变法对于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贡献是(D)A.首创了近代科技教育 B.废除了八股取士 C.开始组织留学教育 D.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15、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的直接原因是(D)

A、为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为增加洋务派的财富

C、为兴办一批民用工业 D、解决军工资金、燃料、运输等困难

16、姚莹所著《康輶纪行》一书介绍了(B)

A.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 B.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 C.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D.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17、元朝政府发展长江口至直沽之间海运的主要原因是(D)A、江南农业生产环境优越 B、增加海外贸易收入 C、便于镇压南宋残余势力 D、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

18、洋务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B)

A、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改变了封建官僚的传统观念 19、1895年,有人题联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联中的“割地”是指(C)

A.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割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0、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这句话典型反映了美国政体的(B)A、自由平等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民主共和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2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C)A.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B.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C.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合作程度加深 D.出现了三大区域性的经济集团

22、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直接结果是(A)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⑤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大学士倭仁仇视一切外洋事物,其根本思路是(A)

A.害怕外洋事物危及清朝统治 B.他自己完全不了解外洋事物 C.担心资本主义制度传入中国 D.提防汉族官僚取代满族官僚

24、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不平等条约是(B)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黄埔条约》 D.《望厦条约》

25、规定增开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A)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6.百日维新:变法的开始:1898年6月11日

27.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年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8.武昌起义的主力军:湖北新军

29.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30.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意义: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3、自然景观部分

1.被誉为“购物者的天堂”和“东方明珠”的旅游胜地为(B)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厦门

2.我国被称为“日光城”的地方是(B)A.克拉玛依 B.拉萨 C.重庆 D.武汉 3.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亚洲 4.中国最大的外海是 : 南海

5.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在位最长 : 康熙

6、我国地势第一阶梯的平均海拔在(D)A.1 000米以上 B.2000米以上 C.3 000米以上 D.4000米以上

7、秦岭的走向是(C)A.西北一东南 B.东北一西南 C.东一西 D.南一北

8、享有“天府之国”美称的盆地是:(D)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9、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是(A)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10、号称“聚宝盆”的盆地是(D)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四川盆地 D、柴达木盆地

11、下列平原位于四川省的是(C)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成都平原 D.东北平原

12、天山以南以北的地形分别是(D)A、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B、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D、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13、下列城市中,一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A)A.哈尔滨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14、与我国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的年等降水量线是(B)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10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15、下列地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是(A)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华北平原

16、夏季风势力很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我国往往出现(B)A.南涝北旱 B.南旱北涝 C.南北皆涝 D.南北皆旱

17、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比大多数国家偏北,这是因为我国

(A)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 C.夏季普遍高温 D.年降水量多

18、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C)A.1-3月 B.4-6月 C.5-9月 D.8-11月

19、我国北方的雨季(B)A. 开始早、结束晚 B.开始晚、结束早 C.雨季短、降水多 D.雨季长、降水少

20、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是(D)A、寒潮 B、台风 C、霜冻 D、干旱

21、形成我国水旱灾害的气候原因是(B)A、各地降水量差别很大 B、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大 C、每年秋末、冬季受寒潮影响 D、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22、6月中旬,夏季风北移到下列哪一地区,这时,细雨连绵达一个月之久,人们称之为梅雨(B)A、东南沿海 B、长江中下游 C、华北地区 D、东北地区

23、梅雨、伏旱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A)A.长江中下游地区 B.珠江流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海河流域

24、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少”,这种说法是指(B)A.降水的季节变化 B.降水的年际变化 C.降水的季节分配 D.降水的日变化

25、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这里(B)A.不受夏季风影响 B.夏季风来的迟 C.年降水量稀少 D.雨季来的迟 26.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重要原因是(C)A.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B.冬季风活动异常 C.夏季风活动异常 D.国土面积过大 27.造成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水灾的主要原因是(D)A.冬季风势力过强,降水过多 B.冬季风势力过弱,降水过少 C.夏季风过强,北方旱,南方涝 D.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 28.下列叙述中能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B)A.气候复杂多样与海洋性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与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与灾害显著 D.气候复杂多样与干旱性显著

29.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是因为(D)A.国土广大 B.平原面积辽阔 C.地形复杂多样 D.气候复杂多样 30、下列河流与流入的海洋组合,正确的是(D)A.长江-黄海 B.黑龙江-渤海 C.黄河-东海 D.珠江-南海

4、人文景观部分

1.北京故宫、河北承德山庄与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2.普济禅院(观音堂)、妈祖阁及莲峰庙是澳门三大禅院,其中妈祖阁是最古老的。

3.大理古城内严禁任何车辆行驶,是一座堪称以人为本的城市,城内的民居建筑群也完整地保持了白族建筑风格。

4.曲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处“家大过国”的城市,而孔庙、孔府与孔林,这三孔构成了曲阜的核心。

5.孔府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的贵族府第。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

6.喜洲镇是大理州民居建筑保存得最完好的,有助于全面了解“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建筑特色。

7.香格里拉的藏传佛教寺庙噶(ga)丹颂赞林寺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8.成都永陵(俗称“王建墓”——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皇帝王建之墓)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墓室建于地面之上的皇陵。

9.成都安仁镇的刘氏庄园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宏大的私人庄园,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是一组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10.隆昌县被称为“川南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昭化古城是川北战略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三国演义》中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等闻名的战事就在此地上演。

11.建在玉印山峭壁上的石宝寨,是国内仅存的唯一一座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没有一颊铁钉。

12.西安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占地两万公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河北遵化县的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陵墓群,以孝陵为中心,左右排列。

13.甘肃张掖的大佛寺存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彩塑卧佛,是国内仅存的大型西夏佛寺。

14.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公里。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

15.临夏炳灵寺石窟时间于西秦时期,其中最大的唐窟石壁上保存的“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的墨迹题记,是我国石窟中标有的最早明确纪年。16.银川承天寺是我国唯一有修建年代的记载的西夏古塔。

17.位于吐鲁番西的交河古城,是座没有城墙的城池,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土建筑城市。

18.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和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19.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位于喀什的艾提尕(ga)尔清真寺,但却不允许女性入内。20.老洋房是上海最经典的住宅。

21.上海东方明珠塔为亚洲最高、世界第三的电视塔;天津广播电视塔为我国第二、世界第五的高塔;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塔是我国第三大高塔。

22..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世纪大道,是中国第一条景观道路,被誉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

23.上海博物馆与北京、南京、西安的博物馆并称为中国四大博物馆。

24.上海周边的金泽镇,在仅0.6平方公里的地域内至今还完好保存着十余座古桥,因此享有“江南第一桥乡”的美名。

25.南京被称作六朝古都,洛阳则被称作九朝古都。

26.中国四大名园分别为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及苏州留园;而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与山东烟台蓬莱阁并称为四大名楼。27.江西泉州的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式大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28.位于泉州开元寺两侧的双塔,是我国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标志和象征。29.中国三大瓷都指的是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及湖南醴陵;中国三大石窟为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及洛阳龙门石窟。

