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2024-11-05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共12篇)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篇1

1 陆良县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概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曲靖市南部。地处北纬24°44′~25°18′, 东经103°23′~104°02′之间。东与罗平县、师宗县相邻, 南与泸西县相连, 西与宜良县、石林县毗邻, 北与麒麟区、马龙县接壤。东西宽65.6km, 南北长62.8km, 全县国土总面积1989.59km2。境内三面环山, 东有龙海山, 西有牛头山, 北有竹子山, 最高海拔在龙海山2687.6m。山脉中部是平坦开阔的陆良坝区, 略呈三角形, 自东北向西南伸展, 面积达772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38.8%, 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整个地势呈北高南低走势, 最低点是大莫古镇的回辉哨村, 海拔1640m[1]。南盘江从中迂回过境, 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的地貌, 是滇东北较典型的岩溶地貌之一。境内河流属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主流, 发源于沾益县马雄山, 流经沾益、麒麟区, 经响水坝流入陆良县, 于发峨哨村委会的小跌水村出境流入宜良县。

1.2 气候特征

陆良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干夏湿气候区, 气候特点是终年温和,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春暖干旱, 秋凉湿润, 降水集中, 干湿分明。据陆良县气象站多年观测数据, 年平均气温14.8℃, ≥10℃的年活动积温4458℃;多年降水量为850~1200mm, 年平均降水量941.9mm, 降水特点为雨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旱季降水不足;年平均蒸发量为2244.3mm;太阳辐射年总量坝区为125.2kcal/cm2, 日照时数2049.7h;相对湿度为74.0%, 春季相对湿度只有62.0%, 低于全年平均值, 易出现春旱。无霜期为246d。

1.3 社会经济概况

陆良县辖7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1个华侨管理区, 144个村 (居) 委会, 625个自然村, 1366个村小组。据2013年统计, 全县总户数229378户, 户籍总人口676088人, 少数民族人口13074人。其中农村人口575218人, 占86.6%;农村劳动力338236人, 占农村人口的58.8%。201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20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48亿元, 第二产业32亿元, 第三产业4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27∶33。工农业产值比为51∶49,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为45%。农民人均纯收入8116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22562元[2]。

2 陆良县森林资源概况

2.1 森林植被

陆良县属滇中高原北亚热带植被区, 该区属泛北极区, 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 该区的植物区系有以下特点:组成植被优势的区系成分与华东、华中一带的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相比, 有一系列的地理替代现象。许多地中海分布式的植物出现于该区的山原和河谷各地。该区富含中国-喜马拉雅的特有种, 如云南松、滇油杉等。古热带植物区系与泛北极植物区系在该区内出现奇妙的混合, 交错汇合, 相互渗透[3]。

根据《云南植被》分类系统, 陆良县森林植被分为6个植被类型, 4个植被亚型, 16个群系。陆良县森林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丛;人工植被。

2.2 林业用地与森林资源

据《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2008年, 陆良县国土总面积198959.0hm2。林业用地面积89657.0h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5.06%, 其中:有林地面积61103.7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8.15%;疏林地面积1106.6hm2;灌木林地面积19748.7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581.7hm2, 苗圃地面积132.0hm2;无立木林地面积2429.2hm2, 宜林地面积3555.1hm2。森林覆盖率33.44%, 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0.7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覆盖率2.73%。森林总蓄积1986400m3, 包括有林地1861170m3, 疏林地8230m3, 散生木12490m3, 四旁树104510m3[4]。

3 陆良县森林资源经营特点分析

3.1 森林分布特点

全县林地资源紧缺, 人均占有林业用地仅0.14hm2, 森林面积、蓄积总量小, 林业用地、可用木材人均占有量较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森林面积蓄积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的活水乡、龙海乡、召夸镇、小百户镇和芳华镇, 中部坝区及延伸地带森林分布较少。

3.2 林业分类经营

陆良县根据林业生产地域分布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综合分析陆良林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将全县分成4个林区6个亚区。2005年区划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49186.7hm2, 占林业用地的54.9%, 商品林40388.3hm2, 占林业用地的45.1%。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比例为54.9%︰45.1%, 其中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占60.02%, 用材林、薪炭林及经济林占39.98%。陆良县生态公益林属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 由县级统筹安排资金按地域和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商品林的发展利用市场经济的调动作用和林业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结合林业工程项目发展桉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核桃经济林。

3.3 人工林快速发展

陆良县林业中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30.5m3, 大大低于全省每公顷103.2m3的平均水平。全县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2098.4hm2, 蓄积140230m3, 其中可利用面积1849.4hm2, 蓄积118250m3, 林龄组结构不合理, 近期可采伐森林资源极少。陆良县多年依托县域周边煤碳工业, 发展煤矿工业用桉树林13333.3hm2, 栽培7~9年1个轮伐期, 可采伐木材近3000000m3, 较大程度地缓解了木材供应问题;从2008年以来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机遇, 相续发展云新早核桃14667hm2, 该品种核桃栽植1~2年开始挂果, 5~6年进入盛产期, 已有部分开始挂果和进入盛产期。

3.4 林业经营初具规模

陆良县是滇中地区的缺材少林县, 所需木材多靠外地调入解决。在2000年, 该县仅有木材经营加工户7户, 通过多年林政的宣传、引导、请省厅专家到该县培训授课和积极向上级林业行政部门申报等, 在省市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目前该县有林业企业238户, 其中木材加工企业50户, 木材经营企业133户, 野生动物驯养与经营企业15户, 林木园林种苗生产经营企业40户, 林业产品交易市场基本形成, 解决社会就业近1500人/年, 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4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4.1 管理机构建设现状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的执法部门有:县森林公安局、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管理服务部门有:林政法制科、资源管理站、林权服务中心、防火科、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林业有害生物检验检疫局;乡镇管理机构有:各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林业组及其加挂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中队和野生动物保护站。全县从事森林资源管理120人, 占全县从事林业工作人员的52.2%, 其中县林业局及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员42人, 乡镇基层工作人员78人。

4.2 林地林权登记管理

陆良县在2007年7月开展试点工作, 2008年4月全面启动, 2011年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全县确权面积8万hm2, 占全县应确权面积8.28万hm2的96.7%;发证本数15678本, 发证面积7.7万hm2, 发证率93.2%;群众满意率92.6%;宗地勘测合格率96.7%;档案合格率92%。通过林权的确权登记, 明确了森林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 推进了基层组织和个体经营者的管理积极性。设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常设机构, 负责全县林地林权管理、林地林权交易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服务和其他林业服务。

4.3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

林地是森林法规定的森林、林木的附着地、苗圃地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专属培育森林资源的土地[5]。陆良县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了全县在2009年的89657hm2基础上, 到2020年林地面积不少于90598hm2;森林面积由2010年的46063.09hm2增加到2020年不少于60265.85hm2, 10年净增森林面积不少于14202.76hm2;陆良县林地保护等级划分为Ⅱ级、Ⅲ级、Ⅳ级3个保护等级, 按陆良县现有林地89657.0hm2计算, 各类保护等级的林地面积为:Ⅱ级53200.0hm2、Ⅲ级21941.0hm2、Ⅳ级7009.0hm2。县林业局林地管理办公室 (林政科) 运用林地“一张图”数据管理林地, 林地生产率明显提高。

4.4 森林资源行政管理

依法审核征占用林地用地报批手续, 审核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行政许可事项, 木材运输证发放管理工作。审核办理野生动物驯繁、经营利用行政许可有关事项,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保护好陆良野生动植物资源。

坚持持续经营、采育结合的原则;坚持森林采伐分区施策、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原则;坚持总量控制、分项管理的原则。全县年采伐量为64200m3, 其中主伐8000m3, 抚育采伐53200m3, 其它采伐3000m3。

建立市场管控机制, 提升森林资源市场管控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木材经营、加工、运输, 野生动物驯养、经营、加工、植物检疫、林木种子、种苗、林地占用等领域的监督管理机制, 依法规范行业经营活动, 有效保护合法经营活动, 打击违法违章经营活动, 有效服务全县林业产业健康发展。防范和打击涉林犯罪, 涉林刑事案件破案、森林火灾案件破案, 加大林区毒品原植物禁种铲除工作力度, 切实开展林区禁毒宣传, 无规模性种植毒品原植物目标。切实保护生态安全, 维护林区治安稳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5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5.1 制度上的问题

1999年基层林业站由县林业局划归所在乡镇管理, 2011年12月全县乡镇机构改革, 林业站并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乡镇林业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要多、难、杂, 由于人事权限管理上的原因, 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变动频繁,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林业基层作用的发挥。

5.2 政策上带来的问题

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乡、农民进城”及云南省低丘缓坡利用要求的发展, 以及陆良县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城镇和工业用地需求量进一步扩大。陆良县西部及山区一些地势较为平坦的林地, 保护管理较为困难。

5.3 发展带来的问题

随着陆良县经济的发展, 外界企业大量进入, 林地保护与城镇化、工业化及基础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为兼顾粮食安全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全县林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这使林地保护利用面临更大挑战。在森林保护方面, 非法占用林地采沙、乱砍滥伐林木、非法运输木材、加工经营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 森林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5.4 森林采伐存在的问题

陆良县编制上报《“十二五”森林采伐限编制》时, 由于桉树生长预测基数不足, 对桉树短周期原料经营管理工作预测不足, 致使桉树短周期原料林的数据偏差较大, 编限与实际采伐存在问题, 在2008年森林资源二调时的幼林已长成成熟林进入砍伐期, 年砍伐量近3万m3, 但实际中主伐指标仅8000m3, 其余采伐及抚育有余, 主伐与其它采伐不能互转利用。如果算上近年需采伐的桉树, 矛盾更大。

