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格(精选12篇)
中国风格 篇1
近几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 继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后, 上海又成功举办规模更大的2010年世博会, 中国正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可能还仅限于功夫、京剧、书法、景泰蓝等这些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或工艺品上。这就与经济的增长和国力的增强不太相符, 那么怎样能让世界进一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呢?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过“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 ”因此, 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来表达中国文化内涵, 通过设计这个媒介来向世界人民展示华夏文明, 是一条很好的宣传渠道。
1 设计的中国元素
全球目光对于中国的聚焦, 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 运用中国元素、追捧中国文化, 已在国际商界形成风潮。那么何谓中国元素?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 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经过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漆器、中国结、汉字、如意、八卦等, 如何将这些中国元素应用到设计中去?是一个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做得好更难的课题。好在最近几年, 无论在平面设计、标志设计, 还是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中国元素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这些领域, 并且已有了一定的起色和成就, 其成功案例如下。
(1) 北京申奥标识, 将象征奥运的蓝、黑、红、黄、绿五环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互环扣组成了一个“中国结”, 象征着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团结、协作、交流。带有书法笔触的动感图形又好象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 而太极拳在中国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所以这一标识一方面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 另一方面又弘扬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很好的成功案例。
(2) 奥运会火炬, 外观造型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国画立轴, 表面纹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如意祥云”。功能上动用了当今的航天航空高科技手段, 防风、抗寒, 以保证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圣火, 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 是一款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产品。
(3) 奥运主标识“中国印”以及各比赛项目分标识。如何寻找一种不同于以往二十几届奥运会的奥运标识,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北京奥运会标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不负众望做到了这一点, 一方面印章与标识的形式相符, 印面上舞动的“京”字, 酷似一个向前奔跑的人形, 同时表达了地点、运动等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印章的色彩又与中国红相符。而用中国书法中的篆字笔划来表达各项运动比赛项目作为分标识, 书法加印章很吻合, 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好的创意。
除了在北京奥运会上有好多中国元素的设计之外, 上海世博会又有不少中国元素的设计涌现出来, 运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斗拱建成的中国馆就是一个亮点。随着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频频亮相, 中国元素给世界带来了“中国热”, 并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与此同时, 也给中国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中国的设计风格
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的兴起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崛起, 但符号化和表面化的中国元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因为仅仅依靠中国元素体现在产品的外观上是不够的, 应该在设计、生产、制造、消费、体验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存在, 而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只是部分在设计中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的闪现, 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中国风格。
那什么是风格呢?举个例子, 当我们提到德国的产品时, 可能你会联想到严谨、精确;提到美国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实用、踏实;提到日本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小巧、玲珑;提到意大利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典雅、高贵;提到北欧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自然、亲切;但提到中国的产品时, 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感觉很难用简单的词来描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在于中国的产品缺乏自己的风格。
那什么又是中国的设计风格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可以挖掘提炼的内容很多, 而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 跟上当代世界的经济技术发展的步伐, 符合国际时尚审美的设计潮流是形成中国风格的关键, 中国风格应该建立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形成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东方神韵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企业和产品整体形象。
要在产品中体现中国的设计风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 那么要在设计中体现中国风格, 就要在设计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 而要在设计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 仅依靠一些中国元素是不够的, 应该结合产品的功能和特点, 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 提炼出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 并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 最终提出一个系统的整体方案, 体现出产品设计的整体感。
例如中国的明式家俱就是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的经典范例, 简洁、端庄、大器的造型流露出极具时尚的“大明风度”;优雅的弧线和考究的质地, 体现了含蓄内秀的东方神韵;巧妙、精致的柳榫结构, 则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 是中国儒、雅、和、韵的文化内涵在设计中最好的演绎。而今天的中国产品设计风格, 要求我们的设计师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 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起来, 将现代产品设计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生活文化中才能形成。
3 结语
对于中国的当代设计来说, 虽然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 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总的来讲, 还不成熟, 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还未形成。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 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 但还没有成为设计大国。规模宏大, 体现着当今世界科技水平和设计理念的上海2010世博会即将圆满落幕, 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在让世界了解中国, 使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上, 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是设计的竞争, 而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又值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契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经过努力, 从设计的中国元素走向中国的设计风格,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已经为期不远了。
摘要:目前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都有了中国元素的影子, 在市场上也有不少企业的产品被赋予中国元素, 但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仅有中国元素的闪现是不够的, 只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产业和产品, 形成中国的设计风格, 成就中国创造。
关键词:设计,中国元素,中国风格
参考文献
[1]濮安国.中国红木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 2.
[2]《家电科技》编辑委员会, 家电科技杂志社, 2009, 9.
中国风格 篇2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正因为它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它是一条永不干涸的舞蹈源泉。源远流长,不因统治者的禁止而停止发展,也不因被宫廷吸收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始终以绚丽多姿的风格在民间广泛流传。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民间舞蹈是产生和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反映人民的劳动,斗争,交际和爱情生活。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风格,宗教信仰甚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所以民组舞蹈的共同特点包括:中国民间舞常以载歌载舞为主要形式;中国民间舞大多使用道具;中国民间舞比较注重内容;中国民间舞具有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国民间舞有些表演形式,具有即兴性具有自然生动的情感表现力;中国民间舞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发展,创新的主要素材来源,同时,民间舞蹈仍然独立在于自己原有的范围内,并世代相传。中国和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各自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势多样,形势自由,生动活泼,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
一、中国民间舞常以载歌载舞为主要形式
以藏族民间舞蹈为例,藏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歌舞传统的民族,他们在歌舞中欢庆佳节,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
舞赞美爱情与生活.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多为歌中有舞,舞中有歌,载歌载舞,歌舞一体,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二、中国民间舞擅用道具
如:东北秧歌中的手绢花及其运用技巧;山东鼓子秧歌表演时持有八角鼓等道具进行,蒙古舞中有筷子舞、盅碗舞;朝鲜族舞蹈中的长鼓舞由女性舞者身背长鼓,一手持竹键打击高音鼓面,一手持鼓棒打击低音鼓面,随着敲击出来的节奏翩翩起舞。
三、中国民间舞内容丰富多采
舞蹈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情感艺术,舞蹈艺术借助于动、植物的情态特征和自然景物的形态变化,借物比兴,托物寄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舞蹈中要有一定的中心思想,即主题,或者是宣泄内心的欢乐忧患,或者是表达亲友间的团结情谊,也可以是青年男女间的心灵的交流。总之没有任何主题的思想的舞蹈艺术是不存在的。
四、中国民间舞具有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民间舞蹈从艺术形式上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自娱性民间舞蹈和表演性民间舞蹈该形式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整理之后搬上舞台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
五、中国民间舞有些表演形式,具有即兴性具有自然生动的情感表现力
民间舞的表演程式规范性不强,舞姿造型因人而异,随意性较大。有相当稳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动作,又能即兴发挥,所情之所至而创造,使表演具有新意。
“南山风格”感动中国 篇3
2003年春天,中国突发“非典”疫情,年过6旬的钟南山始终站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将最危重的病人集中收治到我们这里!”钟南山的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精神,从那一刻起,成为“抗非”斗争中一面飘扬的旗帜。2003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5月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荣誉称号。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钟南山说:“你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始终战斗在最前列,作出重要贡献,全国人民都会记住你,感谢你!”
