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

2024-06-12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精选11篇)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 篇1

近年来汉中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突飞猛进, 有效促进了汉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曾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局面。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口高度集聚, 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全球的共识。面对新的发展要求, 汉中市在实施“双百”战略的基础上, 以务实稳进的姿态主动接轨国际, 积极融入西部大三角 (西安、成都、重庆) , 旨在在更大视野范围内认知和构建“汉之渊源, 西北江南”的鲜明特色, 为西部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努力把汉中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和“汉民族人民心中的一座殿堂”。2013年1月, 汉中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生态建设动员令, 并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制定了《汉中市生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通过8年时间 (2013-2020年)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稳定健康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前3年努力达到国家创建森林城市的标准, 后5年全市形成以生态网络为骨架贯通城乡, 山青水秀、城镇森林繁茂、花团锦簇的新格局。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笔者与同事通过多年调查与交流, 并参与规划纲要的讨论与制定, 对汉中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以下思路, 供同行们参考。

1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理念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 倡导绿色发展, 共建生态文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 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及其存在的内在价值, 担负起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化启蒙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植于公众的心灵, 即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 在微观上逐渐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型, 在宏观上逐步影响和指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汉中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提升森林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 提高各部门联动协作能力, 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 推行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 森林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1 规划目标

通过开展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全市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提供给市民一个学习、认识森林的生态文化平台, 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 推动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2.2 建设内容

2.2.1 森林生态文化宣教场所建设。

为了弘扬汉中市的山水文化、树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药文化、湿地文化为主题森林城市生态文化, 结合森林生态旅游、森林人家游、生态文化展示等形式, 发展以森林风景资源为背景, 以生态文化为内涵, 以文化展示和传承为重点, 通过征集、典藏与森林文化遗产有关的文献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森林文化产品, 制作森林地貌沙盘, 建设一批起点高、水平高、高科技、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集动植物标本馆、林业科技、森林文化等为一体的森林文化博物馆, 珍藏森林文化产品, 并对其科学性、历史性分类陈列。也可以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汉江湿地等为依托, 在秦巴山区建设一批能充分反映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专题博物馆, 命名为汉中生态民俗文化馆、汉中花卉园艺博览馆、北亚热带森林文化园、汉中中华养生园、汉中农林观光园等馆 (园区) , 激励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2.2 科普教育建设。

规划选择一批典型性、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扎实的学校、团组织命名为森林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规划每个县 (区) 建设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2~3处, 全市建森林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30处以上, 为构建汉中国家森林城市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和文化基础。

2.2.3 森林文化广场。

在城巿周边或城郊, 以森林为背景,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的原则, 以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为主调, 通过微缩群雕, 结合石碑文字, 配以彰显秦巴山水独特魅力的园林造景, 建设以刘邦占汉为王、筑台拜将、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成就一统天下霸业历史典故为背景, 以北亚热带林区丰富的山石、动植物资源为依托, 打造集生态、科普、文化、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城巿森林文化主体广场。

2.2.4 全民义务植树、纪念林基地。

规划到规划期末在全市范围内建设面积至少1333m2全民义务植树基地200个, 规划总面积66.7hm2。通过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 将义务植树尽责率保持在90%以上, 使义务植树的观念深入人心, 使义务植树活动日常化。

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纪念林基地, 深化全民绿化意识, 积极履行植树义务,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做贡献。规划全市范围内建设纪念林基地40个以上, 规划总面积13.3hm2以上。通过开展营造纪念林活动, 丰富义务植树形式, 加大对植树造林的环保知识宣传力度,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3 森林生态文化创作、保护与宣传

3.1 规划目标

通过创作生态文化作品、开展生态科普实践活动等方式, 积极宣传、倡导生态文明, 充分发挥文化工作的特殊作用。大力宣传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维护生态安全;通过深入社会、深入生活, 全面细致地了解和反映生态环境发展的生动实践, 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生态文化产品;通过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各单位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活动, 采用座谈会、专题讲座、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等形式, 开展生态环保实践与宣传活动, 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2 建设内容

3.2.1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规划结合汉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大对《森林保护条例》、《义务植树条例》的宣传和贯彻力度, 使广大群众了解义务植树的义务性和法定性, 进一步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植树的自觉性, 并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 不断提高义务植树的尽责率。

3.2.2 公民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

为增强全体公民绿色环保意识,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提倡公民绿地认建、认养、认管。各人或集体以志愿者的身份认领绿地, 承担协助社会做好绿化和管护工作, 使城市的每一株行道树、每一簇灌木、花丛都得到有效的保护。

3.2.3 企业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

企业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是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 通过该活动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名望, 间接地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另一方面, 该活动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应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使企业所处的环境同经济协调发展。把企业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的目标 (生存、获利和发展) 同减少工业污染、建设优良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3.2.4 森林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将与城市建设有关的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 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 系统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大力弘扬先进的森林生态文化, 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 树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要求的生态价值观, 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使更多的人认识生态文化, 接受生态文化, 吸引更多目光关注林业, 凝聚更多力量建设城市林业。

3.2.5 古树名木保护活动。

古树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切实保护好珍贵稀有树木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古树名木保护坚持以政府保护为主, 专业保护与公众保护相结合、定期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原则。汉中市各地应当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并将古树名木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古树名木实行分级保护, 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古树, 实施特级保护;树龄在500年以上不足1000年的古树, 实施一级保护;树龄在300年以上不足500年的古树, 实施二级保护;树龄在100年以上不足300年的古树, 实施三级保护;重要名木一律实行一级保护。

加强古树名木资源普査, 搞好古树名木养护、抢救、复壮以及保护设施的建设, 搞好古树名木建档, 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活文物资源;依托秦巴山区独特的种质资源, 充分发挥其"基因库"功能, 通过对现有珍贵、珍稀苗木、花卉种质资源收集、驯化、繁殖、造景能措施, 发掘区域种苗、花卉的内涵,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4 结论

汉中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应遵循国家林业局《创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陕西省《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实施方案》, 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 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改善生态环境, 培育生态文化, 保障生态安全, 全面实现“宜居、文明、和谐、美丽”的汉中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为目标, 将进一步打响“住在汉中、游在汉中、学在汉中、创业在汉中”的城市品牌, 提升汉中综合竞争力, 勾画一幅升级版的“山清水秀小江南、和谐幸福宜居城”美丽画卷。汉中人民一定会把汉中建成美好生态家园, 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摘要:生态文化体系是森林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中市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这一目标概念, 如何将这个目标转换为现实, 是汉中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则是广大林业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笔者与同事通过多年调查与交流, 并参与规划纲要的讨论与制定, 对汉中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意见和思路。

关键词:森林生态,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思考

参考文献

[1]汉中市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西北规划设计院.汉中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J].2014, 2.

[2]陕西省林业厅.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实施方案[R].2013, 11.

[3]但新球, 舒勇.广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文化内涵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8, 27 (4) .

[4]陈彩仙, 徐鹏, 殷可嘉.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33) .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 篇2

1森林生态的重要性

1.1四个地位 200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对林业作出了“四个地位”的精辟概括,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随后, 温家宝的演讲以《高度重视林业的改革和发展》发表在《求是》杂志上。

1.2四大使命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林业的“四大使命”,明确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1.3我的森林生态观一棵树长在适宜它生长的地方,长到10几米,20几米高,它的下 面有它的下一代,有其它的乔木、小乔木,还有灌木,再是各种草。与它截留的雨水组成一个具有万千生机的小气候,小环境。这才是森——林。

这张图片来自党校对门的山沟。这里有阴凉、有时是阴森的感觉。皮肤感觉空气湿润。如果坡度太大,有30度、45度以上,险坡、悬崖了,长的灌木,灌木化生长的乔木树种,也是不错的森林了。

森林的作用至少有12种,每一种都对人类至关重要:制造氧气,减少二氧化碳,过滤尘埃,杀菌,固定碳,生产木材,生产水果及其它产品,涵养水源,过滤水流,减缓径流,保持地形,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噪音,为野生动物提供庇护场所等。

人类的产生和生存离不开森林。几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不喜欢山下,喜欢山顶。因为山顶的小气候才能让他们生长得更健康。在没有现代医院之前,这一点是多么重要。

2森林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

2012年冬,娄底市市委书记龚武生来冷水江,他站在耸山上说:冷水江尽是茅草。使我想到,冷水江在资江北岸的四道山,中间是公路,四道山分别在十八弯、周头湖畔、木杉坳相交,四道山都是丘陵地形,坡度平缓。二十年以来,通过经济建设中不良因素,气候异常导致的开发利用、恣意破坏、森林火灾,真是满目苍凉。

2.1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生物能源开发利用与森林防火结合,解决杂草引发森林大火的问题。

2.2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二。积极干预生态演替。在森林资源消耗量大,森林林象普遍较差的条件下,解决森林生态屡遭破坏问题,大量培育幼林。

2.3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意识,市民意识需要政府意识来引导,政府意识,首先是政府官员的意识。通过用政府各级院外风景林建设这样的活动,来使一般公职人员认识到什么是森林生态,森林生态的积极意义。用森林生态理念充实公职人员大脑,然后把森林生态意识扩充到每个市民。认识到财富与生态同等重要,钱是暂时的需要,生态是最后、最大的的财富。森林对国家防御也重要。

3森林生态建设,实际操作几件实事:

3.1森林与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军曾使用橙剂。为什么?可见国土绿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不严肃的小事。森林生态建设,首先是让冷水江人民团结一致,关心集体,认识到森林生态建设关乎你、我、他。不只是经济利益上的空气好,新鲜,有枞树菇检,有时关乎生命。

3.2.1战胜森林火灾,要战胜森林火灾,就要了解火的脾气。这个火与我们家里蜂窝煤烧的火、火电厂发电烧的火是一样的:有氧(有空气)它才能燃烧,温度越高,燃烧的越快、越彻底;还有个燃点,起火的温度。

林火的特点是要有可燃物、空气是随时随地有的、再一个是温度(大晴天)加一个火源了。冷水江的林火有什么特点呢?

