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框架

2024-09-18

计量框架(共4篇)

计量框架 篇1

1 品牌资产计量路径综述

现有的品牌评估方法按照所依赖的计量路径, 可以分为三大类, 其一是成本基数路径, 其二是收益基数路径, 其三是影响力序数路径。

1.1 成本基数路径

成本基数路径是依据创建或购买品牌的直接成本而确定品牌价值的计量路径, 投入的成本对价值的影响很大, 采用这种路径的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依据品牌资产的购置或开发的全部原始价值估价。重置成本法是按品牌的现实重新开发创造成本, 减去其各项损耗价值来确定品牌价值的方法。

这一路径主要问题是投入的成本无法直接反映现实的价值。成本未能将投资的质量和效果考虑进去。使用这种成本基数的计量路径, 会高估不成功的品牌投入、或是低估成功的品牌创建。

1.2 收益基数路径

收益基数路径是依据对品牌未来预期收益的估算值, 折算为品牌价值的一种计量路径, 其基本评估思想为“未来的收益决定现在资产的价值”。采取收益基数路径最典型的方法是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通过估算未来的预期收益, 并采用合理的贴现率将其折算为现值, 然后累加得出品牌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这一评估思路固然正确, 但实务操作中有两个不可回避的障碍, 使其成为理论方法而未能广泛应用。其一是如何剥离出品牌净收益。其二是如何预测未来。

1.3 影响力序数路径

影响力序数路径的基本思路与上述基数路径不同, 它是按照品牌影响力排序, 与基本面进行参照而求得品牌价值的计量路径。包括市价法、Interbrand方法等。

这些方法基本思路一致, 都是通过市场调查, 选择一系列的评估指标来描述品牌在一个细分市场内的影响力, 再建立一个比较对象作为参照基本面, 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 进行对比估算出品牌价值。所不同是可选择的参考指标不同或权重不同。因为对影响力的定义不同, 所产生的评估结果也就不同, 且品牌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普及率、重复购买率等因素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这些以市场影响为依据的评估指标对品牌而言有价值, 但品牌的财务价值计量却无法使用。

应用此路径的方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完全信息、且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必须有可参照对象, 这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Interbrand方法确定的影响品牌价值的参数有上百个, 但终因计量路径的不妥导致上述方法都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性。

2 品牌的信息本质

品牌本质有着众多的解释, 符号说、关系说、系统说不胜枚举, 但每种说法都未能涵盖品牌本质及其内涵。这些对品牌本质的解释多是出于对品牌某个角度或学科背景的认识。它们只是品牌外在的表现, 是品牌定义的外延部分, 而非品牌内涵。

品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经济现象, 发生在交易环节, 它的发生发展不能离开市场的交易。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交易环节的信息不对称, 通过信息的运动来规避交易风险从而消除交易双方的不确定性, 来解决交易环节的不对称性问题。品牌的本质属性是信息, 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地位的手段, 是对超额利润再分配的工具。各类品牌现象都是由这一基本属性的衍生而得以发展的。

信息量的单位叫比特 (bit) 。1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信息量的公式可写成:

H (X) =-∑P (Xi) log2P (Xi) (i=1, 2, 3, …, n) , 式中, Xi表示第i个状态 (共有n个状态) , P (Xi) 表示第i个状态的概率, H (X) 就是用以消除该系统不确定性所需的信息总量。因为这一公式与熵公式只差一个负号, 信息也被称为负熵。

3 品牌资产计量的信息量基数路径及其评估模型

3.1 品牌资产计量的信息量基数路径

品牌资产现有的计量方法都遵循由外向内的计量路径, 没有基本量对本质内涵的量化描述, 也没有基本单位与单位价格, 直接依据市场力表现或财务指标对其外在表现的表述既难以描述品牌内涵, 也不符合一般计量的逻辑。

对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 首先要有品牌量的计量, 才有品牌价值的计量。品牌的本质是信息, 而信息的量是可以度量的, 品牌可以通过对其包含的信息量的计量而得以评估。这一评估路径起点是对品牌本质的量化描述, 再通过行业特性等因素确定该量的单位价格, 继而求品牌资产价值, 这一路径称之为信息量基数路径, 符合由内至外的基本计量逻辑。

由上述可以推知, 品牌价值的计量路径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即由对品牌基本属性的描述, 转换为品牌量 (δ) 的计量阶段, 和确定品牌量的单价 (ρ) , 到品牌价值评估的阶段。品牌资产的价值 (F) =品牌量 (δ) ×品牌量的单价 (ρ) 。于是, 品牌资产的评估就有了两个关键量的计量:品牌量与品牌量的单价。

由此可以推知:品牌价值的变动来自本身强弱的变化, 也受到行业竞争结构变化的影响。品牌本身强弱的变化通过信息量变化体现, 行业结构变化通过单价变动来体现。

3.2 品牌资产评估模型

3.2.1 品牌量的计量

品牌量 (δ) 是指一个品牌包含的信息量, 用以定量描述能够消除交易中不对称的程度。它的单位与信息量的单位一样是比特。一个品牌的量被描述为包含有若干比特的信息量, 其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该品牌所在交易的不对称的坚固程度, 二是它能够消除交易不对称的能力。