6 对策与建议

6.1 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

公益林建设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 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6]。陆良县生态公益林全部属国家级生态公益林, 根据生态区位划分设定了保护等级, 应严格依据保护等级进行保护。加强公益林管护队伍建设和管护人员培训, 选用具生态意识、责任性强、身体健康的村民组建管护队伍。探索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组织与管护绩效考核。加强对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宣传, 让社会认识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 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中来。加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 设立专账专户、专款专用, 探索基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完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建立有效的检查验收和监督制度。依法处理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破坏的人员和行为。加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建设,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真正把管护主体、管护责任落实到位, 确保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6.2 坚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为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森林采伐限额的实施, 实现越采越多, 越采越好, 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目的。在实际采伐过程中, 应严格调查设计、审批和监督检查, 坚决制止不批就砍, 少批多砍和偷砍盗伐, 严禁批甲地砍乙地, 严格监督采伐证的时效性。严格执行采伐更新制度, 做好更新造林和补植补造工作, 确保林地面积用途不改变, 林地面积不减小, 保持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属于更新改造地块, 在申请采伐时提出明确的更新时间、树种、更新方式、更新措施。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森林采伐限额, 严禁超限额采伐。

陆良县非公林业发展迅猛, 桉树速生丰产林作为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 采伐年龄由经营者确定, 势必会造成某年度采伐指标紧缺, 应探索建立适宜短周期人工林采伐的管理审批制度。

6.3 构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始终坚守“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这两条基本准则, 全力推进平安林区创建工作, 构建森林资源安全防范体系, 县、乡、村、组四级防范体系, 涉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范体系, 森林火灾预防、扑救防范体系,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防范体系, 涉林重点行业安全防范体系, 重点林区、重点要害部位防范七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规征占用林地、盗伐偷运、偷捕盗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6.4 强化资源林政管理

充分利用上级政府提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县政府实施《陆良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契机, 与国土资源、住建、环保、水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从制度及管理等源头上安排布局好林地利用定额, 对水利、交通等民生工程引导利用好林地, 对经济建设发展因势利导尽量少占或不占林地, 禁止占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的I级保护林地, 林木采伐中的主伐尽量安排在速生林和人工林上。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林政资源管理, 严格林政资源限额审批, 从根本上保护好森林资源。坚决守住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使用定额红线, 维持和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切实加强林政资源管理, 加大林政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保证森林采伐的有序进行。

6.5 从思想上重视

认真理解林地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根本上重视林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森林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生态调解作用是靠林地上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发挥作用进行调解。林地是森林赖以生存和林业发展的基础, 是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 是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保存的基础。林业的科研部门、教学单位、行政管理单位和从业人员要从根本上认识林地及林地保护的重要性。森林的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存在必须依赖林地, 社会经济发展要统筹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保护的关系, 要从我们每一个人所生存的空间都是地球村的部分来认识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6.6 设置相应的机构

陆良县湿地保护刚起步, 保护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有待探索。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 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誉为“地球之肾”[7]。根据陆良县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 湿地具体为:河流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 (间歇性) 河流两种湿地型;湖泊湿地类为永久性淡水湖;沼泽湿地中的草本沼泽湿地型;人工湿地类主要是以库塘、运河、输水河湿地型三种。全县面状湿地面积4226.62hm2, 其中河流湿地1021.24hm2, 湖泊湿地484.97hm2, 沼泽湿地212.5hm2, 人工湿地2507.90 hm2。全县线状湿地面积395.95hm2。

目前, 陆良湿地尚没有纳入专门的保护范围, 管理体系不完善, 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 广大干群对湿地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 人与湿地资源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存在人为破坏湿地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造成湿地退化的现象。应积极探索陆良县湿地的机构、监测、监控、宣传、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控制非法侵占湿地行为的发生, 切实保护陆良县湿地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摘要:依据自然社会概况、森林资源概况分析了陆良县森林资源特点、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森林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对今后一段时期森林资源管理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对林地和湿地专项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思索如何更好地保护森林及森林生态资源。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经营,森林生态,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云南省陆良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陆良县志 (1978-2005) [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0.

[2]陆良县统计局.陆良县二〇一三年统计公报[R].陆良:陆良县统计局, 2014.

[3]陈利红, 吴红全, 陈培荣.陆良县现代林业建设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11 (1) :43~45.

[4]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 2008.

[5]王维家, 董小梅.论我国林地保护制度[J].林业资源管理, 2003 (4) :8~10.

[6]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0.

[7]秦伟, 刘胜祥, 梅伟俊, 等.湖北省湿地保护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 2008 (8) :11~15.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篇2

森林资源管理

摘 要:我国少数民族有大量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传统观念、法制、规定和习俗。这些内容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生态保护特征,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情况,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的影响和作用。该文从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及其与森林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挖掘和借鉴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促进我国林业建设,是林业工作者的紧迫任务之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森林资源管理

一、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多层面上的体现

(一)精神层面——以藏族的自然观与神山崇拜为例

在远古时期,藏族先民在适应高寒缺氧的严酷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本教,其中就包含有神山崇拜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佛教传入藏族后,其行善、惜生、因果轮回等观念与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就形成了以神山崇拜为核心的生态保护文化。其主体观念是“万物一体,众生平等,崇敬自然,尊重生命”。藏族人民认为“宇宙一切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中一切因素都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网中。……大自然有自己的生命权利与生存功能,作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命权,顺从自然生存的规律。……一切生物生于此时此地,都有其生存权,人类只有保护的义务而无损伤侵犯的权利。”[1]在这种自然观的作用下,藏族人民以神山为单位,自发地、自觉地保护着山中的森林、草场、动物、河流、山石等自然物,以极少的物质所取维持着生存。

(二)制度层面——以蒙古族习惯法和 “成吉思汗大扎撒”为例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其自然保护法制传统渊源于公元前3世纪,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蒙古族人在蒙古族法制的习惯法时代就非常重视对草原的保护。蒙古族人的习惯法(蒙语称“约孙”)中把生态保护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其内容包括保护草原、牧场,保护水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树木、森林,节约血液食物资源。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确立自己的立国安邦政策时,颁布实施了一部综合性法典,即著名的大扎撒,把世代沿袭的自然保护习俗提升为国家根本大法。之后,大扎撒的自然保护传统在蒙古各汗统治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中得到了继承,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发展[2]。

(三)习俗层面——以白族的封山、植树俗规与本主崇拜为例

白族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有久远的历史,同时养成了植树护林、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环境保护文化习俗,主要内容是:①定期植树、封山禁伐。相传古代白族人每年都有植树、封山育林的节日,如插柳节、缀彩节、祭山节等,都是集体植树的节日,进入农历七月,各地便相继封山,禁止任何人进山采伐、放牧。②本主崇拜。对生态环境保护,白族人普遍认为人手不如神手,人管不如神管,因而凡是传说中有神“居住”的名山、宝刹和遍布白族村寨的众多本主庙,以及有龙 “居住”的众多龙潭水系,都成了白族地区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③用传统的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加强森林和水源管护,违者将被处以重罚。例如,把森林分为公山林和家族林两种,各派有护林员常年居住在林区管护,护林员的生活由全村每家付米麦1 L予以维持。为了切实保护好公山,一些乡村立碑以定规。碑的内容都是关于保护山林的禁忌和处罚条款,如金华山麓的公山碑、剑川县沙溪乡石龙树本主庙中的乡规碑[1]。

二、生态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反过来文化对人的活动又产生反作用,且同样表现在文化本身所体现的各个层面上。文化与少数民族森林资源管理的关系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文化对森林资源管理的作用

1.森林资源保护

1)森林保护 少数民族对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早已有了认识,瑶族谚语云:“万树千棕,一世不穷”;佤族谚语亦说:“毁了山,破坏了地方”。各少数民族对保护森林形成了许多习俗,其中主要是宗教习俗。在我国西南,许多民族地区都有神林、鬼林和神山,如基诺族代表寨神的神林、傣族的神山等。这些神林和神山上的草木得到了良好的保护。西双版纳傣族的“垄林”在1958年之前有1000多处,总面积约有10万hm,约占全州总面积的5%[3]。2

2)大树保护 水族人对生长在河畔、井边、路旁及村寨门口高大挺拔、粗壮雄伟的古树,如银杏、古榕、巨杉、苍松和倒鳞树等,敬若神明,加以保护。广西隆林的仡佬族通过宗教祭祀来保护神树, 八月十五日过拜树节时,用牛和鸡等祭祀树祖。土家族每年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过赶年,都要给房前屋后的果木树喂年饭。

3)树种保护 即对特殊树种的保护。如纳西族神山中的大栗树,不得任意砍伐和践踏,据说只要动它的一片叶子,都会招来莫大的灾难。侗族对樟树、松柏、紫檀木、猴栗木等一律不许砍伐。

4)幼苗保护 在侗族地区,凡是寨子、凉亭、道路边的乔木,特别是常绿乔木,一旦发现幼苗,不论老少,都主动把它保护下来[3]。

2.森林资源培育

1)植树造林 少数民族不仅保护野生森林,而且还积极植树造林,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壮族有谚语说:“荒山变林山,不愁吃和穿”;苗族谚语说:“种树就望树成材,种竹就望竹成林。”在许多民族地区,人工林的比例很大。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西金秀大瑶山的森林总面积为42970hm2,其中人造林约14800hm2。其所造之林主要是经济林、水源林等,并且一般都是成片营造的。

