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护士的感人故事(通用11篇)
一个护士的感人故事 篇1
一个女人忙碌的身影,她用湿毛巾细心地给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擦着脸,擦完后开始帮助患者漱口,并用刮胡刀小心地替患者刮胡子。因为患者不能进食,她按医生叮嘱,开始将汤和药注射到患者的胃管里。“吃完”东西后,她对患者进行拍背等一系列的按摩,按摩的同时,她还对病床上的人说着话。
还是这个女人,她开始给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喂果汁,并在一个护士的帮助下,给患者翻身。时间:上午11点30分
只听这个女人对躺在病床上的人大声地说:“老公,下班了,该吃午饭了,你今天想吃什么?”说完后,她开始往患者的胃管里注射食物和营养液。
女人一边和躺在病床上的患者说话,一边帮患者进行按摩,并不时地给他翻身。18点,女人又开始给患者往胃管里注射食物和营养液。
女人理了理头发,用尽全身力气开始帮助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洗澡,在洗澡时还不时对着他说话。
躺在床上的患者,就是缉毒英雄,而一直在病床前照顾他(来源:好范文 http:///)的女人就是他的妻子。在负伤昏迷后的300多天里,妻子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重复着悉心照顾的点点滴滴。8月1日,记者电话采访了。
“今天是负伤昏迷的第306天,现在我的生活里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和说话,每到帮他按摩的时候,我总会一边帮他按摩一边和他说话,每到上下班网的时候,我都会跟他说:‘老公,时间到了,该上班了。’到吃饭的时间,我也会跟他说:‘老公,你今天想吃什么,我给你做。’虽然他从来没有回答我的话,但在我的眼里和心中始终都是一个正常人,我每天和他说话,就是能让他感受到我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
作为一名护士,告诉记者:“照顾我全身的每一根神经都绷得很紧,自己就是再苦再累也无所谓,他现在的病情还不是很稳定,有时还会发烧,每当他发烧时我就会揪心地痛。”有一次,烧得特别厉害,每分钟喘气达到60多次,心跳每分钟也达到了170、180次,而且他的痰已经是粉红色的泡沫痰,学医出身的知道这些都是心衰的表现,感觉到恐怕是不行了,她不敢多想,急忙喊来医生。医生在进行抢救时,在一旁的一直紧紧地抓着丈夫的手,并默默地鼓励着:“你一定要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坚持住才会有希望!”经过令人惊心的抢救,的病情被慢慢控制下来,这时已哭得像泪人的疲惫得一下瘫倒在地上。遇到这样的险情已不是
一、两次了,刚负伤时,每天都吃不下,睡不着,就连上厕所都在担心会出问题,为此她还尽量少喝水,少离开。
现在我的世界和心里只有他,只要他还有一口气,我愿意一辈子都守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时,电话的那头,抽泣地说:“大家都说没有恢复的希望了,但我是不会放弃的,我在身边陪伴着他、照顾着他,每当抓着他的手时,我知道他也不会放弃我的。”
一个护士的感人故事 篇2
这个平儿还真是块习武的料。每天写完作业就往卢师父家跑,压腿啊,压腰啊,样样不用师父操心,像个小大人似的用心用功,直喜得芦师父时不时地捋捋花白的胡须不住地点头称赞。三个月后,小平儿腰腿压得有点样了,芦师父便开始教平儿初级刀术、初级拳术、初级棍术,三项一齐教练。芦师父以前没认真带过徒弟,也许是这个平儿的认真劲让他动了情,也许是他到了晚年有点孤独,这个天赐的小徒弟让他很开心。因此,芦师父也动了真格,按他自己的想法开始系统地培养这个小徒弟。一年后,中级拳术、大洪拳、小洪拳、甲级棍、乙级棍、罗汉拳、罗家枪、伏龙棍、地蹚刀等等,只要他有的,一个劲儿地往小平儿身上灌。这个小家伙还别说,吃得快,消化好,拳、棍、刀、枪样样不示弱,放下这个家伙就拿那个家伙,直练得芦师父又点头又摇头,点头的是赞许,摇头是他心想:“照这样下去,不出两年我就没东西可教了。”时光流逝,一转眼,三年过去,小剑平进步神速,少林基本功样样扎实,踢、拿、弹、跳、腾空落地,干净利落。尤其是旋风脚,可以外旋的先落地,响声脆,落地轻,从不拖泥带水。拳风明朗,换式鲜明,而且招招式式神透骨肉。有道是:拳无神则无魂。芦师父的用心调教很快让十里八乡的人们对平儿另眼看待,同龄的伙伴们都投来羡慕的眼光。说也怪,这么个练法,学习成绩非但没降下来,而且还提高了一截,这可让一直担心儿子学习不好的父母乐坏了,逢人便夸:“我儿子可行了,练武还促进了学习。”老师更是喜欢平儿,一直力主让他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一有校里集会,小剑平自然是班里第一明星,每次都能领奖回来。但和人家政府专业队不能相比。他打的是传统套路。那个年代,人家不认。好在平儿在校学习成绩到高中又有了长足进步,高考以较好的成绩考入了郑州大学,按自己的志愿进入了工业企业管理学习序列。四年的大学生活为平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以两年奖学金、三年优秀团员、在校入党的优异成绩离开了校园。
在校读书期间,他的武术情结非但未减,反而发生了质的改变,他迷上了武当武术。他认为,武当武术以道家理论为指导,融汇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也许是他文化水平提高了,也许是三丰祖师合少林武当武风的气质感染了他,他这一转就不可收拾,利用在校课余时间收集相关武当武术书籍,常年订阅《武当》杂志,用心体会先人理论和当代名人高见。还别说,四年的大学生活,使他在理论上已经半拉架了。同时在《武当》杂志上选了一套“武当剑”,那是天津马杰老前辈发表的惊世之作。他从马杰前辈的文字说明、图示标的和历史物证的对比参照中嗅到了他想要的东西,那就是真正的传统文化之精华,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与神交中的马杰前辈以及他的连载“丹派武当剑”结下了不解情缘。丘剑平在后来的相关报导中得知马杰前辈有关武当剑的著作,便欣喜若狂的在第一时间将这本书买到手,同许多相关报导马老的材料放在一起,并在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从那套书中得来的武当剑。他似乎在感悟什么,又像是在完成一件什么事,或者说为完成什么事而做着准备。果然,五年后,已是某公司项目主管的丘剑平第一次利用工作机会踏上了赴天津的列车。在车上,他整理着自己保管的相关马杰前辈的资料。一会将书拿出来看看,一会将其它资料翻上一会,看得出他有些忐忑不安。是啊,自己神交五年,尽管五年里他没敢去拜见马杰前辈,但五年的时间里,他硬是参照杂志照葫芦画瓢地学完了全部武当剑。此次贸然前去寻他问剑,他会接受我吗?他会承认我这套武当剑吗?