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语境(通用4篇)
主题语境 篇1
《猫城记》是我国现代小说和戏剧作家老舍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问世以来, 关于这部作品主题的解读一直备受人们的争议。在其发表不久, 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认识到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都给予了比较肯定的解读。我国著名的批评家王淑明就指出这部小说是“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 以极深刻的写照, 它是现在幽默文学中的白眉”。[1]美国著名汉学家夏志清在解读小说主题时说这部小说:“此书成为中国作家对本国社会最无情的批评。”[2]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日下恒夫认为《猫城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既是“空前, 又是绝后的, 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作品”。[2]新中国成立以后《猫城记》曾被有些学者和评论家认为是失败的作品, 认为其主题存在“倾向性的错误”。[3]在“文化大革命”中该部作品更是被作为反动作品遭批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至今, 学者和评论家们开始重新解读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 并从文化观念批判的视角对老舍得这部作品进行重新界定, 肯定了老舍早期的文化批判观念。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修辞学的知识, 试图在讽喻语境下解读《猫城记》, 来探究其主题要旨。
一、讽喻及讽喻语境
讽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就是用一种幽默风趣, 蕴涵着道理的虚构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是一种委婉和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讽喻一般都是在说话者在本意不便于或不愿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生动形象、更清晰明了的情况下使用的。讽喻往往都含有讽刺和比喻的含义, 达到劝告、批评、导向的目的。在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讽喻被描述为:“用一种事情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叫讽喻。讽喻着重在用事理打比方。”[4]讽喻不是比喻。比喻是指在一句话中有两种相似的事物相互比较对照, 我们称之为本体和喻体。喻体往往是一个词或词组的形式, 不能是独立的语篇的形式。在讽喻中, 喻体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 说明某个哲理或经验, 且作为喻体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讽喻中含有讽刺, 而且常常就是以讽刺作为手段来说明道理, 但并不等同于讽刺。虽然它们都有讽刺意味, 但讽刺主要是以批判和揭露为目的, 是直接谈论其事, 只在贬斥和斥责。讽喻则主要是把道理放在故事之中, 含蓄、委婉, 启迪和诱导人, 虽然有时带有批评的意味, 但目的是劝诫。讽喻语境就是将讽喻这种修辞格放在文本的语言环境中, 文本便构成了讽喻性篇章。讽喻在文本中的运用是比较灵活的, 可以在文本中进行插叙并且指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篇, 寓意蕴涵在文本中, 期待读者去探究和把握。从形式上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叙而不议式, 另外一种是徐而后议式。[5]前者是指只是编造一个故事, 叙述者不发表任何议论, 故事中的道理需要文本接受者或文本解读者自己进行分析得知并领会。后者是指叙述者在讲完故事之后往往写上几句话语起到画龙点睛、点明寓意的作用, 从而突出了叙述者的表达意图。下面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看两种讽喻形式的表达效果。
例一:人到了迟暮, 如石火风灯, 命在须臾, 但是仍不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丘吉尔八十岁过生日, 一位冒失的新闻记者有意讨好地说:“丘吉尔先生, 我今天非常高兴, 希望我能再来参加你的九十岁的生日宴。”丘吉尔耸了一下眉毛说:“小伙子, 我看你身体满健康的, 没有理由不能来参加我九十岁的宴会。”胡适之先生素来善于言词, 有时也不免说溜了嘴, 他六十八岁时候来台湾, 在一次欢宴中遇到长他十几岁的齐如山先生, 没话找话地说:“齐先生, 我看你活到九十岁绝无问题。”齐先生愣了一下说:“我倒有个故事, 有一位矍铄老叟, 人家恭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 愤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的饭, 你为什么限制我的寿数?’”胡先生急忙道歉:“我说错了话。” (梁实秋《年龄》)
例二:有一西人, 身服之衣敝, 召裁缝至, 问:“汝能制西式衣否?”
