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人征信查询系统

2024-09-11

中国个人征信查询系统(共15篇)

中国个人征信查询系统 篇1

一、什么是征信?

(一)什么是征信?为什么需要征信?

如果您向银行借钱,那么银行就需要了解您是谁;需要判断您是否能按时还钱;以前是否借过钱,是不是有过借钱不还的记录等。征信出现前,您要向银行提供一系列的证明材料:单位证明、工资证明等;银行的信贷员也要打电话给您单位、上门拜访......两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后,银行才会告诉您是否给您借钱。真是银行累,您也烦,借钱可真够麻烦的。

现在好了,征信出现了,银行了解您信用状况的方式变简单了:他们把各自掌握关于您的信用信息交给一个专门的机构汇总,由这个专门的机构给您建立一个“信用档案”(即个人信用报告),再提供给各家银行使用。这种银行之间通过第三方机构共享信用信息的活动就是征信,为的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快点儿给您办事。有了征信机构的介入,有了信用报告,您再向银行借钱时,银行信贷员征得您的同意后,可以查查您的信用报告,再花点时间重点核实一些问题,便会很快告诉您银行是否提供给您借款。银行省事,您省心。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以下简称征信中心)是建立您的“信用档案”,)并为各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的专门机构。

(二)征信对您有什么好处?

节省时间。银行需要了解的很多信息都在您的信用报告里了,所以就不用再花那么多时间去调查、核实您在借款申请表上填报信息的真实性了。所以,征信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给您节省时间,帮您更快速地获得借款。

借款便利。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如果您的信用报告反映您是一个按时还款、认真履约的人,银行肯定喜欢您,不但能提供贷款、信用卡等信贷服务,还可能在金额、利率上给予优惠。

信用提醒。如果信用报告中记载您曾经借钱不还,银行在考虑是否给您提供贷款时必然 要慎重对待。银行极有可能让您提供抵押、担保,或降低贷款额度,或提高贷款利率,或者拒绝给您贷款。如果信用报告中反映您已经借了很多钱,银行也会很慎重,担心您负债过多难以承担,可能会拒绝再给您提供贷款。由此提醒您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觉积累自己的信用财富。

公平信贷。征信对您还有一大好处是,帮助您获得更公平的信贷机会。征信中心提供给银行的是您信用历史的客观记录,“让事实说话”,减少了信贷员的主观感受、个人情绪等因素对您贷款、信用卡申请结果的影响,让您得到更公平的信贷机会。

(三)信用与征信的区别?

信用,主要是指借钱还钱、先消费后付款等经济活动;征信指的是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地借钱,通过第三方机构将每个人的信用信息集中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供您和信贷机构使用。

二、谁决定您能否获得贷款?

(一)决定您是否能获得贷款的机构:信贷机构?征信中心?

决定您能否获得贷款的是银行等信贷机构。征信中心只是如实地提供您的信用报告,作为银行等信贷机构决定是否给您贷款的重要参考之一。

(二)银行根据什么做出是否给您贷款的决定?

银行决定是否给您贷款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银行的信贷政策:即某家银行愿意给哪类人群贷款。比如有些银行愿意给在校学生发放信用卡,有些银行则不愿意。银行的信贷政策由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及其市场定位等因素决定。

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借款人的工作性质、居住状况、财务状况等;

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借款人当前的负债水平;是否曾经有过借钱不还的信用历史等。

因此,您的信用报告只是帮助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的参考之一,并不是唯一依据。

(三)如果银行以“有不良记录”为由拒绝给您贷款怎么办?

如果银行以您“有不良记录”为由拒绝给您贷款,您可以请银行讲明是由于您的哪一笔或哪几笔不良记录拒绝给您贷款。

三、您了解个人信用报告吗?

(一)什么是个人信用报告?

个人信用报告是您的“信用档案”,全面、客观记录您的信用活动,如偿还贷款本息、信用卡透支额的情况等。主要包括以下信息:您的基本信息:包括您的姓名、证件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这些信息告诉商业银行“您是谁”。

友情提示: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请您不要随意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因为身份证 件号码是信用报告的重要标识信息。同时,请您在办理银行业务时,准确如实地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发生变动及时与银行联系进行信息更新,这既帮助您预防身份欺诈、冒用,又帮助商业银行准确核实您的身份。

您在银行的贷款信息:您何时在哪家银行贷了多少款,还了多少款,还有多少款没还,以及每月还款情况等。

您的信用卡信息:您办理了哪几家银行的信用卡,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以及您还款的记录等。

您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信息:您的姓名、证件号码、开户银行代码、开户日期等,不包括您结算账户的存取款、转账支付和余额信息。

您的信用报告被查询的记录:计算机会自动记载“何时、何人、出于什么原因”查看了您的信用报告。

随着数据库建设的逐步推进,除了以上信息外,您的个人信用报告还将记载您的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社会保障信息、是否按时缴纳电话、水、电、燃气费等公共事业费用的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

(二)我能看自己的信用报告吗?

当然可以。

(三)我怎样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

您需要本人带上有效身份证件,前往人民银行株洲支行的征信管理部门查询。(地址:株洲市天台路11号 联系电话:8839804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2:30-5:30(夏季3:00-6:00)。

(四)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收费吗?

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是征信中心给您提供的一种服务,所以原则上需要收取一定成本费用,但目前暂不收费。

(五)哪些人会有信用报告?

