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

2024-07-07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通用11篇)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 篇1

近年来,森林外部性及其控制问题受到学术界重视。杨建州等(2006)利用外部性理论对森林环境资源价值计量进行了初步演绎和推算[1]。喻景深等(2007)就森林外部性的分类及评价方法给予较全面地归纳分析[2]。林舒舒等(2006)[3]、陈贵松(2004)[4]分别对森林采伐和森林旅游的负外部性的特征、控制对策等做了逻辑阐述。本文拟分析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概念、表现、特殊性及内在化途径。

1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概念及表现

1.1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对其他经济主体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外部性将产生不能进入私人成本的社会成本。外部性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森林经营者在经营森林过程中产生的森林生态产品(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即经济主体对森林生态效益的消费(享受),不影响其他主体对其消费(享受),且付费与否都不能将主体从这一消费中排除出去,因此经济主体不会为森林生态效益的消费(享受)而付费(温作民,2007)[5]。

在图1中,S为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曲线,D0为森林生态产品的私人需求(实际需求)曲线,D1为森林生态产品的社会最优需求曲线,森林生态产品的市场均衡数量为Q0,即实际需求曲线D0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所对应的水平。此时的市场均衡数量低于社会最优数量Q1(供给曲线与社会最优曲线D1的交点所对应的产出水平)。该森林生态产品的生产过程将产生单位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FE(即森林生态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P0比其社会最优价格低FE)。

目前我国对重点公益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这可视为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在此情况下,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净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1.2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表现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不仅提供林木、林副产品等有形经济产品,还提供诸多森林生态服务效益。这些森林生态效益如果得不到经济主体或社会的合理付费(或补偿),便形成外部性(见表1)。

2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特殊性分析

2.1 数量庞大

一方面,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占森林总价值的比重很大。如周冰冰等(2000)对北京市森林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结果显示,全市森林资源总价值为2313.37亿元,而其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为2119.88亿元,是林木价值的13.3倍[6]。余新晓等(2005)对我国森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表明,全国森林生态价值占森林总价值的94.16%,是林木价值的约16倍[7]。另一方面,目前政府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额占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比重尚很小。曾华锋(2007)计量出江苏连云港墟沟林场2003年森林生态价值为3960.77万元,而当年收到的森林生态补偿额为453.12万元,仅占森林生态价值的11.44%[8]。

2.2 时空转移性

一般讨论外部性只讨论当代人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可向后代延伸,从而产生代际外部性。保护好森林及其生态效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还会在国家间、国内的地区间转移。如森林所具有的固碳释氧功能对周边国家或地区也会产生外部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使整个流域收益。

2.3 持续性和复杂性

森林经营持续、生长周期长,森林生态效益种类繁多,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还受地域、气候、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此外,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计量还难言精确,享受森林生态服务的受体还不能完全细分界定,这些给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经济计量及内在化措施的制定带来复杂性。

3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条件及途径分析

3.1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条件

3.1.1 产权条件

一般认为,森林生态效益属于准公共品,具有竞争性(可枯竭性)和非排他性(产权难以界定)。本文认为,对森林生态效益产权的明晰化可分步进行,从森林资源的经营者层次上看,森林生态效益产权可分为宏观(国家)层面、中观(区域)层面和微观(实体)层面;从具体森林生态效益产权看,有些项目的产权和受体是比较容易界定的,如森林涵养水源和森林游憩效应的产权。因此,我们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产权条件的解决方案是,先从容易解决产权问题的区域和森林生态效益项目着手,先解决好一部分层面、一部分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然后,可通过森林生态效益产权分割(如森林生态效益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分割)和创建新产权(如森林资源行政许可证)加以解决。

3.1.2 价值条件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内在化,无论是基于市场化的产权交易,还是基于政府管制的补偿,均需要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合理估价。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内在化首先需要承认森林生态效益是有价值的。在森林生态产品中,有些凝聚了人类劳动,而有些则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如天然林生态效益),但其仍有价值。因此,需要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扩展和突破,并运用效用价值论、消费价值论和外部性理论,为森林生态效益有价提供理论支持。

3.1.3 计量条件

在充分挖掘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并承认全体森林生态效益有价的同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对这些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计量。目前在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方法上已取得较大进展,已有的方法包括政策性计价法(如阿特奎逊法和普罗丹法)、生产性计价法(如直接成本法和平均成本法)、消费性计价法(如费用支出法)、替代性计价法(如市场替代法和机会成本法)、间接性计价法(如旅行费用法)和直接性计价法(如条件价值法、享乐价格法和支付意愿法)等。

3.2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需要随着认识、需求、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而逐步推进。因此,我们当前的目标不应该放在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完全内在化上,至少不应该放在森林全部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完全内在化上。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以保持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总要求,对不同权属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给予不同程度的内在化,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采取不同的内在化措施。为此,本文将森林生态效益划分为宏观(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中观(省、市级生态公益林森林效益)和微观(林业企业、基层林场)三个层次,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实行分层管理,对维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应采取政府主导下的补偿政策,对林业企业、基层林场等微观主体宜实施市场主导下的相关者利益合并模式,对省、市级生态公益林应倡导“科斯市场”与“庇古税”的互补。

3.2.1 政府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模式

我国2004年开始实施了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并于2006年对该办法修订,督促地方政府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现行的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补偿标准单一、偏低的局限性[9]。首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森林事权,中央政府应将精力集中在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管理上。其次,对事权中央财政的重点公益林的各类生态效益也要分级管理,重点放在保护国家生态公益林的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管理上。对于维系全社会生态安全和国家重点公益林林地,中央政府应进入市场生产提供或购买森林生态产品,为全体国民谋福利。第三,灵活补偿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补偿力度,政府对国家生态公益林的补偿也不应该简单化,而应分级差别补偿。时机成熟时,可考虑开征森林“庇古税”,提高对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的重点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将其外部性内在化至合适程度。

3.2.2 市场主导下的“相关者利益合并”模式

森林的经营管理具有经济型和生态型之分,因为森林既产生经济效益,又产生生态效益。森林经营微观主体(如林场、林业企业)在追求森林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生态效益。对微观主体间的外部性问题,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建立森林生态效益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利益合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例如,林场涵养水源功能给水库带来的外部性,可通过林场与水库之间的谈判来解决。但在实施该模式时,应注意把握利益合并程度问题,过度的利益合并可能造成单一垄断,产生新的外部性。在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例中,东阳森林生态效益与义乌的利益合并造成东阳水源过多流向义乌,以至影响东阳当地及金华江流域其他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

3.2.3 市场与政府的合作互补模式

在调节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问题上,市场和政府都有失灵的危险,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最优方式不是纯粹的“庇古税”或市场化。处于中观层面的省、市级生态公益林的特点在于其生态效益主要作用于本地区。对涉及本地区内的外部性问题,可通过森林生态效益的施体与受体间的市场化方式解决,对跨地区的森林效益外部性问题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协调,或通过中央财政补偿,或通过中央政府主持下的地方政府间谈判予以解决。□

摘要: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具有数量庞大、时空转移性、持续复杂性等特征。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对森林生态效益按其权属划分为宏观(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中观(省、市级生态公益林森林效益)和微观(林业企业、基层林场)3个层次基础上,对各层次外部性和各类外部性应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内在化途径。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外部性内在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建州,周慧蓉,张春霞,等.外部性理论在森林环境资源定价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2006(2):32-34.

[2]喻景深,许彦红,刘思慧.论森林外部性评价方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6):16-20.

[3]林舒舒,张春霞,苏时鹏.森林采伐的外部性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1):5-8.

[4]陈贵松.森林旅游负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4(5):257-260.

[5]温作民.森林生态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0.

[6]周冰冰,李忠魁,等.北京森林资源价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70.

[7]余新晓,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8):2069-2102.

[8]曾华锋.林业事业单位生态会计核算框架构建[J].事业财会,2007(4):19-21.

[9]刘诚.森林生态效益财政补偿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2008(2):56-58.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 篇2

外文题目: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Benefits Of Forest Resources

毕业论文共12 页

完成日期 2011年11月

答辩日期 2011年12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其对生态的影响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为缓和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其所生长的自然环境所受到的干扰,国家、社会、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受益人及其他组织以资金方式给予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付出经济代价的人适当的经济补偿,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加强森林资源自我调节的法律制度,这种制度称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资源补偿制度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对森林及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全新理解,森林资源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森林资源补偿资金的筹措方式,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及其展望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本人的见解。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生态公平;自然的权利;

I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ABSTRACT Forest, is a high density of trees area, its influence on ecological has very significant role.To alleviate the trees and other woody plants,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y the interference, the state, society, the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benefit beneficiari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to way to give money for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benefit pay economic the price appropriate economic compensation,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forest used to provide the building, cultivatio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enhance forest resources about the legal system, this system is called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The forest resources compens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a new research field, this paper forest and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of meaning,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resources brand-new understanding, the forest resources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rest resources compensation funds way of raising money, our country forest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ur country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 point of view.Key words: The forest resources;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Ecological justice;Natural rights;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1 1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及理论依据...................................................2 1.1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全新理解...........................................................2 1.2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2 2传统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缺陷......................................................6 2.1 补偿主体范围过于狭窄…..............................................................................6 2.2未把森林资源当作主体加以保护…...........................................................................6 2.3 对森林的保护仅局限于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7 3完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具体措施...........................................................8 3.1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资金筹措方式......................................................8 3.2改变落后的补偿观念,树立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观念..........................9 3.3明确补偿者,采用多种补偿方式.............................................................................9 3.4针对不同类型的公益林,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9 4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

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条把森林划分为以下五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主要是根据森林对人类的效用来区分的。这种对森林概念的狭隘理解是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曾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也就是说,人是判断万物是否曲直的惟一标准。

这种理论认为,在整个生命共同体和所有生命形式之中,人类处于最高位阶,占主导地位,是价值的主体,而自然、其他生命形式是价值的客体,它们本身无价值可言,它们至多具有工具价值,自然的价值不过是人类情感投射、映射、折射的产物。“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映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其典型表现就是在衡量资源与环境的价值时,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而无视其生态效益。例如,我国《森林法》第四条把森林的功能定位为防护、用材、经济、薪炭、特种用途等,计算利润时用林木、竹林和林地的总利润减去开采、运输、仓储等成本。实际上,森林不仅有经济效益,更具有生态效益。

森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科学测算,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大约有上千万种野生生物,其中已被认识并有科学记载的只有1430万种,而在热带雨林生物群落内聚集的就有200-400万种,森林是陆地物种基因库。此外,森林还可以净化空气,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杀灭细菌,净化水质,消除噪声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据不完全统计,从价值来估算:森林提供林木等产品的价值只占其全部价值的20%,而保护生态方面的价值则占80%。由此可见,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森林的生态价值,从生态的角度去定位森林。从这个生物界相互间的共生关系来研究森林生长、繁衍所需要的生态环境,然后再借助人类力量来保护森林资源。