曰:“有样式, 即可以照做。”西人检旧衣付之。越数日, 裁缝将新制衣送来, 剪裁一切无差, 惟衣背后剪去一块, 复又补缀一块。西人骇然问故。答曰:“我是照你的样式做耳。”今中国锐意图新, 事事效法西人, 不求其所以然, 而但行其所当然, 与此西人所雇之裁缝又何以异欤?噫! (辜鸿铭《辜鸿铭笔记》)
例一是叙而不议式讽喻文本。叙述的是胡适与齐如山的故事。胡适恭维齐如山先生没有到位, 齐如山不高兴, 但因胡适是出于好意, 是名望在齐之上的大学者。因此齐如山不高兴, 也是不能直说的。所以上述的故事发生了。齐的故事是临时编造的以委婉表达含义, 而又怨而不怒, 显示了文人学者的风范。文本接受者必须仔细体会文本才能发现其真意。这样既避免接受者尴尬又使接受者无怨接受批评。同时接受者对于文本叙述者的表达智慧感到钦佩, 客观上这增强了文本的审美效果。例二是辜鸿铭所创造的一个叙而后议式讽喻性修辞文本。最后一句是议论。强调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是可以的, 但要知其所以然, 不能盲目地学以至于将不该学的东西都学进来了。这就使得文本接受者在认识到自己对文本前一部分的感悟结果与叙述者所提供的结果相比较有相当一致的吻合时会感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了一种文本接受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叙而不议式要比叙而后议式更婉约蕴藉。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讽喻, 一般说来, 它们在表达上都往往有一种含蓄委婉、深文隐蔚的效果。[6]在文本接受上, 文本所表达的含义与接受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接受者只有通过仔细体会表达者的文本而后理解其含义。文本接受者或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调动, 他们能够从文本的解读成功中获得快乐, 同时也能获得文本接受过程中的审美享受。
二、讽喻语境下《猫城记》小说主题的讽喻性
《猫城记》是老舍193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根据作者的文本叙述,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我”和好友乘坐一架飞机在太空中旅行, 突然飞机撞到火星上, 飞机毁了我的朋友也死了, 只剩下“我”幸存下来。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把“我”带到了他们的猫城, 从此“我”开始了痛苦和艰难的猫人生活。我在猫国的所见所闻给“我”触动很大。这个猫国也有辉煌灿烂的文明史, 猫人在古代曾打败过外来的侵略者, 可是在最近的时间里, 猫人自相残杀, 一致对内。猫人主要靠吃迷叶生存, 皇上和官吏把迷叶控制在自己手里, 他们靠外国人管理迷叶, 以分发迷叶为手段来盘剥人民。他们惧怕外国人, 不知道被侵略的概念, 一遇到外国军队入侵就想着投降。“我”亲眼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 猫城最后终于因个体日益膨胀的私欲而全城覆灭。猫人这个民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猫城这座文明古城也从火星上消失了。这部小说的超时代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小说中大胆充满神奇的幻想猫国所发生的一切。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这可称得上是一部科幻小说。但仔细研读小说我们会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在讲一个科幻故事, 而是有着深刻的主题的。小说中的主题绝不只是作者对猫国的灭亡而痛惜。在小说文本中, 作者所要向文本接受者传达的主题信息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而是运用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讽刺等手法在讲一个寓言故事, 所要阐述的主旨是含蓄的, 蕴涵在故事之中。[7]因此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讲作者是在讽喻。猫国及发生的一切都是喻体。那么本体是什么呢?从讽喻的语境的视角来看, 这部小说就是现代讽喻小说, 本体就是现实。我们需要从在讽喻语境下来解读其主题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主题思想。作者在小说中有的地方只是叙事而并没有发表议论, 有的地方作者在叙述完以后谈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叙而不议和叙而后议两种讽喻文本。
三、讽喻语境下《猫城记》主题的解读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已经发现, 《猫城记》的主题具有讽喻性。要领会蕴涵在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小说主题的讽喻性正是体现在小说中猫国的社会生活, 猫人的精神面貌, 猫国的政治气氛, 以及猫国的末日这些典型的讽喻性的事件中。因此我们就必须对小说中这些事件进行分析进而准确有效地解读具有讽喻性的主题。
(一) 以猫国的社会生活讽喻黑暗的旧中国的社会现实
猫国这个被虚拟出来火星上的一个文明古国生活着一群猫人。猫人靠迷叶维持生活, 当大官的管种迷叶和卖迷叶;小官需要买迷叶, 没有官的猫人, 便坐等迷叶。收迷叶时还要打死几个猫人, 用他们的尸体来作为迷树林的肥料, 期待来年能够收成好。猫国里无人种庄稼, 猫国没收入, 皇上国库靠出卖国家的宝物和土地给外国人获得收入。猫国的迷林是由国家雇佣外国人来看守的。显然猫国的社会现实讽喻的正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的黑暗现实。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 国家经济衰败, 人民贫困, 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劳动人民的生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迷叶正是鸦片的代名词“医好个人却医死了国家”[8]一直毒害着国人。当局出卖国家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来满足他们的私欲。因此黑暗的猫人社会讽喻的正是一个充满千疮百孔的面临着危亡的旧中国社会现实, 是作者对当政者的黑暗统治和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控诉。