30.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诸多方面都占据了“世界第一”: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建筑群;而天坛则是全世界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5、礼仪部分

1.中国的见面礼节――握手礼。

2.“女士优先”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

3.仪表礼仪方面应该注重:着装的协调,色彩的搭配,场合的适应。4.七夕节又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5.公共场合进行介绍时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先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先介绍给女士。

6.作介绍时,除女士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会谈桌上、宴会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示意即可。

7.会议或宴请入座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从座椅的左侧入座。

8.在路上行进时,若并排行进,讲究“以右为上”,或“居中为上”。由此可见,陪同人员应当主动在并排行走时走在外侧或两侧,陪同对象走在内侧或中央。

9.在路上行进时,若单行行进,讲究“居前为上”,即请陪同对象行进在前。但若陪同对象不认识道路,或道路状态不佳,则由陪同人员在左前方引导。

10.路上行进时,引导者在引路时应侧身面向被引导者,在必要时提醒对方“脚下留神”。11.在乘坐轿车、火车、轮船、飞机时,其上下的具体顺序为:上下轿车时,通常请陪同对象首先上车,最后下车,陪同人员最后上车,首先下车.12.上下火车时,陪同对象首先上车,首先下车,陪同人员居后。

13.宴请时,主人先为主宾斟酒,若有长辈或者贵客在座,主人也应先为他们斟酒。主人为客人倒酒时,客人以手扶杯表示恭敬和致谢。首次敬酒由主人提议,客人不宜抢先;敬酒以礼到为止,不应劝酒。

14.吃饭时,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插在饭碗里,不能搁在碗上。15.用餐时,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16.品尝菜肴前不可添加佐料。

17.使用电话,结束通话时,以主叫方或尊者先挂断为宜。

18.握手时,伸出右手,适当用力紧握对方右手;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问候、寒暄。19.客人进门时,可接过其衣帽、雨具或示意放置位置,但不要去接客人的手提包。

20.送礼的最佳时机是进入主人住处后,在主人表示欢迎的时候将礼物送出。回赠礼物的最佳时机应是客人提出告辞的时候。

28.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29.到尧舜时,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30.“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31.儒家之“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32.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

33.“释奠礼”是祭祀孔子的传统礼仪,以明代释奠礼仪程为正统。34.我国传统成年礼称为冠礼、笄礼,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35.。《仪礼》是现存记载先秦各项礼俗最完整的经典,其中详载各种国家社会礼仪及个人与家庭礼仪。

36.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37.礼器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

38.礼器可由玉、青铜、木等制成.最早古人使用于制作礼器的材料大部份就是玉, 这其中包括图腾和象征权利的符节器。

39.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40.“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6、奥运部分

1.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各国奥委会为骨干的组织体系和以奥运会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体系。2.顾拜旦被尊称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

3.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巴黎成立,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在国际奥委会第42次全会上,将这一天定为“奥林匹克日”。4.依据现行《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

5.以下关于国际奥委会组织性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国际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无限期、有法人地位

6.国际奥委会总部现设在瑞士洛桑。

7.奥林匹克五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蓝、黑、红环在上,黄、绿环在下,代表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8.国际奥委会首任主席是维凯拉斯。9.现代奥运会第一位冠军是康诺利。

10.目前,夏季奥运会共设28个运动大项,冬季奥运会共设7个运动大项。11.第1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雅典举行。

12.非洲历史上第一位奥运冠军是男子马拉松项目选手阿贝贝。

13.古代奥运会始于公元前776年,结束于公元393年,历时1169年,共举行了293届。14.2012年奥运会将在哪个城市举行伦敦。

15.奥运火炬第一次穿越五大洲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

16.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首届奥运会是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17.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是刘长春。

18.迄今为止,在一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是施皮茨。

19.我国第一位夏季奥运会冠军是许海峰,第一位冬季奥运会冠军是杨扬。20.第一位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中国人是王正廷,第一位进入国际奥委会领导机构的中国人是何振梁。

21.1979年,中国奥委会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22.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是雅克·罗格。

23.为中国香港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选手是李丽珊,其所参加的项目是帆板。24.武术已被确定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非正式比赛项目。25.我国参加奥运会比赛次数最多的运动员是王义夫。

26.从哪届奥运会开始,奖牌正面前景的胜利女神由原来的坐姿改为站姿2004年雅典奥运会。27.国际奥委会的英文名称缩写是IOC。

28.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郑重宣布,北京赢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29.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前,实际举办过25届夏季奥运会。

30.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31.2005年1月14日,北京奥组委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将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工作目标确定为有特色、高水平。

32.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3.承担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各项筹办任务的组织机构是北京奥组委。34.北京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为28个大项、302个小项。

35.北京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和马术比赛将分别在青岛和香港两个城市举行。36.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为2008年8月8日晚8时。

37.北京奥组委按照既定日程,从2003年起开始举办“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文化节于每年6月23日拉开序幕,持续一个月。

38.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

网络语言与汉语言的文化碰撞 篇6

关键词:汉语言;网络语言;挑战

一、由传统汉语言到网络语言的转化

(一)词汇的转变

1.词形

传统的文字交流方式就是汉语言文字的交流,具点具面的反馈真实信息,而现如今,为了加快信息的传播,达到交流的简约高效,拼音词和谐音词被大量使用。拼音词就是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缩写后并规定其含义而产生的,例如“hh”代表哈哈等等;而词汇的谐音化就是利用与词汇相近发音的字或数字来取代原来的词汇,例如“88”就是拜拜,妈妈也可以写成“麻麻”。

其次就是叠词的使用。这类词汇并没有词义上的变化,只是加强了语气,例如睡觉可以说睡觉觉,拿东西可以叫拿东东,诸如此类。

2.词义

词义变异的第一点是改动词义。举例来说,恐龙原来是指远古时代的大型动物,现在说恐龙,可能是指一个长得丑的人;木头就是说这个人很木讷等等。

词义变异的第二点就是词义联想。比如说“可爱”,从前我们说一个人可爱是指他的样子惹人怜爱,如今却可以说是“可怜没人爱”;“天才”就是“天生的蠢材”。

(二)语法的转变

网络世界的交流方式不像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直接反馈,它有着一定的延迟与阻碍,所以自由随性,高效便捷就变成了网络交流的第一要义。

1.省略缩写

网络交流依靠于键盘打字,必然在速度上逊于直接交流方式,为了保证交流的高效,便出现了毫无语法结构的省略缩写句式。举例来说,在网络上,人们交流往往都是以极短的句子你来我往,有时甚至不成句,“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可以省略为“我伙呆”;而缩写的典型就比如“lol”,“lol”表示开心大笑的意思,是“laughing out loud”的缩写。

