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控制

2024-06-08

环境风险控制(共12篇)

环境风险控制 篇1

1 洁净室生产环境质量风险控制策略

1.1 系统的生命周期理论

系统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以下四个主要阶段组成:

(1) 概念提出。在概念提出阶段, 企业会根据业务需求和收益来考虑是否要实现其一个或多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通常, 在这个阶段, 会提出初始需求并考虑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范围、成本和收益的初步了解, 来决定是否要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概念阶段的活动主要取决于企业提出并确认项目启动的方法。一般说来, 这些活动超出了验证管理的范围。不过, 为获得适当的资源, 得到管理承诺对于项目前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2) 项目实施。项目实施阶段的活动包括计划、评估和选择供应商、规范各层级的需求、配置、验证直到验收与系统投用。本阶段的支持流程包括:风险管理、变更和配置管理、设计审查、可追溯性以及文件管理。

(3) 系统运行。系统运行通常是最长的阶段, 是由确定的、及时更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程对其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必须经过适当的培训、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具有一定的经验。保持系统可控 (包括安全性) 、符合预定用途及合规是非常关键的方面。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对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复杂性的变更进行管理。

(4) 系统退役。最后一个阶段是系统退役。该阶段决定是对数据进行保留、迁移还是销毁, 应对这些过程进行管理。包括系统撤销、系统退役、系统销毁, 以及必要数据的迁移。

1.2 验证方法论

新建项目如同开发系统, 同样遵循生命周期理论,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概念提出阶段之后 (项目已立项并启动) , 运行阶段 (最终用户使用) 之前的第二阶段项目实施过程的内容。当然, 新建项目的内容与开发系统还是有些区别的, 特别是项目的质量风险和风险控制方面, 这里将提出“验证生命周期”概念并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

验证生命周期和验证V模型的提出。验证生命周期的过程将从验证发起到系统启动的流程用一个类似英文字母V型的样式联系在一起, 同时用户需求说明对应性能确认和工艺验证 (PQ) ;功能说明对应运行确认 (OQ) ;设计说明对应安装确认 (IQ) , 整个过程包括供应商的活动 (设计、采购、施工和调试等) 。我们将这种验证生命周期简称为V模型。

1.3 基于验证生命周期的风险控制策略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将“验证”作为风险控制的工具, 确保项目整体质量风险的可控。在URS阶段, 根据风险识别结果, 提出相应需求, 使项目满足法规和产品工艺要求;在DQ阶段, 对供应商 (设计院) 的设计进行确认, 保证其符合URS和法规要求。在施工阶段, 通过监控供应商的施工作业情况, 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在调试确认阶段, 根据设计文件和URS要求, 对项目进行安装、运行和性能测试, 确认其符合要求。

在整个风险控制策略中, 每个阶段都是关键的, 而URS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它是深化设计和一切后续活动的基础。另外, 由于对企业生产环境工艺的理解缺乏/不足导致的设计不合理将是致命的。还会引起成本和工期的额外支出。所以, 风险控制策略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符合法规要求和企业自身工艺要求的URS。

2 洁净室URS的提出与设计确认

2.1 洁净室URS的提出

基于综合风险评估, 对企业的药品生产环境提出GMP需求。需求内容经过企业各专业领域工程师 (研发, 法规, 工艺, 质量, 工程, 验证等) 的共同讨论, 最终由工艺人员编写, 递交各主管部门领导审核批准后, 作为招标的技术文件。

2.2 洁净室设计确认

经过了对药品生产环境设计院 (供应商) 的评估考核后, 最终选择有资质, 且有丰富洁净厂房设计经验的SSEC设计院负责设计。SSEC完成功能说明 (FS) 和设计说明 (DS) 后, 结合各专业图纸, 递交企业进行审批。企业各专业工程师 (法规, 工艺, 质量, 工程, 验证等) 根据URS要求, 对GMP范畴进行设计确认。

药品生产环境设计是新建制剂线项目的重要前提和核心要素, 其优劣会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 甚至是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 基于科学的认识, 对设计提出用户需求, 并通过一系列的设计确认活动 (c GMP法规和URS符合性评价) , 将生产环境带来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3 洁净工程的施工、调试和验证

3.1 施工管理

所有影响药品生产环境的功能/组件完成设计确认后, 进入施工阶段 (采购和施工) , 经招标后, 由有资质的洁净室施工单位负责采购和施工, 整个施工严格按照SSEC设计图纸和施工说明进行。工程质量由项目管理公司、监理公司及企业各专业工程师负责, 并根据项目里程碑进行阶段性检查, 以保证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

3.1.1 施工方确认。

施工方作为质量风险控制要素之一, 应选择具有相关资质和丰富经验的施工方。最终由工程公司负责新建制剂线的HVAC系统和洁净室施工项目。

3.1.2 施工过程质量确认。

保证施工项目符合设计要求, 主要是基于工程公司自身的质量控制计划和措施, 另外, 通过项目管理公司, 监理公司和企业各专业工程师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

3.2 调试确认

施工方 (工程公司) 完成施工后, 进行调试运行, 整个调试过程应经企业的专业/验证工程师确认 (现场检查或记录检查) , 以保证施工方交付项目的质量符合c GMP和URS的要求。

3.3 洁净室的验证确认

洁净工程完成调试确认后, 由施工方交付给企业。企业的专业/验证工程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 对药品生产环境质量风险进行验证, 确认其符合c GMP法规和URS的要求。

3.4 施工、调试和验证总结

通过合理的施工管理、调试确认和验证活动, 确保洁净室工程始终符合预期的设计范围, 最终提供文件, 用以证明新建制剂线药品生产环境完全符合URS要求, 为后续的工艺验证和GMP认证提供合规、持续、稳定的药品生产环境。

4 洁净室生产环境的持续控制

4.1 消毒/灭菌

HVAC系统和洁净室为药品生产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产环境, 但是, 如果这个生产环境已遭到非预期的污染 (如大量微生物的引入) , HVAC系统和洁净室在这方面是受限的, 其本身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去除这些污染物, 所以, 有必要结合洁净室定期消毒/灭菌来维持一个良好的药品生产环境。

4.2 日常监控

新建药品生产线验证通过后, 应进行日常监控以确保其持续的合规状态, 监控频次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通过数据的积累, 完善日常监控机制并制定合理的消毒周期。

4.3 维护保养

HVAC系统和洁净室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是保证药品生产环境持续稳定的必要前提, 根据供应商的推荐并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 制定维保方案并严格执行。与此同时, 应保证备品备件的可获得性, 以免影响正常的维保任务。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基于验证生命周期的风险控制策略, 根据验证V模型的方法, 首先, 提出企业的URS, 再根据URS对设计院的深化设计进行确认。其次, 选择合适的施工方, 结合工程监督检查, 保证施工质量。工程交付后, 通过对其验证, 确认所有的质量风险都在可接受范围内。最后, 通过对洁净室生产环境的持续控制和管理, 使其始终符合c GMP法规和URS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洪浩.影响医药工业洁净室洁净度因素的应用分析[J].天津药学, 2011, 23 (1) 68~69.[1]吕洪浩.影响医药工业洁净室洁净度因素的应用分析[J].天津药学, 2011, 23 (1) 68~69.

[2]刘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0.[2]刘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0.

环境风险控制 篇2

0     引 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全面应用。目前,ERP系统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部分,被企业广泛应用,为企业内部管理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ERP系统作为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成为企业制度推广的有效工具,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

1     ERP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1   控制环境

在互联网的辅助下,企业可以有效掌控内部资源和信息,提高移动办公效果,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处理各种信息,让各个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此外,ERP系统具备很强的分析和预算处理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预警机制,并根据内部实际库存制订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避免出现材料大量堆积等问题,影响资金使用率。

1.2   信息与沟通

环境风险控制 篇3

【关键词】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21世纪被称为“网络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网络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大趋势、大流行,再加上信息技术革命、网络市场力量和经济全球化三大力量的推动,網络经济诞生,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更是发展壮大。

目前,对于电子商务暂无统一的定义和说法,在查阅资料后,我总结出来的是: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借用网上交易平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业活动、交易活动等。这种商业模式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选择自己需要或者想要的商品,然后通过网银、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支付费用,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电子商务环境与传统商务环境毕竟有所区别,不同的环境下,财务风险也就一定存在差异。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电子商务同样如此,它既有传统交易模式的优点,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另外,企业除了要面临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财务风险,还需要解决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面临新的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主要财务风险

(一)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主要交易均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几乎所有交易信息需要在网络上进行传递,因此交易信息的安全是各项交易能顺利进行的保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这使得“淘宝”、“天猫”、“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企业有了许多的客户资源,增加了销量,创造了利润。但是,就当下而言,仍然有许多消费者会担心网上交易是否会有不安全的因素给自己造成损失。

