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风格

2024-07-07

主题风格(共7篇)

主题风格 篇1

园林景观规划以渲染环境、烘托氛围、兼以休憩游赏为目的, 为人们具体形象地创造舒适的园林景象空间。在满足美化环境、生态与实用等功能的需求外, 园林景观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以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式来反映当地精神面貌与空间的艺术, 表达所要追求的“形外之意, 景外之情”的意境。因此, 主题风格的形成和文化特征的突出在园林景观表现中尤为重要, 同时也是园林的精髓所在。根植于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和突出园林主题与园林景观的设计关系密切。

1 主题风格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1.1 主题风格

主题泛指“主旨”、“主意”、“主观点”、“立意”等, 是作者对场景的观察、理解、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整理、概括而得出的思想结晶。风格指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 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而主题风格应用在园林景观当中往往是指区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流派之间园林景观的主要标志。如“中国自然山水园林”、“法国宫廷式花园”、“日式精致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等等。

1.2 地域文化

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严格来讲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文化有它自己一定的特点。确切地说,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 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地域文化着重强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 比如南方、北方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的不同产生的文化差异[1]。那么, 在园林作品当中所表达的地域文化则是不同的园林景观风格, 而这种风格是由于不同地域特征的差别产生的。就比如中国园林, 北方多为皇家园林, 体现皇家的等级身份, 其规模特征多为庞大, 雄伟壮观;南方则以私家园林为主, 小巧玲珑、秀美巧致, 体现的是诗情画意的文人墨客情怀。再比如同在南方, 苏州园林与上海园林所体现的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 尽管在设计手法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苏州园林既含有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精华, 也有农耕文化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园林景观韵味。而上海由于地理地域原因园林则融合了中、英、日等多种园林风格。

因此, 地域文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形成了各个地区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形态稳定性、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等特点。

设计师如果能够根植于本土文化, 理解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所要表达主题风格之间的深层关系, 就能够找到一个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园林作品的关键点, 才能设计出主题和地域文化相融生的优秀作品。

2 地域文化与园林主题风格的关系

在园林景观规划中, 主题通常用造景来烘托形成园林的各个景点, 景点的塑造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来发挥, 而设计作品中的主题主要是反映当地的文化特征及内涵。因此“主题”是园林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同时也是游客参与园林观赏娱乐活动的关键游园线索。“主题”具有解释文化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另外, “主题”表现的景观内容通常作为当地的文化内涵被观赏者理解和接受。

2.1 园林主题风格承载着地域文化

各个园林要素的有机组合, 形成了不同的主题单元, 这些单元空间富有诗情画意、文化内涵等诸多信息, 空间艺术所烘托的主题风格不仅是要满足园林本身的功能性需要, 更是承载着表达文化特征的职责。

比如, 中国式传统园林, 把建筑、山水、地被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利用自然条件, 协调统一的自然美与人工美浑然一体, 一直承载着“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天人合一”等文化思想;具有日本特色风格的“枯山水”式的园林, 其中的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 在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中, 常见的“以沙代水, 以石代山”“缩三万里于尺寸”的缩微式日本园林就很好地阐释了其中的禅宗文化;而充满自由、奔放的美国园林景观风格则是不拘泥于种种宗教和制度的束缚, 更多表达是一种自由、大气、个性、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

2.2 地域文化是园林主题创作的重要源泉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充分表现当地的历史文脉, 再现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为园林主题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景观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 结合现代的文化理念, 将地域文化的历史性和现代文化的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 能够让游人从园林主题创作中更加充分地了解历史、体会地域文化。

如法国园林富有“皇权至上”的文化精神, 给园林景观带来构图严谨、笔直的林荫道, 壮观的水渠、造型优美的花坛, 别具匠心的雕塑, 艺术价值极高的小品等元素, 处处彰显着皇权的尊贵;英国是工业极度发达的国家, 人们向往“英国就是乡村, 乡村就是英国”景观空间。排除一切人为艺术, 力求自然天成的境界, 如茵的草地、森林、树丛与丘陵地貌相结合, 草场、花园、露台、湖泊和喷泉等等, 形成了英国独特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景观。

通过地域文化与园林主题风格的关系简单分析, 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因文化而产生主题, 因主题而彰显文化。

3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表现及意义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形式有2种:即形似、神似或神形兼备, 园林景观设计师恰恰能从地域文化中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并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园林景观作品[2]。

景观设计作品中通过景点主题再现、点睛等设计手法, 把凝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显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的具体形态和形式特征表现出来, 可以说是地域文化的物态化存在, 是文化意义上的表层体现, 我们可以称之为形似表现。地域文化透过园林中硬件景观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精髓进行细化与夸张, 除了本身存在的形态, 更注重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神态。人们身处其中能够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这属于文化的深层体现, 是地域文化中飘离在园林景观设计载体之外看不见的东西, 通过身临其中感受其中文化的意境, 我们可以称之为神似表现。