2.句法

随着一些电影中使用的台词“给我个理由先”的流行,这种状语后置的句法也开始流行。比如“我倒”,“你走先”等等。

3.词性

网络语言中,词形的转变现象也是一大特点。例如,“被黑” 中的“黑”,黑“字本来是形容词,而”被黑“的“黑”成为了被动句中的动词。这就是网络语言中的词性变化。

二、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由传统汉语言转化而来,但是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汉语言,其词汇、语音、语用等都有别于传统汉语言所具有的规范形式。

首先,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规范性有巨大影响。网络语言诞生之初是为了增加网上交流的便利,而语言的规范使用并不需要考虑,所以产生了大量被广泛使用却有着谐音错别字的流行语,网络语言的创造具有过强的随意性,网络语言的实质就是人们对于社会是否能对流行语辨错不予考虑,只热衷于网络语言本身的创作。当我们在网络上频繁使用便会影响正常的表达,若是使网络语言变成人们的日常习惯用语,便会将其带入严谨的学术研究,造成知识的混乱。

其次,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传承有巨大影响。网络语言中有一大部分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或是年代性,比如曾流行的火星文一类。另外就是,网络语言的粗俗化。在流行的网络用语中有许多不文明的用语,这些词的传播不仅是对汉语言本身的不尊重,也给社会带来负能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

虽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有着巨大冲击,但也应正视网络语言给汉语言带来的发展,毕竟网络语言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我们需要直面冲击,积极应对,使网络语言和汉语言走向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面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冲击

网络语言在对汉语言的推动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不规范、不健康的网络用语对汉语言的传播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对此需要采取措施积使网络语言能与汉语言和谐发展。

首先,我们要正视网络语言,不能对其一味制止打压,应该在牢牢把握汉语言的传承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进行积极的干涉。

第一,从教育入手,始终把汉语言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健康的身体不怕感染,只要能对自身的文化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自然不会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第二,对网络传播进行干预,对于已发现的不良网络用语进行坚决抵制直至消亡,对处于萌芽的不良用语采取积极引导,使网络语言走向健康文明的正规。

第三,抵制恶搞现象。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明象征,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应得到尊重与善用,对于恶意篡改,随意破坏的行为,我们要坚决反对。

四、结语

网络语言是它的一种变异体,其具有创新性的词汇和与时俱进的信息内容,为传统汉语言文化注入了一股别样的活力,但是这种新的语言形式不存在确定的文体和统一的标准,表达自由随意,语义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网络语言的低俗性和缺乏美感的语用都是对传统汉语言的极大冲击。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片面看待问题,网络语言能够流行就必然存在合理性,只需要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就能做到和谐发展。对于我们的母语,我们要以尊重的态度去面对,而对于网络语言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参考文献:

[1]崔灵玲.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J].教育界,2013,36:14-15.

[2]邓同兵.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J].成功(教育版),2013,3:5.

汉语言的离合、兼容现象研究 篇7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 就掀起了关于语言文字改革的大讨论。众多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 各抒己见, 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几十年来, 这些讨论从未间断过, 无论是文字的改革方面, 还是语法结构规律的探讨方面, 都有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 出现了语言研究繁荣的景象。

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 旧的不规范的语言逐步消除了, 新的不规范的语言又产生了。对于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规范用语, 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近一段时期, 一些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和一些文艺界或体育界人士叙述往事、畅想未来时, 在他们的谈话中, 经常有一些不规范的词语脱口而出, 既堂而皇之又令人感到十分别扭。如:“完”、“完”、“好”、“了半截”、“什么”等。这些词语运用得都有问题。在运用中, 他们将不该拆的词拆开了, 在黏合性很强的两个语素之间又嵌入一些其他词语, 使两个连接紧密的语素变得松动, 这是不合语法的语言现象, 起码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约定俗成。

以上加点的词, 都是由两个词根组合而成的合成词。这些合成词有一些是可以插进别的成分的, 也叫“离合词”, 以动宾、补充关系为多。如:洗澡——洗个热水澡, 睡觉——睡了一会儿觉, 站岗——站了一班岗等。这些可以插入成分的词在运用上都具有特指义, 目前没有恰当的形式取代它们, 在它们合的时候是一个词, 在它们插入别的成分的时候, 就是短语。

但在多数情况下, 它们是合的。两个语素黏结很紧, 一般是不能随便拆开使用的。如“司机、司令、动员、报告、得意”等。我们不能说“报了一次告”、“动了二次员”、“得什么意”之类的话, 当然也不能说“演完出、比完赛、服好务、客什么气”之类的话, 这些都属于不规范用语。由于这些词语经常在我们的口语中流传, 所以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 应特别注意。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要找出语法规律, 首先是个归纳的过程。语言里有某一种结构形式, 我们把具有这种形式的许多材料收集起来, 排列在一起, 加以分析、比较, 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 这特点就是所谓的规律。”看来, 汉语的组合是有规律的, 有些词能拆, 有些词不能拆。

然而, 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年轻副教授沈怀兴先生却持有不同的见解。他著有《汉语商论》一书, 其中有《“离合”说析疑》一文, 另辟观点, 向传统的“离合”说提出了挑战。他认为:“用扩展法来确定AB组合是不是词, 从认识论角度讲是不科学的, 从方法论角度讲是不可取的, 落实到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认定词的依据只能是历史, 至于有的复音词有时被拆分, 根本原因不在这些词本身, 而在语言使用者表达特殊思想感情的需要。”如“幽默”可以说“幽了他一默”, “滑稽”可以说“滑天下之大稽”, “慷慨”可以说“慷国家之慨”等。这些词拆开后并没有引起语言上的混乱, 所以离合词也是词, 是可以拆开来使用的。

当然, 沈先生亦属一家之言。我们认为, “约定俗成”很重要。一些词在初创时大概都没有什么市场、都不被认可, 必须经过一定阶段的使用, 等大家都说、都用、都懂了, 有了一定的语言环境, 才能最终形成词。另外, 词还有一定的概括性、凝固性, 不能随意改动 (修辞手段除外) , 不然还算生造词。沈先生所举的例子, 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应该说都有修辞作用, 都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作家变异性语言, 一些常用的熟语, 它们的组合不必然有很深的理性。如“汗珠子滚太阳”、“欠了一屁股债”等, 都是思维和语言的杂糅体, 同时也是有很深内涵的, 并不难理解。如果非要深究汗珠子怎么滚太阳、屁股和债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不能说“吃了一屁股饭”, 实在不好回答。这里只能用“约定俗成”来解释。

目前, 社会上很流行中外杂糅型语言。一句话里, 汉语与外语兼容。如:“太OK了!”“Sorry, 我来晚了。”“No, No, 我自己来。”甚至出现了“我要PK你”、“他是我的fans”、“I服了You”之类, 可谓五花八门。

