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框架

2024-08-01

领域框架(精选4篇)

领域框架 篇1

摘要:针对目前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缺乏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以及复用性和扩展性低下等缺陷。文中基于领域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领域模型, 并对领域核心实体进行POJO松耦合设计, 同时利用对象组合技术实现运行时动态灵活组合以满足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此外, 还采用了自定义标签技术规范页面代码的编写。实际应用表明, 框架有效提高了领域系统设计的规范化、复用性和灵活扩展性。

关键词:项目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领域工程,组合,继承,松耦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科技项目管理系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进行平台管理, 衔接各部门和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缺少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 这些系统各自为政, 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提升了科技项目管理的能效和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水平, 科技项目管理系统领域框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学科不断细化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科技项目的申报数量和研究方向大幅增加, 缺乏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使得科技项目管理出现前后脱节现象, 同时系统的核心实体设计过于刚性, 不能灵活响应一些可变需求, 降低了系统的复用性和扩展性[1]。

文中在对领域内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一种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 实现了对项目管理过程的跟踪控制, 同时分析传统的核心实体设计, 提出基于对象组合的柔性设计方式, 并对系统的权限管理、安全访问进行分析, 最终采用Java EE分层架构和自定义标签库机制对领域系统进行实现。

1 领域建模

领域工程是识别特定领域下若干系统的共享领域需求, 设计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架构, 开发和组织该领域可复用构件的过程[2]。领域模型是领域中各系统共同需求的描述, 是领域分析活动的输出结果, 为系统开发提供了可复用的软件需求规约。在对科技项目管理领域各类系统业务需求共性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 便于对项目实施全面高效的管理。

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

为了构建可复用、易扩展的科技项目管理平台, 首先需明确在科技项目管理领域下系统的问题范围[3]。在运用领域分析方法对科技项目管理领域目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后, 提出了一种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 如图1所示, 模型大体可分为项目申报受理、项目评审立项、合同管理、中期管理、立项管理等主要阶段, 依次对应项目申报子系统、专家评审子系统、合同签订子系统、项目中期检查子系统、项目验收管理和后续管理子系统, 建立一个基于生命周期全过程化的项目管理和业务流转系统。

2 系统设计

2.1 核心实体设计

如图2所示, 传统基于继承的实体抽取技术对核心实体的设计是通过识别类之间的公共特性, 将各类申请书所包含的公共属性结构抽取出来形成一个实体组件, 在新增计划申请时采用继承的方式新增子类, 该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灵活性, 但也存在不足, 这是因为继承在编译时刻就已定义, 所以无法在运行时刻动态改变, 这种“白箱”式的复用常被认为“破坏了封装性”, 子类与父类有着如此紧密的依赖关系, 以至于父类发生任何变化必然会导致子类也发生变化[4]。因此这种紧密的依赖关系限制了灵活性并最终限制了复用性。

理想情况下, 不应通过建立新部件来实现复用, 而应通过组合已有构件来获取所需功能[5]。借助领域分析方法, 围绕全生命周期领域模型, 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申请书、合同书、中期表、验收单等核心领域对象。鉴于传统设计思路产生的弊端, 本文采用基于对象动态组合的柔性设计方式对核心实体进行设计。

以申请书为例, 如图3所示, 核心申请书实体由项目基本情况 (Basic Situation) 、项目人员 (Member) 、计划进度 (Schedule) 和附件 (Attachment) 等部分类组合而成, 每个部分类都是一个POJO, 申请书实体的具体组成情况决定于模型类 (Model) 的相关字段的配置, 例如field字段代表部分类的类名, 这里取值自BasicSituation、Member、Schedule、Attachment中的任一个, 并与各部分类一一对应;label指示部分类的中文名称;priority决定所选择的部分类在申请书实体中的排序情况;is Display决定申请书实体中各部分类是否显示。

申请书实体模型配置完成后, 根据模型类和模型字段类间的id关联 (Model类的id字段与Model Item类的model Id字段关联) 对申请书实体中的各部分类中的字段进行具体配置, 如字段名 (field) 、名称 (label) 、先后次序 (priority) 、是否显示 (is Display) 、是否单行显示 (is Single) 、是否默认显示 (is Default) 、字段类型 (field Type) 、下拉列表的字典配置 (key No) 等, 这样就可对申请书实体各部分类所对应页面的表单元素组成及显示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配置。