综合上述2种设计形式的应用, 形似中有神似, 神似中有形似, 二者共同交融于设计中, 更能突出地域文化的主题内容, 即神形兼备。

因此,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文化发展的最终形态必然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回归地域文化、注入地域文化将会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师尊重地域文化的诸多特征, 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是决定园林设计的成功关键因素。

4 国内园林景观中主题风格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 无论是从最初萌芽时期的囿, 到秦汉时期的苑, 再发展成魏晋六朝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 唐宋时代的文人园林, 还是到了清代移山缩地的写意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一直所遵循的原则是“崇尚自然, 师法自然”。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传统园林所体现出来的主题风格是浑然天成的、幽远空灵的。如“西湖十景”, 一直作为最具有自然山水美的风格典范;再如明清两代的江南私家园林, 其总体风格是营造一种曲折深邃、清新雅致、突出宁静致远的氛围, 追求一种山林野趣和自然美, 其园林意境的主题是表现文人士大夫怡情自然山水, 超脱世俗功名的情节。

另外, 中国传统园林强调的是“造园之始, 意在笔先”, “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创作特色, 特别重视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寓义于物, 以物比德。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的一种象征[3]。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粹在于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 用意境主题来表达特有的文化内涵。造园者把自己的情趣情感倾注于园林景观之中, 使得园林景观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4]。如古人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 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的品格精神。此外, 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5]。

而现代园林景观作品中, 造园手法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现代园林的发展, 主题风格的表现趋向多元化, 其特点是要不断满足时代需求, 彰显时代特色。现代园林的发展日新月异, 在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上都有极大的拓展, 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并汲取其精髓, 同时, 将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探索景观可持续发展, 不断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的主题与文化当中, 为“现代”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但是, 园林景观的创作不能被程式化, 更不应刻意地生搬硬套地创造主题, 而应在不同民族, 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自己的园林文化特质, 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 在对自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自然, 重视生态效应与可持续发展, 创作出景观规划主题与文化更加富于自然精神的园林作品。如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代表的现代园林, 其景观风格正体现这传统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 设计中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西方先进的居住景观理论, 融合我国传统的造园经验和园林材料, 同时又具备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空间艺术。

所以传统景观的现代演变, 对于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及审美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设计者应巧妙运用中国园林的建造理念和技法, 结合现代的手法, 把传统建筑及景观人文融入现代环境来表达中国传统园林的深邃意境, 是现代优秀的园林作品关键所在。

5 结语

营造文化内涵深刻, 主题突出的园林景观作品并非园林要素的简单组合。由“观”到“品”再到“悟”的感受过程中, 作为优秀的园林设计者, 设计过程中应从整体到局部, 围绕主题进行合理巧妙的布置处理, 鲜明地反映出主题。依据特定的自然条件, 有机结合营造园林景观的目的及其内在联系, 达到和谐统一, 保证各种类型园林功能要求与主题、文化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1:6673-6675.

[2]于洋.地域文化在运河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3]刘翠鹏.意在笔先融情入境——管窥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D].北京林业大学, 2004.

[4]王华青, 马良, 吉文丽.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西北林学院报, 2011, 05:229-235.

[5]骆国文.浅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与文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5) .

主题风格 篇2

不同的酒店客人有不同的需求,对于酒店而言,想要令每一个客人都能获得好的体验,就需要考虑到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考虑到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主题酒店正是基于这一潮流而专门定做的酒店,如何让年轻人有着独特的、个性的、不一样的体验,首先考虑酒店酒店的装修设计风格。

在目前市场环境来说,酒店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迅猛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深,所以快捷酒店装修在现在发展过程中要想脱颖而出,吸引众人的眼球,就必须做出与众不然,具有自己的装修风格。

酒店装修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并且在装修过程中要注意将艺术融入到整个装修当中去,争取达到视觉上的艺术效果,让客人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受到影响,让客人感觉到在这里消费就是享受,从而对酒店整体有好的印象。

酒店在视觉装修过程中,要因势而宜来表现酒店的特质以及装修的文化。“都市迷你”酒店的视觉表现可以最直接地给客人说明酒店的特质,一个成功的酒店中想成为佼佼者应当合理注入了东方文化的韵昧,不论在世界何处,都流露着强烈的文化性、艺术性,并在此基础上嫁接了当地地域文化属性。

论主题餐饮空间中日式风格的表现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餐饮文化也在不断的进步着,主题的设计风格已经成为餐饮业的一种时尚,这种主题的设计,是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追求的一种体现,随着如今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就需要主题餐厅的设计更加的有特色,才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主题餐饮的概念

