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教育(精选12篇)
征信教育 篇1
诚信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人格与品质,已经引起了高校以及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从国家到高校以及教师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比如国学的开讲、公民教育以及诚信档案的开发利用等等。其中比较盛行的就是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挖掘诚信档案的教育警示功能。目前往往注重从学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探讨大学生诚信档案开发利用,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公民教育等视角探讨得很少。从征信教育视角来探讨当代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非常必要。
一、诚信档案与征信教育的逻辑关联
诚信档案作为众多档案的一种,能够为大学生征信教育提供诸多的便捷;征信教育的开展能够为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平台。两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
(一)诚信档案与征信教育的内涵与功能。诚信档案是档案家族的一种,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产物,是开展国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建设好诚信档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档案工作的不断完善,促进全社会公民教育的开展,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征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需要与产物。开展征信教育能够极大促进全体国民的公民精神培育与养成,能够极大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
(二)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征信教育的相关性。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征信教育作为现代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以下的的关联性:
一方面,诚信档案的建设是开展征信教育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开展征信教育的手段与平台很多,比如网络平台、各种诚信档案的开发利用、征信法的宣传与实施等等,其中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能够极大促进大学生征信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促进大学生征信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征信教育是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重要目的。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具有诸多的目的,比如培育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不断完善高校档案工作与促进大学生征信教育工作开展等等,其中征信教育是现代信用社会对大学生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的新要求。
二、目前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大学生诚信档案具有诸多的价值与功能,但是环视目前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现实场景,确实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征信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档案开发利用的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健康发展。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档案建设的理念构建与创新做得不够,科学化与系统化的档案建设理念不足,致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整合规律性不足和各个要素、环节、层次的整体性发展做得不够;协同融合的档案建设理念坚守不够,没有很好地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征信教育工作好好融合发展;人本化的理念坚守不够,致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往往更多地从档案视角出发,从大学生本身的成长发展视角考虑不够。
(二)档案开发利用的范畴不宽泛,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广度。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档案建设的内容规划设计不完善,没有很好地根据大学生各个方面成长和高校发展、公民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来构建诚信档案建设的内容体系,致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往往注重学业诚信与做人诚信,忽略经济诚信、求职诚信、网络诚信等信息的收集与囊括。
(三)档案开发利用的方式创新整合不够,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有效性。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注重传统的档案建设与利用方式,对于网络档案建设平台建设与整合不够,比如微博、微信、QQ、网站等档案信息来源与建设渠道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够,整合创新也不够;往往注重诚信档案的理论建设、信息建设,对其实际的警示教育与监督功能开发利用非常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诚信档案建设的合力推动。
(四)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素质不高,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有效推动。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够,同时培训提升工作也做得不够;对档案人本身——大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做得不够,往往注重大学生本身的学业、就业与专业学习,忽略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上更需要的现代公民品质与技能的培育提升。
(五)档案开发利用的保障条件配置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资源供给不足。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工作需要的经费投入不够,可以说缺乏专项经费,致使诚信档案开发利用的诸多条件不充足;从制度上看,诚信档案开发利用与建设所需要的一系列政策不到位,可以说没有专门针对诚信档案建设的一套制度,影响了诚信档案工作的制度与政策安排。
(六)档案开发利用的考核督导不得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有效督导。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与考核,可是目前针对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需要的监督体系没有构建起来,可以说非常缺位,或者说对于诚信档案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三、主动适应征信教育的新要求,加大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
针对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根据诚信档案与征信教育的相关性,高校应该以征信教育为契机,从各个层面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以此建构起适应现代信用社会建设开展征信教育的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一)以诚信理念为主,不断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理念体系。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理念构建需要,坚持诚信的理念,力求诚信档案信息收集、整理与归类、利用等务必要坚持求真的精神,力求遵循档案发展、高校发展、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归类,不断提高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合规律性、科学化水平;坚持系统性的理念,将征信教育融入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中,注重诚信档案各个环节的整体性发展;坚持协同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理念,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征信教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整合,不断创新诚信档案建设工作的各个要素;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好好分析与把握大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发展的特色等,围绕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与网络生活而开展诚信档案工作。
(二)以信用的记录为主,不断丰富拓展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内容体系。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视域与范畴的要求,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现代公民社会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要求、学校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要求都纳入诚信档案的建设中,力求建构囊括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诚信档案体系,加大对大学生经济诚信、求职诚信、网络诚信等信息的收集与囊括、开发利用。
(三)以网络平台与实践开发为主,不断创新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形式。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方式与平台的要求,不断创新重传统的档案建设与利用方式,同时加大对网络档案建设平台建设与整合,努力开发微博、微信、QQ、网站等平台上的诚信档案信息,不断扩大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开发渠道;在注重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理论建设、信息建设的工作基础上,要充分挖掘诚信档案的警示教育与监督功能、价值观的引领功能、现代公民素质的教育功能,努力采用诚信档案的实践方式,大力提升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力度与广度。
(四)以大学生素质与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提升为主,增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主体力量。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主体素质提升的要求,以档案工作素质与现代公民素质为核心加大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教育与学习机会,加大对诚信档案人——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培养与提高,在注重大学生本身的学业、就业与专业学习的素质提升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上更需要的现代公民品质与技能的培育提升。
(五)以政策与经费供给为主,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保障机制。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条件的需要,从经费投入加大对诚信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与广度,以此不断夯实大学生诚信档案开发利用的资源配置与条件供给;从制度与政策体系的构建上,针对诚信档案的建设、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征信教育的需要,努力建构起囊括诚信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一系列政策,以此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有更为完善的政策依据。
(六)以征信与诚信效果为主要考核指标,努力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考核督导机制。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考核评价的需要,力求从档案本身、学生成长、征信教育等视角建构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考核与督导机制,彻底改变目前诚信档案工作的监督与评价的软弱无力状态。
总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高校、师生与家长、社会的共同协作,更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尝试。当下流行的征信教育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与思路。高校开展诚信档案建设工作时务必要主动适应征信教育的要求,重点做好诚信档案建设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工作,力求征信教育与诚信档案建设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摘要:征信教育作为当今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其开展途径很多,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就是很好的途径,可以说两者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放眼征信教育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现实场域,确实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发展,影响了对大学生信用美德的培育。鉴于此,高校务必要以征信教育为契机和平台,从思政、档案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视角全力推动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创新发展,力求建构适应征信教育的当代大学生诚信档案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征信教育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创新驱动态势。
关键词:诚信档案,大学生,征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崔彬.应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宣传教育长效机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3).
[2]张晖,张毅明,安桂玲.浅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作用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8(11).
[3]黄莉.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兰台世界,2014(2).
[4]王雪岩.社会信用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J].征信,2015(11).