办理过贷款、信用卡、担保业务的人。

(六)除了我自己以外,还有谁能看到我的信用报告?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审查您的信贷申请时,可以看您的信用报告,但必须经过您的书面授权;如果您已经是某家商业银行的借款客户,或持有它的信用卡,这家商业银行也可以看您的信用报告,但不需要经过您书面授权。当然,您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提供给其他机构看。

(七)个人信用报告是哪个机构提供的?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它是人民银行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及相关服务。

四、个人信用报告出错了怎么办?

(一)个人信用报告为什么会出错?

首先要相信没有人会故意弄错您的信用报告。出错的原因可能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在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您自己提供了不正确的信息给银行;二是别人利用各种违规手段,盗用您的名义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三是在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柜台工作人员可能因疏忽而将您的信息录入错误;四是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技术性错误。

(二)个人信用报告出错了怎么办?

您可以通过三种渠道反映出错信息,要求核查、纠正:一是由您本人或委托他人向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征信管理部门反映;二是直接向征信中心反映;三是可以委托直接涉及出错信息的商业银行经办机构反映。

如果您对最终处理结果有争议,您可以向征信中心申请在您的信用报告中加入个人声明。如果您认为征信中心提供错误信息损害了您的利益,而且向征信中心反映后仍不能得到满意解决,您还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反映,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法 律手段维护您的权益。

(三)个人信用报告出错会影响您一生的信誉吗?

个人信用报告可能会出现错误,在错误更正前,可能会给您带来暂时的不便;但一经更正,错误信息将不再反映在您的信用报告中,因而也就不会影响您一生的信誉。

(四)提高个人信用报告的质量,您能做什么?

一是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向银行提供正确的个人信息,并及时更新您的信 息。二是要时刻关心您的信用记录,定期查询您的信用报告。三是发现您的信用报告出 错时,及时报告并申请更正。

中国个人征信查询系统 篇2

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后, 信用作为“第二身份证”, 可为人们在贷款、买房等商务活动中提供证明。因此金融和商业机构在与个人发生信用交易业务时, 能查询到当事人的信用报告或要求当事人提供信用报告。如在开展工程项目招标、大宗交易、签订经济合同等商业活动中, 个人可以主动提供信用报告, 授权他人查询自身的信用报告, 以证明自己的信用能力。人才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也将把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必备手续之一。

以前, 个人在申请银行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 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要提供很多材料, 以证明自身信用, 很多情况下, 还可能因无法证明自己的信用状况而得不到贷款。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后, 相当于为个人建立了一个信用档案, 每一次按时支付水、电、燃气和电话费, 以及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 都会为个人积累成一笔信誉财富, 可以用作银行借款的信誉抵押品, 为以后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

可见, 随着全国个人征信系统的不断铺开和成熟, 今后向银行贷款时, 银行会先查一下你的信用报告, 如果你的信用很好, 则有可能得到银行在贷款利率上的优惠。个人信用记录是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参考依据, 一旦产生不良信用记录, 对个人信用造成不良影响, 将会增加个人再次获得银行贷款、办理信用卡或授信业务的难度, 个人征信系统所收集的信息, 要保存较长年限, 且不能擅自更改, 这样, 就决定了其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可靠性。

为了更好保护个人权益, 个人在与银行发生借贷业务时, 也有权要求查询系统中本人的信用信息, 如发现个人信用记录内容有错误, 应尽快联系提供信用报告的机构。如果借款人对系统中关于本人的记录产生异议, 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征信服务中心或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申请异议处理, 以便及时纠正错误。

征信系统的建设目标, 首先个人经济行为的信息汇集, 必须把个人经济行为做一个汇总出来, 提供有关部门进行查询, 第二, 个人融资行为的信息汇总, 向银行借了多少钱, 还了多少, 这种状况要如实披露和汇总。第三, 个人的资信信息汇集是全国唯一的, 如果是地区性的, 势必造成进一步的混乱。各地的资信行为不好评估, 历史上的资信情况也不好评估, 所以应该是全国唯一的, 不是分割的, 地区性的。

另外个人的资信披露应该有标准和规范, 这是特别重要的, 特别是个人的消费, 个人的一些资信, 应该是带有隐私性的, 不是随意都可以公布的, 这样做也是对整个资信系统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危害。企业和个人的资信应该及时更新, 如果是唯一的, 就比较容易能够及时更新, 如果是分散的, 就不容易及时更新。如果信息不能及时更新, 信息就没有价值。相反, 还能起到负作用, 人家还款了, 信息上没有记录。这对建立整个的社会信用是很有害的。

个人征信系统主要服务于银行, 银行是社会信息的信息汇集者, 银行要发放信贷, 要搜集信息, 申报收入情况, 纳税情况, 申报资产情况, 是不是有房产等等, 因此银行应该是信息的汇总者, 也是提供者。另外银行也是受益的, 银行客户在别的行贷款或者做其他的消费信贷, 或者发信用卡, 都是有可能的, 甚至到两个行领信用卡都有可能, 信息共享以后, 有利于防范风险, 银行是最大的使用者, 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与其他系统建设同步。如房地产征信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查到房产登记状况, 登记过户、抵押情况等等。各行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系统, 将来方便查询, 这是对整个社会资信最大的贡献。

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议 篇3

个人征信是社会信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调控和监管的基础。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对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约束和规范个人信用行为,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自身的感受谈谈对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个人征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1.对个人征信系统的宣传力度不够

