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系统

2024-09-30

征信系统(共12篇)

征信系统 篇1

个人征信系统主要为消费信贷机构提供个人信用分析产品, 含有广泛而精确的消费者信息, 帮助企业以最有效经济的方式接触到自己的目标客户, 因而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个人征信系统的应用也扩展到直销和零售等领域。在美国个人征信机构的利润有三分之一是来自直销或数据库营销, 个人征信系统已被广泛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

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后, 信用作为“第二身份证”, 可为人们在贷款、买房等商务活动中提供证明。因此金融和商业机构在与个人发生信用交易业务时, 能查询到当事人的信用报告或要求当事人提供信用报告。如在开展工程项目招标、大宗交易、签订经济合同等商业活动中, 个人可以主动提供信用报告, 授权他人查询自身的信用报告, 以证明自己的信用能力。人才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也将把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必备手续之一。

以前, 个人在申请银行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 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要提供很多材料, 以证明自身信用, 很多情况下, 还可能因无法证明自己的信用状况而得不到贷款。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后, 相当于为个人建立了一个信用档案, 每一次按时支付水、电、燃气和电话费, 以及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 都会为个人积累成一笔信誉财富, 可以用作银行借款的信誉抵押品, 为以后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

可见, 随着全国个人征信系统的不断铺开和成熟, 今后向银行贷款时, 银行会先查一下你的信用报告, 如果你的信用很好, 则有可能得到银行在贷款利率上的优惠。个人信用记录是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参考依据, 一旦产生不良信用记录, 对个人信用造成不良影响, 将会增加个人再次获得银行贷款、办理信用卡或授信业务的难度, 个人征信系统所收集的信息, 要保存较长年限, 且不能擅自更改, 这样, 就决定了其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可靠性。

为了更好保护个人权益, 个人在与银行发生借贷业务时, 也有权要求查询系统中本人的信用信息, 如发现个人信用记录内容有错误, 应尽快联系提供信用报告的机构。如果借款人对系统中关于本人的记录产生异议, 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征信服务中心或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申请异议处理, 以便及时纠正错误。

征信系统的建设目标, 首先个人经济行为的信息汇集, 必须把个人经济行为做一个汇总出来, 提供有关部门进行查询, 第二, 个人融资行为的信息汇总, 向银行借了多少钱, 还了多少, 这种状况要如实披露和汇总。第三, 个人的资信信息汇集是全国唯一的, 如果是地区性的, 势必造成进一步的混乱。各地的资信行为不好评估, 历史上的资信情况也不好评估, 所以应该是全国唯一的, 不是分割的, 地区性的。

另外个人的资信披露应该有标准和规范, 这是特别重要的, 特别是个人的消费, 个人的一些资信, 应该是带有隐私性的, 不是随意都可以公布的, 这样做也是对整个资信系统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危害。企业和个人的资信应该及时更新, 如果是唯一的, 就比较容易能够及时更新, 如果是分散的, 就不容易及时更新。如果信息不能及时更新, 信息就没有价值。相反, 还能起到负作用, 人家还款了, 信息上没有记录。这对建立整个的社会信用是很有害的。

个人征信系统主要服务于银行, 银行是社会信息的信息汇集者, 银行要发放信贷, 要搜集信息, 申报收入情况, 纳税情况, 申报资产情况, 是不是有房产等等, 因此银行应该是信息的汇总者, 也是提供者。另外银行也是受益的, 银行客户在别的行贷款或者做其他的消费信贷, 或者发信用卡, 都是有可能的, 甚至到两个行领信用卡都有可能, 信息共享以后, 有利于防范风险, 银行是最大的使用者, 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与其他系统建设同步。如房地产征信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查到房产登记状况, 登记过户、抵押情况等等。各行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系统, 将来方便查询, 这是对整个社会资信最大的贡献。

总之, 良好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建立社会信用征信的基础, 它使经济的参与者方便快捷获取对方真实信息, 防范不诚实行为, 为银行和社会了解个人信用状况提供服务, 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其信用是整个市场经济信用的基础。目前, 个人信用问题已成为我国新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突出问题,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其前提是建立完善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

征信系统 篇2

个人征信系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个人办理贷款的时候,个人征信系统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那么,什么是个人征信系统呢?它有什么作用?

个人征信系统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建立的个人信用系统。其信息包括三大类:一是身份识别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二是贷款信息:包括贷款发放银行、贷款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实际还款记录等;三是信用卡信息。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对没有按照协议协定的期限、数额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经办银行对违法贷款金额计收罚息,并将其违约行为载入个人征信系统,金融机构不再为其办理新的贷款和其他授信业务。

世界最大征信系统是如何建成的? 篇3

国家正在建设中小企业以及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并且已经建成旨在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的国家征信系统。这些为诚信而建的档案,与你我的生活,也与中国社会的未来,息息相关

信用环境、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企业或个人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

与洪水般泛滥的信用危机对应的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正在经历漫长而艰辛的破茧时刻。肩此重任的中国人民银行在过去5年中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小康》杂志近期独家专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就当前及下一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进行深入访谈。杜金富向《小康》透露,国家正在建设中小企业以及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并且已经建成旨在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的国家征信系统,这些为诚信而建的档案,与你我的生活,也与中国社会的未来,息息相关。

《小康》: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怎样?

杜金富:一是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初步明确了部门分工。2007年4月,国务院牵头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初步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2008年11月,国务院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职责,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大多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建立了本地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全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

二是颁布了相关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促进了行业信用和地方信用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的多部法律中都明确了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近年来,国务院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专门的信用法规,涉及信贷、食品、建筑、商务、交通、资本市场等领域。同时颁布了部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些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颁布实施,为行业信用及地方信用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技术规范。

三是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成并成功运行,为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2006年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商业银行等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目前,征信系统已基本覆盖所有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征信系统的信息网络遍布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营业网点。

四是行业信用建设稳步推进,部分行业之间实现了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了本行业信用信息系统,重点行业信用记录得到了完善。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本部门、本行业已有业务信息系统,加大本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推动食品、参保缴费、环保、商务、合同履约、纳税、通关、产品质量、资本市场、法院执行等领域诚信体系建设。部分部门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并实现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

五是地方信用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全国多数省、市、区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加强了信用信息的公开和交换,一些地方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资质认定、公务员录用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了对信用服务产品的使用。部分地方政府推动政府信息联网工程,建立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制定了信用建设相关制度与办法。多数地区结合地方实际,为当地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六是信用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信用服务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资本市场评级、信贷评级、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业务为主,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商业保理、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业务多元发展的信用服务市场格局。信用服务产品涵盖企业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报告、债券评级、借款企业评级和担保机构评级等。社会对信用服务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尝试开展了信用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年内各省至少有一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

《小康》: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杜金富:当前,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特点和工作条件,建设地方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地方中小企业信息,更好地发挥信用信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调动地方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多渠道整合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提高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三是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引导金融机构依托中小企业档案信息,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方法,有效地分析、判断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四是搭建中小企业信用平台。多渠道整合反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及信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分析、判断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提供参考。五是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支持有信用、有效益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19万余户,累计已有31万户补充完善信息的中小企业取得银行授信意向,其中18.8万户获得贷款总额约6.9万亿元。

《小康》:關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未来的计划是什么?