2)绿化环境 许多民族有在村寨、路边等处植树的习惯,以营造家园、绿化环境、造福子孙。如傣族在村舍种植芳香的缅桂花和仙人掌类植物;侗族喜在风雨桥附近栽树,供行人纳凉、休息;水族常在桥头、河溪两岸种柏树、榕树或樟树等树木。

3)营造特用林 除营造经济林外,少数民族还有一些造林的特殊习俗。侗族、土家族等民族都有种植“十八女儿杉”的习俗。根据侗族习俗,婴儿出生后,家里人就在坡地上栽100棵杉苗,直到18年后才准砍伐,作为男婚女嫁的费用。土家人若婴儿降生在春季,按照习俗须栽下几株或十多株椿树苗,称为栽“喜树”;婴儿若出生在秋季或冬季;主人就得在当年的冬季或次年的春季补栽喜树。另外,在坟山、墓地植树也蔚然成风。如水族群众有在坟山种植枫树的习惯,他们认为,坟山上树木葱茏可以使风水更好,从而可庇佑后人[4]。

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1)分类管理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有其完善的生态系统。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懂得了森林与水源、森林与农业的关系。他们将森林划分为7个类型的林区:一为寨神、勐神林区(神居之地),二为公墓、坟山林区,三为村寨防风、防火林区,四为传统经济植物区,五为传统用材林区,六为国境线防火林区,七为轮歇地林区。其中,四、五类林区可以适时封育,定期开放和开发;一、二、三、六类林区具有祭祀、护寨和维护村寨环境等功能;七为恢复区,一般不能进入这几类林区进行伐木和樵采等,违反者将受到严惩。特别是寨神、勐神林区和公墓、坟山林区更是神圣不可侵犯,人畜未经许可一律不准进入,更不准伐树和垦殖。在哈尼族聚居地,这两类林区是历代保存最为完好,至今仍处于原生状态的森林,几乎无人敢犯禁。历代哈尼族人还严禁砍伐溪河两岸和山箐的森林,以保护水源。即使在历史上盛行刀耕火种的哈尼人聚居区,都要在村寨周围预留不少于千亩的风景林,其作用一是防止野火延烧村寨,二是将刀耕火种的轮歇地与村寨分隔开来。凡到过哈尼族村寨的人们,无不为该民族历来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所形成的独特的梯田风光所陶醉和折服。同时,哈尼族人在历史上就有“立寨植树”、“为子孙种树”的民谚和风俗,凡栽植藤、茶、竹、树者,历来是谁种谁有,永久继承。一般是父辈,甚至祖辈种下的林木,在儿子、孙子成家立业时已成为大宗财富[5]。

2)林粮间作 这是云南僳僳族传统的混农林方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僳僳族意识到农林间作是利用森林的防护效应,实现农业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传统农林混种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间作类型:麻栎+小麦/荞-玉米/水稻/黄豆;竹+水稻/蔬菜;香果+玉米/蔬菜/水稻-小麦/蚕豆;棕榈+玉米-小麦/蚕豆/蔬菜;桤木+茶/荞/小麦(注:“+”为同一季节种植,“-”为不同季节种植,“/”为几种作物可以同时种植)[3]。

(二)生态文化对森林经营活动的影响

1.对森林经营活动的约束

文化的约束最明显地体现在制度层面上。制度文化是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由人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和组织形式,是文化体系中最具权威性的因素,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6]约束性是制度的特征,法律则是特殊的制度。因而,文化的约束作用首先体现在法律上。在蒙古族人的习惯法中,包含很多禁止条律和处罚规定,涉及放牧、采猎、生活、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法律法规继承了习惯法和大扎撒的内容,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有所发展和创新。在清朝时期的蒙古喀尔喀三旗法典中就明确、详尽地规定着保护树木、森林的具体内容,包括什么范围内的、什么样的树木(林)不许砍伐——甚至连树枝也不许采摘,砍伐后如何处罚,等等[2]。其次,文化的约束作用也体现在民规、俗规上。在白族的公山碑、乡规碑、村碑上,刻载着很多成文的禁忌,其内容是保护森林等自然资源。

2.对森林经营活动的指向

文化的指向也同样表现在法制和俗规上。事实上,制度的约束性和指向性往往是并存的。蒙古人的法制不仅对不该做什么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同时也对鼓励做什么做出了规定。上述白族关于定期植树和公山林保护的俗规便是最典型的行为指向。不难看出,文化的指向性不仅表现在制度层面,同时也充分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前述宗教与对山神的崇拜便包含了充分的指向性。

(三)生态文化对森林经营者——人——的作用

文化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人类历史证明,文化作为人的属性,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即表现在精神文化上。“精神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6]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产生压倒性的精神统御作用。

1.精神统御的外在形式——宗教、信仰

宗教是精神统御的形式之一。我国很多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其中以藏族最为突出。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其所信奉的宗教为佛教密宗。11—12世纪,藏族著名的热罗多吉扎**(即热罗上师,也称热译师)在全藏境内传法时,每到一处便向该地发放布施、修公房、建茶坊、赈济穷人和朝圣者,“捐资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等,……凡受热罗上师保护的森林、野生动物,谁也不敢砍伐、捕杀……。由于热罗上师造福的功德,各地风调雨顺,森林水草茂盛,五谷丰收,人畜两旺……” [7]可见宗教对藏民族精神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宗教的自然观成为藏民族精神文化的主体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强力作用下,藏民族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是最彻底的。在宗教思想的统御下,藏民族对森林采取了积极保护的态度,其森林经营以森林保护为主,众多的神山形成了众多的森林保护区,神山崇拜便成了藏族保护森林的主要形式。历史发展到今天,神山崇拜已不再是藏族独有的文化了,而是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由神山文化衍生出来的拜树、拜石、拜敖包、转山等习俗更是屡见不鲜。

泛神崇拜是精神统御的又一形式。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多神崇拜的文化现象,白族的本主崇拜就是典型的一个。白族的本主是多质的,有山神、龙神、河神,还有很多不同时代的民族英雄被后人奉为本主。这些不同性质的本主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寄托,以多种方式统御着族人的精神活动并在多个层面影响着人的行为。白族的本主崇拜是民俗性的,不同于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没有佛教的僧人那样的专职人员从事宗教活动,也没有寺庙那样的专门活动场所,其本主庙更没有佛教寺庙那样雄伟、华丽。族人的信仰活动往往是以家族或村屯为单位,或个人自发地进行。由于对本主的信奉,作为森林经营者的白族人民就形成了“人手不如神手,人管不如神管”的森林经营观念,因而但凡有本主神居住的地方便被划定为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区内的山、水、林、草、动物均得到良好的保护。这种观念把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摆在了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使利用程度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处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保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使得该民族能够世世代代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中生存与繁衍。

在这种精神统御下,全民信教的藏族人民和崇拜本主的白族人民对包括森林在内的自然环境的保护是自发的和自觉的,其民族行为真正体现出“人的群体自觉行为”的文化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自觉地循规蹈矩”的文明特征。

2.精神统御的内在本质——人的内在动力——文化动力

一种文化,在还没有被人所接受和奉行,并最终成为人的自主观念和自觉行为的时候,其对人的作用表现为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和指向;而当它成为人的自主观念和自觉行为之后,文化的作用便发生了质的变化,即成为了人的内在的行为动力。表现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范式内,人们不约而同地、自觉地、自发地在向该文化范式所规定的方向前进。显然,这种文化作用下的人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从少数民族对森林进行保护的自觉程度上便可明显看出,其文化作用已不是外在的、强制的约束和指向,而是已经变成了一种民族的、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文化的动力,也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推动着民族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规定着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的特征——对森林及一切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文化的动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体现的。从文化的演进过程来看,文化的动力是文化范式发展的终极态势,而人类文化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文化发展成为人的内在动力,进而使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结语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篇3

关键词 可持续;森林资源;生态林业;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求,同时,也适用于生态环境。森林资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论是净化空气还是提供人类社会生产原料,或是保持水土不流失、调节气候平衡,森林资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森林资源也是构成生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不论是飞禽还是走兽,都依赖森林而生存,森林资源更是孕育各种珍稀植物和珍贵药材的温床。只有森林资源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促就生态林业、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森林资源的管理也要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保证生态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做到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1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我国的森林资源除了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也有很多遭受了人类活动的破坏。由于人们大量开垦荒地,许多地方的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成为不毛之地。例如海南岛,在过去几十年中,热带雨林面积被砍伐开垦33 hm2,却只达到一半的使用率,森林覆盖率降低了将近四倍。由于人们乱砍乱伐,以及受到自然病虫的侵害,森林火灾的发生,原始森林以每年五千平方公里的速度急速减少。大规模的森林破坏,使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还使土壤失去珍贵的涵养水源能力,导致泥石流频繁发生,我国很多地区面临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

尽管我国森林现状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森林资源呈现不断增长的良好趋势,森林覆盖率提升了一倍,排在世界前列。我国相关部门近年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不但制定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健全的管理体系,还做了许多宣传工作,把工作付诸于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善了森林管理,使生态林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为我国的各方面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木材,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

建国初期,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6.8%,到了现在,增加到16.55%,而与此同时,世界森林资源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我国在森林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天然林地面积得到明显增加,林地保护区也逐渐增多。人工林面积较大,森林滥砍滥伐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2 森林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森林管理水平显著上升,我国的森林资源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森林资源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力度不够,滥砍滥伐现象普遍,人们的对森林的保护意识不够,对生态林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了解不够,对生态环境漠不关心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损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现列出森林资源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可持续发展,只注重眼前利益

