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文学

2024-09-17

汉语语言文学(通用12篇)

汉语语言文学 篇1

课堂教学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媒介。教材编写, 总体设计需要课堂教学来贯彻;没有良好的课堂教学, 语言测试也就没有了立足点。所以课堂教学将教学四因素贯穿起来, 地位不容忽视。

1 教学语言特色分析

我们选取了初级, 中级, 高级班的对外汉语阅读课作为我们的考察对象。选择同一课型是避免不同课型可能带来教学语言的一定差异, 选择阅读课是考虑这一课型教学语言比较多, 而且也是三个阶段都设置的课程。

1.1 语速慢

这一项特点勿庸置疑,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的语速自然会较平时讲话慢些。一般有三个层次:课文对照包括领读课文, 就课文内容机械提问, 基本没有信息要求;课文内容对话是指和课文内容相关, 但是文中没有直接答案的交谈, 有一定信息要求;普通对话包括闲谈, 联想性提问, 一般信息要求较高。研究除了得出教师语速逐级递增和普通对话语速最慢外, 我们还发现越到高级段, 三个层次的语速差别越来越小。这时的语速已经和普通话语段测试 (三分钟450字) 的要求相同。但是和普通说话的200字/分钟的速度还有一定差别。整体看, 这是一个适应汉语节奏, 建立音义反应的渐进过程, 最后归于比较稳定的语速段。

1.2 重复多

在日常对话中不停重复会带来非议, 但是在外汉教学中, 反复是很自然的语言使用。重复出现的场合主要有:新单词:难词, 关键词, 生僻词没有引起学生反应, 对理解有帮助的词语:提问中引导性词语:

1.2.1 确认词

这里我们提到的“确认词”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 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去寻求学生的反响。例如“明白了?”“理解了吧?”“懂了没有?”“记起来了么?“知道了吧?”屡见不鲜。经过统计, 这样的形式在初, 高级频率大于中级阶段。初级是教学初期, 教师会努力寻求学生对汉语的认同感, 所以老师特别留意学生是否理解, 是否跟上教学节拍, 防止学生对汉语产生恐惧;中级是一个巩固过程, 学生对汉语的陌生感消失, 但还不宜引入太多的新内容, 教师更多的只是着眼对课文本身的理解;高级阶段, 教师给学生的空间很大, 引入课外难词, 生僻词, 甚至俚语的数量大大增加, 这时老师的确认是对学生拓展能力和课外知识的试探。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中级阶段教师对学生把握性比较大之外, 其他两个阶段的不定因素相对较多, 所以需要确认的几率也高。

1.2.2 使用母语或媒介语

钱钟书曾经戏谑中文中夹杂洋文是“牙缝里嵌肉屑, 全无用处”, 但是在外汉课堂, 使用学生母语或者媒介语 (一般是英语) 不无裨益, 特别是遇到比较难解释的抽象词语时, 用了反而省事。当学生都来自一个国家, 比如以日本学生为主的班级, 老师会使用日语来解释, 而在混合班级则偏向于英语。

1.2.3 身势语和辅助手段

这是二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手段:手势, 身姿, 画图, 和一些卡片。直观的方法就省去了语言不能解释, 或者很难解释的麻烦。所以这样的方法在初中级阶段使用要多于高级班。比如讲到水果, 没有比看卡片更简单方便的了;练数字, 老师会拿来超市的促销单让学生念价格。不过在高级班, 身势语和辅助手段让位于语言解释, 以语言解释为主。

1.2.4 对比

对比是外汉教学讨论的比较多的项目, 比如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 目的语中相近项的对比。我们注意到, 在从初级向高级进阶的过程中, 对比从结构对比向意义对比过渡。所谓结构对比, 是给学生一系列同一结构的句子, 让学生知道怎么用一个词语或者句型。比如在初级阶段提到:

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 老师就列了如下的句子, 而非灌输术语。括号中是教师隐含的意思, 想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句子领会的内容:

我把录音机修

我把录音机修好了 (动作补语) 。

我把录音机丢了 (加时态标记) 。

我把录音机放在桌子上 (地点补语) 。

我把录音机给小王 (宾语) 。

我把录音机修一修 (动词重叠) 。

而在中高级阶段, 老师则在句型对比的基础上, 加入了让学生体会意思的句子对比。这个时候, 老师选择不解释词义, 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比如:

嫌:

我不喜欢喝咖啡, 我嫌它苦。

我不喜欢这个女孩, 我嫌她丑。

我不喜欢川菜, 我嫌它辣。

我不喜欢数学, 我嫌它难。

1.3 相关联想多

要有生动活泼的课堂, 单词和课文的相关联想非常重要。以下我们列举课堂中出现的联想种类。

(1) 文化背景:如中山装。

(2) 习俗:7长寿面。

(3) 传统信念, 观点:绿帽子。

(4) 社会问题:包二奶, 沙漠化。

(5) 相关提问:吃饭——你喜欢吃什么。

(6) 评论:讲到水土流失——问学生如何看待, 应对方式。

(7) 同源引申:如, 理发—理发店—理发师等。

1.3.1 鼓励性词语

这也是教学中常用, 而日常交际中罕见的。如“**说得很好”、“很好”、“完全正确”。如果日常对话中只因为对方说出了一句“合法”的中文你就夸奖对方, 一定会被认为有病。但是这是一种教育策略, 树立信心的方法。

1.3.2 大段空白

教师在提问, 领读后都有大量空白留给学生思考、整理。这个空白时间大大长于普通的句间停顿。

1.3.3 自问自答多

因为教学中的问题都是有目的的, 有组织安排的。所以这些问题或答案明了 (就课文内容提问) 或设定了思考框架 (联想类提问, 讨论) 。因此, 课堂问题并不是以寻求新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老师自问自答主要就是提供给学生思考思路, 回答方式或者范式;比如课堂中有这么一个对话。

老师问:如果你是老板, 你会选哪一个人。

停顿。

老师——如果我是老板, 我会选***, 因为……

这里老师就向学生提供了回答的模板, 即“假设分句—选择—原因”。

1.3.4 回指多

老师会有意重复前面或者以往补充过的新内容。在单词讲解中, 教师倾向于用已学过的单词造句, 引发对新词语的理解。这样就一举两得。

2 个例分析

以上都是教学语言的构成性特点, 也就是在教学中一定存在的特点;而其余的都是策略性的, 即可以选择使用的。

我们仅选取单词讲解时教学语言的特点作为分析对象。以下数字就代表上述提及的各个特征。而策略性规则的使用是多重的, 重叠的。以下几个词语的讲解可以综合体现教学语言的策略性特点:

帽子:策略7 (7) , 量词用“顶”动词用“戴”。

策略7 (5) , 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帽子?

策略7 (3) , 没有“绿帽子”。

表演:策略7 (7) :表演做名词动词。做动词后面要加宾语。

策略6:表演武术。表演京剧。

策略7 (5) :日本的孩子什么时候有全校表演?

策略7 (1) :中国学生毕业, 六一儿童节, 新年……有表演。

策略7 (7) :表演的人——演员。

指导演员的人——director策略4——导演。

3 结语

教学语言, 顾名思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它和教师在课下或日常生活中说这种语言时不同。我们提出自然目的语这一概念, 相当于正常本族人讲话或对话使用的语言。而教师用语则是一种为了顺应教学需要而做过相应调整的目的语, 它不同于自然目的语。首先, 这种教学语言本身和自然目的语有交集, 语言一定是正确的;其次是相异性, 也就是教学语言和自然目的语在语言习惯上有所不同, 比如重复, 对比, 语速很慢, 确认语或鼓励语在日常使用中不太会出现;教学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动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让学习者进展的语言, 也就是帮助中介语向目的语过渡的语言。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特有的一种语言系统, 这一系统在语音, 词汇, 语法, 交际和文化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 也不同于自然目的语, 是一种随学习者学习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教学语言随着中介语的发展而发展, 理想状态是成为自然目的语 (即语言本身和语言习惯完全地道) 。所以教学语言也是动态的。

我们用图1表示自然目的语与教学语言的关系。其中绿色是自然目的语, 紫色是教学语言。注意, 两者不重合部分并不是表示接应语是错误的语言, 而是表示不同于自然目的语的比例, 即上面总结的11个教学语言特点出现的比重与自然目的语的关系。

总结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后, 我们可以根据其特点, 进一步提出二语教学机会评估理论。这也是下一步可以研究的课题。

摘要: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 全面总结了外汉教师语言的基本特征, 并将其分为策略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即有些规则必须要遵守而有些是策略性选择。本文从中介语角度看待教师语言, 认为其是动态性向目的语靠拢的系统。

关键词:教学语言,中介语,目的语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2]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3]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4]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语语言文学 篇2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

(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东汉人()就是这样做的,他的《

》就是一部讲本义的书。而他讲本义的办法是()。

3.如:“斤、戒、刃、适、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5.什么是引申义?

