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境(共8篇)
汉语语境 篇1
汉语学习者能否对词汇进行理解、记忆、运用将直接关系其阅读理解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然, 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接触、理解、记忆、应用这四个阶段, 语境是唯一始终贯穿其中的要素, 可以说学习语言离不开语境。因此, 本文认为从语境入手来探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式, 可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水平。
一、语境及其范畴
本文所谓语境指的是语言的使用环境, 语境也具有民族性, 且语境的民族性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在语境中的反映。
1. 语境的民族性, 突出地表现语用功能不同。
汉语语境中, 听到对方的赞美时, 应回答“哪里哪里”之类的谦虚用语, 否则会被人认为接受赞美的一方“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而在英语语境中, 受赞美的一方须回答感谢用语, 绝不能直截了当地表示否定, 因为否定会被认为是低估对方的判断和审美能力, 是对赞美方的不尊重。
2. 语境的民族性还表现为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
语境时, 常常受到其母语语境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现象。例如中国人对自己的父母不敢直呼其名, 而西方人却很随意。很多西方人还喜欢用长辈特别是事业有成的长辈的名字给孩子起名以表纪念和尊重, 这在中国人看来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聊天的时候, 外国人往往对中国人“好打听对方隐私”而感到不快, 因为中国人喜欢问“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之类的问题, 这即反映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存在着汉语语境的负迁移现象, 因为这些问题是中国人聊天时稀松平常的话题。希望随着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及练习的熟练程度, 能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 防止和避免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 扩大和强化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
二、根据词汇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语境
1. 词汇导入阶段。
教师可根据课题的需要, 去寻找一些具体的相关语境, 如学习买水果, 就去超市听买卖双方怎么说出各种水果的名称, 怎么问价格、判断质量好坏, 怎么讨价还价, 最后又怎么成交。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参观, 了解展出品的存续历史、材料构成、背后蕴涵的文化内涵等。学习中国的饮食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去中国餐馆吃饭, 各项菜名怎么说、怎么点菜、特殊的菜式在吃法上有什么讲究等。要做到每一次上课都能够亲临现场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去间接的感受, 如制作PPT, 或者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像或flash。
2. 词汇教学阶段。
人们常说的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记忆, 其本质就是借用语境来展示词语意义的各种要素。所以, 教师在讲解词汇的过程中不能就“词”、“字”本身讲, 要做到学“字”不离“词”, 学“词”不离“短语”, 学“短语”不离“句子”。如讲解《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财。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其蕴涵的意义是:凡+鸟=凤, 指王熙凤;二+令=冷, 人+木=休, 暗示贾琏对王熙凤的态度由顺从到冷淡, 最后休弃。可以做一个flash, 因为凤是一个象形文字, 画面上可以先展示一只展翅的凤凰, 再跟学生讲解凤是我国先民崇拜的一种神鸟, 我们要说的王熙凤这个人的名字里有一个凤字, 说明她在很多方面是很突出的, 她长得美丽, 出身名门, 之后嫁入金陵最大的名门望族贾府, 最先开始她在贾府中是非常有地位的, 在自己丈夫面前也说一不二, 讲完之后在画面上显示一个“凡”字, “凡”字出现后再在“凡”字里出现一个“鸟”字, 字形可以用美术设计一下使得字和图相像, 这样容易引起学习者的联想, 两个字一重合就是繁体的“凤”字;中国人讲究一而再, 再而三, 三可以说就是最后的状态了, 贾琏对王熙凤最先开始是顺从, 所以是“一从”, 第二步“二令”, 也可以通过画面来组字, 再告诉学生冷表示冷淡, 第三步是“人木”, 也是组字, 休表示休弃, 在这里又要跟学生强调一下中国的文化常识,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 丈夫对妻子不满意可以休妻, 被休掉的妻子失去的不止是婚姻, 还会失去社会地位, 这不同于西方社会的divorce (离婚) , 离婚后的双方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从而暗示王熙凤日后很凄惨的命运, 此时为了更形象生动, 可以配一点哀伤的音乐, 同时画面上神气的凤凰随之变成一只垂头丧气失去了美丽羽毛的可怜的凤凰。相信配上这样的动画, 肯定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 老师的讲解也会立刻生动起来。
3. 词汇运用阶段。
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所以我们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让学生能在交际中克服文化的差异性, 提高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交际能力。如“的、地、得”这三个助词的用法一直让留学生分不清楚, 曾有留学生发生过这样的笑话:酒店的大理石地板很光滑, 外面又在下雨, 来往的人脚踩湿后又走来走去, 酒店方善意地提醒宾客不要摔跤并立了一个牌子:小心地滑!有两位留学生在酒店大厅里边走边滑, 有人觉得奇怪便问其原因, 那留学生解释:“牌子上写着‘小心de滑’, 所以我们正在小心de滑。”他们把多音字“地”按照结构助词去理解, 而没有把“地”按照“地面”这一义项去理解。因此给我们老师的启示是:上课时应将“小心地滑”设置在两个不同的语境中:语境 (1) , 雨雪天气, 在酒店大厅门口会立一个牌子“小心地滑!”是提醒宾客地面很光滑, 走路时小心点儿, 别摔着;语境 (2) , 在初学滑冰时, 教练嘱咐你“小心de滑”别摔倒了。这样留学生们就能很容易地把多音字“地”的用法搞清楚了。
三、语境设置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即汉语语境的设置要在词义的区分、理解与记忆层面上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如讲解虚词“光”的时候, 需要把“光”放到语句中并补充语境要素。讲“他带的钱都输光了”这样的句子, 学生很难理解“光”的意思, 换一个相似的例子“他把水喝光了”, 可以做一个FLASH:杯子的水从一满杯到半杯, 到三分之一, 到四分之一, 到完全没有。配声音提示:喝光了。学生理解“输光钱”的意思就不难了。
2. 趣味性原则。
语言教学的例子越有意思越好, 越幽默越好。教师在设置语境的时候, 应考虑它的趣味性。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 同时又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助其增强记忆。如: (1) 我们刚提到你, 你就来了, 真是“说曹操, 曹操到”。 (用俗语) (2) 劝和不劝分, 你要我去劝他们离婚, 刀架在脖子上我也不会去的。 (用夸张的手法)
3. 针对性原则。
同一词语的不同用法或不同词语的易混淆的用法让人头疼, 因此我们在设置语境时要将它们控制在相近的语境条件内, 尽量加强其对比效果, 凸现其区别。如:甲在危难时刻找朋友乙借钱, 乙有钱却不借给他, 甲一时气极脱口而出:“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这是一种句式委婉, 结合语境, 我们不难理解甲说的是反话, 对乙的讽刺溢于言表。又如:丙解决了丁的燃眉之急, 丁感动之下说:“你真是我最好的朋友!”表达的则是一种感激之情。
目前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 但也暴露出种种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总结其汉语语境意识的发展模式, 以期为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导入、教学、运用阶段的作用极其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境习得研究的现状, 得出语境习得有助于提高汉语习得效率的结论, 希望对我们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语境,词汇教学,语境设置
参考文献
[1]陈琳霞, 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108-11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532.
