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领域(精选3篇)
征信领域 篇1
1 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大数据征信的发展将极大扩展征信体系的数据范畴, 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 推动传统信用评分模式的转变, 进而对推进完善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现在其基本应用模式进行分析。首先, 大数据征信模型以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 多渠道采集信息, 不仅汇集对象的信贷信息, 而且将其交易数据、社交信息、申请信息等, 实现信息深度与广度的融合。其次, 将大数据征信信息用于互联网金融, 其建模过程应具体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 浓度挖掘各种来源各种形式的信息特征;第二步, 寻找这些变量之间的一些关联性。第三步, 在关联性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重新归类为某些信用特征;第四步, 赋与每项信息特征分值;第五步, 计算源于大数据的信用得分, 并做出评判。第三, 在互联网金融平台把握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信用分数是基于海量数据、大量社交网络数据、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综合处理。
2 案例分析———芝麻信用
2.1 芝麻信用的运作模式
2.1.1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与传统征信机构主要采集信息主体在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不同, 芝麻信用管理公司 (以下简称芝麻信用) 采集的个人信用数据较为广泛。
2.1.2 以“芝麻信用分”为核心产品提供个人信用评分服务。
目前芝麻信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信用评分模式, 推出“芝麻信用分”评分服务, 并已在阿里部分用户中进行公测, 这也是目前国内首个个人信用评分。评分结果越高代表信用程度越好, 违约可能性越小。利用大数据技术, 芝麻信用综合考虑个人用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等五个维度信息, 对个人用户信息加工后得出最后评分结果。任何一个维度的得分高低都将影响个人信用整体得分。
2.1.3 通过线上线下合作的方式推广芝麻信用评分应用。
芝麻信用与阿里电商平台上众多特约商户以及蚂蚁微贷等开展合作, 推广芝麻信用评分结果的应用。一是芝麻信用分接入租车、租房、酒店住宿等生活场景并提供针对性服务。二是芝麻信用分涉足个人消费金融领域。目前芝麻信用已与蚂蚁微贷旗下“花呗”、“借呗”、招联金融旗下“好期贷”开展合作。如:芝麻信用状况为“极好” (即芝麻信用分在700分以上) 的用户, 可申请开通“好期贷”, 享受额度在2千至1万元的个人消费贷款等。
2.2 芝麻信用存在的问题
2.2.1 线上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一是采集的个人信息不合规。而芝麻信用采集的数据来源于互联网的大数据, 这些数据是否包含禁止采集或限制类信息不得而知。二是个人信息保护存在风险。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 芝麻信用对外宣称, 不管是机构还是他人, 要查看信息主体的芝麻信用分, 必须获得信息主体本人授权。但在实际操作中, 任何人查询芝麻信用分只需用手机或电脑凭密码登录支付宝客户端点击查询, 就可以获知自己或他人的信用分数和信用服务情况。
2.2.2 数据采集维度不够完整, 信用评分难以反映信息主体真实信用状况。
一是数据来源以本行业内数据为主, 数据采集维度不够完整。二是缺少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作为支撑。目前芝麻信用尚未获得征信机构牌照, 也未能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导致芝麻信用分的计算中缺少对个人银行信贷信息的衡量, 这使得芝麻信用在个人信用评分结果的准确性上存疑。
2.2.3 个人信用信息主体异议处理和救济难度大。
目前, 芝麻信用采用通过支付宝向公测用户推送芝麻信用分, 但并未告知用户对芝麻信用分存在异议时的救济手段。特别是目前支付宝用户的身份验证还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 支付宝仅表示相关用户可以提供身份证、驾驶证、户口薄等身份证件对冒用账户进行停用, 并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异议信息的方案。
3 政策建议
3.1 加快征信相关立法工作
我国征信业发展迅速, 但是在立法方面却严重滞后。完善的征信法律体系是征信业迅速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我国仅有少部分大城市出台了征信管理法规, 需要从全国着眼开展相关立法工作。
3.2 扩大征信数据的来源
大数据信用评估体系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足够全面且细致的客观数据。目前我国征信数据的主要来源是银行, 与发达国家的广泛的数据来源有很大的差距。所以, 应该把分散在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公检法等单位的信息加以整合, 增加入到目前的征信体系当中。寻找更加完善的征信体系, 为全民提供金融服务。
3.3 加强大数据征信的隐私保护
从保护用户隐私的角度考虑, 大数据征信活动存在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有关管理法规的法律风险。建议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的数据采集方式、范围和使用原则, 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采集、使用授权和个人不良信息告知制度。
摘要:在现代经济中, 互联网金融开始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是以大数据为特征的现代化征信体系, 依靠大数据进行征信体系建设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将分析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 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征信,金融
参考文献
[1]叶文辉.大数据征信机构的运作模式及监管对策[J].互联网金融, 2015 (07) .