先说一个实例,第一个面积上千亩的森林火灾是这样发生的:08年春节前夕的雨雪、冰冻压倒了许多树梢,到了三月,多好的柴火„„

失火的人是一个在山边有一小块菜地的、退休老头。他在这块菜地中央拢起一小堆杂物,想清理地面的同时,获得一簸箕草木灰。坑沿上边一棵冬茅,从高处先是斜、再这么垂下来,离老头的火堆这么(手势:上下50厘米)点距离。火自然就烧到了山上。烧毁的虽是有林地,哪有什么直树。

为什么我们的树梢断梢这么严重?为什么我们的林间杂草这么丛生?为什么我们的山间见不到直树?不是“山间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吗?原来山间的直树有人自觉的弄回了家,送进了煤窑洞。树林里开了个天窗,草就长起来了,生长的树木,枝条往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树冠偏重于一侧,遇到积雪、冻雨就容易断梢;砍直树自觉,清理林内断梢,没听说过。09年、10年有好几起火是切夜难眠的。这几起火在大火前,都是发生了滥伐林木案的地方。成片的伐木,成堆的干柴,未全腐烂的树兜,可以整夜燃烧。木材老板想发财。有人犯罪啊、作孽。发生火灾之后再滥伐是更为恼火的,之中有故意烧山作为砍伐理由的。

火烧圆明园的是八国联军,放火烧山的是我们的自已人。

为什么让星星火烧进山林,照亮夜色中的荒野,让烟尘飞扬上高空,加温本已燥热的大气层?用火也是有问题的。

冷水江的人文差,工矿周边,人群杂,电网纵横多草场,有人生活在蛮荒。这就是冷水江林火的特点。

根据冷水江林火的这些特点,要战胜森林火灾,只能是速决战或者说阵地战。

速决战,就是理念的迅速改变:一个是生态理念。林业不是仅管理造林和砍树,而是侧重于森林生态的重建和保护。产业不是理念,产业就是千方百计,专注发财,搞钱;理念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我们林业人的共同的理念是建设完美森林生态。有了这种理念,你才不会跟着别人说:草烧起来了,更好些,变成了草木灰,肥。殊不知,草木灰在一场大雨后会消失无踪,土壤因为没有有机质的积累而贫瘠。

另一个是经营理念的迅速确立。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轮伐期的。二十年长成的树栽20亩,每年砍一亩,栽一亩。还有20亩。可计划实施没有情况变化快,时过境迁,砍了没人栽,栽了树,林难成。实际上是一棵一棵地栽,一片一片地毁。创建美好森林景观要靠检查法,这是另一种经营方式:一片林子,有大小各种径级的树木,通过测量,定期从中砍伐一个期限内生长(增加)的林木,并且,大小各种径级的林木仍保持认为合理的比例。检查法就是一棵一棵地砍,一片一片地造。

阵地战就是逐步建成对火有免疫力的森林,建几个可以欣赏的大地园林。60年前,周总理就倡导“大地园林化”。地上有乔、灌、草共生共长;有森林生态氛围;有防火设施。才象片林。

我不愿意讲的是扑火。因为,一但火灾形成,很难最大化发挥人的能动性作用,无论你是用力扑打,还是临时做隔离带。真是辛苦,往往作用不大。如果没有统一的现场指挥,更是性价比不高。

要森林生态就要战胜森林火灾,就要建对火有一定抵抗力的森林。

3.2.2森林火灾现场善后

森林火灾是生态灾难,过火后如果积极补救,不能不说也是好事,因为过火的地面利于播种、直播造林。造了林也就是造了声势,告示百姓不再将火引到这片山上来。如果适度抚育,在冷水江,1000多2000豪米的降水量,几年后,成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3.3园林工程与山地林木营造在资金上兼顾

3.4五次造林法我有一个一年多次造林法,是这样的:

十一、十二月份采种或购种用用播种施肥器直播(1次);春季育苗前对种子催芽后撒播;春季育苗时苗育在林缘。生长过程中稍作移苗、间苗,苗留圃地长高成林;采用现代穴盘、容器育苗在五、六月抚育时补植小苗;

九、十月时作防火措施,同时补植容器苗;次年春季再造林。一年内五、六次造林,使树苗数量达到密度特别大,容易郁闭。因为没有苗木的交易和运输,本钱并不高;容易成活;用播种施肥器,可以给种子创造良好的发芽机会;却能省去挖地、穴垦的工程费用;减少水土流失;一年中五、六次造林,过程中没有缺少人员管理;可以召集农村富余老农,爱种树劳动的人力,工价相对低;这些劳动力不用他,还容易在生产活动中失火。

政府组织下,倡导进行一年多次造林,多种造林方法植树、责任人集约管护。定能在不久的三、五年内绿化冷水江。

这样做:用最小的价钱,尽快尽量多地营造森林防火林,同时营造尽量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让冷水江更加秀美。完成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艰巨任务。

3.5.1污泥利用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草是能源,草是财富,草是森林火灾的罪魁。如果把稻草及田土边的杂草还田,用发酵粉(剂)迅速腐烂杂草。杂草就成了有机肥。这将是农业的一次重大革新。搞有机农业,能给我市农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冷水江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其产生的污泥不能立即腐烂,需要加篷松材料,才能转化成有机肥。满山坡的杂草就是于良好的篷松材料。

3.5.2煤矸石、油土利用小煤窑将山坡破坏了,留下一堆黑土。不雅观。可以向悠县学习。及早清除。由于黑土含有一些有机质,加之疏松透气,可以用来育苗,绿化附近的山坡。防止不法趋利者用来当煤炭销售、进一步破坏山林,破坏空气(不良商人将煤矸石粉碎混入煤中,销给火电厂,粉煤厂周边排放大量粉尘,电厂的煤灰含石量大,灰坝很快就填平了,有几次还锅炉熄火)。

3.6.1林与水森林蓄水,减缓径流,让河水不那么容易泛滥成灾。是多么好的水利工程;如果水塘没有干涸,山塘仍然象70、80年代能蓄水,那么,空气没这么干燥,植被会滋润、饱含水份,不容易燃烧。万一燃烧,附近有水源,可以取水灭火。有水,栽树就容易成林。

3.6.2林与电建旧、新火电厂,冷水江林业是作出了牺牲的。厂址、电变站、新线路都要砍树。这些地方长有冷水江最好的次生林,就是有人为干预痕迹的天然林,里面长有珍贵树种香樟、大株的杜英、槠树等。高压线路下不能长高大的乔木,每年要修整,冷水江线路多,所以一线的草场,到冬天成为森林火灾隐患。这一点上,建议林业、电力部门加强协作。以利更好地利用这些林地。做到输电、生态两不误。

3.7解决有关法律问题如5厘米以下径级林木的立案标准如何适用?对于柳条的处罚应该适用。一捆柳条50根,每一根来自一棵小树。村民住在山边,时不时上山砍一砍。什么时候,小树长成大树。建议规划薪炭林,村民只能在自已的薪炭林内砍柳条。没有森林生态效益的地方取消生态效益补助金。

采种自播,与种子法有无冲突?如实施,当灵活应用。

3.8.1倡导节约,资源节约型办公,办公楼节电。有了节约心,才会爱护森林。因为电来自于煤、或水利,煤是千万年前的林形成的,水要有林才能长流。否则小河满,大河涨;没下雨是旱灾,下雨闹水灾。建议办公场所设旋转门,没条件的每个楼梯口设低门,可以自动合闭。冷空气下沉,办公室门一开,变凉的空气流走了,电机就工作,耗电。不只是节电,想想:给大地开空调,多傻。

3.8.2倡导最大化优先原则,现有条件下最大化增加森林面积,从而真正建设秀美山川。

3.8.3开发利用新品种。如猕猴桃,南五味子。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 篇3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森林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化发展成为当前林业科学研究的焦点。与以获取木材为主的传统森林经营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不仅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生态化、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基于此,从核心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管理尺度等四方面来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关系,并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现代化森林经营策略。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传统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0-2

自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世界各国都朝着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努力,而人类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还是生态系统的管理问题。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下,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的森林经营管理已经无法解决当前发展形势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科学有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以保护森林资源,促进人力的可持续发展[1]。