据了解,消费者主要担心的问题有:(1)在交易时,个人信息是否存在被泄露的风险;(2)与支付宝账号相关联的银行账号存款是否会因为一次网上交易受到影响。因为这些担心,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的客户群,为了稳固并增加客户群,电子商务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样,电子商务企业也有许多担忧,比如:(1)公司销量好,订单多,财务往来多且金额大,如果遭到黑客攻击,将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是破产。(2)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信息的储存开始向无纸化发展,物流、资金流的一致进程,给财务人员带了便利,但同时也伴随有财务信息安全隐患。对于消费者的担忧,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是一种无稽之谈,毕竟现在网络消费者不计其数,在网络时代,可能除了那些大山深处的、没有条件利用互联网的人才没有参与到网络经济中来,但是网络消费者众多并不代表着他们对电子商务就完全放心了,就好像人们不可能因为害怕摔跤而不再走路,不可能因为担心失败而放弃尝试。所以消费者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人们为了避免摔跤为小心走路,为了减少失败会吸取经验教训,不同的是,消费者的担心,需要电子商务企业做好系统的信息安全维护工作,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而电商企业的担忧,不用解释大家都能明白,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很多计算机人才结合网络技术,成为了拥有顶尖技术的黑客一族,一旦他们和电商企业的竞争对手合作,或者直接走上不法之路,拦截或者窃取电商企业的财务信息,给电商企业带来的危害将不可估量。再加上,电子商务本身就处在使用开放式协议的互联网中,信息很容易被拦截和监听,身份识别功能也有点差强人意,易造成财务信息的泄露。财务信息不管在传统企业还是电子商务企业都是企业的核心之一,财务信息泄露给企业带来的危害也不可小觑。而从目前来看,不仅没有完善、合适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也没有强有力的计算机技术保证,信息失真问题、信息泄露问题很容易出现。

(二)投资风险

只要是投资就一定有风险,这一点不管在何种环境下都是毋庸置疑的。传统企业的投资风险大多可以预估,可以提前做好一些应对措施,然而,电子商务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易预估。

1.电子商务企业的收益一般只能通过主观分析比较得出,比如:减少书面作业量,以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准确度,以提高效率等,这些都是理论性的东西,没有精确的计算法则。因此,电子商务的收益很难清楚的计算出来,收益无法预估,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资者对项目的投资意愿,这进一步增加了电子商务企业的投资风险。

2.电子商务企业主要的固定资产包括:电脑、路由器、打印机、复印件等硬件设施,这些设施本身不需要太多的投资额,但是这些设施的使用寿命不长,并且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电子技术更新换代快,若长时间不更新设备,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会影响电子商务的运营,这使得电子商务企业在后续仍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这会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风险较高。

3.由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受到质疑,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快,企业不得不追加投资进行新技术的研发,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兴起也需要一批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人才,所以,企业又需要把大笔的资金用于员工的招聘和专业培训,这些后续的大金额追加使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风险又增加了不少。

4.电子商务不被所有消费者认可,企业为了避免部分消费者的排斥心理,又必须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塑造一个可信赖的企业形象,这样的方法在增加了企业成本,且广告收益很难精确预算,投资风险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总之,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十分严峻,企业需要严阵以待,争取把风险降到最小。

(三)筹资风险

电子商务的收益只能在电子商务项目成立后才能体现出来,并且电子商务的前期投入通常是一次性的、大金额的,如果电商企业仅仅只依赖于企业的自筹资金和固有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很容易出现资金不足的局面。如果采取贷款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有可能因为抵押不足,不满足贷款条件而贷款不成;如果采用发行股票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又有可能因为发行高门槛或者电子商务其他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出现发行困难的局面。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阿里巴巴集团在创业初期就因为资金链断裂出现了筹资风险。1999年2月,马云在杭州成立公司,想通过远离当时已成为IT中心的北京和深圳的方式降低公司运营成本。阿里巴巴成立那天的第一次集会,马云动员参会的18人拿出自己的存款来,最终他们凑了50万元,作为初始投资。50万,看起好像很多,但是要创业,要让一个公司运转起来,50万的能力就不够用了,到1999年底,资金已经成了阿里巴巴最大的问题,最后通过多方努力才筹集到了500万美元的天使基金,这才度过难关。从1999年2月到年底中间这几个月的时间里,稍有不慎,阿里巴巴可能就已经不存在了,幸运的是阿里巴巴跨过艰难险阻,筹集到了资金。所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募集资金困难重重,筹资不易。

nlc202309081106

(四)经营风险

企业能否保证交易顺利完成、企业环境和经营情况变化而引起的经营不善和利润波动等构成了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于企业来说,经营风险随时存在,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经营风险有新的特点。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是一种新的构造,对生产、出售、配送、客服等各环节的协调度要求极高,就算企业把其他风险都掌握在可控范围之内,也会出现经营性风险。以我前段时间买鞋子为例,从下订单到收到鞋子,一共用了十一天时间(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四五天左右),从时间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的问题应该是出在出售和配送两个环节上,如果说这种状况不是我一个人遇到的,而是该公司的一个普遍现象,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在这样的公司消费?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不会有很多了吧。消费者数量减少,自然影响产品销量,进而影响企业利润,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五)法律风险

据了解,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有:《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约法》、《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公共电子邮件服务规范》(试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但是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满足电子商务的需要,在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不完善、不成熟的情况下,将会导致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些合同、签名、承诺的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间接地加重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企业应当对电子商务有全面的认识

企业应当树立电子商务意识,全面认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不单单是一种商业模式,它还代表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它是互联网与传统模式的结合,体现了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如果企业能对电子商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那么在实施电子商务前,就可以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企业可以提前对某种风险制订一套或者多套的风险应对方案。

(二)企业可以安装安全软件

不同的电子商务企业选用的信息系统存在差异,这时企业应该根据市场调查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质量好又适合本企业的安全软件,及时安装并随时注意安全软件的更新升级,以防竞争对手或者不法分子的入侵。

(三)在信息系统里设置多层验证密码,并加设预警系统

在信息系统里设置多层验证密码,尤其是财务信息系统,里面内容一般涉及商业机密,必须做好信息保护工作,防止信息泄露。多层验证密码和预警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多层验证密码可增加黑客入侵、信息被拦截和监听的难度,拖延时间,当企業的信息系统有任何被攻击的现象时,预警系统及时做出预警,提醒企业管理者马上派专业技术人员做出反击,以达到保护企业信息的目的。

(四)进行投资前做好充分准备

投资前的充分准备包括: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行业分析、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条件分析、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分析等,最后综合各方面分析结果,进行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这样得来的可行性分析切实可靠,才能吸引投资,进而也能解决部分筹资难的问题。

(五)合理经营,增强电子商务各环节的协调性

生产、出售、配送、客服等环节的协调运行,环环相扣,不仅可以减小各环节间的空隙,降低经营成本,还可以加快交易的完成,更快捷的满足消费者需要,既保证交易完成,又能稳固客户群。所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要合理经营,增强各环节的协调性。

(六)加强财务信息管理

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做好财务信息备份工作。避免因电脑故障造成财务信息的毁损。(2)做好财务信息保密工作。比如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使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加密技术。(3)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保证制度的实施。(4)国家层面,应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三、总结

电子商务的诞生和发展,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机遇是丰富了企业的经营模式,拓宽了销售市场;挑战是企业即将面对的财务风险更多、更不容易精确计量、很难做到有效控制。如果把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归纳的话,主要有:企业网络信息技术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电子商务领域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所以,国家和政府应当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制度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企业在实行电子商务时,应当改革公司管理制度,完善电子商务运行机制,为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强化硬件和软件系统,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安全提供技术保证。相信只要做好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电子商务企业就可以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电子商务的良性运营。总而言之,电子商务企业必须认识自身,充分的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或者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参考文献

[1]张灵莹.电子商务视角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斯蒂芬·陈.电子商务战略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赵玉双.民营企业如何开展电子商务——“从头到尾”之69个问题[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司腾龙,徐晓莉.电子商务在企业应用的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4,(9).

[5]李娜.电子商务企业财务控制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2).