[2]魏强.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分析[J].金融经济, 2015 (08) .
征信领域 篇2
(一) 针对隐私侵权的法律防范措施
1. 限制个人敏感信息的采集或利用。
具体设定个人敏感信息的使用范围, 杜绝超出范围的利用, 很多相关组织的规定中都对一系列的个人信息的掌握和利用进行进行限制, 并加强了对其的控制和法律制约。
2. 限制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
(1) 在一定的法律范围内, 征信机构可以将个人信用信息告知给他人, 此过程中必须保证以法律宗旨为前提; (2) 任何人在进行信息使用时, 必须根据要求规定和目的, 在征得当事人的许可后, 进行合理、合法的使用, 坚决不能出现违背消费者意愿和相关规定的行为。
3. 使用者拥有选择搜集和发放信息的权利。
国外的关于公平信用的相关法律中指出, 无论出于任何目的 (如信用授权、安全保护、买卖等) , 只有在消费者认可后, 才能将其信息进行传播, 并进行报告发送, 其还规定消费者有权利对一些非出自本身意愿的信保对象和报告的要求进行拒绝, 法律保护其自身意愿。 (出自《公平信用报告法》—美国) 。
(二) 防止侵犯信用的对策
1. 保证信用信息的可靠性。
消费者的信息应符合其自身实际情况, 保证其全面和充实性, 防止违背原则 (来自《数据保护法》—英国) 。相关信息应及时更新, 多次超出一定期限范围 (大于3个月) 的发送报告是无效的, 应在更新信息后进行 (来自《公平信用报告法》—美国) 。
2. 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异议权和更正权。
消费者充分享有异议权和更正权在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中得到充分保障, 征信机构应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电话,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免费电话能够正常使用。
(三) 健全权利救济体系
1. 民事责任制度。
如有人违反法律规定进行他人信息的搜集和传播, 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名誉造成影响, 同时拒绝消费者的合理要求, 不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的, 需负民事法律责任, 对当事人进行一定的赔偿 (出自《个人数据保护指令》—欧盟) 。
2. 行政救济制度。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 建立相关制度, 明确责权, 同时对信息控制人监督, 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3. 刑事责任规定。
如将虚假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方或者超出法律规定范围, 应缴纳一定金额的罚款或者判有期徒刑 (通常1年以下) 。—美国《诚实租借法》
二、当前我国征信领域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主要表现
(一) “一刀切”, 未对不良信息做深入了解和分析
目前商业银行在业务审批、资质审查等环节要求客户必须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并作为重要审核依据, 但工作人员审核客户信用时完全按照内部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 不深入区分、认定违约行为的恶意程度, “一刀切”的做法致使部分金融消费者权益被侵害。
(二) 没有履行相关告知义务
很多金融组织没有将告知义务具体实施, 像“一对一”等, 这种现象的产生多数是消费者对相关知识认识不足造成的, 并且很可能发生像贷款者没有关注利率变化而延迟了款项的归还这种在当时人没有意识到时信息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使得信息质量下降, 形成个人不良信用记录。
(三) 信用信息上报准确完整及时有待提高
个人征信系统的主体是金融机构, 主要方法是对消费者的信息进行搜集, 当今社会中很多主体在对信息搜集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 由于工作失误出现错误, 其中最常见的是错误使用不同消费者的信息造成混乱, 从而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识别, 使得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 征信信息使用存在违规现象
个人信用信息被查询时, 很多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和体系, 造成滥用信用信息、违背准则等。
三、健全保护我国消费者在征信领域中权益的对策
(一) 保持征信宣传教育的长期有效性
在国民教育制度中, 融入相关的信用和金融理论, 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中, 建立相关的信用理念, 并深入掌握信息知识, 将其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细节中, 针对宣传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从根本上将这种局部现象化解, 提高人们对负面信用信息的认识,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其信誉水平, 降低负面信息信用的产生数量。
(二) 建立异议处理工作机制
相关部门应成立主动授权人员的要求处理体系, 提高人民银行的批转异议职能, 建立相关规定, 扩大限制范围, 提高操作的方便性和工作效率, 防止延期处理和回答客户要求, 将所有的使用者信息妥善保存, 深入研究对备案情况, 加强监督力度。一旦发现相关的银行等机构出现违法违规现象, 及时对其批评和处罚, 致力于解决因信用产生的矛盾, 有效地制定相关解决措施, 真正地为其服务, 提高其能力水平。
(三) 进行信用信息提示体系的构建
根据一些成功的案例, 采纳其优点和方法, 进行信用信息提示体系的构建, 丰富交流方式, 如网络、通信、书面等, 定期提示客户进行相关款项的缴纳, 避免客户忘记付款, 同时仔细全面地记载负面信息记录, 避免出现遗漏, 如出现负面信息, 应让客户对具体情况有所了解, 从而进行解决。
(四) 全面建设征信制度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信用矛盾, 利用相关职能和信用准则进行对信息使用的控制和调整, 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使制度的各方面能力在最大限度上发挥, 应不断修正完善系统, 更深地将展示功能体现在信用报告中, 以代码转换为主要方法确定网络位置 (如报送机构、贷款负责人组织等) , 以便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负相关责任, 提高处理效率。
摘要:2013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出台, 信息主体的权益及其保障制度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定, 我国征信业从此走上了有法可依的时代。然而我国的征信业仍有很多的问题, 信用不良等状况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信息的利用过程, 这些问题出现与相关的监督部门息息相关, 其应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策略, 以防止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并合理地规避风险。
关键词:征信领域权益保护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肖玉香.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的可行性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01期.