1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及特性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基于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上,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过程进行科学的理解,综合考虑生态需求、社会需求、经济需求,通过制定目标、合理规划、科学研究、有效实践、有力监测等手段改善生态系统的管理工作,以确保生态系统的整理性、多样性、可持续性,提高身体系统的健康活力,以保障森林能持续的获得理想状态和期望的产品服务。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表现为整体性、可持续性、社会性、适应性和复杂性[1]。

整体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特性,在生态系统管理中,必须将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生态过程等当作整体进行思考,即要重视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维持生态系统的过程和格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要确定生态边界和合适的规模,要仿效自认干扰机制。可持续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最终目的,反映了生态系统动态的维持其组成、功能、结构的能力,保持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能持续的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社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具有社会性,生态系统管理要考虑社会价值、组织协调、公众参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等关系[2]。适应性是指将生态系统管理的民主原则、教育、法规学习和科学分析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可持续地管理资源。复杂性是指森林生态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表现在内部物质循环、信息流、能量转换等关系的复杂性。

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关系

2.1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联系

传统的森林经营主要研究森林的永续利用和其在技术上的反映,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科学的原则来管理森林产业,实现经济目的[3]。传统森林经营的核心理论是“法正林思想”,该理论是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和林业学有效结合的产物,将森林、林地当中获取效益的资资本,通过对森林和林地的集约化经营和管理,不断提高其生长量,并对林地进行出租获取收入,增强其经济效益。这种经营管理理念是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过去的近200年中,支配着整个森林经营活动,其可持续思想的核心是以木材进行生产。而森林的生态系统管理正是起源于这种传统的林业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传统森林经营理念和方式的发展下,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破坏,推进了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产生,促使人类对生态系统管理的认知度不断加深。可见,传统森林经营是促使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提和保障,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两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

2.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区别

虽然传统森林经营是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弊端仍然很明显,如传统森林经营违背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低下等。因此,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是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改革和创新,两组具有本质区别。

2.2.1 核心理论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核心理论即为“法正林思想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传统经济学理论,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4]。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理论上是现代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系统理论的有效结合,注重了生态系统、生态结构、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森林的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了人与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维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理想中的产品和服务。

2.2.2 管理目标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管理目的是以林产品的产品生产为核心,将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产品和服务归置从属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管理目标是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作用出发,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在社会和自然系统中的服务功能为核心,向社会输送生态化的、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森林的生态安全。

2.2.3 经营对象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经验对象为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森林自身的变化、森林资源实物量的保存和增长、森林生态系统物质产品的生产等。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具体包括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资源,在生态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整合生态系统内部再生能力要素,注重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利用外部手段来调控森林资源、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2.2.4 经营尺度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是基于林班、小组的空间尺度产生的,经营单位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林场。而森林生态系团管理的经验尺度是景观尺度,主要组织形式为社会化、区域化的管理形式。

3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现代化森林经营策略

首先,要构建一个时间尺度长、空间规模大的森林生态经营体系。对此,管理工作者必须广泛的调查森林资源,明确“景观”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具体含义,要在短周期内对集约化的林业和长周期的林业中开展科学有效的实践,完善生态过程,要不断跟踪林地上和社会价值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确定更为合适的经营体系。其次,要转变思维方式,进行系统性地思考。系统性思考与生态系统方法是一致的,是学习型组织建立的核心基础,在具体的管理中,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将管理重点放在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来。最后,要提高每个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较高素质的职工才能明确系统内的各种关系,针对自己认知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促使系统作用的最大化发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4 结语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改革和创新,吸收了传统森林经营永续经营的科学成分,是将传统森林经营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中的整合和创新,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在核心理论、管理目标、经营对象和经验尺度存在一定的区别。在现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推动下的森林经营管理必须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来实现国家森林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伯杰,刘世梁,马克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2011,20(11):17-18.

[2]于贵瑞.生态系统管理学的概念框架及其生态学基础[J].应用生态学报,2012,30(5):26-27.

[3]任海,邬建国,赵利忠.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1,15(3):14-15.

[4]田小军,田海军.我国森林资源在培育与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9):30-31.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 篇4

我们这个地区属长白山次生林区,目前的只要问题是森林质量问题及林产品综合利用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过量采伐、重采轻造、重采轻育,引起森林自身功能下降,效益不佳,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林产品的加工创立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国有林区普遍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的局面。因此恢复森林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势在必行。从另一方面看尽管国有林区林业企业存在着“两危”,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林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除了我国政府对林业发展高度重视以外,就我们这个地区来说,还有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加强造林、育林力度,培育林业发展后劲,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林业已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意识在不断增强,林业科技研究与实践活动已在许多地方开展,一些先进适用的林业科技成果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这将成为“两个体系”建设的强大推动力。三是,广大人民群众兴林致富的热情日益高涨,我们这个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加上国内、国际林业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稳妥可靠,“致富潜力在山上,希望在林业”几乎成为有山有林地区人们的共识,人民群众的意愿,是发展林业,建设“两个体系”的力量源泉。

2 建设“两个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持续发展原则。林业资源是可以再生资源,林业事业是造福子孙的事业,我们应该把持续发展摆在林业决策的重要位置,凡是影响持续发展生产经营活动,都应受到否决。我们不仅要抓好造林、育林、护林养山还要注意保持水土,维护和增进林地肥力,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使林业资源越用越丰富,林业生产条件越用越优越。林产工业才能持续发展壮大。同时要积极争取各方面对林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确保持续发展具有必要的经济实力。

第二,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我们这里地域广阔垂直高度,林地坡度,土层厚度以及肥力等状况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不仅表现在地区与地区(如县与县、乡镇与乡镇,林场与林场之间),就是同一座山头,同一条沟谷甚至同一块林地,有的也十分明显。因此,在组织林业建设过程中,应当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合栽什么、树就栽什么树,什么树种既长势好又有高效益,就发展什么树种。能栽多大面积就栽多大面积,这样才有利于林业生态迅带完善;有些树种对立地条件要求很严,盲目追求单一树种的大面积集中连片是不可取的。

第三,针阔混交的原则。过去,我我们这个地区,国有林业企业,民营林业和个人栽植林木,多为单一的针叶树种,很难形成森林病害天敌的群落,结果森林病虫害频发,影响了森林生态体系的完善。我们在营林生产中应注意做好针、阔叶树种混交。这样有利于较快地形成良好的森林生物链和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体系。有利于林业生态完善和健康发展。

第四,“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三个效益”即: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是一个投入较少收益较大,效益稳定的产业,只有取得较好的的经济效益,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林业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把获取最佳效益做为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第五,长短兼顾的原则。在建设和完善“两个体系”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调整的各项工作。同时,我们还必须兼顾好当前经济效益的提高,即建设高效林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广大林业建设者的物质、文体生活水平,为林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六,森林物种“互利共生”的原则。这是在建设生态林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具有很强科技性的原则。建设“两个体系”与高效林业是相辅相承的。所谓“高效林业”应该是多物种、多层次、立体方式、高效益的林业,在设计上,要根据各个局部的生态条件,选择适合的组合物种依据互利共生原则合理配置。使它们在同一林地上“和平共处,互利共荣”利于林业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和逐步完善。

第七,保护与营造并重的原则。首先是以最大的力度加强天然林保护,使其得到良好的休养生息。由于我们这个地区森林中的成、过熟林和病腐林占有一定比例,可采取总体上逐年削减天然林采伐量,局部依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的办法,这样就可以达到即使天然林得到有效的保护,又使成、过熟林得到利用,病腐树及时清除,不把森林病虫害传染源遗留在林地中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低质低产林的改造,清理天然林中的有害物,使林地中卫生、透光、营造适于林木生长的良好环境。

3“两个体系”建设的设计模式

在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设计上我们要针对本地区的生态条件,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把林业与农、工牧、副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空间的立体性,充分利用气、光、水、养分等自然资源,获取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发挥较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1 生态体系建设

根据本地域的实际,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阶梯式模式: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分为上、中、下三级阶梯,针对各阶梯的生态条件进行物种配置,基本可分为乔木带(用材林带)——经济林带(果树、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种养带(农副业带)。

二是垂直结构模式。主要是指在林地内依据森林物种互利共生的原则,进行多物种多层次、立体式的资源配置。主要的配置办法为:乔木——灌木——藤木——中草药及其它可在林冠下生长的经济植物。

三是阶梯垂直结构模式。这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即在阶梯式的配置的乔木带下进行垂直式物种配置,在有条件的经济林中,亦可进行立体式,多层次配置,我地区大多适于此种模式。

3.2 林业产业体系

在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中,都要按照高效林业的要求,调整林种结构。我们这个地区林业资源相对较好,但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相对薄弱,应在抓紧资源培育的同时,下大气力改变二、三产业薄弱的现状。由于有沈/吉铁路横穿东西,梅/集铁路纵贯南北,又是有营/白、四/浑和通/集等公路为主线的公路网,具有很大的辐射作用。集中力量在铁路和公路沿线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人造板、细木工、林产化工森林食(饮)品等产业,在在山高林密、资源丰富的地方,兴建一些经济动物、植物、食用菌等生产、繁育基地,举办几个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森林公园,并以骨干企业为中心,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组成林、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的整体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业体系,并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

摘要:当前,建立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地区的实际情况,就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问题做一探讨。

关键词:林业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牟艳玲.中国北方森林潜在分布及未来变化趋势[D].兰州大学:兰州大学,2010.