坚定不移的爱国奉献精神
钟南山的父亲是中山医科大学儿科的一级教授。当年,他的父亲从美国学成归国后,在当时广州最大的中央医院任院长,掌管着医院一笔13万美元的巨款。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中央卫生署的一名官员到他家里来了四五次,动员他的父亲将这笔钱带往台湾。钟南山的父亲凭着一颗爱国之心,还是将这笔钱留在了祖国大陆。当时的情景给年仅13岁的钟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因为出身问题,钟南山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这些并未影响钟南山对祖国的挚爱。1979~1981年,钟南山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研修。长期学俄语的他为了尽快克服语言障碍,每天起早贪黑地听,如饥似渴地学,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攻克了语言关,顺利学成归国。
20世纪90年代,身为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在南粤大地已非常有名,成为侨联的先进典型。作为归侨侨眷的一员,他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殷切期望。无论是出国进行学术交流还是探亲访友,钟南山都利用一切机会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鼓励海外人才回国服务。在2003年5月,他受遨到美国西雅图全美胸肺大会上讲课,当地华侨团体请他介绍中国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他的演讲有理有据,赢得了侨胞们热烈的掌声,他也被侨胞们对祖国的深情厚谊所感动。“我始终认为,只有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做事,我的事业才有价值。”
妙手仁心的医生本色
钟南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医的。年幼时,他的父亲为了研究脑炎病毒买来小白鼠做试验,由此开始了钟南山的医学启蒙。“我们家那时候住在中山大学,三楼全都是老鼠,都是自己去喂,去观察。”钟南山从小在医院里耳闻目睹父亲对待病人的态度,晚上也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到家里看病。孩子经过治疗恢复后,家长非常高兴,那时钟南山就觉得: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1960年,钟南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1971年,35岁的钟南山离开北京医学院,来到当时的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
来到急诊科不久,他接受了一项任务,随急救车到广州某社区医疗站接一个“结核咯血”病人。在接诊路上,病人血压不好,咯血、血色暗红,年轻的钟南山“先入为主”,不假思索地给病人使用了止血药和升压药,并把病人送到结核病防治院。可是第二天,结核病防治院打来电话,称这位病人根本不是咯血而是呕血,是上消化道问题,手术证实病人的确为鱼刺刺破小动脉引起胃出血。病人生命挽留了,但急诊科主任却因此不想留下钟南山,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从那以后,我知道,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知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钟南山开始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在急诊科的半年多时间内,他瘦了4千克,但写下了4本笔记,每一个病例的资料记录都很长很长。半年后,急诊室里的所有急病,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高血压意外等,钟南山都能够应付自如了。
此后,钟南山一直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逐渐成为一位敬业、高尚的医生,而钟南山的名字也印在了他救治过的患者心中。如今,在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每周四下午是钟南山看专家门诊的日子这也是钟南山雷打不动的规矩。对于他来说,门诊是绝不能耽误的。“归根结底,我就是个医生。”那么多社会角色中,钟南山认为“医生”才是自己的根本。
不断进取的学者风范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呼吸疾病的临床疑难教学组织和研究工作,曾主持多项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及省市科技进步奖。用“著作等身”“声名显赫”这样的词来形容钟南山并不过分,在他重点研究的医学攻关项目中,钟南山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
几多付出,几多收获!如今的钟南山,在外人看来已经功成名就,但他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抗击“非典”后,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是钟南山仍然对医学研究保持着灼热的追求,从未想过停止下来小憩,躺在荣誉簿上睡觉。2009年1月24日,《柳叶刀》杂志评选的年度最佳论文揭晓,由钟南山领衔,国内23所医院协作研究的文章《羧甲司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作用(PEACE研究):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以最高票数被评为“2008年度优秀论文”。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首次获此殊荣。
这个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病人减少急性发作,最重要的是,他找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研究方向,那就是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大力提倡的“发展简单、有效,安全,低廉的药物和医疗手段”。钟南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说,这条道路,他要一直坚持走下去。
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2004年8月23日,钟南山的心脏发生小面积心肌梗死。虽然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后很快康复,但心脏“问题”给钟南山敲响了警钟。慢慢地,他明白了“想要健康、先选健康生活方式”这个道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至此,钟南山开始关注“养生之道”。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2点忠告:
1一级预防失败后,二级预防很重要紧张忙碌的工作,再加上喜食油腻等不健康饮食习惯,使钟南山的血压稍微偏高,血脂也高(属于家族性)。但他—直没有把它们当回事,既未服降压药,也未服调脂药。心肌梗死发生后,他开始重视这件事情。他说,一级预防失败后,二级预防就很重要。他认为,在身体好的时候就重视防治,可以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回报。他还说,我们不能保证永远健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不健康的1%或患慢性病的19%,但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如今,钟南山坚持服用小剂量抗凝药和调脂药,以防止心肌梗死再次发生。
2学会主动安排工作,而不是被动应对工作心肌梗死发生后,钟南山开始注意“劳逸结合”。虽然他每天的工作量仍然很大,但和以往比较,在这些忙碌的工作中,现在的钟南山已经比较注意“取舍”了。他说,在同一时间的多项工作中,他逐步懂得了主动地安排工作,而不是被动地应对工作。同时,他比以前更加注意合理饮食,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心肌梗死发生后,喜爱运动的钟南山放弃了激烈的竞技运动,但仍然坚持每日在跑步机上跑步,还常做游泳、体操,拉力锻炼等节奏缓和的运动。他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
中国动画呼唤民族风格 篇4
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动漫产业是支柱产业之一,年度市场总量都在数百亿美元乃至数千亿美元之上,其成熟的产业体系生产大量的动画产品,投放市场以赢利。其获利的本质在于文化输出,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方式、行为方式等各个层面对观众产生影响,产生产品认同,实现消费引导。
美国动画以剧情为主导,人物性格鲜明,注重细节的刻画。美国人的民族心理乐观积极,动画作品多为喜剧,在百老汇歌舞剧的表演方面,演员以歌唱代替台词来表达情绪,并善于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发掘可用的部分,进行改造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产品。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作品就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小马王》则加入了印第安文化的内容。这种改造和消化并非仅仅出于猎奇,而是从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提纯出人类感情的共性,以便打动观众。同时,美国动画具备技术、规模、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电影工业发达的基础,其动画艺术的发展必定会以影院级的大型制作为主导,每年都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动画作品,其动画电影的产量在全世界居于首位。
日本动画坚持民族风格,在坚持本土文化的同时,虚心学习外来文化,求同存异。如《幽灵公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作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通过精细的设计达到完美的融合,形成了一套既具有民族特点又不失国际化的动画技法。日本动画在形象设计上走唯美路线,善于运用电影表现手段,把动作、形象按电影构图进行精确细致的剪辑,充分利用电影的视觉规律,赋予动画形象流畅的运动美和特殊的韵律感。其制作流程分工严密,制作环节分工精细,以单线填色,明暗分色的方式作为最主要的制作手段,一方面注重画面的精致和镜头的设计,以加强动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减少复杂的动作表现与口型适配度以降低制作难度,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日本动画的艺术风格与生产流程更适合系列剧集的制作,其剧集产量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分析以上两国的动画产业,其成功的原因在于:1.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坚持与革新。2.成熟规范的市场运作体系。3.对动画创作和生产技巧的经验累积。4.有巨大的产量作为生产、研究、实践与获取利润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特性的坚持和革新。