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6.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7.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8.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五)词类的活用 1.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3.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

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 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

一、两个例子。)

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8.名词活用的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的依据有哪些?)答案在P284——287页。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种形式:(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却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九)副

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1.程度副词:少、稍、颇

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情态副词:且、固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的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

(十)代

词 人称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指示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疑问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或”和“莫”部分:

1.“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

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者”和“所”部分:

1.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十一)介词、连词 介词部分:

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2.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连词部分:

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部分:

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

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词头和词尾部分: 1.掌握名词词头“有”

汉语语言文学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成人教育;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是各大院校成人教育的资深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历史和教学传统,但是在近些年随着时代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人民群众对汉语言需求的大幅度上升,教学资源贫乏、教育质量不高的现象愈发明显。可以说现阶段人民群众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成人教育的满意度大打折扣。为此各大院校应当从自身出发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完善并创新学科教育教学体系,强化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院校自身成人教育发展赢得更好的前景和未来。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现状

在院校汉语言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发展所带的优势,还要发现存在于发展道路上的阻碍。

(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人民群众观念的改变,由于每年成人教育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所以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为了满足广大报考成人的需要,各大院校只能不断扩大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招生人数,教学规模。而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不能进行严格的教师选拨工作,导致教师队伍内部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差强人意。而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就无法因材施教,从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本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适宜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的方案,反而采用统一的毫无特色的“我念你听”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令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学到知识甚至会令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产生反感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所培养出的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自然也就不符合社会的要求。

同时,部分院校的汉语言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老师教育观念定位不正确,对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不能坚持以人为本,不能帮助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甚至由于不注意所出现的一些行为甚至会造成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的困扰。

(二)教学资源开发的不充分

时代的发展中,各院校成人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要求也在与时俱进,但是部分院校的教师却仍然墨守成规,一味地蜷缩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中。这就会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合理开发教学资源,不能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样传统枯燥的课堂对很多当代的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来说无异于催眠,因此也就无法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无法提高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的专业素质。

(三)教学制度不完善

部分院校对自身的汉语言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院校对教师不能进行定期的专业素质检测,不能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做要求,这就使得部分老师在进行现代汉语教学是过于随意,因此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

二、改变当前院校汉语言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的措施

(一)院校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改变当前院校汉语言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的首要任务就是院校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真正提高成人教育参与者的素质,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院校应当融入社会,从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跳脱出来,结合本校自身的发展特征,依据当地的环境和国内大环境设立成人教育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改变当前院校成人教育汉语言专业现代汉语教育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为此有关院校应当强化教师聘用制度,将更多的高素质教师纳入到自身现代汉语的教师队伍中;在聘用期内强化对教师的定时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内而外强化教师素质。同时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所有的老师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典范影响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的学习和生活,在潜移默化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第二是运用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技术。具体来说就是,现代汉语言教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选择更适宜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选用更合适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技术,提高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的学习兴趣,帮助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更好吸收和掌握有关的知识内容。另外大力开发课本以外的资源,运用互联网从中国知网等文库从中获取自身教学中所能运用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民群众提升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改变当前院校汉语言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现状必须辅助以各种管理制度的落实。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打造和谐积极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要定期按時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配合报酬奖惩制度,教学责任制度等管理制度,以一种良性的竞争模式促进现代汉语言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水平。

三、结语

以上所说的就是存在于各院校成人教育汉语言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漏洞,以及采取的相关解决施。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各大院校作为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第一展现,不断完善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势在必行。因此各院校成人教育汉语言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应当在发展过程中从不同方面主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发挥汉语言专业与众不同的作用,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园园. 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现状与思考——基于一次课程问卷调查的分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02:91-98.

[2]张爱明,宗瑞.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 大众文艺,2011,08:234-235.

[3]王丽.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91-94.

汉语语言文学 篇4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但是由于现代汉语理论的枯燥无味, 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大。如何才能让他们提起学习积极性呢?在教学中要注意跟学生的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一些有趣味的口诀来加强学生的记忆,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语音中的鼻韵母时, 由于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 可以利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帮助记忆:“曾帮京王倾平营, 宁婴令登定星亭, 清明庆幸井警冥, 丙丁顶风英明鸣, 菱形并行兴盈迎, 竞争听命赢赢兵[1]。”这样不但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

现代汉语由于理论性比较强, 如果学生单纯利用每周三节课来学习, 要掌握好学习内容是非常困难的, 只有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 才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的理论知识。首先, 要教会他们预习方法, 引导其独立学习,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找出疑问, 在学习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让学生预习的目的,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比如在讲到主谓句时, 教师可以预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代汉语句型中, 除了一般的主谓句, 还有哪些特殊的主谓句呢, 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一下。”预习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复习也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复习可以巩固以往所学知识, 还可以对原来学习不懂的地方认真反思, 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汉语课一般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 由于学生刚刚从中学进入大学, 习惯了中学教学中的满堂灌, 死记硬背, 缺乏创新能力。所以,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提倡创造性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一些语言学家关于客观语法规律的描述和见解, 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语言现象。书上的知识固然包含真理, 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 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可能正确的解释。学生在学习中除了理解课本上传授的知识外, 还要对其进行分析、检验和质疑。在现代汉语的学习中, 要提倡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比如在讲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时, 关于介词短语做补语时是这样描述的:“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 包括动作终止地点。 (1) 这事就出<在1949年>。 (2) 人们都知道自己生<在何处>, 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3) 两个小伙子走<向海边>[2]”。其中的“在1949年”、“在何处”、“在何方”、“向海边”被看作了补语。学生为此感到不解, 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做补语而不做宾语呢”, 因为介词后面是不可能出现动态助词的, 而这几个被看作补语的“介词短语”后面恰恰可以补出动态助词“了”, 这跟以前学过的知识不是发生矛盾了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从语法体系的角度来跟学生讲述语言学家对一些语法现象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一些争议。就这个问题来说, 由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就有着不同的看法:“介词短语有时用在动词后面, 但一般都不要分析为介词短语做补语, 原因是:在现代汉语里面, 动词后边的介词有粘附于动词的倾向。例如:…… (4) 他衰弱地靠在 (了) 一根电线杆上。 (5) 战士们猛虎般扑向 (了) 敌人[3]。”在邢福义看来, 以上的介词短语都不能看作是补语, 而应该与前一个动词粘附在一起, 共同带了后面的宾语。他认为, 介词短语做补语的情况有两种:“动词部分结构复杂, 念起来, 停顿在动词和介词短语之间。如: (6) 那些年, 我们摸爬滚打在一起[4]。”其中的“在一起”可以分析为补语。第二种情况:“介词短语一共只有两个音节, 念起来, 停顿在动词和介词之间。如: (7) 外婆病倒在床, 我要尽心照顾[5]。”教师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 通过介绍不同语法学家对一些语法现象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激起学生对一些语法现象探究的好奇心, 对一些语言现象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 乃至于做一些研究。其实在现代汉语语法中, 还存在很多有争议的语法现象, 比如关于介词短语能否做主语;关于兼语句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界定、关于连谓句的界定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自己的看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近年来, 我国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势必会带来语言的一些变化。由于现代汉语教学中使用的课本不能及时对这些现象作出反映,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近年来的语言新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对这些新的语言现象熟视无睹。新的语言现象包括新词语、新词义、新语法等。其中新词不但出现频率高, 有一些使用频率也相当高。比如:XX奴 (房奴、车奴) 、XX热 (琼瑶热、健身热) 、XX门 (艳照门、自杀门) 、XX客 (博客、黑客) 、XX族 (蚁族、月光族) 、被XX (被自杀、被代表) 等等这一类用类词缀构词方式构成的一些新词就在社会上广泛使用。还有一些新的语法现象也跟课本的一些提法发生了矛盾, 比如关于副词修饰名词的问题, 语法学一般认为副词和名词是不能组合的, 但是在现在使用的语言中, 就出现了很男人、很熟女、很君子这样的组合,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来, 让学生思考。此外, 学生大部分都喜欢上网, 对网上流行的东西很感兴趣, 教师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网络流行词语、句子、各种网络“体”来启发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思考。比如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同学—童鞋、压力—鸭梨、悲剧—杯具;网络中流行的各种体: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陈欧体;网络中流行的一些句子: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 学生们都会使用,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网络上的新鲜事物的特点, 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发散思维, 对现代汉语有更深刻的认识。总之, 高校现代汉语教学,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现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 理论性比较强, 学生对这门课不太感兴趣, 觉得枯燥无聊。本文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现代汉语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戴梅芳.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M].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 2001.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汉语文学学习方法 篇5