许多人总是误以为主题餐厅就是所谓的特色餐厅,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特色餐厅是以菜系的特色来定义的,它是归于主题餐厅的一种,然而,主题餐厅不仅仅是菜系有特色这一项特点,它的空间的环境以及餐厅的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是这个餐厅的主要特点。主题餐厅的环境的设计是以一个甚至于多个主题作为标志的,空间气氛的营造可以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例如空间的形态、色彩、装饰等等。主题餐厅大多都是以自己的主题的设计来表现出一个餐厅的餐饮的文化以及它的精神内涵。

日式风格设计的灵感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的文化注重大自然的一切。我们从日本的许多的设计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种空灵的境界,东方式的抽象也被更好的诠释出来。在日本,禅式氛围的静文化被表现在各个方面,这种文化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无论是什么样的场合,哪种环境都无时无刻的表现着禅式的静文化。众所周知,日本是大和民族,他们的忧患的意识在心中扎根,他们有着许多的约束。因此,日式的设计更多的以日本传统的无思想的特点为基础,一切都使用最传统的元素,追求冷艳清愁的情感世界。在设计的色彩的采用方面,大多是以黑白两个色调为基础,加入灰色进行调和。

日式风格在主题餐厅中如何表现

1.通过灯光来表现餐厅的主题

餐厅室内的光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的光源,另一个就是人工的照明,然而室内的照明主要还得依赖于人工的照明。日式风格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与大自然的结合,所以,在设计中,对于自然光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光与影的结合的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艺术,例如阳光透过树枝,在地面上留下点点光斑,这种自然艺术的美感是无法用任何可以表达的语言叙述的。

2.通过色彩搭配来表现餐厅的主题

色彩是一个餐饮空间设计的主要的部分。日式风格的餐厅对于色彩的运用总是让人感到印象深刻,色彩的完美运用不仅给人们呈现出一个美好的视觉盛宴,同时还起到影响人们就餐心情的作用。一个餐厅如果运用的都是令人感觉不舒服的色彩,就算它可以提供高标准的服务和美味的实物,也不能够吸引消费者,由于长期的美学艺术的熏染,日本人对于色彩与形状都比较敏感。日式设计风格色彩大多为原木色,形成了朴素自然的设计风格。

3.通过不同材料来表现餐厅的主题

餐饮装饰所用的材料以及餐厅的主题全都对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材料的选择方面要十分慎重。对于日式风格来说普遍以质朴的感觉闻名,原始天然的材料的运用非常有利于这种特殊审美的展现。在日式风格餐厅中特别注重自然材料的运用,让就餐者回归自然。日式风格的设计是主要表现生态以及绿色的主要特点,在材料的使用上更加的偏向于环保节能型。

结束语: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餐饮是人们生活中不可以分割的重要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升,人们对于餐饮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食物的美味,更加的重视就餐的环境。主题餐厅作为一种表现餐饮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餐厅的空间是表现餐厅主题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于空间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海华学院)

室内设计主题与风格表现分析 篇4

1 表达设计主题的方法

1.1 室内设计主题的内涵

室内设计是在“以人为本”这一主题下展开的创造, 是将功能与审美结合的室内环境氛围的活动。它必须在社会经济与文化需求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审美的需求。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 代表物质表象的“主题内涵”是设计师所必须遵循的设计与行业规范, 而象征着精神表象的“主题内涵”是设计师创意过程中最能体现其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缺少主题的空间实际上是失去了意义的空间, “主题”空间设计是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重要特征。

1.2 关于地域自然、文化主题

室内设计中对地域文化、历史民俗、自然生态特点的发掘是设计主题创意的重要工作之一。包括国家、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特征、地域性自然环境, 还包括了参与社会活动中获得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现代室内设计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 室内设计方案中往往包含着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科技, 政治、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具备设计主题的空间, 可以传承地域文化的精神, 也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 使传统文化更具备生命力, 与此同时赋予空间亲和性和厚重感。

在主题设计表现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度关注和渲染文化主题元素, 忽视自然元素, 这是不可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基础, 自然万物为设计提供了设计素材, 也是设计师创意思维的灵感来源之一。人类从诞生开始, 一切生存、生产活动都依附于自然, 设计者应借助自然中一切物质的原理要素而从事室内空间的创造活动, 努力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方式。

2 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

设计风格是室内设计主题表现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自然因素、科学技术、宗教、民俗等因素的地域性反映, 经过艺术处理, 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主题风格, 下面对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风格进行分析。