国家有关部门没有以可持续的眼光对待森林管理,有一部分林区只是以营利为目的,只注重短期利益,不关注长期发展,导致森林资源产生了严重损失的情况。保护森林资源不受破坏,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林业,维护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

2.2 缺乏科学管理经营方案

目前,我国森林方面的管理经营方案处于不成熟阶段,编制的方案不能达到切实可行的效果,很多方案只是空洞的口号,难以付诸实践,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2.3 森林管理方法不合理,技术含量低

从我国森林管理现状看,暂时还没有实现森林资源全面地、科学的管理,没有做到集规划调查、设计管理为一体,不能够使森林信息得到实时反应,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2.4 管理森林资源的制度和法律不够完善

法律法规对不法分子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使森林资源不受到不法分子在利益的诱惑下的非法破坏。但目前我国森林管理制度离科学合理还有一定的距离,规范不够完善,还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让不少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森林资源与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而目前,我国在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匀。

2.5 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意识薄弱

国家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做到让每个人都具有浓厚的森林保护意识和生态林业发展意识。许多个人特别是林区农民认为森林资源属于大自然天生地长的产物,没有保护观念,随意的滥砍滥伐。

3 森林资源科学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的发展与林业发展密不可分,要发展经济效益,就要先发展生态林业,要正视问题,肯定成果,进一步增强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1 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为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就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林业创新科技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信息为主,帮助森林资源和生态农业实现准确和科学管理,使森林管理更加有意义。要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实施"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这3个原则,来实现我们资源低消耗、生态高效率和污染低排放的效果。

3.2 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采用的管理方法一定要科学合理,经营模式多样化,避免单一,综合林业发展新模式,必须使其具有三大效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采用林草、林药、林果、林菜及林禽结合等模式,这样既能增加收入,还能调节产业结构。

3.3 完善林业管理法律法规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和森林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一系列关于林业的法规、政策和法律方针应该建全完善,才能为林业资源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护,而不是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破坏生态林业,降低生态效益。林业建设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它必须承担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重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还必须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成以生态建设为主。

3.4 加强低产林业改造

人类离不开森林,因为它是孕育人类的母亲,它不仅能保护土壤,涵养水源,还能调节气候,给大家制造必不可缺的氧气,它就是人类的资源宝库。低产林改造是项伟大的工程,近年来。在广大农民带动下,农村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其中大面积杂木、灌木、油茶这些天然林也在低产林改造中被改造,变成了全垦全造的美丽杉木林,当然,其实不少的林业企业和农户们也在此次低产林改造中,收获一定利益。但是,低产林改造也有一些政策漏洞,所以,林业部门必须从现在起要高度重视,加强原生林的保护规划。必须有计划地扶持封山育林,要想恢复生态林业,还要划分出一些稀有林木和杂木林的保护区,减少全垦全造杉木林的面积。

4 结语

森林资源管理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里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想要实现生态林业和森林资源的有机统一及平衡协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犹为重要,增强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国民经济发展功能。在现实意义上完成,森林资源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制高点,完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达到共赢。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篇4

1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及特性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基于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上, 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过程进行科学的理解, 综合考虑生态需求、社会需求、经济需求, 通过制定目标、合理规划、科学研究、有效实践、有力监测等手段改善生态系统的管理工作, 以确保生态系统的整理性、多样性、可持续性, 提高身体系统的健康活力, 以保障森林能持续的获得理想状态和期望的产品服务。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 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表现为整体性、可持续性、社会性、适应性和复杂性[1]。

整体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特性, 在生态系统管理中, 必须将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生态过程等当作整体进行思考, 即要重视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 维持生态系统的过程和格局,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要确定生态边界和合适的规模, 要仿效自认干扰机制。可持续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最终目的, 反映了生态系统动态的维持其组成、功能、结构的能力, 保持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能持续的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社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具有社会性, 生态系统管理要考虑社会价值、组织协调、公众参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等关系[2]。适应性是指将生态系统管理的民主原则、教育、法规学习和科学分析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可持续地管理资源。复杂性是指森林生态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 表现在内部物质循环、信息流、能量转换等关系的复杂性。

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关系

2.1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联系

传统的森林经营主要研究森林的永续利用和其在技术上的反映, 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科学的原则来管理森林产业, 实现经济目的[3]。传统森林经营的核心理论是“法正林思想”, 该理论是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和林业学有效结合的产物, 将森林、林地当中获取效益的资资本, 通过对森林和林地的集约化经营和管理, 不断提高其生长量, 并对林地进行出租获取收入, 增强其经济效益。这种经营管理理念是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过去的近20年中, 支配着整个森林经营活动, 其可持续思想的核心是以木材进行生产。而森林的生态系统管理正是起源于这种传统的林业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 传统森林经营理念和方式的发展下, 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破坏, 推进了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产生, 促使人类对生态系统管理的认知度不断加深。可见, 传统森林经营是促使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 两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

2.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区别

虽然传统森林经营是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弊端仍然很明显, 如传统森林经营违背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低下等。因此, 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是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 还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改革和创新, 两组具有本质区别。

2.2.1 核心理论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核心理论即为“法正林思想理论”, 该理论的基础是传统经济学理论, 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4]。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理论上是现代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系统理论的有效结合, 注重了生态系统、生态结构、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利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森林的生态环境问题, 确保了人与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 维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理想中的产品和服务。

2.2.2 管理目标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管理目的是以林产品的产品生产为核心, 将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产品和服务归置从属为主, 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 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管理目标是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作用出发, 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在社会和自然系统中的服务功能为核心, 向社会输送生态化的、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 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维护森林的生态安全。

2.2.3 经营对象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经验对象为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森林自身的变化、森林资源实物量的保存和增长、森林生态系统物质产品的生产等。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 具体包括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资源, 在生态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整合生态系统内部再生能力要素, 注重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注重利用外部手段来调控森林资源、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2.2.4 经营尺度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是基于林班、小组的空间尺度产生的, 经营单位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林场。而森林生态系团管理的经验尺度是景观尺度, 主要组织形式为社会化、区域化的管理形式。

3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现代化森林经营策略

首先, 要构建一个时间尺度长、空间规模大的森林生态经营体系。对此, 管理工作者必须广泛的调查森林资源, 明确“景观”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具体含义, 要在短周期内对集约化的林业和长周期的林业中开展科学有效的实践, 完善生态过程, 要不断跟踪林地上和社会价值方面的数据, 进行分析后确定更为合适的经营体系。其次, 要转变思维方式, 进行系统性地思考。系统性思考与生态系统方法是一致的, 是学习型组织建立的核心基础, 在具体的管理中, 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将管理重点放在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来。最后, 要提高每个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较高素质的职工才能明确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针对自己认知的实际情况, 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促使系统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4 结语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改革和创新, 吸收了传统森林经营永续经营的科学成分, 是将传统森林经营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中的整合和创新, 同时,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在核心理论、管理目标、经营对象和经验尺度存在一定的区别。在现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推动下的森林经营管理必须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来实现国家森林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伯杰, 刘世梁, 马克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 2011, 20 (11) :17-18.

[2]于贵瑞.生态系统管理学的概念框架及其生态学基础[J].应用生态学报, 2012, 30 (5) :26-27.

[3]任海, 邬建国, 赵利忠.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应用生态学报, 2011, 15 (3) :14-15.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篇5

第一条 为保护重点公益林资源,促进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财政部建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简称“中央补偿基金”)。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补偿基金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央补偿基金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者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使用管理中央补偿基金必须执行本办法。中央补偿基金原则上待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安排后再予以安排。

第三条 中央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为国家林业局公布的重点公益林林地中的有林地,以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

第四条 中央补偿基金平均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4.5元用于补偿性支出,0.5元用于森林防火等公共管护支出。

补偿性支出用于重点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林农的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整地费和林木抚育费。

公共管护支出用于按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库等区域区划的重点公益林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病虫害预防与救治、森林资源的定期定点监测支出。其中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支出用于统一开设防火隔离带(包括生物防火林带)和购置扑火器具等,林业病虫害预防与救治支出用于集中购置药剂、药械和除害处理等,森林资源消长定期定点监测支出用于采集、分析、处理资源数据,以及建立资源档案购置的简易器材等。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区划范围确定不同类型的重点公益林资源动态监测点,定期向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提供资源变化数据。

第五条 对不同权属的重点公益林,补偿性支出分别采取以下补助方式:

(一)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重点公益林,补偿性支出由上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国有林场组织的专职护林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专职管护人员,根据承担的任务量划分专职管护人员劳务费的不同补助标准。补植和抚育补助由国有林场提出具体使用计划,报上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安排。集体林场经营管理的重点公益林,补偿性支出执行国有林场有关规定。

(二)自然保护区内的重点公益林,补偿性支出由上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其中属于林农个人所有或经营的重点公益林,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将每亩4-5元的补偿性支出全部拨给林农,并监督指导林农承担管护责任。

(三)村集体所有的重点公益林,补偿性支出由村集体根据林农承包面积统筹安排,并报上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备案。指定专职护林员统一管护的,专职护林员获得的劳务费用不低于每亩3元,其他补植和抚育补助由乡(镇)林业工作站提出具体使用计划,报县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安排。

(四)林农个人所有或经营的重点公益林,补偿性支出全部拨给林农个人,并由林农个人承担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

(五)其他行业和个人所有或经营的重点公益林,补偿性支出分别参照上述情况办理。

第六条 林业主管部门为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重点公益林所必需的区划、界定、宣传、培训、检查、验收等经费由各级财政预算另行安排,不得在中央补偿基金中列支。

