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控制

2024-10-23

水环境控制(精选12篇)

水环境控制 篇1

水环境安全特别是涉及饮用水水源地的水环境安全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 化工园区作为一种能源循环利用率高、便于集中管理、污染治理成本低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迅速兴起。化工园区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化工行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化学工业园区是由较多化工产业聚集而成的园区, 因而区域内有较多的化工企业, 这就决定了化工园区内的会环境受到一定的威胁。由于化工园区大多利用沿江、沿海水资源丰富及有深水码头的地区建设, 因此化工园区的生产安全事故极易导致严重的水环境危机[1,2]年来, 我国发生了多起化工生产引发的水污染事故, 如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2011年杭州新安江水污染事件、2012年江苏镇江水源苯酚污染事件, 都造成了巨人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和饮用水水源污染。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负面影响[3]。

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东距扬州市约30Km, 西距南京市约60Km, 濒临长江, 总规划面积为24.5km2, , 园区内共有企业46家, 其中化工类生产型企业15家、基础设施企业3家、化工仓储企业3家、粮油类企业2家, 其它类型企业23家, 形成了以芳烃产业链、丙烯产业链、乙烯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和精细化工产业链五大产业链为主的化工产业链。化工园区邻近长江流域, 处于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区 (仪征市和仪化公司取水口、扬州第四水厂取水口等)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 (仪征市) 区域, 周围5公里范围内存在多处人口集中居住区, 水环境敏感性很大。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环境风险, 确保生产安全、社会稳定和水环境安全, 实现园区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1 园区水环境风险分析

调查资料表明, 园区对水环境产生危险的易发突发环境事件类型为有毒有害物质的泄露、火灾、爆炸事故, 园区五大产业链重大危险化学品存在量达196340吨, 一旦发生事故, 整体风险较高, 对水环境危害大, 主要表现为物料运输事故、物料储存区泄漏、生产系统事故及污水处理厂事故排放等对水源保护区水体水质的影响。

1.1 物料运输事故

物料运输事故主要包括物料运输系统及港口船舶溢油事故以及其它各种事故导致的水体化学品污染。船舶事故性溢油的溢油量取决于船舶的破坏程度以及损坏部位, 破舱事故一般表现为舱内部分物料溢出, 船舶发生碰撞、搁浅、触礁事故一般是一两个舱受损溢料。物料一旦泄露, 溢出的液、固体与水体混合的同时, 在横向纵向进行扩展。

园区港口所在的长江江段在河川径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下, 水文情势复杂, 污染物随水流远移状况也十分复杂。在丰水期, 潮位顶托作用明显;在枯水期, 上游径流量较小, 潮汐作用显著。因此, 港口污染物进入长江后不仅随落潮流污染下游江段, 而且也将随涨潮流上溯, 影响港口上游江段, 同时江水随潮汐做往复运动, 延长了污染物质向下游推移的时间。在涨急水文条件下, 如果发生破舱事故, 将会对仪征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及仪征市 (仪化) 取水口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沿江区域的码头装卸区地理位置特殊, 靠近水体, 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 极易引发次生环境事件, 若处置方法不当或不及时, 危险化学品很可能流入长江, 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事件, 从而对饮用水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1.2 储存区物料泄漏

根据事故统计, 罐、槽等泄漏事故大多集中在罐、槽与进出物料管道连接处, 并且发生管道100%断裂及阀门完全破损的机会极少。参照典型故障估算, 管道裂缝为管径的50%时, 当管道甲醇、苯 (以甲醇、苯为例) 的输送量分别为472.72t/h、519.92t/h时, 从破裂到阀门自动关闭在20秒内完成的条件下, 泄漏量将分别为1313.1kg、1444.2kg, 泄露出的部分液体在地面形成液池, 从而通过漫流污染水体。

1.3 生产系统事故

通过统计数据与故障树分析, 化工生产过程中, 事故类型主要为火灾、爆炸和毒物泄漏, 罐、槽等设备物料泄漏对燃爆性物料可能引发燃爆危害事故;反应系统失常 (设备破裂或温控异常) 也有可能引发爆炸燃烧和有毒物质扩散污染水体环境。此外, 生产、贮存场所和固体废弃物堆积、处置场所等因冲洗或雨淋而造成的有害物质泄露至地面水或地下水而造成的水环境危害。

1.4 污水处理厂事故排放

正常情况下, 污水处理厂排放水量较大, 排出浓度低, 污染物排出后很快被长江水体所掺混。当污水处理厂发生事故排放时, 即便立即关闭入河、入江闸坝, 停止向长江泵水, 事故排水还是会对园区内水系产生严重污染, 特别是排放口附近区域会形成污染带并慢慢扩散, 如偶遇雨季, 受雨水携带排放后污染受纳水体。

2 水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探讨

根据区内企业潜在的水环境风险源的风险度做好风险源的日常防范管理, 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 需要实时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 预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 模拟其影响范围与历时, 快速应急决策进行处理、处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

2.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扬州化学工业园现有企业46家, 其中化工生产及仓储企业23家, 占园区企业总数的50%, 危险化学品数量巨大。因此要降低园区整体的环境风险, 首先应当结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开展园区开发建设规划,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 按照一体化建设、分层次布局的原则科学制定。引导园区内企业调整生产工艺、尽量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品的需求, 减少高危工艺, 控制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化学品的运输和使用,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从而有效降低扬州化学工业园的整体环境风险。

2.2 加强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针对不同的风险源, 建立风险源动态数据库, 全面掌握主要风险源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严格的防范措施。加强突发性事故特性及实例的研究, 总结以往各种事故发生和处理情况, 以便建立各种事故预防、监测、处理、处置的知识库;同时, 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价, 调整环境风险等级和环境风险管理计划[5]。分级管理计划见下表:

2.3 加强园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根据园区环境风险大、环境敏感度高的特点, 建议设立以应急组织体系为基础, 以环境应急预案为抓手, 应急预警系统建设和应急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应急救援运行体制。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突然性和危害的严重性, 所以必须对易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场所安装相应的监测和预警装置, 以便及时预报可能出现的危机, 并预测不同指标的时空变化趋势, 为突发性事故管理决策提供信息。

2.3.1 健全应急组织体系

园区成立应急指挥部执行对其应急管理部门和园区内所有应急行动的指挥与控制, 下设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园区各企业环境风险应急控制指挥部、企业内各车间风险应急控制指挥小组。当紧急情况的影响超出园区范围时, 园区应急中心将负责全面协调和支持, 并及时上报扬州市应急中心。当紧急情况的影响在园区内部时, 园区应急中心将提供全面协调、指挥和控制, 并及时上报扬州市应急中心备案。园区内应急操作程序和应急交通工具调配将通过园区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协调。

2.3.2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园区总体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园区专项应急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园区总体应急预案应该包括园区基本情况、环境风险分析、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和职责、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措施等内容。园区应急预案应当与企业应急预案相衔接, 确保应急响应措施的可操作性。

园区现有的风险应急预案制定基本是按照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制定的相关要求和内容进行的, 但应急预案的内容不够完善, 为及时发现和减少事故的潜在危害确保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 有必要对危险源类型、数量及其分布情况建立动态数据库, 建立风险事故决策支持系统。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南的区域毗邻长江, 相对敏感, 易造成长江水污染事故, 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

2.3.3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实行一、二、三级管理:园区成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为一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各企业成立环境风险应急控制指挥部, 为二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各车间成立风险应急控制指挥小组, 为三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根据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预警等级, 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训练。

2.3.4 加强预警系统

根据环境污染、人体危害、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 将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划分为四个预警等级, 按照环境污染程度, 将预警级别分为一般 (Ⅳ级) 、较大 (Ⅲ级) 、较重 (Ⅱ级) 、特别重大 (Ⅰ级) , 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6,7,8], 预警级别和事故级别一致。

园区现有预警系统有扬州化工园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办公室、12369环保热线、2872089热线, 建议园区建设安全环保监控中心, 实现园区内污水系统、运输系统、生产储存系统以及港口岸线、船舶监控和图像监控于一体的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 督促企业设置重点区域监控摄像头和易燃易爆、易泄露液体的报警设施并实现和监控中心联网。

3 结语

饮用水源区的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一旦发生水环境污染事故, 将会对水源环境乃至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危险化学品的储存系统、生产系统、运输系统等突发事故是构成扬州化工园区水环境风险的重要因素, 具有影响因素多、随机性强、偶发性大等特点。结合扬州化工园区的实际情况, 初步探讨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不同风险企业采用不同管理方式、严格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等风险控制技术措施, 提出全方位、多角度保护园区水环境安全对策, 可为化工园区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 降低水环境风险提供依据。

摘要:为有效控制风险损失, 保证区域水环境安全, 以现场调研及园区环境风险评价为依据, 结合园区现状, 从水污染防控的角度对扬州化工园区存在的水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园区水环境风险主要为物料运输事故、物料储存区泄漏、生产系统事故及污水处理厂事故排放等。并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采用不同风险管理方式、制定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探讨了园区的水环境风险防控技术。

关键词:水环境风险,控制,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曾明荣, 吴宗之, 魏利军, 等.化工园区应急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2) :172-176.

