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风格

2024-09-18

研究风格(精选12篇)

研究风格 篇1

1 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活动, 译者风格类似于“一种指纹并通过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及非语言的个性特征体现出来。” (Olohan, 2004:147) 然而, 译者风格研究如此复杂症结在于:无论是脱离原文本仅对译文做研究或是脱离原作者仅将目标读者作为研究对象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针对以上问题, 更多的学者开始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 以语料分析和数据统计为依据探究译者所特有的语言使用习惯和特殊的句法结构等特点。

为探讨在语料库辅助下对译者风格的研究策略间存在的异同, 文章选取在基于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a.“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Baker, 2000) ;b.“What happened to God and the angels:an exercise in translational stylistics” (Malmkjær, 2003)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 具体将从研究方法应用、研究方法对比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通过上述对比分析, 对语料库辅助下译者风格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系统的阐释和论述。

2 关于译者风格的定义

在对翻译文体及译者风格进行研究前, Malmkjær从语义和心理语言学两个方面探讨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影响。作者在阐述论述过程之前提出在分析译者风格过程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以作为文章讨论的重中之重。她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言的选择不仅受到文章文体和内容的制约, 同时源文本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与之相比, Baker运用House以语言应用及语言应用者为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译者风格做出初步的界定。随后, 将译者风格与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两者相结合, 最终将译者自身的表达习惯作为影响译者翻译风格的核心因素并将译者风格定义为“留在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及非语言的个性特征。” (Baker, 2000:245)

3 研究方法应用

3.1 Malmkjær关于译者风格的研究

首先, 选取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作品英译本为分析对象, 从在1835年至1866年间在丹麦出版的111个童话故事的英文译本中选取六十份文本对翻译文体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由于研究所选用语料的规模较小且仅限于文学文本, 因此仅选取“The travelling companion”和“The wild swan”两则故事中的十个段落, 主要应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模式主要包括源文本、注释、评注以及译者翻译文本。其中源文本出自同一位作家且译文由同一位译者完成, 具体模式如下图:

Same ST—TT Same

Author ST—TT Translator

在语料库辅助的基础上, Malmkjær在语篇分析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应用语言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之所以难以界定主要原因在于“其缺少自身独有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以及相应的一套研究和实践方法。” (Dornyei, 2007:35) 尽管翻译研究仅是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 在译者风格研究过程中定性研究仍被广泛应用。Dornyei曾提到“语言习得和应用的每一个方面都会受到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以及语言环境的影响, 因此定性研究对于与语境相关的语言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Dornyei, 2007:35) 由此可见, 定性研究不仅可以从语言因素还能够从语言外因素如翻译规范、翻译目的等方面对译者风格进行研究。

在具体论述过程中, 首先引用四段译文并阐述以该文本为译者风格研究对象的原因。通过Dulcken与Howitt的译本对比, 作者认为前者的译文在保持个人风格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个性。例如译者沿用了Tommelise原文中的词汇“spittoon”和“barleycorn”并没有舍弃原文中包含的不文雅词汇和意向。文章第四部分, 作者从两则故事中选出了十个段落并以“原文—注释—译文”的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发现在Dulcken的译文和与文本中宗教语言和宗教氛围具有显著的差异, 译者似乎不愿过多运用类似“God”、“Lord”等特殊名词。译者试图应用特定的象征及隐喻等手法来表述原文意向, 通过具体的例证作者对此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归纳。

3.2 Baker关于译者风格的研究

文章中对译者风格的探讨是在语料库这一新兴的翻译研究方法的辅助下展开的。Lauridsen (1996:67) 认为“研究者可以在两种情况下应用翻译语料库, 即语言分析的目的是对翻译过程作出评估或者是在某个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批评”。翻译语料库的存在将翻译研究转化为实证性研究, 正如Baker提到的“语料库语言学领域技术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将对翻译研究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Baker, 1993:233) 在语料库的辅助下, 文章的分析结构主要如下:

Author a ST→TT Author a

Author b ST→TT translator a Author b translator b

Author c ST→TT Author c

涉及到语料库辅助下的翻译研究方法, 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主要方法。Dornyei曾经提出定量研究过程中的三个步骤:“发现某个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基本的假设;按照特定的步骤收集和分析实证性数据。”Baker在研究过程中以翻译英语语料库中的实证性数据为基础, 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Baker在文章中主要关注的是在文学翻译中不同译者翻译风格的差异。主要论证Peter Bush和Peter Clark两位译者所展现出的彼此不同的语言表达模式和表达习惯。为此, 作者从翻译英语语料库抽取两位译者的译作, 并且上述译作的原作者不同, 原文本也选自于不同的语言。在翻译文本为语料的基础上, 译者主要从类符—形符比, 平均句长和叙述结构以及词项say为切入点对译者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除此之外, 研究还涉及到例如动词过去时, 以“that”和“say”为统计数据关于直接宾语从句和间接宾语从句的分析。一些其他因素也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有所影响如“原文本的选取, 译者自身所处的人文环境和语言环境以及相关的文化和文学因素。” (Olohan, 2004:150)

4 研究方法对比

4.1 数据收集

Baker文中所应用的数据主要选自翻译英语语料库并利用其强大的数据检索能力使所得数据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因此研究者更加倾向于运用定量研究方法, 即应用特定的方法对某些现象进行客观的评估。语料库辅助下的研究方法正是客观准确收集数据的最佳方法并且能够对个别领域的专有词汇作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与英国国家语料库 (BNC) 和柯林斯英语语料库相同, 翻译英语语料库是以翻译文本为收集对象并以不同文学体裁为标准创建不同的子库, 最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客观的语料基础。

相比较, Malmkjær在论证中选取了两本童话故事中的十个段落作为例证进行分析。由于研究所选用的语料规模相对较小且通过文本分析进行论证, 因而更加倾向于定性研究。Olohan表明“定性研究的数据可以来自于很多途径, 通常情况下数据会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尽管定性研究的数据会略显庞杂或繁冗, 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只会对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和句式进行重点剖析论证。

不难看出, Baker以定量研究为依据抽取了相对较为庞大的数据来探析两位译者翻译风格存在的差异。这就对翻译语料库的文本容纳量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正如她所讲“英国国家语料库中收取的是大量的语段, 而翻译英语语料库中包含的是整个语篇。” (Baker, 2004:167)

4.2 数据分析

(1) Malmkjær文章中对文本的分析是以语篇形式尤其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上所述, 定性研究方法下的分析表述更加倾向于以语言为主要手段。Baker以语料库辅助的研究方法中论证主要基于语料库所提供的数据和较为简洁的文本分析, 通过对词汇、短语以及句法结构的检索对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进行分类和论证。

(2) 从数据分析模式的角度看, Baker采用了直线式的论述结构:选取与研究相关的文学作品译本, 通过翻译英语语料库进行相关检索, 收集、筛选、对比所得数据, 获取最终结果。相比之下, Malmkjær数据分析时采用了曲线结构。基于文章的需求, 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重复应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转换等步骤。此外, 两位学者还在论述过程中对论证内容作出了具体的分类, 如Baker就从四个方面探究翻译语料库检索出的数据包括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叙述结构以及词项“say”。

5 语料库对译者风格研究的影响

(1) 翻译英语语料库作为语料库翻译学领域的先驱为翻译研究尤其是译者翻译风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且充实的数据基础。“数据库中包含多种语言作品的英文译本, 且依据不同文体如小说、自传、新闻、杂志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Kenny, 2001:58) 文章中Baker选用了小说和自传两种文体作为分析模板。

(2) 语料库辅助下的翻译研究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翻译的广泛特征包括“显化, 简化和泛化” (Baker, 1993:243) 。例如显化意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倾向于运用多种方法忠实完整地将原文呈现给读者, 而不是遗留一些模糊或不准确的信息。因而, 类符—形符比和平均句长可以证实译者的译文是否由于显化的需要而比原文本篇幅复杂。通过比较, 可以清晰地发现Bush在翻译过程中比Clark应用了更多的复杂句式以达到译者期望的效果。

(3) 在语料库辅助下的译者风格研究主要倾向于定量研究的方法, 且通过百分比的形式清晰地对比出不同词汇使用频率的差异。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 这是语料库翻译研究不可比拟的优势之一。例如, 通过语料库的词汇检索和数据统计, 两位译者使用词项“say”的频率即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显而易见。

6 结语

长期以来翻译被认为是一项非创造性活动, 译者不能有也不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翻译风格。然而随着译者风格研究的深入发展, 更多的人意识到与语言特征和表达习惯相同, 译者的确拥有属于自身的翻译风格。本文通过对两篇探析译者风格文章的研究对比, 探讨在语料库辅助下的译者风格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应用。翻译语料库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更加客观的平台, 研究者可以从多层面、多维度对不同译者的译本进行比较和研究, 从而探析译者独有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

然而, 语料库辅助下的译者风格研究仍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例如:语言外因素包括翻译规范、翻译文本目的等内容的缺失以及翻译语料库自身的局限性。但是, 随着译者风格研究的深入和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 该领域将会有深入长远的发展。

摘要:随着译者风格研究的深入, 更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拥有属于自己的翻译风格包括语言特征和固有的表达习惯。在此过程中, 语料库辅助下的译者风格研究逐渐受到认可和接纳。翻译语料库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数据并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比较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和客观。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两篇译者风格研究的文章探析语料库辅助下的研究方法在译者风格研究中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翻译风格,语料库,普遍特征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Target, 2000 (2) .

[2]Boase-Beier, Jean.Styl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Manchester:St.Jerome, 2006.

[3]Dǒrnyei, Zoltán.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olog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23.

