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征信体系

2024-10-23

金融征信体系(共12篇)

金融征信体系 篇1

1 引言

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7月22日公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并正式启动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程序。2013年10月28日起,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提升征信水平, 开始面向江苏、北京、广东等9省 (市) 开展试点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服务工作, 这也预示着征信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的现实必要性。但是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信贷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从而增加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由于这一风险的增加且对贷款人的影响极大, 导致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通过降低授信额度或提高贷款利率等手段来降低自身的预期损失。然而这一策略并不能消除不完善的信用体系给消费金融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 消费金融公司以提供快捷、无担保的贷款为优势, 所以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消费金融公司选择不贷款, 不仅会将自身的经营带入困境, 还会影响整个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如果消费金融公司只为追求获取利润, 盲目地进行贷款发放而忽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个人信用状况, 不仅不利于公司的持续经营, 还会对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因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是无需担保的, 完全依靠个人信用, 但由于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残缺, 在消费者向消费金融公司借贷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囚徒困境”的博弈问题。

西方学者对消费金融和征信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早。Akerlof[1]最早提出了逆向选择的概念, 并认为信用市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存在信息不对称。Stiglitz和Weiss[2]分析了由于在信贷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对信贷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Klein[3]的研究表明通过非价格机制约束借款人的行为可以有效预防借款人的投机主义。Jappelli和Pagano[4]给出了征信体系作用的总结, 其作用主要包括:使得贷款人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约束借款人的行为, 同时督促借款人自我约束;可以降低获取个人征信信息的成本。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对消费金融和征信体系进行研究, 张中华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讨论了消费金融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朱信凯对非正规金融在消费信贷约束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艾洪德和蔡志刚借鉴发达国家的征信制度建设, 期盼对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所指导。林平探讨了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 并指出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应由国家主导。蒋海认为由于信贷活动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策略, 使得信用道德风险和信用市场风险一直存在于信贷活动中, 且影响深远。郭志俊和吴椒军讨论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法律制度建设。蒋致远和朱明军从征信体系建设的角度剖析我国消费金融, 探讨实现消费金融扩大内需的目的。个人信用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基石, 本文试图将消费金融借贷双方的信贷活动分为授信决策和贷款归还决策两个阶段, 运用完全静态博弈模型和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对消费金融个人征信进行博弈分析, 以期探究降低消费信贷市场违约风险的有效途径, 对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 模型建立

消费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是影响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消费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可在授信人之间采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消费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严重程度与个人征信的需求成正相关关系。在贷款者与借款者的博弈过程中, 影响参与人最优策略的关键因素是信息结构。本文构建贷款者与借款者之间信贷活动博弈模型, 旨在探讨个人征信体系的引入对借贷双方信贷活动的影响, 在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同时, 缩小借款人的欺诈活动空间, 为借贷双方提供互利共赢的信贷策略。对博弈模型分别从授信决策和贷款归还两个阶段进行。

2.1 授信决策阶段

2.1.1 授信决策阶段的博弈模型

在消费金融公司与借款者的一次性借贷博弈中, 局中人消费金融公司和借款人在交易活动中的策略集合分别为{贷款, 不贷}、{守约, 违约}。在第一阶段金融公司首先进行决策, 若此时金融公司拒绝借款人的贷款申请, 此时博弈结束;若接受借款者的贷款申请, 博弈进入到第二阶段, 进入到借款者决策阶段。如果借款者选取守约策略, 借款人获得提前消费机会的同时, 金融公司也可以获得贷款的全部利息收入, 设此时贷款者和借款者的收益分别为V1、U1 (V1>0, U1>0) 。如果借款者选择违约, 消费者在获得提前消费机会的同时, 还占有贷款资金, 金融公司则损失借出的全部或部分本息, 设此时金融公司的收益为-V2 (V2>0) , 借款人的收益为U2 (U2>0) 。消费金融公司和借款者授信决策阶段的博弈模型如图1所示。

对上述博弈模型运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 首先求解模型的第二阶段, 若金融公司选择发放贷款, 借款者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违约 () 。再回到模型的第一阶段, 借款者做出的还款承诺只是一纸空文, 在借款人采取违约策略的同时, 由于金融公司是理性的, 因此消费金融公司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发放贷款 () 。所以, 此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消费金融公司不贷, 借款人违约}, 即借贷双方的信贷交易活动以失败告终, 局中人陷入“囚徒困境”。

假设金融公司和多个借款人进行信贷活动, 在此博弈模型中可以进行如下分类:设在借款者群体中选择守约策略的称为“非理性借款人”其比例为, 剩下的借款人都选择违约策略, 称为“理性借款人”, 其比例为, 同理在金融公司群体中选择贷款策略的称为“非理性贷款人”, 所占比例为, 剩下的贷款人都选择不贷款, 称为“理性贷款人”, 其比例为, 于是有:

“非理性借款者”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可用如下动态微分方程表示:

2.1.2 授信决策阶段的博弈模型分析

2.2 贷款归还阶段

2.2.1 贷款归还阶段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将个人征信体系引入到消费信贷活动中, 使得贷款双方的信息公开透明化和最大化, 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 为消费信贷活动提供一个重复博弈的市场环境。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中, 从贷款者对借款者的借款活动进行监督这一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借款者的策略集合为{守约、违约}, 贷款者的策略集合为{监督、不监督}。下面假设:

假设1:当贷款者不监督, 借款者守约时, 双方的收益分别为X1、Y1 (X1>0, Y1>0) ;

假设2:当贷款者不监督, 借款者违约时, 借款者将获得所有贷款, 贷款者会失去全部或部分本息收入X2, 此时双方的收益分别为-X2、Y2 (X2>0, Y2>0) ;

假设4:当贷款者监督, 借款者违约时, 贷款者在收回全部或部分的贷款的同时, 对借款人处以相应的罚息, 此时贷款者的收益为, 借款者的收益为。

设贷款者监督的概率为P, 借款者守约的概率为q。求解上述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1) 贷款者的期望收益为:

(2) 借款者的期望收益为:

2.2.2 贷款归还阶段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

2.2.3 贷款归还阶段的无限重复博弈模型

由于经济活动中交易并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多次重复的, 所以重复博弈中的单个博弈存在时间间隔, 需要在各博弈阶段考虑贴现因子 , 由无名氏理论可知, 贴现因子反映了博弈模型局中人的耐心程度。

先看贷款者的情况, 贷款者在各阶段收益之和为:

要使得贷款者的收益向量优于单阶段均衡收益之和, 即有:

再看借款者的情况, 借款者在各阶段收益之和为:

要使得借款者的收益向量优于单阶段均衡收益之和, 即有:

要使 (8) 、 (9) 两式同时成立, 应满足:

则双方决策人相应的收益矢量要优于单阶段均衡结果的简单加总。这表明局中人在保持一定的合作概率, 减少损害对方利益的前提下, 会使得双方的期望收益同时增加。在局中人博弈开始时期, 局中人都采取混合博弈策略:

当有一方改变策略时, 即或发生改变, 改变的一方将会将会给自己一方带来收益并使对方收益减少, 这时博弈会立即进入纳什均衡点, 并将永远保持在均衡点位置;反之, 局中人都不改变策略, 博弈模型将一直保持混合战略状态。称这一战略组合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2.2.4 贷款归还阶段的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分析

3 结语

本文通过建立借贷双方的完全静态博弈模型和无限阶段重复博弈模型, 分析了个人征信体系对消费金融信贷活动的影响。在信贷活动中引入征信体系, 使得借款者的个人征信数据可以在所有贷款者中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从而鞭策借款者按时履约还款付息, 如果不存在个人征信信息共享机制, 即便在消费信贷中引入资产抵押, 消费信贷仍然会是无序和不完全的。

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尚处于初步阶段,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 消费者信用记录不易获得等, 给消费金融公司的信贷业务开展增加了困难。为了消费金融和信贷市场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亟需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制度, 而一个完善的征信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个人征信体系的法制环境, 颁布强制性法律法规, 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开放个人征信数据, 出台相应的个人征信行业法律法规, 以不同的方式规范征信活的。 (2) 走市场化的个人征信体系模式, 对征信产品和服务进行拓展创新, 创造出多元化、新分化的征信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征信中介机构, 主要包括信用担保公司、信用保险机构等。 (3) 加强个人征信的行业监管与自律管理, 主要包括征信机构的市场进入条件、经营的合规性监管、征信数据安全性监管以及出现相应的征信信息真实性纠纷时的法律裁决。 (4) 推进个人信用的标准化建设, 主要有:个人征信体系专业术语的规范;统一便于信息整合与信息共享的个人征信信息标识标准;对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等。 (5) 加快征信教育与征信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总而言之, 就目前我国征信状况而言, 完善义务征信的法律体系, 成立中性、独立、信息全面的国家信用中心和鼓励民营信用公司积极竞争, 是较为理想可行的办法。

摘要:本文将消费金融借贷双方信贷活动分为授信决策和归还决策两个阶段, 运用完全静态博弈模型和无限阶段重复博弈模型来分析借贷双方“囚徒困境”问题, 以期对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些许意见和建议。分析结论表明, 就目前我国征信状况, 完善义务征信的法律体系, 成立信息全面、独立的国家信用中心以及鼓励民营信用公司进行积极良性竞争, 是比较理想、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消费金融,个人征信体系,信贷市场,博弈分析

参考文献

[1]Akerlof G A.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 (3) .

[2]Stiglitz J, 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 (3) .

[3]Klein D.Promise Keeping in the Great Society:A Model of Credit Information Sharing[J].Economics and Politics, 1992, 4 (2) .