中国动画在20世纪中期不断涌现优秀的民族风格动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而创作的水墨动画片。如《小蝌蚪找妈妈》、《鹿铃》等作品。同时也从民间美术中获得创作资源,吸取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观念及精神内涵。上海美术电影厂出品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小鲤鱼跳龙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吸取了民间年画的造型与色彩;《雕龙记》、《孔雀公主》、《真假李逵》等运用了民间玩具的造型与材料;《猪八戒吃西瓜》、《渔童》、《老鼠嫁女》等作品从民间剪纸中汲取了造型手法。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的旺盛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同,被称为“中国学派”。
中国动画以往的辉煌证明,中国传统美术风格的动画符合其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我们要从中借鉴、吸收优良的传统,发现、总结失败之处,在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并重的基础上,找到切实可行的创作道路,创造崭新的中国民族动画。
今天的中国动画无法再现20世纪中期“中国学派”的辉煌,除了政策的不完善、体制的不健全和市场的不成熟等客观因素之外,“内因”起到了决定作用。近年来中国生产的动画片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生存能力,其根源在于对本土文化的忽视。创作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忽视本土文化与国际潮流的有机结合,缺乏原创性,轻视对新技术的消化,缺乏对市场的研究,只停留在将本土特色和市场口味生硬拼合的阶段,结果只是一味地盲目迎合市场口味,作品缺乏吸引力,或者过分强调中国传统,只注重形式,缺少对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作品成了传统纹样的堆砌,内容丧失了时代精神,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现代民族风格动画的凋零,反映出我们在应对急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时意识的落后。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传统工艺和新兴技术不应对立起来,而是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以相同的精髓和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动画在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对于本土文化的不自信,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蚀,不应该一味地保守防御,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动画作为文化产品,如果失去了文化内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中国动画失去了民族特色,也就失去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内在力量,当我们只能遵循别人的标准时,我们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主动权。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深度,必须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思索和研究,挖掘其精髓,探索与现代价值观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本土文化的特色,在作品中体现人文关怀,适应国际化的审美潮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这些才是动画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篇5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3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4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解放以后,在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族舞蹈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成为祖国文化百花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7 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朝鲜族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他们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他们特别喜爱白鹤,把白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这种民族性格与审美观直接体现在他们的歌舞中,便形成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朝鲜族传统舞蹈种类繁多、风采各异,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扇子舞”、“纱绢舞”、“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钗舞”、“剑舞”、“拍打舞”等十多种。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舞蹈艺术家们的努力下,许多民间传统舞蹈被整理创作成为优秀节目,在群众中广为传播。我们可以在舞蹈《顶水舞》、《淘米舞》、《喜悦》、《长白瀑布》等节目中,看到身穿小巧短衣、下着拖地长裙、襟垂飘带的朝鲜族姑娘们翩然起舞的优美形象,在宛若鹤群展翅的舞姿中蕴藉着生生不息的朝鲜民族精神。
浅析中国书法美学风格之——瘦 篇6
一、“瘦”作为书法美学范畴的缘起
美学史上为何会出现“瘦”这种审美的范畴?答案就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流行人物品藻“重骨”风气说起。
南朝·梁钟嵘《诗品·上》说:“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1】《七略》裁士,是指刘歆对以往学术流派的批评,东汉班固据刘歆《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九品论人”是指《汉书·古今人表》以九品对历史人物的分类论述,这是以等第品评人物的滥觞。曹操父子沿袭此法,并最终立“九品官人法”为选官制度。到了两晋南北朝,政治性的品藻逐渐转变成一种审美现象,改变了以伦理道德作为唯一品鉴人的标准。“人”逐渐成为具有独立地位和内涵的审美客体,这些对“人”的种种评价原则和观点渐渐影响到对其他人文现象的品鉴。如当时诗、文、书、画等理论批评都很发达,邯郸淳《棋品》、钟嵘《诗品》、庾肩吾《书品》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产生的理论。
见人外表,如何察其情性,知贤良方正,这必须有一定的方法。例如,孔子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的观察方法。品藻人物时,对才德的判断不能脱离对人体外在的形体、表情、言谈、举止风姿等观察。再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对人物的观察描绘,便使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精彩传神的人物写真,如王戎云:“太尉身姿高徹,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2】“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3】《世说新语》在评论人物时,特别标举身体元素的,以“骨”来说,如:“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4】、“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5】等等。
在魏晋南北朝,人物品藻的政治性转变为审美性质,这些属于外在形体表现的诸多元素获得了更为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因为人的形体、气色、声音、语言等外在显现,给他人的观感与审美关系直接且密切,从而由“人物之美”推及到艺术之美。“骨”、“筋”、“气”、“血”、“肌”这些人物品藻的元素,多被用来说明诗文书画的美感构成,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基本范畴或概念,后来一直沿袭下来。早期书论中,用与身体有关的语汇论书是重要的开头,后人承袭并不断的加强说明,俨然已成为书论中非常重要的理论。
综观上述列举材料,我们可以归纳用“骨”评书的言论有骨势、老骨、骨力、骨气等。理解其中的含义多与“肉”相对,有骨等于偏瘦。一方面由于骨的外形是瘦的,既然重骨,则字的形体就不能过肥,而掩住骨格;而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骨即笔力的说法深入人心所致。人们常引用卫夫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的话,笔力是书写的根本,既然笔力表现在骨上,那么形体上偏重于瘦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书法之“瘦”范畴论的评价标准
为了能更好地感受书法之“瘦”,我们可以从清代·宋曹的一段书论开始:“骨为体,以主其内,而法取乎严肃;用肉为用,以彰其外,而法取乎轻健。使骨肉停匀,气脉贯通,疏处平处用满,密处险处用提。满取肥,提取瘦。太瘦则形枯,太肥则质浊。筋骨不立,脂肉何附;形质不健,神彩何来?肉多而骨微者谓之墨猪,骨多而肉微者谓之枯藤。”【6】透过这段引文,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第一,骨肉间是内与外相对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肉”少是偏于瘦的一方;第二,疏平与密险处有各自的用笔方式,或“满”或“提”。“疏平”处与“提”笔,是属于“瘦”的部分;第三,书法之形质与神采和骨肉密切相关,若是骨肉不协调即成为墨猪或枯藤,近于枯藤者属于瘦。由此可见,我们很难用单一而绝对的标准区分肥与瘦,尤其是在各时代各自书法美学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更难釐清肥瘦的标准了。尽管唐·窦臮、窦蒙在《述书赋并注》中说明“瘦”的定义是“鹤立乔松,长而不足”【7】,此种比喻故而形象生动,但却难以掌握其绝对标准。
三、书法之“瘦”与“肥”的对立
纵观书法与诗歌美的历史流程,“瘦”应是较早出现的美学范畴之一。甲骨文由于以刀刻写,线条瘦硬爽利,实开瘦美之先河。汉隶笔画肥瘦兼备,但基本格调仍是以瘦为主。南朝宋羊欣云:“颍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皆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8】。这是通过对胡昭、钟繇两位书家的比较,分出肥、瘦两种不同的风格美。此外,羊欣在文中直接指出卫觊书法“草体精瘦,而笔迹精熟”羊欣的这类书评是肥瘦比较的良好开端。萧衍也以为元常(钟繇)是“古肥”,子敬(王献之)是“今瘦”。【9】这又是联系时代因素——古、今,来书风的肥、瘦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导风尚,书法家的个体风尚美相通于时代群体风格美。