杜金富: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加强与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深入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搭建有地方特点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十二五”的前两年,争取每个省选择一个地级市或地区开展试验区建设工作,并根据建设情况,分批授予“全国试验区”的称号。二是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更新的长效机制,提高中小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四是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扩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各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结合。五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增加对有信用、有市场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小康》: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会带来什么改变?

杜金富: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一是引导中小企业提高信用意识,规范其信用行为,促进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完善信用管理制度。二是提高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三是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优化信用环境。四是整合各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支持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发展,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效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

《小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杜金富:当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建设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根据当地“三农”特点,探索建设地方性农户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提供更好的信用信息服务,调动地方、各相关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三农”发展。二是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多渠道整合农户信息,增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了解。三是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农户档案信息,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有效地分析、判断农户的信用状况。全国共为1.38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对其中8704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四是建设“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推进“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五是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农户融资中的作用,为农户融资提供便利,降低融资成本,扩大对“三农”的信贷资金投入。截至2011年6月底,已有7600多万户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贷款余额为1.4万亿元。

《小康》: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杜金富: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农户融资中的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十二五”的前两年,争取每个省至少选择一个县开展试验区建设工作,并根据建设情况,分批授予“全国试验区”的称号。二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地方经济金融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目标。三是进一步完善地方农户信用档案系统,根据需求不断改善系统功能,扩大入库信息主体的范围和种类,逐步扩大信息共享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户档案。四是综合运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全面推广“农户+征信+信贷”业务模式,推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与农户贷款审核、管理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小康》: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什么意义?

杜金富: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二是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增强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信心,提高商业银行增加“三农”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四是改善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管理,支持新农村建设。

近八亿人拥有了信用档案

《小康》:目前我国征信系统的建设情况如何?

杜金富: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网络”的指示,人民银行集中力量组织商业银行建成了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其目的是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征信系统2006年正式运行,填补了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空白。

征信系统采集的主要是银行信贷信息。目前,征信系统已经连接所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及其他金融机构,包括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一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授信机构也开始逐步接入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成为世界上人口和机构覆盖面最大的征信系统。截至2011年8月底,该系统已分别为1795.7万户企业和7.94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小康》:征信系统发挥了什么作用?

杜金富:我国征信系统建设实践充分表明,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并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方便企业和个人贷款,信用好的在信贷条件等方面都会有一些优惠。二是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银行通过查询征信系统就能了解客户信用情况,在决策的时候更加谨慎,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信贷市场及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三是促进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对信用文化的培育以及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每年超百万人查询“信用报告”

《小康》:人民银行在保护信息主体权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杜金富:人民银行高度重视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信用信息的安全与合法使用。先后颁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等相关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促进了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保障了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目前,征信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个人征信信息保护的规定。《征信管理条例》正式出台后,人民银行将会以《征信管理条例》为依据,积极研究制定涉及个人征信机构及其业务的管理制度,更好地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积极处理征信异议和投诉,切实维护信息主体权益。在系统运行初期,由于多方面原因,商业银行对征信异议和投诉推诿多、耗时长、效果差。为切实维护信息主体权益,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人民银行采取了多项工作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沟通和业务交流;细化了异议处理职责;升级了异议处理子系统;发布异议处理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等。目前,异议处理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2010年,各家商业银行的个人异议核查整体回复率和解决率均超过99%。平均回复时间和解决天数也都呈递减趋势,异议平均回复天数从2007年的27天缩短到2010年的6.5天。此外,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正结合《征信管理条例》的制定工作,研究制定征信业务投诉办理规程,进一步保障信息主体权益。

《小康》:《征信管理条例》的进展情况如何?对征信业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杜金富:2009年10月,《征信管理条例》对外征求意见后,人民银行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先后召开了征信机构、金融机构、征信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并进行大量实地考察调研工作。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送审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形成了《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以规范、监管信息服务行业中征信业的活动为主,从市场准入、经营管理行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定位及业务范围、监督管理部门履职及违法行为惩处等方面对征信行业予以规范。2011年7月22日至8月22日,国务院法制办将《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再次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印发地方、有关部门、征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等单位征求意见。从反馈意见情况看,社会公众对本次征求意见的《征信管理条例》基本上持肯定态度。目前人民银行正在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再次对《征信管理条例》进行具体修改。

总体来看,《征信管理条例》的制定与我国征信市场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是规范征信机构和征信业务,保护信息主体权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将规范征信机构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的活动,使征信机构的业务行为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征信行业监管,切实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为征信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目前,社会信用意识不断提高,社会信用建设的重大意义也得到各界的认同。各地政府纷纷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升到事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很多企业还将信用内化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越来越多的个人主动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个人主动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数量从2006年的97人次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127.5万人次,仅2011年上半年就超过90万人次。社会信用意识逐步提高的同时,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方式有所改变,有的企业和个人主动归还欠税、欠薪、欠款等,自觉遵纪守法。

數字·信用

127.5万人次 个人主动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数量从2006年的97人次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127.5万人次

7.94亿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成为世界上人口和机构覆盖面最大的征信系统。截至2011年8月底,该系统已分别为1795.7万户企业和7.94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219万余户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19万余户,累计已有31万户补充完善信息的中小企业取得银行授信意向,其中18.8万户获得贷款总额约6.9万亿元。

1.38亿 全国共为1.38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对其中8704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截至2011年6月底,已有7600多万户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贷款余额为1.4万亿元。

杜金富,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失信者信息将纳入银行征信系统 篇4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近日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 共同明确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相关工作的操作规程。今后,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将被整合至被执行人的信用档案中, 并以信用报告的形式向金融机构等单位提供。

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这一有效覆盖全国的信息传递网络, 将扩大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在整个社会的使用范围和社会影响力, 大大提高我国司法文书的执行水平。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与最高人民法院就发挥征信系统在扩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作用, 在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迈开了积极一步。

点评:将失信者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对失信者而言是一记有力的警告。因为一旦被列入黑名单, 社会公众将可以查询到相关信息, 并对失信人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迫使其主动履行义务。而对银行及金融机构来讲则是个很好的举措, 特别是在审查贷款申请时, 对信用报告中有失信被执行人相关记录的申请人, 将会再三考虑,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风险。

征信系统工作成绩报告 篇5

我自2008年入行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储蓄、个人业务部、公司部客户经理等岗位工作,2009年根据工作需要调至个人业务部从事信用卡客户个人征信查询工作,累计查询信用卡申请客户个人征信1512笔。2012年调至公司部从事公司客户经理,截至2013年2月份,累计发放贷款49笔,金额共计172,802.63万元;开立银行承兑汇票561笔,金额共计12,285.7万元;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172笔,金额共计11,527.00万元。在办理每笔业务前均将查询征信系统作为审批前的固定程序,拒绝了有潜在风险的贷款申请,充分利用该系统防犯信贷风险,为保证我行的资金不受损失,设置一道重要关卡。贷后定期查询客户征信信息,及时了解客户的信用变化情况,对有潜在风险的客户,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准备。另外负责核实上报客户不良记录异议申请等重要工作,每笔异议申请均及时准确的处理,未发生过一笔客户投诉。