对于上述这些语言, 是属于不规范用语, 抑或是语言先进性的表现?实在不好妄下结论。其实,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鲁迅等一些作家就常有这一类句子出现在各类文章中。如:杂文《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 “费尔泼赖”就是英文名词:Fair Play。只不过鲁迅用了汉语表述, 并且有些修辞意味了。

但许多作品是直接插入外语词汇的。如:1936年, 托洛斯基派陈某某在给鲁迅的信中说:“现在Reds打天下的运动失败了。”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的序言中写道:“……每到有什么意见, 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处注几个字, 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 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杂文家刘征先生写过一篇杂文《庄周买水》, 讽刺当时的不正之风, 文中写庄周到河伯处买水, 一位长发披肩的女秘书“挂了个电话, 耸耸肩说:‘Sorry, 没货了。’……”

有些翻译的外国作品, 大概译的时候找不出相应的词汇, 就在译文中杂糅了原句。如:汝龙翻译的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 描写有人画了一张别里科夫的漫画, “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 (这个外语词汇是希腊语, 意思是“人”。)

以上中外杂糅型语言不胜枚举, 大都出现在书面语中。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对外交流日益广泛, 越来越多的口语中掺杂了这种句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节目主持人、歌唱演员甚至科学工作者在说话时不断夹进一些外语来表述。这大概是目前的一种时尚。

兼容性语言, 大概是语言走向国际化的一个趋势、一个转折点。然而, 它又是不够规范的、不够纯洁的。总之, 在使用汉语言的环境中, 必须掺杂外语词汇的无外乎三种情况:1.找不到相应的汉语词汇;2.出于修辞的目的而故意引用原句或词;3.追求时尚。其中第一种情况最为普遍。过去的外来词, 由于我们长期使用, 已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具有很强的凝固性。第二种情况, 多用于书面语。第三种情况, 就有点哗众取宠了。其实, 它已经造成了祖国语言的不纯洁, 并且有画蛇添足的味道了。

张志公与冰心在一起。

中外兼容性语言现象, 其实就是一些外来词汇混入了汉语言的现象。所谓外来词, 也叫借词, 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它是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 把对方语言的词吸收到本族语言中来的结果。有专家认为, 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 一般不是简单地照搬, 而是要从语音、语法、语义甚至字形上进行一番改造, 使它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 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另外, 外来词的意义也要受汉语词义的制约, 往往要发生变化。如英语的Jacket是指“短上衣、坎肩儿”之类, 汉语吸收进来后成为“夹克”, 就专指“一种长短只到腰部, 下口束紧的短外衣”, 因为汉语词汇中已经有了表达“坎肩儿”概念的词, 这就使外来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由此看来, 外来语言也不是拿过来随便就能用的, 也是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的。因此, 我们在现实生活的语言运用中, 应尽量地使之规范化, 尤其是节目主持人, 面对广大观众, 决不能想当然地、随意地使用混乱的语言表述, 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 用语混乱现象很普遍, 特别是文艺界更是重灾区, 他们本应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 语言美、用语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 有些人却经常把“很中国”、“非常人性”、“特别OK”、“演完出”、“服好务”之类的用语挂到口头上, 连一般老百姓听起来都觉得特别别扭, 更何况语言工作者呢?这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语言素质问题。

我们的民族语言经历过数千年的演变和考验, 一般说来, 是丰富的、精炼的。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界的领导人物一贯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 并且产生过许多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而我国现代语言既保存了我国语言所固有的优点, 又从国外吸收了必要的语汇成分和语法成分。因此, 我国现代语言比古代语言更为严密、更富于表现力。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用语混乱现象也随之而来, 比如我们在这里所分析的离合语、中外兼容语言等。这些语言, 都有可能造成语言运用上的混乱, 至少是不规范的。因此, 我们的语言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推广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而努力奋斗, 以保持我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当然, 有些方面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深入研究, 慎重区别精华与糟粕, 方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以达到语言纯洁而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一般的、特殊的、个别的》,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2].张静:《现代汉语》,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浅析汉语言网络符号再生的特点 篇8

一、根据索绪尔符号学的理论来看, 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就是符号

但是能指是声音形象, 是声音留给我们的记号, 属于语音层面; 所指是能指的概念, 是社会性的集体概念, 属于语义层面。之所以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是因为虽然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构成了符号, 但它们位于不同的语言层面。网民们就是利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非必然性, 充分发挥着人类的创新意识, 让能指和所指之间展现出更大的自由任意性。

二、汉语言网络符号再生的特点

( 一) 能指和所指的不确定性

索绪尔符号学将符号分解为能指和所指。其首要特性就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能指可以对应多个所指; 一个所指也可以用多个能指来表示。这就说明了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不确定性。以“TMD”为例, 不同的信息接受者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假象话语者听到自己心仪的女生被其他男生先抢走了, 那么TMD就可以理解为话语者在表达自己愤怒不满的情绪。再假象另一种情形, 如果话语者听到自己恋爱长跑7 年的情侣同学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那么TMD就可以解读为对他们的祝福, “甜蜜的”, 而不是表示对人不尊重的话语。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皮尔士三分式的妙笔之处, 他在分解符号时添加了解释项, 即言语接受者对话语的解读作出的努力, 就好比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字哈姆雷特的样子, 这是因为读者是个体, 个体不同造就了解释项主体的不同, 所以一千个读者心中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 一个所指也可以有多个能指。能指HAHA/houhou/呵呵/嘻嘻/嘿嘿/厚厚只有一个所指, 那便是“微笑/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 这就需要依靠话语接收者对解读信息付出努力。

( 二) 任意性与规约性

索绪尔在阐释自己的二元论时解释道: 能指和所指构成了语言符号,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在解释能指和所指不确定性时, 本文作者就已经强调并举例说明了一个能指可以对应多个所指, 一个所指可以有多个能指来表示。比如说, 不同的语言对“苹果”有不同的称呼, 但其实指的是同一种水果, 形状为球形, 味甜, 口感爽脆, 且富含丰富的营养。在汉语言符号网络再生频繁的环境下, 这种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就显得更加任性和随意。随着时间的变迁和语言团体的变化, 都会引起汉语言符号网络再生的高潮。除此之外, 汉语言符号网络再生还具有规约性。汉语言网络符号一旦被网民创造出来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那么汉语言网络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组合关系。如能指“海龟”、“大虾”、“菜鸟”“潜水”、“楼主”、“猫”、“3q”与所指“海归”、“网络高手”、“刚学会上网的新人”、“只看帖子而不发帖子的人”、“论坛里发帖子的人”、“调制解调器”、“谢谢”已经在现今阶段依靠约定俗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看似汉语言网络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与规约性是一种矛盾的理论, 但在实例中还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