南朝以前,人们对肥瘦的表现尚属于不自觉的行为,在中国书学批评史上把“肥”和“瘦”作为重要审美标准和美学概念始于唐代诗人杜甫,其《李潮八分小篆歌》写道:“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10】“书贵瘦硬方通神”观点的提出,影响极大。当然也有某些副作用,如后人以此来批评非瘦硬风格的书法作品。因此后世倾向于丰肥的书法家,或主张肥、瘦皆美的鉴赏家、批评家也对此有异议。如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写道:“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11】
nlc202309031410
很显然,对比杜甫的观点,苏东坡的观点更加公正持平一些。但是,从历史主义的视角看,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杜甫美学思想中有崇尚风骨的一面,如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写道:“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12】。客观方面,杜甫所见、所感书法作品更多的是瘦硬之美。如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作者深感遗憾的是除秦、汉的李斯、蔡邕之外,作者极少。正如他所看到的瘦硬风格的《峄山刻石》,作为小篆典范,历代摹拓不已,因“邑人疲于供命,取薪其下,因野火焚之”,更失其真。以至于“碑既毁失,土人刻木代之,与斯石上本差稀。”【13】正因为枣木传刻以后变肥了,与原石不符,所以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也是针对流行的肥本“失真”而提出来的。
“瘦”与“肥”本为一组风格相对的审美概念,并没什么优劣之分,但综观前人之论,批肥者多,书法史上似乎比较偏爱瘦劲的书风。对于一些书家而言,瘦的美感已经在无形中胜过了肉多的肥,俨然成为后世审美的主流判断。宋·米芾对盛唐肥钝书风提出的批评:“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14】米芾在贬抑肥体书风的同时,更间接表达了瘦劲才是“骨气”的艺术观。南宋·姜夔在评论时人学柳公权的字时,以为如果“俗浊不除”则不足观,所以认为“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15】明代·王世贞进一步指出肥容易导致的弊病是“易丰,丰近俗耳”。清代·朱和羹也说:“先民有言:‘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渴;不欲太瘦,瘦则形枯。肥不剩肉,瘦不露骨,乃为合作。’余则谓多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不精神。无已则肉胜不如骨胜,多露不如多藏。”【16】翁方纲就瘦体与肥体比较,云:“肥逊于瘦者多矣”,因为“肥则亦滋伪也,瘦则亦见真也”。【17】王澍在论及篆籀书写时,也以为“不瘦不劲,不能变化”。【18】由上面这些论述来看,“瘦”在传统书法审美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总结
书,心画也。流美者,人也。笔墨技巧仅仅是汉字书写的一种手段,要使书写成为书法,不仅要书内求书,更要书外求书,注重书家自身的学识修养和人品气格的历练。吴功正先生《中国文学美学》指出:“ 美学是心理力、生命力的表征。我觉得,这应该成为美学特别是中国美学的命题概括。这是从中国书法美学特别重视‘骨力’、中国文学美学尤为注重‘风骨’的经验现象中概括出来的。所谓‘骨力’、‘风骨’,就是人的心理力显示。它是心理上被唤起或勃发的力量,‘所在充满’地通过腕底或物化手段的运用,输送出来。力的表征出现美。所谓生命力并不全是指人的自然生理现象,而是指人的内在心理生命。人的心理力、生命力和美学、艺术生命力共存、互为因果。”【19】因此笔力与其说是书家指、腕、肘之高超艺术技艺的表现和结果,毋宁说是书家的主观意念,即书家之心理力的发露与张扬。体现在书法线条上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力,是人心理力和生命力的象征,它至刚至柔是作者精神的物化形式,并透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浅析中国动画民族艺术风格 篇7
关键词:中国动画,民族,艺术风格
一、动画的概念
动画包含了图形、色彩、声音, 是三维立体的形式, 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 是一门综合艺术。动画是通过把人和动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段画成许多画幅, 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 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它的基本原理与电影、电视一样, 都是视觉原理。广义而言, 把平面的二维的语言形式, 经过技术的制作和处理, 变为立体的三维效果, 成为一种动画, “动画”的中文叫法应该说是源自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之后, 日本以用线条进行描绘的作品作品称为“动画”。
二、中国动画的发展
中国动画最早是起源于1926年拍摄的动画短片《大闹画室》, 但是那时的动画还是无声动画, 直到1957年, 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厂拉开了中国动画的发展建设的序幕, 也就是那时开始, 中国动画就已经开始注重动画中民族特色的建设。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 中国动画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这时, 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已经开始成熟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中国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等等。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有很多, 包括中国第一步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 由于受到日本动漫和美国动画的冲击, 中国动画的发展逐渐缓慢起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还是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的。
三、中国动画的民族艺术风格
(一) 中国动画的戏曲风格
中国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水准, 包括中国的古典戏曲, 就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被誉为“国粹”, 在中国的动画中就包含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影子, 就如中国动画创作之初的《骄傲的将军》, 在整个动画片中, 主要就是以中国古典戏曲的脸谱来表现动画的内容, 这部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主题, 主要人物都采用了京剧的脸谱, 动画片中的将军就是一个大花脸, 除了人物外形具有民族特点外, 动画片中的人物动作和语言也透着中国的民族特点, 比如片中敲锣打鼓迎接凯旋的将军时就体现了浓浓的民族风格特点。这部动画片中蕴含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而且受到国际动画行业的好评, 它也奠定了中国动画民族特色的基础。为我国动画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 中国动画取材于民族故事
在中国动画的发展之初, 很多动画故事的题材都是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故事, 以及一些成语和谚语, 以这些为创作题材, 制作了一系列的中国动画, 比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等, 都是让人们记忆犹新, 脍炙人口的动画作品, 这些动画作品中, 不仅仅是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故事, 更是能给予人们一些观后反思, 在这些动画片中, 不仅是将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而且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比如《三个和尚》这部动画片就是具有强烈的、明显的教育意义, 它们具有了育人教人的特点。而《大闹天宫》和《哪咤闹海》也是广泛受到海内外的好评, 动画片将主人公都塑造成了机智、勇敢、顽强、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 与当时的国情正好想吻合。这也是中国动画民族特点的出彩之处。
正是由于中国动画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和成语谚语等, 所以, 中国动画的主题思想也是十分的民族化, 在中国动画中, 往往想要表达的都是, 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主人公都是爱好和平, 正直勇敢、顽强拼搏的性格特点, 这也符合了中国文化所要培养的民族文化精神。比如《三个和尚》中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了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 从反面揭示了自私自利的危害。也就是中国的动画中很好的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三) 中国动画的水墨风格
中国的水墨画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一直是我国的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更是任何科学技术都不能取代的, 而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全世界轰动, 让全世界的人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了解到中国水墨画的精髓。随后制作的《山水情》更是不仅展现给大家的是水墨动画的美感和特点, 更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其与世无争的心性给予了人们新的认识和感受, 优美的画面和祥和的内容都让观看的人们折服, 这也称之为水墨动画中的佳作, 无论是在影片画面上, 还是在影片内容上, 无不将中国的民族风格完美的融入其中。
总结
动画行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 也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高要求, 中国的动画也逐渐的将科学技术融入其中, 可可能关于过去的一些皮影动画、剪纸动画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但是中国动画除了在画面效果上展现民族风格, 还能够载故事情节上将民族风格融入其中, 通过对中国动画的探索研究, 发现只有是真正的融入到动画内容之中的民族风格才是经久不衰的, 而现代人们也是越来越少的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所以传统的中国动画还是不能完全被取代, 因为它不仅是动画片, 还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现。要对其民族风格予以保留。