[3]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6.
[5]李宝贵.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汉语语境 篇2
语境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他提出:“话语和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魏晏龙、田建国,2012)之后他的学生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继承了他的观点,并提出“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的观点(王麒凤,2006)。1964年,韩礼德在继承以上两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这一观点,并将语言特征的情境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语旨和语式(胡壮麟,1989)。
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先生在研究韩礼德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类的观点。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篇内部)语境,情景语境即语篇产生时的环境,文化语境即作者所在的语言社会团体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胡壮麟,2002)。王初明先生提出了“补缺假设”构想,他认为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使用的前提(王初明,2003)。
(一)语境的含义及分类
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王建华,2002)
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情景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文化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说话者的某个特定意义而使用的,表现为话语的上下文,它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体现;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在交流过程中为表达说话者的某个特定意义而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交际的目的、方式、内容以及各种与交际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在语音阶段还是语法阶段都离不开词汇教学。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高燕,2008)胡明扬指出:“实际上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一实体,语法是无法脱离具体的词汇而存在的,因为说到底只是无数具体语词的具体用法的概括……”(高燕,2008)学者普遍认为,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点,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核心问题。
二、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理解词语含义
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里主要讲的是词的词汇意义。词汇意义可分为概念义和色彩义。概念义是核心意义,色彩义是附着在概念义上面的意义。概念义的义项又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黄伯荣、廖旭东,2012)。看下面几个语境:
(1)我买了一盆花。(名词,可供观赏的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有各种形状和颜色)
(2)这块儿布的颜色太花了点,我不喜欢。(形容词,颜色错杂的)
(3)我花了三元钱。(动词,用掉)
(4)小李广花荣。(姓)
(5)老奶奶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动词,模糊不清)
以上例句是专门为讲解“花”字设置的语境。体现了“花”的概念义的有(1)(3)(4)(5),其中体现基本义的是(1)(3)(4),体现转义的是(5);体现色彩义的有(2),包含了贬义色彩。若是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花”的各个词义,学生们既不能理解,也无法运用;如果教师精心的为“花”的各个词义设计特定的语境,那么词义就一目了然了。
(二)体现词语语用功能
1.体现词语的交际功能
上文提到,每个班级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影响到交际中词汇的使用。比如:西方人在受到别人夸奖时,会欣然地接受,并说“谢谢”;而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会马上试着贬低自己,以表示礼貌和谦逊,会说“哪里,哪里,没这么好”。教师在讲解这类具有文化功能的词时,就更应该把他们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充分体现词语在交际中的不同,比如,“哪里,哪里”在回答别人的赞赏时,并不是表示疑问,而是一种谦虚的表现。同类的词还有“还差得远呢”、“过奖了”,这样的词语就要求教师通过语境介绍给学生,以免产生歧义。
2.体现词语的搭配功能
比如,学生看到“闭”的英文解释是“close”,就会马上说出“闭窗(close the window)”“闭书(close the book)”,但明显这是错误的搭配,因为“闭”可以说“闭眼睛”“闭嘴”等。教师可以使用身体语言解释这类词的搭配。
3.体现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语用色彩往往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义可以把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这里说的色彩义不同于上文提到的词语含义范围内的色彩义,而是有些中性词在一定的语境里会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比如,“有水平、够朋友”,在特定的语境里,可以有令人满意或合乎标准的意思,含褒义色彩,但“水平”“朋友”本身是中性词。又如:“这个苹果有点太甜了”、“他年轻了点”里的“甜”“年轻”都有不合要求的意思,有贬义色彩,但它们本身不是贬义词,而是因为在特定的语境里和其他词搭配产生的感情色彩。通常遇到这类词,教师就要创设语境来讲解,以免出现误解。
三、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原则及应用方法
(一)应用原则
1.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即要求教师在为讲解某一生词设置某一具体语境时要运用真实的语言信息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要素。举个例子来说:讲解方向、方位词时,利用教室、门、窗户、走廊等可以很好地解释“进来进去、出来出去、过来过去”等趋向补语的词;利用课桌、讲台、学生的位置可以解释“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教师既可以自己来演示这些动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这样亲子演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
2.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即要求教师创设的语境一定要能体现该词的具体语义和用法,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并有效地触发学生认知语境的建立。如,讲解近义词“不”和“没”的区别,教师给出了以下例句:
昨天是他自己不去,不是我不让他去的。
他不吸烟也不喝酒。
我不知道。
我昨天太忙,就没去他那。
这些苹果还没熟。
以上五个例句是这位教师为解释“不”和“没”设置的具体语境,可以看出这五个语境都具有典型性,因为每个例句的意思都是唯一的,不可替换的。从例句中我们归纳出“不”和“没”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是否定副词,但是在表达个人意愿、表达估计和认知时要用“不”,不能用“没”;在表达客观叙述某行为没有发生、否定性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要用“没”,而不能用“不”。