征信教育 篇2
个人征信查询中征信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征信的原荆是征信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学的指导原拼,是征信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通常。我们将其归纳为真实性原则、全面性原刻、及时性原则以及脸私和商业秘密保护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即指在征信过程中,征信机构应采取适当的方法核实原始资料的x实性,以保证所采集的倍用信息是真实的,这是征信工作,盆要的条件。只有信息准确无误,才能正确反映被征信人的信用状况,保证对被征信人的公平。真实性原形有效地反映了征信活动的科学性。征信机构应基于第三方立场提供被征信人的历史信用记录,对信用报告的内容,不妄下结论,在信用报告中要摒弃含有盛伪偏祖的成分,以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基于此原则,征信机构应给予被征信人一定的知情权和申诉权,以便能够及时纠正错误的信用信息,确保信用信息的准确性。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又称完整性原则,指征信工作要做到资料全面、内容明晰。被征信人,不论企业或个人,均处在一个开放性的经济环境中。人格、财务、资产、生产、管理、行梢、人事和经济环境等要众虽然性质互异,但都具有密切的关联,直接或间接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若被征信人的信用水平。不过,征信机构往往收集客户历史信用记录等负彼信息,通过其在履约中的历史表现,到断该信息主体的倍用状况。历史信用记录既包括正面信息,也包括负面信息。正面信息指客户正常的基础信息、贷欲、赊梢、支付等信用信息;负面信息指容户欠欲、破产、诉讼等信息。负面信息可以帝助授信人快速甄别客户信用状况,正面信息能够全面反映客户的信用状况。
第 2 页
(三)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征信机构在采集信息时要尽2实现实时跟踪,能够使用被征信人最新的信用记录,反映其最新的信用状况,进免因不能及时掌握被征信人的信用变动而给授倍机构带来扭失。信息及时性关系到征信机构的生命力。从征信机构的发展历史看,许多征信机构由于不能及时更新信息,使得授信机构不能及时判断被征信人的信用风险,而难以经营下去。目前,我国许多征信机构也因此处于经营困境。
(四)隐私和商业秘密保护原则
个人征信何时显威 篇3
“五一”节过后,张先生到新公司就职上班。按照张先生的说法,他之所以能够打败众多对手竞争上岗,是因为在应聘时向公司提交了自己的“信用报告”,正是这份报告赢得了诚实可信的印象分。这份宝贵的“信用报告”,来自于一年前正式投入运行的个人征信系统。
不久前,央行又和信产部达成协议,同意将电信用户的缴费信息接入个人征信系统,并已经责成各地人民银行和电信企业推进该项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周虹指出:个人征信系统开始采集非金融行业数据,标志着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丰富的信用数据将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个人信用水平。不过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数据采集困难重重,信息服务才刚刚开始。
数据含量仍需扩大
征信系统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用系统,该系统于2006年正式开通。“信用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它是个人信用的档案,不仅记录了个人姓名、证件号码、家庭地址和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还全面、客观地记录着个人信用活动,包括在银行的贷款信息、信用卡信息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信息。如果信用报告中存在“信用污点”,商业银行将可能以“有不良记录”为由拒绝提供个人贷款。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有利于约束个人信用行为、规范金融秩序。不过,征信系统效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征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
日前,记者在申请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后发现,报告所显示的信用数据种类还比较单一,仅限于金融行业数据。显然,这样简单的数据远不能全面真实反映个人的信用水平。譬如,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他们可能还没有跟银行产生过信用关系,也没有在银行贷款,因此个人征信系统就没有他们的信用记录,进而用人单位无法了解学生的信用水平,这样一来个人征信系统也就对这些人群失去了应有效力。因此,只有信用信息越全面,个人信用报告才越客观,于是在征信系统中增加非金融数据就显得格外重要。
可喜的是,这一切正在改变。据悉,个人征信系统正在逐步扩大信息的采集范围,尝试采集有关政府部门掌握的有关个人信息,以及公用事业单位掌握的水电气话方面的缴费信息,并正在与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部门协调信息共享。另据记者了解,目前人民银行已经跟社保部、信产部等达成了信息共享意向,将会逐步推进与这几个部委的信息共享试点。
跨部门采集成难题
然而,一些拥有信用信息数据的机构单位之间却难以协调,个人信用数据更是难以收集。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主要掌握在银行、公安、法院、工商、税务、劳动保障、人事等部门,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大分散”的状态。在这种信息分散的情况下,要实现众多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是非常困难的。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跨部门数据采集难度大,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善。也就是说,有些部门内部数据信息还分散在各地,没有充分整合与共享,因此征信系统采集这些信息难度非常大。这种情况下,就通常需要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整理有关的信息,把它们按照统一的标准格式进行匹配。从流程上看,这需要各方进行长期的合作,势必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其次,虽然各政府职能部门都拥有不同的个人信息,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征信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哪些信息可以提供给征信系统,或是哪些不能提供。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的情况下,就需要各部门反复论证、协商和协调。
最后,就征信系统而言,目前的各相关部门仍没有形成合力,尚未在政策层面、业务流程、技术上进行统一的部署,仍缺乏紧密的协作。
周虹指出,从本质上讲,各职能部门的数据是属于国家的,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进行调用,各部门也应全力支持。但是,有一些现实问题却难以平衡:一方面,征信系统要提供收费的信息服务,就会带来盈利,这种盈利应该属于谁?另一方面,要求其他职能部门向人民银行提供数据,就需要对现有数据进行格式上的改变和其他维护等工作,需要人力、物力的长期投入,这些成本应由谁承担?
据了解,目前征信系统在采集其他行业数据时,大多是采取免费协调的模式,但是长此以往会给其他部门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一些专家认为,征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间应当有一个合理的运作模式。
征信信息服务单一
征信系统效力大小,还取决于它能够给社会提供哪些服务,以及服务质量的好坏。记者在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申请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还发现,目前征信系统仅对个人提供信用数据的查询服务,而没有对个人的信用水平或等级进行评估,并且对征信数据的更新也往往不及时。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征信机构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合理的信用评估体系,进而提供更丰富的征信增值服务。建设征信系统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收集一些数据,更不仅仅是提供单一的数据查询服务,查询不过是信用领域最基本、最简单的服务项目。征信系统最终提供给个人或金融机构的,应该是经过了分析、总结、分类等处理流程的信用评估或风险度预测报告。
对此,有关部门显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记者在采访中就了解到,未来征信系统会依法提供更丰富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以满足个人参与经济活动、晋升、求职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另外,征信系统还会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服务,依法为社会中介评议机构、担保机构、信息调查机构提供个人信用数据。
缺失合理商业模式
采集分散的、不同行业的个人信用信息,提供种类多样的、高质量的信用信息增值服务,是建设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核心环节。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征信机构应当实现市场化运作,走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道路,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政府的行政负担,同时还能催生出更多的征信信息服务。
周虹认为,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完全由政府进行操作,其原因在于当前信用数据分散,在没有相关法律支持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我国才有可能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不过,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信用市场的需求也有限,一些信用业务很难开展,信用市场尚需进一步培育。此外,我国还应加快制订征信法规,对信用数据的管理、提供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形成合理配套的商业模式。到那时,个人征信系统才会真正显现威力。
编辑点评
征信监管机制研究 篇4
征信作为一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在1828年自英国民间发端以来,经过了180多年的发展,迄今,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征信业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欧美各国政府对其运作的监管力度视国情、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体是宽松型监管,这是由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因素决定的。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施行政策措施的欧美国家,因为以自由经济为社会的主流经济,提倡自由贸易,市场主体遵循自主参与,自择行业,自主经营的原则,所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各国政府都将征信业视为和其他行业一样的平等主体,其生存发展遵循自主选择,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政府监管的主要形式是长期依赖于行业自律。这从客观上形成了欧美诸国对征信业监管弱化的历史渊源、制度惯例与市场基础。
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呈爆发式增长,全球经济与市场贸易在WTO架构下向一体化趋势渐进,市场交易的地域、国别阻隔被打破,传统的贸易市场壁垒崩溃,以及金融与经济发展和人们参与市场的关系日趋紧密,凸显出了全球市场对征信服务的巨量需求和持续依赖,彰显了征信服务对金融业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征信业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征信对社会、经济、金融,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与日俱深。这逐渐成就了征信业在社会、经济、金融中具有了较为特殊的功能作用。以美国为例,征信业的地位不夸张地说,甚至成为了“第二政府”,其服务范围已经不限于本国,而是辐射甚而影响到全球的经济、金融的运行秩序甚或方向。但与此同时,征信“双刃剑”的功效也逐渐显露:即在解决交易信息不对称,提示市场风险,引导资本流向,促进市场形成合理定价机制的同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其“权威公信力”误导市场,从而引发灾难性后果。
