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案例

2024-09-11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案例(精选14篇)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案例 篇1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评析

执教:谭卫雯 评析人:貌美珍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只看眼前,为过上心目中美好的生活,乱砍树木,森林面积迅速缩小,环境严重破坏,最后在持续五天的雨水中被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

课前谭老师根据课程标准、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读“郁郁葱葱”、“湛蓝”等词语。

2、通过朗读小村庄的美丽和一无所有的前后对比,初步了解小村庄的变迁过程及原因。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听了谭老师上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这节课有几个亮点。

1、注重组教材,利用强烈的对比形成悬念。开课伊始,我先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村庄的美丽。引来学生的一阵阵赞叹声。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具体词句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如:“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体会树木的茂盛、湖水的清澈、天空的辽阔与空气的清新。接着让学生抓住“早先”一词,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美丽的小山村后来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来阅读课文。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注重指导学法,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深刻的含义。“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是新课标对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这节课上,谭老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找重点词;(如: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问学生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小村庄的美丽,学生相继画出了“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后,谭老师便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些词就是重点词,抓住这些重点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然后再引导学生怎样抓住这些重点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课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最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找重点词自由谈体会。这样由扶到放,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能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课文灵魂深处的东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深刻的含义,悟出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3、注重走进文本,与语言对象产生情感共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就必须走进文本,与语言对象,与作者产生共鸣,于美处向往,悲处伤心,露于色,传于声,才能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感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体味言语对象表达的独特之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谭老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由文动色,以声传情。课后孩子们那肃穆的神情,埋怨的语气以及那一句句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这堂课节奏明快,内容充实,但谭老师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还没能用语言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还不够浓,这些都有等今后去提高。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案例 篇2

1948年9月, 许世友指挥部队拿下济南城之后, 毛泽东立刻意识到, 人民解放军已具备攻打大城市的能力。于是, 他迅速组织制定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命令东北野战军先南下攻打锦州, 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当时, 林彪对这一作战意图顾虑重重, 怕受到锦西和沈阳之敌的合围攻击。为此, 毛泽东先后20余次发电报说服林彪。1948年9月12日, 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 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到11月2日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紧接着, 在黄河以南, 毛泽东指挥陈毅、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所率的两支野战军, 硬生生“吃”掉了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 实现了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就在淮海战役鏖战期间, 毛泽东又看准了华北平津一带的战场, 指挥刚取得辽沈战役胜利不久的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 发起平津战役。为了防止傅作义军团南逃, 毛泽东命令即将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大军“做出阻击之势”。最终, 傅作义被迫放弃幻想, 率军起义, 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自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 4个多月的时间里, 毛泽东通过数百件电报, 指挥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 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至此, 中国共产党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

毛泽东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打过长江去, 夺取全国性胜利。

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 蒋介石在长江沿线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 号称“固若金汤”。他自恃有美国的支持, 料想解放军不敢再往南进攻。

当时, 确有一些国际友人劝毛泽东适可而止, 不要引发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干涉。但毛泽东等对此并不担心。1964年, 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这段历史:“我们同蒋介石打仗, 胜利之前, 美国有十几万海军陆战队驻扎在上海、青岛、天津、唐山、北京, 或者以此作为根据地, 或是临时驻扎过。但我们一打这些地方, 他们就跑, 连接触都不敢接触……”

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篇3

说她“小”是因为村子不大,户数不到500户,人口不到2000人。说她“美丽”,还得从2011年实施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说起。

“春天满山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山果、冬天满山白”是这个村四季的写实。春天到来,满山的野花和果树花让忙碌的蜜蜂不知道采哪个蜜好。夏天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果树、绿色的植被,使这个村被绿色覆盖。秋天到了,这个村特色产业是大苹果、寒红梨和梨枣,满山瓜果飘香。冬天,也是这个村最为忙碌的季节,勤劳的农民在背风朝阳的半山腰,建起了1200亩日光温室蔬菜,白白的棚膜勾勒出冬天一道靓丽的风景,也着实让菜农钱袋子鼓了。

生活富裕起来的山村农民,面对晴天土大、雨天泥泞的街巷土路,终于忍耐不住了,渴望对街巷土路硬化。

2011年的一天,村主任李洪全找到了镇财政所,带着全村2000口人“一事一议”会议表决记录,拿着农民摁着手印自愿出资三分之一的花名册,郑重地递交了申请书。于是,在国家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的扶持下,宁南村按县里规划,打响了道路硬化的攻坚战。

2011年-2013年,每期街巷水泥路硬化2公里,三年累计实施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四期,街巷水泥路硬化8公里。