作者简介:石琳(1995-),女(土家族),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扬州化工园区水环境风险控制初探 篇4

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东距扬州市约30Km, 西距南京市约60Km, 濒临长江, 总规划面积为24.5km2, , 园区内共有企业46家, 其中化工类生产型企业15家、基础设施企业3家、化工仓储企业3家、粮油类企业2家, 其它类型企业23家, 形成了以芳烃产业链、丙烯产业链、乙烯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和精细化工产业链五大产业链为主的化工产业链。化工园区邻近长江流域, 处于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区 (仪征市和仪化公司取水口、扬州第四水厂取水口等)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 (仪征市) 区域, 周围5公里范围内存在多处人口集中居住区, 水环境敏感性很大。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环境风险, 确保生产安全、社会稳定和水环境安全, 实现园区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1 园区水环境风险分析

调查资料表明, 园区对水环境产生危险的易发突发环境事件类型为有毒有害物质的泄露、火灾、爆炸事故, 园区五大产业链重大危险化学品存在量达196340吨, 一旦发生事故, 整体风险较高, 对水环境危害大, 主要表现为物料运输事故、物料储存区泄漏、生产系统事故及污水处理厂事故排放等对水源保护区水体水质的影响。

1.1 物料运输事故

物料运输事故主要包括物料运输系统及港口船舶溢油事故以及其它各种事故导致的水体化学品污染。船舶事故性溢油的溢油量取决于船舶的破坏程度以及损坏部位, 破舱事故一般表现为舱内部分物料溢出, 船舶发生碰撞、搁浅、触礁事故一般是一两个舱受损溢料。物料一旦泄露, 溢出的液、固体与水体混合的同时, 在横向纵向进行扩展。

园区港口所在的长江江段在河川径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下, 水文情势复杂, 污染物随水流远移状况也十分复杂。在丰水期, 潮位顶托作用明显;在枯水期, 上游径流量较小, 潮汐作用显著。因此, 港口污染物进入长江后不仅随落潮流污染下游江段, 而且也将随涨潮流上溯, 影响港口上游江段, 同时江水随潮汐做往复运动, 延长了污染物质向下游推移的时间。在涨急水文条件下, 如果发生破舱事故, 将会对仪征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及仪征市 (仪化) 取水口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沿江区域的码头装卸区地理位置特殊, 靠近水体, 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 极易引发次生环境事件, 若处置方法不当或不及时, 危险化学品很可能流入长江, 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事件, 从而对饮用水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1.2 储存区物料泄漏

根据事故统计, 罐、槽等泄漏事故大多集中在罐、槽与进出物料管道连接处, 并且发生管道100%断裂及阀门完全破损的机会极少。参照典型故障估算, 管道裂缝为管径的50%时, 当管道甲醇、苯 (以甲醇、苯为例) 的输送量分别为472.72t/h、519.92t/h时, 从破裂到阀门自动关闭在20秒内完成的条件下, 泄漏量将分别为1313.1kg、1444.2kg, 泄露出的部分液体在地面形成液池, 从而通过漫流污染水体。

1.3 生产系统事故

通过统计数据与故障树分析, 化工生产过程中, 事故类型主要为火灾、爆炸和毒物泄漏, 罐、槽等设备物料泄漏对燃爆性物料可能引发燃爆危害事故;反应系统失常 (设备破裂或温控异常) 也有可能引发爆炸燃烧和有毒物质扩散污染水体环境。此外, 生产、贮存场所和固体废弃物堆积、处置场所等因冲洗或雨淋而造成的有害物质泄露至地面水或地下水而造成的水环境危害。

1.4 污水处理厂事故排放

正常情况下, 污水处理厂排放水量较大, 排出浓度低, 污染物排出后很快被长江水体所掺混。当污水处理厂发生事故排放时, 即便立即关闭入河、入江闸坝, 停止向长江泵水, 事故排水还是会对园区内水系产生严重污染, 特别是排放口附近区域会形成污染带并慢慢扩散, 如偶遇雨季, 受雨水携带排放后污染受纳水体。

2 水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探讨

根据区内企业潜在的水环境风险源的风险度做好风险源的日常防范管理, 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 需要实时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 预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 模拟其影响范围与历时, 快速应急决策进行处理、处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

2.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扬州化学工业园现有企业46家, 其中化工生产及仓储企业23家, 占园区企业总数的50%, 危险化学品数量巨大。因此要降低园区整体的环境风险, 首先应当结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开展园区开发建设规划,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 按照一体化建设、分层次布局的原则科学制定。引导园区内企业调整生产工艺、尽量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品的需求, 减少高危工艺, 控制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化学品的运输和使用,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从而有效降低扬州化学工业园的整体环境风险。

2.2 加强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针对不同的风险源, 建立风险源动态数据库, 全面掌握主要风险源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严格的防范措施。加强突发性事故特性及实例的研究, 总结以往各种事故发生和处理情况, 以便建立各种事故预防、监测、处理、处置的知识库;同时, 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价, 调整环境风险等级和环境风险管理计划[5]。分级管理计划见下表:

2.3 加强园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根据园区环境风险大、环境敏感度高的特点, 建议设立以应急组织体系为基础, 以环境应急预案为抓手, 应急预警系统建设和应急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应急救援运行体制。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突然性和危害的严重性, 所以必须对易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场所安装相应的监测和预警装置, 以便及时预报可能出现的危机, 并预测不同指标的时空变化趋势, 为突发性事故管理决策提供信息。

2.3.1 健全应急组织体系

园区成立应急指挥部执行对其应急管理部门和园区内所有应急行动的指挥与控制, 下设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园区各企业环境风险应急控制指挥部、企业内各车间风险应急控制指挥小组。当紧急情况的影响超出园区范围时, 园区应急中心将负责全面协调和支持, 并及时上报扬州市应急中心。当紧急情况的影响在园区内部时, 园区应急中心将提供全面协调、指挥和控制, 并及时上报扬州市应急中心备案。园区内应急操作程序和应急交通工具调配将通过园区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协调。

2.3.2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园区总体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园区专项应急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园区总体应急预案应该包括园区基本情况、环境风险分析、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和职责、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措施等内容。园区应急预案应当与企业应急预案相衔接, 确保应急响应措施的可操作性。

园区现有的风险应急预案制定基本是按照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制定的相关要求和内容进行的, 但应急预案的内容不够完善, 为及时发现和减少事故的潜在危害确保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 有必要对危险源类型、数量及其分布情况建立动态数据库, 建立风险事故决策支持系统。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南的区域毗邻长江, 相对敏感, 易造成长江水污染事故, 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

2.3.3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实行一、二、三级管理:园区成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为一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各企业成立环境风险应急控制指挥部, 为二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各车间成立风险应急控制指挥小组, 为三级应急管理指挥机构。根据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预警等级, 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训练。

2.3.4 加强预警系统

根据环境污染、人体危害、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 将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划分为四个预警等级, 按照环境污染程度, 将预警级别分为一般 (Ⅳ级) 、较大 (Ⅲ级) 、较重 (Ⅱ级) 、特别重大 (Ⅰ级) , 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6,7,8], 预警级别和事故级别一致。

园区现有预警系统有扬州化工园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办公室、12369环保热线、2872089热线, 建议园区建设安全环保监控中心, 实现园区内污水系统、运输系统、生产储存系统以及港口岸线、船舶监控和图像监控于一体的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 督促企业设置重点区域监控摄像头和易燃易爆、易泄露液体的报警设施并实现和监控中心联网。

3 结语

饮用水源区的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一旦发生水环境污染事故, 将会对水源环境乃至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危险化学品的储存系统、生产系统、运输系统等突发事故是构成扬州化工园区水环境风险的重要因素, 具有影响因素多、随机性强、偶发性大等特点。结合扬州化工园区的实际情况, 初步探讨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不同风险企业采用不同管理方式、严格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等风险控制技术措施, 提出全方位、多角度保护园区水环境安全对策, 可为化工园区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 降低水环境风险提供依据。

摘要:为有效控制风险损失, 保证区域水环境安全, 以现场调研及园区环境风险评价为依据, 结合园区现状, 从水污染防控的角度对扬州化工园区存在的水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园区水环境风险主要为物料运输事故、物料储存区泄漏、生产系统事故及污水处理厂事故排放等。并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采用不同风险管理方式、制定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探讨了园区的水环境风险防控技术。

关键词:水环境风险,控制,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曾明荣, 吴宗之, 魏利军, 等.化工园区应急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2) :172-176.

[2]惠学香.化工园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防范与应急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34 (10) :26-30.

[3]刘宏, 钟琦, 张云龙等.邻水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水环境风险评估[J]人民黄河, 2013, 35 (1) :45-48.

[4]顾瑛杰.化工园区环境风险源调查、风险评估与管理对策研究—以扬子江化学工业园为例[D].江苏苏州:苏州科技学院, 2013

[5]金伟成, 吴俊杰, 解明媛.沿江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理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 2014, 27 (3) :84-87.

[6]李景红.石化企业地表水环境风险识别及其应急设施体系[D].甘肃兰州:兰州大学, 2008

[7]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镇江:江苏大学, 2010

环境风险控制 篇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污染控制、削减措施及风险管理方法探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能干扰正常内分泌功能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严重地威胁着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简要介绍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性及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控制、削减对策,并就如何加强生态风险管理谈了看法.