为了限制征信不利的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加强了对社会征信关系及其征信业进行法律规范。政府不再是袖手旁观的观众,而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对社会征信行为和征信机构的经营活动,以立法调整的形式介入干预。但总体而言,虽然有专门的法律规章体系对社会征信行为进行规范,有政府授权的执法机构专司监督管理职责,但因为执法力度偏弱,监管措施不力,因而未能发挥出法律规范的强制约束力和监管机构应有的社会管理效能。这也正是在最近十多年来,不论是在单个跨国大集团公司的造假丑闻或是业绩神话破灭中;还是在历次经济危情、金融风暴、债务危机中,总是能够看到征信业失职的恶行甚至是助纣为虐之魅影出没的原因所在。
笔者认为,欧美诸国对社会征信关系进行立法规范、调整的意志,是我国应当学习借鉴的,但其对征信业松懈的监管则是不宜效仿的。
二、中国当前的征信监管现状及其有效性讨论
(一)征信业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简述
征信这一“舶来品”登陆中国,若以开展实质业务的机构定义,最早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以中国银行为首的几家银行协商合作,在上海设立了会员制的“中国征信所”(1932年6月6日),该征信所受托专门为会员单位提供其客户的商业资信调查和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征信所设立后业务开展较快且提供信息的效果显著,经营持续到40年代中期。其后,在间隔四十多年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约十年的时期内,在中国人民银行主导下,国内以信用评级为主要形式,广泛地开展过征信服务。1998年后,因人行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等原因,国内的绝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在“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曾经历了十年的“冰封期”。在此期间,部分信用评级机构改弦更张或者注销倒闭。直至2008年,坚持下来的部分评级机构在人行的组织、指导下才又重新逐渐恢复了信用评级业务,但从业务范围看,主要局限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
1997年,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酝酿、建设限于金融行业内部使用的信贷信息共享系统———银行信贷信息登记咨询系统,从而迈出了我国征信建设数据化、电算化、系统化的第一步。至今,经过不断研究推进和多次升级换代,已经建成覆盖全国银行系统,可联网运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两个征信数据库(也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以下简称“两库”)。200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设立了中国征信中心,专门负责“两库”的研发、运行、维护、管理等职责。目前“两库”在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社会征信功能日益显著。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的征信业主要是因循两条线路发展的: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以公共征信的形式主导的“两库”建设与应用,主要侧重于金融信息的数据采集与共享,力图降低业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集中为银行业服务,同时也兼顾并正在扩大为政府的各项管理职能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二是民营为主的社会征信机构,以开展信用评级为主要形式,在有限的市场中开展征信业务。另外也有少量的专门进行信用信息调查、登记的民营征信机构,但主要是以某个城市为界,局限于较为狭小的地域范围开展征信业务,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相当有限。
(二)当前征信监管的有效性讨论
1. 市场现状。
如前所述,目前在国内市场中,以信用(资信)评估为名、专门从事信用评级(评分)同时也兼顾其他征信业务(信用信息登记、调查)的机构占据征信市场的主流,据统计,此类法人机构约有87家。这些机构均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取得了合法的法人机构营业执照,并按其不同的市场准入资格,分别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从事信用评级(评分)业务。评级的主要对象为发行企业债券或发行短期融资债券的企业法人,借款企业、担保机构等市场主体。
与上述征信机构并存于市场中,同时也在以不同方式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还有会计 (审计) 师事务所、财务咨询管理公司、资产(房产)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信用信息咨询(管理)服务公司、代理服务公司等五花八门的中介服务机构。这些机构虽然数量众多,但从事的信用信息业务主要集中在与其主业有关的信用信息收集、调查、加工和综合信息出售方面,严格意义上说,其所从事业务涉及了征信业务范围,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 这些机构均存在超范围经营之嫌。另外,以地下活动的方式,在市场中非法收集、出售个人或企业的有关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此外,中国征信中心主要针对金融行业收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国有征信机构,其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是与银行业务相关的信用信息的登记、咨询服务,包括企业法人和自然人的既往信用记录信息。
从现实的市场运行情况看,社会征信行为尽管在金融市场显得相对规整有序,但是在其他市场或行业,则因为无章可循而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
2. 监管格局。
目前在国内, 对信用信息的收集、保存、加工、处理、使用等, 并无法定的监督管理部门统一进行监管。而是以业务管辖权为依据实施条块分散管理, 但相关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运行规则、操作标准、管理规范等均缺失。以评级机构为例, 其在不同市场的评级资格均是由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认定的, 在相应市场的评级作业, 则服从相应管理部门的要求。目前, 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保监会均依据业务或市场管辖权, 分别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进行资格认定。国内只有极少数的评级机构同时具有上述四家管理机关的资格认定, 可以游刃于不同的市场开展业务, 而绝大多数评级机构则只具有人民银行认定的、只能进入信贷市场开展评级业务的资格。
而其他的政府管理部门则采取需要时才选择的管理措施,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资格进行临时性认证。
因此,目前国内对征信业的管理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管理标准千差万别,管理措施随意性强。这极不利于规范征信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对征信业缺乏权威、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资格认证制度,导致市场中征信机构鱼龙混杂,业务界线模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良莠掺杂,整体业务水平偏低,业务行为不规范,社会声誉不高,征信对社会、经济、金融的有益促进功能难以体现。三是画地为牢,人为形成市场壁垒障碍。目前对信用信息管理、存储,在国内是奉行行业管理的形式,由此形成了信用信息资源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掌控下的条块分散割据局面,而因为存在利益驱动和本位意识,致使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鸿沟。四是缺乏有效的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限制了征信机构的市场发展空间,削弱了征信业务在社会中普及与推广的动能。而就征信市场的监管现状看,似乎每个部门都在管,但其实是谁都不管。征信机构除了按普通法人企业登记注册时必须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报备外,其实并没有法定的行业主管机关。只是在要进入某个市场时,必须征得有管辖权的管理机关的认同(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市场的准入管辖,实际也是无法律根据的)。
因此,对征信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既无规范其行为的法规制度,又无经国家授权管辖的职能机关对其进行日常性管理,那么所谓管理的效能又何从体现呢?
3. 法律障碍。
从征信管理实践的历程看,自征信管理实施至今,时间跨度20多年,国家均未出台征信管理的成文上位法,仅是依靠各管理机关自行发布部门规章进行约束,致使征信管理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也就是说,与“依法行政”相比较,对征信业的管理,一直是在“无法行政”的状态下运行。这样的历史和现状,固然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有关,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征信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如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调整、规制,则不能保证征信业及其征信管理健康稳定的发展,也不能充分发挥征信的功能,使之作用于经济建设。我国征信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极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综上所述,征信市场乱局与征信管理难以到位,管理效力削弱的根本原因,源于长期缺失征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真空,导致了征信作为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却无从体现其专业性,也使其在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另一方面,由于多头管辖,政出多门,政策变化快且随意性强,造成机构无所适从,市场动荡不稳,因而对征信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很难突破的桎梏。同时,囿于上述两方面的掣肘牵制,也从客观上降低了征信管理的效能,极大的浪费了国家的行政管理资源和社会的人才资源。因此,正确的选择是:应当尽早结束现在由各管理机关长期依照不成文法(行政惯例)进行监管的格局,而代之以严谨的法律规范和法定的管理机构执法管理,方能利于对征信业和征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方能利于对征信监管需求、个人诉求、市场诉求等等诸方面的行政利益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进行有效调整。所以,应当努力突破征信立法的瓶颈,将征信立法作为刻不容缓的急切要务加以考虑解决。
三、征信监管机制的形成
所谓“机制”,原始涵义为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或专指由机器制造的物件,源自希腊文字。后被不同的领域广泛地引喻和应用于其研究,使机制一词的涵义有了发展变化,从普遍意义上讲,机制,是指构、征信市场、征信参与者之间,在法定的制度安排下,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和稳定的运行规律,并在相互作用下产生良性的社会功能。
通过上述讨论,应当不难看出,有效的征信监管机制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的要素:
一是专门的征信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代表政府实施管理的行为称为行政执法。在法制社会,只有依法行政,行政力才能具备合法性和权威性,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行政执法的效能。所以,立法规范、调整社会征信关系的问题亟须解决,否则,不论是什么管理机关对征信实施管理,均要遭遇“名不正则言不顺”的管理效能难以到位的尴尬处境。因此,建立并不断地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及其配套的管理规章,是有效实施征信监管的第一要素。