宁南村街巷水泥路硬化背后还有个小故事。

按宁城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操作规范,项目建设完成后,需设立标示牌。来到宁南村,如果细心,你会发现,与标示牌一起并排的还有一个“功德碑”。当地农民有个习惯,认为修桥修路是积德行善的事,谁投多少钱、出了多少力都要公示出来。

比较有特点的是,宁南村的自筹款不是按人均摊的,而是以化缘的方式筹上来的,有钱的多筹点儿,没钱的少筹点儿,剩余不足部分由村主任包了。只要是在经济承担范围之内,村民都想多出点。温亚祥家,就他一口人,家庭非常困难,村民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就没收他家的自筹款。当他知道以后,找到村干部说啥也得掏点儿,自己再穷、再困难,这钱也得出。拗不过他的村干部只好让他出50元,结果他还是掏了100元。

街巷水泥路硬化后,村民自发地将自家门前路两侧垃圾、粪堆清理干净,栽植了梧桐树、砌上花池子,池中有的种花,有的种菜。山里人在用行动建设美丽乡村。

2012年冬天,连续六场大雪考验了村民的素质。不管是夜间几点开始下的雪,第二天早上八点出门时,在水泥路上看不到积雪,村民自觉地把水泥路的管护分段承包了,从我家到你家这段,我负责扫雪管护;从你家到他家,你负责扫雪管护。不仅是下雪天,平时的清扫也是这样。

路修好了,树长高了,花池菜也绿了,小村人又绘制5000平方米的文化长廊。将全村农家外墙壁抹平粉涮后,画上壁画,图文并茂。壁画分五个版块,分别是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节约粮食、勤劳致富、文明新风。

70多岁的张素珍老大娘掰着手指头,向人们讲述着村里的变化:“2011年村里实施了一期水泥路;2012年实施了一期水泥路,硬化了文化广场,栽植了梧桐树;2013年实施了两期水泥路,画上了壁画,垒上了花池子”。

村容美了,人们饭后茶余,在水泥路上散步,在广场上聊天,聊的最多的是山村的人和事。谁家有好事喜事,大家都跟着乐、开心;谁家有难事大家都跟着着急,集体想办法,都会伸手帮一把。

“迎着七月炎炎的烈日,走进宁南村,你并没有那种炙烤的感觉,仿佛走进现代文明长廊。漫步洁净的水泥路,头顶有梧桐树为你遮阳,街巷水泥路的两旁,聪明的农民,用栽植的茄子、尖椒替代了花坛中的花草,路两侧的壁墙上,邻里互助、尊老爱幼、节约粮食的简笔画,向路人讲述着这是个现代文明的小山村”。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一位记者,到宁南村采风写下的话。

(作者单位:内蒙古宁城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4

执教者:环江县第三小学

谭雪琳

【教材说明】(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第27课教材)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因为村人对树木的过度砍伐,最终被无情的洪水卷走了。本文呼吁人们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它还预示着人类破坏自然、伤害地球的种种错误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的道理。

3、理解重点句子,并力图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山村变化的原因;理解重点句子,并力图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贴图、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生一起唱《小松树》,老师一边唱一边做小树渐渐长大及小树迎风摇摆的动作,同学喜欢就做一做。

2、小松树长得多么快呀,你看,他们引来了一群群鸟儿呢,他们还为一个小山村做好多的事情呢!

3、下面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到这个小山村去看一看,好吗?(好!)读一读题目“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找一找,你最喜欢哪个部分的内容(导入到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个小山村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来,打开课文,自由快速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个小山村曾经是怎样的?

2、学习“曾”字,你怎么记忆,说方法(可以与“增”比较)

3、贴图,观察,说一说图上的美丽景色,建议用文中的语句描绘它。

4、小黑板出事句子:“①山上是树林,村边是小河。②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5、山村怎么样?(美丽)那你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它吗?(比赛读第一自然段,评,再读。)

6、齐读第一自然段,师:“假如你是这里的村民,在这青山绿水中,你会做些什么事呢?我想采访你,可以吗?(假设学生甲、学生乙、学生丙分别是小孩、成年人、老人等)”(让学生感悟到环境的优美,村民的幸福)

7、再美美地读着第一自然段。

四、探究小山村变化的原因,学习第2——4自然段。过渡:这么美丽的小山村,可是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里永远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学习2——4自然段)。

1、自由读第2——4自然段,小山村消失了,是因为家家都有了什么?(一把锋利的斧头)