2.1 简约风格

简约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名言“Less is more”被认为是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简约主义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构成形式、色彩、光环境、建筑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 同时对建筑材料的色彩和质感等细节要求非常严格。因此, 设计的空间环境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以均衡协调和极端简洁的风格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理性的需求, 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的简约主义。

2.2 新中式风格

新中式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 是传统中式风格在中国当代艺术环境下的重新理解。新中式风格不是传统的中式元素还原, 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将现代设计手法和传统设计元素结合在一起, 以现代人的科学技术与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 让传统历史文化在现代设计得到合适的体现。

2.3 古典欧式风格

古典欧式风格兴盛于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具体分为罗马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等。具体介绍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

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 华丽的布面与精致的雕刻互相配合, 把高贵的造型与地面铺饰融为一体, 气质雍容。它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 突出夸张、浪漫、激情的特点。打破均衡, 平面多变, 强调层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 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原则。

洛可可风格主要起源法国, 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浮华的宫廷文化影响了当时的设计风格, 这个时期的风格被称为洛可可风格。在室内设计中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 以流畅的线条和唯美的造型著称, 常使用贝壳、卷涡、水草等等自然形象的设计元素。在构造上尽量回避直角、直线和阴影, 色彩上多使用饱和度较高的颜色, 如金、白、粉红等, 同时工艺技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水平。

2.4 地中海风格

地中海风格是地域性艺术形式代表之一, 形成于文艺复兴前的西欧地区, 以其极具亲和力的田园风情与柔和的海洋自然色调搭配很快被广泛接受, 给人们以返璞归真的感受。拱形的结构十分常见, 例如拱门与半拱门、马蹄状的门窗, 成为了“地中海风格”的建筑特色。建筑中的圆形拱门及回廊通常采用数个连接或以垂直交接的方式, 在走动观赏中, 出现延伸般的透视感。

3 结束语

在中国室内设计多元化的今天, 更多的设计主题也应运而生。事实上很难辨别各种主题、风格及设计思潮在设计历史上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现在所能做的是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期待中国不断发展的设计行业有个真正美好的未来。

摘要:文章论述室内设计主题的内涵, 设计创意的挖掘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风格表现展开分析, 为设计者的主题表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室内设计,主题,风格

参考文献

[1]孙晓羿.室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 2013.

[2]刘婵洁.室内色彩的动态性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 2007.

[3]曹荣.浅谈室内设计及新环境[J].甘肃科技, 2009, (9) :147-148+184.

主题风格 篇5

影片《侧耳倾听》的日文名为《耳をすませば》,由近藤喜文担任导演,宫崎骏担任编剧,吉卜力工作室出品,一经上映,便获得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一举成为当年电影年度票房冠军。该片曾获日本电影复兴奖日本电影奖励奖、日本儿童福祉文化奖、日本全国映连奖新人导演奖等,还被评为日本中央儿童福祉审议会特别推荐文化财产。因此,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思想内涵及视听呈现三个方面对该片进行具体考察,探究其旨在传达的主题意蕴,把握贯穿整部影片的美学风格,深入对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理解与认识。

一、 人物塑造之立体饱满

该片的故事改编自柊葵的同名少女漫画作品,进行打磨润色后形成了电影《侧耳倾听》,本着写实的叙述方式,取景自东京西部多摩丘陵地区,向观众娓娓道来一个1994年发生在两名青少年间的掺杂着理想和爱情的故事,平淡却真实,简约而有力。

14岁的女孩月岛雯正上初中三年级,面对着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人生第一次重要的前途抉择。但她似乎并不被这些困扰,也没有参加学习辅导,而是钟爱阅读,尤其是小说,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频繁地出入图书馆,并享受着读课外书带给她的快乐与充实。买牛奶回来,妈妈认为一瓶牛奶并不需要塑料袋,但她却脱口而出“人家给我的呀”,姐姐上同一所高中,她直接拒绝说和姐姐在一起很累,这是她性格中真实自我的一面,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叛逆心理。

但对书籍,她有着由衷的热爱和喜欢,偶然间,在借书卡上,她发现自己借来的书居然另一个人也看过——天泽圣司,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看书竟然比自己还快,月岛雯隐隐对这个名字产生了好奇,间杂着一丝崇拜。按照约定的时间,她来到学校和朋友原田夕子见面讨论歌词翻译的事情,并根据她的理解填上了新词,“我的故乡是水泥路”,而这段歌词在随后月岛雯折返取回落在学校的书时,成为了天泽圣司取笑她的说辞,两人的初次见面,在这样看似不愉快的巧合中发生。当然,似乎完美的爱情无论在什么年代,都需要一场天衣无缝的邂逅来成就,以让自己深信不疑这是两人前世已定的缘分。但当事人往往不知,当初的种种巧合和奇遇其实是一个策划已久的阴谋,当然,缘起于爱,因爱谋心,也因爱有了今生美满的缘分。月岛雯借书卡上的那个名字,不过是那个人为了引起她的注意故意用功多读书,多借书罢了。而正因为这样的看似“无心之举”,却成就了月岛雯和天泽圣司的爱情佳话。美好的结局,往往都有一个用心良苦的开端。月岛雯的率真可爱、天泽圣司的外刚内柔,都在宫崎骏的勾勒下渐渐鲜活地呈现出来。