因此,森林可以定义为:由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与其所生长的牧、灌木地、湖泊及沼泽地组成的协调共生的生物社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年每年遭到乱砍滥伐的面积达200多公顷,国际环境专家警告:如果巴西政府不积极采取措施拯救亚马孙雨林,那么再过10--15年,亚马孙森林将无法恢复原状,人类也将痛失这片美丽的家园。在“接受了自然界接连的报复”①后,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生态安全理念就在这一时代主题的呼唤下应运而生。森林给砍伐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然而过度砍伐森林导致了生态失衡,产生了生态危机。

所以,我们在不放弃森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从生态效益角度给予积极保护,这就要求补偿主体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森林资源的使用费、维护费,以确保森林的质量和数量不因过度采伐或保护不当而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所贬损。

1.2.2 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协调发展的需要

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并寻求法律对策,作为积极的成果,环境权概念被广泛接受,写入很多国家的法律。与此同时,生存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任何人的生命都不受非法侵犯,但是维持生存的基础是物质条件。如前文所述,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伐木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为了生存他们必须砍伐树木,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发挥,侵害了公民的环境权。

这里存在着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的冲突问题,怒江修建大坝和水电站与怒江的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问题就是著例。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三峡工程建设上,一方面,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效益;另一方面,三峡工程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棘手课题,这里有一个严正的利益衡量问题,各国的价值取舍也不尽相同,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强调环境权的保护,而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关注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的确,很多情形下,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我们认为,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两者不可偏废,应当寻求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法律上创设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可以作为一种极其有效的调和剂,使人类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并行不悖。一方面,国家充分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包括在合理限度内利用森林资源的权利;另一方面,森林资源又可以通过充足的补偿基金得 ① 王银辉 安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第54页.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利,尊重自然的权利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不过,笔者并不赞成将动植物、生态系统、自然等非人类存在物视为法律上的主体及诉讼主体,主要理由如下:首先,现代法律体系和民法理论的主要支柱在于主体、客体的划分,人(包括人的组织)是权利主体,人以外的动植物及其他存在物属于权利客体,这一划分被认为是民法典及整体法律体系的基石和支柱,如果动摇这一基石和支柱,民法典及整个法律体系的大厦势必将全部坍塌和土崩瓦解。其次,大陆法系法律思维的传统一向严谨缜密,对诉讼主体资格的限定十分严格,防止诉权的滥用,笔者尚未收集到大陆法系国家有关动植物、自然物作为诉讼主体的案例。

英美法系缘于其自由主义的法律传统③,承认非人类存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和诉讼主体资格,似乎并无理论障碍,英美法系的一切创新及发展都可以从其自由主义精神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再次,中国法律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加上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们对动植物权利和价值的体认程度不可估计,人们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动植物权利、自然的权利之间有较大冲突,若在法律上承认动植物、生态系统、自然等非人类存在物具有主体地位及诉讼主体资格,难免缺乏法律实施的深厚沃土,有严重脱离中国现实之嫌。但作为理论上的先导,对其进行有益的探讨,势必会促进人们的自然权利意识,其作用和价值值得肯定和推崇。

1.2.4 生态正义理念的呼唤

生态正义包括三条伦理原则④——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以及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的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

这三项中第一项原则将强可持续性及弱持续性区分开来。它保障人类只能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来满足其所需求,包括现存的和将来的。所以该原则统摄后面两个原则,就此意义而言,也就高于其余两个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不损害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对森林资源给予补偿,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

③柴会群.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违法占地案始末.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第8版. ④麻然花,辽宁林业科技,1987(7):26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的“土地伦理”⑤思想对美国的环境法及当代国际环境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土地伦理”在美国很多州被接受为一项法律原则。而地球宪章在原则“

一、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中指出,尊重地球及其所有生命,“认识到所有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种生命形式,无论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有其自身价值。” 因此,我们应将《圣经》中的“爱人如己”、“爱邻如己”原则进行推广,把非人类存在物视为人类的“近邻”,“要叫邻舍喜悦”,真正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权利,正如地球宪章在结尾部分所呼吁的那样,“让我们这个时代成为被后人铭记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唤醒了对生命的重新尊敬。”

但是传统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把森林看作是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对象,把森林资源仅当作客体加以保护,从功利主义出发来思考问题并进行法律制度设计,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不承认森林具有自身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这无疑是“人类中心主义”⑥为主导的生态伦理观念,正是这一价值观导致当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冲突和危机。

2.3 对森林的保护仅局限于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

在传统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概念中,忽视对林木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孤立地看待林木的保护问题。事实上,森林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它放在生态系统的整体中来进行保护才是恰当的,才能更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并发挥其生态效益。

莱昂波德认为,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类似于机器的部件,因此,应“像一座山一样思考”,即要有整体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一项使用土地的决策,只有当它有助于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才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

地球宪章原则二“生态完整性”(Ecological Integrity)指出,“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关注维系生命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过程。” 因此,将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仅局限于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的观点是缺乏整体主义思维的。

⑤王平,中国农村经济,2007,(S1),第6页.⑥陈红军,绿色财会,2006,第12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移交于给政府部门。在典型的BOT方式中,政府将某项基础设施项目交由商业公司或私人公司进行融资,建设和经营,后者经过一定的特许期限回收成本并获取利润,然后无偿的将该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BOT方式为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财政预算外的资金来源渠道,能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将BOT融资方式应用于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可以加速资金筹措,尽快改善生态效益的维护。

3.2 改变落后的补偿观念,树立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观念

具体而言,应将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办法改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由“补助”改为“补偿”,不是简单的语词的改变,而是观念的彻底转变。这一转变对制度的具体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宏观指导作用。

3.3明确补偿者,采用多种补偿方式

补偿者与补偿资金的来源关系密切,因而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市场经济下,以“谁受益,谁补偿”为基本原则,扩大补偿者的范围,既符合由林业部门办林业向由全社会办林业转变的改革趋势,又能为补偿资金的来源提供多种渠道,分散风险,为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前者是指直接依靠森林资源获取经济利益的单位和个人,后者是指因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享有良好环境的全社会所有人。明确了补偿者后,应明确被补偿者是因划定为公益林禁止采伐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林地使用者或林木所有者。采取以上多种方式筹集的补偿金应当直接拨付给被补偿者,防止出现“生态补偿不到位”的问题。这又涉及对补偿基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问题,将在下面专门探讨。

3.4 针对不同类型的公益林,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

一方面,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种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的成本不同,因而制定补偿标准时不应过于单一化,搞“一刀切”;另一方面,同一地区对于具有同样结构和功能的国有林、集体林和私有林,应适用相同的补偿标准,平等对待不同性质的权利主体。具体而言,对于不同类型的公益林执行的补偿标准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的指导下,通过地方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具体化,建立地方性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评估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体现不同级别公益林的生态价值。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敲下“致谢”两个字,心中无限感慨。回眸过去,一路走来,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实在是这些简单的文字所不能表达和承载的。

格外感谢指导老师对我不厌其烦的指导与启发,特别是在我一筹莫展时帮我拓宽思路,走出困境;非常感谢本班通需的无私帮助,调研的艰苦、数据录入的枯燥、项目结题的忙碌。我们并肩作战的场景历历在目,你们的存在为我的研究生生活平添了许多色彩,祝你们事业有成!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最最挚爱的父母,是你们让我有机会、有毅力完成了全部的学业,鼓励我、支持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愿你们一生平安。

感谢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感谢文中所引用文献的编、著、译者。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 篇3

摘要:森林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探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影响因素,将有助于生态效益补偿公平性,进而促进森林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及农民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补偿费用、收入来源、林业总收入,生活水平变化等是影响补偿标准的制定及农民接受意愿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出了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补偿、增加当地科研及教育方面的投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影响因素

一、 引言

森林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和物种安全等方面有特殊地位。然而,森林资源的价值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特别是无形性,外部性等显著特点,使其难以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进行有偿和对等的交换。如何通过适当的措施将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外部性内化,促使森林资源的价值实现,生态效应补偿更加公平,森林资源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普遍关注的课题。目前针对森林补偿效益的研究,多集中于补偿制度的建立、补偿基金的筹资方式、补偿标准的确立,其中补偿标准方面的研究中,针对不同区域补偿客体、动态补偿标准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影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诸多因素,目的仍然是促使森林资源的价值实现,生态效应补偿更加公平,森林资源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二、 数据来源,变量设置与研究方法

1. 取样地点。本文的取样地点为西藏自治区芒康县。该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西藏东部“两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藏、川、滇三省(区)结合部,海拔3870m,总面积11 635平方公里。全县辖2个镇、14个乡,总人口7.5万人,平均6.5人/平方公里。2014年,全县森林管护面积达59.70万公顷,护林人员4 333人,发放护林人员工资4 145.45万元。芒康县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自2009年实施以来,严格按照《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地方公益林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由县、乡、村三级管护卡、管护站和管护点组成的完善的森林管护体系,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根据国家、西藏自治区等法律法规,结合芒康县实际情况制定了生态补偿标准,以工资报酬方式补偿给护林员。鉴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本研究选择管护人员劳务费作为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参见表1)。

2. 问卷设计。为了研究农户期望的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根据芒康县森林生态补偿的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被调查者森林资源具体情况;第三,被调查者参与森林资源生态保护的倾向及其预期的森林资源补偿标准。

3. 抽样方法。根据芒康县实际的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情况,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本研究选取芒康县噶托镇、如美真、曲登乡3个乡镇作为样本乡,每个样本乡分别选取了2个村,共计6个村110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査,所调查农户均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对象。回收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91%。

4. 数据分析方法。两样本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由于本文的数据主要是定距变量,因此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r=

运用SPSS17.0分析软件,选取年龄、文化程度、职务、家庭成员、林业总收入等指标与期望的补偿标准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

三、 实证结果

1. 受访者基本情况、补偿现状及意愿。

(1)受访者基本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护林人员年龄以25岁~40岁为主,占到被调查者的70%,被调查者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者为0,其中有职务人员占4%,96%的被调查者为普通护林员,参与调查者家庭成员一般在4人~6人。80%的被调者年补偿收入不足5 000元,年补偿收入大于10 000元的为0,实际调查结果与表1中所列的当地补偿标准不相符,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实际获得的补偿收入低于规定的补偿标准。

