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运用

2024-10-24

语境运用(共12篇)

语境运用 篇1

“日语语境实践教学”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 ,创设日语学习的语言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从听说读写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语境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有“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但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中职日语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外,重点还要培养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可以根据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工作需要,“模拟”这些情镜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知识被应用得越多、越多样化,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就会越多地变为学习者主观的应用范围,学习者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变得越深刻,运用能力更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材料跟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应用范围是密不可分的,而知识的应用范围又与情境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语言输入和输出材料必须“情境化”。情境最好设置在真实化的场景中,它让学习者结合语言、生活经验、生活和职业的需求,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而逐步获得用日语进行思维的基本能力。

二、我校“日语语境实践”的具体做法

1.课堂语境的创设。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特点 ,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境,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进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尝试,促进学生言语技能的发展, 逐步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提高职业能力。

2.课外语境的创设。语言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语言的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相关言语技能或习惯,这种言语的习惯必须在“课外”的各种环境中不断重复和使用。因此中专日语教学在抓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应该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语境,真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语境实践内容以教材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课外延伸,使学生把从一种语境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到另一语境之中,从而培养语言应变能力。

3.校外语境的创设。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以 就业为导向”的,商务日语专业可以通过语境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语言实训室有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因此学校在充分建设和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 还应积极拓展校外语境实训基地,这样既可以节省部分开支,又可以提前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三、语境实践教学所取得的成效

1.学生交际能力和就业明显提高。通过语境实践 ,学生提高日语学习的兴趣与参与性;通过与别人合作与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而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日语思维。通过实践去处理和应用相关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对知识理解掌握更好,提高了语用能力。通过动态的教学活动,教学气氛活跃,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了活力。通过语境实践教学,学生大大地提高了职业能力。目前多名学生进入日本企业,专业就业对口率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 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也很快就适应了日本学校的学习、生活。

2.教师们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通过语境实践教学 ,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转变, 从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本转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转轨; 积极学习理论,设计各种室内外、课内外语境实践教学的活动,不但自身业务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组内老师多次开设各类公开课或展示课, 在课堂上展示如何有效设置语言情境,如“一起做扫除”、“行踪探秘”和《太仓世博旅游》等,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表现出较强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听课教师的高度好评。此外,语境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成果获奖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3.促进校企合作。为了创设更多的真实语境 ,学校加大和日本企业的联系,特别是与日本中四国(广岛)经济交流事业协同组合所属太仓日本职业技术研修中心组建立紧密型的教学团队,形成内部注重“教”、“学”、“研”;对外无缝融合,注重“产”“学”融合的合作模式。 目前我们日语教学团队是太仓日企协会指定的唯一语言培训机构,积极进行日语考证研究,成为县级城市,第一个拥有实用日本语考试的考点。与日本滋庆教育集团的合作, 为日语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泛空间,还经常聘请日企的职员或日语外教担任辅导员活动,让学生接触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以及我校的社会知名度。

四、语境实践教学的反思

1.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日语语境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 耐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学生开口讲,就要让他说完,如果出现错误,教师可说出正确的,让学生重复一遍,要多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2.语境实践教学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语境实践教学是复杂和系统性的,应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通过学生在生活和职业场景下完成工作任务的表现,评价其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多元性教学评价对学生日语学习、生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摘要:语言最本质的社会交际功能,必须发生在一定的场合里,即通常所说的语境。职业教育着眼于学生毕业后的生活与职业需要,我们尝试根据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工作需要,“模拟”这些情境进行教学,在语境实践过程中,师生取得较大收获。

关键词:语境实践,职业能力,交际能力,语境创设

语境运用 篇2

运用语境因素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切实可行的阅读技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仅就用语境策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作简单介绍.

作 者:王新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福建,惠安,362100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阅读理解   能力提高   语境运用  

语境在古文释词中的运用 篇3

【摘要】古文是中学语文的一大重点。以高中生的视角,古文阅读理解的难点主要在语境。在指导学生阅读中,笔者发现重词典轻语境已成为很多学生的通病。语境包涵的面很广,无论古今中外,语境始终是语言理解的第一要素,自然也是古文阅读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语境 古文释词 语言理解 方法运用

古文是高中语文的一大重点,理解古文的文意字义又是学生的难点。以高中生的视角,站在高考的视点,语文阅读理解的难点主要在语境。然而,在指导学生阅读中,会发现重词典轻语境已成为很多学生的通病。部分学生即使认识到了语境的重要性,对语境的涵义也理解得比较片面,把文本的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作者身世以及文化积淀割裂开来;将把握文旨和释义解词也看成互不关联的两个孤项对待。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古文阅读中最怕的是语言障碍。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要读懂一篇古文仍属不易。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大概就是语境。语境包涵的面很广,小而言之,指的是上下文联系,即所谓前言后语;大而言之,指的是文章问世之际作者的、历史的、时代的一切因素。古文所反映的那个社会距今已很遥远,要学生完全掌握它自是不可能,然而属于语境的那些历史和文化的基本知识还是可以掌握的。这为我们读文释词具备了最基本的前提。下面,就三个方面谈谈语境在古文释词中的运用。

一、联系上下文(小语境)释词

1.联系上下文文意或故事背景释义

[例1]《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引用了这样两句对话:

“如意君安在?”

“窃已啖之矣。”

苏东坡未看上文,无法解释。殊不知,此处如意君尽管是指人,而问者与答者均为九尾狐妖,乃《汉末全书》之神怪故事,岂能以常情度之?

[例2]“是夕也,惠王之后蛭出,故其久病心腹之疾皆愈。”(刘向《新序》卷四)

此处“惠王之后”指的是惠王的肛门。前文有“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如不看前文,很费解。

2.根据上下文句式语法释义

[例1]“(苏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吡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劫威。”(《隋书·列传第六·苏威》)

此语段中“安繁恋剧”一语,应从语法入手解释。“繁”、“剧”在此处是作名词,根据上文分析,应释为“繁多的高位”。

[例2]“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归之。”(《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此语段中“表义而归之”一句,“义”应作动词,其后省略宾语“之”。联系语境,该句应译为:“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

3.依据上下文修辞释义

[例1]“未几,有大将立功,(孟)珙坐受其拜,(杨)剡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宋史·杨剡传》)

依语境,此处“兜鍪”借代“武将”,文中指“大将”;“毛锥子”借代“文官”,文中指孟珙。“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一句,应译为“实在是当武将的不如做文官的”。

[例2]“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柳宗元《梓人传》)

[例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以上两例均存在对比或对偶的修辞手法,例(2)的“由”,例(3)的“以”,均由对句的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分析得出,其义为“用”。

二、据文化历史背景(大语境)释词

1.用典

[例1]“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解:例句中“碧血”一词,要结合“苌弘化碧”的典故进行解释,其义为“烈士的鲜血”,而不能释为“碧绿的血”。

[例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解:“睢园”为西汉梁孝王宴请文士的竹园;“彭泽”在此处指陶渊明;“邺水朱华”指曹植在邺水作诗,有“朱华冒绿池”之句;“临川之笔”在此处指谢灵运。连起来翻译,意谓:文士们如同在当年西汉梁孝王的睢水绿竹园中,豪兴大发,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他们有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词采可以跟谢灵运比美。

2.礼仪

[例1](张逸)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问之,对曰:“愿得京官。”(《宋史·张逸传》)

解:例句中“服除”一词,根据古代礼仪,此处指的是为母亲首丧三年期满,可以脱去孝服出仕。

[例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后汉书·张衡传》)

解:“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年老向皇上请求退职。按古代礼仪,臣子的身家性命都是属于国君的。

3.官制

[例1]“疏入,即求去。上嘉其忠,诏改秩与祠归。”(《宋史·胡宪传》)