当月岛雯因心情低落想去看一看地球屋里的猫男爵时,她发现原来天泽圣司会自己做小提琴,发自内心的敬佩,再三要求天泽圣司演奏一曲,而正是这个晚上,两人在“Country road”的美妙旋律里一拉一唱和谐地度过了美妙的时光,也正是这一天,两人真正相识,月岛雯得知这就是她心中的天泽圣司,并发现他早已有了自己的理想,目标明确,并信念坚定,而自己却好像在混日子,这也引起了她对自己未来的淡淡忧虑和思考。当天泽圣司第一时间告诉她自己可以去意大利了,她为之高兴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与他一样,朝着梦想一步步前进。圣司的表白让她既兴奋,又担忧,她没有面对圣司感情的勇气和信心。在原田夕子的的鼓励下,月岛雯恍然大悟,既然圣司也没有胜券在握的信心,为什么自己不可以试一试。因此,她要写一本故事书,来验证自己的能力。至此,她又满血复活,重拾信心。这里对月岛雯和天泽圣司形象的塑造,都让观众感到亲切真实,因为他们源于生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观众自己,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青春,在确定与不确定间懵懂而又勇敢地成长着。

二、 思想内涵之深邃丰富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在成功塑造了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之外,其蕴含的思想也极为深邃。他的电影超越了儿童动画的局限视野,将动画的观影年龄范围扩大,赢得不同层次和年龄观众的钟爱,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其动画主题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性的挖掘,赋予了影片发人深省的反思力量。从80年代对于人类社会面对的政治斗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宏大主题的描绘,到东西方冷战结束,90年代开始,宫崎骏将动画主题的视角转移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身上,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心灵成长及蜕变,《侧耳倾听》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月岛雯本是一个无忧无虑沉浸在阅读乐趣中的初三少女,但因面临升学压力而对未来人生的选择犹豫不决,甚至并不确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更谈不上所谓的理想。事实上,宫崎骏在一开始设定了这样的人物心态,正是对生活中同龄孩子内心的真实写照。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对于未来的模糊感似乎比成人强烈得多,由童真单纯的孩子走向成熟的过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挫折与挣扎,徘徊在生命中第一次重大选择的十字路口,如此幼小的心灵必然难以承受重压,不堪一击。的确,月岛雯也同其他孩子一样,陷入了不知所措的泥淖中,这便为影片所要着力展现的现实题材奠定了情感基调。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天泽圣司,看似胸有成竹、泰然自若,实际上他也同月岛雯一样彷徨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爸爸不同意他去意大利留学,让他始终孤独地背负着理想的包袱和现实的枷锁。

在天泽圣司精心策划下,他与月岛雯相识,并在地球屋演唱“Country road”的那个夜晚,两人真正走进了彼此的内心,成为了好朋友。而在雨天的教学楼顶,天泽圣司告诉月岛雯自己即将去往意大利实习,同时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意,并表明自己将会常常唱起月岛雯填词的歌曲,这一情节的设置,将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懵懂而向往的年龄特征完美呈现出来。同时,其立意积极向上,主人公并没有仅仅沉迷于对爱情的追求,而是将这种感情作为一种进步的动力,把美好的感觉深藏在内心的角落里,让它时刻鼓励并敦促自己努力奋斗,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一步步向前,待彼此都验证了自身的能力,有了实现梦想的现实基础,爱情也必将水到渠成。

宫崎骏这一现实题材转向的作品,在写实中充满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不仅仅对十三四岁的少年具有未来导向作用,事实上,对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是一次心灵的拷问与洗礼。当我们面临人生中的各种选择时,处于挣扎奋斗不知所措时,抑或面对一份真挚的感情时,应当如何作出判断,怎样判断以及抉择,这在电影中都给了我们一个理智又不失情感的参考范本。当梦想照进现实,就要奋不顾身地勇敢去追求,珍惜生命中的所有平凡而又美好的人与事,坚定信念,给自己一个期限,对自己许下一个承诺,踏踏实实去做应该做的事,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爱与被爱的能力,而这,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宫崎骏却向观众道出了看似简单却难履行的人生箴言。