[4]Kenny, Dorothy.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a corpus-based study[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2001.

[5]Olohan, Maeve.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 2004.

研究风格 篇2

全球经济一体化,让很多城市陷入特色危机。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重庆将作怎样的选择?3月1日举行的市规委会专家研讨会上,市规划局公开明确提出,重庆将打造“重庆建筑风格”。

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肌理、一个城市的神态,理当体现出地域特色,城市设计学说中,就有一个“可识别性”的理论。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文脉符号可萃取,有很多历史积淀可挖掘,有很多独特文化底蕴可继承,因此,“重庆建筑风格”的明确提出,很有必要。可据此发现主导重庆城市形态生成与发展的内部动因所在,并可利于文化寻根、可利于城市旅游等营销获利,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摆脱国内当代城市建设中那种盲目崇洋、“千城一面”现象,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庆麦吉可留住地域特色,乃城建规划之正途,这就意味着不应仅仅青睐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路,还应注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独特的城市记忆的留存。尤其那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与人类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具有密切的联系。这方面做得很好的例证,国外有巴黎,国内有丽江。漫步巴黎,随处可见古老的建筑式样,就像特定的历史符号,真实记载着这里所发生的故事,会让你觉得巴黎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走进丽江,其经历了地震毁城后仍坚持用老街老屋式样修复城市,其长久不衰的文化魅力与现实旅游回报,已足以证明“建筑风格地域特色”的价值。

陕西古筝音乐风格研究 篇3

【关键词】陕西古筝 陕西筝发展 陕西筝风格

文章从陕西音乐与陕西地域环境的关系、陕西筝发展、陕西筝乐音律音阶、陕西筝派演奏家、陕西筝曲五个方面来探索陕西筝乐的音乐风格。

一、陕西音乐与陕西地域环境的关系

从自然环境来看,陕西位于我国西北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一带,地表沟壑纵横、气候寒冷干燥。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却非常执着。因此,陕西音乐中一直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情绪。从人文社会条件来看,在历史上,陕西省会西安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古代中华文化交流的中心,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在陕西音乐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既相互交融又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陕西音乐。因此,在陕西音乐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各民族音乐风格,尤其是在其他音乐中看不到的粗犷、豪放、古朴、豁达、乐观、宽容的音乐风格。

二、陕西筝发展

陕西筝又称为“秦筝”,而陕西又是我国古筝的发源地,历史上有“真琴之声”之称。《史记· 李斯列传》载李斯谏秦始皇书曰:“夫击瓮叩击,弹筝搏辟,而歌呼呜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反映了在筝乐在秦代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但随着朝代更替、文化迁移,陕西筝乐逐渐散佚了。近些年来,有关人士开始复兴陕西筝。其中的音乐材料大部分采用了陕西戏曲音乐、民歌音乐。在演奏方面上则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流派的演奏技法。正如曲云在《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中写到:“陕西的专业筝人依据地方戏曲秦腔、迷胡、碗碗腔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西安鼓乐, 以及民歌、说唱形式道情、愉林小曲等乐种进行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陕西筝曲。”

陕西筝在筝派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李宜洺的《承“歌呼呜呜”,兴陕西筝派——周延甲“声腔化”筝乐的追求及启示》中对于陕西筝派是否属于传统筝派产生了分歧。笔者认为虽然近些年来大部分陕西筝曲都是陕西古筝家根据当地民间音乐二度创作得来的,但其音乐素材主要来自陕西当地的传统音乐。因此,陕西筝派既有传统的音乐素材又有现代的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它把传统与现代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是当代古筝音乐发展的精华。

三、陕西筝乐音律音阶

陕西音乐中有“苦音”和“欢音”之分。传统的陕西筝常为陕西戏曲伴奏,因此在音律音阶方面大多遵循了陕西戏曲的音律音阶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陕西筝曲七声音阶中出现两个特殊音即“微升4”和“微降7”。正如邵吉民在《<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中这样写到:“陕西地方戏曲很多, 但具有独特风格为代表的三大剧种(秦腔、眉户、碗碗腔) ,他们在音阶构成、音律音准方面, 有其共同的特性,其表现为微调式的七声音阶,在这七声音阶中,有两个特性音〔又称偏音)‘4’与‘7’ 在音律上高低带有微差。‘4’音偏高(接近于“#4”)‘7’音偏低(接近于‘b 7’)。” 具有这两个特殊音的曲调我们称为“苦音”。曲调中多运用“3(mi)”和“6(la)”的称为“欢音”。在陕西筝曲中“欢音”和“苦音”是交替使用的,经常在演奏中从“3(mi)”变化到“4(fa)”;“6(la)”变化到“7(si)”。因而造成了色彩丰富的陕西音乐。在除此之外,音律音阶还有上行大跳下行音阶的规律。一方面,音阶在上行时运用大跳体现了人民爽朗豪放的性格,在下行时多用下行音阶描写了劳动人民农作后的窃窃私语生活情境。另一方面,上行跳跃音阶的高亢、活跃性和下行级进音阶的糅合、委婉性交替结合,使陕西筝曲的音乐更加的丰富多彩。

四、陕西筝派演奏家

当下最重要的陕西筝乐家当属周延甲(山西)先生。他是陕西筝派的领军人物,为陕西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周延甲创编了许多陕西筝曲的优秀作品:《秦桑曲》、《绣金匾》、《姜女泪》等。其次,提出了“秦筝归秦”的主张,复兴陕西筝乐。他是西安音乐学院古筝教育的先辈。最后,周延甲对陕西筝乐“声化腔”的贡献。除此之外,周延甲先生的学生曲云(山东)和周延甲的女儿周望也为陕西筝乐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曲创作的乐曲《香山射鼓》为陕西筝乐又增添了一颗耀眼的明珠。筝乐大师曹正曾这样评价曲云“曲入云霄,名副其实”。曾撰誉她为“开元(公元713年)第一筝手薛琼琼再世”。

五、陕西筝曲

周延甲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所创作的《秦桑曲》是陕西筝的代表作。乐曲描写了一位女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此曲借用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中的“秦桑”二字命名。这首乐曲曾在“山城杯”中获创作一等奖。乐曲的首段较为悲壮,第一主题以慢板的思念音乐进入,第二主题以小快板的急迫音乐贯穿。

周煜国于2002年创作的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是陕西现代筝乐的代表作。乐曲以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为素材创作而成,曲名取自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描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该乐曲是在筝曲《乡韵》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并加以钢琴协奏,使得音乐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欣赏性。乐曲《云裳诉》将传统筝曲和现代筝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中西结合形式的发展与继承。

虽然陕西筝在历史的长河中曾一度散佚,但今天的新陕西筝派仍然被社会认可。这不仅是由于秦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是因为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以及众多作曲家、演奏家的共同努力,因此陕西筝乐有着极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曲云.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96,(4).

[2]]李宜洺.承“歌呼呜呜”,兴陕西筝派——周延甲“声腔化”筝乐的追求及启示[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 ,(4).

[3]邵吉民.<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J].

[4]王正强.秦腔音乐欣赏漫谈[M].人民音乐出版社.

研究风格 篇4

本研究建立在长期从事思维科学研究的田运教授所提出的思维第三定理的理论基础上, 从信息论的角度对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纵观以往的研究这是个全新的尝试。

一、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关系的理论模型

1. 四种思维风格的提出

田运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思维科学》一书中提出, 一个人的思维性质是由收受的信息结构形成的。列举了四种思维性质 (习惯) , 即主观性思维、客观性思维、能动性思维和惰性思维[1]。习惯是一种具有稳定倾向和独特品质的活动, 这与斯腾伯格关于思维风格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根据田运的观点得出, 思维中信息与模式并重但更重信息是客观性思维风格;思维中只重模式不重信息是主观性思维风格;思维中注重优化模式以弥补信息不足或尽力搜索解题所需信息达到问题获解, 是能动性思维风格;思维中不作模式优化也不尽力搜索信息, 坐等信息到来见难而退, 是惰性思维风格。

2. 教学风格偏好的四种结构形式

教学风格偏好指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喜好程度, 主要指学生偏好接受哪种信息输出结构。从信息学的角度如果假设信息源全部信息量为1, 信息量为1的称为饱和信息, 信息量为0的称为空壳信息, 信息量为0~1之间的称为含熵信息, 信息量为-∞的称为黑洞信息。根据学生对收受不同信息结构形式的偏好, 形成了四种教学风格偏好即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1]。

3. 基于田运思维第三定理理论构建思维风格与教学风格偏好关系的理论模型 (见图1)

(1) 个体若属于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形成解决问题中注重信息, 积极主动地优化脑内模式的思维习惯, 形成客观—能动型思维风格。

(2) 个体若属于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形成解决问题中重模式不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主观—能动型思维风格。

(3) 个体若属于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养成消极被动地保守脑内原存模式但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客观—惰性型思维风格。

(4) 个体若属于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就会养成消极被动地保守脑内原存模式, 不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主观—惰性型思维风格。

二、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问卷编制和施测

1. 问卷介绍

在上述建构的理论模型上, 运用文献综述法、个案法、观察法、测验法编制了《二维思维风格问卷》和《教学风格偏好问卷》。

(1) 《二维思维风格问卷》采用5级记分制, 正向题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 反向题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5~1分。问卷共有50个项目, 包括主观-客观因子和能动-惰性因子两个维度,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54。对样本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 《教学风格偏好问卷》采用5级记分制,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该问卷共有20个项目, 包括饱和信息偏好因子、含熵信息偏好因子、空壳信息偏好因子和黑洞信息偏好因子四个维度,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以上。对样本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 具体施测步骤