[4]Jappelli T, Pagano M.The Role and Effects of Credit Information Sharing[R].Working Paper No.136, Center for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5.

[5]张中华.论我国的收入分配、金融资产增长和消费需求变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3 (04) .

[6]朱凯信.非正规金融缓解农户消费信贷约束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 (4) .

金融征信体系 篇2

作者:金投网

贷业协会和信用产业协会。这些协会的会员包括银行、信用卡公司、保证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商业公司以及零售店等。三大行业协会的信用信息服务基本能够满足会员对个人信用信息征集考查的需求。比如日本银行协会建立了非营利的银行会员制机构,就是日本个人信用信息中心。日本银行协会的第一个个人信用信息中心于1973年在东京建立,之后,各地的银行协会相继建立了25家地方性的个人信用信息中心,地方性的银行作为会员参加“信息中心”。到1988年,全国银行协会把日本国内的信息中心统一起来,建立了全国银行个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信息来源于会员银行,会员银行在与个人签订消费贷款的合同时,均要求个人义务提供真实的个人信用信息。这些个人信息中心负责对消费者个人或企业进行征信。该中心在收集与提供信息服务时要收费,以持续中心的运行与发展,然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同时日本征信业还存在一些商业性的征信公司,如“帝国数据银行”,它拥有亚洲最大的企业资信数据库,有4000户上市公司和和230万户非上市企业资料,占领70%以上的日本征信市场份额。

大数据征信,互联网金融发展支点 篇3

做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互联网金融能使金融资源配置得以优化,正在中国以井喷的态势发展。但这种金融创新业态在带给企业及个人周转消费便利的同时,也在考验各类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水平。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征信体系的滞后导致了互联网金融运作过程中风险集聚。信用风险的发生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增加交易成本,还会影响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秩序。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来进行征信成为未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主要途径。依托大数据征信,相关企业可以降低行业总体经营风险,优化互联网企业信审流程,大数据征信将为推动中国诚信文化的传播和诚信体系的构建贡献独特的价值。

互联网金融的野蛮发展

2014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之年。据《中国P2P网贷服务行业评价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网贷运营平台约1600家。其中当年新上线平台超900家,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超48家。

进入2015年,我们依然在接受互联网金融对国家金融体系的“洗礼”,无论是货币基金、银行理财,还是保险理财、票据理财、基金、债券、P2P网贷,里面都有互联网金融的身影,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中国大部分老百姓熟知的一种金融方式。比如P2P网贷就通过信用贷款、房产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供应链金融、银行过桥、委托贷款、保理业务、融资租赁等方式迅速普及了我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显示出其野蛮的一面。

比如对于P2P行业而言,截至2015年5月底,一家从事P2P行业研究的第三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349家P2P网贷平台,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迅速转为红海,由于竞争非常激烈,其野蛮生长背后所出现的风险大、管理弱、安全性存疑等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P2P行业中,近两年就发生大量的跑路倒闭情况,这也造成网贷行业“满眼尽是繁华,终究不太放心”的尴尬。其中2013年年底和2014年年底,P2P行业就出现了两次“跑路倒闭潮”。根据第三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问题P2P平台总数为275家,其中诈骗类平台高达126家。进入2015年以来,这种情况今年并未得以缓解。今年4月,全国P2P网贷发生倒闭、跑路、提现困难等各种问题的平台新发生53家;今年5月,新增主动停业的平台以及问题平台新发生67家。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所涉及的其他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

比如因内控缺位导致个别互联网金融平台捏造虚假资金供求信息骗取客户资金;或是平台建设缺位,资金支付或借贷环节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还有因为网络技术安全漏洞、个人隐私保护不力等;以及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的洗钱、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违法违规行为等。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现在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本应随互联网金融同步发展的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由此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和监管问题持续集聚,继而导致了以上所说的各种问题。

信用为题缘何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其主要原因在于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为市场交易者提供全面的信用信息,能有效的解决经济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交易环境。

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针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征信体系仍然缺乏,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中有征信记录的约3.3亿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4%,远低于美国征信体系85%的覆盖率。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获得有效的征信数据来源。这就导致一些问题连环发生,比如有的借款人违约造成坏账出现后,由于其失信成本较低以及尚未纳入到征信体系,但其他平台根本无法获得警示,造成了整个行业信息不透明持续存在,信用风险越来越高。

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互联网金融的确有很多优势,比如能使金融资源配置得以优化,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但纵观目前中国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因为互联网征信不健全所导致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障碍也很多。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建立、信息安全风险突出和失信惩戒力度不够等。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做好互联网金融信用与风险控制,完善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与行业规范的发展,实际上已经不仅是该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关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问题。

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

信用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尤为重要。司马光曾讲:“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更早的《左传》也认为:“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即一个人说话是否算数,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很多新经济发展的支点。

比如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曾经饱受缺乏商业信用的困扰。因为不管是付款方还是发货方,总有一方不放心,这一信用“瓶颈”直到第三方中介支付宝的出现才得以缓解。

当下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行业规范与风险控制问题依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大挑战,例如在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企业或个人向P2P平台贷款,由于信息不对称,P2P平台很难全面的掌握贷款对象的信用信息,有些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额度远超过其贷款能力,此时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P2P平台造成严重的影响。信用风险的发生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资金利用率,更严重的会影响市场交易秩序,阻碍经济发展。

在现在发达国家中,信用报告是个人的“经济身份证”,所以征信服务非常常见。通过征信既可防范信用风险,保障交易安全,又可营造“诚信受益,失信惩戒”的社会环境。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没有征信系统的情况相比,征信系统可以拉动约0.33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征信系统可促进小微企业贷款增加额占比近三成。

nlc202309010757

一个市场经济能够蓬勃健康发展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征信体系完善的社会。正因为如此,从2013年开始,中国征信建设的节奏明显加快。

其中在2013年3月,我国首部征信行业法规《征信管理条例》开始实施;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2014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开始对个人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实施收费制度;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并明确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以此为基础,全社会开始对征信业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开始努力推动征信业发展。

为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支持、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和环境,2015年6月,中国保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中国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该规划目的是到2020年左右将保险业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进一步扩大,信用记录覆盖率力争提高到95%,并依托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国家其他各类信用信息系统实现有机对接。

与此同时,国务院也迅速批准了《201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发改财金〔2015〕1104号)有关规定。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的统一工作部署,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在政府采购领域建立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等内容。

同样在6月份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发改委近期将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领域信用记录,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

与此同时,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有效征信体系也开了了具体的部署。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在1月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8家机构名单。

根据这份通知,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需要在6个月时间内准备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所以才有阿里的蚂蚁信用查分、腾讯微众银行的人脸识别贷款、拉卡拉的考拉评分等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的征信产品陆续面市。

大数据征信为互联网金融提供风控保障

征信过程最重要的就是数据。传统金融机构征信采集的数据基本上是通过现场方式进行采集,也就是要求客户到银行去,在柜台上填写各种关于收入、固定资产等财务情况相关的表格后当面采集信息,因此身份识别很容易。这种数据收集方式可以看做是定量化收集,是小数据。

但是在今天,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来收集数据。由于巨大的客户数量,随时变化的金融服务要求,以及移动化的在线特征,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可能要求客户进行现场采集数据,这就要求更为便利的征信服务方式。

幸好有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由这两项技术组成的互联网征信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今天的互联网征信过程中所要求的信息的全面程度,已经完全超乎了你的想象。脱胎于互联网的信用数据是一种“大数据”,其特征是来源更广、种类更丰富,时效性也更强,涵盖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社交关系等方面。很多非财务类的数据,例如社交行为、文字言论、谈话语音、图片甚至交友情况等信息也被列为征信的数据对象。由于客户通过互联网产生了实时,留有痕迹,容易追踪的数据,所以相对于传统线下的采集和整合更加全面和准确。

不过,由于“大数据”太复杂,比如用户利用社交网络、电商网站、网贷平台中产生的大量碎片化数据非结构性特征强,这就要求征信企业对数据的存储和挖掘、分析计算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特别是需要挖掘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这时候,云计算就派上了用场。云计算则利用高效的数据挖掘技术和计算能力来增加征信的效率,同时允许使用专有的硬件部署来运行关键业务应用程序,所以可为用户提供了效率和安全的保障。

以2015年1月央行批准的可以对企业和个人征信的8家机构为例,这8家机构的数据来源均使用了大数据模式,其中的数据大同小异:既包括自己长期积累的数据、外购第三方的数据,也包括金融机构提供的数据、客户自己提供的数据,更包括从网络上公开获取的“大数据”,比如用户行为数据、社交数据等。其中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特别看重互联网行为数据,“芝麻分”和“猪猪分”都侧重对个人行为习惯进行分析。

另外,政府也注意到大数据在完善我国征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6月17日,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我国政府也承诺要依法应予公开的政务信息,特别是市场主体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积极推动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

目前已经有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应用互联网征信来提高工作效率。其中阿里巴巴网贷就是利用芝麻信用的其电商平台进行“大数据”征集和使用的案例。目前芝麻信用在蚂蚁金服旗下以征信事业群的形式存在,能够横向调取阿里巴巴集团的数据。阿里巴巴的征信平台,可以借助借款人在阿里平台上的所有消费信息进行有效评估,从而降低坏账的风险,进而实现稳定、可观的利息收入。

此外点融网、银湖网、拉拉财富都已经把芝麻信用分纳入风控模型,作为审核合格借贷人的指标之一。这些信用评估将帮助相关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借款用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做出决策判断,丰富了对借款人资质评估的手段。同时,合作双方会把自有资源互换利用,通过黑名单分享,芝麻分评定等措施,更好地针对信用类借款用户进行信用评估以及贷后追踪。