二是要明确依法履职的执法机关。前述言及征信多头管理的不利影响应当尽快消除。笔者认为,国务院原则上应当只指定唯一的政府机关,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征信行业的主管单位, 依法履行对征信业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这样既有利于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平衡与协调权利义务对等关系,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利益纠葛,又有利于统一制定征信业运行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以及长期发展的规划、目标, 从而促进征信业和征信市场规范、稳定的在社会中发挥其功能作用,最大限度的支持社会经济快速、稳健的跃进。所以,监管机关的地位法定,职能明确,是保证征信管理行之有效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是分层次设立的、有活力的社会征信机构。现代征信业务一般包括信用评级、信用评分、信用调查、信用登记。若以从事业务的种类来划分征信机构,则国内征信机构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上述业务,只是各有不同的侧重,但更多民营征信机构的主流业务是信用评级或信用评分。目前真正完全、规范地从事信用登记、调查的征信机构,在国内仅只中国征信中心一家。为何?原因很简单:欲专门从事信用登记或是信用调查业务,则在财力、人力、技术、设备、数据系统、信息来源、信息收集渠道,范围、信息的加工、存储、合法使用等等方面,都要相应得到持续的强力支撑,并且信息数据要有连续性、可比性、适用性。因此,一般的征信机构对此高难度的业务是不敢、也无能力问津的。所以, 就目前的市场态势看, 业已形成的在中国征信中心以公共征信的形式主导下, 各民营征信机构以信用评级或信用评分为主业的、有层次的征信市场格局, 为征信监管的实施奠定了客观的市场基础。但是如何整合、规范、运用这些征信资源,有效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任重道远。
四是市场主体的征信需求不断增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南宋诗人朱熹的名句来描述最近几年来从沉寂变为活跃甚至可称为“火暴”的征信市场需求状况,笔者认为是比较贴切的。市场主体对征信服务的持续需求,是征信市场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深化,征信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市场中要求交易信息公开透明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征信需求是一个无限的市场。这为征信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和长远的市场基础。但是,只有规范发展的征信业才能够刺激征信需求的不断增长,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有损于经济建设,给市场的征信需求造成负面损害。从市场现状看,在从正面鼓励征信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亟须解决征信行业规范发展的紧迫问题。
综上所述,因为存在着征信法律法规长期缺位,管理机关对征信监管的职责界限不清,缺乏权威的行业认证与管理,征信机构及其业务的定义模糊含混,政府职能管理部门间利益纠葛等原因,导致了目前征信管理效能低下,征信业运作不规范,征信市场无序发展的局面。
征信教育 篇5
大家之前应该看过一条消息:如果多次查询个人征信,很有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些朋友会对此产生误解:认为自己也不能多次查征信了,其实不然。
个人征信报告查询种类:
1、放贷机构查询:放贷前查询: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放贷后查询:了解风险,决定是否调额;
2、个人查询:每个人对自己的征信报告有知情权,若有逾期记录,小编建议朋友们及早处理。
3、法院和相关政府部门查询:依法查询,不展示在查询记录中。
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原因分为本人查询、信用卡审批、贷款审批、担保资格审查、异议查询等。一般来说,本人查询是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影响的。所以,在这里交广微贷易小编要提醒大家一定要定期查自己的征信报告。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上面已经说了比较常见的个人征信报告的查询种类,除了你自己,经过你授权的金融机构也可以查询你的征信情况,但是有一点大家要警惕:个人征信报告其实不经过你的授权也可以被查询,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你的个人信息可能已经被别人利用。“被贷款”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
什么是“被贷款”?“被贷款”就是指被他人假冒你的名义在银行办理了贷款。
大数据征信初探 篇6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征信;价值;挑战
一、 大数据与大数据征信
1. 什么是大数据。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的今天,我们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什么是大数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维基百科将大数据定义为“一种广义的数据集,因其体量巨大、复杂,传统数据处理方式不足以处理”。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认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国内有学者将大数据定义为“是指伴随着可作为处理对象的数据外延不断扩大,依靠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数据搜集、传输和处理模式的一种新型数据挖掘和应用模式”;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大数据界定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多种多样的定义为我们从不同视角理解大数据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无论如何界定,“多数定义都反映了那种不断增长的捕捉、聚合与处理数据的技术能力,而这个数据集在数量、速率与种类上持续扩大。换言之,现在,数据可以更快获取,有着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包含了以前做不到的新的观测和度量类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数据的几个基础特征:数据规模庞大、具有多样性、较高应用价值和较高的处理速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4V特征,即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直观的理解什么是大数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日益增长的数据中隐藏的价值,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
2. 什么是大数据征信。随着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征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数据征信主要通过对海量的、分散的、多样化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数据进行快速的收集、分析、挖掘,运用机器学习等模型算法多维度刻画信用主体的违约率和信用状况。大数据征信从其本质上来看是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征信活动中,突出强调的是处理数据的数量大、刻画信用的维度广、信用状况的动态呈现、交互性等特点,这些活动并未超出《征信业管理条例》中所界定的征信业务范围,本质上仍然是对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只不过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全新的视角来进行而已。
3. 大数据征信与传统征信。与传统征信相比,大数据征信呈现出与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相契合的诸多时代特点和印记。
(1)数据来源广泛。大数据征信的数据来源既包括交易、消费、支付等交易数据,也包括社交活动、网络行为、地理位置等交互数据,还包括通过可穿戴设备、RFID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获取的传感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可称之为网络大数据。“网络大数据有许多不同于自然科学数据的特点,包括多源异构、交互性、时效性、社会性、突发性和高噪声等,不断但非结构化数据多,而且数据的实时性强,大量数据都是随机动态产生”。与传统征信仅依靠信贷记录、公共信用信息等数据刻画信用主体信用状况不同,大数据征信基于网络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从多个维度刻画、描述信用主体的违约状况、人际关系等,丰富了传统信用评价的维度和深度。
(2)市场定位清晰。大数据征信作为传统征信的补充,主要针对的是央行征信系统无法覆盖的没有信用记录的人群。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截至2013年底,国内没有信用记录的人群达3.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3.7%;央行征信系统收录的8.39亿自然人中有5.18亿人没有信贷记录,这部分未被覆盖的人群也有融资需求。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较为快速、高效刻画这部分人群的信用状况,市场潜力巨大。
(3)应用场景多样化。与传统征信运用具有强相关性的信贷数据刻画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不同,大数据征信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机器学习等模型,对海量的弱相关性的互联网大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匹配、整合和挖掘,转换成信用数据,使得信用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基于大数据征信的这些优势和特点,沉淀了大量用户的电商、社交媒体、P2P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涉足大数据征信,运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来实现快速的身份识别、风险识别、反欺诈、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等,而这些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则进一步丰富了大数据征信的内容和结构。
四是技术高度复杂。大数据征信的应用是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基础的,需要在技术及研发上持续不断的投入。技术上看,由于大数据征信的数据源较为复杂,需要处理的变量远超传统征信模式,开发一套针对用户的信用评价系统通常需要经过数据收集、数据清洗、关联分析等环节,再由一套复杂的模型算法最终得出用户的信用报告或信用分,需要从事大数据征信的企业在大数据收集、分析、挖掘等技术上持续不断的投入。理论上看,由于互联网数据的多源异构性,发现、理解进而熟练运用互联网数据背后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机理以及互联网信息涌现的内在机制,使之服务于对信用主体的信用刻画中,确保信用刻画的准确性,还需要充分吸收、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又进一步加剧了大数据征信的复杂性。
此外,大数据征信不能仅仅强调数据的大,更重要的是强调数据的准,数据维度反映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关联度要强。由于互联网时代数据产生速度很快,很多数据都需要及时更新才能保证准确性,因此大数据征信要求对实时的数据进行实时的处理,才能保证信用结果的准确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如此巨量的互联网用户产生的数据也是巨量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支离破碎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并最终开发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技术投入、资金投入和管理投入,门槛较高。
二、 大数据征信的价值与意义