[2]惠学香.化工园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防范与应急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34 (10) :26-30.

[3]刘宏, 钟琦, 张云龙等.邻水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水环境风险评估[J]人民黄河, 2013, 35 (1) :45-48.

[4]顾瑛杰.化工园区环境风险源调查、风险评估与管理对策研究—以扬子江化学工业园为例[D].江苏苏州:苏州科技学院, 2013

[5]金伟成, 吴俊杰, 解明媛.沿江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理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 2014, 27 (3) :84-87.

[6]李景红.石化企业地表水环境风险识别及其应急设施体系[D].甘肃兰州:兰州大学, 2008

[7]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镇江:江苏大学, 2010

[8]马越, 彭剑峰, 宋永会, 等.饮用水源地突发事故环境风险分级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5) :1211-1218.

水环境控制 篇2

——以锦江流域COD分配为例

王涛 张萌 张柱 陈宏文

 2012-08-14 09:41:38

来源:《人民长江》(武汉)2011年23期

【内容提要】 以赣江一级支流锦江流域为例,建立了控制单元内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方案模型,遵循“流域-区域、流域-子流域(支流)、流域-排污口(直排口)”的分配思路,根据流域具体情况,确定了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原则,对各控制单元的COD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并采用合理性指数对不同分配方案进行评估,得出各个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的推荐方案和备选方案。研究成果为该流域COD容量总量控制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 总量控制 总量分配 控制单元 污染控制方案 锦江流域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的流域水环境管理逐步形成了以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为主,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为辅的水质管理技术体系[1]。总量分配是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对可利用的环境承载能力及允许排放量进行分配[2],按分配的受体不同,可将容量分配分为流域总量分配和污染源总量分配两种类型[3]。流域总量分配是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到独立的行政区,或分配到水系、支流、子流域、排污口的过程;污染源总量分配是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到各污染源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常作为流域总量分配的后续步骤[3]。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是用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推算受纳水体的纳污总量,并按一定原则将其分配到各污染控制区及污染源,以实现对流域水污染物的容量总量控制,并能更有效地利用水环境容量资源。由于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是“国家-流域-区域-控制单元-污染源”的多层次体系[4],因此,需从不同层次上对流域的水污染总量控制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区概况

锦江系赣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幕阜山脉东麓的坪子岭,自西向东流经慈化、株潭、万载、徐家渡、凌江口、上高、灰埠、高安、松湖、新建等地,于南昌市新建县瑞河口汇入赣江,主河道长307.0km,干流天然落差391.0m,平均纵比降1.29%o[5]。

根据控制单元划分的一般原则,结合锦江流域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特征、污染状况以及水质现状等,将锦江流域划分为4个控制单元,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万载控制单元、上宜控制单元、高安控制单元和新丰控制单元(图1)。研究方法

2.1分配模型

研究区水环境容量总量计算的目标函数采用简单的线性目标函数[2]

2.2总量分配的合理性评估

总量分配的合理性可采用基尼系数法和合理性指数法评估[3,7],本研究采用合理性指数(TCRI)对各分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指数的分项指标如表1所示,控制单元内各排污口的容量总量分配暂不考虑公平性指标(枯水期不考虑非点源贡献),因此权重系数

(2)下限约束条件。本研究在对各排污口进行容量总量分配时,将排污口现状排放量的10%作为该排污口的排放下限约束条件。

2.4分配方法

为排除不确定性因素对流域水环境管理带来的潜在风险,在进行总量分配时需预留出一定的量作为安全余量不参与分配,一般取5%~10%[8-9],本研究取10%。总量分配遵循“流域-区域、流域-子流域(支流)、流域-排污口(直排口)”的分配思路[3],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基于控制单元对锦江流域COD的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全部计算在Excel2003中利用“工具规划求解”内嵌的规划求解工具完成。

2.5分配原则

总量分配的方法很多,根据分析的角度和侧重面不同,总量分配的一般原则有等比例分配原则、费用最小分配原则、按贡献率削减污染排放量分配原则、按污染范围和程度(包括污染长度、面积的大小)分配原则、按污染物毒性大小承担污染责任分担率原则、按企业污染治理的先进性考虑污染责任分担率和削减率的分配原则[10]。本研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原则。

(1)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分配原则。即按控制单元内各污染源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贡献率,对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

(2)合理性指标最大分配原则。该分配原则考虑环境容量利用率和现状负荷率,使容量总量分配的合理性指标最大,直接规划求解,得出分配方案。

(3)在合理性指数最大条件下,对排放量进行约束。该分配原则充分考虑排污口的排放情况,对排污口的污染带长度进行约束,同时保障排污口的排污权利,本研究中赋予排污口不低于10%的现状排放量。

(4)企业治污的难易程度。在合理性指数最大,对排放量约束的同时,考虑企业治理污染的难易程度,对有削减难度的排污口不进行削减,规划求解,得出分配方案。结果与分析

3.1万载控制单元

万载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方案如表2所示,合理性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虽然方案1合理性指数较高,但其环境容量利用率较低,且没有可增负荷,方案较差;方案2和方案3具有容量利用率高、合理性指数大的优点,但是方案2不能保证万载控制单元全流域水体COD达标。目前,万载控制单元COD最大纳污量小于现状排放量,剩余环境容量小,方案4与方案3比较并没有显著降低消减负荷,反而影响全流域的达标。综上分析,从现阶段各因素考虑,方案3较优。

3.2上宜控制单元

上宜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方案如表4所示,合理性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见,虽然方案1负荷削减率低,但其他技术指标均较差;方案2不能保证上宜控制单元全流域COD水质达标;方案3和方案4,均具有容量利用率高、负荷消减率低、治理费用低、合理性指数大的优点。目前,上宜控制单元COD最大纳污量大于现状排放量,尚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可利用(可增负荷率较高),从现阶段各因素考虑,在满足发展的同时,应尽可能降低消减负荷,因此,方案4更具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负荷的增加,方案3作为备选方案,其优势也将逐步得到体现。

3.3高安控制单元

高安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方案如表6所示,合理性评估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见,方案1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较差;方案2不能保证高安控制单元全流域COD水质达标;方案3和方案4均具有容量利用率高、负荷消减率小、治理费用低、合理性指数大的优点。目前高安控制单元COD最大纳污量大于现状排放量,从现阶段各因素考虑,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消减负荷,因此,方案4更具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负荷的增加,方案3作为备选方案,其优势也将逐步得到体现。

3.4新丰控制单元

新丰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方案如表8所示,合理性评估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9可见,虽然方案1各项技术指标均较好,但水环境质量的潜在风险较大;方案2不能保证新丰控制单元全流域COD水质达标;方案3和方案4,均具有容量利用率高、负荷消减率小、治理费用低、合理性指数大的优点。目前,新丰控制单元COD最大纳污量远大于现状排放量,从现阶段各因素考虑,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消减负荷,因此,方案4更具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负荷的增加,方案3作为备选方案,其优势将逐步得到体现。结论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是流域水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以锦江流域为例,遵循“流域-区域、流域-子流域(支流)、流域-排污口(直排口)”的分配思路,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基于控制单元对锦江流域COD的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根据分配条件的不同得到多个分配方案,采用合理性指数对各个分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比选,得出各个控制单元内COD容量总量分配的推荐方案和备选方案,从而为该流域COD总量控制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致谢

感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富国研究员在容量总量分配方面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水环境控制 篇3

【关键词】水质监测;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经济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影响着地球的环境。环境污染,淡水资源的减少,增加了人们的担忧。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水环境监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质量控制与保护措施是水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也是正确分析数据的重点。为了加大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及保护措施的实施,相关的工作人员落实这项工作。

1.水质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尽管近些年我国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的水环境保护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因此就需要针对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治理。而水环境监测就是依照水(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规律,对水的质与量以及水体中影响水生态和环境质量的各种人为因素进行监测,为国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提供系统水质资料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水环境评价、水环境防治的基础,是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是环境保护管理和政府决策不可缺少的手段。对水质进行监测,有利于我们日常饮用水水质的评价,有利于实现对海洋水质与江河状况的评价,也有利于实现相关水资源质量的平判,是我国水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而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在水环境监测中数据的科学、准确、公正,满足社会的需要。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必须实现监测技术的规范化、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站点建设网络化和资料数据系统的系统化,真正形成指挥有力、配合密切、运转灵活、反映及时的监测系统,才能报道出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监测数据,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水环境监测工作。

2.水环境质量控制体系

2.1实验开始前的质量控制

仪器设备现代化学分析需要合适的设备和仪器,实验的成功或失败常常可以追溯到设备和仪器的配备和使用的合理性。因此必须有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以便有效地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准确度。并且样品采集的移液管、采样器具,都要进行认真的洗涤、晾干。