(二) 以猫人的精神面貌讽喻国人的国民性
老舍用犀利的语言、讽刺的笔调描写猫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猫人在迷叶的作用下懒散, “在这个丑恶的社会, 处处是疑心, 渺小, 自利, 残忍。没有一点诚实, 大量, 义气, 慷慨”。[9]在“我”看来猫人没有骨气, 没有判断力, 没有人格。他们自私愚昧, 冷漠和怯懦。他们身体弱, 精神萎靡不振。猫人就喜欢一致对内, 搞内斗经常是斗得你死我活。但猫人中的大鹰是一位想振兴自己民族的英雄。他试图通过自己的牺牲唤醒猫人的觉醒, 但猫人太麻木。作品提到当他被杀头示众时, 人们却只知道糊里糊涂地围观, 看热闹。没有人会问“这是谁”, “为什么死”, “我”听到的只是些“脸上的毛很长”, “只有头, 没有身子”等话语。[9]猫人的民族劣根性导致了猫国的灭亡。所以作品中的“我”说“国家灭亡是民族愚钝的结果”。[9]猫人的精神面貌不正是和现实中的国人一样吗?在这里作者借猫人来讽喻国人。他深刻地剖析了国人的国民性。同时作者也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将国民的这种劣根性与民族的存亡与振兴联系在一起。作者正是通过这个讽喻希望文本接受者对国人的国民性的思考和认识, 从而认识到要使国家独立富强民族振兴, 就必须深刻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和改造落后的国民性, 唤醒麻木的民众。仅仅靠少数人的觉醒是不够的, 绝大多数民众的落后的国民性和愚昧麻木的民族精神面貌必须得到彻底的改变。
(三) 猫国的“哄”的政治风气讽喻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
在《猫城记》中, 政党被称为“哄”, 皇帝是“万哄之王”, “他们得到越多, 人民越穷, 因为大家只管哄, 而不管经济的问题。政治不再为人民服务, 而是鱼肉猫人、欺压猫人、盘剥猫人、用以谋取私利的工具。在猫城中, 人人工作、人人快乐、人人安全的‘大家夫司基’主义”。[9]作者眼里, 猫人的政党没有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 而是被用来谋取私利, 所谓的民主是虚无缥缈的, 是幻想。作者生活的三十年代正是国家的黑暗时期。国民党这个政党没有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官员结党营私贪污腐化。所谓的民国政府只不过是新军阀在战胜旧军阀后的政府, 维护的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人民在经济上仍然是贫困的。国民政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对内实行独裁的政府, 民主只不过是个幌子。老舍显然对于这种政治已失望透顶, 因为这种政治风气已无力挽救中国, 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这种失望流露出了作者的冷峻的理性思索和批判。[10]
(四) 以猫国的灭亡讽喻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猫国在遭受外敌入侵时, 统治者崇洋媚外, 依靠外国人来管理迷林。而外国人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不能分裂给猫人带来任何好处。在猫国国土一步一步沦丧的形势下, 以猫国的大蝎为代表的官吏们首先想到的是投降。而这与现实的旧中国的现实不正有类似之处吗?自鸦片战争以来, 无论是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反动派总是依靠外国势力, 惧怕外国势力。外国势力时而联合起来瓜分中国, 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入侵中国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使得国家处于危机的边缘。作者正是通过这一讽喻发出了民族危亡的呼号, 对统治者卖国以求苟安的可耻行径表示愤慨并进行讽刺。“我沉痛地说:我不是读着一本书, 我是听着灭亡的足音。”[9]这句正是叙而后议式讽喻文本的标志, 突出了作者的讽喻意图, 也迎合了文本解读者的期待。
综合以上讽喻性的解读,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真意与小说的讽喻性主题。作者对封建旧中国社会黑暗现实的和当局反动统治进行了无情揭露并表达了愤激之情。同时作者号召改造国民性, 发出了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呼号, 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责任感。这才是作者隐含在文本中的道理。通过讽喻的手法, 作者含蓄而又意味深长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同时又为文本解读者提供了解读线索, 文本解读者不仅能够认识到作者的愤激之情和对民族存亡的关注, 而且为作者高超的讽喻艺术所吸引, 获得了文本解读的审美情趣。[11]
总之, 在讽喻的语境下, 《猫城记》是一部典型的现代讽喻小说。老舍运用讽喻的手法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小说的主题蕴涵在一系列典型的讽喻性的事件中。基于这一点, 文本接受者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事件的讽喻性含义, 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 揭示出含蓄蕴藉的小说主题。文本接受者通过讽喻语境下的正确解读, 不仅能够领悟作者的真意, 而且能够被作者高超的讽喻手法所吸引, 获得文本解读中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王淑明.现代评坛《猫城记》[J].现代, 1934 (3) .
[2]马兵.想象的本邦——《阿丽思中国游记》、《猫城记》、《鬼土日记》、《八十一梦》合论[J].文学评论, 2010 (6) .
[3]徐文斗.关于《猫城记》的几个问题[J].齐鲁学刊, 1983 (6) .
[4]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5]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6]吴士文.《修辞格论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7]袁良骏.讽刺杰作《猫城记》[J].齐鲁学刊, 1997 (5) .