第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支出要求,对上年度中央补偿基金拨付使用情况逐级进行全面检查并上报。省级财政部门商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上报当年中央补偿基金申请报告,并抄报国家林业局。申请报告包括上年度中央补偿基金检查总结情况、当年补偿性支出和公共管护支出数额以及安排计划(见附1和附3)。

第八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重点公益林资源的管理规定,对上年度重点公益林管护、森林资源消长、林地征用占用、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和林业病虫害发生及控制等情况逐级进行全面检查并上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将检查情况上报国家林业局(见附2),并抄报财政部。

第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严格核定获得补偿性支出的人员数,补偿性支出实行定额管理,对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安排不得搞平均分配。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每三年编制公共管护支出规划,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规划按照年度支出计划格式编报。公共管护支出由财政部总额控制,按照集中使用,突出重点的原则,每年商国家林业局根据各省(区、市)重点公益林建设实际需要安排资金,公共管护支出实行项目管理。

第十条 中央补偿基金按照预算级次拨付,对不符合上述第七、八、九条规定的,财政部暂不拨付或不予拨付中央补偿基金。省级财政部门必须在对本省上年度中央补偿基金使用管理检查合格后再逐级拨付。

第十一条 财政部门应设置专账,确保中央补偿基金及时足额拨付,专款专用。县级财政部门或林业主管部门可采取报账制等方式拨付补偿性支出,也可在金融部门建卡,将补偿性支出直接发放到个人手中,确保兑现。财政部门应对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的重点公益林管护支出凭证严格审核,无误后及时拨付。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上级部门下达的补偿性支出数额和批准的公共管护支出计划拨付和使用中央补偿基金,不得随意调整。经国家批准征用和占用重点公益林林地的,由国家林业局将征用占用林地地点和面积报财政部,财政部从下年度起停拨中央补偿基金,调整用于其他已经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

第十三条 林业主管部门应与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和集体林场等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自然保护区内的林农,管护合同与自然保护区签订;村集体与林农个人签订管护合同;其他行业和个人与所在行政区域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签订。管护人员必须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管护责任落实后再安排中央补偿基金。

林业主管部门与国有林场等管护单位签订的合同使用本办法规定的统一格式(见附4)。管护单位与个人签订的管护合同内容与格式,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商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四条 管护合同执行一年期满时,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和集体林场等要将获得劳务费或补偿费的人员名单、金额,以及管护任务完成情况张榜公布,由所在单位或集体考核,群众评议,对符合合同要求,完成管护任务的人员,兑现劳务费或补偿费并续签合同。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未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的,不予支付其劳务费或补偿费并终止合同。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中央补偿基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档案;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和集体林场等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设置专账独立核算。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中央补偿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接受财政部驻各省财政专员办和审计部门的审查,违反财经纪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 凡截留挪用中央补偿基金的,省级财政部门应督促有关责任者以自有资金补拨,拒不补拨的,省级财政部门从下年度起暂不予安排中央补偿基金,直到补拨为止。对违反重点公益林管理规定的,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建议商财政部适度扣减中央补偿基金。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财农〔2001〕190号)同时废止。

附:1.中央补偿基金支出情况总结表

2.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情况表

3.中央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计划申请总表及表3-

1、表3-

2、表3-3明细表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篇6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

青山不老树为本,绿水长流林是源。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等重要功能,在保护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森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森林,森林更需要人类的保护。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森林资源破坏非常严重。火灾、虫灾、环境污染等也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面对森林资源的严重不足,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日益重要。对林业来说,必须不断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1.努力增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运用种形式、渠道,广泛宣传《森林法》等森林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转变林区的百姓"靠山吃山"的观念。教育林农明白山上的森林不只是“祖先”传给你的,还要留给子孙后代。如果现在把树木砍伐光了,山秃了,水土流失就会日益严重,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人类将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等等。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家园,使人人自觉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的使命。

2.着力限制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沼气、煤炭、电能、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替代薪材,减少农户,加工企业、餐饮业消耗薪材;二是严厉查处、打击加工企业非法收购木材。加强原木、薪材的运输管理,严厉打击盗伐、偷运行为,并禁止原木、薪材外流;三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变“砍”森林为“看”森林,努力从生态旅游中增加林农收入;四是加快发展非木质森林资源产业,鼓励扶持林下种植药用植物、野生疏菜、野生花卉、养殖禽类等产业,增加林农收入。

3.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措施

一是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弥补林权所有者的一些损失。二是探索建立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按照有利于国家、集体和林农,有利于严格保护,有利于责、权、利统一等原则,探索、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机制,切实管护好生态公益林;三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林权流转和经营机制,提高林农管山、护林和造林的积极性,提高林农的效益,从而促进管护好森林资源。

4.健全责任机制,强化森防工作

要充实和健全各级森防组织机构,落实各级领导负责制。一要建立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机构成员会议,分析形势,协调部门采取联动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二要落实保护责任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目标,层层落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有效的保护责任机制体系。各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要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建立护林队伍,加强巡查,责任到人。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制定实施岗位责任制、跟踪考察、奖惩兑现等条例措施,进一步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加大对林内火源的监控力度。认真落实森林防火目标责任制,强化森林防火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结合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严格野外火源管理,完善扑火预案,备足扑火物质,专业扑火队伍24小时待命,要加大巡查力度,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做到有火情及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

5.严厉打击破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密切协调,认真履职,加强检查,严格管理,及时掌握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布控防犯网络,发现一起,打击一起,确保我市森林资源安全。

6.制定生态工程计划,合理利用天然林区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制定并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计划,不断提升森林资源储备和促进生态修复为主的林业工程项目。大力更新造林,封山育林,尽快恢复和重建被破坏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注重森林生态结构的改善和功能的增强;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不断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既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和培育,又可对林木进行适度的间伐和择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林间资源。

7.继续抓好造林绿化工作

要抓住有利时机,把造林绿化工作落实好、完成好。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加快绿化进度,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绿化任务;抓好义务植树工作,加大对全民义务植树的重要性、全民性、法定性和义务性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植树造林工作的认识。搞好造林管理“造一片,成一片”,不断巩固造林成果。完善造林地补植,对存活率低的地块组织补植;做好幼林抚育灌溉、除草、松土和病虫鼠害防治等工作,促进幼林生长;同时强化造林地的管护,落实责任,使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开展造林区划、林业区划和主要造林树种的生态气候区划。建立乔灌草立体配置、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篇7

1、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内涵

1.1 森林资源

狭义上, 森林资源主要指的是树木资源, 尤其是乔木资源。

广义上, 森林资源是以林木为主体, 包括林地、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森林环境和景观等资源的总称。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广义的森林资源。

1.2 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所提供的各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被人类社会实际利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它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防护土地和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和住区防护、景观游憩等方面。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在经济性和公共物品性。

2、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价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学者们对单项生态功能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森林涵养水源效益的研究, 森林防护效益的研究, 森林固持二氧化碳效益的研究, 森林野生生物保护效益的研究, 森林游憩效益的研究, 森林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森林净化大气效益的研究。

刘飞分析了国际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形成机制, 探索性地提出了我国森林生态市场化的推进对策。王献锋等分析了林地生态效益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能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林地生态效益价值评价模型。曲宏城, 刘向东计算辽宁省清原县森林生态效益。

从总体来看, 单一生态功能的评价较多, 综合性的评价较少。宏观性的计量研究较多, 大多是在较宏观的层次上以全球、国家、省、大流域等为统计单位的。评价结果的实际操作性差。对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大多仅限于静态, 动态评价研究还很少见。

2.2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对生态效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林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视, 很多国家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从森林生态效益的研究内容上看, 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森林水源涵养、保护土壤、改善大气质量、调节气候等方面。森林生态效益的单项研究较多, 综合研究较少, 单因素分析较多, 而系统分析较少。

国内外对森林生态效益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许多问题。

2.3 评价方法

(1) 替代市场技术法

替代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环境效益的经济价值。其中著名的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等。值得注意的是, 森林是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其生态经济价值是无法用人造工程来代替的。

(2) 模拟市场技术法

模拟市场技术以支付意愿 (WTP) 和净支付意愿 (NWTP) 来表达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常用的为条件价值法 (Pearce D, 1998) 。[2]

(3) 价值法

以产生生态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 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 一般用货币值表示。

(4) 效益法

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 以森林诸效能所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作为公益林生态效益计量值, 用货币值表示。

(5) 效能法

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作为生态效益计量值的依据。它可以用实物量表示, 也可以用货币值表示。

不管哪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和当前的具体实际条件综合分析比较最后选择最佳评价方法。

3、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举例

本文比较认同的一种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如下表, 且此指标经过了建立者的初级实验证明。采用层次分析法,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的三层结构如下表, 其中, 每一个三级指标又由一系列更低的指标群体构成。

指标参考来源:北京林业大学李会芳《森林资源评价》毕业论文

4、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 国内外对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笔者认为现阶段评价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4.1 时点数据评价研究多, 时段评估研究还很少见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 笔者发现, 现在大多数学者对生态效益的经济计量都是时点数据, 而缺乏从时段角度的研究, 比如某一段时间内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量的变动情况, 某一时点与另一时点的效益大小比较, 森林资源的不同季节生态效益的比较等, 缺乏动态的观测研究。

4.2 单项评价方法各异, 评价标准不一, 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不强

极为相似的林分在不同的时空和社会经济条下, 发挥的效益也不一样, 有些森林效能的作用结果无法直接计量, 因此找到一种评价各种森林生态效益通用的方法变得十分困难。而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计量得出的结论必然存在很大差异, 使结果不具有可比性。

