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域构建

2024-05-14

学习领域构建(共10篇)

学习领域构建 篇1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正在从量的扩大逐步转向质的提高。课程改革一直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 学科课程一直都是大多数职业教育机构的主流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 重视文化基础教育, 逻辑性强, 但针对职业教育而言, 这种模式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提供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企业和市场的要求。那么, 技能性较强的财金类专业应设计哪些学习领域课程才能满足本专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 才能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并实现“零适应期”和“零距离”上岗, 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外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状, 财会专业学习领域构建改革的关键在于研究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建设真实工作场所——教学企业;开发与之匹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列核心教材;这也是目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现阶段, 财金类专业高职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 学习领域设置脱离实际需求

目前高职财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来源于本科财金类专业的压缩,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改革高职特色更加明显, 但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离不开完整的学科体系, 忽视劳动者在职业能力、行业关键能力和个性特征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高职教育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 从根本上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系列教学必备条件之一———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 改变高职教育脱离实际的现状。

(二) 教学计划基于学科体系

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保障,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教学计划从原来基于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发展为现时的加大实训规模和实训教学课时的高职特色的教学计划, 但这种做法只是单一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时, 并没有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岗位任职要求和培养目标。应该了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指导, 这就要求将学习过程建立在源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标准。

(三) 教学实践局限于模拟仿真

实验实训场所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条件, 但如何建设, 建设什么样的, 如何使用实践场所, 是目前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财金类专业具有专业的特殊性, 实践教学的开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的真实财务数据不能外露;企业的财金类岗位不放心学生顶岗……因此, 财金类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大部分还是留于模拟仿真阶段, 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和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做到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将企业引进学校, 在校园内办企业, 由学生做员工, 参与真正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四) 专业教材实用性不强

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职教材的建设也越来越倾向高职教育的技能培养, 但这种技能培养在教材中的体现只是相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训基本课时, 基本上还是以“点状”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而不是以专业领域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教材, 教材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导致教材的实用性不强。

财金类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条件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 使高职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可通过广泛、深入地企业调研进一步明确财金类专业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根据任职要求梳理、提炼、确定专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专业行动领域, 进而根据知识和技能要求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编写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学习领导的课程标准, 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方案及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内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金融中心;建设开发与之相匹配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教材;将核心课程逐步建设成为标准的网络课程,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过程

财金类专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应当实现以下转变:在主观上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 而不是分析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技能点或能力点;在培养目标中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能只被动地适应能力的训练;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

(一) 调研分析提炼本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行动领域

财金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具有联系广泛的特征, 不仅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 而且还涉及到银行、税务、审计、财政等相关部门及与企业有业务关系的其他企业。本教改项目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主、适当延伸其他相关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 以满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目标进行财金类岗位认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行动领域的确定。

(二) 根据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要求, 确定学习领域, 开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要求是职业教育确定学生学什么, 老师教什么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确定行动领域的基础上要总结、归集知识点能力点, 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确定不是单一的, 如何培养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即开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明确职业教育方向和目标的基础。所以,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重视两个系统:一是实验、实训、实习成系统, 二是基础课要成系统, 并使两个系统相互交融。

(三) 开发设计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学习领域课程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 教学计划的质量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质量的课程计划能培养学生具备完成本职业中所有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如何制定高质量的课程计划才能全面反映财金职业领域的特殊性, 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顺利发展, 可围绕“传授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基于什么样的载体”、“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三个中心问题, 制定集“课程开发的开放性”、“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企业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互补性”为一体的课程计划。

(四) 将企业引入校园, 建设校企合作的教学企业

高职教育既要体现“高等教育”, 也要突出“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重在实践, 重在操作, 更重在对真实项目的操作, 而现在的实践教学停留在校内实训室的模拟或仿真, 到最后的毕业实习。校内模拟和毕业实习都很重要, 但由于财金类专业的特殊性, 学生往往不能接触真正的工作内容, 不能亲临真正的工作场所, 使财金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受到局限。为真正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现“教、学、做”一体, 必须将企业引进校园, 或将校外企业作为校外教学点, 将专业教师聘为企业兼职职员。此外, 还可开办设立教学企业, 如校内会计师事务所, 校外会计师事务所, 校内金融中心等, 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代理记账、项目审计和相关金融机构的前台业务。

(五) 开发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系列核心教材

目前,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平行或分离的,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计划在内容上相对独立, 很难实现课堂和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学习, 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 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 开发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财会专业学习领域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核心问题。

从财金专业相对独立的工作岗位而言, 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当然还有相互渗透、交叉的工作内容即知识和技能的公共部分, 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既要满足行动领域对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兼顾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还要遵循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的成长规律。

三、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效果与特色

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的研究, 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开发构建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将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增添新的成果, 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为本区域培养高职财金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开发建设学习领域起一个良好的开端, 并提供教学资源;为高职财金类专业提供经过整合重构的, 突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列特色教材;为财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增添新的元素——教学企业, 实现和践行真正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将企业引入校园, 或将课堂搬出校园,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企业职员;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力度, 使省级示范专业建设更加完善。

(一) 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的构建效果

进一步明确财金类专业在实际工作岗位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 解决专业领域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合理确定专业学习领域的难题;为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设计课程质量标准;为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提供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系列优质教材;为财金类专业开发建设工作场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中心。

(二) 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的特色

学习领域设置基于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如图1所示, 并按图1为序设定学习领域课程的前后顺序。此外,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形成集“学习领域开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质量标准设计、实践教学条件教学企业的建设、教材开发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为一体, 形成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良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思考》, 《科教纵横》2009年第2期。[1]黄良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思考》, 《科教纵横》2009年第2期。

[2]张道珍、陈丽琴:《基于过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设计》,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张道珍、陈丽琴:《基于过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设计》,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学习领域构建 篇2

关键词:行动导向;学习领域;汽车发动机;任务驱动

1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即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但适应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学理念一直影响着职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的课堂还是以理论传授为主,忽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出现,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行动导向[1],是相对于知识导向而言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经验,由真实的工作任务为支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原则,解构原有的课程体系,重构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的学习领域[2],创设符合工作实际且有利于教与学的情境,开展任务化或项目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地说,通过分析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生涯路径和教育规律将职业能力进行整合,归纳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具体化为体现工作情境的学习情境,构筑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完成系列化的学习任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行动导向教学可用如下的路线图表示。

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行动领域归纳→专业学习领域转换→创设课程学习情境→课堂学习任务实施→形成学生工作经验和方法→指导未来的工作

2 学习领域的构建方法

学习领域来源于职业岗位,从狭义上来看职业岗位,一般的岗位都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

第一,胜任岗位需要专业知识——岗位的专业性;

第二,提高岗位工作效率需要方法——岗位的方法性;

第三,社会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岗位的社会性。

岗位的专业性、方法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对于从事岗位的人需要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对于学习领域的学习,实质上是基于未来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通过处理单一任务,总结提炼出具体的专业和职业知识,形成技能并积累经验;再通过处理综合性的任务,并对整个职业行动过程认真反思,最终获得控制整个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这个职业能力就是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所以,构建学习领域,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领域是某一职业行动领域对学习者在理论、知识和技能上的综合要求,是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职业行动领域的一部分,是培养学习者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载体。构建学习领域,首先要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只有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专业的学习领域,这个职业才能被人掌握。

②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是以能力本位为基础、职业活动为背景的新的课程结构单元。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学习课题。学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所以说,体现职业行动领域综合性的工作任务是构建学习领域的基础,将职业行动领域划分为若干个综合性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就是一个学习领域。

③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学习子课题组合而成,称之为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并列、递进和包含的关系,构建学习者在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体系。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组成来看,一个综合性的工作任务总有好几个工作情境,每个工作情境都是其中的子任务;工作情境转化为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情境;若干个彼此关联的学习情境的有机组合,就是完整的学习领域。

④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单元称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下的一个个活动内容,一个学习情境根据工作的需要分成好几个学习任务。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学习任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一次次课堂教学活动,是完成工作情境的具体过程,学生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等环节来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3 《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的构建

3.1 《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分析

按照高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是学习汽车维修专业的入门课程。该领域应体现必要的基本理论、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这里的基本理论是指与发动机工作过程相关的基本原理,如,做功原理、换气原理、冷却原理、润滑原理、点火原理、起动原理、增压原理、正时原理等;基本知识是与发动机结构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汽车发动机各个机构和系统的组成、结构、材料、特征、特性、装配要求及检测方法等;而基本技能是与发动机维护与保养、故障诊断与排除相关的工作能力,如维修设备和工量具的正确使用,发动机各部件拆装的流程,有关技术参数的检测,故障特征识别、故障诊断与排除等。

这三个方面包含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它们的有机融合方可实现该领域的培养目标。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和培养训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中知识包括了解、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五个层次,是基础;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

方法能力,是重点;素质包括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关键。

3.2 《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构建的基本要求

①职业性

《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要紧密依托汽车服务与维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素质水平的要求,将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人员与技术人员对接。只有注重职业性,才能体现学习的有用性和重要性,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性,才能提升学习领域的目的性。