为了调查大家对征信系统的了解情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72份。从调查情况来看,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68.2%的人听过征信系统,但是只有14.2%的人对此很了解,而针对是否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这个问题,有40.9%的人完全不了解,只有18.6%的人能够全面掌握。随着征信系统建设的推进,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信用记录,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了解造成自己信用出现污点的原因,知道如何避免出现不良信用记录以及怎样解决出现的不良信用记录呢?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很多地方的征信宣传工作还存在空白。

2.个人合法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随着征信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个人信用记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信用报告,但是很多人都是在无法从银行获取贷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通过统计发现这里面有很多人并不是故意违约,有些是自己疏忽又没有得到及时的还款提醒造成的,有些甚至是被他人借用、盗用、伪造自己的身份证等证件申请过信用卡或是贷款而导致欠款发生。因为没有及时的获取自己违约的信息即便消费者有心改正也已经错过时机。由于个人的知情权缺乏有效的保护,不知现在征信机构记录的不良信用记录里有多少属于客户不知的“待商榷”内容。

3.信用记录单方面说了算

目前个人信用信息记录是由银行或是某些垄断企业和单位报送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信用报告的真实性就让人怀疑,而实际上这样的事情的确发生过。由于与银行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就有客户的信用记录中出现了“透支耍无赖屡催不还”的恶劣评语从而影响到了个人信贷。如果信用评价的权利掌握在强势部门的手中仅凭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而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机构,很难想象如何能保证对个人关系至深的信用评价是谨慎而不是轻率的作出的,如何能保证信用信息的客观、真实。

4.无法合理区分恶意和非恶意欠款导致的不良记录

从目前的征信系统设计来看,只要是存在拖欠违约的行为,信用报告上就存在不良记录,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信贷行为。而实际上有些消费者总体表现出良好的信用习惯,但却因为偶尔忘记还款或者其他客观因素无法还款造成不良记录,如果不能对不良记录的产生是源于个人主观恶意还是客观因素加以区分,只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尽管可以使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却违背了发展征信是为了更好的区分个人的信用状况,方便消费者在更大的范围内从事经济金融交易的初衷,使得非主观恶意造成不良信用记录而实际信用状况良好的消费者丧失获得贷款的机会。

二、对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议

1.加大对征信系统的宣传

在征信系统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让消费者对征信系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民银行应该协同商业银行继续加大征信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实地宣传等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征信系统,特别是在广大县城和农村地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绝大部分人意识不到征信系统的重要性,甚至根本没听说过征信系统,这更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加大宣传力度。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可以组织人员编排穿插了征信知识的文艺节目,以更通俗、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征信知识。

2.建立一个准确公正的个人征信系统

征信报告直接关系到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因而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就十分重要。由于个人信用资料收集范围广、来源渠道多、持续时间长、内容变化快要保证和维护个人信用资料的准确性本身就是个难题。如果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建立在错误数据基础上的个人征信系统就彻底丧失了使用价值。因而从一开始就应该将保证和维护个人信用资料的准确性放在首位。避免因数据错误影响到消费者的日常信贷活动,导致利益受损。报数机构和征信机构应该建立一套高效的防范和纠错机制,在工作流程上设计一套完善的填报制度,尽最大努力提高数据质量减少数据错误,而一旦出现错误则应该迅速启动纠错机制,及时为消费者纠正错误,消除影响,切实保护信息主体的正当权益。

个人信用制度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确保公正。这首先要求信用制度要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消费者的合法知情权应该得到保护。如果说消费者要在办理个人信贷时才能发现对他不利甚至错误的记录被收集到个人信用档案里,而此时改正为时已晚。在实践中,要让每个消费者的知情权都得到保护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目前各大银行既然能够每个月给客户寄送账单外带小广告,那么对存在违约风险的客户尽到告知的责任并不是难以完成的工作。其次,对于利用个人信用貸款来开展生产和经营的个体工商业者和广大农户,征信体系在建设中就应该考虑这部分人的具体实情,对于这些靠天吃饭的农户和小本经营的个体工商业者来说,存在信用违约纪录可能是因为受外部环境影响无力偿还所欠贷款,真正公平的征信系统应该给予这部分人一定的还贷缓冲期,在缓冲期内还款都不会影响其信用记录。只有切实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确保征信系统是在一个透明公正的环境中运行的,才能确保征信系统是公平公正的。

3.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用评分模型

一个合理的信用评分模型应该能够合理区别信用恶意和非恶意贷款,区分不同违约期限从而区别对待。银行应综合欠款的金额、时间、次数、情节的严重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程度等多方因素,在模型中设置不同的参数把信用分成轻重不同的等级,根据信用等级制定相应的信用评分报告,避免因轻微的、不构成危害的逾期记录而造成不必要的信用危机。

4.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征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因此需要加快征信法制建设。征信立法重点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个人信用档案收集的个人信用资料属于个人隐私,国家应该对个人信用数据的收集、个人信用的评定、个人信用数据的使用和披露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各种违法以及破坏公民隐私的行为,制定制裁措施。由于个人信用档案收集的个人户籍资料和税务资料属于国家机密,国家也应当对这些机密的保护和使用作出明确的规定。二是要明确监督管理。内容应包括监督管理权的归属、监管方式和监管法律责任规范、征信机构资质、市场准入从业范围、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管理和从业人员的从业管理等。