(2)受访者的补偿现状及意愿。在被调查的农户中,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27%,73%的收入则依靠林下产品。虽然补偿收入所占家庭收入比例不是很高,但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效益补偿给60%农户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影响,20%的受访者目前尚未感觉到,但不确定今后是否会受到影响,另有20%的农户未感受到影响。80%的家庭生活水平由于补偿得以提高,也有10%的家庭生活水平反而因此而降低。50%的护林人员表示是因为政府规定而参与护林工作,并非自愿参与。对于目前的补偿标准,80%的人表示基本能接受,同时90%的人员期望提高补偿标准。

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相关性分析。

(1)补偿标准和受访者年龄的相关性。由表3可以看出,受访者年龄与期望的补偿标准的相关系数为0.967,呈正相关,这说明年龄越大,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要求也越高。受环境及自身因素影响,老年人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任何一项收入来源都有可能对其生活带来较大改善,对每一项收入都很重视,因此期望补偿标准较高。

(2)补偿标准和受访者文化程度的相关性。由表4可以看出,期望的补偿标准与文化程度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288。这一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对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要求也越高。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其一,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能认识到生态资源的价值,因此想要获得更高的补偿标准;其二,因文化程度提高了个人对价值的期望。

(3)补偿标准和职务的相关性。由表5可以看出,职务与期望补偿标准的相关系数为0.602,两者呈正相关性,这表明职务越高,期望的补偿标准也越高。虽然当地政府对具有一定级别的护林人员给出的补助相对较高,但由于西藏特殊的社会环境,有职务的村民往往被限制于行政事务,没有时间从事其他行业,也就没有其它收入来源,因此要求提高补偿标准的期望较高。

(4)补偿标准和家庭人口数的相关性。由表6可以看到,期望补偿标准与家庭人口数的相关系数为-0.995,这一结果表明两者呈负相关性,也就是说,家庭人口越少,受访者期望的补偿标准越高。其原因可能在于,家庭人口越少,家庭成员所分配的森林面积相应的没有家庭成员多的受访者分配的多,这样以来,所能够得到的补贴也更少。因此,他们希望补偿标准最好越高越好。

由表7可知,受访者期望的补偿标准与家庭全年林业总收入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90,说明受访者全年家庭林业总收入越低,反而其所希望得到的补偿标准越高。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大部分被调査者对于目前的补偿标准基本接受,部分不能接受的被调查者为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普通护林员,他们不能接受的原因可能是收入过低。

2. 由于调查地有着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当地没有专门从事种植业、林业或者牧业的农民,他们大部分从事多元经营,且由于林业补偿部分的收入较低,他们主要通过采集青冈菌、贝母等较少品种的林下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加之他们无法改变政府政策,因此对补偿标准大多是没有异议的。

3. 年龄、文化程度、个人职务、林业总收入和生活水平变化状况是影响受访者意愿的主要因素,也是相关部门在制定补偿标准时应加以重视的影响因素。这与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政府在制定相关补偿标准时,应更多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4. 家庭人口数与期望补偿标准呈现负相关。相对于家庭人员多的农户,家庭成员少的农户家庭总收入便会显得较低;反之,家庭成员越少的农户所期望的补偿标准越高。在制定补偿标准时,各地区要因地而异,更多地依据当地情况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

从广义的生态补偿来讲,除对补偿对象进行直接的经济补偿外,政策还应该关注其他非经济补偿,特别是居民因保护环境而付出的机会成本,真正做到让居民无后顾之忧,才能激励民众提高环保意义,付出环保行动。在实际制定补偿标准的过程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原则应考虑与其它领域的补偿原则进行协调,在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区等特殊地区设立特别补偿标准,集合生态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变单一的补偿标准为综合补偿标准。总而言之,要想提高民众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根本措施还是政府财政的支持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为此,完善森林地区的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制度,使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得以有效实施,本文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完善补偿标准与制度,虽然当地制定了补偿标准,但农民实际得到的补偿与标准还是有差距的,制度在实施与执行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如何来改善,具体来说,建立相对完善的利益合作制度机制,地方各级政府明确自己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履行自己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体系中的角色和责任,并与各级政府相配合,努力做到补偿主体的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补偿标准的多样化。

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拓宽当地居民收入渠道,特别是非林业收入渠道;对当地居民发展林下经济,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从而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使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生活质量得以根本改善。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外出务工,减少因林业损失对生活的负面影响。

三是在科研、教育方面增加投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当地居民进行补偿。森林资源是全社会的资源,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其成本也应该又全社会负担,提高全社会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并且能够给予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上的支持,无疑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环保教育工作,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加强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根据人们普遍认可的生态环境状况,确定生态资源服务功能和生态效益,为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冠坤,侯黎明,朱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筹资方式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2,(2):58-59.

[2] 王登举.日本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最新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5):65-61.

[3] 陈波,支玲,刑红.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1):6-11.

[4] 李文华,李芬,李世东,刘某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677-688.

[5] 梁宝君,石焱,袁卫国.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回顾与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5):1-5.

[6] 杨洪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调整系数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学位论文,2010.

[7] 彭丽娟.生态效益涵义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05,32(4):76-79.

[8] 彭亚勇.兰坪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4,(3):58-61.

基金项目:黑龙江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项目号:13H003);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基于博弈视角的中国林业碳汇项目激励机制研究”(项目号:20110062110010)。

作者简介:李顺龙(1963-),男,汉族,山东省莱州市人,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森林碳汇经济;李华(1978-),男,达斡尔族,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人,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管理。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 篇4

一、生态效益及其外部性会计归属问题观点

(一) 观点1:将生态效益整体作为一项资产

该观点认为应将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纳入资产类, 持此观点的学者比重最大。但对于生态价值应归属哪类资产, 学者间存在不同意见。许家林 (2005) 认为, 应该把生态效益当作“无形资产”列为其他资产进行核算。王妹 (2007) 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38——无形资产》 (IAS38) 、《国际会计准则41——农业》 (IAS41)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考察, 认为生态价值符合无形资产定义, 应划分为无形资产。岳上植 (2006) 将生态资产划分为有形资产 (包括生物资产、土地资产) 和无形资产 (包括环境资产、文化资产等) , 体现了生态价值归属于无形资产的观点。曾华锋 (2006) 则认为应单列“生态资产”, 并提出由省级资源监测中心组织评价并出具证明, 各生态生产单位据此核算的生态价值的具体确认模式。

持该观点学者已关注到生态效益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 并认为生态建设单位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活动, 创造了一定的生态价值, 这些价值要经过有关权威机构的科学计量并出具权威的计量报告之后, 才能正式说明该单位的资产已经被该单位所拥有。根据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应当在这一时点确认一项资产——生态资产 (乔玉洋, 2008) 。而对于生态收益的确认, 只有当政府或有关管理机构承诺或正式表示要给予补偿时, 才说明生态建设单位的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承认, 政府的承诺可以认为是对生态建设单位的产出或环境服务的认可或购买表示, 根据权责发生制, 应当按照政府的承诺数额确认一项收入——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同时特定会计期间“应计的”现金流已发生, “应收账款”应与“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同时确认。该观点还认为生态收入的实现不一定伴随着某种生态资产的减少, 这一点与传统会计区别较大。因为生态效益的产出实质上是自然现象, 常伴随着生态资产的增加, 而不是另一种资产转化而来。

笔者认为:第一, 该观点已注意到生态效益这种生态资源是生态系统经营 (保护) 单位生态建设活动和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营 (保护) 单位自行或依托政府授权可以对生态效益进行控制, 关键一点是认识到生态效益能给主体带来未来的现金流入, 并且能可靠地进行计量, 因而符合资产的定义。第二, 该观点一方面注意到生态效益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 同时又将其列入静态的资产, 两者似乎自相矛盾。事实上, 生态效益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如果假设空间 (包括自然条件) 为常量, 生态效益总量就与时间成正比关系。第三, 该观点将生态效益的入账与生态收益的确认相分离, 一方面按年末的生态效益确认生态资产, 另一方面平时按收到或应收补偿确认生态收益, 这样似乎将生态补偿收入看作为一项政府补助, 而不是政府作为消费者的代表对生态产品的承认或购买。

(二) 观点2:将生态效益整体作为一项资产和一项权益

该观点提出单设“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账户。“生态资产”账户按生态效益类别设置明细科目, 即在“生态资产”科目下设“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等明细科目。“生态资本”账户下设“已收生态资本”和“未收生态资本”, “已收生态资本”反映会计主体生态资本中已得到补偿的金额, “未收生态资本”反映会计主体实现的生态效益未被社会认可而未得到补偿的金额。认为“生态资本”是会计主体产出生态资产时所形成的资本, 包括“已收生态资本”与“未收生态资本”, 是每年由于相关权威机构计量出该会计主体的生态效益增值部分的资本形态数额。“已收生态资本”是指有关政府机构已经对生态建设单位的生态资产实施了购买行为的部分, 反映了会计主体生态资产中已经得到补偿的金额;“未收生态资本”指会计主体实现的生态资产减去已收生态资本之后的余额, 即会计主体实现的生态效益未被社会认可而未得到补偿的金额。

当生态资产评估增值时, 意味着一个新契约的成立, 企业的生态资本增加, 这时企业会计核算应按照双方博弈的结果, 按其增加值部分, 借记“生态资产”科目, 贷记“生态资本—未收生态资本”科目。评估减值时, 按其减值部分, 借记“生态资本——未收生态资本”, 贷记“生态资产”, 直至“生态资本——未收生态资本”冲减为零 (曾华锋, 2006) 。对于生态收益的确认, 该观点认为收到生态效益补偿收入是生态资本实现的过程, 按其实际收到的价值, 借记“生态资本——未收生态资本”, 贷记“生态资本——已收生态资本”;同时也是当期生态效益转化为收入的过程,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生态效益补偿收入”。见表1。

该观点注意到将生态效益纳入会计体系后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问题, 资产负债表的左方的生态资产总额等于右方的生态资本总额, 体现了生态效益具有的资产和资本双重属性。在生态资本账户下设“已收生态资本”和“未收生态资本”二级账户, 用以反映生态效益的价值实现, 这一做法体现了生态补偿是一种生态产品购买行为的观点。但问题在于, 主体在确认生态收益时, 生态资本账户只是在内部的二级账户间结转, 生态资本账户金额并不因生态产品的“销售”而减少。在同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生态补偿收入”时, 资产负债表因此而失去了平衡, 即在资产栏增加了资产金额, 而没有其他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的变动, 这与借贷记账法原理相悖。

(三) 观点3:将生态效益确认为收入

刘梅娟 (2006) 认为, 我国传统林业会计在核算收益时, 通常只对市场上可以交换的货币收益进行确认, 而对生态效益的外部经济性则不予确认, 因为生态效益的外部经济性并不直接对企业的业绩指标产生任何影响。这样就使得大量的生态效益的价值游离于会计核算之外, 产生了企业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现象, 严重阻碍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只有将生态效益纳入生态建设单位会计核算体系, 转化为生态经营组织的环境效益, 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林业经营组织的环境财务绩效和环境质量绩效。传统财务会计确认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 不能满足将生态效益完整地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将生态效益纳入会计核算系统, 对其确认可根据“符合定义、能够用货币计量, 并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等标准进行, 凡符合标准的生态效益均可纳入收入要素进行核算。