解:例句中“诏改秩与祠归”,“改秩”是指改俸禄,提升官级;“祠”指祠禄,是大臣罢职朝廷令其管理道教宫观,借名食禄;该句可译为:“皇帝下令提升他的官级,让他享受祠禄归乡”。

[例2]“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后汉书·董宣传》)

解:例句中“举高第”,非“高中进士及第”,隋唐之前还没有科举制。此处其义为“考绩优等”。

4.委婉

[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解:例句中“山陵崩”此处是赵太后逝世的委婉说法。

[例2]“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解:“更衣”指上厕所,不雅,故说委婉些。

[例3]“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此处“以颈血溅大王”是要与大王拼命的委婉说法。

5.借代

[例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擒,上下肃然,称为正理。”(《后汉书·张衡传》)

解:例句中“下车”指的是新官到任。

[例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解:“行李”,即行理,此处指外交使节。

三、综合运用语境释义

[例1]“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勾践栖会稽》)

解:两组“女”迭字的后一字,根据语法规则都应作动词,带状语,但不能译为“嫁”,作为亡国之君臣,是不可能有此地位的。根据语境,释为“做女奴”为妥。

[例2]数年,(朱耷)妻子俱死。或谓之曰:“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

解:“斩先人祀”,从前后文来看,照应“妻子俱死”之后之语;根据习俗来看,有“生儿育女,延续香火”之说;因此,综合考虑,应译为“断了祖宗的香火”。

[例3]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

解:此段文字,多用对偶、对比,释词可用互训的办法,依前后文来看,“选贤与能”之“与”,应作动词,译为“推举”;“谋用是作”之“用”,与下文之“由”相应,宜译为“因”;上文之“三代”,下文有“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句呼应,应指“夏商周”三代。“大人世及以为礼”之“及”,指的是上古兄终弟及之俗。

[例4]“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以戏弄臣”一句,很多人注释为“以此来戏弄我”,其实不妥。译为“将和氏璧在左右宠臣手里戏玩”更好。理由有二:一是“戏弄”作为一个双音节词用,产生较晚,汉唐双音节动词很少用,而双音节名词、形容词却比比皆是。“弄臣”为词更合当时语俗。二是看上下句对应,“美人”“弄臣”恰好相对,一女一男,都是受宠的下人,和氏璧由他们随便把玩,跟“见臣列观(一般的宫殿)”联系起来,显示了秦王对和氏璧的不珍重,对赵国使者蔺相如的不尊重,确属“礼节甚倨”。

孟子论诗,有“知人论世”之说。以此说来解文释义,当是强调要重视语境——除了文本之上下文,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其实质是语言理解能力。离开语境谈阅读,靠死记硬背词义来理解语言,这是根本行不通的。无论古今,无论中外,语境始终是语言理解的第一要素,自然也是古文阅读的基础和前提。

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运用的研究 篇4

一、语境的定义

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第一次提出语境这个概念, 之后人们就从各个领域对语境进行定义, 但是, 由于不同学科、不同语言之间知识体系的不同, 所以对语境这个词的定义很难达成统一的标准。

近年来, 很多学者对语境的定义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使其准确性、概括性和全面性都得到了增强。语境意义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把认知因素也纳入语境的定义之中, 使语境定比起以前的只在物理社会因素下定义更为完善。第二, 语境定义综合考虑了语境、语境使用者和话语本身, 并把三者联系起来定义语境, 从而既说明了三者联系, 又说明了语境的客观性和相对独立性;既说明了语境的确定性, 又表明了它的动态性。第三, 是从哲学的角度给语境下定义, 把语境的概念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了定义。

综合国内、国外众多学者对语境的定义和论述, 我们把语境做这样的定义:语境是存在于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 它是一系列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因素构成的, 这些因素为语言表达特定意义所依赖。

二、语境的分类

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人类学家, 他最先提出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两个术语, 并把两种语境对话语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做了说明, 他提出这两个概念的依据是人类文化语言学中分析手段的不完善性。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境是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包括社会和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方式、思想、宗教、价值观等等, 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上指的是一个特定语言环境, 或叫情景, 包括参与者个性、特性、场合、主题和领域等。语言沟通中, 语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语言的使用。

三、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 情景语境的运用

情景语境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 (这些情境包括说话的背景、话语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参与者等等) 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知识。词汇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来指导学生记忆、理解单词的一种方法。

(1) 利用特定环境, 创设语境

例如, 老师在课堂上讲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时, 通过这样的问题问学生:“How should we protect the environment?”学生就开始踊跃地回答, 他们的回答是“We want to eliminate the use of plastic bags”, “We should try to take the bus”, “We want to conserve food and water”, 等等, 在不同的答案中, 学生选择了不一样的词汇。所以, 每一篇文章都有他们自己所特有的语境, 并吸引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们参与进去。

(2) 在句型中记忆词汇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的好词好句,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好句型和好句子, 并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语境来理解和欣赏它们, 从而能非常轻易的背诵它们, 并为以后积攒写作的素材。

(3) 在文章中实现词汇复现及运用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丰富多彩,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话题非常新颖, 而且每个单元都按照提升、听力、阅读、语法和写作等进行编排, 每个单元的话题都是相互独立的, 故此在内容结构上很难体现循环往复。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词汇, 创设语境是非常必要的, 帮助学生复现所学的词汇。对情节较连贯的文章可以设计缩写练习, 突出重点词汇。

(4) 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应在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 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 然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授学生们怎样阅读, 掌握阅读技巧, 学会快读、跳读和略读。长期的阅读培训可以使学生们养成根据构词法和上下文结构猜测词义的能力, 同时省去了经常遇到生词查词典的麻烦。总之, 要想有一定的词汇量, 就要保证阅读一定量的文章, 这样才能保证词汇的复现率并加强单词的记忆。

(5) 学会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测语义

语义要根据单词所处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同时又受语言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记忆单词或词语的常用意义, 其实很多单词有多种意义, 在接触其他不常用意义的语境时经常会错误地把常用意义用在词语的语义上, 从而导致错误。例如:“act”作为名词的时候, 就有“法案”“动作”“节目”三个意思。因此老师要通过教学教导学生语境与语义的关系, 使他们分清语境, 通过理解各种关系来选择语义、猜测语义。

(6) 利用直观法教授词汇

在教学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抽象的、长的、难以理解的词语, 这些单词的理解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学方法, 例如幻灯片、电脑多媒体、肢体动作语言等, 这样就能使学生把单词的意义和某些自己熟悉的物体建立直接的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奥林匹克的教学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奥运的知识, 这样学生既学了单词又增长了知识。

2. 文化语境的应用

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词汇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 它能反映人类文化生活、承载文化信息, 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涵义。

(1) 词汇运用的场合

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词, 在任何语言中都是如此, 例如, 以“请”为例, 在英语中无论是什么关系, 在请人帮忙时, 都会用到“请”这个词,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就不能使用“please”。例如让别人进门或上车时, 不说请, 要说“After you”。在餐桌上的请又另当别论, 要用Help yourself (to sth.) 代替please。

(2) 词汇的感情色彩

比如yellow一词, 在英语中有黄色的意思, 但它在实际运用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涵义, 在英语口语中, yellow表示懦弱的、胆小的, He wa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for his rights.译为, 他太懦弱, 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力。而在汉语中, 黄色还带有淫秽、色情等不好的涵义, 如把色情书刊叫做黄色刊物。再如, 政治家这个词该怎么翻译?不懂得语境应用的人, 经常会把政治家翻译成“politician”, 但是, “politician”在美国英语中是个贬义词, 是指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从事政治阴谋的政客, 是善于耍政治手腕的人, 还表示精明圆滑的人。在中国, 政治家是指善于从事治理国家的明智人士, 人们常常把很有威望、德高望重的政治人物称为政治家, 这样的政治家应该翻译成“statesman”, 所以政治家要根据语境进行适当的翻译。