( 三) 包容性

汉语言网络符号是一个开放性的符号系统, 其网络再生具有一种包容性, 也可理解为多样性。尝试运用互联网进行交际的人们都可以发现, 汉语言网络符号是一种以汉语为主语码, 掺杂这其他语码以及数字、标点、表情的语言变体。如“你”“棒棒的”、“吃饭ing”、“去4”都是以汉语为主语码, 掺杂其他语码、数字、表情的典型例证。相比于规范汉语言符号的单一性, 汉语言网络符号的再生呈现出一种多样性。正是汉语言网络符号再生的这种包容属性, 使得人与人在虚拟世界的交流更加顺畅、有效。如现在聊天软件上自带的多种表情符号, 不仅表达意义到位, 而且诙谐幽默, 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网络交际环境。

( 四) 创新性

在五彩缤纷的汉语言网络符号再生系统中, 汉语言符号、其他语码、表情、数字等的排列组合充分体现了网民的创新精神。他们追求与众不同、反对传统、标新立异。例如“槑”是两个“呆”的组合, 形容某人很呆。再如, “< ( ) >”、“< ( ) >”、“ < ( ) > /”分别表示“生气”、“满足”、“赞同”是由符号构成的网络语言, 凭借嘴巴或其他五官细微的变化, 就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意义, 这体现了网民们追求创新的渴望。

( 五) 私人性

汉语言符号网络再生的私人性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为任意语言团体之间的私密语言; 另一种可以理解为任意两个网民之间的私密语言。最典型的私密语言有火星文, 趣味地可以将它理解为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 这是年轻网民力求彰显个性而使用的一种自创语言, 是这个团体的私密语言。它是由繁体字、日文、韩文、符号、汉字拆分后的部分等非正规符号所组成。因此, 网络符号再生体现了一种私人性。这种私人性也可以缩小范围至任意两个网民, 例如“”、“ug”在两个已经比较熟悉的网民之间可以指“你神经错乱该吃药了”、“你可以一边去了”的意义。

三、汉语言网络符号再生虽然速度惊人、数量庞大, 但是通过收集语料、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归纳出其再生的主要方式和特点。今后汉语言网络符号的变化难以预测, 但其会对日常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一旦网络新词逐渐演变为普通词汇, 网民们就会创造出更多的网络新词, 因此, 汉语言网络符号再生等相关问题值得学者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曹进.表意符号的网络再生[J].现代传播, 2012 (6) .

[2]马芳雅, 王灝.浅析汉语言符号的网络再生[J].鸡西大学学报, 2015 (8) .

生态观视野中的汉语言和谐 篇9

用生态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因而各学科纷纷用生态学的原理作为自己研究的新视角。生态语言学就是把语言看作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张运用生态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去研究语言,试图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让人们认识到这种相互影响的作用,要想使语言和谐、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关注、保护这个生态链的平衡,也只有这样,语言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生态与和谐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的,生态的环境必定是和谐的,和谐的世界必定合乎生态的要求。本文要讨论的生态视野中的语言和谐就是指用生态的理念去对待和处理语言动态发展中的矛盾,以期达到语言的和谐发展。

一语言规范与语言变异

语言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任何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时代精神都需要一种与社会状态和人的心理状态相对应的新的语言形态。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与原有事物的矛盾,汉语因发展变异也存在一系列的矛盾,比如标准话语与新兴话语的矛盾,语言发展与语言规范的矛盾。

网络时代的到来,全球化浪潮的袭击,新兴阶层的出现……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语言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现象越来越多,导致新兴话语急速增加。它们中有些是网络语言,如“晒心情、斑竹、菜鸟”等;有些是旧词新义,如“八卦、粉丝、恐龙”等;有些是音译词,如“纳米、克隆、悠哈”等;有些是某一现象的流行或事物的热门引起的,如“血拼、忽悠、小样”等。这些新兴话语的出现无疑给语言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其新颖性和丰富性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

新兴话语作为与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表达方式,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同时,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旧规则的否定甚至是颠覆。这些语言会不会玷污汉语的纯洁性,能不能被标准语吸收,它们的传播与流行对社会文化建设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等,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语言的变化创新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发展,也给语言规范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言语的多样创新与语言的一体规范,语用的即期效益与语言的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愈显……”[1]如何解决语言发展和语言规范的矛盾,也是当下语言学界的重要课题。

语言需要规范,也必须规范,这是由语言的自身特点和外部因素所决定的。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要成为一个体系,其本身就不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各要素都有自己一定的规范;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大众对语言有约定俗成的规范,国家对语言有法定的规范。社会需要语言有规范性,语言要发挥自己的社会功用也不能没有自身的规范,否则就难以充分发挥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功能。也正因为如此,语言规范一直受到历代的统治阶级或学者的关注,秦始皇的“书同文”就是一种语言的规范工作。如果丢弃规范,漠视稳定,语言就会受到践踏,上世纪60年代的“文革”就是一个典型,无序的社会造成了无序的语言,“假大空套”充斥着整个社会,语言污染达到难以容忍的地步。即使是现在,语言污染现象仍然存在,比如言语交际中的出言不逊、广告商标中的媚俗低级等不健康的内容;文学作品中的不顾道德规范,赤裸裸地表现下流低级的场面,以肉麻描写刺激读者兴趣,粗俗的对白,低俗的调侃,甚至污言秽语、油腔滑调等不健康现象。这些庸俗不堪、违反传统伦理道德的现象影响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破坏了语言的纯洁与健康,若不对这些污言秽语进行规范,就会严重影响语言的生态。

然而,语言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不是随意能够改变的。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主流不一致甚至相背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一般不太会影响到语言的总体格局,因为语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消化功能,即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也正因为语言有此特点,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全世界有数千种语言,绝大部分是没有文字的,也就是说大部分语言是没有规范过的,而这些语言又同样能很好地为本民族服务的道理。

总之,语言规范与语言变异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性,更要看到两者的一致性。语言规范为了更好的服务人类,语言变异同样也是为了更好的交际,因为它能丰富语言,为语言提供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养分,比如“X门”“被X”等结构为语言提供了活力,没有这种源源不断的养分,语言就会失去活力,甚至枯死。当然,我们所说的变异不是上文所说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或污言秽语,变异不等于乱变、瞎变,所以在语言规范时应严格区分两者的不同。

生态观中的语言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能根据语言自身演变的规律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修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在保持自身稳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语言循序渐进,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协调。