该观点运用全面收益观, 将生态效益作为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生态经营成果, 纳入损益核算, 而不是简单地纳入静态的资产或权益核算。同时注意到生态效益补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补助, 因此生态效益补偿应纳入收入要素进行核算, 而不能视为一种利得。同时考虑到生态效益中未予价值实现的部分 (即生态效益外部性) , 并将其作为一项债权。但该观点对生态效益确认为收益的具体问题缺乏探讨, 如生态收益如何与生态支出配比, 会计信息如何反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动关系, 生态效益外部性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中如何体现等。

二、生态效益及其外部性的会计实质分析

(一) 生态效益及其外部性涵义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 某一经济活动的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就是该种活动行为的社会影响和私人影响之差 (张宏军, 2007) 。生态效益外部性等于生态产品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私人收益之差。因此, 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生态效益价值净额-生态收益。式中“生态效益价值净额”指采用合理的价值计量手段确认的生态效益价值, 是生态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条件的公允价值。“生态收益”指生态产品的市场 (含政府补偿) 均衡条件下实现的实际收益, 包括政府对生态效益的补偿和市场化的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收益。生态效益是依附于特定的土地资产和生物资产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期间内所产生的一种外部效应, 它属于一个流量概念。一旦这种生态效益能得以合理计量, 便可借助对传统会计理论的突破, 将生态效益及其外部性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 扩充单位的资产、权益及损益内涵, 融单位从事生态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 演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动的会计逻辑。

(二) 生态效益及其外部性的会计实质分析

生态效益属于主体在一定时期经营 (保护) 成果, 生态效益应纳入主体报告期间的经营成果, 但应将生态效益一分为二、“切块”处理。主体在报告期内的生态效益属于其创造的全部生态业绩, 其中一部分生态业绩通过政府财政生态效益补偿和生态服务市场交易在报告期内可转化为以货币资金等形式的经济业绩, 而另一部分由于市场和政府失灵仍然以生态业绩形式存在。对于以转化为报告期经济业绩的生态业绩, 不应再重复反映在基于嵌入式列报的财务报告的生态业绩中。因此, 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确认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对生态效益价值的确认, 二是对生态收益的确认。生态收益可按收益来源分为各级政府财政生态效益补偿收益和市场性的内在化收益。随着生态效益外部性问题的深入, 生态效益外部性问题的改善除了政府财政补偿外, 还可借助科斯市场的生态产权交易 (或产权合并) , 由生态效益的施体向直接受体收费。生态收益的确认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 在确认生态效益外部性时, 同生态效益价值确认保持一致性。

三、生态效益及其外部性的会计归属

(一) 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

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实现的生态效益应视为其生态经营 (保护) 成果。既然将生态效益总体上界定为经营成果, 就应将生态效益体现于主体的利润表中。主体在会计期间内的生态经营成果中, 有一部分得到了形态上的转化, 即一部分生态效益价值通过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和生态服务产品交易收入转化为经济成果和相应的经济资产。另一部分生态经营成果由于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 尚未得到转化, 仍以生态成果的形式存在, 这部分生态经营成果即为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 (见图1) 。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生态效益价值将以经济资产、经济收入、经济利润等项目进入现行会计体系, 暂未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生态效益通过扩展现行会计内涵, 以生态债权、生态权益及生态利润等项目进入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体系。

(二) 生态效益及其外部性的会计归属

将生态效益价值分化归属的会计处理做法, 有利于反映主体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化过程和转化程度, 有利于主体充分发掘蕴含于生态环境中经济效益, 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生态经营 (保护) 单位的经营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生态经营 (保护) 目标不同导致在生态经营 (保护) 活动中对这两种资本的经营策略不同。如公益生态系统经营 (保护) 目标主要是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森工企业和基层林场经营目标应放在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共同利益上, 既注重生态资本运营, 也注重经济资本运营, 使生态系统综合发挥生态经济效益。生态资本的经济价值实现具有阶段性和过程性特征, 生态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具有潜伏性, 生态资本营运空间巨大。生态经营 (保护) 单位应同时重视两种资本的经营, 将两种资本置于同等位置。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将生态效益价值按其经济实现状况予以分置, 同时保留现存的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向经济价值后续转化的会计处理空间, 不仅能够反映两种价值形态的初始分置, 还能够动态反映两种价值形态的后续分置和转化。

参考文献

[1]岳上植:《森林资产的特殊性及其确认与计量研究》, 《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2]岳上植、惠晓峰:《构建以国家为依托的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新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思考》, 《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9期。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 篇5

(暂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森林生态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的有关规定,结合广西实际,为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是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管理及其它相关支出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中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是指由地方政府与森林所有者或经营者签字确认,国家级经国家林业局核查认定,自治区及以下各级经自治区林业局核查认定的生态公益林。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管理和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单位、集体和林农个人。

第五条 本办法中的管护人员是指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区域内的护林员、森林公安人员,以及国有林场、国有苗圃、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位中核定的直接管护人员,以及集体林区直接负责管护任务的林农个人。

第二章 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及补助对象和标准 第六条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自治区、地、市、县各级财政安排的用于森林生态效益建设的补助资金及其他资金。自治区及地、市、县各级财政应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一)中央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保护和管理。

1.中央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70%用于管护人员费用。

2.中央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30%用于森林防火、森林公安、病虫害防治监测、资源监督管理、林区道路维护等,并按2∶3∶5的比例在自治区、地(市)、县之间进行分配,按2∶8的比例在自治区与自治区直属单位之间进行分配。这部分资金由自治区和各地、市、县及自治区直属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遵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使用的原则确定建设项目,纳入实施方案上报自治区审批后实施。

3.对中央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分配使用,自治区可在保证其用于管护人员经费比例不低于70%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对非管护人员费用部分资金在自治区与地、市、县、自治区直属单位之间的分配比例也可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二)自治区、地、市、县各级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除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费用外,主要用于试点林区内的荒山造林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政策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

(三)保护和管理费用支出的具体界定。

1.管护人员费用。指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管护人员的工资或劳务性费用支出。

2.森林防火费用。指为保护和管理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而修建的小型防火设施,包括生物防火林带、了望台、防火线、通讯等;购置扑火器材,包括防火指挥、运兵车、灭火器具,以及火险预报、监测信息网、扑火费用等。

3.森林公安费用。指森林公安购置办案器材、森林公安预防等方面的费用。

4.森林病虫害防治费。指用于生态公益林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防治、工程治理,监测、检疫设备及防治药物、器械购置,测报网点、病虫防治检疫测报实验室、检疫检查站(点)、除害处理设施建设等的费用。

5.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费用。指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建立档案、资源监测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包括建立档案、资源监测所必须的办公设备、信息网络等。

6.林区道路维护费用。指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范围内的林区道路维护等费用支出。

(四)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所必需的勘察设计、检查验收等项目管理费由地方财政适当安排,不得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提取和列支。

第八条 森林生态效益保护和管理资金的补助对象为承担重点防护林及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单位、集体和林农个人,包括国有林场、国有苗圃、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位和林农个人。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其他相关支出的资金按有关政策规定用于指定的单位和个人。

第九条 森林生态效益保护和管理资金分配主要按承担保护和管理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面积计算。中央补助标准由财政部确定;地方补助标准由地方财政根据财力确定。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其他相关支出的标准按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条 各地、市及自治区直属单位对管护人员费用支出要制定严格的定员、定额标准,实行定员定额管理。

(一)管护人员的核定。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位根据本单位管护工作的需要等具体情况核定管护人员;林农自行管护的按实际需要核定管护人员。管护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

(二)管护人员费用定额标准。中央补助资金部分,自治区对地、市、县及自治区直属单位按照3.5元/亩〃年进行总量控制,具体到每位管护人员的费用定额标准由地、市、县及自治区直属单位根据具体情况核定。地方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的定额标准由各级财政部门商同级林业主管部门确定。

(三)以上定员定额标准各地、市、县及自治区直属单位报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林业局备案。

第三章 资金的申报、审批和拨付

第十一条 地、市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依据自治区财政厅和自治区林业局批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于每年2月底前联合向自治区财政厅申请补助资金,并抄报自治区林业局;自治区直属单位申请补助资金,报自治区林业局汇总后报自治区财政厅。不按规定申报的单位取消试点资格。

第十二条 自治区财政厅与自治区林业局对各地各单位申请补助资金进行审核汇总后,依据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于每年3月底之前联合向财政部申请,并抄报国家林业局。

第十三条 中央财政安排给我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下达后,由自治区财政厅商自治区林业局审批下达各地、市及自治区直属单位。自治区及地、市、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商林业主管部门审批下达。财政部门下达资金的文件应抄送林业主管部门。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通过财政国库按照预算级次下拨。各级财政国库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管护人员费用及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区道路维护费用中不能进行政府采购的资金,由县以上同级财政部门对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汇总的有效凭证复印件进行审核无误后,由财政部门拨到林业主管部门,再由林业主管部门拨到用款单位,发放到集体和林农个人。实行政府采购的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给提供服务和供货的单位。

第十五条 用于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区道路维护的支出,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需要预拨资金的,可由项目建设单位分别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预拨资金。

第四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十六条 林业主管部门在将管护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管护人员信息档案和费用卡,制定严格的管护目标责任制并签订管护合同。费用支出要与管护目标挂钩,定期发放,对未完成管护目标的不能发放管护费用。对林农个人发放的管护费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七条 对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区道路维护费用支出实行报帐制管理办法。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单位、集体和个人,提供报帐有效凭证复印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向财政部门报帐。财政部门对报帐有效凭证复印件审核后,对符合规定的支出给予拨款。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项目实施单位负责。涉及采购的支出,纳入同级政府采购计划,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八条 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区内荒山造林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政策性支出、社会性支出以及规划设计和检查验收费用等支出,按有关管理办法分别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资金使用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设立台帐,健全会计帐目,实行专人专帐管理。各地、市财政局及自治区直属单位每年上半年终了10日内要向自治区财政厅上报1-6月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分析报告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支出情况统计表》,并抄报自治区林业局。