需要加快对大数据征信的立法

nlc202309010757

将大数据(主要是社交、电商等数据)纳入征信体系是中国征信业的一大进步,利用大数据来进行征信,可覆盖人群面广,对于在互联网上留有数据的人信用描述相对准确,但是业界人士仍然表示,大数据征信还有几个重大的问题尚未解决,其一是身份识别,即如何确定留下的数据属于这个人,以及保证所采集的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征信的授权的问题等。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征信方是否有资格去采集、是否侵犯了个人隐私以及法律的边界问题,里面都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目前我国对大数据征信主要是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为依据,并不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虽然《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与信用无关的个人隐私信息,规定了绝对禁止采集和限制采集的个人信息范围。比如绝对禁止采集的个人信息范围包括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严格限制采集关于个人财务状况的信息。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个人财务状况的信息,包括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是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进行部分采集的,而这些采集过程是否合法,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说明。

另外就是个人隐私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征信平台在数据获取渠道、覆盖人群等方面显然优于传统征信系统,但也使得用户个人信息面临更多被泄露的可能。虽然很多征信平台表示,个人隐私的保护是征信的首要考虑因素,所有信用相关信息的采集一定在用户知情的前提下开展。但是目前大数据征信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征信平台的迅速对接,都为个人信息隐私的泄漏都留下的空间。

笔者建议应该尽快对征信立法,只有有法可依,才能确保征信过程中数据釆集、信息使用的有序和合法。比如征信机构采集和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个人信用信息都需要征得信息主体的同意。再比如在保障隐私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法》应尽快出台;针对数据缺失,大量原始数据分散在司法、工商等政府部门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从立法层面使数据采集从私法授权的方式改为公权力授权,即当央行授予民间征信机构征信牌照之后,该机构即拥有央行的公权力授权,可以直接对接拥有原始数据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但涉及法定的保密信息的除外。

此外,有专家表示,《征信业管理条例》作为一部框架性的法规,具体落实执行还需要配套的规章细则,因此,应尽快制定相配套的制度,包括《征信机构管理办法》、《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用户管理规范》和《企业与个人征信业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细则,使征信机构和征信业务规范发展,保障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当然,互联网征信系统也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征信问题,对我国而言,互联网征信系统至多能覆盖约全国约50%的人口,大数据征信体系再强大,也不能认为是唯一的征信解决方案,应该尽快发展政府征信作为补充。据悉,我国政府正在收集工商、税务、海关等征信数据,比如有些部门已经推出了失信黑名单,联合进行失信惩戒,这样将有效弥补大数据征信的不足。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探索 篇4

关键词:网络征信,征信体系,央行征信,平台征信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征信, 就是指对信用主体 (市场参与者) 的信用或资信状况进行调查报告的中介服务活动, 主要作用是消除或降低信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最新组成部分, 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以互联网为独立载体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平台、众筹、电商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等服务类型, 虽然运营形态各异, 却无不深刻改变着金融版图。近两年, 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在急剧扩张的背后频现的网络信贷公司“倒闭潮”也暴露了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和监管缺失的问题。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受企业、个人重视, 社会信用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引进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更是迎合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但是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它的模式和架构如何建设, 并没有一套系统的构建实施方法,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较新颖的课题。目前对我国征信体系的认识与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 现在很多人把征信建设归结为建设一个数据库、一个信息平台, 或者是归集一个黑名单。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深化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工作, 是在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运行规则。

二、网络征信与传统征信比较

从天猫、蚂蚁、芝麻等,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征信体系之间的内在链接, 可以说网络征信产业服务链已初步成型。网络征信正在从网络经营活动中逐渐分离, 作为独立的业态初露端倪。网络征信服务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 传统征信:现实财务的小数据。传统征信是由专业机构通过固定的模型定向采集财务和金融交易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报告的专业化信用管理服务。传统征信以美国为代表, 以1841年美国邓白氏公司的成立为兴起标志, 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征信业态。在我国, 传统征信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为代表, 受《征信业管理条例》约束, 机构的设立和业务的开展需要申请相应的牌照, 传统征信的特点有:

由征信机构进行专业化、牌照式经营;是“小数据”, 以金融交易为核心, 集中分析财务数据, 一般只有几十个数据项, 主要涉及收入、资产及抵押状态、担保情况等, 表现的主要是债务状况;用途主要是预测信用交易风险和偿还能力;数据获取渠道比较狭窄和固定。

传统征信依靠几个专业机构各自建立物理数据库, 定向搜索一些“小数据”, 然后建立固定的模型, 之后在数据库里系统自动地用这些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由于数据项的更新和拓展很慢, 所以数据使用者拿到的征信报告与结果是固定格式的、相对静态的。

传统征信服务依赖于数据库的覆盖程度。传统征信虽然已经发展了比较长的时间, 但也不能达到完全覆盖。美国的征信体系是全世界最发达的, 但目前一些公开资料显示, 美国征信系统的覆盖率只有85%。

(二) 网络征信:

网络行为的大数据。网络征信是指网络交易平台、电商等网络机构开展的全网海量数据采集处理并直接应用的信用管理服务。网络征信是通过网上非定向地全面抓取各种数据, 获取海量网络信息, 从而实现对网络主体的信用轨迹和信用行为进行综合描述。网络征信的主要特点有:

“大数据”, 数据来源广泛, 信息全面, 不拘泥于财务, 也包括非财务类的, 例如社交行为、文字言论、谈话语音、图片等各种信息, 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网络征信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把参与网络活动的人群都覆盖到, 不用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数据库, 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和人力、物力进行数据库传输, 即不用为了采集数据而采集数据, 一切数据与信息都随着网络活动自然生成, 只要在网上通过平台或者直接使用大数据搜索与抓取就可以, 成本低、门槛低, 这也是网络征信快速发展、必然成为未来主流的原因。

三、平台征信与央行征信优缺点比较

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是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促进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依托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建立的“平台征信”模式;二是将互联网金融信用纳入央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简称“央行征信系统”) 的“央行征信”模式。

(一) 信息来源。

平台征信信息来源渠道单一、持续性无保障;央行征信信息种类丰富, 信息来源稳定, 平台征信信息主要来源于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客户的行为数据, 一定程度上反映客户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行为特征。以阿里为例, 电商平台是阿里征信信息的唯一来源, 阿里征信数据库只收集其客户的网络交易信息及其相关信息, 信息的指向性很强。

央行征信信息涵盖各行各业, 能够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 信息类别较多。《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了央行征信系统的法律地位, 对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向央行征信系统报送数据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因此, 具有稳定的数据来源。

(二) 信息质量。

平台征信信息时效性强, 但存在“信息噪音”;央行征信信息时效性弱, 但不存在“信息噪音”。在电商平台交易过程中, 交易一旦产生, 交易信息会即时被征集录入, 因此平台征信的数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信息噪音”, 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并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辨别、遴选出有用、真实的信息, 因此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

央行征信只有经信息主体同意才能征集相关信息, 包括信贷信息、公用事业信用信息、政府部门相关信息等, 且一般由相关信息源单位录入, 从信息产生到进入征信数据库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因此信息的时效性相对较弱;但央行征信在信息征集前会与信息源单位就信息的类别等进行协商, 要求信息源单位按照既定模式报送数据, 且信息源单位会对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 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因此不存在“信息噪音”问题。

(三) 信息采集成本。

平台征信信息采集成本低, 央行征信信息采集成本较高。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环境透明、信息共享的特点, 所获信息由交易网络直接产生、传播, 信息征集收录均通过电子商务数据库自动完成, 几乎零成本地获取客户信息。央行征信则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 由专业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对信息进行征集、管理, 并且要与信息源单位协商, 经同意后才能获取信息, 信息征集、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成本较高。

(四) 信息处理能力。

平台征信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电商平台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检索和排序功能, 可对海量信息进行标准化排序, 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此外, 电商平台借助大数据挖掘和强大的信息流优势, 将大量碎片式、难以量化和传播的“软信息”转变为可量化、可传播的“硬信息”。央行征信在信息处理方面远不如平台征信强大, 如央行征信系统提供的征信产品和服务较为有限, 但随着其模式的日渐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将逐步强大, 功能将逐步完善。

(五) 信用信息共享。

对互联网金融而言, 由于各平台均是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建立的征信模式, 缺乏统一的行业征信标准, 因此平台信息难以有效共享, 制约了失信惩戒机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作用的发挥。而央行征信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在现实金融中各商业银行之间信用信息共享, 并为其提供查询服务, 有效防范了金融体系信用风险。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

(一)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征信业管理条例》及其配套制度初步构建了我国征信法律框架, 但许多实施细则仍未出台, 尤其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征信活动缺乏有效规范。构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法律框架, 首先应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基础性立法, 明确诸如互联网金融企业、P2P融资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使其成为征信系统合法的信息提供者, 为接入征信系统奠定法律基础;其次=应在《征信业管理条例》框架下, 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 将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为纳入统一监管范畴;再次应根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市场的发展和变化, 适时修订和完善现有征信法规, 对新型征信业务模式比如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征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二) 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 明确征信标准。

统一的征信标准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前提, 我国征信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 互联网金融征信更是如此。目前, 我国普遍用于支撑信用体系的技术平台, 其各数据库的结构和标准, 包括信用数据格式、内容、指标和标识以及技术支持软件等差别很大, 给网络信用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接口连接留下严重的隐患, 也对信用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和综合应用带来了障碍。建议成立全国性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 由协会负责研究建立全国性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 制定行业征信标准, 统一数据采集、信用报告格式规范、征信服务等关键标准的内容, 并通过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实践修订完善标准体系, 实现互联网金融全行业征信信息共享。

(三) 推动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和互补。

央行征信系统在实现金融贷前贷后风险预警等业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把查询征信系统作为审查贷款的必经环节。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是实现快速建立互联网信用信息统一平台、构建网络信用体系的有效路径。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和征信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 应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央行征信平台, 建立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对接机制和信用信息交换机制, 形成央行征信系统和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四) 发挥征信机制作用, 净化互联网金融环境。

征信机制的基本功能体现为激励守信、惩戒失信, 在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全面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后, 通过与央行征信系统信息共享互补, 进一步发挥征信机制的作用。一是建立互联网金融“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形成对失信者的有效震慑;二是完善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 形成“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的良好环境, 增加失信者市场交易成本, 形成市场性惩罚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性信用奖惩机制。利用社会媒体和网络资源, 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 形成全社会的道德谴责舆论环境;四是建立健全司法性信用惩罚机制, 依法追究严重失信者的民事或刑事责任, 建立与失信惩戒要求相适应的司法配套体系。

参考文献

[1]2013年网贷行业年度特刊.http://www.p2peye.com/topic-2013.htm1.

