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格

2024-08-25

作者风格(共3篇)

作者风格 篇1

1 电影中的环境——灰色写实

电影中的环境是电影叙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造型为故事提供发生场所,向观众提供主人公生存的背景。同时,对影片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表达都会起到推动作用。在《神探亨特张》中,导演用晃动的镜头记录了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一带“脏乱差”的环境,主人公张惠领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抓小偷,和《杜拉拉升职记》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光鲜亮丽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杜拉拉升职记》中的北京是一种“视觉奇观”的真实,而《神探亨特张》中的北京则是真真切切的日常真实,这种真实在一般人看来不堪入画,拥挤的公交、狭窄的胡同、深夜路边的烧烤摊儿,粗糙的生活景象扑面而来,其实这种“脏乱差”的生活写实感作为“帝都”北京的局部,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无一不觉得亲切。

2 电影中的表演——非职业

在演员的运用这方面,非职业的特点和第六代导演的风格非常相似,2007年的《千钧·一发》,高群书就采用完全没有演戏经验的警察马国伟担纲主角,并荣获当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这次的《神探亨特张》中的演员依然全部启用非职业演员,扮演警察张惠领的是张立显,主持人白燕升、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编剧史航、宁财神等也都参与其中。

安德烈·巴赞在《什么是电影?》书中对非职业演员做过这样的评价:“固然,这种物色演员的方法违背电影常规,但是毕竟不是一种全新的方法。相反,可以说自路易·卢米埃尔起,各种‘现实主义’的电影流派就不断采用过这种方法,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条真正的电影规律。高群书把这条电影规律用得非常出神,演员虽然都是非职业的,但丝毫不亚于明星演员的号召力,这些演员都是各自领域中“意见领袖”式的人物,都是微博达人,高群书把这条电影规律用得非常出神,演员虽然都是非职业的,但丝毫不亚于明星演员的号召力,这些演员都是各自领域中“意见领袖”式的人物,经过岁月历练的这些人,生活教会了他们如何表达,他们塑造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

3 电影中的叙事特点——表达情绪

叙事的本质其实是如何讲好的故事,十分考验导演和编剧的功底,高群书是拍警匪剧出名的,他对类型片有着深厚领悟力和把控力。但是,在《神探亨特张》这部电影中,却没有表现出很强的故事性,与他之前影片中类似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结构大相径庭。

《神探亨特张》讲述的是双榆树派出所便衣民警张惠领和他的同事、徒弟们在管辖区内抓小偷的故事,只是顺其自然的把故事的完整性呈现给了观众,有批评者称,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小品段子集锦,利用搞笑的台词去取悦观众。这种没有故事性的叙事和第六代导演的风格有几分相似,笔者想,高群书之所以要牺牲影片完整的叙事结构,是因为他要反映一个普通民警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更是因为他要试验叙事的深层次功能,即情绪化叙事。

4 电影中的基调——“悲剧意味”的主旋律

在高群书拍过的电影中,影片的结尾,都可以归纳为“正义战胜邪恶”,在《神探亨特张》中张惠领最终战胜了东北贼王张发财的团伙,结尾处他还把表彰会上发的3000元奖金给了一直纠缠他的男子,给寒冷的北京冬夜留下一抹温情。这一点与第六代导演的初始作品中那种反叛、残酷的悲剧主题截然不同。

主旋律电影一般要求传播积极向上,给人以励志正能量的电影。近年来,随着主旋律电影回归产业大营,影片中逐渐增加了商业元素,创作思路朝着人性化色彩、平民化视角、情感化表达的方向发展。高群书的电影可以看作是当下主旋律电影的典型代表,只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影片的基调带有某种“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是导演个人气质的显著标识,它来源于导演对“真实”的追求和对社会美好的期许。

高群书是学新闻出身的,新闻学专业知识、摄影记者、电视剧导演的经历对他拍电影的影响很大,他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风格上的选择。我选择的题材和类型都是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具有一定社会性;二是虽然我是一个导演,但是同时我把自己调成观众的状态来审视这部电影。我认为电影是一种社会的宣传手段,属于社会学范畴。”

既然是追求真实,那么影片中的人物必然不是正义与勇敢的化身。

5 结语

高群书就是这样一位独特的导演,他能准确把握变革社会中丰富的痛感,用符合大众心理需求和社会主流价值的另类影像方式呈现出来。高群书说过,“我的原则是,一定要真实,哪怕放弃艺术性都要真实。”所以,在《神探亨特张》中他放弃了完整的叙事,放弃了使用明星演员,目的就是向观众呈现出真实的生活。