[8]李渝凤, 张明利.于讥讽中表真意——读《格列佛游记》与《猫城记》[J].琼州大学学报, 2004 (5) .
[9]舒济, 舒乙编.老舍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3.
[10]杨莉.《猫城记》文体解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11]陈园.从《离婚》《猫城记》看老舍小说的反讽艺术[J].安徽文学, 2009 (12) .
主题语境 篇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英语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英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英语教学应凸显英语语言的交际性和交际的真实性,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要求教师注重创设语境。创设语境,一方面,它使枯燥、抽象的英语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英语的价值。另一方面,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英语语言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如何创设语境事关英语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重视想象,不露声色训练学生语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它无疑是在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等的训练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设蕴涵想象空间的语境,实现语境最大化利用,有利于活跃和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言训练。
例如在教学“could/may”时(表示“也许”时),教师把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照片猜出自己的实际年龄。学生很快被这些照片吸引住了,想象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迅速投入到语境中,积极参与猜测。紧接着,教师把学过的“What’s in it?”和“could/may”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用“There could/may be„”猜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学生再次巩固了对“could/may”用法的掌握。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现在进行时“„is/are ving„”句型时,用课件呈现“打篮球”、“跑步”“游泳”等图片,让学生描述他们正在做什么。图片很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但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我们可以将这个语境改为:呈现一个综合性的学校运动会画面,先让学生观察片刻后,再把画面切换为空白,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凭记忆描述画面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同时既然是运动会,学生的思维不应局限于画面中人物做的事情,教师可以适当适时引导,让学生利用经验,发挥想象,表达出更多精彩的句子,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突出趣味,促进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 英语新课标指出:“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语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点”。通过有趣的语境创设把英语单词、语法规则等向学生进行形象的呈现,强化感知,激发兴趣,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大象”、“老虎”、“熊”、“猫”等动物英文单词时,设计“猜猜看”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课件逐一播放这些动物发出的声音,利用句型“What is it ?”来和学生互动问答。学生一下子就被这真实、生动、形象、有趣的声音吸引住了,很快就能记住这些动物英文单词。再比如教学比较级“older”和“younger”词汇时,借助煤体播放一个老人的大笑声和一个小婴儿的大笑声。通过声音的鲜明对比,学生很快就能感知、理解、掌握新单词“older”和“younger”含义。这种利用听觉刺激创设的语境,对学生来讲是极其有吸引力的。学生在富有新鲜感和趣味感的语境中,兴趣盎然学习语言知识,教师则不漏痕迹达到了让学生见其境,明其意目的,真可谓寓教于乐。
三、力求生活化,有利于学生体验和运用语言
力求“生活化”就是努力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语境。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语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生活化的英语教学语境不但有助于学生体验英语语言知识,认识所学英语语言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
例如教学“Is there...?”时,教师指着学生桌面上的铅笔问“Is there a pencil on the desk?”,有的学生勉强回答“Yes.”,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怎么还要问?”、“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桌子上有什么谁不知呢?”。骤然,教学中出现这一个尴尬的场面。案例中,教师能就近取材,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创设语境,但这种语境创设基本是从教师的个人主观愿望出发,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显得很牵强附会。因为大家都能看得到的东西,还用得着问吗?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出能把学生“置身”于其中的语境,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容易接受,进而产生对英语学习价值的认同感。学生就能迅速进入语境,准确体验和运用语言知识。如果,我们把上述这一语境改为:(学生1表演做出扇风的动作,并展现很渴的样子)学生1:Mum, I want to drink coke.Is there any coke in the fridge? 学生2:Yes, there is still some.这样的语境是真实生活的再现,贴近学生的实际,因此学生乐意参与互动,有利于对“Is there...?”的理解和运用。
四、体现主体,帮助学生发展语言
新课标提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体现主体,就是创造真实语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体现主体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示范性语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创设语言运用的各种适应性语境,在真实语境中进行思想情感和信息的顺畅交流,实现从操练语言到发展语言的转化。
例如教学“„is in/to theeast/west/southeast/southwest„ of„时,教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城市的氛围(有的学生扮演某地,手举着写有各地英文名称比如post office/park 的卡片,有的学生手举着taxi图片扮演taxi,有的学生手举着bus图片扮演bus,有的学生手举着表示on foot的图片。)
T: Sam wants to visit the city.But he is new in the city.Let’s help him, Ok?
Ss: Ok.以下是学生在交流片刻后产生的对话之一。S1: Hello, can I help you?
