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思维(精选10篇)
汉语思维 篇1
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的教育, 而母语记录着民族的情感经验, 潜藏着民族的灵魂密码, 搏动着民族的思维脉络。语言文字和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凝聚沉淀和氤氲化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共同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心理, 折射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 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语文课程改革, 要想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将改革深入下去, 抓住语文教育的本质, 体现母语教育的特色, 必须深切把握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特征。
汉语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的思维方式?它们对新课程语文教育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一、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
1. 天人合一——汉语文化的整体思维
在我国哲学史上, “天人合一”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具体在宇宙观上, 它视“天”与“人”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政治观方面, 它强调“内圣外王”, 把高尚的人格修养和“仁政”的道德关怀统一了起来;体现在思维方式上, 则是一种整体观照, 强调对事物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从《周易》在巫术性外衣束裹下的‘天人合一’整体观, 到儒、道、佛突出人性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在认识上一脉相承的特点, 都是采取直觉与体悟的方法, 其认识的目的都主要是为了打通整体内部的关系, 或者说是为了把握整体内部的关系。这种认识, 是从整体观照局部, 又从局部观照整体。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整体[1]。”
古人读书方法就是建立在这种朴素系统论、混沌整体观基础之上的,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涵泳玩味, 无一不是“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体现。
2. 观物取象——汉语文化的直觉思维
汉民族在心理上是注重直觉与形象的, 有较强的非理性成分, 这与西方民族擅长理性与抽象恰成对比。
中国传统直觉思维首先表现在对宇宙人生的把握上。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较低, 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不可能进行定量分析研究, 因而古人更多采用的是整体、直观的猜测与把握的办法。《周易》的作者就是以直觉的方式, 借助具体的形象符号, 通过对“日月之道普照周天”这一自然景象的直观, 进而演化、猜测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把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概括为阴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西汉扬雄的“盖天说”, 东汉张衡的“浑天说”, 都是直观与体悟相互渗透的产物。另外, 像阴阳五行说、天人感应说等, 也无一不体现出直观具象的思维特性。
中国传统直觉思维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思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 尤其是庄子, 善于通过多种形象的类比和寓意, 表达对宇宙人生超脱的审美态度, 这对中国美学发生了重要影响。受禅文化的启示, 中国传统美学还特别讲究“妙悟”。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就谈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2]。以禅喻诗, 以妙悟来揭示诗歌的创作、解读心理机制, 说明妙悟具有直观的性质, 是在直观后的领悟。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 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文眼”“诗眼”, 都是古人对人生、艺术的豁然开朗、大彻大悟, 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体悟, 是灵感思维的结晶。
3. 相反相成———汉语文化的辩证思维
中国哲人观察宇宙人生, 运用的是“统观”、“会通”的方式, 即着眼于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不同的系统或“场”中, 肯定各系统、要素之内外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人体小宇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天地大宇宙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个整体即“一体”又分为阴阳、乾坤、形神、心物、动静等“两面”, 所谓“一体两物”“一体两面”;“两面互动”, 相反相成, 因为两面并不是均衡的、平行的、平等的, “动静无端, 阴阳无始”。这样, 既不把矛盾对方的对立看成是僵死的、绝对的, 亦不把矛盾的统一看成是双方的机械相加, 或一方吃掉另一方, 而是在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前提下, 由矛盾主动方面作用于矛盾被动方面, 从而构成新的均衡稳定、动态和谐的统一体。
二、汉语文化思维方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诉求
世纪之初启动的语文课程改革声势浩大, 成绩喜人。然而, 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 语文教育变得矛盾丛生、左右为难, 学科性质模糊, 师生关系失衡, 教学效率低下。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 与改革片面朝“外”看, 过多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上下功夫, 做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 而很少朝“内”看, 忽视母语教育的内在规律, 违背汉语的文化本性, 关系很大。
汉语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观物取象的直觉思维方式、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方式, 要求新课程语文教育把握汉民族的精神特质, 自觉遵循母语教育本身的规律, 注重整体把握, 引导体验感悟, 防止矫枉过正。
1. 注重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学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以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为了运用多媒体课件, 以显示教学手段的先进, 为了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以突出语文开阔眼界、熏陶感染的作用, 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很多怪异现象。
学生才将课文匆匆读了一遍, 对文本全貌尚未留下清晰的印象, 教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发挥自主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喜欢哪一段就研读哪一段;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教室里热闹非凡,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手段丰富, 可惜没有相对统一的目标, 缺乏共同探讨的基础, 汇报交流只能各自为政, 结果将课文内容搞得七零八碎, 对文本缺乏整体的感受。
很多教师阅读教学“注重内容, 忽视语言”。只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 注重课程内容的拓展, 却忽视了语文的本体训练, “非语文”、“泛语文”现象普遍存在。
用汉语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来观照, 上述现象都违反了汉民族整体思维特性和阅读教学规律, 割裂了文本, 损害了整体。
文本是一个科学系统、有机整体, 环环相扣, 互为贯通。从整体出发去解读文本, 才能把局部和整体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全局体会立意、结构、遣词造句的妙处, 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才是正确的、全面的、深入的。当然, 注重整体把握并不排斥对重点内容的感悟、研究, 但对重点部分的感悟、研究应在了解整体的基础上进行, 要加强前后内容的联系, 要强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一句话, 要始终立足并着眼于整体。
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文本内容。从阅读学的角度看, 把握文本内容固然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但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思想内容, 是通过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语言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式来显现的, 所以, 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关注课文的内容, 还必须理解、把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即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领悟这样的语言、形式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为什么这样的思想内容必须以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 要着眼于内容, 着力于语言。只有这样, 才能既体现阅读教学的人文性, 也体现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只有这样, 整体把握才真正是整体的、全面的, 语文学科工具学科的特性才能真正得到彰显。
用汉语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来观照, 语文课程改革除了应该树立文本阅读整体观和教学整体观, 还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整体观”:语文教育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拓宽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渠道, 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效率;语文教育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以课堂为中心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延伸拓展。因为教材的缺乏、资源开发的艰难、活动操作的复杂等原因, 最能体现生活性、社会性、实践性等大语文教育整体观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目前在大部分地区、大部分学校还“美好”在计划中、“繁荣”在口头上, 亟待早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 引导体验感悟
汉字起源于古人的“比类取象”、“观物取象”, 摄取自然万物或人类自身的种种现象, 将其概括为汉字。从感性出发, 由自然之象到文字之形, 正体现了古人直觉的、形象的、感性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