2、齐读第二自然段,在这里你读懂了什么?(人们随意砍伐树木),用一个成语概括(乱砍滥伐)。假如你就是山上的树木,此时此刻,你可能变成什么了?(发挥想象力)

3、品读“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老师边读,边摘走图中那些山上的树木,重复动作,直到摘光)让学生感受“不断减少”和“裸露”等词。

4、在这片裸露的土地上,你看到了什么?(荒漠,黄土)

5、老师读第四自然段,“不管怎样,靠着锋利的斧头,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

五、学习第5、6自然段。

过渡:老师说“日子过得好”,你同意这说法吗?从哪个词就不同意?(“然而”)

1、师:“然而,一阵惊雷,轰隆隆,倾盆大雨,噼里啪啦”连续下了许多天,曾经那么美丽的小山村现在怎么样?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后面的部分。(学生读)

2、“无影无踪”是什么意思?(没有踪影),这里指什么无影无踪?(小山村)

3、是呀,“什么都没有了?”,问甲:“什么没有了?”;问乙: “什 么没有了?”问丙:“什么都没有了?”(房子、家具,包括锋利的斧头等)

4、真是什么都没有了吗?(不,留下了一片废墟。)

5、谁能用“因为„„所以他们逐渐富起来了。因为„„所以小村庄消失了。”这样句式告诉老师,你对课文的理解。

六、总结拓展

1、一个曾经多么美丽的小山村,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是谁造成的?(人类)

2、孩子们,在生活中,实际上不只是一个小山村,一片森林,一条小河被毁„„面对这个现实,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植树造林、保护水源、净化空气等)

3、当同学们说完自己的绿化方案,老师重新把先前摘下的树木小图片往黑板上的大图上贴好。(学生:耶,这个小山村又变回美丽的样子了。)

4、师:对,孩子们,你们能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让我感到由衷的安慰,等你们长大了,我们的环境一定会更美丽,更富有活力?

【板书】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斧头图片】

乱砍滥伐

美丽

【美丽山村图片】

消失

人人都来保护环境

【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学习生字,反馈自学情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演课本剧,口头作文《假如我是环保局长》。

【作者】

校名:环江县第三小学 姓名:谭雪琳

详细地址:广西河池市环江县思恩镇桥西路北四巷18号 邮编:547100 单位电话:8871180 个人电话:***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篇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去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什么都没有了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四、研究过程:

(一)复习词语:在进入今天的课程之前我们快速复习一下词语:

(二)创设情境:恭喜同学们顺利闯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要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看一看!

(三)探究过程

(出示课件:小山村原来的面貌)

师:小山村美不美呀?(板书:美丽)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你喜欢这里吗?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怎么描述的,谁能带着你喜爱之情读一读。(出示第一自然段,配乐指名读、齐读)

师:这真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啊,美得让人陶醉!你们想不想马上就去啊!可是,没有机会了(播放视频,边说)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大雨终于停了。此时的小山村已经变成了这样,孩子们,看到现在的景象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伤心、惋惜)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第5自然段(齐读)多么令人惋惜和心痛啊,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呢? 生:为什么会消失呢?(指名)

师:是啊,如此美丽的小山村为什么被山洪冲得无影无踪呢?

1、让我们一起用心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读一读2-4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与小山村消失有关的句子。并想想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2、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找出的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砍了很多树)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砍了很多树?(一棵一棵)

B、还有什么体会?(谁都可以砍,想砍就砍、不加节制)从哪里看出的?(从两个“谁家”体会到的。)

C“拎起”改成拿起好不好?(村民的随意)那么也就是说——(师引导学生合读,出示句子)师:谁家想盖房,生: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师:谁家想造犁,生: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谁家想烧柴……

总之,如果需要树木,就随时砍,随便砍,根本不去考虑这样做的后果,这样的行为就是乱砍滥伐(板书:乱砍滥伐)

师: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出示:“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同学们“裸露”是什么样的啊?(到处都光秃秃的,没有植被的覆盖)(图片)师:村民们看到土地出现了裸露,停止砍伐了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人们乱砍滥伐的行为持续了很久、很久啊(一年年,一代代,不断)。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师:就这样,小村的人们砍伐树木不仅数量多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裸露的土地不断的扩大,再扩大…… 师:那砍掉的树都变成了什么?出示(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师:人们的日子过的怎么样?你从哪里能看出来村民过得还不错?(一栋栋、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大量)

师:村民们用数不清的树木来造房子、做家具、当柴烧。可是树木对人类的生存的最根本的作用是什么?说说你查找到的资料。(引导:遮挡风雨、净化空气、防止土地沙化)师:原来树木对人类和环境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啊,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可小山村的村民意识到了吗?他们还在挥舞着斧头随意砍伐,瞧瞧!斧头到哪,哪里就变成一片荒芜(斧头图)的小山村的图片)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那请同学们带着难过、惋惜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请同学们带着你难过的心情,齐读第3自然段

师:(出示第4自然段)虽然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不错。可是那只是暂时的,看!最终在一场咆哮的山洪中,小山村被冲的无影无踪了。(图片)

师:这场暴雨过后,小山村彻底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课件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师:哪些东西没有了呀?

