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语境

2024-11-05

旅游语境(精选7篇)

旅游语境 篇1

一、旅游语境下的哈尼服饰

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 哈尼文化作为红河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开发哈尼民族风情和梯田生态景观, 打造哈尼旅游品牌。一种民族文化, 一旦被打上了生态旅游的牌子, 它就被推上了一个与外界交流更加深入的前台。其文化的很多方面成为展演性的存在, 而服饰成了文化展演的受压迫事项。

1. 文化资本与消费符号

在持续的旅游接触中, 哈尼服饰进入了本地人与他者共同构建的旅游场域中, 成为本地人与他者双重视角中的关系性存在, 生成新的意义。哈尼族以前的服饰首先是满足穿的需要, 是民族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旅游文化的不断深入, 服饰作为民族的标志, 成为一种展演性的文化符号存在, 以此在市场交换中赢得经济回报。在舞台表演中, 服饰是不可或缺的, 既有单独的哈尼服饰展, 更多的是作为歌舞表演和接待来宾时的道具。还有直接面向游客的服饰出售和出租。传统服饰在旅游展演中进入了大众消费市场, 成为哈尼族的文化资本和部分村民的新的谋生手段。哈尼族深知服饰对他们而言的重要性, 他们也会抱怨在炎热的夏季穿着厚重的衣裙又重又部方便, 但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他们认为值得。

2. 文化想象与身份认同

服饰作为外显性的文化符号, 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标志。“它不仅是外来者的一种观察角度和认知手段, 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当地人提任何表述自己文化的一种方式。”[1]

当地的哈尼族认为他们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文化就是女性服饰, 在旅游中一定要亮出来。游客也认为他们的文化中最有意思的是妇女的服饰。游客判断旅游中的其他文化事项也主要是从服饰出发。服饰作为民族身份, 在传统语境中与旅游语境中是有区别的, 传统语境中, 服饰代表的是民族的内部认同。我们穿着相同的服饰, 我们就是同一个民族的。而旅游语境培养出了本地人的民族身份自觉意识, 服饰作为游客眼中的哈尼族的身份确证, 是游客和本地人共同协商的, 是在两者的互动中重新塑造的。

二、旅游语境对哈尼服饰的影响

1. 旅游与哈尼服饰的复兴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 文化的变迁是绝对的。哈尼文化自解放以来就受到强大的汉文化的包围, 涵化现象已比较严重。除了上了年纪的老人外, 很少有人穿民族盛装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 外出务工与求学使他们很少有机会再穿民族服装。而在旅游的展演场景中, 服饰是首要和必须展示的事项, 为了突出民族特色, 无论是官方视察还是游客来访, 他们就会有意识地穿上民族服装, 甚至会从其他村寨里召集一些穿民族服装的小姑娘, 只是为了“穿民族服装的人多一点, 好看一点”。

2. 旅游与哈尼服饰的改变

第一, 服饰形式的变化。展演中一套服饰的完整性不存在了:外套很少穿, 只着褂子以突出姑娘们的窈窕身姿;绑腿不打了, 换成了长筒丝袜。为了适应展演的需要, 在保留民族盛装的基础上, 形制上做了简化:褂子的袖口缩小了, 裙子与围腰合二为一。首饰用买来的铜铝制品代替了传统的银饰, 女性可以在展演中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选择各种装饰品。改动后是服饰只适用于展演场域, 与日常生活场景无关。

第二, 服饰功能的变迁。服饰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审美心理, 其独特形制与艺术化的造型, 是功能性的受内在驱使的艺术品, 哈尼人在自己族群内部创造、欣赏和实用这种艺术品, 它在维持族群认同与社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而进入旅游场域后, 服饰作为民族艺术品成为商业性的为外在的消费世界而创作的, 它向外界呈现了一种民族形象, 作为族群边界界定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旅游展演中的服饰为了吸引游客目光获得经济利益为初衷, 传统服饰的财富、地位、角色和伦理规范等诸多文化意义转化为哈尼族性标志和哈尼姑娘漂亮美丽的指称符号。

三、哈尼服饰在的运用与传承

现代设计从一开始就走在了时尚的前沿, 它的发展与人类思想的发展如影相随, 颇具时代精神;现代设计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能够对不同的思想和艺术进行总结归纳, 从中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精髓。哈尼服饰图案是几千年发展演变的最终结果,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文化价值上都能够对现代设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启示作用。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一门新兴的却包含了古老文化内涵的学科, 它具有广泛的世界范围的意义, 蕴藏着丰厚的智慧, 生命力顽强, 适应性强。把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两者可以相互发展, 并行不悖。少数民族的服饰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华, 它能够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途径, 能够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

参考文献

[1]魏美仙.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意义阐释[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8, (1) :9—17.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

[2]施为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皮埃尔·布迪厄, 康纳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4]光映炯, 邹洪颖, 和晓荣.少数民族艺术在旅游业中的保护和利用——以丽江纳西族东巴艺术为例[J].思想战线, 2006, (6)