2.2 权限管理组件

权限管理几乎是所有管理信息系统均会涉及的问题。框架基于角色网络模型来实现科技项目管理系统中各类操作员的权限划分。图4为框架的权限管理模型, 该模型由功能 (action) 、角色 (group) 、用户 (master) 3部分组成。人员可分属多个角色, 角色是对职责的抽象, 一个角色代表了一组系统功能, 而功能是系统可进行的操作, 同时可进一步划分为用户组或功能组[1], 这样就可实现粒度可控的权限分配策略, 每个功能在执行之前必须从权限类中获取当前用户的角色类型, 以判断当前的操作是否合法。经上述分析, 各类操作员在各业务环节上所做的操作以及操作之后业务流程的状态迁移便是用户权限的管理和业务状态的管理[6]。

2.3 安全访问策略

安全性访问是网络评审的一个重要内容, 框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系统的安全性。

对于用户身份的验证, 传统的用户验证采用MD5加密客户端用户信息并发送到服务端进行匹配的方式, 但存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获取的可能, 若采用Ajax技术异步申请临时验证码, 随机生成一张模糊的图片, 这不仅避免了非法获取, 还可防止入侵者使用自动登录服务器后暴力破解。

SQL注入式攻击一般是指系统没有对用户输入的数据进行判断, 攻击者在输入框或URL中输入SQL语句, 绕过验证程序, 非法获取用户的访问权, 进行非法入侵, 框架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存储过程方式予以解决。

为防止用户会话超时后其他用户的非法操作, 设计中对所有请求进行拦截过滤, 若会话过期, 则返回script脚本在前端进行窗口提示, 要求用户重新登录。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架构方案

Java EE为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搭建提供了一整套内容丰富的机制, 基于组件和平台无关性的特点使软件架构具有更好的伸缩性、灵活性和易维护性, 其涵盖了应用业务逻辑的高效开发、异构环境的可移植开发部署、管理信息系统交互界面的快速生成等方面, 同时各类开源的开发框架为Java EE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7]。本文系统借鉴Java EE的分层架构、面向接口编程、控制反转、切面编程等重要思想, 构建了一个可扩展、易维护、松耦合的轻量级架构[8], 如图5所示, 其主要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化层。采用Spring MVC无缝集成多种视图形成一个基于MVC模式的Web层, Free Marker开源模版引擎获取数据模型以生成标准输出, Spring Io C容器对Service和Dao的各服务组件进行管理, 根据配置文件动态注入, 组合各服务组件满足应用需求, 数据持久层采用Hibernate框架实现对象关系映射, 解决了底层数据库的兼容性问题, 并采用标准的HQL语言以面向对象编程的方式来操纵数据库, 同时还采用开源JQuery框架改善用户体验。

3.2 自定义标签库

采用自定义标签可使系统在不更改后端逻辑的基础上, 轻易的改造前端逻辑, 让网页变得简洁且易于维护[9]。本系统基于Free Marker模版引擎将常见的页面UI标签进行自定义的扩展和封装, 形成针对科技项目领域的一套自定义标签库。如项目申请书包括项目基本情况、项目人员、项目合作单位、项目计划进度、附件等内容, 利用自定义标签可根据后台数据模型分别得到申请书各部分内容的标准输出, 使表单和报表编写得以简化。自定义分页标签<@p.table></@p.table>, 使开发人员省去了大量分页和脚本代码的编写, 降低了不同开发人员的个性化代码所带来的各种潜在问题, 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4 系统应用

按照上述对系统和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解决了系统的安全访问及人员角色的合理分配, 并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管理员在新增一个计划类型时, 无需手工编码来重写表单和报表, 只需新增一组模型配置如图6所示, 以及模型字段配置如图7所示, 即可满足表单或报表多变的需求, 配置后新计划类型所对应的表单如图8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运用领域分析方法提出了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 同时采用对象动态组合的思想对科技计划项目领域系统的核心实体进行复用性的设计, 规避了传统基于实体抽取技术的继承设计方式所带来的弊端, 令多个计划类别的申报流转实现统一管理, 且避免了系统的重复实现。此外, 对系统的权限管理组件和安全访问策略进行了分析设计, 最终基于Java EE分层架构技术以及自定义标签库机制开发实现了一个可扩展、易维护、松耦合、跨平台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领域框架, 确保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实时共享并跟踪管理[10]。本框架已在浙江省科技厅、义乌市科技局、温岭市科技局等项目申报管理系统得到应用, 验证了本文成果的可行性, 其不仅有助于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的规范化建设, 还提高了领域内系统的开发效率。目前本课题正在对该平台向云平台的演化进行研究, 促使其成为一个可提供软件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松涛.基于JEE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 2011.