2.2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自我控制的常规程序,它能够反映分析质量稳定性如何,以便及时发现分析中异常情况,随时采取相应的校正措施。水质现场采样质量保证是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即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该区域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应严格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规定的标准进行控制,在监测时,可以对检测水域的范围进行控制,在对监测站点进行设置时,应该遵循代表性、可控性以及经济性的原则,这样可以尽量的获得能够有代表性的水环境信息,其中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空白对照、校准曲线、平行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分析、分析同种水样品各个检验点的相关性、对保留水样品再检验和编制质量控制图等。在水质运输过程中,为继续保证水样的完整性、代表性,使之不受污染,不被损坏和丢失,必须遵守各项保证措施[1]。把采集到实验室的水质,用相关的设备和仪器进行分析,这样会获得相关的数据,在数据处理阶段除了选择恰当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注意有效数字外,还应在必要时进行统计检验,如离群值检验、差异显著性检验等。

3.针对水环境质量保证的措施

3.1优化管理机构

质量保证体系要素是构成质量体系的基本单元,建立文件化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体系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是规范实验室分析测试工作和全体人员行为达到质量目标的依据,所以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进行严密的组织管理。在《质量手册》中明确规定各级人员和各职能部门的权力界限、职责范围和岗位职责,使检测中心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善其事,协调地进行工作和管理活动,使质量管理系统有效地进行。而建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组织领导机构体系和机构的建立是质控的基础。因此,要建立以质量负责人为最高质量责任人,检测人员对本岗位质量负责的全员质量管理体制。通过严谨的质量管理程序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3.2重视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最基本的质量保证。在实验开始之前,要检查好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能否正常工作,再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等情况进行观察,看是否满足实验所需的环境条件,比如:分析仪器的好坏对分析结果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除了需要对仪器进行正确的使用和坚持日常维护之外,还需要严格按照计量认证的要求,请有关部门对仪器进行校准和检定,从而保证仪器设备产生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实验室的设施、测试场所以及能源、采光、通风等方面都满足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保证环境条件中的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测量准确度、稳定性,确保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监测仪器正常运转[2]。还应该提前考虑到样品运输的问题,从样品采集到测定这段时间间隔内,样品待测组分不发生任何变异或使发生的变化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在样品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有事先考虑到。另外每年还应该制定详细可行的年度质量控制管理计划,包括实验室环境控制、仪器设备的鉴定与运行、采用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人员考核、标准参考物质、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基础工作、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基础实验等。

3.3加強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人力因素对于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保证分析测试质量的首要条件。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是质量控制的保证,因此检测人员在上岗前首先要进行职业道德、理论和实验操作岗位培训,然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方可进行上岗作业,同时对已上岗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抽查,发现不合格者,重新进行学习,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在此期间,还应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教育培训要重视业务技术的提高,更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监测人员不断提高水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业绩,以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的可靠性[3]。另外,还需要对实验室人员简历完善的档案,包括学历、培训上岗证书、考核成绩等情况。

4.结语

随着现在环境的恶化,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保证非常重要。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干扰试验结果,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掌握监测的方法和专业的操作手段,态度认真,对工作严谨、负责,综合多方面的原因,最后做出最有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为人,陈军,赵德勇.浅谈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

[2]李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J].现代科学仪器,2013.

浅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 篇4

水环境安全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切人类的文明成果、城市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安全的水资源环境。人类健康依赖于安全的水质,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将会引发多种传染性疾病。全球有近一半人口处于缺失卫生饮水的状态,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因水质安全问题而引发的各种疾病,卫生饮水问题现状令人堪忧[1]。同时,水资源还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洪涝灾害、干旱缺水,都会严重影响到粮食的产量,而水质的优劣更决定了粮食产品的品质。本文着重分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的相关情况,为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出一份贡献。

1 保障水环境安全的意义

如图1所示,水环境安全有其自然属性,受自然界水资源分布、水资源质与量的情况及降雨量变化的影响,都可能引发洪涝与干旱等情况,产生水环境安全问题。同时,水环境承受着人类社会活动所必须的资源需求,有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属性,消耗水的数量与方式都会对其安全产生影响。此外,人文属性是水环境安全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水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而过度利用,不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还会引起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造成人类严重的水环境安全危机。

2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2.1 质量控制体系简介

从本质上来讲,质量是对客观物质某种能力的一种衡量与评价,看其能否满足一些固有特性的要求。表1显示了各监测项目相关关系矩阵,其中溶解氧(DO)是反应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含量的指标,CODCr、BOD5、CODMn三个耗氧参数是反映水体受有机物及其它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氨氮(NH3-N)是衡量水体受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水体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或水质指标)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针对质量方面的活动通过建立相应的方针和目标,进行有效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规定的质量要求和目标。而体系则是一组相互关联与作用的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系统性的优化整合,成为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质量控制体系作为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体现的是质量方面的组织、管理与控制,需要与其它管理体系相融合。将各个对质量结果有影响的要素综合起来,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达到质量控制的既定目标。

2.2 水环境监测工作

水环境监测是基于实验室监测工作为基础的,且大多属于政府行为,作为第三方为政府执法提供数据参考。其目的在于了解水质的状况,以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于经济建设。水环境监测工作需要通过相应的计量认证授权,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客观公正的监测数据。水环境基础质量控制体系包含众多构成要素,可分为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管理要求涵盖了管理体系的构成、文件记录控制、服务与产品采购及预防改进措施、申诉投诉机制等。而技术方面则对人员设施水平、抽样取样原则、检测校准方法及质量结果控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水环境监测往往依托于专业的检测机构,针对某一区域内的江河湖库开展水质监测工作,以获得公正性的水环境监测信息。

2.3 质控体系运行概况

a)要严格遵守质量控制体系文件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水质检测工作。进行样品的采集、验收与编码发送,对样品进行处理分析,将数据检验校核后送至质控审查部门,形成书面检测结果报告,由授权签字人签发后,交付委托单位并存档;b)鉴于水环境监测运行单位多而复杂的特点,需要明确各个层面的任务和职责,按照质量控制体系文件统一要求,作为人员日常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从而确保质控系统的运行质量[2];c)定期开展内审活动,以掌握质控体系运行情况。对于不合格的要素进行充分分析,找出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内审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不应当采取回避的态度,通过改进纠正以促进质控系统不断优化完善;d)定期开展评审活动,组织召开管理评审会议。相关技术负责人需要汇报质控体系运行情况,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e)应定期控制外审工作,听取外部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能够客观评价质控体系,有助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促进体系文件修改和完善。

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尽管中国水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现行的法律法规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法律体系,难以对从业人员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无法可依、无法可约导致部门和人员在工作中的随意性较大,带来了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低、管理相对混乱的局面。质量控制体系文件是进行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基础,由于体系文件中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导致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对于一些关键物品和环境缺乏有效管理,不仅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会造成体系运行整体效果欠佳。

3.2 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水环境监测工作尚未实现较高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大部分工作依然依靠人工操作完成。因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成为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现有水环境监测工作人员队伍中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人相对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由于业务能力不足,加上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工作没有按照程序要求去执行,导致大部分核心工作不得不由少部分人来承担。不仅造成出现工作中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也不利于水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3.3 基础设施不足

多年以来,中国在水环境监测工作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建立相对成熟的水环境监测网。但由于地区局限性,使得很多地方在水环境监测方面做了大量重复性工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随着水污染现象日益加剧,使得水环境监测工作更加复杂。一方面,很多区域需要增设新的监测站点、更换新设备、应用新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监测领域不断扩大,现有监测能力和范围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急需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时增加人员和设备。

4 改进建议

4.1 加强人员培训管理

对于现有从业人员,要加大他们培训力度,积极拓宽其专业领域和技能。立足于专业岗位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培训,帮助其掌握实验操作、定性分析的方法。加强计量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培训,目的在于理解和执行质控体系的相关标准,加速掌握和运用系统的能力,提高履行职责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人员的上岗考核与管理,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的情况出现。形成标准化的工作业绩考核程序,做到有功必奖、有错必罚,激励人员的工作信心与动力[3]。

4.2 强化评审与监督检查

评审工作与监督工作密切相关,不仅需要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全员参与配合,以避免工作流于形式。按照事先拟定的工作计划,合理确定评审流程与进度,对于质量控制的实施进行逐项检查。监督检查是实现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检查时间、内容及人员都有明确规定。在检查前需要充分准备,实施过程要有详细记录与依据。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应及时出具书面性的报告或结论,督促限期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动态跟踪。

4.3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规章制度是实施质量控制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对于当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予以修改完善,充分明确部门、人员权利与责任,规范工作中的行为和规范,促进其按照程序进行水环境监测工作。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努力进行多方协调,引进先进的检测分析方法,增加仪器设备配备数量。根据区域内监测站点分布情况,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提高设备资源的共享,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环境监测质控体系不断提升。

5 结语

水环境质量监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直接关系到水环境的安全。而构建质量体系就是要将各个对质量结果有影响的要素综合起来,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以达到质量控制的既定目标。针对当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制度建设不完善、人员素质偏低、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加强人员培训管理、强化评审与监督检查、完善制度建设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着手,从而确保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霍寅龙.对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89.