[2]张金龙.东北早春类短命植物区系及分布格局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2008.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 篇5

-聚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抚育补贴试点

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做出了“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做出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建设北方、沿海两个生态屏障已经上升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面对林业发展的大好趋势,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已经确立到2012年有林地面积再增加20万公顷以上,活立木蓄积再增长4000万立方米以上;到2020年,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的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增加40 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做出应有贡献。

森林抚育是实现森林面积与蓄积“双增长”,兑现胡总书记庄严承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十一五”期间,以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林管局新领导班子倡导的“树立生态文明新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号召下,改革森林抚育管理办法、创新工艺、提高作业质量,达到改善林地环境条件、提高森林质量、强化森林生态功能、促进林区职工就业、增加职工收入的目的,实现林区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建设双赢。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在“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补贴试点工作以来,成立了以林管局安

实可行的办法。

坚持生态优先,树立生态培育理念,根据现地森林生态系统培育的实际需要,采取割灌、修枝、景观林抚育、透光伐、生态疏伐、生长伐、卫生伐和综合抚育等抚育方式,达到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目的。

—加强培训,持证上岗。在森林抚育工作中,高度重视业务培训,实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一是根据补贴试点工作的要求,会同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在大连举办了首届森林抚育管理和成效监测技术培训班,国家林业局规划院杨跃军处长亲自授课,共培训技术员80多人;二是参加了国家林业局在哈尔滨召开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现场会;三是根据森林资源分布和抚育管理条件,分区域在乌尔旗汉、阿里河和金河林业局召开现场会,选择有代表性的场地实地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四是各林业局按照上级要求大力开展岗前技术培训工作,对关键工种如采伐工、集材工等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实行公示,落实责任。要求各林业局针对国家的抚育补贴政策、本单位任务和资金安排以及抚育人员等情况分别在林业局层面、林场层面、作业现场进行了全面公示。公示内容包括作业林班、小班、作业面积、抚育方式、作业期限、责任人等。

按照批复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将任务落实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 高明福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 篇6

【关键词】国有林场森林生态建设;发展策略

0.引言

林场建设在我国发展绿色环保,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立足我国的国情,在发展林场基础建设同时,对其资源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在结合小水电建设的同时,提高森林覆盖面积,保障营林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从我国目前国有林场的建设情况看,其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但是我国在国有林场的建设发展方面也积累的几十年的经营,重要全体工作人员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国家也继续给予其大力支持,那么国有林场的发展必将更快,更好,从而带动林业部门经济收益增长,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

1.国有林场在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据统计,长防林工程区有林场359个,林场森林面积占工程区现有面积的32%;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有林场1058个,森林面积占区内林地面积的70%;沿海防护林工程区有林场165个,森林面积占区内林地面积的24%;全国57个大型和特大型水库周围有林场223个,林场营造的大面积森林有效地涵养了库区水土,保证了水库地安全。同时,国家在国有林场经营区内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300多个,约占全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面积的五分之二。

第二,国有林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营造新的森林和保护封育天然次生林,为保护和发展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不少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得到恢复和发展,许多国有林场已成为物种基因库,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三,国有林场是发展林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改革发展中,许多国有林场利用自身的土地、矿产、林副产品、森林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兴办多种经营,发展养殖、种植、加工、采掘、建材、机械、电子、医药、商业、服务等多业,特别是利用众多风景优美的森林资源开展旅游,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第四,国有林场是推广林业新技术的重要阵地。在“科教兴林”方针的指导下,许多国有林场主动与科研、教学单位合作,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良种繁育、育苗、整地方法、造林密度、中幼林改造、营造防火林带、树种引进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大批切合实际、适用性强的先进技术,向社会推广,使国有林场成为我国林业科研、教学实习、生产试验和推广新技术的重要阵地,有力地促进了林业事业的发展。

2.森林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充分的资金保障

由于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山洪,火灾以及冰冻灾害等恶劣,对森林的影响十分巨大。这使得森林生态保护工作在进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并且一旦遭受到这些灾害,森林恢复建设的速度十分缓慢,在这样的苦难面前,单凭林场自身的经济能力,是无法实现重建的,但是很多林场由于交通闭塞,远离城市,经济发展落后,加之很多项目的不合理收费问题,使得林场经营的成本投入大,从而更是加大了其建设难度。国家需要根据这些情况,合理的给予经济支持,从而逐渐帮助其恢复生产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2.2森林质量不高,林龄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不强

目前林场森林以幼、中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为主,林种结构基本合理,但林龄结构极不合理,幼、中龄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近80%,近熟、成熟、过熟林蓄积只有20%左右,距离正常情况下的60%~70%相差甚远,森林资源低龄化倾向严重,森林质量不高,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较低。

2.3科技水平有限,技术成果少

由于林业技术人员少,科研能力弱,林业技术开发较难,对于先进、成熟的技术推广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难以形成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技术开发成果,森林生态建设成效受到科技水平的严重制约。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对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国有林场建设和森林资源持续经营的长效机制,必须从消除阻碍林场建设和发展的体制弊端入手,以建设良好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优质高效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全面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上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及森林的综合功能和效益。

3.国有林场森林生态建设措施

3.1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首先,调整国有林场的性质定位,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应将国有林场定位为生态公益型事业单位,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建设稳定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任务。林场作为生态公益型事业单位后,重新定员定编,所需事业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所需资金按行政隶属关系和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同级政府承担,实行全额拨款。

3.2建立权责明晰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考虑到国有林场资源资产不同于一般行业的国有资产,其经营管理和维权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和社会性,应由政府授权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担负产权管理工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较为适宜。其主要职责和义务是:对林场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经营管理、开发利用及资源的发展变化情况等,依法进行监管,及时解决林业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维护林场的合法权益,确保森林资源资产的增长增效,防止流失和破坏。

3.3创新经营机制,精减机构和人员

对林场所办的多种经营项目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股份合作、转产改造、合资、联合、承包、租赁、兼并、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实行“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盘活国有资产;二是精简机构和人员。国有林场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实行定编定岗。限定林场领导班子人数,从严设置林场内设机构,合理设置工作岗位;三是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三项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所有岗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一律实行聘用制并建立岗位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行岗位工资制度。管理人员工资与工作绩效挂钩,实行同岗同酬,并建立上下浮动制度。利用林场现有经营性项目转为企业职工、内部退养、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后自谋职业等多种途径进行妥善安置。

4.结束语

资源问题与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国家对于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更加重视,国有林场作为我国的森林建设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的提高其生产建设的能力,以生态建设作为重点,不断提高其营林水平和建设实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的双丰收,但是目前,我国的国有林场的生态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苦难,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当更具其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同時林场自身也不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完善其各项制度,逐步摆脱这种局面。

【参考文献】

[1]林文欢.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J].粤东林业科技,2011.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 篇7

1 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及补偿的实质

所谓的森林生态效益也就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 其中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的保护、环境的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当方面。目前,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已经将森林生态效益看做公共物品, 人们在对其进行控制的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外在经济性, 它是整个林业方法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化林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和管理也越来越重视,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还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因此我们就将森林生态效益引入到会计核算工作当中, 从而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 以确保我国林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现行森林生态效益收入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林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已经将森林生态效益纳入到会计核算当中, 这就使得我国林业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不过, 从当前我国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这就对我国林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2.1 关于会计科目的设置问题

目前我国在对林业的森林生态效益进行控制管理的过程中, 人们为了使其自身的外在经济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就将《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内容引入到其中, 从而使得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是在这些相关的规范制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只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节, 而没有对企业业务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调节。这就使得林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不仅对林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有着严重的影响, 使其监督职能很难得到充分的利用, 还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2.2 关于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问题

近年来, 我们在将森林生态效益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当中, 主要是采用收付实现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确定, 这样不仅有利于林业企业的稳定发展, 还有利于其经济成本的控制管理。不过, 虽然这种确定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其操作方法比较简单, 但是他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一定的影响, 不利于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 我们在对会计基础确定方法进行选择的时候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严重的影响。

2.3 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会计核算方法归纳为三种:资本法、收益法、资本法与收益法相结合。林业单位根据各自所需进行方法的选择, 如有的林业企业为了争取上市, 突出净资产的数值, 会选择资本法, 从而可以增加所有者权益, 在会计核算中表现出在生态公益林项目完成时, 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补贴收入”科目转入“林木资本”科目。采用资本法, 在一个多元化投资主体企业, 很容易引起产权界定不清等种种问题。

3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收入会计核算的思考

3.1 单独设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

会计科目理论上讲, 如果我国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 建立了完全成熟的森林多效益市场交换机制的条件, 那么林业经营组织可将森林生态效益转化成可以计量的碳汇等。形式通过市场运作的途径实现其本身价值, 从而获得与其所发挥的森林生态效益相等效的收入。但由于森林的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和公共产品的特征, 要想把生态效益进行商品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即使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展开这方面的工作也极其困难, 而且交易成本较高。因此美国政府过去较长时期内选择由政府购买生态效益, 提供补偿资金来提高生态效益。对于林业经营组织来说, 由于政府采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这一行为构成了目前其森林生态效益实现的主要收入来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林业补助, 它是指政府对森林所有者的经济补偿, 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纳入收入要素进行核算, 而不能视作一种利得。