第二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同时接受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驻广西专员办的审计检查。对违反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挤占、挪用或造成损失浪费的,自治区财政可视情节轻重,采取扣减、停拨、取消补助资金等惩罚措施。被扣减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报财政部批准后调整到其他试点地区。对有关责任人员,将根据情节轻重,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对触及法律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地、市财政局及自治区直属单位终了15日内向自治区财政厅报送上补助资金安排使用情况总结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支出情况统计表》,并抄报自治区林业局。各地、市林业主管部门向自治区林业局报送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增减变化情况,并抄报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林业局定期派专人对资源变化情况进行核查,凡因人为因素造成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的,自治区财政厅将根据自治区林业局提出的处理意见核减其补助资金。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各地、市、县及自治区直属单位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并报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林业局备案。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 篇6

关键词:泾县;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成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1-101-02

泾县是全省重点山区县之一,依据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共区划界定有生态公益林4.164万hm2,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3万hm2,省级公益林1.164万hm2。2001年起,通过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全县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森林生态效益日趋明显。

1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成效

1.1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分质量显著提高 从2001开始至今,我县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已有12a了。在此期间,国家公益林林区涉及的各乡、镇及国有林场,严格按照《安徽省国家重点公益林资源管理办法》,进行国家公益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依据《安徽省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采伐管理暂行规定》,严格控制国家公益林的林木采伐,并通过公益林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等技术措施改善公益林小班林分质量。

通过对近年来几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比分析,我县国家公益林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林分质量显著提高:2001年,进行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工作,共区划调查国家公益林2.67万hm2,林木总蓄积量1 011 002m3,林木单位蓄积量2.527m3/667m2,毛竹总蓄积量9 939 981株;2005年,全县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其中国家公益林林木蓄积量1 176 850m3,比2001年增长了16.4个百分点,毛竹蓄积量10 564 496株,比2001年增长了9.6个百分点,林木单位蓄积量2.942m3/667m2,比2001年增长了16.4个百分点。

全县天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国家公益林林区,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加强了天然阔叶林资源的保护。2005年,全县阔叶林林木蓄积量131.8万m3,比1999年增长了35.6万m3,增长率为27%。阔叶林蓄积量有了较大增长,国家公益林功能质量等级有了整体的较大提高,生态功能得到加强。

1.2 森林生态效益明显 在国家公益林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保护了森林资源,强化了森林的生态作用,使森林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县生态公益林主要有以下生态效益。

1.2.1 涵养水源,减少洪涝灾害 全县国家公益林主要分布在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两侧和二级支流源头及两侧,这些森林发挥了截留、涵养雨水,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抑制地表蒸发,调节缓和地表径流等作用。全县2.67万hm2国家公益林的可蓄水量相当于10个100万m3的小水库,在发生洪水时,可有效消减洪峰。我县近几年未发生大的洪涝、干旱灾害,国家公益林起了基础性作用。

1.2.2 防止水土流失,固土保肥,减少河流、水库淤积 由于森林植被庞大的根系能有效减少泥沙冲刷量,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减少河水的含沙量,减轻河床及水库的淤积。全县范围内都能实现山清水秀,国家公益林发挥了重大作用。

1.2.3 减轻温室效应,防止大气污染 森林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制造氧气,是生物圈中的最有效的二氧化碳贮存库和调节器。依照有关标准,全县国家公益林每年大约可吸收二氧化碳80万t,放出氧气65万t。同时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净化气体,降低噪音。因此,国家公益林项目在全县“生态泾县”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4 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无节制的采伐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大原因之一。我县国家公益林林区范围内分布有国家级扬子锷自然保护区,省级汀溪河自然保护区等,在拯救濒危物种、保护全县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2.5 改善人们生活工作环境 在国家公益林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使我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补偿区林农收入有了稳定增加,促进了农业、水利、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 问题与建议

2.1 生态公益林资源的利用和补偿标准不足 全县国家公益林林权使用者中林农占大多数,由于国家公益林林区执行有限制的林木采伐政策,林农林木采伐的直接经济收入减少,通过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国家对林农的经济收入减少给予一定的补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林农的损失。但只有通过市场化等途径,发挥国家公益林森林资源的间接效益,增强国家公益林的社会效益,实现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和林农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根据全县生态公益林资源情况和基础条(下转114页)(上接101页)件,建议:(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将生态林区建设成生态公园,供人们游玩、观光、度假等,带动山区食、住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益。(2)发展生态农业,在国家公益林区范围内,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发展茶、果等经济林种,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市场化销售。对国家公益林范围内的毛竹林采取抚育、垦覆等技术手段,提高单位产量,增加竹农收益。

国家公益林区的林农经济收入原来主要依靠山场林木采伐所得,一般要占到30%~50%。划入国家公益林后,林木采伐量减少,或林分不到成熟林,全面禁伐,林农的直接收入减少。而国家发放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到2011年才由原来的每667m24.5元提高到每667m29.75元,不能达到补偿林农收入损失的目的,林农难以维持生计,只能从事非林生产或外出务工;更有甚者是拿了补偿后,却还在国家公益林中从事生产。为此,建议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测算应该考虑林农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现行的补偿标准,体现补偿损失的目的。同时在补偿的基础上,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配套工程,引导林农从事林区内的其它可从事的茶、果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以及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国家公益林林区林农的收入,巩固国家公益林项目的建设成果。

2.2 加强国家公益林资源监测体系和功能评价体系建设 依据省林业厅国家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工作安排,我县于2003年进行了国家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试点工作,目前,全县国家公益林数据管理都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建议下一步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建立全县的国家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全县国家公益林的资源监测,并逐步开展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功能评价体系建设工作。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 篇7

一、生态收益的确认范围

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内在化途径包括政府财政补偿和市场产权交易, 因而生态收益也包括政府财政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和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

(一) 生态效益补偿收入

按照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的来源, 可将生态效益补偿收入进一步划分为中央财政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和地方财政生态效益补偿收入, 地方财政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又分为省级、市级、县级生态效益补偿收入。我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在明确中央财政补偿作为生态效益补偿的重要来源基础上, 同时要求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004年以来,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对未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的本地区生态公益林进行了区划界定, 对省级生态公益林建立了省级财政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各市、县也按照事权建立和正在筹划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如《江苏省生态公益林条例》第28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江苏省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立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省级补偿基金主要用于省级以上 (含国家级) 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补助。市、县级财政应当参照本办法,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对地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补助以及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补助的配套。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该办法还做了明确规定, 省级补偿基金补助标准根据省级财政的财力, 由当年预算确定, 原则上不低于上年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安排的国家级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低于省级补偿标准的, 不足部分由省级财政补足。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 补偿基金范围是经国家和省公布的我区重点公益林林地中的有林地, 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省级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补助8元, 其中国家级公益林由中央财政补助5元, 省级财政补助3元。补偿基金中7.2元用于补偿性支出, 0.8元用于公共管护支出。

(二) 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

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指生态经营 (保护) 单位向其他市场主体提供生态服务而取得的收益, 它是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市场化内在化的结果。目前, 以流域管理、森林碳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生态服务市场发展迅猛, 为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和生态效益外部性问题解决的市场化提供了良好条件。我国也正在研究建立政府主导, 企业、公众积极参与的生态服务市场, 谋求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效益外部性的部分内在化。以下为几项主要的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

1.涵养水源收入。

我国的流域服务交易案例遍及全国, 主要有4种类型:国家作为购买者、地方政府作为购买者、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易、私有部门的投资 (侯元兆, 2008) 。中央及省、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出资兴办一些生态工程, 或对生态经营者进行补偿, 是当前涵养水源服务市场的主要形式及主体涵养水源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同级别的政府所参与的项目市场化程度不同, 已经出现了“水权交易”、“异地开发”和“共建共享”等多种交易模式。2000年11月24日, 浙江省东阳市和义乌市签订了有偿转让用水权的协议, 主要内容是义乌市拿出2亿元向毗邻的东阳市购买横锦水库5千万立方米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 东阳的森林涵养水源效益可每年从义乌获得500万元的水源涵养收入。

2.固碳收入。

生态系统仅靠其本身的存在就能防止碳素扩散到大气中, 另外通过合理的管理, 生态系统还能主动吸收更多的碳并把其固定在生物量中。碳汇市场实际上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 即对排污企业的负外部性进行纠正, 使其排污行为成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对生态效益正外部性进行补偿, 提高林农植树造林应获得的收益 (梁建忠, 2007) 。随着国内外碳汇项目的加速开展和固碳自由交易加速发展, 固碳效益正引起众多企业兴趣, 固碳收入将成为生态效益收益的重要内容。

3.生态游憩收入。

生态游憩服务市场化在各种生态服务中是最成熟的, 生态游憩收入的主要形式是销售门票, 还包括与此相关的其他生态游憩活动带来的市场收入。主体生态游憩收入的取得主要通过建立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形式。目前, 游憩业正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生态游憩以其对生态资源的复合型利用, 正由传统的掠夺性开发向可持续利用发展方向转变, 将游客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向轻松愉快的“游憩”方向发展, 而成为生态旅游的理想模式 (廖嵘, 2003) 。生态游憩将成为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新增长点, 可以预见生态游憩业将成为最能综合、持续利用生态资源潜在价值的林业开发项目, 并逐渐成为未来林业开发的重点。

资料来源;S. J. Scherr, A. White, and A. Khar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marke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in tropical forests: an overview (Washington, DC: Forest Trends, 2003) .

4.生物多样性服务收入。

生物多样性在具有内在价值的同时, 还提供具体的生态服务收入 (见表1) , 如药材、植物副产品以及其它非木质产品都构成了林区居民的生计之本。生物多样性是新药生物勘察的基础。农业系统是靠自然形成的生物多样性来完成授粉和再生, 生物多样性在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无所不及。此外生物多样性的社会价值, 包括娱乐、精神、文化等, 也越来越被认识到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生态效益服务市场收入取得的市场机制可分为3类 (Ian Powell, 2002) : (1) 自发组织的私人交易, 如自发认证和生态标签体系、直接购买土地及其开发权、以及生态服务的异地受益者与负责这些服务的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直接偿付体系; (2) 开放式的贸易体系, 如国际碳汇市场; (3) 公共支付体系。生态效益服务市场收入获得的机理可用图1表示。

二、生态收益的确认条件

(一) 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的确认条件

我国现行生态效益补偿采用逐年申报审批制。《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省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于每年3月31日之前, 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申请报告、森林防火计划、当年林区道路维护计划、上年度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使用情况、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总结, 以及上年度批准的征占用重点公益林林地情况。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年度预算确定后, 财政部根据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重点公益林面积和平均标准, 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拨付。”各省 (市、县) 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也采取相应的资金拨付办法, 如《江苏省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 县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于每年2月15日之前提出当年省级补偿基金申请报告, 并经市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汇总审核后, 联合行文上报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局。省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核定的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及当年补助标准, 将省级补偿基金的管护支出下达市、县。省控支出实行项目管理,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需要提出项目安排方案, 报经省财政厅审定后安排。同时, 林业主管部门应与承担管护任务的国有林业单位和集体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 国有林业单位应与管护人员、集体应与个人签订管护合同。林业主管部门要与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和集体林场以及其他行业和个人等签定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管护单位要与林农或承包人签订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