由于市场的组成因素复杂, 各个细分市场不尽相同, 有的市场信息相对透明, 意味着这一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的坚固程度相对弱, 比较容易被打破。以完全市场为例, 完全市场内有无数个企业品牌, 该交易中的不对称坚固程度最弱, 近似于无穷小, 此时, 每个品牌内包含的信息量也是无穷小。相反有的市场信息垄断, 这就意味着交易信息不对称的坚固程度相对强, 不容易被打破, 以绝对垄断为例, 一个细分市场上只有一家垄断企业,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最高、最坚固。设最坚固的不对称为1, 此时, 该企业是唯一品牌, 此时该企业品牌包含的品牌量就是交易的必要信息总量 (U) 。它取得该细分市场的全部增加值。选择μt为交易中的不对称坚固系数, μt∈[0, 1]。

另一方面, 品牌能够消除交易不对称的能力, 这需要通过计算交易风险来倒算, 即通过消除交易中不确定性的信息需求量来计算。

设:某封闭的细分市场内, 消费者必须面对的平均交易风险是a%, 在某品牌产品内消费者必须面对的交易风险是bt%, 品牌信息包含量即可由信息公式计量获得=- (bt/a) log2bt/a。所得即为一个品牌在一次交易当中的信息量。使用-∑ (bt/a) log2bt/a表示该品牌在所有交易次数求和拥有的信息量 (注:交易次数与交易额无关, 即使是交易额很大的交易也只是一次交易, 标志信息量与交易额无关) 。

此处的交易风险含义是指未达到购买预期的概率。一次在超市对乳品消费者的随机调研显示14.5%的购买能达到预期。而只针对伊利品牌消费者的调查显示, 仅有2.3%的消费者认为伊利品牌的产品未能达到他们的预期。14.5%即封闭的乳品市场内的平均交易风险 (a%=14.5%) , 2.3%即是伊利品牌产品的交易风险 (b%=2.3%) 。

无论品牌能够消除交易不对称的能力多大, μt为极小值时, 品牌量仍为0。当μt为1时∑-log2b/a就等于交易的必要信息总量 (U) 。可见, 品牌量是二者的幂函数形式。即

它介于0至交易的必要信息总量 (U) 的闭区间内。

3.3.2 品牌量单价的确定

品牌量的单价是由品牌所处环境决定的。需要对该环境提出两条基本假设。假设一:该环境是一个封闭的细分市场, 与其他市场间没有外部性影响, 该市场内全部交易的必要信息总量是定值 (U) 。假设二:该市场的增加值 (W) 等于品牌量的溢价总和 (V) , 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品牌量的单价 (ρ) 是品牌量的溢价总和 (V) 与必要信息总量 (U) 的比值。即

其中, 一个封闭细分市场中交易的必要信息总量 (U) 是在某类产品的细分市场寻找合适的商品所需要的信息总量, 将与品牌的交易信息有关的要素简化为选择干扰因素与有效交易次数 (j) 两项。由假设二推知, 由品牌引发的溢价总和等于该市场增加值。

选择干扰因素与有效交易次数与交易所需信息量的关系为:选择干扰即厂商供给 (Q) 越大, 所需信息量越大, 有效交易即市场需求 (D) 越多, 则所需信息量越少, 二者是反比关系。

将Q与D信息化得:

在H (Q) 中, i的含义是供给厂商的品牌数目, 在H (D) 中j的含义是有效交易次数。带回式 (3) , 得:

另外, 假设市场是均衡且封闭的细分市场, 其单位时间的增加值 (W) 等于单位时间的品牌量的溢价总和 (V) 。V=W= (某品牌商品的销售额与总资产之比 (τ) /细分市场内此类商品的总销售额与总资产之比 (s) -1) ×当期市场利润总额 (Z) = (τ/s-1) ·Z, 将其带入式 (2) , 得:

整理式 (5) 得:

3.3 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模型

将式 (1) 和公式 (6) 代回公式:品牌资产的价值 (F) =品牌量 (δ) ×品牌量的单价 (ρ) ,

得: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模型

式中:a%为某封闭的细分市场内, 消费者必须面对的平均交易风险;b%为在某品牌产品内消费者必须面对的交易风险;μt为某细分市场的不对称坚固系数;τ为某品牌商品的销售额与总资产之比;s为细分市场内此类商品的总销售额与总资产之比;Z为该细分市场当期利润总额;P (Dj) 为第j次有效需求可选择交易的概率 (风险) ;P (Qi) 为第i个供给厂商的备选概率 (选择干扰) ;i为备选数目;j为有效交易次数。

式 (7) 是依据信息量基数路径, 使用了3个替代指标, 搭建的品牌资产计量模型框架, 为以后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分析路径基础和评估模型的框架。

该模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一个品牌的价值与其所处行业有关, 这与品牌价值与其延伸能力相关是一致的。且同样强势的品牌在不同的行业当中, 其资产的价值是不同的。