S2: Yes.I want to go to the post office.(S2扮演Sam,做出发愁的表情)
S1:It’s not far from here.You can go there on foot.It’sabout ten minutes’ walk.When you get to the park, you will see the post office.It’s to the west of the park.(S1一边说一边手举着表示on foot的图片)
案例中的教师利用环境氛围的布置,创设了一个模拟生活的语境:Sam想要参观这座城市,可这里对他是陌生的,让学生帮助他。该语境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语用空间大,富有挑战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充分利用所学过的语言自己创编对话。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对话中除了运用新学的“„to the west of„”句型外,还综合运用之前学过的“Can I helpyou?”、“not far from”、“ „minutes’walk”句子和词组,语言运用灵活、得体。学生在这种语言“学以致用”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主题语境 篇3
任何语篇都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 烙有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认识、体验、感受, 并反映作者的思维和个性特征。它既反映作者的时代特点, 又反映作者的个体差异。在进行语篇翻译时, 必须从作者认知世界的方式、文化、思维差异等跨文化语境因素进行考虑, 合理地进行双语语际转换。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整体和局部分析。也就是要“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曾利沙, 2007) , 既从整体上来把握篇章的主题以及主题倾向;又要从细节方面把握段落、词句, 准确遣词造句;同时还要符合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
语篇翻译基本操作流程:
第一步就是要从宏观方面把握源文 (Source Text) 的主题。主题的确立实际上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一过程, 也就是对整个语句序列的语义信息进行归纳与组织 (陈忠华, 2004:185) , 在确定主题后, 再来寻找各个次级主题。次级主题围绕着主题在文本线性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扩展, 并形成主题倾向。按照曾利沙 (2006:65) 的观点, 所谓主题倾向, 即在主题规约下的认知逻辑导向, 并以次级主题结构形态在文本局部中得到体现, 是作者表现意图结构链上各节点的逐步展开, 各次级主题之间具有内在认知关联性。各层次主题按照性质以及语用关系, 在语篇发展中形成以下动态语用效果:
从宏观层面分析源语 (source text) 主题、主题倾向以及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后, 接下来就是要对段落结构进行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语篇结构是有差异的, 欧美国家属于盎格鲁—萨克森文化, 这种文化思维模式, 常常开门见山地把主题句置于段首, 文本线性发展也是由抽象、概括走向具体明晰。具有意合性特征的中文语篇, 段落结构主题句的位置具有自由度, 可以出现在句中, 也可以是结尾。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综合思维和模糊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译者在处理中译英时, 应当对句子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将主题句移至段首, 使其符合英语受众的语言文化心理。
段落结构弄清楚之后, 就可以从微观角度对源语 (source text) 进行准确解读并寻找最佳措辞。要考虑到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指称类化和泛化问题、双语思维形态差异、语义预设以及词义的析取、泛化与缩小等问题。
2 英译文个案分析
下面笔者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渐》的英译文为例, 论述社会文化语境下译文的翻译策略, 并就译文进行个案分析。
首先让我们从宏观方面分析丰子恺这篇散文的主题、主题倾向以及社会文化语境。“丰子恺的散文, 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和颖悟。以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为主, 且受佛教思想影响, 带有玄思色彩的。《渐》是丰子恺的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议论散文, 文章以自我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为基础, 抒写个人的见解和主张, 它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 揭示时间的隐秘性和欺骗性, 告诫世人要珍惜时间, 把握渐变, 坚持做一个明达、谦让、平和的人, 呼吁社会的谦让与和平”。
首先, 应当理清全文思路, 把握文章内容。全文主要思想沿着以下轨迹行走:
人生阶段变迁→人生境遇转变→季节的转换→儿女成长→植物花开→昼夜的更替→渐的作用→渐的本质—时间→渐的外在表现;“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不为“渐”所迷, 不为造物主所欺。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它的主题:渐的本质为时间的微妙变化。
主题确定了, 文章标题也就确定了。对于标题的翻译, 在语义和语境下能够找到对等词汇时, 就采用直译法, 如Bacon的On study (《论读书》) ;不能对等翻译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法, 也即译出文章的主题来。对《渐》的标题翻译, 张培基先生直译为Gradualness, 笔者认为字面的含义是译出来了, 但它的意境却没有译出来。“渐”在汉语文化语境里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寓意, 频繁出现中国古诗词中, 譬如“乱花渐欲迷人眼”、“衣带渐宽终不悔”、“渐黄昏, 清角吹寒”等, 是极具有诗情画意的一个字眼。具有汉语思维的人, 在阅读“渐”时候往往能够体会到深刻的意境和神韵, 而对应的“Gradualness”源于“gradual”, 在英文里属于一个修饰限定词, 不是一个中心词, 不能单独作为标题来表达完整含义, 更别说能产生什么意境出来。故把“渐”译为“Gradualness”只能是勉强地形似而神不似, 很难向具有英语思维的读者传达作者的意图和写作目的。既然很难找到单独对应词来直译《渐》这个标题, 就只能从主题翻译角度进行意译。例如, 可试译为The subtle fading of time/As time drags on/Time crawls/The true nature of time/The trick of time。
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主题以及主题倾向后, 就要从微观层面对文章作出最佳解读, 从指称类化、泛化、语义预设、词义析取, 以及双语思维形态差异等几个角度咬文嚼字, 寻找译文最佳措辞了。
2.1 社会文化语境制约下的指称类化和泛化