4.3 综合评价不够, 综合指标框架存在争议, 评价不够全面

我国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 多为单一生态效益的评价, 全面评价较少, 缺乏权威的、公平的综合指标体系框架, 现有研究的指标体系框架研究不够全面,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在评价中往往忽视了许多生态公益性能, 某种森林资源可能有多种生态效益, 而在计量方面常常容易被忽略。

4.4 层次分析法下的线性综合指标, 不能满足评价准确性的要求

利用层次分析法将目标指标进行多级细化, 得到基础的指标, 是常用的方法, 然而多数学者采用对每一种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独立评价后, 累加起来作为综合指标的评估方法。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 这样的评估方法, 忽略了各种森林生态功能之间的复杂相关性, 各种不同的森林效益计量方法中, 存在计算的重复性问题, 不能满足评价准确性的要求。

4.5 具体评价数据复杂, 且技术上支持不够, 获得困难

以本文中介绍的指标体系框架为例, 12个三级指标数据是经过一系列基层指标综合作用后才能得出的结果, 做一次系统的评价所需的指标过于复杂, 而目前对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技术支持手段还较为落后, 不仅速度慢、费工费时, 而且数据质量不高。

4.6 评价多基于宏观层面, 评估结果再准确也难以将其具体实施

目前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评价研究大多是在较宏观的层次上的。使得评估结果很难落实到山头地块。就算我们得到较为理想准确的数据信息, 这些结果也难以得到实施。例如, 天然林的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确定, 由于计量评估的尺度较大, 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就很难体现出空间信息的异质性, 这势必造成补偿的不公平, 影响农民的利益。

5、结论与建议

5.1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管理, 强化时段评估研究

只有做好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管理, 才能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动态评估。要强化时段评估研究。比如某一段时间内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量的变动情况, 某一时点与另一时点的效益大小比较, 森林资源的不同季节生态效益的比较等。可以利用3S技术收集、管理、分析评估森林生态效益所需的各种信息 (空间和属性信息) , 争取达到动态评估的目的。

5.2 加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统一口径

要加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统一口径。使评价结果能为林业补偿等法律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生态效益研究应与国家的林业政策目标相结合, 使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具备实践性的定位。

5.3 建立科学的生态效益评价理论框架, 加强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我们需要针对我国的国情、林情, 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框架, 形成我国有特色的计量模型与评价方法体系。同时, 我国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 多为单一生态效益的评价, 缺乏全面评价, 建立以各种森林生态效益为参数的综合评价是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5.4 进行聚类分析, 简化指标体系的设想

以上文中介绍的指标体系框架为例, 做一次系统的评价所需的指标过于复杂。若在能基本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的前提下, 将其进行聚类分析, 简化指标, 不仅能使具体评价的数据获得难度大大降低, 也将大大降低收集数据的成本, 动态监督管理的难度, 同时会大大降低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因此, 笔者认为:通过多个试点数据进行指标的聚类分析, 并将指标体系简化,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简化评价工作难度的办法。

5.5 加强技术上的支持

3S技术 (RS遥感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 是当今发达国家用来分析、获取和管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 可以利用3S技术来收集、管理、分析评估森林生态效益所需的各种信息 (空间和属性信息) , 从而达到动态评估的目的。[7]

5.6 缩小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尺度, 保证具体实施的公平性

由于目前计量评估的尺度较大, 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就很难体现出空间信息的异质性, 缩小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尺度, 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效果。以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数据背景, 可以实现评估尺度和结果落实到每一个山头地块。

5.7 尝试建立非线性模型, 增强计量的准确性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 现有的评估方法忽略了各种森林生态功能之间的复杂相关性, 不能满足评价准确性的要求。所以, 笔者认为应当尝试建立非线性模型, 增强计量的准确性。

摘要:依据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现状以及学者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了现阶段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中存在的6个问题, 并提出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简化指标体系;尝试建立非线性模型, 增强计量的准确性;加强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 并对时段数据进行评估;加强森林多种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缩小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尺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标准;加强技术上的支持;建立科学的生态效益评价理论框架;加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研究等7点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的会计核算探析[J].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7.3

[2]何利平.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山西科技.2006.5

[3]刘飞.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生产力研究[J].2010.3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篇8

一是在平原地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林网绿化工程, 提高农田防护功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 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落实和兑现补偿政策, 加大造林地管理、管护投入, 建立健全管护队伍, 调整结构和开发特色产业, 解决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三是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 重视集体林的管护, 通过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 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同时, 开展多种经营, 开发新产业, 妥善安置富余职工, 维护林区稳定。四是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 巩固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切实保护好各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五是实施湿地保护工程, 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湿地保护、恢复等措施, 有效保护湿地资源。

2 严格森林资源管理, 划定禁伐区、限制采伐区和自然保护小区, 建立生态保护重点控制区。

2.1 除已划定的国家公益林外, 港口湾水库、省道沿线第一层山脊以内的天然林、天然次生林严禁采伐, 人工商品林严禁成片采伐, 采伐强度不得超过20%;县道沿线第一层山脊以内禁止成片采伐, 采伐强度天然次生林不超过20%, 人工林不超过30%。将具有保护价值、森林景观独特和成片的古树名木、水口林等相对集中的山林划定为自然保护小区, 严禁采伐。禁伐区、限制采伐区、自然保护小区内的天然次生幼林全部实行封山育林。加强树木采伐管理, 制止乱采乱挖。严禁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采挖胸径5cm以上的树木;严禁采伐国家既定的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及国家、省重点保护的树木;对达不到合理株数的树木禁止采挖, 达到合理株数的, 采挖强度不得超过5%。

2.2 加强森林资源限额采伐。加强和改进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 实行分区施策、分类管理。严格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把住采伐“源头”消耗关, 对一些生态区位重要和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乡、村, 坚决调减木材生产计划, 确保森林资源休养生息, 坚决管死国家级重点公益林, 放活人工商品用材林、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非规划林业用地林木的采伐。

3 建设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首先, 要不断完善和建立资源管理法规体系, 通过立法、完善法规, 做到以法治林。其次, 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建设, 完善林政稽查队伍和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 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同时建立林地林权、森林资源、退耕还林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资源监测, 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 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第三, 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 强化管理措施, 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第五, 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 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 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第六,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实行“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 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 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 着力促进森防工作由重防治向重预防战略转变, 由治标向治本转变, 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由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提高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自身抗御林业有害生物功能, 提高预防和消灭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重点完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建设。

4 积极鼓励植树造林, 大力推进绿化, 有效防止自然灾害

其一, 鼓励利用多种资金,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植树造林, 营造的林木谁造谁有, 维护承包造林者的合法权益, 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其二, 规定优惠的措施, 鼓励开发“四荒”植树造林;其三, 有效科学地限制开山采石;其四, 规定退耕还林的土地种类和实施退耕还林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其五, 重点保护公路两旁的植被, 防止塌方和泥石流中断交通, 影响经济发展;其六, 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森林植被的有效保护, 才能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有效控制各种自然灾害。

5 加快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

一要采用速生健壮的良种壮苗, 掌握科学的栽培技术, 缩短林木生长周期;二要落实有关政策, 争取速生丰产林建设资金, 制定和落实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补助政策, 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三要由相关企业、个人和政府密切配合, 将速生林基地建设的布局和产品方向协调一致, 共同管理;四要在分类经营管理体制下, 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 自主确定对林木采伐的方式、时间和数量, 真正做到“谁造林、谁拥有, 谁投资、谁收益”。

摘要: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林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森林资源管理贯穿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 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各项林业工作不断深入。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 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篇9

1 森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1.1 农林是陆地生命的摇篮, 具有综合的环境效益

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要靠氧气来维持生命, 而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机。如果没有森林等绿色植物制氧, 则生物生存失去保障。森林具有较强的贮水量, 可以防止土砂流失, 保护栖息鸟类, 供给氧气, 还具有较强的环境效益。另外森林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与氧气在大气中的平衡起调节作用。

1.2 森林是消减环境污染的万能净化器

森林能阻滞酸雨, 降尘, 还可以衰减噪音, 降低风速, 减弱风力。森林还可以分泌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以净化空气。

1.3 森林可以调节水分,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森林可以通过对风力的减弱临近农田的水分蒸发量, 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是很显著的。

1.4 森林能降低年平均温度, 缩小年温差与日温差, 减缓温度变化的剧烈程度

这是因为森林的呼吸蒸腾与蒸发水分, 消耗了大量热能。森林作用可促进水分小循环, 改善小气候, 增加降水量。

1.5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 最理想的物种基因库

森林具有明显的层序性,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小生境或小气候条件, 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每个小生境中生活着许多有代表性的生物, 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区。据估计进热带雨林中就有数万种生物。这些生物遗传库已给现代农作物与药草提供了许多物种, 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2 我国森林资源与特点

2.1 森林资源现状

我国思念林生态系统的类型齐全, 包括有热带雨林到亚寒带针叶林的各种类型。1949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87亿平方公里, 覆盖率13.0%。20世纪70年代减少到1.8亿平方公里, 覆盖率12.7%。到20世纪80年代末, 覆盖率上升到12.98%, 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1991年森林面积达到12963万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为13.4%, 森林蓄积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年0.3亿立方米“赤字”, 增加到现在的0.38亿立方米盈余, 这表明中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 但是, 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 森林质量不高, 郁闭度偏低 (全国平均为0.52%) , 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 任意改作耕及其他用途, 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要消灭用材料的“赤字”与森林的破环的退化, 则要求采取一致紧急行动, 退耕换林, 大力培育森林资源, 使公众了解森林的重大影响, 并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活动。