[2]吴晶妹.2011~2012年中国征信业回顾与展望[J].征信, 2011.6.

[3]吴晶妹.未来中国征信:三大数据体系[J].征信, 2013.1.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设想论文 篇5

一、我国征信体系建立的现状及现有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初人民银行加快了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月中旬实现了中国银行等1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8家城市商业银行在上海等7个城市的试运行。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6月底,16家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与该系统的全国联网;8月底,115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与该系统的全国联网;20底,已有12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55家地市级农村信用联社和56家城市信用社联网接入该系统。经过一年的试运行,1月正式运行。该系统主要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集个人的基本信息、开立结算账户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信用卡、担保等信贷信息,并将个人在全国所有商业银行的这些信息汇集到其身份证号下。目前,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数已经达到3.4亿人,其中有信贷纪录的人数约为3500万人,其余为开立结算账户信息。截至年底,收录的个人贷款余额为2.2万亿元,约占全国个人信贷余额的97.5%。

目前个人征信系统的主要使用者是金融机构,通过专线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总部相连(即一口接入),并通过商业银行的内联网系统将终端延伸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人员的业务柜台,实现了个人信用信息定期由各金融机构流入个人征信系统,汇总后金融机构实时共享的功能。其中,前者表现为金融机构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报送数据,后者表现为金融机构根据有关规定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实时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金融机构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报送数据可以通过专线连接,也可以通过磁盘等介质。

经过数年的摸索,我国各部门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对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方案与模式。

该模式类似于欧洲模式,由人民银行作为主导机构进行征信体系建设。在人民银行已有的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两大信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由人民银行筹建专门的征信机构进行运作,向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种用户提供信息报告服务。在个人征信方面,人民银行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依靠人民银行现有系统和信息资源,减少前期投入并快速在全国建立起数据库,缺点是容易使人民银行对信用服务市场形成垄断。

二、我国个人征信建设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征信体系建设模式选择不清晰

由于我国缺少类似美国联邦委员会这样专门管理市场经济的部门,使得全国征信系统建设缺乏协调行动,建设步伐迟滞。由于国务院没有明确主导权和建设模式,各部门都在争夺征信体系建设的主导权,建设自己的信用管理体系,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法律体系建设落后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而征信体系是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征信体系建设的保障是征信立法。完整、有效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信用交易和征信系统顺利建设的根本保证。信用的规范管理必须通过立法实现,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信用活动提供直接依据。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信用行业的健康发展。

3、行业技术标准不统一

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使整个信用体系的数据可信度下降,各体系之间的数据交换成本增加,降低了信用数据的使用效率。

4、信用文化环境不健全

社会总体信用意识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信用文化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信用服务需求不显现,新闻媒体对信用宣传的力度也不够。在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方面,我国现在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信用管理专门人才匮乏。

三、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实现思路与建议

1、加快征信法律体系建设

征信立法是征信建设的核心,是确保征信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征信立法,社会信用活动及征信建设就会失去标准和规范。发达国家170多年的征信发展史证实了征信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美国在信用管理上的相关法律法规有16部之多,内容涵盖了征信建设的各个环节。,采取的方式是先发展后立法,立法的目的是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法》。界定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的范围,确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用信息查询条件,区分信用数据失实与信用数据造假行为,建立可行渠道使失实信息可以得到及时更正,同时制定对信用数据造假行为的惩罚措施,规定负面信息的保存期限。个人信用信息并非可以随便公诸于众的资信,相反,它属于个人的隐私。既是隐私就拥有隐私权。而现有个人征信系统所采集的信息中,哪些是公众信息,哪些又是个人隐私,目前还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明确界定,因而,隐私权保护,成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引人关注的焦点。

(2)建立广泛社会联防。社会联防由政府监管部门、授信机构、雇主、公共事业单位和企业共同组成,使失信者或者信用记录差的人,在信用消费、贷款、求职等诸多方面受到制约,促使个人重视自身的信用状况,并尽量避免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交易,从而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提高社会对信用的需求与积极性,提高社会使用信用的意愿。金融部门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经济管理执法部门的合作,加大对不履行还债义务行为的法律约束。

(3)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使现行法律法规中与个人信用制度相冲突的部分得到协调和统一。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民法通则》、《商业银行法》、《担保法》、《档案法》、《保密法》、《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用法律手段规范个人的信用行为。

(4)加大执法力度。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人治特色鲜明是我国司法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人们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整体的法制观念正逐渐形成,这必然对司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的加强形成动力,从而对淡化执法过程中的人为色彩、加大具体执法的力度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

2、强化央行管理职能,营造良好的协作环境

要不断强化人民银行信用中心的核心地位,逐步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与社会各部门可随时在人民银行信用中心的信息库中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个人信息资料。虽然国务院授权央行管理征信业,但相关部门同样掌握着大量的信用资源。这些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着相应的信用活动,并且出台了很多具体的和信用相关的管理规则与实施办法。这种自然形成的信用管理职能与分工,尽管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但其负作用不可小视:即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负担,又无法全面整合资源,造成资源浪费。

随着社会对信用的重视,以及征信活动的迅速发展,要求央行进一步统一或协调组织,负责起全国信用管理的统筹安排。在征信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管理、执业技术准则、行业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监督和规范。

同时,建议成立“中国征信中心”,具体负责全国统一的征信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行。由于我国个人80%以上的融资及其产生的信用信息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集中的个人和企业征信数据库已经完全收录了这部分信息并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建议国务院明确中国征信中心以人民银行建设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平台,发挥中央银行的主导作用,对全社会各部门产生的信用信息进行统一征集和整合。

3、加强信用标准化建设

所谓的信用标准化可理解为在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查询的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等,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秩序的过程。

结合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状况来看,征信体系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征信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其中包括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权的信用信息界定标准,信用信息的数据格式和代码标准,数据接口标准,以及信息安全、网络基础设施等相关标准。二是信用服务标准。包括信用服务基础标准、信用服务质量体系标准、信用服务业管理标准、信用服务业管理资质标准、信用服务设施标准等,皆在规范征信机构市场行为,提高信用产品和服务质量。

同时统一个人信用评估标准。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客观、合理、科学、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现代信用评估方法发展个人信用评估模型,从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两方面对个人信用进行科学评价。

4、加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系统服务功能

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征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征信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信用信息征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决定了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是信用产品质量的核心,直接影响征信系统的功能发挥。现阶段,要不断加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一是要不断提升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水平;二是要以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为导向;三是在此基础上,向经济金融监管部门、政府部门等信用和使用部门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不断扩大数据库的查询使用范围,充分发挥数据库的服务功能;四是要积极推进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为实现各部门、地区间的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创造条件。

5、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

(1)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信用知识。征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制度性的工作,要利用新闻、出版、教育、文艺、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加大舆论宣传和监督力度,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政府要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公民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让人们真正意识到,个人信用是“第二身份证”是“经济通行证”,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当有效地加以维护,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给守信者以道德上的认同,予背约者以舆论上的谴责。诚信是现代化的社会标志,诚信建设应当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成为全社会共奉的准则。

关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个人征信 个人信用信息 体系 建设

个人征信是指由征信机构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银行信用和其他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形成信用数据库,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并向特定用户提供征信产品或服务的活动。建立个人征信体系是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也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必要条件,能够促进消费信贷和消费健康增长,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

一、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发展现状

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最早于1999年8月在上海开始进行试点建设。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组织建设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于2006年1月1日在全国正式联网运行。截至2006年8月底,该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数超过5亿,其中有借款记录的人数超过5200万,信贷账户总数超过7680万个;正式向个人征信系统报送数据的机构包括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16家城市商业银行、67家城市信用社和82家农村信用联社。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身份识别信息,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一些城市已经或正在尝试将税务、海关等部门纪录的个人信息接入该数据库。该数据库在个人信贷风险防范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全国各分支机构已开启5.2万个查询用户终端,已为各金融机构累计开通查询用户近7.2万个,累计查询信用报告3523万笔,日均查询量基本稳定在15万笔左右。据一些商业银行反映,通过查询个人信用信息而拒绝贷款的客户,约占申请客户的10%左右。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做保障