(人们通过乱砍滥伐得到的一切,包括一把把锋利的斧头)谁能带着难过沉重的心情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知道了美丽的小山村为什么会在短短的时间里被洪水冲的无影无踪了,根本原因在哪里?

2.所以归根结底是在于谁呀?(板书:人类)人类,贪图眼前的小小利益,乱砍滥伐,最终毁灭了家园,毁灭了自己。这就是人类破坏大自然之后,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深思的故事啊!(五)拓展延伸

1.然而,同学们。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乱砍滥伐造成的土地沙化,山洪爆发,还有各种问题呢(播放图片)2.感悟了小山村的沉痛故事,再看到这一幅幅让人触目惊心的画面。你现在最想对人类说些什么?(指名说)你能不能设计一句简短的环保宣传语呢?

师:希望大家能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更多的人,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板书:保护环境)

(六)结束语:

同学们,小山村被毁了还可以重建,可是,我们的地球却就只有一个啊,如果我们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了环境,那最终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相信经过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播放环保视频)我们生活的地球一定会成为一个更美的家园。让鸟儿飞得更自由,让鱼儿游得更欢快,让花儿绽放得更加迷人,水——更绿,天——更蓝。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2.制作一份环保手抄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第多惠斯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问教育者要激励、唤醒和鼓舞什么呢?当然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由被动地、静态地学习转变到主动地、动态地学习状态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给我很深的启示。他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既然学生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教师为何不给予满足呢?因此,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探求、发现。

本课我在开课环节作了如下设计:学生观看课件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在学生对刚才看到的情景意犹未尽之时教师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形成浓浓的绿荫。”“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我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清晨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学生踊跃回答:“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就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此时已经不知不觉由一个发现者转变成一个研究者的角色,教师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文前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会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只要学生善于钻研、发现,课文对他们永远是新鲜、活跃的生命实体。

看到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令人高兴。但课堂上发言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学生。尽管教师在提问的覆盖面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40分钟的局限,仍不能使全班每个学生均得到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编排成学习小组,并在学习过程中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给每个学生创造各抒已见的机会,使他们在讨论中提高,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寻找小村庄被洪水冲毁消失的原因时引导学生先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归纳出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读后自行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由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发言,充分发挥集体作用,集思广义。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在行间巡视,俯下身去跟学生轻声交换意见,与他们平等谈话,共同磋商,并激励他们组组竞争,看哪一组说得好,在全班交流时,我鼓励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学生沉寂的心活跃起来,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钻研讨论的行列中去。讨论时,每个孩子对问题都有一个基本看法,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就产生争论。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他们就再回到课文中去,再进行一番钻研,直到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全班交流时,课堂又营造出活跃的气氛,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可以说,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达到最佳状态。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项重要地要求,也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深刻的含义,悟出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激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一个读者都给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赋予了独特的感情色彩。在本课设计时给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情景,让他们先感受小山村的美。又在读文的基础上想象小山村空气甜润、森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舒适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感受语句蕴涵的感情。采用个人读文、评议读文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读《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有感 篇6

我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十分悲伤,因为那些人们乱砍伐那些高大笔直的树木。如果我们乱拔那美丽的小花朵,嫩绿的小草,仍然也是会一样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现在的花草树木,我们不能伤害它们,如果我们伤害了它们,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案例 篇7

很喜欢这么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们的课堂也应是诗意的课堂,为孩子搭建心灵放飞的教学舞台,让孩子自由地和文本对话,积淀语文情感,提升语文素养。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斧头”为贯穿整堂课的词眼,以对斧头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让孩子梳理斧头和小村庄的联系,得和失,孰轻孰重,波澜相助,层层递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最后深化主题。

[理念是一课之魂。但理念与设计却存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隔”的境界,即理念与设计是两张皮,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隔离关系;另一种是“不隔”的境界,即理念与设计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是盐和水的关系,理念的盐融化在设计之水中,我们看不到理念,但在设计中却处处能品尝到理念之味。理念的行走当取“不隔”的境界。]