[2]郭惠东.分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与保障措施[J].低碳世界,2013(13):90-91

鸡场环境控制(精选) 篇5

(1)理化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气流辐射、雨量、光线、噪音等。

(2)生物环境:包括细菌、病毒、内外寄生虫等。

(3)饲养管理环境:包括食物和供水的数量和质量、运动、卫生、饲养等。

狭义上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湿度、空气、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等方面。所有动植物界的物种都有一个最适环境带,在这些条件下,它们可以表现出最高的产量。管理、鸡舍设置以及许多与现代畜牧业相联系的因素都能对鸡产生影响,只要按照鸡的不同生活需求,给它们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能达到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环境因素的控制

(一)温度的控制

1、适温的重要性

(1)鸡是一种恒温动物,在可能的范围内自身进行调节,尽量保持相当稳定的体温。同时,由于吃料与活动等而不断向周围环境散发热量,从而维持一定的体温。

(2)鸡耐寒怕热:鸡由于有羽毛,有一定的保温作用,所以较耐寒。另一方面,鸡体表面积小,还覆盖着厚密的羽毛,又无汗腺,蒸发和扩散体热困难,对热气候的反应要比其他环境因素诸如湿度、气流(风)、光照、营养等因素的反应敏感得多。

2、适宜的温度

不同类型、用途和生长阶段的鸡,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10日龄以前的雏鸡不能自行调节体温,处于“变温”状态下,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

3、舍温控制

(1)育雏期的人工保温:雏鸡的绒毛稀短,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保温能力差,在低温环境中,容易受凉而引起拉稀或产生其它疾病,甚至被冻死,所以,雏鸡要给以人工保温。

(2)育雏期以后的温度控制:育雏期以后的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已基本健全,一般不必继续保温。但是,适宜的舍内温度有利于健康和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故这时仍需注意调节舍内温度,最适宜的温度是15—28℃。

(二)湿度的控制

1、湿度的影响

(1)湿度过高:垫料和生活环境潮湿,卫生较差,给致病细菌和寄生虫卵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容易诱发疾病;种蛋受污染,使细菌进入蛋内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些蛋在孵化过程中,可因细菌繁殖过多而爆裂或造成死胚、弱胚或弱雏;球虫卵囊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存活和孢子化,引发球虫病;霉菌在潮湿的饲料中迅速繁殖,破坏饲料的成分,使鸡吸收的养分减少,导致生长受阻、繁殖性能下降、受精率下降、孵化率下降、饲料报酬低;潮湿饲料、垫料容易发霉,鸡吃进了霉变饲料或从垫料和料槽中摄进大量霉菌与毒素后,容易感染霉菌病。

(2)湿度过低:只有在秋、冬季节的育雏初期,如由于室温较高、雏鸡呼出的水气和排泄的粪尿较少以及垫料干燥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湿度过低。尤其是使用暖炕温床育雏的条件下,由于地表面的水分不断蒸发,舍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造成舍内灰尘飞扬,雏鸡绒毛变脆,大量脱落,脚皮干燥,眼鼻粘膜发干,食欲不振,影响增重,还会导致呼吸器官疾病的发生。

2、保持合适湿度的措施

一般地说,高湿的界限为高于75%,低湿的界限为低于40%。湿度过高时,要加强通风,排除潮气;饮水器要放置牢固,防止歪倒弄湿垫料,可把饮水器放置在能吸水的新砖上;每天翻动垫料或更换过湿垫料1—2次,保持垫料干燥;对于高湿地区,鸡舍应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鸡舍尤其是非暖炕温床保温的育雏舍的地面干燥,应尽可能转用离地栏养或笼养;在潮湿季节不宜采用喷雾消毒,确实需要时要适当提高浓度,减少用水量。

(三)密度的控制

密度不仅关系鸡的活动、饮水和采食,而且关系到舍内气体的污染和交换、地面的污染程度与啄癖、应激等问题。

密度小时,浪费场地、浪费栏舍且不便于管理;密度大时,鸡散热困难,会烦燥不安,啄癖增加,饲料采食量下降,肥大的鸡会发生昏厥,甚至死亡。因此,气温较高时,为利于鸡只的散热,鸡群的饲养密度宜小于其适宜温度下的饲养密度。

各个生长阶段鸡的舍饲密度以多在为合理,这要看品种、饲养方式、季节,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四)通风的控制

1、对鸡舍中气体的组成有基本的要求

以肉用仔鸡舍内气体为例:

氧气:必须占鸡吸入气的21%,当氧气降到11%时,呼吸困难,舍内空气中氧量只有6%时鸡会死亡。

二氧化碳:正常空气中仅含0·03%—0·04%,舍内二氧化碳要保持在0·2%以下。

一氧化碳:舍中一氧化碳达0·4%时就会有雏鸡死亡。

氨气:氨气是养鸡中最常见、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鸡舍中过量的氨是由含氮物质腐烂分解的产物。在正常空气中其含量为10—12ppm。鸡舍中要求不超过20ppm。如人感到刺激时,必须加强换气。

2、通风的方法

(1)机械通风:靠风机开动的多少或快慢来调节风

量大小;有条件的鸡舍,可以使用热风式通风供暖工艺,将供热系统(热风炉)和通风换气结合起来进行,以使鸡舍的通风和温、湿度控制达到有机统一。

(2)自然通风:在鸡舍内墙上设有可开启的窗户,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由饲养人员随时掌握和管理。靠窗户与风口等开启的多少或大小来调节通风量。夏季多开窗,通风换气;冬季可以少开窗,保证舍内温度不低于正常生长和产蛋的舍温。另一种是用卷帘布做围墙的,夏季可将布帘卷起,冬季将布帘放下,使鸡舍不透风即可。

3、处理好温度、湿度、通风的关系

有些养鸡者只注意保暖,而忽视通风换气,使得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蓄积增多,而影响鸡的生长,甚至发生煤气或二氧化碳中毒。因此,在做好保暖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切不能强调保暖而忽视通风。

冬天育雏,1—2周龄时以保温为主,需通风时先提高室温,防止冷空气侵袭雏鸡;3周龄后适当增加通风量,冬季可在中午和日暖时把南边窗户开启数次,每次10分钟。

密闭式饲养时鸡舍的通风,不要靠打开窗户吹进自然风,而是使用风机,使鸡舍定期输进新鲜空气和排放污浊气体。这种通风系统必须能进风而不能进光或采取必要的遮光措施。除此之外,雏鸡舍与青年鸡舍应设有供热管道,以保证在冬季时鸡群采暖的需要。

(五)光照的控制

1、光照的作用

(1)促进性腺机能:可以通过眼与下丘脑影响鸡性激素的分泌,对鸡的第二性征的发育、性成熟与繁殖性能等都有重要影响,一定强度和时间的光线刺激不仅可增强母鸡体质,而且能促进母鸡脑垂体、性腺激素的分泌,使母鸡产蛋活动旺盛。

(2)使鸡的所有机能固有节律与自然的明暗周期同步。也就是说,光照对鸡的生理起同期信号作用。

(3)使鸡看得见饮、食与活动:对于肉用仔鸡,光照只是起着照明作用,使肉鸡夜间能见到水和食物采食。虽然从表面看,光照对肉鸡的增重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光照可以通过影响采食量和运动量而间接影响肉鸡的增重。

2、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

(1)自然光照:是指自然阳光,它一般不受人为控制。自然光照提供了每天全部或大部分的照明时间。用自然光照可以节约能源,增强机体的代谢,其中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并能使鸡体合成维生素D3;在冬季阳光的照晒可以使鸡舍温暖而干燥。

(2)人工光照:是指用各种灯光,主要是用电灯进行的照明。

在有些品种,每天需14—17小时的光照,母鸡才可能达到最高的产蛋量。完全利用自然光照达不到这个要求,为此,除白昼的自然光照外,晚上还必须补充人工光照,才能使产鸡得到足够的光照时间。

3、光照的基本原则

人工光照必须按照规定的光照制度严格执行,不可忽照忽停,忽强忽弱,光线强度应渐明或渐暗,突然关灯或缩短光照时间,会引起惊群或换羽,产畸型蛋;照明时间不能忽长忽短,尤其对产蛋种鸡增加光照时间应该是逐渐的,开始时最多不能超过1小时,否则将使鸡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引起减产甚至换羽等。

4、加强人工光照管理

光照的内容包括光照的时间和光照的强度两方面。

(1)光照时间控制

鸡场如果是人工控制光照时间,饲养人员必须做到按时开灯、关灯,特别是在换班或工休时更应特别注意,防发生差错;现代化养鸡场全部采用自动控制的定时钟,要求自动控制系统灵敏,性能可靠。