1、表格记忆法。把教材所介绍的一些重要内容,分别制成表格,列出要点。这样做不但方便记忆,而且有益于训练思维。例如,学习现代文学作品选,可按作品名称、作家姓名、写作时间、主题思想、主要情节、主要人物、艺术特点、社会影响等项,排出一览表。

2、要点记忆法。把需记内容的要点概括、总结出来,通过记要点来记住内容。一些涉及变化规律、互相关系、意义影响等方面的内容,用这个记忆方法就比较好。如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只要记住“间、对、粘”三字,并理解其含义,就掌握住了。

3、分类记忆法。把某一课程的内容,按性质分成若干类,按类记忆。如《语言学概论》,就可分为名词术语、变化规律、构成特点、方法手段、分类标准、来源情况等类别,把教材各章的有关内容分别归入其中。

4、例证记忆法。通过记住典型例子、例句来记住有关的理论、规律、术语等。例如,只要记住“项伯杀人,臣活之”、“春风又绿江南岸”、“齐威王欲将孙膑”三个例句,就可以掌握古代汉语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

5、多看记忆法。有些定义、术语、规律等,随记随忘,老是记不住,怎么办呢?可将这些内容写在小本子上,只要得空就拿出来看看,也可把它们写在小纸条上,贴在自己举目可见的桌子、衣橱、床头、门板、墙壁上。见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关于初中语文汉语文学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的语法教学

胡明扬认为,语法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语法教学,主要是用“法”教“学”。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当然,学习语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并不限于这么一种方法,不过中外的语言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大讲语法,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换言之,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

李晓琪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必须与词汇教学密切结合。她提出:①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②筛选,突出实词难点,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③着眼语篇,在语法与语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她认为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方向。

进行语法教学时,不宜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对所教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图文化;进行语法练习时,语言运用练习应该多于知识练习与变换组成练习。讲连动句时,告诉学生句子中是一个主语进行两个动作,如:“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他坐飞机去上海。”

另外,讲练习时要把语法应用到交际中,如讲到“了”,就要让学生反复用带“了”的句子谈话。而且应该让他们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之处,以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三、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語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2.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邓齐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7(7).

[2]张有英.浅谈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J].文学教育,2010(7).

汉语语言文学 篇7

一、汉语语法特点概述

在研究语法学的过程中, 语法特点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语法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 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在此方面, 历代的语法学家各抒己见, 提出了非常多的看法与观点, 这些看法和见解林林总总, 这反映出对语法学的研究的逐步深入,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又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为此, 笔者就汉语语法特点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概括。

在探讨汉语语法特点之前, 需要着重研究汉语语法的层次性问题, 这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特点。在此过程中, 应区分出不同特点之间的层次性, 从派生和并列等几种形式更加系统地对这些特点进行区分。另一方面, 在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将汉语的主要特点相结合, 进行衍生出其他的词语特点, 用推理和推导的形式, 不断丰富汉语语法的研究体系。例如, 有的研究者在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过程中, 在讲到汉语缺乏形态这一命题时, 用量词丰富和有语气词这两方面来做说明, 这种观点和看法就有失偏颇, 不是十分妥帖, 因为二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另外, 在汉语语法的总特点的研究方面, 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看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例如, 很多人将汉语语法的特点概括为缺乏形态变化和音节对句法结构的作用这两个方面。但另外, 还有很多人仅仅将汉语语法特点概括为缺乏形态变化这一个方面。此外, 还有很多研究者列出了三点甚至四点。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很多研究者对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的看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我们在具体探讨汉语语法根本特点的过程中, 应着重考虑到汉语的构造原则与句子组成部分, 也就是构词法和造句法的主要特点,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复杂性, 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另外, 还有很多语言学的研究者认为汉语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意义方面, 语法意义就是一种汉语语言形式在发展变化中存在着一种相对变化较为缓慢的因素, 这种语法意义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语法形式在内在规律。

在充分参考和借鉴以往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 汉语语法的特点是十分丰富的, 我们应当以更加全面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这一问题, 对语法的特点做出更加详尽和全面的分析与考察。具体说来,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汉语语法的特点:第一, 对于汉语言来说, 是非常强调语境的选择和应用的, 因此, 在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到汉语的语境。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汉语通常将话题放在句子的开端, 例如, 这件事韩教授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在分析这一句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汉语在应用中通常将一种具体的事物看做讨论的主要话题, 在语义的选择上往往将其提到了主语的地位。另外, 汉语在应用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生移位的问题, 这也是与语境有密切的关系的。例如:“小李是谁?”“小李是我”。这种句子类型与英文相比, 句子形式较为零散, 也经常会发生移位的情况, 经常会出现宾语前置或谓语前置等移位的问题;第二, 汉语在应用的过程中通常十分重视韵律, 通过节律能够很好地制约句法结构的使用。这种汉语本身的一种独有特点, 这种特点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也越来越鲜明, 汉语语法研究者对此也非常重视;第三, 汉语属于一种分析型的语言体系, 缺乏标准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例如, 汉语语法缺乏丰富而具体的词性变化标志, 也缺乏形态体现标志, 在词类与句法方面也不是相互对应的, 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语序, 这与印欧语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另外, 汉语语法在合成词的构造和词句的构造方面, 结构组成方式上存在着一致性。

二、汉语语言学的现代化

在汉语语言学的现代化进程中, 我们要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来看待汉语语言学的研究问题, 用更广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但是, 在汉语语言学的现代化进程中, 我们还需要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继承传统、传承过去的基础上, 更好地处理汉语语言学的现代化问题。对此, 我们可以用王国维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作为说明。王国维先生曾经指出, “学无新旧也, 无中西也, 无有用无用也。”这就是著名的“三无之说”。王国维先生的这一观点也可以应用到汉语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 那就是, 我们要树立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观点,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在学习新学的基础上, 也不会抛弃旧学, 在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再构建新学的体系。唯有如此, 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才能不断的创新、不断进步, 获得发展的动力与生命力。

结语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 汉语语法的最主要、最鲜明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这一特点也是汉语语法的最根本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 汉语着重语序的变化, 重视虚词以及句子构造和短语构造方面的特点都是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充分了解这些语法特点的基础上, 我们还应当树立起正确的汉语语言学的研究观念, 全面认识汉语语言学的现代化问题,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不断推动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推进。

摘要:在认识和研究汉语的过程中, 我们应更加全面地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 这样才能认识汉语的发展规律, 更深刻地认识和发展汉语语法学。为此, 笔者具体分析了汉语语法的特点, 并阐述了汉语语言学的现代化问题, 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待汉语语言学的现代化问题, 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增强汉语语言学发展的生命力与创新性, 推动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关键词:汉语语法特点,汉语语言学现代化,语境,韵律,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莉芳.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探析[J].枣庄学院学报, 2013. (08) .

[2]伊拉木·伊不拉音.汉语语法特点分析概括[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08) .