指称类化和泛化是指指称词“你、我、他”等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发生指称类化嬗变, 指向特定的群体。例如曾利沙 (2006) 把“他饮他的花酒”中的“他”译为others, 指社会上公款吃喝、纵情于声色犬马的一类人 (others) , “我喝我的清茶”中的“我”进行泛化处理后, 译为第三人称a person (泛化) 。
《渐》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 而“散文的叙述的方式如果按照叙述主体的人称不同, 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 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王周平2010) 。
丰子恺《渐》这篇散文中, 除了在文章后面的“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等几处出现了第一人称之外, 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出现叙述人称, 而是就事发表议论, 比较客观地反映生活。对于这种无人称叙述词出现状态下的翻译, 到底是以第一人称, 还是以第三人称进行类化、泛化处理更好呢?张培基的译文似乎有点难以把握, 在第一、二、三人称之间不断进行转换, 令人感觉人称上有点混乱。譬如:
例1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 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
译文:Though we have gone through several dozen years, yet on a winter night when we sit around a fire or lie in bed, we can hardly imagine how we would feel on a summer day consuming cold drinks and fanning ourselves busily, and vice versa.
例2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 page上“渐渐”地黑起来, 倘不断地看下去, (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 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 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
译文:The same with daylight gradually fading into night.When you sit by your window reading a book towards the evening, you will find the words on each page“gradually”becoming blurred...
例3造物的骗人, 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 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 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 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译文:The creator uses the same trick to make you so obsessed with life that you become oblivious to its changeableness and hardships.You are kept jumping over the ditch nonstop day after day with the growing calf in your arms...
译文评析:从以上三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 译文对叙述人称未明示的句子用第二人称you进行人称类化 (如, 傍晚坐在窗下看书, 黎明凭窗) , 而叙述人称为中性时用第三人称 (如parents, their children) , 在叙述人称代词明示时采用第一人称we。中文作为意合性语言, 这种叙述人称在同一篇散文里出现也是很常见的, 但是英文作为形合性语言, 讲究语法和结构连贯, 就未免有点指称混乱、矛盾的感觉。从认知逻辑角度, 笔者觉得何不对那些未明示叙述人称都统一改用“we”来相称, 不是给人更亲切感觉吗? (如When we sit by window reading a book towards the evening) 作者借农夫抱牛犊跨过小沟的故事, 来泛化到人们都像农夫一样受造物主的蒙蔽, 每日负重抱牛。译文在处理叙述人称时把“人们”翻译成了“you”, 是把人称进行了类化——像农夫那样一类人。其实受造物主骗的是你我等芸芸众生。所以笔者认为倒不如把此处的“人们”泛化为“we”来得亲切。
2.2 社会文化语境下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是指某种潜在的已知信息, 或是先设和前提, 是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在交际中中表现为一种认知推理 (曾利沙, 2006) 。
例4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 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雇工, 雇工往往变为奴隶, 奴隶容易变为无赖, 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 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子, 在小说中, 在实际上, 均多得很。
译文:Fiction and reality abound with instances of a goodfor-nothing young man from a wealthy family“gradually”ruining his family by repeating business failures and becoming in turn a poor wretch, a hired labourer, a slave, a rogue, a pauper and a thief.
译文评析:纨绔子弟, 旧指那些富家子弟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人。语义预设是他们除了吃喝玩乐, 什么事情都不做, 他们家产的荡尽原因又怎么是“business failures”?破产了就一无所有, 怎么还能屡次破产呢?既然是破产了, 当雇工、奴隶、无赖、乞丐或偷儿都是有可能, 又怎么还要轮流 (in turn) 一步一步去当呢?在汉语意合性思维里, 人们是可以接受这样的说法, 但在讲究逻辑关系的、作为形合性语言的英语里, 必然会造成逻辑认知上的困惑。
试译为:Fiction and reality abound with instances of a young good-for-nothing from a wealthy family“gradually”losing his family fortune and degenerating into a poor wretch, a hired labourer, a slave, a rogue, a pauper or a thief.
2.3 社会文化语境下词义的析取、增补与删减、泛化与缩小
例5在不知不觉之中, 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译文:Through the process of imperceptible gradual change, innocent kids become ambitious youths, chivalrous youths become unfeeling grownups, aggressive grownups become mulish old fogeys.