汉语言文本及其组织形式也鲜明地反映着汉民族直觉、具象思维的特性。“汉语言意象的密集和丰瞻为其他语言所罕见。一首诗、一段文、一句话, 词语的数量并不多, 蕴含的意象却相当丰富, 因而容量大, 启迪性强。汉语言的发展, 从一个侧面看就是不断‘取景为譬, 取物为喻’的意象发展过程, 简直形成一条绵亘几千年的‘意象河流’[3]。”就具体文本的创作而言, 作者往往是寻找情感的对应物作为抒写情致、表达思维的方式, 把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意思隐匿于形象, 或“托物以言志”, 或“借景以抒情”。
汉字汉语直觉、具象的特点对学习主体内在地提出了悟性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要求就是对这一思维特点和精神气质的回应。从汉民族具象思维方式出发, 从汉语文教育的体悟观出发, 我们一定要自觉与目前在一些学校仍很流行的繁琐分析、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告别, 努力用汉字的特点教学汉字, 按汉语的规律教学汉语,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多种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进入主客同一、物我交融的学习状态, 张开感受的触角, 激活想象的细胞, 澎湃生命的激情, 循着汉字汉语表现性因素, 进入“意象的河流”。在意象的诉求、境界的融通中获得情感的震荡、心灵的神会, 在生命化入的品读中领悟文本的情理意义, 感受汉语言呼吸的芬芳, 体味潜隐其中的汉民族的生命律动、精神意味、文化意趣, 享受发现的愉悦, 产生艺术的顿悟。
3. 防止矫枉过正
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内容众多, 涉及面广, 需要我们以“统观”、“会通”的观点灵活对待, 以联系的方式谨慎处理, 以辩证的思维准确把握。尤其是对待预设与生成、改革与继承等一系列复杂关系, 更需要我们运用互补的观点正确处理, 把好尺度。
传统教学完全是预设的产物。课前预先设计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一个又一个问题, 上课就是用这些问题套学生。教学是周密而严谨了, 但致命的弱点同时出现:强行灌输, 亦步亦趋, 无视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 无视学习的实际情况。这种过分强调预设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当然不可能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康的个性, 理当被新课程所唾弃。但一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一切放手, 坐等生成, 教学陷入随意、散漫、低效的泥潭不能自拔。其实, 淡化教师主观的指令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精心的指引,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主导的位置, 少些权力主义的刚性“预设”也并不意味着要与充满弹性的预测说再见, 教学不可能完全搞“放羊式”的一套, 不可能一切跟着学生走, 由着学生去。何况, 学生思维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行动缺少理性, 自控力弱。如果一切语文学习活动任其自主进行、自由摸索, 势必会走许多弯路, 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也很难与精彩相约。鉴于语文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 为防范教学可能出现的偏差和漏洞, 我们在弱化预设的同时, 必须充分运用未来学预测原理, 强化教学的预见性, 从更高层面、更复杂的机制上预见、控制教学, 构建“粗线条”、“框架式”的教学预案, 把握课文要点, 确定具体目标, 设计教学的大体走向。这样,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教学才能既针对学情, 又不离目标, 既挥洒自如, 又伸缩有度, 精彩的生成才能如约而至。
本次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的确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改革洪流。处于激流中心的语文老师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些崭新的课题:“改革”与“继承”是什么关系?“改革”要不要“继承”?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找到“继承”与“革新”的平衡点, 从而不断发展?有些人以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对以前教育、教学方式的否定, 因此教学上排斥以前用过的所有方法、手段, 刻意求新, 怪招频出。这是不对的。“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不合理的东西, 而不是要与传统划清界线, 一切“推倒重来”, 从头开始。完整、正确地认识传统, 辩证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 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改革的起点和目标, 减少盲目性和重复劳动, 也可以减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得好:“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4]。”语言与文化具有同构性, 汉字汉语是我们的精神符号, 显现着汉民族的个性和灵魂, 联通着汉语文化的血液和命脉。汉语文与汉语文化这种同构关系, 向语文教育发出了吁求, 提示并要求新课程改革必须充分依据汉民族文化心理, 契合汉民族精神特质, 符合汉语文化思维方式, 体现民族特色, 彰显民族气派, 自觉树立语文教育整体观、体悟观, 辩证处理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 促使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王树人, 喻柏林.传统智慧再发现:精神的现实与超越 (下册)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6.
[2]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3]韩军.语言是工具, 又是文化本体.语文学习, 1994 (3) .
[4]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汉语思维 篇2
浅析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篇结构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反过来也影响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反映在语篇组织结构上.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篇结构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研究.
作 者:岳剑英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思维方式 语篇 跨文化比较
汉语思维对英语习得的负面影响 篇3
一、思维和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传统思维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天人合一”,主客不分,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西方思维传统以自然为认知对象,因而主客两分,天人对立,追求认识的客观有效性。中国语言是意象性语言,文字符号具有象形、会意和形声的特征。西方的实证性思维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认为要把概念和观念具体化必须借助语言。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harles c·Fries认为,“最有效的外语教材必须一方面对所学的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母语进行相应的描写,并且加以仔细地比较。”
二、汉语思维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从构词上来说,汉语是象形文字,没有词形的变化。英语是字母文字,有数、格、时态、语态等的变化,通过词汇的曲折变化构成,由于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注意单复数、格、时态和语态的使用,经常出现主谓不一致,时态不统一等错误,影响了英语水平的提高。此外,有些特殊的数、格、时态、语态等,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以名词的数为例,有的同一个名词的数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构成,譬如“word”在表示单词时是可数的,在表示消息时是不可数的。学生时常忽略这些细微之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
从词义的准确性上来看,很多学生把中文和英文简单对应起来。譬如中文想要表达“他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英文译成“He speaks a mouthful of fluentEnglish.”殊不知a mouthful of是一个具体的量化的单位,意思为一口的量。表达这个意思,应该忽略我们汉语表达中的习惯说法“一口”,直接译成“Hespeaks fluent English”即可。类似的错误还出了不少,这样典型的例子经常让笔者哭笑不得。
从词汇的多样性来看,英语比较注重表达形式的多样化,除非是有意强调或出于修辞的需要,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免重复。而汉语讲究均衡美的特点往往促成用词造句的重复倾向。当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把汉语的重复性带进英语中时,就会出现某些词语重复出现、高频出现的弊病。
三、汉语思维对英语句法习得的影响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意义表达。
王力教授关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有一段著名的比喻。“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然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的。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很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个clause里必须有一个主语;惟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如初系的目的位可兼次系的主语,又如相关的两件事可以硬凑在一起,不用任何的connectiveword”。当学生把汉语的这种“意合”的特性和“软”的语法迁移到英语中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四、教学启示
写作作为语言输出中一种较为高级的手段,必须有大量的输入作为前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避免写出汉语式的英语,必须依靠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输入语言素材。此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意识。美国语言学家皮尔萨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在写作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符合英语习惯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跳出汉语思维的框架,指导他们避免使用汉语思维去构思,从理性认识的高度来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写作技能。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汉语思维 篇4
一、结构变态
所谓“结构变态”,是指因词类误用、接续关系,昆乱、意义搭配不当等所引起的语法错误。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英语语法概念不清的问题,但它还是若隐若现地反映出了汉语规则在后台起作用。
1.Make our cities greener is important.Plant trees and flowers is the best measure to obtain the goal.(绿化城市很重要, 植树栽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除了祈使句外,英语不能用原形动词直接开头。此例中的两处主语可分别改用动名词短语,即:Making our cities greener和planting trees and growing flowers.