工作中,我始终立足本职,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爱岗敬业,较好地完成了分管工作。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逐笔登记个人征信查询记录,并按时装订征信查询资料,拒绝不符合规定的征信查询申请,并耐心解释征信涉及隐私,查询可通过正规渠道,到人民银行相关部门申请查询。同时,利用平时业务办理的渠道,积极主动向客户介绍征信知识,提高客户的信用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勤勉的工作态度,加强学习,严守规章制度,严把数据关口,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凡的成绩。

征信模式启动 篇6

在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之际,央行开放了这个全新的市场,空缺的社会服务领域,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首批获准进入的8家企业中,股东名单星光熠熠,既有中诚信这样的原国企单位,也有阿里腾讯平安等大佬,以及银之杰这样的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组建的企业也名列其中。

经过半年的发展,这些运作模式各异的首批征信公司,已开始不同程度地开展业务。总体来看,这些公司的业务分为针对个人和针对机构两大类别。8家企业大多对这两类业务都有涉猎,但同时也各有侧重。

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是8家征信公司中活跃度最高、探索业务最为激进的一家。其内容已经在支付宝终端中占据了大量的笔墨,包括租车、酒店等业务之后,多个领域的合作正在陆续推进,采用“征信+”的方式吸引大量合作伙伴,以平台化的方式进行产品运作。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考拉征信旗下的“考拉信用分”、腾讯征信等产品。

另外,以中智诚征信“反欺诈平台”为代表的对公产品,则将业务的重点放在了“反欺诈”方面,通过形成失信者的黑名单,面向个人贷款环节、互联网金融以及消费金融提供反欺诈服务。此类业务以各类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为主要服务对象。

今年1月5日,央行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预计为6个月。截至收稿时为止,牌照的发放工作仍没有最终完成,但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已经箭在弦上。

千亿级市场

从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来看,征信市场规模目前约为700亿—800亿元。按照人口比例,中国未来个人征信市场规模理论上可达到千亿左右,但现在国内个人和企业征信总规模只有20亿上下。

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在吸引更多的参与者。除了上述8家机构,还有很多机构也在排队,希望能拿到央行的牌照。国内一家大型电商企业的高层向《英才》记者透露,错过第一波之后,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在第二波“领牌”。

从首批8家企业的构成上来看,互联网背景的企业数量较多,而这些互联网企业大多都开展着各类金融服务业务。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央行的征信体系覆盖人数之低,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目前的开疆辟土亟需征信体系的支撑作用。

拉卡拉董事长兼总裁孙陶然告诉《英才》记者,8月拉卡拉平台上放出去信用贷款规模共计有120亿人民币,而公司进入信贷市场到现在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如果没有公司多年来在支付方面的沉淀,以及考拉征信的支撑,这样的速度是难以想象的。

其现有的一系列信贷产品,甚至包括考拉手环在内的创新硬件产品,都建立在一个综合性的互联网金融内容体系基础上。孙陶然认为,考拉征信业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考拉征信现在的使用者有几十万人,依靠这一业务,没有抵押,没有担保,我们也可以做到放心借款。”

对于这些以互联网模式运作的金融服务业务来说,完善的征信解决方案可以大幅提升整个业务体系的运作效率,特别是传统金融业务中必须的人工核实成本、沟通成本等。这意味着,征信体系已经成为了创新型金融服务业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价值和重要性之大,对于有志于金融服务业务的企业来说显而易见。

边界在哪?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来说,在探索业务运作模式的同时,对业务边界的思考也是非常必要的。

有行业内人士认为,征信行业的触角很广泛,但从全球经验看,很难有单一机构能把征信业务的所有方面都做完。从我国的具体市场情况来看,我国征信模式更可能倾向于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互补的一个征信业务格局。

原本计划将在今年8月底下发的首批个人征信业务牌照,到截稿日为止也迟迟没有发放,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童邗川笑称,“我们8家翻过来烤,烤焦了再过来烤”,这似乎印证了央行在这方面的担忧态度。

如何才能让征信体系发挥出其强大的效率优势,同时又避免特权化消费、个人信息泄露等一系列潜在问题?几家征信企业都在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千变万化,征信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类新问题。

在不久之前,芝麻信用发起的“高分用户可使用机场快速通道”活动,就受到了行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征信业务是“严肃的”,相关营销的娱乐化不可取。

深圳首批征信企业之一的高层告诉《英才》记者,征信产业是国内最新涌现出的新兴产业,在配合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方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以央行为主的征信体系也是非常好的补充。明确业务边界的工作仍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于征信企业来说,需要明确的是用严谨、严肃的态度去面对。

一个崭新的行业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问题和挑战固然很多,但只要一个行业能够真正做到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用户获取更多更好的服务,那么它就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快速发展。对于这个新兴的行业来说,牌照的发放仅仅是个开始。

征信系统 篇7

关键词:征信,银行,发展,完善

1 征信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是社会分工与交换的产物, 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伴随, 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货币介入商品经济后, 赊销出现形成了最早的信用关系。由于信用交易双方拥有信息的不对称性, 信用风险就产生了, 为控制信用风险, 需要一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 这就是征信产生的必要性。目前发达国家征信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 法规体系和运作体系较为完备, 对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秩序的规范起了重要作用。征信系统长期保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 并拓展到其他信用应用领域, 以此降低收集信息的成本, 提高信贷市场效率, 防范交易风险, 促进经济的增长, 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和相对完善的信用体系。

2 我国银行征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征信系统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 而征信体系是否完整是标准着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 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但由于信用交易带来的风险, 信用危机现象日益突出, 失信问题相当普遍, 社会信用环境有恶化趋势, 信用缺失将导致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信贷风险, 将引发市场秩序混乱, 破坏社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提高交易成本, 也减弱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效应, 导致经济行为短期化。信用管理的滞后性, 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征信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征信法规政策以及征信体系尚未健全, 信用风险的度量和风险预警技术手段落后, 理论研究滞后, 因此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的征信体系, 越来越受到社会一致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都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 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能够提高银行信贷效率, 节省贷款成本, 降低信用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 按照法律规定, 承担着监管金融业和管理征信业的职责, 它理所当然成为征信建设的主导力量, 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设至关重要。

3 我国银行征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计划体制的问题, 直到20世纪80年代, 我国征信事业才又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的资信评级业也开始产生。1990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设立信誉评级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 资信评级的组织问题得到了解决, 资信评级业务也相对规范化和制度化。

2002年初,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工作, 并成立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16个部委和有关商业银行参加的“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 并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我国征信行业的主管部门。2004年开始, 全国范围内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开始着手建设并于2006年正式运行。2006年, 成立了征信中心, 各地也成立分中心。2007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授权,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成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并对外提供服务。2013年, 征信中心面向9省 (市) 开展了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服务试点工作, 2014年开展了扩大试点工作。2013年3月25日, 首部征信业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明确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条例》对于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地位、职责以及征信机构的设立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人民银行建立的以信贷征信为主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已经建设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收录人数最多、收集信息全面、覆盖范围和使用广泛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基本上为国内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截至2013年11月底, 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8.3亿多, 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近2000万户。征信系统信息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除了主要收录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外, 还包括缴纳各类社会保障费用和住房公积金信息、环保信息、欠税、民事裁决与执行以及其他公共信息。接入了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征信系统的信息查询端口遍布全国各地的金融机构网点, 信用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国。通过金融机构等采集的信息, 定时更新, 并提供各金融机构、个人和其他单位的查询服务。