从相关资料上知道马杰是天津人,新中国建国前毕业于天津体育学校,从小曾拜武当道人为师习练武当内功拳,后拜闻名海内外的内家高手韩慕侠为师习练形意、八卦、太极,并列为关门弟子,十八岁就在津门担纲国术馆副馆长、馆长,黑白两道,阅人无数。尽管津门武林横云纵雾,但马杰前辈始终以武人文风的品格来研探武当武学。新中国建国后又拜丹派武当剑嫡传者孟晓峰为师习练丹派武当剑。丘剑平感觉马杰前辈是个文化底蕴很深、道德修养很到位的名家高手,怎么也不至于把我拒之门外吧!到了天津,由于城市动迁建新楼,环境天天在改变,许多老同志也说不清在哪楼哪单元了,只记得那一带。整整五个小时的寻找,炎炎夏日里,渴了喝上一口矿泉水,累了找个地方歇一会,最后在老干部大学相关领导的帮助下,于下午三点半左右总算找到了确切地址——和平区裕德里。当他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叩响了马杰老前辈的大门时,从里面传出一句亲切和蔼中透着深厚男中音的声音。他说,那回应的声音里好像透着一种期待般的召唤,好像小时候儿子在外玩耍,母亲召唤儿子回家吃饭一般。刹那间,所有的担心几乎没有了。门开了,门里边站着一位矍铄老人面带微笑,门外的青年先是一惊,随后便不自觉地一头叩响在地,老前辈旋即扶起他,问道:“小伙子,这是为什么?”丘剑平说:“老师,我自己按书学了您的武当剑已经五年了啊!”就这一句话,让马老似乎全明白了,礼貌地把他让进了客厅,剑平不安地坐了下来,又觉不妥地慌忙站起来。马老看出了剑平的不安,客气地倒了一杯茶并亲切地安抚道:“别紧张,喝口茶,有话慢慢说。”几分钟后,剑平稍稍稳定了下来,有点语无伦次地开始表述五年来如何由少林改学武当的经过,然后如何在《武当》杂志上百里挑一地选中了这套剑法,并一再强调,除了认为这套剑法传承有序,脉宗明晰,佐证有力外,还有一种与马老有缘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是无的放矢,是通过自己的文化探索和体会,是一代老传统文化人与现代传统文化人的心理融合……
半个多小时的陈述,基本表达了自己想要说的话和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期间,马老认认真真倾听着,并面带微笑地不住点头,也不难看出还有几分猜度。毕竟双方人从未谋过面,也无书信电话往来。武林中对这种情况一般持平平对待,冷静处理的态度。但今天不二样,当马老听完剑平的陈述后,一拍茶几连喊了几声:“好!好!好!我相信你,也承认你这个从未谋过面的学生。了不得啊!孩子,咱们也算有缘啊,你与武当剑更有缘呀!”剑平的陈述,言语真真切切,情透心扉,这让历尽沧桑80余载、审人度势半个世纪的马老很是感动!当剑平听到马老“承认”二字时,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起身让马老端坐于上,自己恭恭敬敬地又叩了三个响头,马老神情坦然地接受了这颗赤诚之心。今天剑平的到来,让马老眼前一亮,深有感触的说:“这几年天遂人愿,识剑者不乏品相上乘者,寻剑者素质和抱负远远高于以往年头,武当剑真是圣灵所至,弘大时机已现,我老朽也算不愧对先祖,不愧对这朵武林奇葩啊!”武当剑乃国之瑰宝,是马老一辈子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立志于传播弘扬的武当文化,尤其这套丹派武当剑,是剑仙宋唯一嫡传于李景林,李景林嫡传于神手孟晓峰,孟晓峰怀揣此剑弃甲隐居于津门高墙,唯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修炼。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于老干部中心任教员,拿出第一路、二路公开教习,其余四路密怀不示。直到马杰的到来才承袭了单传续接,并列马杰为第十二代丹派武当剑掌门人。马老承此剑后不敢怠慢,生怕误传或失传,每每研习苦练,并写下了大量研习体悟文章。足足用了八年时间收集、对照、整理了上述三位传人的历史资料,在尊重先人原谱原式的基础上增写了剑谱点评和释义解说,并根据丹派武当剑历史的需要,续写了第九代传人宋唯一、第十代传人李景林、第十一代传人孟晓峰的传承之谱,为近代丹派武当剑传承脉系正本了谱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同。这是一种对武当剑负责的态度,是尊重历史、仰视先人、正视现实、放眼未来的历史态度,更是武当剑这朵武当奇葩的历史召唤,我们在感谢先人的同时,也感谢马杰前辈不但续接了辈谱,填补了丹派武当剑近代的排列谱辈空白,也为武当剑今后的发展、传承点开了诸多迷津,这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马老将国宝级的武当剑披露于世,其目的在于传播和弘扬。这与他这个莘莘学子正好不谋而合啊!五年的冥冥之中,五年的神交往来,已经让他们结下了深深情缘,是崇拜,是向往,是思念,是融合,恐怕什么都有。晚上,剑平宴请马老夫妇于酒楼,借着杯杯酒香和微微醉意,他再一次表达了诚挚的心愿和谢意。剑平款款有礼、彬彬有致的风度,让马老爱惜有加,时不时的飘上几眼。剑平呢,1.80的大个,两道剑眉下生就一双细长有神的眼睛,刚毅的脸庞上透出一股儒雅雄威的气质。宴会回来乘着高兴,马老招呼着剑平来到楼群中林荫路上,这里环境极佳,看样子是马老平时授徒之地。当剑平自信地演练完自学的武当剑后,马老的脸色由晴转暗,他没有评价剑法和剑路的对错,也没有一点赞许的意思,只是把剑平叫到自己跟前亲切地说:“孩子,你意志坚强,精神可嘉,看你舞完这套剑,虽有似曾相似的感觉,但已面目全非,方位错落,里边的形意劲、八卦步、太极腰、武当神,韵味乏力。你虽有很好的外家功底,但无内家功力。这套剑法里边的无穷奥妙,现在看来,已经看不见了,充其量是内家剑路,外家练法。孩子,别泄气,一切从头来吧!凭你的悟性和意志,以及原有基础,不出三年,保你大成!老夫我一定陪着你走,扶着你走,只要你有信心,有恒心,就不怕不成功!”剑平想着那武当剑6路、132式,几百个单操动作,再加上形意、八卦、太极的综合要求,当时虽有怯意,但很快镇定下来,开弓就无回头箭,以往五年自己摸索着前行,相当于夜里探路,都能熬过,现在有大师在侧点化,别说三年,就是十年也不怕。就这样,剑平于1990年夏首次赴津寻剑,就开始踏上了十赴津门寻师问剑之旅。每每工作忙时,就小住一天,上下午各学一个小时。时间宽裕时就大住一个星期,每天往返于宾馆和马老家之间,少则七至八个剑法,多则十至二十个招式。马老教习方法非常得当,告诉剑平先背下剑诀剑谱,然后以谱诀对习动作。渐渐地,体会了个中法度与奥妙,学起来就轻松了许多。马老在教剑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其补习形意、八卦、太极之法,尽可能地一次讲清,教明白。好在剑平聪明伶俐,十赴津门逾三年的勤学苦练,使剑平武风完全脱胎换骨了,一把长剑已使得拨云弄雾,得手应心,如龙在云中舞,如鱼在水中游。在度过了先期由外家转内家的第一年艰苦时期后,很快就进入了接受消化期,待第三年夏季时就已学完了全套剑法。这期间,剑平又结识了马老的另几位高足,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华裔美惠子和美国青年武师悟纳。他们相互交流,采长补短,那和气相融的情感让马老甚感欣慰!