[2]王千祥, 吴琼, 李克勤, 等.一种面向对象的领域工程方法[J].软件学报, 2002, 13 (10) :1977-1984.

[3]刘强, 徐小良.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快速开发框架研究[J].电子科技, 2013, 26 (4) :5-7.

[4]王晓庆, 曾文英, 王明文, 等.设计模式中的面向对象原则及其子模式[J].计算机工程, 2003 (9) :192-194.

[5]杨浪, 张涛川.代码复用中的方法研究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12) :3154-3157.

[6]邓子畏.面向计划管理领域的综合业务建模与系统实现[D].长沙:中南大学, 2007.

[7]王艳.科技项目申报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 2010.

[8]程春蕊, 刘万军.高内聚低耦合软件架构的构建[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9 (7) :19-22.

[9]段新富.基于B/S结构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10]杨超.电子政务中网上审批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0.

领域框架 篇2

1国际常用卫生领域绩效评价框架简介

1.1 结果-过程-结果框架(Structure-Process-Outcome)

20世纪60年代,绩效评价的思想已经引入卫生领域。美国学者Avedis Donabedian于1966年首次提出了医疗服务质量的三维内涵:结构-过程-结果[2],从而建立了各国沿用至今的医疗质量绩效评价范式。其中“结构”是指医疗机构中各类资源的静态配置关系与效率,如床位数等。“过程”则概括了医疗机构动态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如临床路径等。“结果”是指对医疗机构结构与运行最终质量的测度,如患者满意度等。迄今为止,该论文是卫生领域引用率最高的经典之一。此后20多年,Donabedian专注于医疗服务质量研究。他完成的3卷巨著《质量评估与监测研究》,完整阐述了医疗质量“结构—过程—结果”模型,被公认为医疗质量研究领域的“圣经”。

1.2 “结果链”逻辑框架(Results chain)[3]

2002年,在美国国会的推动下,世界银行、国际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联合启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结果导向管理”(Managing for development results),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果链”逻辑框架[4]。该框架以“结果”为导向,将评估分为投入、活动、产出、结果和长期结果5个环节(图1)。投入(Inputs)指用于支撑活动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活动(Activities)是为了将投入转化为特定产出而采取的行动。产出(Outputs)为项目实施方可以控制的结果,体现供方的变化。结果(Outcomes)主要关注受益者的变化,一般不能受项目实施方的控制。长期结果(Long term outcomes)指是项目带来的长期效果。

比起结果-过程-结果框架,“结果链”逻辑框架以“产出”和“结果”区分了供需双方的变化、“产出”(Outputs)一般为资源接受方发生的可预期的变化,反映了特定活动的进展情况。“结果”(Outcomes)则是关注资源投入经过特定活动后,对项目干预对象产生的影响。其次,该框架的核心是基于结果的管理。在评估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项目实施后实施方可以控制的结果,还可以评估结果的长期变化情况。因此,多用于长期卫生项目和干预措施的结果评价。

1.3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WHO framework)[5]

《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首次提出了分析不同国家卫生系统绩效的新框架。该框架解释了绩效评价的目的,它是一种对卫生系统的关键产出结果和效率进行监测和评价的过程[6]。报告中针对卫生服务系统的4个主要功能(管理、筹资、服务提供、资源筹措),提出了一整套评估框架(表1),并利用现有数据资料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系统和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回顾性评估。

WHO认为卫生系统的3个主要目标为改善人群的健康(Health improvement)、反应性(Responsiveness to expectations)和筹资公平性(Fairness of financial contribution)(表1)。这3个目标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目标又分为水平和分布2个层面。对于健康和反应性,WHO既关心平均水平又关心分布情况。而筹资只关心分布情况(因筹资水平的高低在世界范围内没有达成共识)。健康水平、健康的人群分布、反应性水平、反应性分布及筹资分布这5个部分构成卫生系统绩效评估的完整框架。

1.4 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评价框架(OECD proposed framework)

OECD国家通过借鉴WHO评价框架,也提出了一套概念框架[7],包括了3个主要目标:健康改善和结果(Health improvement/outcomes)、反应和可及性(Responsiveness and access)、财务贡献和卫生费用(Financial contribution/health expenditure)。这些目标被划分成两个评估部分:平均水平(Average level)和分布(Distribution)。平均水平反映了效率,分布反映了公平。框架的4个组成部分包括:健康改进或改善/结果;反应性;公平(健康结果、可及性和财务);效率(宏、微观角度)[8]。