步骤一:由研究者及当堂任课老师担任主试, 研究者对参与测试的任课老师事前进行训练。测试时间大约20分钟,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测试后当场收回;

步骤二:被试抽取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收回问卷1100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 共获得有效问卷1057份;

步骤三:预测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对学生思维风格、教学风格偏好及两者关系进行分析, 验证本研究的假设。

三、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的相关、回归分析

1. 思维风格与不同教学风格偏好的关系

将1057名学生的思维风格总分从低到高排序, 前33%作为低分组, 后33%作为高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教学风格偏好上的差异。结果显示F检验和T检验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 小于0.001, 差异显著。说明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其教学风格偏好也不同。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对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进行相关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 学生的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的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

2. 教学风格偏好与不同思维风格的关系

将1057名学生的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从低到高排序, 前33%作为低分组, 后33%作为高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比较各维度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思维风格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在主观-客观思维风格上, 除空壳信息偏好的T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053, 差异不显著, 说明学生在这个维度上高低分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余F检验和T检验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 小于0.001, 差异显著, 说明不同教学风格偏好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维风格。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为了进一步探讨学生的教学风格偏好与思维风格的确切关系, 分别以思维风格的各个维度作为因变量, 以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为预测变量,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见表2) :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是思维风格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 黑洞信息偏好对思维风格最具预测力, 空壳信息偏好对主观-客观维度思维风格预测力相对弱些。

3. 思维风格与教学风格偏好存在相关性

(1) 客观—能动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积极主动地优化原有思维模式和尽力搜索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风格

(2) 主观—能动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在解决问题中能主动优化原有思维模式但不重信息的思维风格。

(3) 客观—惰性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含熵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对原有的思维模式过分依赖但能搜索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风格。

(4) 主观—惰性型思维风格的学生具有空壳信息教学风格偏好、饱和信息教学风格偏好和黑洞信息教学风格偏好, 观察发现此类型学生有在解决问题时对原有的思维模式过分依赖同时坐等信息到来的思维风格。

学生的思维风格和教学风格偏好存在相关性, 教学风格偏好各维度对思维风格能进行有效预测, 建构的理论模型见图1成立。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检验了田运关于思维信息论的第三定理, 研究结果将对学校各类学科的教育、教学组织及评估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田运.思维科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3) .

[2]杨志良, 郭力平.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 2001 (3) .

[3]李如密.教学风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贺雯.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效能感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 .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风格研究 篇5

一、风格的含义及其形成要素

(一)风格的含义

风格是指某种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就一部作品来说,就是有自己的风格;就一个作家来说,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来说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事物之间区别的标志。风格不同于一般的个性或特色,它是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该事物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某事物在发展阶段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或达到了成熟的标志。

其实风格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成为人类丰富感情和复杂行为的有力表达。风格活跃在宗教中,比如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神庙,中世纪的哥特式大教堂与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的教堂,其外观的不同,也正反映着不同的信仰追求。风格也投身于政治,凡尔赛宫所炫耀的“宫廷艺术”,其实是路易十四巩固王权专制观念的一种手段;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则反映了人们对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共和理想的向往。更为微妙的是文化生活,同样也不会被风格所遗漏,比如玛丽一安托瓦内特王后的金色书房,正是法国上流社会社交沙龙的伴生物。因此,风格反映的永远是某个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流动不息,一个事物的生命力,有时候就掌握在“风格”的手里。

(二)风格的形成要素

风格的形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主观因素(或称内部因素)和客观因素(或称外部因素)两个方面。风格就是在主观和客观诸因素的交互作用和统一中表现出来的。主观因素,是指某个事物的自身条件,包括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内部结构等。这些因素本身多角度影响风格的形成。除了主观因素外,风格的形成还要受到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所处环境、发展阶段等。

独特风格的形成,固然有所承传,但更重要的是独创。风格上的独创性,就是要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通过辛勤的探索,积累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风格就是创新。没有创新,谈不上风格。靠模仿永远不会有自己的风格。

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风桕研究的意义

(一)风格研究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需要 干部教育培训风格作为培训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在培训个性化的追求中被人们所瞩目乃是一种必然结果。

(二)风格研究是形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特色的需要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是一所新创办的国家级干部学院。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办学要求,学院就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就必须借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教育培训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走出一条既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国情,又面向世界,既反映干部培训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特点,能够满足广大干部专业化、多样化、高层次学习需求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就必须做到既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又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独特的人文资源、丰富的教育资源,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充实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和教育干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

因此,系统总结正式办班以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个性化培训的实践经验,演绎出其中蕴涵的哲理并加以升华,使鲜活的经验成为艺术地把握学院风格的源泉。研究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风格形成的主客观途径方法,帮助广大教职员工更好地走自己的路,最终形成学院独特而鲜明的培训风格,使教学艺术的百花园流光溢彩、争奇斗妍。风格即生命力,即形象,即个性,一句话,风格就是与众不同之处。只有与众不同的井冈山干部学院才能与众多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院校,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才能承担干部培训的不同任务。只有这样,建设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才有实际意义,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风格的内涵

为了实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功能定位,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各项培训任务,要在既有党校、行政学院这些主阵地,又有各部门各系统的干部培训院校和培训中心,也有依托高等院校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的培训机构,还有与国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及开展远程教育和社会化办学的各种培训机构的格局下占有一席之地,真正达到国家级干部学院的培训水平,形成学院独特的培训风格就显得尤为迫切。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风格的主要内容是:

(一)建筑风格:红色、庄重、朴素、大方,园林化、生态化的江南徽派建筑风格

(二)教学风格:含蓄、激情、传统、忠诚,大网络、运动式的现场培训风格

(三)管理风格::热情、严谨、规范、适时,社会化、人性化的人文管理风格

行政管理从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着手,努力实现人性化、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管理目标。人性化就是在管理中讲究管理文化,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专业化就是要将各种事务性工作细化分解成若干项,比如:公文制发、公文传递、信息采编、会议准备、档案管理、机要工作、保密工作、年鉴编辑、接待工作,等等。在此基础上,各人按照分工,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努力做专、做细、做精,达到专业化的水平。流程化就是对那些稳定性、重复性的重要工作要进行流程描述,尽量剔除一些可有可无的环节,充分考虑顺序、时间、空间的布局是否合理,最后设计出合理的工作統程。标准化就是克服管理中的随意性、无序性、粗放性。对每一项工作都要制订标准和要求,形成固定的格式和规则,统一各种表格、称谓等。信息化就是要建立阶段性工作安排、部门工作月报、学院工作月报、大事记、接待工作安排表、领导批示周报、每周来文统计表等信息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全院上下都能及时全面掌握和了解学院所有的工作情况,形成政令畅通、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推进的局面。

后勤管理按照专化、优化、量化的“三化”精细化要求,实现“保障有力、管理高效、服务人性化”的管理目标。

教学管理具有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实现“流程化、数据化、表格化、标准化、预案化、督导制”的管理标。对教学管理各项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用数据说明,进行量化管理;对各项教学工作尽可能设计各种表格进行教学信息管理;对教学调度、资源配置、教学督导、教学评估和教材、教具发放应形成工作规程。教学管理最终要做到“精、准、细、严”四个字:即强调专业化,精益精神、创新思想与持续改进意识;强调数据化,精确性;强调流程化,精细化;强调系统性,协同作战。

学员管理按照管理严格,协调主动,服务热情,引导正确的要求,形成积极学习、思想活跃、团结协作、严密有序的总体目标。

四、提升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风格的措施及对策

(一)形成与革命传统教育相适应的建筑风格

(二)根据不同的专题内容及不同的现场教学情景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师教学艺术风格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型”行政管理风格

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先人后物”的原则,不能“先物后人”,更不能“见物不见人”,要始终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以谋求人的全面、自主、和谐发展。

(四)形成“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后勤管理风格

(五)形成具有“人本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的教学管理风格

(六)形成管理服务相互促进的学员管理风格

加强学员管理,努力实现“管理”与“被管理”两者的和谐。学员管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组织员、联络员既是学员的服务者,又是学员的管理者。处理和解决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努力实现两者的和谐,保证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是学员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坚决克服因工作对象是领导干部而产生的“不便管”、“不好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认识,大胆管理,严格要求。

要讲究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艺术,使学员乐于接受,自觉地服务。善管,主要是抽好服务工作。以学员为本,努力实现“服务”与“学习”两者的统一。以学员为本就是在布置工作时要点到为止,不要去强调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要贴近学员,了解学员,对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了解学员对教学的需求和意见,熟悉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情绪变化。

五河民歌现有风格的研究 篇6

关键词:五河民歌 风格 分类 艺术特点

五河民歌作为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的优秀代表,在2006年便被安徽省省政府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在2008年被国家文化区定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把五河民歌代表作品《摘石榴》收入央视民歌博物馆。随着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五河民歌的继承与发展需要我们去重视,而进行五河民歌现有风格的研究是对当前现状的明确认识,更是对继承发展五河民歌有着重大意义。

一、五河民歌的发展

五河县自古便有“鱼米之乡”之称,五河民歌便是在如此优质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历史土壤中产生的。根据已有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五河民歌自明代以来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都是十分丰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以霍贤伦为首的著名民歌歌手诞生,他们在推动五河民歌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大批工作者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深入民间搜集五河民间民歌、舞蹈等,并进行了整理,推出了多首优秀的曲目。五河民歌在继承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传唱度的曲目,如《摘石榴》、《秧号子》、《十月探妹》。总体来说,五河民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之间的音乐主题、节奏、旋律等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只不过是用了不同的手法而产生了不同的特色。五河民歌的发展是交融的,随着交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将不同地方的民歌带向了五河县,但这些民歌在五河地区流传之后,就改变了原来的面貌,逐渐具有了五河民歌的特色。