个人征信查询自查报告 篇4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关于印发<安徽省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用管理工作指引(暂行)>的通知》,为规范个人征信系统的正确使用,提高个人征信系统使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水平,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切实改进个人征信系统服务质量,现对本人在个人征信系统使用以来进行了自查,现对自查做以下汇报:

一、本人在使用个人征信系统时,严格按照中国人

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管理办法,遵循合规、审慎、保密、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原则,对自己的查询帐号严格保密,密码定期修改。

二、在查询过程中,按照审慎和维护金融消费者权

益的原则,对每一笔被查询者,由被查询者当面签订查询授权书,按照被查询者的授权的查询原因,进行授权内查询,做到无无权查询和越权查询。并且对每一笔查询结果,做到保密制度,切实维护被查询者的个人隐私。

三、对每一笔查询者,在查询之前,做好查询登记

制度,登记被查询者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联系号码、查询原因进行详细登记,对每笔查询记录逐笔登记,并按季度对其登记簿进行装订保存。

四、现我社被查询者为借款人,对其符合发放贷款的被查询者,查询报告都做为贷款资料保存,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户,我社对其查询报告进行专夹保管,查询者对其信息绝不对外宣传,保证其查询信息不泄漏,影响个人信誉。

五、对其查询的个人征信,本着全面、客观、合理的原则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征信信息仅供参考,不应简单以个人征信系统存在负面数据为由,正确使用个人征信系统。

六、对个人贷款户进行贷款后管理查询,严格按照

主管授权制度,对每笔需要贷后检查的个人征信查询,按照先登记授权,后查询的原则办理查询业务。

自查人:周涛

二零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 篇5

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授权书

编号:授权人1:授权人2:

证件名称:□身份证 □其他证件名称:□身份证 □其他证件号码:证件号码:受权人: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授权日期:年月日

授权内容:

本人因办理以下业务(勾选项),授权某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

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打印、复制、保存本人的个人信用报告,用于业务受理、审查审批以及贷后管理,并将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交易信息、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向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授权期限为授权日起至业务终结日止。

本人知悉本人未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的信息(如拖欠、逾期等)将报送

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若信贷业务未批准,本授权书、个人信用报告等材料本人不要求退回。

□ 本人/配偶申请贷款□ 本人/配偶申请信用卡□ 本人/配偶作为担保人□ 特约商户实名审核

□ 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贷款或提供担保,本人作为其法定代表人或

出资人

□ 其他。

个人征信查询授权委托书 篇6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因办理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保险公司”)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下称“本业务”)需要,本人现授权保险公司向中国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下称“征信中心”)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征信机构采集、查询、使用、报送本人的征信信息,含不良信息。

以上信息的用途为:本业务的投保、核保、承保后管理及后续理赔、追偿等期间。

授权期间:自本征信授权委托书签署之日起至本人在本业务项下的还款义务履行完毕之日止。

本人同意,不管以上业务申请是否获批,该授权均持续有效且保险公司无需退还本授权书及其他业务申请资料。

本人完全知晓并理解,征信中心已通过贵司明确告知本人:贵司向征信中心提供本人信息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利后果,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通过各种手段或方式获取或非法使用本人信息,可能会给本人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害,或是造成本人预期利益减少或损失扩大,或是其他不良或不利影响等。

本人同意征信中心通过贵司采集本人信息,并依法使用。本人就征信中心采集本人信息的行为本身放弃提起诉讼或其他任何主张的权利,但《征信业管理条例》赋予本人的法定权利除外。以上授权一经做出,不可撤销或变更。特此授权。

保险公司承诺:将严格遵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在客户授权范围内谨慎使用征信报告并严格保密。

授权人姓名 : 身份证号码 :

授权人签名 :

(本人亲笔正体签名)

日 期 : 年 月 日

------------------------为了验证您的真实身份,您必须提供以下详细信息: 提供以下任意一家银行的账户信息

开户银行:□平安银行 □中国银行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民生银行 □交通银行 开户城市:

户 名:(必须同授权人姓名)账 号:

央行开启个人征信市场 篇7

@邓一鸣 (蚂蚁金服芝麻信用副总经理) :这主要是针对2013年颁布的管理条例, 希望市场化后参与者都能合法合规, 这背后需要一些配套的机制和系统。比如:用户授权, 数据采集, 处理、产生报告、评级, 异议处理等等。对于一般企业而言, 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基础, 靠合作很难形成大的规模。

@俞吴杰 (蚂蚁金服首席信用数据科学家) :互联网发展给个人征信行业带来了跳跃式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活动的普及, 用户各类行为数据的获取会变得更为容易、及时和全面。因此, 相比传统征信行业, 互联网征信数据涉及范围更广, 种类更多, 实效性更强。但整体而言, 个人征信还在起步阶段, 相关法律法规也正在逐步健全。

@OB叔 (普通网友) :个人感觉, 监管不是鼓励市场行为, 这不像是支付机构已经太多, 需要监管。目前, 信用市场需要鼓励, 共建诚信社会。监管应该更关注用户的反应, 要注重用户隐私和信用这把双刃剑。

手机欠费纳入个人征信应该缓行 篇8

对于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等不守信用的行为载入个人信用档案并实行信息共享无可厚非,但倘若将是否按时缴纳通讯费等费用也一并纳入个人信用档案并实行“信用株连”政策则值得商榷。