参考文献
[1]贾否, 路盛章.动画概论.北京广播学院.2002
[2]杨利民.中国动画民族特性的形成及审美内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3]绕黎.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探析.美与时代.2012
中国工业设计风格初探 篇8
中国工业设计是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当时国内一批有识之士如柳冠中、张福昌等, 西赴德国, 东渡日本, 学习系统的工业设计。近年来国内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迅猛, 据教育部的统计, 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已达两百多所。海尔、联想、宏基等国内企业的产品屡屡在国际上获奖, 中国工业设计师也开始在if、red dot、idea等重要设计竞赛中崭露头角。但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 这些现象仅仅说明工业设计在中国有了蓬勃的发展, 或许, 从工业设计师的数量上, 中国可以称为工业设计大国, 但从质量上远远没达到工业设计强国的地位。提到意大利的工业设计, 给人的印象是时尚;提到北欧五国的工业设计, 人们自然会想起简约;提到德国的工业设计, 自然给人严谨稳重的感觉。可提到中国的工业设计, 估计联想最多的是抄袭、拷贝。
二、影响中国工业设计风格的因素分析
“风格”一词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风度品格。在艺术上, 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面貌, 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表现于形式, 但风格具有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 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种风格一旦形成, 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影响风格形成的原因很多, 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主流文化
所谓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社会主流文化就是指社会主流人群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共同倾向。产品设计风格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产品是文化理念的载体, 而文化则是产品的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的物质财富有了空前的增加,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也打开了国门, 把中国推向世界。同时,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极大冲击:原先的价值观念完全受到质疑甚至抛弃, 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影响, 对西方审美文化上的认同, 导致传统文化贬值, 主流文化面临威胁, 造成人们内在的文化价值系统断裂。在一些人的意识里, 我们自己的文化是落伍的, 全然没有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国人开始茫然, 自我认同感严重缺失, 甚至认为只要是沾上洋的就都是好的。工业设计界也是如此, 甚至不顾一切地崇洋媚外, 对中国传统的设计精髓视而不见。显而易见, 当代中国的巨大变化本质上体现为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是现代观念对传统观念的深刻挑战。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缺失是中国工业设计风格形成的一大障碍。中央政府敏锐的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在十七大报告中特意提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或许是中国工业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契机。
2. 企业的价值取向
中国企业界对于工业设计的态度非常现实:效益至上, 而且大多还十分急功近利——甚至梦想早上的投资晚上就有回报。大多企业不做系统的工业设计开发, 他们乐于找一个市场上畅销的产品然后找工业设计师改良一下, 美其名曰消化吸收。尽管通过模仿的方式推出“新产品”被工业设计师嗤之以鼻, 但非常现实的企业家们却认为:模仿的确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增加新产品的方式。把别人经过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产品拷贝一下, 既节省研发成本, 又节省产品上市的时间。对广东、江浙等沿海地区的企业来说, 可以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 把海外市场销售成功的产品丝毫不改地“吸收”进来, 摇身一变为“国货”后进军广大的内地市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 80、90年代的模仿虽然在启动制造业运转的初期阶段产生过积极效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市场格局的变化, 其巨大的负面作用到了2000年后就日益显露出来。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打击侵权的力度增强, 靠模仿发展的道路在法律上是行不通的。消费者现在也越来越挑剔, 大多消费者也愿意接受原创的产品, 逐渐抛弃模仿的产品。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在工业设计上的投入也逐渐加大, 很多都成立了相当规模的研发中心, 比如海尔、华为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靠模仿起家的小企业面临抉择:要么关门大吉, 要么自主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工业设计就是自主研发的利器。简言之, 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迫使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提升, 这无疑对中国工业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积极意义。
3. 设计师的综合素质
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可以说飞速发展:开设工业设计的学校由屈指可数的几所到几百所, 工业设计的毕业生由百十个增加到数万名。不过工业设计教育的质量不容乐观: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工业设计师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工业设计师素养——除了会画几张手稿或者电脑效果图以外, 对材料、加工工艺、市场营销、顾客需求、成本控制几乎一无所知。显然, 靠这样素质的工业设计师很难支撑起中国工业设计风格。追根溯源, 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存在很大的缺陷:现在国内通行的工业设计教育分成两大类——艺术类和工科类。艺术类的学生大多数文化水平很弱;工科类几乎无艺术修养。这两类学生的先天缺陷造成走入社会的工业设计师综合素质低下。另外, 随着前几年的高校扩招, 工业设计类教师奇缺,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也是造成工业设计师综合素质低下的一大原因。比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教育就紧密结合珠三角的制造业, 走出一条实实在在的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学生的相当一部分在校作业就是企业委派的课题, 甚至一部分兼职师资就是业界的精英。
三、未来中国工业设计风格展望
1. 日本“和魂洋材”设计风格的形成对我们的启迪
日本在发展具有日本自身特色的工业设计时, 采取了“和魂洋材”的策略。一方面在针对国内市场的设计如服装、家具等领域中系统地研究传统, 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 对于国际市场的设计采用国际化的语言, 但保留了日本精致小巧的特点。日本的工业设计风格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语言, 它的本质是非常日本的。这显然会对中国工业设计风格的形成具有借鉴作用。
2. 创造具有中国鲜明特征工业的设计风格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了许多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工业设计师理应挖掘。在初期,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化的手法, 比如直接提取某些元素, 图案, 符号应用到工业设计中。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方面设计师容易设计;另一方面, 消费者容易解读。在后期, 我们可以尝试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提取“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些思想还原到设计语言上就可以用现代设计中环保设计绿色设计的手法。
四、结语
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 中国工业设计的风格还在形成之中, 中国现在还缺乏自己的设计风格。当然, 这也是正常的, 毕竟中国真正的现代工业设计走过的历程还不满30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中国主流文化的回归, 企业界对工业设计的重视以及工业设计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再过30年, 中国一定会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设计风格。
摘要:中国工业设计发展了近30年, 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鲜明特色的设计风格, 本文尝试从社会主流文化, 企业价值取向, 工业设计师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分析原因, 并借鉴日本的工业设计风格, 展望中国工业设计风格。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风格,初探
参考文献
[1]何人可.《造就中国设计的领导型人才》.2004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峰会论文集.
