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风格

2024-09-18

教学风格(共12篇)

教学风格 篇1

长期以来, 学校是个体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 个体通过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不同阶段接受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信息, 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风格。本研究采用斯腾伯格关于思维风格的定义, 即指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所偏好的思维方式。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发现, 当个体的思维风格与教育者的教学风格匹配时, 其听课效率较高, 在该门课程的考核中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反之亦然。因此, 是否可以推断个体的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呢?

本研究建立在长期从事思维科学研究的田运教授所提出的思维第三定理的理论基础上, 从信息论的角度对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纵观以往的研究这是个全新的尝试。

一、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关系的理论模型

1. 四种思维风格的提出

田运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思维科学》一书中提出, 一个人的思维性质是由收受的信息结构形成的。列举了四种思维性质 (习惯) , 即主观性思维、客观性思维、能动性思维和惰性思维[1]。习惯是一种具有稳定倾向和独特品质的活动, 这与斯腾伯格关于思维风格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根据田运的观点得出, 思维中信息与模式并重但更重信息是客观性思维风格;思维中只重模式不重信息是主观性思维风格;思维中注重优化模式以弥补信息不足或尽力搜索解题所需信息达到问题获解, 是能动性思维风格;思维中不作模式优化也不尽力搜索信息, 坐等信息到来见难而退, 是惰性思维风格。

2. 教学风格偏好的四种结构形式

教学风格偏好指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喜好程度, 主要指学生偏好接受哪种信息输出结构。从信息学的角度如果假设信息源全部信息量为1, 信息量为1的称为饱和信息, 信息量为0的称为空壳信息, 信息量为0~1之间的称为含熵信息, 信息量为-∞的称为黑洞信息。根据学生对收受不同信息结构形式的偏好, 形成了四种教学风格偏好即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1]。

3. 基于田运思维第三定理理论构建思维风格与教学风格偏好关系的理论模型 (见图1)

(1) 个体若属于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形成解决问题中注重信息, 积极主动地优化脑内模式的思维习惯, 形成客观—能动型思维风格。

(2) 个体若属于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形成解决问题中重模式不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主观—能动型思维风格。

(3) 个体若属于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养成消极被动地保守脑内原存模式但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客观—惰性型思维风格。

(4) 个体若属于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养成消极被动地保守脑内原存模式, 不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主观—惰性型思维风格。

二、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问卷编制和施测

1. 问卷介绍

在上述建构的理论模型上, 运用文献综述法、个案法、观察法、测验法编制了《二维思维风格问卷》和《教学风格偏好问卷》。

(1) 《二维思维风格问卷》采用5级记分制, 正向题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 反向题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5~1分。问卷共有50个项目, 包括主观-客观因子和能动-惰性因子两个维度,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54。对样本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 《教学风格偏好问卷》采用5级记分制,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该问卷共有20个项目, 包括饱和信息偏好因子、含熵信息偏好因子、空壳信息偏好因子和黑洞信息偏好因子四个维度,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以上。对样本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 具体施测步骤

步骤一:由研究者及当堂任课老师担任主试, 研究者对参与测试的任课老师事前进行训练。测试时间大约20分钟,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测试后当场收回;

步骤二:被试抽取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收回问卷1100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 共获得有效问卷1057份;

步骤三:预测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对学生思维风格、教学风格偏好及两者关系进行分析, 验证本研究的假设。

三、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的相关、回归分析

1. 思维风格与不同教学风格偏好的关系

将1057名学生的思维风格总分从低到高排序, 前33%作为低分组, 后33%作为高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教学风格偏好上的差异。结果显示F检验和T检验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 小于0.001, 差异显著。说明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其教学风格偏好也不同。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对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进行相关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 学生的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的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

2. 教学风格偏好与不同思维风格的关系

将1057名学生的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从低到高排序, 前33%作为低分组, 后33%作为高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比较各维度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思维风格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在主观-客观思维风格上, 除空壳信息偏好的T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053, 差异不显著, 说明学生在这个维度上高低分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余F检验和T检验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 小于0.001, 差异显著, 说明不同教学风格偏好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维风格。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为了进一步探讨学生的教学风格偏好与思维风格的确切关系, 分别以思维风格的各个维度作为因变量, 以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为预测变量,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见表2) :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是思维风格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 黑洞信息偏好对思维风格最具预测力, 空壳信息偏好对主观-客观维度思维风格预测力相对弱些。

3. 思维风格与教学风格偏好存在相关性

(1) 客观—能动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积极主动地优化原有思维模式和尽力搜索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风格

(2) 主观—能动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在解决问题中能主动优化原有思维模式但不重信息的思维风格。

(3) 客观—惰性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对原有的思维模式过分依赖但能搜索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风格。

(4) 主观—惰性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在解决问题时对原有的思维模式过分依赖同时坐等信息到来的思维风格。

学生的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存在相关性, 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对思维风格能进行有效预测, 建构的理论模型见图1成立。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检验了田运关于思维信息论的第三定理, 研究结果将对学校各类学科的教育、教学组织及评估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田运.思维科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3) .

[2]杨志良, 郭力平.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 2001 (3) .

[3]李如密.教学风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贺雯.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效能感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 .

[5]邓铸.应用实验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教学风格 篇2

小学语文 黄芳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从偏远的农村小学到县镇小学,曾经追求热闹绚烂的场面,设计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到以人为本,专注学生终身发展,培养人的核心素养,这中间经历了坎坎坷坷,不断摸索、创新、反思,目前,自己已形成一定的教学习惯。

一、重视习惯培养,激发兴趣!

我认为,要教,首先得让学生愿意学,就是通常说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学前只针对单个教学活动设计相应的策略,这种兴趣就是断断续续的,不能持久。目前我担任的是小学低段教学,在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兴趣。包括课堂的倾听、思考、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还有课外的留心观察、课外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布置任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不断有获得感,从而使兴趣转化为长久性的习惯。

1.特殊化作业,激发兴趣。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受到的家庭教差万别,即使一年级学习都已经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因此,不同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对薄弱的学习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开学第一个月,课后作业这样布置:数豆子,学念故事。看着似乎与课堂教学无关,实际这些带着趣味的特殊作业让孩子不会排斥,乐于完成。实践证明,学会倾听、愿意思考等好习惯便在孩子身上慢慢显现。这样的作业布置尊重了学生本身,能够让孩子愿意积极完成作业,能达到自己本身应有的标准,并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2.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教学中发现,能广泛阅读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感!因为阅读的孩子视野更广阔,思考问题能更全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让阅读有方法,有收获,让阅读打开学习的一面窗,成为学习的有效助力。如果仅仅靠开展一次一次的活动起到激发阅读兴趣还远远不够。将阅读常态化,教室角落摆满了书,我进到教室第一句话往往是: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你们呢?逐步提高课外阅读要求。当孩子到了中高年级,我班孩子的书包里一定会有一本课外书,有空的时候,他们就会去阅读。当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阅读的兴趣就是长久的了。

3.让关注伴随学习。

社会在不断变化,每天都有大事小事发生。我规定学生每天都要看看新闻,社会的进步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每次交流讲到国家的进步,讲到在国际社会里彰显的大国魅力,孩子们都是快乐的,自豪的,努力、奋进真正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关注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大小事,孩子会逐步学会明辨是非,学会积累知识,学会关心他人。

二、重视新型师生关系建设。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的个人能力成为吸引学生的最大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建设师生新型关系成为我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

1.师生分享。

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分享,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各自的所见所闻,也可以进行思想认识的沟通,这样容易营造出和谐的氛围,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我每带一届学生,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师生之间的情谊。我会把自己童年的快乐与他们分享,他们有什么心事、快乐,都喜欢与我交流,每当这时,我会停下我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倾听,给学生信心讲下去。分享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转传统的对立化为一体化,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教师和孩子总是同心协力,那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2.爱满课堂。

许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很焦虑,这种焦虑会成为学习最大的阻力。许多年轻教师在屡次教学后,学生都还懵懂不知,便会浮躁起来,缺乏耐心。经验告诉我,此时此刻,学生更加慌乱,老师冷静地微笑着,便能让学生镇定下来,于是,在我的教学理念中,形成了重要的一条:用我的微笑静待花开。

3.学识示范。

我们曾经读书时积累的知识在现代的教学中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之前,要搜集大量的相关知识。在课堂里,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的老师,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也喜欢大量阅读,我没有听过的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