在部门信息共享方面, 2005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了与相关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协调工作的力度。2006年5月8日, 中国人民银行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签订《信息共享协议》。2007年, 中国人民银行与环保总局致力于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同年, 人民银行与国家质检总局宣布, 国家质检总局将向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企业征信系统的使用者提供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在线实时查询服务。2013年11月14日, 征信中心与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就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签署合作备忘录。

人民银行建立的征信体系, 能够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还能减少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优质借款人的信贷成本, 优化配置社会资本;降低贷款人在零售和中小企业贷款中的操作成本;还能帮助企业和个人树立信用意识, 树立品牌意识, 强化信用观念。

4 我国银行征信系统建设中的问题和完善

由于我国征信发展起步较晚, 人民银行在征信体系建设中, 面临很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 法律规范不够健全, 关于银行征信方面的政策法规, 比较重要的有《征信也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 但是关于信息使用和披露、征信机构的准入资格和资质、非银行信用信息的采集的未有明确规定。其次, 由于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 主要是金融信贷信息, 而目前信用信息数据主要掌握在政府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公用事业单位, 一小部分直接来自于企业或个人, 只有少数部门基本实现了部分信息数据向社会开放, 且各部门信息相互独立, 信用信息交换和协作机制不成熟, 且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导致部门之间信息难以互通。另外由于数据集中程度不同, 数据分类、代码、接口等不统一, 难以进行交换, 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分割以及数据资源的重合和浪费。另外, 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矛盾, 征信市场的监管, 存在多头监管和无人监管的问题。最后, 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 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行为越发严重。

因此, 下一步完善征信体系的措施中, 应不断借鉴国外征信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找到适合国情的征信体系建设道路, 加强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 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增强社会普遍的信用观念;规范对征信行为和征信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构成包含主客体、信用信息、失信惩戒手段、申诉复核以及信息传导的相互协调和作用的有机系统, 注重以人为本、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整合涵盖在各部门各地区的条块分割的信用信息, 提高人民银行征信服务水平, 开发新产品, 拓展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手段, 进一步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博, 等.国外个人征信体系比较及启示[J].征信, 2011 (2) .

[2]缪曼聪.征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征信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4]张强.中央银行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征信系统 篇8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 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自2006年在江西省率先采集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以来, 先后采集了企业缴存公积金信息、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信息、企业环境违法处罚信息、个人和企业电信欠费信息等非银行信用信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困难重重, 难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条块分割, 部门之间协调难。

目前, 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基本是靠基层央行自行开展, 该工作涉及地方党政、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环保、劳动保障等部门, 需要他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但是, 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未完全到位, 一些部门对征信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理解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基层央行采集非银行信用信息得不到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 一些部门、单位担心信息安全和承担接口程序开发维护费用等问题, 对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热情不高, 致使信息数据采集推进工作异常缓慢。

(二) 信息分散, 没有成熟的系统, 采集难。

一是信息分散。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协调, 使得信用信息分布在各个部门和行业, 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信用信息不能相互兼容和共享。二是数据不对称。虽然人总行有明确的采集规范文本, 但多数采集项目在被采集单位提供的数据中是没有的。三是系统不成熟。部分单位目前尚未建立相应的电子数据库, 还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上, 数据采集花费的人力物力十分巨大, 不利于数据的采集。

(三) 法制建设滞后, 给信息采集带来较大困难。

目前, 全国尚没有一部有关征信工作的法律法规, 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2个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运行主要是靠人民银行部门规章来保证, 对非银行信用信息并不起约束作用。由于没有法律依据, 其他部门可以以主、客观原因推诿, 信用信息采集工作非常困难。同时, 采集过程中确保信息安全、及时、合法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只有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来保障。

(四) 原因复杂, 缺乏有效的标准, 界定难。

目前, 在部分地区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已经出现因信用信息不对等、不对称而引发的争论。首先是移动话费欠缴信息是否应当记入个人信用信息引起较大争议,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运营商与用户之间关于话费计算的互信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和虚假情况, 造成不知如何对用户欠缴话费评判信用的问题。因此, 对于信用信息的采集, 如果缺乏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在数据采集的后续工作将会十分麻烦。

二、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建议

(一) 加快征信立法步伐。

没有法律的保障, 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必然步履艰难, 同时很多采集的数据的真实性也无法得到保证, 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也会给系统增加大量的垃圾数据, 严重影响人民银行征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动。

抓住目前各地方政府着力改善“信用环境”, 打造“信用政府”的契机,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 采取“政府牵头, 部门联动, 整体推进, 重点突出, 先易后难, 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 从制度建设入手, 用制度作保障, 保证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着重采集恶意不良类信用信息, 避免不良社会影响。

如民事经济案中的经济赔偿, 若当事人已赔付赔款, 或已向法院和受赔人做好偿还计划并逐步落实偿还的, 则可以作为非恶意不良信息, 不予以采集, 只采集那种当事人拒绝赔偿、法院需强制执行且尚未配合执行的个人恶意不良信用信息, 对于已强制执行完毕的, 可以做已偿还记录, 作为信用报告评审参考。

(四) 加强社会信用宣传, 增强社会信用意识。

征信系统 篇9

提出信用建设的理念已有八年的时间了, 但目前我国的信用建设还存在很多缺陷, 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方面, 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 整体进展较缓慢, 区域发展差异大, 发展也不均衡。仅搞好企业征信系统或个人征信系统, 不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 这是不健全的征信系统;不进行联合征信系统, 对各自系统的建设也是不利的。因此, 有关部门需要积极认识现状和搞好联合征信系统的重要性, 采取相应措施, 努力建设和完善我国的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

一、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人均消费能力不断提高, 将促使中国步入信用消费时代, 因而信用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也愈加突显, 发展相应的信用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但是, 信用经济必须建立在社会信用体系之上, 而社会信用体系又离不开征信系统的建立。

征信系统为社会信用体系征集和管理基础数据, 它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征信系统的建立能帮助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信用风险, 扩大信贷范围, 维持金融稳定, 进而促进消费增长, 改善经济增长结构, 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随着数据采集以及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使用范围的逐步扩大, 征信系统的功能将会逐步提高和完善。从长远影响上分析, 征信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能促进市场经济中的各方主体提高诚实信用的道德水平, 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也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从事信用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三方, 即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对我国各大城市的调查表明,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用缺失, 在信用缺失案件的诉讼主体中, 企业占绝大多数, 为70%左右, 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企业失信情况尤为严重”。[1]企业和个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虽然在经济行为上有所不同, 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类似的, 都是市场交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其信用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交易活动效率的高低。企业失信情况的本身是由于企业的责任人的信用缺失。企业是集体智慧的载体, 本质上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 个人的信用度直接制约企业信用度, 因此, 进行联合征信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实现两个系统的共同发展, 积极配合, 相互促进, 我国应该进行企业和个人的联合征信。