(3) 词汇的文化差异

语言能表达思想和感情, 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产物, 也是由词汇组成的特定体系。学习语言是为了进行沟通和有目的的交流, 教学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人类的沟通与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还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中西方语言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些词汇从它的表面词义上不能推测出它真正要表达的意义。如果不对词汇所处的语境进行正确的分析理解, 很可能错误地运用这些词汇。例如, 英语中许多表示颜色的词汇, 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 这些词汇带有特定的含义, 在视觉和心理上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不完全相同, 反映出西方特有的文化。例如:“be in blue mood”表示“情绪低落”, “green with envy”表示“十分嫉妒”, “a white lie”表示“善意的谎言”, “paint the town red”表示“狂欢”等等。所以, 不同背景文化下词汇的含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学生要根据语境很好地把握。

以上例子充分说明, 要掌握词汇, 就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风俗、社会、文化、习惯差异等, 还要了解词汇所反映的特定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各种语境来加强词汇的学习, 在语境中深入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明确辨别英汉词汇的差异性, 进而有效掌握词汇。这样, 学生才能利用语境的效应有效记忆词汇, 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张维友编著.英语词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宋德龙.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与测试策略的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08 (8) .

语境运用 篇5

传统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任务似乎只是对单词和语法规则的死记硬背,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素质教育逐渐深入教育领域,英语教学也由只注重英语知识的教学发展为对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成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而电化教育正是从现代化的高度俯视教学过程,用现代教学思想和科学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技术行为,与有机接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为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使学生主体,英语教学客体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达到最佳联结,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现代媒体为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创造了优越条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皆因它在教学过程中能比传统教学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1)现代媒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能呈现出文字、图象、声音乃至视频和动画等信息,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2)交互性强:多媒体信息是超文本结构,克服了传统的线型结构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扩散思维方式和思维积极性;多媒体带来的多重感官刺激,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真正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和创造思维能力;(3)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大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开阔了教学视野,扩展了学生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间,使学习途径更广泛,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创造了条件。

正是基于现代媒体的以上优势,使学生置身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刺激,使英语教学情景化,语言学习交际化,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故此现代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倍受青睐,独领风骚。

二、现代媒体在语境创设中的具体运用

新编中学英语教材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练习英语的语境,但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平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培养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而现代媒体的运用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1. 借助现代媒体,让声音叩响思维之门

语言首先是有声音的,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培养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听是获取语言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由听觉引起的注意力能达到64%。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是基础,使用现代媒体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听说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录音机,语音室是较为普遍的录音媒体,其操作简单,方便教师控制教学信息。录音磁带能提供纯正,地道的语音材料,便于学生模仿和矫正口语,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单独的`听音也许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录像、电视、电影及计算机媒体创造更加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例如播放英语原声电影。原声片语言密集程度高,交际环境真实自然,语言从形式到内容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习者在语言音乐文化生活等艺术交融的氛围中接触语言,大大超过了单听录音的效果,学生的思想热情被唤起,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进而产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需要。

2. 运用图像刺激,培养创造想象能力

现代媒体中录像、电视、电影、多媒体软件都能提供图像刺激,但在英语语境创设中使用最频繁的,要数幻灯投影媒体。运用投影幻灯媒体教学,能提供直观的言语交际情景,即便在它们之后又有更多更先进的现代媒体出现,它们仍能立于教学舞台而未被取代,自有它独到的好处。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方便教师操作,易于控制信息传递的度。在使用投影幻灯媒体设计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动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为契机,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作为基本出发点。教师可利用图片讲授法,逐次显示法实物投影法等方法展示图片,通过设问,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获取和转化教学信息,并在转化过程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当然,在图画展示同时如能配以教师讲解或录音达到音画同步,使视觉和听觉双重感知,获得的信息会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例如SEC Book II 的阅读课文篇幅较长,可以把课文内容设制成几幅相应的图片:狂风暴雨、风吹树倒、房屋倒塌、供电设施被破坏、军队救援等依次呈现同时设置问题:

What happened in the hurricane?

What damage did the hurricane cause?

Who helped to get the things to normal after the hurricane?

学生通过观察获取表象和基本情节后,初步产生用语言表达的欲望(或许这时还只是些词组),如果这时教师再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在语言的帮助下很自然地会开动脑筋,进行连贯思维和创造想象,以丰富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画面活了起来,学生的情绪因此高昂起来。课文内容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理解,其教学效果之好显而易见。

3.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语境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多媒体系统可储存和处理大量信息,它集数据、字符、文体、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进行计算机编排、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生动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能创造良好的仿真学习环境,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其交互作用,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场,学生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强化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以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录像、影碟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不仅使获取教学内容的渠道多元化,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从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集中教学形式发展为班级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达到真正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增添了活力。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示教学内容,英语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能增强课堂刺激的新颖性,引发学习心理机制,促成学习需要的产生。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式,不仅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师生的行为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任务就如道格拉斯布朗所说的“guiding and facilitating leaning ,enabling the learner to learn, setting the condition for learning”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交际的合作者。而学生也一改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

计算机辅助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优越环境,弥补了划一性班级教学难以照顾到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系统中有不同程度不同学科的教学软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定目标,自由调节和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不仅在学校,在家里,社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学习和辅导,学生的学习环境因而社会化。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习过程。在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语境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合理选择媒体,优化组合媒体,科学使用媒体,让现代媒体真正为英语教学服务。

主要参考书目:

1. 高金岭 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

2.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3. 王才仁 著《英语教学交际论》

4. 贾冠杰 著《外语教育心理学》

5. 《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

语境运用 篇6

【关键词】语境;中班语言;有效运用

语言活动中的“语境”是指教师通过利用语言、事物等,让幼儿如置身于真实的环境、情节中,与事物进行直接的互动,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自然地把知识和情感联系起来,从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了“情境”的重要性,凸显了幼儿在情境下的“自动、自主讲”,情境下的语言学习符合中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方式,为幼儿的“说”提供了物质和心理支持,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幼儿愿意说,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让语言发展关键期的中班幼儿能更充分的说,说的更精彩,我们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教学的实际,在语言活动中尝试了利用“语境”,促进活动的有效性。

一、再造教材故事的“情与境”

“正”是指正确和正向。在教学准备中我们首先要分析教材,让教材的内容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迎合幼儿的需要。

1.适当创变故事情节,突出正能量“情节”

作为故事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故事,它的本身应具有情境性,给予幼儿正确的学习、生活导向。故事教学是一种能动的教学活动,是对作品再现的生活及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审美认知进行再创造和在评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对作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对故事情境进行再创造,让幼儿更容易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中班语言活动《露水蘑菇》(以下称为“活动”)是中班上主题“香香的蔬菜”中的一个语言活动。故事本身的语言较为平铺直叙,语言元素的不够突出,故事情节变化更为复杂,不易被幼儿理解。为了让故事情境更为适合中班幼儿,所以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故事本身进行了一定的增减:1.弱化了小兔子不爱吃蔬菜(第一段)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我们按原著展现情境时,孩子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小兔子的那句:“我不爱吃!”我们需要传递给孩子的是正面的导向,而非负面,所以进行弱化处理。2.丰富了小兔子劳动的情节:故事中原版:“说完,就在菜园子里松土、拔草,劳动起来。”我们把劳动情节丰富为“松土、拔草、浇水、捉虫。”为体验劳动的辛苦埋下伏笔。

2.以“境”夺人,突出难点情节

《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好教具的作用。”对于具体形象性思维的中班幼儿,色彩鲜明、形象突出、简单易懂的图片更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们把“活动”的内容设计成5张由红、黄、蓝、绿为四种纯色为主色调的图片,从外观上吸引幼儿的眼球。其次,我们把教具设计成可操作。在第二张挂图(兔妈妈问小兔要不要吃蔬菜)部分,配合了立体的三盘蔬菜,幼儿端着盘子,瞬间变成了‘兔妈妈,实地的操作,更易于幼儿描述,让幼儿讲述更有真实感。