②实践性

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通过具体的认知、拆装和检测等活动体现少说多做,多说无益,见多识广。通过实实在在的任务驱动,开展学生的课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和职业形成奠定厚实的基础。

③完整性

汽车发动机毕竟是一部完整的机器,由机、电、液、气有序组合而成,实现能量转化的功能,与发动机相关的各个工作情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理清发动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有便于任务体系完整而不独立,有便于工作有序而不零散,有便于问题分析全面而不片面。

④拓展性

汽车发动机类型各异,结构不尽相同,但共性居多。为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标准是一致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原则,在实体上、理论上和应用上拓展学习领域,达到举一反三目的。

3.3 《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构建的基本步骤

学习领域是为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任务而构建的,涵盖的范围不能太大,否则学习周期太长,学生难以接受和掌握;但又不能太简单,否则造成工作任务不完整。《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主要是为完成发动机机械系统维修而设计的,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和实际工作情境的需要,组建8~10个学习情境, 每个学习情境由教师安排若干个相关的学习任务,需80~100学时。

①情境设计

因为有了工作情境,所以才有了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缘于工作情境,工作情境是什么?在汽车维修企业里,顾客提出的问题或维修技师在对车体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发动机无法起动、易熄火、有异响、漏油等现象都属于工作情境,实际上每一个工作情境都对应发动机某部分结构或系统,或某几部分的结构或系统的综合。作为学习者,以体现工作情境的发动机最小系统单元或结构单元为学习情境,既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系统性,还具有可分析性、科学性和知识性。

②任务设计

情境设计是为了开题,构建任务体系是为了析题,任务实施才是为了解题。任务设计要结合现有的条件,有的要将现有的设备和资源重新组合,有的要重新设计和创造,有的甚至要借助外来资源。任务实施可以是分散的,也可以是集中的,还可以调换次序。只要有便于组织,有便于开展,能达到预定目标的任务体系都是最佳的,但避免千篇一律,从头到尾都是刻板式的模式。

③教学设计

适宜于小班化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内布置有多媒体、整车、发动机台架、维修手册、维修工具及配件等必备的教学资料。课上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任务,引导学生完成:

资讯——释疑任务中疑难问题及注意事项;决策——确定任务实施的方法及任务分工;计划——拟定任务实施的步骤及可能出现的结果;实施——任务的解决过程;检查——找出任务中存在的问题;评估——任务完成结果的反馈及评价。

一般采取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结合分组讨论、岗位模拟、场景再现、演示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边教边学、边学边做。

3.4 《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构建的基本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组建了10个学习情境,23个学习任务,任务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情境1

汽车发动机总体认知\&任务1 汽车发动机总体结构认知

任务2 汽车发动机有关参数及性能认知\&学习情境2

汽车发动机动力机构\&任务1 汽车发动机动力产生及其传输路径的认知

任务2 发动机机体组的认知与拆装

任务3 活塞连杆组的认知与拆装

任务4 曲轴飞轮组的认知与拆装\&学习情境3

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任务1 配气正时原理及其机构的认知

任务2 配气机构气门传动组的认知与拆装

任务3 配气机构气门组的认知与拆装\&学习情境4

汽车发动机供给系统\&任务1 燃油供给系统的认知与拆装

任务2 进排气系统的认知与拆装\&学习情境5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任务1 冷却系统的认知及维护

任务2 冷却系统主要部件的认知与拆装\&学习情境6

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任务1 润滑系统的认知与维护

任务2 润滑系统主要部件的认知与拆装\&学习情境7

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任务1 点火系统的认知与维护

任务2 点火系统主要部件的认知与拆装\&学习情境8

汽车发动机起动系统\&任务1 起动系统的认知与维护

任务2 起动系统主要部件的认知与拆装\&学习情境9

发动机装配与调试\&任务1 发动机总体装配

任务2 发动机综合性能调试认知\&学习情境10

柴油发动机认知与拆装\&任务1 柴油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的认知与拆装

任务2 柴油发动机总体认知与拆装\&]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1-12.

[2]刘勇,段保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85-89.

基金项目:该文章为院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行动导向学习领域的构建及实施路径探析》(项目编号ZK2012A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唐卡领域本体构建研究 篇3

本体(Ontology)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后来被广泛引入到信息技术、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目前,本体还没有一个既准确又公认的定义,广泛使用的定义是由Gruber在1993年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后来Studer等人又作了补充:“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根据本体研究的主题及层次,将本体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或顶层本体、领域本体、语言学本体、任务本体等五大类,其中领域本体是一种新兴的领域知识表示和共享的方法,能详细描述特定领域的概念及概念间关系,消除领域内部概念和术语上的分歧,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实现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1,2,3,4]。将本体论思想引入唐卡领域,建立唐卡领域的本体模型,实现唐卡领域知识的形式化描述,这对唐卡分类、唐卡知识库构建、唐卡信息智能检索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唐卡领域本体的构建

目前,本体构建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SENSUS法、骨架法、评估法、七步法等等。参考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领域本体构建七步法,提出了适合唐卡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5,6]。

1.1 确定本体的专业领域和范畴。

唐卡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颜色复杂。内容涉及历史事件、宗教、人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建筑布局、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等多个方面。构建一个完整或完善的唐卡领域本体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为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该文尝试缩小范围,将宗教肖像类唐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唐卡领域本体的构建。

宗教肖像类唐卡中央一般绘有主尊造像,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如大日如来佛、四臂观音、莲花生大师、白度母、护法神等,主尊是宗教类唐卡的核心内容,全面揭示藏传佛教信仰的主体,代表了藏民族宝贵的精神文明。根据主尊在西藏佛教文化中的具体地位与身份特点,通常将主尊分类为:佛—“觉悟者”,佛是指所有修成正果的大觉悟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祖师—藏传佛教徒对自己导师的尊称;菩萨—“觉悟的众生”、“有广大爱心的人”。此外有佛母、罗汉、空行、护法和地方神等类别[7]。

1.2 列出本体中的重要术语和概念

通过阅读大量唐卡方面的专业相关书籍、画册,同唐卡领域研究专家交流等方式获取唐卡方面的领域知识,列出宗教肖像类唐卡领域涉及到的重要术语清单,并尽可能详细地对它们进行含义界定。通过语义分析和概念的合并,汇总整理出核心概念集和术语如下:

①唐卡主尊名称

实例: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四臂观音、狮吼观音、文殊菩萨、尊胜佛母、大白伞盖佛母……

②描述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

实例:面相(愤怒、半怒、寂静等),面数(一面、两面、三面等),肤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手印(无畏印、与愿印、禅定印、说法印等),法器(法轮、钵净瓶莲花宝镜、琵琶等)……

③所属教派

实例: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格鲁派……

④制作材料

实例:纸、布、酥油、木料、金属、石材……

⑤制作方法

实例:绘制、堆绣、刺绣、缂丝、贴花、打籽绣、版印……

此外还有作者、唐卡作品风格或流派、制作时代、收藏地等通用概念。

1.3 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

上一步骤中产生的大量概念是仅仅一张毫无组织结构的词汇表,还需建立该领域本体的框架。建立一个类的等级体系结构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自顶向下法,首先确定一个领域中最大的概念,然后将这些概念逐步细化;二是自底向上法,从底层最小类即最小概念出发,将它们加以组织、概括,放在更加综合的概念之下。该文结合两种办法,利用综合法构建宗教肖像类唐卡领域本体,期间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向领域专业请教等方式,对每一个概念的重要性进行评估,筛选出关键性概念,去掉那些不必要或者超出领域范围的概念,尽可能精简的表达出领域的知识,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体系。

本文所开发的宗教肖像类唐卡领域本体主要包括4个大类:唐卡图像文本信息类、唐卡主尊名称类、描述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类、相关信息类。每个大类下面继续划分成不同的子类,子类会自动继承父类的属性。

唐卡图像文本信息类用来描述唐卡图像文件属性,包括图像的编号、图像占用存储空间的大小、图像的存储格式、图像的存储位置,创建该类是为了与唐卡的图像数据库相对应。

按照唐卡中绘制的主尊不同,将唐卡主尊名称类分为佛、菩萨、佛母、度母、空行、金刚、护法、罗汉、祖师、地方神和历史人物10个子类。每个子类下面再继续细化,例如佛类包括: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不动佛、三世佛、强巴佛、大日如来、五方佛、无量寿佛、药师佛等[8]。

唐卡图像构图复杂、组成元素较多,如图1所示。通常描述和识别中央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有:面相、面数、头饰、肤色、左手印、右手印、姿态、法器、头光、背光、座台等等,因此定义描述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类与之对应。

此外还有与唐卡有关的相关信息类,例如,根据所属教派不同将唐卡分为: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格鲁派;根据颜色分为:黑唐、红唐、彩唐、金唐;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绘制、堆绣、刺绣、缂丝、贴花、打籽绣、版印。还可以按照作者等其他方式进行划分,以上这些都作为相关信息类的子类。