一、一层画面铺感情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师生齐读),让我们静静地欣赏一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谁能用书上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介绍?(音乐)

1生介绍。

2说说面对如此美丽的村庄的心情。

[金老师开宗明义,“情”是本课的主线。课始,未成曲调先有情。但是,这“情”既非空穴来风,亦非无病呻吟,这“情”附丽于小村庄的美丽形象,入境情始生;这“情”根植于文本优美的言语笔触,披文以入情。语文课的情,只有和“文之像”“文之境”融在一起,只有和“像之文”“境之文”合在一处,才是切实的、本真的。]

二、一柄“斧头”悟感情

师:孩子们,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课文中三次提到了锋利的斧头(画图:斧头),可老师一直在纳闷,你说这锋利的斧头跟美丽的小村庄到底有什么关系?

1生自由读全文。

2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回答。

板书:得到和失去。

[课从“斧头”纵深切入,气势峭拔、意象奇崛。一柄小小的斧头,太不显眼了,它一直默默地藏在文本的角落,鲜有人去打探它、发现它。然而,“斧头和村庄到底有什么关系”的发问,却大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思考力量。于是,“斧头”这一重要意象,成了全课穿针引线、一唱三叹的支架和道具。]

(一)斧头一砍得多少

师:你们从哪句话看出靠着锋利的斧头他们得到了?

1反馈

(1)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师:“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是什么意思?用树木干什么?

生:把树木当柴烧了。

(2)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2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3师生接读。

师:看,有了斧头多方便啊!

句式训练:谁家_______,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生接说,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谁家想做各式各样的工具,谁家想做应有尽有的家具,谁家想要大捆大捆的柴,就(生接说,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去年,谁家想拥有这一些,就(生接说,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今年,谁家想拥有这一些,还是(生接说,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明年,谁家想拥有这一些,照样(生接说,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4那面对着一栋栋房子,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工具,面对着应有尽有的家具,村民们认为这是一把怎样的斧头?

5他们从心底里涌起怎样的情感?

[此为正读“斧头”。通观全课,这一步欲抑先扬、迂回包抄,在教学节奏的处理上,金老师极尽铺排皴染之能事,连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去年、今年、明年”的段式,将斧头在村民心目中的种种功劳做足做透。教学在“感受村民从心底涌起的感激之情”中画上了休止符。然而,梅花一弄风波起!]

(二)斧头一砍失多少

1感受“慢慢地失去”

师:村民们喜爱斧头,感激斧头,依赖斧头。可他们根本没有注意,也正是因为这把斧头,小村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也在慢慢地失去,聪明的你注意到了吗?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答案。

课件出示: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裸露的土地是什么意思?

(2)说说失去了多少树。感受省略号的作用。

(3)小村庄失去的仅仅是不计其数的树吗?还失去了什么?

(4)补充阅读资料。请孩子们快速阅读这一段话。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郁郁葱葱的树木可是我们地球最好的朋友。

风沙来临时,它是勇敢的守卫者;

雨水咆哮时,它是坚实的阻挡者;

空气污染时,它是神奇的过滤器;

气候多变时,它是奇妙的调节器;

噪声满天时,它是厚厚的隔音墙;

2感受“最后的失去”

师: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4段)

(1)抓住“没喘气儿”体会雨大。

(2)抓住“咆哮”“卷”体会洪水急。

师:做一下卷的动作,这时候的洪,水已经形成了一个个旋涡,像……把小村庄给吞没了。

(3)想象说话。

师:那是一场怎样的大雨,怎样的洪水呀,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想一想。

课件出示:风声、雨声、雷声……

我们听到了隆隆的雷声,呼呼的风声,哗哗的雨声,听着听着,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师: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能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4)指名读。

(5)读第5段。

你悲痛地看到了什么?男孩子说。

你绝望地看到了什么?女孩子说。

那是多么凄惨的一幕呀,一起说。

3如果现在叫你来形容一下这把斧头,你会认为这是一把怎样的斧头?

[有了前文的正读“斧头”,自然就有了此刻的反读“斧头”。对“斧头”作用的正反解读,正是对人类发展的辩证思考、科学判断。反读“斧头”,是全课的重心所在、枢纽所在,对此,金老师在处理上层层推进、步步攀升,处理得颇有章法。第一步,咀嚼文本,解读失去树木;第二步,拓展文本,猜读失去其他;第三步,创生文本,解读最后的失去。在学生悲痛地看着、绝望地看着、恐惧地看着中,仿佛是末日的降临,又仿佛是最后的审判,斧头成了这场浩劫的唯一祭品。正是,梅

花二弄断人肠。]

(三)得失孰重究责任

师:同样的斧头,让村民们得到了很多,让他们失去的更多。同样的斧头让村民们笑,又让他们哭。

1同样的斧头……

2面对如此惨痛的结局,我们能说罪魁祸首就是斧头吗?能将责任都推给斧头吗?