在理解小兔子劳动艰辛的挂图中,我们把所有工具和操作物品进行了可插塑处理,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教具的情境化,从根本上避免了教师的说教,让幼儿在观察、操作中习得知识,提升语言阅读、理解能力。

二、给幼儿机会“入境入情”

我们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形式引入语言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实地的表演进行情节体验。情节体验主要通过角色表演来实现,角色表演分为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两类。

1.角色扮演

它是人和人,在情境中产生的互动。幼儿利用道具扮演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与故事中的事物进行互动,重现故事情节的过程。各种背景、环境的打造,道具的使用都创设了语言学习的机会,让中班幼儿在模拟情境中,生动运用语言,优化语言能力。

如“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青菜、萝卜、香菇,我们请幼儿扮演兔妈妈,教师扮演兔宝宝,请幼儿给兔宝宝介绍这些菜。

2.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相对于角色扮演来说,它是对于事物的单项行为,是人与境的互动。在语言活动中,经常有一些幼儿不易从字面去理解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幼儿融入故事情境中,让幼儿通过体验,从而真正理解其内在的含义。如:提前体验拔草的艰辛。

三、适度语境,激发有温度的语言

语言活动中,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表达,我们要用适度的语境,激发幼儿有温度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指在语言活动中所说的话语。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说:“语言表达是需要情境的,语言也是有温度的。”这都说明了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情境性,教师应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引领着幼儿去学习、表达。

1.适度的语境营造为幼儿有温度表达作铺垫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指南》中指出:“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教师表达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营造出相应的语境,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促进了幼儿语言的理解。这种有语境的教师语言更易被幼儿接受与模仿,从而不断推进幼儿园语言能力的提升。活动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方式讲述了小兔从对蔬菜的不接受、期待、津津有味,让幼儿情不自禁。

语境适度而言怡于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都说“人小情多”,面对幼儿,我们要“以情动人”,用赋予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幼儿,让他们有感情的说。活动中利用兔妈妈面对满园青菜、萝卜、蘑菇时的兴高采烈和为宝宝做美食的满怀期待的情绪描述,自然地激起了幼儿回忆日常生活中妈妈辛辛苦苦准备的没事,烘托出青菜、萝卜、蘑菇的美味。有了这样的铺垫,在接下来的为哄兔宝宝吃蔬菜环节,孩子们自然地投入妈妈的情感中。

2.问题互动语境设置,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效度

问题是语言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对于语言活动中的问题情境进行.有效设置,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掌握活动内容,拓宽思维,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

推进式的问题情境:我们要根据语言活动的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计划、有递进地抛出问题,让孩子随着问题情境的推进,思维不断延伸,顺水推舟式地完成活动目标,促进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如“活动”中,我们把问题分成了三个层次,进行了推进式的问题情境设置:第一层次(萝卜):“妈妈端着萝卜来到小兔子面前会怎么说呢?”让幼儿随意说,愿意说。第二层次(青菜):“小兔子说‘我想知道它长的怎么样的?”重点描述外形;第三次层次(蘑菇):“我还想知道它是什么味道的?”请幼儿增加味道的描述,尝试完整连贯描述。

悬念式问题情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孩子的好奇心强烈,对于不为所知的事物、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知欲。语言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设置有悬念的情境,给予了幼儿想象空间,促进了语言的逻辑性。

中班语言活动中“语境”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语言的热情,使语言学习和表达更有趣味性。多种情境下,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幼儿、教具与幼儿的互动,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自主的学习、表达!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境中的词语运用特点分析 篇7

一、语境

对“语境”的研究, 历来被学者所重视, 并获得了重要的成绩。童庆炳先生认为语境 (context, 又译上下文) 是指“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 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简单的说, 语境就是语言在使用中所存在的具体环境。一般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前者是指在交际过程中, 话语信息的发出者对话语中所运用的词、短语、句子等进行筛选和重组的过程;后者是指交际双方在谈话时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谈论的话题和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所以, 对特定“语境”下的交际双方的心理、文化及社会等一些因素的研究是必要的。

二、语境中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规则的难以把握的动态的活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在进行话语交际时, 个体的人是从自己的心理规则出发, 对要传达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发送, 并在接收方那里对其进行接收和解码。在这一过程中, 个人心理背景因素, 将对交际双方话语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产生重要影响。如在面对身份地位等客观上的差别因素时, 恰当的心理因素解码, 将能顺利实现话语交际的目地。

比如, 下面这个对话:

司机:张处长, 没出门!忙吧?

处长:是啊!老王, 你家小王现在开车不错吧?

司机:我现在对他很担心, 处长同志, 你能给小王调个工作不?

在上例中, 老王用了两个同义的称呼语来称呼对方, 我们可以认为, 称谓由“张处长”到“处长同志”的变化是为了缩短双方的心里距离, 以示亲近, 使其符合正在谈话的氛围, 以获得预想的谈话目地。所以, 例子中老王的心理背景因素是积极的也是主动有效的, 成功地完成了语码的转换过程。也为下一步的谈话铺垫了良好的话语氛围。

三、语境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 作为一个浅显的外在因素, 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活动的变化, 也不断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古汉语的词汇系统远没有现代汉语这样发达、庞大。很多字词在当时所附载的意义也较固定, 变化也较缓慢, 不像当下新词、新义的出现这样迅速。在这一点上, 尤以词义的转变最为明显。以前是褒义词的, 现在已转为贬义词。如“走狗”的本义原是指一种善跑的动物, 而现在则是指帮助他人作恶的人, 且作为其主要意义而被沿用至今。在当下, “狗”也是不被人们所喜爱的。比如“走狗”“狗腿子”等说法, 常被用来称谓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但在西方文化观念中, “狗”则是令人喜爱的动物。在英语中, “幸运儿”会被称为“a lucky dog”, “聪明的家伙”被说成“a clever dog”等等, 都是赞美的说法, 体现的是东西方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的心理认知特征, 而这也为我们研究不同文化下“语境中的文化因素”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例证。正如顾嘉祖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能揭示东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部分, 就能找出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这句话指明, 当我们真正地揭示出了隐藏在不同民族文化内部的深层的文化因素时, 才能更好地理解东西方的文化观、人生观的不同, 进而找到不同文化下言语交际可行的策略。比如, 以前有一种被称为“白翎钢笔”的商品, 因为它的英语商标被直译成“White Feather”, 而在英美文化里面“White Feather”是有着“软弱、胆怯”的内涵, 以至于在英美国家很少有人买这种产品。究其原因就在于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内在差异的存在, 使得语言的使用不符合当时的语境, 运用的不得体。从而可见:“语言运用得体”与各自不同的“语境中的文化因素”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也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了这二者的关系,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 也才能顺利地完成交际的任务。

四、语境中的社会因素

从语境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因素在语境中起着极大的作用。若是我们能很好地理解不同阶段的社会文化特点, 并了解那个时代里的一切的社会文化活动特征, 将为现代语言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力地支撑。在童庆炳先生看来, 交际双方的话语行为是发生于特定的社会领域, 主要有具体语言环境和社会生存环境两方面。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个体的人, 在每个人的心里面所存在的“世界”都是彼此不同的,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语言世界”。并就语言本身来说,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直接体现。但个人的“语言世界”又存在着一些共性特征, 尤其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文化圈内, 这种共性特征更加的明显和突出。比如, “支那”一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就伴随着社会语言环境的大的历时变化过程, 并掺杂了大量人为的因素和社会历史的因素在内。“支那”一词, 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 “支那”原是“Cina”的音译, 分别被译为:“China”“支那”“至那”或“震旦”等, 其中并不包含有贬义的成分。在日本语中, “支那”一词的理解基本上是中性义。因“支那”一词在日语中是古今中国的总称, 并非贬义词。但由于“二战”时, 日本人使用这个词来称当时战败的中国人, 也使该词带上了一种特殊的语义特征。且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 也进一步加速了“支那”一词的贬义化特征。