八年的问剑寻师之旅,十赴津门的励学之途,让剑平武道剑锋更加成熟。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曲承传弘大之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中,传统剑道虽苦习不众,但寒风中仍有松柏傲立雪中之人,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意志和方式在传承着国之瑰宝,他们无疑属于强者,属于行进在传统文化潮流中的剑道英雄。
20世纪最感人的爱情故事 篇3
那是在1942年5月,当时的布朗还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刚刚入伍,就被派到了战况最激烈的北非战场进行作战。而他的对手,则是德军的精锐部队——非洲军团。一天,布朗所在的部队奉命坚守一个阵地,可还没等他们挖好战壕,德军就向他们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年轻的布朗一下子被这惊天动地的场面吓蒙了,从此患上了战争恐惧症。那一战,布朗和他的3000多名战友成了德军的俘虏。布朗早就听说,德军对待战俘的手段十分残忍,心里很是害怕。不过幸好,在一次骚乱中,当德军用机枪向俘虏扫射时,布朗乘机躺下来装死。这一招居然使他在混乱中蒙混过关。等德军离开后,他趁着茫茫的夜色,从死尸中爬起来,逃回了英军阵地,并回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队。可是,从那以后,布朗对战争的恐惧却日益严重。他整天无精打采的,一听到枪炮声就害怕得要死。有一次,他甚至想偷偷逃回英国,同家人团聚。就在布朗快被恐惧症压垮的时候,一本书使他的恐惧症和逃跑欲望奇迹般地消失了。
这天中午,布朗和战友们正在休息。团参谋走了过来,他手里还抱着一大摞书。他边走边喊:“书来了,看书喽。”士兵们立即围了上去。原来,在1942年初,英国出版界发起一个“好书送英雄”的活动,鼓励英国人民将有益于士兵身心健康的书籍通过军事邮路免费赠送给前线的官兵。在这一大摞书中,有间谍小说,有爱情故事,还有优美的散文和爱国人物的传记等。但布朗对这些书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些书都不能消除他内心深处的恐惧感。正在布朗想转身离去时,一本书的标题跃入了他的眼中。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在炮火中如何保持心灵的平衡》。布朗立即将书拿到手中,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这是一本内容丰富、文笔细腻、说理透彻、语气诚恳的好书。作者引用了从古希腊到1936年西班牙内战将近2000年战争中的实例,详细地论述了士兵在面对死亡的恐惧时,如何去消除恐惧,勇敢地面对现实。尤其是书中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布朗。这段话是这样写的:“是的,谁都不想死,但是战争却注定要让许多军人死在战场上。当然,究竟轮到谁死,常常是偶然的。炮弹的确不长眼睛。但是,为了英伦三岛不受战火的蹂躏,为了让英国可爱的儿童不再饥饿恐怖,为了慈祥的母亲不再悲痛欲绝,有时祖国需要你死在战场上。即使你死得并不伟大,并不壮烈,死得默默无闻,悄无声息,但在无名英雄纪念碑上也会有你的英灵。你的母亲将会为你感到自豪。"读着读着,布朗的心境渐渐开朗了,对死的恐怖也慢慢消失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升起。
从那以后,这本书便成了布朗的“良师益友”。每当遇到困难时,布朗就会把这本书拿出来读上一读。1942年10月,布朗所在的英国第8集团军在蒙哥马利将军的指挥下,发起了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布朗因为作战勇敢而被晋升为上尉。一天,在战争的空隙,他又情不自禁地翻开了这本书。这次,他无意中发现,在这本书《序言》的下面,有关于这本书作者的介绍。而让他惊奇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位叫做朱迪丝的年轻姑娘。于是,一个知识丰富、善解人意、美丽动人的姑娘形象,浮现在布朗的脑海中。突然,布朗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给这位姑娘写一封信。说干就干,布朗立即给朱迪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布朗讲述了自己是如何通过阅读这本书消除了对战争的恐惧的,并表达了对朱迪丝的谢意。在寄信时,布朗并不奢望朱迪丝会给他回信。可是,两周以后,布朗就收到了朱迪丝的回信。就这样,两个人开始了信件往来。从那以后,如果有段时间没有接到朱迪丝的来信,布朗就会坐立不安。
1943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非洲战争以英军的胜利而告终。此时,布朗已经晋升为少校,他又被派到欧洲战场继续作战。而在此期间,他和朱迪丝的信件往来一直没有中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与日俱增,甚至开始谈情说爱。一天,布朗忍不住写信给心上人,想要一张对方的照片。可是,朱迪丝并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并在回信中这样写道:“如果真的如你过去多次说过的那样,你爱的是我鲜明的个性、突出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那么,你为什么一定要清楚我的外貌?如果你对我的爱确实真心诚意,即使海枯石烂也不变心,那么我长得美与不美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我长相平平,甚至丑陋不堪,你还会如此热烈地追求我吗?”布朗看完信后,苦笑着,摇了摇头。
1945年5月,战争终于结束了。布朗也晋升为中校。很快,他就要回国了。在回国前,布朗给朱迪丝写了一封信,急切地约她见面。很快,朱迪丝就给他回了一封电报,电报是这样写的:“我们在伦敦地铁一号出口处见面。相认的方法是,你手中拿着我写的那本书,我的胸前将佩戴一朵英国的国花——红玫瑰。不过,我不会先认你,你见到我后,如果觉得我作你的女友不合适,你可以不认我。”
6点的钟声敲响,把布朗从回忆中带回到现实。他焦急地看着路口,盼望着心上人的出现。这时,一个身穿绿色连衣裙的姑娘从从容容地向他走来。她碧眼金发、朱唇皓齿、风度娴雅、绰约多姿,是一位人见人爱的美人。布朗大喜过望。但等到那位姑娘走到他面前后他才发现,对方的胸前并没有佩戴红玫瑰。而这位姑娘也没有看布朗一眼,径直地走了。 布朗定了定神,不由得笑了:心想,这位姑娘并没有戴约定的标志,怎么会是朱迪丝呢?不过,不知为什么,布朗的心中有一种感觉,他的朱迪丝的外貌一定不亚于这个姑娘。