二、五河民歌现有的音乐风格

五河民歌在发展进程,逐渐发展为既具有自身风格,又具有现代社会文化生活气息的音乐形态。五河民歌现有的音乐风格也不在局限于传统的五河民歌形态,现在已经发展为综合性的形态,所以在讨论五河民歌现有的音乐风格中,我们既要从传统的分类出发,也要联系实际挖掘其现有的艺术特征。

(一)五河民歌的分类

五河县的地理环境特殊,所以形成的民歌中有小调、号子,而没有山歌。

1.号子

号子主要创作演唱于劳动者的生产劳动过程之中,常常与生产劳动具有直接的联系,并体现出了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状态。五河县优质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五河县带了天然的优势,但在雨水季节中会因为雨水过于丰沛导致河水破堤而出,淹没了农民们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所以,当地人民会通过修建堤坝的形式来维护当地的环境,以防产生意外。在修建堤坝的过程中,农民就喊“打夯号子”。打夯号子采用的是“一唱众和”的形式,领唱会唱出歌词的主要部分,和唱的便是部分衬词,《淮河大堤长又长》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打夯号子的具有旋律简单、节奏性强的特点,在喊号子的过程中,大家会根据号子的节奏来进行劳作。打夯号子婉转有力的声音常常会响彻在堤坝之间,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候,用号子喊出了他们的乐观积极,喊出了他们的热情。

五河民歌中的号子还有一类便是秧号子,这类号子是劳动者在从事田间劳动中演唱的,秧号具有节奏律动长的特点。领唱一共会唱四个小节,大多落音的G宫上。和唱与领唱之间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这样形成了十分有趣的互动。秧号子的代表主要有《秧号子》、《起秧号子》等。总得来说,号子大多是以已有的唱腔,不同号子编有不同歌词,所以具有很好的流传性。

2.小调

小调是五河民歌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流传最广、演唱价值最高的。在五河县文化体育局编著的《五河民歌选》一书收录的六十首民歌中,小调就有五十四首,可见小调的在五河民歌中的地位。在众多优秀的小调中,受到评价最高的便是《摘石榴》了。《摘石榴》是一首男女对唱形式的情歌,主旋律平稳悠扬,演唱起来十分上口,故备受传唱。《摘石榴》的总体调式结构为“A宫——E宫——E徽——B商——E徽”,一共有五句,每一句的句法形式也是不同的。《摘石榴》丰富的调性色彩、句法结构,从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一种融合,这也是为什么《摘石榴》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唱的原因之一。

(二)五河民歌的艺术特点

五河民歌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形成了更为多样化的形态,题材内容更是涉及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始具有时代性的艺术特点。五河民歌的艺术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类:

1.对劳动生活的赞美

劳动生活是滋生五河民歌最为原始的植被,丰富有趣的劳动生活,让人们感受了生活的快乐、丰收的喜悦。五河民歌的歌词中常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劳动人民的画面,展现出了一幅幅优美的山水风光画卷,表达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就以《金山银海收到家》为例,歌词中将劳动果实比喻成了金山银海,就形象的表达出劳动人民对自己辛勤劳动果实的喜爱。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民歌来表达对劳动生活的赞美,是劳动人民最为质朴的表达方式。

2.赞扬爱情的美好

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爱情都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五河民歌中,就有大量优秀的民歌是歌颂爱情的。人民是质朴的,他们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纯真的,音乐是他们最为大胆的表现,在《摘石榴》中就用诙谐的语言来表达着他们之间质朴简单的爱情,更表达出那个年代人民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一首首简单质朴、生动优美、情感丰富的民歌,串联成了一幕幕生活故事,表达出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赞扬。

3.描绘优美的风景

五河地区优美的自然风景是五河人民创造民歌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他们将日常事物进行加工创作,用“麦田”、“荷花”、“蝴蝶”、“桃花”等最为简单平常的事物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美景,唱出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正是人民怀抱着用歌声唱出美景的愿望,实践着大声唱出自己家乡的想法,造就一大批与风景相关的歌曲,如《四季颂淮北》、《五河五条河》等。

参考文献:

认知风格发展研究 篇7

1. 场依存———场独立

场独立与场依存型是人类认知风格中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场”指周围环境, 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感知。所谓场独立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是指在充满干扰项的视觉场中具备分辨出某个具体相关项的能力。场独立型指个体凭借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 从自己的感知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场依存型则完全相反。

最早测试场依存和场独立的心理测验是身体调节测验 (Body adjustment test) , 而后这一测验改进为棒框测验。经过进一步的发展, 测试场依存和场独立的测验发展出纸笔测验:镶嵌图形测验 (Embedded Figures Test, 简称EFT) 。

场独立风格的学习者一般从整体区分局部, 不易由于背景的变化而改变, 比较自主, 能独立对信息进行重组。另外, 场独立风格学习者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其与整体的关系。

2. 整体———序列思维

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和施克特 (Pask&Scott, 1972) 最早提出“整体———序列思维”。

Pask通过实验表明, 有些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倾向于采取整体策略;有些学生则倾向于采取系列性策略。但这两组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时, 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水平, 尽管他们达到这种理解水平时所采取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Pask的研究, 主要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 进而对这种方式进行归纳, 属于整体性思维还是序列性思维,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个体的信息加工的策略, 而非认知风格维度的概念。

3. 聚合———发散型

聚合和发散型认知风格是研究较多的一个维度, 它最早由吉尔福德 (Guiford, 1967) 提出。

后来, 赫德森 (Hudson, 1968) 进一步发展了这个风格模型。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物体用途测验的成绩差异上。他发现, 即使学生的智商很高, 但在物体用途测验的成绩上还是会有极大的差异。他把那些想不出物体的不明显用途的学生称为“聚合型思维者”;把那些能讲出极多用途的学生称为“发散型思维者”。 (1)

4. 冲动———沉思型

这种认知风格是卡根 (Kagan et al., 1964) 及其同事提出来的。研究发现, 学习者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1) 认知冲动型:对各种可能的选择做出简短的回顾后, 迅速做出决定, 往往出现较多的错误;

(2) 认知反思型:在做出反应前深思熟虑, 认真思考所有可能的选择, 犯的错误现对较少;

(3) 迅捷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而且犯的错误较少;

(4) 缓慢型:反应较为缓慢, 而且犯的错误较多。

这一认知风格主要是通过匹配熟虑图形测验 (MFFT) 进行测评, 通过这类测验, 可以识别出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

5. 齐平———尖锐型

豪兹曼和科莱因 (Holzman&Klein, 1954) 最早采用平型和尖锐型这一术语来指称认知风格。Holzman&Klein认为“某些个体过于简化他们的知觉 (粗放加工) , 而另外一些个体则倾向于以一种复杂、分化的方式来知觉任务, 很少显示出同化 (敏锐加工) 。”

对于“齐平和尖锐”的测量, 通常采用图形化测验 (Schematising Test, Holzman&Klein, 1954) 。

赖丁等人认为:“从粗放到敏锐这一连续体, 是在个体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 更为具体地说, 这涉及记忆结构从‘流动’到‘稳定’的发展, 或者说是过去和现在的表象从‘概括’到‘不断’分化的发展。” (2) 因此, 齐平型认知风格的人善于利用先前事件同化新事件, 尖锐型者善于区别对待先前事件和新事件, 不易于混淆记忆中相似的内容, 甚至可能夸大它们之间的差异。齐平型学习者与内向型个体有很多相似之处。 (3)

6. 言语———表象型

心理学家佩维奥 (Paivio, 1971) 是双重编码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在信息的存储、加工与提取中, 存在着视觉表象和言语两种表征方式;而且, 这两种表征方式同等重要。 (4)

在Paivio研究的基础上, 赖丁 (Riding) 及其同事发展出一种形象编码测验, 以区分言语型和表象型这两种表征方式。

学者赖丁 (Riding) 等对从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这两个维度对以上认知风格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整理。见下表 (赖丁, 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 : (见下表) (5)

二、教师的认知风格类型研究

在教师认知风格上的研究, 多是基于叙事和课堂观察的个案研究。威特金 (1977) 认为:“具有场依存认知风格倾向性的教师, 一般认为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比搞讲座的授课方式要好。相反, 具有场独立认知风格倾向性的教师, 则强调讲座型的授课方式。” (5) 戈登和格拉斯 (1978) 则认为“场依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于错误, 极少批评。而场独立型的教师刚好相反, 比较注重学生的错误” (6) 。国内学者李寿欣、孟庆茂 (1999) 在研究中发现“场依存的女教师, 她们给予匹配学生以更多的时间, 更多的表扬, 提更多的问题”。同时, 他们还发现“场依存的教师偏爱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 喜欢与学生有相互作用过程的富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刘莉 (2011) 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认知风格的调查发现, 对外汉语教师的认知风格与其教学模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具体表现为: (1) 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使得教师倾向于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挨个儿回答问题, 直到答对为止; (2) 审慎型的认知方式使得教师注重条理与细节, 严格遵守教学大纲, 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 让学生深思熟虑后再回答问题; (3) 发散型的认知风格使得教师对于多个答案的情况处理得当, 从容自如, 教学中体现出模糊思维的特点, 常会让学生概括大意, 考试的时候以选择性题目居多; (4) 齐平型的认知风格使得教师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 认为教师充当权威者的角色, 不喜欢课堂上质疑教师的学生, 而喜欢谦虚听话的学生, 愿意让学生齐声朗读。 (7)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的学习特征.外国教育资料, 1999 (1) .