3.适度性
所谓适度性,即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语境,一切以贴近学生为主,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性和反感。克拉申指出:人类获得语言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来获取语言知识(高燕,2008)。这里的适度性,包括两方面:
(1)词语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这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语境,如注意区分初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词汇与中高级学生的认知词汇的不同。在讲解生词时避免用生僻、偏难的词语设置语境,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认知困难。
(2)注意文化差异
由于以班级为单位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不同的国家,成长背景、教育水平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语境时要充分照顾到同学们文化背景的差异,用共同的文化成分来设置语境,如果没有则尽量避免。
4.即时性
所谓即时性,上文也有提到,即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现场语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讲解“把”字句时,看见一位学生把书包从桌子下面拿了上来,就即兴发挥,说:“他把书包拿了上来。”又看见这位同学从书包里拿出了书并放在了课桌上,就又说:“他把书放在了桌子上。”这种即时语境,就是用切实可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舒缓学习的紧张情绪,加深学习印象,减慢遗忘速度。教师也可以围绕生词设置一些课堂小游戏:两人一组,一位同学做动作,一位同学运用生词描述。
5.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即要求教师设置的语境必须是一个能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不解和歧义,也就是汉语中常说的“话不说一半”。比如:大多数人都知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这句话也成了人们贪嘴吃肉,为饱口福的借口。殊不知,这句话还有下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应用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语境也是如此,教师如果提供一半的语境,学生既无法理解该词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也无法知晓到底该如何运用词语。比如“死”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显现。“干了一天活,累死我了。”“天气太冷,小狗被冻死了。”通过这两个完整的句子,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句中的“死”是程度补语,即“我”还没死,就是太累了;第二句中的“死”是结果补语,即“小狗”已经死了,是冻死的。如果教师只提供“累死我了”。那么学生就会疑惑“我”是真的死了还是怎么样,所以提供完整的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应用方法
1.功能释义法
功能释义法是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汉语中的一些词语的意义无法从字面上完全理解,甚至词典中也不涉及,它的意义需要配合话语的上下文语境才能体现出来(吴勇毅,2012)。留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字都认识,却不明白是什么意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那个女孩儿长得不怎么样。
谢天谢地你没有发生什么意外!
你看你,都这么大的人了,连衣服都不会洗。
上面三个例句中的划线词语都是非常简单的,每一个字学生都认得,可是划线词的意义学生便不清楚了。在查字典之后,发现“不怎么样”“谢天谢地”还可以查到,但是“你看你”却查不到意义。这些无法从字面上理解意义的词,就必须使用功能释义法,对它们在言语中的作用或表示的意思进行解释。“不怎么样”表示“否定”的功能,“谢天谢地”表示“感谢、庆幸”的意思,“你看你”表示“埋怨”的意思。因此教师应该将功能释义法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尤其针对一些口语色彩较浓烈的词语,这样学生也会易于接受。
2.例句释义法
例句释义法是从语际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这种方法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即教师先出示例句,让学习者通过例句领悟词语的意义,然后让学习者做替换练习或模仿造句。例句释义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辨析上:
区别多义词。例句:
把衣服的扣子扣上。(意义:套住)
把碗扣在桌子上。(意义:器物口朝下放置或覆盖别的东西)
不要乱扣帽子。(意义:比喻安上不好的罪名)
他被警察扣了七天。(意义:扣留、扣押)
他的寝室太脏,被扣分了。(意义:从原数额中减去一部分)
以上是“扣”字的多个基本意义中的五个意义的例句。多义词是用相同的形式表示多个意义,如果搭配的不同,在语境中词义就会不同。
区别近义词。例如区分“千万”和“万万”。例句:
你千万不要那样做!(可用在否定句中)
千万要小心!(可用在肯定句中)
我万万没想到他会做饭。(可用在否定句中)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千万”比“万万”应用的范围广一些。
依据汉语的语言经济原则,在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和近义词,这些多义词和近义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占很大一部分。因此,将例句释义法应用到多义词和近义词教学中,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近义词和多义词,又可以为教师教学减轻负担。
3.情景释义法
情景释义法是从非语言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的具体语境,来解释词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即时语境或现场语境(高燕,2008)。例如:
教师讲解“一……就”时,正好一名同学开门走进来,一阵风刮了进来,便借机发挥:“他一开门,风就吹进来了”。
现场语境是学习者切实可感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因此学生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教师将情景释义法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即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提高词语的复现率,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结语
在教学中,一贯强调的是,“汉字要放在词语里学习,词语要放到句子里学习,句子要放在语篇里学习,形式要跟意义、用法结合起来学习”。词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授语言中的静态词汇,而是教授言语中的动态词汇,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将语境运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义,还能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语用含义,从而达到提高他们汉语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晏龙,田建国.对于马林诺夫斯基语境观的再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2).
[2]王麒凤.语境与翻译[J].皖西学院学报,2006,(4).
[3]吴勇毅.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8]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
[9]王建华.关于语境的定义和性质[J].浙江社会科学,2002,(2).