2.My favorite program is to see the football match on TV.(我最喜欢的节目就是在电视上看足球赛。)动词不定式短语作表语在英语中并不少见,所以此句单看语法似乎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该句主语和表语部分不能用起“等号”作用的is来连接。 可改为:I like to watch foot ball matches on TV.
其实,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比起后面将要讲到的“词义扭曲”,和“表达失误”两类问题来,还算不上根深蒂固。 但是英语水平偏低的人,出这类错误的可能性却较大。这是因为,他们头脑中的英语语法意识还比较淡薄,组织句子时, 较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单词本身,因而顾此失彼,造成比较低级的技术性错误。但随着学生语感加强,经别人点拨或自己留意,这类问题一般都有可能得到纠正和避免。
二、词义扭曲
如果说结构变态问题还只是一些表面症状,那么,词义扭曲方面的问题就应算是伤筋动骨了。语言形式是为意义服务的,如果意义本身出了偏差、错误,问题的性质当然就变了。语义错误的表现形式是用词不当,也就是说,出错者是按照他自己的主观印象,而不是英语单词本来的面目来调配使用英语单词的。试想,对英语词义不求甚解,一知半解, 或者压根儿误解,使用时从印象出发,凭感觉指引,怎么能玩得转呢?请看实际例子吧——
1.The news is played on the certain time(新闻是在固定时间里播送的)。用play做这句的谓语动词,估计很可能是受了该词在词典中有“播放”这一意义的影响。录音机、随身听等器械上有个“Play”键,就是“播放/演奏”的意思。例如我们可以“play the tape recorder”、“play music”等等。但是,电台播送新闻,应当说broadcast the news,而且broadcast也能用作名词。因此,此句可改为“News is broadcast at regular intervals”或者“News broadcast can be received at fixed times”。
2.The town has only 30 thousand population but its economy has been on the rise economy has been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该镇上只有三万人,但其经济近几年来一直在增长。)
3.In my opinion,a college student should learn at least five or six thousand English vocabulary.(依我看,一个大学生应当学会5—6千个英语词汇。)
两句中有一个共同错误,是将表示总量的词当成了表示个体的词,population的英语释义是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in a certain area”,指的是某地的人口数,而vocabulary的英文释义是“(range of) words known to a person”,指某人所知道的词汇范围和数量。显然不能一知半解地按照汉语释义 “人口”、“语汇”去盲目乱套。因此,前者可以说成“… a population of 30000”或“thirty thousand residents”.后者则可以说“master five to six thousand English words”.
词议扭曲的例子出现频繁,囿于篇幅,难以穷尽。但从以上的述不难出,这类错误的特点,都是凭感觉将汉语构思的原材料和似乎同义的英语词强扭在一起,难免味道不正。说到底,就是忽视了一个根问题:英汉词义的走向和不相同,其内涵和外延在多数情况下都不是重合关系,而是有所交叉,也可以称做是两个相交而不重合的圆。
三、表达失误
表达方式的差异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异。表达失误同前两类问题不同的特征是学习者在英语语法条文上过得了关, 词义掌握一般也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在翻译和写作的句式与表达上挣不脱汉语构思的侄桔。习惯成自然,写出的英语句子汉味十足,中国人可以一看就懂,但用英语标准来衡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属于不合乎英语习惯的chinglish表达。这类句子往往因同义反复而显得冗长累赘,有时候又因臆造语汇而难免生硬晦涩,尽管作者自己可能有“一气呵成”之感。
1.My father was a soldier for ten years and had been in the army from he was 18 years old,till he was 28 years old.这句欲表达的意思并不难猜出,但本可以写得更正确紧凑一些:My father had been a soldier for ten years.He joined the army at the age of 18.
2.My English base is still very poor.(我的英语基础很差。)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错误。请对比下面这一系列类似的句子: “My English level is low.”(我的英语水平很低。)
“His health is bad.”(他的健康状况不好。)
“The people who study English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学英语的人变得越来越多。)
“Our country's economy is not developed”(我们国家的圣济不发达。)
“The models of bikes are various and their quality is better.”(自行车的型号各种各样,而且它们的质量也更好了。) 这些句子几乎是一个模子浇出来的,全是毕恭毕敬地把汉语腹稿逐词译成英语,这是个带共性的问题。表达应是:I am poor at English.也可以说My English is poor.
由于没有刺眼的语法缺陷和重大的词汇错误,表达方面的问题比前两类更具有隐蔽性。这类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中国人一看就懂。用词出偏差或结构有毛病的句子,常常会明显地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甚至不忍卒读,而表达方面有问题的句子,有时候读起来虽觉得有点怪异,但要批改又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对于前两类错误,一经指出,学生会心悦诚服,自觉纠正,而碰到表达方面的语病,他们有时会固执己见,据“理” 以争,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从一定意义上说,英语写作和汉语写作一样,没有什么 “秘诀”、“技巧”可言。英语作文讲究“主题句”、“扩展句”、“前后连贯”等,汉语作文不也是要求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用词正确这一套吗?如果在单词和句子水平上都过不了关,这一切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在中级水平上用英文进行写作时,更多地还是要注意正确用词,在句子层次上打好基础。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加强广泛阅读,并在阅读时留心观察,注意模仿。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见得多了也就熟了,使用中有时也会信手拈来。所以又回到了一句老话: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
参考文献
[1]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黄子文.英语子句―语法和惯用法[M].(英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雷航等译江(英)L.G.亚历山大.朗文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汉语思维 篇5
【关键词】汉语思维 结构变态 词义扭曲 表达失误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程度到底有多大呢?這是一个很有意思而又十分微妙的问题。国外语言学界对母语干扰间题一向看法不一,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双方各执一词。由母语干扰而产生的问题很难精确归类,因为这种被改头换面的“英语”,并不是遵循着某一套固定的规则体系,而是受学习者个人母语水平、语用嗜好、思维特点及其业已达到的英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颇具偶然性和随机性。不过,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还是想从“结构变态”、“词义扭曲”和“表达失误”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进行讨论。有时候这三种情况互为动因,纠缠一起,要截然分开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但在难以找到更合理办法的情况下,只好这样做了。
一、结构变态
所谓“结构变态”,是指因词类误用、接续关系,昆乱、意义搭配不当等所引起的语法错误。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英语语法概念不清的问题,但它还是若隐若现地反映出了汉语规则在后台起作用。
1.Make our cities greener is important.Plant trees and flowers is the best measure to obtain the goal.(绿化城市很重要,植树栽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除了祈使句外,英语不能用原形动词直接开头。此例中的两处主语可分别改用动名词短语,即:Making our cities greener和planting trees and growing flowers.
2.My favorite program is to see the football match on TV.(我最喜欢的节目就是在电视上看足球赛。)动词不定式短语作表语在英语中并不少见,所以此句单看语法似乎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该句主语和表语部分不能用起“等号”作用的is来连接。可改为:I like to watch foot ball matches on TV.