在WHO评价框架中,可及性是作为反应性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而在OECD评价框架中,它是反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在框架内讨论对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公平性问题。其次,它把卫生费用列入主要目标之一(适度的卫生费用在OECD国家被称为宏观效率)。第三,OECD评价框架没有对评价指标进行赋重,便于各成员国对该套评价框架进行灵活引用。DECD国家评价框架见表2。

与此同时,OECD国家公布了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10个主要指标,包括:健康状况、卫生服务资源、卫生服务利用、卫生费用、筹资与补偿、社会保护、药品市场、健康的非疾病决定因素、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经济学因素[9]。

1.5 卫生改革与发展理论框架(Five control knobs for health sector reform)

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共同建立的卫生改革与发展理论框架(图2),从卫生系统的绩效出发,围绕卫生系统的最终产出,即健康状况、风险保护与满意度3个纬度评估效率、可及性、质量与成本4个中间指标,并追踪分析筹资、组织、支付、管制和宣传与教育5个调控阀门(Five knobs)的作用[10]。该框架的目的是通过评价5个改革调控阀门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改善整个卫生系统的绩效。

筹资环节包含筹资方式、资源流向与优先项目的确定等制度安排。支付环节是指向卫生服务提供者(包括医院和医生)的支付方式及其支付水平,这将直接决定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和卫生服务成本。组织环节分为宏观组织和微观组织2个层面。前者包括卫生服务提供中医疗机构的组织、卫生服务机构的类型等。后者包括卫生服务机构的组织激励、员工激励、自主化管理和服务外包等。管制环节指通过行政、经济或法律手段营造基本的市场环境、纠正市场适应和提供公共产品等。宣传与教育环节是通过社会营销手段影响患者、卫技人员等的行为,成为改革的有力推手。

2不同绩效评价框架的比较分析和应用

2.1 评价对象

对医疗机构的评价多采用结构-过程-结果框架。首先,该框架结构灵活,把目标放在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上。其次,无须考虑长期结果,评价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对单个机构进行评价,如考虑长期结果,一是易受到服务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居民原有疾病谱等混杂因素的影响。二是因为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价通常一两年就会评价一次。但是长期结果考核所需时间较久,难以在评价时限内获取有效数据。但是,对卫生服务项目的评价需要考虑到长期结果和对人群健康的长期影响,因此,采用结果链逻辑框架更为适合。WHO框架、OECD国家框架、卫生改革和发展框架结构复杂,评价范围既包含有卫生系统内部绩效,也包括了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评价框架目的在于帮助决策者了解什么可以改变卫生系统的运行绩效,更适用于对整个国家的卫生系统进行评价。

2.2 主要目标

结果-过程-结果框架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结果连逻辑框架强调基于结果的管理。WHO框架意在改善人群的健康、反应性和筹资公平性。OECD国家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目标包括健康促进和结果、反应性和可及性、财务贡献和卫生费用。卫生改革和发展框架把健康状况、风险保护和满意度作为卫生系统的主要目标。

2.3 评价维度

结构-过程-结果框架把结构、过程、结果作为评价维度。结果链逻辑框架以“产出”和“结果”区分了供、需双方的变化,并加入长期结果作为评价维度。WHO框架针对前两个主要目标——人群健康、反应性,分别以平均水平和分布水平进行考核,而对另一目标筹资只对分布水平进行考核。评价维度涉及健康水平、健康的人群分布、反应性水平、反应性分布及卫生系统的筹资分布。OECD国家评价框架对筹资的平均水平(效率)也纳入进来。评价维度包括健康促进/结果、反应性、公平(健康结果、可及性和财务)和效率(宏微观角度)。世界银行的卫生改革和发展框架以可及性、效率、成本和质量作为评价维度。

2.4 评价指标

结构—过程—结果和结果链逻辑框架、卫生改革和发展框架作为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对具体的指标没有限定。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评价对象、研究条件进行细化。WHO框架和OECD国家评价框架有明确的应用对象(WHO成员国和OECD国家),在提出评价框架的同时也公布了主要指标。前者基于评价维度,列出了健康(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ALY)、反应性指数、卫生筹资公平性指数、人均卫生费用等指标,并对191个成员国进行逐一排序(其中中国总卫生系统绩效排名144)。后者包括了健康状况、卫生服务资源、卫生服务利用、卫生费用、筹资和报酬、社会保护、药品市场、健康的非疾病决定因素、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经济学因素等10个主要指标。不同绩效评价框架比较见表3。