译文评析:人生渐变四部曲:孩子 (kids) →青年 (youths) →成人 (grownups) →老头子 (old fogeys) 。形容词体现的渐变:“天真烂漫”对应的英语词汇有innocent、naïve、carefree等, 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是思想单纯、无忧无虑, 故而翻译成innocent、carefree比较到位。“慷慨豪侠”含义有大方、行侠仗义等特点, 故译为generous、chivalrous。冷酷:冷淡苛刻、残酷无情、毫无同情心, 在此处指年轻人装酷, 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的样子, 故而要对中文词义进行缩小, 取它的中性含义unfeeling。血气旺盛形容人血气方刚、精力旺盛, 译为vigorous、aggressive。
为了体现人生渐变四部曲, 源文用了四个打引号的“渐渐”特别强调, 而译文中只是用非常普通四个的“Become”, 丝毫没有体现出人生各个阶段“渐变”的特点。孩子用grow up into青年, 青年mature into成人, 成人deteriorate into老人, 则能比较到位地体现作者的用意。
“顽固”一词对应的英语单词有Stubborn、Obstinate、Headstrong、Mulish。其中Mulish含义为as stubborn as a mule, 选择mulish修饰the old man, 不仅突出了老人的极度顽固, 而且更加形象、生动, 使读者产生联想而忍俊不禁, 同时又觉无可奈何。
例6阴阳潜移, 春秋代序, 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 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译文:The unnoticed mutual replacement of opposites, the change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 survival or extinction of species-all is imperceptibly governed by this law.
译文评析:“阴阳”属于文化缺省, 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 翻译成汉语拼音yinyang, 并增补适当的释义为佳。
试译为:The subtle shift of Yin and Ya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orces, the succession of seasons, the prosperity or weakness, survival or extinction of species are all governed imperceptibly by this law.
例7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 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以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
译文:Though we have gone through several dozen years, yet on a winter night, when we sit around a fire or lie in bed, we can hardly imagine how we would feel on a summer day consuming cold drinks and fanning ourselves busily, and vice versa.
译文评析:经历数十寒暑, 指的是在世上活了很多年的意思, “数十”在中文是个虚数, 并非具体的数字。冬夜不记得夏日的热, 夏日不记得冬夜的寒冷时的心情。这一“热”一“冷”, 虽然中文没有明示, 但在英文里应该予以译出, 以形成对比。
试译为:Multi-years we may have survived on the earth, yet on a cold winter night, when we sit around a fire or lie in bed we hardly remember how we feel on those hot summer days when we enjoy the cold drinks and cool ourselves with fans, and on a hot summer day, vice versa.
2.4 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双语思维形态差异
由于思维形态的差异, 在某种语言里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另一种语言里就未必了。社会观念和文化习俗的不同, 反映到作品中也会产生很大差异。比如汉语中许多不合情理逻辑的语言表达, 只能从意合性特征找到合理的解释。进行汉译英时, 要特别注意在社会文化语境下, 汉语的意合性与英语的形合性差异性。
例8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 一年一年地, 一月一月地, 一日一日地, 一时一时地, 一分一分地, 一秒一秒地渐进……
译文:...Since the change takes place by slow degrees—year by year, month by month, day by day, hour by hour, minute by minute, second by second...
译文评析:汉语时间顺序是由大到小, 而英语正好相反。而且从认知逻辑来看, 既然变更是渐进的, 那应该先是从秒来改变, 然后是分、时、日、月变, 最后才是一年一年地变。所以在将汉语语篇翻译成英语语篇时, 要特别注意英文时间、地点都是由小到大的顺序。
例9歌剧中, 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 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
译文:Beautiful young ladies starring in an opera or stage show will someday end up becoming grannies moping their remaining years away around a fi re.
译文评析:“歌剧中, 舞台上”不是指两个供选择的独立的概念, 而是“上演歌剧的舞台上”。尤其考虑到作者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 正是歌剧流行的时期。“火炉旁边的老婆子”在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含义, 大家都明白就是围着灶炉做饭的家庭主妇了。但是在英语文化语境里, 恐怕就不能让人与家庭主妇产生语义关联了, 欧式壁炉主要是用来取暖用的, “grannies moping their remaining years away around a fi re”让人感到理解上的认知困惑。
试译为:In an opera, beautiful young ladies starring on the stage will someday end up becoming grannies moping their remaining years away around the kitchen.
例10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 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译文:But few will be as sensible and considerate when making the long journey of life on board a big“social”or“global”train.
译文评析: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 汉语意向性思维语境中理解是没有问题的, 比喻“在社会或世界的大舞台上”, 但照搬中文直译出来, “social”or“global”train对于欧美形合性思维的人来说, 就很难产生语义上认知关联了。
试译为:But few people in the society or even the whole world can keep sensible and considerate throughout a lifelong time.