语言生态观要求我们宽容地对待新兴话语。语言的变异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爱德华·萨丕尔所说:“语言变异的倾向,它的沿流,顺着历史先例给它规定的渠道无情地向前流;它不顾及说话人的感情和情绪,就像一条河的河道不顾及当地的大气湿度一样。”[2]虽然不能简单地说“存在即是合理的”,但我们相信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标准话语和新兴话语共同存在,相互影响。新兴话语是在标准话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标准话语新的表达方式,是对标准话语的丰富和发展,标准话语的主体地位不会受到威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语言在一定的群体内都是标准的。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和思想,确保成功的交流,新兴话语在创造其产生的特殊群体里,它的功能发挥没有遇到障碍,所以在那个群体中它就是标准的。更为重要的是,对新兴话语的宽容或认同反映的是社会对这些话语背后的群体的理解和宽容。

语言生态观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语言“一体”与“多样”的关系。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关注不同的社会群体,和谐的语言既要求多种言语共同存在,又要求交流畅通无碍。正如洪堡特所说:“在语言中,普遍性和个别性协调得如此美妙,以至我们认为下面两种说法同样正确:一方面,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语言。”[3]这就揭示了语言的“一体”与言语的“多样”的辨证关系。所以,语言的规范化不是简单的规范、纯粹的规范,而应是“一体”与“多样”并存的注重生态发展的规范,并做到:

一要人文的规范。从接受心理来讲,人文的规范才能让人产生亲近感、亲切感,让人们乐于接受。在信息畅通、言论自由的今天,搞硬性的、一体化的语言规范,不仅违背语言发展规律,而且不得人心,不利于社会和谐。人文的规范是以人为本,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保护和鼓励语言使用的个性、风格,以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

二要动态的规范。语言的本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任何语言现象都处于一种过渡状态,中介状态,语言是通过潜、显、隐的运动来调节自身要素及关系的”[4]。相应地,语言的规范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同现实的语言现象动态同步。因此,不要奢望一蹴而就,也不要奢望圆满的规范,它同生物的动态平衡一样,只能是在某一时刻达到最佳状态。

三要分层次的规范。赵元任先生说:“什么是正确的语言,这要看什么场合适宜于说什么话和说话人(或写作者)是什么身份。”[5]和谐的语言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场景、对象选择恰当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分层次的语言规范。譬如正式场合需要规范、庄严、精确的语言,非正式场合中活泼、生动、随意的语言更能有效地发挥交际功能。

二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在语言发展中,普通话(国语)与其他语言(包括方言)永远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可以说是历代统治者与语言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如何找到推广普通话和维系方言生态空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平衡点,是语言学界不可回避的问题。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国策,这是由语言功能和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语言的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现代社会是高度统一的社会,随着社会、经济、交通、信息的高速发展,地域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别说是一个国家,即使是整个地球,也变成如同一个村庄。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就需要统一的交际工具,所以,推广普通话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推普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普通话为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推普的任务仍很艰巨,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人们的交际基本上还是用各地方言,即使在城市,推普意识薄弱,执行力不强,以说方言和夹带外语为荣等现象在某些地方、领域、个人还比较严重。作为一个公民理应遵守国家的法令,努力学好普通话,积极推广普通话。

当然我们在推普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方言。其实语言求同已成为国人语言生活的主导趋势,方言话语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八九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有不少人已不会说方言,很大一部分只能说一些简单的方言。曹志耘认为:“方言消亡是大势所趋,变化是语言的本质特点,汉语方言也不例外。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汉语方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变化趋势是‘趋同’,这主要表现为弱势方言‘趋同’于强势方言或普通话,也就是朝着消亡的方向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6]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些弱势方言可以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鸵鸟政策,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社会文明和社会文化的反映。罗常培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的结语中指出:“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和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从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因素显然对于文化本身的透视有很大帮助。”[7]可见,对待方言不能简单地以“有用无用”的工具论观点来衡量,而且从研究角度看,任何语言或方言其价值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记载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从理论上说,语言的同化与分化是语言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这一动态的过程保持着基本平衡,维持着语言的生态,可是,随着社会的高度统一,工业化、现代化的加速,语言的同化大大超越了异化。据美国萨默语言学研究所1999年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只有1人会讲的语言共有51种,使用者不到100人的语言有近500种,使用者不到1000人的语言有近1500种,使用者不到1万人的语言有3500种,使用者不到10万人的语言有5000种。[8]我国的语言情况也类似,据统计,在我国100多种语言中,有很多语言使用人口已经很少,如拉基语,使用人口只有60人;仙岛语,使用人口只有76人;满语,使用人口只有150人;阿侬语,使用人口只有380人;畲语,使用人口也只有900多人。[9]这些语言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所以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或方言,是语言生态保护的当务之急。

语言问题说到底是个文化问题。“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人类文化的许多信息,因而语言具有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人们的沟通是文化的沟通,人们的交际是文化的交际。语言的沟通和交际,也是文化的沟通和交际。”[10]方言乃地方之言,反映地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发达,发达的方言是文化多样性的天然土壤。“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而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则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现实多样性。”[11]比如浙江不少地方都有用各地方言说唱的地方剧种,绍兴越剧,金华婺剧,温州瓯剧……不同的地方艺术孕育和繁荣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就像各地小吃的存在让我们享受到各种美味一样,因此,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方言能拉近距离,增进亲情乡情。为什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是因为方言是浓浓乡情的纽带,乡音乡情,亲切而熟悉,唤起的是人们内心根的情结,一种不可替代的归属感,就像民族共同语能唤起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一样。

语言具有非常脆弱的性质,没有一个供以生存的空间,很快就会消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满语,曾几何时,满族是那样强大,居然能统治整个中国,可由于缺少生存环境,短短几百年,就使满语由鼎盛走向消亡,如今,尽管满族人口还有上千万,可会说满语的只有一百多人。[12]

生态观视野中的语言和谐,就是要在大力推广普通话这个大前题下,让各方言拥有自由的发展空间。“普通话的效能应该体现在全社会的公共平台上,而方言的效能则应该体现在地域性的局部空间里(包括私人生活的空间)。这样,普通话的通用性、权威性、严肃性、标准性和方言的地域性、亲和性、活泼性、独特性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彰显,悠久灿烂的汉语文化也便在两者和谐共生的格局中不断发扬光大。”[13]

同样我们也要反对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为了保护方言而去抵制普通话,以为推广普通话就是扼杀方言,扼杀传统文化,唯有说方言才能传递感情。其实,在现代社会里,普及普通话和方言萎缩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是一种生态发展。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语言的生态观,似乎所有的语言都必须保存下来,少了某种语言就破坏了语言的生态。要看到语言的减少是语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有人估计,公元前全世界有15万种语言,到了中世纪,还有七八万种,到了20世纪,就剩下6000种了,再过100年,世界上就只有600种语言了。[14]我们总不能说语言一直处在非生态中吧。因此,我们既要承认这一事实,又要为弱势语言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空间,比如集中居住,以延缓消亡速度,也可用现代科学技术保存,供研究者使用。另外也不必刻意、过分强调,比如强迫人们说某种语言或方言,因为每个人有选择说某种语言的权利,也有选择不说某种语言的权利。如畲语,为了保护畲族文化,国家在浙江专门成立了畲族自治县,这为畲语的传播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但畲族年轻一代还是不愿学畲语,原因很简单,因为学了以后没有用武之地,当你跨出这弹丸之地,畲语就失去了其功能,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种对自己前途无关的语言,谁还有多少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认为自然消失的语言并不能就说是破坏生态,恰恰相反,那种极端的、绝对的观点与行为才是忽视了语言生态的发展观,是破坏了语言的生态。