三、 视听呈现之真实纯粹

在视觉画面上,影片《侧耳倾听》从一开始镜头下繁忙的城市夜景的切入,便可看出故事所具有的浓厚生活气息,极为贴近现实。主人公月岛雯去便利店买牛奶,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以及过往的车辆,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而真实直观的场景再现往往容易带动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产生共鸣。

众所周知,宫崎骏的动画画面以其色彩运用唯美精致、画风写意灵动而著称,《侧耳倾听》也是这样一部融合了高品质的光影声色元素的代表作品。上文提到,该片以东京西部多摩丘陵地区为故事发生地,这里因地形起伏,因此画面中的城市建筑高低分布,错落有致。当月岛雯进入天泽圣司爷爷家的阁楼时,因为地势较高,放眼望去,整个城市的景色尽收眼底,画面也呈现给观众一种辽阔的俯瞰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十分动人。尽管临近傍晚降临,但却充溢着满满暖意,这里,画面线条实际上并不复杂,但色彩的运用十分柔和温婉,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清爽感觉,带着一种自然的美感,这也是手绘动画的独特魅力所在。同时,除了对自然景色的润色外,影片所勾勒的现实生活画面也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体现了生活美及人性美的一面。图书馆里整洁的书架,操场上运动的学生身影,教室里下课后学生间的嬉戏打闹,蜿蜒曲折的林荫小路,月岛雯家中的房间布置和生活场景等等,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完美写照,因为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甚至月岛雯去给父亲送便当所搭乘的电车车站,原型正是在京王线圣迹樱丘一站。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绘画制作,在带给观众艺术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自身的生活环境及周围的人与事的美好与和谐。

其次,该片对于美国乡村音乐“Country road”的美妙运用,贯穿于故事始终,也给观众带来了亲切宁静的听觉感受,同时伴随其悠扬空灵的旋律,也将每一位观众带回了曾经属于自己的country road,走进灵魂深处,重新找到曾经美好的青春及梦想。影片对音乐的拿捏,将一种淡淡的青春萌动融入了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之中,配合故事情节,细腻地表达出努力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耐人寻味,从而达到了声音和色彩的完美融合。

结语

当天泽圣司骑着单车载着月岛雯在陡坡不断向上攀爬的时候,月岛雯跳下单车,“我不要变成你的包袱”,这一段山路上,二人为了彼此努力向前走的情景,实际上正象征着未来漫漫人生路途中的互相搀扶与协助。黎明破晓前,总要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看到山顶最美的朝阳,同样,生活中的少年抑或每一个平凡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可以说,宫崎骏以其立体饱满的人物塑造、深邃丰富的思想内涵及真实纯粹的视听呈现,饱含深情地将《侧耳倾听》带给观众,如此富有诚意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一位为梦想不断奋斗的人回味深思。

主题风格 篇6

一、设计过程分析

1. 寻找灵感。

基于主题图片的面料二次设计往往首先从主题图片的分析开始。首先观察一张图片,观察时应当突破原有的具象的形式感,打破固有的思路的定式。可以从微观的“点”开始。首先制作一个细小的取景框(大小为0.5cm×0.8cm左右),然后移动取景框,按照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相似到不似再到相似的思路,寻找细节进行观察,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走。这时需要观察者展开想象,捕捉点滴的灵感,并瞬时把灵感的关键词记忆下来,并寻找相应的质感进行表现。这些关键词一般用抽象的词汇来表达:如平行的、聚散的、涡旋的、斑驳的、割裂的、沧桑的、粗糙的、轮状的、空虚的、纤细的、柔软的、卷曲的等。这些关键词往往为找寻到相应的质感界定了范围。

2. 确定形式。

灵感确定之后,需要作者把自己的设计思想转移到面料当中,把原始形态的面料进行重新建构,使改良之后的面料具有新的风格的肌理效果。而这种风格应该和主题图片的风格相一致。因此图片主题的确定,对进行相应质感的找寻与表现起到统领作用。常见面料肌理的风格主题有如下几种:(1)带状、卷曲的主题。关键词可以定为带状、卷曲。(2)蛛网、叶脉等的发散系列主题。关键词可以定为发射、轮回、平行、聚散等。(3)自然系列主题。以云朵的自然变换为主题。体现出松散的絮状的轻盈的飘逸的感受。关键词可以定为运动、絮状、胎儿、极光等。(4)割裂系列主题。通过各种树皮的质感:片状、颗粒状、条纹状、轮回状等的变换,表达相应的质感变化。关键词可以定为割裂、沧桑、粗糙等。(5)毛羽系列主题。关键词可以定为平行、纤细、梦幻、柔软等。(6)复古系列主题。通过斑驳的化石、斑驳的裂纹的质感,表达相应的质感变化。关键词可以定为中空、轮状、空虚、斑驳、凸凹等。(7)轻薄透明系列主题。关键词可以定为水晶般亮丽,塑料般透明,闪光。