4 案例试算与检验

乳品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因受到储存条件的限制, 国内市场相对封闭, 自2001年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 2004年以后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 呈现复杂的格局, 投资者大多持观望态度。该行业基本符合环境假设的条件, 因此, 选取乳品业的品牌计量作为典型案例, 使用信息量基数路径及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模型 (式 (7) ) , 参考中国乳品业2003年行业报告的数据, 选取某知名品牌作为试算与检验对象, 对其品牌资产价值进行评估试算。

依次确定式 (7) F=[-∑ (b/a) log2 (b/a) ]μt× (τ/s-1) ·Z·∑P (Dj) log2P (Dj) /∑P (Qi) log2P (Qi) , 中所需参数。

其中, a=14.5;b=2.3;μt=0.225 (乳制品业市场化程度很高, 刚刚结束充分竞争时期, 达到相对均衡状态, 是垄断竞争型市场类型, 因此, 不对称坚固程度较低, 接近1/4略偏下, 故取中间值0.225) ;τ=1.565 (2003年该品牌实现销售62.99亿元, 企业资产总额40.26亿元) ;s=1.093 (2003年全行业实现销售478.33亿元, 行业资产总额437.73亿元) ;Z=30.05亿元 (2003年乳制品行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0.05亿元) ;P (Dj) =1/12 (销售上亿元的企业品牌12个) ;P (Qi) =1/360 (2003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360家) ;i=360;j=6, 525, 648, 022 (2003年全行业实现销售478.33亿元, 平均每次乳制品销售额为7.33元) 。

经过简化计算, F约等于42.03×108元, 即该品牌价值在2003年时为42.03×108元。

计量框架 篇2

彭斌、韩玉启 (2005) 在《基于期权的技术管理型人力资本灰色计量模型》[1]一文中分析了技术管理者才能发挥的效率, 从而对人力资本的期权价值进行了修正。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 对投资项目价值的计量进行了综合考虑, 并利用非货币计量方法—灰色评测法确定了投资项目期权价值所发挥的效率, 称为期权价值效率, 并结合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优点, 建立一种有效投资项目价值分析的新模型。实物期权和灰色理论结合的思想方法提出的时间还不长, 是一个新兴的、未成熟的领域, 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使得实物期权与灰色理论结合的研究与应用还缺乏理论基础。本文的目的是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期权的项目投资灰色计量框架, 并研究该分析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的操作步骤。

一、基于期权的项目投资灰色计量理论框架体系

基于实物期权的项目投资灰色计量分析, 是在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下, 全面考虑影响项目价值的因素, 确定出项目的价值函数, 并利用灰色理论分析方法, 制定出能够使项目价值最大化的投资战略。其理论组成主要涉及实物期权理论和灰色理论。基于期权的灰色计量投资战略分析方法的核心在于:一是项目价值函数的确定, 这是投资分析与制定的基础。传统投资分析方法和标准的实物期权方法所确定的项目投资价值函数是不全面的, 传统资本预算方法没有考虑包含在项目中的实物期权价值, 而标准实物期权方法考虑了这种价值, 但是标准实物期权是建立在诸多假设基础上的, 没有考虑到项目分析中的不可观测性和主观能动性因素。因此, 项目价值函数的全面分析必须是在传统NPV方法基础上, 结合实物期权理论和灰色理论思想进行的。这里必须强调虽然单独应用传统资本预算方法所确定的价值函数是不全面的, 但是, 绝对不可抛弃这种具有严密科学基础的资本预算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是任何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二是在价值函数的基础上, 通过灰色理论对期权价值进行修正, 并由此形成最优投资战略。所以, 实物期权、灰色理论和传统的NPV理论是该计量方法的三个重要的基石。据此, 我们提出如下基于期权的项目投资灰色计量理论框架。

在考虑投资项目的期权特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 其实际价值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按传统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模型算出的静态净现值;另一部分为潜在的实物期权价值和风险投资项目的期权效率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为:

VT=VN+aVA (P) (1-1)

其中VT为投资项目的实际价值;

VN为用传统的净现值法计算出来的风险投资项目价值, 即:

undefined

其中, pv () 中的数值按风险调整后的利率折现, CFi为风险投资项目期间内第i年的净现金流;VA (P) 表示风险投资项目潜在的选择权价值, 按实物期权定价公式评估;a为风险投资项目的期权效率, 本文按灰色评测方法计量。

投资项目实物期权灰色计量框架的建立是基于期权定价理论及灰色理论的, 期权定价理论 (OPT, Option Pricing Theory) 是二十世纪金融领域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 为金融业特别是衍生金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是金融工程理论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其在非金融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灰色决策是现代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类解决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动荡不定的世界政治格局, 为争夺霸权不断燃起的战争硝烟, 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人类对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新学科及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尤其是不确定性决策问题。

二、基于期权的项目投资灰色计量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步骤

项目投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合理的投资战略, 使项目价值最大化。因此, 基于期权的项目投资灰色计量分析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围绕项目价值函数的最大化展开的。

(一) 标准实物期权项目投资分析的步骤

标准实物期权下, 由于没有考虑竞争、风险的影响, 所以, 基于标准实物期权的投资战略的制定相对简单。由于实物期权的不可交易性、不是专门设计的标准合约, 因此, 建立良好的应用工作框架是项目投资的实物期权分析方法成功应用的关键。安瑛晖 (2001) 指出建立应用工作框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者说主要内容包括决策内容的确定、不确定源确定、不确定性的结构分析、期权确定、个体风险确定、价值亏空确定、决策规则确定、金融市场信息获得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期权估价的定量分析模型和项目投资价值估价结果分析与项目投资的重新设计等。