汉语语言文学 篇8

(一) 人类语言起源的历史研究。当今世界纷繁复杂, 不同国家、人种、地区乃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地区之间人类的语言都可能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 关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学说, 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学术圈子之间都存在很多不同观点。着眼于过去和现在, 虽然其中很多学说尚未形成体系, 但依然给我们语言研究者以启迪。这些说法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是神授的。在西方近代世界和传统中国的少数民族中, 一系列的神话和传说告诉我们语言是上帝赋予人们的, 人们一生下来就已经掌握了讲语言的本领。神授说的代表作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和被奉为基督教佛学经典的《圣经》。前者告诉我们语言来自于天上各路神仙对各种事物制定名称的使用, 而后者则用人类祖先亚当制造出来时就已经会说话的事例告诉我们是上帝创造的语言。

2.摹声说。此学说认为, 人类的语言来源于人类对自然世界声音的模拟和效仿, 比如中国语言中的“布谷鸟”之所以为此名是因为它叫声似“布谷”, 此学说持有者的代表人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海岱尔。

3.劳动号子说。还有学说认为, 最初的语言来自于人们劳动时的用力呼号, 持此学说的学者们认为, 劳动不仅解放了人类的身体, 还给了人们可以说话的生理基础, 另外, 人们在劳动时需要语言与彼此沟通, 所以最初的语言由此产生。

4.感叹说。感叹说认为最初的语言起源于人类的生理反应, 比如幼儿最初不会说话时用“啊”、“呀”等表示自己的疼痛, 高兴时则又有另外的声音。

5.手势说。此学说把语言看作由人类身体符号系统转变而来的另一种符号系统, 由法国学者孔狄拉克提出。

(二) 人类语言起源的单源性。从上述角度观察人类语言的起源, 每一种学说都有其道理, 也有其弊端。如神授说实际混淆了物质世界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联系与区别, 这种学说过于强调神的力量, 而忽视了人类改造物质世界、提升自身能力的实际。另外如劳动号子说, 虽然劳动对人的生理发声器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促进作用, 但把人类最初的语言形式完全归结于劳动本身不免犯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哲学的发生学原理告诉我们, 无论一个事物发展到后期其基本形式有多么复杂, 这种事物的起源总是简单的。这种知识否定了一些学者妄图把上述学说合而为一体解释语言起源的想法, 告诉我们人类语言起源必定具有单源性, 即源头单一。这种单一并不是指语言发展的形式固定而唯一, 只是强调人类语言初期形态的简单性。

人类最初的语言学家大多数为哲学家出身,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 人类在开始思考世界之初, 便已经开始了语言源头的探索之路。语言起源研究至今, 不同的结论五花八门, 不少学者甚至开始主张除了人类的其他动物也有语言。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而愚蠢的, 语言能力是人类在动物群体中独有的沟通手段。

(三) 人类语言的产生。有些学者认为, 语言是在人类发展的一瞬间产生的, 如德国学者洪堡特认为人类语言其实是一种“突现”, 即某一时刻人类突然掌握了语言能力;我国的王士元先生也在后来计算机辅助的语言学研究中证明, 人类语言确实为“突变的”爆发。根据“生物重演律”, 我们在儿童语言中研究“突现”现象, 最终发现儿童语言习得过程对人类语言的浓缩性重演也告诉我们语言发生之初确实是“瞬间”的。另一方面来说, 我们都知道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是因为思维人类才有了发展和产生语言的可能性, 同时语言的发展又促进着思维的进步, 从思维产生的角度对语言起源进行研究, 我们发现在语言的双词句阶段, 指称代词与陈述代词两分, 名词、语法和动词的语言三要素也在此时同时“瞬间”产生。

“语言突现”说虽然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 但尚有探讨的余地。然而换一个角度发现语言, 如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语言的最初形式———古代汉语范畴考证原始语言特点, 我们会发现古代汉语的研究在这一课题领域极其有价值, 古代汉语的特点更是从侧面佐证了原始语言的“突现”和其他特点。

二、古代汉语的语言学价值研究

(一) 古代汉语与人类原始语言的关系。关于中国古代汉语与人类原始语言的关系, 不少西方学者早有猜测, 这些猜测与论述虽然过于感性, 但仍有极大的启迪意义。施莱哈尔作为语言谱系研究的鼻祖型学者就曾经提出, 人类的语言发展必定是经过类似于汉语那样的简单而孤立的状态, 通过后期的粘着变化, 才能够变成最后屈折语言的高级形式。由此论述, 语言学开始分化人类语言为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三大形式, 汉语即为孤立语的代表性语言, 即最接近人类原始语言的语言形式, 而屈折语即语言发展的晚期形态代表语言为印欧语。另外, 古代汉语语言距今几千年, 原始语言距今也只有上万年,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 古代汉语是我们研究原始语言形式与语言起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古代汉语语法形式简单保守, 与人类最初的思维形式对应程度高, 因此古代汉语即为现代语言中最接近原始语言的语言形式, 可以作为人类原始语言的“活化石”进行对比研究。

(二) 语言起源角度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无论何种民族语言或是同一民族语言的不同时期, 其语言形式必定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即它既有自身民族的语言特性, 又兼有世界语言的共同特征与阶段特点。由此观之, 我国古代汉语既有汉民族在古代时期的语言特性, 同时又代表着一定的原始语言特性。语言学和哲学大家萨丕尔曾经说过, “语言学视野所及, 从拉丁语到俄语的演变过程, 其实是大致相同的, 尽管最近时期的人类书市地形可能有所改变。接着发展到英语阶段, 人们会发现语言的大山的山形走向好似有所歪斜, 但是大致走向我们依稀能认得出来, 但是好像到了汉语这里, 我们发现连语言山头顶的天都变了。”这些话指出了古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明显具有极大的不同, 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古代汉语的独特性与在世界语言类型学与发展研究问题上的独特性。

三、结语

纵观世界语言, 只有古代汉语在类型上如此特别, 也只有古代汉语是人类现有语言中最接近人类语言原始形态的语言类型之一, 相比于世界其他语言, 在人类语言起源角度, 古代汉语研究具有更大更重要的意义。同时, 汉语是人类语言中历史资料最丰富的语言, 古代汉语传承至今不得不说是世界语言丛林中的一大奇迹, 可以说是活着的语言中可考历史最长的语言, 因此, 加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 不仅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研究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对中国语言学乃至世界语言学的研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摘要:人类语言起源问题一直是世界语言学、哲学甚至于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问题的解答对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由于人类语言起源年代久远且不易考证, 语言起源问题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之一。中国作为历史最为悠久且唯一留存下来的文化古国之一, 其古代汉语与人类语言的起源密不可分。从为人类语言起源问题做贡献角度上考虑, 古代汉语具有巨大的语言学研究价值, 本文从人类语言起源的研究实际与我国古代汉语的特点出发, 探讨了古代汉语研究对于人类语言起源课题的语言学价值。

关键词:人类语言起源,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舟.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古代汉语的语言学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2]李无未, 李逊.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 (1908) 的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

浅析汉语语言的音乐性 篇9

汉语的发音系统是汉语语言实现音乐性的前提基础。首先, 要澄清这样一种理解的误区。从汉语 (文字) 的构造方式来讲, 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 西方语言 (拉丁语系) 是一种表音文字。如果单纯从语言的符号——文字来看, 西方语言比汉语具有更为突出而鲜明的听觉表现力。以至于, 曾有一段时间在讨论汉语优劣的时候, 认为汉语是一种低级的语言, 而西方语言是一种高级的语言, 甚至有些学者还要废弃表意的汉字而全面推广表音的字母文字。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殊不知, 较之西方文字不同的汉语文字, 虽然在构造方式上更注重象形和表意, 而在发音系统上则较为重视声音的美感。说到底, 汉语和汉字是两码事, 如果具体来讲, 汉语是听觉艺术, 汉字则是视觉艺术。我们不能拿视觉的文字的特征来等同于汉语的特征, 考察汉语的音乐性, 还是要回归到汉语的发音系统来具体论述。对于汉语来说, 真正的第一语言则是口说词的语言的声音。语言学家对此有着比较清楚地认识, 所以, 从文字来谈语言的优劣和特征是研究对象的错位。

如果将汉语的发音系统与西方语言的发音系统加以比较, 我们将会认识到汉语发音系统的强大。从总体上来看, 西方语言在语音上最为突出的则是重音、元音、清辅音、浊辅音, 在句子中则体现为音部、头韵、尾韵、音步、升降调等, 汉语文字不仅具有西方文字的语音特征,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还尤为凸显语言的平仄、声调和语调。正是因为平仄与声调, 语流更易在声音中形成一种抑扬起伏的音乐旋律, 而语调则更易通过声音来牵动听众的情感, 从而在心头形成一种音乐的氛围。萨丕尔在比较汉语和拉丁语时就指出这一特征:“拉丁和希腊诗依靠音量对比的原则;汉语诗依靠数目、响应和声调对比的原则。”

首先, 汉语中元音所占的比例最高, 而元音是所有发音系统中最为嘹亮清脆的声音, 因此也被称为乐音。在构成汉语的声母、韵母、调值三要素中, 元音处于韵母之中, 不论韵母是单元音韵母、二合韵母还是三合韵母, 元音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 元音的使用率是最高的。汉语就是通过元音音高和音长的变化以及与辅音的交错组合, 从而在语音层面实现音乐美。对于汉语众多的元音词, 维柯在《新科学》中指出:“中国土俗语只有三百个发音的元音词, 它们在音高和音长上有各种不同变化, 来配上他们一万二千个象形文字, 因此他们是用歌唱来说话。”