[2]祝宝良.2010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J].中国中小企业, 2010年01期.
征信领域 篇3
关键词:征信系统,物流业,应用前景
一、“信用”问题是制约国内物流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目前,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对落后, 专业化物流市场份额和运行效率都比较低,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追根溯源, 信用问题是制约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 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缺乏信任, 物流外包尚未形成气候。多数企业依然奉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管理思想, 对第三方物流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 普遍担心如果失去内部物流能力, 便会因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而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加之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鱼龙混杂, 有些故意夸大服务能力, 配送过程中“货物蒸发”, 损害了行业形象。因此, 对于多数生产企业来说, 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全部自主完成, 不愿意通过物流外包来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第四方物流 (Fourth Party Logistics, 简称4PL) 集整个供应链管理于一体, 涵盖第三方物流公司、咨询商、增值服务商和IT服务商, 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实行供应链的柔性管理, 从理论上说, 更能保证供应链的顺畅运转, 但作为一种比第三方物流更为新鲜的事物, 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更难取得一般企业的信任。
其次, 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失信行为, 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环环相扣、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违约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 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甚至完全中断。在第四方物流市场上, 这种风险则更为集中。作为供应链的集成商, 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必须防范并设法处理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违约行为, 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稳妥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这样, 必然会增加经营成本, 降低运作效率, 如果处置不当的话, 无疑会损害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信誉。
二、征信系统在物流领域应用的现实意义
上述信用问题可以说是由于当前征信体系建设与发展物流产业相脱节造成的。因此, 将征信系统充分运用于物流领域, 必将显著改善物流领域的信用环境;与此同时, 也为征信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使其在市场范围、信息采集和业务创新等方面得到扩展和提高。
1. 征信系统能为供应链的组织提供决策支持
现代物流业就是通过货物从生产厂商到最终用户的物理转移, 为上下游企业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基本前提就是进行供应链的组织, 为节点企业寻找合适的供货方或需求方, 并保持供应链的相对稳定。征信系统收录了全部借款企业信息和尚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息, 信息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概况、财务数据、银行信用以及公共信用等, 这为供应链的组织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直接查询征信系统或进行不同角度和层次的数据挖掘, 可以满足客户全方位了解潜在交易对手或竞争对手的组织、经营产品、财务状况、购买能力及信用状况等需求, 在多方比较基础上, 对合作伙伴做出选择、取舍。以便尽快制定正确的销售策略, 有效把握商业机会, 并集中资源开发选择优质客户, 建立比较稳固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可见, 征信系统对于开发和管理物流客户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征信系统能有效防范供应链违约风险
如前所述, 单个企业的失信行为会沿着供应链影响到其上下游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一旦违约发生, 即使企业凭借内部拥有一定的风险处理能力, 对目前的供应商做出调整, 也只能弥补一部分损失, 经营成本的提高不可避免。事后处理毕竟不是一种事前的防范机制。然而, 建立一个包含商务信用信息在内的征信系统, 则可以大大降低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完善物流信息技术系统的前提下, 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 将每个供应链企业在商务活动中的各种违约信息采集到征信系统, 然后以信用报告查询等信息披露形式, 让银行或交易对手充分了解信用不良企业的历史违约情况, 在贷款和购销协议上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 切实提高企业违约成本。这样, 就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3. 为征信系统采集商务信用信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从征信系统建设的现状来看, 不管是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还是地方性的征信系统, 所采集的信息主要是银行信用信息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信息, 所以功能也局限于防范信贷风险和辅助行政管理, 而在采集商务信用信息、提供商务信用报告方面都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如果能以国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为契机, 广泛采集商务信用信息, 征信系统的功能将会大大增强,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而且, 物流是商品流通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商务过程就是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交替变化的过程。因此, 社会经济领域中物流活动无处不在, 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与物流息息相关, 现代物流的发展把每一个企业都纳入到庞杂的供应链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 从物流业着手采集商务信用信息, 可以延伸到商务信用存在的各个领域, 不失为商务信用信息采集最好的切入点。
4. 有利于拓展征信服务新品种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物流外包市场的不断扩大, 这样一来, 客户与物流服务商之间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难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在这种情形下, 单独依靠征信系统的信用报告查询是不够的, 因为信用报告只是一种格式化的信息载体, 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必须提供多样化的征信服务才能解决。这种因物流外包业务的扩大而派生出的对信息咨询和调查的需求必然会催生出相应的征信服务新品种和新机构, 从而有利于征信市场的壮大和竞争机制的形成。