在我国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同时,与之相关的立法工作则相对滞后。到目前为止,除《保密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涉及到个人征信,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全国性的法律,有关个人信用方面的专门法规仅有地方性的《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和《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制定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用户管理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等法规,也主要是针对个人征信中的金融信息,有些还是暂时性的法规,不具有广泛性,也缺乏针对性。

2.信息数据覆盖面小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主要是涉及个人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信息,而在我国与个人信用有关的信息还分散在工商、税务、社会保障、人事、通讯、交通、司法等行业部门。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缺乏牵头机构或是权威部门的协调,一直以来无法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就目前情况来看,实现这些公共部门的信用信息的整合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3.个人信用信息的需求不足

个人信用信息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从范围看,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应用还主要局限在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领域,实际上个人信用在就业、留学、工商注册、医疗、个人贸易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从机制上看,国内社会信用市场体系尚未建立,缺乏信用服务机构提供资信评级、信用调查、担保等形式的信用信息产品与服务。同时缺乏有关信用信息使用权限的法规,因而无法规范使用个人信用信息,从而造成信息的需求不足。应用范围的狭窄及信用市场运作机制的缺失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

4.个人信息使用尺度不明晰

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须经当事人书面授权,在审核个人贷款、信用卡申请或审核是否接受个人作为担保人等个人信贷业务,以及对已发放的个人贷款及信用卡进行信用风险跟踪管理时,可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只是单纯查询个人的信用信息并据此作出审核,而缺乏分析过程。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只是一种记录,可能会出现已有的信用信息不能完全反映当事人的现实资信水平,造成商业银行判断失误。

5.个人失信惩罚机制缺失

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依法设置惩罚机制能够杜绝大多数商业欺诈和不良动机的投机行为。在我国,由于缺乏对失信行为和失信者的惩罚机制,而个人征信系统又没有达到覆盖和应用到全社会的程度,失信者往往能够钻法律的空子。这样在社会信用体系中表现出“格雷欣法规”——失信者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相反还能从中得利;而守信者却因守信而遭受损失,在市场经济中受到排挤,从而出现失信者驱逐守信者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一定要立法先行。人民银行应针对已制定的有关个人信用信息管理法规条例的执行情况,结合个人征信系统运行遇到的实际问题,对这些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应尽快协助国务院出台关于个人征信管理的基本法,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该法律应主要围绕提供與收集信息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信用信息的流通与交换、信息的使用权限、保护个人隐私以及有效的惩戒机制来制定。政府还应尽快完善各种配套制度建设,如完善个人金融存款实名制、完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信用担保与保险制度等。

2.明晰个人征信管理机构

国务院的“三定方案”已经确定由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行使信用管理职能,同时还应进一步颁发条例,就征信管理局的管理职责权限作出规定,从法律上确立人民银行 “统一信用管理”的核心地位,以便征信管理局尽快制定政策和推动立法,发挥其职能作用。个人征信管理还需要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配合,应建立人民银行牵头的征信监管主体协调机制。从长远看,应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管理局”向“国家信用管理局”过渡,最终实现跨部委的统一领导。

3.扩大个人信用信息应用范围

政府各部门如工商、税务、司法等应带头积极应用个人信用信息,使用信用评级、资信报告等信用产品;还可以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制定行规来引导全社会对个人信用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政府还应尽快培育信用市场体系,促进各种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通过提供多样性的信用产品和服务形成“需求推动”,促进个人征信体系和信用市场体系“螺旋式”的双重发展。

4.建立失信惩罚和守信奖励机制

信用奖惩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也是个人征信体系发展的基础,能够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守信意识,在全社会创建诚信的社会氛围。对于失信行为应根据情节、危害与损失程度给予不同层次的惩罚,如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做出的行政性惩罚、金融等社会服务机构做出的市场性惩罚、舆论等形成的道德性惩罚、媒体做出的社会性惩罚以及司法部门做出的司法性惩罚;在给予惩罚的同时还要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以示公平。对守信者则要给予奖励,可采用实物奖励、政策倾斜、社会公示等形式,使其获得实惠,帮助其树立良好形象,以形成对失信者的鲜明对比。

5.加快人民银行与其他部门信息的共享进程

应当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征信监管主体协调机制,促进拥有信用信息记录的各行业部门的有机协调配合,防止各部门垄断信用信息资源,在避免重复征集信息对征信客体增加负担的同时,实现人民银行信贷征信与其他征信监管主体的信息资源共享,为推动联合征信创造条件。还应加快个人征信的标准化制定工作,重点是要制定信息标识标准、信息分类及数据编码标识标准和安全、保密标准,以规范或统一信用信息的形式。在技术上应尽快解决各征信系统数据接口方案,各相关征信系统应预留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联网数据传输的通道,加快现有技术升级与软件开发工作,为最终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中秀:个人信用指南[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P142

[2]欧志伟箫维等著:中国资信评级制度建设方略[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P13-P25

[3]国务院研究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研究”课题组.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N].中国经济时报,2006-06-30

金融征信体系 篇7

一、征信和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征信是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信用信息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其内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 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目的是帮助经济社会活动主体确认其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 为其判断风险提供帮助。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则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支付等技术加工传递金融信息, 办理金融业务、构建渠道、完成资金的融通。但未改变金融的本质。目前,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 基于电商的第三方支付, 如支付宝;第二, 基于交易信息的小微信用贷款, 如阿里小贷;第三, 基于第三方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销售和结算, 如余额宝、基金第三方销售结算牌照;第四, 基于信息平台的融资服务, 如“p2p”, 众筹。其中, 小微信用贷款和“p2p”的实质是典型的信贷业务。征信能力和信用评估能力则决定了“p2p”和众筹等融资平台的成败。

二、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史及现状

根据发达国家征信发展状况可知, 征信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征信服务业体系。第二部分:征信立法与监管体系。第三部分:失信惩罚机制。第四部分:征信文化与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近代征信业发展可追溯于1932年, 由章乃器、张禹九、资耀华、孙瑞瑛等人发起设立的中国征信所, 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征信业的真正开始。之后直至1949年建国, 中国征信业在战争中曲折顽强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的征信业没能得到长足发展, 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又重新开始。建国后, 我国的征信体系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起步阶段 (1989年~1994年)

这一时期, 在外经贸部的领导下我国的企业征信业务开始。该时期, 我国的信用机构以国有商业银行或部分事业单位为主导, 涉及的业务和所面对的客户较为单一。

(二) 发展阶段 (1995年~1999年)

1995年, 美国邓白氏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的征信业步入发展阶段。1999年, 国内首家地方性征信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这一时期我国民营征信业得以发展、外资机构得以进入, 但该时期市场需求仍以商业银行为主市场需求量没有显著提高。

(三) 政府探索和推动阶段 (2000年至今)

2001年国务院下发信用管理指导方针。2003年,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2012年, 国务院颁布《征信业管理条例 (草案) 》。新世纪以来, 中国的征信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不够完善。

目前, 我国征信业存在着主要问题。第一:信用信息交换和协作机制不成熟。第二:征信立法不健全。第三:私营征信机构竞争力不强。第四: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对此, 我国应加快征信业特别是互联网征信建设。

三、征信体系建设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与互联网金融发展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当前, 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 网络信贷规模逐步扩大, 众筹融资的日渐兴起对我国征信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 征信数据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

通过对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从而形成征信数据库是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传统金融业如银行要发放贷款需对贷款人进行信用审核等复杂活动。征信数据库则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对互联网金融消费数据、频率等进行分析研究, 可对贷款人信用及资质状况进行迅速准确评估。从而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互联网信贷发展, 同时将不良信贷降到最低水平。

(二) 征信体系建设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控制风险

征信体系集合了各种信息数据, 对风险的分析更为客观、全面。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提供了有力依据, 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控制风险。

(三) 征信体系建设有助于互联网金融创新

征信作为金融发展的基石, 同时也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征信体系有利于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办事和利用效率, 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四、对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 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征信业发展不够成熟,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征信业发展极其重要。

(二) 组建相关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

目前, 将征信体系建设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相结合, 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建立征信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

(三)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将征信数据与金融业及其它行业相关联形成数据信息共享机制, 这不仅可以促进其它行业健康发展也可以促进征信业发展。

五、结束语

征信体系建设中, 互联网征信至关重要, 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影响巨大。中国的征信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处于快速成长期。征信体系建设若要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还需进一步对征信体系建设进行深化研究、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新峰.关于当前互联网征信发展的思考[J].征信.2014 (01) .