1.4 定义类的属性

在本体中,类仅仅描述了一个框架,还不能确切地描述一个领域。因此,需要继续定义这个类的内部结。Protege中常用有两种类型的属性:Datatype Properties和Object Properties。Datatype Properties(数据类型属性)代表了个体实例和基本数据类型的关系,使用时需赋予一个具体的属性值,常用有字符型、数值型、布尔型、日期时间型等。Object Properties(对象属性),用于建立两个类的实例之间的关系。例如:唐卡主尊名称和描述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之间定义一系列的对象来连接,如表1所示。此外,唐卡作者和唐卡之间是绘制和被绘制的关系,唐卡和唐卡作品风格或流派之间是隶属关系。所有属性都具有继承性,即父类的子类都具有该父类的所有属性。

1.5 定义属性的取值

属性的取值又称属性得分面,用来描述取值的类型、容许的取值以及取值的个数等其它特征。如描述唐卡主尊的主要画面元素中的面相取值类型是字符型,取值范围是愤怒、半怒、寂静;手印取值类型是字符型,取值范围是:无畏印、与愿印、禅定印、说法印、触地印、智拳印、辩法印、礼供印、定地印、期克印、合十印、殊胜三界印、安慰印、拔济众生印、弥陀定印等。

1.6 创建实例

创建实例是完成上述定义后的一个阶段,即将类进行实例化。方法是先建立一个类,然后创建这个类的实例,添加这个类的属性值。例如:一幅唐卡名称为释迦牟尼佛、面相是慈祥、面数是1、头饰是发髻、肤色是黄色、左手印是禅定印、右手印是触地印、姿态是金刚跏趺、持物是钵盂、头光是圆形、背光是马蹄形、座台是莲花座、所属教派是同属四大教派。

通过以上步骤,可不断丰富和完善宗教肖像类唐卡领域本体库,使领域中的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更加规范描述,为构建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的唐卡领域知识库做重要铺垫。

2 讨论

利用本体思想,结合领域知识,初步构建了宗教肖像类唐卡领域本体的模型,阐述了构建的方法和步骤,为基于本体的唐卡知识库构建、唐卡语义检索等其它的应用性研究做有益的尝试。

在唐卡领域本体开发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作更加深入的探讨:

1)唐卡堪称是融会佛教精神、世间技术和个人创造力的“百科全书”,知识丰富,涉及方面众多,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唐卡方面的领域知识。

2)描述唐卡概念的数据模型需进一步完善。每一幅唐卡,除了描述主尊本身的主要画面元素外,还应考虑其他一些重要信息,如:伴神、贡品、自然界景物、图案装饰、主尊上下界的背景等,以及唐卡构图各元素间的空间关系,这样才能较全面的描述一副唐卡的详细语义。

摘要:为实现唐卡数字资源的共享和重用,建立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的唐卡领域知识系统,从现有的本体相关理论出发,使用本体的形式化定义形式,对唐卡的概念进行语义形式化描述,利用七步法构建了唐卡领域的核心本体,对唐卡分类、唐卡知识库构建、唐卡信息智能检索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领域构建 篇4

一、加强对政府投资决策的监督,完善项目管理体制

(一)规范投资项目审批,提高工作效率

为适应投资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坚持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并按照“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放的放开放活”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大幅削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和行政干预。近年来,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的行政许可事项已由原来的11项减少到现在的3项。对政府投资的大中型项目,严格基建程序,按照国家规定和省政府的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审批;对政府投资的小项目简化程序,把立项、可研合并审批;对政府投资的农村卫生、教育等量大面广的小项目,通过调查摸清基本情况后,编制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按轻重缓急逐年安排解决。在投资审批环节,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注意督促和配合有关处室改善管理,强化服务,提高效率,增强审批的透明度,为监督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二)规范项目审批程序,促进投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一是规范工作程序。规定政府投资都要履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审批程序,每个阶段都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和设计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编制,做到在项目前期阶段就对建设内容、规模、投资等作出相对准确的测算,一旦审定,不得擅自突破。二是建立了部门联动的项目审查决策机制。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在办理建设审批程序的同时,必须符合土地、环保、规划等法律法规要求,并依法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三是建立了咨询评估制和项目公示制。制定了《委托咨询评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重大项目的审批要经过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评估论证,咨询评估结论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定了《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公示试点办法》,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公示,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专家评议制度。制订了《关于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选择及资金安排的原则程序和监管办法》、《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办法》等制度,对省级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监管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坚持以原则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坚持公开、透明和集体决策。

(三)强化规划指导,提高投资项目和投资安排的科学性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要求,我委对拟纳入政府投资范围的建设项目尽可能编制专项规划,经充分征求意见和论证后批准实施,对专项规划内的项目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投资,对没有进入专项建设规划的项目及项目前期工作没有到位的项目,一律不安排省预算内投资,既有效防止了不成熟的项目的审批,避免资金挪用、资金滞留现象的发生,又实现了政府投资项目监督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遏制了“人情项目”及“关系项目”。

(四)规范投资计划管理,减少投资的随意性

在年度投资计划编制中,我们按照“保公共事业投资、财政分级负责、保续建和收尾项目”原则,明确年度投资计划编制要求,经征求行业、部门意见后形成投资计划草案,投资计划草案经上报省委、省政府审查并经省人大会议审议后,70%以上投资计划必须明确到具体建设项目下达,不能明确到具体项目的必须明确到专项。通过规范投资计划下达方式,实行分批次、分专项集中下达,避免投资安排过于分散及项目建设与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二、加强对政府投资过程的监督,完善投资监管机制

(一)完善招投标制,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确定及项目采购等进行监督

对政府投资项目施工企业的确定和与项目建设有关的主要设备的采购严格实行公开招标制。规定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凡达到国家要求规模依法应公开招标的,其勘察设计、设备采购、建设施工、工程监理等均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为进一步完善我省招投标行政监管体制,防范和堵塞招投标中的漏洞,我委还代省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招标投标工作的通知》、《湖北省综合招投标管理办法》,对招投标的信息发布、代理机构的管理及监管体制等作了明确规定,建立完善了区域内统一的评标专家库和招投标信息网络及综合招投标交易平台。委内每次招标活动,监察室都派人全程参与监督,使项目监管工作延伸到项目前期工作中,保证了招标工作的规范运作。

(二)健全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项目的后期监管

为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和廉政责任制等“五制”管理,强化项目业主约束机制、资金管理约束机制及投资额度管理约束机制等“三个约束机制”。同时,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效益,我委还加大了对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的探索,对不具备自行投资能力的政府投资项目,实行项目代建制,由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代建政府投资项目,项目审批和建设单位与代建单位签订项目委托代建合同,明确代建项目的范围、形式、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法律关系。

(三)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投资领域的透明度

我们制定了政务公开工作方案、工作规则和政务公开事项目录,建立完善了“两公开、一监督”的管理办法,加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一是通过机关局域网和委门户网站公开审批制度。二是公开审批结果。三是利用委门户网站,建立投资信息平台,向社会公示投资计划项目,及时发布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等有关政策、法规及审批动态、监管单位联系方式等,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四)建立分权制约机制,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权力运行的监督

一是公开透明。在项目申报、受理、审批和投资计划申报、受理及资金安排下达等重点环节,将社会申报项目及受理项目的情况、每批次、专项投资计划的申请情况和委里的受理情况等按要求在委机关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二是权利分置。对涉及项目审批的每一项权力的具体运用,进行适当的权力分置,实行逐级审批。三是轮岗交流。

(五)开展监督工作试点,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为加强对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的重点环节及重要事项的事前、事中、事后等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有效履行监督职责,今年上半年,纪检组、监察室在委内开展了监督工作试点,制定了《关于开展发展改革业务工作监督的试点方案》。

三、加强对政府投资效能的监督,完善防错纠错机制

(一)建立效能监察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我们在坚持“谁审批项目,谁负责监管”的原则,由业务处室对所审批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的同时,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还会同有关业务处室、稽察办,每年定期选择某几类或几批已经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开展效能监察,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违规违纪等苗头性问题,督促整改。此外,还建立完善了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审批中有重大违纪违规现象或监管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损失的,实施责任追究。制订了《省发展改革委实施行政许可程序规定》和《省发展改革委实施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各类投资管理主体的责任,投资决策方案责任人和审批责任人均对决策方案承担责任,从规范程序和加强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对不按规定的条件、程序实施审批,甚至越权审批、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对审批后不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等行为,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处室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建立重大项目稽察制度

一是开展经常性稽察。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与稽察办每年确定部分建设项目为经常性稽察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并集中稽察一次,原则上跟踪稽察至竣工验收。二是实施跟踪监察。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根据投资计划安排的情况,有选择地跟踪监测某一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三是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与稽察办建立了联系制度。

(三)积极推行电子监察

今年上半年,我委已着手建立以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和省政府门户网站、省发改委门户网站为基础,以行政审批监察系统为核心的电子监察系统。通过电子监察系统自动采集每项行政许可事项办理过程的详细信息,使监察部门即时、同步、全面监控实施全过程。