标准的实物期权投资决策战略的制定是一个简单的最优停止问题。即在考虑期权价值的基础上, 确定期权的执行时机, 以获得最大的投资价值。其基本思路和程序为确定目标 (项目价值最大化) ;问题的识别, 包括不确定因素的识别、投资机会的识别;确定项目的价值函数, 包括静态NPV和期权的价值;最优投资时机的确定, 及确定使得项目价值最大化的投资时间。

(二) 基于期权的项目投资灰色计量分析思路框架

基于期权的项目投资灰色计量分析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围绕项目的价值函数最大化及最佳期权效率的确定展开的。基于实物期权项目投资灰色计量分析的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第一步, 明确项目投资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项目的投资成本、未来收益的预测;影响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因素的识别及其所服从随机过程的确定;市场结构和竞争因素的识别;竞争对手的数量、强弱及其对项目价值的影响;项目中所包含的投资机会及其灵活性分析, 即实物期权及其特征的识别等。

第二步, 基本假设和变量的设置, 随机因素的数学描述。由于实际投资项目所处环境的复杂性, 必须要对一些问题做出适当的简化和假设, 如对市场结构、竞争对手、投资支出、生产成本及随机变量的分布等的假设。

第三步, 确定影响期权效率的因素, 由于标准实物期权是建立在诸多假设基础上, 可以说期权价值是一种理想状态,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修正, 通过计算实际影响期权价值的因素与理想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从而得到期权效率。

第四步, 最优投资规则的确定。根据前面确定的项目的净现值、实物期权价值、期权效率计算出项目价值。

第五步, 根据上面的分析提出投资决策战略的建议。

三、实物期权灰色计量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

传统分析方法如对投资项目估价的DCF方法就是财务原理在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中的具体体现, DCF方法包括净现值法 (NPV) 和内部收益率法 (IRR) , 其中NPV分析方法是最经典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3][4][5]。解决不确定问题的方法有决策树法、灵敏度分析法以及模拟仿真方法。但是,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其理论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应用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难题, 使得传统分析方法面临巨大的挑战, 譬如企业的基础建设、新产品开发、经营许可证等投资项目所带来的直观收益——净现金流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负值, 依据传统的分析方法和投资决策规则应当被放弃, 这样, 投资项目的价值被低估、项目投资不足也就在所难免。传统分析方法忽略了项目投资的灵活性和战略考虑。

所谓的实物期权方法, 实际上, 就是在项目投资管理决策中, 基于强调学习和选择 (learning and choice) 的考虑, 引入期权定价理论的思想和方法, 对镶嵌在项目中的期权进行估价。灰色计量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通过对实物期权价值进行修正, 解决投资项目分析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使实物期权价值更符合实际, 实物期权与灰色决策的结合为项目投资决策服务的一种崭新方法。

灰色计量方法考虑了风险项目投资中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 对期权价值进行了修正。竞争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价值漏损通过期权效率表示, 使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更符合现实性, 更具有可操作性。实物期权与灰色决策的结合是一项较有前沿的课题。

摘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实物期权和灰色理论相结合, 提出了以实物期权、灰色理论和传统资本预算理论为基础的项目投资价值分析的理论框架;最后提出了基于期权项目投资价值灰色计量分析的应用思路和步骤。

关键词:项目投资,期权,灰色计量

参考文献

[1]彭斌, 韩玉启.基于期权的技术管理型人力资本灰色计量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3.

[2]Merton R C.Application of Option-Pricing Theory:Twenty-five Years Lat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1998, 323-349.

[3]Amin K, Capozza D R.Sequent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September1993, 34 (2) :142-158.

[4]Amram M, Kulatilaka N.Disciplined decisions:Aligning with the Financial Marke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1999.

计量框架 篇3

2006年2月26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 随后出台的38项具体准则中, 会计要素计量准则有30项, 其中有17项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越来越成为会计计量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时新会计准则的出台, 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一) 资本市场的发展给公允价值提供了运用空间。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建立资本市场以来, 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交易规模已越来越大, 如我国证券交易额从1993年约6 500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约30 000亿, 增加近5倍, 上市公司从1993年183家发展到2005年1 381家, 为实现公允、公平的市场交易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需要反映现有企业价值的报表信息, 因此决策有用观的呼声越来越高,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为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实现等价交换提供了可能。据估计, 新准则实施后A股公司净利可能增加200亿元。

(二) 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为公允价值提供了现实依据。

我国自1994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生产资料、人力资源等要素逐步形成全国性、统一的开放市场, 统计结果表明,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95.3%,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97.1%,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92.1%, 价格市场化程度保持高位稳定。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相对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 为会计要素提供公允价值计量的市价信息来源。