旅游语境 篇2

语言环境简称为“语境”( context),伦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 Malinowsk)首先提出了“语境”这一术语。1923年,他在给奥格登( Ogden)和理查兹( Richards)著的《意义的意义》写补录时提到:语言是“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思想信号”,“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随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sh)1950年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把语境的含义加以引申,他认为不仅一句话的上下句,一段话的上下段式语境,而且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叫语境。随后,韩礼德( Halliday)在1964年提出了“语域”(register),实际上也是指语境,他认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构成了语境的三要素。要想认清语境,我们就要弄清语境三要素的内涵:语场,即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如政治、文艺、科技等;语旨,即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语式,即言语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或书面方式。一般来讲,作为语言的使用者,面对任何一个具体的言语语境,只要能确定这三个要素的内容,他就能准确地理解所处的语境,也就为下一步进行正确的言语交际作好了准备。继韩礼德之后,1965年美国另一位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 Fishman)也陈述了他对“语域”的理解――“语域”是受共同行为规则制约的社会情境,包括地点、时间、身份和主题,通俗地说,就是谁何时何地对谁说什么语言。我国著名的文体学家秦秀白认为:(范文网 )语言的使用与使用的情景语境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是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它们促成不同的情景类型的形成,从而产生不同的语篇类型,即语域。我国另一著名学者胡壮麟在1994年把语境分为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是指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更长的话语及语篇前后的内容;情景语境是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以及时间;文化语境是指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经济、宗教和政治背景。参考中外语言学家的论述,对语境可作这样的概述: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是由一系列同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为语言表达特定意义所依赖。

二、语境与语义的关系

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同语音形式相结合就构成语言单位。语义就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反映,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和相对的稳定性。随着语义学、语用学和语篇分析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语境与语义的关系了。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句子语法学家们对语境与语义的关系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语义可以不依赖语境,即不受语境影响的那种不变的和非歧义的语义是存在的。这种观点对于语义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有关索引词(indexicals)和限定词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理解语义是离不开语境的。Leech(1974/1981: 67)认为,语境在语义确定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有助于消除信息中的歧义或多义;其次,它能够帮助确定某些指称词的所指;最后,它还能够提供说话人或作者省略的信息。一个语言单位一旦脱离一定的语境,其语义往往是难以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游移性;但是当它一旦与特定的语境相结合,其语义就有确定性了。Lech将语义分为七类:1.概念意义;2.内涵意义;3.社会意义;4.情感意义;5.反映意义;6.搭配意义;7.主题意义。对这七种意义的理解必须通过语境才能变得更为清晰。Firth曾说过:“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context is a new word.”这就是说,英语中每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含义。在一定的语境里,人们不是任意说话的,相反他们要选择语境所要求的语码,言语行为,话语特征和礼貌程度等。对此以Hoenwich( )和Lyons (1995)为代表的学者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他们认为语境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语义问题的,既不完全肯定语境对理解语篇语义的作用,又不断然否定,哪怕是解释句子语义也不能完全排除它的作用。

三、语境特征

语境分析的方法已经从一元化经过二元化、三元化走向多元化了。Scollon,R.和S.Scollon曾用实例分析了语境的一元化特征。Thornborrow&Wareing曾举例说明:语境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即情景因素,这就是语境的二元化特征。而Saeed又把说话人的语境分成三个方面,其中非语言因素又被分为两个方面,这就说明语境特征是三元化的。但是,本文认为,利用多元化分析会更客观和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进而使语境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应用价值。这样,在具体描写语境特征时,可以按照实际需要对语境因素进行分类。本文在前人的分类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语境特征的一元化

早期人们认为语境即是“语言的环境”,汉语译为“上下文”,指在语篇中去理解―个词或一句话的意义。也就是说,语言环境就是通过语篇的上下文来了解某语段(utterance)的含义。Scollon,R.和S.Scollon(1995: 51)举例说:

第一说话人:Should I have it translated?

第二说话人:Yes,here they are.

这两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之所以能保持语义的连贯性而不影响交流,是因为在这之前两人已经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A(上引第二说话人):Bill,that’s a great idea.Couldyou write up a one-page summary for tomorrow’s boardmeeting?

B(上引第一说话人):Of course,Mr.Hutchins.Should Ihave it translated?

由此可见,语篇本身构成了其语言成分(语句或语段)的环境。作为语境的语篇可以是语段所在的语篇,也可以是语段所在语篇之外的另一语篇,即互文(co-text)。但是不管涉及多少语篇,它们都是从语言内部来寻找语篇意义的衔接性和连贯性,都属于语言语境。这就是语境特征的一元化。

(二)语境特征的二元化

先来看看Thomborrow&Wareing举的例:Meet mehere at the same time tomorrow with a stick this long.

显然,上句中的me,here,the same time,tomorrow和thislong等词语虽然本义都是很清楚的,但是听话人只有通过当时在场的人物才能确定me是谁,通过他们所在的地点确定here的方位,通过他们当时会面的时间(the sametime)来确定下次会面的时间,从他们当时会面的日期知道第二天( tomorrow)的日期,用周围可表示长度概念的事物(如栏杆)或用手比划才知道该多长(山is long)的棍子。这些词语都是指称词(deixis),离开具体的语境,它们只是一些完全不着边际的抽象概念。

所以,对语篇语义的理解,单依赖语言语境有时候还不能完全理解一个语篇的意义,因为许多语境提示不存在于语篇内部,而是存在于语篇外部,即交际双方使用语言时的情景。所以,语境也包括非语言因素,特别是情景因素,这就是语境特征的二元化。

(三)语境特征的三元化

我们还是先看这样一个例子:

A:I’m hungry.

B:I’Il lend you some money.