四、完善监督体制,提高监督水平

(一)进一步改革完善政府投资行政监管体制

当前,政府投资监管,主要是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对投资活动进行监管,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部门对投资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进行审计。这种监管体制实际上就是由各职能部门对与自身工作业务相关的那部分投资活动进行监管,这容易形成对政府投资某些环节监管不到位、监管的效率不高等弊端。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政府投资行政监管体制,整合政府投资行政监管机构,减少重叠的监管机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应按照源头治腐的要求,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发展改革、财政、建设、审计、稽察等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搞好项目监督检查,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后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当前,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衡机制、后评价等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政府投资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后评估制度并公布评估结果,建立公正、科学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法制化建设

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构建研究 篇5

我国科学传播工作从“缺失模型”到“对话模型”的转型为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生长环境和理论基础, 而公共领域对政策的批判和辅助作用正是科学传播的对话模式的体现。通过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协商, 对科学传播内容和方式进行自下而上的优化, 正是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 网络下的科学传播模式向公共领域转变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除了缺失模型到对话模型转变的理论支撑, 果壳网通过构建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吸引百万名爱科学的青年, 逐渐成为大众的生活科学伙伴。它的互动平台、诙谐幽默的写作方式等均是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的实践体现。此外, 果壳网的受众与网络科学传播的受众条件相吻合。社交媒体在面对越来越理性、成熟的用户, 这类人媒介使用经验丰富, 对信息的验证程度高, 不易轻易相信媒体信息, 但对专业网站信任度高。构建公共领域的主体人群需要一定的理性批判力, 而果壳网的自创文章要较深的阅读和思考, 因此其资深用户可视为拥有丰富的媒介使用经验、科学和媒介素养, 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 有能力构建网络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

1 科学共同体与普通公众的平等

果壳网注重传播者的身份定位和文章的表达方式, 其建立了与受众平等对话的关系情境。平等是对话模式实施的原则基础, 双方拥有同等的地位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交往。公共舆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 个体间交往的前提并非平等的社会地位, 而是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科学共同体” (即果壳达人) 的身份采用“领域+身份”的名词概括, 如“植物学博士”“法学硕士生”等, 淡化权威性。虚拟社交中标签成为区分专业人士和普通公众的工具, 为避免形成对科学家高高在上的形象, 果壳网的“专家”均来自民间, 个人页面与其他用户在无显著差别。有趣的是, “植物学博士”同时也可能是“业余摄影爱好者”, 这样的“业余属性”大大增加了身份的立体感, 拉近与普通用户的距离。

果壳网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鼓励受众参与内容创作, 让内容贴近公众的知识诉求, 保持传受关系平等可逆。在受众能动性显著的网络环境下, 科学传播者需同时具备科学素养和媒体素养。以往专家缺乏与媒体良好沟通的能力, 造成公众的逆反心理, 甚至故意扭曲其意, 在网上形成众人娱乐的场面, 类似“正龙拍虎”、“抢盐事件”的闹剧不计其数。由此可见, 科学家在进行科普活动时缺少平等意识, 忽略受众知识储备, 无法满足受众的知识诉求, 加上表达方式欠佳造成受众心理上难以接受和认同, 导致受众对知识的吸收率低下。

以2011年“抢盐”事件为例, 果壳网文章《地震特级|碘盐碘酒海带, 全部都是浮云》用“补碘减辐射:那是不得已”“吃碘盐防核:那得吃多少?”等趣味标题吸睛, 运用诙谐的语言生动地讲解碘防辐射的原理、用量以及对海带、碘酒的认知误区。用聊家常的语气讲解内容, 让受众在心理上易于接受和认同, 缓和了恐慌情绪。此外文末标明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 赋予知识权威性而非传播者, 让受众更信服。

2 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平等

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平等是构建生活科学语境的基础。地方性知识蕴含着受众的生活技能与经验, 为科学传播提供新角度, 只有全面平等地对待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 才能全面、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事实证明在传播效率上, 贴近生活的知识远大于脱离生活的知识, 果壳网以地方性知识作为切入点, 满足公众的诉求来提高相关科学性知识的吸收率, 提炼地方性知识用以展现科学知识的诞生过程。

果壳网的内容几乎被地方性知识所覆盖, 如首页上“装修房子需要前期做哪些准备?”“鳜鱼此时肥”等文章标题, 其内容以生活知识为导向。此外, 果壳网还建造“科学与生活”板块, 从饮食、家具到生活科技, 几乎囊括所有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另外, 果壳网文章的内容在比例上, 具有地方性知识性质的生活科学要多于传统科学。

3 符合受众科学价值取向的传播实践模式

传播实践应以符合工具性价值取向、适应公众效用性价值诉求为前提, 由科学传播者自身活动发起, 以交互关系性作为存在方式, 通过调控公众科学知识价值情境变换进行有效传播。即科学传播者以公众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为切入点, 开展传播活动 (主要体现为科普文章) , 以互动的方式完成科普任务。这个过程中, 受众受到兴趣、原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无意识地、被动地接受知识。

果壳网的文章大多以生活科学作为切入点, 或普及地方性知识, 或讲解生活中的小问题, 巧妙地将科学知识“植入”到文章中。公众受兴趣指引关注文章, 以吸收生活科学知识为目标, 无意识的获得“额外的”科学知识。如文章《餐桌物种日历|3月30日方格星虫》 (以下简称《方格星虫》) 运用副标题“秀色可餐这件事, 一定与你无关”与方格星虫的图片 (方格星虫的外表十分倒胃口) 结合, 凸显方格星虫的外表与味道强烈反差, 成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方格星虫》讲解鲜味来源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原文如下:

“沙虫其鲜美滋味源自于体内富含的多种呈味氨基酸, 沙虫干体氨基酸的平均含量高达60%, 其中又以谷氨酸的含量为最高, 大约占沙虫干体质量的15%~20%。如同谷氨酸钠 (味精的主要成分) 溶于汤水里迅速电离为钠离子和谷氨酸盐离子后产生鲜美味道一样, 沙虫自身含有的谷氨酸盐使之尝起来如此鲜美也就不足为奇了。”

被提炼出来的谷氨酸重新回归到生活中去, 赋予方格星虫和味觉两个背景, 成功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普及了“枯燥的”知识。《方格星虫》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激活”受众的猎奇心理——副标题和图片的作用, 第二部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由此看来, 符合“满足受众好奇心”的实用型科学价值观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

4 鼓励公众参与公共议案

公众参与设置公共议题可以让传播者直观、精确地判断受众的知识盲点。果壳网的“问答”板块的问题公开化, 其他公众若持有相同疑问, 则给予“关注”, 关注量大的问题更能吸引专业人士解答。而且果壳网提供问题模板, 方便公众提出客观规范的问题。持有问题的公众为增加解答几率, 依照模板提问, 在追求“避免主观判断”、“语言清晰”过程中无意识地增加了科学素养。

“小组”模块以兴趣为方向划分为多个单元, 传播者也是接受者, 他们以发帖的形式在兴趣小组中分享知识, 议题由受众自设, 其他用户在该议题的环境下以评论的方式补充知识、质疑或调侃。通过帖子的评论数, 网站可以定位公众的关注点, 以此为突破口创作科普文章, 而评论数较高的帖子也会放在首页以供分享。

鼓励公众自发选择满足其诉求的传播方式能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果壳网的各小组由受众自行创建, 创建者为“组长”。该组成员可向其反馈意见、举报某帖或提出质疑。由于各小组涉及的兴趣方向不同, 因此信息呈现的方式各有差别。每组下的帖子分类除了共同的“全部”“热门”等, 还依据知识的特性产生不同分区, 如“平行宇宙”小组的“讨论”“分享”“求辩”等, “吃货研究所”小组的“厨房”“餐馆”“想吃就吃”等。灵活的分类便于该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M].曹卫东, 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7-132.

[2]李晓静, 张国良.社会化媒体可信度研究:理性探讨与实证分析[J].新闻大学, 2012 (6) :105-114.

[3]小耿.地震特辑|碘酒碘盐海带, 全部都是浮云[EB/OL].[2016-05-08].http://www.guokr.com/article/13380/.

[4]萨尔堡的鱼.餐桌物种日历|3月30日方格星虫[EB/OL].[2016-05-08].http://www.guokr.com/post/708235/.

[5]刘宽红.公众科学知识价值取向与科学传播模式建构[J].当代传播, 2011 (1) :26-28.