(2)光照强度的控制

在光照强度方面,1勒克司的光照强度相当于0·0929尺烛光,也即1尺烛光等于10·76勒克司。

1—7周龄雏鸡舍要稍亮,可用10—12勒克司,以后用5勒克司。产蛋种鸡的光照强度通常为10勒克司。

调节光照强度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通过调压变压器,使照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任意调节。二是改变灯泡的瓦数,例如,育雏在第1—2周用40瓦灯泡,以后改用15瓦或25瓦的灯泡。三是控制开灯数量。

5、人工补充光照的方法

对不符合光照制度的,应补充人工光照。

(1)密闭式鸡舍:密闭式鸡舍缺乏自然光照,全部靠电灯光补充光照。

(2)普通鸡舍:日光不足部分用电灯光补充,有三种方法。一是天黑时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光照时间减去当天自然光照时间的差数,在当天天黑时开灯一次补足。二是早上天未亮时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补充光照时间全部在天未亮时一次补足。三是早晚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补充光照时间分两次补给,一次在早上天未亮时补给,不足部分天黑时补给。其中以早晚补充光照效果最理想。

6、灯泡的安装

总的要求是瓦数小,灯泡多,灯距短,光线匀,照度够。

电灯一般安装在通道上,灯距3米左右,相当于1·5倍于灯泡与鸡背水平面的间距。如果舍内有排灯泡,则每排灯泡应交错分布,以使地面获得均匀光照。

无灯罩或脏灯罩、脏灯泡均降低光照强度1/3—1/2,因此,每隔2周或1周要擦去灯泡或灯罩上的灰尘,保持清洁明亮,并随时换去坏灯泡。

多层笼养鸡舍,灯头上设置灯罩,使聚积的光线朝下,尽可能不让光线直接照到上层鸡笼。鸡场综合控制

(一)清洁卫生

在集约化的养鸡场,必须采用“全进全出”制,在空舍期要进行清洗和消毒。水洗效果明显,药物消毒特别是熏蒸消毒效果更好。若鸡场不能进行空舍清洗消毒,会导致鸡成活率不高。

除鸡舍本身的空舍消毒制度之外,对外来卫生管理也要严格,如雏鸡的来源、用具的消毒、饲养员的更衣换鞋、门口的消毒设施等等。

(二)稳定安静

应减少对鸡群的惊吓、怪叫,清除舍外摇晃物;每次捉捕、转移鸡只要轻捷,不能粗暴,不能在舍内追捕鸡只,不能穿红、黄色和花格等鲜艳衣服去鸡舍,不让生人接近鸡群;要防止猫、狗、老鼠等进入鸡舍,对小鸡更要注意防止惊吓。

鸡饲养环境还包括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等方面,场址选择、鸡舍建筑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饲养环境的好坏。养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养鸡的经济效益。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篇6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逐步提高,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高校内部的管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其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尤为突出,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制度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导致我国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频出,不利于高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高校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环境的相关概念和要素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结构的要素之一,控制环境包括高校的领导阶层和他们对高校的控制程度以及对高校的政策、行为和方法的控制程度。如果缺乏良好的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是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非常困难。任何高校要进行教学活动,必须有可靠的财务信息,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自己的财务信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缺陷,所以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控制的组织系统内部实现,通常称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管理的目标,各种的组织,计划,控制和调节内部实现,方法和程序。其本质是一种管理和控制,是组织战略的有效实施必要的工具。

高校内部控制的意义

面对环境的日益变化,高校的管理模式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当前高校的招生的规模日益扩大,内部员工和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学校领导和管理不可能将所有的个人直接监管的实施。通过个人的领导和组织,不能直接进行高校管理活动;不能发现和评价管理活动和结果。为了学校秩序和教学效率,使部门的业务活动能正常开展,只能依靠严格的内部控制的协调,组织,和部门的活动控制,调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和管理人員,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情况,掌握信息,为解决方案相关部门协调,落实管理决策。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组织结构存在问题

高校中下设许多部门,如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部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斗争,内部控制组织形式以直线职能制和矩阵制机构为主,其中直线职能制机构各行政领导部门分管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由行政领导分管和调配,这种组织结构下,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这就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费用偏高;矩阵制组织结构是在直线的基础上增加了横向的管理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双重领导管理,存在职责划分不清、职权不分的问题,由于受到双重领导,各部门成员之间受到双重的领导,工作上复杂性增加,不利于工作的稳步开展。

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

缺乏具体的激励目标。不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乏,并没有设定具体的激励目标,没有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明确发展方向;认识不足。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也是高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不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因此需要提高对绩效激励的认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人才选拔机制不健全,使得一些重要的岗位经常缺人,新入职员工又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后备人才极度缺乏,严重影响高校的运转。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对策

健全组织结构设置

健全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内部控制的环境的内容和组织结构,合理的分配各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做到合理分工、协调工作,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渐完善内部的控制机构;二是建立奖惩制度,设立内部控制管理机构,从领导层和各部门之间抽取优秀的人员组建,对员工的行为你进行督察和管理,如果发现员工在工作之间初显失职的行为,立即介入调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对失职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予以嘉奖,由此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绩效工资的分配系数要使其趋于合理、公平。提高绩效工资的分配系数可以激励员工的行为,使其产生更好的绩效。在重新制订考核标准基础上,对系数进行公开,重新制订考核系数,使每个员工都能够预估自己的水平,在同一个部门或者科室的员工由此会产生竞争心理,由此会进一步努力工作获得更高的薪酬,促进高校效益的提高。

加强员工的培训。培训是员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具有一批知识和技能都健全的员工是高校快速发展的必备要素。因此高校要做好员工的培训计划,为学校的发展培养夯实的后备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订五个方面的培训计划: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新员工培训;基层员工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自我培训。

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篇7

一、水环境监测的涵义以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一) 水环境监测的含义

水环境监测就是指对水资源、水环境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质量检测, 主要是为了对水资源的成分进行数据分析, 从而为人们正确使用水资源打下基础。水环境监测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一个全面、科学的了解和掌握, 这样人们在解决水质水污染问题上就会省去很多麻烦;同时, 水环境监测数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污染水资源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检验, 对水环境的变化能够有所掌握。

(二)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本身就是为了给水环境监测工作提供足够科学的数据, 以便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 科学的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分析出水质成分和水污染情况, 便于监测人员利用数据及时分析得到解决水污染和保护水质的方案, 有利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另外,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为合理分配我国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水资源稀缺、水污染严重的局面, 有利于我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水环境监测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明确、不完善

虽然水环境非常重要, 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水环境监测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明确提出, 并不完善。因此, 对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标准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这是我国法律的一大漏洞, 这不仅阻碍了水环境监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同时还对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失去了制度上的约束。另外, 没有了法律上的约束和保护, 监测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也有所欠缺, 长此以往, 水环境检测就会慢慢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二) 水环境监测的管理较为混乱

根据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和质量情况, 我国水环境监测部门已经建立水环境监测网对水质进行监测, 但是由于监测网监测地域的局限性, 我国许多地方的水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多地出现重复的现象, 白白增添了许多没用的工作量, 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还浪费了工作人员的精力。监测网的局限性的劣势还表现在增加了国家财政的支出, 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三) 水环境监测过程中涉及的人员素质不高

水环境监测工作过程比较复杂, 工作难度也比较高, 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但是在水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 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并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这是因为我国水环境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本身就不高, 再加上在监测人员队伍中具有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员也不在多数, 这使得监测工作分工变得不均衡, 专业技能差的人员分到的工作既轻松又没有竞争力, 大部分检测人员的工作态度也随之有所改变, 开始出现消极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因此, 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会大大影响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完善, 工作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三、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 完善关于质量控制的法律法规

为了能够有效处理水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 保证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顺利实施, 国家应该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凭借一系列出台的政策法规来完善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使监测工作在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进行。同时, 监测部门也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执行监测的质量控制, 防止部分监测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投机取巧, 导致工作上的失误。

(二) 改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要弥补我国水环境监测网局限性的漏洞, 就要加强完善质量控制体系。首先, 在工作的过程中, 领导人要懂得约束监测人员的工作行为, 端正监测人员的工作态度, 并且要严格监督保证监测人员能够按照规章程序来进行监测工作。另外, 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还要取决于监测人员的态度, 应该提高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增强责任意识, 这样才能使监测人员对监测工作负责, 才能监测出准确、科学的数据。

(三) 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专业培训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 水环境监测对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首先, 从国家方面。国家可以举行正规而严格的监测工作从业证考试, 通过这种基础的方法来为监测岗位选拔人才, 虽然这种选拔方法存在些许问题, 但是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 国家还可以制定出一整套关于监测工作的奖惩制度体系, 做到奖罚分明, 增加检测人员对监测工作的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 还可以从监测部门内部出发。要求监测部门必须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使监测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灵活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增加监测数据的可信性。最后, 向全社会进行宣传, 可以通过实地拍摄使公众了解到水环境检测的重要性, 提高公众的保护水资源意识,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水环境, 加强水环境监测的力度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结语

水环境监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向保护水资源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因此, 我们必须要加强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严格要求监测人员的工作行为, 提高全民的参与性, 以便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度, 制定正确的保护水环境的方案。

摘要:水环境监测是保证水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严格实行监测质量控制能够将监测数据的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如果监测数据不准确, 那么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会造成影响。因此, 本文就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 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穆肃, 胡冠九, 李娟, 赵永刚.水环境有机分析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 2011 (S1) :50-53.