板书:村民

3读补充资料

(1)师:也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树有多大的作用,让我们大声地提醒他们。

(2)地许,他们知道树有这么大的作用,可还要大量地砍伐,让我们大声地告诫他们。

[正反之后,到了合读“斧头”的境界。是的,斧头是道具,斧头是工具。真正的罪魁祸首乃是手操斧头的村民。合读斧头,读出的不再是斧头本身的所作所为,而是村民的无知、贪婪、自私、愚昧。一样的斧头,不一样的结局:一样的斧头,不一样的感情;一样的斧头,不一样的言说。应了那句:梅花三弄费思量,云烟深处水茫茫。]

三、一抒心声融感情

1师: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因为村民不加节制地乱砍乱伐,被洪水卷走了。听到了小村庄的哭泣,我们感到痛心;看到了洪水中小村庄的垂死挣扎,我们感到愤慨。此时琳们肯定有很多的话想对村庄里的人说。把它写在课题的上边吧。(生写、说)

2结课:同学们说得多好呀!我想我们不但应该对小村庄里的村民说,还应该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上,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这里有清如明镜的湖水,这里有活泼美丽的小动物们。可是,我们身边却有许多人如同村庄里的村民们一样无知、无情,他们肆意破坏我们的家园。于是,我们听到了大树的哭泣,听到了黄沙的怒吼,听到了大海的咆哮。孩子们,地球只有一个,那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都来做小小环保宣传员,你可以用诗、用歌、用画来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地球,好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细细品来,颇多意味。教师的文心和课心,均凝聚在一个“巧”字上。

其一,课脉灵巧。全课的脉络走向为情肿动、循情而行、悟情则止。用金老师的话来说,课始,一展画面铺感情;课中,一柄“斧头”悟感情;课尾,二抒心声融感情。文本蒸腾的忧患之情、救赎之情始终是本课安顿步骤、采取行动、考量目标的教学主线和课堂主干。一个“情”字,将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包容在一起,它不仅成了师生共同行走在故事地带的精神动能,也成了师生直面生态、痛苦思考的最后家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情”是言语学习之器,更是言语发展之道。

其二,课局精巧。抓住“斧头”,正反相交,先扬后抑,一唱三叹。这样的切入、这样的布局,让人大有出乎意料之叹,又有尽得情理之感。正读斧头,见其利端;反读斧头,豆其弊端;合读斧头,方为人与自然相安无事的和谐之道。课局之巧,可圈可点。尤为可赞的是,读“斧头”始终不忘读“村民”。或角色置换,或感时身受,成冷眼质问,或移情体验,将“斧头”的方董和“村民”的命运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我们说,入选教材的课文是教学的“一级文本”,经过教师二度加工的课程内容是教学的“二级文本”,依托“一、二级文本”引起学生注意的学习内容是教学的“三级文本”。只有“三级文本”才真正具有教育学的意义和课程论的价值。我们在金老师的课上,目赌了“三级文本”的美丽诞生。

其三,课艺细巧。金老师的课堂技术别具一格、细腻巧妙。“复沓”技术的运用是其一例。其实,三读“斧头”的处理本身就囊一种大跨度的复沓技术,而在具体环节上,这种技术更是被她运用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谁家想……就……”的数度列举,突兀地将斧头的作用和价值呈现在人们眼前,其气势如风过松林、阵阵逼来,又如浪涌沙滩、叠叠盖过。“置换”技术的运用又是一例。学生读文本,不外两种姿态,一轩是站在文本的门外张望,一种是走进文本的家里端详。引领学生组“门外”而入“家里”、由“看客”而成“家人”。这就是一种角色的置换。在历数斧头的种种罪孽后,金老师让学生敞开诉说,或悲痛地看到了……或绝望地看到了……此刻,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已经被深深地卷入到逸群村民的凄惨境遇中。他们感同身受、心心相印,在与文共舞、多元解读中获得了言语和精神的双重确证。我们说,没有思想的技术是盲目的技术,没有技术的思想是苍白的思想,只有思想与技术的高纯度合金,才能锻造出啸傲语文的倚天长剑。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案例 篇8

小学四年级作文,一个小山村的变化正文:

我的家乡在忻城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从小就听我爸爸说,那里以前十分贫穷,而且很缺水,所以用“滴水贵如油,挑起水来屁股高过头。”这句话来表达当时有多缺水一点也不过份。

转眼几年过去了,我的家乡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村上经常见到有些人带着手机骑着摩托车兴高采烈地去采摘桑叶。最引人注目的是道路的变化,以前的路可谓是雨天一条“水泥”路,晴天一条灰尘路,可现在呢,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这下就不用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走路了,而是自豪地迈着脚步走。

田里,再也听不到“哞……”的牛叫声了,而是拖拉机的声音,有些伯伯边操作着拖拉机,边拿出手机通知家里人煮饭呢。田里有拖拉机在耙田,村里自家正在建新楼房,看着一栋栋新楼房在村里拔地而起,谁的`心里都甜滋滋呀!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9

魏县第一完小李少敏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案例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我认为“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而“人文性”着重于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尝试。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着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主题来学习的。在完成了《翠鸟》和《燕子专列》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后,感觉到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对翠鸟和燕子的喜爱上,如何让学生去担当起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呢?如果我们不经意的一些行为给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造成伤害,长年累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就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那天我讲完了这篇课文,问学生这个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他们说是因为村民乱砍树木只顾眼前利益。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孩子们的回答大多是要多种树,保护森林。总觉得孩子的回答很单薄空洞,缺少点什么。我忽然想起了有一部电影叫《美人鱼》,讲的是白手起家的富豪刘轩新拍下了一块地皮,并使用恐怖的声纳技术驱赶鱼类,用于填海造地。人鱼一族长期居住在附近区域的海里,为了继续生存,他们与人类进行了多次较量,却成就了一段人鱼之间的爱情童话故事。在成人眼里这是一部爱情片,在小孩眼里说不准就是一部很好的环保教育片。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去看电影《美人鱼》,第二天谈谈自己的感受。

其实我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不知他们在课堂上会说些什么,会不会带给我一些惊喜。上语文课了,走进教室,我发现他们比平时兴奋的多,有几对同桌还在小声交谈。我问:“电影《美人鱼》好看吗?”“好看!”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那谁来说说看了这部电影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好多人都把小手高高举起,比平时回答问题更踊跃。有的孩子说我们看到的大海那么美,没想到因为人类制造声呐,让鱼那么痛苦,原来噪音也是一种污染,破坏了环境。有的孩子说人类捕杀鱼类的画面好残忍,和课文中的那些无知的村民一样,拿着锋利的斧头砍掉所有的树木,最终还是人类遭殃。有的说幸好正义战胜了邪恶,要不然这些鱼类也消失了,我们在海洋馆里就再也见不到各种各样的鱼了。有的孩子说人不能太自私,自己有那么多房子为什么还去侵占鱼儿的家呢有一个学生还说长大要当环保专家……我尽情地让孩子们发言讨论,即使有些回答有些幼稚,但我看到他们的思维变得开阔了,语言更加丰富了,特别是对破环环境、伤害无辜生灵的行为的痛恨真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简单的我们不应该怎样。

想起在讲述《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时,绞尽脑汁让学生体会“锋利的斧头”的含义,理解“拎起,咆哮”等词语的意思,学生仍然似懂非懂。而这堂课却用一部电影轻轻松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完全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一要求。教师们常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运用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利用各种手段科学灵活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中 “人文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通过第一自然段和结尾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动手画小村庄,再把画擦掉,感受到美的事物被毁的痛苦心情,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感情。

一、画一画小村庄,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山谷中曾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用了十分优美的语句来描写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首先,我让学生自己读第一自然段,接着提出:“小村庄是如此美丽,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画一画,结合文中的描写,再加上你的想象,把小村庄画得漂漂亮亮!”学生大都喜欢动手,他们拿起笔兴高采烈地画起来。画的画不尽相同,但都是美丽的小村庄,有山、有水、有树木、有可爱的小动物。

学生把美丽的小村庄画好了,我建议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学生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请学生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同时提出朗读的要求,要把小村庄的美读出来,读出喜爱的年感情。此时,学生纷纷举手,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小村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把画擦掉,读一读结尾段