汉语语境 篇3
模糊语言是相对于明晰语言进行定义的,它的精确性有其独特的个性,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模糊语言就是指意义、形态、内涵都具备极大的可塑性,解释或理解较为宽泛的语言。从文化内涵上讲,汉语言中包含着我国民族文化中庸的思想境界和精髓,因此相对英语系准确指明语义的语言范畴,汉语言对于模糊语言有着天生的共识和特点,而正是这种东方神秘美学的底蕴,也给汉语言的独特模糊技巧带来了深度和广度。
在语言以及写作的使用中,特别是众多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模糊语言的应用更加广泛,模糊与精确描述的交相辉映在我们文学历史上也留下了无数篇章。“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飞流直下三千尺”,量词的模糊化是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模糊语言,也是模糊语言对文学意境提升的最直接体现。
在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的相关研究中,他对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的合适运用进行了准确的区别,如他指出,要在新闻、经济、金融等领域明确、明晰地使用精确语言,而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使用模糊语言,由于专业领域的不同,通常给相关从业人士和模糊词语的使用有了较为明确的限制。
二、模糊语言的具体运用方式
(一)模糊思维的运用
从科学的角度来描述自然界事物,一般需要庞大的数据和全面的思维,我们不可能有人在日常交流中将“老人”全部说成“在多少岁以上的人类生物”,而老人正是一个形容该群体的模糊语言表述,而由于对于事物状态需要一个模糊界限的描述,模糊语言在表达和交流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模糊语言的运用和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也有关系,庄子便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虽然人类在精神领域有着无限扩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但现实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我们总是要用模糊的理念来不断进行事物的探索。
(二)日常生活对模糊语言的应用
在会话中,对话双方都处于相同的思想环境和对话状态,是意思传达顺利的基础,而如果有一方不能够准确了解对方的意图,很容易造成语言本身的模糊化。而正是在中文语境的人际交往中,有善于交际者很善于揣摩对方意图,在语言交流中能够了解对方模糊语言的内部含义,并顺利地沟通交流,这也是有中文俚语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之说。在很多情形下,我们需要全面了解语境本身对语义的加成机制,由于发言者、发言环境、使用特点的不同很容易造成不同的结果。
模糊语言必须妥善运用,否则在日常交往中很容易出现指向不明的情况,造成尴尬,比如,店老板说,“那个穿白衣服的客人,那个胖的客人,那个个高的客人过来一下”,结果过来了几十个人,正是由于指向不明,在交际中的模糊语言很容易产生各种歧义和困扰。
三、不适于使用模糊语言的场景
在各个涉及数量、剂量、重量、体积等等对事物进行精确描述的场合,不管是小到对衣服进行裁剪制作,还是大到飞机、舰船的制造,都必须在对事物的描述中严格按照精确原则,模糊语言在这种表达中是被严格禁止的。如胖瘦、大小等形容的模糊概念对事物的精确认知没有帮助,而失去了对数量、时空关系的精确定位,就不可能进行事物的深化研究。在公共场合对一些重大事件、活动进行宣布和公告时,如果还使用模糊语言,则很容易造成听众的误解,例如在天气预报中,“局部”“有时”这样的模糊语言也为听众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不便。
现代社会是由众多专业领域构成的,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表达和表述方式,所以如果模糊语言不能科学地得到应用,也会给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带来许多障碍和麻烦,特别是在国际交往中,由于汉语语系和英美语系在表达和思维方式上面的差别,给众多活动带来了影响和不便。
我们通过对汉语语言中模糊语言应用的相关学习,才能进一步了解模糊语言的特性和重要性。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正是模糊语言将人们的想象空间和艺术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为人的主观意识提供了最好的文字媒介和传达方式。而在科学领域和公共领域,使用精确的语言描述给人们在事物的表述和沟通方面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方式。
汉语在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场合中由于不同的使用方式会产生各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在汉语语境的范围内,通过合理的语言来表达事物,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认知交际功能,为我们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提供更稳固的基础。
摘要:关于语言的模糊和精确性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言界关注的主题,将以汉语语境为前提,研究模糊语言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模糊语言,汉语语境,语言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35-137.
[2]龚亚夫.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J].语言学,2008(1).
谈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交际化 篇4
关键词:语境,对外汉语教学,交际化
问题的提出
有这么一个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段子, 全文如下:某老外苦学汉语十年, 到中国参加汉语考试, 试题如下:
请解释下文中每个“意思”的意思:
阿呆给领导送红包时, 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阿呆:“没什么意思, 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阿呆:“小意思, 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阿呆:“是我不好意思。”
老外泪流满面, 交白卷回国了。
读完此段, 明白的人想必都会捧腹大笑, 但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却不得不在笑过之后陷入思考?这是为什么?
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通俗地讲, 就是使学生学会语言并能自如地运用语言。很显然, 苦学汉语十年的老外并没有学会自如地运用汉语。那么, 让我们翻开《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看看对“意思”这个词的解释: (1) 语言文字等的意义;思想内容 (2) 意见;愿望 (3) 指礼品所代表的心意 (4) 指表示一点心意 (5) 某种趋势或苗头 (6) 情趣, 趣味。我们发现, 倘若单纯依靠词典义项对照上面的段子, 即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都难以解读出如此众多的“意思”的意思。这又是什么原因?
语言因交际需要而产生并存在, 因此, 它总是要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才能正确地发出与接收, 编码与解码。这里说的一定的交际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语境, 也正是吕叔湘先生说“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 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个字的意义的总和, 而是还多些什么”[1]的原因。吕先生所说的“还多些什么”为汉语学习者理解上面的段子指明了方向。
汉语语境的特点及其对话语意思的影响和制约
人类所有的言语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范围之内, 因此, 语境对词义、语义、言语结构以及言语风格等都会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1) 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系统。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系统, 在基本语法、交际语用规则等方面与低语境文化差别很大。具体表现为一种集体主义文化, 交际话语的意义通常是需要被感知的, 即中国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 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在汉语语境中, 人们谈话时会注意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 亲疏程度, 性别差异等语境因素, 这种依赖有时甚至会忽视话语本身所要传递的信息。比如教师与学生, 汉语语境里强调尊师重教, 儒家的传统要求更是“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 这种潜在的语境制约使得中国学生具有高度的向师性, 因此, 中国学生不会像欧美学生那样直呼老师的名字, 在交际过程中, 大多数时候也总是倾向于赞同老师的观点和主张。
(3) 讲究面子。在中国人的交际过程中, 面子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在话语交际中总是希望保全自己和对方的面子, 尽力避免冲突, 主张和为贵。一旦面子受到威胁, 交际就极有可能失败。
如何利用语境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交际化
交际法, 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 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那么, 对于我们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来说, 如何让汉语学习者找出话语的真正意思呢?