水环境控制 篇8

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1 空白试验

在实验中用实验用水来代替样品, 用其它分析步骤以及使用试液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方法最终所测得的值叫做空白值。每批样品至少做一个全程序空白, 并且尽可能不使用空白做参比。影响空白值的因素最主要的有四种:实验用水质量、试剂纯度、器皿洁净程度以及计量仪器性能等。对于某一个分析方法的空白值, 若是在严格操作的前提下, 通常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当然, 当空白值偏大或者变化较大时应当分析并查找其中的原因, 一般空白值的测定结果不大于检出限, 而且可以采用质控图来进行控制。

1.2 精密度控制

从专业的角度讲, 我们为了反映在实验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我们通常会用相对偏差来表示, 而相对偏差的大小又能反映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精密度。我们知道精密度的定义是在相同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测定均一样品所获得测定值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分析过程中当相对偏差的值越小相应的精密度就会越高的。在这之中凡能做平行样的分析项目都要求不少于10%平行双样, 当然在样品较少时每批样品至少做一个。平行双样允许偏差符合规定质控指标的样品, 最终结果以双样测试结果的平均值报出。双样测试结果超出规定允许偏差时, 在样品允许保存期内, 再加测一次, 取相对偏差符合规定质控指标的两个测定值报出。

1.3 准确度控制

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是反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指标。准确度检验方法: (1)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分析测定; (2) 加标回收率; (3) 不同方法的比较。一般要求每批样品不少于一个准确度质控样品, 也有要求10%质控样品。测得的绝对误差和回收率应符合方法规定要求。

1.4 质量控制计划

我们应当经常对实验室进行不间断的测试和能力验证, 通过对比发现实验室的不足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 并及时的做出改变和改进;实验室改进了, 就要对预存的样品再一次进行检测和校准发现其不一样的结果, 找出别有的特性, 分析它所具有的特性相关性。当然,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的控制显得也尤为重要;

2 数据记录及处理质量控制

2.1 数据记录

监测过程中, 原始数据记录应当被作为一种标准和规范来特殊对待, 作为检测报告最重要的依据和强有力的说明, 因此对原始数据的记录有一定特殊要求。在进行原始数据纪录时我们应当使用墨水笔或档案用圆珠笔书等不容易褪色的笔进行书写, 务必要做到字迹端正清晰, 并且在监测过程中进行及时准确记录。记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错误, 应在错误数据下做一明显标记, 并将正确的数据书写在旁边, 进行改动的人负责确保这一数据的准确性, 不再经手第二人。这样不仅对数据的管理起一定的帮助作用, 对数据的准确性也是一个保证。

2.2 数据运算

第一, 在记录原始观察数据时应使用有效数字, 由于有效数字构成的测量值属于近似值, 因此测定值的运算应以近似计算为准。第二, 在数值计算中, 在有效数字位数确定的前提下, 对其余数字的处理应当采取修约规则而一律舍去, 有效数字位数的判断要根据实验操作中的仪器有效数字最少的计量仪器确定。

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

3.1 指导思想和组织措施

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能够反映水环境的质量状况, 而且当检测准确无误时其可以反映出该地区所处位置水环境的污染特征。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若是能够准确的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最少监测点, 我们将会很容易的取得该地区的环境信息和监测数据。当然所做的这一切之前,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都很严格和专业的体系, 这样做的原因除了对实验的效率有一定的保证, 也是为了应对监测数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的解决方案。

3.2 技术路线

虽说要有一个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都相当优秀的体系, 可我们知道所谓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并不是一件只有在纸面上说说而已的事情, 而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工作, 涉及到全部的技术管理工作。面对这样的任务, 我们必须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进行严密的组织管理。当然在组织措施落实的同时, 我们要好好的利用科学带给我们的改进, 对整个点位实测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 制定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案, 所制定的这套方案应由专人负责, 从更本上确保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

4.1 监测人员技术要求

关于监测人员所具备的技术素质, 我们在此必须要特殊指出。第一, 监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并具有扎实的环境监测基础理论知识;第二, 监测人员应该在接触和实习后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和控制程序;第三, 检测人员应该对有关环境监测管理的法规和规定有着足够的认识以及学习和了解国外环境监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2 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承担监测工作以及完成监测报告者, 必须参加合格证考核合格后, 取得该项目合格证, 才能参与。

5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建设步伐的快速提升, 水资源在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也愈发突出, 但随之而来的是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质恶化。为了使水资源能更好的服务于世界经济建设, 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监测工作, 做出准确的环境质量评估, 在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只有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才能正确、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会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的探讨[J].北方环境, 2011.

浅谈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 篇9

1.1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内涵。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对水环境的监测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它将现代科技融入监测工作, 对水环境监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加以突破, 进一步提高监测水平, 增强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减少监测分析环节出现的误差, 使监测数据在小范围内波动, 从而保证水环境监测的精准度, 真实反映出水环境的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为水环境的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作用。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对了解水环境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有效治理水环境发挥关键的作用。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监测水平, 将水质量监测的价值具体化。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水环境的状况, 为水环境的保护及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合理有效的依据, 同时通过监测信息分析出突出重点问题, 提高水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 是加强水环境治理的重大举措, 对提高水资源的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整体上改善水环境, 为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提高保障, 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1.3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不足。目前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无法完成有效的质量控制。现行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缺乏统一的体系, 制度不够完善, 控制工作的运行秩序较为混乱, 效率低下。由于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一项有着长远意义的工作, 其作用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 这使得有关部门对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下降, 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懈怠, 导致大部分监测工作流于形式, 没有实质意义。而水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普遍偏低, 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化教育, 缺乏专业知识, 业务能力有限, 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 失误无法得到避免, 监测数据的准确降低, 监测效率得不到提高, 阻碍着水环境监测的进程。

2 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

2.1 提高样品采集水平。提高样品采集水平是有效控制水环境监测质量的基础, 积极促进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在样品的采集过程中, 需要注意采集点的布局, 使得采集样品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保证采集样本的多样性, 样本的数量也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不宜过多或过少。水环境样本的采集还应该把握好深度, 避免受漂浮物、杂乱物的影响, 导致样品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水环境的质量。同时, 针对在不同地区采集的不同种类的样品, 应该注意合理区分, 将其置于各自的容器内, 进行相关的分类, 保证检测的数据项目不会互相影响。在野外采集样本时, 需要借助一定的科技手段实施样品采集, 避免因操作不当污染样本而使其失去参考价值的情况。

2.2 保证实验室测试水平。为了提高水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需要保证实验室测试水平。水环境监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实验工具、实验环境、实验技术的控制上。在实验工具方面, 应该重点控制实验过程中所需的测量仪器、有关器皿、试剂。在进行样本实验前, 应该检查测量仪器的清洁度, 并对其进行反复试验, 保证仪器测量的精准度, 及时做好实验中将用到的器皿的清洗工作。实验室的试剂调配应该在科学的指导下完成, 使其具有可行性, 使用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污染物的侵入, 严格遵循“量用为出、只进不出”的原则, 保持试剂的纯度, 进行定期的检查更换, 保证试剂的有效性。同时, 还应该注重实验室的环境控制, 进行相关的消毒清洁工作, 抑制细菌的滋生, 减少室内污染。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避免大幅度的气流波动, 稳定实验室内的气压因素, 减小其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保证水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在对水环境的监测试验中严格规范操作秩序, 将样本监测分析的步骤具体化, 减少每一个环节的误差, 确保水环境监测的准确度。

2.3 健全监测质量控制的相关体系。健全监测质量控制的相关体系是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有效控制的关键举措。积极建立完整的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完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规范运行秩序, 提高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健全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各部门之间形成明确的分工, 各司其职,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保持信息的流通, 相互协调、相互作用, 提高水环境监测效率。努力使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集监测、监督、分析、调整、评价等环节为一体, 将监测工作系统化, 在水环境监测的基础部分、发展部分加以严格的控制, 及时发现监测中的问题, 进行有效的处理, 保证水环境监测的准确度。积极完成水环境监测的评价工作, 对监测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 双向保证环境监测质量, 并总结经验规律, 为后期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进行正确的引导。

3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前景

尽管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存在较多的不足, 发展尚未成熟, 但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水环境监测质量必将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深刻的反思, 积极解决水环境监测的缺陷, 不断创新, 及时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相关举措, 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一定会实现, 其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结语

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使得水环境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水环境监测作为保护水环境与治理水环境的重要环节, 其作用不容忽视。而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监测工作的有力保障, 对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有着关键性的意义。然而现行的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还有较多的问题, 亟待完善。通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我们及时落实相关措施, 在实践中不断健全质量控制管理机制, 保证监测水平, 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 将我国的水质量监测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水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保证水环境监测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作为监测过程的关键环节, 为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对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研究, 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改进质量控制工作, 以此提升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水平, 为水环境提供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韩晓玲.加强水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科技与企业, 2012.