[2]王添淼.场独立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07 (6) .

[3]王添淼.基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J].汉语学习, 2009 (4) .

[4]吴思娜, 刘芳芳.不同认知风格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学习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 (4) .

[5]Pask, G.And Scott, B.C.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in-dividual compet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Studies 4, 1972:217-53.

[6]Guilford, J.P.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York:McGraw-Hill, 1967.

南京民国风格建筑研究 篇8

一、南京民国风格建筑产生的背景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缩影, 我们想要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南京民国建筑, 就需要先了解建筑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原因。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建筑在近代化进程中也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因此一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期, 既有新城区、新建筑紧锣密鼓的快速转型, 又有旧乡土建筑依然故我的推迟转型;既交织着中西建筑的文化碰撞, 也经历了近、现代建筑的历史搭接。而这一点, 在南京民国风格建筑也有所体现, 形成了其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特点。 (1)

这一时期, 《首都计划》产生了巨大影响。1927年4月18日, 中华民国恢复首都南京后, 国民政府商议办理国都设计事宜, 由美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墨菲主持制定南京首都规划。经过一年的努力, 于1929年12月完成了近代南京历史上第一份城市规划文件——《首都计划》。虽然这一计划受到了日军侵华和国家内战的影响未能充分落实, 但熟悉南京的人们都知道, 《首都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在南京城各种功能区的形成。比如, 现在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建筑都是都位于鼓楼一带。

就经济而言, 一战期间,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同时辛亥革命的推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激发了民族资本家的热情,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出现短暂的春天。这也为民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 主要是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20世纪初期, 西风顺势东渐,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本土文化的极大转变。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艺术等西方先进的新学说、新思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本地文化, 出现了东西文化极大碰撞与交汇的局面。这一点体现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对西方建筑的克隆, 变异, 与结合的过程, 把传统的木构架体系与西方的混凝土结构相融合,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另外还有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民国时期, 南京的市民慢慢从以伦理道德为主的价值观转变到重实际的价值观上, 这在民国居民建筑上有所体现。例如, 在颐和路两旁的居民区大多仿照欧式建筑风格。但这种转变仍处于低态发展的状态, 多流于改变表面的、外在的形式, 未能触及思想、观念等文化的本质。其主要表现为西式的外表形制、中式的内部布局等。

从主观方面而言:南京民国建筑的一些建筑是根据当时官员个人的意愿选址建造的。比如中山陵的选址, 原因是早在民国元年, 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 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 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 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 前临平川, 气势十分雄伟, 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 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 以安置躯壳尔。" (2) 因而就有了现在闻名世界的中山陵。

另外优秀建筑师对民国建筑风格的影响也是功不可没的。民国建筑无论是对东方古典风格的沿用与革新, 还是对西方现代性的解读, 设计手法的理性追求始终是民国建筑师们的初始动机。这种理性设计思路, 一方面体现在装饰形制的创造、突破、改良上, 另一方面是建筑师对西方建筑装饰功能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崇拜。引入西方建筑先进的材料与技术, 利用西方建筑理性的构图与布局对东方传统建筑做出改变与调整, 在满足现代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于装饰上尽可能更多地展现本民族传统建筑的特征。

民国时期, 一大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云集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形成了我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他们既受到欧风美雨的沐浴, 又经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建筑设计中, 他们以现代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成功地将中西方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设计出形式多样、富有震撼力的杰作。 (3) 这些建筑师中代表人物有吕彦直、杨廷宝、童寯、刘敦桢、赵深、陈植、陆谦受、范文照、过养默、赵志游、梁衍、徐敬直、刘福泰、卢树森、李锦沛、董大酉等。

二、南京市民国风格建筑研究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 涌现出大量的民国建筑。而这些建筑类型齐全、风格多样, 成为后人研究的宝贵资源。参考众多学者的研究, 我们认为南京民国风格建筑主要分为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建筑、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新民族形式的建筑、西方现代派建筑六种风格, 本文将对这六大风格一一进行分析。

(一) 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

此类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 大多数是单层, 少数是双层, 宫殿、庙宇多为重檐歇山顶, 民居多为人字顶。民国时期, 这一形式的建筑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风貌, 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 (4)

这一风格的典型建筑有栖霞寺、煦园 (总统府西花园) 、瞻园 (中统局) 、鼓楼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江南贡院 (南京市政府) 、朝天宫 (首都高等法院) 、武庙 (考试院) 等等。其中煦园是我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作, 其中的石舫、忘飞阁、夕佳楼、漪澜阁等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二)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风格建筑 (5) 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有学者研究指出, 国立中央博物院 (现为南京博物院) 是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成功典范, 他们认为南博建筑造型是中国古典宫殿样式, 而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 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是折衷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 (6)

国立中央博物院从建筑外部方面, 采用的是仿辽代建筑风格, 包括大殿、露台和配殿三部分, 九开间的仿辽庑殿上敷棕色琉璃瓦, 屋面平缓, 斗栱粗壮。在建筑内部方面, 采用了现代西方的建筑风格, 比如陈列室, 被设计成平屋顶式的结构。除此之外, 博物院内部材料的选用也都是西方引进的以水泥为主的建筑材料。

(三) 西方古典式的建筑

大约在20世纪初, 古典主义建筑 (7) 出现在南京民国时期, 它的代表建筑有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科学馆、生物馆、体育馆, 以及建于1936年的新街口中央银行南京分行等等。我们将以国立中央大学为代表介绍这一风格建筑。

国立中央大学的建筑 (如大礼堂、生物馆、科学馆、体育馆等) 明显受到西方建筑史上折衷主义复古思潮的影响, 用西洋古典建筑式样的建筑外壳去包装具有现代特点的使用空间, 以此来显示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其中, 国立中央大学的大礼堂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共三层。正门朝南, 门厅立面上部为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大礼堂顶部为钢结构穹隆顶, 高34米, 外部如球体状, 用青铜薄板覆盖, 自然锈蚀的铜绿形成一层保护膜。球体顶部建有八边形采光窗。

(四) 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

此类风格的建筑是中西方的建筑师力图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和西方现代建造技术结合起来而作出的一种尝试, 19世纪后期在南京开始出现。这一风格的代表建筑有1917~1926年之间建造的金陵大学, 此后, 这种风格的建筑扩大到大型纪念性建筑、行政性建筑等各类建筑中。此类建筑尤以中山陵享有盛名。

1.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具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建筑有北大楼、东大楼、西大楼、礼拜堂、图书馆和以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学生宿舍等等。这些建筑物一律都是青砖墙面, 歇山顶, 上覆灰色筒瓦, 建筑造型严谨对称, 进深较大, 窗户较小, 显得封闭稳重, 体现了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特征。

2.中山陵

陵墓全局图案呈一警钟形, 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 庄严简朴, 别创新格, 中山陵堪称把政治与艺术完美地结合为一体的建筑艺术杰作。

其中中山陵祭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仿古宫殿式建筑, 它把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 吸取了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 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 并具有西方石造建筑的永恒纪念性, 建筑的色彩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重檐歇山顶, 上覆蓝色琉璃瓦。檐下各筑石斗拱飞檐二层, 堂之南面有三个拱门, 上刻花纹, 各门设梅花空格的紫铜门二扇, 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 在中门上嵌孙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五) 新民族形式建筑

20世纪30年代, 中国一些有见识的建筑师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的矛盾, 同时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 费时费工, 以及建筑格局呆板, 于是提出了创新的主张, 反对繁琐的复古主义形势, 反对大屋顶, 探索将中西方建筑有机融合起来, 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建筑。代表性建筑群有中央体育场、紫金天文台、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和国立美术陈列馆、音乐台等等。

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的中央体育馆, 是民国时期远东最大的体育场。中央体育场在建筑功能上吸收了西方体育场的先进经验, 因而布局合理, 场地开阔;而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牌楼及细部装饰, 因此整组建筑显得坚固壮观、协调统一 (8) , 属于新民族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六) 西方现代派建筑 (9)

30年代中期, 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影响到中国, 建筑师们紧跟时代的脉搏, 在南京等地也设计建造了这一风格的建筑。代表建筑有原最高法院大楼、地质矿产博物馆、大华大戏院、福昌饭店等。在民居方面, 代表性的里弄住宅如钟岚里、五台新村、板桥新村等;在花园别墅方面, 以山西路、颐和路、北京西路一带新住宅区的各式小住宅为代表。

钟岚里位于南京市梅园新村纪念馆的对面, 建于1937年, 民国时期是中南银行的职工宿舍, 保存完整。钟岚里当街, 有一排接近两百米长的联排式住宅。这排住宅“灰砖灰瓦”, 为新式石库门建筑, 有着统一的二层楼和当街小阳台, 顶层各设有一个突出的阁楼, 钟岚里“石库门”的门, 是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 穿过弄堂口, 里面有三十多幢民国建筑。

以上便是我们关于南京民国风格建筑其背景及六大风格的研究与介绍, 受篇幅所限未能更细致的叙述。受学力所限, 难免有所纰漏, 还望学者专家以及对本文感兴趣的友人多多指导!

注释

11 李少林.《中国建筑史》2006年4月.

22 陈巍然.《智慧的结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3月版, 第93页.

33 《建筑时报》.《南京民国期间建筑浏览》, 2003年8月11日

44 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评析》, 2002年第62期.

55 折衷主义风格建筑: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 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它将过去各种知名的建筑风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其特点是自用组合各种建筑形式, 不讲究固定的法式, 只讲求比例匀称, 注重纯形式的美.