其实,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比起后面将要讲到的“词义扭曲”,和“表达失误”两类问题来,还算不上根深蒂固。但是英语水平偏低的人,出这类错误的可能性却较大。这是因为,他们头脑中的英语语法意识还比较淡薄,组织句子时,较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单词本身,因而顾此失彼,造成比较低级的技术性错误。但随着学生语感加强,经别人点拨或自己留意,这类问题一般都有可能得到纠正和避免。
二、词义扭曲
如果说结构变态问题还只是一些表面症状,那么,词义扭曲方面的问题就应算是伤筋动骨了。语言形式是为意义服务的,如果意义本身出了偏差、错误,问题的性质当然就变了。语义错误的表现形式是用词不当,也就是说,出错者是按照他自己的主观印象,而不是英语单词本来的面目来调配使用英语单词的。试想,对英语词义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或者压根儿误解,使用时从印象出发,凭感觉指引,怎么能玩得转呢?请看实际例子吧——
1.The news is played on the certain time(新闻是在固定时间里播送的)。用play做这句的谓语动词,估计很可能是受了该词在词典中有“播放”这一意义的影响。录音机、随身听等器械上有个“Play”键,就是“播放/演奏”的意思。例如我们可以“play the tape recorder”、“play music”等等。但是,电台播送新闻,应当说broadcast the news,而且broadcast也能用作名词。因此,此句可改为“News is broadcast at regular intervals”或者“News broadcast can be received at fixed times”。
2.The town has only 30 thousand population but its economy has been on the rise economy has been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该镇上只有三万人,但其经济近几年来一直在增长。)
3.In my opinion,a college student should learn at least five or six thousand English vocabulary.(依我看,一个大学生应当学会5—6千个英语词汇。)
两句中有一个共同错误,是将表示总量的词当成了表示个体的词,population 的英语释义是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in a certain area”,指的是某地的人口数,而vocabulary的英文释义是“(range of) words known to a person”,指某人所知道的词汇范围和数量。显然不能一知半解地按照汉语释义“人口”、“语汇”去盲目乱套。因此,前者可以说成“…a population of 30000”或“thirty thousand residents”.后者则可以说“master five to six thousand English words”.
词议扭曲的例子出现频繁,囿于篇幅,难以穷尽。但从以上的述不难出,这类错误的特点,都是凭感觉将汉语构思的原材料和似乎同义的英语词强扭在一起,难免味道不正。说到底,就是忽视了一个根问题:英汉词义的走向和不相同,其内涵和外延在多数情况下都不是重合关系,而是有所交叉,也可以称做是两个相交而不重合的圆。
三、表达失误
表达方式的差异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异。表达失误同前两类问题不同的特征是学习者在英语语法条文上过得了关,词义掌握一般也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在翻译和写作的句式与表达上挣不脱汉语构思的侄桔。习惯成自然,写出的英语句子汉味十足,中国人可以一看就懂,但用英语标准来衡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属于不合乎英语习惯的chinglish表达。这类句子往往因同义反复而显得冗长累赘,有时候又因臆造语汇而难免生硬晦澀,尽管作者自己可能有“一气呵成”之感。
1.My father was a soldier for ten years and had been in the army from he was 18 years old,till he was 28 years old.这句欲表达的意思并不难猜出,但本可以写得更正确紧凑一些:My father had been a soldier for ten years.He joined the army at the age of 18.
2.My English base is still very poor.(我的英语基础很差。)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错误。请对比下面这一系列类似的句子: “My English level is low.”(我的英语水平很低。)
“His health is bad.”(他的健康状况不好。)
“The people who study English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学英语的人变得越来越多。)
“Our country's economy is not developed”(我们国家的圣济不发达。)
“The models of bikes are various and their quality is better.”(自行车的型号各种各样,而且它们的质量也更好了。)这些句子几乎是一个模子浇出来的,全是毕恭毕敬地把汉语腹稿逐词译成英语,这是个带共性的问题。表达应是:I am poor at English.也可以说My English is poor.
由于没有刺眼的语法缺陷和重大的词汇错误,表达方面的问题比前两类更具有隐蔽性。这类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中国人一看就懂。用词出偏差或结构有毛病的句子,常常会明显地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甚至不忍卒读,而表达方面有问题的句子,有时候读起来虽觉得有点怪异,但要批改又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对于前两类错误,一经指出,学生会心悦诚服,自觉纠正,而碰到表达方面的语病,他们有时会固执己见,据“理”以争,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从一定意义上说,英语写作和汉语写作一样,没有什么“秘诀”、“技巧”可言。英语作文讲究“主题句”、“扩展句”、“前后连贯”等,汉语作文不也是要求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用词正确这一套吗?如果在单词和句子水平上都过不了关,这一切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在中级水平上用英文进行写作时,更多地还是要注意正确用词,在句子层次上打好基础。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加强广泛阅读,并在阅读时留心观察,注意模仿。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见得多了也就熟了,使用中有时也会信手拈来。所以又回到了一句老话: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
参考文献:
[1]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黄子文.英语子句―语法和惯用法[M].(英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雷航等译江(英)L.G.亚历山大.朗文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汉语思维 篇6
语言和思维到底有没有关系, 或者说语言对思维方式有没有影响?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在这里, 就不能不提到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关于语言与思维的论述。在《论汉语的语法结构》一文中, 他 (转引自冯晓虎, 2007) 指出:“人的语言就是他的世界”, 同时他又说:“语言不应被看作一种服务于理解的手段, 而是应该被视为一种自在的目的, 即一个民族的思维和感知的工具, 这一认识乃是一切真正意义的语言研究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高于思维的, 至少是与思维融为一体的, 即所谓“自在的目的, 非理解的手段”。由此可见, 中国的语言及其相应的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自然对中国人掌握英语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海德格尔也指出:“说话能力远不是人的其它能力可以与之比肩的一种能力。说话能力标志着人之为人的特性……只要语言有诸如此类的作用, 人就在语言之中”。 (转引自冯晓虎, 2007) 这段话深刻地说明了语言与人的不可分割性。“人就在语言之中”, 这把语言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因此, 语言对人的思维的影响, 无论怎么说都是不过分的。
二、汉语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英语学习的影响
关于语言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以及从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在这里只能概要论之。美国新洪堡特学派的奠基人萨丕尔等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的性质 (类型) 和逻辑结构 (转引自许以理, 1983) 。而符号学的某些派别也认为:整个人类知识及其真理性向题都是纯语言问题 (转引自许以理, 1983) 。尽管这些论述带有一定程度的唯心的特点, 且国内部分学者对其持有不同看法, 但是不可否认, 各个民族的语言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了其思维方式, 这也是导致中西方思维、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乔小六, 2007) :语序的固定;重意合;主体性 (而与之相对, 英语民族表达方式的特点是:语序的灵活;重形合;客体性) 。笔者认为, 这种表达上的特点正好反映出了汉民族的心理, 即追求中庸之道 (而不是非此即彼) , 重视内在逻辑 (而不是形式逻辑) , 重视自身的修养 (即无为) 。
具体来讲, 中国人的英语学习, 具有如下特点:首先, 由于汉语语序的相对固定, 所以在用英语进行表达时,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不知道按照英语的表达语序进行变通。其次, 由于汉语重意合, 很多中国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 经常在一个问题没有交代清楚时, 就直接跳到了下一问题或得出了结论, 从而使其表达看起来逻辑混乱, 原因就在于忽略了英语重视形式逻辑的特点。第三, 由于对客体 (在英语学习中, 英语就是客体) 的重视则远不如西方人。因此, 中国人在用英语交谈或写作时, 往往不太关注英语习惯上的表达式, 通常容易陷入直接套用汉语表达式的泥潭。