3.2 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

采用收益法核算政府补助时, 收益的确认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 我国准则对此未作任何说明。国际会计准则 (IAS20) 倾向于权责发生制, 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收付实现制。IAS20明确规定:“收益法的根本点在于, 在同成本相配比的期间内, 按照系统的、合理的基础将政府补助确认为收益。政府补助若是以收款作为确认基础, 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假设。只有当将补助分配到收款期间以外的期间缺乏依据时, 才能以收款作为确认基础。”一方面, 因为目前在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是采取按面积补偿的方法, 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林业经营组织有经过林业部门核定的生态公益林面积, 所以完全可以合理预计政府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金额;另一方面, 因为采用收付实现制是沿袭了会计规定和税法规定相一致的习惯做法, 但是从国际上的习惯做法来看, 会计处理应当与税务申报相分离, 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应有所不同。

3.3 采用收益法进行会计核算

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资本法, 其二是收益法。资本法是指将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 计入资产负债表。收益法是指将补助记作收益, 计人利润表。采用资本法的理由有三:一是政府补助是一种筹资方式, 并不是某种形式的收益;二是由于政府补助的资金不是经营收益, 而是代表了政府提供的一种刺激手段, 因此将政府补助作为收入是不合适的;三是政府补助应视为股东投资以外的额外来源, 这些资本应保持不变。

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林业行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 人们已经将森林生态效益纳入到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当中, 这不仅有利于林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还很好的保障了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然而, 从现阶段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为此我们还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完善, 从而使其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满足现代化林业发展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赵风瑞.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绿色财会, 2011 (5) .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 篇8

1 森林采运工作概述

森林采运工程主要指的是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的一道工序,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 常常都是指我们常说的森林砍伐和木材的运输。在目前的林业生产工作中, 采运工作是不可避免的环节, 也是营林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更是一项危险性高的工作流程, 因此在工作中做好采运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一项合理、科学的采伐和运输技术不仅能够获取良好的木材产品, 更是对林业资源发挥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与促进作用, 对于改善林业构成结构和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更是有着保持水土、防风护沙、涵养水源、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 森林采运工作对生态体系构建和发展的影响

2.1 以保持生态环境为基础来确定森林采运工作方法

森林采伐是目前森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森林采运工作的首道工序。在工作中, 森林采伐可以说是掌握着每一棵树木的生杀大权, 因此在作业中我们要慎之又慎, 避免采伐的不合理造成林产品质量不达标以至于木材浪费现象的产生。因此合理的开采方法确定对于提高林产品质量和改善林业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更是对于促进林业生长和保护森林资源十分有效。

首先采伐方式的确定应因林因地制宜。什么样的林分结构就确定什么样的采伐方式。宜择则择, 宜皆刚皆。采伐作业严格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操作。择伐伐区首先要控制倒方向, 避免砸伤幼菌幼树和保留木。控制采伐强度。实行限额限径采伐, 采伐强度达30%左右, 郁闭度0.4以上, 采伐成过熟林木, 病腐木, 枯立木、秃头树、霸王树, 留下生长良好, 树干通直的中龄树、幼苗幼树, 保护好的膝条灌木与树下植被, 增强林木的蓄水保土功能, 增强土壤肥力, 保护好林副产品的生长环境。特别是云, 冷杉林, 更要控制采伐强度。因为云、冷杉林木, 喜于群居, 耐阴性强。根系浅, 对环境要求较强, 采伐强度过大会破坏现地环境, 造成风倒、风折, 立枯。通过采伐后, 使林地始终保持有林地状态, 实现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

清林方式以堆状或散辅为主, 堆状体积不要过大, 防止腐烂时间过长, 每公顷250堆左右为宜。散辅应把枝截成半长左右, 均匀散铺。以便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土流失。皆伐伐区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对珍贵树种和母树实行限径保留, 以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清林方式为带状, 坡度较大的横山放带, 坡度较缓可以顺山放带。带距Sm左右, 带宽lm左右, 防止水土流失, 破坏环境。据测算, 森林土壤的渗水功能是裸露土的10倍以上, 所以一定要加强裸露土地的植被覆盖率。

2.2 用保持生态观点确定集材方式和搞好集材作业

集材方式的选设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采伐方式和山地形势等自然条件, 合理选择集材方式允许一个伐区多种集材方式并存的生产工艺做到宜机则机, 宜畜则畜、宜人力则人力, 以不破坏森林资源和林地环境、集光运净为目的, 严格按《集材作业规程》执行择伐机械集材伐区做到拖拉机集材不下道。实行单根抽, 严禁一绳穿, 避免拖拉机下集材迫损伤幼苗幼树和保留木。据测算, 拖拉机下道集材对保留木的损伤可达20~35%。对伐倒的树木采取一切措施集光运净,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皆伐伐区集材也应做到避开保留树。

2.3 发展保持森林生态体系进行木材采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东北林区尽可能把林业生产放在冬季进行, 做到采集作业一冬完, 充分利用冬季土壤结冻变实, 承受压力大, 生产效率高, 成本低, 对生长环境破坏小的有利条件;加大原木生产比重, 减少原条生产比重。充分发挥人、机、畜集材方式优点, 减少资源消耗, 减少皆伐比重、推行大面积低强度择伐、向生态采运方向发展;尽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加大营林资金投入, 封山育林。把木材生产者转化成森林经营者,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 向集约化迈进,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和林地生产力, 满足社会需要。

2.4 调整好森林采运的技术方向

既然森林采运作业对森林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多影响, 就应在作业技术上进行改善。以适应生态环境要求。例如, 合理确定采伐方式, 采用小型机械集材, 减少对地表和幼树的破坏, 在伐区合理确定林道网密度等。加强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的研究, 在我国这方面仅仅是开始, 应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在研究作业技术时, 就应考虑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 应建立森林采伐作业的监控系统。木材采运生产技术由简单的手工作业, 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的阶段, 无一不是木材生产和技术发展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的结果。目前, 木材采运产业和产品结构已做了重大调整, 木材产量也进行了战略调减, 这一变化了的形势对采运生产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结束语

森林采运生态体系为森林采伐利用时, 必须做到使森林采伐技术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即能保证森林成为永续利用资源, 又能充分发挥森林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多方面作用。

摘要:无论是在哪个时代, 哪个时期人类要想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基于环境改造为基础来对各种自然资源和产品进行收获和利用, 从而提取供人类生存和生产的能源模式。森林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加以开采和利用的主要目标, 但是由于在过去的工作中人们对其认识不足, 在利用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机械化工作和经济利益, 在工作中是一种无计划、无任何保护行为的采伐方式, 是通过将木材的收取作为主要工作目的的森林开采活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对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也促使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和谐发展和生态理念为基础的森林采运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就森林采运技术的应用与作用发挥进行分析, 并就其对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加以阐述。

当涂县森林生态建设探讨 篇9

1.1 森林资源状况

根据2012年资源调查, 当涂县国土总面积为10.02万hm2, 其中林地面积7 742.8 hm2, 占总面积的7.73%。在林地中, 有林地面积6 934.5 hm2, 未成林地232.2 hm2, 灌木林地84.5 hm2, 疏林地24.0 hm2, 固定苗圃地133.3 hm2, 宜林地310.9 hm2, 林业辅助生产用地23.4 hm2,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484 338 m3, 森林覆盖率为7.04%。

全县有林地中乔木林面积6 868.9 hm2, 其结构单一, 皆为单层林, 树种结构以针叶纯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 自然度结构分布情况为Ⅰ级: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状态的森林为0;Ⅱ级: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天然森林类型处于演替后期的次生森林类型为0;Ⅲ级:人为干扰很大的次生森林类型0;Ⅳ级:人为干扰很大, 演替逆行, 处于残次的次生森林阶段为0;Ⅴ级:人为干扰强度极大且持续, 地带性森林殆尽, 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 (主要指各种人工森林类型) 为6 868.9 hm2, 占乔木林的100%。

1.2 森林健康状况分析

根据林木生长发育、外观表象特征及受灾情况综合评定, 全县健康森林面积4 980 hm2, 占乔木面积的72.5%;不健康森林面积1 888.9 hm2, 占乔木面积的27.5%。

2 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2.1 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外来投资的持续增长, 区域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但其资源型工业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环境污染仍然严重。一是城镇工业的发展导致耗能、耗水有增无减, 由此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不断提升, 可吸入颗粒物仍为空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二是水体污染严重: (1)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 (2)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扩大, 水污染严重的COD、BOD5等多因子超标,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 过量施用化肥及矿区排水等现象, 使区域内许多河段水环境受污染; (4) 矿山开采和工业废渣堆放场的淋渗水对浅层地下水产生污染, 造成地下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增高。2013年, 市、县环保部门对4条河流13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类别达III类标准的断面占40.6%, IV~V类占59.4%。