66 牟婷:《南京民国建筑的风格和形式——解析南京博物院的民国建筑语言》, 艺术百家, 2008年第105期.

77 古典主义建筑:17世纪后期从法国兴起的一种建筑, 其特点是以古典柱式为构图的基础, 突出轴线, 注重比例, 强调对称, 讲究主从关系。这种风格的建筑多被应用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

88 《民国的踪迹:南京民国建筑精华游》.北京市: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6页.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研究 篇9

一、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分析

最初的软件体系结构是Mainframe结构——客户、数据和程序都被集中在主机上,通常只有少量的GUI界面,对远程数据库的访问比较困难。随着PC的广泛应用,该结构逐渐被淘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Client/Server分布式计算结构,应用程序的处理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分担。随着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这种结构在系统的部署和扩展性方面暴漏出不足。随着Internet的发展,一个更灵活的体系结构“三层/多层计算”体系结构应运而生。

Garlan和Shaw将通用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总结为以下几类:

1. 数据流风格:

批处理序列;管道/过滤器。2.调用/返回风格:主程序/子程序;面向对象风格;层次结构。3.独立构件风格:进程通讯;事件系统。4.虚拟机风格:解释器;基于规则的系统。5.仓库风格:数据库系统;超文本系统;黑板系统。

下面将介绍几种主要和经典的体系结构风格和它们的优缺点。

1.C2风格。C2体系结构风格可以概括为:通过连接件绑定在一起的按照一组规则运作的并行构件网络。图1中构件与连接件之间的连接体现了C2风格中构建系统的规则。

C2风格是最常用的一种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从C2风格的组织规则和结构图中,我们可以得出,C2风格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中的构件可实现应用需求,并能将任意复杂度的功能封装在一起;(2)所有构件之间的通讯是通过以连接件为中介的异步消息交换机制来实现的;(3)构件相对独立,构件之间依赖性较少。系统中不存在某些构件将在同一地址空间内执行,或某些构件共享特定控制线程之类的相关性假设。

2. 数据抽象和面向对象风格。

目前软件界已普遍转向使用面向对象系统,抽象数据类型概念对软件系统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风格的构件是对象,或者说是抽象数据类型的实例。对象是一种被称作管理者的构件,因为它负责保持资源的完整性。对象是通过函数和过程的调用来交互的。图2是数据抽象和面向对象风格的示意图。

面向对象的系统有许多的优点:

(1)因为对象对其他对象隐藏它的表示,所以可以改变一个对象的表示,而不影响其他的对象。(2)设计者可将一些数据存取操作的问题分解成一些交互的代理程序的集合。面向对象的系统也存在着某些问题:(1)为了使一个对象和另一个对象通过过程调用等进行交互,必须知道对象的标识。只要一个对象的标识改变了,就必须修改所有其他明确调用它的对象。(2)必须修改所有显式调用它的其他对象,并消除由此带来的一些副作用。

3. 基于事件的隐式调用风格。

基于事件的隐式调用风格的思想是构件不直接调用一个过程,而是触发或广播一个或多个事件。系统中的其他构件中的过程在一个或多个事件中注册,当一个事件被触发,系统自动调用在这个事件中注册的所有过程,这样,一个事件的触发就导致了另一模块中的过程的调用。基于事件的隐式调用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事件的触发者并不知道哪些构件会被这些事件影响。这样不能假定构件的处理顺序,甚至不知道哪些过程会被调用。隐式调用系统的主要优点有:(1)为软件重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当需要将一个构件加入现存系统中时,只需将它注册到系统的事件中。(2)为改进系统带来了方便。当用一个构件代替另一个构件时,不会影响到其他构件的接口。隐式调用系统的主要缺点有:(1)构件放弃了对系统计算的控制。一个构件触发一个事件时,不能确定其他构件是否会响应它。而且即使它知道事件注册了哪些构件的构成,它也不能保证这些过程被调用的顺序。(2)数据交换的问题。有时数据可被一个事件传递,但另一些情况下,基于事件的系统必须依靠一个共享的仓库进行交互。在这些情况下,全局性能和资源管理便成了问题。(3)既然过程的语义必须依赖于被触发事件的上下文约束,关于正确性的推理存在问题。

4. 管道/过滤器风格。

在管道/过滤器风格的软件体系结构中,每个构件都有一组输入和输出,构件读输入的数据流,经过内部处理,然后产生输出数据流。这个过程通常通过对输入流的变换及增量计算来完成,所以在输入被完全消费之前,输出便产生了。因此,这里的构件被称为过滤器,这种风格的连接件就象是数据流传输的管道,将一个过滤器的输出传到另一过滤器的输入。

图3是管道/过滤器风格的示意图。

管道/过滤器风格的软件体系结构的优点:

(1)使得软构件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2)支持软件重用。重要提供适合在两个过滤器之间传送的数据,任何两个过滤器都可被连接起来;(3)系统维护和性能增强简单;(4)支持并行执行。每个过滤器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任务完成,因此可与其他任务并行执行。管道/过滤器风格的主要缺点:(1)通常导致进程成为批处理的结构。这是因为虽然过滤器可增量式地处理数据,但它们是独立的,所以设计者必须将每个过滤器看成一个完整的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2)不适合处理交互的应用。当需要增量地显示改变时,这个问题尤为严重。(3)因为在数据传输上没有通用的标准,每个过滤器都增加了解析和合成数据的工作,这样就导致了系统性能下降,并增加了编写过滤器的复杂性。

5. 批处理风格。

批处理风格的每一步处理都是独立的,并且每一步是顺序执行的,只有当前一步处理完后,后一步处理才能开始,数据传送在步与步之间作为一个整体。批处理的典型应用是经典数据处理和程序开发。

批处理风格与管道过滤器风格的共同点是把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固定顺序的计算单元(组件),组件间只通过数据传递交互。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批处理是全部的、高潜伏性的、输入时可随机存取、无合作性、无交互性,管道过、滤器是递增的、数据结果延迟小、输入时处理局部化、有反馈、可交互。

6. 仓库风格。

在仓库风格中,有两种不同的构件:中央数据结构说明当前状态,独立构件在中央数据存贮上执行,仓库与外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在系统中会有大的变化。

若输入流中某类时间触发进程执行的选择,则仓库是一传统型数据库;另一方面,若中央数据结构的当前状态触发进程执行的选择,则仓库是一黑板系统。

二、三层C/S软件体系结构分析

C/S软件体系结构是20世纪90年代成熟起来的技术,它将应用一分为二,服务器(后台)负责数据管理,客户机(前台)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

传统的二层C/S结构存在以下几个局限:1.二层C/S结构是单一服务器且以局域网为中心的,所以难以扩展至大型企业广域网或Internet;2.软、硬件的组合及集成能力有限;3.客户机的负荷太重,难以管理大量的客户机,系统的性能容易变坏;4.数据安全性不好。因为二层C/S有这么多缺点,三层C/S结构应运而生。三层C/S结构是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表示层是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它担负着用户与应用间的对话功能。表示层一般使用图形用户接口,操作简单、易学易用。功能层相当于应用的本体,它是将具体的业务处理逻辑编入程序中。功能层的程序多半是用可视化编程工具开发的。数据层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管理对数据库数据的读写。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能迅速执行大量数据的更新和检索。因此,一般从功能层传送到数据层的要求大都使用SQL语言。

对二层C/S结构的局限,三层C/S的解决方案是:对这三层进行明确分割,并在逻辑上使其独立。与传统的二层结构相比,三层C/S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 允许合理地划分三层结构的功能,使之在逻辑上保持相对独立性,从而使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更为清晰,能提高系统和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2.允许更灵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平台和硬件系统,使之在处理负荷能力上与处理特性上分别适应于结构清晰的三层;并且这些平台和各个组成部分可以具有良好的可升级性和开放性。3.三层C/S结构中,应用的各层可以并行开发,各层也可以选择各自最适合的开发语言。使之能并行地而且是高效地进行开发,达到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对每一层的处理逻辑的开发和维护也会更容易些。4.允许充分利用功能层有效地隔离开表示层与数据层,未授权的用户难以绕过功能层而利用数据库工具或黑客手段去非法地访问数据层,这就为严格的安全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系统的管理层次也更加合理和可控制。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为大粒度的软件重用提供了可能。然而,对于应用体系结构风格来说,由于视点的不同,系统设计师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要为系统选择或设计某一个体系结构风格,必须根据特定项目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后再确定。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处理能力的强项和弱点,一个系统的体系结构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以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本文对几种经典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分析了各种风格的特点、优缺点,最后重点介绍了三层C/S软件体系结构。

关键词: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三层C/S软件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Shaw M,Garlan D,Software Architecture Perspectives on an emerging discipline,Prentice Hall,1996

[2]冯冲江贺冯静芳编著:软件体系结构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

[3]Mary Shaw.Making Choices:A comparison of styles forsoftware architecture[J].IEEE Software,special issue onsoftware architecture,1995

陕西风格钢琴作品创作研究 篇10

自1915年赵元任创作了我国首部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 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回顾这一百年间的中国钢琴创作, 作曲家跨越了不同民族、历史和现代的界限, 在文化意识形态、创作手法和演奏手法方面, 改编创作出了大量富有民族风格的钢琴曲。

从历史上看, 陕西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地域文化上看:陕北地区处于黄土高原上, 沟壑丛生, 自然环境恶劣, 陕北人民朴实的性格、乐观的心态形成陕北民歌高亢、粗犷、洒脱的个性;关中地区以平原为主, 西安鼓乐历史悠久;陕南地区, 语言与音乐更具有西南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陕西风格钢琴作品在当代的创作数量较多, 质量较高, 现将主要作品附表如下。