这两句话之所以是连贯的,是因为人们有这样的文化知识,即知道用钱可以买到食物。但是这种文化知识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所以Saeed(:182)把说话人的语境知识分成三个方面:1.从已说过的话中可以找到的;2.从物理语境可以估计到的;3.从背景或共享知识中可以找到的。

其实他的第一方面就是语境特征二元化中的语言因素;二元化中的非语言因素被区分为两个方面:第二方面强调客观的物理的语境,即我们常说的情景;第三方面则进入说话人的主观世界。这就是语境特征的三元化。

(四)语境特征的多元化

既然语境特征可以一分二,二分三,所以在对语境特征进入系统描写的阶段,人们必然进入语境描写的多元化时期。Lyons在1977年就提出了6种语境知识:角色与地位、空间和时间方位、正式程度、媒体、恰当的主题、恰当的语域。Brown&Yule在1983年也提出了6种语境知识:先前讲过的话、说话人与听话人、时间与空间、会话的形式、讨论的题目、对话的目的。Harris则在1988年根据构成语境的知识和意识的相互作用确认了7个语境类型:世界知识、语言知识、集体知识、作者、特定知识、体裁、语篇因素。而Scollon,R.& S.Scollon于1995年在构筑语境语法时,也区分了7个成分:序列、参与者、场景、基调、信息形式、共现类型、表现。在以上四种语境特征体系中,Hams的体系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接受。在实际的应用中,笔者发现,这几种方法过于混乱,互相缠绕,轻重难分。

经实例考证和研究,本文认为,在进行语境特征描写时可以通过下面五个类型来进行:1.交流者――知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目的、关系、心理因素、语速语调、地位、先前信息等);2.主题;3.交流手段、方式――声音、图文、动作、景象等;4.正式、紧缓程度;5.时间、空间。该分类主要在于把人及其所属特性归在交流者一类,有利于归类分析;再把交流者以外的因素按其物理特征分为四类。这样在进行语境描写时,不至于过度混淆。但是,该分类还是存在后四类因素中有些在很大程度上受交流者的影响,比如,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决定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肢体语言的多少;地位的不同也会影响正式、紧缓程度等。这种交叉影响是进行复杂的语境描写所必然出现的。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对语境特征的研究,许多学者早巳不满足于限制在语言语境的范围内来理解语义,也不满足于采用二分或三分的方法,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充分把握并利用这种趋势,有利于理解语境特征并进一步推动对语境特征的研究。本文正是在此理念驱动下形成的,文中提出的五种分类更加明确地把交流者这一复杂多变的因素单列,进行细化处理,有利于分析应用。其它的四类处理起来也简单得多。当然,后四类中有受交流者影响的可以单独分析和处理。总之,语境特征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一家之言不可完善和终结,本文只希望能有助之。

旅游语境 篇3

关键词:文化语境,旅游英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不仅吸引了许多国人,也招致许多国外的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旅游资料的介绍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其中的问题轻则使得翻译的信息传递不准确、甚至错误,使游客无法准确了解旅游地的真实情况;重则导致游客的认知错误,从而降低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从文化语境的视角来观察,旅游英语翻译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词汇空缺

这里的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相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的内涵。只能采取音译的方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没有对应或对等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取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这种情况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山海经》被译为《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只能给读者这样的一个信息:这是一本描述山河的著作。或译为《Shanhaijing》,从英语读者的文化视角来看,则不能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景物译文的明晰度最弱,原因主要是一些景物介绍包含比较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译文的直译很难表达其中的深刻含义。在一篇介绍土家风情园的旅游景点介绍中,作者用“莺歌燕舞”来描绘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的繁华及一片大好形势,这四个字却被翻译成为“Everywhere orioles sing and swallows dance”,这让西方人得到的印象只会是百鸟栖息的山林。西方人根本体会不到它的中国文化内涵。一线天瀑布:Liner Sky Waterfall。清明上河园:Park with“Up-the-River-on-Ching-ming Festival”views。武侯祠:Memorial Temple to Wuhou。愚公:Yugong-the foolish old man。内乡县衙:Yamen in Neixiang Country。这4条景点名称的翻译是英语本族人士根本无法理解深刻含义的。如,对于中国人来说,“衙门”内涵意义丰富深刻。但对于不懂中国封建文化的国外游客来说,“Yamen”为何物?可见很难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而清明上河园翻译中的“up the river”是一个美国俚语,意指“坐监狱”(in prison),因为清明上河园是一个主题公园,是一个体验宋代文化的场所,上述景点名称译法与实际意义大相径庭,显然容易引起误解。这些都是由于词语空缺导致的。

二、 词义不符

这里的冲突是指原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词所载的文化信息是不相符合的。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反。这在翻译中是不容忽视的。例如,“韭菜合子”被译为“Chive Box”。合子是我国传统的东北面食小吃,在面饼中间放上自己喜欢的馅料,对折粘合,然后放在锅里烙,取合家团圆的意思。可是何为“Chive Box”?“box”一般指盛放东西的容器,含义完全不同。而韭菜合子的馅是韭菜,“Chive”指的是细香葱,多用于调味,我们吃的韭菜应该是leek。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菜单时对英汉词义不符的现象并不了解。再如“轻流九曲,绿洲棋布”被译为“Gentle streams and nine melodies,studded with oasis”,此翻译看似完全对等,其问题就出在翻译的亦步亦趋,字字对应。原文为:“西湖游罢西溪去,沐香雪,轻灵絮。自古谁知花解语,轻流九曲,绿洲棋布,梦绕魂牵处。”中文写得很美,但其英译却不尽人意。了解西溪湿地的人应该知道西溪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水域,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绿地,形成了其独特的湿地景致。所以诗中的“九曲”并非指九种旋律,而是对水流蜿蜒曲折的生动形容,“绿洲”指代的就是一块块的绿地,而非我们一般说的沙漠上有水有植物生长的绿洲。由于译者没有考虑此“曲”非彼“melody”,此“绿洲”也非“oasis”。