三、如何克服汉语思维方式在英语学习中的负面影响
首先, 既然语言对人的思维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 就不得不正视这一现实。在英语学习中, 要做到“得意忘言”, 即在掌握英语的过程中, 不能简单套用原有的汉语思维方式, 而应当另起炉灶, 尽量采用目标语 (英语) 的思维方式。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 就是要大量接触目标语的语料, 并且尽可能避免在理解目标语的含义时依赖于汉语。进一步说, 那种动辄要看英语的中文译文的, 必定会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很大的障碍, 反而是那些能够处处寻求英语原文及其阐释的学习者, 能够迅速地提高其英语掌握的水平。
其次, 由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要想在学习英语时摆脱其干扰是不容易的, 因此, 可取的办法是在英语学习中对汉语和英语表达方式的差异加以比较分析。这一点不同于在英语学习中简单地依赖于其中文翻译, 而是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从而可以举一反三, 同时, 其前提是“大量接触目标语的语料” (如上所述) 。
再有, 正如洪堡特 (转引自许以理, 1983) 所说:“汉语的风格以其令人惊诧的效果束缚了形式表达的发展, 而结构对立于汉语的语言则具有令人赞叹的完美的形式, 这样的形式正是人类语言注定要努力接近的目标……我觉得, 汉语似乎就处在这样一条狭小的分界线上。”既然汉语是一门如此优秀而又与众不同的语言, 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对它的掌握。因此, 对于汉语, 我们要采取精益求精的态度。如果我们对于汉语这样一门非常精致的语言都能掌握得出神入化的话, 无疑对于我们掌握其他语言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综上所述, 中国人的语言 (即汉语) 影响了 (甚至决定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而又由于汉语是如此的独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世界各民族中也是独一无二, 这一现状决定了中国人在掌握另外一门语言时需要克服一些由于思维方式而导致困难或干扰, 这是需要在英语学习中加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冯晓虎.从“论汉语的语法结构”谈起[J].外国语, 2007, (5) :43.
[2]许以理.《语言学的哲学问题》简介.[J]国外语言学, 1983, (4) :43, 48.
汉语思维 篇7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 英语的重要性日趋显著, 听说读写构成了英语学习的四个方面, 其中, 写尤为重要。 由于中英思维模式的不同, 许多中国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运用汉语式思维写作或者在文章中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 这些“不地道”的英语作文, 直接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水平, 同时表明了转换思维、运用英语式思维写作的重要性。 因此, 分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式思维及中式英语的成因, 有助于此类问题的解决, 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一、英汉思维在词汇选择上的差异
在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的“序言”中, 编者对词语选用的重要性给了一个很好的比喻:“Using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is rather like wearing appropriate clothing for the occasion:it is a courtesy to others, and a favor to yourself a matter of presenting yourself well in the eyes of the world.”词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 也是语句的基本构成单位。在英文写作中, 词语的选择尤为重要。 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英语民族更注重抽象思维, 他们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 因此在选词上, 他们认为通过名词化可以产生大量抽象概念, 以此满足英语表达抽象概念的需要, 在写作上擅长用名词。 在英文写作中, 中国大学生习惯用动词造句, 如“我们要求政府停止征收娱乐税”, 一般大学生都会写成: “We demand that the government stop taxing entertainment.”而英语国家学生则会写成:“There is a demand for an end to taxation on entertainment.”因此在写作时, 学生应尽量用名词化的句子。另一个差异的体现就是词汇的内在含义。 词语是有意义的, 词语的意义正是一个民族特色和文化的体现。 例如在中国, 龙是帝王的象征, 是威严神圣的, 中国有许多带龙字的成语, 如望子成龙、飞龙在天等, 这些都表现了中国人的美好希冀。 然而在西方国家, 他们认为龙是凶恶的、可怕的, 是恶魔的象征。 由于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写作时, 这类词的选择要尤为慎重, 如汉语中的 “母老虎”, 许多中国大学生容易写成“female tiger”, 这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 这种翻译方式并没有体现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所以当这种文章被拿给外国人看的时候, 他们是看不懂的, 用“vixen”会更贴切。
二、英汉思维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在构句时注重形合, 体现在时态、语态、人称等的变化上, 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 并没有时态语态等的变化。 由于英语注重形合, 因此经常是一个主谓结构为主干, 向外拓展成一种空间图式, 王寅称之为“葡萄型”, 而汉语注重意合, 不会有太多的连接词, 所以王寅将汉语的这个特点称为 “竹竿型”。 北京大学马衰曾说:“英语写作的根本要求是‘清楚’, 无论是一个句子, 一段话, 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都要直截了当, 简单明了, 不能给读者在理解上造成丝毫的猜疑, 疑惑和错误的概念。 ”英语形合的主要表现就是注重句子形式, 结构完整, 采用各种连接手段, 如介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等连接词语。 然而, 汉语的句法关系靠语序和语义关系表达, 语句能达意即可, 所以, 如果中国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的时候采用汉语式思维进行造句, 就可能会出现语句之间缺少连贯与衔接、表意不明的现象, 如“a student, he must keep the appetite for ledge, and then he will study by himself but not be forced.Thus, just stay hungry, and then we can get the fun of eating and gain the pleasure of life.”, 此句中 “and”“then”“thus”的使用使整句连贯起来, 富有逻辑性, 而不是单纯地汉语式思维的“流水文章”。
三、英汉思维在篇章结构上的差异
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对比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发现, 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 以主题句开始, 层层展开主题, 然后在各个主题之下分点进行论述。 英语的这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观点的方式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有关, 所以文章往往清晰明确, 主题清晰。 当代大学生在写作时往往都会采用固定的“三段式”的结构, 即提出主题句之后, 下列三个分论点, 逐一进行论述, 最后进行概括总结, 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是英语“直线式”思维的体现。 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 说话时经常“绕弯子”, 在写作时, 往往先从与主题相关的边缘进入, 而不是直奔主题。 汉语思维更注重旁敲侧击, 从侧面进行讨论, 往往含蓄地提出观点, 常常在文章最后升华主题。 这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讲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如“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保守思想, 促使中国人形成一种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 从而导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变得隐约而不明朗。 中国大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受到这种汉语式含蓄思维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主题不清晰, 模棱两可, 导致整篇文章没有明确的主题。 对此, 中国大学生可以多阅读一些好的英语范文, 遇到好的句子, 可以进行相应的背诵, 当做一种写作模版来化为己用, 这样在反复地背诵和练习中, 大学生习惯性用汉语式思维谋篇布局的陋习才能得以纠正。
结语
中国大学生往往难以摆脱汉语式思维和中式英语的束缚,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中英思维差异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接受英语的思维方式, 掌握英语思维在词语、句子及篇章结构上的特点。 写作是思维的输出方式, 想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避免汉语式英语, 就必须培养双语思维模式下输出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aplan R.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72.