作 者:彭小武 PENG Xiao-wu 作者单位: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刊 名:新疆环境保护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XINJIANG年,卷(期):30(3)分类号:X820.4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控制、削减 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控制 篇6

【关键词】财务会计系统;ERP环境;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开放性风险防范

一、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现状

随着网络及电子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先是电算化逐渐代替了人工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与录入,通过信息技术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算和决策,到了现在则是ERP环境下建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一)高自动化的系统

会计事务处理系统的网络化,使得信息通过计算机传递得更加及时,能极大程度地缩短会计信息在传递上造成的时间差;同时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介入造成信息偏差等失误,会计信息的处理要经过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现代财务会计工作免去了许多需要人工的步骤,使得耗费时间大大降低,通过信息自动采集与设定好的处理方法和流程,能进行多项业务的全自动进行。

只需要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和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就能直接有效地收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原始数据和记账凭证。减少会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能够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信息传递速度快

由于网络功能的性质,其存在极高的效率和多种琳琅满目的功能,工作人员往往能凭借系统功能同时执行多项工作,使会计工作事半功倍。

比如通过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上与银行同步进行信息处理,共享数据信息资源并互相传递交换信息,能大幅减少企业对账的周期,使工作能够更为流畅和简便的执行。

在ERP环境下,财务会计工作由计算机系统直接管控,在人员的维护下直接将录入的原始数据集中处理,这个过程是自动的,且得出的结果也会直接进入下一步处理,不需要会计人员专程填制会计凭证,与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快速、高效、自动的优势。

(三)管理与决策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能够更快更及时的获得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并使各部门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功能。这项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加强管理,及时作出正确的预测、管理和决策,提高经济效益。

与传统的财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不同,ERP环境下是将大量原始数据直接从资料库中提取出来,自动转化为有效数据提供给决策层,省去了许多重新整理的步骤,直接将决策内容的前提条件转化为决策后的经济效益,为业务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随着会计处理手段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也在不断变化,ERP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全新的思想模式与管理工具,能修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各种缺陷,弥补不足,但如何构建ERP环境下的内部管理控制模式也是一个目前所面对的问题。

二、ERP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与风险

在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更复杂,需要控制的内容和控制要求都显著提高。在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极容易导致企业内部出现风险。

(一)ERP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变化

ERP系统环境下,数据收集的范围从传统的财务信息数据转变为既包括财务信息数据也包括业务信息数据,这使得企业通过使用这一系统能够实现经济信息的统一管控。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通过原始数据资料的核查牵制、传递转接建立联系,是以基本的物料筹备、成本核算、资金管控为原点的手工系统,而ERP环境下的会计核算组织和体系都发生了变化,它变成了数据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处理和系统维护等多个组织,使会计工作更加专业化,责任分配也更加细致,同时也改变内部控制的系统模式,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分成多个相联系的独立模块,能够同时控制和涵盖所有工作,使管控力度和范围有所提升。

ERP作为一个综合的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各种需求生成并提供出准确的结果,其涵盖了信息输出方面的不通层次,对数据的处理和判断不存在局限性,使很多原始数据更全面,可以得出的结果更细致。

(二)ERP环境下存在的风险

ERP系统在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人为风险和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较为常见,比如ERP系统解决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数据单一,时效性差的问题。但由于ERP结构复杂,功能也多种多样,这一点极可能导致实际运用的情况下与企业契合度不高,因为兼容性问题导致ERP系统无法正常运行。ERP系统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如在最初设计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使用该ERP环境进行工作,毫无疑问将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损失。

在人为影响条件下使ERP环境出现问题的情况也不占少数,由于ERP系统数据高度集中,需要人员进行时刻维护,保证ERP的运行流畅,监控并管理系统中的各项流程及子系统的耦合度。同时ERP系统中的数据也存在高度共享的特点,维护人员也要做好对信息的保密和维护工作,避免出现在信息衔接或信息内容的错误影响企业本身,防止人为操作修改的破坏行为,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需要管理人员及时通过数据记录进行系统恢复等处理工作,否则将会带来更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ERP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明确了风险存在的问题,就要用合适的解决方案应对,ERP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会计风险防范的操作难度和内容。

(一)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企业内部各部门都存在对财务会计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各种政策制度的建立和运营也会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产生影响,如人力资源政策和会计组织结构。

ERP环境下会计工作的职能相对减少,这时也必须对管理力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会计岗位的职能进行调整,明确人员的责任,组织优化人力资源政策和资源调配模式,重新分割业务体系,按照新的需求标准建立合适的部门,建立相应制度来稳定运营,制定严谨的系统操作管理制度,保持日志的记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部分,通过企业文化维系员工的岗位情结,使员工恪守职业道德,加强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增强部门间的合作。

这样一来便做到了组织内部结构的重新规划,加强了企业内部的控制和效率,使不同部门互相监督、牵制,保证开放性的资源平台中财务信息流的安全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防患于未然

许多管理者认为ERP环境下的财务信息系统应注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遵守,保证数据资源真实可靠,时刻保证财务信息系统的运营情况和信息完整度,专注于日志备案,对系统因素隐患极为重视,忽视了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随着ERP环境的应用,企业运营由封闭转变为开放性,外来的信息数据交流改变了原有的数据分享模式,信息系统转变为开放性的平台,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将面对更多的外来风险,如数据和资料被改写或删除,数据库被劫持并泄露,更多数据的安全隐患来自于人为操作。

对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机制,分析和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评价和处理,在日常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维护过程中,将风险防范意识放在第一位,通过模拟预测将各种风险的应对预案准备好,面对风险发生时可以快速有效地应对,及时作出规避与处理。

(三)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面对新的操作内容和环境,在保证完全了解并具备操作经验之后,企业要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与审查,评估系统环节的合理性,第一时间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弱点和隐患,针对系统对应的缺位建立相应的部门进行弥补,包括风险管理部门与信息管理部门,加强审计和监督。通过不断的创新,打破原有管控规则,使各部门间的衔接与交流更加科学、顺畅,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助力,用更科学的管理方针和手段不断推动整体水平走向新的高度。

同时,企业还可以着力于信息系统的继续开发与新的应用,将科技能力作为战略资源,推到综合实力的前沿地位,建立同行业中的权威性,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四、结语

ERP系统由于其对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信息技术得以快速进步并具有更多的功能,在新的环境下,财务会计制度已经不同于传统会计,更专注与数据处理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王民治,赵学进.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3,(25):55-57.

[2]史春光.关于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优化策略分析[J].当代会计,2014,(8):49-50.

环境风险控制 篇7

关键词:成本/效益分析,盈亏平衡点,可中断负荷,配电网改造,风险评估

随着电力市场逐步放开, 市场冲击越来越大。必须从多重角度进行运营完善, 才能确保市场的正常运转。电力系统是由发、输、配网组成, 其中配电网是供电公司主要负责的部分, 其安全可靠性将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和用户的生活水平。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用户停电故障中的80%是由于配电网故障引起的[1], 因此如何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水平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提高供电可靠性水平的最有效途径是增加配电网的建设或改造工作, 但配电建设和改造项目资金密集, 偿还周期长, 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市场环境下, 供电公司是独立的经营实体, 自负盈亏, 因此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将给供电公司带来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究竟多大, 如何进行有效的规避, 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目前针对电网建设和改造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针对电网建设和改造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文献[1]提出了因提高电网可靠性而发生的成本以及产生的效益的概念公式, 在综合分析两者的基础上, 引入了成本/效益比的概念来制定评价电网改造方案可行性和最优性的判据。文献[2]分析了城市电网改造经济评价指标, 即如何确定和计算折现率、内部收益率 (IRR) , 及城市电网改造收益和电价加价的计算方法, 但它们都没有考虑降低网损的问题。文献[3-4]针对配电网改造可靠性评估中往往忽视降低网损效益的问题, 提出了在成本费用法的基础上建立在投产贷款期最小收入的经济分析方法, 但它们并没有考虑配电网改造的不确定性问题。文献[5]在城乡电网改造项目引入风险分析其贷款偿还问题, 并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来统计清偿能力衡量指标的概率分布进行估算还贷风险。文献[6]提出了一种市场环境下的电网投资改造项目的风险评价方法, 利用“增量法”建立风险评价模型, 计算出计及各类风险因素的项目净现值的期望值和方差, 量化电网投资风险。但它们并没有考虑配电网实行可中断电价的情况。文献[7-8]采用区间分析方法, 扩展了实数现金流和实数利率的概念, 提出了一种能计及电价波动、基于区间净现值的电网建设项目经济评估方法。虽然它考虑的电网投资的风险问题, 但同样没有考虑考中断电价的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问题。二是从优化的角度来研究最优的电网建设和改造方案。文献[9]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最大投资为约束条件, 以综合评价指标最优为目标, 对配电网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的改造方案优化算法, 但它并没有考虑可中断负荷和电网改造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文献[10]考虑了市场环境下与用户签订可靠性电价-赔偿合同情况下, 采用优化理论构建了基于可靠性电价-赔偿机制的电网规划模型, 并提供求解方法, 但配电网投资不仅需要考虑规划风险, 在进行规划选择之前还需要考虑每个方案的风险。可见, 目前针对配电网建设和改造方案的风险研究还不够全面, 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文针对配电网投资的风险进行研究。首先把配电网投资收益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考虑了配电网改造后所带来的供电可靠性收益和减少可中断电价赔偿的收益;其次根据减少中断电量和提高可靠性的概率统计分析, 计算其减少的可中断赔偿效益和可靠性收益;最后根据用户用电量的不确定性构建供电公司配电网投资改造方案的风险评估模型, 为供电公司的电网投资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配电网投资的效益

电力市场环境下, 供电公司对输电线路的改造, 不仅考虑以往的销售收益, 而且还要考虑避免中断赔偿和提高的供电可靠性给供电公司带来的收益, 因此其投资收益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1.1 配电网改造后的年直接收益为