基于上面的分析, 由于交际的双方是处于一个不同的文化圈之内, 因此, 对同一事物的理解, 会有不同, 因此, 我们需要恰当地理解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因素, 为我们的社会交际服务。

五、语境与“语言运用得体”

存在于一定语境当中的言语活动成品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 都受当时语境因素制约。张敏在《标语中语用预设的作用》这篇文章中, 把语境的构成因素分为“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临时因素”这三类。对于语境来说, 要想很好地理解和把握, 必须加强自身语言灵敏性的感悟。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人, 对新事物的认识都是以语言作为媒介来交流和传达。而语言的运用, 又受到和语言运用过程中相关语境因素的影响, 如心理、文化、社会因素等, 只有恰当地处理好这些, 才能顺利地实现预定的交际目的。

比如有一个例子是说一个人要请四位客人吃饭, 来了三位, 还有一位没有到时, 请客者说:“该来的还不来。”一个客人心里想:“该来的还不来, 那我是不该来的了。”于是站起来走了。这时请客者见状接着说了一句:“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位客人心里想:“不该走的走了, 那我就是该走的。”于是也站起来走了。这时请客者见状就急不择言地说:“我又不是说他们的。”最后一位客人这时则想:“你不是说他们的, 那你是说我的了。”于是也很生气地走了。在这里可看作请客者没能做到在特定“语境”下, 使“语言运用”地得体。也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心理、文化因素对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影响作用, 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话语交际目的, 最终造成不欢而散的场面。可见想让语言表达运用地得体, 就必须要很好地处理“‘语境’与‘语言运用得体’”的内在关系。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特定的语境下, 获得良好的言语交流。正如聂焱在《三一语言学导论》中所说的那样:“语言是以民族文化为其中介物来反映和表现客观物理世界的, 语言运用本身又是一种文化行为, 表达的效果是一定文化的产物。”这也进一步的证明了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我们所要面对的语言现实的环境。

从上面这篇文章的简短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在运用中的语言词语, 一定要和当时的语境整体情况相适应。无论是何种交际方式, 都应在进行交际时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 并且还应随时适当地做出调整以适应整个交际环境的需要。所以, 我们就必须得注意对在特定的语境下的交际中的词语进行一定的选择, 进而调适出恰当的全民语言的序列, 使得语言交际得体而又规范, 最终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

摘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里, 词语的运用, 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在当下人们的日常交际用语中, 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语言运用现象。而所有的这些都和语言运用的大环境, 即“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便试从“语境”的角度来谈当下, 在语言运用中, 影响词语运用的语境中的一些因素。如心理、文化、社会等因素。并就运用中的话语的特点谈下看法。

关键词:语境,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语言运用得体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1]胡壮麟.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顾嘉祖, 陆昇.语言与文化 (第二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3]顾嘉祖, 陆昇.语言与文化 (第二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语境运用 篇8

一、关于语境、词汇的界定

1. 语境

1923年, 最早提出这个词汇的是人类学家Malinowski。之后国内外都有人具体研究和探讨语境及运用语境教学。国外的研究主要以韩礼德为代表, 韩把语境细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部分。而国内研究则是以王春德为代表,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 王春德进一步研究后确定了语境是一种语言环境, 主要由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运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等相关因素所组成的环境。语言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环境, 而且应用语言交流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 如果抛开语境就很难保证语言使用中的内涵及意愿。语境知识还包括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两方面, 语言知识主要是语境中的语言以及与其相关的上下文知识, 或者叫做交际背景知识;非语言知识的范畴相对较广, 也就是交流的背景、所处情境以及相互之间的知识综合。

2. 词汇

词汇一词也被称为语汇。是指某一种语言组成的所有固定短语的全部。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词汇的多少决定交流的质量。一种语言的词汇是学习者听、读能力的主要攻克对象。学习词汇是为语言学习打基础, 词汇学习的效果高, 那么语言的学习就会自然提高质量。因此作为英语教师, 研究和探讨词汇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我国的英语教学方法, 主要是沿袭西方的教学方法, 以词汇教学为主。重视词汇教学可以提高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的实践, 对于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有其特定规律的, 英语的语言学习规律应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 并且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在教学中, 词汇的理解、记忆、运用是教学的三个重点部分, 也是每一名老师都在重点探索的课题。但是, 教师在教学时、学生在学习时, 明显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逐项分析。

1. 理解词汇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是通过测试、评价后获悉的, 学生反馈回来的现象说明他们在做阅读理解题中涉及到的词义理解问题, 会让他们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 他们不知如何作答, 并且很容易混淆形似词汇的词义, 导致对英语的理解出现偏差, 不能正确理解文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内涵, 影响语言的运用。一部分学生离不开词典, 遇到生僻词汇, 马上想到的是找词典帮忙, 没有结合文章的前后内容理解和梳理词汇在具体语境中涵义的习惯和能力。

2. 记忆词汇过程中的问题

记忆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 记忆之后才可以应用, 因此让学生记忆是教学词汇的目的。问题是怎么记忆, 很多学生是死记硬背的单纯记忆法, 没有将词汇放在语境中去综合记忆。忽视了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并且词汇的词形和语音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也常常被忽视。

3. 词汇运用过程中的问题

理解、记忆词汇的目的是运用, 在运用的过程中, 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加。由于一些学生为记忆而学习, 忽视了语境之于词汇的重要作用, 因此也影响了词汇的正确运用, 把词汇学得呆板是一个主要问题。

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应用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语,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英语的学习意义尤为重大。中国需要和世界接轨,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和世界其他国家交流, 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 在各种交流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做好初中的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心理学也充分说明了初中生的学习需要一种情景和氛围的烘托, 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情绪的, 有了积极的情绪, 才会有高效的学习。

1. 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词汇的涵义

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和提炼而成的一种带有厚重民族文化烙印的交流工具, 英语和汉语一样, 每一个词汇都具有很复杂的意思, 在不同的句式中、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不同的意思。因此, 词汇的学习, 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 都应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才好。教师在课堂中, 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语境的意识, 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这样。一个新词汇的学习, 教师一定引导学生首先从文章的前后意思中先行理解, 猜测该词汇的涵义。

比如, reward的学习, 教师先不急于讲解这个词汇的涵义, 而是让学生看课文, 再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意让学生猜测这个词汇的意思。然后教师也可以将一个英语句式出示给学生:The school give him a reward of 1000dollar for his scholarship.从冠词“a”的出现, 学生很容易判断其词性为名词, 再根据后面1000 dollar的出现, 最后得出结论reward是奖励的词义。这种根据文章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方法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于该词汇的深刻印象,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词汇的学习中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创设词汇语境进行词汇的学习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关键, 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 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难题。我们常说词汇是语言的细胞, 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学生只有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 才能进行英语的交流。许多老师在进行观摩课的时候, 很少选择词汇教学的内容, 原因就是这个内容的教学不好处理。特别是教学效果不明显, 而且方式和方法都不容易把握, 因此很少有人选在词汇教学的内容做公开课。但不能忽视的是词汇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词汇教学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 而且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词汇语境, 帮助学生学习好英语词汇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克服学习英语的一个最大障碍。词汇的掌握,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stadium (体育馆) 。学习这个词汇的时候, 我借助多媒体, 展示我国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些精彩难忘的画面, 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著名体育场馆。讲述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动人情境。然后借助这一气氛, 教师再用这个词构成多个句式, 帮助学生理解stadium (体育馆) 的多种用法。