电信等垄断行业恰恰是人们最为不满的行业,向来为社会所诟病,每年消费者评出的垄断行业或霸王条款,无不有电信企业的身影。如果不在认知上消除消费者对于电信霸王作风的心理疙瘩,恐怕消费者用不按时交费来抵制的行为就不会终止。实际上,在电信行业拖欠费用就要缴纳很多滞纳金的“霸王条款”之下,很多消费者还是无奈地按时足额交费了,少交或不交的只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不能说明他们的信用就存在污点。

信用是个双边行为,不能只强调消费者要对这些企业守信,更要强调这些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按时足额缴纳通讯费应该是消费者诚实守信的自觉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可能在某些垄断行业的“霸王作风”面前变得非常难以做到。

拿手机收费问题来说,有的电信运营商采取强迫、欺骗或变相诱惑等形式,使消费者背上了额外的费用。比如有些短信订制就令很多消费者反感,但电信运营商们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行扣除费用,在消费者需要弄清费用真相之前,消费者可能采取暂时拖欠费用之策,完全可以理解,而且电信乱收费之风盛行。2006年曾有全国政协委员对电信乱收费现象义愤填膺,痛斥其中种种乱象,并估算出全国每年产生的电信欺诈性收费高达70亿元以上。这个数字与电信部门估算的每年拖欠话费上百亿元相差无几。

个人征信查询授权委托书 篇9

鉴于借款人__于__年__月__日向你行申请金额为__万元的授信___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___业务,由提供担保或由授权人担任法定代表人,借款人及担保人或法定代表人同意你行遵照《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查询用途,自本授权书签发之日起至上述申请业务终结___,包括业务申请被驳回或根据该申请发放的信贷业务全部结清___之日止,可以通过___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查询本人的个人信用报告,并将本人的身份识别、职业和居住地址等个人基本信息,本人在上述业务和担保等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交易记录等个人信贷交易信息,以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___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本次业务的申请书和合同书中有关征信条款所言的“有关征信机构”、“征信系统”等均指___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特此授权。

授权人___借款人___:___

授权人___担保人或法定代表人___:___

中国个人征信查询系统 篇10

沈阳恒昌网络个人贷款怎么样?

沈阳恒昌的网络贷款与其它地方的贷款并不相同,沈阳恒昌的网络贷款采用的是线上与线下结构的模式,这样做可以加大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

那么沈阳恒昌的网络个人贷款步骤怎么样呢?

沈阳恒昌网络个人贷款首先要进入恒昌官网,在“在线申请”对话框中输入您的相关信息。您生活相对应城市的客户经理会与您进行联系。并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介绍相关产品。

众所周知信用贷款对于个人征信记录很是注重,下面介绍信用贷款的相关知识!

到哪里去查询征信报告呢?查询征信报告时我们需要提供哪些资料嘛?如何查询呢?

征信体系中个人资料保护之评述 篇11

关键词:征信体系;个人资料;保护;征信机构

一、个人信息资料概述

1.个人信息资料概念

明确个人信息资料的概念,首先便需要明确信息的定义,从其发送、传输或者是接收的层面来看,其主要是指适应外部的世界并且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的一个内容的总称。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信息资料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传递,比如文字、图像等都能够被别人感知,从而获取到当中的内容。综上,个人的信息资料主要是指通过特定的途径或者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内容,通过这些信息才能够区分与他人的区别。

2.个人信息资料特征

个人信息资料主要具有以下的特征,其一,广泛性。只要是和个人相关的信息都属于个人信息资料的范畴,例如身体特征、经济财产状况、职业经历、个人档案、家庭关系等等,所以其范围非常的广泛。其二,可识别性。这里的可识别性主要还是存在强调的成分,因为有些信息即便和个人相关,但却不具有识别性。其三,时效性。因为个人的资料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变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比如其年龄或者财产状况等。很多过时的资料不仅不能够发挥其本来的价值,而且还会产生误导的作用,尤其是征信体系当中。其四,可共享性。即指同一个个人资料可以被两个甚至更多的人使用,这一特征既让个人资料充分发挥了价值,同时也加大了对个人资料的保护难度。

二、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个人资料保护的现实意义

信用是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在现代交易活动当中,信用几乎可以称之为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所以从前几年开始便一直提倡建立起个人的信用征信体系,从而减少现代交易活动中的风险。我国建设征信体制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但这需要将消费者个人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开放。这一环节很可能会侵犯到个人的隐私,甚至会被有心之人利用损害其权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个人的信用信息中还包括当事人当量的财务和身份信息,这些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将会给信息的主体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也会扰乱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

三、征信体系中个人信息的保护分析

建设一个完整的征信体系主要会涉及到四方的主体,即被征信人、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以及信息的使用人。所以个人信息资料的保护极有可能会受到其他三方主体的威胁,因此,笔者针对性的提出对三方主体的规制策略。

1.规制征信机构

征信机构在个人资料的收集当中起着很强的主导作用,它的产生运作将会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在规制征信机构的时候要格外的严格规范,其一,对个人征信机构的设立条件和设立的程序要予以明确,既需要具备完善的技术设施,又要拥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其二,限制个人资料的征集范围。如果征集资料的范围越来越大,个人隐私便会更有可能受到侵犯。其三,在征信的时候必须要得到被征信人的同意,对于关键事项还必须要尽到告知义务。其四,对信用报告的利用条件进行限制。例如美国的FCRA中便规定,征信机构只能基于雇佣、保险、信贷、商业需求等理由提供当事人的信用报告。