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推移,布朗的心跳也越来越快。突然,他看见一个胸前戴着红玫瑰的女人慢慢地向他走来。这一瞬间,他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他的脑海一片空白!天啊,来的竟然是这样一个女人—— 她的头发稀稀落落的,半边脸呈非常难看的焦黑色,而且她拄着拐杖,只有一条腿,一只胳膊。“怪不得她在信中说我可以不认她。原来是这样。我该怎么办呢?现在不认她还来得及。”布朗的心里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不过,经历过无数战火考验的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布朗心想:“不,我不应该这样想。因为这很可能是德国法西斯飞机轰炸造成的罪孽,我的祖国有多少像她一样原本美丽的姑娘,如今被害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甚至被炸死、烧死。我不能给她再增添痛苦了。要知道,她在我最需要她的时候,无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的爱是神圣的,它经过了1000多天战火的洗礼,我要为刚才自私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我没有理由不认她,否则就是卑鄙的。”于是,布朗面带笑容,转过身去,追上那个已经走远的“奇丑无比的女人”,高喊到:“请您等一等。” 说完,他举起手中那本书,并且挥舞了一下,然后温和地对她说:“我是布朗,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您就是朱迪丝吧。我们终于见面了,我非常高兴!我们一起共进晚餐怎么样?” 这个女人听后,略带惊慌地说:“不,您弄错了。我叫范妮。我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在5分钟前,刚才在您面前走过的那位穿绿色连衣裙的姑娘,请求我戴上这朵红玫瑰,她要我不要主动认您,如同不认识您一样。只有在您先同我打过招呼,并且对我毫无嫌弃之意时,才可以把真相告诉您。她还让我告诉您,您已经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或许比战争更严酷的考验。现在,她正在对面那家餐馆里等您。”
原来如此!这下,布朗比刚才更加吃惊了,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还是在范妮的提醒下,他才涨红着脸,满怀着奔向天堂的幸福感,向那家餐馆跑去……后来,范妮成了布朗和朱迪丝的好朋友。
1996年5月3日,布朗中校去世了。两天后,他的妻子朱迪丝也溘然长逝。这对一生深深相爱的老人几乎同时离开了人间。在他们的葬礼上,他们生前数十年的好友、白发苍苍的范妮拄着拐杖,在两个人的墓碑前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她讲完后,葬礼现场一片寂静,人们依然沉浸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之中。突然,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纷纷向墓碑致敬,向布朗和朱迪丝感人的爱情故事致敬。
第二天,一个名为“戴红玫瑰的丑女人”的故事刊登在《泰晤士报》上,它讲述的就是布朗和朱迪丝的故事。这个故事引起了全英国的轰动。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小说、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不计其数,它甚至成为女性考验恋人的代名词。1999年12月1日,英国爱情故事权威杂志《婚纱与幸福》举办了一个关于“20世纪最感人的爱情故事”的评选活动,结果,布朗和朱迪丝的故事以压倒性的优势名列榜首。
一个感人的故事 篇4
屋后象是有很多鸟雀在鸣叫,我到后面看了看,电线上、屋顶上、天空中,大概有100来只燕子,他们面对着屋顶,有的盘旋,有的跳跃,都是惊慌失措,显得很紧张很无奈。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仔细看过,发现还有两只燕子停在靠近屋檐的地方。
搬来木梯,爬到屋檐,两只燕子见到我,没有丝毫的害怕。我看到一条长长的红色毛线系住了一只燕子的腿,也许从哪家调皮孩子的手中逃脱,却又被缠在了屋檐处的铁丝上,那条腿已经红肿,那两只翅膀想必被求生的欲望而精疲力竭。
另一只燕子含着毛线的另一端,面对我去捉她的双手,她没有任何一点的躲避与反抗。我试图从她嘴里取出毛线,她好似咬的很紧,似乎要与她的爱人共生死共患难。
我看到她的双眼充满着凄凉乞求感激错综复杂,为了减轻她的担忧,我用左手轻轻地托起她的身子,右手慢慢的拉出毛线。那一刻,我被眼前的这只弱小的燕子深深震撼了,我几乎是含着眼泪从她的嘴里取出毛线,她足足吞下去了40多厘米长的毛线。也许她认为从一端吞下毛线就可以去解救她的爱人,也许她是想与她的爱人一起携手走过这最后的一段日子………
当我为她的爱人解开毛线时,她没有离去,心依然存疑虑的注视着我,望着我:“救救我的爱人吧!”。百来只燕子盘旋着,有向我的头上俯冲的,有的落在我的不远处,他们都在密切的关注我的一举一动。毛线系的很紧,怕他痛,我很是小心地惟恐弄痛了他。为了让她与他们不用担心,我便没有把毛线剪断拿下去解开。我是站在梯子上,直到为他解开。
她与他在同伴的帮助下振翅飞翔起来,久久盘旋在我的头顶时,我的泪水从眼角滚落。
一个感人的故事作文 篇5
我给大家讲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真是这样的:有一个大男孩,他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上了大学,他学习非常不认真。他的妈妈在家里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妈妈还经常给他打电话。有一天晚上那个大男孩真在宿舍里看电视。他听到有人正在敲门,他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他的妈妈,他急忙把电视关了,再去开门。他的妈妈问他:“你吃了晚饭没有?”其实那个男孩还没有吃完饭,而那个男孩却说:“我早就吃了晚饭,你快点回去吧,我还有事情要做!”他妈妈说:“什么事情比母亲还重要?”那个男孩却说:“比你重要的事情多了!输都输不清!”母亲以为明天他还要考试,她就会去了。
过了一个星期,那个男孩正在和别人一块在打麻将。他们玩的正痛快呢?忽然,有人敲门。那个男孩心里非常不痛快气狠狠地去开门。他一开门就骂了一句:谁半夜三更敲门啊!但他一看原来是他的亲身母亲,母亲手里拿着饭,那个男孩一看感动极了。他就把那里打麻将的人赶走。他就开始发愤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散文 篇6
这是十六年前的一场悲剧。
一栋茅草砌成的民宅里一个三岁男孩和一个六岁女孩被大火严严的包围着。顿时寂静的夜喧吵起来,人们拿桶的拿桶,拿盆的拿盆都纷纷向大火扑来。cn
噼里啪啦、熊熊燃烧的火声里传来两个孩子撕心裂肺、惶恐不安哭叫声:“妈妈,你快来呀妈妈,快来救救我……”此时大火已经把门死死封住,火海里的哭叫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碎的默默流泪,心惊胆战,无计可施。此时,孩子的父母亲还熔在离家近一里路程的妯娌家喜庆的氛围中。
贵突然百米冲刺一般向自家跑去。不知实情的人们大骂着贵是个见死不救、铁石心肠的无情汉子。
短短几分钟时间,大火越燃越烈。人们汗流浃背的飞奔于水井与火海之间时,孩子的哭声弱了许多。贵抱着一床被子从家里跑出来直奔向水井,用水把被子浇透,披在身上,顾不了自己的安危,向火海冲去。