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可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注重了孩子学到了什么,缺乏对学生自主发展的关注。因此,我的课堂一直在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1)培养学生观察并质疑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对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味接收,而要动脑筋思考,在大脑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对于不合理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疑问,同时引导他们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促进思考,从而形成个体认识,当这种认识与看到的发生冲突时就能产生疑问了。其次,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大胆质疑。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关于学习、认识以及感悟,都不能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允许并鼓励不一样的思维认识,即使认识不全面,甚至有一些错误,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决,尽量让孩子们探讨、争论,在一次一次的思维碰撞中,认识和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3)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教材图画等,根据语言文字善于猜测、联想。根据文本巧妙设计问题,鼓励他们敢想敢问敢说,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思维碰撞中,学生的关联性想象更丰富、完整。

(4)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会理清事情条理,表达有顺序。开展各种语言运用活动,如:小小推销员、演讲比赛、小讲坛…在多次活动中,让表达更具有逻辑性。

教学风格 篇3

[关键词] 教学风格 学习风格 风格冲突 匹配

引言

在中国,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有效是高校教师们面对了多年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者指出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之间存在的不匹配现象(风格冲突)是导致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该形成教学和学习风格的匹配。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国的第二语言研究领域已经有许多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并且我们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启发,但我们发现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只重视考查学习风格本身,而在教学风格以及教学和学习风格的关系方面却很少有相应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教师和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倾向,了解英语课堂上是否真的存在风格冲突,并最终提出如何促进教学效果的建议。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由西安外事学院大学英语高职系的20位英语教师和他们的368名学生组成。20名老师分别承担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管、税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市销、电子、医学等不同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这些老师教龄短的也有三年,长的已有30年。参与本次调查的386名学生均来自于上述20位老师所带的不同专业的8个班级,其中有298名女生和70名男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在18到21岁之间,到参加本次调查时至少已学了6年英语。

2.研究工具

在三个已经被广泛采用的(Reid’s PLSPQ, 1985, O’Brien’s TLCPC, 1990 & Oxford’s SAS,1993)用来考查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风格问卷的基础上,笔者自编了本研究的学习风格倾向问卷(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Questionnaire)并用其来测量学生在大学英语课题所表现出来的学习风格。在LSPQ的基础上,又设计了教学风格倾向问卷(Teaching Style Preferences Questionnaire)以了解教师在英语课堂的教学风格。LSPQ和TSPQ都含有45个有着对应关系的问题,对于每个问题学生有五个选项分别是:1)完全同意;2)同意;3)没感觉;4)不同意;5)完全反对。教师对于每个问题也有五个选项:1)完全不会;2)很少会;3)有时会;4)经常会;5)总是会。当然,对于每个问题的不同答案都对应着不同的分值。当学生和老师都完成自己的问卷并计算完毕后,他们可以就自己对每种风格的偏好程度进行判断。判断时有三组可参考的分数,如果在某个风格上的得分是38-50分,说明研究对象对这一风格的偏好程度非常强烈(Major preference),如果得分是25-37分,说明对这一风格的偏好程度一般(Minor preference), 如果得分是0-24分,说明对这一风格几乎没有偏好(Negligible preference)。

3.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

本研究中的LSPQ和TSPQ分别调查了学生对九种学习风格的偏好以及教师对相应的九种教学风格的偏好。九种学习风格分别有:视觉型(visual LS),听觉型(auditory LS),实践型(hand-on LS), 集体型(group LS), 独立型(individual LS), 分析型(analytic LS), 综合型(global LS), 序列型(sequential LS), 随机型(random LS)。九种教学风格分别是:视觉型(visual TS),听觉型(auditory TS),实践型(hand-on TS), 集体型(group TS), 独立型(individual TS), 分析型(analytic TS), 综合型(global TS), 序列型(sequential TS), 随机型(random TS)。

研究结果

1.所有TSPQ收集到的数据首先利用EXEL进行了分析以搞清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大概倾向。对比分析所显示的数据,不难发现本调查中92%的教师能够适应大部分教学风格,只有8%的教师对一些风格几乎没有任何程度的偏好。

2.学生的风格倾向是在LSPQ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EXEL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在本研究中有93%的学生能平衡九种学习风格,对于被调查的九种学习风格只有7%的学生有不适应的报告。

3.根据上面两项调查,我们发现本研究中大学英语教师有着较广泛的教学风格,学生也能适应广泛的学习风格。但是学生和教师的风格倾向有没有显著的差别呢?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在LSPQ和TSPQ收集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了t检验,结果如表一所示。从表一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在六种风格(Visual, Hand-on, Group, Global, Sequential & Random)的偏好程度上有显著的差别。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教师和学生对风格都有着较广泛的偏好,但他们对不同风格偏好的程度有着一些显著的差别。这也说明在英语课堂上的确存在着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冲突这一现象。

表一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Note: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结论和讨论

1.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本研究中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能运用广泛的教学风格。

(2)本研究中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也能适应广泛的学习风格。

(3)虽然教师和学生对所调查的风格都有着较广泛的偏好,他们对不同风格偏好的程度有着一些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尤其体现在其中的六种风格上。换句话说,就是在英语课堂上的确存在着风格冲突。

2.讨论

首先,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的显著差异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风格作出适当的调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教师要因材施教,就是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不同的情况而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过去我们对因材施教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智利因素方面,对反映学生比较稳定的、带有明显个性色彩的学习风格却了解甚少。其实,不同的学习风格更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那么,“因风格施教”也就成为了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针对学生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偏好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并穿插使用不同的教学风格,以便于营造出令学生满意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地被利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效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当意识到老师在课堂上有着自己不太适应的教学风格之后,学生应当积极地、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老师的教法。我们知道,学习风格是具有稳定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它很少会因为学习内容、学习情况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硬性地、彻底地要改变学习风格是很难的,即使改变也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根据Reid(1987,1995),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其说是与生俱来倒不如说是一种后天习惯的形成,因此学习者可以作出一些适应性的调整。我们上面指出,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风格偏好的基础上应当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试图实现因材施教。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即使努力在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之间建立起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关系也不可能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根据全体学生普遍的、大体的对于不同风格的偏好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一种大概的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只一味地等待老师对个别人作出调整和适应,而是应当有意识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作出适应性的改变,那么长此以往过去的不良习惯也许也会培养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拓展自己的学习风格,提高学习的适应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自己课堂的学习效率和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英语课堂的确存在著风格冲突这一事实,就要设法实现教师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风格的有机匹配,以减少这种风格冲突或者风格不匹配给教学和学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需要师生互动的双边的活动,只有教和学相互适应和匹配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所以在实现这种风格匹配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积极地、主动地去适应对方,这样就容易达到一种平衡和协调,从而使教和学都能够实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O’Brien, L. (1990). Learning channel preference checklist (LCPC). Specific DiagnosticServices, Rockville, MD.

[2]Oxford, R.L. (1993). Style analysis survey. University of Alabama, Tuscaloosa, Alabama.

[3]Reid, J.M. (1995).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Boston: Heinle & Heinle.

[4]Reid, J.M. (1987). 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 TESOL Quarterly 21(1),87-111.

[5]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教学风格 篇4

1 Students’Cognitive Style

The idea of learning style comes from general psychology.It refers to the characteristic ways in which individual orientate to problem-solving.(Ellis,1994)Individual’s learning style is less flexible.

Cognitive sty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earning style,which includes learning strategy.Learning strategy refers to a series o steps learners adopted to achieve learning goal.It is formed gradually in the long-term learning activity,which individual based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s influenced by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therefore,the factors if constituting learning style are physiology,psychology and society.Among them psychology includes cognitive,emotion and motivation etc.Cognitive is virtually the embodiment of one’s cognitive style in learning.Its manifestations are perception,attention,thought,memory which individual responds outside information stimulation and problem-solving.Contemporary cognitive psychology believes tha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from this poin of view,cognitive style is learning style.Each learner’s cognitive style is unique and stable,teacher should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every student’s cognitive style,work out appropriate teaching style,teach them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n order to promot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ir quality.

One’s cognitive style generally operates in an unconscious manner,that is,while an individual may be aware of the outcom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cess he or she is often unaware of the mental processes used to acquire,analyze,categorize store,and retrieve information in making decisions and solving problems.