从上述相关规定不难看出, 我国目前的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既有生态效益的政府买单性质, 又有政府与生态系统管护单位 (或个人) 就生态系统管护签订劳务合同的性质。因此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确认可按照劳务收入的确认标准进行, 即按照劳务的完工百分比法予以确认。具体的确认标准为: (1)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提供劳务收入的总额能合理地估计, 主体按照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生态补偿收入总额。目前在我国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是采取按面积补偿的方法, 实行生态效益补偿的生态经营组织有经过林业部门核定的生态公益林面积, 所以完全可以合理预计政府的生态效益补偿收入金额。 (2)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主体。这里有政府的信誉担保, 因此此款条件一般可以满足。 (3) 交易的完工程度能够可靠地估计。劳务的完工程度一般有3种测度方法, 即已完工作量的测量、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 (4) 交易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可靠地计量。《江苏省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第13条规定, 管护单位和个人都应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 承担管护责任。合同执行一年期满后,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对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并将获得劳务费或管护费的人员名单、金额及管护任务的完成情况张榜公布, 由所在单位或集体考核, 群众评议, 对符合合同要求, 完成管护任务的人员, 全额兑现劳务费或管护费, 并续签合同。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未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的, 不予支付其劳务费或管护费, 并终止合同。这种规定体现了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可按照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标准来操作。

(二) 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的确认条件

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主要以两种形式为表现, 一是施体与施体间的直接交易, 另一种是全球化或区域化的生态服务贸易。前者如法国瓶装水公司对水源区农民保护水质的活动进行资金补偿就是典型的这类交易, 另外还有保护组织与商业机构达成共识或采用市场方式对生态系统所有者保护生物多样性活动支付报酬的例子等。我国浙江东阳与义乌之间就涵养水源所达成的供水协议也属于这种情形。私人交易通常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和透明度内, 主要得益于明晰的产权和可操作的合同, 当然明晰的权属和实施机制并非必不可少的条件。后者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正在试验的控制盆地盐度的盐分信贷交易。另外的例子包括美国城市地区开发权交易、恢复湿地信贷交易以及最近在美国的一些州出现的养分交易体系。还包括最著名的国家或国际碳贸易。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属于区域性的开放贸易形式。这种途径只有当政府明确环境服务为可交易的商品或制定了引起需求的规则时才会被使用。

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一般以施体与受体 (或受体的代表者) 签订协议的形式, 且合同周期一般较长。在确认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时, 应把握好权责发生制假设和配比原则, 合理地确认各期的生态服务市场收入。 (1) 按产品 (服务) 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处理。适用的生态服务类型为生态游憩服务收入和生物多样性服务收入中的销售收入部分。生态游憩收入主要包括门票收入。门票收入可以区分两种情况进行确认:对于散户, 在销售门票取得款项后确认收入;对于团体票款, 在取得款项或签单时确认收入。生物多样性服务中的野生动植物贸易收入和生物多样性利用收入也可按照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予以确认。 (2) 按提供劳务收入确认条件处理。主要适用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收入、涵养水源效益的维护收入等。一般表现形式为生态效益的受体或受体代表为维持生态系统的某项 (些) 生态效益, 对生态经营 (保护) 单位或个人在维护过程中的劳务成本的支付或经济补偿。如国家、国际机构、 政府组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 对维护特定珍惜动植物栖息地的费用的筹资和投入。区域内 (间) 为维持供水需要, 对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保护成本的投入。 (3) 按合同收入确认条件处理。主要针对固碳释氧效益市场收入和涵养水源收益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方面。目前, 固碳效益市场收入的取得主要是通过实施《京都协议书》框架下的造林再造林计划, 其实质是通过该框架将以项目为基础的碳信用交易和排放许可证交易2种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企业通过造林再造林项目来购买森林碳汇, 造林技术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周期较长。生态经营 (保护) 单位则可视为进行一项接受他方投资的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另外, 涵养水源效益的有效实现, 往往需要相关的水利工程相配合, 如水库的建设, 受体为取得森林涵养水源的效应, 可通过支持施体单位修建水库来实现。生态经营 (保护) 单位取得的上述涵养水源收益就可按照建设施工合同收入的确认标准予以确认。

三、生态收益的会计归属

目前的文献只对生态收益中的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的会计归属做过探讨。对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的会计确认问题, 主要有3种主流观点和做法。第一种做法认为, 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的核算适用《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暂行) 》,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在该框架下, 生态效益补偿收入被视为上级财政部门对本单位的事业经费款项拨付。其基本做法有两种 (谢标, 2008;王汉忠, 2007) 。 (1) 收到补偿基金时, 在“专项应付款”中核算;支出时在“营林成本”中核算;年终, 将收入转入“林木资本”, 将支出转入“林木资产”。 (2) 收到补偿基金时, 在“专项应付款”中设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明细科目进行核算;重点公益林发生的营林费用按照“制造成本法”在“营林成本”中设置与收入相对应的明细科目进行归集;年终, 实行林木资产核算的林场, 将收入转入“林木资本”, 将支出转入“林木资产”;未实行林木资产核算的林场, 将上述两个明细科目进行对冲, 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营林成本”科目。第二种做法建议在调整有关科目核算内容和方法的同时, 增加一个资产类科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专门核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该科目的年末借方余额为累计收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王汉忠, 2007) 。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如下:收到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同时, 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贷:实收资本。支出时, 借:营林成本——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贷:银行存款。年终, 将上述两个明细科目进行对冲, 借:专项应付款——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贷:营林成本——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第三种做法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质是政府补助, 应按照政府补助准则核算 (刘梅娟, 2007) 。

上述第一种做法将生态收益视同政府的投入, 其财务结果是导致主体的一项资产增加 (林木资产) 和一项权益增加 (林木资本) 。该做法的主要问题在于, 没有将用于森林林木经营的资金和用于森林生态经营的资金相区别, 与政府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本意不相吻合。第二种做法增加一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产类账户, 其财务结果是导致主体的实收资本增加, 因而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视为政府对主体的资本性投资。其局限性是对政府财政补偿采取资本法的处理方式, 这样的做法与政府的其他形式资本性投入未予区别对待。第三种做法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视为政府补助, 并按照收益法核算, 该做法主要借鉴IAS20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政府补助准则。但政府补助不属于主体的主要收入来源, 其会计归属应为营业外收入。该做法未能考虑到生态经营是生态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 未能将生态产品 (服务) 的产出看作与林木等产品产出同等重要, 甚至在某些主体中比林木等产品产出更重要。

我们借鉴上述做法中的有益成分, 一是赞同采用收益法核算生态收益, 二是将生态效益补偿视同政府对生态产品 (服务) 的购买。从外在形式看, 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国家投入生态经营 (保护) 单位用于生态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专项资金, 但其实质是对主体所管护的生态公益林向社会提供生态效益的补偿, 是政府为社会无偿使用生态效益买单, 是主体通过培育、管护生态公益林生产的特殊商品——生态效益提供给社会获得的经济利益流入。第一, 从国际上有关政府补助的会计准则趋同趋势看, IASB与FASB开展短期与长期趋同项目, 短期趋同的主要目标是政府补助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 (IAS41) 靠拢, 长期趋同的主要目标是将政府补助会计纳入收入准则中去, 最终目标是取消政府补助会计准则 (贺志东, 2007) 。第二, 应该看到生态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生态效益外部性的解决最终是要主要依靠市场手段的, 应该将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和生态服务市场收入看作一个整体, 而不应将其割裂开来。对于生态公益林经营 (保护) 单位来说, 生态收益 (当前主要为生态效益补偿) 构成了目前其生态效益实现的主要收入来源。

本文认为, 对于生态收益的会计核算, 应增设“生态收入”账户, 在该账户下设“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和“生态服务市场收入”两个明细账户, 用以核算生态收益的两个方面来源。“生态收入”应作为主体营业收入的构成部分, 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同时, 来自生态收益的经济资源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相应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之中。来自生态收益的现金流反映在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

摘要:生态收益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内在化, 依照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 可将生态收益分为生态效益补偿收入和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确认可按照劳务收入的确认标准进行, 即按照劳务的完工百分比法予以确认;生态服务市场交易收入可根据交易类型分别按产品 (服务) 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及合同收入确认条件予以确认。同时, 应增设“生态收入”账户 (按生态收益类别分设明细账) , 以核算主体的生态经营 (保护) 业绩和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内在化状况。

关键词:生态收益,会计确认,生态效益外部性

参考文献

[1].侯元兆, 李玉敏, 朱小龙等.中国的森林服务市场:现状、潜力与问题[J].世界林业研究, 2008 (1) :56-60

[2].梁建忠, 文冰.森林碳汇市场与碳税影响分析[J].林业经济, 2007 (11) :47-51

[3].廖嵘.森林游憩的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 :168-171

[4].S.J.Scherr, A.White, and A.Khar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markets for ecosystemservices in tropical forests:an overview[J].Washington, DC:Forest Trends, 2003

[5].Ian Powell, Andy White, Natasha Landell-Mills.Developing mar-kets for the ecosystemservices of forests, http://www.forest-trends.org.Washington, D.C.2002

[6].谢标.国有林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会计核算[J].绿色财会, 2008 (2) :28

[7].王汉忠.谈国有林场与苗圃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会计核算[J].绿色财会, 2007 (8) :27-28

[8].刘梅娟, 孙鹏峰.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会计核算探析[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7 (3) :21-23

浅谈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篇8

从上世纪90年代, 人类每年向空气中排放大约60亿吨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 带来气候变暖等系列难题。森林在应对气候变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固定到植物和土壤中, 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稳定乃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作用, 森林具有碳汇功能[1]。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中一天就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有关资料显示, 森林面积虽然只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 但在森林植被区, 被固化于植物根源、枝干、叶片等中的碳储量却占地球总碳储量的4/5。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评估:森林是陆地最大的贮碳库,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固定的2.48万亿吨碳有1.15万亿吨贮存在森林中。同时, 森林还是巨大的吸碳器。据专家测定,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 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 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 释放1.62吨氧气。全球森林年均吸收二氧化碳占生物因碳总量的80%。目前, 我国森林年均净增长活立木蓄积量5亿立方米, 年均净吸收二氧化碳约9亿吨, 为我国每年排放二氧化碳增量的3倍左右[2]。森林具有调节气候, 净化空气、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的功能, 是地球的肺, 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森林可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 提供木材、林产品、绿色食品、药材、生物能源, 有着巨大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能源, 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森林的生态效益同样可转化为经济价值, 森林、湿地以及由此孕育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财富, 建立新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成为稀缺资源时, 其经济价值才得以体现, 从大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中获得经济效益也成为可能。当洁净的空气和水、良好的植被, 优美的自然景观等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资源要素日渐稀少时, 公众才愿意以各种方式购买这些资源要素。保护生态正逐渐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纽约市摈弃修建昂贵的水过滤厂, 而选择通过保护流域的自然生态来确保城市饮用水的安全[3]。