2.2 湿地退化严重

湿地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 被誉为“地球之肾”, 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涂县具有较大的水面与湿地, 而且近10年来稳定在总面积31333 hm2的水平, 占国土面积的31.3%, 高于全省的平均值12.3%, 但单位面积地表水资源量为41.7万m3/hm2, 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约1 678 m3,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历史上大面积的湿地被围垦, 河流及湖泊的滩涂面积缩小, 境内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也处于开发利用而疏于保护的状况, 大面积的滩涂改造成围网养鱼、养蟹的高产水面, 湿地生态功能受到影响[1]。长此以往, 河 (湖) 床抬高, 河、湖塘淤积将严重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 引起水生生态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错位, 导致其功能下降、脆弱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下降。

2.3 采矿 (石) 区对环境影响严重

当涂县境内主要有马钢集团姑山大型铁矿, 数十家小型采矿 (石) 场规模小而分散, 其采矿、采石一般采用剥离厚层开采, 开采条件好, 但对地表破坏度大、范围广, 对植被的破坏严重。大型采矿区原生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 小型矿点生态创伤严重, 恢复或重建难度极大, 水土流失严重。据卫片判读, 生态敏感度高的地大多集中在采矿区。

3 生态建设思路

3.1 树立“一城、一廊、两带、三区、多点”生态建设模式

一城:树立建设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的理念, 确立城市林业的管理体系, 统一规划建设城区、郊区的绿地,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在现有的城市绿化规划布局基础上, 提升森林质量;增加社区片林地建设, 提高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森林覆盖;着重加强城郊森林生态圈建设、城市外围森林公园与风景林建设;构筑与完善护城河、玉带河、襄城河生态景观廊道, 建设当涂城区通向马鞍山、博望区、黄池镇、大陇乡、湖阳镇的绿色长廊, 把城区与郊区有机结合, 形成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一廊:姑溪河景观生态廊道。姑溪河是县域境内最重要的河流, 全长23.4 km, 连接石臼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与长江干道相通, 并蜿蜒流经青山, 把山、水串联起来, 沿岸不仅有圩区的广袤农耕景观, 也有山林与丘岗起伏的地形变化。另外, 以李白墓为依托的诗歌文化浓缩了当地人文历史, 为山水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因此, 打造姑溪河景观生态廊道, 既可改善生态环境, 也可连接境内旅游景点, 便捷、丰富游憩活动。在姑溪河全线两侧的100 m范围内, 可适当调整农业用地的利用方式, 把农田、林网、台地人工林、经济林、村庄绿化以及青山森林公园有机结合, 构筑景观生态廊道。

两带: (1) 芜马高速公路、314省道绿化带。目前, 已基本形成芜马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工程, 绿化带宽已达30 m, 需要扩带20 m, 即高速线路内绿化要进行质量提升, 采用常绿与落叶乔木相间、乔灌木结合形成水平与垂直结构上的多样性, 构筑绿化带内的景观变化, 以风景林填补单纯的绿色走廊, 使人们能够欣赏到辽阔原野及远处分散的小丛林, 达到心旷神怡的效果。 (2) 沿江防护林带。以林业血防工程为基础, 在沿江洪水季节淹水小于2 m的江外滩、洲滩等地营造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地采用宽行距、行向与长江流水方向一致, 实施间种, 栽植区内路平、渠通、水畅, 构筑起的防护林带具有抑制钉螺、控制血吸虫流行的功能。

三区: (1) 县城郊丘陵山地森林保育区。主要包括城区东门白纻山、甄山风景区及城区外围东侧的采矿 (矿) 区, 形成城区的外围生态屏障。在风景区保护原有风景林, 改造人工林为具有高度景观价值的风景林, 进行森林结构调整, 增强观赏性, 在森林中采用小规模的经营技术, 培养大径树木, 并注重边缘设计, 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的居住环境, 保持郊野森林的自然景观特点, 采用不同树种划定空间, 不能沿用建设园林型公园的思路建设风景林地。在采矿区, 主要通过封山育林、人工恢复植被技术, 恢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 (2) 东部丘岗地水土保持林区。主要以围屏山丘陵区为主,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利用部分土地建设成商品林基地;二是提高现有森林的生产力, 恢复森林植被多样性, 较好地发挥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的功能。 (3) 东南平原圩区农田林网区。主要为姑溪河两岸的圩区, 大公圩、南、北圩利用沟、渠、路建设农田林网, 同时将片林与林网、村镇绿化进行有机结合, 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多点:城镇、中心村绿化成为森林生态网络的节点,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镇建设等项目, 重点改造绿化树种结构, 增加对用材、景观、花果类树木的选择, 营造镇边、村头环村林带, 提升村镇绿化水平。

3.2“三线三边”绿化提升

提升宁芜铁路、宁安高铁、205国道、314省道绿色长廊工程建设质量, 并且把“三线三边”延伸到县乡道, 通过补绿扩带, 结合全县美好乡村、千万亩森林增长行动, 完成全县铁路、高速、省道的线路绿化。同时, 重点建设围乌路、太黄路、护新路等地段绿色长廊工程,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 继续把绿色长廊工程向村道、河渠延伸, 以达到互联、互补, 提高绿色长廊的整体功能, 使平原区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0%以上[2]。

3.3 矿山植被恢复

根据调查, 当涂县采矿、采石造成对矿区周围植被的影响范围约85 hm2, 主要是植被破坏, 成为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域, 这类地块立地条件相差悬殊, 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如封山、造林、植草等, 努力恢复植被。

3.4 林业产业工程

3.4.1 速生丰产林基地工程建设。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使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要从合理配制全县林业生产力的布局出发, 通过对全县林业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情况及林业产业建设等的综合分析, 本着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项目管理的发展思路, 在全县外滩地、低畦地、丘岗地, 选择杨树、外松、枫香、榉树建设滩地速生丰产林基地、洲地速生丰产林基地、丘岗地速生丰产林基地, 培育人造板原料林、纸浆林和大、中径用材林。

3.4.2 经济林基地建设。

经济林在当涂县林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经济林生产总体水平不高, 科技含量低, 经营管理粗放, 果品的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比较落后, 产品的附加值低, 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要结合护河镇万亩农业经济观光园的规划, 建设经果林基地, 主要引进桃、梨、板栗等经济林新品种, 树立名牌意识, 实施名牌战略, 打出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牌, 形成区域优势, 以点带面, 辐射全县, 提高市场的占有率[3]。

3.4.3 种苗、花卉基地建设。

苗木花卉是美化自然、改善生态、绿化大地的重要物质基础,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相关, 长河国际花木园已经成为当涂县苗木花卉比较靓丽的名片, 苗木花卉业也由此成为充满活力和潜在的朝阳产业。因地制宜分别在大公圩片、沿江片续建苗圃基地, 依据本地区的区域优势以培育城市绿化用苗为主, 项目基地造林为辅。城市绿化用苗主要品种为香樟、木兰科植物, 兼顾绿篱、板块植物苗木和盆花、盆栽观叶植物的生产, 重视外向型科技含量高的苗木生产, 主攻容器苗和全冠苗, 苗木品种和规格做到与上海、南京等近邻城市全面接轨, 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基地。

3.4.4 森林旅游。

当涂县文化历史悠久, 地理位置优越, 地处苏、锡、常、上海等名胜古迹的黄金旅游线上, 青山、围屏山2座山脉是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山体, 其周围蕴藏着大量的文化底蕴, 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的匮乏, 一些人为古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跟上, 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根据安徽省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和当涂县旅游总体规划完善大青山旅游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太白文化和国际吟诗节, 进一步建设护河园艺观光农业、甄山休闲度假村, 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使全县成为集休闲、度假、健身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地, 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4]。

摘要: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进程,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点, 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通过当涂县生态状况的分析, 以及有关生态因子的检测, 提出了当涂县今后林业建设的重点, 以便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森林生态状况,发展,安徽当涂

参考文献

[1]林智强.涵江区森林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J].绿色科技, 2013 (9) :15-17.

[2]安徽省绿化委、省林业厅启动“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EB/OL]. (2013-12-18) [2014-08-20].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218/11296954_0.shtml.