3. 利用情景语境促进词汇教学

和汉语一样, 不同的情景中, 词汇的涵义是不一样的, 情景直接影响词汇的语意。利用一定的情景进行词汇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多个涵义, 从而增强学生使用词汇的能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定的情景, 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和兴趣。一词多意, 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难点,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形式, 优化教学方法。比如, 教学help这一单词的教学,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情景, 让学生更加明晰一个词在某一个情景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比如, I want somebody to help me carry chairs, 教师为学生模拟了一个场景, 学生帮老师挪了把椅子, 于是学生懂得了在这样的情景中help的意思就是帮助。教师在创设一个情景, 一个攀岩人员脚下一滑, 只有一只手扣着石峰, 大声地呼喊着help、help, 这时学生体会到, 在这样的场景中, help一词不是帮助的意思了, 是需要大帮助, 需要救命。不同的情景中如何使用同一个词汇, 学生便清楚明白了。

4. 巧借时事话题导引词汇

新课改实施以来, 老师们普遍重视了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 英语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 需要老师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氛围, 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怎样导入词汇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兴趣, 是老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时事话题很多, 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时事, 也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途径,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英语教学中, 同样可以利用时事进行教学的引入, 给学生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 并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当下, 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 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宽阔了, 一旦提起某个时政话题,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会高涨起来, 学习兴致也会高起来。如教学时,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环保话题, 出示一些环保图片, 随后How to protect our earth?问题一提出, 学生就议论纷纷:plant trees;Don’t throw away rubbish. (throw away) ;turn off the lights. (Don’t waste electricity) , 等等, 这样就引出来了throw away, electricity的新单词。

5. 结合图片和文章内容填词, 提高运用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 编排方面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说图文并茂。这样设计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多选择使用图片, 引导学生看图填空, 为学生设计短文, 并把一些关键的词汇空下, 由学生填上。在英语的评价测试中经常有看图填空的题, 而且这类题目的分值也不低, 一般要占到15分左右。通过这样看图填空题的训练,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词汇掌握和运用能力。比如, 下面一个填词汇的题:

This is a picture of a_____.There are a_____teaching buildings in it.There are some_____and trees in it.There are_____students in the picture.Five of them are_____on a line.A boy in the_____is looking at them.There are two boys and they are playing_____, and two girls are_____on the play-ground.In the classroom you can see one boy is_____, the other two girls are_____.

本题有10个空, 一个空添一个单词, 这样经常训练, 学生词汇的学习、理解、记忆、运用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关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 但是, 创设情境进行一定语境下的词汇教学, 经过笔者的实验, 发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词汇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重点内容, 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一定要下大功夫, 多层面、多渠道地为学生的词汇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词汇这一基础打好了, 句、段、篇的学习就会迎刃而解。

摘要:英语学习是一门语言学习, 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环境, 而且应用语言交流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 如果抛开语境就很难保证语言使用中的内涵及意愿。做好初中英语教学,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探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境,词汇,情境,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83.

[2]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修订本)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

油纸伞的传统语境及其现代运用 篇9

通常艺术中占重要地位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正统艺术, 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对于追求精雕细琢、珠光宝气、贵族气息的精神不断的延续。在材质上用料精良考究, 保存条件及价值使之更容易被流传下来。相反劳动群众的艺术创造毫无地位可言, 历代统治者根本不重视甚至蔑视劳动群众的艺术创造, 因此, 民间艺术自然也是没有地位的。以纸、草、泥、布等作为制作材料, 容易被视为粗鄙简陋, 更甚会导致艺术品不易长期保存, 无法流传。

反之, 民间艺术的这一特性促使工作者不断创作新的作品, 使作品富有生命力。因而产生了许多生动自然、充满情趣、形式感极强的艺术作品。传统民间美术由于其手工制作的技艺、情感特征, 造型生动性和质朴直率的特点, 作为与日常生活的油纸伞结合体反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作为手工劳动的产物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容易唤起人们情感上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这在现代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无法替代的。工艺文化不仅和生活紧密结合给人以美的体验, 更强调其精神性的意义。

二、图案的文化内涵及变化

油纸伞在外观和图案上都有寓意美好的历史文化内涵, 将民间工艺与中国传统吉祥审美结合。油纸具有吉祥、圆满、浪漫、怀旧等美好的含义。在已存在的伞中, 虽然素面伞面有重要地位, 但大部分都装饰有精美的图案。概括地说有几何图案和写实图案两大类, 几何图案出现的面积小, 只在伞面边沿出现, 最主要的是以写实性装饰图案的应用。写实图案包括动物、植物和其他三类。图案不仅纹样优美形象生动, 而且由于各种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的心理因素以及各地审美观念的不同, 对于某些动物和植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因为图案花纹是具有民族和时代特征的文化要素, 可以具体而微地看见文化力量的重要作用, 在纹样表现上就保有比较多的原始样貌。鱼龙戏水、双鱼嬉戏等传统图案素材, 可以视之为悠游自在的象征。另一类常用于纹饰的是禽鸟。凤鸟纹饰与原始社会时期居于我国东方的商民族崇拜鸟图腾有关。随着历史的发展图腾渐渐演变成神话, 凤便成了传说中的神鸟。它的特征是朱冠高耸、羽毛华美、多姿多彩。其形象吸取孔雀五彩缤纷的羽毛, 白鹤修长挺拔的双腿, 鹰刚劲锐利的肢爪等特征, 综合而成的一种风姿超群的状态。这种独特的面貌在初唐完善, 到了中晚唐益发迎合人们的喜爱形成成双配对的形式出现, 并增添了飞腾的动感。鸿燕与鸳鸯是属于生活取向, 以鸿燕意指会知时的候鸟, 也可以作为婚姻, 取其侯时而行的意思。鸳鸯雄鸟羽毛绚丽栖息在湖泊好溪流, 古代称之为匹鸟, 认为鸳鸯有雌雄偶居不离的习性。使用这一图案自来便有百年谐好, 永不分离的夫妻情爱祝福。婚聘用油纸伞常以龙凤为题材。圆形的伞面也可象征“圆满”之兆, 纸质材料象征“多子”。表达婚姻圆满的愿望。另外送伞遮日避风防雨的功能, 引申为驱恶避邪之意。植物图案中多次出现的是莲花。莲花不仅有人们熟知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和莲蓬“连生贵子”的寓意, 同时也与佛教相关联, 相传释迦牟尼生于莲上, 以莲花香气为供养。因此佛教十供养中就有花供养意指莲花。莲花的形象在吉祥寓意的同时也具有宗教寓意, 另外在20世纪西方绘画作品中常见油纸伞的出现可见当时的流行。还包括当地人对伞的样式进行改造所形成了各种新的与洋伞结合的形式。出现了如伞面积减小, 图案变化以增强装饰性。这点反映了中国文化也可以与外国文化相互融合。在面对新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自身的位置, 并作出相对应的方案。中国没有做到吸纳与产出同时, 吸纳不是在冲突下的退让, 而是在相互影响下承认不同文化的优点从而在自身文化基础上产生新的风格面貌。尽管在地理位置上差异很大, 但是研究文化却有相通性。人们习惯将祈求未来美好愿望价值于上, 使之图案装饰造型气韵生动、姿态优美、装饰感强。这一成果一方面归功于工艺者的制作巧思,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视觉造型的变化会暗示着生活重视的重点已随时代转变, 而装饰造型的变动注重流行时尚的写照。