其次, 说声调。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直到现代, 作为官方语言的普通话也依然保存着这种四声调发音系统。如果将各地方言也作为考察对象, 汉语的声调就不止具有了四个声调, 例如, 湘方言有5个声调, 客家方言有6个声调, 吴、闽、赣等地方言有7个声调, 粤语甚至有9个声调, 部分地区的方言更是多达13个声调。如此众多的声调高低错落交织在一起, 语言就像一首歌曲。现代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汉语声调与音乐存在着浑然天成的渊源, 不同声调的方言地区在音乐的曲调和歌唱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别, 如北方的民歌和音乐曲调的整体风格是粗犷豪放的, 而南方的民歌和音乐曲调的整体风格是柔和舒缓的, 这自然和日常语言发音的调值有很大关系。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 声调大多是四个调值, 调值的起伏较大, 所以, 曲调的跳进较多, 曲调的力度较强;南方方言由于声调大多多余四个调值, 如粤语甚至是北方方言声调的两倍还多, 调值的起伏自然很小, 于是音乐的曲调的级进多, 更适宜风格纤细的柔声细语。西方语言大多没有声调, 自然在音乐性上会大打折扣。

再次, 看平仄。这是汉语发音系统的专利。自永明体“四声八病”开始, 汉语讲究尤为注重发音的平仄关系。沈约作为倡导者, 提出从字词声韵的视角来实现文学语言的抑扬之美:“若使宫羽相变, 低昂互节, 若前有浮声, 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 音韵尽殊;两句之中, 轻重悉异。妙达此旨, 始可言文。”从汉语的吟诵实践来看, “平声字一般读得低一点、长一点、仄声字一般读得高一点、短一点。这样, 首句吟诵起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高音的‘低低—高高—低低-高’, 音长的‘长长——短短—长长-短’, 如此很有节奏地交替出现, 就自然地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并且, “‘平长仄短’是形成吟诵音乐节奏特征的重要因素。”例如, 毛泽东在观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听到杨子荣的唱词“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 迎来春天换人间”时, 特别指出, 要修改成“迎来春色换人间”, 这样一改, 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因为考虑平仄关系, 讲究沈约所说的“若前有浮声, 则后须切响”, 从而实现了音乐美。

汉语的语言要素所构成的发音系统是实现音乐性表达的基础, 而各种修辞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汉语的音乐性变成现实。总之, 这是汉语的独特性所赋予汉语的宝贵财富。著名语言学家申小龙在比较中西语言时指出:“西方语言理论认为, 词语在句中的组合有语法上的选择和词汇上的选择, 通过这两种选择才是合格的组合。但汉语在这两种选择之外, 还要求音韵上的协调平稳……为此, 汉语的语法组织需随语气的顺畅与否而异其措施。汉语的词语单位则需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以适应语言组合中音韵的要求。”申小龙在此道明了汉语语言运用中的一个常见现象, 汉语尤为重视语言的语音层面, 即有时为了达到语音上的美感, 破坏语法、改变词性、打乱句序, 是合乎汉语运用习惯的。

参考文献

[1]杨荫浏等著:《语言与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第1页。

[2]索绪尔, 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第47页。

探究语言类型学与汉语 篇10

一、语言类型学的理解

现在语言类型学的全名为“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 学者研究认为语言类型学主要是从“类型”划分, 理解为语言类型学是对不相同语系和相同语系进行研究, 对这一系列语言进行类型区分并找出共性。简单说, 语言的类型以及语言的共性是同一种语言不同方面研究的结果, 学者必须通过研究分析再对语言进行分类, 分析的前提就是语言有相同的一点, 这一点就是语言的共性。

二、汉语的基本特点

言语的特点研究一直是汉语界最热门的主题, 不过学者研究的特点仅限与印欧语、英语之间的一点对比, 在世界各异的语言中, 这种简单的比较就显得很片面化。甚至有的还把这种简单的定论用来作为当代语言学坚强的后盾, 一些西方的语言学理论知识都是从印欧语言的分析中得到的, 对汉语来说是没有帮助的。这些片面理论是极端的, 对汉语的发展没有作用。如果学者了解这么多年来语言类型学的伟大成就给各种语种带来的用处, 熟悉功能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并从中吸取精华, 就不会做出一些偏激的定论, 真正想认识汉语的特点, 就必须认识语言类型学在这方面的定论, 或者自己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对比, 如果从跨语言这一块进行对比的话, 学者可以从语义范畴出发进行研究, 很多语义的范畴在经常表达中会普遍用到的, 所以有一定的可比较性, 从这当中学者可以找出一些差异, 一些特定的形态依据范畴只能狭隘的存在一些少数语言里面, 所以不能够进行有效率的对比。

三、研究汉语及语言类型学

(一) 不是每一个研究的课题都需要用到很多语音形式, 主要的还是要有语言的类型和共性的思想。如果有了这种思维模式, 再加上至于结合比较好的理论框架, 那样即使与不多的方言语言相比较都会得到不错的效果。比如本书蔡维天文, 谈论的是“一、二、三”三个最基础数词的句法和语义。这三个汉语数词的意思, 不管是比较传统的训话还是如今的词典释义和词义学, 研究的非常多, 也非常深。蔡文将形式语法作为背景理论, 结合有关阐述和外语等的比较, 得到了很多我们从未了解的规则和特点。如果是要钻到汉语的内部去研究, 我们难以得到这些不为人知的见解。与其类似的有方梅的文章, 她研究的是北京话里面的“那、这”一直都是被当作是指示代词或指示词。但方文通过能够语法的角度, 诠释了口语中通常用到的“那、这”不仅仅只是指代或替代的作用, 而有着某些语篇标记或指称标记的作用。她深入的运用功能语法中指示词和冠词的理论以及和某些外语相似现象的对比, 运用可以被操作的标准判断一些“那、这”冠词是从指示词发展而来的。方文还对比了福州话等其他有特色的方言资料, 更加说明指示词发展成冠词不仅仅只是北京话所独有的发展模式, 而是一种普遍性的比较常见的模式。类型学的发展在中国学术界确实存在着某些不利因素, 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利因素, 中国有着多种多样的语言, 五十六个民族有着数以上百的语言, 而且汉语本身有着各种各样的方言, 而且这些方言有着多年的历史演变, 这个资源给类型学的跨语言探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时代日益国际化, 人类语言共性的类型学研究必须要将世界上的各种语言资料都组合起来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才能得到有说服力的大众认可的学术成果。汉语语言研究者绝不会摒弃世界语言而只去研究汉语, 绝不会放弃世界语言这片森林而只满足于一棵大树的局限性的学术研究。随着各国学术的交流的推广, 很多语言学家将从汉语中学习到去关注人类语言的普遍性, 会探究人类语言中共同的奥秘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 对汉语语法的研究, 很多研究者用印欧语和汉语进行对比, 研究两个的特点, 对于一些学者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归根于汉语缺乏严格形态的特点上, 这个不是不对, 但是这并不能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把汉语放在世界语言范畴进行对比分析, 对汉语的整体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特别是在现代汉语研究这块。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 只有突破理论才能有新的方法产生。尽管西方的学者在研究类型学时都和汉语有关系, 但是都只是把汉语当作一种研究语言的样本, 从而去研究一些共性方面相关的定论, 真正意义做到把汉语语言和类型学相结合的依然是我们中国的研究者。现在, 在语言类型学的影响下, 汉语的研究有了广泛的视野, 查找一些类型学视野下汉语研究的方式以及汉语研究的文献, 我们可以把汉语当作基本的一种语言样本, 在世界语言的大环境下进行研究分析, 主要研究的是汉语变异的特点, 特别是这些特点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价值以及起到的作用。然后, 把汉语里面的很多方言作为语言样本用以探究分析, 用语言类型学特有的分析方式在汉语探索中实践之后的具体情况。最后, 从语用、认知、地理、历时等多个角度对汉语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三、总结

文章对语言类型学和汉语做出了一些重点分析。一方面类型学的研究对比可以在某一方面制约汉语语言的一些内部机制, 另一方面类型学的研究对比可以对汉语语言一些问题做出具体的解释, 用功能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类型学进行研究符合中国目前语言研究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学者借助语言共性的推理模式, 从而促使汉语研究探讨道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智.语言类型学述评[J].青年文学家, 2012 (13) .