大数据征信在政策夹缝中快速发展,除了中国征信体系不健全等客观原因外,还与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紧密相关。从业务应用上看,一些大的征信公司、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大型电商平台等都将已经或者正在布局大数据征信,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芝麻信用、鹏远征信、前海征信、腾讯征信、宜信、京东金融等都已经或正在开发大数据征信产品,并不断扩展其产品的应用场景;从市场价值来看,大数据征信可以化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扩展交易范围,可以使用户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取多元化、可持续、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多样性的金融服务,享受公平信贷机会,有利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有利于个人通过融资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从应用场景上看,大数据征信的主要应用领域为互联网金融,除此之外,一些大的互联网征信公司如芝麻信用,通过与机场等第三方公共服务机构合作,将芝麻信用分用于快速通关等场景之中,大数据征信产品的全面应用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从可拓展性看,大数据征信除了应用于金融风险控制,还可用于客户画像、行为研究、产品跟踪、精准营销、企业内部治理优化等多个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可拓展性;从市场需求看,除了央行征信系统未覆盖的近3亿人群外,还有海量的企业信息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处理,形成企业信用档案,提高交易的透明度;从社会效应来看,大数据征信在控制市场风险、重塑市场信用体系方面具有积极的正面示范作用。
三、 大数据征信的发展应用
1. 大数据征信在国外的应用情况。在国外,政策层面,美、英、日、澳等国纷纷将发展大数据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实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加大数据基础设施研发、促进政府和公共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实践应用中,谷歌、EMC、惠普、IBM、微软、甲骨文、亚马逊、脸谱等企业很早就通过收购或自主研发等方式布局大数据发展,成为大数据技术的主要推动者,并快速推出大数据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为各领域、各行业应用大数据提供工具和解决方案。在征信领域,一方面传统的征信公司开始涉足大数据征信,充分利用自身的数据优势开发新的信用衍生服务,如Experian(益百利)开发出跨渠道身份识别引擎,布局投入研发社交关系数据,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与征信的关系;Equifax(艾克飞)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及收购行为布局大数据产品与服务;FICO(费埃哲)在传统FICO信用模型中引入社交媒体、电商、移动用户数据,提高了模型的用户区分度。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创业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走差异化道路,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用产品和服务。如ZestFinance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缺乏征信数据而只能接受高利贷的人群进行信用评估服务,采集了海量跟消费者信用弱相关的数据,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大数据分析模型进行信用评估,处理效率提高了近90%,模型性能提高了40%,相关贷款人的违约率降低了将近50%。总的来看,由于国外征信体系较为完善,大数据征信作为传统征信的补充,仅在市场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更多的是以提供征信增值服务的形式出现的。
2. 大数据征信在国内的应用情况。政策层面,我国政府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务院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顶层制度设计文件,将“互联网+”、“大数据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发展大数据征信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实践应用中,BAT、京东、宜信等公司也纷纷涉足大数据征信。2015年年初,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等8家企业做好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开启了个人征信市场化的大门。就征信领域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催生大数据征信在风控、消费金融及精准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各大互联网公司、电商平台及网贷公司纷纷搭建自己的信用评价模型,推出各种信用分,如芝麻信用的芝麻分、考拉征信的考拉分、前海征信的好信度、京东金融的白热度等等,在服务于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同时,力图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来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但总的来看,由于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市场的巨大需求和目前落后的征信体系形成较大反差,迫使企业利用科技和大数据的力量在征信与信用管理领域进行一次真正的创新,加之央行对个人征信市场开放的限制,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迅猛,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了大数据征信的快速发展。
四、 大数据征信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征信将在金融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数据征信在中国现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1. 大数据征信重构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准确性问题。大数据征信的数据主要来自互联网大数据、企业大数据、政府大数据和个人大数据等几大块,其中刻画个人信用的数据又主要来自互联网和个人提交的数据,包括身份数据、行为数据、社交数据、网上消费及交易数据等。如何科学确定信用评价的维度并赋予这些数据在各个维度中的权重决定着信用主体信用状况刻画的精准度,这也是大数据征信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所在。此外,准确刻画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除了要获取足够多的有价值的数据外,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文化背景、社情民意等因素,需要充分吸收利用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印证、丰富大数据信用评价模型,提高信用评价的准确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学界和业界形成良性的互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大数据征信的核心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个人隐私保护与信息利用关系到产业创新与隐私保护的协调问题,至关重要。从大数据征信的数据获取途径看,主要有自有平台累积数据、通过交易获取数据、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数据、用户自己提交数据、基于综合分析获得数据等。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技术、运作机制等因素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影响,如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数据交易过程中的匿名化处理、原始数据采集授权及二次加工使用授权、侵犯个人隐私的救济渠道等,这些都是大数据征信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3. 数据的所有权、控制权、收益权问题。由美国倡导并实践的数据开放运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共鸣。而英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数据权”的概念。数据承载着信息,信息蕴含着价值。数据权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数据价值的归属需要明确界定,由此引申出数据的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问题。由于大数据征信具有数据来源的多源性、技术处理的复杂性以及应用场景的广泛性等特点,在中国不完善的征信体系及特定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数据的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问题也尤为复杂。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不同途径获取的数据所有权归谁?二次加工、三次加工的数据所有权归谁?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个人是否有控制权?如何实现控制权?数据交易过程中,个人如何实现数据的收益权?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在现有法律及政策框架下作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
4. 政策及监管的不确定性问题。大数据征信作为传统征信的补充,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约束。但作为一种新兴的征信形式,大数据征信涉及问题的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这些法律法规规制的范围,特别是在数据的采集、加工、使用和交易方面,多数大数据征信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违法采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只不过是以一种不平等或隐蔽的方式来规避法律管制,如将获取个人信息与提供服务捆绑在一起,利用网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等弱点,使用复杂的免责条款来规避法律责任,使用流氓软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利用技术优势非法获取个人信息,非法交易个人信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手段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行的立法及监管措施的缺乏。随着隐私观念深入人心及互联网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全面深入,这些问题都将倒逼监管层出台更多措施来保护个人权利、规范行业发展,特别是近期央行拟发放个人征信牌照,即是对此做出的积极回应。
五、 结论
大数据征信作为一种新的征信技术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层面加大对大数据产业的支持、积极推进互联网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大数据征信将大有可为。与国外业已形成的较为完善的征信体系相比,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创新是主线,作为在征信领域的本土化创新,中国的大数据征信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引领征信发展的新潮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发展大数据征信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与适度监管,从构建和完善适应大数据征信的监管法律制度入手,做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大数据征信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真正使大数据征信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力器。
参考文献:
[1]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2014.