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 科学规划, 划分好商品林和公益林。森林分类经营是城市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森林多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 将森林、林木和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 分别按照各自特点和运营规律进行经营的一种模式。其目的就是在生态公益林区通过国家对生态公益林的投入, 改善生态环境, 也使生态公益林区的森林资源得以恢复;在商品林区, 集约经营, 生产木材, 缓解木材的供需矛盾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4]。加强对生态公益林区的森林培育, 切实保护好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以及各种特种用途林。适地适树采取各种更新措施, 恢复森林。目前, 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效益, 没有对划定的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的管理, 导致生态公益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有的甚至随意砍伐。选择速生快长的树种, 提高单位面积的蓄积量, 不断扩大森林的可利用率, 使商品材发挥最大的经济利益, 满足社会对木材、林产品的需求,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 不断扩大森林面积, 继续抓好封山育林工作。目前, 我国仍是缺林少绿的国家, 森林覆盖率低, 在世界排第130位。我国还有大量的宜森荒山、荒地, 退耕还林的潜力很大, 可治理的沙地面积就有8亿亩, 湿地近6亿亩, 这为我国扩大森林面积、大力植树造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央号召实行义务植树运动, 就要年复一年地抓下去, 要层层落实责任制, 抓出实效, 不能流于形式。要推广科学的造林种植技术, 因地制宜, 推广乡土树种, 反对纯材, 提倡针阔混交林。发挥天然林在地球生物圈中不可替代的保障支持作用, 天然林能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环境质量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大流域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的方针指导下, 植树造林, 发展现有天然林。加强对林地的封育管理, 杜绝只造不管或疏于管理的现象。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的有效措施。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 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 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 促使恢复森林或灌草植被, 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及灌木林地进行封禁, 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措施, 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封山育林既减少了人为的破坏, 给各物种创造了休养生息的环境条件, 植物种类明显增多, 保护了森林景观资源[5]。解决封育后不少地方农林牧矛盾, 封山禁牧, 生态移民, 减少对森林资源依赖, 能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森林资源。

第三, 加大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力度, 选择优质的水源林种植。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 全国供水能力5000多亿立方米, 供水缺口达400亿立方米, 预计到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达5825亿立方米, 到2020年, 总需水量达6179亿立方米, 供水缺口甚大[6]。地下水超采严重, 冰川融化导致大江大河上游水量减少, 甚至河流枯竭。不少地方居民饮用水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 喝不到优质清洁的饮用水, 长期严重危害着人的生命健康, 加大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森林以庞大的根系、植被、枝干吸收水分, 减少水分流失, 涵养着水源, 净化水质, 调节径流, 是巨大的天然水库, 为农牧业和群众生活用水提供保障。要切实加强对自然生态稳定起决定作用的水源涵养林的保护, 净化饮用水, 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如北流市应重点对大容山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林的森林管护, 保护好该水源林区关系到城区几十万人口的生活饮用水问题。应改造低效林, 在核心区规划好造林树种, 着重种植红黎、楠木、樟木、榄子树之类的阔叶树, 以针叶树种松、杉木为辅, 少种八角, 不种桉树、荔枝、龙眼。宜竹种竹, 努力构建乔、灌、草合理混交比较完善的生态公益林体系。严禁砍伐水源林, 更不能毁林造林, 要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 确保该地区林木得到有效保护。

第四, 推进城市森林化,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的发展, 带来了“三废”的排放, 汽车噪音, 道路尘埃飞扬, 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 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少城市二氧化碳排放超标, 空气和水质量不断恶化, 直接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搞好城市绿化, 建设城市森林, 办好环保型企业是时代迫切需求, 是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据科学测算, 在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圈中, 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最大。美国专家曾对一颗树的价值算了一笔经济账, 一颗树按50年寿命计算, 释放出的氧气价值3.125万美元, 净化空气价值6.25万美元。还有美化环境, 调节气候、开花结果及自身的木材价值等”[7]。日本森林研究所公布关于森林浴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指出, 人体在吸入杉树、柏树的香味之后, 可以降低血压, 稳定情绪。在树林中散步时, 脉搏每分钟平均减少4~8次, 皮肤温度能降低1℃~2℃, 血压和荷尔蒙的含量都有所降低[8]。城市森林化可以调节城市的气候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噪音, 吸烟滞尘, 净化城市空气。同时, 城市森林公园、绿地为市民休闲憩息提供良好的环境场所, 城市森林为城区生活用水提供优质水源保障。所以, 应科学规划好城市的森林布局, 搞好城市园林建设, 使城市道路林网化、庭园林木绿化上档次。在合理布局工业的同时, 配套绿化项目, 多渠道筹集资金, 用盘活城市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业的资金建设森林城市,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树林密布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森林城市,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五, 经济与生态互利共赢。林业经济发展为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提供资金保障。经营森林应是经济与生态的统一。人类要生存发展离不开林产品、木材、森林食品的需求;反过来, 发达的林业产业化是经济的重要命脉, 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也是林业发展的象征。应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 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浆纸、人造板、胶合板等龙头企业, 壮大地方经济,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 要发展生态经济, 走生态农业的路子, 推广沼气池建设, 提倡节能省柴。生态经济首先应该是一种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模式,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园, 种植花卉、蔬菜、水果, 种养和沼气池配套, 以山林为基地, 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园。要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需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继续抓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落实, 解决农民退耕后的生活安排, 寻求后续产业的发展, 抓好林业经济的发展和森林旅游业, 为林农增收多找路子。让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建设, 将是一项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举措。各级政府应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步伐, 让林农有序流转山林经营权, 建立山林资产评估机制, 为银行抵押贷款造林提供依据, 解决业主造林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国家将继续加大对生态公益林补助的力度, 提高补助标准, 为全面落实生态文明战略提供保障, 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发达的林业、森林的拥有量, 已成为国家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生产生态产品的森林, 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科学地利用好森林, 不要无限地采伐, 保护好森林, 就是保护好生态。有了好的生态, 人类就有了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就是要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宇, 章升东.林业碳汇:你知道多少?[J].中国林业, 2008, (9) .

[2]曹云.降耗减排暂不易, 植树造林可优先[J].中国林业, 2007, (5) .

[3]唐秀萍.新视角下的中国林业[J].中国林业, 2007, (9) .

[4]刘喜梅, 高广菊.确保森林分类经营实施的对策[J].中国林业, 2008, (5) .

[5]邓永生.清流, 封山育林有绝招[J].中国林业, 2008, (9) .

[6]杨继平.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巴西林业考察与思考[J].中国林业, 2008, (4) .

[7]杜思高.城市的树林[J].中国林业, 2008, (4) .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措施探讨 篇9

1 改进营造林技术

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 多代针叶树种或纯林经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地力衰退、森林整体功能降低。混交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大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的效益是显著的, 混交林的林冠结构复杂、层次较多, 拦截雨量能力大于纯林, 对害风风速的减缓作用也较强;加之林下枯枝落叶层比纯林厚, 林地土壤质地疏松, 持水能力和透水性较強, 因此减少了地表径流和表土流失[2,3]。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 是否全面营造混交林还需具体分析, 但无论是营造人工林还是培育天然林, 加大混交比例势在必行。

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拟选用造林树种种间关系特点和生物学特征, 适时采用星状混交、块状混交、带状混交、行间混交等混交方式, 最大限度满足林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 有着深远的生物学和经济性意义。

2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任何树种都有一定的生物学特征, 并且要求一定的生长条件, 只有在造林时正确选择造林树种, 再加上一些其他必要措施, 才能使造林获得成功, 这是造林工作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3]。要充分分析拟选用树种对气候、土壤、地形条件的要求, 釆用选树适地或选地适树、改树适地或改地适树等途径, 抓住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来确定造林树种。应提倡对乡土树种的栽培;引进树种应当慎重, 要经过多年驯化试验, 基本成功后才能逐步推广。

3 选择适宜的目的树种

营造防护林选用的树种应当具有生长快、郁闭早、寿命长、防护作用持久、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落叶丰富等特点;用材林树种的选择应兼顾速生、丰产、优质性, 具备树干通直圆满、整枝性能良好等特征;在大型疗养区、厂矿周围营造人工林时, 应选择抗污性能强、具有杀菌能力的树种;公园和绿地的树种除了具有杀菌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外, 还应考虑美化和游憩的需要, 采用不同绿化树种交替配置, 避免形成单一呆板的景观。

4 实施中幼龄林抚育经营和低产林改造

通过对中幼龄林的科学经营, 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按照“伐劣留优、伐小留大、伐密留匀、合理密度”的总体要求, 釆用透光伐、生长伐、定株抚育、卫生伐等抚育措施, 结合人工修枝, 调整林分的树种组成和空间结构, 增强林分的抗逆性。次生林改造就是对树种组成、林相、郁闭度、林分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要求的低产林分进行改造的综合营林措施, 坚持“全面规划、因地制宜、抚育为主, 抚育、改造、保护和利用相结合, 充分利用林中空地补植造林”的经营方针, 确保改造后的林分达到以下标准:树种组成符合经营要求, 既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又能适合该立地条件, 有较高的生长量;改造后的林分有足够的数量, 密度适中, 而且林内卫生状况良好, 林木生长健壮[4]。

5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推广应用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坚持科技兴林, 在工程建设中要全面总结本地在林业发展中先进实用的林业技术, 积极推广容器苗造林、截干造林、套坑深栽、ABT生根粉、保水剂等应用。加强质量管理, 强化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工作。要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 切实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开展技术承包, 做好技术指导, 确保营造林质量;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 兴建一批高标准的示范点, 促进林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一是加强营造林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精心做好营造林作业设计, 把营造林任务、营造林方式、管护措施等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坚持适地适树适种源, 提高良种使用率, 发挥自建苗圃的作用, 严禁长途调运苗木, 同时应适当栽植珍贵用材树种, 保持物种多样性;三是严格按规划设计, 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验收, 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四是加强营造林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积极推行专业队施工;五是在抚育经营的林分内, 设立对照标准地, 以利于抚育经营的成效监测;六是加强管护, 积极开展护林防火和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 严禁在现有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区域内放牧、开垦、釆矿和乱砍滥伐, 注重巩固绿化建设成果[5]。

6 结语

森林营造、抚育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改造和扩大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结合上述措施的有效使用, 为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森林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侯立明, 葛福磊, 王佰彦, 等.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5) :190-191.