(一) 汉语语境对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1) 一定要心存“语境”。语言的意义就在于交际,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心存“语境”, 一定要时刻关注教学过程交际化中的语境利用。师生之间的亲和关系是进行交际化教学的关键。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要采用积极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对的, 符合语境的语言行为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对那些刚刚来到中国, 对学习汉语缺乏一定信心的汉语学习者, 他们在这个阶段最需要老师的肯定。因此,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表现, 教师都要及时、明确地反馈, 从而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情感, 克服消极的情感。
(二) 汉语语境对汉语学习者的内在要求
(1) 要对中国文化开放。学习者对所学语言语境的认知程度决定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 而认知程度又是由学生自身与目标语言语境之间的距离来决定的。因此, 汉语学习者应当从思想上、心理上对汉语及中国文化充分开放。同时, 我们应当明确地告诉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开放的目的不是放弃母语文化, 只是培养他们对汉语语境的敏感性, 从而使得他们在用汉语与中国人交际过程中有意识地遵守汉语的社交语用规则, 不至于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会或冲突。
(2) 应具备一定语用推理能力。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礼”的国家, 在汉语语境中, 出于某种交际需要, 人们会产生一些非规约性的会话含义, 即言外之意。
结语
将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交际化这一实践活动相结合, 就是要利用语境对话语意思的制约功能, 让学生尽可能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掌握汉语语用能力, 就是要使学生具有语境意识并在语境制约的前提下领会和练习语言运用, 最终达到通过交际化的教学过程实现提升交际语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常敬宇.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6, 2.
[2]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付宁.现代汉语语境的功能制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届优秀毕业生论文.
[4]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 2009, 4.
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 篇5
现代汉语词典 (2005:173) 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 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成语作为一种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形式, 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而文学翻译涉及再现原作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等问题。因此要翻译好文学作品中的汉语成语, 不仅要确切地理解和领会其内涵, 还要尽可能保持其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和民族特色, 并保证行文的简洁性、凝练性。
本文拟从文学翻译的角度, 结合具体语境, 就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的英译进行探讨。
2. 语境与翻译
Langacker (1987/1991/1999) 认为, 意义并不是语言表达的内在属性, 而是在语境中, 在语言使用的实际场景中, 经过在线识解获得的。识解是以语言表达为目的对场景的概念化。构成话语的语言成分是意义识解过程中重要的输入要素, 但并不是唯一的要素。意义不是先在的和进行解码的对象, 而是需要语言使用者进行建构的, 其中涉及复杂的认知运作和广泛的百科知识。Hatim和Mason (1990:3) 将翻译看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交际过程。
我们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努力达到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认知语境共享。离开语境, 把成语孤立起来分析, 就难以确定成语的真正内涵。因此, 对文学作品中的汉语成语翻译时, 要结合源语语境, 注意源语的确切含义、语义的褒贬和语气的轻重等, 在译文中构建一个对等或尽量接近的语境, 使译文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
3. 文学作品中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
对汉语成语的理解, 既包括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 还包括对其思想内涵和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汉语成语的英译是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对于某一成语的翻译, 尽管词典和学者已总结出多个可选译文, 但一旦将成语置入特定语境中便会发现总结出来的参考译文不能直接拿来使用, 或与原意大相径庭, 这就给成语翻译带来了困难。我们认为, 成语翻译之所以难, 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成语属文化负载词汇, 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文化冲突、文化缺省等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而且成语的联想意义 (associative meaning) 会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 汉英两种语言在习惯、意义、形象等方面完全相同的情况很少, 尤其是成语, Nida (2001:111) 曾说:“两种语言之间, 在词组与句子方面相等 (equivalence) 的不是没有, 但比较少, 比较多的相当 (corresponding) , 而绝大部分既不相等又不相当。”因此在汉语成语英译中, 必须根据语境灵活采用翻译方法。
3.1 直译
人类思维的共通性特征决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也会有相同之处。通过直译可尽可能地在译文中反映出原文独特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 同时, 又让译文读者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例如:
(1) 好事不出门, 恶事传千里。 (施耐庵, 2002:180)
News of good behavior never past the door, but a scandal is heard of a thousand Li away. (Shapirol, 1993:576)
“好事不出门, 恶事传千里”可解释为: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 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如原文一样, 译文也采用了对照的形式, 并把“好事”、“恶事”、“不出门”、“传千里”通过直译, 既展现了原文形式上的平衡美, 又充分表达了原文内涵。
3.2 套译
套译就是用英语中意义相同的成语来翻译汉语作品中的成语, 而且它所引起的联想、形象、修辞色彩等也相同或相似。这是成语翻译的最理想境界。例如:
(2)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系谁, 这样放诞无礼?” (曹雪芹, 2007:33)
“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 yu.“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 (Hawkes&Minford, 1973:90-91)
“敛声屏气”本意是抑制语声和呼吸, 此处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畏惧的样子。Hawkes和Minford在译文中套用了英语习语“with bated breath”, 在意义和用法上完全与“敛声屏气”相对应, 既体现了成语翻译中的简洁性要求, 又达到了形式和功能上的对等。
3.3 意译
成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语境, 要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 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此, 对于汉语成语翻译, 如果用直译不能达意, 又没有英语习语可以套译, 这时便可考虑采用意译法。我们所说的意译是指译者根据成语所在的语境, 彻底吃透其含义, 以字面看来并不对应的译文达到与原作意义上的真正一致。例如:
(3) 宝玉接着又说:“还提什么念书, 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好些的, 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 肚子里原没有什么, 东拉西扯, 弄的牛鬼蛇神, 还自以为博奥。……”
“Don’t mention studying!”Paoyu continued.“I can’t stand such moral talk...The better ones are nothing but a hotch potch of classical tags, while the most ludicrous ones are written by ignoramuses who drag i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to make up a monstrous mishmash, yet boast of their erudition!...” (转载自高嘉正、高菁, 2010:31)
句中成语“牛鬼蛇神”本意是牛头的鬼, 蛇身的神, 原形容虚幻怪诞, 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唐朝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序》中写道:“鲸呿鳌掷, 牛鬼蛇神, 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译者突破文字的表面, 把它译为“monstrous mishmash” (荒谬的大杂烩) , 既传神又确切。
3.4 补译
英译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成语时, 我们不但要强调译文的标准流畅, 而且应注意保留原著的中国特色, 以便国外读者能逐渐了解和熟悉我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习俗等。要达到这一目的, 译者有时得采用补译。