2.5 应用情况

结构-过程-结果框架是卫生领域绩效评价的经典框架,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也开始了绩效评价方面的工作和尝试,多为对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价和对卫生系统中某个组成部分的评价。国内学者对医疗机构评价研究做了大量研究,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是采用“结构-过程-结果”的理论框架[11]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对公共卫生服务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奏效较慢,长期影响较大。因此,对公共卫生服务等卫生服务项目的研究,许多学者主张采用结果链逻辑框架作为理论依据。WHO框架和OECD国家评价框架的应用主要是这两个国际组织为其成员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提供参考,并为各成员国自我评价提供范式。卫生改革和发展框架在国际上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国内研究尚在发展中。文献集中在对我国卫生服务系统进行绩效分析[12],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检测评估体系,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监督与评估研究[13]等。

3讨论与建议

3.1 学习和借鉴国外绩效评价理论

系统地研究国内外卫生领域绩效评价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看出,卫生领域改善从最早依赖于个人经验到制定标准,再到后来关注安全和质量,目前发展到重视绩效评价和追求卓越绩效。绩效评价确实为卫生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相应的绩效评价工具开发进展缓慢,远远没有达到现场实用的阶段[14]。基于前述研究和现实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绩效评价理论,从卫生领域绩效评价的目标和功能入手,深入研究我国卫生领域绩效及绩效评价,将成为一种机遇和挑战。

3.2 辩证地看待评价框架的优缺点

评价框架的提出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辩证地看待评价框架的优缺点有助于合理地评价和使用评价框架。结构-过程-结果框架逻辑简单清晰,但难以评价对象的长期效应。然而,注重长期结果评价的结果链逻辑模型有混杂因素多、评价时间长等劣势。WHO 框架尽管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报告出版后,各国专家、学者对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仍然众说纷纭。一是在“理想”的分析框架中,所选择的方法和指标以及可得的信息不尽如人意。191个成员国中只有21个国家接受了筹资公平性的分析,其余则是靠公式推导和间接推算出来的,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得到认可;二是由于各国卫生系统在组织、筹资、支付、管理等机制方面的差异,应用统一的框架进行评价,难以客观反映各国真实的绩效;三是世界卫生报告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与卫生系统政策决策的制定之间存在一定差距[15]。因此,OECD国家根据自身的提点,对其进行调整,形成了新的评价框架。世界银行也从筹资、支付、组织、管制和宣传与教育5个方面确立了卫生改革和发展框架,并从理论上对各具体指标进行了验证,但也无法规避如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对卫生机构产出的影响。

3.3 根据评价对象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框架

领域框架 篇3

根据协议, ABB将通过新能源及电力保护领域的领先产品和解决方案, 支持深圳工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 作为全球第二大太阳能逆变器制造商, ABB将在深圳打造新能源研发制造中心, 重点发展太阳能逆变器产品, 同时将建立在华电力保护产品生产基地, 支持深圳及全国可再生能源、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同时, ABB将积极开发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技术和解决方案, 支持深圳推进电动汽车、电动公交车、现代有轨电车等新型绿色动力交通项目的建设, 从而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

领域框架 篇4

2016年央视3·15晚会揭露了网络订餐、二手车网络拍卖、手机恶意程序、及电商信用评价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经济行为,涉及面广,利益受害者多,因此倍受消费者关注,在微博上的舆论反应剧烈。本研究基于框架理论对该话题在微博中的讨论进行多层次分析,发现微博十分接近公共领域,它使多元化信息源的意见得以自由呈现、互动,极大的促进了公共讨论,并展现了各个舆论主体在其中进行框架博弈的复杂场景。

一、文献回顾

(一)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理论由德国学者Juergen Habermas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系统诠释,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空间,公众在其中不受政府、企业等机构的影响,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理性讨论与政治参与,最终形成达成共识的舆论,以影响公共权力机关。公共领域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有表达意愿的公众;平等的对话交流;不受公权力干扰的讨论平台;理性沟通后达成的共识以及形成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舆论[4]。