2.2 森林资源特点

2.2.1 据统计, 全国乔灌木树种约有8000种,

其中乔木约2000种, 包括1000多种优良用材及特用经济树种;中国森林类型众多, 拥有各类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季林, 雨林以及他们的各种此生类型。2.2.2人均森林面积1.3亿平方公里, 进占国土面积的13.92%, 占全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4%, 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2.2.3森林分布不均。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与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森林面积占全国的一半, 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3/4。2.2.4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林种结构与林龄结构的不合理。林种结构中用材林面积过大, 发护林与经济林面积偏少, 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林龄结构中幼龄占33.8%, 中龄占35.2%, 成熟林占31%, 成熟林比例少, 近期可供采伐的森林资源不足。2.2.5森林地生产力低。我国森林地生产力低主要表现为: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残次林多、单位蓄积量少与生长率不高。

3 森林资源破环环境的影响

3.1 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3.1.1 生态平衡失调。

森林面积的锐减, 使复杂的生态结构受到破坏, 原有的功能消失或减弱, 导致自然生态进一步恶化。大片林地被砍杀, 使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 也使地表截蓄径流能力的减弱, 加剧了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 扩大了水土流失区。3.1.2环境质量退化。森林在生态平衡中起决定作用, 有人认为环境中的林业问题、玩平方公里农业问题、水利问题、土壤问题等, 其中心是林业问题。森林破坏必然会引起环境质量退化, 引起水土流失, 土质沙化, 对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3.1.3造成野生动植物种减少。森林面积的缩小, 使野生动物失去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破坏了野生动植物栖息与繁衍场所, 使2.5万种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3.1.4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化二氮与甲烷对地球温度与臭氧层破坏产生主要影响的三种气体。具有关资料表明, 对热带森林的破坏加剧了大气卫视效应的严重性, 热带森林的土壤与人林耕种土地对大气中碳循环的影响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原始森林地区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此生地区多, 同时吸收消耗的甲烷更多。森林砍杀后二氧化碳释放量明显减少, 同时因光合作用减少, 也较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导致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增加。3.1.5引起气候变化、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森林的减少使这种功能大大减弱。如我国四川的森林覆盖率从25%降到13%, 有46个县的年降水量减少了10~20%, 历史罕见的春旱也年年出现。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 随着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5%, 今年来变的三年二旱。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森林减少的趋势都非常一致。

3.2 我国森林资源破环的原因

3.2.1 集中过伐, 消化量大于生长量。

目前国家的木材85%以上集中在林业局, 过量采伐现象十分严重, 有些林业句由于建设不上去, 林业资源面临枯竭, 集体林区情况更严重。过量的采伐主要集中在沿海 (路) 的林区, 不少沿海 (路) 的成熟林资源已被砍光, 只有靠砍中龄材, 有些已无林可采。由于集中过伐, 我国森林资源的生产量远远小于消耗量。3.2.2计划外伐采量大, 难以控制。由于居民烧柴, 城乡工业烧柴以及一些地方用材等非国家计划用材, 加速了林业资源的消耗量, 全国林区每年烧掉木柴约6500万平方米, 超过国家计划的全部用材量。占全国森林资源消耗量的35%。3.2.3森林火灾几病虫害。火灾是森林的大敌。1987年发生的大兴安岭大森林火灾, 受害林木总蓄积量3960玩平方米, 使该地区森林后备资源至少7~10年才能恢复。森林病虫害也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全球森林斌虫害有100多种, 危害面积达667万平方公里, 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的森林生长量至少达1000万平方米。3.2.4毁林开荒与滥伐现象。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 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大面积毁林开荒的现象。由于毁林开垦, 不仅使森林资源面临枯竭, 更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4 森林资源的保护

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 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 此外还要做好一下工作:

4.1 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业管理

要管好林业, 首先要建立与完善林业机构;二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三是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计划;四是严格采伐审批手续;五是重视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防治;六是用征收森林资源税的方法, 加强森林管护。

4.2 合理利用天然林区

利用森林资源, 一定要合理采伐, 伐后即使更新, 使木材生长量与采伐量基本平衡。同时要提高木材利用率与综合利用率。

4.3 分期分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

在本世纪末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应分期分阶段与分不同地区来实现。

4.4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一点星星火, 可毁大年林”要是森林

4.5 开展林业科学研究

重点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特别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改善生态状况, 力求生态、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相对协调法杖。

4.6 控制环境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篇10

关键词:森林,保护,生态,建设

1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重要性

1.1 森林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

森林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生命世界, 它们每天承接这天赐的雨露阳光, 吸吮着大地的乳汁, 自由自在而又神秘莫测。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与眷顾之情, 总是通过森林来传达。而人类改善环境的愿望, 常常是借助森林的力量来实现。首先, 森林能够净化空气。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领, 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叶面积巨大, 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种大得多。据测定, 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 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功能, 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 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其次, 森林能够调节气候。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能, 减少地面增温。冬季森林叶子虽大都凋零, 但密集的枝干仍能削减吹过地面的风速, 使空气流量减少, 起到保温保湿作用。据测定, 夏季森林里气温比城市空阔地低2~4℃, 相对湿度则高15~25%, 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气温要低10~0℃。1.2森林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动力”。森林是绿色金子, 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的宝库, 森林为我们提供木材,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抗洪防涝, 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制造氧气, 使空气清新。人们誉它们为“大自然的美容师”、“特种医生”、“木材制造厂”、“绿色品仓库”、“价廉物美的肥料、染料”等等。地球离不开森林, 人类离不开森林。没有森林, 就没有人类, 更没有人类文明。由此可见, 森林或森林环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与人类关系极其密切, 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森林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还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卫生保健、有利国防等作用, 也是天然的基因库。然而, 森林正在遭受空前的灾难, 为了不让人类的朋友消失, 我们要保护好森林。

1.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屏障,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森林是人类的一个巨大自然资源, 是陆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组成结构最复杂、物种资源最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维持水、土、大气等生态环境的屏障, 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森林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的崛起的战略中, 林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2.1 不断加大保护和建设力度, 努力构筑祖国重要生态屏障

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林业法治建设提供全面的规范与保障, 所以林业法制是我国林业实施跨越式发展必需的保障条件之一。因此, 我们应积极建立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规定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明确政府有关部门在保护和管理天然林方面的具体职责和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完善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方面的法律制度。应尽快制定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流转方面的法规。完善森林采伐更新管理的法律制度。主要内容是森林采伐更新应当遵循的原则, 商品林采伐主要实行的采伐方式, 商品林的采伐年龄, 主管部门的监管、服务职能等。同时, 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 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弥补林权所有者的一些损失。探索建立我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按政府和受益者一起合理承担的原则, 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积极探索、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机制, 切实管护好生态公益林。

2.2 加强监督检查, 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建立领导干部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 明确市、县、乡三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 定期检查, 狠抓落实。维护生态平衡是环境保护的任务, 也是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各级人大和政协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不定期开展视察和调研, 对森林资源保护实行全面监督和检查, 提出各项建议和意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尽快整改、落实, 提高了依法行政和森林资源管理水平。严格林业执法, 切实保护和管理好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赋予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也是林业执法的主要内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 加强森林资源监管, 对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珍稀野生植物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打击。要坚持并完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 坚持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和凭证经营加工木竹, 对无证采伐、非法运输、无证收购和无证经营加工木竹的违法行为, 要坚决依法查处。对破坏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资源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惩同时, 积极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环境基础。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能源库,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赖林业生态体系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物质基础。森林生态系统在提供木材、林产品、绿色食品、药材、生物能源以及发展相关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

2.3 加强宣传教育, 形成全社会参与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新风尚

森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森林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 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各项林业工作不断深入。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 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 既有不可代替的生态效益, 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必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要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 进一步加大森林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 普及林业和生态知识,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意识。

3 结束语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篇11

祁连山;森林;生态水资源;保护策略

祁连山是我国著名的高大山系之一,位于青藏高原北麓边缘,地跨甘肃、青海两省,自然环境独特,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民乐县境内发源于祁连山的七大河流,养育着24万民乐人民,滋润着民乐266666.7多公顷山川水地,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兴衰枯荣,直接关系着民乐县商品粮基地的存亡,影响着民乐县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全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区域资源现状

1.1区域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气候状况

民乐县境内的祁连山,位于走廊南山之东段北麓,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0€?1′~l00€?6′,北纬37€?4′~38€?1′。地貌属祁连山地地貌类型,地形结构由南向北为高山、亚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等多种形态,海拔一般在2400~4000m,最高峰达4800m,最低谷2000m,坡度在主沟两侧较陡,一般为30~40€埃渌卮匣海话阍?5~30€白笥摇F蚴舾吆敫珊怠⒏珊道嘈停昃?.47℃,太阳年总辐射量120千卡/cm2,年总日照时数2600小时,年降水量346~500mm,年蒸发量1700mm左右,植物生长期140天,平均无霜期小于78天。

1.2森林资源现状

总经营面积60547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6502.2公顷,非林业用地24044.7公顷。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7370.3公顷,疏林地282.6公顷,灌木林地28493.9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12.7公顷,苗圃地2.2公顷,宜林地240.5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44.6万m3,森林覆盖率为49.3%。林区森林大部分为中幼龄林,森林资源主要是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乔木和高山柳、锦鸡儿、爬地柏、金露梅、银露梅、小蘖、花楸、栒子、沙棘、高山绣线菊、白刺等灌木为主的天然水源涵养林,在阴坡、半阴坡、半阳坡以条状、块状或团状分布,人工林主要以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更新林,林区内有野生动物54种,主要野生动物有鹿、猞猁、豹、青羊、狐狸、旱獭、兰马鸡、雪鸡等,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十多种。主要药用植物有羌活、独活、秦艽、柴胡、大黄、甘草等。主要矿产资源有铁、铬、煤、石灰石、石膏、磷灰石等。