[2]杨梅.浅析母语思维模式下中式英语写作误区及教学启示[J].2013-01-10.
汉语思维 篇8
创新思维其明显的特征包括: 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想象等。创新思维不是“无中生有”“喜新厌旧”, 而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再生出新的事物。“九层之台, 累于泥土。”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可能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已有资源来进行有效地开展和实施。
一、利用字母形状, 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 一切创造都是以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汉语拼音中包含23个声母。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是,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地识记每个字母的字形, 教师往往会从字母的形状上引导孩子去记忆。那么此时, 则是一个让孩子展开想象翅膀的好机会。如教学声母“O”时, 教师可以相机点拨: “O像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的记忆闸门顿时被打开了, 有的说: “O像一个圆圈。”有的说: “O像一只鸡蛋。”有的说: “O像一个月饼。”有的说: “O像一个乒乓球。”……然后在根据儿童善于联想记忆、形象记忆和韵律记忆的特点, 引导孩子自编顺口溜来记住这个字母, “一个圆圈OOO”“小小鸡蛋OOO”“圆圆月饼OOO”“乒乓球儿OOO”……孩子们自主选择喜欢的顺口溜来记忆, 远比教师统一教学“圆圆嘴巴OOO”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这个过程中, 字母的音和形得到了强化和巩固, 更是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 让想象的翅膀展得更广。
二、利用彩色插图,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思维源于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 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敏锐、精细的观察是创新的起点。因此, 我们要在拼音教学中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启发孩子仔细地观察, 学会抓住特点、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
插图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画面鲜艳的彩图对孩子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觉得它不仅能帮助孩子读准音节, 提供围绕音节训练说话的具体材料, 更能够培养孩子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教学声母“Y、W”时, 我首先这样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4页的插图, 我问: “图上画了哪些人? 在干什么?”有的说: “一位妈妈在给她的孩子穿衣服。”我问: “这是一件怎样的衣服呀?”有的说: “这是件新衣服。”有的说: “这是件刚刚做好的新衣服。”我有问: “你们怎么知道这是件新衣服? 还是刚刚做好的?”有的说: “因为孩子的脸上在笑, 我穿上新衣服的时候也是这么开心的。”有的说: “因为我看见在他们身旁有一台缝纫机。”我接着问: “你们知道图画里画的是什么季节? 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衣服?”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继续仔细观察图画———窗外有片片树叶在飘落下来, 原来是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 妈妈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 给他做新衣。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图画, 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更是看懂了图意, 观察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三、利用音节词, 训练学生灵活的表达能力
汉语拼音内容单一, 拼音符号抽象, 孩子们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因此, 我们在拼音教学中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 让孩子们的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如在教学音节“wū”的时候, 可以先让孩子们给这个音节组词, 再从中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孩子们有的说: “小乌龟在和小白兔赛跑。”有的说: “乌鸦长着黑色的羽毛。”有的说: “我家的房屋真漂亮! ”
……
孩子们在相互的启发下思维越来越活跃, 句子也越说越好。当音节仅仅作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单独存在时, 是难以记忆的。而当音节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让它与生活紧密联系时, 就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同样, 孩子在强化音节的同时,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可谓“一箭双雕”。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帮助孩子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是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前提。作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 应在教学汉语拼音的同时,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努力调动起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汉语拼音教学成为创新教育的起跑线。
摘要:创新教育是指通过语文学习, 在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品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创新思维则是整个教育活动智力结构的关键, 是创造力的核心。学龄前的儿童正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
汉语思维 篇9
一、思维训练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 都离不开思维。忽视思维训练, 就知识讲知识, 学生的思维受限, 当然听得枯燥无味, 学得消极被动。长此以往, 不仅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发展, 知识的掌握也会障碍重重, 少慢差费。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输出信息”的思维运作过程。所以, 知识的接受、理解、掌握、运用都离不开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更需靠思维的训练来进行。这不仅仅是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智力范畴中的其他能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也与思维密切相关。没有思维的观察是盲目的, 没有思维的记忆是机械的, 没有思维的注意是散乱的, 没有思维的想象是模糊的。同时, 我们还要注意到, 现代汉语知识主要是抽象的理性知识, 而理性知识又多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事物 (语言) 的本质和规律的, 必须通过思维才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它们, 所以, 重视思维训练,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个智力的发展, 而且能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知识的条件和武器。可以说, 学生的思维愈发展, 其学习探求知识的兴趣就愈浓厚, 其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愈顺利。例如, 同是教“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以前我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着眼,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如下表格让学生记忆。
表格语言简明扼要, 内容对比明显, 学生固然也能当堂记下, 但这种设计, 没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时间一久, 或混淆或完全忘记。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我尝试从发展智力的角度, 即从思维训练入手, 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并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说气流受阻与否是辅音和元音的区别?辅音和元音中的各表象之间有无内在关联?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争辩后得出答案:气流受阻与否直接规定了声音的特性, 所以说是最主要的区别;发音过程中各自呈现出来的一些表象之间内在关系紧密, 以辅音为例, 正是因为辅音发音时, 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在发音器官的局部受的阻碍, 所以受阻碍的发音器官感到特别紧张;要冲破阻碍, 呼出的气流必然增强;气流一强, 声门大开, 气流从声门冲出, 声带来不及颤动或偶有颤动, 所以发出的声音一般不怎么响亮。这种精心设疑,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的教法, 满足了学生探求知识的需要,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更使他们弄清了概念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 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了现代汉语知识内容。
二、结合知识教学的思维训练方法种种
如上所述, 现代汉语知识教学必须把思维训练特别是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并把它和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为思维能力训练不能凭空进行。如果单纯地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 教和学的关系就变成了知识的授受关系, 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会表现为照本宣科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反之, 如果从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着眼———因为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列化过程实现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方法就会随思维方法、思维内容的复杂多样和思维品质的丰富多姿而不断地有所调整, 有所改进, 有所创新。这些方法, 笼统地称为“思维训练法”, 具体说来,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 自学发现法。
为使学生“学以自得”, 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叶圣陶语) 的目的, 我在教学中把一些较易理解的内容或课内或课外布置学生自学, 并在课堂上提纲挈领地归结, 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同时, 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想, 提出所发现的疑难及模糊不清的问题。如在学习“轻声”时, 有的同学提出:“轻声也是一种声调, 但为什么又说普通话中只有四种声调?”在学习“动词”时, 有的同学提出:“‘游泳是一项体育运动’中的‘游泳’在这里是动词还是名词?”“动态助词‘了’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那么‘他哭了’中的‘了’是动态助词吗?”这些问题是语音和语汇教学中的一些难点, 不经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难以发现。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就会收到拨云开雾的效果,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思索。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课堂上一味地由老师讲, 学生对知识是听懂的而不是读懂, 长此以往, 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就会渐次泯灭;而运用自学发现法, 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就会崭露头角, 而且思维的成果就多少带有创造性了。