[3] 王忠.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隐私规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 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大数据:抓住机遇、保存价值,2014-5.
[5] 李国杰.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9).
作者简介:孔德超(1979-),男,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征信理论与实务、大数据征信。
央行开启个人征信市场 篇7
@邓一鸣 (蚂蚁金服芝麻信用副总经理) :这主要是针对2013年颁布的管理条例, 希望市场化后参与者都能合法合规, 这背后需要一些配套的机制和系统。比如:用户授权, 数据采集, 处理、产生报告、评级, 异议处理等等。对于一般企业而言, 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基础, 靠合作很难形成大的规模。
@俞吴杰 (蚂蚁金服首席信用数据科学家) :互联网发展给个人征信行业带来了跳跃式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活动的普及, 用户各类行为数据的获取会变得更为容易、及时和全面。因此, 相比传统征信行业, 互联网征信数据涉及范围更广, 种类更多, 实效性更强。但整体而言, 个人征信还在起步阶段, 相关法律法规也正在逐步健全。
@OB叔 (普通网友) :个人感觉, 监管不是鼓励市场行为, 这不像是支付机构已经太多, 需要监管。目前, 信用市场需要鼓励, 共建诚信社会。监管应该更关注用户的反应, 要注重用户隐私和信用这把双刃剑。
如何维护个人征信权益 篇8
随着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日趋完善, 信用记录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办理信用卡、贷款买房买车, 无一不需要一个良好的征信记录。正因为征信记录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 伴随而来的个人征信权益方面的投诉及诉讼也日渐增多。那么个人在征信活动中都有哪些权益, 以及如何维护这些权益呢?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征信活动中的个人权益
案例:太原市民小张在办理信用卡时遭到了银行的拒绝, 原来银行查询他的个人信用报告后发现:贷款明细信息栏目下有一笔3万多元的上海某银行发放的助学贷款, 并且此笔贷款有多次逾期记录, 不符合银行的办卡条件。小张感到非常冤枉, 他从未去过上海, 更别说办理助学贷款了。于是他来到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征信管理部门申诉, 工作人员为小张查询了信用报告后, 在个人征信异议处理子系统中给小张进行了异议登记, 上海某银行在看到转来的异议申请后通过核查发现, 是由于上报数据出错导致贷款展示在小张名下, 小张确实没有在该行办理过助学贷款。于是该银行在10个工作日内删除了错误的数据, 小张信用报告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顺利办到了信用卡。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小张在征信活动中有以下权利:一是知情权。知情权是对自己本人信用资料的知情权。即个人有权了解征信机构收集、保有的信用资料的内容、性质、使用目的和利用者的姓名。当自己的就业、信用申请等被拒绝时, 个人也有权知悉被拒绝的理由以及作成信用报告的机关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另外, 个人也有权直接得到一份自己的信用报告及其副本。小张在办理信用卡被拒绝后, 通过查询信用报告了解了事情的来胧去脉, 知晓了自己的哪些信息被哪家机构采集了, 并得到了一份自己的信用报告, 享有了全部的知情权。二是同意权。征信机构收集个人的信用资料, 必须征得个人的同意, 这种同意原则上必须是书面。个人的同意表明了个人与征信机构契约关系的形成, 征信机构必须公正、合理地收集个人的信用资料。征信机构收集、提供该信用资料的目的也必须征得个人的同意, 如果个人不予同意, 征信机构则要明确告知不予同意的后果。同时商业银行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也需要本人书面授权。比如在申办信用卡时, 信用卡申领表上已明确告知会将信用卡相关信息报送至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且发卡银行会对客户的个人信用报告进行查询, 客户签字就表明已经同意授权。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下列业务, 可以向个人信用数据库查询个人信用报告: (1) 审核个人贷款申请的。 (2) 审核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的。 (3) 审核个人作为担保人的。 (4) 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的。 (5) 受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 需要查询其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的。除第 (4) 项规定之外, 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应当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书面授权可以通过在贷款、贷记卡、准贷记卡以及担保申请书中增加相应条款取得。三是异议权。异议权是被征集的对象发现自己被征集的信息与实际信息有误, 可以向商业银行或人民银行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维护个人正当的权益, 促使征集机构征集信息的真实、有效。案例中可见小张发现自己的信用报告与实际不符以后, 向人民银行提出了异议申请并最终得到了解决, 这就是个人征信异议权的集中体现。四是投诉权。投诉权是被征集的对象对征集机构征集自己的信息发生泄密或因信息不实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时, 向有关机关寻求保护和救济的一种行为。案例中如果小张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小张可以到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投诉, 或者到法院提起诉讼。只有正确使用了投诉权, 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的正当权益。
二、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征信权益
1. 加强征信宣传, 切实保证个人知情权和同意权。
个人如何知道自己的什么信息被哪家征信机构采集了、哪些人查询了自己的信用信息 (信用报告) 。目前, 个人仅需凭有效身份证件即可来人民银行免费查询并打印自己的信用报告。通过信用报告就可以全面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同时, 加大征信宣传的力度, 在个人办理信贷业务时, 即告知客户此项信贷业务的有关情况将报送至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同时取得客户的书面同意。
2. 提高征信服务质量, 维护个人征信异议权和投诉权。
自己的信用报告是否准确、信息搞错了怎么办?通过小张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对个人信用报告有异议, 可以到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进行异议登记, 人民银行总行征信中心会把异议申请转达给相关业务发生行进行核实处理。如果异议申请属实, 业务发生行将按照实际情况对错误数据进行纠改。这里要注意的是, 本着谁的业务谁负责的原则, 数据纠改的权力在各大银行, 人民银行只是负责数据的汇集、整理和展示, 并没有权力修改信用报告。所以从效率优先的角度来讲, 对信用报告中的某条信息有异议, 直接去业务发生行或数据报送行处理更为直接有效, 可以省去不少中间环节。当然, 涉及到业务发生行在外地的情况, 在居住地的人民银行进行处理, 则会方便得多。如果业务发生行明知数据有错而不主动进行纠改, 个人可以到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投诉。或者发现有商业银行非法查询自己信用报告的, 都可以到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投诉。个人对异议处理结果仍不满意的, 或者认为个人信用信息被非法泄露的, 也可以通过司法手段来进行解决。
3. 明确征信内容和信息采集范围, 真正保护公众隐私。
个人征信系统中对于个人信息的采集主要包括身份信息、信用交易信息、非银行信 (息。一些信息比如:信息主体的民族、家庭出身、身体形态、疾病和病史、收入数额、存款、不动产、纳税数额等个人信息应有明确规定不得纳入采集范围;这样有利于保护信息主体的多项隐私权, 防范个别征信机构滥用征信权力, 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如何解决个人行使征信异议权中的难点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发现有个别征信疑难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这里重点讲两种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间客式交易导致逾期记录的处理方法和虚假贷款和信用卡及其逾期记录的处理方法。
1.间客式交易又称托盘式交易, 是在2003年较流行的一种汽车消费贷款方式, 即贷款银行不直接面对借款人, 而是由汽车经销商按月代为收取贷款, 再转交贷款银行。这种信贷方式的弊端在个人征信系统上线后逐渐暴露了出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接到了大量客户异议申请, 均反映在信用报告中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项目产生了多期逾期还款记录, 甚至有的至今尚未结清, 客户均表示早已按月将按揭款交给了汽车经销商, 而经销商没有按时还给银行。其中涉及部分汽车经营商已停止经营, 个别经销商被判刑, 很难找到对客户的逾期记录负责的具体人员。此类型异议的难点在于银行称自身无责任, 没有为客户修改逾期记录的依据。此类情况的解决办法是:如果客户能出具每月按时还款给经销商的收据, 建议他通过起诉经销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要求法院认定逾期责任在经销商。业务发生行在有了法院判决后也将有据可依, 删除逾期记录就比较顺利。如果客户不能证明按时还款给经销商, 一般建议其通过“个人声明”的方式来处理, 即在信用报告中附加上自己的一段话来解释逾期的缘由。
2.虚假贷款、信用卡, 是指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冒用当事人的身份办理的信贷业务。它的存在, 会对当事人的信用状况造成严重的威胁。当事人很可能会因为虚假贷款额度过大被银行以负债过高为由拒贷, 也可能被虚假贷款和信用卡产生的逾期记录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实际操作中, 多数虚假贷款、信用卡的认定只能依靠业务发生行自身的调查取证。出于一些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调查结果往往含糊其词, 或干脆不予承认, 这种情况下异议申请人想通过正常的异议处理渠道删除数据是非常困难的。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只能尽量督促业务发生行解决问题, 但若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 我们一般建议客户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法院的判决来认定贷款和信用卡是否为虚假。如能被法院认定为虚假业务, 信用报告中相关记录的删除则会顺理成章。
总之, 个人征信权益保护工作, 关系着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着征信体系建设的成败。《征信业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实施, 一定会为征信活动中的个人权益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 大大促进征信体系建设的进程, 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征信前沿问题研究编写组.征信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慕晓丰.个人信用征信中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征信, 2010 (1)
搞好征信工作防范信用风险 篇9
一、征信工作的实质
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瞬息万变,各种风险包括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市场风险等都有可能发生,对企业经营威胁很大。为预防、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风险,增加投资、经营的安全性,经营管理部门在决策之前,一般都希望了解交往对象的信用资料、信用程度等底细。而这些信用资料的有效提供,需要征信工作来完成。