屋里烟雾缭绕,一片狼籍,许多被烧焦的物品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烧焦的气味直呛的贵喘不过气,他努力的睁大眼睛摸索着寻找两个孩子。此时孩子却不知在哪个角落里发出断断续续的呻吟,声音微弱的几乎听不见。屋脊梁被火烧的滋滋直响,屋顶上烧着的东西不断的向下掉落,贵着急的大叫着两个孩子的名字,却不见回声。身上潮湿的被子被火烤干的地方燃烧起来,他着急的如油锅里的蚂蚁,然而始终不见目标。
屋外的人们都为火海里的人揪心的直冒冷汗,心里不住的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能够平安的走出来!希望上帝能够看在孩子小的份上放过他们。
终于,贵看到了他们——两个蜷缩在一起的孩子,惊喜的大跨步向目标冲去。可怜的孩子们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姐姐爬在弟弟的身上,衣服被火烧糊了粘连在身上,弟弟微弱的呻吟着,他们的脸已经烧的不成样子了。贵的眼泪迅速流了出来,急忙俯身去他们抱起,可是姐姐死死的趴在弟弟身上,怎么也分不开,贵急了,将被子扯下,用湿的一面将着火的那面被子的火扑灭,披在他们身上,将两个孩子一起裹在被子里抱着,自己光着身子向外冲去。一路的障碍几次欲将他拌倒,他跌跌撞撞的一路坎坷跑出火海。
在外救火的人们都深深松了一口气,贵身上的衣服和头发也在熊熊燃烧,他忍着被烧的灼痛坚持把孩子放在安全的地带,人们一拥而上,有的为他扑灭正在燃烧的火焰,有的打开被子救孩子。
孩子被打开的同时,在场的人们无一不哭泣、心痛!人们欲把女孩和男孩分开的时候,才现她已经断了气!人们花了好一会儿才把他们分开,在场的每一位都不敢想像火海中无计可施的六岁的女孩为了保护娇弱的弟弟,用她小小的身躯做弟弟的襁褓,大火烧身时那种灼灼的痛也没有令女孩退却,她坚强的挺了过来,直到最到一口气!人群中有人“呜呜”哭出声来,很多人都不敢再面对这一对可怜的孩子,纷纷离去。
多么伟大的孩子,多么伟大的姐姐!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却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情!写到这儿我已经泪流满面,我的手在不停的颤抖,无法支配我的手中的键盘,心在不停的流血!
男孩躺在地上喉咙里发出微弱几乎听不见的呻吟声。直到这时孩子的父母亲才从妯娌家跌跌撞撞的跑来,一见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目不忍睹的一双儿女,孩子母亲的腿一软晕倒在地,父亲则强行支撑住软弱而摇摇欲坠的身体,快到孩子面前的时候终于支持不住内心的剧痛,“扑通”一声瘫倒在地,慢慢的向孩子爬去……
孩子的奶奶泪流满面的从人群中挤进来后,跪倒在两个孩子面前哭天泣地的大声哀嚎:“作孽啊!作孽啊!……”
围观的邻居们带着一颗同样受伤的心,将男孩送进了医院,女孩则被家人择地安葬了。
接下的日子里,人们的心久久不能平息。
几个月后,男孩平安出院,但已面目全非。
那个叫贵的男青年,因救孩子造成三度烧伤。
事情已过了十多年,我突然想起那天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一个护士的感人故事 篇7
金亮1976年参加工作, 是朝阳县大平房镇电管站一名普通电工, 由于工作出色, 1984年任电管站站长, 1997年调任台子供电所任所长, 1999年任大平房供电所所长, 2002年任波罗赤供电所所长, 2011年任古山子供电所所长。至今, 他已在供电岗位上工作了36年。36年来, 他扎根农村, 奉献在基层。抄表、收费、抢修, 每天、每月、每年, 他都在默默地工作着。就在这平凡的工作中, 在百姓的赞许声中, 在职工们的钦佩中, 在公司领导的信任中, 金亮奉献自己, 照亮别人, 彰显着平凡中的伟大。
荣誉是最好的证明:金亮2007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职业道德建设先锋人物”;2008年被评为“感动朝阳十大人物”、“全国工会积极分子”;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学雷锋先进个人”、“辽宁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12年4月, 入选“全国职业道德模范”, 5月又摘取了全国五一奖章的桂冠。沉甸甸的荣誉让人们无法忘记金亮这36年来奉献青春的无数感人故事。
背电进山, 村民最敬仰的人
波罗赤供电所辖区内的小窝铺村有19户村民, 分散地居住在多条山沟里。由于位置实在偏僻, 他们祖辈几代人都是点煤油灯过日子。用上电, 对于他们来说, 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要想通电, 最重要的就是材料运输问题。那里根本就没有一段像样的路, 只能在山水河道和满是碎石的山间小道上行走, 别说通四个轮的车, 就连独轮车也难进出, 运送导线和电杆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只能靠人抬、肩扛。而且那里都是石质山, 非常坚硬, 立杆挖坑如果靠人根本刨不动, 必须打眼放炮。想在那里架线通电, 简直天方夜谭, 令人望而生畏。
金亮想村民之所想, 急村民之所急。2006年, 为了实现小窝铺村这19户人家户户通电, 他带领员工在没有路的大山深处, 人拉肩扛, 背电进山。他们日夜奋战, 吃住在深山里。当时正值农历端午节, 当千家万户共庆佳节的时候, 当合家团聚举杯欢庆的时候, 他们却奋战在大山深处, 饿了啃干面包, 渴了喝山泉水, 手磨破了, 肩压肿了, 但没有一人退缩, 没有一人掉队。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 硬是提前半个月打赢了这场攻坚战, 共计架设高压线路14 km, 低压线路0.6 km, 架电杆153基, 拉线70条, 安装配电变压器4台。当省公司副总经理王建群合闸送电的那一刻, 耀眼的灯光结束了小山村无电的历史, 更点亮了乡亲们无限的希望。老人、孩子们欢呼着, 雀跃着, 流下了感激的泪水。自此, 金亮又多了一个称号:“背电进山第一人”。
履职尽责, 农民最贴心的人
2011年年底, 公司“三集五大”正式实施, 金亮执掌古山子供电所帅印。乘着“三集五大”的春风, 金亮又一次找到了新的工作支点。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他遍访了当地10多家大用户, 巡视了80多口矿井, 除夕夜又带领员工走访生产企业, 排查设备隐患。
2012年3月, 一场雪灾降临古山子乡, 导致辖区两条线路跳闸, 500多座蔬菜大棚被压垮压塌或严重受损, 700多户大棚断电。雪灾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命财产。急促的电话铃就是金亮抢险小分队的集结令。开票、装车、抢修, 他带领员工顶着寒风, 趟着过膝的积雪, 奔波在各处受灾大棚, 逐家逐户帮助抢修, 并帮助他们架设临时三相电以解压塌大棚钢筋骨架的焊接之急。在金亮的带领下, 仅用两天就使停电的700户大棚全部恢复了供电, 从而挽救了价值近600万元大棚里的蔬菜。抢修结束, 菜农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连声说供电人真是他们的贴心人呐!