[2]吴春相.当代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研究方法论[J].东疆学刊, 2009 (03) .

汉语语言文学 篇11

一、如何确立现代汉语方向论文的选题

(一)明确学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在确立选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在本科生中有不少同学对于学位论文的写作缺乏必要的常识,类似“写论文是为了梳理学过的知识”之类糊涂认识在学生中还比较普遍,因此,必须先让学生明白,学位论文的写作不是单纯地消费知识,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解决值得解决和必须解决的新问题,要确保选题有价值。

(二)现代汉语学位论文应避免的选题方式

由于语言观念和本学科学科体系的制约,和对教科书的盲信盲从,一般同学在确立论题、进行写作时往往会陷入以下误区:

1.填充式

这种研究是理论先行,完全把书本上的知识引述到论文之中搭建框架,仅仅把书本上的例子更换一下。如“分析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手段”的某篇论文,分成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几部分,把自己搜集到的零零散散的例子,分别填入到几种修辞格之下,就没有了下文。这样的选题和研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也没有提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只是为原有理论又背了一次书,毫无价值可言。

2.综括式

把学术界各个学者对某语言问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这样的选题和研究对于造诣较深的学者来说是有可能在总括的基础上补充、丰富和发展既有研究成果的,但对于知识体系不完整、理论水平欠缺、研究经验不足的初级研究者来说,是没有能力提出新见解的。不建议学生选择此类选题做研究。

3.纸上谈兵式

这种选题是对于自己不熟悉领域的问题,进行硬性的研究。如某篇学生的论文,研究“两大应用领域对于汉语语法研究提出的挑战”——两大应用领域分别是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而写论文的学生既缺乏有关汉语信息处理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研究,也没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超越自身能力进行的研究,绝不会有什么新意,甚至极易让人产生粘贴抄袭的联想。

4.断章取义式

这种选题在语言学界较为常见,它是对语言进行零部件式的研究,把活的语言拆解为僵词死字,罔顾语言整体、语言本身的特点、使用语言的人以及语言背后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历史性等因素。如歧义研究,就片面夸大了语言中歧义出现的频率,忽视了语言使用的语境。选题的缺陷实质上反应了选题者观念上的欠缺。比如,学术界中提倡汉语也应像西文那样进行分词连写的主张,就是忽略了汉语汉字本身的特点,是不可取的。

(三)确立恰当的有价值的现代汉语论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作为论文指导教师,需要向学生澄清本学科及相应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域,使其摆脱对教科书的完全依赖和盲信。观念上的更新才有可能带来研究上的突破。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来选题都可以体现现代汉语本科学位论文的价值。

第一,从语言生活和语言现象出发。

让语言研究走进语言生活,让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联系起来,回到语言本身做原初性、常识性的全面思考。比如,可以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寻找研究的课题。笔者曾经指导同学考察曲阜街头用字和曲阜街道名称,分别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这类报告一定不能只满足于对表面现象做记录,还要做深层次的解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还可以在各种文体或媒体中寻找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来研究,如可以分析作家汪曾祺优雅的小说语言;可以通过分析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对话,从而寻找到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资源;通过对比分析古代章回小说和现代白话小说中的描写性语言,梳理汉语的继承与变异、总结出汉语表达区别于西方语言的一些特点;可以把报纸中的某专业标题做为分析对象,揭示出标题语言的共性和特殊专业类标题的个性;可以通过法律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对比,揭示出不同语体风格的特点和各自的规定性,等等。

作为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比如,分析某社区的商业牌匾雷同化、庸俗化命名方式,揭示致因;假大空套语言现象、暴力语言、詈语等都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从语言学科建设出发。

现代汉语学科相对成型,但离真正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反思学科范式结构的缺陷十分有必要。如果有能力,就可以在这方面选题,比如,从思考语言问题本身开始,反思整个语言学研究的缺陷。也可以从其他领域的学者论著中寻找语言学的宝贵价值,比如,陈寅恪论著中包含的语言学思想就很有重视的价值。一些语言现象本身包含的语用意义也值得深入挖掘,揭示语言现象的同时,寻找到以前未曾发现的语言学理论,这需要超越结构主义静态语言观。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同學在确定选题时,习惯于跟着时尚走,热衷于分析网络语言,并且常常止于泛泛而谈,把别人总结过的问题重新炒作一遍,提不出自己的新见解,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语言学论文的写作,大都需要在占据翔实而充分的语料基础上进行,而网络语言尚需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优胜劣汰的自然发展过程,由于稳定性不够,研究的结果往往难以令人信服。事实上,生活有多么辽阔、社会有多么复杂,语言生活和语言现象就有多么丰富多样,与之相应的汉语言研究就有多么广阔的可作为的天地。保持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敏锐性,就会在各种文本经典中寻找到更有意义的诸多研究对象。

论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查找资料了。已经确立好的论题也可能会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加以变动,如果写作时间充足的话,这对于写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在写作初期如果“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就先把精力放在资料搜寻之中,在资料无限链接到达一定积累量时,新的选题伴随着新的思路就产生了。

二、资料的查找和利用

现代汉语学位论文的资料分两类:文献性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性资料。

文献性资料是指跟论文所要研究的语言现象有关的语料。语料是多种多样的,语料的来源决定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如果是研究身边的语言生活,就要亲自进行田野调查,比如,调查某城市的用字情况、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城市街道和牌匾的命名情况等等,这些均须写作者做周密细致的调研。如果目的是研究一种语言现象,而又没有固定的语料,那就需要研究者自己有足够的判断能力,确定一个最有意义的范围,搜集其中的例子,然后加以分析研究。

有时语料过多不便于全面分析,则可以截取部分代表性语料做相对封闭的分析。搜集语料时,可以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数据库充分利用起来。

研究性资料是指就某专题而进行的研究性论著,包括已出版的著作和已发表的论文。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类。电子版查找渠道:从校园网点击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电子图书馆,然后进入中国知网的免费资源,用“关键词”或“主题”搜索并下载所需要的资料。用传统纸质方式查资料的话,可以去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借阅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查找利用每一期的篇目。

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切记:只要是对于自己的论题有所帮助的资料,都要记下详细信息,诸如文章的作者、文章的标题,登载杂志的名称、卷期、页码等,以便后来在文章中真正使用过相应资料之后,完整地附录到参考文献部分。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提供方便,也是必须遵循的学术规范。

三、论文在材料、方法运用和论证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大题小做、小题小做、小题大做,这是写学术论文的三个不同的路径与方法,对于同学们来说,第一种最好不选,因题目太大,无法驾驭,易陷入空泛;第二种选题本身不是没有价值,但是由于客观或主观等方面情况的制约而没有办法深化研究;第三种应该属于最好的选择。

小题大做即以小见大,需要超越语言表层结构形式的迷障,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心理、审美等因素,有些语言研究还可能涉及到语言本身的一些规律或机制,由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做基础。比如,对偶之所以自古以来深受汉民族喜爱,既有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做必要条件,又有语言形式背后潜藏的哲学意蕴起作用——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论文的分析论证要建立在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客观、全面、细致、深刻的分析与思考基础之上,揭示特定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或“那些个”研究对象的本质,切忌理论或观念先行,否则就会模糊甚至异化研究对象。对于自己所分析的语言对象,不仅仅需要进行形式上的描写,揭示“是什么”的问题,更需要进一步作阐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为了语言而研究语言,而应该把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把与语言直接相关的人,以及与人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思维、心理等要素都要考虑进来。针对特定语料而进行的语言学研究应属于语言考古学研究,主要运用归纳法,在语料中发现问题,找出最有价值的东西,总结出规律或得出结论。

确切地说,语言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作出恰当的合理的解释。选择语言对象或语料时不应为了验证某假设的理论只择取对于结论有利和有用的对象或语料,而舍弃对于此理论没有用或恰好證伪此理论的语言材料。新材料就意味着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就要从新角度、使用新方法新理论来作出解释。显然,语言学内部的方法与理论是远远不能解释和解决所有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语言学界,到哲学、社会学、史学界去学习和借鉴。如果把研究的方法始终局限于“假设——演绎法”,语言学研究就会始终停留在主观验证阶段,走不出科学主义的盲区。要改变以往结构主义的研究定势,就要根据更多的现象、材料和事实,注重以前被忽视的问题,采用新角度,利用新方法,总结出新规律,得出更多有意义的结论。这样的研究多起来,我们离语言的本质才越近。通过指导本科生学写现代汉语学术论文,让他们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就掌握恰当而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现代汉语论文指导示例