金融征信体系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 在其发展中, 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征信体系与其信息资源共享。但是,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征信业的改革,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的需求也因此有所增加。同时,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力支持, 出现了许多金融服务类型, 网上交易层出不穷,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了极大的解决, 金融格局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 在这过程中, 网络信贷平台倒闭的情况也频频出现, 这说明我国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给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如何尽快加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 对于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出现, 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增长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融为一体, 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的消费情况, 促进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 从而得到越来越多消费群众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认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征信体系建设机构主要有三类:即一类是以阿里小贷为基础的电商平台, 一类是较大型的P2P借贷平台, 还有一类就是以北京安融惠众为代表的专业征信机构。然而,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 这些征信平台之间的信息沟通相对较少, 信息的不对称严重降低了互联网征信系统的存在价值。

就目前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征信体系仍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经济行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 相关法律法规也相当匮乏。同时, 虽然我国金融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其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对于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体系, 具有很大挑战。目前, 在这方面, 我们国家并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互联网信贷。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 当前我国对于大数据的保护能力有限, 这造成了个人或者企业信息隐私暴露问题, 信息安全管理面临挑战, 行业监管不到位, 因此, 如何来协调高速发展和风险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导致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原因

(一) 资源配置不合理

金融活动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以逐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 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 都需要加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以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 贵宾制模式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甚至出现了少数垄断权被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 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是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困难。

(二) 社会分工混乱

在当前制度下, 金融行业发展混乱, 出现了分工不清、竞争无序的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各企业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身兼数职”从事自身以外的其他业务, 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现在的行业竞争如此激烈。在当前的金融模下, 金融活动的创新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 一些中小企业也逐渐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加入到金融创新活动的领域, 金融行业达到了其空前发展的新局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三) 监管不严, 主体不明

在我国, 金融行业监管体系严格, 但创新能力较低, 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 其处境有所改善, 这得益于建立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但随着这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 出现了一系列监管不严、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 给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匿名”情况使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模式造成了主体不明, 问责无效的局面, 从长远来看, 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四、解决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征信体系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 减少建设成本, 加强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成本问题。一方面, 我们可以依据经济发展目标来构建相关征信体系;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条件, 改善金融环境。

当今, 我国国内的这种体系较为分散, 很难有效收集信息, 这就需要建立相关系统将信息统一汇总起来, 使我们的经济活动更加透明, 从而服务于消费群众。有了正确的数据支持, 就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约束力, 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 从而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 使得各方面各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我们国家应该加快立法建设,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保证信息收集的合法性, 防止信息被乱用。目前, 我国互联网金融相比之前的金融而言, 在信用体系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这就需要对信用进行分析评价。在网络经济活动出现相关问题, 尤其是经济活动主体不明导致的执法难度加强, 我们更要严格执行法律来规范征信体系的发展。同时, 我们应着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发布更加严密的法律制度来对网络金融进行监管, 借助央行的力量发展网络金融模式下的征信体系。

(三) 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混业发展趋势, 使得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体系已经不能有效的面对这一情况。所以, 我们应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在当前, 我们必须加强对“一行三会”的沟通协调, 以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现状为机遇, 找到适合行业发展的监管对策, 规范市场秩序, 避免不同监管机构之间扯皮、推诿的现象。同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对网络经济发展的管理进行改善, 加强对其的保护。重中之重的是, 我们应该加强征信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管理, 从而形成一种长效管理机制。

五、结论

本文介绍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金融体系建设的现状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监管不严, 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入探究, 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通过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以此来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宁.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 (03) :188-189.

[2]杜晓峰.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研究[D].厦门大学, 2014.

[3]陈小林.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思考[J].西部金融, 2015 (02) :87-90.

[4]蔡丽平.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思考[J].互联网金融, 2015 (07) :50-52.

互联网金融征信风险及应对策略 篇9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 互联网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将为之改变。互联网金融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与互联网和金融都有着深刻的联系, 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机械加总, 包括第三方支付 (拉卡拉, 网银在线等) , 互联网信贷 (B2C模式, P2P平台等) , 众筹平台 (天使汇, 投行圈等) , 互联网理财产品 (理财通, 存钱罐等) , 虚拟货币 (腾讯公司的Q币, 侠义道游戏的侠义元宝等) 这些方式的融合, 植根于传统金融, 又借助互联网这一快速便捷的网络平台, 在我们的生活发展迅猛。

互联网金融以其独有的优势, 正渐渐形成一种趋势。2015 年3 月5 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 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与此同时, 一批新型第三方支付平台, P2P网贷模式的公司也在悄然兴起, 助力于互联网金融的推广与普及。而在过去一年, 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 引起传统金融的改革浪潮。2015 年, 互联网金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更是极大促进了其井喷式发展。在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监管部门的牵头发起、引导监督之下,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络企业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进行信贷互动、产品实现、销售检测的网络融资模式, 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 在快速便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实现自己的理财梦。

2015 年以来, 央行在量价两方面保持了货币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由此看来,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这无疑对互联网金融市场是个好消息。但是多家网贷平台征信风险频发, 诈骗、跑路、违规、叫停等负能量信息不断被曝光;中小投资者法律维权意识淡薄, 主要股东持观望态度;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 企业风控平台建设速度缓慢, 这些引得原本市场前景良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阴云遮蔽, 迷雾重重。

1 造成互联网金融征信风险原因多样, 应该引起投资者重视

1) 网络金融诈骗屡禁不止。网络金融诈骗公司一般会模仿知名金融公司的官网, 利用其知名度, 并且打出无担保无抵押、当天放贷的旗号, 诱惑中小投资者投资。或者向投资者发出钓鱼网站, 一般是与商业银行汇款页面相近的诈骗网站, 诱导消费者输入银行卡账号和密码, 进而盗取诈骗。

2) 中小企业运营模式亟待优化。面对高额回报和巨大市场, 一些中小企业往往会在灰色地带钻法律的空子, 普遍存在不正规运营的现象。一旦其资金链断裂, 流动资产难以为其运营注入新鲜血液, 便会难以支撑其正常运营,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跑路等负面丑闻。以温州为例, 民间借贷P2P平台成为大多数温州人眼里最有效的投资模式, 已经超过了股票、房地产等传统投资理财方式, 然而, 实体经济和金融恶化、资金链断裂、高利贷盛行促使中小企图资不抵债, 大批老板跑路, 反映其运营模式亟待优化。

3) 有关部门监督管理滞后, 法律标准不完善。由于互联网金融建立在虚拟网络基础之上, 中国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尚无明确的政策法规办法实施有效监督治理, 关于其准入、知识产权维护等也无统一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 P2P网贷公司很容易出现突破线上业务模式, 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发、设计所谓理财产品从放款人手里吸储再转手放贷的非法集资形式, 甚至转化为高利贷公司[1]。

4) 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是对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由于互联网的时效性高、模仿性强, 给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商业秘密和隐私保护在互联网金融环境面临更大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与金钱相关, 数字钱包如果密码泄露将会是一个灭顶之灾[2]。

5) 行业自律意识薄弱, 运营风险增强。巨额利益诱惑加上行业自律意识淡薄, 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可能会参与洗钱欺诈等信用诈骗活动, 使其营运风险增强。通过虚假的捏造借贷人的信息, 隔绝出资人的知情权, 造成其信息不对称。融资平台进行无效审核监管, 从而给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带来重创, 道德信用风险急剧升高, 使营运体系难以维系。

2点亮机遇的政策性建议

1) 要以经国家批准的金融机构为基础从事互联网金融服务, 加强对擅自从事金融活动者的法律监管与非法集资者的打击力度。

优化互联网金融环境, 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征信危机, 对跑路及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非法诈骗的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 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保护, 严厉制止打击抄袭域名、侵犯他人互联网金融专利等行为。

应当明确互联网相关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需求, 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借鉴西方保护知识产权的先进经验, 大力培养致力于保护互联网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 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促进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创新。

3) 制定互联网金融企业准入、信用评估、风险控制等法律标准, 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

监管机构要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组织有关研究机构深入调研, 抓紧整理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名单, 明确交易主体合法利益, 梳理互联网金融产业生态链和产业类型, 使互联网金融有法可依, 稳定快速发展。

4) 加强教育和宣传力度, 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意识。

由于公众对互联网金融了解知识有限, 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报刊、书籍、网络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传播互联网金融知识, 充分让人们了解互联网金融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 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3]。互联网金融行业应加强自律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2013 年12 月3 日,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通过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章程》、《互联网金融自律公约》[4], 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 推动高效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摘要:着重讨论互联网金融面临的征信风险, 提出如何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把握其发展机遇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机遇,征信风险,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孙俪原.互联网金融P2P借贷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 2014 (22) :66-67.

[2]黄震.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DB/OL].http://finance.youth.cn/finance_IT/201401/t20140120_4554857.htm, 2014-01-20.

[3]韩冬.基于SWOT的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研究[J].河北金融, 2014 (2) :56-58.

对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的探讨 篇10

从词源来看, 信用的英语对应词“credit”来自拉丁动词“Credo”, 而这个词语又来源于“Crad”和“do”, 其中, “Crad”的梵文解释为信任, “do”翻译为“我给予”, 因此, “信用”的原始意思是“我给予信任”。信用按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方式, 可以分为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三大类。

个人信用是相对于企业信用而言的, 是指一个人遵守约定的意愿和能力。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条件下, 最值得开发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个人的资产信用。个人信用代表着社会或他人对一个人的信赖程度, 对个人信用的评价主要是从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可以分为:第一, 个人信用存量, 即个人的资产负债状况, 是否具有可靠的、明确的、合法的资产保障;第二, 个人信用记录, 已形成的社会信誉和品质评价;第三, 个人的未来发展前景。

“征信”的英文为“credit reporting” (信用报告) 或“credit information” (信用信息服务) , 指为了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 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 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的活动。

本文认为, 个人征信体系是指与个人征信活动有关的法律规章、组织机构、市场管理、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其主要功能是为信贷市场服务, 在实践中, 征信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有征信机构、金融机构、个人以及政府。

二、建立健全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的意义

1、完善经济体制, 促进经济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征信体系,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利于对外交易、国际投资等。而个人而言, 个人征信的发展, 能促进个人信用消费, 即能满足个人需求, 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质量, 也能拉动GDP的增长。

2、降低授信成本, 消除信贷盲区。从现状来看, 农村普遍存在着金融机构难贷款、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农村金融机构获取、收集、评价农户的信用信息成本高, 也难于追踪贷款的使用和还款能力。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可以让授信主体迅速和全面的了解个人资信情况, 极大地减低了授信成本及交易风险, 提高授信成功率。

3、增强信用意识,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定要高度重视构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信用体系的建设, 特别是个人信用知识的培育和普及。信用意识的增强, 有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 也有利于匡正农村风气、提高农村文化程度、构建信用村, 促进现代农业、农户企业的各种农村经济形态的发展以及新型农村的建设。