(二) 比较辨析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思维训练方法, 适合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在现代汉语知识教学中运用比较辨析法, 就是以语例作为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通过对语例的观察、分析和综合, 即通过“作比较、辨异同”这一手段, 使学生作出准确判断, 得出结论。它的好处在于:由于比较是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它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因此, 可以使学生逐渐加深对语言的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 有效把握它们的基本特点。这样, 获得的知识容易记忆、巩固和掌握。同时, 它又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比较有性质比较、类型比较、数量比较、层次比较等。如“同音词与多义词”是词的性质比较, 合成词里的“重叠式”与单纯词里的“叠音词”是语素数量上的比较, “把字句”与“被字句”是句式类型的比较。单句和复句是句子内部的层次比较, 等等。用什么方式比较什么, 要根据知识的内容和思维当时面临的任务加以确定。常用此法, 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步变得精确、灵活, 并具备一定的批判性。
(三) 讨论法。
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开动脑筋, 在认真观察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如副词的归类, 可提问:“有人主张把副词放在实词里, 有没有道理?”合成词的辨析, 可提问:“合成词能否用‘添加虚词 (和、的、地、得等) 法’进行分隔展开?”单宾语句和双宾语句的区别, 可提问:“请问, 表示‘取得’意义的动词 (如:买、借、要、收、租等) 能像表示‘给予’意义的动词 (如:给、送、教、派、告诉等) 一样带双宾语吗?”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质, 并且大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学生乐意思考和讨论。如此, 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便于相互启发、开阔思路、集思广益, 寻求尽可能满意的答案,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 类比法。
即由此及彼, 让学生去思索和感悟。如在划分多重复句和句群时, 学生往往搞不清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 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弄清分句或句子的个数后, 让学生先找出第一重, 即最根本的层次。学生感到困难时, 教师可从生活中举例, 如, 你是一个记者, 到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家庭里去调查, 要弄清辈分, 先要找到年龄最长的一对, 然后一辈一辈地往下找, 直到找完全部。多重复句和句群的划分也是一样, 先找出谁和谁是一对, 然后从最大的层次往下捋, 直到全部找完。学生由此得到启发, 划分起来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五) 动态生成法。
句子既然是由词、短语逐步扩展而来的, 因此, 与其静态的对各种类型的短语和句子进行语法分析, 倒不如根据短语和句子的内部规定让学生创造生成。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由词组成各种类型的短语 (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主谓短语等) , 再由简单的短语根据要求组成较为复杂的短语, 最后根据要求生成各种类型的句子 (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 。以此类推, 一重复句、多重复句乃至句群都可依据各自的内部规定让学生自行建构。这样以创造性地生成短语、单复句、句群为手段, 活学活用语法, 最终在实践中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方法, 不仅语法知识掌握得牢固, 而且学用结合, 对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特别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即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逻辑性、批判性等。
另外, 还有一些方法, 如“形象暗示法”、“举一反三法”、“引申扩展法”等, 也都是一些训练思维、发展智能的常用方法。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 都不能脱离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途径, 即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顺着这个目标去训练, 并且做到教学得法, 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 学生的智力发展就会有保障, 且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也变得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张念宏等.教师手册[M].档案出版社, 1986:196-197.
[2]杨秋泽等.现代汉语[M].齐鲁书社, 2000, 5.
[3]陈家麟等.学校心理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110-111.
汉语思维 篇10
关键词:留学生 汉语思维 语境 强化
一、培养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思维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来自不同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也是因人而异。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学习目的:长期学习汉语把汉语作为专业方向进行研究;作为在中国工作或旅游的交际工具;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医学等奠定语言基础。无论是基于何种目的学习汉语,对于初步学习汉语,处于接触汉语环境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汉语思维”的培养是他们学好汉语的首要前提。但就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学习而言,新的语言思维、习惯的培养确实并非易事。仅就口语而言,刚来到中国的留学生的汉语知识储备比较匮乏,母语或者英语成为他们主要的交际工具,他们很少使用汉语,这对于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是很大的障碍。因此,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汉语思维的淡薄是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培养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汉语意识?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如何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
(一)讲授内容与语言的选择
对外汉语教什么?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教的是系统的汉语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而且需要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的则应是“是什么”。比如,汉语中的动态词“着”“了”“过”是留学生学习难点之一。尤其,“了”是汉语语法的重点,研究层面丰富多样。对其完全接受不仅对于本国学生有所难度,对于初步接触汉语的留学生而言,其难度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内容应该有所选择,提炼出最精髓的部分,由简入难,着重突出其实践层面。
留学生学习汉语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他们学习汉语的目标性很明显,这在上文中已经提到。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应具有指向性,长期班需要规范的汉语体系,可以按部就班的按照相应的汉语言知识体系,使之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娴熟的汉语语言习惯。而对短期班而言,他们学习汉语的现实目的性更强,因此,要求所讲授内容具有更高的凝练性,并且内容更要突显实践性与动态性。对于长期班的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无论是口语课还是听力课,内容的选择应该简单易懂,由简入难,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起始阶段他们接触的内容比较有难度的话,一定程度上可能使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挫败感和抵触心理。
采取怎样的教学语言才更有效呢?对于英语语系的学生,尤其是零起点的学生,英汉互译的方法是比较简捷有效的。解释词语或语法,以基本对应的英语结构解释,便于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与掌握。否则,为解释一个知识点而使用大量的汉语知识,可能使留学生愈加迷惑。因为,他们掌握的汉语知识毕竟有限,接触汉语环境的时间毕竟短暂。当然,随着他们掌握的汉语知识的逐渐深入与广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减少英语的使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汉语思维。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来源是多向度的,有的留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差强人意的,其程度与汉语水平相差无几,选择英语作为媒介语其效度也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使用语言之外的体态语,手势、表情,甚至可以发挥自身的绘画等才能。灵活地运用体态语也是比较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之一。
在教学语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汉语应简单易懂符合交际性原则,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运用的规范。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教师是对外汉语学习的指导者与示范者,学生在学习中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对教师进行模仿,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模仿趋向更加明显。其二,汉语是我们发展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的民族语言,留学生应该向教师学习的是语言的精髓。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在交际性原则的基础上一定要讲求规范性,教师的发音吐字应该字正腔圆,遣词造句必须规范准确,语义表达应该明晰通畅。尤其对于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教学语言应该具有明显的节奏性,适当放慢语速,过快的语速可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空白。
(二)“强化”在“汉语思维”培养中的效用
相对于本国的汉语教学而言,对外汉语教学更具实践性,学生的实际运用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效果与教学活动共同呈现在显性位置。采取怎样具体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效果是值得对外汉语教学界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强化”即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典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是心理学术语,即对某一事物做出了正确的反应之后,不断重复该反应行为。
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汉语仍是外在于他们的一种外语,要习得这门语言,必须经过外摄到内化的过程。而教师恰恰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与指导者,是桥梁,把汉语知识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对外来的知识刺激产生反应而逐渐内化为真正习得的语言知识。强化即是巩固的“教”与“学”的过程。强化分为及时强化、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这一概念如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呢?即时强化意即讲授新知识之后的即时交流、讨论、反馈,教师由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明确清晰,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便于了解哪些学生对于某一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在教学上更具针对性。连续强化即每讲完或讲授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以替换练习等方式及时向学生提问,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于每次正确的反应与错误反应及时鼓励与纠正。间隔强化则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可以以单一的形式,也可以在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存在关联的情况下,牵引出旧知识已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也深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强化方式。比如关联词语等词汇的习得可以以替换练习的方式;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设置实际语境的形式,让学生在虚拟语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一些交际用语的涵义。