凭借微传播技术[5],微博为民众提供了准入门槛低、传播迅速、使用便捷的舆论搭载平台。无论阶层、背景、身份,民众都是平等的话语主体,只要有表达意愿,都可以在微博上发布对社会事务的看法。由于微博缺乏传统媒体中的“前把关”机制[6],在不违法的情况下,个人意见很少受到政府等机构的约束。但凡有突发事件发生,夹杂情感与事实的言论在微博裂变式的传播中进行碰撞,形成舆论风潮,最终转化成影响公共事件处理的巨大力量。因此,微博与公共领域具有相当的接近性。

(二)框架、情感框架与框架博弈

人类学家Bateson最早提出“框架”概念是限定条件下的一个解释性语言环境。1974年,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Golfman将“框架”应用到传播领域中,提出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并将框架定义为“个人将社会生活经验转变为主观认知时所依据的规则”。Gitlin(1980)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框架在新闻生产领域中的选择功能。Robert Entman(1993)进一步强调框架在构建事件意义、影响价值评估中的作用,他认为框架使现实事件中的某一方面在传播文本中的得以突出,以达到对事实进行阐述、归因、是非判断或提出解决建议的认知功能[7]。台湾学者臧国仁将框架分为三大层次,其中宏观层次指事件主题的界定;中观层次包括主要事件的时间变项与原因、价值判断;而微观层次则是字、词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8]。

Collins曾从媒体报道所带的情感与受众认知的关系间提出情感框架理论,他假设个人阅读报道后,媒体所赋予的情感会在个人的记忆中留下痕迹与标签,在个人随后的态度和行为中痕迹和标签会被激活[9]。不少学者由此研究媒体报道所带有的情感对人们认知与行为意向的影响。

对于框架的形成,Ryan认为其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新闻成为了企业或政治精英、社会运动者、政策提倡者争夺社会议题定义权的框架博弈(framing contest)场所[10]。对新闻话语框架界定的能力与框架支持者(frame sponsor)的经济、文化资源,新闻实践技能,及对政治、文化价值的把握能力有关。因此框架博弈总是有益于政治与经济精英(Gamson,Groteau,Hoynes,&Sasson,1992)[11]。但如今微博已经打破传统媒体垄断意见表达的局面,传播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新的传播关系,草根民众在微博上的舆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以致有学者形容微博作为舆论风暴的中心,是中国最主流的媒体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2011)。媒体、政府设想将新闻事件的官方框架界定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但在高度个人化、平民化的微博环境下社会议题的定义权变得高度不可控。因此,在本文中框架博弈指各方微博主体根据利益出发点的不同,围绕社会议题定义权在框架设定上呈现出相互差异、竞争的状态。

国内关于微博的框架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从文本框架的视角,对某一案例做实证分析。罗昶等研究了《环球时报》社评和主编的微博,通过词频分析、新闻框架分析及情感话语分析,发现了本人主导下的新闻产品与本人言论之间有映照关系[12]。周世禄等以微博维权事件为研究对象,将微博文本划分为事件进展、是非判断等六个框架,考察了微博对于新闻报道在消息源和议程设置方面的影响[13]。潘霁等从情感框架角度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微博讨论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情感、归因和利益冲突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微博空间是减压阀而非公共空间,在其中情感化批评占主导[14]。以往研究在内容分析的类目构建、关键词分析、量化统计、阐述性文本分析上形成一定规范,对本文的实证操作具有启发作用。但是研究均没有涉及微博作为公共空间呈现出来的框架博弈特点考察。学者尹连根注意到了这一点,对深圳飙车案的微博进行框架竞争分析,探讨不同主体框架解读的多元性[15],但是研究采用的是质化方法,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量化统计,对框架博弈的呈现稍欠完整,而且较少关注微博上的情感呈现,这为本研究留下突破之处。

因此,本文参考以往的文献及研究,围绕框架博弈所提出的假设是:在3·15议题的讨论中,各微博主体所呈现的情感态度、框架设置倾向、及框架显著性均有明显的差异与竞争。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挖掘

本研究使用Goo Seeker数据采集软件抓取2016年3月15日中所有带有“315”关键字的微博,总计9765条,在剔除不相关的内容及广告后,保留了6840条有效样本。新媒体环境下议题生命周期较短且集中,因此3·15晚会的讨论在15日最为热烈,也最具代表性。

(二)类目构建

1. 微博主体分类

研究根据3·15晚会涉及的社会关系,将微博样本的博主进行社会属性分类,具体分为:媒体机构、政府及事业单位、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含从事电子商务的个人与企业代表)、普通民众。