In most situations,cognitive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are used interchangeably.Generally,cognitive styles are more related to theoretical or academic research,while learning styles are more related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A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terms is the number of style elements involved.Specifically,cognitive styles are more related to a bipolar dimension while learning styles are not necessarily either/or extremes.Cognitive/learning styles measures conventionally lie somewhere between aptitude measures and personality measures.

Field refers to the situation surrounding,which can influence people’s perception in varying extent.Field independent and field dependent are a group of cognitive styles which are divided in terms of the extent influenced by situation.Field independent is that individual depends on the internal referents in his or her own life space and from his or her point of view to obtain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Field dependent is that individual relies on the external referents in environment surround him or her to defin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by external stimulation.The two categories of cognitive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contact with other people and in learning.Field independent people who like to be alone are less or not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 and their communicative ability is poor.On the contrary,field dependent people who are easy to be subject to environment utilize social referents to ensure their own attitude and action.They are interested in other people and good at communicate with others.With regards to special fondness for learning,the former have partiality for subject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people like natural science,are used to individual research,thinking on one’s own and good at distinguish specific information from the whole.They are highly motivated and have strong ability to understand,analyze and infer.The latter is inclined to pay attention to subject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uch as the humane studies;they a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good at social intercourse,take delight in studying with other people.

Wirkin,Oltman,Raskin and Karp suggested that in a field-dependent mode of perceiving,perception is strongly dominated by the overall organiz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field,and parts of the field are experienced as“fused”.In a field-independent mode of perceiving parts of the field are experienced as discrete from organized ground.(Ellis,1994)

As learner’s main characteristic,cognitive style is the key of successful teaching,teacher cannot neglect it and should hav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action and observing,adept to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style of different learners,similar with their study habits,investigate the adaptive ext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create th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 which can be adap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learn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inal teaching goal through making great efforts with teacher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in appropriate speed and manner.

Any cognitive activity is an active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In spite of the same teaching content,it is completely possible for different individuals to have different thinking proces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n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on the way of thinking.Thus it requires that teacher cannot only keep an eye on universal knowledge of general character,but should probe deeply into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every student.The more importan thing is that teacher should know that reasonable teaching method to a great extent is individualized instead of putting undue chase on unity.Cognitive style is not ability,but a favorite way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capacity.Their great match can create a superiority which results in surpassing the single cognitive style or ability.Therefore,the differences of cognitive style and abilit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eaching activity.It is impossible for individual to have an only one cognitive style,they often have more style.With the change of tasks and situation,cognitive style individual showed is changing,the style they showed in a place and at a time is not absolutely worthy in different place and at different time.Teacher should adopt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value of many styles.Cognitive style is not mutable,and it can be acquired through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llows tha teacher can teach students in multi-model wa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Field-independent learner adepts to study alone likes to initiate new things.Teacher should let them to make a thorough study to the problems they concerned in a space of free exploration which is created in modern technology in a manner they liked,or design the circumstances to create the condition for developing initiative education.Collective instruction can be combined with study on them own through digital network system.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students who have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motivation,interest and aptitude are allowed to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whole teaching framework in order to utilize their power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to do things they want to do and go back to the state of classroom.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n alternate learning environment,teacher and students can communicate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give feedback promptly,adjust the center for the classroom at all times to change the role each other to make students take an active part in learning and explore rather than passive receive.At the same time,it is also favorable for teacher to engage in emotion education.The efficiency of study of the field-independent and the field-dependen learner are not obvious different in the active and intensive condition,however,the study efficient of the field-dependent learner is decreased obviously.The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that is differen from the common run is not go on successfully and often fail Teacher can encourages and guides him in time to help him to strengthen his self-confidence and avoid detours.Teacher’s respect and love to student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success in education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gnitive style of learner is also a changeable dimension The learner who shows highly independent in a field may be dependent in another field.Most learners’cognitive style is not extreme,some of them can change his or her style in order to adap to different tasks.Meanwhile,any cognitive style will not be suitable for studying all knowledge,if learners adhere to one cognitive style in learning,they must be failure in some subjects which are unsuitable for themselves.Individual’s cognitive style is a habit;postnatal experiences and training have a great impact on it.The formation of cognitive style is influenced by society and education.The common social culture may cause a kind of general character in the same nation,class and group.We can find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lays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oups;people nurtured are lack of independent character and are dependent on the group and others.

When learners are aware of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of cognitive style and requirement of learning tasks,they will make efforts actively.A learner who has learning strategy at least can be conscious of his or her type of aptitude,know that complete study tasks requires different ways,and can adopt different learning way and strategy.Cognitive style is a way of studying which learner favorite unconsciously.Learning strategy is flexible,planned and can be did as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demand according to specific learning tasks.Only when teacher gives directions to students,can they fully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maximize favorable factors and minimize unfavorable ones.While students have the awareness of learning strategy and understand their own study habit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ey will adjust actively.It means that they have learned how to study.Teaching activities are extreme complex,people’s research on cognitive style reflects individualism in cognitive activity,thus suppl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quality with new vision.

2 Teaching Style

Teaching style is unique combin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thought,teaching skills and teaching way,which forms gradually in the long-term teaching practice.It is a symbol of stable state of specific character of teaching.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cognitive style is its uniqueness which show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distinctive teaching language,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anner and teaching resource etc.

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style is very complicated,but it is not mysterious.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and restricting 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ones.Internal factors are cognitive level,quality of thought and specific character.External factors are environ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structure of course,system,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subjects and so on.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style is the result of mutual connec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each other.External factors are the condition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internal factors are the foundation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In the course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eacher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for forming teaching style,which drives and effects many factors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promotes teacher to remake teaching circumstances and conditions actively in order to continuous advance towards mature in teaching practice.

With regard to 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style,we should synthesiz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soci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From the point of subjective view,firstly,teachers’special living situation,social status,life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education they gained not only shape their characteristic,qualities,world outlook,but form their artistic view,artistic inclination,artistic talent and artistic essential thoughts etc.All these decided the difference on teaching style.Secondly,teachers form the distinct character of grasping teaching content,shaping teaching figure,arranging teaching structure,using teaching language and showing teaching techniques through the long-term life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practice.Thirdly,teachers’different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lso will be shown by teaching,which becomes an aspect that cannot be neglected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From the point of objective view,the main objective causes of forming teaching style are the changes in society,spirit of age and social convention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time.With no exception,each teacher belongs to a nation;national tradition also influences teaching style in many aspects.Teaching style is diversity and has the unity of time and national color.

Teaching style is not formed overnight,but the result of initiative long-term labor of teachers.It embodies teachers’aesthetic ideal and ingenuity of artistic practice of teaching.However,teaching style has a process of engendering,forming,developing and changing,which is not solid or static.It is an arduous teaching artistic practice for a long period from beginning teaching,being ripe gradually to forming finally unique teaching style.This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tage of imitating teaching,of independence teaching,of creative teaching and of having style teaching.These stages have their own features,their sequence cannot be reversed.They need necessar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from one stage to next stage.In this kind of sequence,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lements of creative,thus only when there is certain of accumulation of quantity,can change of quality be given rise to.Developing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stage,teaching style is formed finally.

3 Matching Teaching Style with Cognitive Style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ropriate match between students’cognitive style and teacher’s teaching style.It is the teachers’responsibility to suit their teaching style for students’cognitive style,because students may be self-centered and have little awareness to adjust their innate cognitive styles according to teachers’teaching style in the classroom.Effective matching between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 can only be achieved when teachers are,first of all,aware of their learners’needs,capacities,potentials and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in meeting these needs.In all academic classrooms,no matter what the subject matter,there will be students with multiple learning styles and students with a variety of major,minor and negative learning styles.An effective means of accommodating these learning styles is for teachers to change their own styles and strategies and provide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Rao Zhenhui,2001)

Teaching is like a catalytic agent to form and improve learner’s cognitive style,but cannot change its essential feature.Constructuralism believes that everyone is an independent subjec and constructs the world in his or her own manner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Only when teaching style and method match the style of learner’s learning and thinking can learner be more successful.Teacher should follow the sequence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o choice,compose,manage teaching goal,content and technique and suit the instruction to the student’s leve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learning inclin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each student to show their special skill,elaborate enthusiasm and individual quality advantage of learner on different level,and put every student in the advantage of education.