[2]柳冠中.林衍堂.《中国工业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2004.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峰会论文集.
[3]亨利.佩卓斯基. (美) .《器具的进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现代建筑的“欧陆风格”分析 篇9
中国现代“欧陆风格”的建筑有其三大特点:
第一, 模仿西方高雅古典建筑的形式, 但是并不需要真正理解其文化价值。在古希腊罗马时代, 神庙建筑是神的住所;在工业时代神庙式的建筑成为了银行的办公楼, 因为钱是资本主义之神;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 神庙竟成了高层住宅顶部的设备间、水箱间。建筑语言被滥用了。
建筑上的山花、穹窿顶、柱廊只是纯粹的装饰, 并没有任何结构和建筑功能的意义, 这种堆砌的矫揉造作的设计与古典主义“朴素、真实、理性”的原则恰恰相反。并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第二, 必须使文化产品变成工业产品, 才可以进行商品推销和扩大市场得到高额的经济回报。“欧陆风格”正是通过预制构件, 采用新的轻型材料, 简化装配工艺等工业的手段, 使古典柱头和罗马雕塑成为商业产品在国内广泛流行。甚至到了室内设计也不甘落后, 不管什么性质的建筑, 包括图书馆、旅馆、办公楼、商业用房, 乃至家庭装修都偏爱欧洲古典样式。
第三, “欧陆风格”建筑通过建筑空间和形象, 来模拟虚构一种文化处境, 令使用者产生文化空间转移的错觉, 使他们感觉到置身于优越的文化环境, 认为自己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提升, 尽管楼盘可以命名“罗马花园”、“维也纳”或者“豪园”、“佳苑”, 但是, 由于没有真实的文化环境的支持, 这种建筑空间造成的自欺欺人的幻觉和错觉难以维持的, 而且这类自吹自擂的楼盘名称提醒人们注意到, 这种对古典主义的爱好, 只是作为对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炫耀, 而不是对文化财富的真正追求。
这样的“欧陆风格”建筑, 在发展上必然有其局限性。它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在国外得不到来自欧洲文化的支持, 在国内也没有中国文化的根基。类似“欧陆风格”的情况并非史无前例。英国十八世纪的时候, 建筑上曾出现过“中国风格”的热潮, 从王公贵族到富贾殷商, 对“飞檐翼角”的楼亭水榭, 无不趋之若鹜, 其热衷程度不亚于中国现在的“欧陆风格”。其中以英国名建筑师哈夫盘尼 (William Halfpenny) 设计的多款中国式的大宅最有影响, 然而中国人见了这种“华风建筑”一定会摇头失笑, 如果和二十世纪中国的“欧陆风格”相比, 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
“欧陆风格”的建筑可能会使未曾走出国门的人们乍一看或许感到新鲜, 但在二十一世纪时期, 如果我们在古城西安的大街上矗立一批上个世纪前的欧洲古典建筑——既不是中国古典的, 又不是现代的, 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某些需要, 成为某些特定阶层或行业“标新立异”的手段而已, 这着实不伦不类, 不知所然。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今天, 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几千年来的统一模式, 单一的材料和技术体系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同现代化空间模式的衔接举步惟艰, 对传统的尊重常常限于对建筑外形的模仿, 而这种模仿又往往以牺牲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为代价, 从而失去了其美学的价值基础。我们的传统建筑正面临着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欧陆风格”实际上, 它既不特指某个国家又不特指某一时期的建筑风格, 而是包括了各个国家, 各个时期, 各种流派的一个十足的“快餐大拼盘”, 而这样的拼盘又怎么能体现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呢!现代西方人士曾建议我们“应减少对西方建筑风格的依赖, 多注重些中国传统建筑独存的风格。如此灿烂文化的国家却要模仿舶来的二等货, 而且抄袭来的比原样还差的多……”这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 对传统的表达是自然的流露, 而不是刻意的模仿, 那样就再无大量的模仿“欧陆风格”的市场, 学会处理好了本国文化的现代问题, 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在精神加以现代体现, 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现代建筑。
传统不是僵死不变的形式, 而是富有朝气、有意义的内涵。对建筑而言, 传统的精华并不是大屋顶、四合院、斗拱等表面形式, 而是这些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潮和艺术精神。西安的钟鼓楼广场的设计就是一个能很好的结合当地环境, 合理的利用新技术、新材料, 因地制宜的发扬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典例, 在建筑界得到很高的评价。因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 或者说如何在设计中保存民族传统, 就要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中仍有的价值的内在精神。我们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建筑终将由中国建筑师们依据中国人的需求创造出来, 而不是简单模仿照搬, 应把中西古今一切优秀建筑思想, 经过咀嚼、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 再进行新的创造, 努力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 使中国的建筑文化随经济的腾飞而发扬光大。
摘要: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欧陆风格”建筑进行了归纳和描述, 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欧陆风格,文化环境,中国传统建筑,中国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中国水墨动画风格的意境美 篇10
采用中国水墨画所制作的动画, 景色柔和, 笔调细致。用水墨的手法灵活演绎角色的“灵”“动”。线条式的勾勒手法并不局限景物的创造, 反而寓情、寓景用水墨丹青的墨色诠释画面的“虚实相生”。使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情与理、形与神等因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从这些繁复多变的表现手法中可以看出, 水墨动画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墨色呈现, 其中的变化是多样的。注入墨色以生命力, 活灵活现的展现作品的灵性。而中国水墨动画的独特也在于此。
一、“灵”“动”相溶师法自然
中国水墨动画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 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 , 使视野宽广辽阔, 构图灵活自由, 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在中国水墨动画集大成之作的《山水情》中, 将崇山峻岭、飞瀑流泉、人物小船都巧妙的描绘在一副画面中。画面完整的表现出了每个事物关系之间的彼此对比与相互融合。在构图上错落有致, 变化丰富, 形成了一个全景山水的壮观场景。在这里所谓的“灵”, 是指将不同时间和不同时空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 犹如一组运动镜头把不同的场面集中到一起。因此这种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表达, 非常的自由与灵活。该片融入了中国道家施法自然、与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更值得一提的是水墨的技法和古琴的乐曲无不是出自大家之手。在这幅作品中, 四季交替表现的自然融洽, 枫叶飘红, 临风飘舞。冬雪茫茫, 茅屋素白银装素裹。春水潺潺, 万物复苏,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夏荷绿意盎然, 翠竹挺拔。这一番墨色的渲染, 瞬间点亮了画面的灵性。同时将镜头中时间和空间的把握运用的恰到好处。
二、“情”“景”具在写意唯真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情与景的交融也就是所谓的“意境”。说到“意境”中的“意”并非某种单纯的情感和情绪, 而是情中有理, 理中有情。情因理而使“意”具有了深刻性和普遍性;理因情而使“意”具有打动人的灵魂力量。可以说水墨动画讲究的就是这种“情”与“景”的交融, 并在虚虚实实中让观众产生无限遐想。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中国画讲究“留白”, 这种表现方式给观众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这与老子强调道的虚无是相互联系的。老子说:“惟无能生有, 惟虚能衬实”。这种从虚化有, 由有生虚, 虚实转换, 虚实相生的手法, 更显意境的奇妙。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山水情中更是运用的惟妙惟肖。影片画面中山水画面的虚实相映, 化无为有的笔墨流转, 将画面中墨色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升华成一个个气韵生动的事物。师生间的感情也是虚实相生。从一开始的萍水相逢, 进而受到少年的救助, 这种表象下的温文, 含蓄, 及平和其实隐藏着是更深沉的惺惺相惜与热烈的知音之情。
三、“神”“形”兼备有“骨”有“肉”