孤立地发展企业或是个人征信系统, 而不能实现两者地均衡发展, 并行建设, 将得不到一个完善的高效发展的征信系统。尽管我国的企业征信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发展基础不一样, 前者是基于改进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后者是从采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登记的个人相关信息开始的零基础, 而且两个系统的发展有不同的侧重点, 但企业和个人的征信工作在一定领域中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同时两个系统都处在发展初期, 在工作开展中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进行联合征信系统的建设, 可以在互相借鉴各自领域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经验的同时,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进而有助于提高征信系统建设的效率。因此, 联合征信是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的核心。

二、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健设的现状和难点分析

目前, 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的发展大环境是良好的。从浙江首次提出“诚信浙江”的口号以来, 江苏、山东等省市也纷纷效仿提出“诚信江苏”“诚信山东”等的目标, 将诚信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 积极在各个方面体现高信用度。有关信用建设的话题在专家学者中展开广泛的讨论, 2007年中国信用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年会和“诚信·和谐”论坛的成功, 是2007年信用建设亮点之一。有关信用建设的意见也纷纷出台, 2006年4月,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 2006年10月, 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7年4月3日, 社会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我国的信用评级工作也从刚开始的担保业, 逐步涉及到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保险业、招投标项目、建筑市场、服务业。

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开展信用建设工作, 总体说来东部地区的信用建设比西部好, 其中浙江, 上海, 深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给其他省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到2007年年末, 征信建设已经有4年,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未建立“征信”的理念。

目前, 民众对“信用”理解不一, 受教育程度与宣传力度的制约, 大多数人都只能理解“信用”的浅层含义。与信用相关的活动, 比如“征信”, 大多数民众并不了解其内涵, 更不可能积极配合该项活动的展开。

2、缺乏制度层面的有效支持。

目前, 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有关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的法律法规, 征信活动和信用管理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虽然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出台了地方法规, 对征信管理进行规范, 但就目前的发展需要, 还远远不够。除了浙江, 上海, 深圳等企业和个人征信工作进行较早的省市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企业和个人征信工作才刚刚起步, 需要行业规范来指导。

3、信用建设队伍不完全。

对于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工作的展开, 不仅需要政府、银行的参与, 更多的需要专门的信用征集公司, 以发挥市场的作用, 进而在减轻政府和银行的工作负担的同时, 更专业有效地操作信用征集工作。但目前, 专门的信用征集公司数量不多, 实力薄弱, 在各省市分布不均衡。

4、资料获取难度大。

企业的部分信息资料可以从政府相关部门取得, 只要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获取资料没有太大的难度。但目前获取个人信用信息资料的困难比较大。首先, 现阶段的个人信用征信方式是鼓励式和诱导式, 即非强制性、鼓励民众配合信用征集, 主动加入征信活动, 到相关机构申报信用登记。但目前缺少有效的诱导活动, 促使民众树立信用意识并积极参与征信活动。再次, 受信息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个人诚信度的影响, 容易出现征集到的个人信息失真的情况。

5、信用建设中的形式主义。

很多省市在信用建设过程中, 没有注重信用内涵和实效性。比如一些政府想通过行政手段来培养信用市场需求, 便强制规定企业参加“重合同守信用”评比, 并提交由某些制定信用认证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结果企业往往花钱从制定的信用认证机构买信用报告来应付检查。这种形式主义信用建设不仅没达到信用建设的目的, 反而还浪费了资源。这种环境是不利于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活动的开展的。

三、完善联合征信系统的几点思考

鉴于联合征信系统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现状难点, 我国应该着力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首先, 要扩大征信系统建设的宣传力度。目前, 已经有部分地区要求公务员和在校大学生建立信用记录, 这是一个有效的宣传方式, 并有助于征信活动的展开。但应该扩大对象范围, 比如, 将医生, 教师等对象纳入其中, 进而督促其职业道德的提升。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也是加强宣传的有效方法, 通过媒体资源的积极正面宣传, 使信用意识更深入人心, 让广大群众对征信系统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 从而积极配合和促进征信系统建设的顺利开展。

其次, 要加快立法步伐。我国正式构建征信系统已历经四年, 部分地区构建征信系统的起步时间更早, 例如上海, 从其构建个人征信系统到现在也有八年时间。而且我国已经有征信系统建设较好的省份和地区, 比如上海、深圳和浙江, 它们能给其他省份构建征信系统树立榜样, 提供经验。在借鉴国外相关的法律文件和我国的实际经验基础上, 我国应该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对征信进行管理的法律, 否则将不利于我国日后的征信系统构建。因为在日后出现的问题没有法律支撑的情况下, 具体细节的模棱两可, 会降低系统构建的效率。

再次, 完善信用建设队伍。仅仅依靠政府和银行来进行征信系统的构建是不行的。政府和银行都有各自的职责, 不能以征信为主要任务, 因此要扩充信用建设队伍。我国人口众多, 各省份之间发展的情况不同, 以省为单位, 各级政府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加入信用建设队伍,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形成适应我国需求的信用中介机构, 政府只需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最后, 注重实效, 建立科学发展观。我国“大跃进”时期的浮夸之风, 不仅没有促进我国的各方面建设, 还浪费了很多社会资源。在进行征信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实效是最基本和有用的, 我们不能仅做好表面文章, 而要从实效性出发, 杜绝形式主义。同时, 搞好征信系统建设, 不能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经验,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与本地区特点相结合, 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征信系统构建方式。

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离不开信用建设的完善, 作为信用建设基础的征信系统建设是完善我国信用建设的第一步。完善我国联合征信系统的建设, 需要全社会予以正确的认识, 积极的配合, 有效地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陈坤木.美国信用建设的考察与启示[J].科技导报, 2003, (11) :55-60.

[2]赵志凌.上海、浙江、深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与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 2007, (15) :51-52.

[3]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编.大学生征信与相关金融知识手册“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 2006, 6.

征信系统 篇10

(一) 建章立制, 着力构建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发挥业务考评的正向激励作用

近几年安徽省全面负责辖内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工作部署后,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领导十分重视, 专门印发文件, 对辖内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工作进行部署, 并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同时, 制定了具体的目标规划, 将2008年和2009年两年统一定为“数据质量基础年”、2010年定为“数据质量赶超年”、2011年定为“数据质量稳定年”, 并着手构建有效的数据质量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1. 建立数据质量管理组织, 全面加强数量质量工作领导。

早在2008年, 安徽省即策划成立了由征信管理部门领导、全体业务骨干组成的“安徽省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小组”。根据工作需要, 小组成员及时碰头, 学习贯彻总行数据质量工作最新要求, 明确工作思路, 梳理工作任务, 拟定阶段性工作计划, 就加强数据质量工作进行集体研究, 加强对数据质量工作的领导。2010年, 为进一步加强数据质量工作, 在小组的基础上又专门成立了“数据质量工作课题组”, 从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现状、影响数据质量主要因素及分中心在提高数据质量上的作用入手, 探索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的长效机制。