(一)示例1

2012年曲阜师范大学优秀本科论文《<开明国语课本>语言特点及语言价值观分析》(作者:高歌)

这篇论文从选题到写作均体现出创新意识。初稿在内容的分析和逻辑结构安排方面还稍显粗糙,在进一步仔细分析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在经过对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理论和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内蕴语言形式”的实质消化之后,对于课本语言特点的概括更加到位,对语言形式负载的价值观的解释深化了,全文的逻辑关系也加强了。

论文视野开阔,结构清晰,分析到位,语言精准。兼具双重意义:既超越了狭隘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对于建构由语言表层形式上升到语言内蕴形式的语言学研究范式提供了参照意义;又揭示出了语文课本文质结合的特质和规律,对于当下语文课本乃至教育改革提供了价值观方面的支撑。将多重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本身又兼具多种价值的论文是不多见的。

(二)示例2

2011年曲阜师范大学优秀本科论文《曲阜街头用字的调查与思考》(作者:秦鹏)

这篇论文的初稿思路很开阔,非常难得,体现了作者深层次的一些思考和作者寄予这篇论文的重大责任意识,也因此,文章显得很“沉重”,把过多的问题都夹杂了进来,有些论述离了题,个别地方有过度阐释的表现。提出的修改意见是:文章主旨应始终紧紧围绕社会用字问题,在列举出问题之后寻找汉字使用混乱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

论文从选题、调查到修改、定稿历时一年多,其间经十数次修改,整体框架和思路相比初稿都有很大改观,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学术论文。作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体现出的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尤其值得肯定。

此类论文的成功首先建立在翔实而可靠的调查基础之上,但又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有进一步的深入精准的分析,全文逻辑思维缜密,创新意识突出,理论与实践意义兼具。既可以对语言学界纠正以往语言政策性失误提供一定的借鉴,又可以对历史文化名城曲阜的文化建设工程和文化形象的提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示例3

2008年曲阜师范大学优秀本科论文《赵本山白云黑土系列小品话语初探》(作者:吴金霞)

此篇论文原来的题目是《赵本山白云黑土系列小品语言初探》,论文基本框定在小品幽默语言手段层面作探讨,无法做深层次的挖掘。其最初思路有两个基本缺陷或误区需要纠正:

第一,仅分析幽默语言手段;第二,将赵本山视为农民的代言人。

笔者针对论文论域过于狭窄的问题,将标题中的“语言”一词,修改为“话语”。标题表面的一字之改,即将论域扩大到了语言的内涵层面,为进一步深化主题提供了便利。在此,对于“话语”这一概念,我们突破了静态的结构主义的局限性,而是将其视为外在形式结构与内蕴价值意义结构相统一的整体。全文因此增强了逻辑联系,前后两大部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修改之后,论述的信度、深度和对事物复杂性的把握都具备了。通过对白云黑土系列小品中独特话语手段和语言本身现实意义的分析,比较中肯地评价了赵本山小品对农民话语权的表达所做出的努力,并深层次地分析了这种努力存在的局限性,揭示出在当前社会语境下农民表达话语只是对主流话语的一种皈依。

(四)示例4

【学生初稿提纲】

《浅析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话剧小品中的反向应用》

提纲:

1.对话剧小品进行概念界定;简略介绍其发展历程;说明对其进行语言学角度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2.界定语用和言语交际行为的概念;阐述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理论的内容;进而提出有关话剧小品中的言语交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即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话剧小品中是反向应用的。结合具体的例子论证主题观点,并分析说明其反向应用的各种具体方式:

(1)话剧小品会话中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

(2)话剧小品会话中故意违反礼貌原则

(3)话剧小品会话中故意使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二者发生冲突

分析话剧小品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例子及方式来说明论证。

3.得出结论:在话剧小品中作者常通过反向应用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方法来进行创作。

【笔者意见】

我们要分析的是具体的语言对象,对于这个对象,我们不能在分析之前就“观念先行”,就已经套好了理论,那样做的话,最后你分析的那个语言对象只能是装在那个或那些个理论套子里的东西,它应该是什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了。

如果是我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我会改为“话剧小品中的反向会话(或对话)”。要具体分析以下问题:哪些会话或对话故意违反了常规?用什么方式违反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故意?这种故意对于话剧小品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究竟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其中,可以用你学的那些语言和语用学理论来解释。但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要解释这一系列问题,那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其解释力是极其有限的。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反证你的思路是有缺陷的了。所以,应该运用你所掌握的理论——不仅仅限于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我们的研究对象,而不应被语言学中有限的理论彻底控制,把研究对象装入理论的框架之中,让理论异化了我们所要研究的语言对象。我们应解决和解释的问题是——我们的研究對象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等问题。

(五)示例5

【学生咨询】我最近看到一本谈修辞新格的书,不知可否把书中提出来的几种新修辞格作为研究对象?如果这些新修辞格不值得分析的话,那我能否继续修改以前你指导过的那篇论文?

【笔者意见】

你提到的谈论修辞新格的论著,我看过。那本书对于修辞格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狭隘的分类描写的低级阶段,尚未把修辞格当成一种真正的语言现象去关注和解释,没有揭示出特定修辞格的本质属性来。分类的无限扩展背后对应的是认知的肤浅。如果进行分析的话,主要反思修辞研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存在这些缺陷的原因是什么。

你先前那篇论文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的结果,这点难能可贵,如果说你的那篇论文理论性不足,算是它本身的不完善之处的话,比起更多人所惯用的生搬硬套理论类的文章来,我倒以为这也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还想继续加工你原来的论文,涉及到的修辞问题也不要受那些修辞学教科书的影响,倒是可以进一步挖掘你分析的那些“解构”现象背后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原因在起作用,以及语言本身为这种“解构”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撑和基础。这种“解构”手法形成一定阵势的话,或许“解构”本身就是语言发展的一种正常方式呢。

(本文为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321,项目主持人:曲阜师范大学曹志平。)

汉语语言文学 篇12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文教学,教学语言,高频词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教师是舌耕为业的职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教师的职业工具,教师的语言能力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语言作用于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外汉语教师教授的是汉语,这就使他们的教学语言具有双重意义。尤其在以目的语授课的情况下,教师语言关系到能否成功地执行教学计划,同时也成为学生所能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目的语习得。(刘珣,2000)由于教学的目的、对象和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没有从事过该教学的人往往将其等同于语文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显然是行不通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即是区别两种教学语言的不同特点,以期对教师的语言锤炼和师资培养有所启发。

二、教学语言词语对比研究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主要对教学语言进行定量研究。教学语言指教师课堂教学使用的口语,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有意义的口语,不包括教师的书面语(板书及其他)和体态语等。

(二) 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语言学的语料分析方法,将教学录像语言转写为文字,进而生成小规模的语料库。对外汉语教师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教学录像,共收集了十一位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全部是初级阶段综合课及口语课的教学,教学时长1 100分钟,语料共计113 288字。中小学教师的语料是通过网络搜录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全部由真实的课堂教学转写,包括现当代课文、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共计117 535字,教学时长与前者相当。

借助相关技术,我们将语料按照字、词、句的层次分别生成了层级语料库,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本文将重点对教学语言中的词语使用进行探讨。

三、研究结果

(一) 总体印象

除去标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共包含336个英文单词,162个拼音字母和58 600多个汉语词。语文教学语言中没有拼音和英文,而包括了很多成语、文言文词汇等。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中虽然出现了58 600多个词,但实际使用词汇的总数大约只有2 900个,只有总词数的1/20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词在教学语言中要被重复20次,重复率相当之高。当然,课堂教学语言的重复是不平均的,为观察哪些词在教学中被大量重复,我们分别计算了两种教学语言的词频。

(二) 词频统计结果与分析

1. 前50位的高频词

通过词频统计,我们将两种教学语言重复率居于前50位的高频词列表如下(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词语的重复率极高,最高可达到2 348次,前50位高频词重复都在100次以上;而且,前几位的高频词与最后几位重复率相差极大,可见,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重复是相当集中的,不平衡的。比如,词频在400以上的有22个词,这些词是对外汉语课堂用语的基本构成部分。如“[人名],请你说说好吗?”“[人名],你呢?”“很好。”“不太好,不是很好。”“是吗?”“是不是?”“我们可以说———?”“对”“对吗?”“这个是什么?”等等。除去教学内容,我们基本上是靠这些词和大量的体态语来组织课堂活动的,可见课堂教学语言的词汇何其有限。相比较而言,语文教学语言的重复率要低得多,平均只及对外汉语的1/6左右,而且词语的重复比较平均,除了第一个“的”以外,其他词语的重复率不存在两极差异,足见语文教学的词语使用范围要远远大于对外汉语教学。