水环境控制 篇10

1 前期准备的质量控制

在采集样品之前要预先做好准备工作, 为后续的监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容器的准备工作方面, 要根据待测物质的特性来选择材质适宜、质量合格的容器, 并对容器、器皿和工具做好清洁晾干的工作, 以备接下来的工作中使用。在人员配置方面, 要求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 对于特性复杂的工业废水, 采样人员可对企业的生产工艺预先了解, 采集的水样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采样点的设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能够反映区域内的水样情况。采集的样品要统一表明序号、采样的时间和地点, 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核对样品信息, 同时按要求在采样的现场认真填写采样单, 对特殊情况要加以说明记录。

2 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

确定采样点后, 根据水样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的方法进行水体现场采样。在对地表水进行水样采集时, 要注意避开水体表明的油污和漂浮物, 不要对浅水地步的沉积物进行搅动。在对井水进行样品采集时要从泵房的出水管的位置放水采集。对书库、湖泊的水样进行采集时要注意合适的采样的深度。在采样时要注意对一些特殊的项目监测要进行单独的采样。

3 样品的保管和运输

为了降低采集的水样在运输和分析过程中的化学、物理、生物的变化发生率, 需要将水样根据不同的待测成分和不同的水质情况分别采取恰当的保存措施, 并尽可能的减少运输的时间, 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将水样运输到实验室。样品的保存方面要尽可能的对微生物作用加以抑制, 减缓水解和氧化作用, 同时还要注意减少挥发和吸附所造成的损失。对于特殊的样品要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保存和运输。

4 实验室基础条件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的环境必须干净整洁, 尽可能的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对仪器设备以及量器进行检查和校正, 实验器皿要保持清洁干燥。严格禁止相互有干扰的组分在同一实验室内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用水要选择专门的去离子水, 对水质要经常检查, 保证水质的可用性。尽可能的对实验用水进行现制, 对于二、三级水预先制备后要注意恰当的贮存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试液的配制。配置好的试液要贴好标签进行试液信息的标示, 特别要注明有效期。要注意试液的保存, 避光、避热、防尘。特殊的试剂要在冰箱内保存, 使用时注意先恢复到室温。对于检验使用的标准溶液和化学试剂, 要经常检查, 变质失效的试剂不能再使用, 要做好处理废弃的工作, 不可随意丢弃。试剂保存要遵循密闭、分类的基本原则, 防止交叉污染。

5 实验内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质量控制

在相同条件下, 对于同一种样品进行平行分析, 根据样品分析实验的相关因素来对平行样的数量加以确定。在必要的情况下, 对于样品都应该做平行双样分析, 或者在同批样品中抽取十分之一进行平行双样分析。准确度作为一种综合指标, 体现测量值与真值二者的相符度。检验样品分析的准确度通常采用不同方法比较、加标回收率和准物质分析这三种方法。根据误差的大小来判断准确度。

6 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

水环境监测最终要得出具体的监测结果的报告, 而原始记录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必须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 要及时、准确的做好原始记录, 对错误之处要规范的进行修改, 同时附上签名, 记录要体现出足够的信息量。原始数据的记录采取有效的数字, 测定值也使用有效数字进行记录。对于测定值的是一个近似值, 数值通过正确的计算和记录的到的原始的数据决定着测量值的位数。当需要使用的计量仪器种类较多时, 数值位数以计量仪器中最少的位说的有效数字来表示。

7 数据审核的质量控制

对于水环境监测得出的最终数据报告, 需要通过三级审核。第一级审核是在采样现场的操作人员, 对采样的信息和过程认真记录, 采样人员之间互相对采样记录进行审核。第二级审核时在样品分析后, 由样品分析人员将分析得出的数据结论交由校对人员进行校核。第三级审核是由校对人员将校核签名完成后的分析数据交由质量控制负责人进行审核。在水环境监测的过程中, 任何环节发生问题, 随时进行解决, 必要情况下要从采样开始重新进行水环境的监测操作。

要有效的做好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 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对水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主管领导要高度重视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 制定科学正确的管理决策, 部门间职责明确, 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真正的贯彻落实。同时, 对于监测的操作人员, 要建立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人员队伍, 定期组织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 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另外, 做好水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 从基础做起, 严把质量关, 从仪器设备的准备、人员的配备、硬件设施的保障、标准的制定、实际的检查等多方面为监测工作打好基础, 为完成高质量的监测提供保障。

摘要:水环境监测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的用水安全, 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是针对监测的整个过程的, 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始终。任何一个环节质量控制不到位, 都会对整体的质量控制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度, 因此, 必须对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加以重视。本文对水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的措施进行探讨, 旨在保证监测质量, 维护和改善水资源环境。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韩晓玲.加强水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科技与企业.2012, 10.

[2]蒋树艳.实验室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的质量保证[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1, 28 (7) .

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

银广厦事件在各个相关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股民损失惨重,一纸诉状要求赔偿;证监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受到指责,证监会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理论界也对该事件的成因及其引起的经济后果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本文仅通过对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来分析虚假信息产生的根源,希望能通过从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和加强方面来遏制此类事件的频频发生。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及其现状

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内部控制的雏——内部牵制。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取的“双人记账制度”,我国西周时期的内部牵制都是内部控制雏形的表现形式。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重大变化,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成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因而一些企业在非常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的办法,即当时的内部牵制,它基本上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以钱、帐、物等会计事项,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

第二阶段是内部控制的初步形成——以职务分离、账户核对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逐渐演变成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的该阶段的发展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

第三阶段: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该时期的代表是1988年美国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它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并提出内部结构的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这也是我国目前CPA沿用的内部控制结构。

二、我国内部控制急待解决的问题

COSO对控制环境的描述是: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

我国CPA对控制环境的描述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外部影响八个方面。

比较以上两种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COSO更加重了人这个因素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作用,而在其他几个方面没有重大差异。由于COSO的描述更为贴近现代公司的状况,以下就以其对控制环境的界定,并按各因素对内部控制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环境中存在的缺陷。

1.企业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传递者和使用者的人无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深入探讨目前上市公司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需要引入经济学中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2.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

管理当局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下面三个方面的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控制环境:(1)管理当局对待经营风险的态度和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法;(2)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企业对管理的重视程度;(3)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

3.董事会

董事会对一个公司负有重要的受托管理责任。如在董事会里成立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董事会监督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而审计委员会则监督会计报表。审计委员会除了协助董事会履行其职责外,还有助于保证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直接沟通。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发挥作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形式上是完整的,但从内部分析来看,不难发现起弊端。据有关调查表明,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100%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22.1%,50%以上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78.2‰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总样本的47.7%,由此可见,这种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过是给中小股民表面上的一个交代而已,几乎没有相互制约的力量。

4.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且必须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

5.人事政策和实务

一个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公司必须雇佣足够的人员并给予足够的资源,使其能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这是建立合适的控制环境的基础。公司职员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所谓“高薪养廉”是指公司为防止员工的腐败行为,给高层管理人员提供高薪水的做法。虽然高薪不一定养廉,但养廉一定要高薪。

6.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的因素较多,最直接的外部影响来自于有关管理机构实施的监督及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控制意识。对上市公司而言,其接受的直接管理机构的检查来自于中国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三、重塑内部控制环境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重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一般来说,独立董事大都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或专业技术人士,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级管理人员等,都可以作为独立董事的来源。对于独立董事的组织形式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逐步建立专门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机构,他们以类似于律师事务所的组织方式依赖市场化运做来谋求生存。

2.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股票期权制度在理论上来讲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在具体化操作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一定要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这需要各个公司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期权额度和行权价格等具体实施细节。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3.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行同虚设。同时要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

4.加重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从而增加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同时,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使得注册会计师更为谨慎持业,保持其持业的规范性和独立性,形成一种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会计研究(2008年第02期),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

[2]朱荣恩:会计研究(2008年第02期),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

[3]刘峰:会计研究(2009年第07期),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

[4]课题组:会计研究(2010年第01期),现代企业内控制虎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

[5]赵晓红: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05期),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6]王成秋,王松: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09期),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7]尚红涛,邓黎阳: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12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局限性的理性分析

[8]A.爱伦.斯密德(美)著,黄祖辉,蒋文华等译:《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

水环境控制 篇1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目的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举措, 实现监测结果的客观、准确。水环境监测的过程主要包括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评价等五个环节。因此, 加强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应从这五个方面加以努力, 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 达到所要求的质量, 保障监测工作取得预期目标。