2. 建立数据质量三级管理体系, 全力提升数据质量工作执行力。

2009年初, 为明确各级职责, 在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两个层面形成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的合力, 进一步创建了数据质量三级管理体系。在该体系的具体运作中, 根据工作需要, 将相关人员对应分为三个层级。在组织体系内, 由人民银行征信工作分管行领导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分管领导共同组成第一层级, 征信管理部门领导和地方性金融机构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第二层级, 征信管理部门、地方性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工作业务骨干组成第三层级。

3. 建立和推动建立数据质量双层考评机制, 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工作积极性。

在征信管理部门层面, 根据总行下发的数据质量情况的考核通报和掌握的各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工作动态, 形成各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工作分季度考核结果和年度工作情况综合评定。为增强考评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以合肥中心支行行发文形式予以通报, 使各金融机构及时掌握全省及自身征信数据质量现状。同时, 积极将考评结果纳入合肥中心支行对各金融机构年度综合评价体系, 作为金融机构评先评优以及金融机构接入人民银行业务系统的参考依据, 作为征信管理部门实施下年度征信业务检查的重要依据, 切实提高金融机构的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在金融机构层面, 积极推动各金融机构建立征信系统数据质量考评制度, 在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中落实“谁录入谁负责”的工作原则, 落实数据质量工作的源头责任, 增强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 最大限度地从源头确保数据质量。推动金融机构建立行领导、部门负责人、具体经办人责任追究制度, 对履职不力的相关责任人给予必要处罚。

(二) 多措并举, 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 落实具体目标任务

1. 加强数据核查, 从源头确保数据质量。

坚持两端数据核对为主、定点监测为辅的数据质量核查方式, 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核查手段。一是保持两端数据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着重加强对数据源的核对, 包括金融机构会计系统与信贷系统的核对, 信贷系统与原始资料的核对, 确保从源头上提高数据质量;二是建立健全定点监测数据核对机制, 提高样本覆盖率, 合理安排核查频度。要求各商业银行定期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信贷业务数据, 加强基层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数据质量的监督。

2. 坚持深入一线, 积极快速处理突发数据质量问题。

虽然经过积极努力, 辖内金融机构数据质量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但一时疏忽仍然难以彻底避免, 为及时挽回突发数据质量问题可能会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 积极构建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补救机制。坚持第一时间深入金融机构现场, 了解数据质量管理过程中的突发问题, 并现场给予指导解决。

3. 加强数据质量业务检查, 切实提高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工作意识。

近年来, 中心支行先后开展了10多次征信业务执法检查, 同时多次组织辖内各市中心支行对全省金融机构个人征信系统使用和管理以及异议处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在每次检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都坚持将数据质量报送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纳入检查范围。通过检查, 发现数据质量问题, 有效运用行政处罚等有效手段, 引起各商业银行对数据质量工作的重视, 提高了金融机构数据质量工作责任意识, 积极主动地开展数据质量管理工作。

二、提高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安徽省辖内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很好地完成总行下达的各项数据质量工作任务。去年底, 安徽省地方性金融机构接口行企业征信系统两端数据核对综合一致率达到98.65%, 连续6个季度保持在95%以上, 提前一年半完成总行规定目标;非接口行综合一致率也大幅提升, 顺利达到95%的年度工作目标。在个人征信系统量化考评中, 徽商银行和奇瑞汽车金融公司达到100分, 安徽省农联社达到97.79分, 均提前实现数据质量提升目标。

三、提高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的建议

1.着力加强业务培训。针对数据质量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要着力加强辖内征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要组织人员参加数据质量工作业务培训, 学习数据质量管理最新精神, 掌握数据质量管理方法;

2.着力加强业务锻炼。要积极创造条件, 选派业务骨干到总行上挂锻炼。要通过业务工作实战, 开阔了业务人员视野, 提高了工作技能, 同时通过他们的转培训, 间接提高了全省工作水平。

3.着力加强业务学习。开展数据质量现场核查前, 要积极组织工作人员重新学习接口规范, 熟悉核对程序的使用方法, 仔细研究、领会总行制定的工作要求, 保证各成员成为数据质量问题的行家里手, 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数据质量工作的好坏关乎征信系统建设的成败, 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 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悉心指导下, 安徽省始终将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在辖内积极实践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风口之上征信乱 篇11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征信,指可验证其言为实,或征求、验证信用。这个源于《左传·昭公八年》的词,在2 500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一个行业,一个奠定许多行业基础的行业。

自2013年初具雏形,征信行业便渐成各方夺利的草莽江湖。乱象比如——

靠盗取企业信用数据,一个黑客年收入过千万元;从黑市上购买数据起家的大数据公司,估值几十亿元;急于变现的征信公司,各地招聘代理,推销征信报告,年流水上亿元;甚至出现了备案交易的“中间人”,公开叫卖征信公司备案……

这个敏感而核心的行业,正在经历它的野蛮时代。

数据黑链

黑客KK又接了一单生意,盗取某工商信息查询企业的数据。该企业的核心数据服务器放在云端,这意味着想要入侵的人,将不得不对抗整个云端安全系统。

不过KK自有奇招,“能走后门,绝不走正门”。

月黑风高,最宜作案。KK披上他的黑色战衣,收好电脑,躲在该企业楼下的树丛里。人去楼空后,他掏出电脑,利用小工具强行破解公司Wi-Fi,进入内网,盗取云端服务器的用户名和密码,入侵数据库,拖出200万条公司缓存数据。

出手数据,几万元落袋为安。

过去,一个月也未必能开张,现在隔几天干一单,月收入过百万元。近两年业务量的猛增,黑客KK头头是道地分析称,这和征信行业风口有关。

虽然早在1988年,国内首家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就已成立,但由于政府数据迟迟未公开,征信行业发展缓慢。直到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颁布,给民间征信机构画出了跑道——对于企业征信,采取备案制;对于个人征信,采取牌照制。

目前,已有138家企业征信机构备案通过,而另外8家个人征信机构,正等待牌照下发。然而,这样的速度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局外玩家拥入赛道,大数据公司和金融公司风控部门,成了征信公司外最大的两股势力。

征信行业呈三足鼎立之势。而数据,正是它们跑马圈地的利器。这些数据价格不菲。比如从车管所调取一个人的数据,价格是2~3元;从银联调取数据,一个人是1~2元。而在黑市上,这些数据只需1角左右。对数据的渴求和利益的诱惑,造就了黑市繁华。

像KK这样的黑客,构成了数据黑市的源头。他们盗取数据的对象通常有两个——

一是政府的数据代理商。有数据的政府部门,通常会下设一两家代理商,供需要数据的企业申请接口。每次从接口调取数据留下的缓存,就是黑客的目标。

二是信用信息查询企业。在来源方面,这类企业往往通过和金融机构合作,或通过从互联网抓取,获取数据。

国内靠盗取数据为生的黑客并不多,大概几千人。黑市上另一部分数据,源自内鬼。根据“行规”,无论黑客还是内鬼,都不会直接把数据卖给征信机构,而是倒卖给黑市中的重要角色——中间商,一个数十万人的庞大群体。

周晓青正是其中一员。最近,一个客户找到周晓青,要求购买车管所的数据:出价35万元,买400万条。周晓青通过合作的黑客军团,很快搞到了数据。除了车牌号码、所有人等基本信息外,连发动机号、车辆识别号、保险到期时间都有。