三、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征集农村信息难, 农村信用基础差。农村具有地理位置偏、分布广、农户散的特点, 同时, 征信主体大多是政府、事业单位、医院、金融机构、税务、证券、司法等部门, 这些部门采取的收集渠道、方法、评价标准各不相同, 客观上加大了收集、整理农村信息的难度。目前, 全国绝大数农村的近半数人口在外务工, 务工人群中又以年轻劳动力为主力军, 而他们又是能发生经济信用的主体, 这种主要的信用主体的流动性加剧了原始资料的调查难度, 信用基础信息的多变, 会造成信息真伪不易甄别。

另外, 在农村, 传统观念占主导地位, 消费意识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 大多农户观念老化, 不愿也不敢进行贷款;即便有信用交易, 主动归还贷款意识薄弱;更有甚者, 提供虚假的信息, 造成数据失真, 农村的信用环境差。

2、与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 《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 (暂行) 办法》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仍在管理整个征信业, 这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脱节, 而征信系统经过多次的升级改版, 相关的《系统操作手册》等未能及时更新提供, 影响征信系统的安全稳健运行。其次, 早在2002年, 中国人民银行就草拟了《征信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 可一直处于修改状态中, 个人征信业务的发展实际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全国尚且如此, 更何况一直冠以落后、闭塞、不富裕、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个人征信体系就可想而知, 特别是一些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个人征信就更加薄弱, 比如2008年颁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桂政办发[2008]187号) 》, 其只谈及了农村的信用体系构建, 几乎没有涉及和探讨相关的农村个人征信。再者, 信用信息直接涉及个人隐私, 而我国有关个人征信的法律还处于真空地带, 在没有法律保障前提下, 征集者难免会落入触犯个人隐私的尴尬之地。

3、农村金融机构的征信执行力欠佳。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这些金融机构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注重产品营销和服务, 而不是客户本身, 这就使得客户长期以来累积的信用得不到妥善的记录和保存。即便是在信贷业务中, 更多的做法是关注当前笔贷款业务的信用情况, 个人历史信用真正很少发挥作用, 为此守信价值也难得体现。

如今的事实是, 农业发展银行已萎缩了在农村市场的业务;农业银行也大都退出了农村市场;邮政储蓄机构几乎没有征信活动, 更贴切的说, 邮政储蓄是一台抽血机, 他们工作的重心是把农村剩余财富通过吸收存款转移到城市, 自然不会太注重征信项目, 同时也导致让原本资金欠缺的农村更是雪上加霜;作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的征信能力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征信系统和管理人员的技术相对滞后、收集和查询信息范围狭窄、征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得不到有效验证、信息的更新不及时等。这些都使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大打折扣。

4、与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相关的机构不完善。一方面, 组织机构而言。国务院在《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职责调整中强化的职责有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及体系建设, 规范和促进信贷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将管理信贷征信业, 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业成立了征信管理局来负责对整个体系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但事实上, 这个政策能够落实的只在少数发达地区, 对于全国大多数农村来说, 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也仅仅局限在城镇或者县域范围内, 落后地区的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基本上是无组织、无领导、无发展的局面, 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 监管机构而言。据悉, 国务院于2003年明确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新的征信管理职能, 然而真正的执行者却是各类农村金融机构, 导致人民银行的监管成了只管农村金融机构而没有真正落实其农村个人征信监管职责。并且, 如上面所述, 农村金融机构在征信方面也存在大量缺陷, 使得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得不到有效监管, 难以发展。

四、促进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征信宣传, 普及信用知识。加强征信宣传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征信, 提高信用意识, 培育现代信用文化, 促使每一个人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 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一方面, 国家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网络等对征信知识开展广泛的宣传, 为征信工作营造一个大范围的良好舆论环境;一方面, 可以通过开展演讲、宣传栏、板报、橱窗、街头表演等形式在乡、村宣传普及信用知识。大众对信用的接受力越强, 越有利于信息的采集以及征信体系的建立。

2、完善与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应该是一个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严格的市场惩罚和道德约束为保障, 以个人的道德约束为辅助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鉴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俗文化丰富各异等特点, 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 参照《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的同时, 因地制宜, 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符。比如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 早在2004年上海在全国就实施了《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 使得个人信用信息规定了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信用信息时, 应当征得被征信人的同意, 但在采集有关信贷、赊购、缴费等活动中形成的不良信用等信息除外的一系列条款。

此外, 还需强调的是, 针对广西、云南这样多民族的省份, 应特别注重个人隐私权, 以尊重当地多民族特色。那么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既要做到取得被征信者的同意, 让其有知情权, 又要在征信的过程中符合法定程序, 在合法范围内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工作, 不得有窃取、欺骗行为, 还得在信息收集方面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实事求是地记录所知信息, 不得弄虚作假。

3、突出人民银行在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管理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征信体系的主要建设者和领导者, 应该真正充分发挥其作用和职能。其一, 应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都能信息共享互通、数据完备、覆盖地域广、权限设置相对宽松的开放式征信平台, 便于公、检、法、金融机构及时获取和调用信息, 及时掌握被征信主体的信用情况。其二, 规范和统一适合全国、各地区的信用征集、评估指标体系, 并对各征信主体进行实时监督。

4、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作为一个权力主体, 在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建中能发挥其特有的积极作用:其一, 在法律缺失的状况下, 行政命令能有效的调动各方面力量, 推动个人征信数据以商业化或义务形式向征信主体开放, 能更有效的配合和促进全国信息平台的搭建。其二, 政府在宣传信用知识、号召公民培养信用意识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信力和说服力, 能达到事半功效。其三, 政府在市场准入、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定、职业职责执行等方面起到很好管制, 使整个征信市场有序开展。其四, 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原则上是一个非利益的公益性项目, 它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和物力, 单纯靠市场力量难以完成, 而政府出面既能保证资金投入, 又能有效避免市场弊端带来的障碍。其五, 政府可以鼓励并适当扶持民办性质的征信公司, 以协助主要征信主体。其六, 政府可以推动征信协会的建立, 加强政府和征信业的交流, 起到自律的效果。

5、以农信社为依托, 强化各征信主体的作用。依据目前情况来看, 我们应继续坚持以农信社为依托、各征信主体各施其职的格局。但作为主力军的农信社内部应成立专门的农村征信管理部门, 与其他部门相区别, 凸显其专业性和全面性及权威性;完善电子信息平台系统, 做到录入便捷、及时更新、全国互通;引进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 提高整体员工的素质和水平, 保证征信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做好纸质信息的保存工作, 确保原始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如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在提升自我的同时, 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和农信社的征信工作, 共同创建农村个人征信体系。

摘要: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而发达的信用是将信用极致到个人。农村信用已经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要求, 农村个人信用更是迫在眉睫,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并对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征信,个人征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君生:当前信用村创建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B/OL].中国合作金融联合网, 2007.

[2]王惠凌:农村征信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建议[J].农村经济, 2009 (3) .

[3]魏一民:农村信用社个人正西体系建设的现实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1) .

[4]兰静: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浅谈[J].特区经济, 2010 (5) .

[5]王桂堂:农村信贷的征信过程及其存在基础分析[J].海南金融, 2010 (7) .

金融征信体系 篇11

徐岩(1990-),男,山东聊城人,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警察科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警察学、侦查学。

摘 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于征信。然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征信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和监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的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规制路径,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征信;隐私权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P2P网贷、第三方支付、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是交易对象的信用数据,此外,互联网大数据公司通过信用评分和信用分析将来源于第三方的互联网数据制作成符合客户需要的信用评级报告和征信报表,以便第三方客户使用。这些多类别的结构化、非结构化的信用数据被视是对银行等传统信用数据的有益补充。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消费习惯、风险偏好和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形成对客户的风险定价,是实现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营销和风险防范的关键。然而,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信息安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了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中消费者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存在风险

我国目前的法律对许多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做出明确界定,也没有考虑其中涉及的隐私安全问题。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由于网上交易的留痕特征,互联网金融平台会自动记录下金融消费者的信用信息和交易信息。很难达到《征信管理条例》规定的“采集个人信息应经过信息主体同意”的要求。同时,由于大数据背景下信息采集量巨大、信息主体非常分散,逐一告知操作难度大,同时征信信息中包含大量支付、交易、物流等信息,不良信息的认定也与传统征信模式存在较大差异。[1]

互联网金融征信依托互联网和征信技术的发展,我国互联网征信业普遍面临起步较晚、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许多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在收集、使用了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后,却没有建立起保密、销毁个人信息等保护隐私的完整机制,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极易被泄露。此外,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将信息安全保护的核心技术外包给其他技术公司,极大地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加之商业化的个人征信机构处于发展初期,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和风险防控的能力和经验亟待加强。

2.监管主体不明

《条例》第三十四条中规定的监管对象涵盖了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及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或者查询信息的机构,监管方式为接管相关信息系统。[2]但是当互联网金融机构,如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P2P网贷、众筹融资等机构成为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提供者时,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尚不能够顺利接管上述机构的信息系统。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监管主体处于多头和部分监管真空状态:第三方支付由央行监管,互联网基金理财由证监会监管,互联网保险由保监会监管,而P2P借贷、众筹融资、网络货币等新业态尚未明确监管主体,处于监管真空状态。相应的,对于互联网金融征信过程中消费者隐私权的监管主体也处于多头和部分监管真空状态。