第五自然段(结尾段)讲到美丽的小村庄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先让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接着问:“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锋利的斧头不见了,美丽的小村庄不见了,人们的家园不见了……然后我让学生把自己亲手绘制的画擦掉,学生显得十分惋惜,十分伤心,那可是自己用心画的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呀!在一片叹息中,学生伤心又无奈地把画擦掉了。我再引导他们感受实际生活中小村庄的消失多么令人通心。这样,在朗读时,学生惋惜的感情自然流露,人人情真意切,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寻找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让学生画美丽的小村庄――亲手毁掉它,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共鸣。这是我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我让学生自由读二、三、四自然段,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如:“谁家……谁家……”、“柃起”、“一棵一棵”、“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重点词句,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约束和节制,上山砍树非常随便,强烈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课文灵魂深处的东西,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带着这种感悟、情感去读书,能读不好吗?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以、品品,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2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13

【课标要求】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热爱绿色家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能力。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认识17个生字,学会15个字;能正确朗读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情感态度: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热爱绿色家园。

3、德育: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热爱绿色家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含义深刻。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的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收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洪水卷走。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村庄变迁的原因。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热爱绿色家园。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法】

电教辅助法、图文对照法、诵读体会法。

【教后感】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含义深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可以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惨状,通过读把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表现出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在一片河坡上,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教师出示课文插图1)

学生谈谈观察后对这个小村庄的印象。(教师出示课文插图2)

让学生说说画面的情景。

教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小村庄为什么会被咆哮的洪水卷走呢?教师板书课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⑴ 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⑵ 画出生字词,读熟。不懂的字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⑶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⑷ 用哪些问题,做好标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交流自学成果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⑴ 教师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⑵ 重点读有难点的字词。

⑶ 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⑷ 重点练习书写字词,教师巡视。

3、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4、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指导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1~4自然段:

⑴ 指名读1~4自然段。

⑵ 小村庄日子如何?还不错的原因是什么?板书:还不错 乱砍滥伐

⑶ 哪些词句形象的反映出村民肆意破坏的样子。

⑷ 分组练习朗读,推出优秀者示范,同学们评议,获得提高(要求读出村民肆意破坏环境时的随意;以及大量树木被砍伐,浪费,时的可惜。)

⑸ 齐读。

2、学习5~6自然段:

⑴ 指名读5~6自然段。

⑵ 小村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板书:被洪水卷走 乱砍滥伐。

⑶ 思考:为什么同一个行为,带来不同的结果?(分组讨论)

教师提示:联系上文。

⑷ 交流讨论结果。无节制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⑸ 教师小结。

⑹ 指导朗读,同时指导理解重点句子。(要求:读出小村庄被洪水卷走时的惨状)

⑺ 齐读。

3、交流感受。

三、教师总结

四、课后延伸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14

1、理解课文,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以及一些字词所蕴含着的道理。

3、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课件:美丽的小村庄】描述小村庄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层峦叠翠的群山环抱着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草木苍翠欲滴;那里的小河流水潺潺,河水清澈见底;那里的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多么自然优美的环境,多么令从神往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这美丽的小村庄,去看看发生在那里的发人深省的故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产生了什么疑问?读书要有疑,这可是一个好习惯,在心里记下你现在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请同学们翻开25页,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读书效果。

(1)检查字、词、句。

1)【课件出示词串】:森林 郁郁葱葱 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

a、[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b、哪个字的字形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葱”不要少一点。

c、出示“森林”,两木为林,三木为森,从字形的构造上,你能理解“森林”是什么意思吗?对了,这就是汉字的会意字字形表义的特点,掌握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汉字的方法。

d、把它们送回句子中,你们还能读准确吗?[齐读]

2)【课件出示词串】:盖房 造犁 砍下来 裸露

a、[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

b、出示:“造犁”、“裸露”,同学们仔细观察“犁”字和“祼”字,你发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字?(形声字)你能从它的形旁中猜出它的意思吗?(“犁”和牛有关,意思牛拉着耕地的工具。“裸”和衣服有关,意思是没穿衣服,露出来的地方,在课文中是指,砍掉出山上的树木,就好像是给山脱去了衣服,让山上的土地显露了出来。

是啊!同学们真聪明,能根据汉字的特点来认识汉字,理解汉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在生活中都能随时运用这种好方法去学习。

c、把它们送回句子,[齐读]

3)【课件出示词串】:扩大 一栋栋 各式各样 应有尽有 柴烟

a、[开火车读]词串,正音。这里面哪个生字的字音,要提醒在大家注意,“应”第一声,“柴”读翘舌音。

b、扩大的反义词是(缩小)。

c、读读句子。(齐读]

4)【课件出示词串】:雨水奇多 没喘气儿 黎明 咆哮

a、[开火车读]词串,正音。出示“黎”,黎字哪个部分要提醒同学们特别注意?(右上部分里面有一撇。)

b、读句子。[齐读]

3、检查概括内容。

上一篇:月字旁教案下一篇:中国个人征信查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