中国水墨画无不追求“气韵生动”和“神形兼备”, 追求“传神”或者“意境”。在描绘人物刻画人物形象时, 讲究的是为人物传神, 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气, 即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然面对无生命的山水和无意识的花鸟时, 也是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 赋予他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 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与灵气。在影片中, 没有一句对白, 但却可以从曲调的抑扬顿挫中感受到故事的发展状态及人物角色的心境变化。影片的一开始, 悠扬轻快的笛声化解了琴师在凌冽寒风中的阴郁气氛, 接着镜头一转在少年救下琴师后, 小鸟的清脆鸣叫声唤醒了琴师, 这似乎预示着琴师和少年即将成为师徒继而成为知音情谊的良好开端。各种音色的传达, 让故事有起有伏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弦。影片隐含暗喻性, 表面上描述的是山水情, 山水相依, 山水映照, 其实暗喻琴师有如崇山峻岭般的情操, 以及少年有如流水般的灵动心性, 两者之间如山水般相依相绕, 互为知音的情怀。
四、结语
山水情这部作品并没有运用鲜亮的色彩, 也没有细腻的线条, 但是表现出的大气磅礴是其他水墨动画所很难超过的。中国水墨动画这种意境的取材, 传统技法所呈现的内敛含蓄的表达方式, 是完全有别于西方娱乐性动画的展现手法。正是这种特有的技法模式, 为我们赢得了赞誉。近期央视《相信品牌的力量》这则广告, 重现了水墨动画的辉煌。纵观数字化发展的今天, 人们拥有更为便捷的方式去创作优秀的作品, 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打开了一扇无限创意的大门, 期待水墨动画的传承在我国大放光彩。
摘要:中国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史上一抹瑰丽的色彩, 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 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中国水墨动画风格中那种意境的美是其他动画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对于水墨动画经典动画片的分析以及内含的艺术表现手法, 展示中国水墨动画独特的魅力。并以此期望新一代的设计师们能秉承老一辈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进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水墨动画作品。
关键词:中国水墨动画,意境,风格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彭吉象.影视鉴赏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1.[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1.
[3]余为政.动画笔记[M].海洋出版社, 2009.11.[3]余为政.动画笔记[M].海洋出版社, 2009.11.
中国风格 篇11
《神笔》在国外五次获奖,为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起了示范作用,被外国同行所称道的“中国学派”便由此滥觞。
《神笔》是1955年摄制的一部木偶片,编导靳夕、尤磊,技术指导万超尘,造型设计靳夕,制作设计虞哲光,摄影章超群、赵克骏。根据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改编,故事按照马良和神笔的不平凡命运展开,具有强烈的传统色彩。马良是一个放牛娃,一心想学画,整天用树枝和木炭画画。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神仙送他一支神笔,画啥就能得到啥。乡亲们得到神笔画成的耕牛、水车等实物,都很感激他。官府知道了这事,官老爷派
有人逼迫马良画一座金山。马良在周围画了海洋和帆船,贪婪的官老爷带着家人上船,马良挥舞神笔掀起狂风大浪,那只帆船很快沉没。从此,马良自由地为劳动人民画需要的东西。
影片创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马良这个天真、可爱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处理、服装设计、情节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我们的民族风格。
该片于1956年在全国优秀影片的评奖中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金质奖,并在国际上五次获奖,可见该片在国内外的影响之大。《神笔》的成功和导演靳夕有很大关系。靳夕(1919-1997),生于天津,少年时受过普通中等教育,为了学好美术,后转入天津市立美术馆西画研究班学习。1937年靳夕在八路军中从事文艺工作,创作了许多宣传抗日思想的宣传画、招贴画、展览画片、木刻、年画、油画、漫画等,1949年曾任北影美术片组副组长,后任上影美术片组副组长、组长,美影厂副厂长,同时担任木偶剧导演工作。编过许多动画片剧本,发表过许多动画电影理论文章,他为我国木偶片的创作和人才培养做出过积极的贡献。
《神笔》开了中国民族动画之先河,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风格探析 篇12
动画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风格其实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中的文化底蕴的积淀以及精神气质通过动画电影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简而言之, 民族风格是动画电影发展创造的一种源泉,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在如今的动画市场当中, 欧美日韩的动画电影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也引起了我们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对于我们国家的动画电影来说评价较高, 比较经典的便是90年代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 比如说《大闹天宫》《葫芦娃》《哪吒闹海》等, 都具有比较浓厚的民族元素。不仅如此就连欧美日韩动画电影中都会接见我们中国的民族传说, 比如说《木兰从军》《西游记》等。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动画电影的创造者也意识到了民族元素在动画电影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的民族历史以及民族风格元素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等着我们去开采, 去挖掘, 并且我们的动画作品也可以在民族风格元素中找到更多的灵感, 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也走上了一条“探索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创作道路上。
二、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具体表现
1. 大多的都是民族故事改编而成
我们中国上下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期间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 爱情故事还有各种打仗谋略、传奇人物等等, 所以可以借鉴的民族故事也是非常多的。民族故事是我们在上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是大众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及中华民族人民勤劳、美好善良的体现。比如,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卧薪尝胆的故事等, 这些故事当中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以给人以启发, 给人以力量。
所以动画电影同样需要这样的一种精神, 因此就找到了历史民族中的各种民族故事, 来体现这种精神, 比如《花木兰》动画电影, 讲述了一代女将花木兰的传奇人生, 又向大众传扬了孝顺父母的精神, 还有《半夜鸡叫》的抗争故事, 长工们一起与地主周扒皮抗争的故事, 对地主阶级进行了讽刺, 歌颂了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
不仅如此, 动画电影并不是历史写实, 所以在人物处理和制作方面以及故事的描述方面都会具有比较夸张的部分, 但是这种夸张会更加的凸显人物高大的形象, 更加的新引观众的注意力, 满足观众对于动画电影中人物的幻想, 再加上观众们对于故事的熟悉度, 所以就很容易对这种视觉上的震撼表示认同。
2. 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相融合
绘画技术决定了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以及画面品质, 即使在电脑构图为主的今天也是不例外的。最经典的作品主要有《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几部作品, 这些动画电影中都受着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比如, 国产动画《哪吒闹海》中, 人物的形象则借鉴了山西的壁画和民间的年画, 让我们一眼看上去便十分的亲切, 有好感, 塑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 堪称是中国动画电影方面的一大成就。
再比如, 现在热映的《大鱼海棠》, 其中的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元素都比较的具有东方神韵, 许多都来源于神话故事当中, 经过改编和想象之后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结合了山海经中的传统事物, 比如说“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在电影中小饰物的勾勒上也体现了很多的中国元素, 比如说化妆镜、香囊、绒线球、文玩核桃等。而在画面色彩方面则采用了水墨淡彩的方式进行勾勒, 运用了祥云。八卦图、仙鹤、中国红等民族元素。虽然这部电影的叙事和台词还略有瑕疵, 但是不可否认这部中国动画电影可以说是近十二年来的良心之作了。