2.规制信用情报使用者

最重要的是条件是要求信用情报的使用者只能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当中使用当事人的个人资料,信用报告。尽管使用者通过支付价款获得了该信用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于该项资料享有所有权,它仅仅是获得了一定范围内的使用权。另外还需要注意,当使用者根据获取到的报告资料而做出拒绝交易或者提供服务的情形时,需要将征信机构的具体信息报告给当事人,这样可以帮助当事人及时的获知自己的报告是否准确及时,并且还能够抑制部分不法的行为。

3.规制信息提供者

信息的提供者在征信体系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准确性或者及时性关系到主体的根本利益。在现实当中应当明确要求信息提供者不得将错误的或者不实的信息提供给征信机构。另外,当主体认为其提供的信息资料不正确的时候,有权提出异议,确有问题则应当向征信机构发出更正的通知。从整个征信系统来看,如果不对信息提供者进行法律规制的话,将很难全面的保护个人的信息资料,既会对各方主体造成损害,也会阻碍信用报告效力的发挥。

四、结束语

综上,笔者认为个人资料在征信体系当中会受到提供者、征信机构以及使用者三方的威胁,所以對上述三方主体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当前个人信息资料泄露的现象频发,在征信机制建立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对信息资料的保护,从源头上预防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何萌.个人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我国个人和企业征信将区别管理 篇12

近日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将从今年3月15日起正式施行, 解决了征信业发展中无法可依的首要问题。从《条例》规定的市场准入到征信业务规则, 个人信息的保护和企业信息的公开与共享作为两个基本思想, 将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管理明确区别开来。

我国最早的征信机构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 时称“中国征信所”, 主要从事企业信用调查。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征信行业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重新发展起来。但现在来看, 这一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方面缺乏统一规范。许多应当公开的信息没有依法公开, 采集信息困难重重。另外, 对信息主体的侵权行为难以界定, 信息主体权益难以维护, 这也增加了征信机构的法律风险。

为了帮助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主体防范风险、扩大交易, 也为了维护征信行业的良性竞争, 相关部门于2002年开始着手征信行业的立法工作。期间,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于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先后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除《征信业管理条例》这一原则性法规外, 中国人民银行还将制定实施包括《征信机构管理办法》、个人及企业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在内的多项配套规定, 国家对征信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由于个人和企业这两个主体的法律属性不相同, 个人对自己的信息拥有完全的控制权, 法律也相应规定了隐私权制度对个人信息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 而企业本质上是法律创设出来的特殊民事主体, 其信息关系到交易对方的利益。因此, 《条例》遵循了这种法律属性的区别, 对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实行区别管理, 对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和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规定了不同的设立条件。

基于个人信用信息的高度敏感性, 《条例》对设立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管理相对严格, 除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例外, 还需具备主要股东信誉良好, 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 有符合规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设施、设备和制度、措施, 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取得任职资格等条件, 并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取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登记。

此前, 由于许多征信机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保护制度, 存在着信息大规模泄露的风险。此次《条例》的出台为保护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条例》要求, 严格规范个人征信业务规则, 明确规定禁止和限制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信息, 明确规定个人对本人信息享有查询、异议和投诉等权利, 严格法律责任。

为了促使个人改正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条例》规定,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 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 应当予以删除。这一期限的设定主要参考公众、专家意见和国际惯例。国际上一般都对个人的不良信息设定了保存时限, 英国规定保留6年, 韩国规定保留5年, 我国香港地区规定个人破产信息保留8年。

而对于企业, 《条例》则鼓励其信用信息公开透明, 为企业征信业务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征信机构可以通过信息主体、企业交易对方、行业协会提供信息, 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已公开的信息, 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判决、裁定等多个渠道采集企业信用信息, 采集和对外提供时都不需要取得企业的同意;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履行职务相关的信息, 视为企业信息, 采集和使用时也不需要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

另外, 《条例》对设立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管理也相对宽松, 只需依照公司设立登记的法律法规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自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备案即可, 不需另行审批。

可以看出, 对于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区别管理的模式既满足了企业征信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促进了企业征信市场的充分竞争, 又提高了个人征信机构的准入门槛, 保证了个人征信机构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从而更加规范地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 维护信息主体的权益。

中国个人征信查询系统 篇13

2018年初级银行考试《个人贷款》重要考点:个人征信系统信息来源

2018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预计在6月份,考生要决定备考,就要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银行考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备考生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个人征信系统信息来源

我国的个人标准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汇入数据库的:

1.当客户通过银行办理贷款、信用卡、担保等信贷业务时,客户的个人信用信息就会通过银行自动报送给《个人标准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2.该数据库通过与公安部门、信息产业部、建设部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相关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进行系统对接,可以采集居民身份证等非银行系统信用记录情况。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个人贷款》重要考点:个人隐私保护

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既要实现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方便群众借贷,防范信贷风险,又要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人民银行在加快数据库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制度法规的建设。

为了保证个人信用信息的合法使用,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制定颁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用户管理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等法规,采取了授权查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查询记录、违规处罚等措施,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商业银行只能经当事人书面授权,在审核个人贷款、信用卡申请或审核是否接受个人作为担保人等个人信贷业务,以及对已发放的个人贷款及信用卡进行信用风险跟踪管理,才能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还对查看信用报告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即数据库用户)进行管理,每一个用户在进人该系统时都要登记注册,而且计算机系统还自动追踪和记录每一个用户对每一笔信用报告的查询操作,并加以记录。商业银行如果违反规定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或将查询结果用于规定范围之外的其他目的,将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经济处罚;涉嫌犯罪的,则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中国个人征信查询系统 篇14