“征信”一词,从字面上理解,是“证实信用”的意思,也可理解为“信用调查”或“信用分析”。现代征信观念的提出,较早源于1910年美国银行家柏斯特提出的“4C”观念,他认为,某个人或组织的信用程度取决于其品格、经营能力、资本与担保品。1943年另一位美国银行家吉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C”———经营环境,认为原有“4C”尚不够,经营环境对企业的信用有很大影响。1945年由美国银行界组织的征信协会又将“5C”归纳成“3F”,即个人因素、财务因素、经济因素等三大因素。1955年美国银行家德克认为,现代企业讲究管理,个人因素范围太窄,应将个人因素修正为管理因素,因此,现代的“3F”就成为“管理因素、财务因素、经济因素”。而征信工作就是根据管理因素、财务因素、经济因素来评定某个人、企业、银行的信用程度。与之相适应,从调查主体出发,征信工作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银行方面的征信工作,站在债权人的立场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分析)及其流动性(流动性分析)和安全性(安全性分析)。第二类是证券市场或民间方面的征信工作,站在投资者的立场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投资分析)及其收益性(收益性分析)。第三类是企业家本身的征信工作,有经营者本身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分析),分析企业的经济性和效率(效率分析)。上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市场风险。在发达国家,征信事业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其操作相对完善。据资料,1803年第一家征信所在英国成立,1869年美国第一家征信所在纽约市成立,当时英国与美国最先成立的征信所都着重于消费者信用,由零售商通过征信所交换主顾的信用资料,以防止信用不好的顾客欠账不还。而现代征信所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即建立授信制度,协助工商业的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世界约有2500多家征信所,而95%以上在美国。美国每平均2500人的市镇,就有一家征信机构,设在纽约的邓布拉斯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征信组织,其分支机构遍及全美各地,有140个分所和7万个市乡镇通讯处,以及在加拿大有18个分所,并在全世界广设代理机构。日本是亚洲征信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最著名的“帝国与信所”,拥有全国分支机构61处,每年处理案件在60万件以上。可以说,征信业的发展对发达国家经济成长功不可没。我国征信事业发展相对落后,除上海、广州一些发达地区外,专门从事征信工作的机构并不多见,服务面很窄,且机构之间普遍缺少联系。由于缺乏强大的、公信度高的征信工作系统,人们很难获得准确、全面、相关的信用资料,使得不法分子屡骗屡得,屡得屡骗,经营者要冒很大的信用风险。2009年10月,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征信机构行为,促进征信事业的发展,我国国务院公布了《征信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
二、征信工作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任何个人或组织的社会交往与业务往来,要以诚实、信用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个体与团体的利益将无法保障,正如一位企业家所喻:“一座大厦,有好的基础,才能巍然屹立,公司有了好的信誉,才能不断发展”。征信工作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资讯服务、管理工作和监管手段,其目的与意义不仅在于及时准确地为各界提供所需信用资料,确保工商企业投资经营的安全,同时还在于有助国家或地区信用制度的推行、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 优化个人与组织的素质,使其适应现代信用社会发展要求。
健康的征信工作,能够促使个人或组织主动和被动地迎合征信工作需要,在观念上不断更新,树立珍惜信誉、重视形象、立足于长远、不急功近利、重合同、守信誉、讲求道德、遵纪守法的观念,在行动上严格自律,不投机取巧,言必信,行必果。使个人或组织的理念与行为建立在透明、真诚、真实、彼此尊重、精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而非弄虚作假、欺骗他人、坑害公众上,以信为本赢得公众的好感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辅助事业的成功。
2. 优化社会环境,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良好氛围。
一是优化社会互动环境。社会互动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搞好征信工作,将有助于将公证、透明、信誉、互惠引入社会互动,净化社会风气,使人人互信互助。二是优化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征信工作,用真实可靠的信用资料帮助人们摆脱社会交往的孤独、隔阂、恐惧、忧虑,满足人们交往安全的心理需要,为社会提供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氛围。三是优化社会政治环境。征信工作使政治事务更趋“民主、公开、公正、透明”,使政府工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更加务实、廉洁和高效。四是优化社会经济环境。征信工作能够沟通社会各部门、各团体之间的联系,促使他们齐心协力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与义务,按规章按制度按法律办事,改善经济条件,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消除经济环境中薄弱、落后部分,有力地支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 有利于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与推行,促进信用经济发展。
征信工作不仅是信用制度建立和推行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内容。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商业往来或是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现金交易将逐步退出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信用交易,如投资信用、公开市场信用、农业信用、商业信用、消费者信用、再贷款信用等等。由于信用交易是以现在的价值来交换未来付款的承诺,买方或借款人的承诺到期是否兑现,需要法律制度及资金、信用如买方或借款人的品格、所经营业务状况及趋势、行业发展、财务情形及展望、抵押品等来作保障,因此信用交易必须建立在现代商业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发达的征信系统,搞好征信工作,通过广布我国各省、区、市(县)、乡(镇)的征信机构及其网络,为经营者提供所需的完备信用资料,将有助于信用制度的推行和租赁方式的运用,大大减少商业往来的信用风险,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率。
三、加强我国征信工作
1. 养成重视征信的意识。
征信业的发展与信用制度的建立、推行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在社会公众中加强诚信意识建设十分必要。各部门要加强全员诚信教育,使之养成“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以诚求信,无信不立;“诚信”不仅关系个人,且关系整个社会;不是不能管、没人管的;而是可以加以防范、监督的;不是别人模糊不清的,而是别人还可以清晰测量的;力求公众在法定的范围内积极配合征信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信用资料,尽一个公民或组织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 建立健全征信机构。
征信工作需要合法的征信机构来完成,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征信机构设立及其工作要点是:(1)建立金融征信机构。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内设立信用调查部门,从事征信工作。现代金融机构的征信工作,其主要任务包括三大方面:第一,搜集、整理、分析及保管各种关于各类顾客的信用情报及资料,以供放款部门之用。第二,对于顾客的询问,提供各种信用情报及资料,作为企业经营的参考。第三,提供培养干部的场所,作为担任放款的基础。以美国最具规模的银行为例,征信单位主要可分为下列几个组织:财务分析组。主要工作是检讨各种财务报表及办理信用分析。由于金融机构的征信工作主要是注重企业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所以对于财务各报表作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财务各报表是否真实可信;对于各公司提出的报表,要从银行的角度,对其应收款项与存货等科目进行分析,确保其流动性和安全性。信用调查组。主要工作是分析由第一线放款经办人与客户的面谈资料或由顾客直接送来的书面材料;分析由银行调查的同业对象及其顾客以及民间征信所交换得来的信用情报。信用咨询组。主要工作是应付来自银行外面的查询提供所需的信用情报,进行情报交换。信用调查档案组。主要工作是整理、保管及更新各种信用调查卷宗。(2)建立民间征信所。民间征信工作侧重于投资分析或企业财务的收益性分析。民间征信机构及其服务对象包括工商机构和政府部门,主要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公司行号及工商个人的调查服务,包括接受世界各国厂商委托,调查国内厂商的信用;接受国内从事国际贸易的厂商委托,调查国外业务往来厂商的信用;接受金融机构或公、民营企业委托,调查省区内厂商的信用,内容涉及公司的行号名称,公司、工厂及分支机构的地址、电话,创立日期及组织形式,资本额(资本变更及股数),主要股东及股数金额,负责人的能力及信用,主要营业项目,最近营业概况,国内外往来主要客户,资本结构及净值,主要设备,员工人数,周转情形,银行往来,现况与展望等等。民间征信机构一般可分为以下几大部门:报告部门。主要由经过训练的专门报告员对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写成书面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经营者的经历、企业的沿革、经营的方法、附属的事业、财务情况、营业情形、银行关系、经营位置、企业规模等。征信编辑部门。这一部门是将报告部门调查所得的资料及报告加以整理,分别就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各公司的人格、能力、经营状况进行信用分级,用数据及文字表示其资力的估计和综合信用估计,汇编成征信录,送交订户参考。国外部。根据设在国外的联络处送来的信用调查情报资料,编辑成与国内厂商有来往的外国进出口商号信用调查报告,提供国内进出口商订阅参考。尤其注重对一些主要贸易地区或国家厂商的征信调查工作(如资本与付款情形等),编辑相应的征信手册。城市服务部。专门调查与分析城市、乡镇及各省的财务状况,为投资者服务。如对于公债经纪人、银行、信托公司及保险公司的订户,提供各省市发行的公债等的信用情报,以作为决定投资的基础资料。商务索款组。专为订户服务回收商务上应收款项或票据,对于过期的催收款项或恶意的延滞款项,由公司所属专门律师负责设法追回。企业情报组。对报告员或通讯员探访农工商业者、银行家、经纪人以及家庭主妇得来的信用情报资料和其他方面得来的关于商品的分配、销售以及消费的情报加以分析,作为各种经济研究及企业统计的资料,供订户参考。会报部。编辑出版各种月刊、周刊、统计、年报等各种刊物。(3)建立企业征信机构。企业通过利用自己的调查人员,一方面对企业本身进行经营分析,研究过去、现在的经营状况,以决定企业未来销售额、购买或生产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纯收益额、固定资产增加额、资金的其他需要量、资金的其他来源等的预算、计划和经营方针。另一方面时常与银行或各同行合作,对其应收款项的对象从事正确而迅速的信用调查,作为业务上的参考。(4)建立个人档案所。由法定机构调查个人的品性与能力,包括:记录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住址、职业、所得等,作为用工、任用、信贷放款的参考。
3. 提高征信机构及其征信内容的“公信力”。
征信机构是专门开展信用调查分析的组织机构,因此在组织上和工作内容上都要保证其正规性、权威性,有很高的公信力。征信工作的公信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征信工作的个人或组织被公众所信赖的程度,二是从事征信工作的个人、组织提供资讯内容的可信度。为确保这一点,从事征信工作组织本身必须是合法的、专业的、信誉高、可靠性大、权威性强的组织,如国家工商管理局、公安局、档案局、人民银行所属的征信部门,或国家专设的征信部门等,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受到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和能力,提供的信息资料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准确可信。
4. 加强征信机构业务联系。
打击信用犯罪,需要征信部门的通力合作,孤立封闭系统的独立运作,将无助于有效打击。因此征信部门要结网共建,彼此交流分享信息,提高征信资料的利用程度,降低征信成本,增进征信打击犯罪的实效。如美国银行界征信工作的联系,已由过去严守秘密的时代转变为相互信赖的关系,以彼此提携来共同提防诈骗行为,迅速交换详实可靠的信用情报资料,节省往返调查时间和费用,若一旦某企业有退票或其他不法行为发生,应立即通告各银行调查员,使诈骗、背信者不能立足于现代信用社会之中。