再如, 《三个和尚》的动画电影, 整个作品的构图十分简单, 只有三个人物, 色彩清淡, 以空白衬底, 这种计白当黑的手法正是中国画的精髓, 以虚带实, 充分写意, 比较的具有意境, 也比较耐人寻味。
3. 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共生
说到中国元素, 民族特色, 那么戏曲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这是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 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表现出强烈的叙事特征, 也广泛应于用中国动画电影之中,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说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中参考戏曲中的脸谱艺术, 黑、白、红等脸谱都代表着一定的人物形象。再比如在动画电影中随着故事的推进, 故事的高潮以及故事中比较有起伏的画面中也会采用戏曲起到一个烘托气氛、渲染高潮等作用, 将动画电影与中国戏曲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三、应该如何解决目前动画电影中存在的问题
1. 研究内容过于浅显
现今我国在对待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动画电影研究上面太过浅显, 只是关注那些民族历史传说以及爱情故事, 具有民族风格的道具或者服饰上面, 却没有领悟其精髓。真正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最起码具备的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价值内涵以及思想精髓的有效表达, 让观众们看完电影之后既能获得乐趣也能将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传递给大众。
2. 过多的注重了民族动画的制作技术
现今是互联网的时代, 人们也逐渐适应了高效率的生活节奏, 心也就变的越来越浮躁, 经不起时间的沉淀。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静不下心来去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与民族精神。
在这一方面大多数的动画创作者都比较过重的关注于动画的制作技术, 并且在如今日本美国动漫、动画电影盛行的当代市场, 国内的许多动画电影的创造者都想进行模仿, 并在其中分一杯羹, 可是很明显, 他们只学到了一些人物塑造方面的东西和对于视觉效果的模仿, 却没有塑造出具有独立个性的故事和角色, 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形似神不似, 更易引起观众的反感。
3. 不能将民族风格与动画艺术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目前的动画电影的创造者都意识到了民族风格特色对于动画电影的重要性, 所以也可能造成在动画电影中民族风格的表现多于动画故事本身, 本末倒置。比如, 我前面提到的《大鱼海棠》, 虽然说《大鱼海棠》的整体画面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无可挑剔, 但是它的民族风格元素太多, 比如海天一色, 风起云落, 星辰变幻、海棠花开等情景, 还有许许多多无处不见的精致考究的中国元素, 整体看上去更像是一幅幅惊艳绝伦的画卷, 而不是一部动画电影。比如说台词对白直白刻板生硬, 在叙事节奏以及人物心理刻画上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令人出戏。更有人说道若是出去了中国元素的动画的外皮, 这就是一出集三角关系、狗血恋情的略有些玛丽苏的故事, 这样的动画电影在短时间内可能还会在动画市场中引起一定的影响, 但是却禁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这样的动画电影是过于重视民族风格元素的刻画, 而忽略了对于故事情节以及任务台词对白、心理刻画等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种就是过多的重视动画而忽略了民族元素, 这样的动画电影有很多。比如说我国制作的关于动物的各种电影, 《喜羊羊和灰太狼》等, 虽然受到了国内大众的好评, 但是却不会出现第二种类型的电影引起这么大的的轰动。
所以要想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在国际动画电影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必须具有我们中国的特色, 但是现如今我们国内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4. 没有创新意识, 只想着“吃老本”。
现今总是会看到各种动画再翻拍, 《西游记》《木兰从军》等这些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的动画偏偏要进行多次的翻拍, 却不会再去挖掘更多的新鲜的历史、民族风格的题材。甚至是直白的抄袭。举例说明我国的“原创”动漫《高铁侠》实则抄袭了日本动漫《铁胆火车侠》《高铁侠》与这部日本动漫相比较, 相似度极高, 唯一的区别就是将人物贴图的形象转换了一下。就连日本、美国都已经看出了中国历史、民族风格中存在的巨大市场, 虽然现如今中国的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也已经意识到了, 但是却没有采取快速、准确的行动, 去创作出更加新颖、更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电影。
5. 意识到动画电影是属于全年龄人群的。
我们应该意识到动画电影已经不光属于低龄化儿童了, 要尽全力的打造出全龄化的动画电影, 这一点美国做的非常的好, 比如说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在人物形象中有小孩感兴趣的动物角色, 还有成年人的角色;而在故事的设计编写方面既体现了邪恶与善良斗争的画面, 也有各个年龄段都感兴趣的元素。
而我们国内也应该改变这种国产动画即儿童艺术的观念, 让人们逐渐接受动画是属于全部人群的, 同时我们的电影创作方面也要有亮点, 不要过于低级与幼稚。
四、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前景
与国外的动画电影产业相对比, 我们国内的动画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设计甚至在销售等方面与国外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这是我们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国政府十分支持动画电影产业的壮大和发展, 是动画电影发展的一大助力, 而且如今也开始兴办各种动漫影视基地、动画教研基地等工程, 加强了动画人才的教育培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只要我们的动画电影能够与民族风格实现完美的融合,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以及台词对白包括表达的主题方面都有比较显著的进步,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充满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电影一定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很大的位置, 为我国的动漫发展添砖加瓦。
摘要:现今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电视媒体, 网络报刊充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而这些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成为了生活中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动画电影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的。而对于我国来说, 我国的动画电影已经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 而在21世纪的今天, 国家更加的注重动画电影市场了, 也为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定的助力。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具有我们民族浓郁特色与风格的动画电影了。在欧美、日本等各大动漫大国的打压之下, 坚守本心, 做出具有我们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是一种捷径, 一种打入国际动画电影市场的捷径, 因此, 今天我们就针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风格和特色进行探讨, 充实民族风格, 重现中国动画电影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民族风格,探析
参考文献
[1]鞠天洋.浅谈民族风格在中国动漫电影中的表现形式[J].学术期刊美术教育研究, 2011 (3) .
[2]董立荣.从《大闹天宫》和《疯狂约会美丽都》看中法动画电影艺术风格的民族化[D].太原理工大学, 2014.
[3]胡燕.浅析中国动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J].岁月 (下半月) , 2011 (10) .
[4]李乔.论美国动画电影的特点与启示[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4 (11) .
【中国风格】推荐阅读:
中国音乐风格12-14
中国风格传统美学08-05
中国油画艺术风格12-22
中国古今园林设计风格09-18
中国宣传画艺术风格09-30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格11-0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01-01
中国动画片的美术风格11-13
洛可可风格对中国红木家具设计的影响论文05-17
风格演唱风格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