3 结束语
语篇翻译是在原作基础上进行语言再加工的书写过程, 也是围绕着一些概念和命题进行线性展开的过程。因其难以把握, 翻译的不同策略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在翻译时要做到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 从宏观角度分析、寻找主题以及主题倾向, 合理安排篇章的结构。从微观角度来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寻找最佳解读, 从而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合理的析词、取词, 以便达到译文既被目标受众所接受, 又不违背源语的精神和风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忠华等.知识与语篇理解——话语分析认知科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181-187.
[2]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第二辑)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152-158.
[3]曾利沙.主题倾向与社会文化语境关联性融合——兼论译者主体性的外在动因[J].外语教学与翻译, 2005 (7) .
语境练习题 篇4
1.有记者问现代新加坡之父 李光耀:“1997年后香港将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1998”。请问李光耀的言外之意。
2.阅读下面的对话,在两处横线上,填上清楚简洁而又有针对性、说服力的话
甲对乙说:“我考不上高中了,所以明天起,我打算请假,帮助亲属做买卖,考试时我再来,你看怎么样?”
乙说:“我的意见。” 甲说:“那有什么好处做买卖也不需要文化。”
乙说:“。”
3.阅读下列一则报道,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据《人民日报》消息:美国东部时间11月1日(北京时间11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由于受到天气的干扰和塔利班的抵抗,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受到影响,美军因此计划向阿境内增派兵力。拉姆斯菲尔德没有透露目前在阿富汗境内的美军数量,但他表示,希望能够增派三到四倍的特种部队进入阿富汗。
另据报道,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当天也指出,美国不能在回教斋月停止反恐战争。美军目前已有少量地面部队进入阿富汗北部地区,协助反塔北方联盟对塔利班发动进攻,他们出动B—52轰炸机对塔利班前线阵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
4.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它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列夫·托尔斯泰这句话要告诉人们的意思是:。
5.听下面作家与厨师的对话,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录音材料: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书本提出批评。”厨师反驳道:“岂有此理!我这一辈子没下过一个蛋,但我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母鸡行吗?”
(1)作家与厨师争论的话题是:。
(2)厨师回答的言外之意是。
6.“1、2、3、5、8、13、21、34、55、89、144„„”这是数学中有趣的斐波那契级数。此级数的最大特征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7.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提取有关语言信息。
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代表们就如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代表们认为,环境保护不能只靠政府,企业及公众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对环保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三方相互协作,才能保证生活、生产、生态三个目标的协同实现。
依据代表们的意见,要保护好我国的环境,应该做到
9.读对联,要注意揣摩其中的寓意,下面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写的一副对联,请写出次人具体有哪些兴趣爱好。
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10.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1992年6月,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与日本影视歌三栖明星翁倩玉合作,同台主持“中日友好歌会”擂台赛。舞台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太庙前,比赛实况通过卫星想中日两国观众直播。倪萍将首先发言,他对主持词提出了异议,坚决不同意导演为他写的第一局:亲爱的日本朋友,你们好,首先我代表中国人民在这里给你们鞠躬了。
(1)倪萍不同意主持词中第一局词的原因是
(2)如果让你重新为倪萍写第一局台词,你怎样写?
11.英国纽约街头一名乞丐,行乞时在脖子上挂上一牌子—“自幼失明”,但每天所得甚少,后来一位诗人春天在此路过,给他的牌子换了一句话,这句话语言形象,能激起人们的感情波澜,点燃起人们同情的火焰。于是他收入大增,假如你是这位诗人,你牌子换一句什么样的话呢?
12.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3月15日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他(指克林顿总统)讲了这样一段话,就是必须实现一个由威胁转成海峡两岸对话的这样一种转变。”我觉得克林顿总统这句话应该改两个字才比较确切,就是必须要实现在太平洋两岸之间的由威胁转为对话的这样一种转变。克林顿总统和朱镕基总理讲的话都是在特定场合下含蓄的外交辞令,都没有直接指明谁威胁谁,谁与谁对话。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的意思明确完整的表述出来。
克林顿总统的意思是。
朱镕基总理的意思是。
13.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而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一老渔民发现了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他的鳗鱼中,放进几条鳗鱼的“对头”狗鱼,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把满满一船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这一段话给你的启示是
14.《三国演义》中写到晋国司马炎灭吴国、俘虏吴王孙皓。在接见孙皓命他就座时,司马炎说:“设立此位久已。”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15.班里的“小书法家”小丽正在书写一幅参赛的书法作品,大功即将告成。毛手毛脚的小映突然凑上来踫到了她的手,一幅艺术作品立刻惨不忍睹。小丽还在气头上,又是莞尔一笑,说:“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
小映这句话的意思是:
16.福特·马多尔斯说:“阅读海明威的文章,好比透过潺潺流水观看河底,单词像小方砖一样,井然有序地镶嵌在一起。”
福特·马多尔斯的言外之意是:
17.根据下面的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