3.征信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存在冲突

大数据模式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隐私数据与公共数据交错混杂,很难严格界定哪些数据属于隐私保护的范围。其次,拥有更高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权限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数据提供商,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用户隐私数据。而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机构存在数据共享,实际上很难避免对禁止或限制类信息的采集。[3]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中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路径选择

1.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数据采集范围

互联网征信监管部门必须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的使用原则和互联网金融隐私权保护的信息采集范围、方式、使用和保存原则。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征信中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信息范围应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对客户相关交易记录的信息,如消费者的姓名、身份证明、以及交易记录等。此外,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留痕特征使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行为偏好以及一些个人敏感信息等衍生信息也被记录下来,因此这些衍生信息也应该被纳入互联网金融征信中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必须建立在事先征求信息主体本人同意的基础上,在对个人信息进行采集时,将采集的重点放在能够识别信息主体、能对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充分的判断等信息上,尽量避免发生信息过度采集的情况。此外,还要建立完善互联网数据使用规则、严格落实不良信息告知制度等,加强数据的安全保护,尽量避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发生泄露的情况。

2.平衡互联网征信信息共享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冲突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征信数据共享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果要有力地推动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相应地提高消费者信用数据的开放性与可及性,信息的流动是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的基础,而如果过于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又可能会阻碍互联网金融征信业的发展。平衡互联网征信信息共享与个人隐私权保护之间冲突的法律理念和指导原则是:不仅要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保护问题,同时要兼顾到一国征信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问题。应确定个人信用信息保护制度和框架,从实体和程序的层面规范信息披露的运作,同时尊重征信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空间,促进信息使用和流动。

此外,还应该通过法律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平台和征信机构的隐私保护义务和保密的例外条款。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平台及其他拥有消费者金融隐私信息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从交易开始到交易终结后的合理时间内,负有法定的保密义务,除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或消费者同意外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披露、使用消费者的信用信息。还应当通过法律制定例外条款,具体例外情形包括(1)消费者明确同意;(2)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3)金融机构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合理使用消费者信用信息等。其中,最为核心的是金融机构的保密义务,其次为例外规定,以保证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及征信平台收集、使用消费者信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3.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监管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仍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监管真空的状态,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很难一步到位地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中消费者隐私权的独立的法律地位。所以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来行使这一监督权力欠缺实际可行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是先由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在现有法律规定范围内完成保护互联网金融征信消费者隐私权方面的义务。

此外,应当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权益的保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健全权益救济机制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异议处理流程,提高异议处理效率。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征信機构的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其业务能力和守法规范经营的意识,提高其对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工作的认识,开展面向互联网征信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教育,引导其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4]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

参考文献:

[1] 叶文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发展新型征信机构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5(4).37

[2] 扬名杰,段维明.《征信业管理条例》法律缺陷评析[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5(2)

[3] 叶文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发展新型征信机构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5(4).37

农村征信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建议 篇12

一、农村征信体系的现状

第一, 目前农村征信基础较差。尽管目前我国逐渐重视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 并且也做了不少工作, 但目前我国农村征信环境基础仍然是比较糟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念老化的农民不愿意进行信贷, 传统的消费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使得众多的农村居民对征信体系的建设漠不关心;农民信用观念较差, 主动归还贷款意识欠缺, 大部分农户贷款到期都要信用社催收;并且在“三信”创建过程中, 由于很多农民缺乏诚信意识, 提供虚假信息, 造成农村信用社有相当数量的摸底数据失真。

第二, 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农村信用信息难。目前, 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覆盖到了全国, 尽管部分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和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直接联网, 但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已经直接联网;总的来说农村地区已纳入到征信体系当中。但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信用信息难:农村金融机构本身技术人才层次较低, 人又较少, 又由于目前农户的经营形式多, 绝大多数的农户存在多种经营, 半数的农户存在人口临时流动, 因此导致农户信用信息原始资料调查采集困难, 信用基础信息多变, 真伪不易甄别;收集的农户信息全为纸质表格资料, 不便于整理查询;农村金融机构配套软件系统开发滞后;农户信用数据库所需要的基础信息, 接近半数分散在银行、公用事业单位、通信、公安等企业和政府机构, 接近1/3的基础信息隐藏于民间, 收集整理工作量多、难度大;缺乏征信协调机构, 在征信建设上相互间沟通联系少, 造成信息共享困难, 信息收集重复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 但其征信能力尚且不足。目前农业银行已退出了农村市场, 在各乡镇几乎没有机构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也萎缩了在农村市场的业务;而在各乡镇拥有较低比例的邮政储蓄机构几乎无征信业务活动;只有占全部乡镇网点较大比例的农村信用社开展了部分征信活动。但是,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征信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开发及电子化建设的滞后, 制约了个人征信系统的顺利实施;巨大的工作量与专业技术人员较低的学历层次、较少的人数产生矛盾, 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信息不完整, 入库信息只有农户基本识别信息和借还款信息, 不能提供查询服务, 信息采集范围相对狭窄;信息真实性得不到有效验证:由于农户提供原始资料有误、信用社录入差错和信息更新不及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已入库信息失真现象较为突出, 使征信系统的功能打了折扣。

第四, 外部保障措施不力,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征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首先, 专业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等没有统一的信用评级, 也没有专业性信用评估机构, 农村金融机构自身信用评估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其次, 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农民缺乏有效的担保, 又缺少具有担保能力的担保机构。最后, 法制保障不能到位。我国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仍然滞后,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还很薄弱。主要表现:一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法律缺失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瓶颈。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目前尚没有国家统一的社会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 仅上海、深圳等地出台过地方性的法规;加之农村信用有其特殊性, 赖账、逃债个案所涉及的金额较小, 许多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规范农民个人信用管理, 保护农民信用利益等专门的信用管理法律还是一片空白。二是法律维权成本较高, 相反失信成本则偏低, 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得不到有力的司法保证, 农村信用社胜诉后, 执行不到位或根本得不到执行致使欠贷不还者有恃无恐。

二、发展和完善农村征信体系的几点建议

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将是一个漫长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通盘考虑。

第一, 加强农村的教育文化建设, 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整个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有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农村的文化建设要突出诚信文化的建设, 通过多种载体、途径进行诚信宣传, 为征信体系建设奠定文化基础:如国家应通过多种公共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开展广泛的征信知识宣传, 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开展征信工作, 促进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建立;另外通过多种途径在乡、村进行诚信宣传:通过宣传栏、板报、橱窗、街头表演等形式以及在区域内选择几个基地定期开展宣传普及信用知识的活动;深入开展信用、征信知识进乡 (镇) 、进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户的活动。

第二, 建立健全农村的外部保障体系。首先, 应完善征信体系的法律制度, 改变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法律基础薄弱的状况:完善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尽快建立几部重要信用法规, 另可从征信体系所涉及到的主体去立法, 如政府信用、银行信用、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信用中介服务行业行为等方面的立法, 这样商业银行等征信主体受到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规范与约束, 而对征信行业中企业资信调查和市场调查行业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建立严厉、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 对失信行为应给予必要的惩罚, 构成犯罪的应给予法律制裁;地方政府也应制定一些适合农村经济金融市场特殊性的地方性征信管理条例或者具体办法。其次, 建立适合专业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统一信用评级机构和专业性信用评估机构, 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自身信用评估体系。再次, 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问题, 如成立一些农村担保机构。最后, 我国农业面临着市场和自然两种风险, 属于弱势行业, 政府应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完善农村的医疗及养老保障体系。只有农村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后, 建立农村征信体系才真正有意义。

第三, 明确政府和人民银行在农村征信建设中的职能。1.应加强政府职能, 协调农村征信建设各主体之间的工作: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整个建设工作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参与。政府作为一个权力主体, 应运用其行政权力, 下达行政命令,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将分布在各个部门的企业的数据集中起来, 建立一个公共的数据平台, 实现征信数据共享, 以推动征信体系的建设。除此之外, 政府还应对征信服务业进行管理, 包括市场准入管理、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定、执业规则的执行等, 这些都可以协助征收者完成相关征信数据的收集、整理等。2.人民银行是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部门, 对于人民银行来说, 首先, 应建立或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将工商、法院、公安、商业银行、邮政等征信数据库连接起来, 完善征信体系的数据库, 实现各个主体征信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 人民银行应加快建立一个科学的适合全国各区、各阶层的统一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第四, 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征信力量, 同时多元化农村征信建设的机构。以当前情况看, 农村征信体系仍然是农村征信体系的主力军, 因此其应发挥自身扎根农村的优势, 弥补不足。1.以农村信用社为依托, 加快系统程序开发, 科学组织基层农信社的财力和高层人力资源, 尽快开发农村信用数据库软件程序, 为加入全国网络做好准备。2.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 引进高学历的新员工, 加大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3.加快建立农户信用记录档案, 增加入库信息, 不仅应包括农户基本识别信息和借还款信息, 还要增加诸如农户的完税信息、守法信息、财务管理信息、产品质量状况、盈亏状况和个人违约情况等方面的记录, 这样才方便提供查询服务。4.其他农村金融机构, 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机构等农村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开展农村征信活动的力度, 应借鉴商业银行经验, 加快自身配套机制建设, 设立专、兼职征信岗位, 严格依据有关规定加强原始信息的收集、调查、整理、保存, 建立健全自身信用评估体系。

摘要:农村征信体系是我国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完善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提出了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旨在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村征信体系,信用体系,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魏一民.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现实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1) .

[2]人民银行奎屯市支行课题组.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新疆金融, 2007, (4) .

[3]王文燕, 江小丽.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是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J].西安金融, 2006, (8) .

上一篇:水环境控制下一篇:心理辅导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