奉献爱心, 百姓最感恩的人
金亮常说:“是农村生养了我, 我是农民的儿子, 我一定要用全部的青春和热血来回报农村, 回报社会!”一个铁铮铮的汉子还有一颗温暖慈爱的心。从2003年开始, 金亮就常年资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 组织员工每人每年拿出半个月的工资, 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金亮与员工一起资助15名因家庭困难念不起书的学生, 让他们重返校园, 直到现在。2013年5月, 金亮得知红石村张文良老人患有肾衰竭, 就立即组织全所人员为其捐款, 一上午就为其捐款12 500元, 亲自送到老人手中。手捧善款, 张文良老泪纵横, 说金亮就是他们家的活菩萨!
一个护士的感人故事 篇8
为革命失去自己的孩子
1925年8月,国共第一次合作。21岁的邓颖超从天津南下广州,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秘书,协助部长何香凝开展妇女运动。不久,邓颖超就与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结婚。婚后,邓颖超怀孕了,周恩来率领国民革命军东征军出征,她母亲又不在身边。邓颖超全身心地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她认为自己还年轻,生下孩子,会影响革命工作,便悄悄地做了人工流产。
1927年4月,邓颖超第二次怀孕,因工作颠沛流离,操劳过度,以致胎位不正而难产,三天三夜孩子生不下来。当时医院不能做剖腹手术,只能用手术钳助产,致使婴儿头颅受伤,孩子生下后,便夭折了。从此,邓颖超再也没有怀过孕。
邓颖超和周恩来是党内外公认的模范夫妻。周恩来非常理解邓颖超的所思所为,深为夫人邓颖超全力投身革命事业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给烈士的孩子以慈母情怀
邓颖超和周恩来关心、教育、抚养过许多烈士的孩子,但真叫他们爸爸、妈妈的只有孙维世和李媚两个小女孩。
孙维世是老同盟会会员孙炳文烈士的女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孙炳文在上海郊区龙华村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周恩来与他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因此,对这位烈士的子女更是十分关爱。1938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在武汉工作。有一天,孙维世和她哥哥孙泱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要求工作。周恩来亲自作了安排,然后带着他们见了邓颖超。邓颖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认真地对孙维世说:“你做我们的干女儿吧!”聪明的维世,立即甜甜地叫了妈妈和爸爸。在经常接触中,邓颖超发现维世有一定的戏剧艺术才华,便送她上延安“鲁艺”、“抗大”学习,以后又送她去苏联学习戏剧理论和导演专业,培养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导演。解放后,孙维世在中国青年艺术戏院担任导演,由她导演的《保尔·柯察金》、《初升的太阳》等名剧,先后在北京上演时,邓颖超总是拉着周恩来总理去观看。这是对干女儿工作的大力支持。
1950年7月,孙维世和著名演员金山结婚,邓颖超为他们主持了婚礼,并送给一本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扉页上亲笔书写着:“亲爱的维世女儿,爱你的、你爱的妈妈赠。”
“文化大革命”中,孙维世惨遭迫害致死,邓颖超一直深深怀念这个有艺术天才的干女儿。
李媚是李少石和廖梦醒烈士的独生女儿。抗战时期,李少石在中共南方局工作,1945年不幸牺牲。周恩来和邓颖超十分悲痛。邓颖超将小李媚搂在怀里,深情地说:“你就当我们的女儿吧!”从此,李媚也就叫邓颖超妈妈,叫周恩来爸爸。邓颖超像亲生母亲一样疼爱李媚,李媚也像亲生女儿般地孝敬干爹、干妈,彼此来往非常亲密。
全中国孩子的好妈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崇文区煤厂有对工人夫妇相继去世,留下5个孤儿,最大的15岁,小的只有3岁。区人民政府每月发给他们生活费,街坊邻居轮流帮助料理他们的生活,送他们上幼儿园、小学读书,体现了新社会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邓颖超十分关心这5个孤儿,对他们倾注了慈母般的爱心,这里仅举不同寻常的一例。1964年8月17日,邓颖超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了一次驻华使节的子女和中国儿童的联谊活动。为了温暖这5个孤儿的心,她把这5个孩子接到人民大会堂和驻华使节的孩子一起联欢。中外儿童一起唱歌、跳舞,互相赠送纪念品。他们虽然肤色不一,语言不同,但都有一颗天真的童心。联欢活动不仅增进了中外儿童的友谊,而且温暖了这5个孤儿的心。临别时,邓颖超嘱咐孩子们:“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努力学习,注意锻炼身体,要使自己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几句简短话语,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们同声表示:“谢谢党中央,谢谢邓妈妈,我们一定努力学习,长大了为人民服务。”
邓颖超还以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关爱着全中国广大少年儿童,对他们倾注着无限深情。她把中国的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1989年6月1日,庆祝国际儿童节40周年。邓颖超给全国少先队员写信:“我历来关心着全中国的孩子,我盼望着你们在党和人民的亲切关怀下,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1990年10月12日,邓颖超在中南海接见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给他们颁发了金质奖章,并鼓励他们说:“国家的未来靠你们去创造、去开拓!”这些都充分表达了一个老革命、老妈妈对全国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与关爱。
1991年7月,一部反映邓颖超艰难的童年,英勇奋斗的青少年革命生平事迹的电视纪录片,在全国上映。亿万青少年在银屏上看见87岁高龄的敬爱的邓妈妈、邓奶奶那慈祥的面容,端庄的仪表,听到她老人家充满激情的讲话:“我已经走过80多年人生历程,与中国革命风雨同舟,我的心和你们一起跳动,希望你们有充实的今天,更期望你们塑造辉煌的明天。”这部电视纪录片和邓颖超激励奋进的讲话,使广大青少年受到了一次极为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为后代不怕担风险
“文化大革命”时,刘少奇被定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惨遭迫害,一家人深受磨难。刘少奇的几个孩子下放到农村劳动,唯有7岁患病的小女孩一个人留在北京,生活不能自理。
刘少奇的儿子刘源下放在山西农村,对小妹妹的生活实在放心不下,他想到了一贯关爱儿童的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于是他向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要求组织把他调回北京,以照顾年幼患病的小妹妹。这封信是托人交给邓颖超转周总理的。
邓颖超自己有个规定,历来不让人家通过自己转给周恩来办事的,况且这件事在当时是要承担风险的。但是,邓颖超却破了这个规定,因为这个7岁患病的小妹妹,也属全中国的儿童,应该得到关爱。基于这种对下一代负责的理念,邓颖超毫不犹豫地把信交给了周总理。周恩来总理毅然地作了批示:“调刘源回北京当工人。”
教养鼓励亲属中的后代
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有6个孩子。解放后,周恩寿要过继一个孩子给哥、嫂。这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可是,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没有同意。邓颖超回答说:“全中国儿童都是我们的孩子,何必要过继到自己名下呢?”而对周恩寿家庭因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的实际,孩子上学的费用,全由周恩来和邓颖超负担,其中3个女孩“文革”前一直和邓颖超一起生活。邓颖超就像亲母亲一样抚养、教育她们。
一个感人的英语小故事(模版) 篇9
A man came home from work late, tired and irritated, to find his 5-year old son waiting for him at the door.“Daddy,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Yeah sure, what is it?” replied the man.“Daddy, how much do you make an hour?”