“老字号”被译为“old and reputable(restaurant)”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老字号让中国人为之骄傲,也给来华的外国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他们大多只记住了食物好吃却记不住店名,原因就在于 “old”一词上。“老字号”中的“老”字旨在说明历史悠久带有褒扬的感情色彩,但是译文没有充分考虑文化语境。“old”一词在英语里指的是“not young,not new”,含义大大不同,甚至有点贬义的色彩。英语中在提到“老人”时,一般都不会直接说“oldman”而会委婉的表达为“seniorpeople”。如此一来,外国游客在看到旅游资料上写着“old and reputable”,印象一定好不到哪里去,更不会去光临了,与宣传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 语用涵义不同

词汇的涵义是指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里不一”,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如,在介绍旅游景点时,我们常常会见到“天下第一”的说法。如“天下第一桥”、“天下第一漂”等等。我国从公元前到唐、宋期间,一直把“天下”视为“国”。 “天下”就不是in the world,而应看作是China或country。所以,“天下第一桥”与“天下第一漂”可分别译为“the No.1 bridge in China”,“the No.1 drift in China”。 再如,几乎所有的宾馆、酒店都译成了“Hotel”。我们知道“Hotel”必须是星级酒店,其规模必须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所以一般的宾馆、酒店应译成“Restaurant”或“Cook-shop”。有的宾馆里面稍微好一点的房间都命名为“豪华间(Luxury Room)”或“双标间(Double-standard Room)”。这样的翻译没有考虑到文化语境,时常给外宾留下不好的印象。英语中的家庭旅馆应该用“hostel”或“guesthouse”。“独特的民族风情”被译成“unique minority amorous feelings”。不错,在《汉英词典》里,“风情”是有amorous feelings这一译法。但 “amorous feelings” 是指flirtatious expressions,“民族风情”应该是指民族风俗,而不是风情万种之“风情”,所以,把这个词语试译为“(the)unique customs of the local people”。 Mount Hangshan;the Huangshan Mountain;the yellow Mountain。前两种译法采用音译为主辅以直译,Mount Hangshan,是音译加辅译,the Huangshan Mountain是音译加直译。对外国游客来说,这样的翻译只能知道它是一座山,其他的信息一无所知。这与黄山的地位,黄山丰富的自然及人文价值不相称,造成文化信息传达不全面。这就要考证一下黄山名称的由来。黄山,古称黟山,唐天宝六年依轩辕黄帝曾在此山炼丹羽化升天的传说,唐明皇敕改黟山为黄山。所以,黄山的“黄”是为纪念黄帝,这位被尊为中华民族祖先的古代皇帝而得名。如果翻译成“the Yellow Mountain”就会使人误以为这座山的颜色是黄色。而事实恰恰并非如此,黄山看上去其实是黑色的。

旅游资料翻译的读者对象一般是意欲来我国观光游览的外国人,他们所要了解的是具有中国自然地理特色旅游景点的风光和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人文景观自不待说,自然风光的取名等也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中华文化的特色。因此,一定要将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恰当、微妙而又辩证地有效传递出来,这是旅游地具有中国特色之所在。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对外宣传资料,起着传达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因此,要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可能地宣传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平兴.“近似对应”与“伪对应”———谈对外新闻中的一些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7,(3).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4(3).

[4]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7,(1).

旅游语境 篇4

关键词:旅游资料,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其目的就是文化交流。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 不仅要了解游览地的文化, 而且也会把本国的文化带到游览地。因此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 也是文化的交流和传递。

旅游涉及多种学科, 面广而杂, 从天文地理到民俗风情, 甚至文化娱乐、饮食起居, 无所不包。旅游资料也涉及多种体裁如描写、记叙和说明;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其文化信息内涵丰富, 还有很强的文学性, 有关名胜古迹的诗词曲赋、传说典故、散文游记等精彩纷呈。在译此类信息和召唤文本时, 不仅要体现新疆地域文化内涵, 还要考虑外国游客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以新疆文化为取向, 以译文为重点。前者指尽量多地保留新疆文化信息, 后者是要从读者角度出发适当调整, 以便让外国游客理解译文, 获取最大信息。本文以新疆旅游景点翻译为例, 提出三种翻译策略:

一、解释 (Explanation)