R0式中, Pc为配电网改造后的直接收益;为改造地区的平均售电电价, Q为改造后的年增供电量。

1.2 减少中断用户的补偿

供电公司如果不对某条线路进行改造, 可能由于输电容量限制, 在用电高峰时段需要对用户的负荷进行中断。如果对其进行改造那么供电公司就可以节省这笔费用, 所以把它视为配电网改造的间接收益。对用户来说, 供电可靠性的价值是由用电过程中所创造的附加价值和所得到的收益来确定的。评估用户的停电损失费用, 不能依据用户为单位电力所支付的电费, 而是应考虑失去用电时所导致的损失, 即机会收益, 以及这种损失所持续的时间。这种损失评估不仅要反映每一次停电造成的直接损失, 而且也要反映停电所造成的间接影响。所以, 用户的停电损失费用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标准是不同的。实行可中断负荷后, 供电公司对用户的缺电成本是不清楚, 可通过宏观经济部门、研究机构等来获取资料和数据, 也可以委托专门机构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调查分析, 然后与用户进行讨价还价, 以确定可中断电价。最后根据签订的合约, 把用户的中断电价进行排序, 以确定中断用户的顺序, 从而确定供电公司需要赔偿的费用。

假设这条线路不实行改造时, 供电公司一天可能要中断前nj (j=1, Λ, 365) 个用户的电量, 需要中断nj个用户可能存在d种情况, 每种的情况用nj, d表示, 其对应的概率为Pj, d, 每个用户的中断电价为Pij (i=1, Λ, nj) , 每个用户中断电量为Qij (i=1, Λ, nj) , 那么一年中, 在这条线路上对用户的赔偿费的期望值为:

式中, R1表示供电公司减少中断用户的赔偿费用;E (nj) =nj, dPj, d, 表示可能中断前nj个用户的期望值。

1.3 提高可靠性的效益

如果没有对这条线路进行改造, 那么这条线路每年发生故障可能次数为Nk (k=1, Λ, l) , l表示故障可能的状态, 其对应的概率Pk (k=1, Λ, l) , 每次可能中断电量为Qk (k=1, Λ, l) , 设Pg为供电公司的购电电价, 那么提高供电可靠性给供电公司带来的效益期望值为:

式中, R2为供电公司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效益。那么供电公司的改造该线路后的年总收益为:

2 配电网投资的成本

对于配电网改造项目而言, 投资成本主要包括新增配电设备的投资费用, 设备寿命期内的损耗费和维修维护费用及其它费用。由于电力系统改造资金投入一般数目较大, 常常不能一次付清, 所以这里考虑多次分期投资的情况。为简化起见, 投资成本仅计及前两项内容, 如下所示:

式中, Cz为配电网改造的总投资成本;T0为建设期;C0, t为供电公司在建设期每年的投资;Cw, t为建设期新增设的维护投资。假设运行周期为T, i0为基准折现率, 那么分摊到各年的年金费用为:

设供电公司的单位变动成本Cv, Q为供电公司的年增供电量, 那么供电公司对这条线路投资改造的年总成本为:

供电企业对配电网进行改造一方面是改善了电网结构, 增加了售电量、降低了线损率、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带来了销售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配电网改造投入了巨额的资金, 这些资金基本以贷款为主, 所以供电企业未来面临巨大的还款付息的压力, 加上配电网工程完工转资, 固定资产的增加, 相

3 供电公司配电网改造的风险评估模型

供电公司配电网改造的风险可以从盈亏平衡点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根据盈亏平衡点的公式, 本文可以得出配电网投资改造的盈亏平衡点:

那么其盈亏平衡点的期望值可以下式表示:

对某条线路进行改造后, 未来的增供电量是个随机变量, 假设可能增供电量为Qm, 它服从某一分布, 具体的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模拟得出。为了简单分析, 本文可以假设其在区间[C1, C2]服从均匀分布, 其概率密度如下:

那么, 就可以求出当增供电量大于期望盈亏平衡电量的概率, 即P[Qm>E (Q*) ]=β, 如果我们以作1-β为衡量供电公司对配电网改造的风险, 并对风险划分如表1的风险等级:

表1中, 风险等级越小, 表示供电公司改造此条线路所面临的风险越小, 供电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确定风险伐值, 以得出最优的配电网投资改造方案。一般情况下当风险等级小于五级时, 供电公司才会对此线路进行改造, 如果风险等级大于五级, 说明配电网改造风险较大, 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减少或规避风险。

4 算例分析

某供电公司考虑对某些条线路进行改造, 在不实行这条线路改造时, 供电公司一天可能要中断前nj (j=1, Λ, 365) 个用户的可能情况为:d=3, nj=5的概率Pj, 1=0.2;nj=6的概率为Pj, 2=0.5;nj=7的概率为Pj, 3=0.3。参与可中断负荷的用户的电量和可中断电价如表2所示:

平均售电电价Pc=0.62元/kwh, 平均购电电价Pg=0.45元/kwh;如果没有对这条线路进行改造, 那么这条线路每年可能发生故障次数和对应概率和中断电量如表3所示:

在建设期理, 新增设备的投资为1.25亿元, 新增设的维护成本为0.125亿元, 运行周期T=25年, i0=10%, 供电公司的单位变动成本Cv=0.075元/kwh。

根据公式 (6-7) 可以得出在这条线路上对用户的赔偿费的期望值为:

根据公式 (6-8) 提高可靠性的效益给供电公司带来的效益期望值为:

根据公式 (6-14) 可以得出:

假设增供电量在[2200, 3200]万kwh之间服从均匀分布, 由此可以求出β=0.587, 那么1-β=0.413, 属于风险5级, 供电公司存在的较大的风险, 如果要选择改造该线路, 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或规避风险。

为了分析增供电量对供电公司改造该线路风险的影响, 本文取不同的供电量区间值代入模型中, 可以得出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 随着增供电量区间的增加, 供电公司对该线路的改造方案的风险就越来越小, 这说明增供电量区间与改造风险有很大的关系, 会影响供电公司的改造决策, 因此需要对增供电量进行准确的预测, 这样才能缺乏决策的正确性。

5 结语

市场环境下, 配电网的投资改造成本与效益都发生了变化, 不仅要考虑原来的直接收益, 还需考虑间接收益, 这样才能对配电网投资做出合理的评价。另外, 市场环境下配电网改造将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将给供电公司收益带来一定风险, 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评估, 并作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可以对供电公司配电网投资的风险进行等级划分, 并为供电公司的投资风险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邱生, 张焰, 孙建生.提高中压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措施及其成本/效益分析研究[J].继电器, 2005, 33 (13) :34~39.

[2]董廷军, 仉达, 曹阳.关于城市电网改造经济评价问题的分析[J].黑龙江电力, 2007, 2 (4) :280~282.

[3]范文涛, 程林, 孙元章.电网改造简化经济分析方法研究[J].继电器, 2004, 32 (19) :80~84.

[4]范文涛.考虑网损和可靠性的电网改造经济分析方法[J].电力建设, 2004, 25 (4) :66~69.

[5]郭莉, 丁乐群.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的还贷风险分析[J].技术经济, 2003 (10) :59~60.

[6]王绵斌, 谭忠富, 张蓉.基于“增量法”下的电网投资风险评估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 2006, 21 (9) :18~24.

[7]肖峻, 何丽薇, 罗凤章.基于区间的电力建设项目经济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 2006, 39 (12) :1~6.

[8]罗凤章, 肖峻, 王成山.计及电价波动的电网建设项目经济评估区间法[J].电网技术, 2005, 29 (8) :20~24.

[9]徐晶, 王成山, 李晓辉.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配电网改造方案优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 (14) :111~115.

环境风险控制 篇8

环境税也称为生态税或绿色税,20世纪末在国际税收学界兴起。狭义上的环境税概念,主要是针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保护等内容,对使用及保护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种。广义上的环境税概念,是税收法律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费规范的总称,它包括狭义的环境税,以及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税收政策,甚至包括为了消除不利环境影响的补贴政策和环境收费政策。本文所指的环境税为广义上的环境税。

(一)环境税开征现状

目前,在我国现行税收法律体系中,针对环境的税收规定主要体现在具有环保思想的税收条款中,主要包括征收自然资源和生态税费制度、出台限制性和鼓励性相结合的税收政策等措施。我国现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车船税、消费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却唯独缺少具体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保护税,来调节污染、破坏环境等行为。虽然这些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及限制性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增加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可以抑制部分污染,但其设立初衷大都不是为了环境保护,而是为了引导消费和节约资源。各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政策也缺乏全方位的设计,相互独立,不能有效地、全面地调控环境问题。这不利于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也弱化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等行为的调控力度,难以发挥税收对环境保护的调节作用。此外,环境税收优惠政策是环境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到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环境与发展、能源节约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排污技术和政策等各个方面,这反映了国家对环保各个方面的重视,它能体现出国家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对产业结构作积极的调整与升级。