三使用简化字与保护繁体字

汉语的简化字与繁体字也是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对矛盾体,在一般情况下,这对矛盾体处在相对平衡中,记录着汉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为人们的交际提供服务。

简化字作为一个正字地位的专有名词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1956年,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随后就公布了这个方案,从此,简化字就成了我们日常交际的规范汉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是在非议、责难声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两岸四地交往不断增加,这种呼声越来越强烈,似乎只有简化字退出正字舞台才能解决问题。在此我们认为明确以下几点对处理两者的关系是有益的:

1.简化字古已有之,可以说自从有了汉字就有简化字,简化与繁化是汉字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而且总的趋势是简化,汉字简化符合这个总趋势。

2.建国以后国家公布的第一批简化字521个,它们并非学者们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大多数都是来自历代的简体字和俗体字,其中从先秦两汉继承来的有159个,从魏晋南北朝继承来的有32个,来自隋唐的有29个,来自明清太平天国的有53个,民国时期的有61个”[15],由此可知,我们所使用的简化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广泛的使用基础。

3.从字的理据性来看,虽然少数字简化后降低了理据性,如“開關”与“门”有关,简化后从形体上就看不出来了,但另一方面,有些字简化后理据性增强了,如“態(态)、鍾(钟)、戰(战)”简化后,其声旁更能准确地表达该字的读音。

4.简化字已被国际社会所认可,联合国已把简化字作为中文的规范字体,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采用简化字作为本国华人社会使用的规范字。

5.半个多世纪来,简化字对普及大众文化知识、减少文盲、提高书写速度、提高国民文化水平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可以说简化字已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无论当初改革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经过实践,已经形成了新的生态,而这种生态是代表汉字发展的正确方向的生态。

信息化视角的汉语言文学分析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汉语言文学,分析

一、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

1、教育理念需要改革和发展

新时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现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就传统的教学形式而言, 仅仅只是单向地传输知识, 教学方式不灵活, 存在一定的弊端, 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多元化与创新型教学发展的要求, 也不符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所以, 要想真正地转变教学方式, 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就要使信息化和汉语言文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并且引进新的教学方式, 改进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学会创新, 并发挥其思维能力, 来提高他们的兴趣与素养,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2、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习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学生, 他们的文采都是比较好的, 而且他们思维都比较敏捷, 气质都很高雅, 就这些而言, 他们可以干各种各样的工作, 像文学创作、文字编辑等, 他们的就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所以, 他们应当更好地掌握一些信息化技术, 使其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更好地结合, 以此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与学习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把握住机遇。

3、构建知识价值体系的需要

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相结合, 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改正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 从而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面临的现状

1、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缺少动力

就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来看, 虽然我国在汉语言文学方面实现了信息化, 但是那只是表面状况, 并没有实质的作用。尽管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基地, 以此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 加之政府对此关注度不高, 其基地的建设只是一个简单的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 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因此, 也就不能很好地给予其动力, 更难以促进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与发展, 从而不利于其基地的建设与进步。

2、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育不到位

就当前来看,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与教育的宗旨背道相驰。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促进学生理论与知识的发展, 完善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结合过程, 注重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 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育仅仅处于低端水平, 并不符合以上几点要求, 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发展与我国教育事业的革新。

3、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安排不当

当前, 在绝大多数实施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的学校中, 他们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课程的实际安排与原本的教学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情况大相径庭。而且加之学生日常学习汉语言信息化的时间很少, 使得教学实际情况无法按照原计划进行, 违背了教学规律, 从而不利于汉语言文学和信息化的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也就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关于如何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

1、构建并完善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体系

新时期,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信息化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学习, 从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 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起点,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要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学习能力, 构建并完善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体系, 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推动教育体制与教育课程的革新, 进而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不断推动我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

2、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在目前状况下, 我们要注重教育事业的革新,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加以改革, 使得更多的学生有自己选择的余地, 而不是墨守成规, 死板教条地让学生学习这一专业。我们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见到实际效果, 看到实际绩效, 才有利于更好地教学。同时, 我们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 允许学生自由安排, 自主学习, 自我发展, 加强我国汉语言文学在自主化方面的发展, 为社会培育更多的高才生,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3、注重强化师资力量, 培育实用人才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学校应当更加注重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进行有效的结合, 不仅要强化学校的师资力量, 任用部分专业性老师, 而且要以培养使用人才为目标, 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学习力度, 使得学校能够培育出更多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进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社会需求, 从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

四、结语

总体而言, 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还存在某些问题, 且在一定时间内暂时无法解决, 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 真正实现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 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革新,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延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24

[2]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8

汉语言 篇11

良好的写作能力是衡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是否属于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化写作能力不仅应该成为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充分凸显的一个内涵,而且更应该通过具体的课程、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加以实现。

1强化基础写作能力

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新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但应试教育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受应试教育影响,相当数量的初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缺乏充分的写作训练和文体训练,写作水平低下,不仅措词不当、病句、表意不明、条理不清、逻辑错误等现象比比皆是,而且不会写议论 文。对于以写作为主要创新表现方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这种现状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极大障碍。因此,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 培养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 神。因为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谋篇布局,抑或是表达方式与语言的运用,都始终强调创新性,久而久之,必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所培养 。

强化基础写作能力,首先是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但问题在于,或者是课时有限,或者是因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写作知识而不够重视,或者是重理 论而轻实践,以至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结果常常只是学生获得课程成绩,而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要通过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任课教师必须做到:第一,牢固树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精讲、少讲写作理论,细讲、多讲写作技巧,尤其是在课内要 多安排写作训练;第三,增加学生在课外的训练量和阅读量,并勤于批阅、检查;第四,改变考核方式,将平时写作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加大其 在课程成绩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如将通常的30%改变为40%甚至更多。

2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论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予以强化。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论文写作课程,但是在开设时间上大多是在第七学 期,以利于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从第七学期开始就忙于找工作,在本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常 常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并不等于毕业论文写作,如果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只是为了毕业论文,就会弱化该课程的功能,不利于创新人才培 养。所以,不仅要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而且要将开设时间提前,这样,既能承接基础写作课程,又能从二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指导,利于学生完成各种 论文写作,并不断提高水平。