3. 理性体验。

在寻找相应的风格的时候,需要理性的思考其代表的风格是否与织物原本的风格相吻合。因为织物本身具有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应当根据其风格,展示其独有的细节特点。所以在选择相关的面料的时候,应当注意其中的细微差别。下文列举了一些复合型的风格及肌理再造的方法,具体的面料选择,可因材置宜,进行多样化的选择。(1)带状风格。带状卷曲可以采用不同的条、带状材质进行叠加、镶嵌、卷曲、缠绕等方式,形成多层次透叠的视觉效果。也可采用布条绗缝的方法,将缝纫线与面料相结合,塑造出抽象的带状几何形态。(2)发散风格。发散风格沿用平面构成中发射、轮回、平行、聚散的构成形式,使之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冲击感。可以采用不同面料裁剪、切割、编织的方式,使之具有相应的造型变化,也可以采用剪、刻、挖等类似剪纸的工艺方法,雕琢出相应的图案的形式。(3)云风格。云风格是模拟自然界云雾雨雪等生态自然的风格。云朵本身的风格是种松散的、絮状的,它具有轻盈、飘逸感。因此适合透明型的各种化学、天然织物等。比如雪纺、巴厘纱或是一些自然风格的面料。塑造云风格的方法可以将一些轻薄的面料(如泡泡纱、绉布等)按特定的纹路进行抽褶,做成褶皱的样式,形成具有凸凹感的半浮雕效果。另外,可以通过做旧处理的方式,把面料进行破损、撕裂、抽纱等方式进行塑造,特别是多层面料反复叠合后,破损后具有深陷和凸起的厚重感,形成另一种厚实的云风格。(4)割裂风格。割裂风格是将原有的平滑的织物表面进行割裂的处理,使之适合表达类似于树皮的片状、粒状、纹状、轮状的肌理效果。割裂风格适合采用起皱织物、具有凸凹感的织物、提花组织织物、粗糙的麻织物等相对肌理较为粗糙的织物。割裂风格可以采用层叠的方法进行塑造,将面料多层次的叠加缝合在衬布上,然后在中间进行切割,使之露出截面,从而形成多层次的繁复的效果,类似于花瓣状。也可以采用不同材质、图案、色彩的半透明面料进行叠加,通过材质、色彩、图案的对比形成层次感。(5)毛羽风格。毛羽风格适合表现梦幻般的柔软感觉。适合于复合组织织物、疏松结构的手工、横机编织及各种针织物等。可以采用肌理对比的方法来塑造:例如采用细密光滑的丝质面料与粗糙的毛羽或皮草进行对比,显示出材质的对比之美;也可以采用流苏、毛羽等,营造出毛羽的轻盈之美。(6)复古风格。复古风格适合染整造成的各种自然纹路,如石纹、水纹,蜡染形成的冰纹等,形成斑驳、空虚的裂纹感,适合表现各种异类的风格。可以采用抽褶的方法来塑造,例如将面料按照既定的肌理条纹进行抽褶,做成褶皱的样式,形成半浮雕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将面料进行做旧处理,用褪色、水洗、磨毛等方式来进行处理;再者可以采用种植的方法,将面料按一定的组织结构排列,然后打散后再“种”在底布上;也可采用压印的方法,在薄型面料上轧出不同宽窄的条纹,使之具有半立体的感觉。(7)透明光感。除了丝织物、缎纹织物具有的自然的光泽感外,可以运用反光(抛光)、闪光涂层等,塑造金属光感;也可运用塑料膜,营造亚光、透光、透明的质感。除了以上风格的表现之外,面料的二次设计还可以运用染色、印花、绣花、钉珠或者是一些反思维设计的方法:抽纱、剪切、缝份反吐等,使面料具有半立体的浮雕感。

4. 感性回归。

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到感性,这是设计思维螺旋上升的最终的结果。在肌理塑造的最后一阶段,是感性回归阶段,也是情感的塑造阶段,需要再次返回到主题图片中,重新审视相关的关键词,再次感悟最初的印象,重新审视面料的肌理是否达到了相关的质感的要求。

在服装设计中如何真正地实现设计中的原创思想,设计的源头势必应该由灵感的寻找、面料的重塑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设计的思路才能真正打开,如不竭的泉水,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的牵强之作。

参考文献

[1]马达礼.从灵感来源图到面料的改造[J].装饰,2006,(4):94-95.