解释指增加的部分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进行解释说明。新疆有着大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外国游客往往对新疆的情况不了解。翻译时有必要进行解释, 提供一些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背景知识, 唤起外国游客的游览兴致。例如:On the top of the Red Hill, stands Lin Zexu’s stone statue.许多外国游客不了解中国历史, 对林则徐一无所知, 有必要作解释:Lin Zexu (1785-1851) , a great Chinese patriot and national hero, was appointed governor of Guangdong Province.He was dismissed from office for banning the traffic of opium.During his three-year exile in Ili, he encouraged wasteland-reclamation, built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and thu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jiang.很多外国游客想了解名称的来由, 附加一些解释, 可以引起游客的注意。例如:镇龙宝塔:Zhenlong Pagoda的由来和民间传说有关:In 1785 Urumqi suffered from severe river floods caused by a big dragon, turned into a mountain and was clawing its way towards the opposite—Yamalike Hill.If the two mountains joined, the Urumqi River would be blocked and drown the city.Therefore in1788, Governor Shang An built two pagodas to placate the dragon.这样, 外国游客既看懂了宣传材料, 又产生了共鸣。

二、删减 (Deletion)

对资料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 若直译, 外国游客根本看不懂, 应适当删改。如:喀纳斯湖形如弯月, 长约24公里, 平均宽度约2公里。平均水深90米, 最深可达184米, 是中国最深的高山淡水湖泊, 以其“湖怪”“云海佛光”的未解之谜而蜚声中外。元代成吉思汗的军帅耶律楚材远征途经喀纳斯湖, 被这壮丽的景色深深打动, 吟诗道:“谁知西域逢佳景, 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 澄澄春水一池平。”翻译为:The Kanas Lake, like a crescent moon, is over24 kilometers long, average 2 kilometers wide, about 90 meters deep and can reach to 184 meters.As the deepest alpine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it is famous for its Lake Monster and Buddhist Halo on the top of Kalakat Mountain.

三、改写 (Rewriting)

1. 对原文行文风格的改写 (避虚就实)

汉语和英语在行文风格和修辞上有很大差异。汉语旅游资料中的许多华丽辞藻、四字词组只是为了音韵对仗和渲染气氛, 并无多大意义;而英语注重写实, 所以应该调整措辞, 将溢美之词用明白易懂的语言重新表述, 使译文流畅自然, 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对主观性强的描述语言, 可简单概括。

例如:湖水清澈、晶莹如玉;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挺拔苍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岭、遮天蔽日。翻译为:Water of the lake,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is always blue;luxuriant pines and firs reaching to the sky, shut out the sunshine;carpets of green grass growing on the slopes will attract you deeply.

2. 对原文诗词的改写

诗词的英译很难达到与原文同样的效果, 改写可以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如:1783年夏, 清廷镇守乌鲁木齐的都统明亮率到达天山博格达峰, 当时阜康农田缺水。他见高山湖泊宽广且深, “水口为大石阻截不能下流”。于是向乾隆皇帝奏准“开石引流”, 并在天池水口立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 亲撰碑记:以此越崇岭数层, 始致绝顶, 见神池浩淼, 如天镜浮空, 沃日荡云, 洵浩物之奥区也。碑文中“见神池浩淼, 如天镜浮空”比喻非常贴切, 将天池描写得惟妙惟肖。翻译时要改写此诗句, 以达到生动的翻译效果。

In 1783, the governor of Urumqi Mingliang climbed the Bogda Mountain of Tianshan, found the lake and built an irrigation canal.Later, he carved this event on a stone tablet.It says:“just reached the extreme top of the mountains, saw a miraculous lake expending into the distance, like a heavenly mirror floating in the sky.”

总而言之, 在处理旅游文本时, 既要注意英语本身的语言特点, 又要考虑中西文化差异, 运用翻译策略灵活处理, 才能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外国游客的接受度, 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生田, 石永强.走进新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2]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旅游语境 篇5

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研究是中国旅游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南村镇旅游文化产业研究的基本内容。其研究有利于在中国古代旅游文学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旅游文学研究视野,有助于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围。

从应用经济和管理学视角看西南村镇旅游文化产业,西南村镇旅游文学居于不可或缺的位置,是由文学而文化进而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系统梳理西南村镇旅游文学,既可以完善中国旅游文学的学科体系,又可以强化旅游管理中文学资源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学术探索。

二、国内外研究关注度不足,系统研究尚缺

与村镇旅游近似的概念包括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农业旅游(Agritourism)、村寨旅游(Village tourism)等,都是西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特殊模式,主要是基于西南山地生态环境,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形成的多样性文化。村镇旅游在20 世纪80 年代逐步发展成熟,发展至今已经近40 年。其间产生了大量的村镇旅游文学作品,但疏于整理和研究,具体研究成果至今尚缺。

目前,对村镇旅游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应用经济的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人类学文化视角的研究,对村镇旅游的开发模式、村镇旅游与农村经济建设、村镇旅游与农村文化建设、村镇旅游与和谐社会建设、村镇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较多,但是结合当前“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创新区”、“民族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欠缺,对村镇旅游文学及其开发价值的研究更少涉猎。从旅游文学的角度看,国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文学研究的视角展开的,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旅游文学的研究,作为文学的流派之一,对李白、柳宗元、陆游、徐霞客等作品的研究,对旅游文学的本质、特征、审美以及旅游文学与文化研究较多,对近现代西南地区村镇旅游文学的研究很少。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张的《旅游文学研究述评》和韦国兆的《近十年中国旅游文学研究综述》比较全面地梳理了旅游文学研究的现状,在研究基础、主要内容、方法论、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有所拓展,旅游文学的论文、专著、教材以及旅游文学的内涵研究、旅游与文学关系研究、旅游文学与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已经涉猎,但研究的空间和时间还有待扩展。其中,部分作品涉及到旅游文学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开发等方面,海南、湖南、江西等地较多,但西南地区很少涉及。