在实践环节上,首先是要加大课程论文写作力度。课程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的平时作业或考查作业的主要形式。由于此類课程 很多,所以学生要完成的课程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完成的论文中最多的。目前课程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是课程作业,加之量大,甚至有时出现几门课程论文 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情况,学生往往敷衍应付,甚至抄袭,而对教师来说,通常只是批阅后给成绩,缺乏必要的指导过程。课程论文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因 此,必须制定课程论文质量标准,规范写作要求,严格指导过程。

学年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一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三年级,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是为毕业论文 做准备,而且也制定有质量标准。但是如果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发现,把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视为是给毕业论文作准备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是学年论文还 是毕业论文,都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现行的学年论文制度需要加以改变,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让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分别完成一篇 学年论文;在指导过程上,不能是一次性指导,即教师批阅初稿,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提交,教师给出成绩,而应该增加指导次数,让学生在反复修改 中不断提高学年论文质量,并使学生从中受益。如果能够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完成的论文。相对其他各种形式的论文,毕业论文的规定最细致,程序最规范,指导最认真,要求最严 格。但是,由于第八学期正值学生寻求就业的最关键阶段,能够真正潜心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并不多见,因而,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面对毕业论 文质量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首先,可以考虑将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改为第七学期。虽然第七学期就业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相对而言,学生有比较从容的时间完成毕 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必须高度负责,主动联系学生,掌握学生动态,敦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再次,严肃处理未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切实 执行未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不得毕业的有关规定,真正给学生以警示。

除强化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这些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大力倡导、组织申报学校针对学生设立的科 研立项,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研活动,做好学生的指导教师,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3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

如果说强化基础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之必须手段,那么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样是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

汉语言 篇12

一、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兴趣不足, 积极性不高

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庞杂, 知识系统分类繁多,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群体的兴趣不高的情况较为普遍。除了一部分在汉语言方面有擅长的同学之外, 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提不起兴趣, 积极性不高, 不参与课堂互动, 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成果, 是当前汉语言文学课堂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课堂的兴趣不足, 有明显的领域区划, 并非所有的内容都不感兴趣。一般而言, 学生对涉及到汉语言的语法知识尤其是古代汉语言的音调、释义、词义、用法等内容的时候, 普遍表现兴趣较低。

2、教学内容无新意, 形式呆板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 学生普遍表现出了较低的兴趣, 这和执教人员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有直接的关系。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系统非常庞杂, 但并不缺乏趣味性, 且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 在探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便利条件, 但是由于大部分老师的教学内容死板、无新意, 无法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这才导致很多学生课上反映不积极, 课堂气氛沉闷无聊。在很多涉及到文学理论的课堂上, 老师们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很好的联系, 空谈理论, 自然无法吸引学生们的兴趣。比如在《文艺理论》这门课程, 它涉及到了汉语言文学中的文艺表现力、文艺思潮、文艺观点, 涉及到如何品鉴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想等, 虽然是理论课程, 却是基于实际应用而诞生的。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运用不同的文艺理论来欣赏文学作品, 来创作文学作品, 来吸收文学作品的营养。

3、师生之间的课堂沟通互动严重不足

汉语言文学课堂上, 师生之间的互通沟通不足, 是影响课堂气氛和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高校之中,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按点上课, 按点离开, 不在意课堂的气氛如何, 不在意学生在下面有什么动作, 是否认真听课等情况, 自顾自的进行宣讲教学, 只有课堂秩序存在明显问题的时候才进行干涉。

这种情况, 默许了对课堂内容没有兴趣的学生我行我素, 也隔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应有的交流。有些老师会与学生进行互动, 也仅限于随机的找一位同学来阐述观点, 解答问题, 并不深入,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影响课堂气氛, 影响学生吸收课堂知识的效率, 而且造成学生群体无法反馈难点问题, 老师不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无法找到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二、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改进建议

1、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结合课堂内容进行趣味教学

趣味教学是一个早已提出的概念, 对学生进行趣味教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关键是如何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和课堂内容的结合点。当前高校学生以90后学生为主, 要善于分析这部分学生的群体性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90后的学生接触网络知识更早, 且多数是家中的独苗, 自我观念和意识较为强烈。老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 要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自我认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目标, 利用汉语言文学中的实际案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进行教学互动和指导。

在当前大学普遍建立了信息化教学的尝试, 这也为满足学生们对互联网的兴趣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汉语言教学中可以多找一些网上的素材作为案例, 引导学生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升课堂气氛。比如涉及到古汉语文学史的课程, 学生了解的不多, 那不妨通过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以及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的方式, 对比探讨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文学理论等内容。

2、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需要新的尝试

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的有利尝试。以往的互动教学, 过于偏重形式, 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其实, 有共同语言才有共同话题, 要增进互动交流, 就需要找寻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和话题。基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互动, 则需要让学生们充分的了解汉语言文学的有关知识。

建议老师们通过网络搜索查找相关的PPT、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 在课堂上推荐给学生们进行了解。在之后的课堂上考察学生们对这些资料了解的情况。比如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长生殿》的鉴赏, 可以指定其中的一个人物角色让大家自行了解, 在后续的课堂上拿出来讨论分析。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找到其中值得讨论的话题进行探讨, 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可以针对特定的文学作品找到两种观点, 将学生群体分为两组, 让每一组学生找到资料来验证其中一种说法, 这和辩论赛上的形式差不多。通过这种方式, 促进学生积极了解相关内容, 找到师生之间的共同话题, 推动互动交流。

3、新的教学规划需要确立

针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的教学规划制定, 应该把握以学生的课堂感受为重点进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规划中, 过分关注教学成果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管理, 忽视了学生们的课堂感受、学习兴趣、心理特点等内容。在新的教学规划设计中, 一定要对学生的感受有充分的把握, 设定课堂气氛评价系统和学生兴趣激励机制, 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映。

教学规划要注意发掘当前汉语言文学课堂中的兴趣点, 对于如何将这些兴趣点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也可以参照新课标和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一些经验来设定教学规划, 为教学规划的有效落实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总结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提升高校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修养, 发扬我国汉语言文学文化的重要课程。在当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 开展针对普遍问题的教学改革和新尝试很有必要。总结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以学生兴趣得不到激发, 课堂效果不佳为主, 在改进措施上也要以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为重点, 在教学规划、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想办法、出主意, 为解决汉语言文学中的问题提供更好的保障。

摘要:汉语言文学的教育, 是高校中文系的重点课程之一。我国汉语言文学知识庞大、系统繁杂, 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进行灌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结合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教师、学生、课堂内容、教材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为改善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成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邢郁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J].网络财富, 2009 (22) .

[2]覃宏, 常玉荣.地方工程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J].教育与职业, 2008 (14) .

[3]陆玉梅, 唐世学.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1) .

[4]孟建伟.从“现用现查”看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调整[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5]廖秀云.试论研究性学习中小教大专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培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3) .

上一篇:无线视频信号采集下一篇:应用型民办高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