(以作品创作时间排序) :

笔者按照作品创作方式将上述作品大约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改编曲, 即根据陕西地区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 它包括民族器乐改编曲和歌曲改编曲。除储望华《翻身的日子》是借鉴陕北民族风味主题外, 其余钢琴作品大都是歌曲改编曲。作品均以陕西民歌改编而成。此外, 汪立三的《兄妹开荒》则是根据创作歌曲改编而成等。

第二类是创作曲, 即运用陕西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钢琴作品, 如撷取民间音乐的部分曲调、节奏、器乐品种、戏曲润腔等作为因素创作的。如江文也的《第四奏鸣曲“狂欢日”》, 基本音调取材于陕北民歌《兰花花》;丁善德《序曲三首》之《小路》采用陕北民歌《小路》的音调。除此之外, 饶余燕在其创作的作品中还运用了陕西的戏曲剧种。如: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和《引子与赋格——抒情诗》旋律音调融入了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的音调特点;而《长安古乐复调小品三首》则是运用长安鼓乐曲牌。

陕西地域风格作品如此之多, 首先, 主要鉴于陕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出现了如陕北民歌、秦腔、皮影戏、长安鼓乐等古老的传统音乐, 这些都是很好的音乐创作素材。其次, 陕西在当代曾培养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作曲家, 如饶玉燕、赵季平、韩兰魁等。作为本土作曲家, 他们利用身边的传统音乐素材来进行创作, 从而推动了陕西传统音乐与钢琴音乐的融合。第三, 20世纪60年代至“文革”结束这段时间, 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受政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改编曲几乎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唯一形式, 因此涌现了大量以中国民族音乐或优秀创作音乐为蓝本的钢琴改编作品。文革结束后, 作曲家们将运用更广泛的题材、体裁, 更新的作曲技法改编、创作中国钢琴曲, 使其有了新的发展和意义。

陕西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

1.辨识度较高的旋律

民间歌曲、戏曲及器乐中的特性音调, 往往成为陕西风格钢琴作品中辨识度较高的特征之一。许多作曲家在创作陕西风格的音乐作品时, 常常都会选用人们耳熟能详的陕西地方音乐旋律为主要素材来进行创作, 而陕西民间音乐中所具有的特征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表现出来。

(1) 装饰音

陕北民歌中有很多歌曲脍炙人口, 如民歌《兰花花》《三十里铺》《走西口》等, 这些民歌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因而也被作曲家们广泛采用。如储望华《翻身的日子》, 这首作品改编同名民乐合奏, 主旋律在原曲中是由板胡演奏的, 而滑音奏法是胡琴类乐器中最具有特点的技法。在钢琴改编过程中, 作曲家应用了大量前倚音装饰来突出表现板胡滑音的特色, 从而表现人的语言音调的升降。 (谱例1)

谱例1:

而陕北民歌中“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在王建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也有所体现。当作品主题出现时, 在钢琴高音区出现了八度双倚音, 颇似这种民歌的演唱方式。 (谱例2)

谱例2:

(2) 特性音调

汪立三的《兄妹开荒》中, 他借助两个音的小二度音程碰撞, 去寻求陕北民歌中所存在的接近微分音的效果。他曾说:“在中国民歌中, 我最喜欢的是西北民歌, 它有着很强烈的泥土气息, 风格深厚、豪放, 有一种历史感……《兄妹开荒》原是陕北秧歌剧, 有着陕北民间音乐特有的调式, 很对我的口味。其音调中有许多特殊的音高, 在钢琴上没有, 属于琴键“缝”里的音, 我是用一些不协和音设法把它表现出来。” (1) 在作品的13小节至28小节的音乐中, 他在旋律中用降E与E、降B与B的碰撞来体现这种民歌旋律效果。他的另一部作品《他山集》之《泥土的歌》中段运用了“苦音音阶”, 这也是西北音乐音调中的主要旋法, 表现了西北音乐中的悲剧色彩。 (谱例3)

谱例3:

陕西地方戏曲包括秦腔、碗碗腔、眉户等, 人们往往会对其音乐中的一种或某几种具有代表性因素的出现具有敏感的认知。在陕西风格钢琴曲创作中, 作曲家也常常会利用陕西具代表性的戏曲音乐因素来体现其作品的地方特色。饶余燕《引子与赋格—抒情诗》是取材于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作为乐曲的引子, 情绪委婉抒情, 体现出作品与陕西民间音乐息息相关的渊源归属感。 (谱例4)

谱例4:

陕西民间器乐——长安古乐曲牌丰富, 历史久远, 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化遗产被保护研究。饶余燕《长安古乐复调小品三首》分别取材于长安古乐中的“满庭芳”“阿兰多”及“垂杨柳”这三个曲牌。作者在保留了古乐原始形态与风貌特征的同时, 根据“古乐风格”的音乐主题创作出了的其他的复调对位声部, 形成了古韵古风与西方现代技法相融合的音乐风格。

2.渐变性的整体风格

在陕西风格钢琴曲的创作中, 变奏曲式非常常见, 使用这种曲式主要是由于这些钢琴作品的旋律多来自民歌或创作歌曲。而在民间歌曲中, 分节歌形式非常常见, 它经常是用一段音乐来表现多段歌词。但在钢琴曲中无法借助歌词来表达情绪的变化。因此, 作曲家利用各种变奏来将旋律线单一、结构短小的民歌旋律进行变化, 不断促进音乐的发展。如丁善德《小路》和《蓝花花》 (《中国民歌钢琴曲三首》之一, 均运用了主题和五个变奏组合而成;周广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由主题和八个变奏组成。

“变奏曲式”这种曲式结构源自西方, 它并没有自身特有的曲式结构原则, 而只有特有的音乐材料发展原则或手段。但为了避免多个变奏曲古板的、串联性的罗列, 作曲家们在每个变奏中都使用了不同的变奏手法, 从不同的侧面 (如力度、速度、节拍、调性、织体、体裁以及演奏技巧等) 来塑造音乐形象。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借鉴和应用西方传统自由变奏曲式的技法, 使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西方作曲技法得以完美有机地结合。其他非变奏曲形式的陕西风格钢琴作品大多采用三部曲式构成, 这些作品虽然不是变奏曲式, 但其中也蕴含了变奏原则。

3.层次丰富的内部对比

在整体音乐风格渐变的同时, 如何在作品内部形成有效的对比变化就成为作曲家在创作中进一步考量的内容。笔者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发现, 上述钢琴作品中常用如下几种手段来推进音乐作品的内部变化和情绪对比。

(1) 节奏

利用节拍交替和切分节奏手法来丰富音乐的艺术表现力。王建中《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四首》之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当乐曲进入主题时, 为了表现出嘹亮高亢、节奏自由的信天游曲调, 乐曲是由3/4、4/4、3/2、2/2四种拍子进行组合的。 (谱例5)

谱例5:

而在作者另一首作品《军民大生产》中则运用切分的节奏型表现战士和战区人民的生产劳动的热烈场面。

蒋祖馨《庙会》中《社戏》是由2/4、3/4混合拍子构成, 加上钢琴高低音区的多重转换, 表现了中国锣鼓节奏与音色相交织的戏文唱腔。 (谱例6)

谱例6:

(2) 和声及调性对比

为了加强乐曲的内部对比, 在和声方面主要体现在不协和和弦及变化音的使用中, 如丁善德《中国民歌钢琴曲三首》中《蓝花花》的第49小节以主音D为根音的大、小七和弦, 使C和#C所形成的不协和音响, 暗示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 (谱例7)

谱例7:

丁善德另一首作品《序曲三首》之《小路》是他40年代在法国巴黎留学时期创作的, 虽然远离故土, 但内心却时刻牵挂这内战中祖国的命运。因而这首序曲中, 伴奏背景是不协和的, 由两个和弦构成, 表现内心的焦躁不安。

汪立三创作的《蓝花花》是在他的学生时代, 当时他应用了许多其他作曲家所不敢使用的现代技巧, 如不谐和的和声、调性变化等创作手法。其中, 作者常运用小二度和声对比来增加作品的悲剧性因素。 (谱例8)

谱例8:

在调性对比方面, 陕西风格钢琴作品调性对比多使用近关系转调, 既形成对比, 又能够使音乐及情绪转变不至突兀。如叶露生《蓝花花的故事》, 是由一个主题加六次变奏组成, 出第五变奏为D商调式外, 其他变奏均为D羽调式。

陕西风格钢琴作品的审美特征

1.民族意味的旋律运用

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注重旋律的优美, 这不仅体现在民歌中, 也体现在戏曲、说唱和器乐中。这些大多来自于民歌的陕西钢琴改编曲继承了这种含蓄、优美、流畅的音乐特性, 通过脍炙人口的旋律、悠长而具有美感的起伏线条表达了温婉、内敛、质朴的音乐性格。钢琴是一件击弦乐器, 音色明亮而具有金属色彩。它缺乏拉弦类乐器所具有的柔美和丝丝入扣的音色, 因而作曲家在创作中往往使用大量润腔性的音型来弥补钢琴演奏旋律韵味感的不足的这个缺点。

2.现实主义的表现内容

20世纪60、70年代陕西风格钢琴作品大多以改编民歌为主,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多创作型的新作品。但不论改编曲还是创作曲, 风俗性题材是作曲家共同的选择。如20世纪50年代的《社戏》表现的是民间庙堂集会的场景;20世纪80年代的《泥土的歌》《正月新春》等表现的是民间风俗节庆场面。作曲家们热衷于通过表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传递这种热闹、喜庆、充满活力的民族性格和力量。

3.乐观主义的精神诉求

陕西风格钢琴曲从题材中也反映出了一定的乐观、明朗的精神气质。储望华《翻身的日子》表现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内容, 曲调诙谐、欢庆, 情绪豪迈。作品都反映了我们古老的民族, 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苦难, 但却始终保持着耐心和坚定的进取精神。

结语

以上这些陕西风格钢琴作品充满了人文情怀, 这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运用民族音乐元素进行音乐创作的传统, 使作曲家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陕西民歌、戏曲作为音乐创作素材。既让陕西风格的钢琴作品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陕西的传统音乐。陕西独特的民族风韵通过钢琴这个西方音乐载体传入到中国的千家万户, 让陕西族风格的音乐又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苏澜琛.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汪立三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 1998, 1.