Teacher may do the following steps at first so as to guide students to know their cognitive style and then observes and analyses their cognitive style.By classifying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 teacher can have an overview and adopts diversity teaching style rather than single one.Firstly,teacher should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r cognitive style.Secondly,teacher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 cognitive style to compete.For example,cooperative learning based on the network and computer is the most concerned study model at present.It adopts that organizes students with differen style into groups,assigns tasks and divides up the work properly Each member follows a certain cooperative principle to cooperate and help one another.By doing this,students are helped to complete the complex intelligent tasks and increase their motivation It also promotes the interactiv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is beneficial to develop students’comprehension ability Thirdly,teacher should develop students’metacognitive strategy“Give a man a fish and he eats for a day.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he eats for a lifetime.”By guiding students to apply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to learning,they can master learning strategy,adjust their own way to adapt different learning tasks.Fourthly,teacher should develop students a varied personalities and cooperative spirit in order to promot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harmonious.All these works are the basis o effective matching.

Teacher can observe carefully students’psychological changes.Asking them whether they are Some typical behavior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cognitive style are:

You feel uncomfortable when asked a question in an open meeting.After you respond,you spend a lot of time thinking about what you should have said.

In discussing problems in a meeting,one group member gets upset and storms out of the room,yelling all the way.

After analyzing a group of job candidates against the advertised criteria for selection,you are uncomfortable with the top ranked candidate and actually offer the position to the third ranked candidate.

You find yourself getting upset when a professor does not follow the syllabus.

Professor B seems to jump from one topic to another and from one example to another.You do not see the connection,but to some in the class,he makes perfect sense.

After working on a project in a meeting,the leader of the team adjourns the meeting stating the she is happy that group has developed a workable plan.You feel uncomfortable because,from your perspective,the plan contains only broad policy statements and the operational issues have not been worked out.

Teacher should provide a teaching method which can match the cognitive style accord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cognitive style.When they match well,it will be beneficial to enhance students’performance.

4 Conclusion

In this thesis I have discussed students’cognitive style,teachers’teaching style and the matching of these two elementswhich can make students to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on study in the classroom.It is so necessary for teacher tocreate relax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students’cognitive style in order toinstruct them alternatively.Teacher should develop more teachingstyle to match students’cognitive style.By doing this it reflects anew educational idea of learner-centered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摘要: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中的一种形式,是使学生学有所成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亦是成功教学的标志。两者的完美匹配会使教育质量大步提升。

关键词:认知风格,教学风格,匹配

参考文献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2]Rao Zhenhui,2001.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with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J].Online Available from:http://www.iteslj.org/Techniques/Zhenhui-TeachingStyles.html.

[3]徐晓晴.第二语言习得相关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4]杨党玲.对输入理论的探讨——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关系[J].外语界,2004(1).

[5]武和平.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逻辑与普遍语法可及性假说[J].外语学刊,2004(3).

[6]周平,张吉生.论二语习得中过渡语的普遍性和系统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7]俞理明,袁平华.应用语言学还是教育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的思考[J].现代外语,2004(3).

[8]肖云南,戴曼纯.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J].外语界,2004(3).

[9]文秋方,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

教师教学风格总结 篇5

一、平实中见思维的严密

平实也是一种美,不需要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必设置热闹的讨论场面,只需要引导学生认真的听、静静的想,师生间、生生间有着平等的互动,清晰的争论。我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实效、实用,更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简约中显课堂的高效

我的数学课堂追求简约。简约不同于简单,是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从而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深刻,进而达到优质和高效。

要想使课堂简约高效,课前准备充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教材是承载课程标准理念的主要载体,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与学的主要凭借。在感悟教法的基础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的某些不足,大胆地改进、补充和重组,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课程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使我的数学教学“活”起来,“实”起来。

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课堂气氛,尽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处于最佳状态下的交流,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有一个积极、愉悦的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三、理性中促能力的提升

何为自己的教学风格 篇6

【关键词】教学风格 高效课堂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14-01

教学风格是教育工作者毕生都在研究的课题,从教育诞生以来,风格就存在了。从孔子的私塾教学一直到现代科学教学,教学风格仍然是教育者的工作重心。但老师的教书难、难教书、苦教书,可以说这是教师所公认的。教学苦在哪儿?苦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苦在“学法无边,回头无岸”。所以“开展研究自己的教学风格,做个有风格的教师”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如今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高效课堂以其规律化、系统化、程序化和高效化的操作,给了教师“度人”的“金针”,每位教师都可以教得高效,让教学变得简单而成功。

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到现今高效课堂的“零参与”,前者弊端甚多已是路人皆知,而后者神奇无比,我却并不认同,毕竟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武断地将某一方置于绝对支配者的地位,纵然再怎么用心良苦或仿佛真理化身,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不仅要积极承担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更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独特的教学风格。

记得自己上大学时的课堂,“如中国古代文学史,先后有3位老师上,每人上一部分。让我大开眼界:老教授连上4节课,气如雄辩,唾沫横飞;旁征博引,竖行板书,一个问题也引用十多种说法;女教授说词曲,当堂吟唱,余音绕梁;上着课进了自己的境界,念念有词,旁若无人;有时捧着书本从容地念上一节课,末了忽然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年青教授则是上课只逼着学生提问题,如答记者问;有的信马由缰,黑板上一个字也不写,吹到下课才如梦方醒……”这样的课堂教学,如若依今天的评课标准恐怕都会被归入到不合格之列,但我却从没有觉得谁的课不好,在我看来,“正是那些风格迥异的课,才让我懂得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汲取丰富的知识,让我懂得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让我懂得一个学习者要有包容性,兼收并蓄”。

传统课堂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如果教师视教材和教参为神明而不敢有半点改造,那么,同一学科的课堂势必千人一面,听了一节课便让人没有兴趣再听第二节。高效课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导学案依然跳不出教材和教参的桎梏,无论课堂展示中学生的参与面有多广,亦不过是换一种方式掌握应试知识而已。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堂,既应该有教学风格独特的教师,也应该有主动学习、思考的学生,前者善于在改造教材中传授知识、传播思想、传递精神,后者乐于在课堂学习中充实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如此才能最终达成“教学相长”之理想境界。

我设想中的课堂模式并非是教育模式中的乌托邦。我的课堂想要实现的改变不仅是在课堂内容上,而且表现在教学方式上。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孔子那时候的“圆桌会议”式教学,也不是“柏拉图式”学园教育,但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方式,让课堂的主动权更多地回到同学们身上,老师在课堂上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出现的,而不是一个专门填灌营养品的工匠。语文是快乐的,是可以去爱的。因此,我把理想中的课堂模式定性为以启发教育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互动式课堂。

教师应当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并努力以之服务于学生生命的成长。我非名师,却喜欢通过自己的思考改造手中的教材,或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或是尽可能多带些学生可感知的新鲜内容入课堂,或是依据《课程标准》构建规范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当然,作为教师,我还热情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努力追求课堂能有掌声和笑声。对于大家皆重视的知识巩固问题,我一直以来的做法都是精练、详批和持续关注学生的自我纠错。

最后我要说:“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有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我努力在学习与思考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不在意被贴上的是“传统课堂”还是“高效课堂”的标签,毕竟我应用自己的成长服务学生的成长,想想都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事。我会不遗余力地去实现它。

教学风格 篇7

自从教学风格频谱被引入体育教育领域以来,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教育者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并已在体育教育领域中广为应用(Byra,2002;Mosston&A s h w o r t h,1994,2002,2008)。从概念上而言,教学风格频谱是在上世纪7 0年代到本世纪初才被逐渐完善的(Boschee,1972;Byra&Marks,1993;Ernst&Byra,1998;Mc Cullick&Byra,2002;Mosston&Ashworth,1994,2002,2008)。从不同的教学方式角度分析,以一系列的教学风格来完善一定的理论体系成为了知识性研究的关键(Hurwitz,1985;Metzler,1983;Mariani,1970;Mc Cullick&Byra,2002;Mosston&A shworth,1994,2008;Seifried,2005)。正如Ashworth(2008)指出,“教学频谱是一个关于施教与学习行为的整体理论,也是一个对‘施教——学习’这一过程的完整理解的框架”。

莫斯顿在1994年不幸辞世,他的长期合作者萨拉·阿什沃斯,一位卓越的教授、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与引领者以及闻名全球的体育专业教科书《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INTERNET首版(2008)的版权所有者。是她延续了对教学风格频谱理论的描述与研究。不仅如此,她还在1980年至2010年间,在美国、加拿大、欧洲(8个国家)、中东和中国台湾地区设立了大量的研讨班。