学习领域构建 篇6

参与者的观念更新和媒体的自觉

公共领域的构建,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新事物, 需要参与者观念的不断更新。其核心是对传播本质与功能的再认识。一方面, 长期以来, 新闻媒介仅仅被当作传达政策的“喉舌”、实施灌输的“工具”, 且不容有丝毫偏差。在这种思维定式下, 受众习惯于被动地从媒体上获知政策资讯, 而对于积极参与意见交流则存在着“集体无意识”。还有人抱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陈旧观念不放, 只许媒体歌功颂德、锦上添花, 视媒介为专做表扬的机器, 容不得丝毫批评。另一方面, 传播者与控制者 (把关人) 则一味求稳,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人为限制意见交流的议题及讨论的范围和深度。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至少应该承担两个功能:其一是培养个体认同, 其二是个体对共同体批判的功能。批评性和揭露性报道是媒体力量的显现, 我以为批判性应是媒体的内在规定性。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畏首畏尾, 又怎能指望媒体构建起独立的自由交流空间?其实, 若处理得当, 传媒公共领域的扩大与保证政治导向正确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是完全可以做到并行不悖的。

公共领域的建设说到底还得依靠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自觉。在这方面, 需要提防两种倾向:一是如前所述, 对媒介发挥应有的舆论功能悲观失望, 持无所作为的态度, 导致传媒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二是要杜绝公器私用和权利滥用, 媒介只是公共领域的载体, 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时下有些传媒却出于种种考虑, 把自己打扮成“替天行道者”的形象, “拉大旗, 作虎皮”。这也是传媒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传媒在现实的新闻体制下运作, 在适者生存的商业逻辑下分食“奶酪”, 当然也不能置身于国家和社会之外。那么, 面对公众的期待和权力的操控, 什么样的态度才是可取的呢?《焦点访谈》制片人再军在搜狐做客回答网友提问时提到“用最大的自律换取最大的自由”。笔者觉得, 这是较为明智的做法, 值得新闻从业者细加品味。

大众传播媒体的责任“不能单纯由社会道德等的力量来赋予, 更需要在法律的层面上赋予, 靠法治还媒体一个健康而清明的报道秩序”。 (2) 相应法规的建立是媒介构建公共领域的保障与后盾, 应通过制度上的安排, 加快产权改革和产业化步伐, 将更多的竞争引入传媒市场, 使国内媒体意识到, 只有为受众搭建起更便利、更自由的意见表达与参与政治的平台, 才能在将来与国外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 “要设计和筹划一套适合现代社会经济状况的政治参与载体,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化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 (3) 这样的载体很大程度上将是我国的新闻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体制

公共领域自身的制度建设也应提上议事日程。眼下有关网络论坛的规则已较为成熟, 但针对传统媒体的类似规则还很少, 即使有也多是大而化之, 缺乏可操作的条款。没有一整套游戏规则, 没有讨论的可控空间, 参与者一片茫然, 不知界限何在, 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影响公共领域的运行绩效。这又牵涉到了公共领域效果评价体系的设计。哈贝马斯在谈到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批判性被遮蔽时指出:“为了发挥展示功能, 公共性失去了其批判功能;甚至争论也蜕变成了象征, 对此, 人们无需争论, 只能认同。” (4) 处于特定时空环境下的新闻媒体很多情况下的确成了为权力机构授予地位、给其穿上合法性外衣的工具。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若仅此而已, 则难免使公共领域“架空”而徒有虚名。举例来说, 陆续在媒体上亮相的价格听证会, 经过表面一番激烈的论辩, 大多还是以原封不动或稍加调整的涨价方案收场, 而有关决策机构却借此在没做多少妥协的情况下赢得了声誉。这样的媒介事件“只是塑造了一个公共领域的面相, 而不是构建和充实了一个实质性的、丰满的公共领域”。 (5) 笔者认为, 应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加以考虑, 认真谋划公共领域传播效果评估的方法, 是经由媒体构建公共领域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而不是停留在程序与仪式的局面。

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系统是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媒介生态环境决定了媒介制度、发展水平及其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6) 传媒置身于社会之中, 它不只塑造社会, 也被社会塑造。新闻媒介构建公共领域的成败, 取决于其所在的社会生态能否有根本的改善。

加快政治改革步伐, 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 降低“信息不对称”, 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公共领域不会直接消除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经过“理性沟通行为”形成的公众舆论的意见集合与权力机关决策过程之间还存在断层。畅通两者之间意见交互的通道, 保障公众话语权, 并使他们的意见具备合理与合法性, 是公共领域发挥效能的关键。

公众文化的培养也是充分发挥公共领域优势的关键。资讯的量变不一定能引发公民参与意识的质变, 他们可能会因为应付不了如洪水般涌来的资讯而采取漠不关心甚至逃避的态度。受众的旨趣决定着已然市场化的新闻媒体的走向。“传媒内容的低俗性, 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大众需求现实化和内在生命空间的放大”。 (7) 可以期待, 作为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之一, 公众参政素质的提升、意识能力的增强, 必将形成对扩充公共领域空间的巨大需求, 而这也是推动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良好的政治参与的一个社会条件, 是有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 (市民社会) 的存在。说到底, 公民社会的最大功能, 就在于能减少政治运作中的非理性因素, 并降低政治成本。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国家—社会”的二元构建中, 国家意志历来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势地位, 社会发育则相对萎缩, 缺乏自组织能力, 这使得国家社会生活运作完全要靠国家力量来支撑, 政治成本相当高昂。在中国的历史上, 几乎没有规模化的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只是一种个体化的、非制度化的偶发性现象, 这与公民社会不健全有内蕴性关系。改革开放后, “国家—社会”的高度同构关系出现了一定的裂解, 比如从个人的身份定位来说,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开始变为“社会人”。根据中国社科院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阶层近20年来已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原先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 的社会结构变成了十大阶层、五大等级, 一个不断扩大的中间阶层已隐然成型, 社会稳定性和承受力渐增。 (8) 这或许可以成为日后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民社会”孕育的一个契机。

注释

1哈贝马斯[德]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32页。

2陈家兴:《媒体公关与媒体责任》, 人民网“人民时评”, 2002年1月24日。

3秦德君:《中国政治发展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社会科学》, 2001 (9) 。

4《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241页。

5韩斯霞:《塑造公共领域面相的一起媒介事件——对直播铁路价格听证会的个案分析》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xsjd-view.jsp-id=578.

6李良荣:《新闻学导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12页。

7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 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237页。

在网络中构建理想的公共领域 篇7

理想公共领域的特征

1962年,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论著中综合运用各个不同学科大量难以驾驭的资料的基础上, 以其高超的论辩能力探讨了一种“公共领域”的理想类型。哈氏构建的理想“公共领域”呈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 公开性、开放性, 参与主体的平等与广泛性, 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对话。“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1]125, 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 公众在一起就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 这种对话与交流是在公开的状态下进行的, 议题不受限制, 不存在不能谈或不能批评的禁忌。

第二, 公共领域是一个理性交往网络, 批判性是其本质特性, 参与其中的公众能够对公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论辩。哈贝马斯援引康德的评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到, “如果我们留心一下混杂人群 (不仅有学者和智者, 也有商人和女人) 的对话过程, 我们就会发现, 除了讲故事和说笑话之外, 他们还有另外一种休闲活动, 这就是批判”[1]124。关于理性批判之功能, 哈氏再次引用康德的话, “运用理性的前提下人们的主权原则才能付诸实现”, “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相互之间达成的共识具有检验真理的实际功能”[1]125。哈贝马斯认为, 公共领域中只有具备理性精神的主体, 才能承担起批判的重任。

第三, 公共利益性与生成公众舆论。即由“私人”组成的“公众”关注的是普遍利益, 只有关注普遍利益的议题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形成公众舆论。哈贝马斯指出:“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即公共领域, 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的。有些时候, 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 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1]2他在论述公共领域问题时特别强调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公众舆论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 公共权力是否合法、是否代表民意, 要看其是否在公共领域之中得到了经由自由辩论而产生的公众舆论。

第四, 公共领域具备能够保障参与充分沟通的媒介, 资讯的收集及发放必须完整及客观, 能正确地知会大众。借助于媒介, 公共领域中的交往主体实现信息沟通与交流。

在网络中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困境

媒介技术特征与体制特征、主体特征之间的矛盾。网络媒介的“零壁垒、自由性、开放性”等技术特征, 为人们广泛参与其中提供了硬件条件, 但体制、政策等软件条件的限制却束缚了“议题的开放性”的程度, 主体素质的特征又限制了对议题进行理性讨论的程度。

网民们在网络上设置讨论议题时有很多的顾虑, 对于“热点+敏感”话题, 不敢随意在网络上讨论。很多网民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 在网络上采用匿名的方式发言和传播信息, 但也正是这种匿名性导致网民在发言时忽视了自己的公民身份和参与政治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为匿名才敢发表观点, 只能说明他们还处在对政治窃窃私语的阶段, 尚不具备明确的政治主体意识, 不把参与政治视为自己的正当权利, 这也是公民精神欠缺的表现。此外, 我国网民由于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文化程度偏低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论坛中在夹杂着少许真理呼声的同时, 更多充斥的是大量的重复帖子、灌水帖子和一些言辞激烈甚至言辞污秽的帖子。在论坛发言中, 选择“潜水”已成了网民们在面对强势意见、观点时的一种常态特征。