主题风格 篇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 美国人追求金钱至上, 享受奢侈的物质生活, 逐渐丧失了精神和道德, 人们迷失在这金钱肉欲的世界里。塞林格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创作出了这篇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该小说描述了一个资产阶级的16岁少年, 看不惯学校的老师和社会, 被学校开除后, 开始了独自一人的流浪生活。在这时候, 他的内心只有迷茫和空虚感。他不满成人世界的丑陋, 所以他想挣脱成人世界, 但是没有找到纯美, 最后病倒在神经院。在粗俗的环境下, 展现霍尔顿的成长历程, 凸显小说的成长主题。最主要的是霍尔顿在面对青春成长期, 面对成人世界精神上的迷惘和反抗, 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宣示着反叛时代的到来, 带着一颗希望美好但是又苦闷的心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不希望自己一直做个“守望者”。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风格

1.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叙事视角。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 塞林格用第一人称“我”霍尔顿的口吻说话, 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让读者通过“我”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身临其境地感受我们在青春成长期的叛逆与迷茫。第一人称的叙述也可以是自我需要的一种宣泄, 读者可以跟踪主人公的思想, 体会那种矛盾困惑, 并且可以了解主人公的心理路程, 更容易显得作品生动、形象。

在整篇小说中, 除了用第一人称叙事以外, 塞林格还用了第二人称。第二人称的叙事风格, 感觉读者一下子参与在其中了, 方便读者更好地讨论和抒发情感。在文章的开篇这样子写道:“你要是真想听我讲, 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可我老实告诉你, 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这个“你”引导读者把自己当作是霍尔顿的倾诉对象, 希望读者参与主人公内心活动和倾听霍尔顿心声, 另外, 这个“你”也可以指精神科医生。

作者转化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通过两个不同视角叙事, 展现了霍尔顿由天真走向经验的心理成长历程, 彰显文章真实可信, 并且容易领导读者参与其中。

2.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巧妙结合。一般小说都是围绕时间节点进行展开叙述的, 作者塞林格巧妙结合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这两个时间,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了故事时间处理, 使之不像传统小说一样简单地单维度流水式地叙事。如在小说的开端,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 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 我倒霉的童年怎样度过, 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 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废话, 可我老实告诉你, 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 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 后来我的身体整个垮了, 不得不离家到这儿来休养一阵。”作者在这里用了倒叙的手法, 向读者们说明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状态, 并且暗含了双重意思, 不仅指讲诉的是“我”的故事, 同时也指出了这是“过去的我”。在文章最后, 霍尔顿又说“我要跟你谈的就是这些”, 这又把读者从故事中拉出来。这样子反复地把时间的错乱, 让读者更好地感悟到霍尔顿在青春成长期的迷茫、矛盾与徘徊。

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1.主人公强烈的叛逆精神。霍尔顿在自己即将踏入成人丑陋世界的时候, 有着无比强烈的反抗和叛逆的心理。作者用粗俗不堪的语言来揭露霍尔顿对传统文化的不满与反抗。霍尔顿用“我的屁股冻掉了, 或天气冷得像巫婆的奶头”来形容天气的寒冷, 他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对社会的强烈反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厌恶。

2.虚伪的成人世界。从霍尔顿厌倦的中学生活、流浪的经历以及虚假的人们和丑陋的成人世界, 霍尔顿只感觉到成人世界的假模假式, 让他在这个虚伪的成人世界里挣扎和反抗。霍尔顿对自己童年丧失的苦闷, 渴望回归童年的心理, 展现了他追寻曾经梦想的状态, 但是霍尔顿要求自己坚决抵制天真的失落, 因为他认为天真的失落就是堕落并且成为现实中的大人, 虚伪自私。但是在这流浪的过程中, 霍尔顿也遇到了美好的人和事物。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 不管是虚假的成人世界还是纯真的儿童世界, 霍尔顿分析发现异常虚伪的丑陋的成人世界, 霍尔顿不断地挣扎着, 辨别这世界里人和事物的虚假与美好, 企图寻找全新的自我。

3.霍尔顿获得感悟。霍尔顿在流浪中对生活和社会得到了感悟, 尽管前面他对社会的怨恨、反抗与叛逆, 但是最后他明白了生活中同时存在着真善美和虚伪, 虽然改变不了现实的虚伪, 但是自己可以选择好好珍惜美好的事情, 因此他不再颓废了。尽管在文章的最后, 霍尔顿的思想动态和去向没有交代, 但是他仍然在精神病院, 并且每天活在希望和绝望之中, 看似矛盾但又和谐的存在着, 这也是霍尔顿逐渐放下了对虚伪社会的敌意, 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太星南.从叙事风格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D].云南大学, 2012.

[2]李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与叙事风格研究[J].长城, 2013, 06:141-142.

[3]余樟亚.从“出走”到“顿悟”——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策略与主题的统一[J].名作欣赏, 2011, 24:61-63.

上一篇: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下一篇:税收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