和语文教学语言相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说”这个词的词频非常突出,而语文教学语言是“读”在先,然后才是“说”,其频率也远远低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差异体现了两种教学的不同点。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特别强调让学生开口,听说先行,以说带读。因此,对外汉语课堂上的“说”是占绝对优势的。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文字理解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因此是从读入手,进而才是理解和表达。

判断动词“是”成为高频词也鲜明地体现了教学语言的特点。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和语文教学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让我们观察教学实例:

(语文教学):

(1)“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啊!”这一句话是作者在观察姑娘的言行后作出的评价。

(2)作者就是通过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她是一个有心计的姑娘。

(3)课文段与段之间就是以这样一种关系联系起来的。

(对外汉语):

(4)“旅游”这个词是一个动词,我们常说的呢,常常说的是到,或者去什么地方旅游。

(5)这句话是谁说的?谁说的?可能是吃饭的人说的。

(6)高的反义词是——?说人的时候怎么说?矮。大的反义词是——?小,所以高大的反义词可以是——?对了,矮小,啊。

(7)这是谁的相片?对,是我的相片。这是谁的相片?啊?也是我的相片。是吗?

(8)大家是不是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就给家里打电话?

表示判断的“是”常出现在教师的解释语中,这种情况在两种教学语言中都存在。不同之处在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是”更多地出现在教师设计的问题里,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出现在正反问“是不是”、附加问“是吗”中,此外,“是……还是……”、“是……的”的形式也很多。上面列举的问句明显是教师事先设计好要求学生回答的,它们特点是,答案是已知的,学生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问题的目的在于让他们练习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达。按照布卢姆(1956)的问题分类表,这些都属于知识型或理解型的问题(曾玉,2006)。这些问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提问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二是用于生词和语法讲练,在目的语授课的条件下,受学生的词汇量所限,教师用情境创设来代替解释语,从学生熟悉的问题说起,逐渐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生词和语法说出新句子。可见,判断动词“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作用不是解释和说明,而是帮助学生巩固已知的内容,并创设情境,操练新的内容。为了实现一个教学目标,教师会设计一连串由易到难的问题,就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输出预期的句子。这看似繁琐,但却正是对外汉语教学组织操练的手段。

语气词“吗”、“呢”和疑问代词在两种教学语言中的地位也值得注意。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吗”和“呢”的词频相当高,分别居于第18、19位,而在语文教学中只排在第30位和39位。疑问代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高频词中排名普遍较高,这反映出两种教学语言中问句数量的差别,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问句数量要大大多于语文教学语言,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许多对外汉语教师都是利用一环套一环的问题来组织课堂的。

形容词“好”、“对”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使用量也很大,这反映了教师的评价用语的有限性。由于学生词汇量低,对外汉语教师只能选择最简单的评价语,而语文教师的评价语则很丰富,如:

(语文教学)

(9)概括得很全面。

(10)读得不错。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

2. 两种教学语言独有的高频词

为进一步明晰两种教学语言的特点,我们将表4-1中两种教学语言各自独有的高频词分别提取出来,列表如下(表2):

总体上看,语文教学语言的动词较之对外汉语教学要丰富得多。从动词的词频可以看出两种教学语言的不同特色。语文教学语言中读、写、想、听、讲的分量都比较重,这是由于语文教学要全面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思考和写作表达的能力;而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则是以说为主的。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动词“跟”也鲜明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特点。“跟”主要出现在“跟我说”、“跟我读一遍”这样的句子里,这说明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领读和示范,训练方法上对外汉语教学更注重机械操练,而语文教学则没有此特点。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教师较多地使用了疑问代词“什么”、“怎么样”,而语文教学语言中多使用“谁”和“哪”。“还有”一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词频也很高,该词多出现在问句“还有吗?”中。以上差别反映了两种教学中提问方式的差异。我们回到语料中,可以看到这样的问句:

(对外汉语)

(11)大内觉得味道怎么样?

(12)游览过什么地方?

(13)什么是我的最大爱好啊?

(14)骑自行车怎么样?

(15)公共汽车怎么样啊?

(语文教学)

(16)我们听到草塘的景色都已觉得很美,那亲眼见到草塘的作者此时是什么心情呢?从哪里看出的?

(17)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18)“茫茫”是什么意思,想想在这里用它,好在哪里?

(19)教材编者巧妙地配制了一幅插图,谁能用一句《核舟记》中的话再描化一下皇帝的丑态?

(20)谁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看出,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提问的不同功能。对外汉语教师的提问大部分限于引导学生重复课文的内容,而且通常是回答句中的某一成分,“什么”和“怎么样”常用于提问句中的某一成分。“还有吗”一词则常用于一些事物的简单列举,也多与课文内容有关。对于语文教学,教师的问题比对外汉语教学更有深度,更多提出理解性、综合性、和归纳性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论据加以说明。而且,从学生的回答方式来看,语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个别回答问题,而对外汉语教学中则存在着大量的齐呼,即学生集体回答。

此外,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独有“句子”,而语文教学语言中独有“词”。这一结果初看似乎很奇怪,但回到语料中就能找到其原因。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也有很多“词”,但频率不如语文教学高,没有进入前50位;而“句子”却受到格外的强调。可见,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语言训练基本上是以句子为单位的,无论是词语练习还是语法解析都围绕句子进行,初级阶段尤其如此。而语文教学则通常以篇章为单位,或分解成段,很少只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句子上。对于词的强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词汇驾驭能力,特别是文学词汇或文言词汇,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名词和专名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频率也很高,如“中国”、“上海”等。此外,“赵林”、“彼得”等课文中的专名和本班学生的人名在教学语言中的频率也比较高。这一现象反映了对外汉语教学话题的有限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以课文为中心进行的,教师和学生总是围绕课文的情境进行反复操练。像“赵林”、“彼得”等是教材中的主人公,教师在围绕课文讲解时必然会经常提到这些人名。“中国”、“上海”等词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这些名词除了在课文中出现之外,在课堂的情境操练里也经常被提到。不过,随着教材和课文的变化,教学语言中经常提到的名词和专名也会有所变化,可以说,这些词在教学语言中是一个变量。

四、结论

(一) 教学目的

由于对象不同,对外汉语和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也完全不同。对外汉语注重语言技能训练,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学时重在“说”;而母语学习者已经解决了口语表达的问题,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学时重在读、写。

(二) 教学内容

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是围绕课文进行教学,两种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却不同。对外汉语教学的词语非常有限,而语文教学的词语则以丰富为佳;两者教学材料的复杂程度也不相同,对外汉语教学材料简单,不要求对课文深层理解,只要求简单复述课文内容;而语文教学则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归纳立意、思路,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和言外之意等;对外汉语,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以句子为中心,要求学生输出完整的句子;语文教学则更多从篇章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情感,并强调文学词汇的积累和训练。

(三)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对外汉语和语文教学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对外汉语教学的显著特征是重复操练。有限的词句在课堂上的大量重复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而语文教学中则不强调重复。对外汉语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大量示范,范读、跟读贯穿于教学始终;而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解析和传授。

在提问方面,两种教学都包括很多课堂提问。但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数量和频率要多于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一般短而浅,多限于重复已知信息或简单列举,易于回答,常以连续性的问题推动教学;而语文教学的提问需要的思考时间一般较长,理解性、综合性和总结归纳的问题较多。从回答方面看,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单独回答问题,而对外汉语课堂上除了单独回答,还存在着大量的“齐呼”现象。

在教学评价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倾向于用最简单的词语给予评价,如“好”、“对”等;而语文教师除了简单肯定之外,会给出更为具体的评价,使用的语句也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范英,刘以林.教师行为规范全书之六—教师语言行为规范[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2]蒋同林,崔达送.教师语言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3]刘晓雨.提问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的运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0.1,70-76.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李裕德.教学语言的语法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1995.2,57-60.

[8]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9.1,1-17.

[9]彭利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6,123-128.

[10]王熙嘉.教师口语的特点与规律[J].语文建设,1994.8,11-14.

上一篇:项目开发目的下一篇:网络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