在以“旅游文学”为主题的著作中,《旅游文学》、《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与审美》都有同名著作问世,但研究内容大致相同,观点和体例各有千秋。主要是合编的论著,或者是古代旅游文学作品赏析,也有整理全国各地主要风景名胜区旅游文学作品进行研究,题材以诗文为主,时间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为主,当代作品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西南村镇旅游文学作品没有收录和研究。

总体上看,我国旅游文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作家作品、审美以及应用开发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国外民族村镇旅游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旅游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民族村镇旅游的动力机制、社区参与的旅游发展、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人类学、旅游与社会性别、旅游文化学等方面。对西南村镇旅游研究主要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切入,研究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影视作品和人类学民族志作品呈现,旅游文学作为文化研究的素材进入人类学研究视野。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并以开发为目的的研究比较多,有部分内容以此为原创素材进行村镇旅游文学创作。国外对我国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的研究也是零星可见,尤其是其中的中文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但因为村镇旅游的游客中有许多国外游客,外文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由于语言障碍,零星地见于国外文学研究中,但译成中文的作品不多见。

三、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以“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研究”为对象,须阐述西南村镇旅游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西南村镇旅游的兴起和村镇旅游文学的诞生、村镇旅游文学的发展简史以及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包括西南村镇旅游文学与中国古代旅游文学的比较研究、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的特征,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西南村镇旅游文学作品的整理和分类是基础工作,研究分别从题材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的审美研究是本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分别从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的自然美和古典美两个方面呈现,分别反映自然和文化的两个方面,进而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文学理论研究深入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消费的三个基本环节,结合现当代村镇旅游文学的特征分别进行深入研究;再从文学与文化的视角,分别探讨村镇旅游与旅游文学、西南村镇旅游文学与旅游文化、村镇旅游文学与地域文化、村镇旅游文学与民族文化、村镇旅游文学与时代文化等诸多复杂关系;最后,结合当下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从应用层面研究村镇旅游文学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并提出具体的开发路径供社会参考。研究还应将收集到的西南村镇旅游文学作品按照题材进行选编,集中展示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的成果。

四、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研究的难点及研究方法

西南村镇旅游文学的研究对象为村镇旅游文学的作品,大多散见于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全面收集整理比较困难。村镇旅游文学作品数量庞大,大多是非专业作品,系统的甄别研究工作量比较大。

主要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大量的旅游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和研究,包括书刊、网络作品、个人文集等。同时,通过田野,对西南地区主要旅游村镇进行调研,通过关键人访谈,了解作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社会文化环境、心理等因素。

结语

旅游语境 篇6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各类建筑不断涌现, 但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建筑的形式都趋于单调平乏, 没有很好的将建筑本身与所处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想要建造出更能体现历史文化、自然气息、哲学思想和民俗宗教的景观建筑, 就需要我们将先进的建筑理念、创新的规划手法、优秀的建造技巧与建筑和环境本身所拥有的自然文化环境相结合, 体现“语境化”的设计特点。

语境化本来是语言学中的概念, 1923年由B·Malinowski提出,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因此将语境应用于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中, 不乏为一个好的规划理念[1]。其实语境化的城市设计和景观建筑从人类之初就不断体现, 在中国更是有无数的优秀作品, 例如陕北的窑洞, 北京的四合院, 江南的园林古镇, 山西的木塔等等, 这些别具风味又与历史自然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建筑的语境化要求我们将建筑的外界形态和内在气质都要与周围的环境语境相融合[2], 本文就语境化的景观设计在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项目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建筑景观设计的语境化

语境本是语言学中的概念, 指的是特定的语言性结构在相互交流中的含义, 包含了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种语境。而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语境概念还很新, 布正伟曾经指出, 在建筑结构的语言框架中, 语境可以分为自然的、社会的和人文的, 主要体现在建筑景观本身存在的特定环境当中, 既有建筑所要表达的含义也有其所展示的集体氛围。

就像平常人们的交流一样, 在理解一个语言结构时, 必然会试图了解该语言结构所处的各种具体情况, 在理解一个景观设计时, 也要充分了解其具体的环境特征, 才能真正的理解其建筑含义。语境化设计要求我们将规划和建筑的意义旨在表达其环境的含义, 就比如一棵树, 在不同的情景中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在中华之根洪洞大槐树代表的是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华人民的灿烂文化;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的枯树则渲染了悲壮的情怀和深深的反思。建筑景观设计者在设计建筑时不仅要通过建筑景观来反映其所处环境的含义, 更要通过对建筑的理解和思考来渲染其环境背景。

分析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的语境化, 可以发现其包含了语汇和文法两种思想。语汇指的是建筑和景观中的一般要素, 而文法则是各种相关要素的组织形式。要素有很多, 比如说宗教、文化、哲学、民俗、艺术等等, 怎么将它们联合起来是最关键的。具体的要素又包含了山、水、植物、道路、亭等等, 各种物质空间与艺术文化相融合, 思想与意境相促进, 使得文法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不断动态发展。设计语境化的景观建筑时, 要将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背景结合起来, 采用特别的文法结构组织成所要表达的语境设计, 让参观者能切身的感受到建筑所发出的情感和氛围[3]。