“That’s none of your business.Why do you ask such a thing?” the man said angrily.“I just want to know.Please tell me, how much do you make an hour?” pleaded the little boy.“If you must know, I make $20 an hour.”
“Oh,” the little boy replied, with his head down.Looking up, he said, “Daddy, may I please borrow $10?”
The father was furious, “If the only reason you asked that is so you can borrow some money to buy a silly toy or some other nonsense, then you march yourself straight to your room and go to bed.Think about why you are being so selfish.I work hard every day for such childish behavior.”
The little boy quietly went to his room and shut the door.The man sat down and started to get even angrier about the little boy’s questions.How dare he ask such questions only to get some money? After about an hour or so, the man had calmed down, and started to think: Maybe there was something he really needed to buy with that $10 and he really didn’t ask for money very often.The man went to the door of the little boy’s room and opened the door.“Are you asleep, son?” He asked.“No daddy, I’m awake,” replied the boy.“I’ve been thinking, maybe I was too hard on you earlier,” said the man, “It’s been a long day and I took out my aggravation on you.Here’s the $10you asked for.”
The little boy sat straight up, smiling.“Oh, thank you daddy!” He yelled.Then, reaching under his pillow he pulled out some crumpled up bills.The man, seeing that the boy already had money, started to get angry again.The little boy slowly counted out his money, then looked up at his father.“Why do you want more money if you already have some?” the father grumbled.“Because I didn’t have enough, but now I do,” the little boy replied.“Daddy, I have $20 now.Can I buy an hour of your time? Please come home early tomorrow.I would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you.”
一个感人的英文小故事解释:
一个人工作到很晚,带着疲惫与愤怒回到家里,却发现5岁大的儿子正在门口等他。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什么问题?”
“爸爸,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
“这不关你的事。怎么问这样一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道。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吧,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小男孩乞求地说。
“真想知道就告诉你吧,我一小时赚20美元。”
“噢,”男孩说着,低下了头。接着,他抬起头来问:“爸爸,我可以借你10美元钱吗?”
父亲生气了:“如果你问这个问题,只是为了借钱买无聊的玩具或其他没用的东西,那就赶紧回你的房间睡觉去。想想你怎么会这么自私。我每天工作这么辛苦,得到的竟是这样幼稚愚蠢的举动。”
小男孩静静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这个人坐下后,更加为这个男孩的问题生气了。这孩子怎么敢问这样的问题,就为了借些钱呢?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他才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也许他真的需要这10美元买什么东西呢,他并不是经常要钱花。
于是这个人走到小男孩的门口,打开了门。
“你睡了吗,孩子?”他问。
“没有呢,爸爸。我醒着,”男孩回答。
“我在想,可能刚才我对你太严厉了,”父亲说,“经过漫长的一天,我把怒气都发到你身上了。这是你要的10美元。”
小男孩坐直了身子,笑了:“噢,谢谢爸爸!”他忍不住呼喊起来。接着,他伸手到枕头底下,拿出一把皱巴巴的钞票。看到男孩已经有钱了,父亲又忍不住要发火。小男孩慢慢地数着钱,然后抬头看着父亲。
“既然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更多钱?”父亲粗鲁地抱怨说。
一个特别的女孩感人故事 篇10
第一天开始,她就表现出了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她,不爱说话,而且喜欢搞点小破坏,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孤僻的,所以,我们也很自然地发现其他的小朋友们很少和她一起玩,就算接近她往往也会讲一些孩子间的不好的言语。刚开始我们个别队员也是不太喜欢接触她的,但是不知为何,她喜欢粘着我们队员玩,是那种有依赖性的。
经过慢慢的相处,我更加觉得,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更应该有耐心。性格并不是天生的,往往和成长的环境有关,如果一开始因为孩子性格中的某些缺陷而远离他,那只会使他往更不好的方向发展。10天的时间,我能做的,只是给她多一点耐心,每当她调皮捣蛋,而在我制止后能够停止的时候,我都会对她竖起大拇指,这时她总会漏出害羞的笑容。
一个护士的感人故事 篇11
[关键词]自由 希望 向往 绝望
一、引言
Kate Chopin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短短的一千多字的文字浓缩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在作者简短经济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女人从漫长无边、毫无自由的婚姻生活到经受不期而至的突然狂喜,最后因绝望无助而死去的悲剧性的故事。
二、无奈的过去:缺乏自由,无力抗争
对于Mrs.Mallard的以前的生活,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但我们可以从描写她心理活动的片言只语中得到一些了解。在婚姻生活中,Mrs.Mallard毫无自己的地位,丈夫才是家庭的主人,拥有完完全全的统治支配地位,而她却是地地道道地处于从属附庸地位。这种没有人格,缺乏自由的家庭地位引起了Mrs.Mallard对生活的强烈不满,以至于她在得知丈夫的死讯时不仅没有悲伤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脱。在没有解读她的心理感受之前,读者会有很大的困惑:丈夫死了,应该悲伤才对,怎么会高兴呢?难道是她的丈夫粗暴野蛮,虐待她了吗?但是我们却分明注意到小说中描述她的丈夫的双手时所用的词语是“kind,tenderhands”(Kate Chopin,1894)。显然丈夫对她是温柔的,丈夫那双温柔的双手不会握成暴力的铁拳。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她对丈夫如此地怨恨,以致丈夫的死会让她感到感到万分庆幸呢?待读到下面,我们才明白就里,原来Mrs.Mallard怨恨的不是丈夫的身体或言语的粗暴,而是丈夫的意识——唯我独尊、不可违抗的强大的意志力。作者运用了强烈的言辞来表达Mrs.Mallard对丈夫的统治地位的不满:“blind persistence”,“im-pose”,“crime”(Kate Chopin,1894)。丈夫的强势简直就是一种罪行让她痛苦不堪。她痛恨丈夫的这种强大的意志力。这种痛恨已经让她觉得无法容忍。已经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漫长难熬。“Itwasonlyyesterday she had thought with a shudderthat life might be long,”(Kate Chopin,1894)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一种煎熬,一想到这可怕的、漫长的煎熬她禁不住浑身发抖。