(三) 国际化的背景为公允价值提供了外部动力。

随着国际分工和贸易全球化的形成, 各国之间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保护国内市场进行了激励的竞争, 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 以各种借口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是国际竞争中所经常采取的手段, 我国就多次受到以“倾销”为借口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限制。如仅2004年我国就遭受68起反倾销调查, 涉案金额约30亿美元, 2005年约为21亿美元。为了形成与国际市场趋同的成本核算属性, 减少贸易摩擦和讨价还价的费用, 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 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 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四) 监管体系的完善为公允价值合理运用提供了法律保证。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 为了能够使市场活动顺利地完成, 必须建立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 减少人们在产权转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降低交易成本。因此我国建立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基础的财经法律制度, 并逐步完善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法律体系, 形成了以审计为主要属性的监督制度。这些对企业以公允价值为手段操纵利润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抑制, 为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提供了法律保证。

(五)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可行性。

我国会计职业界经过近二十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工作的实践、理论研究, 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人力保障。因此, 在当时条件下, 我国逐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时机已经成熟,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可以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但通过近几年会计实践工作, 公允价值并没有成为主导的会计计量属性,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一定限制, 如2009年772家上市公司年报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披露中, 仅25家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从诺思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中发现原因。

二、限制公允价值运用的因素分析

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认为:在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出现利益空间和产权空白时, 利益集团为了得到潜在利益, 实现利益的相对均衡状态, 需要制定新的制度界定产权;同时, 新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是否经济有效地界定和计量产权以达到降低交易费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有没有带来国家自身利益的提高, 人们能否普遍的接受三个条件。但诺思的产权理论并没有进一步阐述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笔者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导致要素的供需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 双方谈判的力量和偏好随之变化, 要素价格随之变化。因此, 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制度规定的计量模式和界定产权的手段之一, 实质是一种制度, 其替代历史成本是科学技术、产权、交易费用、国家和意识形态五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公允价值未能成为主导型计量属性, 可从上述五个因素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一) 科学技术:

限制公允价值运用的内在因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其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实质上作用于计量的三要素即事物本身和被计量事物的属性 (劳动对象) 、计量者 (劳动力) 和计量可用工具 (劳动工具) 产生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计量事物本身的影响。公允价值作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属性, 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如采用第一、二层级进行计量, 计量事物本身必须具备相同或类似要素的活跃市场, 活跃市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广泛的可接受性、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1) 计量事物 (劳动对象) 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剧和替代品的增加, 如20世纪80-90年代, 美国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平均为3年, 1995年已缩短到不到2年, 导致要素市场不具有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相对于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而言, 企业主体的要素使用生命周期具有相对稳定性, 许多资产包括大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用资产由于资产市场淘汰导致缺乏市价信息对其进行后续计量。 (2) 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较短, 要素市场相对薄弱, 导致绝大部分资产未能形成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 市价信息不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因此在我国公允价值运用只能是具有全国统一的公允报价系统且成熟的活跃市场领域 (如金融资产和一些通用性资产) 得到有限的运用。二是如采用第三层级的估价技术, 则要求对未来现金流量及风险具有可估计性。由于科技的进步, 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加速缩短, 替代品大量涌现, 这为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 相应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2) 科学技术对被计量事物属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会计要素的使用价值和用途越来越广,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交易的视角对资产计价, 其取决于市场最优使用价值, 但企业的要素资产只能满足特定使用价值, 以市场的最优使用价值产生的价值估算特定用途产生的价值, 本身不符合配比原则。

2. 科学技术对会计计量工具的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会计计量的手段从原始的手工做账到现在通用的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的转变, 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和网络化技术还很落后, 信息成本还较高, 公允价值来源于不确定的市场或未来等原因, 设计电算化操作程序进行后续和终止计量较为困难;历史成本后续和终止计量来源于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 设计程序较为简单, 更适合通过电算化核算方式进行后续计量和终止计量, 更能相对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企业信息成本, 得到会计人员的青睐。

3. 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的影响。

公允价值是一种估价方式, 特别是第二、第三层级的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据统计, 我国2011年会计人员数量已达到1 400万人, 但具有高级会计职称的人数仅为8万人,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会计人员仅为4万人左右, 人员的层次相对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采用。

(二) 产权:

影响公允价值运用的驱动因素。“所谓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由物的存在引起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必须是明确界定和可以计量的, 因为这是产权管理、产权转让、分割和限定自身行为的前提。会计计量属性作为界定和计量产权的工具, 必须是能够有效和经济地计量产权, 其作用主要服务于产权行为。

1. 从产权管理行为来看, 在委托代

理制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 代理人接受委托, 代为管理和经营资产, 同时, 根据其业绩获取报酬和承担经营责任。Ijiri认为历史成本能够为这些以经营责任为导向的计量指标提供最好的输入数据。历史成本作为产权管理较优的方式, 得到现有股东和经理层的偏好, 这自然影响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2. 从产权转让来讲, 首先, 产权转

让的依据是以企业价值为基础,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资产市价, 并不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 如果说历史成本与企业价值不具有相关性, 那么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也不具有相关性;其次,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要素, 不仅要考虑到使用性贬值, 而且要考虑市场的技术性贬值, 资产贬值的程度相对于仅考虑使用性贬值的历史成本计价属性而言, 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加之近几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 使现有投资者的利益受损, 报表是经营者根据现有投资者的意图编制的, 因此, 现有投资者为了自身价值最大化,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