2. 框架构建

本研究对每一条微博的主导框架进行分类,新版微博虽取消了140字长度限制,但其内容仍较单一、短小,因此编码员在编码时,根据微博文本中最突出的主题,将每条微博划入某一框架类别。框架类目划分参考Entman的“框架功能”理论、相关学者文献,并结合3·15晚会微博舆论的特征做出相应修正。具体分类如下:

(三)信度检验

研究借助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完成数据录入、编码、分析工作。两位编码员首先同时对100条微博内容实行预编码,进行信度检验后发现Cronbach Alpha值达0.77。编码进行至一半时,对另100条微博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 Alpha值达0.74,证明研究信度达至科学统计的水平。

(四)情感表达分析

本研究采用中国科学院网络心理实验室研发的文心(Text Mind)中文心理分析系统,对微博文本进行情感表达研究。参照C-LIWC词库,我们将微博中的情感词分为:愉悦词、焦虑词、生气词和悲伤词四类,对微博文本中各类情感词的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后,我们结合具体的高频情感词来进行分析。

(五)高频词分析

本文还采用ROST语义分析软件对微博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在过滤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介词、连词、助词等无实际意义的词语后,研究分别归纳了四类主体使用频率居于前十的关键词,并将其置于具体语境中考察。

三、研究发现

结论一:各个主体微博的情感比例各不相同,并且情感表达各有差异。我们对不同主体的情感词进行统计,经卡方检验得X2=17.676,df=9,p=0.039<0.05。

各类主体的情感词中,愉悦词都占了较大比例,在政府与事业单位、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微博中高达72.20%与75.58%。媒体机构与普通民众更多是用“精彩”、“愉悦”或“成功”、“发声”等词对3·15晚会的效果进行肯定,而政府及事业单位则倾向使用“合作”、“推动”等词表示对打假后续行动进行乐观展望。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纷纷对顾客做出承诺,或进行感恩。媒体机构与普通民众的焦虑词有较大比重,分比占了17.07%与11.99%,焦虑词中媒体机构的“骚扰”、普通民众的“担心”、“怀疑”均体现了对假冒伪劣产品与服务的恐慌。生气词的比例在四个主体中均为次高,媒体机构倾向于用“超标”、“违规”等批评造假行为,并用“惊人”等形容其危害;政府及事业单位更为明晰的提出“销毁”、“禁止”等制止危害的举措;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偏向使用“忽悠”、“诱惑”来指出其他经济主体的不当;民众更多的借“威胁”、“索赔”来控诉侵权事件。悲伤词在情感词的比例中较低,仅在媒体机构与普通民众的比例中稍高,两者多以“无奈”、“可怕”、“可怜”形容个人权益受损时的困境与不幸。总体说明了主体与3·15议题相关的体验或经历影响其用不同的感性态度来表达诉求。

结论二:各个微博主体的框架设置倾向,以及所使用的微观表达框架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对微博主体的框架比例及使用频率居于前十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具体如下。

媒体机构侧重构建事实框架,恪守传播客观事实的职能,多提及诸如“饿了吗”、“假牙”等3·15打假案例事件关键词,同时喜好用“维权”、“记者”、“投诉”来强调自己在传达民意、助力维权方面的意愿。政府及事业单位偏好态度框架与事实框架,“消费者权益”是其微博的焦点,“组织”、“行动”、“宣传”等词展现了其解决问题的行动意向。对于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来说,支持态度框架与企业建议框架是主导框架,“朋友”、“信任”、“诚信”等高频词表现出企业致力于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顾客的情感认同。普通民众微博中事实框架与态度框架占比最大,“曝光”、“打假”表达了民众对3·15行动的关注。这说明个体根据利益出发点的不同,通过不同的框架对315议题进行差异化解读,趋向从自身有利的方向定义议题。

结论三:每个主体所设置的框架在微博空间中有着差异明显的框架显著程度(Frame Salience)[16]。如表六所示,数据经卡方检验得Fisher精确检验值为38.17,df=21,p<0.01。

从总体比例上看,普通民众的框架显著程度总和是64.74%,证明普通民众是微博公共空间中最主要的舆论主体,对公共议题的发声积极性高,所设置的框架也最为显著。其次是占16.17%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占14.88%的媒体机构、以及占6.21%的政府及事业单位。这表明政府及事业单位微博数量少,对3·15晚会议题的发声频率低、参与度不高。因此,讨论主体的数量、参与频率是影响框架显著程度的主要因素。