Mrs.Mallard虽然痛恨这种生活,但她却缺乏抗争的勇气,没有任何斗争的行动。相反,她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软弱无力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也是她的悲剧性的命运的根源所在。我们注意到小说中描写她的手时用的是“two whiteslender hands”、“powerless”(Kate Chop-in,1894)等字眼,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她也许只是像个宠物似地被关在家里,无力地充当丈夫生活的陪衬点缀,就像易卜生的戏剧中的娜拉一样。她那双无力的双手象征着她的内心的软弱,暗示了她的无可奈何。拥有如此软弱的双手怎可抗衡丈夫那强大的意志呢?于是,只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被动,缺乏抗争的举动也就注定了她的命运的悲剧性。我们可以设想,或许作者在此想表明一种观点:只有斗争才能赢得自己的幸福,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否则,只能做命运的奴隶,即便是偶尔受到命运的青睐,那也只是昙花一现。
三、有望的现在:向往自由,渴望新生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因此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她对自由的向往。Mrs.Mallard对拥有自由的向往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Mrs.Mallard哭过之后,眺望窗外的世界,朦胧地意识到了有某种东西在内心蠢蠢欲动,但究竟是什么,她不知道。然后,她感觉到这种东西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她靠近,她试图用她的意愿加以抵抗,但她的抵抗是如此的无力,正如她那双无力的手一样。终于,那种东西从她的心底进发出来:“free,free,free”(Kate Chopin,1894)这种向往自由的欲望愈来愈强烈以致于她的脉搏加速,血液奔腾,最后转换成一种巨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快乐以致于她一直不断地喃喃低语:“Free!Body andsoul free!”(Kate Chopin,1894)。
作者这种对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循序渐进的刻画使得人物的塑造逐渐丰满可信,在作者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层层剥离中,读者逐渐领悟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为了使得描写更加生动,作者还使用了以下几种写作修辞手法来加以刻画。
1、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很善于利用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描写景物时赋予了其特殊的象征意义。Mrs.Mallard把自己独自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时的一段景物描写就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窗外代表外面的世界,春天代表着希望,蓝天象征着乌云过去,晴天的来临等等。这些景物的描写似乎都暗示了主人公的心情,象征着苦难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
另外,主人公的姓名也具有象征意义。Mallard的意思是野鸭,作者的命名别有用意,象征着主人公的性格,暗示了我们的主人公是一只适宜于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畅游的野鸭,而不是一只被关在笼里的,没有自由的家禽。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景物描写中,作者不仅采用象征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窗外的世界和屋内的景象进行了对比,外面的世界自由自在,生机勃勃;屋内的生活却如同囚牢,死气沉沉:封锁在压抑的小屋,服从丈夫的意志,承受无数的传统制约。这种对比勾画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激起了我们对她的同情,更加深切地理会了她对自由的憧憬。
文章中,还有其他地方也采用了对比这种手法。如当Mrs.Mallard听到丈夫的死讯时,她的反应和其他妇女的反应形成了对比。通常情况下,妻子听到丈夫的死讯后会瘫软在地而且拒绝承认现实。而Mrs.Mallard却立刻接受了现实。这种对比刻画出了Mrs.Mallard不同于当时的一般妇女的独特性格。在Mrs.Mallard那柔弱的外表下,却掩藏着一颗痛恨女性的附庸地位、向往自由平等的不平常之心。这种对比衬托了她的那种不甘于被动地位的叛逆性格。
3、讽刺的运用
除了对比的应用以外,作者还运用了讽刺的表现手法。当Mrs.Mallard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时,人们都以为她伤心过度。可事实上她的眼泪却是在庆祝她的解脱,庆祝她的新生。这种讽刺的运用更加衬托出她对自由的渴望。丈夫的死自然是她所不愿看到的,可要是丈夫
的死能够换来她的自由,那么她宁愿选择失去丈夫。由此可见她那种追求自由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
4、比喻的运用
小说中在描写她的抽泣时说她就象个孩子入睡前那样一直抽泣不断直到入梦。这里,作者想借此比喻她象个孩子那样期望在梦中得到那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自由。而孩子的梦想往往是单纯的,是幼稚的,是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作者也在此也暗示了她的梦想的虚幻。
四、悲惨的结局:自由无望,绝望而死
正当Mrs.Mallard庆幸自己获得了自由之时,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丈夫并未死去,却突然回来了。这种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令主人公无法承受。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出现的接二连三的戏剧性的变化让她于绝望中看到一线希望,而后希望却突然破灭。这种大喜大悲最终超出了她的极限而导致了她的死亡。
乍一看,这种死亡似乎略显突然。但作者其实在文章的开头就介绍过Mrs.Mallard患有心脏病,这为故事的结局的合理性埋下了伏笔:医生说她因过度惊喜,心脏病发作而死。这种结局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我们知道Mrs.Mallard并非如医生所说因得知丈夫仍然活着欣喜若狂、高兴过度而死,而是由于希望的破灭导致彻底的绝望而死。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们的诠释,作者并未直接陈述原因。作者在此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或许在当时的背景下,一心想要摆脱丈夫的控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必将遭受上帝的惩罚?抑或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被压抑的女人要想挣脱男性的枷锁而获取自由,唯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或者作者认为与其继续充当丈夫的奴隶,倒不如选择死亡而获取永久的新生?所有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有待读者自己去猜测,自己去推理。这也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五、结论
【一个护士的感人故事】推荐阅读:
一个感人的小故事09-24
小学一个感人的故事作文10-14
一个儿子与母亲的感人故事07-06
一个感人的故事 曾经就是幸福07-07
护士感人故事06-07
我如何当一个好护士06-19
一个金色的故事11-08
一个真实的故事歌词07-03
一个建筑工人的故事08-26
光绪年间一个真实的故事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