夏廷德 (2006:1) 指出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在理解译文语篇时所具备的认知基础, 据此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以实现翻译目的和跨文化交际。翻译补偿就是常用翻译手段之一。刘宓庆 (1999:194) 提出了关于翻译增补的四条规范, 即应有助于意义的全面转换;有助于语言结构的适度优化;有助于适度提高目的语的可读性;有助于接受者的交感及接受者的审美参与。这些规范也可用来约束汉语成语翻译中的补译。
3.4.1 直译加注释
为了尊重原文, 若上下文未显示寓意, 在不引起译文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的前提下, 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这在翻译有历史典故背景的汉语成语时, 通过注释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犹为适用。比如:
(4) “若真要葬花, 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 而且更是可厌。”
“If so, she’s Dongshi imitating Xishi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曹雪芹《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 (转载自杨卫红, 2009:126)
“东施效颦”源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 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 絜妻子而去之走。”后来用来比喻胡乱模仿, 效果极坏。杨宪益夫妇对此成语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部分补全了原文的文化语境, 以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又不至于过于冗长而失去成语翻译的简洁性特征。
3.4.2 意译加注释
在汉语成语的英译中, 另一种常见的补译法就是意译加注释。比如:
(5) 香菱笑道:“好姑娘, 趁着这个工夫, 你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 (曹雪芹, 2007:572)
Baochai laughed.“You’re like the famous general:‘one conquest breeds appetite for another’.” (Hawkes&Minford, 1973 (vol.2) :453)
“得陇望蜀”源自《后汉书·岑彭传》, 光武帝刘秀使岑等率军攻打隗嚣所占的西城、上邽两地, 并说:“两城若下, 便可带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 既平陇, 复望蜀。”后来常用“得陇望蜀”的比喻义。这里宝钗是说香菱得寸进尺、贪心不足。Hawkes和Minford用“like the famous general (像那个著名的将军一样) ”, 试图译出这条成语背后的故事, 后边用“one conques breeds appetite for another”解释“征服一处又渴望另一处”, 通过意译加注释比较恰当地传达了成语的意义。
4. 结语
汉语成语孕育于中国历史和文化, 来源于典故、文学典籍, 涉及社会各层人物和生活百态。在成语翻译实践中, 具体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必须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对文学语境下的成语翻译, 我们要首先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意义的完整传递,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特色, 要注意在译文中保全原文的风格, 再现原作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这需要译者具有严谨的态度, 不明确之处要查资料, 切忌望文生义。同时要进行长期扎实的翻译实践, 努力提高译者自身的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和文学素养。
摘要:本文基于翻译中的语境观, 通过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英译的实例分析, 探讨汉语成语英译的具体方法:直译、套译、意译、补译, 其中补译可分为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文化内涵, 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之间达到认知对等或接近, 保全原文的风格, 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 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浅谈语境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篇6
一、何谓“语境”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 是在交际过程中, 参与者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理解接收信息时所依赖的因素总和。Leech认为语境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也有学者把语境理解为语言环境 (即上下文) 、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社会和政治。
虽然语言学家们对语境的定义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但从他们对语境的理解可以看出, 语境的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一下, 其对语境的理解包括以下几类:
1、语言语境, 即文章或言谈中的话题的上下文或上下句。
2、情景语境, 即发生言语行为的实际语境。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 (J.lyons) 把它解释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的, 对言语活动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包括参与双方, 场合 (时间和地点) , 说话的正式程度, 交际媒介, 话题或语域。
3、文化语境, 谈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 即某一言语社团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即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活动中更容易接近、理解, 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具有相同的认知环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处于同一地域文化中的人的情感、心理具有相通性的事实。
二、语境对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对于语言教学来说, 我们知道的一些重要的语言教学法, 如功能法、情景法、视听法等, 都是在充分重视语境的基础上产生的, 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绝对离不开语境。而在把汉语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学中, 我们发现语境对于汉语语言的分析与表达更是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是制约作用。
1、掌握语境有利于近义词语的辨析
应当说, 我们汉语所有词的语法意义和语用价值, 都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尤其是近义词语, 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对其中的分辨困难往往习焉不察, 而对于汉语能力还很差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 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的难度是很大的。
所以, 一定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即语境, 来理解和辨析其中的差异。上下文包括句内和句外两个方面。句内的上下文指本人的一连串话语中的前言后语, 句外的上下文指对话中的前言后语。
如果教师能够在近义词语的教学中通过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来讲授、练习, 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语境进行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 可以采用例句作为词汇语境的形式呈现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应该同时注意语境例句的安排顺序、语境的信息量、语境的对比性、相关性、科学性、技巧性等问题。
2、掌握语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得体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高级阶段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 即一句话单独说时没有什么错误, 可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境时, 就会让中国人觉得别扭。
譬如我们常会听到外国学生这样说:“老师, 我想找您谈话, 您有空吗?”经过分析发现, “找……谈话”的用法是没有错误的, 同时该学生也懂得对老师应当尊敬使用了尊称“您”。可是在我们听来就会觉得很别扭。究其原因就是整句话违背了汉语中“尊上”的语用规则。因为“找人谈话”, 在汉语交际中是运用于“上对下”的一种言语行为。外国汉语学习者的这种语用失误可以说是对“谈话”的语用规则即它所联结的人际关系不了解所致。
这是由于外国人不习惯用汉语思维, 对汉语上下文之间“意合”的内在气脉没有充分地感知和把握, 因此也就不能随着交际对象的改变而自然地选择恰当的词语。
所以, 利用语境培养学生的语用得体能力至关重要。要想让学生做到说话看对象看场合, 用词恰到好处, 对语境的分析于判断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 合理运用语境学的理论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也恰恰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利用、优化语境, 运用语境理论设置教学环节, 借助语境提高学生的语言分辨能力、加深理解记忆以取得更佳效果,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努力方向。同时,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体语境意识、语素分析意识, 并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训练中把这种观念外化为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才能扎实提高教学效果, 真正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文献
[1]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崔希亮.语言理解与认知[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1.