三、传统油纸伞与现代结合的发展创新

正统艺术的结局通常是在失去时代性、流行性、宗教意义或政治价值以后, 仍具有很高的观赏学习等价值被收藏。进入博物馆或私人, 会被资料记载。而民间艺术油纸伞在随着工业发展失去实用价值之后会容易工艺失传进而从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消失, 只有少数的文本记载或媒体记载, 所以民间艺术在衰败时更需要寻找新的形式与突破点。作为一项成熟多样具有丰富历史渊源的手工艺项目, 传统油纸伞保持生命力的方法不能仅仅以礼品或旅游纪念品的形式, 这会导致工业化、形式化, 削减了它丰富多样的地域性, 以及地域差距带来的不同的内涵, 更会导致脱离生活, 没有了真正的使用功能而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出现, 只能作为居家装饰, 失去了本该有的价值与真正意义。找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最好的形式不是单纯模仿样子, 用现代的手段大量生产传统工艺, 也不是做出各种宣传激发一时的流行, 而是寻找传统伞的真正语汇意境, 从而找到其现代工艺的结合点。

1. 通过打造精品伞、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伞来确保油纸伞的工艺价值。

传承了四百多年的泸州油纸伞差点失传, 在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立即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受到了市场的欢迎。由于工艺繁杂、价格低廉, 工匠的工资待遇很低。低工资又导致难以招收新的学徒。繁杂的工艺和工匠的缺乏决定了油纸伞无法提高产量, 只能通过招收工匠增加产量来提高油纸伞的附加值。虽然遇到诸多困难, 但是这种能一丝不苟保存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仍然需要保留, 并可以作为高档精品伞发展。

2. 传统样式与现代印花工艺

语境运用 篇10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释放文本的信息,不能不适当运用历史语境。历史语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历史背景、生平史料、共时态语境、历时态语境。

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背景释放文本信息

历史背境是指文本语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语义的土壤。文本语言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有联系的。 任何社会现象都不能和别的社会现象绝缘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各现象间必得彼此关联、交叉、影响, 才能朝着一定途径向前推进。文本语言既然是社会组织的产物,当然也不能超越这个规律。一定的历史文化生活会形成一定的交际背景,会产生出与之对应的语言习惯和风俗习惯,形成一定的民族心理特点,产生出一定的社会伦理观点和道德规范,它影响作者创作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创作风格等。 这些也就是历史语境知识,它必然制约着作品对所处时代现实的反映,制约着对作者主观情感意绪的表达。因此,弄清这些历史背景知识是对文本阐释的首要一步,这既是文本意义阐释的内部证据,又是语言文字历史语境的基本内涵。如我国古代爱用代字、典故、成语,如不了解这些习惯,只从字面去理解,自然不得要领。比如,中国成语短短四个字, 言简意赅,凝练厚重,凝聚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有的外国翻译不懂成语的表意特点,勉强翻译,啰啰嗦嗦;有的是内容与原意大相径庭,非驴非马。比如“积毁销骨”,原意是说诽谤太多,令人无以自存。而一位法国翻译者译为:“积极地筹划一次战争,造成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销售死人的骨头。”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解词释义,还是思想内容的分析,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古代以“左”边的位子为上位,这样学生自然会明白:“虚左”是表示尊重的意思,它体现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质。《隆中对》中说:诸葛亮“身长八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于是有学生错误地认为:邹忌比诸葛亮个头高,这就是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就要讲一点历史文化背景知识。邹忌是秦汉前的人,其一尺相当于今尺的6寸9分,即23公分,他八尺有余,相当于今尺的5尺2分,即1.84米。诸葛亮是汉末人,他一尺相当于今尺的7寸1分余,即23.8公分,诸葛亮8尺就相当于今尺的5尺6寸8分,即1.904米,因此,身长8尺的诸葛亮比身长8尺有余的邹忌高。有时,教师要借助对民情风俗的知识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郑愁予《错误》中有“东风不吹,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孤立地看,不知所云,就是联系全诗,也未必能解其中味,但如果我们再联系民族心理特点来思考,情况就不同了。原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是希望行人留下不走。因此,见柳生愁便是自然而然的了。王昌龄 《归怨》:“闺中女儿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扬花愁杀渡口人。”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这些诗都写出了见柳生愁之意。弄清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错误》,这首诗从整体上讲,是写一个古典美女正在等待、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她要是见到杨柳色,能不钩起她的离愁别绪吗?可见,“东风不吹,三月的柳絮不飞”,就好像连东风也善解思妇的闺怨,不愿吹飞柳絮去招惹思妇。这两句诗恰好含蓄地写出了思妇的凄苦。这和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清”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对作家风格流派的介绍也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了解苏轼豪放中的飘逸、潇洒,才能更深入地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旷达的情怀;了解了辛弃疾豪放中的沉郁顿挫,才能更深入体验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悲愤的情绪。

二、引导学生运用生平史料释放文本信息

所谓生平史料,是指与解读文本同类型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者的书信、其他文字材料、以及作者的性格、喜好、人际交流等情况。这些是文本意义产生的外部证据,多半属作者的创作意图材料,这些对于解读文本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比如要让学生对鲁迅《药》中瑜儿坟上花环意义有深刻体验,教师就有必要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告诉学生:“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了,所以我往往不惜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意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学生结合这段材料来理解瑜儿坟上花环的意义,自然会明白: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革命者惨遭屠杀,但他们并未斩尽杀绝,夏瑜的战友们会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勇往直前、继续战斗。《药》中,华老栓夫妇用革命者夏瑜鲜血染红的馒头给儿子治病,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行为的含义,教师可提供鲁迅给孙伏园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药》写的是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是因了群众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了群众牺牲了,可是愚昧的群众却不知道是为了谁,并用了愚昧的见解,以为牺牲可以享用,为了群众中某一个人的私利。”学生凭借这信中的话来体会人血馒头事件的意义,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药》把革命者的悲哀与群众的不觉悟放在一起,就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从而表达了革命必须唤起民众的主题。

三、引导学生运用共时态语境释放文本信息

所谓共时态语境,是指与阅读作品同时代的作品或哲学思想、时代思潮、历史事件。这些是作为扩展了的共时态历时语境,要准确解读文本,有时还真得依靠共时代语境知识。比如运用历史事件来体会文本主题,就不乏其例。建国以来,普天下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依据教学参考书,都把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概括为这样:文章以“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腾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这种归纳是本末倒置,曲解了作者的原意。这就是因为对范仲淹写文的历史背景知识缺乏了解。范仲淹与腾子京同年考中进士,范仲淹十分欣赏腾子京在与西夏作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过人才智,所以,当范仲淹提升时,即推荐腾子京“擢天章阁待制,徙庆州”。后来范仲淹还朝领导庆历新政,其改革因遭大地主强烈反对而失败,革新者或与新政关系密切的人,陆续贬离朝廷。腾子京也蒙冤守岳州。到岳州后,腾子京备感前途渺茫,心情凄苦。虽然做了些事,但心里很不平衡,精神颓唐不振。范仲淹对此极为痛心,借腾子京向他索文之际,进行劝导。所以 《岳阳楼记》应是一篇规箴的文章,其主题应归纳为:文章以作“记”为名,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表达了对腾子京的规箴之意。