[2]罗菊春.抚育改造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关键性措施[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1) :121-124.

[3]王华南, 黄敏怡, 张苏峻, 等.林分改造与森林环境优化[J].广东林业科技, 2007 (6) :82-87.

[4]钟富春.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林分改造及其效果评价[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2 (3) :180-18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现状及趋势 篇10

我国接触和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时间过于短暂, 一些基础设施和理论体系还不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一方面是补偿已经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 并惩处故意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人员:另一方面是补偿个人所有森林面积以及国家森林区域内的生态系统, 并对一些濒临灭绝的森林基底以及具有很高生态研究价值的森林, 施行投入性的保护措施。从狭义上来讲, 就是对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内外部的整合, 对于损害和保护有明确的措施, 以便我国生态系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当然,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属于初步阶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对森林的补偿措施会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

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

2.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成绩显著

2.1.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资金系统的不断加强。

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初入以及实施在我国这一阶段, 严格遵守国家发布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一方面明确记载基金的来向以及花销, 公开和透明是首要遵从的原则, 在实施时更应注重这两方面。比如建立个人的基金账户、张榜公示、让民众参与都是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补偿基金加大监管力度并且设立相关的惩处措施[1]。

2.1.2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

各种森林灾害减小, 森林纠纷事件发生的几率降低。随着森林生态系统补偿措施的不断递进, 国家级的公益林以及重要的森林生态基地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 在设备和基金的扶持下, 其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强力恢复。而森林中常出现的火灾、病虫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某县自2011年实施森林系统的补偿措到2013年以来, 森林纠纷下降率达到30%, 森林灾害下降率更是达到了60%。

2.1.3 加强全民对森林保护的意识。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有了质的突破, 其表现在森林质量有所改观, 生态系统已经有了族逐渐完善的根本。国家在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过程中, 加大了宣传, 让更多国民关注这一保护政策。比如贴至公益标语、利用媒体的宣传, 让全民都参与到保护森林生态的活动中。或者让相关民众签森林保护协议, 以及守林责任状, 各级政府签订森林管理责任状, 以及各级领导带领民众演讲。带动了民众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积极性, 更加方便了各级工作的实行。

2.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出现的问题

我国虽然较早就已经关注了森林生态系统问题, 但是直到1998年才在《森林法》中提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案。在2007年接近9年的时间国家分别出台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相关法案的出台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措施有了更加规范的执行标准, 对资金等也有了较为严格的把握。而且这些措施的实施、法则的约束, 对我国目前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这也暴露了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 在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措施中, 补偿主体过于单一, 且针对不同的补偿地区, 补偿措施不够灵活, 不能因地制宜。另外, 对比国外的一些国家对于补偿资金渠道的多样化, 我国就只是单一的政府供给。而且, 受补地区范围狭窄, 受补资金的标准过低, 没有完善的等级设置[2]。由此可知,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制度仍有漏洞, 仍需在不断地摸索中建立健全多样化、灵活的相关管理制度。

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趋势

首先是改善补偿资金的方法, 我们应借鉴国外森林补偿基金, 分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的方法。目前我国政府供给已经有所成熟, 接下来就应该建立市场供给机制, 通过政府确立加强市场竞争机制, 让补偿资金更加活跃。其次是完善管理制度, 不仅是根据地区的不同, 设立不同标准的补偿资金, 而且针对不同的地区设立最适合该地区的补偿机制, 将我国所属的全部森林资源都得到最大现状的补偿[3]。而且政府在进行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的同时, 应对不同的地区加大“再生”补偿基金即加大植树面积, 提升我国人均森林面积, 对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完善作出最大的人为努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初步了解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并且描述了如今我国这一森林补偿措施的现状。针对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可知, 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找到更加灵活的补偿方式, 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尽一份力。

摘要:在我国,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急于研究的课题, 应该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针对其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希望大家对这一问题有些许了解。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现状及趋势

参考文献

[1]高祥, 林梅, 石存, 付建存.陆良县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 2014 (11)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 篇11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

(一) 公共物品筹资理论

森林是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公共物品筹资理论时, 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主张通过财政、经济等手段对实施污染或破坏自然资源的特定单位进行征税, 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 征税标准由污染或破坏行为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来决定。

二是科斯定理。科斯在《社会成本的问题》中指出, 在产权明晰, 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 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消除外部性。但“交易成本为零”的假设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 因此, 科斯认为公共物品应由政府直接供给或由私人生产并由政府购买后提供给消费者使用。

三是科斯第二定理, 又被称为科斯定理的反定理, 其基本含义是: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 不同的权利界定, 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所以,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 产权制度的选择是必要的。

(二) 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已成为公众社会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但对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仍存在争议:

杜群 (2005) 是国内第一个给生态补偿以明确定义的学者, 他将生态补偿定义为:国家或社会主体之间, 约定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 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主体进行收费或向保护资源环境的主体提供利益补偿性措施, 并将所征收的费用或补偿性措施的惠益通过约定的某种形式转达到因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或保护资源环境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主体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的过程。

李文华, 李芬 (2006) 综合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指出:生态效益补偿是用经济手段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 解决市场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的补偿, 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结合以上各学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 生态效益补偿是指相关部门对使用自然资源或者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人和单位进行费用征收, 并将这些费用用于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主体进行的税费、补贴等形式的补偿, 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各主体间利益的目的。

(三)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与实践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理论的探索。

关巍、郝雪冰 (2009) 指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 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

瑞士的凯恩林在《关于森林效益补偿》一文中提出“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对森林效益的补偿是有限的, 要与社会达成协议”。荷兰的Ottitsch等则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需要政府的有效介入。财政应区别林业的具体活动, 采用相应的政策工具”。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应包括为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转而做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 补偿的资金应由使用森林生态服务和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集体或者个人提供, 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应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改变, 应当是一个变量, 此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将生物多样性包括在内, 并执行与林木不同的补偿标准。

2.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发展。

自1986年以来, 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文件、政策、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全国各地设立了试点, 进行了尝试。

从表中可以看出, 中央相关部门对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健全越来越重视, 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多, 因此, 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 各位林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提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 并对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相关建议。

李文华等 (2006)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对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生态效益补偿概念界定不清楚;标准过低;补偿范围不全;补偿标准单一, 而且没有结合动态的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市场化手段;管理机制不健全;法规制度相对落后;森林经营主体的参与度不够等。

韩德梁 (2009) 在分析了我国生态形势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门色彩强烈;缺乏长期有效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定缺乏广泛参与;生态补偿标准过低;资金使用未完全体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

张琪然等 (2010) 在对北京市平谷区的林农进行调研后, 总结出森林生态补偿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金缺乏;生态效益的量化标准不统一;产权不明晰;没有体现分类补偿的规则。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 可以看出,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界定不清楚;

2) 补偿标准单一、补偿标准低而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没能同步变化;

3) 缺乏市场化手段;

4) 补偿执行力度不够, 即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不统一;

5) 生态补偿投入不足。

显然, 以上专家学者发现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生态补偿投入不足, 究其原因就是资金缺乏, 单方面依靠财政补贴, 不仅会面临补偿不足或者缺乏补偿, 而且会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寻找新的筹资方式提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资金来源。

二、国内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资方式回顾

(一)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综述

徐邦凡 (2000) 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分为两种:固定性 (或称长期性) 资金筹集和临时性 (或称一次性) 资金筹集。他认为, 对于生态林维护成本等经常性支出, 应采取固定性筹资;对新建生态林及固定性筹资不足以支付生态林维护成本的部分, 可实行临时性筹资。临时性筹资的渠道主要有中央或地方政府预算拨款, 发行政府债券, 向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

陈晓倩, 陈建成 (2002) 认为生态林业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克服“市场失灵”, 解决生态林业生产资金补偿的融资机制。除了传统在公共财政框架下, 通过财政支出安排生态林业发展资金需要的思路外, 论文主要探讨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服务市场在内的森林“公共产品”资金的市场循环途径, 如碳补偿贸易和生物多样性交易。[4]

王聪 (2004) 在分析国内BOT成功案例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BOT的方式融资模式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论证了BOT融资模式引入我国生态建设的可能性, 提出了生态建设引入BOT的具体实施过程, 最后介绍了应用BOT模式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益处。

梁靓 (2007) 将生态林业的融资渠道总结为两种:政府财政渠道和市场筹资渠道。其中政府财政融资方式有发行国债和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市场筹资渠道包括碳补偿贸易和生物多样性交易两种方式。

综上,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 之前的学者提出的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有市场化筹资方式和政府筹资两种。政府筹资主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征税、向国内外金融组织借款等;市场化筹资方式主要有发行生态彩票、BOT融资、吸收社会捐赠等。其中社会捐赠由于公众环保意识较差, 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发行政府债券容易造成财政赤字。由于我国之前有成功发行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的经验, 发行生态彩票将是一种最值得尝试的筹资方式。此外, 由于今年生态旅游发展的较为迅速, 因此, 可以尝试利用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生态税的征收来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二) 国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

美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 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资金主要有四个来源:意识政府提供的退耕计划的补偿金;二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 通过森林旅游、游憩、狩猎等产业带来的旅游收入;三是多种非林木产品提供的森林生态补偿资金;四是发行生态彩票ecolotto。德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有两种: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基金, 其主体是州际财政平衡基金;生态税。日本实行以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税制优惠等为核心的私有林经济扶持政策;而且通过社会集资的方式设立了“绿色羽毛基金”;此外, 征收水源税 (森林环境税) 也是日本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一种资金筹集方式, 水源税的税金全额存入“森林环境保全基金”, 由专门委员会进行管理。哥斯达黎加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森林基金和生态服务支付方。巴西主要运用生态增值税和合法储存量的可贸易权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由上可见, 国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来自于税收、基金和财政补贴, 美国最先运用生态彩票进行筹资, 具有代表性, 值得我国借鉴。

三、综述评价

通过以上综述, 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从研究内容上还是研究方法上, 针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生态彩票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但不难看出, 这些研究当中, 重复性研究较多, 且视角和研究方法都比较传统, 有的甚至只是前人观点的罗列, 并无自己的见解。即使有学者认识到, 生态彩票是一种较好的筹资方式, 但也主要是定性分析, 主观性相对较强, 缺乏与其他彩票的比较分析, 没有严格的市场调研与可行性论证。此外, 部分针对补偿标准的研究得出来新的补偿标准仍然是固定值, 没有进行指数化。因此, 有必要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方式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文华, 李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 2006 (5) .

[3]、徐邦凡.浅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设立[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0 (4) .

[4]、陈晓倩, 陈建成.生态林业市场化筹资方式的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 2002 (1) .

[5]、王聪.论BOT融资模式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J].绿色中国, 2004 (12) .

上一篇: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下一篇:主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