(二)环境税开征的发展趋势

随着污染的加剧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改变,国家对环保的要求将越来越严苛。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法》已经正式施行。新《环境保护法》在多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它已经初步体现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明确了推动包括环境税在内的绿色经济政策建设,积极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模式。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的总体要求和“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的部署,我国会在近期做好环境保护费的规范和清理工作,并对现有税种中具有环境税功能的具体规定,进行筛选、取舍、整合和优化,在此基础上选择比较成熟的项目开征独立的环境税,经过几年后,再继续扩大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同时结合环境税税制改革情况进行整体优化,从而构建起成熟和完善的环境税制。这也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立法工作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开征独立的环境税的时间点日益接近。

二、基于环境税开征的企业税务风险

从企业税务风险控制角度分析,环境征税必然会增加污染企业的税收负担,改变其成本收益比。企业应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税费政策,重新评估本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巧妙地运用税收杠杆,降低应纳税费,做到既保护环境,又减轻企业自身税负,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获得社会和企业自身双赢的结果。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或步骤中都要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维护社会共同利益。

(一)投资过程的税务风险

企业投资过程的税务风险分析是指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综合考虑环境税收的影响,决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及投资项目,并对降低税收成本与项目投运后为此而增加的其他成本费用进行对比,在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规避税收风险,提高企业的税后利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税收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国家对需要照顾和鼓励的产业,会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需要限制或转移的产业,也有惩罚性的规定,以此引导投资方向,优化国家产业结构。在投资过程中,企业首先要确保其投资方向顺应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以确保企业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减少或避免企业因为投资方向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一致而带来的风险。其次,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在投资方向既定的情形下,企业税负的降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如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如公共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所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应针对环境问题,适应环境税规范,适当调整产业及经营结构,使企业的投资方向向环保产业靠近,运用国家税收的经济杠杆,减少企业应纳税额。而且从长远上看,投资项目发挥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和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升级,进而规避环境税方面的税务风险,又符合国家保护环境的目的。若企业不能有效地调整投资方向,仍然选择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投资,随着国家针对环境改善方面的税种的不断增设,特别是独立环境税的开征,这势必会直接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及营业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二)生产经营过程的税务风险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税务风险分析是指企业能否从整体环境保护战略入手,正确运用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即将开征的独立环境税种,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和替换有毒有害原料、削减所产生废物的数量和毒性,促使企业从原料和工艺选择、产品和技术研发、生产、科学管理等诸多环节注重环境保护,使企业在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税收负担的同时,达到增加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降低风险的目的,它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最关键的部分。由于我国目前税制中还未设立专门的环境税,一些环境污染的代价大多是以排污费的方式缴纳,还不属于税收。而且目前我国环境税制还处于使用税收优惠政策或限制性政策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阶段,随着我国治污力度的加大,以后的政策会是强制环境保护。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环境方面的税务风险,主要是企业能否根据自身的情况,抓住先机,正确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此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企业管理者税务规划和面对税务风险的态度、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的不同,也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够深,对企业纳税义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企业涉税行为不符合国家规定,为了追求企业净利润最大化,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完全忽视了自己应该尽的社会责任,导致许多企业存在“花钱买污染”的现象,也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环保“费改税”的政策也已经提上日程,一旦开征环境税,必将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必须首先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及环境可行性,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将会使企业承担高额的经济处罚或沉重的税收负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停产、关门。企业对于国家新出台的环境税制方面的政策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利用国家新颁布的优惠政策或合理规避惩罚性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税收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环境税开征背景下的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在环境税开征背景下,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绿色管理的过程(如图1所示),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它需要企业能够合理、正确地利用现有的环境政策,从整体出发,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企业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避免遭受环境处罚,减少因环境污染而承受的处罚成本,积极寻求环境政策激励,获取环境保护收益,提高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效果,保证税务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企业具体的税务风险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生态价值观,形成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者及财务人员应主动研究环境税的发展趋势,明确国家开征环境税的根本目的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要通过税收杠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及资源的破坏,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改善。环境税的开征是着眼于对环境生态的改善与节能减排,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收导向。在承担环境责任的问题上,企业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自觉地对环境负责,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打造积极的舆论环境。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体现了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全体成员的信念所在,可以促进全体成员朝同一个目标前进,增强企业凝聚力。绿色企业文化能描述一个企业的环境保护态度,可以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一种共同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生态价值观念,并贯彻于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中。

所以,企业要在内部定期开展环境责任教育与环境责任培训的活动,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全体员工理解并接受绿色观念,增强环保意识,理解资源综合利用知识,克服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其社会效益,尤其不注意其环境效益的错误观念,支持并积极参与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之中,形成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统一信念和决心。

(二)采用环境会计,推行循环、清洁生产模式,实现资源企业内部循环

企业传统的会计制度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却得不到反映。而环境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企业通过应用环境会计,不但能帮助企业了解内部的经营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情况,并且能进行合理的核算评估,让企业直观地认识到利用环境资源也是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能够不断加强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观念,让企业学会将环境保护和环境资产、成本、负债等作为企业重要的会计核算要素之一,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税务风险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单纯地依靠末端治理很难解决企业现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环保问题,必须在企业内部推行循环、清洁的生产模式,通过源头削减和过程控制,同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资源的企业内部循环。如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应坚持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理念,加强高新技术改造与革新,尤其是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这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循环与利用的有效手段;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企业应重视原料来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适度开采,努力节约资源,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坚持清洁生产,降低电、煤、油等能源的消耗,降低土地、矿产、林木、地下水等资源的使用或消耗,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加强废物的再利用及资源的综合利用,尽可能以较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源企业内部循环与多层次利用。在这个过程的税务风险控制中,企业相关人员一定要熟悉国家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变动情况,及时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判断企业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准确地对应税项目、减税项目、免税项目做出核算,处理好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引发的税收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目的是取得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它不能仅仅关注个别税种税负的高低,必须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另外,还应考虑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时,不能仅把眼光盯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而要选择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增加企业整体收益的方案上,甚至有时税收还得为企业的整体、长远利益让路。企业通过实行循环、清洁生产模式,采用环境会计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的核算与反映,使税务风险控制不只针对企业某一个环节,而是面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能保证税务风险管理的合理性及全面性。

(三)优化企业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循环经济生态链,实现资源企业外部循环

税务风险不只存在于涉税业务中,也潜藏在决策、管理、沟通的各个环节中,企业需要通过优化内外沟通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防控税务风险。企业的决策部门、财税部门、业务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将税务风险化解到最小。企业税务部门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建设平台,开展对企业涉税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处理及应用工作,及时收集相关税政信息,加深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信息共享,优化内外沟通、协调、信息共享机制。同时,企业也要根据原有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生态化重构,建立企业之间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链公共平台,构建同一生态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联盟,使资源在不同企业间根据不同的利用阶段进行流动,使资源在企业间高效率流动,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完善企业信息化平台,健全税务风险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化是以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需要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各种信息,需要对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事件进行及时、准确地识别与评价。通过完善企业信息化平台,企业将其内部税务方面的风险有效地纳入到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中,可以尽早发现经营过程中潜在的税务风险,使税务风险防控与企业日常经营、运营决策相融合,随时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内部控制结构的构成,帮助企业防范其税务违法行为,能提高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效果,保证税务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王福凯、钟山:《以税务审计为核心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国税务》2014年第11期。

[2]张海星:《开征环境税的经济分析与制度选择》,《税务研究》2014年第6期。

[3]沈剑飞、孙俏:《环境税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4]俞杰:《环境税“双重红利”与我国环保税制改革取向》,《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8期。

环境风险控制 篇9

一、高校控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COSO认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前提,是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活动、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建立健全内、外部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高校财务的控制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的重视度不够、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组织的结构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等。《规范》对当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问题的要求与指引有以下方面。

(一)领导责任

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执行力与贯彻实施情况较弱。传统高校财务管理中主要着重在资金资产的核算管理,对于人文理念、员工素质等影响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重视不够。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规章手册上。《规范》第一章第六条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这一规定明确了财务主管领导在财务内部控制中的责任与义务,引起高校财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和可实施性的重视,使其在财务审批等业务的授权方式上管理更加规范与谨慎。

(二)财务工作人员素质

高校财务人员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职业道德是财务工作的基石。我国多数高校对其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普及工作力度有待加强。《规范》对财务工作人员队伍提出了要求,其中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高校从业人员应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新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

(三)财务规章制度

《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均有涉及财务内部控制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之间存在着不衔接、重复、甚至冲突的现象,不能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的颁布,使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有了系统性的规章制度依据,明确了其内控的目标、原则及方法,为推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支撑。

二、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风险评估是指一项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与应对。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提高高校内部控制效率与效果的关键。前些年,由于高校扩招与合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幅攀升,高校曾大规模向银行借贷,筹措建设资金。由于缺乏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高校现仍面临相关后续债务和遗留问题。《规范》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相关问题做出的要求与指引有以下方面。

(一)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

我国传统高校财务管理中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不完善。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高校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随之增加,基本建设贷款大幅上升,巨额贷款本息使高校当时的资金运作捉襟见肘,高校偿债风险不断增加的问题当时日益凸显。