四、引导学生运用历时态语境释放文本的信息

所谓历时态语境,是指扩展了的历时态历史语境,也就是作品产生之前或之后的同类作品,以便作为判定其时代特性的不可少的参照。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到:“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传统的理解是:写出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征,反映了孔乙己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这认识固然不错,但把这句话放在作品反映的历史大背景中、特别是联系历时态语境来考查,就会发现,这句话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即五四运动前夕,是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写这篇小说时,文化界正在开展一场 “文白之争”。复古派林琴南等抨击白话文学“覆孔孟,铲伦常”,叫嚷就是要“抱残守缺,至死不易其操”。林琴南还说:“白话文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鲁迅对此作了有力的揭露:“高雅的人说: ‘白话文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中国不识字的人,单会说话,‘鄙俚浅陋’不必说了……最可叹的是几位雅人,也还不能如《镜花缘》里所说的君子国的酒保一般,满口‘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的’终日高雅,却只有在呻吟古文时,显出高古品格。一旦要讲话,便依然是‘鄙俚浅陋’的白话了。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的声音,竟至总共不值一哂,真是可怜煞人。”[1]鲁迅特意把高雅的林琴南的之乎者也引出,又把《镜花缘》第22回 《说酸话酒保咬文》中一段“满口之乎者也”的酸话引出以回敬提倡文言文的林琴南。鲁迅多次写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明显的是针对提倡国粹主义的复古派的。《镜花缘》中讽刺酒保咬着文言满口酸话令人发笑,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也是“之乎者也”的满口酸话,一次次地引起众人哄笑,在这笑声中,不是也夹着对复古派的尖锐嘲笑吗?可见《孔乙己》不仅揭露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批判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同时还抨击了当时维护“国粹”的复古派。

如前所说,历史语境属语外境,它必须与文本的前后文这个语内境结合使用,方能准确、全面深入地破译文本语言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的教学实施建议中要求:“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 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历史语境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语境资料还有个时机问题,可以在文本学习之初运用,起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也可以在学习文本过程中,学生遇到难点时适时提示相关资料,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点拨作用;还可以在文本学习即将结束时出示相关资料,起到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运用的时机不当,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摘要:历史语境积淀着文本产生的历史遗迹,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的客观现实以及产生这种反映的历史上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对历史久远的作品,需要依靠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史料、共时态语境和历时态语境等历史语境,才能准确释放文本的信息。

关键词:阅读教学,历史情境,文本信息

参考文献

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语境理论 英语词汇教学 运用

英语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词汇教学历来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题。在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语境理论的合理、有效运用对英语词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一、语境理论简述

语言所处环境就是语境,语言、环境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语境主要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个方面。与词汇相关的因素包括词汇上下文的话题、对象、时间等,这些均属于语境因素。语句、语言、词汇等均是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产生的,因此,研究与掌握语境理论对于英语词汇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师通过对词汇进行分析,了解词汇前后的联系及深层含义之后,并将其传达给学生,从而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记忆点,使学生学会基于理解的基础去识记英语词汇,这些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二、目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

1.词汇输入与词汇输出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在学生的日常词汇学习中,词汇的输入与词汇的输出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既要对英语词汇进行背诵、识记,又要掌握英语词汇的运用方法。即使学生记忆了大量的英语词汇,但如果没有掌握词汇输出方法,那么他们所记忆的词汇就成了“死词汇”,既不利于学生运用,还很容易遗忘。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语境理论进行合理应用,设置并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合理的语言输出方式,这不仅要对学生背诵词汇的准确度进行考查,也要对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词汇的能力进行考查。

2.轻视语境创设。在实际英语词汇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让学生直接背诵英语单词表的现象,这种现象脱离了语境,忽视了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学生词汇学习效率低下,对学生英语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三、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理论的运用

1.英语词汇教学中情景语境的运用。在开展英语词汇语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出主题新颖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情景语境中学习的英语词汇,也可以通过利用文章中的词汇,进行多种多样的语法结构搭配。在开展词汇语境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词汇间的联系性,也要考虑到词汇、语法以及句型之间的联系性,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作为语境词汇的扩充内容,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例如,在学习“Friendships”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如“Who is your best friend? Why? ”等作为情景导入,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在造句的过程中,学生会使用不同的英语形容词,设置具体的情景,使学生充分调动其词汇库,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对每一节课文进行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情景设置,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词汇学习中来。

2.英语词汇教学中上下文语境中的应用。学生在做英语习题、试卷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遇见生词,这对学生的做题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平常练习阅读、完形填空的过程中,一旦遇到生词,往往会翻查词典,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做题时间,也对学习进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在英语词汇语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找出理解生词的线索,以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和学习效率。在生词的上下文语境中存在许多线索,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意思相近的词汇,二是具有相反意思的词汇,三是定义,通过分析、探究上下文语境,学生一般能够猜出生词的大体含义。此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词性的转化应用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熟练掌握的一大难题。以“upset”为例,当其作为动词时,有“使心烦、使不安”的意思;当其作为形容词时,则有“不舒服的、心烦意乱的”的含义。在对这一单词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直接举两个例子:

“The news upset them.”(这个消息使他们很难过)。

“The lousy food upsets my stomach.”(这糟糕的饭菜使我肠胃不适)

从而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明确地理解“upset”这一词汇的使用搭配。

四、结语

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合理、有效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语境理论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及学生的青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在应用语境理论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灵活、巧妙地进行运用,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使英语词汇教学效率、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文静.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外国语文,2014,03:190-192.

[2]陈颖.探讨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4:119.

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一、语境理论简述

语言所处环境就是语境,语言、环境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语境主要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个方面。与词汇相关的因素包括词汇上下文的话题、对象、时间等,这些均属于语境因素。语句、语言、词汇等均是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产生的,因此,研究与掌握语境理论对于英语词汇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师通过对词汇进行分析,了解词汇前后的联系及深层含义之后,并将其传达给学生,从而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记忆点,使学生学会基于理解的基础去识记英语词汇,这些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二、目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

1. 词汇输入与词汇输出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在学生的日常词汇学习中,词汇的输入与词汇的输出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既要对英语词汇进行背诵、识记,又要掌握英语词汇的运用方法。即使学生记忆了大量的英语词汇,但如果没有掌握词汇输出方法,那么他们所记忆的词汇就成了“死词汇”,既不利于学生运用,还很容易遗忘。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语境理论进行合理应用,设置并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合理的语言输出方式,这不仅要对学生背诵词汇的准确度进行考查,也要对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词汇的能力进行考查。

2. 轻视语境创设。

在实际英语词汇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让学生直接背诵英语单词表的现象,这种现象脱离了语境,忽视了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学生词汇学习效率低下,对学生英语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三、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理论的运用

1. 英语词汇教学中情景语境的运用。

在开展英语词汇语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出主题新颖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情景语境中学习的英语词汇,也可以通过利用文章中的词汇,进行多种多样的语法结构搭配。在开展词汇语境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词汇间的联系性,也要考虑到词汇、语法以及句型之间的联系性,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作为语境词汇的扩充内容,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例如,在学习“Friendships”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如“Who is your best friend?Why?”等作为情景导入,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在造句的过程中,学生会使用不同的英语形容词,设置具体的情景,使学生充分调动其词汇库,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对每一节课文进行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情景设置,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词汇学习中来。

2. 英语词汇教学中上下文语境中的应用。

学生在做英语习题、试卷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遇见生词,这对学生的做题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平常练习阅读、完形填空的过程中,一旦遇到生词,往往会翻查词典,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做题时间,也对学习进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在英语词汇语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找出理解生词的线索,以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和学习效率。在生词的上下文语境中存在许多线索,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意思相近的词汇,二是具有相反意思的词汇,三是定义,通过分析、探究上下文语境,学生一般能够猜出生词的大体含义。此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词性的转化应用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熟练掌握的一大难题。以“upset”为例,当其作为动词时,有“使心烦、使不安”的意思;当其作为形容词时,则有“不舒服的、心烦意乱的”的含义。在对这一单词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直接举两个例子:

“The news upset them.”(这个消息使他们很难过)。

“The lousy food upsets my stomach.”(这糟糕的饭菜使我肠胃不适)

从而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明确地理解“upset”这一词汇的使用搭配。

四、结语

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合理、有效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语境理论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及学生的青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在应用语境理论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灵活、巧妙地进行运用,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使英语词汇教学效率、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合理、有效运用语境理论,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英语词汇学习。本文从语境理论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了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语境理论,英语词汇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夏文静.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外国语文,2014,03:190-192.

[2]陈颖.探讨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4:119.

上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下一篇:职业岗位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