正如很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完美的教学方法的。对频谱教学风格作用的证实一直是教育学调查研究所关注的主题(Byra&Jenkins,2000;Gerney&Dort,1992;Mc Cullick&Byra,2002;Mosston&Ashworth,2008;Zeng et al.2009)。研究结果表明,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不同级别学校中的教师和研究者已应用频谱教学风格作为实现教学和行为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Byra&Jenkins,2000;Gerney&Dort,1992;Greenspan,1992;Mellor,1992;Metzler,2000;Zeng et al.2009)。

那些教育学研究的成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能让教师有目的地准备和应用他们的教学方法并使之符合他们的教学目标和具有不同个性的学习者(Byra&Jenk ins,2000;Greenspan,1992;Metzler,2000;S eifried,2005;Zeng et al.,2009)。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莫斯顿的频谱教学风格是基于教学,是一个“决策或做出决定”的链条的概念。

莫斯顿对教学中具体决定以及这些决定种类群的辨别产生了教学风格的系列,即各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学风格(注:我们将这一系列的教学风格译为“教学风格频谱”,有时简称为教学频谱<作者注>,每种教学风格分别迎合显著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在每种风格中创造不同的学习经历,教学风格频谱允许学习者发展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一个教学情节都为学习者提供能涉及认知、社会、情感、体能和(或)道德5个发展维度的机会(Ashworth,2008)。

体育教育是一门唯一能使个体在上述5个发展维度上全面发展的课程。教学频谱中的非对立性方式(non-versus approach即:每个教与学的方式都是平等的,而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效果的整合体。在莫斯顿的教学风格频谱中,每一种风格中的每个教学情节都有一个教育学的单元,它包含一连串的教学目标、施教行为、学习行为和教学效果(英文以O-T-L-O表示;Mosston&Ashworth,2008),如上图所示。

教学目标和效果需要具有一个主体因素和行为因素。在主体因素中包含了行进中的人和物(如,篮球投篮、排球扣球、学习比赛中的进攻等)。行为因素包括学习者身上的各种人类动作行为(如,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自我评价和给同伴评价时的诚实、自控等)。通过主体因素和行为因素,学生就能够发展他们在认知、社会、情感、体能和道德纬度上的特性(Ashworth,2008)。

教学频谱理论的核心原理是,教学行为是由一连串的“决策/做出决定”构成的(Mosston&Ashworth,2008)。此原理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方式去施教?基于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决策行为,教学风格频谱为教师提供了多种选择,让教师决定如何施教。随着对(人类)学习性质认识地逐步提高,也已证明,在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的形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versus approach—即各种方法相互对立<作者注>)是没有积极意义的(Cothran&Kulinna,2003)。

教学风格频谱由11种内在关联的教学风格所组成,每种教学风格都包含着一个由教学双方形成的“决策/做出决定”结构框架。特定的教学风格是由从教师的最大化控制(命令式风格或风格A)到学生的最大化控制(自我教学风格或风格K)中显现的“决策/做出决定”地逐渐提升的过程发展出来的。莫斯顿和阿什沃斯(2008)指出,不同的教学方式适合获得不同的学习效果,继而不同的教学方式能使学习效果划归到四个发展路径上:体能的、社会的、情感的和认识的。为了选择一种教学风格,莫斯顿和阿什沃斯(2008)又指出,体育教师应当首先关注他们需要进行教学的主体,然后确定什么是需要完成的。此外,教师也需要考虑班级里的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风格的选择能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Mosston&Ashworth,2008)。如果首要的任务是对范例的模仿和需要教师形成特定的反馈,那么就需要选择风格A—E(注:E为包容式风格)。因为这些教学风格能够引出知识和技能的再生产,所以,这些教学任务中正存在着与这些风格相契合的教学表现。

莫斯顿和阿什沃斯认为发展频谱教学风格有三点原因。第一个原因与基于个人价值和经验的最佳教学方法有关。第二个原因与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在进入体育课程前不同的运动经验水平有关。随着体育教育活动的推进,教学对象也随之扩展,第三个原因就与教学频谱的发展有关。由于教学的理念往往是相互对立的,即一个理念与另外一个理念相对立的形式显现,而教学风格频谱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能形成教学风格频谱的发展。

Garn和Byra(2002)指出,教学风格频谱的实现是围绕着学习者能再现(反映或重复)和产生(发现或创建)动作和知识这一理念而构建的。所有在体育教育中出现的活动都具有能采用再现式教学风格群(风格A至E)和生产式教学风格群(风格F至K)进行教学的因素。

虽然在教学频谱中的每一种风格都能发展,如: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体能的和道德的诸多方面的目标,但是每种风格都注重这些目标中的一个或两个。这就意味着当面对特定的学习领域时,某个教学风格会比其他的教学风格更能让人满意他们想达到的目标(Garn&Byra,2002)。

在过去的数年中,教学风格频谱已为体育教师和研究者们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教学风格,和一种被学术界内广泛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一种在教学活动中的“决策/做出决定”的范例,以及指导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潜在资源(Beckett,1991;Byra&Jenkins,2000;Ernst&Byra,1998;Mc Cullick&Byra,2002Metzler,1983,2000;Zeng et al.2009)。教学风格频谱也提供了一个涵盖广泛的,旨在对“全人教育”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频谱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受“教师—学生”这一相关关系所影响(Mc Cullick&Byra,2002)。

教学风格频谱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莫斯顿和阿什沃斯(2008)进而指出,教学风格频谱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可选项目,这诸多的可选项目可以推荐给学生并丰富其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在一个学期中更为精确地满足学生的学习目的。出于这一目的,Doherty(2010)做出了这样的描述:教学风格频谱为分析一个人的教学和为适合特定的学习目的而选择的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提供了合理的基础。Coates(1997)也表明,教学风格频谱强调不同风格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不是各风格之间的差异性;这个强调遵循:体育教育中有效教学关注的是教学风格中存在的变量,也关注一名教师采用某一种最适合他/她自己的风格所必需的能力。而同样的形式下也许会形成这样的误解,即认为一个给定的风格是与特定的身体活动或运动技巧相联系(Coate s,1997)。通过对11种不同风格地整合,教学风格频谱允许极大程度的自由和高度肯定教师个体的创造性。通过这种方式地整合,让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Doherty2010)。

Doherty(2010)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做出过深入的描述,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反应,一个积极的教师应该对教学任务设置进行调整和反思。如果有能力应用莫斯顿所认定的不同的教学风格,那么,就能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记录,制订高标准,使学习者更便利地进行思考和达到多方面的学习目标。这的确值得在教师的教学中认真思考。

最后阿什沃斯博士(2008)指出:“所有的教学方法或途径都试图支持一个有益于学习的教学目的。然而从‘决策/做出决定’的框架来看,教学风格频谱却是独一无二的。这一框架使对11种里程碑式的教学风格的描绘成为可能,也使每个施教与学习的选项得以实现,以及细节性的应用计划成为可能”(如在以后的章节中你将会见到的“教学情节的教案)。教学风格频谱是一个包含了一系列施教与学习选项的系统。每一种行为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即每一种行为都承担着教学的任务和目的”。这就是所谓的“Non-versus approach即非对立性方式”。这样的非对立性系统尊重一切教学理念,而不排斥其中的任何一种。

一位杰出的“频谱式”学者,Goldberger博士(2008)做出了以下的描述:教学风格频谱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理论。任何理论都基于一个理论原则尝试着对现象进行解释。在教学风格频谱中,其中需要解释的现象就是“教学”,而其中的组织性原则就是“教学能以‘决策/做出决定’的方式进行定义”。当然也存在着其他教学理论,但是没有一个像教学风格频谱那样直截了当却不失优雅华贵。你将学习到一系列的教学风格,即教学风格的频谱。在其中的每一种风格都是由做出决定的教师和学生来定义的。以每个风格所引发的学习条件而言,它们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它们每个都是与一个整体,即教学风格的频谱相联系的。你将在每个风格之间的关系中发现在任何教学事务中都存在的三个基本因素:教师、学习者和内容(Mosston&Ashworth,2008:10)。

在对教学风格频谱的介绍中,我斟酌了用语的优雅。这一形容词(优雅)意味着丰富、优美和精致,也同时意味着简单和复杂共存。一个蜘蛛网和一片雪花是一个优雅的结构。正如你所见到的,教学风格频谱的确是优雅的。但是它也是实用的、直观的和人道的。直观,也就意味着它是容易操作和使用的;人道,也就是意味着它澄清和详述了我们能够进行教学的人与人之间的本质互动(Mosston&Ashworth,2008:10-11)。