网络中公共利益性议题的欠缺。理想公共领域中指向的议题应是涉及公共问题或公共事务的, 而不是个人偏好或特定群体和集团利益, 是私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在网络中, 我们看到了一部分涉及公共事务的议题, 如《房地产从业者谈物权法和重庆钉子户问题》、《如果没有三峡水电, 电荒的问题会严重得多》、《天价粽子里含有多少端午文化》等这样一些涉及公共问题的话题, 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每一个议题后面都紧跟着成百上千条的帖子或回应, 网民们从自身的价值观、利益、信仰出发, 表达他们对社会普遍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在论辩的过程中, 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向纵深发展。然而这样的议题在网络中只占极少的数量, 网络中的讨论话题更多的是公众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利益随意设置的, 这样的议题很难引起公众讨论的兴趣, 在它们的后面, 我们只能看到寥寥无几的网民的跟帖或回应。

网络中一定程度的共识不等于公众舆论。哈贝马斯在论述“公众舆论”时, 和朗兹胡特保持一致的观点, 他认为:“现代国家把人民主权当做其自身存在的前提, 而这种主权就是公众舆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 如果没有将公众舆论作为一切权力 (能够对所有人产生约束力的决定权力) 的起源, 那么现代民主政体就缺少其存在的根据。”[2]在这一论述中, 哈贝马斯强调了“人民主权就是公众舆论”, 而在现代国家, 人民主权和民意是在同一天平上的东西, 哈氏的观点实际上是将民意和公众舆论画上等号的, 因为在现代国家只有体现民意的决策才是合法的, 才能够对所有人产生约束力的决定权力。而在网络中, 当人们就某一议题进行讨论时,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 但是否就真正体现了民意, 参与该议题讨论的主体的广泛度如何, 是否代表着不同阶层的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在网络中给共识和公众舆论或者民意画等号要深思的问题。但网络中存在的浮躁气氛, 数字鸿沟、知识鸿沟以及由煽动性帖子造成的“沉默的螺旋”, 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客观、公正民意的形成。

网络中话语霸权的呈现。哈贝马斯为我们描述的理想公共领域是一个理性交往空间, 在这样一个空间中要有众多具有批判精神、公共精神的公众参与, 然而就中国的情形而言, “知识鸿沟”导致许多参与网络议题讨论的人没有发言的能力, 只能“望题兴叹”, 真正在网络中能够发出理性批判声音的还是知识分子, 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对引导社会舆论和树立社会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然而面对众多因为知识、学识等水平不够而选择“失声”的网民, 知识分子在空间中掌握着绝对的话语霸权, 他们一方面酣畅淋漓地展现自己的批判精神, 另一方面又很难遇到知音, 即便他们的帖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追捧, 也很难激起跟帖者思想碰撞的火花, 无法形成论辩, 延续其批判精神。

正因为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网络中舆论的沸腾”而盲目乐观, 对于理想公共空间的构建, 除了媒介技术性因素之外, 政治体制、历史文化、公共精神都将成为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制约因素。

在网络中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对策

培育理性的公民文化。理性的参与主体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一个前提, 而理性主体的培养需要一个社会良好运行的机制, 需要具有批判精神和公共理性为内容的公民文化。在我国, 由于公共领域的先天不足, 几千年的封建奴役, 缺乏建立理想公共空间的人文和制度基础。即便是在现在大众认为最开放、最民主的网络公共空间中, 人们的批判精神和公共理性也显不足。如在网络中匿名性交流无法等同于自由理性的讨论。匿名状态下的言论自由, 使人们表现得比实际生活中更冷漠、易怒, 更多的是给人们带来发泄的快感。另外, “人们在网络虚拟社会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判断, 也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网络族看来, 在网络空间, 任何的感性体验都是合理的, ……这种价值趋向, 使许多网民将网络空间视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空间……”[3]。“李刚事件”、“虐猫事件”中, 便彰显出无政府状态下网民的“暴力”倾向。

上述这些行为实质上是公民理性精神缺乏、权责观念淡薄的呈现。因而, 要发展理想的公共领域, 就要摆脱政治社会生活一体化对人的束缚, 建立公民的自主意识, 培养公民对财产权利、劳动权利、政治参与权利的认同和维护, 把权利看做是一种普遍性、平等性的存在。同时还要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让公民知法、懂法、用法, 既要学会用法律来约束自己, 又要懂得适用法律来制约、规范国家权力, 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给予网络媒体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公共领域“公共性”的实现需要有保障参与充分沟通的媒介。而在我国, 传媒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管制, 所有具备公共领域雏形或者愿望的尝试, 因为政治的需要以及政府的限制而无法得以释放, 这种制度限制弱化了传媒“公共性”的声音, 这在传统媒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便是现在为众多人拥护的网络也受到来自官方的重重限制。因此, 要在网络媒体中发展公共领域, 政府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充当好“宏观监督人”, 通过制定媒介管理法规对媒介的行为给予规范, 而对于系统化的管理与操作, 应该大量放权给媒体, 给予网络媒体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 为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媒介途径。

化解“数字鸿沟”, 构建多样化的讨论议题。理想的公共领域要求参与对公共事务讨论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原则上不同地域、身份、阶层的人都能平等地参与该领域,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公众舆论”。然而, 在我国,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数字鸿沟”、“知识鸿沟”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出现, 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和文化层次低下的公众无法进入公共事务的讨论。这与理想公共领域“一切人都属于这一领域”的原则相背离, 因而, 在网络中构建理想公共领域就需要对文化、信息技术落后的地区和人们给予政策支持, 提高这些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组织开发针对数字化低端群体的电脑、数字产品和信息化自助终端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教育, 特别是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既可以培训人们使用网络技术, 又可以通过此种方式降低受教育的成本, 使“知识鸿沟”和“数字鸿沟”逐步化解。

在此基础上, 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开辟出更多的人们感兴趣的、涉及不同利益表达者的讨论议题, 吸引多元化的价值主体和不同利益的诉求者参与到网络论坛的讨论中, 使网络论坛中的舆论真正地体现民意。

提高网络管理者素质, 规范讨论方式。在网络议题的讨论中, 存在“知识分子”的话语霸权和“一言谈”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民们的沟通与互动, 因此, 在网络空间中既要发挥“知识分子”的思想引擎作用, 又要谨防话语霸权, 这就需要在论坛中设置素质较高的“议题引导者”, 一旦发现论坛讨论中出现了“话语霸权”, 就应当劝阻“一言谈”者, 鼓励更多的人对议题发表言论。此外, 网络中出现大量的垃圾帖, 如灌水帖子、重复帖子和污秽言辞的帖子, 这严重影响了对议题讨论的质量, 因此, 在网络空间中应加强对讨论方式和内容的规范。可在网络中设置专门的类似“斑竹”的管理人员提醒垃圾帖制造者, 让其回归到正常的讨论轨道上来, 或者采取将垃圾帖过滤掉的措施, 来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在网络中对议题的引导和规范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对话, 促成各方观点的交锋, 形成理性的论辩。

总之, 在网络中构建理想公共领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将伴随着我国公民精神的觉醒、民主进程的发展、政策体制的完善, 乃至政治经济水平的提高, 而逐步由雏形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2.

[2]S.Landshut, Volkssouveraenitaet und offentliche, Festschrift fur Rudolf laun zu seiem70.Geburtstag, Hamburg, 1953, S.586.

学习领域构建 篇8

一、组建工作室

(1) 组建工作室的目的:每个幼儿园都存在教育教学的优势或薄弱领域, 也存在着教师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我园开设了语言、音乐、数学、科学四个领域教学工作室, 以促进教师之间分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研究, 达到互助发展的目的。

(2) 教学长的选择与职责:由本园领域教学特长教师担任工作室教学长。工作室教学长职责:制定领域研究计划, 组织学习活动, 指导工作室成员把握领域教学目标策略, 解决实际教学困难;结合每月“亮课”、汇报活动等开展交流研讨。

(3) 组员的招募与职责:采用自主申报的形式, 教师可根据自身优势或薄弱领域参与某工作室研究。五年内青年教师必须申报, 作为新教师入门培训。工作室成员职责:制定领域研究计划, 认真参加工作室各项学习、交流、观摩、展示活动, 努力把握领域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期末进行教学汇报和经验总结。

二、形成学习团队

1. 网上“读书生活”栏目的设立

我园为营建工作室学习氛围, 在校园网“读书生活”栏目中设立了“我思我行”栏目, 分别有三个子栏目:数学、音乐、语言, 作为三个工作室的交流平台, 并进行有效管理, 每月安排“导读员”, 以实现工作室成员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学思辨的目的。

(1) 信息交流:我们鼓励教师信息交流, 推荐好书、好的学前教育网站, 便于大家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学习, 并请他们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案例等及时推荐到“读书生活”栏目, 开放的学习丰富了教师的信息。

(2) 经验分享:我们要求教师在“读书生活”栏目中分享自身的点滴实践经验和感悟, 经验在分享中不断放大, 体现出教师实践的价值。

(3) 教学思辨:网上“读书生活”栏目营建了自由开放的思辨空间, 工作室成员可以就教学中的困惑展开讨论。如音乐工作室的老师在歌唱教学活动后, 在教学长的带领下就如何开展歌唱教学活动展开讨论并形成有价值的见解。