进行语境化的景观设计, 必须认真了解其景观形态特征, 因为语境的含义和功能的关系是建筑语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景观设计的形态与景观本身所处的建筑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 很多都采用对称的方式来设计并建造, 而且与山水都融为一体, 设计者将环境因素充分的考虑到, 采用各种手段, 以小见大, 巧夺天工, 婉转的表达出了园林建筑的深刻意境。在很多园林中, 设计者都能根据地势环境及原有的山水林等元素进行搭配, 将建筑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形成天人合一的效果。

2 建筑景观的自然语境表达策略

相对于城市建筑的喧嚣, 贴近大自然的建筑更能让人倍感清新, 该类建筑一般会以自然为背景, 将建筑融洽的注入到自然当中, 成为一体。一般自然中的景观建筑会受到地质地形及气候等的制约, 而且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因此, 不同的自然条件下, 景观建筑的风格大有不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很多自然旅游景区都不断投资建设别具特色的景观建筑吸引游客, 例如悬崖栈道、休闲凉亭、湖心小岛等等都不拘一格。

一般来讲, 在自然中建造景观建筑, 宏观的自然景象并未发生改变, 人类只能在原有的自然面貌上进行雕刻绘画。在很多自然环境, 例如荒漠、沼泽、森林、湖泊、丘陵等环境中建造景观建筑, 并不能改变其现有的面貌, 设计者只能依据不同地域环境进行形象的景观设计。通常我们会形容自然景观秀丽、宏伟、险峻、深幽等, 这正是感受到了这些特有环境所表达出来的语境, 我们需要在这些自然景观语境的基调上, 设计建造相同或相似语境的景观建筑, 以此来相得益彰。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自然景区的开发, 景区内需要建造许多的建筑结构和生活服务设施, 这些设施和建筑的形成, 必须与景区语境相吻合, 否则会影响到整个景区的意境, 给人以格格不入的感觉。很多旅游景区并未有效的关注这一点, 只是一味的讲究有效实用, 夹杂了大量的与城市建筑相似的结构设施, 对整个景区的语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也影响到了来此旅游人们的心情。因此在自然旅游区内建造与自然语境相同的建筑景观设施相当重要, 我们就此进行探讨, 分析如何将建筑语境融合到自然风景当中。

3 建筑景观的乡村语境表达策略

传统的乡村语境景观建筑具有古朴的特点, 讲究自然平淡、天人合一。因此在乡村语境的建筑景观设计时, 要将建筑语境与环境相协调, 强调一种和谐之美[4]。目前的乡村建设中, 各种建筑结构被统一化, 特点逐渐被泯灭, 建筑风格逐步与城市建筑高度统一, 乡村景观建筑原始的美逐渐消失。具有特有乡村语境的景观建筑作为我们每个乡村的体现, 代表了乡土风情和文化底蕴, 因此, 我们应该将建筑语境结合乡村固有的生活、文化和生产活动。乡村景观具有与自然景观不同的特点, 它是具有特殊景观形式和内涵的景观类型, 它包含了农舍等生产生活设施和休闲服务设施。乡村语境具有明显的田园意境, 既有土地田园的风景特点, 又有人们辛苦耕作的劳动情怀。乡村语境可以分为自然景观语境、乡村农业生产语境和乡村聚落形态语境。

乡村的自然景观与大自然景观相似, 但又别具一格, 其类型较丰富, 不仅包含了人们赖以生活的天地、山川、湖泊, 还包括花鸟鱼虫、牛马羊群。一些乡村景观受人类干扰程度低, 保存较完整, 类型多样化, 是重要的自然乡村遗产。因此, 在设计乡村景观建筑时, 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与乡村特点, 与设计规划相结合, 建立语境化标准。单纯的乡村景观随着人类的不断扩张已经越来越少, 因此需要我们这些设计者排除异议, 将淳朴的乡村景观重新展现。在景观设计时, 我们要将其中的动植物、人文、天文地质等结合起来, 将建筑与环境有效的结合, 在乡村自然环境的基调下, 建造淳朴的乡村景观建筑。

依托于原有的古老的乡村建筑风格, 将现代的科技工艺结合在一起, 设计建立新的既能体现乡村特有语境, 又具有先进完善功能的景观建筑, 是现阶段每个乡村设计师所应考虑和探究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投入到乡村文化当中, 感受其所散发的底蕴和展示的语境特点, 将它植入到我们的建筑设计当中, 旨在设计一种和谐融洽的景观形式。

4 语境化的景观设计探索

在农村自然建筑景观的设计当中, 需要寻找一种建筑语言, 能完全贴切的与乡村化语境融合在一起。掌握这种建筑语言, 可以将人类情感与农村环境相协调,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的学习这种表达的策略技巧, 下面我们将通过南昌台湾村商住项目进行探讨。

4.1 哲学理念在项目中的应用

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哲学, 将其作为语境化设计的统一指导思想[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上别具一格, 历史是由人类从开始的种植、养殖、聚落生活等一步步走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学会了建房、修桥、铺路等等, 都是与大自然合理融合。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是很奇妙的, 讲究天人合一, 将天、地、人、万物合理的统一起来, 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东方建筑文明。哲学讲究因地制宜的设计布局理念, 既要不断的探索地域环境的特点, 更要求能适应其特点建立相一致的建筑风格。哲学中的五行理念也应该被应用到建筑设计策略当中, 五行要求设计者能充分的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 掌握其实质的精神脉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对建筑风格方面的理念也非常丰富, 作为我们进行语境化景观设计的基础十分重要。如图1所示为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项目在考虑哲学动与静思想理念下的分区布置图。