事实框架总体的显著程度是45.76%,说明微博空间中的讨论有很大一部分是诉诸于客观事件的描绘,而非如学者潘霁[17]所说非理性的感情宣泄占据主导。3·15晚会事实框架的设置中媒体机构的显著程度最高,为7.69%,普通民众的非3·15晚会事实框架有22.82%的显著程度,由于新浪财经举办的“3·15微博维权活动”[18],民众纷纷用非3·15晚会事实框架曝光身边经济权益受损的事件,在微博上形成维权风潮。在民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迁下,微博正成为民众广泛参与的新兴维权平台。

由支持态度框架、批判态度框架、戏谑与讽刺框架共组而成的态度框架有42.98%的显著程度,说明态度表达也是微博讨论空间的重要部分。相对于批判框架,各个主体面对3·15晚会的评价更加倾向于积极的支持态度框架,说明3·15晚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较好。此外,普通民众中戏谑与讽刺框架的显著程度高达12.5%,这与网民中盛行的“戏谑文化”相关[19]。在3·15晚会播出时,百度百科迅速将“饿了吗”的违规事件更新至其搜索词条上,“饿了吗”相关高层发微博调侃“忘记给央视充值了”。以上插曲极大刺激了民众的戏谑与讽刺风潮,他们纷纷嘲讽其中可能存在的内幕交易及利益搏斗。此外,当天微博还流行类似于“今天不要发自拍,因为打假”等讥嘲当今自拍假图横行现象的段子,以及“今天我是范冰冰(或其他明星)的老公,如果没被抓走,那我就是真的”等在追星文化催生下的诙谐语段。这类语句往往切合网民的戏谑心态,幽默简短,并有统一句式,容易在网民中广泛流传,形成众口一词的表达狂欢。

相比之下归因与归咎框架的显著性程度较低,仅有3.04%,证明各个主体较少深入探讨消费者权益受害或打假效果欠缺的原因,或是找出相应责任归属。建议框架占有的显著程度是8.21%,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企业建议框架显著程度达3.58%。微博虽有“长微博”、“微博文章”等突破字数限制的功能,但碎片化信息仍是主导,人们习惯于即时、迅速、简短的表达事实与态度,相应的缺少经过深入思考、理性分析后得出具有广度与深度的因果类、建议类信息。

四、结语

首先,研究发现微博讨论中所呈现出公共领域的特点与规律。微博讨论中民众广泛参与、公开互动,并能不受干涉、理性发言的特点验证了微博与公共领域的相似性与接近性。在3·15及相关议题的微博中,普通民众是最大的参与主体,其他主体数量较少,设置框架的显著性远不及民众,因此民众受媒体、政府和其他机构的框架干涉少,民众是社会舆论影响力的主导。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下,微博给民众凭语言文字而非暴力方式来争取自身权利、改善社会福祉的机会,研究发现民众大部分以客观事实描述,如曝光身边的经济侵权现象,转发他人的被害经历等方式来表达诉求,公众在其中理性地交换意见,而非被群体情绪裹挟而发生群体极化现象[20]。

其次,研究通过描绘各个主体在微博中进行框架博弈的场景,展示了主体在不同的利益角度下呈现的表达特点,并总结从中体现的政治、经济、文化逻辑。媒体机构多采用央视已设定好的3·15晚会事实框架,显著程度较高,体现了媒体对政府的喉舌媒体具有结构性偏好。在央视最先界定了3·15晚会的框架后,媒体机构在微博上继续对其进行延伸,扩大框架的影响力与在网络上的显著性。同时,媒体也有使用非3·15晚会事实框架,把报道触角深入到民众身边的打假、维权新闻,并用拉近民众距离的关键词来塑造民众沟通者的角色,对央视所设置的官方框架进行了补充,有一定的专业主义精神。

政府及事业单位的情感中愉悦占了绝大部分,其在使用积极态度框架塑造舆论环境时,十分强调保护“消费者权益”,及用表明惩处决心的词语来塑造一个有行动力与责任感的政府形象,但是政府及事业单位所设置的框架显著性最低。对于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来说,建立良好声誉、企业风貌是首要目标,他们往往使用积极态度框架与企业建议框架,以建立信任的关键词及大部分的愉悦词构建正向话语,让客户信赖、放心。

【领域框架】推荐阅读:

商务领域05-09

私人领域05-15

通信领域05-18

重点领域06-05

新闻领域06-05

延伸领域06-07

关键领域06-14

领域培训06-25

建材领域07-02

服装领域07-04

上一篇:数学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下一篇:全符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