简而言之,正如阿什沃斯博士所言,“教学风格频谱是一个关于教与学行为的整体性理论;一个理解教与学过程的综合性框架。在世界范围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的频谱式教学风格的范例,已被加以研究并将继续地对其进行研究、发展和在教学实际中贯彻实施”。

教学风格 篇8

1 国内护理教育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的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做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人才。与行业发展要求相比, 卫生职业教育的观念滞后, 更需要护理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生如何思考问题, 而不是简单地传授护理知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护理教育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缺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实践, 缺少创新性思维引导。护理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在学科设置上, 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学科分支, 其专业设置还不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如护理学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未形成与护理工作过程接轨的体系结构;在教学方法上, 多以教师为中心,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实践教学滞后, 训练方法落后, 实践性教学环节尚未构建起既科学合理, 又有新技术、新方法参与, 多学科交叉综合, 激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完整教学体系;考核手段单一, 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不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不能完成临床的实践任务。

为进一步做好教学改革, 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学习状态, 我院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进行了调研。

2 调研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2011级护理1班为实验组, 共52人, 年龄在18~20岁, 均为女性, 普通高中毕业生;护理2班为对照组, 共52人, 年龄在18~20岁, 均为女性, 普通高中毕业生。两组在年龄、入学成绩、第一学期成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方法

护理学基础课程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开课第一周即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学习风格的问卷调查, 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类型, 见表1~2。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 在教学中改变教学风格, 进行教学改革, 在课程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评价, 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情况。

表1显示, 实验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问卷调查情况的人数占比为:普通>良好>优秀>较差>极差。

表2显示, 实验组学生学习风格问卷调查情况的人数占比为:分散型>同化型>分散型+同化型>聚合型>适应型。

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式, 期末对其进行测评记录。

2.3 结果分析

表1显示, 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问卷调查情况整体水平趋中, 按照百分比排序为普通、良好、优秀、较差、极差, 其中普通和良好的学生占总体的82%。由此, 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从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角度看, 需要通过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 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与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表2显示, 学生学习风格方面分散型所占比例最大, 占31%;同化型占29%;分散型+同化型占19%;剩下的21%为偏好动手体验、喜欢亲自探索的学生。

3 改变护理学基础教学风格的方法

3.1 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习风格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 学习风格是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一个关键。了解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 分析其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 探讨相关的教学策略, 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

分散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喜欢开放式的作业及自我判断的活动, 不喜欢互动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充分鼓励, 在每个学习项目完成后, 特意给她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作业, 要求她们在下次上课时汇报, 逐渐提升她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同化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喜好观察思考与抽象概念, 具有归纳推理而建立理论架构的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主要采用了小组讨论、案例演讲、查阅文献资料等教学方法。

聚合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喜好主动实验与抽象概念, 善于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了问题演讲解析、阅读文献资料、小组设计任务项目以解决问题等方法。

适应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喜好主动实验与具体经验, 喜欢实际地完成计划或任务, 以获得新的经验, 较喜欢冒险。我们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小组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其动手能力, 让其多承担实训任务, 比如扮演患者或护士角色以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法是授课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分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照座位空间位置进行分组, 每6位学生一组, 共7组, 此分组方法适合于课堂教学;二是依据调研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组, 每组都会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每组6人, 共7组, 此种方法适合于实训。

3.2 进行课程设计

3.2.1 设置教学情境

基于临床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需要紧密联系医院护理工作的特点。我们将护理学基础按照护理工作内容划分为14个工作情境, 有医院和住院环境、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入院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舒适护理、给药护理、静脉输液和输血的护理、冷热疗护理、标本采集、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临终护理、出院护理、医疗文件的记录。每个教学情境以病例资料的形式导入课程, 使护理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对象有清晰的认识, 能够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 增强其职业责任感。

3.2.2 设置基础护理实训教学模块

基础护理技能实训项目依据临床护理工作设置, 按照患者的入院护理过程分为9个典型任务实训模块:入院护理、手卫生及铺无菌单法、饮食护理、清洁护理、给药护理、排泄护理、手术室护理、危重患者的抢救及护理、围生期护理。例如入院护理的课程设计可从多角度设置护理情景, 患者可以是老年人、小儿、产妇、手术者等;患者的病情设计可以是头部外伤者、行走不便者、腰椎骨折者等。这样首先设计出几组临床直观病例情境[1], 让学生去思考:如何为患者实施入院护理, 入院护理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完善和落实护理措施, 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问题;然后考虑如何做, 制订出实施计划, 并分组进行。这样在做中学、在做中体会、在做中思考, 从而进一步引出入院护理的具体工作任务: (1) 铺床; (2) 运送患者; (3) 卧位安置; (4) 护理体检; (5) 表格填写, 共5项工作任务。满足患者的需求是护理工作者的追求,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需要善于与患者交流沟通, 善于发现问题, 并准确运用扎实的技术操作, 综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满足患者的需求。通过这种训练, 可以使护理专业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4 教学效果评价

学期结束后, 对两组的理论成绩和实训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理论考试共100道选择题, 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分别设A1型题30道、A2型题50道、A3型题20道。实训考试使用护理情境模拟考试,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步骤的熟练应用及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对患者的关爱程度等。具体结果见表3~4。

表3~4显示, 实验组理论成绩、实训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5 讨论

5.1 关注学生学习风格, 实施个性化护理教育,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学习风格理论的研究为护理职业学院教师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 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 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 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 并要求他们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个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 “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创造型人才[2]。学习风格是学生个别差异的集中表现, 测定学习风格的目的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基础上, 安排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 使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 所以, 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5.2 教学风格适应学生学习风格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保证

教师的教学风格必须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适应, 学习风格不反映学习水平的高低, 而只反映偏爱的方式或倾向不同, 这是它和智力、能力等其他个体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学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 只要给予适当的学习条件, 无论是哪种学习风格的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能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风格的基础上,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类型, 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能改善学习成绩低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这对临床医学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更具意义。学习风格理论能够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学习风格, 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学习成效, 也能够帮助教师识别学生的学习风格并据此制订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从而实现让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引导型教学风格能与各种类型的学习风格匹配, 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应尽量培养教师朝引导型教学风格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教学风格属自我陶醉型和灌输型, 就一定要改变教法, 引导自我陶醉型教师和灌输型教师朝引导型教师发展。让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多种学习风格的学生, 这对于已经形成某种风格的教师来说同样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 这种改变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在教育教学改革步步深入的今天, 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 丰富自己的教法, 使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中, 让所有类型的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是教师理应追求的目标。

摘要:目的 改变教学风格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 提升创新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方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2011级护理1班为实验组 (52人) , 护理2班为对照组 (52人) 。对实验组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的调研, 依据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 并改革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训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依据学习风格改变教学风格, 因材施教, 是提升护理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学习风格,护理学基础,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李艳玲, 马锦萍.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1) :993-994.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初探 篇9

教学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作为一门科学, 教学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而作为一门艺术, 教学则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正像有风格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 有风格的教学才真正达到了审美的高境界。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种复杂的教学现象, 对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基本概念、范畴要进一步明确, 概念、范畴间的逻辑联系要进一步建立, 命题间的逻辑联系需要进一步地建构。

1 体育教学风格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教学风格即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稳定一贯的个性特征及教学行为。教学风格的概念是宽泛的, 没有学科界限的, 反映了优秀教师教学上的一定共性。但是, 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的教学, 却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体育教学风格实质上是体育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 逐步形成并通过完美的体育教学活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而且是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个性化理解, 以及特有的处理方式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是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相一致时的外部表现特征[4]。

3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特点

教学风格的特点是体育教学风格本质的外在表现, 只有真正认识和准确把握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 才可使教学风格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道路上的自觉追求。综观各专家学者对教学风格基本特点的研究, 笔者认为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有四个方面:独特性、高效性、稳定性、发展性。

第一, 独特性是体育教学风格的首要特点, 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区别于他人的主要标志。独创是风格的生命, 几乎所有优秀体育教师, 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上都具有某种特别迷人的地方。教学风格之所以具有独特性, 首先, 是由体育教师主体的独特性决定的。每个体育教师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习惯等, 这种主体自身的独特性就决定了教学风格的独特性。其次, 体育教学风格的独特性, 还取决于体育教学客体的独特性。