在黑市中,工商、身份信息、车辆、房产、银行等几类数据最吃香,它们也是征信行业必备的底层数据。为了规避风险,购买一些敏感数据时,周晓青就通过一家皮包公司走账。

后来上述客户多次光顾,购买工商、房产等信息。打了几次交道后,周晓青才知道,这是一家大数据公司,而且凭借黑市数据起家,目前估值几十亿元。

不过,这也没什么稀奇。这两年,周晓青接触到的客户,不论数据公司、金融公司还是征信公司,估值比这个高的多了去,“万亿级别地下黑市,早已形成”。

征信四难

黑市之外,数据源污染、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数据模型验证难、数据同质化,同样损害着这个新兴行业。

“黑市数据真假难辨,因为大家都是掺杂卖”,周晓青甚至自己都干过这种事。他把一份只有100万条的银行VIP客户数据,足足填充了900万条假数据再卖出去。

银行将活期余额超过800万元的用户,称为七星级用户;超过1 000万元的,称为八星级用户。“填充的也是银行客户数据,只是级别很低,冒充成高星级用户。但购买数据的公司,很难鉴别真伪”。就这样,一份黑市价值3万元的数据,经过填充后,周晓青卖了20万元。当然,购买者一般事前会要求抽样检测,但数据一次销售,少则几万条,多则上亿条,不可能完全鉴别真伪。

除了接“盗数据”的活,周晓青也接“放数据”的活。

曾有一家保险公司,将一部分篡改后的数据放出,“故意将一些骗保的人,加入高净值用户名单,以搅乱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的视线”。周晓青的任务,就是把这部分数据销售给其他保险公司。为了推广这些假数据,客户甚至愿意出比买数据还高的价钱,“商业战场上,人们似乎总喜欢花更多的钱,去损人不利己”。

这些流窜在黑市中“被污染的数据”,成了征信行业最大的隐患。连底层数据都是假的,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征信模型”或“风控模型”,又如何可信呢?

况且,不是所有数据都能点石成金,征信公司首先需要沙中淘金。

比如,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给征信公司的《个人征信报告》中,除了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公司法人、诉讼信息、各大电商是否购物等几个维度。这样一堆原始数据,需要经过清洗、挖掘、建模分析,才可以使用。但当下绝大多数征信公司,充其量只是数据集合地,毫无数据处理能力。

因此,他们也只能提供简单的数据包,无法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复杂的征信产品。

而要打磨一个好的征信模型,光有数据处理能力也不够,还需要模型发生作用的时间来验证。

nlc202309081622

验证一个征信模型,至少要有5~10年的产品观察周期。比如,房贷的周期是30年,车贷5年,没有跑完整个借贷周期,就不能判断这个模型的准确性。验证之后,还需要持续地对模型进行修正、重复验证,以实现模型的迭代优化。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从这个维度讲,才起步不久的中国征信行业,很难有完美的征信模型。

数据同质化更是征信行业发展缓慢的掣肘。目前,市面上只有三个数据库比较有价值:一个是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来源于用户的淘宝交易记录和行为数据;一个是腾讯,来自社交数据;最后一个是前海征信,拥有平安集团的数据。除此之外,大部分征信机构手里的数据大体雷同,以致大家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曲线救国”

既然很难靠有价值的征信产品获利,大家纷纷“曲线救国”。

专做企业征信的绿盾征信,其模式就备受诟病。他们在全国招代理人,帮他们推销征信报告。绿盾征信员工小王透露,目前绿盾已在全国发展了800多位代理,分成方式是“二八”,代理商拿大头,可获得80%的佣金提成。

小王称,要成为绿盾的市级代理,需要一次性缴费50万元,县级代理则是20万元。而绿盾对县市级别代理人的唯一要求就是:在当地有人脉。“企业资源、政府资源很重要,有企业资源,就可以直接销售,而拥有政府资源,就可以指定要这家的征信报告。这才值得合作”。

“一年就回本了”,小王表示一般市级代理一年能卖出几十万元的流水。如果按照800家代理,平均每个人缴纳30万元代理费,绿盾征信已获利2亿元以上。而平均每个代理商销售20万元的话,每年的流水也上亿元。

绿盾所谓的征信报告,主要是6个维度:工商、行业、金融借贷、媒体、企业运营、市场反馈。售价倒不贵,针注册资本小于等于500万元的企业,800元一次;大于500万元的,1 800元一次。“但这个报告只针对单次,比如某次的企业合作、政府招投标等,换句话说,一家企业一年可能需要几十份征信报告。”

然而这样的报告,到底有多少价值?小王透露,这些报告信息,其实都可以从网上查询到,无非是政府公开信息的汇总。

除了“代理商模式”,绿盾还有一条业务线,利用“备案”资质套利,即帮助一些“污点”企业背书、洗白。举例来说,一家被处罚多年的制药企业,一度成为绿盾征信示范企业,不仅颁发优秀企业榜样牌匾,还成为绿盾官网的“信用楷模”。

除了上述两种变现模式,征信企业还衍生了一种隐秘的变现方式——卖备案资质。

目前,专门做这种备案交易的“中间人”已经出现。他们的服务范围包括,帮助企业申请备案,也能帮助收购已有备案资质的公司。报价是——北京地区征信牌照在1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在80万元左右。

手续费已到如此价位,备案的价格将何其高?目前,支付牌照市面的售价已高达6亿元。有业内人士担忧,征信备案和牌照会重复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疯狂。

事实上,今年央行已放慢了企业征信备案的审批速度。作为金融核心的征信、风控,乃是众行业的基础砖瓦,早已容不下一丝浮躁。

征信系统 篇12

关键词:征信系统,物流业,应用前景

一、“信用”问题是制约国内物流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目前,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对落后, 专业化物流市场份额和运行效率都比较低,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追根溯源, 信用问题是制约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 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缺乏信任, 物流外包尚未形成气候。多数企业依然奉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管理思想, 对第三方物流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 普遍担心如果失去内部物流能力, 便会因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而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加之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鱼龙混杂, 有些故意夸大服务能力, 配送过程中“货物蒸发”, 损害了行业形象。因此, 对于多数生产企业来说, 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全部自主完成, 不愿意通过物流外包来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第四方物流 (Fourth Party Logistics, 简称4PL) 集整个供应链管理于一体, 涵盖第三方物流公司、咨询商、增值服务商和IT服务商, 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实行供应链的柔性管理, 从理论上说, 更能保证供应链的顺畅运转, 但作为一种比第三方物流更为新鲜的事物, 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更难取得一般企业的信任。

其次, 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失信行为, 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环环相扣、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违约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 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甚至完全中断。在第四方物流市场上, 这种风险则更为集中。作为供应链的集成商, 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必须防范并设法处理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违约行为, 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稳妥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这样, 必然会增加经营成本, 降低运作效率, 如果处置不当的话, 无疑会损害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信誉。

二、征信系统在物流领域应用的现实意义

上述信用问题可以说是由于当前征信体系建设与发展物流产业相脱节造成的。因此, 将征信系统充分运用于物流领域, 必将显著改善物流领域的信用环境;与此同时, 也为征信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使其在市场范围、信息采集和业务创新等方面得到扩展和提高。