3. 从产权分割行为来看, 现代公

司制企业实行的是资本保全制度, 不允许现有股东随意分割股权, 一旦公司破产, 则以清算价值来分割企业产权, 这与正常经营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适用于破产清算会计。这也影响企业对公允价值的运用。

(三) 交易费用:

限制公允价值运用的直接因素。在《企业的性质》中, 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 并指出了交易费用是企业替代市场的主要原因。对于交易费用, 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 但一般而言, 交易费用是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用。双方要进行交易, 就必须寻找交易对象, 这种寻找活动要产生信息生产、搜寻费用和判断费用。

1. 从信息生产者的角度来讲,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为涉及搜寻相同或类似资产市价信息和对会计要素估价的费用, 相应增加企业的信息搜寻和生产费糊性, 势必增加责任成本, 企业为了规避责任, 减少信息生产成本, 倾向于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反映财务信息。

2. 从信息搜寻者的角度来看, 在产权交易中, 一是多大程度信赖财务报表。魏剑等人对南京市322名股民的社会调查中, 108名被调查者不以财务信息作出决策, 占到34%;多数不关注会计信息的被调查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失真、不完整和滞后是其主要原因。二是多大程度上依赖报表信息, 即使在66%的关注财务信息被调查者中, 只有10.7%的股民完全能够读懂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这说明89.3%的股民缺乏对财务信息的甄别能力, 增加了财务信息的判断费用, 自然在决策中不可能完全依赖财务信息。三是多大程度上利用财务信息。FEI和普华永道进行网上在线调查:88%的被调查者反馈现行会计和报告的标准过于复杂、难以理解, 执行成本太高, 无法利用财务信息。这说明在现行投资者的学历、知识结构和入市经验非常缺乏的条件下, 普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势必增加会计信息的搜寻费用、甄别费用和信息的执行费用, 这也决定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成为主要计量属性。四是怎样利用财务信息。与其说信息搜寻者是通过财务信息了解企业自身的价值, 不如说, 信息搜寻者可以通过过去的财务信息验证企业战略的恰当性、管理人员的战略眼光、员工的素质和实施战略的能力, 可以通过验证来判断企业价值, 而不是利用报表来反映企业价值。历史成本的可验证性能够满足信息搜寻者的验证需要。

3. 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 通过估价技术估计要素公允价值, 一方面因为会计人员处理信息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可靠数据来源, 容易使企业以此为手段操纵利润, 给资本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同时使监管费用太高变为不可能。

(四) 国家因素:

限制公允价值的强制性因素。诺思论述分析了国家有两个争和合作的基本规则, 使统治者的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利益最大化, 从而增加税基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对于国家的作用, 诺思作出了回答:国家仅仅在统治者的福利最大化目标范围内促进和界定有效率的产权。

在我国, 资本市场占有绝对控股权的是国家。第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以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国家为了发挥宏观调控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实行了国家占有绝对控股权的产权制度。国家作为大股东其目标是为了对代理人的监管, 保证代理人对资产的保值增值, 历史成本因为可靠、真实, 是受托责任首选的计量属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公允价值广泛使用的障碍。第二, 国家通过税收的方式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 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税收纳税申报、税额完整入库和税务检查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导致自身利益受到影响, 历史成本由于具有可验证性的优点, 受到税务部门的青睐;同时, 纳税是以企业实现的收益为基础, 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潜在收益并未成为应纳税所得额, 这也妨碍公允价值的运用基础。第三,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国家为了降低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 实行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通过近几年的贸易实践, 如2002年我国加入WTO后, GDP为120 333亿元, 出口总值为3 256亿美元;2005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前, GDP为182 321亿元, 出口总值为7 620亿美元, 出口总值增长为2.34倍, 远大于GDP1.51倍的增长率;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到2011年, 我国GDP为471 564亿元, 出口总值为18 986亿美元, 与2005年相比, 出口总值增长近2.49倍, 低于GDP2.59倍的增长速度;同时, 2011年我国受到别国贸易救济调查为69次, 共达59亿美元, 比2004年增加近1倍, 这说明通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达到国际趋同, 减少贸易摩擦、增加出口比重的意在主观意图对公允价值进一步广泛运用的力度。第四, 会计目标的限制。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 将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置于决策有用观之前, 这说明我国立法意图首先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其次才是信息的决策有用, 历史成本相对于公允价值而言, 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更有保证, 这也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五) 意识形态:

限制公允价值的诱导性因素。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详细地论述了意识形态。在诺思看来, 意识形态是由相互关系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 会计计量属性作为计量产权以降低交易费用的工具, 是人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人们共有的信念和道德观对此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属性已深得人心, 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合作、个人利益最大化等意识形态已形成, 为了取得个人利益最大化, 投资包括直接和间接投资成为了时尚, 投资需要企业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由于下列意识形态的原因, 导致公允价值的运用受到限制。第一, 价值观的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国家利益至上是主流的意识形态, 产权的主要形式公有制主体是不可动摇的, 在资本市场, 国有股占主体地位就理所当然, 计量国有产权的受托责任是会计的重点, 这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未能得到广泛运用的原因之一。第二, 诚信度的影响。根据2012年7月16日《财经》杂志报道:沪深两市被操纵股票曾达到80%。这说明在我国资本市场缺乏诚信体系, 在诚信体系比较缺乏的前提下, 国家倾向于严格的管制政策,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相比, 更具有说服力和有利于国家的监管。第三, 会计传统的影响。会计作为一门科学, 其对象为对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进行反映和监督,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是过去交易的价值体现, 更符合会计的传统和真实可靠、如实反映和可验证性特点,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立足于现在, 建立在假想交易基础上的估价技术, 形成的报表成为估值报表, 这样的报表很难得到使用者的信任和接受。不符合人们对会计传统的理解。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完善

(一) 首先建立和健全资本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资本和生产要素等活跃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可以给企业提供公允价值信息, 是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通过市场提供的公允价值信息可以降低各相关者信息搜寻和讨价还价及执行的费用, 使产权转让和保管有据有证, 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 由于我国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已逐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资本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产权交换越来越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重心, 如何提供会计报表以降低人们搜寻信息和判断的费用成为采用会计计量时考虑的重点。该种计量属性编制的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组织的真正价值, 实现产权的公允、公平的交换。

(二) 国家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公允价值之所以没有历史成本可靠, 就是因为无据可查, 是一种估价技术。但如果公允价值的数据来源于资本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就可以做到有据可查, 有证可依, 即市场证据作为会计计量的凭证。但如何保证资本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是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产权转让, 这就要求国家利用自身的权力优势加强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执行力度, 对违反公平竞争市场原则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治;同时, 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 监督成本越来越高, 个人由于成本效益原则和“搭便车”的机会主义的行为, 已越来越无能力和动力对市场进行监督, 国家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促进监管职能的发挥。因此,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发挥监督职能, 从而达到降低整个社会交易费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 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的竞争和道德意识形态。

第一, 要加强竞争和合作的意识形态, 通过竞争机制, 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 强化服从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形态, 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第三,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建设, 特别要强化对经理人和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 使其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受托责任。

四、结语

由于在新阶段上述条件的不成熟和制度的一些缺陷, 公允价值只能适当地进行运用, 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中,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可以适当增加实物计量属性, 形成货币计量属性和实物计量属性并存的格局;同时, 对于在现阶段无法进行量化的信息, 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披露的规范性、强制性。再者, 补充提供必要的管理方面的信息 (如管理人员讨论分析书、财务预测报告) 以助投资者决策之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当我国的环境、制度和意识形态达到上述标准时,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计量属性, 减少其他属性特别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所以未来的会计计量属性将是以公允价值为主的计量属性。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新会计准则规定的五种计量属性之一,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近五年的会计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试从诺思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从中找出原因, 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产权,交易费用,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诺思, 罗伯特·托马斯 (著) , 厉以平, 蔡磊 (译) .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

[2] .诺思 (著) , 陈郁, 罗华平 (译)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 .埃瑞克.G.菲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特 (编) , 孙经纬 (译) .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4] .亨利.I.沃尔克, 詹姆斯.L.多德等 (著) , 陈艳, 孙丽霞主译.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5] .夏冬林.财务会计基于价值还是基于交易[J].会计研究, 2006, (8) .

[6] .育龙网.会计信息复杂性与财务估价修正[N].2009-8-31.

计量框架 篇4

一、计量方法的选取

1. 市场风险的定义。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 (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 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α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其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 (包括黄金) 、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 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 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2. VaR理论模型。

(1) VaR的定义。VaR的英文全称是Valueat Risk, 即“处于风险中的价值”, 是指市场正常波动下, 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更为确切地, 它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和给定的置信水平, 资产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潜在损失 (可以是绝对值, 也可以是相对值) 用公式表示为:prlb (△p<Va R) =1-α2其中, △p为资产组合在持有期内的损失, Va R为置信水平α2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例如, 某一商业银行持有的投资组合在未来一天内, 置信度为99%, 市场正常波动的情况下, Va R值为500万元。其含义是:该银行的投资组合在一天内, 由于市场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最大损失超过500万元的概率为1%。

(2) VaR的一般性原理。考虑一个资产组合, 假设该组合的期初价值为P0, R是持有期内的投资回报率, 那么该组合的期末价值为p=p0 (1+R) 。若在某一置信度1-α下, 资产组合的最低价值为p'p0 (1+R) , 则根据VaR的定义——在一定置信水平下, 该组合在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为:VαR=p0-p'=p0R'。由此可见, 计算VaR就相当于在一定置信度下计算最小的p'或最低回报率R'。VaR的最普遍形式可以从未来投资组合价值的概率分布f9p) 中获得, 在给定的置信度1-α下, 根据, 我们可以找到资产组合的最低价值p', 即该组合未来价值低于p'的概率为α。

Va R计算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计算持有交易资产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更为准确, 是一种全面考虑资产在未来时间段里可能发生的最大概率损失的方法, 能更有效地支持对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Va R计算中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是历史模拟法、Delta一正态法和Monte Carlo模拟法。本文主要采用历史模拟法测算交易性资产的预期损失。