[3]郭继懋似同实异—汉语近义表达方式的认知语用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黄锦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6]郝小明.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释义[J].太原大学学报, 2003, 4.
[7]江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 1.
[8]张善生.认知科学与探讨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汉语语境 篇7
关键词:语境,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词汇学习对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汉语水平会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 词汇的教学不能仅仅追求数量, 学生在扩充词汇量的同时, 要提高词汇使用的准确度, 要具备交际语境中的词汇运用能力, 这样才能算是达到了词汇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时候, 也要注意词汇的语用功能, 建立交际化的语境词汇教学理念, 把语境教学引入到词汇教学中,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重视词汇的功能性。在这样的背景和视野下,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内容就可以不断扩展和深化, 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因素以及文化因素, 都可以被引入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 既可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又可以提高词汇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把词汇学习从单调和乏味的机械记忆中解放出来。
语境即言语环境, 它包括语言因素, 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 一是“情景语境”, 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 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 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 (如姿势、手势) 等。语境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场所和舞台背景, 不同的语境规定了交际的不同类型和方式, 所以语境对话语的语义和形式的组合及语体风格等, 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借助语境理论, 把词汇教学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其实, 我们常常会利用例句来进行词汇讲解, 通过句子来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这就是最基本的语境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句子语境和功能的选择, 要尽量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例句, 选择那些能够更好地体现词义和语用特点的例句来进行教学。教师既要注意语境设置的合理性, 又要注意在语境中传递出的词语的文化信息和交际功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境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差别
在汉语中, 许多词语的含义都不是单一的, 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 同一个词会有不同的用法, 意义上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别,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只是单纯地记住词语的意义, 就会在交际和使用中遇到许多问题和障碍, 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记忆词汇, 但语言交际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就要让学生建立一种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的模式和思维习惯, 真正掌握词汇的用法。比如, “死”这个词, 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 含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可怜的小狗被冻死了。”“今天天气真冷, 冻死我了。”在这两句话中, “死”的含义是不同的, 教师可以列举例句, 让学生进行对比, 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意义发生的变化。通过体会不同语境对词语意义产生的影响, 学生不但能够了解词语的意义, 更能建立一种词汇语用观念, 了解不同交际语境中, 词语的使用规则, 这样才能恰当、得体地在交际场景中使用学到的词汇。
二、在语境中体现词汇的交际功能
语言交际是以文化为背景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交际中词汇的使用, 比如, 西方人在受到别人称赞的时候, 习惯说“谢谢”, 而中国人则喜欢贬低自己, 以表示礼貌和谦虚。当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一些带有文化功能的词汇的时候, 就更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交际语境中, 充分体现词语的交际功能, 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 对词汇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比如, 教材中有这样的对话:“谢芳:你汉语说得真不错!/玛丽:哪里, 哪里, 还差得远呢。”在这里, “哪里, 哪里”是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扬的时候, 经常会用到的词语, 并不是表示疑问, 而是一种礼貌的谦虚, 还可以说“过奖了”、“还差得远呢”。这样的交际习惯, 教师就要通过语境教学来介绍给学生, 以免出现词义误解和语用失误。
结合语境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可以更好地强化语言的交际功能, 增加了词汇学习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在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中, 突出重点词汇的用法, 可以让学生以一种主动认知的形式来接纳和积累词汇, 可以极大地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是一种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凤兰:《语用能力、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5 (06) 。
[2]魏艳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 《社会科学家》, 2006 (S1) 。
[3]宋培杰:《论语用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与职业》, 2009 (24) 。
[4]杨淑云:《论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S1) 。
[5]苗培颖:《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境释词法》,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2) 。