1. 征信系统能为供应链的组织提供决策支持

现代物流业就是通过货物从生产厂商到最终用户的物理转移, 为上下游企业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基本前提就是进行供应链的组织, 为节点企业寻找合适的供货方或需求方, 并保持供应链的相对稳定。征信系统收录了全部借款企业信息和尚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息, 信息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概况、财务数据、银行信用以及公共信用等, 这为供应链的组织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直接查询征信系统或进行不同角度和层次的数据挖掘, 可以满足客户全方位了解潜在交易对手或竞争对手的组织、经营产品、财务状况、购买能力及信用状况等需求, 在多方比较基础上, 对合作伙伴做出选择、取舍。以便尽快制定正确的销售策略, 有效把握商业机会, 并集中资源开发选择优质客户, 建立比较稳固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可见, 征信系统对于开发和管理物流客户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征信系统能有效防范供应链违约风险

如前所述, 单个企业的失信行为会沿着供应链影响到其上下游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一旦违约发生, 即使企业凭借内部拥有一定的风险处理能力, 对目前的供应商做出调整, 也只能弥补一部分损失, 经营成本的提高不可避免。事后处理毕竟不是一种事前的防范机制。然而, 建立一个包含商务信用信息在内的征信系统, 则可以大大降低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完善物流信息技术系统的前提下, 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 将每个供应链企业在商务活动中的各种违约信息采集到征信系统, 然后以信用报告查询等信息披露形式, 让银行或交易对手充分了解信用不良企业的历史违约情况, 在贷款和购销协议上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 切实提高企业违约成本。这样, 就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3. 为征信系统采集商务信用信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从征信系统建设的现状来看, 不管是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还是地方性的征信系统, 所采集的信息主要是银行信用信息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信息, 所以功能也局限于防范信贷风险和辅助行政管理, 而在采集商务信用信息、提供商务信用报告方面都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如果能以国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为契机, 广泛采集商务信用信息, 征信系统的功能将会大大增强,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而且, 物流是商品流通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商务过程就是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交替变化的过程。因此, 社会经济领域中物流活动无处不在, 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与物流息息相关, 现代物流的发展把每一个企业都纳入到庞杂的供应链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 从物流业着手采集商务信用信息, 可以延伸到商务信用存在的各个领域, 不失为商务信用信息采集最好的切入点。

4. 有利于拓展征信服务新品种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物流外包市场的不断扩大, 这样一来, 客户与物流服务商之间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难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在这种情形下, 单独依靠征信系统的信用报告查询是不够的, 因为信用报告只是一种格式化的信息载体, 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必须提供多样化的征信服务才能解决。这种因物流外包业务的扩大而派生出的对信息咨询和调查的需求必然会催生出相应的征信服务新品种和新机构, 从而有利于征信市场的壮大和竞争机制的形成。

三、第四方物流的“宁波模式”及其信用治理机制

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海港, 在《福布斯》发布的2006“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的城市排行榜”中位居第三, 仅次于上海与广州。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明确宁波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近年来, 宁波市政府大力扶持物流服务业, 提出第四方物流市场制度的建设方案并付诸实施。2008年成立了第四方物流运营主体———宁波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 同时, 相继出台了多项法规政策培育第四方物流运输市场, 建立了交易、金融及政务监督“三合一”物流平台。2009年3月, 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正式运营。在同年4月举行的全国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研讨会上, 第四方物流“宁波模式”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来自科技部、交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等专家学者对宁波第四方物流建设给予高度肯定。

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供应链的集成商, 它凭借自身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依靠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商, 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成本。

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目前提供信息发布、交易匹配、合同签订、支付结算、信用评价、整体物流等六大解决方案。该平台首次确立了第四方物流服务商与商业银行“双主体”运营架构, 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安排, “双主体”分别向第一方 (发货方) 、第二方 (收货方) 和第三方提供第四方物流和相关的结算、融资服务。正是凭借这种“双主体”的运营模式, 增强了第四方物流市场的信用评价和治理功能, 提高了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公信力”。其信用治理机制作用机理如下:

一是银行对核心会员与普通会员的准入资格进行审查。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目前采取会员制, 平台涉及的供货方、货代、运输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所有用户均可申请成为普通会员或核心会员。会员资格审查由开户银行负责, 主要以征信系统出具的信用报告为依据。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利于保障交易过程中物资和资金的安全转移, 通过信用“过滤”作用, 增强货物供需双方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任, 扩大物流外包业务。

二是以银行信用介入交易资金的支付结算。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改变了传统网上交易的商户保证金支付模式, 建立商业银行监管下的交易资金支付和收取制度, 以银行信用介入网上结算, 提供安全、高效、跨行、便捷的网上支付服务, 更加体现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成本和信用优势, 进一步确保会员企业网上交易资金安全。

三是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联合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首先, 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设计了信用评价功能, 在交易完成后, 双方都可以对对方的履约情况做出评价, 经过多次积累形成商务信用记录。然后, 将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的商务信用信息采集到信用信息平台, 在“双主体”之间共享, 一旦发现信用不良情况, 会员企业可以提出较为苛刻的交易条件或避免与之交易, 银行可以在信贷可得性和利率上提高门槛, 对于违约情节较为恶劣的情形, 第四方物流运营主体还可以取消其会员资格, 令其退出第四方物流网上运输市场。通过银行、第四方物流运营主体及会员企业的联合制裁, 有效防范宁波市第四方物流市场的信用风险。

不可否认, 宁波市第四方物流市场的信用治理机制虽然对于供应链违约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在目前条件下, 它的作用范围还仅仅局限在会员企业之间, 受行政区域的制约明显。即便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可以实现跨区域的网上交易, 而与之相关的信用信息平台却只能在本地的银行和企业之间开放查询, 对异地企业违约行为的治理力度必然弱化。导致这种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于, 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目前尚未向一般企业开放查询, 无法与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实现数据交换。所以, 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的信用治理机制只能是在全国征信系统用户“管制”前提下的一种次佳选择。

四、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将全国统一征信系统的应用领域拓展到物流行业

《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 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促进物流区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断扩充时空领域, 完全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 一些大型物流企业一般都拥有覆盖区域甚至全国的实体服务网络, 为客户提供跨区域甚至全国的集成物流服务。相应地, 为物流业提供强大支撑的征信系统也应该是跨区域或全国性的, 任何地方性的征信系统都难堪此任。建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尽快研发第二代征信系统, 建立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尽量扩大用户范围, 实现与地方物流交易平台的数据可交换, 切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 大力推行征信信息标准体系, 为信息资源整合奠定基础

一个健全的征信体系必须广泛采集各类信用信息, 这就牵涉到银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及政府部门等各个主体。目前很多信息源主体特别是政府部门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 而且还在不断地改进、升级。随着物流服务业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物流领域对于征信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强, 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地方征信机构向物流行业渗透,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 将会造成整体性的行业混乱。作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管部门, 人民银行应尽快出台企业征信数据元标准, 并争取升格为国家标准, 推动其在政府各部门和征信机构中贯彻、执行, 为数据采集和信息共享创造条件。

3. 建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商务信用信息采集模式

上一篇:影像装置艺术下一篇:客栈网上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