[3]薛建辉.森林生态学 (修订版)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篇10

一、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

国家林业局为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 致力于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知识、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全面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弘扬生态文明, 并提出了“建设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战略发展目标, 以林业来带头引领现代文明[1]。

旅游度假已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休闲方式, 旅游业的兴起直接加速了森林公园的崛起和发展,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也逐渐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森林公园通过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不但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也较容易提升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农民心中明显意识到山川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会自觉珍惜资源、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森林公园本身蕴含的丰富生态文化资源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 不断开发和挖掘其他相关文化, 例如大家众所周知的茶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野生动物观赏文化等。并结合历史根源的探索和集体思维的发挥, 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游客乐于接受且富含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多元文化的需求。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对爱国之情, 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培养自觉保护生态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 很多开发者善于利用森林资源和抓住广大游客的心理, 将其推广为有教育意义的基地。国家十五规划提出以来, 森林公园更是兴起了“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的各种旅游活动中, 使旅游不单是简单的身心放松, 还能不断获取知识和文化。似乎这种方式更能打动广大游客的心灵。人们在游览休憩过程中加深了对生态文化的认知, 接受了生态文化的熏陶教育, 也对生态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森林公园在整体规划设计中注重文化教育功能的把握, 能更加有效地传播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理念, 让旅游成为一种健康有价值的活动。

二、森林公园具有的生态文化建设优势

1. 有强大的资源基础

我国大多数森林公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自然风景资源, 森林覆盖率达37.26%, 分布于秦岭、巴山、关山、桥山、黄龙五大林区。由于南北跨度大, 气候适宜, 地形复杂多样, 产生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2]。这些众多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自然景观和早期人类文明活动遗留下来的人文景观都是我国宝贵的资源精华, 对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具有独特的和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态文化资源并未开发出来, 森林公园的发展潜力还颇大。有如此强大的资源基础, 直接为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时代造就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及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 人们不再局限于两点一线的生活圈子, 开始走向山水间, 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尽情感受工作生活中不曾体会过的惬意和悠闲, 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精神。这种住山水之间, 吃绿色食品, 听泉水叮咚和鸟儿蝉鸣的生活方式已经是一种时尚的追求, 是时代造就下的新型生活路线, 为森林旅游营造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另外随着国家加大对各类设施的改造和升级, 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都非常便捷以及私家车的普及, 人们出行也变得简单既方便, 所有这些都为开展森林旅游, 进行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经济环境。投资者们已捕捉到了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广阔前景。

三、如何进行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

1. 以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指导森林的开发建设

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后, 全社会就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风气在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中也要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按照边保护边开发的原则, 保护生态多样性, 把生态文化建设纳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进行科学规划。设定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再结合根据森林公园本身的特色, 作出下一步规划和开发方案。在建设过程中, 如果涉及到引入外来物种的项目, 要全面考虑外来物种的影响和潜在危害, 森林内设施的建设也要以不破坏公园环境为前提。

2. 把生态文化的教育功能纳入建设中

每一类生物资源都有其丰富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 只有将所有价值都发挥出来, 才算物尽其用。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也应充分挖掘各类自然文化资源的蕴藏价值, 不断扩充生态文化的教育范畴, 尽可能利用一些能调动游客兴趣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潜力, 结和专业人员的力量, 设计出有卖点又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当然除了在产品上下功夫, 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园区指示牌的作用、导游带领能力和讲解能力, 全面提高导游的专业技能, 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到各类生态文化的熏陶, 达到“寓教于乐, 寓教于游”的目的。

3. 打开森林生态文化的市场

森林生态文化的建设脱离不了市场这个环境, 全面地打开市场才能吸纳力量和资金进行建设。在这个建设中, 首先要打响品牌, 以与众不同的品牌理念占据市场, 并进行全范围推广。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 应把各自的特点表现出来, 做足宣传推广工作。开发产品和开展活动同时进行, 吸引游客和投资商的参与。不过首先得明确市场定位, 以生态、绿色、和谐、休闲为导向,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扩大知名度, 打开市场, 持续用品牌推广效应, 加速森林生态文化的建设。

4. 培养一支精备的人才队伍用于森林生态文化建设

所有的生态资源都是硬件系统, 而参与建设的人才是软件系统, 是能够灵活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主要力量, 因此不能忽略人才的重要作用。森林公园要重视生态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对原在职员定期进行培训。同样针对每个员工的专业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和专业训练, 不断加强员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管理和聘用机制, 打造一支优秀的森林生态文化系统建设的人才队伍, 更好地为其服务。

5. 做好森林公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

空有一座空山, 不加任何设备, 不做任何规划, 是没有游客愿意光临的。所以在资源基础上完善一些游客接待室、休息设备、运动设施及各类标志牌等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为人们认识森林生态、休闲娱乐、领略自然风光、保护环境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条件。

6. 领导层的努力把关也是必要条件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既需要资源基础、人才基础和设施基础, 但也离不开带头人的作用, 各级主管部门要做好领导指示工作, 按照高标准和高要求, 抓好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项任务, 每一个细节, 不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往更好地方向发展, 同时也要及时总结经验, 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对策, 在抓出成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四、结语

总之, 森林生态文化不是简单地进行大规模的公园设施建设, 而是要有目的地去挖掘潜藏在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底蕴, 将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充分地结合起来, 打造有价值有意义的符合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新型森林生态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春姿, 俞晖.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探讨[J].林业经济, 2007, (10) :37-39.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管理 篇11

1.1 自然概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曲靖市南部。地处北纬24°44′~25°18′, 东经103°23′~104°02′之间。东与罗平县、师宗县相邻, 南与泸西县相连, 西与宜良县、石林县毗邻, 北与麒麟区、马龙县接壤。东西宽65.6km, 南北长62.8km, 全县国土总面积1989.59km2。境内三面环山, 东有龙海山, 西有牛头山, 北有竹子山, 最高海拔在龙海山2687.6m。山脉中部是平坦开阔的陆良坝区, 略呈三角形, 自东北向西南伸展, 面积达772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38.8%, 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整个地势呈北高南低走势, 最低点是大莫古镇的回辉哨村, 海拔1640m[1]。南盘江从中迂回过境, 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的地貌, 是滇东北较典型的岩溶地貌之一。境内河流属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主流, 发源于沾益县马雄山, 流经沾益、麒麟区, 经响水坝流入陆良县, 于发峨哨村委会的小跌水村出境流入宜良县。

1.2 气候特征

陆良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干夏湿气候区, 气候特点是终年温和,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春暖干旱, 秋凉湿润, 降水集中, 干湿分明。据陆良县气象站多年观测数据, 年平均气温14.8℃, ≥10℃的年活动积温4458℃;多年降水量为850~1200mm, 年平均降水量941.9mm, 降水特点为雨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旱季降水不足;年平均蒸发量为2244.3mm;太阳辐射年总量坝区为125.2kcal/cm2, 日照时数2049.7h;相对湿度为74.0%, 春季相对湿度只有62.0%, 低于全年平均值, 易出现春旱。无霜期为246d。

1.3 社会经济概况

陆良县辖7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1个华侨管理区, 144个村 (居) 委会, 625个自然村, 1366个村小组。据2013年统计, 全县总户数229378户, 户籍总人口676088人, 少数民族人口13074人。其中农村人口575218人, 占86.6%;农村劳动力338236人, 占农村人口的58.8%。201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20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48亿元, 第二产业32亿元, 第三产业4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27∶33。工农业产值比为51∶49,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为45%。农民人均纯收入8116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22562元[2]。

2 陆良县森林资源概况

2.1 森林植被

陆良县属滇中高原北亚热带植被区, 该区属泛北极区, 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 该区的植物区系有以下特点:组成植被优势的区系成分与华东、华中一带的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相比, 有一系列的地理替代现象。许多地中海分布式的植物出现于该区的山原和河谷各地。该区富含中国-喜马拉雅的特有种, 如云南松、滇油杉等。古热带植物区系与泛北极植物区系在该区内出现奇妙的混合, 交错汇合, 相互渗透[3]。

根据《云南植被》分类系统, 陆良县森林植被分为6个植被类型, 4个植被亚型, 16个群系。陆良县森林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丛;人工植被。

2.2 林业用地与森林资源

据《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2008年, 陆良县国土总面积198959.0hm2。林业用地面积89657.0h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5.06%, 其中:有林地面积61103.7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8.15%;疏林地面积1106.6hm2;灌木林地面积19748.7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581.7hm2, 苗圃地面积132.0hm2;无立木林地面积2429.2hm2, 宜林地面积3555.1hm2。森林覆盖率33.44%, 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0.7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覆盖率2.73%。森林总蓄积1986400m3, 包括有林地1861170m3, 疏林地8230m3, 散生木12490m3, 四旁树104510m3[4]。

3 陆良县森林资源经营特点分析

3.1 森林分布特点

全县林地资源紧缺, 人均占有林业用地仅0.14hm2, 森林面积、蓄积总量小, 林业用地、可用木材人均占有量较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森林面积蓄积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的活水乡、龙海乡、召夸镇、小百户镇和芳华镇, 中部坝区及延伸地带森林分布较少。

3.2 林业分类经营

陆良县根据林业生产地域分布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综合分析陆良林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将全县分成4个林区6个亚区。2005年区划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49186.7hm2, 占林业用地的54.9%, 商品林40388.3hm2, 占林业用地的45.1%。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比例为54.9%︰45.1%, 其中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占60.02%, 用材林、薪炭林及经济林占39.98%。陆良县生态公益林属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 由县级统筹安排资金按地域和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商品林的发展利用市场经济的调动作用和林业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结合林业工程项目发展桉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核桃经济林。

3.3 人工林快速发展

陆良县林业中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30.5m3, 大大低于全省每公顷103.2m3的平均水平。全县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2098.4hm2, 蓄积140230m3, 其中可利用面积1849.4hm2, 蓄积118250m3, 林龄组结构不合理, 近期可采伐森林资源极少。陆良县多年依托县域周边煤碳工业, 发展煤矿工业用桉树林13333.3hm2, 栽培7~9年1个轮伐期, 可采伐木材近3000000m3, 较大程度地缓解了木材供应问题;从2008年以来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机遇, 相续发展云新早核桃14667hm2, 该品种核桃栽植1~2年开始挂果, 5~6年进入盛产期, 已有部分开始挂果和进入盛产期。