网上“读书生活”栏目的设立促使教师有效利用零星时间;拓宽了互助时空, 为教师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 教育博客空间的利用

学习加反思, 才是“行动教育”。在加强学习的同时, 我们注重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每位工作室成员在个人博客空间中记录教学反思、随笔、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长带领大家互动点评, 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和互动。月末由“博客管理员”将优秀博文推荐到网站“优秀博文”栏目, 让全体教师分享。

三、落实研修过程

(1) 课例为载体。工作室成员每月一“亮课”, 一学期一展示。各工作室成员围绕自身研究领域进行“亮课”和展示。为促进教师循序渐进地成长, 教学长们根据老师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一阶段、一主题地落实小领域研究, 如音乐工作室将歌唱活动、欣赏活动、打击乐活动分开来研究, 让教师自选研究子领域。而语言工作室则根据老师们的需要先进行诗歌教学实践, 之后又开展绘本阅读教学实践。在对教学活动的思考、设计、优化的过程中老师们真正体会到:经历实践过程才能习得实践知识。

(2) 实践反思。每次“亮课”、汇报课以后的研讨大家都要全程参与。上课的老师要对课堂实践进行剖析和反思, 及时总结经验规律的同时找问题、求答案, 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自身的再学习来获得发展。

(3) 专业引领。每学期通过“名师引路”等活动来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邀请著名特级教师朱静怡就“儿童诗”教学作讲座和教学示范;邀请徐苗朗老师作生活数学的讲座;邀请南师大唐淑、张慧和等教授来园指导等。工作室成员开展“我请专家来听课”活动, 专家的零距离把脉使大家的领域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4) 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机会毕竟难得,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 同伴互助的作用非常大。工作室教学长是我园的“专家”, 她们在某个教学领域有特长, 在指导教师方面有经验, 能定期给工作室成员提供理论信息, 充分了解每个成员的长处与不足, 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检验工作室成效

(1) 对自身的促进。工作室中的实践和反思行动助推了教师对某个教学领域的思考, 落点小, 有成效。通过对一个领域的深入学习、有效探究, 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 并将此领域的研究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的教学之中, 达成自身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 对同伴的激励。工作室是一个团队, 成员之间相互影响, 大家在积极的团队氛围中相互学习、鼓励、帮助, 共同提高。

(3) 对他人的示范。工作室定期面向全园公开展示汇报, 将实践经验与全园教师分享, 达到更广泛的“教师教教师”的目的。

教师专业发展是个持续的过程。作为管理者, 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是我们思考与努力的方向。

学习领域构建 篇9

摘 要:公共领域是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政治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的中间地带。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为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平台。微博时代如何构建理想公共领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公共领域;微博;构建;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59-02

微博在中国面世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它的流行度恐怕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最早的微博是美国于2006年推出的twitter,它创造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随后,微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09年8月,国内首家“新浪微博”的开通,标志着微博正式进入中国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2010年初,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如腾讯、搜狐、人民网等也相继推出微博服务,进一步促进了微博的蓬勃发展。如今微博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词汇,各级政府机构、官员、名人和百姓等争先恐后开通微博。与网络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相比,微博在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性、便捷性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微博的兴起为我国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公共领域理论阐释

“公共领域”是一个西方舶来品,最早是由汉娜·阿伦特提出,后经尤根·哈贝马斯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哈贝马斯考察了公共领域的历史范畴、揭示了现代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对公共领域的蚕食,并提出了重建理想公共领域。“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生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1]125。“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2]32。

哈贝马斯认为理想公共领域在欧洲历史上存在过很短暂一段时期。从17世纪初18世纪末,在欧洲的伦敦、巴黎等城市的一些娱乐场所(如沙龙、阅览室、咖啡馆等)出现了文学公共领域和政治公共领域。然而,随着国家干预主义的盛行,公共领域逐渐受到政治力量和市场因素的控制而丧失其批判性,蜕变为“伪公共领域”。理想公共领域呈现如下特征:(1)平等性和开放性。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所有人都能进入该领域自由对话和讨论。(2)批评性和批判性。公共领域是相对公共权力领域而形成和存在的,因此批评性和批判性是其基本特征。(3)强调公共利益和公众舆论的生成。公共领域谋求的是公共利益,只有公共利益的议题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共鸣,形成公众舆论。公共权力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民意,要看是否经过自由讨论基础上形成的公众舆论。(4)强调理性的守护和展现。“公众运用理性,目的是想让统治遵从‘理性标准和‘法律形式,以此实现彻底变革”[3]33。

哈贝马斯曾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众媒介公共领域表现出一种悲观情绪。微博媒介的出现使哈贝马斯所判断的“公共领域的转型”实现了再转型。与前微博时代相比,微博时代公众享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真正意义上打破少数精英的话语霸权。微博将传统公共领域延伸至虚拟空间,为批判精神和公共舆论的生成提供了新环境。

二、微博成为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平台——以“两会微博”为例

微博的兴起为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契机。从2010年两会微博初露头角,到2011年两会微博被各大网站广泛采用,再到2012年两会微博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除了说明微博在媒体行业中广泛应用,更体现了公民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和参与性。两会微博已成为公众意见表达、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平台。

微博公共领域由四个要素构成:(1)具有理性批判意识的公众。(2)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3)沟通媒介。(4)共识和公共舆论。公众通过公共空间或媒介对公共事务讨论,并在理性批判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从而影响政府的行动与决策,推动公共事务的解决。下面从公众、公共空间、传播媒介和公共话题四个方面阐述微博是如何促进公共领域的形成的。

(一)微博用户的匿名性和自主性

微博用户以匿名身份参与讨论,使其言论不涉及个人私利,表达的意见更加真实、更具有参考价值。微博用户的自主意识增强,利用微博主动收发信息,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感,有利于形成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通过微博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就社会热点问题,与网民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微博空间的开放性和低门槛性

微博空间建立在自由开放基础上,意味着人人都能参与其中表达意见和观点,不存在地位高低、等级贵贱之分,符合公共领域“向所有公民开放”的原则。微博的低门槛性更凸显了微博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微博操作简便,只要注册微博账号,登录客户端就能及时发表观点,开展讨论。如人民网两会微博“微言大义,博论两会”评论专版就有38万多人参与评论和讨论。公众话语权在微博这个自由、平等、宽容的平台得到发挥。

(三)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传统媒介呈现的是点对点传播,而微博呈现的是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能达到几何倍数的传播效果。两会微博的播报体现了即时性和互动性。只要借助便携式移动终端(如手机、上网本等),用户便能随时随地发布新闻信息,并能及时跟进事件进展,呈现的完全是一场动态十足的现场报道,传统媒体发布信息所产生的滞后性被减到了最小,信息传播被带入了“秒时代”[3]。

(四)微博的“议程设置”与网络舆论的生成

微博媒体的议程设置促进了公共话题的形成。如新浪两会微博专栏就设置了“两会今日热点话题”、“两会热词实时排行”等栏目。这些热点话题和词汇的讨论促进了公共舆论的形成。微博中的意见领袖通过影响关注他们的网友,形成二级传播效应,影响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会对政府的行动和决策产生压力,从而推动事件的发展进程。

公共领域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而微博的发展为构建理想公共领域提供可能。理想公共领域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不受任何组织干预的,具有完全精神独立的地方,并且,每个个体拥有理性思维,具有较高的自律能力。然而,现实中,微博公共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公民的理性参与网络暴力,公共话题与私人话题混淆,传媒的社会责任与政策体制的制约等。所以,微博时代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尚待成熟,对于理想公共领域的建构将会任重而道远。

三、微博时代我国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路径

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路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主义模式,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由国家、政府出面来统筹规划,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民主化改革,有意识地让渡本属于由社会行使的权力,以此释放公民参政议政的空间。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平民主义模式,政府行为要受到强有力的监督,普通民众借助于公共领域的平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我国理想公共领域构建需要根据本国实际,将两种路径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加强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为公共领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我国公共领域发展先天不足,几千年的封建奴役,缺乏建立理想公共领域的人文和制度基础。国家要从政策和法律上为公共领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其在服从法律的前提下,成为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缓冲领域,以公共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社会的运行加以调节。政府要通过制度化建设,为公共领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加强公共传媒的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公众舆论的独立自由和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在法治社会环境下,要规范网络媒体行为准则,保证公共传媒所传达的是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的理性的和批判性的声音,防止不良势力对公共领域的扭曲”[4]。政府也要辅助公共领域,不仅要坚守自身的公平正义和道德操守,还要督促国家和市场对公共领域的发展保持宽容和宽松的心态。

(二)注重公共领域的技术治理,健全公共领域的技术保障体系

公共领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网络实名制就是一项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早在2005年10月,韩国就在全境内实施了互联网实名制,规定网民必须以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一并通过验证后,方可在网站上发帖。《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强调严加制定域名注册服务规范,做好域名注册管理和服务机构的行政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我国的新浪和搜狐网站对其微博网站注册进行实名注册的规定,这反映了微博实名制将是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微博实名制将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弥补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欠缺。政府技术治理的到位和技术保障体系的健全,必将使公共媒体的管理更加合理、公共领域的发展日趋成熟。

(三)重视公民文化建设,培育公民的自律意识和理性参与意识

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一个前提是理性的参与主体。理性参与主体的培养需要具有批判精神和公共理性为内容的公民文化。长期以来,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缺乏,公民的主体意识、自律意识薄弱,导致公民缺乏公共关怀,不善于维护公共秩序。如“虐猫事件”、“李刚事件”等显示出公民网络参与的无序性。公民自律意识和理性参与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公民自身主观努力,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来实施影响。

总之,微博时代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需要制度的介入、技术的治理,更需要公民理性意识的增强。哈贝马斯语境下的理想公共领域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开辟了新的视野。在当前微博媒介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对公共领域的研究将为我们探讨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民主法制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G]//汪晖,陈燕谷,译.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余子瑛.微博传播特析[J].新闻窗,2010,(5).