4.2 空间景观语境化设计

景观的空间实质上指的是景观本身的形式、建筑材料、色彩、布局等等要素的结合状态。建筑空间实质上也就是人类赋予建筑本身的一种功能性的作用, 通过这种功能的表达, 形成建筑、环境和人的三方面交流[6]。在中国的历代建筑设计中, 一直讲究的是形与意的结合, 这实质上说的就是景观建筑空间的表达。在进行乡村自然建筑的语境化景观设计中, 要充分利用空间理念, 将建筑表达的整体景观映像展现出来, 给所处之中的人们以遐想, 体现之间的文化底蕴。空间设计方法需要我们仔细的品读对象所包含的文化、民俗和环境特点, 认真分析, 慢慢品味, 然后从空间形态上建立各元素的统一呈现, 达到形意兼备[7]。如图2所示为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项目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空间语境化后, 设计的各种不同空间理念分区, 包括了养生小镇如图3所示、农耕文化如图4所示等等。

4.3 旅游度假区的语境化形态展示

一种景观的呈现不仅需要一种思想的指导和方法的实施, 更需要对具体形态的掌握。掌握景观的具体形态, 不仅要对对象所代表文化脉络了解, 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抓住有价值的模型进行设立[8]。了解景观的语境化形态, 发现其空间的实现形式和描绘语言, 用整体建筑结构来阐述具体的景观内涵。

5 结语

本文将语言学中的概念“语境化”深刻地应用到建筑领域, 对乡村自然建筑景观的设计进行了探讨。首先具体讲述了建筑景观设计的语境化, 从语言学和建筑学两方面对比分析了建筑景观语境化设计的特点, 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的各类语境情景, 并举例说明了语境化的景观设计离不开设计对象的环境因素。通过对建筑景观的自然语境进行分析, 研究了自然语境的建立方式, 并探讨了越来越受欢迎的自然景区和自然度假区的语境的表现方法。通过对建筑景观的乡村语境的研究, 将其具体细化为自然景观语境、乡村农业生产语境和乡村聚落形态语境的建立。

文章在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项目中进行了语境化景观设计的探索, 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 把景观设计的空间语境化设计作为重中之重, 又将语境化形态的体现作为景观建筑必不可分的部分。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探讨, 说明了语境化的景观设计在张家港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Marc Michel Angelil.Crossing Disciplines The City without Qualities.Trans City, Studentishe Publication, D—ARCH, ETHZ, October 1997:145-150.

[2]伍丹亭.当代地景建筑的语境化表达策略[D].长沙:湖南大学, 2013.

[3]孙力杨, 周静敏.景观与建筑——融于风景和水景中的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36-54.

[4]邓锡荣.农业景观的美学释义[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12-17.

[5]韦松林, 郑炎, 李伟进.景观形态的语境化设计表达——以广西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南门园区规划为例[J].规划设计, 2014, 30 (9) :53-57.

[6]李桔元.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178-183.

[7]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3-27.

语境,还是语境 篇7

关于词语的理解, 很多老师常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素分解等方法, 但仅有这些方法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在具体语境中让学生理解运用。

比如,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中,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 做了一个又一个。”这里, “争分夺秒”的理解是需要结合语境的。

首先, 请学生说说“争分夺秒”的意思, 同时观察“争分夺秒”的构词方式, 说说学过的类似构词方式的词语, 比如“山崩地裂”“欢天喜地”等, 既渗透了按构词方式给词语归类的思想, 也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接着, 提问:“白求恩争夺的仅仅是一分一秒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白求恩分明是在争夺伤员们的生命啊, 那些陆续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伤员, 需要尽快得到白求恩的救治啊!又顺势在语境中理解了“陆续”的意思, 就是接连不断, 用在这里说明伤员接连不断, 实在是多啊。

第三步, 再回到课前解题时出现的白求恩的那番话:“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 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部长同志, 请转告师长, 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 不是你们的客人。”请学生再次朗读后, 教师顺水推舟:“白求恩说自己不是客人, 你们想一想, 他是不是中国人民的客人?学生当然说“是”。教师顺势追问, 并补充资料:“他是一个外国人, 到我们中国来, 当然应该算是客人。当时条件相当艰苦, 党中央决定每个月给白求恩100 元生活费, 被他谢绝了, 并要求将这些钱用于伤员身上。当有伤员急需输血时, 他主动献血。他没有把自己当作客人, 而是当作什么人?”学生不难回答:“一名普普通通的八路军战士。”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 教师小结:“白求恩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战士, 坚守阵地, 坚守自己的岗位。”

第四步, 教师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 不是你们的客人”, 并再次朗读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 体会白求恩说这句话时的情感之切, 意蕴之深。

词义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是仅仅教“争分夺秒”的意思, 还是引导学生经历理解这个词语的全过程?是单单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内容、情感, 还是习得词语运用的作用和规律?答案不言而喻。一个词语, 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上的意义, 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 还有可能是一种言外之意。字面义的理解比较容易, 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同, 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 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

【旅游语境】推荐阅读:

媒介语境05-11

视觉语境05-13

汉语语境05-17

解释语境05-29

语境知识05-31

时代语境06-07

国际语境06-09

阅读语境06-20

广告语境06-25

个人语境07-01

上一篇:烟草专卖下一篇:森林生态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