3.4 林业经营初具规模

陆良县是滇中地区的缺材少林县, 所需木材多靠外地调入解决。在2000年, 该县仅有木材经营加工户7户, 通过多年林政的宣传、引导、请省厅专家到该县培训授课和积极向上级林业行政部门申报等, 在省市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目前该县有林业企业238户, 其中木材加工企业50户, 木材经营企业133户, 野生动物驯养与经营企业15户, 林木园林种苗生产经营企业40户, 林业产品交易市场基本形成, 解决社会就业近1500人/年, 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4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4.1 管理机构建设现状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的执法部门有:县森林公安局、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管理服务部门有:林政法制科、资源管理站、林权服务中心、防火科、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林业有害生物检验检疫局;乡镇管理机构有:各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林业组及其加挂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中队和野生动物保护站。全县从事森林资源管理120人, 占全县从事林业工作人员的52.2%, 其中县林业局及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员42人, 乡镇基层工作人员78人。

4.2 林地林权登记管理

陆良县在2007年7月开展试点工作, 2008年4月全面启动, 2011年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全县确权面积8万hm2, 占全县应确权面积8.28万hm2的96.7%;发证本数15678本, 发证面积7.7万hm2, 发证率93.2%;群众满意率92.6%;宗地勘测合格率96.7%;档案合格率92%。通过林权的确权登记, 明确了森林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 推进了基层组织和个体经营者的管理积极性。设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常设机构, 负责全县林地林权管理、林地林权交易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服务和其他林业服务。

4.3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

林地是森林法规定的森林、林木的附着地、苗圃地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专属培育森林资源的土地[5]。陆良县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了全县在2009年的89657hm2基础上, 到2020年林地面积不少于90598hm2;森林面积由2010年的46063.09hm2增加到2020年不少于60265.85hm2, 10年净增森林面积不少于14202.76hm2;陆良县林地保护等级划分为Ⅱ级、Ⅲ级、Ⅳ级3个保护等级, 按陆良县现有林地89657.0hm2计算, 各类保护等级的林地面积为:Ⅱ级53200.0hm2、Ⅲ级21941.0hm2、Ⅳ级7009.0hm2。县林业局林地管理办公室 (林政科) 运用林地“一张图”数据管理林地, 林地生产率明显提高。

4.4 森林资源行政管理

依法审核征占用林地用地报批手续, 审核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行政许可事项, 木材运输证发放管理工作。审核办理野生动物驯繁、经营利用行政许可有关事项,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保护好陆良野生动植物资源。

坚持持续经营、采育结合的原则;坚持森林采伐分区施策、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原则;坚持总量控制、分项管理的原则。全县年采伐量为64200m3, 其中主伐8000m3, 抚育采伐53200m3, 其它采伐3000m3。

建立市场管控机制, 提升森林资源市场管控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木材经营、加工、运输, 野生动物驯养、经营、加工、植物检疫、林木种子、种苗、林地占用等领域的监督管理机制, 依法规范行业经营活动, 有效保护合法经营活动, 打击违法违章经营活动, 有效服务全县林业产业健康发展。防范和打击涉林犯罪, 涉林刑事案件破案、森林火灾案件破案, 加大林区毒品原植物禁种铲除工作力度, 切实开展林区禁毒宣传, 无规模性种植毒品原植物目标。切实保护生态安全, 维护林区治安稳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5 陆良县森林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5.1 制度上的问题

1999年基层林业站由县林业局划归所在乡镇管理, 2011年12月全县乡镇机构改革, 林业站并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乡镇林业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要多、难、杂, 由于人事权限管理上的原因, 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变动频繁,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林业基层作用的发挥。

5.2 政策上带来的问题

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乡、农民进城”及云南省低丘缓坡利用要求的发展, 以及陆良县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城镇和工业用地需求量进一步扩大。陆良县西部及山区一些地势较为平坦的林地, 保护管理较为困难。

5.3 发展带来的问题

随着陆良县经济的发展, 外界企业大量进入, 林地保护与城镇化、工业化及基础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为兼顾粮食安全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全县林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这使林地保护利用面临更大挑战。在森林保护方面, 非法占用林地采沙、乱砍滥伐林木、非法运输木材、加工经营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 森林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5.4 森林采伐存在的问题

陆良县编制上报《“十二五”森林采伐限编制》时, 由于桉树生长预测基数不足, 对桉树短周期原料经营管理工作预测不足, 致使桉树短周期原料林的数据偏差较大, 编限与实际采伐存在问题, 在2008年森林资源二调时的幼林已长成成熟林进入砍伐期, 年砍伐量近3万m3, 但实际中主伐指标仅8000m3, 其余采伐及抚育有余, 主伐与其它采伐不能互转利用。如果算上近年需采伐的桉树, 矛盾更大。

6 对策与建议

6.1 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

公益林建设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 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 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6]。陆良县生态公益林全部属国家级生态公益林, 根据生态区位划分设定了保护等级, 应严格依据保护等级进行保护。加强公益林管护队伍建设和管护人员培训, 选用具生态意识、责任性强、身体健康的村民组建管护队伍。探索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组织与管护绩效考核。加强对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宣传, 让社会认识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 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中来。加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 设立专账专户、专款专用, 探索基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完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建立有效的检查验收和监督制度。依法处理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破坏的人员和行为。加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建设,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真正把管护主体、管护责任落实到位, 确保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6.2 坚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为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森林采伐限额的实施, 实现越采越多, 越采越好, 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目的。在实际采伐过程中, 应严格调查设计、审批和监督检查, 坚决制止不批就砍, 少批多砍和偷砍盗伐, 严禁批甲地砍乙地, 严格监督采伐证的时效性。严格执行采伐更新制度, 做好更新造林和补植补造工作, 确保林地面积用途不改变, 林地面积不减小, 保持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属于更新改造地块, 在申请采伐时提出明确的更新时间、树种、更新方式、更新措施。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森林采伐限额, 严禁超限额采伐。

陆良县非公林业发展迅猛, 桉树速生丰产林作为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 采伐年龄由经营者确定, 势必会造成某年度采伐指标紧缺, 应探索建立适宜短周期人工林采伐的管理审批制度。

6.3 构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始终坚守“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这两条基本准则, 全力推进平安林区创建工作, 构建森林资源安全防范体系, 县、乡、村、组四级防范体系, 涉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范体系, 森林火灾预防、扑救防范体系,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防范体系, 涉林重点行业安全防范体系, 重点林区、重点要害部位防范七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规征占用林地、盗伐偷运、偷捕盗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6.4 强化资源林政管理

充分利用上级政府提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县政府实施《陆良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契机, 与国土资源、住建、环保、水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从制度及管理等源头上安排布局好林地利用定额, 对水利、交通等民生工程引导利用好林地, 对经济建设发展因势利导尽量少占或不占林地, 禁止占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的I级保护林地, 林木采伐中的主伐尽量安排在速生林和人工林上。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林政资源管理, 严格林政资源限额审批, 从根本上保护好森林资源。坚决守住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使用定额红线, 维持和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切实加强林政资源管理, 加大林政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保证森林采伐的有序进行。

6.5 从思想上重视

认真理解林地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根本上重视林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森林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生态调解作用是靠林地上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发挥作用进行调解。林地是森林赖以生存和林业发展的基础, 是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 是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保存的基础。林业的科研部门、教学单位、行政管理单位和从业人员要从根本上认识林地及林地保护的重要性。森林的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存在必须依赖林地, 社会经济发展要统筹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保护的关系, 要从我们每一个人所生存的空间都是地球村的部分来认识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6.6 设置相应的机构

陆良县湿地保护刚起步, 保护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有待探索。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 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誉为“地球之肾”[7]。根据陆良县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 湿地具体为:河流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 (间歇性) 河流两种湿地型;湖泊湿地类为永久性淡水湖;沼泽湿地中的草本沼泽湿地型;人工湿地类主要是以库塘、运河、输水河湿地型三种。全县面状湿地面积4226.62hm2, 其中河流湿地1021.24hm2, 湖泊湿地484.97hm2, 沼泽湿地212.5hm2, 人工湿地2507.90 hm2。全县线状湿地面积395.95hm2。

目前, 陆良湿地尚没有纳入专门的保护范围, 管理体系不完善, 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 广大干群对湿地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 人与湿地资源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存在人为破坏湿地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造成湿地退化的现象。应积极探索陆良县湿地的机构、监测、监控、宣传、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控制非法侵占湿地行为的发生, 切实保护陆良县湿地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摘要:依据自然社会概况、森林资源概况分析了陆良县森林资源特点、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森林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对今后一段时期森林资源管理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对林地和湿地专项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思索如何更好地保护森林及森林生态资源。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经营,森林生态,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云南省陆良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陆良县志 (1978-2005) [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0.

[2]陆良县统计局.陆良县二〇一三年统计公报[R].陆良:陆良县统计局, 2014.

[3]陈利红, 吴红全, 陈培荣.陆良县现代林业建设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11 (1) :43~45.

[4]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 2008.

[5]王维家, 董小梅.论我国林地保护制度[J].林业资源管理, 2003 (4) :8~10.

[6]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0.

上一篇:装饰画现代家居影响下一篇:能力培养与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