[2]储望华.漫谈两首钢琴曲的改编[J].钢琴艺术, 1999, 3.

[3]闫亚明.《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研究风格 篇11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学习风格测试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北大学2012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NW21。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23-1

一、引言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导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单一,忽视学生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运用格里乔克的学习风格理论对90后英语学习者学习风格差异研究还相当少,这无疑将对学习风格差异研究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理论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学习风格研究理论。我国学者谭顶良把“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定义为,“学习车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西方学者格里格斯(Griggs)把“学习风格”定义为,“一种综合的、典型的人之、情感和生理特征,这些特征充当学生如何感知学习环境、与学习环境互动、 对学习环境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指标”。科尔布(Kolb)以为,“学习”是一种通过经验转换而建构知识的过程。邓恩(Dunn)提出学习风格理论涉及4个基本变量:即“环境变量”、“社会学变量”、“情感变量”和“生理变量”。

(二)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对学习风格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侧重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学习风格的特征;到了70年代,研究者注重探讨各种因素对学习风格的影响;现代研究偏重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国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尊重学习风格并以此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效率也有了提高,学生对学校、学习、教师以及自身的态度有所好转,课堂参与更为积极,过失行为明显下降。

(三)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是对国外学习风格相关理论框架的综述。近期侧重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学习者学习风格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余心乐、王初明等学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了中国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简介。1.调查目的。运用格里乔克的学习风格理论,从心理学认知风格差异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对90后大学新生在不同专业、性别及性格方面表现出的英语学习风格差异现状进行较详尽的实证性调查研究,并对其未来走向作以科学预测。2.调查工具。采用格里乔克学习风格测试问卷。中英文版本。发放问卷370份,有效问卷365份。3.调查对象。选取西北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包括男女生和文理科。大一新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4.数据分析。用SPSS软件按照调查对象的专业性别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学习风格测试问卷结果描述和对比分析。如表一所示,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所差异。理科生更多倾向于具体序列型,即喜欢通过亲身经历或活动获得信息,做事谨慎、有条理;对语言的使用及简练又合乎逻辑;取法想象力;独立学习方面高于文科生。文科生更多倾向于抽象随机型,即喜欢采取随机的、非线性的方式或者从多个不同的纬度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富有想象力,理解力。如表二所示,不同性别学生学习风格也有所差异。男生主要依赖个体感官来获取信息,并按照某种顺序(线性的、逐步推进的方式)对所获得信息进行加工。女生则主要依赖个体的直觉来获得信息,按照随机的、任意的方式(类似网络连接的方式)对所获得信息就进行加工。

(三)小结。格里乔克学习风格测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用哪种教学模式,理科生比文科生更讲究条理和逻辑性,而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富有理解力和想象力。对于男女生,女生更善于通过感性的抽象方式获取信息,而男生更倾向于直观的感官方式获取信息。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的差异实施教学,传统的用一个模子来教英语和学习英语的策略早已跟不上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

四、调查结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对策

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新时期大学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但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忽视了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风格的差异,因而导致有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成效很低,从而影响英语的学习兴趣,尤其在90后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身上表现的则更为明显。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相关知识,运用调查表或学习风格测试软件,帮助学生找出自已的学习风格倾向,培养学生使用恰当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自主学习,调动自己的学习潜能,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学习功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与英语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探索出适合中国经济及教育发展现状的新的英语学习模式及教学模式,以帮助中国千千万万英语学习者找出最适合其的英语学习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Reid,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I Classroom[M].Beiiing:Foreign 1.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Griggs,S.A.& Dunn R.S.Selected Case Studies of 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Gifted Students[J].Gifted Child Quarterly,1984.28(3):ll5一ll9.

[3]吕兰.对国内外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的研究[J].语文学刊,2006,(6)

[4]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邰茜.大学生外语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相关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3).

[6]王初明.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方式调查[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72—89.

外语课堂的教学风格研究 篇12

歌德曾指出:“风格,这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艺术是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照我们看来,唯一重要的是给予风格这个词以最高的地位,以便有一个用语可以随手用来表明艺术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艺术家应当学会唱别人不会唱的音调,只有超群出众的东西才对世界有益。教学风格指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稳定状态的标志。

外语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课堂中所涉及的是对语言的认知和转换,区别于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转向以“学生参与,学生会话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在没有语境的环境下学习,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认真、积极和踊跃地投入课堂的参与会话中来,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起着积极的引导地位。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社会化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在教学中的教学价值也不尽相同。在学校中,有的教师教学特别受学生欢迎,也有因为喜欢这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喜欢这门课程的,而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则不受学生欢迎,使得学生的学习多少受到影响,那些能得到学生钦佩和尊重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对于语言教师而言,学生如果不愿意在课堂上和你交流,那么语言的学习便无从谈起,因为不交流是语言学习的第一屏障,所以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二、外语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

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心理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气质、风度等)教学能力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形式影响着教学。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的渊博程度(知识结构与新知识含量等),对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旁征博引、论证深刻等起着决定作用。任何一个教师总是先当学生再成为老师,在当学生接受教育时,他从他的老师那里不但学到科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他的教学风格的影响。一般来说一个教师的文化层次越高,知识越渊博,他所体验过的教学风格就越丰富多彩。这有助于他在教学中扩充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能从形式各异的教学风格中有选择性地进行摹仿。大多数教师最初的教学风格都是效仿他们的老师,把他们学生时代最崇拜的老师作为自己的教学楷模。

在外语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越丰富,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越多,那么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便能越快逐步了解外国文化和文学。这样既可丰富课堂内容,又使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语言朗读和背诵,而这样一种潜入式的外语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中外文化知识,了解其差异性,如此才能更好地对语言有对比和新的认识。

(二)教师的思维方式

教师思维方式的灵活程度和反应速度,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有的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唯恐聆取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是一种寓庄于谐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特点,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融为一体,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精于教学安排,课堂设计合理巧妙、严实无缝,是一种巧妙缜密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因材施教上,视觉型学生鼓励他们多阅读;听觉型学生则鼓励他们多听外语讲座,多参与课堂交流活动,大胆地用外语来思维。有的学生是感官的多面手,这样的学生利用各种感官来获取信息。他们可能用听、看、触、闻把所学的内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或学习新的内容,而且稍加启发,就能引起联想和回忆。这类学生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发挥他们的长处。那些带感情色彩的学生需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提供有活力的环境和积极的、坦率的讨论,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善于联系,注意引导。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是上好一堂语言课的关键,提倡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互动效应,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小组讨论、发言,使外语课在教学互动中进行。这些风格各异的教学方式都得益于教师思维模式的不断转换。不固执、不呆板、灵活应用式的思维方式是优秀教师风格的集中体现。

(三)教师的个性特征

教师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同,也会使其教学风格各异,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表达的节奏(快慢、音调、强弱)等也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教师的个性特征决定其教学方式的个性,与教学风格有着密切关系。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强弱、表达节奏的快慢、对课堂气氛要求的松严、创新能力的大小和教学观念的新旧等都会对其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否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激情洋溢,有的教师娓娓细语,有的教师习惯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也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手段,这些风采各异的教学风格主要来自于教师个性。正是由于这种个性特征在讲台上的演绎才使教学风格呈现多样性,使教学成为一门艳丽多彩的艺术。

有人说,课堂也是舞台,授课的过程也是表演,台下是学生,也是观众,台上的既是老师,又是演员。究竟是选择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还是抒情感动的诗词朗诵,这是由“演员”的专长所决定的。语言教师的个性决定着课堂的个性,可以很活跃地积极讨论,也可以很抒情地大声朗诵。

(四)教学态度

“教师对于教学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能动性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动力因素,进而形成稳定而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教学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既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又使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提高,这不仅需要教师对专业的融会贯通,更需要教师有高度负责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一个教师只要乐教敬业,就必然会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研究和课前准备上,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强烈愿望。一个真正把教学作为事业去追求的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习他人的教学长处,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力求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效果的完美。教师的敬业精神程度对于教学风格的形成及教学风格的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

每个教师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具备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当然,学生可能不仅仅采用一种学习方式,还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但作为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需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努力使学习环境中的信息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说明不同学习方式的客观存在,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学习中扬长避短。当然,在教学当中教师也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可能一味地迎合每个学生的品味。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意识到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因势利导,促进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主动了解他们自己,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互相配合。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使外语课堂成为一个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学习环境。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风格乃至人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教学风格都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一个教师只要把教学工作视为自己钟爱的事业,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为对酷爱艺术的追求,那么通过一定的学习、探索、教学经验积累和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摘要: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征。文章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形成、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师的教学态度四个方面讨论了外语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 旨在启发教师形成自己独特、创造性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外语课堂,教学风格,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天宝, 姚辉.当代西方学习风格研究概观兼谈学习风格的研究价值[J].江西教育科研, 1996, (4) :22-25.

上一篇:计量框架下一篇:大学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