汉语语境 篇8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迅速, 但无论是教师、教材、教法的发展都与国际上汉语教学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尚有不足, 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教学效率不高。当务之急是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支撑体系, 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找出支撑理论, 从而有效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般说来,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语言有语速慢, 重复多, 结构对比, 大量使用确认词、母语或媒介语以及身势语和辅助手段等特征。确认词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 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去寻求学生的反响。例如:“明白了?”“理解了吧?”“懂了没有?”“记起来了么?“知道了吧?”……。所谓结构对比, 是给学生一系列同一结构的句子, 让学生知道怎么用一个词语或者句型。确认词与结构对比两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出现比较典型的错误例句。本文将通过列举、分析几则典型的错误例句, 采用语用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讨论。
二、错误例句分析
(一) “我吵架她。”
这句话的错误往往出现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生中, 当然韩国学生也受其母语中的影响容易犯此类错误。发生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将母语的某些规则机械地迁移、类推, 机械地把“quarreled with her”翻译成“吵架她”。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和她吵架”。诸如“quarreled”这类词在英语中, 既是及物动词又是不及物动词, 比如, “汤姆和爱丽斯吵架了”, 可以说成:Tom has quarreled with Alice.而在汉语中, “吵架”后面不能直接跟宾语, 如果要指明吵架的对象, 必须用“跟、和、同”等介词连接, 如, “我和她吵架了”或者“我跟她吵架了”。
(二) “他回去中国了。”
在学习中文语法时, 这类错误也是经常出现的。此类错误是典型的母语负迁移或者汉语内部规则负迁移共同引起的, 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常常将“go back to China”或“return China”与汉语的“回去中国”对等起来, 而且错误的认为, 如果“走进办公室”成立, 相应地, “回去教室”, “回去中国”也应该成立的。所以, 正确的说法是:他回中国去了。
大家知道, 汉语中趋向补语是特有的句法成分, 在英语等语言中则没有“谓语+趋向补语”的句法结构。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 在简单趋向补语中, “上”“进”“回”可以带处所宾语, 而“来”和“去”后一定不能带处所宾语。
(三) “这材料真有用, 我要都。”
由于外国学生对汉语规则不是很了解, 运用也不熟练, 这就导致外国学生常常将汉语中的“都”等同于英语中的“all”, 该句应翻译为:这些材料真有用, 我都要。汉语的“都”是副词, 在句子中只有能在谓语前充当状语。英语中的“all”可以是名词、代词、形容词或者副词, 这就决定了它使用起来很灵活, 可以做定语、状语, 也能做主语、宾语。比如, “我都要”用英语来表达, 可以说:I want them all.也可以说:I want all of them.还可以说:I want all these flowers.对比之下, 汉语中的“都”虽然位置单一, 但意义丰富, 除了表示总括外, 还可以用来表示“甚至”及“已经”等意思。
(四) “这个房间比那个很大。”
在英语的比较句中表示差别的形容词要变成比较级, 而不能以词语的原型出现。如, “这个比那个大”应翻译成:This one is bigger than the other.
外国学生最熟悉的是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高的副词就是“很”, 也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他们往往会将所学的不充分的、有限的汉语规则类比套用, 不适当地扩大了规则的使用范围, 才会说出类似于“这个教室比那个很大”的句子。
三、语境理论对上述例句的释义
语境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术语。何自然认为语用学 (pragmatics) 是专门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学科。通过对上述6个典型错误例句的分析, 我们看到话语在具体语境中是如何理解和运用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上述例句突变涉及一个得体的问题, 而语境对语言是否得体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众所周知, 说话要看对象看场合, 要尽量做到恰到好处。说话太随便, 不讲方式, 就会冒犯别人, 使对方感到没有受到尊重, 如上述2.4例句;而过于礼貌又会让人感到虚伪或讽刺。又比如常会听到外国汉语初学者这样说“牛老师, 我想找您谈话, 您有空吗?”留学生懂得对老师应当尊敬而用“您”, 可是整个话语却违背了尊上的语用规约。因为“找人谈话”, 在汉语交际中是“上对下”的一种言语行为。留学生的这种语用失误可以说是对“谈话”的“上对下”的语用规则所表达的特定人际关系不了解所致。交际对象千差万别, 话题也因人而异。有时即使是同样的话题因语境不同, 使用的语言也就不一样。
四、图式认知理论对上述例句的释义
“图式”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现代图式理论中的“图式”概念, 一般认为是英国心理学家巴特里特 (F.C.Bartlett) 在1932年提出来的。图式是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组织, 人们在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会不断建立新的图式, 丰富或重建原有的图式。而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 会将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受头脑中已有图式的影响。
上述多个例句可以用巴特利特的经典实验来解释说明, 进而说明“图式”认知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他向被试呈现一些故事, 然后间隔一段时间, 让被试回忆故事, 发现回忆出来的故事与原文有较大的不同:首先, 故事被简化, 被试不熟悉的内容往往被略去;其次, 故事经过了重新组织, 使意义更加连贯、合理;最后, 故事表达的方式概括化, 被试经常用熟悉的词代替不熟悉的词, 写出来的句子也往往不是原文中的句子。这一实验印证了认知心理学中“S-O-R”这一著名公式, 即“刺激—内隐—反应”说。“刺激”和“反应”仅指表面的、外显的行为, “内隐”活动揭示的是机体内部的运作过程, 即隐藏在“刺激-反应”背后的内在心理过程。这种“内隐”活动, 正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通常情况下, 外国汉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已经获得的语音知识、汉字知识、词语概念和语法规则等创造出正确的句子来表情达意, 而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他们还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 知道如何观察、记忆、思维, 如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更高级的认知学习, 获得的是对自身认知活动再认知的策略, 即元认知。
他们学习的层次和水平越高, 元认知的发展就越成熟。上述几则例句则反向表明对于汉语程度低的外国学生, 我们要培养、训练他们的元认知;对于汉语程度高的外国学生, 则要促进应用和发展他们的元认知。
我们知道, 语言图式主要的载体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句法知识。词汇量的大小是决定习得外语交际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足够的词汇量和快速辨认的能力是保证快速有效阅读的基础, 而大量阅读则是扩大词汇量的重要办法。词汇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很多词在语义上互相联系, 构成一个系统或网络。某些词在一个共同概念的支配下, 形成一个语义场。比如, 我们上文提到“书”, 就会想到“纸质”“装订成册”“负载知识”等;提到“工具书”, 就会想到“编撰”“有索引”“能查询”等。
综上所述, 以图式认知理论解释上述几则典型错误例句的发生, 两个方面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一方面, 外国留学生初学汉语者受母语的影响容易造成负迁移, 他们的造句错误是容易把母语的语法规则或语序规则等直接推导到汉语中;另一方面, 中高级学习者由于学习汉语词汇、语法知识的累积, 容易形成汉语内部规则泛化所造成的负迁移, 把汉语中某一规则使用到不宜用该规则表达的话语中。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着重注意和提醒学生避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蔡立予.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科技资讯2009 (23) , 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