★ 个人征信报告

★ 银行征信自查整改报告

★ 信合信贷员工个人总结

★ 个人征信宣传活动总结

★ 银行会计信息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

个人信用征信与保护的冲突与平衡 篇15

一、个人信用信息与征信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信用”是指“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1]。个人信用即是“基于人之财产上之社会评价,所生经济上之信赖”[2]。与个人信用有关的各种资料、数据、档案等能反映信用主体支付能力、偿付能力及履约能力等方面经济能力的信息,即是个人信用信息。通常认为,个人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基本资料,主要是指个人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学历、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工作单位、工资状况、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信息;二是个人商业信用状况,包括个人收入状况、个人资产状况、银行贷款及还款状况、破产记录等商业信用记录;三是个人社会公共记录,包括个人纳税记录、社会保险缴纳情况等;四是个人守法状况,主要是指个人有无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及刑事犯罪记录等信息[3]。可见,个人信用信息都是与个人身份、能力直接相关的信息,与个人的隐私直接相关,具有私密性的特征。

所谓“征信”,可溯源至春秋时期《左传》中的记载“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就其现代含义是指,征求他人或者自身信用或验证信用,使授信方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信用申请方履约的能力,以降低风险[4]。中国人民银行草拟的《征信管理条例》所称征信,是指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调查、加工、使用等商业性活动。《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中更是明确规定,所谓个人信用征信,就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管理,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可见,征信制度的确立要求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分享,其本质在于信用信息的开放。

二、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与保护的冲突

(一)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与保护的冲突是由其特征决定的

一般而言,个人信息的保密性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个人的身份信息、财产状况等并不涉及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因此,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当然包括对个人信息应当享有保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易空间不断拓展,市场交易手段不断更新,与之伴随的是市场交易风险的增大。个人的财产状况、收入及负债情况等信用记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个人私事,而是体现了个人的履约能力并直接关系到他人预期利益的实现。因此,交易相对人有权了解其相应的信用状况,以保障交易的安全。个人征信行业和制度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市场交易安全的保障,其本质要求个人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因此,一方面,在社会的运行中,隐私权作为个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个人信用征信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而个人信用信息的私密性的特征和征信机制要求信用信息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个人信用征信机制的构建与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不可避免。

(二)个人信用征信与保护的冲突的本质

个人征信体制的建立是市场经济逐渐繁荣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的需要,是保护公共利益安全实现的需要。其中,哪些信息内容应当公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形式公开,以及在什么范围、对哪些对象公开都涉及到了公私权利的界定、保护和实现。因此,个人信用征信的实质在于个人信息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反映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衡量与取舍。个人信用信息由封闭、私密走向适度公开、共享的过程,实际上是私法主体的个人利益适当让步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正如著名法学家庞德所指出的,法律保障各种形式的利益,“但是其中每一种形式都会同其他被承认的利益发生竞争,因而就需要限制”,“必须将这一范畴中的每个项目和许多别的项目摆在一起来加以估量,而不能容许其中任何一个项目达到最充分的程度,不然就会损及整个范畴”[5]。可以说,个人信用隐私权的适度限制与个人征信信息的适当公开,二者的平衡与协调是个人征信体系建立成败的关键问题,也是个人信用立法的中心问题。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英国的《个人数据保护法》,欧盟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联合国经合与发展组织的《隐私保护与个人数据资料跨境流动指导原则》、《全球网络隐私保护宣言》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个人资料条例》,我国台湾地区的《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等均在规范征信的同时对个人信息特别是隐私权的保护作出了规定,以实现二者的平衡与协调。

三、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与保护的平衡

从个人信用信息征信的整个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信息的征集、管理及使用三个阶段,因此,对个人信用信息的保护应贯穿于征信的整个过程。具体而言:

(一)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与保护的平衡

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是将分散在社会各方面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和加工的过程,是个人信用信息征信的第一阶段。在征集个人信用信息的过程中,个人信用信息公开征集的范围、通过何种手段获得个人信用信息等,都是在信用征集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关键问题。

1. 信息征集的内容

征信的目的在于使信息使用者对个人信用有一定客观的评价,因此,从征集范围上来看,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内容应严格限制在与个人信用相关的范围内,不允许征集调查与个人信用无关的个人隐私等信息。如欧盟通过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中即明确规定,禁止对有关种族、血统、出生、政治观点、宗教或哲学信仰,加入行业协会成员情况以及健康或者性生活等敏感个人数据进行处理。除非数据主体明确同意以及法定的例外情况。

从个人信用信息性质上来看,其包含了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世界各国针对可征集的信息性质有不同的法律规定。有的国家和地区规定只提供负面信息,如澳大利亚、韩国、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地要求个人征信局只允许收集有关消费者信用的负面信息。而在美国,征信机构则可以全面收集信息主体的正面和负面信息。相比之下,全面收集模式不仅能使交易主体及时了解信息主体的负面记录,避免潜在交易奉献,更能使交易主体全面衡量信息主体的守信与失信情况,并对其信用状况作出公平衡量,值得借鉴。