采取各种方式的强化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奠定初级留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经过各种形式的强化刺激不断增强学生的知识记忆容量与深度。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而言,应在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之间侧重于前者,使其在起始阶段打下比较牢固的汉语基础,随着水平的提高,逐渐向理解记忆侧移。因为,语言的实际运用以规范系统的语言知识为根基与前提,因此,各种方式的强化能够加强留学生对于重要的语言知识的熟练掌握,纳入到其知识体系中以备实践中的准确运用。
(三)“语境”教学的运用
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学生要掌握灵活多样的汉语,课堂上下的实践非常必要。语言是“学”然后“用”,或者是“学”的同时伴随着“用”。因此,教师应该培养明确的实践思维,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活学”“活用”。教师应该把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意识地设计大量的语言性及理解性问题,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交际能力培养的氛围,采取各种形式的强化训练,比如对话、表演、转述情景或小故事等各种方式。这些形式的训练,其实恰恰触及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语境。
迄今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语境的理解基本达成的共识是,语境具有三个涵盖层面,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1]。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加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这两个层面的使用频率,毕竟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汉语文化背景极为有限。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非汉语文化背景给学生的汉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的意合性必然带来语言结构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必然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体现。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在丰富的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脱离语境就无法体现语言恰当、得体、成功的交际的职能。教师对于情景语境的使用与设置可以融入到汉语教学的各个层面,既可以贯穿在汉语系统知识词汇、语法的教学层面,同时也运用到留学生口语表达或者写作能力的训练层面。比如,学习“合适”这个词语,可以设置一个商店之中买鞋的情境,鞋店老板与顾客由学生进行分别进行角色互换,打开想象的羽翼进入场景中进行对话,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再如,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以连续图画的形式展现比较丰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叙述这个场景,这样不仅可以训练他们的汉语思维,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汉语不仅在课堂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习得与使用,同时,是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是其练习的更好的环境。课堂上的训练毕竟受时间和环境限制,往往在头脑中一晃而过,记忆不深,“课外语言实践有比较多的机会和条件听到有关的词语和句式,也有比较多的机会和条件学说、模仿并应用该类词语和句式,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已从定义或概念自动地化为课外的语言实践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经验的充实。”[2]如果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被动接受,在提出或展开话题方面重在机械模仿,那么课外的交际实践则是一种自然接受,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提出、转换、展开话题的说话技巧和方法。同时,相对于课堂的规范系统而言,课堂之下具有比较随意的语言环境,学生的语言习惯、思维比较开阔。因此,课堂之下,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他们本身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在教学中可以就这一些体育项目展开对话,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描述他们的体育爱好,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要求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立体多维的教学工作。由此,决定了外汉老师应该具有独特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对外汉语老师首先应该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掌握,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第一语言思维的迁移。对于初级学生而言,尤其是一直置身在母语世界的成人,刚刚接触一种完全不同于母语的语言,第一语言的思维势必会对第二语言的接纳产生巨大的迁移作用。这种迁移有时是正向的,有时是负向的。对于教师而言,对两种迁移应该有比较清晰的掌握,力求发挥前者到极致而抑制后者到最小程度。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仅在语序层面,它们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状语既可在句前也可在句后。比如:“我们相聚在这里。”和“我们在这里相聚。”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有的句子则不成立。比如,对于英语语系的学生而言。“他在宿舍睡觉。”这句话英语翻译为:He is sleeping in the dorm。印度学生用英语思维表达的方式是:他睡觉在宿舍。在他们的汉语表达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应该对于汉语的语法具有系统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培养深入研究的习惯,不仅了解汉语表达方式的“可”与“不可”,还要理解“可”与“不可”的原由何在。再者,对于留学生的母语的语言习惯应该有意识的掌握,对于他们培养汉语思维的母语的负向迁移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对外汉语教师在知、情、意方面的三位一体更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系统的汉语语言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宽广的中国文化知识,并且也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以便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开展教学。与此同时,也须掌握一定的外国文化知识,以便与学生更好地沟通。汉语不仅仅是一系列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同时更是不断加入新鲜血液的活的文化因子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语言层面,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这种充实不仅表现在对于大量语言的文化的书籍的阅读,同时,也表现在对于日益出现的新词、新语的借鉴与吸纳,整合为自身的既符合语言规范又呈现个体创意的独特的对外汉语的教学体系。对外汉语教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呢?应该是亲和力与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结合。教师给与学生更多的鼓励与信心,培养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对外汉语教师不能只埋头教学,而忽略了跟学生“培养感情”。教师应该怀有宽广的胸襟,尊重留学生,与他们培养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更有利于他们的汉语水平的提高。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意”的要求更加突出。尤其对于初步接触一种新型语言的留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更强的意志力,具有更多的耐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履行“授业、解惑”的师者责任,同时,也应把自己定位成研究者与反思者。这两种角色的定位不仅易于指导教师个体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学习特点,同时,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这一较为新型的学科建设获得深入的发展。先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的心理活动,然后才知道该怎么教他们。教师在课堂上每讲到重要知识点,其后采取训练的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习得的新知识得到强化,同时也是一种有益的反馈,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暴露出其接受缺陷。教师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便于在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以期学生达到准确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效果。这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思维、学习规律的重要渠道。教师做好授课笔记,记录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把握学生学习的优势与欠缺,指导教师在教学之中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质量。每堂课记录下上课的情况,清晰地掌握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对于学生的优势以及欠缺有全面的把握。有利于对学生的“学”的规律进行总结。探寻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规律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与学的实施主体不同,分别是教师与学生,但“教”的受施者与“学”主体对象则是一体的。因此,研究学生的“学”的规律的主体仍是教师。需值一提的是,教师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的特点与效果,同时,也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生的不同形式的反馈反思自身的“教”的优势与不足。教学方法是多样灵活的,有的教学方法也并非长期有效,而是需要不断更新,加入新鲜的因子质素。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工作,而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播事业,对外汉语教师应力求把汉语精髓的内容灵活多样地传播给每一位对汉语抱有热情的学习者。尤其对于初步接触汉语的留学生而言,初始阶段的汉语接触对于其后的汉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将是值得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不断探索的教学命题。
注释:
[1][2]竟成主编:《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17页,第133页。
【汉语思维】推荐阅读:
汉语扩散与汉语传播09-25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07-15
现代汉语之存现句对外汉语教案08-18
《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12-29
汉语教育07-14
大学汉语01-14
汉语汉字01-14
汉语语境05-17
初中汉语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