三、第四方物流的“宁波模式”及其信用治理机制
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海港, 在《福布斯》发布的2006“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的城市排行榜”中位居第三, 仅次于上海与广州。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明确宁波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近年来, 宁波市政府大力扶持物流服务业, 提出第四方物流市场制度的建设方案并付诸实施。2008年成立了第四方物流运营主体———宁波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 同时, 相继出台了多项法规政策培育第四方物流运输市场, 建立了交易、金融及政务监督“三合一”物流平台。2009年3月, 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正式运营。在同年4月举行的全国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研讨会上, 第四方物流“宁波模式”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来自科技部、交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等专家学者对宁波第四方物流建设给予高度肯定。
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供应链的集成商, 它凭借自身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依靠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商, 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成本。
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目前提供信息发布、交易匹配、合同签订、支付结算、信用评价、整体物流等六大解决方案。该平台首次确立了第四方物流服务商与商业银行“双主体”运营架构, 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安排, “双主体”分别向第一方 (发货方) 、第二方 (收货方) 和第三方提供第四方物流和相关的结算、融资服务。正是凭借这种“双主体”的运营模式, 增强了第四方物流市场的信用评价和治理功能, 提高了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公信力”。其信用治理机制作用机理如下:
一是银行对核心会员与普通会员的准入资格进行审查。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目前采取会员制, 平台涉及的供货方、货代、运输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所有用户均可申请成为普通会员或核心会员。会员资格审查由开户银行负责, 主要以征信系统出具的信用报告为依据。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利于保障交易过程中物资和资金的安全转移, 通过信用“过滤”作用, 增强货物供需双方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任, 扩大物流外包业务。
二是以银行信用介入交易资金的支付结算。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改变了传统网上交易的商户保证金支付模式, 建立商业银行监管下的交易资金支付和收取制度, 以银行信用介入网上结算, 提供安全、高效、跨行、便捷的网上支付服务, 更加体现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成本和信用优势, 进一步确保会员企业网上交易资金安全。
三是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联合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首先, 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设计了信用评价功能, 在交易完成后, 双方都可以对对方的履约情况做出评价, 经过多次积累形成商务信用记录。然后, 将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的商务信用信息采集到信用信息平台, 在“双主体”之间共享, 一旦发现信用不良情况, 会员企业可以提出较为苛刻的交易条件或避免与之交易, 银行可以在信贷可得性和利率上提高门槛, 对于违约情节较为恶劣的情形, 第四方物流运营主体还可以取消其会员资格, 令其退出第四方物流网上运输市场。通过银行、第四方物流运营主体及会员企业的联合制裁, 有效防范宁波市第四方物流市场的信用风险。
不可否认, 宁波市第四方物流市场的信用治理机制虽然对于供应链违约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在目前条件下, 它的作用范围还仅仅局限在会员企业之间, 受行政区域的制约明显。即便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可以实现跨区域的网上交易, 而与之相关的信用信息平台却只能在本地的银行和企业之间开放查询, 对异地企业违约行为的治理力度必然弱化。导致这种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于, 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目前尚未向一般企业开放查询, 无法与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实现数据交换。所以, 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的信用治理机制只能是在全国征信系统用户“管制”前提下的一种次佳选择。
四、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将全国统一征信系统的应用领域拓展到物流行业
《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 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促进物流区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断扩充时空领域, 完全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 一些大型物流企业一般都拥有覆盖区域甚至全国的实体服务网络, 为客户提供跨区域甚至全国的集成物流服务。相应地, 为物流业提供强大支撑的征信系统也应该是跨区域或全国性的, 任何地方性的征信系统都难堪此任。建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尽快研发第二代征信系统, 建立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尽量扩大用户范围, 实现与地方物流交易平台的数据可交换, 切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 大力推行征信信息标准体系, 为信息资源整合奠定基础
一个健全的征信体系必须广泛采集各类信用信息, 这就牵涉到银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及政府部门等各个主体。目前很多信息源主体特别是政府部门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 而且还在不断地改进、升级。随着物流服务业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物流领域对于征信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强, 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地方征信机构向物流行业渗透,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 将会造成整体性的行业混乱。作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管部门, 人民银行应尽快出台企业征信数据元标准, 并争取升格为国家标准, 推动其在政府各部门和征信机构中贯彻、执行, 为数据采集和信息共享创造条件。
3. 建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商务信用信息采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