第二, 高效性是构成体育教学风格的基本内涵, 是体育教学风格的功能所在。由于体育教学风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对教学情境具有渲染作用, 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从而使得学习更加高效。

第三, 稳定性是体育教学风格的基本特性, 但是, 这种稳定性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 因为教学风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在教学艺术追求上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更不是没有创造性可言的单纯重复。

第四, 成熟的体育教学风格, 还具有发展性的特征。任何事物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 发展性则是绝对的。体育教学风格虽然具有稳定性, 但这种稳定性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4 影响体育教学风格的因素

教学风格是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 是在教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 是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风格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 教学风格的形成不仅受到体育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而且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首先, 时代背景不同, 所倡导的教学风格也不同。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要求教师讲课庄重、讲述翔实、治学严谨, 这种社会传统就决定了在封建社会中演讲成为其主要的教学风格。现代社会中, 尤其是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对创造性人才和个性发展的重视, 以及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新认识, 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新教学方法, 如问题教学、启发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等, 从而形成了各种教学风格。

其次, 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泛指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认识与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诸如如何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如何教育“调皮”“捣乱”学生, 如何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等教学行为方式。一般说来, 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需要少则五、六年, 多则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但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不一定都能形成教学风格, 还需要体育教师通过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与探索, 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 并最终使这些教学个性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 即形成自己的风格。

第三, 教学个性。一般说来, 具有什么样个性品质的体育教师, 在教学中总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与其类似的教学特征。只有当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探索与追求中, 教师主导个性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的结合体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成熟、科学、稳定的风貌特征时, 我们才可以说该教师的教学已达到稳定的个性化, 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四, 主观追求。一个教师对于教学艺术的不倦追求, 虽然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诸客观因素的制约, 但仍然显示出极大的能动性, 成为形成教学风格的最为活跃的因素。

5 体育教师如何更好的进行自我完善教学风格

结合上述的调查以及为了让体育教师更好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

5.1 把握当代体育教学理论, 及时了解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

这是培养教学风格的基础。体育教师必须系统的掌握现代教学理论, 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在体育实践中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而体育教学理论是一个巨大的知识体系,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 应该以它们作为基础, 不断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其他学科, 同时, 体育教师还应全面把握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从先进的教育实践中借鉴新经验, 新思路。

5.2 钻研并充分熟悉教学内容

这是培养教学风格的前提。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有三种境界:一是知。知是知道某一知识点或者技能单元的细节。这是教师钻研教学内容所达到的最低层次。二是通。通就是知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即教师在体育学科的范围内, 弄懂了技能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后, 用学生掌握的知识说明新知识。这是教师钻研教学内容中所达到的中间层次。三是合。合就是将融会贯通的体育学科知识与广博的多学科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 使它们互相印证, 互相促进。这是教师钻研教学内容的最高层次。

5.3 注意改造教学的习惯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以“严师”自居, 教学中执行“严格”的纪律, 导致课堂上的气氛沉闷;有些教师喜欢做示范, 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的时间等等。这些只是体育教学方面的“习惯”, 而不是“风格”。这些习惯唯有通过合理的改造才能转变为风格。教师在改造教学习惯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

5.4 培养教学的技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能灵活而恰当地应对各种事件、能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教师用眼神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教师以自己的欣喜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赞赏而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等, 都是教学技巧。培养这些教学技巧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并利用自己在知识结构、一般认知特征、意向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长处, 学会在教学中扬长避短, 以长补短。只有将各种具体的方法升华为一种运用的灵活的技巧才有可能将教学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对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概念、特点、影响教学风格的几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得出体育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高效性、稳定性和发展性四个基本特点, 并且从影响教学风格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分析

参考文献

[1]杜春华.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过程及形成方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2004, 22 (3) :24-28.

[2]张广林, 于飞, 张晓彤.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2000, 28 (2) :415-418.

[3]高选.体育教学风格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4, 25 (1) :94-96.

教学语言风格浅论 篇10

在应试教育下,程式化的教学使一部分教师丧失了个性。

从教育实践上来看,自2001年以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引导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之所以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就是因为小学科学课既以探究为科学学习的目标,又以探究为科学学习的方式,只有在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学习,将所学内容牢记于心。常言道,看,能知道;听,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另外,科学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但是这种客观性只是相对的客观,这就决定了科学知识的相对开放性。因此,科学知识在某种层面上,既是结果又是过程,就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要教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古语有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思维的培养亦是如此。

二、科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1. 好奇心的保护与培养

在这里把好奇心的保护放在培养之前是出于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思考,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已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我们已渐渐意识到对儿童的天性的保护的重要性,但对这种天性的呵护,依然是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上应该极其注意的一个方面。科学是讲究理性的,小学阶段的儿童虽然已经获得守恒概念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却依然有着孩子独有的特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充满幻想、想象、诗和梦的世界。我们在关注孩子理性态度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注意对孩子进行引导而非专制和一刀切;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而非在播下科学思维种子的同时就揠苗助长,对孩子造成创伤。

2. 和谐的班级氛围的营造

和谐的班级气氛的营造,也是对儿童的好奇心进行保护与培养的前提。在公正、平等的教与学的氛围中,在科学面前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探究成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因为纯粹的上课而急于传授知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由于自身的探索所得来的喜悦心情,这样极不利于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要给学生以积极的肯定,面对小学生时,即使最终的探究结果与科学事实相悖,也要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可取的部分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找出问题所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结论,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的态度,允许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验证,营造活跃的班级气氛。

他们的“第一人称”、“我”被“先生”同一化,以“先生”来代替自身,从而被剥夺了个性、主体性,成为抽象性的个体。他们盲目地围着考试指挥棒,长期蜷缩在约定俗成的课堂讲台上,周而复始地就文教文,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教案或让教学参考书牵着鼻子走,备课时想的只是怎样把教学内容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很少考虑教学的时代性、灵活性、艺术性、创造性,更不去追求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结果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渐趋平庸,本身所具有的学者风度逐渐地被“教书匠”所代替。时代呼唤有鲜明个性的教师,他们应不拘泥旧有的思维模式,打破先入为主的模式,从现实分析、评判、结论,使各种新生的东西得以客观评价,在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基础上引导、影响学生。

一、丰富多彩:教学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追求

特级教师唐承彬认为:“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含有不少科学因素的,但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语文也是艺术性学科。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牵涉到许多无法定量定序的变项,

3. 回归自然与生活

小学科学课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质。无论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还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都如小学科学课标中所言的那样,要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可见小学科学教育也要生活化,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活教材,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背景下进行教育,让实实在在的事物来刺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4.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反思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小学科学课上探究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步骤也似乎约定俗成地成为小学科学课的法定模式。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教育一线的科学教师对我们所宣扬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和途径、探究式科学教育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与模仿,毫无意义、重复机械地教授着小学科学课程,这与传统的“教科学”并未有多大的区别,最终使得小学科学课最终形式化和套路化。

在小学科学课上,我们将探究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课程的学习没有其他的方式与途径,并且,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用探究的形式来学习的,固定模式,死搬硬套,只会浪费教育资源和打击儿童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究竟哪些知识是可探究的,又如何在具有共性的探究模式下寻找最为合适的探究方法,才是我们,尤其是教育实践中的小学科学教师最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俊.论幼儿科学思维的启蒙[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加]韦钰,P.Rowell.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陈华斌,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刘晓东,卢乐珍等.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语文教师个人的特点,往往比某些规定的东西更实际,更重要。”确实,语文教学应在理性地传授知识、探讨规律的同时,艺术地求异创新,以独特的教学个性,求得多彩的教学风格。

我们听优秀教师讲课,总会感到他们的语言与众不同,带有鲜明的个性,烙上了深深的“自我印记”:或华丽典雅,质朴丰实;或幽默机智、妙语连珠;或稳重凝练、有条不紊;或语言清新、秀丽温婉。可谓各领风骚,丰富多彩。而教学语言风格的不同,又构成教学风格的差别,有的以情感强烈为特色,有的以理性逻辑征服力为长处。他们的教学风格又分别形成以艺术型为特色,或以科学型为特色的教学魅力。

于漪老师擅长词采风华、情真意切的诗化语言。她的教学语言整体上洋溢着新颖的诗美氛围,学生置身其中,如沐春风。她区别于其他名家的语言特点就是三个字:情、趣、美,即重情、尚趣、寓美。