1 布点质量控制

在水样采集之前, 需要实地做好调查和了解, 包括水体流域范围内的城市、工业布局以及废水排放情况、农业区化肥、农药使用以及河流流量等等水文情况。

1.1 布点方法要体现水体性质

水样采集布点的要求和原则要根据被分析水样的特征, 以及水样采集分析的目的和项目来具体决定, 要在被监测的水体系统中选择合适的采样地段, 并在该地段上确定最终具体的采样点的位置。例如, 对于河流水体的采样布点, 一般会将河流分为上游断面、中游断面和下游断面, 通常会把河流上游断面作为监测的对照断面, 而河流的中游断面则作为检测段面, 河流的下游断面作为结果断面。而对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布点一般选择在工业废水的总排放口, 或者是车间、重要工段的排放口作为水质监测布点的重要断面;对于给水管网的采样布点一般会选择用户自来水龙头、污染物可能进入管网的地方等。

1.2 注意布点时间和频率

废水性质和排放特点的差异性, 导致了工业废水或居民生活污水的水质在不同的时间里都存在着较大变化差异性, 因此, 为了使采集到的水样更具代表性, 需要结合具体的水样确定现场采样的时间和频次, 以及具体的采样方式方法。通常, 水样采集的方法有瞬时采样、平均混水样、平均比例混水样、连续比例混合水样和单独水样。

1.3 科学设置监测断面数量

实现通过调查了解, 准确掌握被监测水质的现实状况, 并结合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 坚持以最少的断面、垂线和测点取得代表性最好的监测数据。

2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根据水样采集过程进展, 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包括采集前的准备、现场采样以及水样运输和保管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2.1 采集前准备工作

首先, 是要准备好水样采集所需的各种容器和器皿。要根据采集水样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材质的容器, 采样器的选择要保证有足够的强度, 与水样接触部分应采用惰性材料, 表面光滑, 设计简单易清洗的器具。例如, 需要从一定深度的水中采样时, 需要用到专门的采样器, 需要把容积为2L~3L的细口瓶套入金属框内, 并在框底装有重物以增加重量, 使采样器能充分浸入深水中。针对有特殊要求的待测物质, 要做到采样容器固定专用。[1]其次, 是要配置优秀采样人员。要求参加水样采集的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现场采样时要保证2名以上参与, 采集生产工艺复杂的水样时, 要提前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 掌握生产工艺特点。再次, 是要做好样品器皿的编号工作。要根据样品的序号、采样的时间和地点等分别编好序号, 参与此次水样采集的人员要认真核对信息, 并做好记录。在具体采样时要严格执行《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HJ494-2009) 》要求, 采样人需在现场按要求填好采样单, 采样现场出现特殊情况时需要附加说明。

2.2 现场采样

现场采样时, 要严格按照不同水样类型选择不同的采样方法, 采样地点的选择要按照《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HJ495-2009) 》确定。例如, 在采集地表水水样时, 要注意避开漂浮物和水体表面的油污, 如果采集的水样水层较浅时, 还要轻轻采集水样, 避免因用力过大搅动水底沉积物影响采样样品质量。而对于需要采集井水中的样品时, 则应先把水管中的水全部放掉, 并用新鲜水更换2~3次之后再取样。当需要采集江湖、水库等特殊水体水样时, 要注意水样采集的深度, 避免采集二次供水水样。如果需要分析水样中的大肠杆菌和高锰酸盐指数指标时, 应避免在二次末端供水处取样。尤其是分析粪大肠杆菌和高猛酸盐指数指标时, 一定要杜绝在二次供水末端采样。采样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油类、BOD5、溶解氧、硫化物、悬浮物、粪大肠杆菌、放射性等项目需要单独采样。

2.3 样品保管与运输

通常样品的监测和分析在实验室或专门的设备中完成, 在样品的采集和最终的监测分析需要一段时间, 这时往往因为外在环境的改变, 水样中的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和化学作用便会受到影响, 引起水样某些物理参数 (如长期静置会使Al (OH) 3、Ca CO3等沉淀) 及化学组分的变化 (如温度升高或强震荡会使氧、氰化物及汞挥发) 。为将变化降低到最小, 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尽快分析测定, 并采取必要保护措施, 其中有些项目必须在采样现场进行测定。对于需要过滤处理的水样, 为保证样品的稳定性, 采样时或采样后应立即进行过滤处理, 及时除去其中的悬浮物、藻类, 将水样充满容器至溢流并密封, 避免溶解性气体逸出, p H值变化, 但应注意对需要冷冻保存的样品要预留必要空间, 防止因体积膨胀导致破裂。

3 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是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为确保每个监测数据的准确与可信而采取的根本措施。因此, 做好实验室环节的样品分析质量控制, 对于整个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3.1 选择合适分析方法

水质分析过程中, 质量分析数据的准确是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的关键, 而质量分析数据是否准确又取决于误差大小。对同一个样品, 在分析时应采取同样的控测方法。例如, 对于浑浊度等非技术性指标的测定, 要想获得理想的可比较结果, 每次应采用同样的分析与结果相同的测定仪器。要根据实验室的设备现状和条件合理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 通常选择“标准分析法”较为适宜。此外, 还可以选用统一方法和等效方法, 前者是经过监测部门或其它部门验证后所建立的使用方法, 可以直接作为标准方法;后者则是根据地区和行业的环境特征, 建立起的与标准方法具有可比性的方法。

3.2 检验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是描述待测物质的浓度值与测量仪器响应值二者之间定量关系的曲线, 这一曲线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在绘制标准曲线时, 往往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个别点偏离了直线, 需要运用到直线回归方程式进行计算, 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出理论的标准曲线图。为提高分析数据的质量, 需要对校准曲线进行检验, 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检验分析中获取的校准曲线, 应控制相关系数r≥0.999。如果出现系数达不到要求时, 要及时对仪器设备、分析方法以及操作技法进行全面检查, 并重新绘制。当发现同一测定指标的截距值异常时, 还需要进行t检验;如果出现校准曲线斜率较大波动时, 还要考虑校准曲线溶液的浓度、操作条件和测量仪器的灵敏度等等是否发生了变化。需要注意的是, 不应随意外推回归方程的实用范围, 应严格限制在原制备曲线数据范围内适用。

3.3 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又叫空白测定, 空白又分溶剂空白、试剂空白和样品空白。为了解空白值因素对试样测定的综合影响, 在每次样品分析的同时, 均应同时做空白试验, 从测定结果中扣除空白值, 作为必要的校正。在对低浓度试样作测定时, 实验用水的空白更应注意。例如样品测定得到吸光度值为0.10, 假设空白值为0.05, 如空白的误差为0.02, 则可导致样品有40%误差。水质分析除色度、浑浊度、p H值外, 必须测定空白值。

4 数据处理

4.1 数据记录

水环境监测中涉及到众多数据, 做好这些原始数据的记录, 能够为后期监测报告的撰写提供最重要的依据。因此, 要做好数据的记录, 在记录时应做到字迹清晰、端正, 原始记录不得任意涂改或修正, 一旦出现数据错误时, 应先将错误值划横线, 并在其旁边写上正确的数据并签名。

4.2 数据运算

数据记录既要考虑准确性也要注重精密度, 以及测量仪器本身的读数误差。记录原始数据使用的是有效数字, 因此测定值由有效数字构成, 测定值的运算应按近似计算规则进行, 必然是近似值。因此, 在进行各种测量、计算数字需要修约时, 应在所要求的准确程度范围内, 按《GB8170—数字修约规则》, 坚持“四舍六入五成双”的修约原则。例如, 在对量自由度进行修约时, 有效数字应下舍为一个整数。例如ф=14.7, 取整数, 应为14。凡标准中规定有界限数值, 则修约时应予注意。

4.3 结果报告

当前期监测样品分析完成, 取得相关数据后, 要及时撰写结果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标题、实验室的名称、地址, 检测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 (如序列号) 等, 样品的状态描述, 检测或校准的参与人员, 报告的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等等。

5 综合分析评价

监测数据报告完成后, 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 即采样—分析原始记录—报告表。其中, 第一级审核是在水样采集人员与分析人员之间进行相互校对, 校正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始记录是否完整和规范, 以及分析的方法、仪器设备以及数据记录是否完整等等;第二级审核主要是实验室负责人审核, 主要审核原始记录与监测报告之间的一致性;第三级审核则是技术主管审核, 审核的主要内容是报告内容是否完整, 监测结果是否正确, 所得出结论是否科学合理等等。第一校完成后, 校核人员需要在原始记录上签名, 第二、三审核后, 相关人员应在报告上签名[2]。

6 结语

总之, 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包括水环境监测在内的各项环境监测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应结合不同监测对象特点, 采取全过程质量控制, 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完整性和代表性, 使出具的监测报告在使用中更具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李季芳.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23) :277-278.

上一篇:改制档案下一篇:金融征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