2. 信息征集的方式

信息征集的方式直接关系到信息主体的个人信用信息的控制权,对二者的平衡主要体现在是否需要征得信息主体的同意。对此,有同意模式和通知模式之分。前者如欧洲国家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前,一般须征得其同意;后者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在合理的动机和目的下,征信机构收集和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均不需经过信息主体授权。但信用报告机构负有对消费者信息开示的义务。本文认为,同意模式尊重了信息主体的隐私权,但是征集信息都要求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的现实条件下,同意模式缺乏操作性。相比而言,通知模式虽然在征集信息时不需征得信息主体的同意对其隐私权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通过设定征信机构的通知和开示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征信机构对信息主体权利的限制,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个人信用信息管理与保护的平衡

个人信用信息的管理主要是指征信机构对采集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加工、归类、整理及审查的过程。征信机构加工、储存的个人信用信息,是对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全面反映,应当确保信用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安全性,否则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对个人信用状况作出不公正的评价,影响信息主体的信用交易,更侵害了信息主体的隐私权。

1.信息的准确性

征信机构在征集个人信用信息时不需要经过信息主体的同意,因此,为了确保征集信息的正确、有效,必须保证信息主体能够及时知悉征信机构采集的信息内容,并赋予信息主体对个人信用信息准确与否提出质疑并予以更正的权利,即保证信息主体的知情权、异议权及更正权,才能确保征信机构管理的个人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第609条至611条即规定征信机构必须给予信息主体对其本人信用档案的知情权;消费者对自己的信用档案有提出异议的权利,征信机构负有重新调查的义务,对确认为错误的信息必须从消费者的信用档案中删除。

信息主体对个人信用信息的知情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信息征集过程中赋予征信机构的通知义务,二是信息管理过程中赋予信息主体查询知悉权。前者要求征信机构主动予以告知个人信息被征集的内容及其来源;后者则是明确信息主体有权向征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征信机构必须向其公开涉及其个人信用的全部信息内容。我国《征信管理条例》亦肯定了信息主体的知情权,第39条规定,“被征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机构有权向征信机构查询本人或本机构的信用信息记录及其来源”。本文认为,对于信息主体的申请程序及征信机构的答复义务还需要进一步作详细规定,以防止征信机构消极怠慢,保障信息主体充分的知情权。对于通知或查询知悉的个人信用信息,信息主体认为不正确的,有权提出质疑并要求予以更正。征信机构应及时组织调查,对于确属失实的信息内容,应根据信息主体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时对其信用信息予以更正。

2.信用信息的时效性

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即要求征信机构应及时更新信用数据库,以保证信息主体信用信息的新鲜、及时,对于经过较长的时期而趋于陈旧的信息,应当予以删除,特别是对于超过一定年限的负面信息,应当予以删除,而不能再提供给信息需求者,以保障信息主体免遭不必要的风险,维护信息主体的隐私权。各国法律制度也相应规定了信用信息的保存期限。如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破产记录保存10年;民诉或判决记录保存7年或保存到作为判决依据的法律失效;逮捕起诉、有罪确认的记录,从释放、假释之日起保存7年。在英国,个人违约或债务未被清偿的记录保存6年,个人破产记录要保存15年。我国《征信管理条例》也规定了不良信用记录的保存时限,即自不良信用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相比之下,《征信管理条例》规定的保存期限较短,有利于及时删除对信息主体影响不良的信息,但其未具体区分不良信用事项而统一规定为5年的保存期限则缺乏灵活性。因此,本文认为,对于我国征信立法规定保存期限应针对具体的不良事项作出区别规定,对于失信较轻的行为规定较短的保存期限,而对于失信较严重的行为相应规定较长的保存期限以敦促信息主体守信从事。同时,在全面收集的模式下,对于收集的正面信息如果长期保存一方面作为信用参考的系数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难免增大征信机构的信息管理压力,因此,对于正面信息的保存也应相应规定合理的保存期限,如7年作为参考保存期限。

3. 信息的安全性

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是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并实现个人信息最大价值的关键所在。征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采取适当的、足够的安全措施,保护数据库中个人信用信息,使其免受无根据的更改、丢失、窃取或破坏。如果基于征信机构的管理不善或故意泄露,造成信息主体的信用信息受损及其他利益损失的,征信机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情节严重或后果严重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专门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为确保信息主体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了刑事保障。

(三)个人信用信息使用与保护的平衡

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管理是以信息的授权使用为目的的,而其使用是以为市场主体了解交易对方客观情况以保障交易安全为宗旨。因此,个人信用信息的传播和使用应当有严格的范围和目的限制,以保障个人信用信息免遭不正当的使用和侵犯。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信用报告只能提供给以下对象:奉法院的命令或联邦大陪审团的传票;根据有关消费者的数目指示;与消费者进行信用交易;用于就业;签订保险;对消费者有合法的商业需要等。除此之外,未经当事人同意而取得信用报告的,属于违法行为。本文认为,在征信机构征集信息时采取通知模式而非同意模式的前提下,要保证个人信息使用过程中的隐私权保护,必须对可以查询、使用个人信用信息的主体及使用的目的作出严格的限定。因此,,在明确规定有权获取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的主体的基础上,对信用信息的授权使用,除特殊主体如商业银行、司法机关外,应以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为原则。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73.

[2]龙显铭.私法上人格权之保护[M].北京:中华书局,1948:71.

[3]雷继平.个人征信系统与个人信用信息保护[J].法律适用,2006,(1):76.

[4]陈潜,康浩民.信用——法律制度及运行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9.

上一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案例下一篇:行政经理质量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