钱梦龙老师凝练硬朗、深邃缜密的理性语言充满了诱导性,他常常通过亲切的、机智的提问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解决教材中的疑点、重点、难点,而学生通过语域的转换、迁移则易找到正确的答案。

魏书生老师亲切、真诚、自然,他把学生放到了平等的对话立场上,与学生进行商讨。他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由此使学生的真实性情得到尽情的展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的理与序、情与趣诸种辩证关系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和成熟的处理,在将生命内视图像转换为外在有声语言的素质和能力方面,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创造。所以,他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迷人的光彩。今天,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风格已成为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单一的说教语言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了。随着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以前的单一、毫无个性到如今的多元化组合系列,充分证明教学语言的园地里已经呈现出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壮美景观。

二、言为心声:影响教学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所谓“言为心声”,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体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学识修养、个性气质、阅历经验与教育观念等。因此,虽然教师的教学语言风格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但是这些个性化的特征是由他们内在的因素决定的。

1.教师的思想观点对教学语言风格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教师在向教育对象“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显示他的“自我”,表现自己的是非观。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高尚情操、伦理行为时,语言必然打上主观因素的痕迹。所以一般来说,教师的思想道德高尚,他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是激励人、催人奋进的;相反,如果教师本身的思想不正、品行不端的话,他的语言就会显得很粗俗平庸,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反而会使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思想观点对其语言风格有很大的影响。

2.教师学识修养对教学语言风格的影响。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自己的财富,他就只能在这样大和这样多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培养和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会发生这种影响”。这段话简单地说,就是只有根基扎实、知识全面的教师在运用语言时,才能把知识讲得妙趣横生,才能根据自身的学识修养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果他的知识和教学内容一样多,甚至更少,讲课就难免结结巴巴,不能畅所欲言,这样教师就只好照本宣科,给学生唱催眠曲了,所以也就根本没有语言风格可言。

3.教师的个性气质、情感对教学语言风格的影响。

风格是“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教学语言风格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涌动起来的个性气质和情感态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从心理学角度看,胆汁型的教师热情澎湃、精力旺盛、性格开朗,教学语言往往表现出激情洋溢、言语铿锵、干脆利落、生动活泼等风格特点;黏液质的教师冷静严肃、不苟言笑、循规蹈矩,教学语言常常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沉实朴素、语调平缓等风格特点;多血质的教师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捷,教学语言经常是充满活力、幽默风趣的;而抑郁质的教师则是斯文好静、胆小谨慎的,所以他们的语言可能是迟缓平淡、顿挫沉重的。

总之,热情的教师,语带激情;沉静的教师,条理清晰;乐观的教师,语言爽朗;风趣的教师,语言幽默。当然,也要排除个性气质对教学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4.教师的阅历、教育观念对教学语言风格的影响。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也决定着个人的语言风格。由于年龄等的差异,教师所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旧的人才观看重的是培养知识型、守成型的人才,这样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系统完整的师资人才,这样的教师在施教中追求准确性、逻辑性,他们的语言也往往严谨精深。而新的人才观更强调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这些高素质的教师在施教中追求实践性、创造型,他们的语言风格活泼,个性鲜明。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不同的阅历和不同的教育观念。

三、诗外功夫:教师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途径

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不仅要在语言技巧上作文章,而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

古人云:“慧于心而秀于言。”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贴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些论断告诉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就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

2. 夯实教师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水平,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不仅要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比如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教师掌握了广博、丰富而又新鲜的知识,就可以产生“言之有新”、“言之有情”、“言之有物”的教学语言艺术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以深厚的知识修养作基础,会给人以充实之感,使人感到教学语言那锻造灵魂的力量。

3. 培养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

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修养是可以培养的,但不是自然而然就可提高的,需要自觉追求,苦心修炼一番才行。如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是大家交口称赞的,而她的“台下”功夫却鲜为人知。据说于漪老师在进课堂之前,总要把自己认真写下的教案,包括导语、解题的话和所设计的问题、结果,都背得滚瓜烂熟。于漪老师出色的教学语言艺术完全是靠她勤说苦练练出来的。因此青年教师就更应该勤奋刻苦地锤炼自己的语言。

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学经验较少,尽管教学热情很高,但难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强,灵活性不够,连贯性较差,所以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使自己的语言展现出个性的魅力,就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用对教育事业的一片挚爱的感情去学习,如此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熊梅.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和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帆.语文教学语言与心理学.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3]刘启珍.教师语言风格的成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良好教学风格形成的条件 篇11

【关键词】 教育为本 教学风格 培养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敬佩、依赖、亲切感,教育效果就好。不同的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教学特色,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对每个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良好的教学风格可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能够使教师圆满地完成任务,进而增强自己对学生粘合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其渊博的知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主要表现为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华、深厚的学术素养等。教师的言行堪为人师,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要时刻注意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1、做为一名具有良好教学风格的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良好的道德风范,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这些应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形成良好教学风格的前提。优秀的品格可使学生产生敬佩感。教师的品格主要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它反映在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之中。教育学生是一个过程,不管教师自觉不自觉,对学生都起作用,产生影响。

2、具有良好教学风格的教师,应在自己所拥有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必须具备良好的、符合新课改、符合现实需求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作为自己教育教学时间的指导思想。用渊博的知识魅力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甚至是一股“长流水”。教师丰富的智力生活、知识如长流水,才可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杨帆远航。教师如具有较宽知识面或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会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敬佩感。

3、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教学风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爱好广泛、兴趣高雅、仪表端庄,具有丰富社会阅历,使自己言谈举止,仪表形态,都对每个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要成为一个良好教学风格的教师,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环境的复杂性,认识这些环境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并能够正确合理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性格特征,养成适应各种环境的正常健康心态。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作为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具有良好教学风格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教育理念,不断丰富自己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自己地教学风格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

教学风格 篇12

关键词:学习风格,教学风格,匹配,策略

一、学习不匹配的矛盾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和外语(EFL)的课堂,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是非常重要.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就难以适应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但是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匹配包括所有能促进学生学习风格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Miller的实证研究支持:当学生的学习偏好与教师教学风格相吻合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均有所提高。

二、艺术专业学生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可以从认知、感知和个性方面进行分类。对于认知模式的划分,具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场独立和场依存。Curry(1983)将学习风格的构成比作“洋葱头”,他认为学习者最基本的性格特点构成学习风格的核心,对信息处理特点是第二层,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喜好是属于最外面的第三层。越是核心的层次越具有稳定性,朝外的层次则越容易发生变化。艺术专业学生视觉性记忆强,对于图片和视频感兴趣,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善于模仿和口头表达。因此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和环境最容易使学生适应课堂的策略。

三、教师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作用于教学的方式。根据刘铁梅(2011)做出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倾向于综合型,图像型,具体型和失误反馈型。其中综合型是英语教师最偏重的教学方式。Gow(1993)和Kembe(1993)进行了一项教师教学观的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发现,教学观有促进学习的教学观,这类教师认为“教学是促进过程,以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技能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这种教学观逐渐演变为教师为促进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学生知识体系自我构建的过程。

四、匹配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策略

1.学生需求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质是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了解学生个人外语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翻译自《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中英语问卷举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艺术类院校学生更偏爱口语,听力以及学习新单词和小型团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2.改变课堂教授方式的方法

将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展示为主的课堂呈现方式,需注意的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对知识难点呈现—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再现难点—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模式,利用艺术专业学生特长,专业特点,使其能够用特长解决英语问题,真正融入英语学习课堂。单词的讲解采用你猜我比,看图抢答的呈现方式。语法讲解可以采用足量的输入,让学生接龙。如:If it were Sunday,I would have a relax.If I have a relax,I would lie on the bed to listen to my favorite songs.If I lie on the bed to listen to my favorite song,I would…,将学生分为几组,采取竞争的方式,潜移默化的输入,适合不善于分析型学习的艺术专业学生。

3.运用新媒体促进学生展示

利用新媒体的简便,易传播的特性,适量布置口语和写作话题,用手机录对话视频,用写作软件进行作业的布置和检查。课堂上,增加配音和模拟电影片段的方式训练口语。

五、结论

英语的学习如果在风格上不匹配,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长是他们的强项,促进学习动机,将他们的特长与英语学习相结合,增强信心。为将来长远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铁梅.学习风格、教学风格与外语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2-35)。

[3]Curry,L.An organization of learning style theory and constructs[M].Canada Dalhousie University,1983.

上一篇:控制料位下一篇:优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