《规范》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从单位层面上,明确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的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风险评估控制制度。首先,高校财务议事决策机制,对校园基础设施建项目贷款规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论证。其次,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监督要求校园基建项目贷款的决策、执行、监督程序实现有效分离,从而规范对潜在事项的管理,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降低高校财务的偿债风险。

(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

我国一些高校对经济合同的管理不够规范,存在所签订经济合同由不同主管部门分别管理的现象。没有对经济合同统一管理,加之监督力度不够,导致高校资金管理存在风险。

《规范》第二章第十一条从业务层面,强调了行政事业单位核心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控制应注意的问题。高校要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必须牢固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规范。《规范》指出,应加强合同的归口管理,同时对其履行情况的进行监控。高校财务可以建立经济合同的统一登记管理,实时监控签订合同事项的进展,合理评估和控制已签订合同带来的相关风险,掌握资金的实际情况,降低潜在事项对资金的影响,保证高校工作的持续、健康、稳定运转。

三、建立《规范》配套指引,进一步发挥其对高校内控的指导意义

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两部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目前缺少相应的配套指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范》的可操作性,从而也影响了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预期效果。但是,《规范》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指引作用十分显著,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托,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核心经济业务中的薄弱点、控制点,有利于高校制定合理规范的业务流程,通过流程的执行保证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落实,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与完善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对其起了积极的指引作用。

摘要: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然而,因为缺乏系统性理论基础依据,影响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颁布,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推进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环境风险控制 篇10

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该规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归纳为五个方面: (1) 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2) 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 (3) 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4)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5)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和COSO报告所设定的目标相比,这个目标体系把资产的安全明确列入控制目标体系中,突出了资产安全的重要性。

现如今,企业作为主要的污染主体,将始终面临不确定的环境风险,包括持久性累积性的环境污染损害风险以及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从成本收益角度考量,环境风险的有效控制就意味着企业成本的削减。近几年来,石油化工行业污染事件频发,危险物质经营单位的危险废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事故比比皆是,重金属行业等高污染企业搬迁后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造成了搬迁企业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国家继续买单的尴尬境遇。从根本上来说,企业自身没能意识到将环境风险纳入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在笔者看来,今后的立法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其一,拓展内部控制的目标,增设预防和化解企业的环境风险一项,尤其强调高风险行业的环境风险防范,建立环境高风险行业以环境风险为中心的内部控制机制。

其二,突出董事高管环境风险内控注意义务,强调董事高管的内控责任。明确其有制定和监督环境风险内控制度制定和履行的公司法律责任,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违反内控规定造成公司环境污染破坏事件或者环境事故,直接承担对第三人的法律责任。承担责任的形式,根据主观过错及损害后果,责令其承担月薪或者年薪几倍的罚款。

其三,为了保证董事高管商业判断的理性行使,注意义务不宜限制过严,一般或者微小过失不宜追究责任。在责任主体的范围界定上,应把握“职权滥用”的内核,对“董事高管人员”不应作过窄解释。鉴于“权力有被滥用”、“绝对的权力就会造成绝对的腐败”之普遍认识,并基于对监督和制约公司经营者滥用职权行为之考虑,对于执掌公司一定范围内的经营权限和资源的公司董事、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等,均有必要对其形成制约。对责任主体进行认定时,应把握“职权滥用”的内核,对“董事高管人员”以及“执行职务行为”不应作过窄解释。

此外,通过建立董事高管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特别是在高危险行业企业中)来分散和防范风险,十分必要。

绿色能源:隐藏的环境风险 篇11

绿色总给人亲近的感觉,当可新能源被冠以绿色能源的名称时,人们便对其抱有美好憧憬:只要我们使用绿色能源,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以及经历巨变而焕发新生的经济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事情往往不这么简单。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最新发布的《生物能源的潜在风险和潜在效益并存》却给我们“美好的憧憬”泼下一盆冷水:如无适当的行动、目标和政策,发展生物能源就会演变出在“环保”名义下继续破坏地球生态的恶果。

WWF泼了盆冷水

“生物能源的生产如果管理不善,将摧毁宝贵的生态系统、危及粮食和水的安全、伤害到农业社区、加重能源消费中的浪费现象。”2011年是世界森林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布了《森林生命力报告》,其中的第二章《森林与能源》对生物能源的发展提出如是忠告。

其实,生物能源的扩张可能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产生进一步的压力,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粮农组织之前就指出,能源作物与粮食作物存在争地风险。按照目前的生产条件,大约需要2500升的水才能生产1升的液态生物能源,而同样数量的水所能生产的粮食却可满足一个人的日均食物需求。因此报告指出,在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粮价将可能上涨,无力承担粮价上涨的贫困地区将愈发脆弱。

WWF报告还显示,第二代生物燃料以麦秆、草和木材等为主要原料,导致速生树种大量种植,对物种多样的天然生态森林造成破坏。棕榈油就是“典范”,1986年随后的20年间,印尼棕榈树种植面积增长近10倍,但自1990年起,印尼有2800万公顷雨林遭到破坏。

不仅如此,作物的种植、能源的提炼和运输需要能源,作物扩大栽培和集约经营导致的土地直接和间接改变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导致负的碳平衡。

WWF总部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萨曼莎?史密斯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森林或农村土地在被转化的过程中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而生物能源生产全过程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并不一定比化石燃料少,玉米乙醇就是例证。”

如不对生物能源发展所潜藏的社会问题加以管理,后果可能还导致不平等状况的加剧,如土地所有权的进一步集中、小农和依赖森林生存的人们流离失所。

绿色能源的不“绿”之处

实际上,关于绿色能源的争议并非只针对生物能源。

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危机将本已争议不断的核能再次推向风口浪尖。日本政府已表示将大幅度调整能源政策,降低对核能的依赖程度;在德国,日本核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迫使一贯支持核能的默克尔,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本国所有核电站。据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11》报告显示,日本福岛核事故将导致203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下降15%。

备受争议的还有国内近来风波不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2011年9月,因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不当堆放含氟固体废料,致使该固体废料被暴雨袭击后,经雨水管线排放至附近小河,导致河水中氟离子超标9倍造成河道大量鱼类死亡。

工业废料问题仅是光伏产业受争议的一方面,事实上,生产一块1m×1.5m的太阳能板必须耗费超过40公斤煤。同时,作为光伏产业基础材料的多晶硅本身即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而且多晶硅生产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如处理不当也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此外,光伏系统所使用的蓄电池所含有的铅、镉、硫酸等有毒物质都可能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

其实,即便被广泛认为百分百“绿色”的水电和风能,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不可避免。

水电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业界一直没有明确定论。2010年12月,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表示“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与此同时,风力发电在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被打上问号。因为风并不总是存在,风力发电设备就必须使用火力发电方式来抵消风力的不可靠,结果造成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不明显。

丹麦是大力推广风能的国家,1999年到2007年间,风能发电量翻番。丹麦天然气和电网运营商数据显示,2007年丹麦生产电力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1990年大体相当。显然,丹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未因为风能发电的普及而有所减少。

谁最污染

“它们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差异,已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人类需要基本的能源服务,而每一种能源都会产生利弊两种影响。”萨曼莎?史密斯认为,公众应该对绿色能源的环境风险,有更加充分、理性的了解。

长期以来,除去因各种利益因素,人们似乎在有意忽略绿色能源的环境风险,WWF告诉本报记者,其实人们忽视绿色能源也会污染环境的很重要原因在于,人们目前推广绿色能源中,往往过分强调能源使用环节的清洁,而忽略了能源产品从最初研发直至最终消亡整个过程中的污染或清洁状况。

科学界对能源的综合评价制定了很多工具,其中一个叫“生命周期评价法”,已得到普遍认同。这种评定工具,既包括制造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的采集、加工等生产过程,也包括产品贮存、运输等流通过程,还包括产品的使用过程以及产品报废或处置等废弃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的生命周期。

对可再生能源来说,只有在其使用周期所贡献的能量,大于其生命周期所消耗能量、其所排放的污染少于所替代的传统能源产品污染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

美国科学院2009年发布了一份名为《能源隐性成本: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无法计价的后果》的报告,提出要综合考虑能源的各种隐形成本,如环境损害、非环境损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安全。在研究汽车不同的动力来源对环境的影响时,报告的初步结论是虽然靠汽油驱动的技术在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损害要高于其他能源技术,但电驱动车则在综合损害方面要大于其他能源技术。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美国的电力供应仍然是以化石燃料为主,这样电动车的清洁程度就受到电力本身清洁性的影响,同时电池和电动机的制造也都是高耗能的,制造过程以及回收过程都存在污染问题。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也发出了对“能源肆意扩张”的警告:新能源技术占用土地过多可能会增加对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在综合各种能源单位发电量所占用土地的数据后人们发现,生物能源、风能、水能等技术的占地面积要比化石能源技术高得多(生物能源的占地最多相当于煤炭的近100倍)。一个日产6万立方米天然气的老天然气井的单位发电量,竟相当于风力涡轮发电站的20倍。除去基站本身,风力发电往往地点偏僻,从发电地点到城市之间还有几千公里的高压输电系统。