1.3水资源现状

祁连山林区是我县的主要产流区,也是地下水补给区,境内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北坡,属内陆河流域黑河水系,年径流量4.21亿m3。高山北坡终年积雪,并发育为现代冰川,冰川面积1020公顷。有大小支流85条,河道总长度236.6km,其中有7条主要河流,即苏油口河、大堵麻河、小堵麻河、海潮坝河、洪水河、玉带河和童子坝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230万m3,占总径流量的88.0%。有12条较大的小沟小河,即河牛口、马蹄河、柳家坝、黄草沟、乃堵坝、山城河、红岭河、砂咀口、石灰窑、天井沟、小香沟、大香沟,均发源于浅山沟谷丘陵之间,分布于全县七大河系,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019万m3,占总径流量的12.0%,其中黄草沟、红岭河水量尚未拦蓄利用,大香沟、小香沟、天井沟水资源被山丹军马场所利用。

流域地处祁连山洪冲积扇倾斜平原上,地表径流来源于山区中高山纵深地带,降水补给占64.74%,地下水占31.78%,冰川融水占3.48%。因山区植被较好,气候相对湿润,降水量较丰富,是地表径流的形成区。在地表径流中,冬春季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夏秋季以降水补给为主,具有春寒、夏旱、秋涝、冬枯之特点。径流年际变化相对稳定,但年内分配不均。根据45年的水文系列资料分析计算,年径流量变差系数在0.16~0.35之间,各河流汛期5~9月来水量为35980.66万m3,占年来水量的87.2%,非汛期10~4月来水量为5268.11万m3,占年来水量的12.8%。

2.水资源利用现状

2.1水资源总量

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1249万m3,丰水年为48040万立方米,平水年为40537万m3,偏枯年为34038万m3,枯水年为29315万m3。

通过地下水资源均衡计算表明,全县地下水资源补给量为28924万m3,重复计算量为26193万m3,净补给量为2731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3980万m3。地表水人均、亩均占有量分别为1700m3、480m3。

2.2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分析

2.2.1地表水可利用水资源量

全县多年平均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为37824万m3,平水年为37041万m3,偏枯年为31427万m3,枯水年为27002万m3。

2.2.2地下水可利用水资源量

民乐县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分布在洪水河、童子坝灌区,即六坝、北滩、民联、永固等地,现有机井275眼,除供人畜生活饮用和工业用水外,主要配合河水,调剂农田灌溉。现状年开采量为2400~2800万m3。

2.2.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

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水资源量为54201万m3,地下水现状开采量为2400~2800万m3,泉水量为197万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0201万m3。

2.2.4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民乐县属资源性缺水的农业县,全县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39062万m3,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为37824万m3。全县经济社会系统需水总量为40940万m3,其中:农业需水量36084万m3,林草及生态需水3250万m3,工业需水594万m3,城乡生活和牲畜需水847万m3,其它需水165万m3。全县平水年可供水量33275万m3,缺水量为7665万m3,缺水程度为18.7%。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16377万m3,现状开采量为2400万m3,开发利用程度仅为14.65%。系统耗水总量中农业用水占88.1%,林草及生态用水占7.94%,工业需水占1.45%,城乡生活和牲畜需水占2.07%,其他用水占0.44%。

2.2.5水资源管理现状

一是依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全面实施了取水许可审批、登记、发证和年度审查等工作。全县办理取水许可的共有213个单位,取水口261处(眼)。

二是搞好全县水资源的规划与优化配置。

运用科学方法对全县地表、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统计,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掌握水资源储量、质量和动态,核定水资源总量和用水定额,会同有关部门合理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制定了水的中长期供求计划和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利用水资源。

三是健全和完善了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按照核定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足额征收取用水户的水资源费。

四是水量与水质并重,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及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工作。

连续五年实施了童子坝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000公顷;沿山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已治理面积达1333公顷;对洪水河流域、童子坝河流域水资源涵养区实施了封禁治理项目,加强预防监督,保护水源植被,防止水源枯竭和水质污染;严格控制超采,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制止围湖造田、侵占河道、设障阻水等破坏侵占水域的行为。

3.现状水资源洪水灾害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浅山区,南高北低,由于受地形及海拔的影响,地表径流来源于高、中山纵深地带,在径流总量中,降水占64.74%、基岩裂隙水占31.78%、冰雪融水占3.48%,各河道径流变化受降水影响十分显著,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9月份降水量最大,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6.4%左右,4~6月份降水较少,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9%,10月至次年3月份,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2.7%。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每逢春末夏初高温天气或夏、秋暴雨期,山区就形成融雪洪水、暴雨洪水或雨雪混合型洪水。大雨、暴雨多出现在7~9月,虽然概率较小,但多为阵发性,历时短,来势猛,强度大而集中,破坏性强。产生的山洪倾斜而下,泛滥成灾,往往造成冲毁村庄,淹没农田,摧毁道路、桥梁等灾害。在山前平原区也常常出现短时局地暴雨,对农田、村镇、渠路等造成危害。在夏末秋初8月上旬至9月中旬的时段内,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致使作物霉烂,粮食生芽,不但导致作物减产,而且会降低收获物品质,其危害很大。

4.对祁连山出山径流保护的应对策略

祁连山是我国主要冰川、湿地保护地域河西内陆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保护区作为生态功能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限制开发功能区。其发展方向为:以构建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为重点,实施对祁连山冰川、湿地、森林、草原抢救性保护,防止人为生态破坏,实行严格的封禁措施,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创新保护机制,适度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引导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减轻生态系统压力。按照“南护水源,中兴绿洲,北防风沙”的治理战略,强化祁连山保护区水源涵养,采取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加快我县中部绿洲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遏制北部滩荒漠化,实施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参考文献

[1]民乐县统计年鉴(2008年,2009年,2010年)

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篇12

世界上共有森林面积为38.6亿公顷, 占世界陆地面积30%左右。

中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地区。东南部地区和台湾岛主要是人工林。

由于我国人口多, 人均林地面积就相对很少。毁林开荒、乱砍滥伐, 使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森林资源破坏非常严重。火灾、虫灾等也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面对森林严重不足, 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日益重要。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改善生态、保护环境, 加快林业发展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 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危害

由于人口膨胀, 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局部发生的乱挖滥采野生植物、无序采矿等掠夺性破坏行为, 导致现有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隐患时而显现, 尤其是恶性的深林大火产生, 是造成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森林生产力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 对环境和气候也产生着恶劣的影响。如:沙尘暴、全球气候变暖、濒危生物生存异常乃至迅速灭绝等现象。都与林业生态安全与稳定有着主要的关联, 因此, 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尤其是加大森林防护工作, 对我们每位公民来说, 必须认真及时地纳入我们整个日常生活的行为之中。

2 加强防火, 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

森林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认真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 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森林火灾不仅严重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也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带来危害。因此要做好森林防火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 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

森林防火教育既是护林工作的基础, 也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森林防火的意义、森林防火教育的重要性及森林防火教育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指导。

长期以来, 由于忽视森林经营, 我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中幼龄林比例高, 林分过疏、过密比较普遍, 林木枯损量年均近1亿m3, 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产力和增强森林多种功能的潜力巨大。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业行政执法工作, 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 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 减少森林的碳排放。才能把握森林资源总体状况, 推动林业科学发展。

3 保护森利资源, 森林防火的具体措施

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 要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才能有效保护好生态环境。

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防火措施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3.1 思想认识

要提高认识, 森林防火工作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稳定的需要。

3.2 宣传工作

要提高责任意识, 全面宣传森林防火知识, 让群众了解重大森林火灾的危害性, 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字。

以景区的防火宣传为例:

一是在景区入口处设置了中、英、日、韩等多国文字多种颜色标识的每日火险等级标示牌, 提醒进入景区的游客当天的森林火险程度;

二是在景区入口处设置火源回收箱, 要求游客在进入景区时将随身携带的火源放入火源回收箱, 有效控制了进入景区的火源;

三是及时关闭了原始森林观光和景区内所有的人行栈道, 每天坚持派出专职消防队负责对景区公路两旁干枯的草丛进行人工洒水, 增加公路沿线草丛的湿度, 从而降低森林火险隐患;

四是利用电子大屏幕开展森林防火宣传。采取“点、线、面”相结合方式, 利用景区入口处大屏幕滚动播放森林防火宣传警示片、大力营造森林防火的浓厚社会氛围, 保证了森林防火意识深入游客心中。

3.3 预防措施

森林防火工作预防是基础, 要落实专兼职护林人员, 要增添防火设备, 要清理火灾隐患。

3.4 责任落实到位, 认真落实防火措施

森林防火工作重在责任落实。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工作措施, 严格火源管理。森林防火工作重在责任落实, 要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 把森林防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很重要。

3.5 检查督促减少火灾的发生

对防火工作要检查督促, 形成一个“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积极氛围, 树立“森林防火警钟长鸣、义务植树人人争先”的长效意识。减少火灾, 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总而言之, 火灾是森林的大敌, 现阶段林业工作任务是紧紧围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总体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 以控灾减灾为中心, 以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为基础, 以科技进步为手段, 以重点森林防火工程治理为突破口, 加强领导、加大投人, 坚决遏制森林火灾发生的严重势头。

参考文献

[1]彭光辉.森林资源保护与森林资源开发[J].当代教育, 2006, 2.

[2]杨树槐, 霍立文.掌握森林防火工作的规律保护森林资源[J].吉林林业科技, 1999 (6) .

上一篇:旅游语境下一篇:发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