摘要:高群书自从2006年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东京审判》后,电影之路就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影坛上最有作为和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作为半路杀出的“程咬金”,高群书与同龄段的第六代导演有相似之处,却又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基于此,以《神探亨特张》为例,简要分析高群书电影鲜明的个性和审美品格。

关键词:叙事空间,表演叙事技巧,电影基调

作者风格 篇2

Thomas Hardy

Thomas Hardy(1840-1928)is the last of the great Victorian novelist.Hardy was born in Dorset, southern England.Son of a builder, he became a builder himself.At the age of 22, he began to write poetry.He insisted in studying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by himself.Then in 1867, he began to write novels.While, fo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of his life, he turned back to poetry and became one of the major Victorian poets.Hardy was the most pessimistic novelist of the Victorian Age.Life after 1870s became drastically different with drastic changes in mood and tenor.The age of Emile Zola’s naturalism had arrived.Hardy was apparently affected: the spirit of determini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naturalistic works of the period permeated his later novels as well.But Hardy is not a naturalistic writer.Hardy was a prolific writer.His Victorian novel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novels of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 romances and fantasies and novels of ingenuity.He also wrote short stories and post-Victorian poetry.Hardy’s writing features lie in his determinist stance on the nature of life and the cosmos, his sharp sense of the humorous and absurd and his love and observation of the natural world with strong symbolic effect.Hardy’s stories are always moving and bewitching.He deviates consciously from traditional Victorian realism that emphasizes plot more than characterization.It is definitely to his credit that he manages to bring back to fiction a high sense of tragedy, the Greek sense of fatality.What’s more, Hardy places emphasis on the deeper psychology of his characters.Hardy’s language possesses a silent power and charm.His prose is studded with rhetorical devices and poetic imagery, and is richly connotative.He is also famous for his uneven style.While there are some minor flaws in Hardy’s works-his ideas are not always clear, and his plots may occasionally jump and dislocate.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the most famous novel of Hardy.The story is about the tragic fate of Tess.Tess is a beautiful and pure girl at first.Then tragedies happen to her constantly.Under the torment of the hate for Alec and the love for Angel, Tess falls into great despair and she stabs Alec and runs away with Angel.But she is finally arrested and hanged.The story reveals the spirit of determinist defeatism and enforces its shibboleth of predestination, and no amount of human effort can alter its design of darkness.Tess is a paragon of innocence.What she asks for life is simple enough: to be loved and happy.But she is not get it because she is at the mercies of the odds against her.(Two men must appear in her life to confuse and distract her.One is totally evil;the other apparently good.The two both serve as the instruments of Chance.So many coincidences occur in Tess’ life that the hand of Chance is in evidence wherever she goes.)This novel is a mirror for the spirit of the time.Hardy describes his critical attitude towards the unjust treatment of women and his denunciation of the hypocrisy of the social structures an moral codes of Victorian England.

作者风格 篇3

1. 1 作者简介。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 1611 年) 卒于清康熙十九年 ( 1680 年) , 本名仙侣, 后改名渔, 字嫡凡, 又字笠鸿, 号天徒, 又号笠翁。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 是著名的戏曲家和小说家, 同时, 他也是一位有着美妙生活情趣的生活家。李渔年轻时也曾打算走科举入仕之路, 但随着应试的落榜和明清鼎革的大变故, 便断绝了出仕的念头, 李渔自负才气, 选择了一条古代文人少有的人生道路, 既靠卖赋售文来解决自家生计。他刊行自己创作的小说, 经营书坊, 带领自家的戏班在各地演出, 是中国古代别具特色的具有经济头脑的文人。李渔以一种悠游林下的闲情雅兴感知生活、品味生活, 并将对生活的思想和情致反映在奇书 《闲情偶寄》之中, 他在六十岁前后, 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创作和生活经验, 使其上升为理论。康熙十年 ( 1671 年) , 《笠翁秘书第一种》即 《闲情偶寄》问世, 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的结晶。

1. 2《闲情偶寄》 概述。李渔的 《闲情偶寄》 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 共有234 个小题, 以轻松舒缓的笔调阐述了戏剧、妆容设计、园林营造等方面的理论。作者以思考的目光将其综合起来, 上升到更高的文化、精神的审美境界, 书中所展现的艺术文化烙上了以人文本的印记。