学习领域构建 篇10

在教育领域,国内外关于本体在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利用本体表示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知识、信息资源的系统化,而且也便于知识、信息资源的扩展和更新,使之更容易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个人终生学习。使用本体来表示知识,构建领域本体,能够促进智能学习系统的有效开发。

1 本体的相关概念

1.1 本体的定义

本体论(Ontology)来自哲学领域,旨在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和组成[1]。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本体论逐渐用于知识工程和信息科学等领域之中。

在知识工程领域中,本体通过对于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规范化描述,勾画出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斯坦福大学的Gruber认为“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能够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化的方式来表示领域知识,促进知识共享”。

本体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通用、应用、领域和任务。

1.2 本体建模元语

Perez认为Ontology包含五个基本的建模元语(Modeling Primitive):

(1)类(Classes)或概念(Concepts):表示领域知识元,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以及任务、功能、策略、行为、过程等,通常具有一定的分类层次关系。

(2)属性(Properties):描述概念的性质。

(3)关系(Relations):表示概念之间的关联,在形式上定义为n维笛卡儿积的子集:

R:C1×C2×…×Cn。

(4)函数(Functions):表示一类特殊的关系,即由前n-1个要素来唯一决定第n个要素。

(5)实例(Instances):表示属于某个概念类的具体实体。

1.3 构建本体的步骤

构建领域本体的目标就是要将一个或多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和术语规范化,为其在该领域或领域之间的应用提供便利。面向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应用需求,本体构建的方法不同。比较成熟的本体构建方法有IDEF-5法、Skeletal Methodology骨架法、TOVE企业建模法、METHONTOLOGY方法、Cyclic Acquisition Process循环获取法、软件工程法等。文本以“数据结构”为例结合上述本体构建方法来构建领域本体[2,3]。

构建本体的一般步骤:

(1)列出研究对象所涉及到的概念(concepts);

(2)按照概念的固有属性和专属特征进行归纳和修改,对概念建立类(class)以及层级化的分类模型(taxonomy);

(3)加入关系(relation)连接concepts;

(4)按照需要添加实例(instance)作为概念的具象。

2“数据结构”领域本体的构建

通过分析“数据结构”的知识结构,并结合本体的五个基本的建模元语,得到该领域本体五元组表示:

其中,O表示领域本体,C表示本体的概念集合,P表示本体的属性集合,R表示C上的关系集合,I表示本体的实例集合,X表示实例集与概念集的映射关系集合。

本体的属性集合P,描述概念自身的属性,称为数据类型属性(Datatype Property)。

本体的关系集合R,描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对象类型属性(Object Property),关系集合R中除了本体中基本的关系如part-of、kind-of、instance-of、attribute-of关系之外[4],还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定义相应的关系(如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兄弟关系等)。

“数据结构”领域本体主要由“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及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形式化描述语言组成。构建该领域本体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对于“数据结构”知识组织结构的共同理解和认识,为进一步建立智能学习系统奠定基础。

2.1 列出研究对象所涉及到的概念(concepts),即确定本体概念集C

分析“数据结构”知识内容[5],按照教学步骤,将知识对象进行划分,并进行抽象归纳,形成的核心概念集C为:

C={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结构,查找表,内部排序,外部排序,文件,基本概念,基本操作}

考虑到这些核心概念需要具体的习题资源来练习,因此增加了练习题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基本覆盖整个“数据结构”课程的全部知识。

2.2 对概念建立类(Class)以及层级化的分类模型,即建立概念层次结构关系

(1)对已确立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整理并进一步扩展,建立整个本体概念模型。

本体概念模型体现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父子结构关系。这个过程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根据已确立的上层父类概念,逐步细化形成下一级子类[6,7,8]。

把数据结构知识体系、练习题作为领域本体的顶级概念,数据结构知识体系向下有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数据结构三个核心概念。每一个核心概念又有其子概念,进一步扩展为下一级概念,如:

C(数据结构)={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结构}

C(树形结构)={树,森林}

C(基本操作)={遍历操作,转换操作,构造操作,…}

……

以此建立的概念层次结构是以树型结构呈现,具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概念之间形成的等级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确定概念的属性P

概念的等级层次结构是本体的骨架,其血肉要通过概念的属性来充实。本文将“数据结构”领域本体中概念的属性分为数据类型属性(Data Property)和对象类型属性(Object Property)。这里所说的属性P主要是指数据类型属性。

如数据结构的知识点可以从中文名称、英文名称、难易程度、掌握程度、考试概率、上位知识、下位知识、兄弟知识、关联练习题等方面描述进行描述,因此数据结构知识体系概念的属性P为:

P(数据结构知识体系)={中文名称,英文名称,难以程度,掌握程度,考试概率,上位知识,下位知识,兄弟知识,关联练习题}

练习题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刻画:

P(练习题)={编号,题目,答案,练习题类型,练习题难度,关联知识点}

充分利用类属性继承性特性,子概念共有的属性在父概念中定义,子概念继承父概念中的所有属性,再定义自己的特有属性。

2.3 加入关系(relation)连接concepts,即确定概念间的关系R

领域本体除了上面建立的类的父子关系外,还要添加符合学习步骤和学习规律的其他关系,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对象属性(Object Property)。

如在学习二叉树这一概念时,主要学习二叉树的概念及各种操作。因此需要有概念和操作将二叉树和对应的概念和操作联系起来。

又如按照学习规律,在学习二叉树之前我们应先学习树的一些知识,因此树是二叉树的前驱知识、二叉树是树的后继知识。需要用前驱知识、后继知识将二叉树和树关联起来。

前驱知识和后继知识互为逆关系。

在“数据结构”领域本体中,部分对象属性(Object Properties)如表1所示。

2.4 按照需要添加实例(instance)作为概念的具象

实例是概念的具体实体,具有概念所有属性,在添加实例前,要确定该实例的两种属性,即数据类型属性和对象属性,以练习题为例,为其添加实例,其所有属性及属性值如图2所示:

3 领域本体形式化编码及开发工具

本体形式化编码阶段就是选择合适的本体描述语言来描述知识本体,现有的形式化本体描述语言很多,主要有RDF和RDFS、OIL、DAML、OWL、KIF、SHOE等。本文选用的是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来对领域本体进行描述[9]。

目前本体的开发工具主要有Ontolingua、Ontosaurus、Web Onto、Onto Edit、Protégé等。本文选择Protégé4.1作为本研究的本体开发工具,Protégé是由斯坦福大学的Stanford Medical Information开发的一个开放源码的本体编辑器[10]。

由于篇幅有限,关于OWL及Protégé的内容这里不做具体介绍。

4 结束语

本体是一种用来描述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模型。将本体应用于领域本体的建设,可以表示复杂的知识层次结构。更便于知识的共享,重用及推理。下一步的工作将继续完善“数据结构”领域本体。

摘要:网络教育是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资源共享是提高网络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育知识表示方法,学习资源在各学习系统间难以实现共享。该文以“数据结构”为例说明构建领域知识本体的一般步骤,获取课程知识内容,采用标准的OWL本体描述语言对其进行定义和描述并形成领域本体。

关键词:本体,知识表示,领域本体,网络教育

参考文献

[1]谢娟.教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

[2]PEREZ A G,BENJAMINS V R.Over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 components:ontologics and problem-solving methods[C].Stock holm:Swtdem,1999:1-15.

[3]A Guide to Creating Your First Ontology[EB/OL].2011-10-25.http://protege.stanford.edu/publications/ontology_development/ontolo gy101.pdf

[4]Gruber T R.Towards Principle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Studies.1995,43:907-928.

[5]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潘颖,欧启忠,肖耿毅.面向语义的课程知识本体的构建[J].电话教育研究,2007,2:19-21.

[7]杜小勇,马文峰.学科领域知识本体构建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8(49):74-78.

[8]Boyce S.&Pahl C.Developing Domain Ontologies for Course Content[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2007,10(3):275-288.

[9]董坚峰,胡凤.基于OWL本体的知识表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33):89-92.

上一篇:三维电极体系下一篇:短道速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