5. 建章立制规范征信工作。
征信工作不是一般资料信息的随意收发,它必须做到迅速、准确、安全、有效。这就要求征信工作必须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征信工作制度、规章、准则,对征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调节、约束、监督、管理。其次要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如《征信法》等,强制征信机构按合法的程序、途径行事。再次要加强对征信工作的监督,严管征信业资格审查,确保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6. 加强社会各界反失信联动。
工商管理机构、公安部门等要严格执法,企业要定期组织财务、稽核、业务会计等综合力量对个人、企业、银行进行信用度专项检查和测评,新闻媒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不诚信的行为进行揭露、曝光。通过各部门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违反信用道德行为,对诈骗失信行为进行处罚,或移交司法机关,决不姑息迁就,并通过合法的途径在一定区域内上网通报等等。这样,既能打击违反信用者,又能对一些想作案者起到警示作用。
总之,发达的征信工作,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日趋完善、成熟与稳健的标志。我国全社会只有对征信工作有一个全面、根本的认识,并积极推进社会征信工作的开展,我们个人、团体及社会的利益才有全面的保障,经济社会活动才得以健康、有序、高效、持续地发展。
摘要:“征信”即信用调查分析。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其发展需要征信工作的支持。我国征信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健全征信机构, 建章立制加强征信规范, 提高征信质量与公信度, 加强征信机构联动互助。
关键词:风险,征信,信用,公信
参考文献
[1].王德馨, 江显新著.市场学 (无出版社与年号)
[2].朱毅峰, 吴晶妹.信用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启阳.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大连日报, 2006.3.27
央行将加强个人征信信息保护 篇10
近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商业银行征信工作座谈会上透露,《征信业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实施,并称将要加强个人征信信息保护,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评级也将展开。
潘功胜表示,《征信业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征信业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央行将配合《条例》,出台相关配套制度。但是最近以来,关于银行误录客户征信信息、银行违规查询客户征信报告的案例不断爆发。对于加强个人征信信息保护,央行将通过现场、非现场检查加强个人征信信息保护工作。商业银行要更加重视征信信息内控机制、授权体系等建设,加强征信用户管理和征信从业人员管理。
此外,有消息称,目前部分金融机构都存在违规查询客户信息的问题,以往只罚款3万元,新条例将大大提高罚款额度。
征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征信系统 体系建设 制度设计征信机制
1、征信体系建设概述
1.1、征信的概念
征信的广义含义是指了解、调查、验证他人的信用;狭义含义是指征信机构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信用方面的调查、验证并开具信用报告的行为。在本文所论述的观点中,研究的是征信在狭义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征信指的是征信机构对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机构在信用方面信息的采集、分析和整理,并且以此对外界提供信息查询、信用评估等方面的服务,用来帮助客户控制信用风险和判断价值,从而更好的进行管理活动,进行下一步的交易。
征信的功能体现在了解、调查、验证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活动真实情况,对此进行信用等级评价,让赊销或信贷过程中的授信方可以更充分地知道受信方的资产状况及还债能力,促使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经济市场正常经营运转。
1.2、征信的目的
是通过对征信对象的调研和审查分析,对其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价,掌握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机构相关的资信状况、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各方面信息,为授信方提供相关决策的帮助,减低授信方的风险,约束征信市场交易,强化各方意识,加强信用管理。生活中很多交易双方的信息都不能很好的被掌握,容易产生失信的行为让恶劣的信息流入市场。
征信工作的开展就是要克服在交易过程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尽可能的提供交易主体的信用能力和隐藏的不利行为,最大限度的防范及避免出现失信行为。
2、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问题及举措
目前我国征信体系还是以公共征信体系为主,民营的征信市场规模偏小,不能更好的适应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第一,征信行业的规模较小,征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第二,征信的产品种类单一,市场需求不足;第三,征信行业缺少法律制约和机构监管,企业的经营散漫;第四,征信机构不具备完整的数据库,不能建成规模效应,不能达到信息共享。第五,征信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小,数量少,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经验不丰富。征信体系的建设过程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2.1、征信法律不够健全
征信的相关管理没有健全的法律监督,导致征信行业的运行无法可依,企业和个人的征信都直接涉及到隐私或商业机密等敏感的问题,只要依靠法律的约束才能保证征信体系更安全、更优质的提供保障服务。
中国的征信立法工作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快征信数据的公开透明化,不能依旧延续政府部门对信用信息完全垄断的做法,要公开并且共享征信数据,降低征信机构资源成本;第二,要尽快完善保护隐私权的立法,不仅要对个人或企业进行隐私保护,还要令征信机构采集录入信息时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加强约束能力和规范力度,通过失信惩戒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对不守信的个人或机构进行严惩,让违法违纪行为的个人或机构付出代价。
2.2、征信体系缺乏全国性统筹
征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工程,体系的建设牵连甚广,涵盖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包括道德、法律、服务、管理、信息、市场等诸多方面,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建设才能保证体系建设的安全性。但目前我国政府并没有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起到足够的作用,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组织成立征信管理局,专门负责管理和指导社会各个征信机构的体系建设,但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只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职能机构,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所以很难在国务院各个部委之间与各省、市、自治县(区)之间起到指导统筹的作用。各个地区之间的政府机构也是按照各自的方案进行工作部署,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与其他省市进行协调兼顾,造成重复建设或多头建设。
银行、税务、工商、公安、海关、法院、药检、质检等多个部门都有自己特殊的“征信系统”,这些职能部门更直接的掌握着各个相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但是他们之间却是呈现相互封闭的状态,并没有实现数据共享,信息透明,这将大大降低信用的使用效率,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3、征信行业缺乏正确的监管
我国的信用制度基础相对薄弱,法律制度的建设不是十分健全,监管制度也存在很大的缺陷,造成政府对社会上的征信行业监管不力。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市场上出现各种征信服务的中介组织,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严格的遏制,企业的准入和退出程序机制也不健全,对信用监控行为起不到任何作用;第二,政府对征信行业进行不恰当的干预,各个征信机构即使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经常会出现政府过多干预,甚至有时大包大揽的现象。政府虽然是相关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但是一定要在具体的实施中做到“职”“责”分开,这样才能让征信机构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性。
3、结语
我国征信系统的建设应当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以投资者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路线,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制度,促使公共征信系统和私营征信系统和谐并存的发展趋势。中国人民银行要严格执行总体指导,控制总体建设,负责组织征信法律的建成和完善,推动征信体制的有效实施,为企业和个人更好的提供信用查询服务,公开信用信息,促使市场运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贺研.从世界经验看我国征信业的发展模式[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03).
[2]蒋伟民.推进我国征信业科学发展的若干建议[J].浙江金融,2005(06).
[3]任兴洲.从中国征信业发展历程看未来模式选择[J].广东经济,2005(05).
[4]刘秀林,冯彦明.发展征信业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0).
个人征信市场成香饽饽 篇12
此后,其他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杀入个人征信领域。如浦发、广发等银行系企业推出基于银行账户的信用分,以中国电信为代表的电信系也推出了“甜橙信用”。
跟信用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个人征信市场混乱,征信服务也不完善,无统一的信息获取、评判标准,各个企业各自为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信用标准体系。如芝麻信用基于阿里的电商生态,腾讯信用基于其社交产品,标准不一,应用各异。同一个人的信用状况会因为使用不同的支付产品而表现出差异。
所以,上述的8家入选机构至今还未正式获牌,这也表明监管机构对于正式放开个人征信领域还存在疑虑。
基于此,2016年5月27日,央行征信管理局向各大征信机构下发《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草稿)》(以下简称《草稿》),对信息采集、信用使用以及征信产品进行规范。
在此之前,征信领域一直是央行征信唱主角,基于互联网背景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做配角的局面,《草稿》的出台以及个人征信牌照的发放,将较大程度地改变这一局面。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陆续推出基于银行账户的征信评分体系,有迎头跟进的势头,这也势必改变个人征信领域的整体格局。
银行做个人征信有天然的优势。一是相比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银行基于客户账户做征信更方便,这是因为客户围绕银行账户从事的经济行为更集中,比如存款、贷款、信用卡使用、还款、缴纳水电费等,都会在银行系统内留下数据,银行收集这些数据很容易,以此做信用评分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