1. 3 李渔 《闲情偶寄》的文学价值。《闲情偶寄》是一部堪称中国古代第一部最系统、最全面的理论著作, 寄托了李渔对戏剧、艺术、生活的种种见解和构思, 被后人誉为论述古代生活艺术的百科全书, 李渔的观念始终是追求人情社会自然的和谐完美的关系, 坚守晚明心学思想, 践行快活自适的生存哲学, 是它自己一生中最得意的著作。

2 李渔特有的风格魅力

《闲情偶寄》中李渔从戏剧创作、园林设计、饮食选择等多方面阐述自身的美学思想, 叶朗先生认为李渔是 “中国戏剧史和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杰出人物”[1]。它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著作, 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 1 生活审美情趣。李渔将戏曲作为中心艺术, 以居家、器物、摆设、餐饮等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 它们虽然各不相同, 但李渔都称之为生活艺术, 李渔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生活情趣来表达自身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方法。《闲情偶寄》中花草摆设的选择, 女子的修容装扮, 穷人富人不同的养生之道等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根据论述的对象不同李渔生活审美可以分为女性审美、家居审美、园林审美和饮食审美四类理论, 所以他的戏剧理论和其他理论一样都是为他生活审美化的人生哲学来服务的[2]。

李渔的生活艺术感的产生与实践思想来源于中晚明时期的一般时尚与士风, 他不同与达官显赫的富家子弟也区别于雅士诗人的独具清幽, 他是在追求生活情趣的同时回归到人们柴米油盐的正常生活中, 不脱俗也不避俗。他在生活艺术中不主张奢华, 注重勤俭, 不已昂贵物品的添设为布置方式, 强调利用巧思巧技来美化生活。

2. 2 以人为本的审美观。李渔的思想主线是以人为本的审美观与顺应时势的人生观, 他在 《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写道他幼时常与父亲四处寻医问诊, 所以对他后期时常关注下层平民百姓, 重情崇情的伦理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晚明文化倡言 “情”提倡一种精神高蹈于尘世之外, 所以他思想的主要层面从伦理的维度来说是晚明以来的自然人性论[3], 这对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和生活规划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让生活艺术起来, 让生命美学起来, 让生活符合自身生理的、心理的、文化的、精神的不同层次需要, 这就是李渔的生存哲学, 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生活价值[4], 这是他以人为本审美观的最大体现。《闲情偶寄·颐养部》中 “乐中行乐, 乐莫大焉。”强调人内心的快乐与感受的重要性, 自身的身心愉悦才能颐养天年, 从客观层面上以人为本的反映。 《闲情偶寄·饮馔部》则从人的主观层面出发, 中国是一个注重养生的过度, 李渔从不管穷富都应注重个人身体的保养, “食之养人, 全赖五谷。使天止生五谷而不产他物, 则人身之肥而寿也, 较此必有过焉, 保无疾病相煎, 寿夭不齐之患矣。”强调饮食的重要性, 提倡一种亲近自然的健康饮食模式, 是他受道家崇尚自然的美学观的影响。

2. 3 后现代意识体现。李渔在 《闲情偶寄》 中对戏曲、建筑、服饰等艺术的涉猎与他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紧密的联系起来, 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为主要创作动机, 通过现实物质的基础来满足内心的追求。李渔的思想本体呈现出不合时宜的世俗化、大众化、商业化、审美化的异态意识, 李渔可以视为中国文化界后现代意识的启蒙者[5]。

3 总结

李渔在 《闲情偶寄》中以特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 既含有中国传统美学的韵味与自然, 又赋有时代创新精神。在作品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风格魅力, 是一个身在新朝, 心归前代的实践者, 将晚明社会思潮推向顶端, 艺术生活逐步转向平民化、技巧化, 体现出文人意识转移层次的趋势。

摘要:李渔—晚清个人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追求个性的发展与人的自然享乐情趣, 作为封建时代的有才之人, 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文学的审美特殊性, 他的作品雅俗共赏, 多采用戏拟与反讽的叙事策略。《闲情偶寄》是李渔比较系统的论述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的文学作品, 它是清末明初崇尚民主思想, 提倡人文精神的代表作, 是李渔思想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彰显出新的社会气息。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刘玉梅.李渔生活审美研究综述—以《闲情偶寄》为考察对[J].阴山学刊.2010.23 (06) .

【作者风格】推荐阅读:

油画风格07-15

美式风格07-19

风格把握07-19

歌剧风格07-21

风格差异05-11

媒体风格05-15

动画风格05-31

视觉风格06-01

戏剧风格06-02

学习风格06-14

上一篇:报纸编辑理念的转变下一篇:基础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