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人类社会已经饱尝这种能源发展模式的苦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告诉本报记者,对于今后的绿色能源发展,公众一定要了解其综合的环境影响,理性看待各种能源的优势和劣势,最终形成判断。

而对于生物能源到底是一种威胁还是一个解决方法,世界自然基金会并没有告诉本报记者答案,而是提出只有良好的管理才能把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保障能源安全。

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绿色能源不仅是因为绿色能源本身具有的可持续性特点,更在于绿色能源项目本身也应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可持续生物能源圆桌会议项目提出包括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环境、科学管理和利用废料在内的11原则。

“能源评价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而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提高民众对标准的知情度,并通过立法和法律实践来确保标准能够贯彻执行。”萨曼莎?史密斯进一步认为,“社区应该参与到立项咨询过程并提供建议。我们希望社区民众在项目破坏环境时要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这一点很重要。”

2000年后,世界各大国如美国、欧盟、印度、巴西都相继出台了绿色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中国在2007年也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但法律法规的出台从来就不是终点,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氛围。绿色和平项目主任张凯认同这样的观点,政府负责任就是要严格执法,科学进行环境评估;企业负责任就是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流通等其他环节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民众负责任就是要有对污染项目说“不”的渠道和勇气,自觉践行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环境风险控制 篇12

关键词: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企业的管理模式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 会计信息处理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应运而生, 资源共享性、处理数据实时性、管理智能化等优点使其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操作人员素质、内控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

(一) 网络安全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都遭遇过网络安全风险, 主要有两种方式:

1. 计算机病毒引起的风险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 病毒是无法规避的, 小的病毒可能只会影响个别用户的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 但严重的会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甚至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崩溃和整个局域网的瘫痪, 其危害后果的严重性不容忽视。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分析,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通过互联网传播

用户通过登陆互联网浏览网页、下载软件等行为, 都有可能感染病毒, 而如果用户的本地机一旦感染病毒, 再登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作, 就可能使服务器感染病毒, 其后果不堪设想。

(2) 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

在局域网的办公环境内, 会计部门员工除了使用会计信息系统外, 还要使用OA、FTP、共享文件的方式来访问和获取公司内部资源, 一旦这些服务器中招, 那么就有可能殃及会计信息系统。

(3) 通过移动存储介质感染病毒

很多用户常常通过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拷贝数据, 而这些移动存储介质便成了病毒的寄生之处, 加大了病毒的传播空间。

2. 黑客恶意攻击导致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 许多“黑客”通过攻击互联网上的服务器来展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获取满足感, 而会计信息系统承载着企业最核心的财务数据, 一旦被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通过黑客方式截取或篡改, 企业就犹如敞开了自家大门, 毫无秘密可言。

(二) 硬件风险

1. 硬件损坏风险

在发生火灾、地震等不可抗力的灾害或硬盘发生故障时, 数据的丢失是不可逆的, 即使能够通过专业的公司进行数据恢复, 其花费也是巨大的, 一旦数据不可恢复, 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 系统应用风险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深入, 企业的日常财务工作全部通过局域网登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 完全依赖于服务器, 一旦服务器宕机或出现其他故障, 编制凭证、出具报表等工作都无法进行, 严重影响到财务部门的工作, 甚至可能因此影响企业正常的收支业务, 直接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三) 舞弊风险

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可以直接接触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员出于利益关系而篡改会计数据,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很多人不注意密码的设置, 常常使用诸如“12345”等简易的初使化的口令来登陆系统, 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 就会为他人恶意篡改数据提供了可能。

(四) 内部控制风险

传统手工会计信息处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职务分享, 职权不相容, 这使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有了质量的保证, 但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使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由于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 许多岗位可以合并, 会计工作人员大大减少, 从而使这一些不相容的职务无法分享, 降低了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牵制的效力。另外, 系统管理人员范围及职能扩大, 滥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反记账”、“反结账”功能, 使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与约束形同虚设, 这就使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约束遭到破坏[1]。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 网络安全风险的控制

1. 架设硬件防火墙

一方面, 会计信息系统承载着公司最核心的数据, 保证服务器的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就显得犹为重要;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的个人PC系统安也非常重要, 如果被病毒感染并传播开来, 会影响到服务器和局域网内的其他用户。因此, 通过在公司网络线路出口架设硬件防火墙是控制网络安全风险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防火墙的架设和严密的策略设置, 既可过滤外部网络对局域网的攻击, 亦可限制会计人员的个人PC对外网的访问,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公司内部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

2. 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

安装杀毒软件是减少计算机遭受病毒感染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网络版杀毒软件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查杀病毒, 还可以通过后台及时监控网络内部所有计算机的安全状况, 由信息中心系统管理人员统一管理, 及时发现病毒机并将其断网, 可最大程度地保证局域网内部的网络安全。

(二) 硬件风险的控制

1. 容灾技术

容灾技术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在遭遇自然灾害、战争、设备故障等不可抗力的灾难和意外时, 仍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 系统能从灾害的破坏中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从而保证企业关键业务的连续性, 包括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两个方面。[2]数据容灾可通过实施充分的数据备份方案来实现, 如在本地或异地利用备份软件对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备份, 以及定期将系统数据备份至移动硬盘、光盘等移动存储介质来实现, 多样化的备份手段可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安全;应用容灾可通过建立集群来实现, 即可通过两台配置完全相同的服务器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应用, 一台为主, 一台为辅, 两台服务器通过集群软件进行关联, 主用的服务器发生故障导致不能正常使用时, 备用服务器会立即接管, 其数据同步复制技术可保证提供系统的不间断应用。

2. 容错系统

容错系统主要依靠冗余设计来实现, 它以增加资源的办法换取系统可靠性, 通常以使用双控服务器来实现, 即服务器的CPU、内存、存取控制模块等均采用双路, 能够通过自动侦测的硬件故障自动切换到另一路;另外, 服务器的数据一定要存储在采用RAID技术的硬盘阵列上, 可实现其中任何一块硬盘损坏都不会造成数据丢失。

3. 设备环境控制

很多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存在一个误区, 常常将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器放置在财务部门的办公室内, 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信息系统的核心设备应当放置在专门的机房内, 而机房必须符合防尘、防火、防水、防磁、防雷的要求, 有单独的空调设备保证长年恒温运行, 有统一的UPS及后备电池柜, 如果有条件还应当采用双路供电,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机房才能为服务器提供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 保证设备长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 舞弊风险的控制

1. 先进的访问控制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不能只单纯依赖于用户名和密码的访问控制技术, 还可将CA证书等技术应用到会计信息系统中。所谓CA证书, 即通过制定政策和具体步骤来验证、识别用户身份, 并对用户证书进行签名, 以确保证书持有者的身份和公钥的拥有权, 通俗一点讲, A用户只有在安装其私钥的计算机才能登陆到系统中, 如果换了B用户的计算机, A用户将无法登陆系统。这样, 就严格地杜绝了用他人用户登陆会计信息系统篡改数据的可能性。

2. 完善的日志记录功能

会计信息系统在开发时, 就应当向要求软件开发商对系统做出完善的日志记录功能, 包括对所有操作的用户、IP地址、MAC地址及操作内容等信息进行记录, 保证日后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

(四) 内部控制风险的控制

1. 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内控体系

(1) 健全组织机构与权责分派体系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会计信息系统, 就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应调整, 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会计主管、审核操作、审核记账、数据分析等岗位, 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组织控制。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原则, 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减少错弊发生的可能性[3]。

(2) 加强内部控制, 设立专责信息人员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要建立完善的人员职能控制制度, 除了进行适当分工, 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职责, 还应当设置独立于财务部门的信息专责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管理, 由信息专责人员实行严格的用户授权制度, 经领导批准后由信息人员使用“反记账”等功能, 保证符合内部牵制制度。另外, 设置信息专责人员不仅能减少舞弊的可能性, 还可凭借他们掌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及时发现系统的软、硬件故障和各种异常, 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旨在对企业中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和各个职能部门所从事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独立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 需要由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系统的开发、维护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审查, 而且应定期检查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4]。

2.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 还要能够熟练的对计算机进行操作, 以应对系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 严格执行会计档案保管制度

会计信息系统下的会计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数据两种形式, 纸质档案可保证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出现疑问时进行查阅、比对。对以纸质方式存在的各种账、证、表、软件及其技术和法律文档, 应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 严格执行会计档案的保管、领用、复制、修改、销毁制度;实行专人、分人、分处管理;经领导同意借阅的会计资料, 严格履行借阅和归还手续。

4. 严格执行健全的管理制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风险的规避和控制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关于网络安全、硬件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需要企业在系统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然而, 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任何一个生命力持久的企业, 其长期发展绝不只是依靠于完善的管理制度, 更在乎于对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制地减少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保证其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文.浅谈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风险与防控[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 (7-5) :141.

[2]郑庆良, 杨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6 (12) :67.

[3]朱海英.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4) :143.

上一篇:学困生转化工作方法谈下一篇:技术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