(3) 历史模拟法。就历史模拟法而言, 市场因子模型采用的是历史模拟的方法, 即用给定历史时期上所观测到的市场因子的变化, 来表示市场因子的未来变化;在估值模型中, 历史模拟法采用的是全值估计法, 即根据市场因子的未来价格水平对头寸进行重新估计, 计算出头寸的价值变化 (损益) ;最后, 在历史模拟中, 将组合损益从最小到最大排序, 得到损益分布, 通过给定置信度下的分位数求出Va R。如对于1000个可能的损益情况, 95%的置信度对应的分位数为组合的第50个最大损益值。考虑一个资产组合VP, 其市场因子为 (i=l, 2, …, n) , 用历史模拟法计算其95%置信度下的日Va R。首先预测市场因子的日波动性, 选取市场因子过去101个交易日的历史价格序列, 可以得到市场因子价格的100个日变化:

假定这100个变化在未来的一天都可能出现。于是, 对于每一个市场因子, 将市场因子的当前值和观测到的变化向量相加, 就可以得到100个市场因子未来可能的价格水平, 以向量n来表示:

根据相关的定价公式, 可以计算出市场因子当前价值和未来的可能价值。于是, 可求出资产组合的未来收益:

将损益从小到大排列, 得到组合的未来损益分布, 根据95%置信水平下的分位数 (由于有100个变化样本, 则95%的分位数对应的是第5个最不利的变化) , 可以求出Va R的值。

二、Va R在回购业务风险中的实证研究

假设A行有一笔1000万的7天回购和一笔800万的14天回购交易, 我们想得知当天A行针对这两笔交易性资金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即如果给定的的置信度为95%, 持有期为一天, 则我们想知道在95%的可能下, 明天A行针对这两笔交易性资产所可能面临的最大损失是多少。用历史模拟法计算Va R。这里选取2007年11月28日到2008年1月22日40个交易日每日加权利率, 通过excel计算每天该组合头寸的损益。

然后我们将得到的40个可能损失或者收益按照从最坏到最好的顺序排列, 由于给定的置信度为95%, 则Va R就是第2个最大损失。见下表, 则Va R为人民币15.41万元。即, 我们有95%的把握认为, 该回购头寸在1月23日这天由于汇率的变动, 所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为人民币15.41万元。

通过此种方法, 可以计算A行回购头寸的市场风险, 根据计算出的风险损失估计值来确定所应设置的充足性资本保证金。从而达到对A行交易头寸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该方法的优点是:相比于传统的计量方法, 该方法对风险的监测更加敏感;反映了风险因子收益分布, 因此不需要任何分布假设, 也无须计算波动率、相关系数等模型参数;该方法的风险因子的历史收益本身已完全包含了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因而可以全面反映风险因子和组合价值的各种关系, 是一个完全估值模型。其缺点是:该方法对数据样本选择区间较为敏感, 既可能包括极端的价格波动, 也可能排除极端情况。忽略了交易品期限结构的不一致性。假定根据过去可以准确地预测将来, 电脑软件与硬件的投入较大, 所有历史数据都具有相同的权重。

三、政策建议

1. 分级管理。

所谓分级管理指的是针对风险管理, 构建一个分级分层次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通过各个层次的监督和控制, 使风险管理技术全面覆盖每一个可能的漏洞和问题。笔者认为, A行可以构建三个层级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第一层级是一线业务部门。执行相应专业条线管理部门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 控制本业务单元的风险。第二层级是各专业条线管理部门。定期监控相应一线业务部门面临的市场风险, 同时通过计量、监测市场风险, 给出指导性建议、制定有关规则。第三层及是A行风险管理部门。根据银监局、总行等上级部门下达的风险指引、行里的风险偏好、风险政策等拟定全分行统一的风险政策和风险限额, 以及对限额的分配系数, 分析、监测和计量全行的风险水平, 并通过业务管理部门将风险管理意图传导到一线业务部门。同时通过定期考核等办法来监督各业务管理部门的市场风险执行情况。

2. 集中控制。

所谓集中控制, 指的是行领导应站在全局角度来把握市场风险管理。建议, 在分层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A行可考虑成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负责对全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进行决策, 从全局角度来把握风险, 减少经营性的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决策的影响。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可定期评价A行总体市场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以及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状况。同时, 可对那些能够量化的市场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 (比如限额、风险资本衡量方法等) , 对不易量化的市场风险做出评估, 建立相应得操作规程, 根据A行实际情况设计或修正A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使总体市场风险水平、结构与A行的经营方针相一致。

3. 研发系统。

目前A行开发的数据系统分布在各个专业条线, 多数系统的构建是以考核指标为依据, 缺乏对风险的计量、监测系统。同时, 以Va R为基础的内部模型法的应用对历史数据依赖较大, 因此, 建立一个完备、集中的数据库至关重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可以通过“数据+计量”来监测各专业条线的市场风险情况, 计量A行整体风险状况, 并根据计量出的风险价值, 结合银监局、总行等上级部门下达的风险指引、行里的风险偏好、风险政策等来确定各部门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 通过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的调节来体现A行的风险偏好和政策导向。

4. 改进技术。

上一篇:就业平台搭建机制下一篇:研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