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风险分析

2024-09-09

水环境风险分析(通用12篇)

水环境风险分析 篇1

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地位,南昌市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属于江西省经济开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将大大深化南昌的经济开发深度,必然对南昌生态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赣江南昌段作为南昌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南昌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势必增加潜在风险源的风险,因此分析南昌市水域环境风险,提高对风险发生预见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针对南昌市水域环境,本文选择经开区、高新区、和小蓝三大工业园区进行环境风险区划,分析水域环境风险。

1 三大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1.1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概况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1991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历经十几年发展,高新区已成为江西省乃至中部地区较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区内创建了“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建立了7个国家级创新基地,拥有2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配套建设了酒店、超市、医院、公园、邮局、银行、公交总站、住宅小区、科技人才公寓、高档住宅小区以及小学至大学的全程教育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在南昌市和江西省中部崛起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概况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创建于1992年,前身为南昌市昌北开放开发区,南昌市委以洪发[1992]8号文确认成立了昌北开放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招商引资及开发建设,经开区从最初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逐步发展成为新型材料、家用电器与电子信息、汽车机电、生物医药与化工、造纸包装等产业群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集工业、科技、商贸、港埠、文教、生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综合性、花园式城市新区。

1.3 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概况

小蓝经济开发区2002年3月成立,2006年3月成为省级开发区,2012年8月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40 km2,建成面积18 km2,是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江西省食品产业基地、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江西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汽配为龙头,医药医器、食品饮料为支柱,电机电器、轻纺服装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

2 环境风险区划方法概述[1,2]

环境风险区划是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各亚区之间环境风险相对大小的排序过程,是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风险分布的区域分异是风险区划的依据。区划的结果可为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区域内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抉择提供充分的环境风险信息。实践证明,风险区划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是十分有效的。

2.1 环境风险区划的等级

环境风险区划是区域风险系统划分的一种专门性区域系统研究方法。通过这种系统方法,依据上述原则,可根据空间尺度的大小和风险类型进行全球、全国、流域及地区性的风险区划,并可根据区域规模大小及复杂性进行不同等级层次的划分,一般可进行四级区划,即划分成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极低风险区。

2.2 环境风险区划指标体系

环境风险区划工作面对的客体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素复杂多样、区域风险大小不一、不确定性因素多,难以定量表述。因此,环境风险区划的指标体系以定性指标为主,避免环境风险区划的复杂性和难于量化,全面地揭示区域风险的相对大小特征。在进行具体环境风险区划时,由于区划等级单位的不同,在指标选取上也有差异。进行风险区划的区域范围越大,定性指标越多;进行风险区划的区域范围越小,定量指标越多。

2.3 分析方法

区域环境风险区划是依据区域内环境风险的相对大小来进行分区的,同时以定性指标为主,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首先根据研究区域环境风险复合系统的特征确定指标体系及划分依据,进行单因子分级评分;在各单因子分级评分的基础上,通过直接叠加或者加权叠加求出区域风险综合指数;然后对区域风险综合指数进行分级,确定环境风险区划的等级。

3 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南昌市水域环境,以三大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按照环境风险系统——风险源、初级控制、次级控制和受体的4个子系统,参考各类环境风险指标体系[3,4,5,6,7,8,9],建立如表1所示的南昌市水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各指标解释如下:

3.1 主导行业

指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为第一位的行业。

3.2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持久性污染物(其中还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和碱(以pH表征)、热污染(以温度表征)。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的判定如下:

(1)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主要的水污染物数目≥10。

(2)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并且主要水污染物数目<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主要的水污染物数目≥7。

(3)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主要的水污染物数目<7。

3.3 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率

表示各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规模与开发区污水产生量的比值。

3.4 受纳水体水污染物质的标准指数

监测点水污染物质的标准指数:

Ρj=1ni=1nCiCsi (1)

式中:Ci——各种评价因子的实测浓度

Csi——各种评价因子的最高允许标准浓度

n——评价因子的总数目

受纳水体水污染物质的标准指数:

Ρ=1mj=1mΡj (2)

式中:Pj——各种监测断面的水污染物标准指数

m——各种水体的监测断面总数目

P——受纳水体水污染物质的标准指数

4 环境风险区划方法[9]

首先根据南昌市水域环境风险复合系统的特征确定指标体系及划分依据,进行单因子分级评分;在各单因子分级评分的基础上,通过加权叠加求出区域风险综合指数;按照得分,将各大区域划分成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极低风险区四类不同区域,以此表示区域风险的相对大小。

采用如下式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

Μ=j=1nΚjΜj (3)

式中:M——系统分值Kj为子系统权重系数

Mj——子系统评价分值

n——分系统数目

5 权重值的确定

在区域风险区划的指标体系中,由于各指标要素对于风险源潜在风险的贡献不同,因此,首先要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确定不同指标对于风险源潜在风险的贡献程度[6,8,9] 。

5.1 建立层次结构

建立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的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有总体层、系统层、要素层3个层次构成。依据不同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递阶层次结构[10]。

5.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构造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

其中bij表示对于Ak而言,bibj的相对重要性,这些重要性按1~9标度数值来表示,其取值及含义见表3。

5.3 相对权重计算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确定本层次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次重要性的权重值,采用和法计算:

ω1=1nj=1nbijk=1nbkji,j=1,2,3,,n (4)

在计算单准则下排序权向量时,还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一致性指标:

CΙ=λmax-nn-1 (5)

式中:λmax——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n——矩阵阶数

λmax=1ni=1n(Bω)iωi=1ni=1nj=1nbijωjωi (6)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即一致性指标RI,对1~9阶判断矩阵RI的值见表4。

计算一致性比例:

RΙ=CΙRΙ (7)

CR<0.1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确定各层评价因子的分层权重集,即一级评价权重集Rb=(γ1,γ2,γ3,γ4),满足i=14γi=1;二级评价指标权重集Rc=(η1,η2,η3,…,ηj,…,η12),满足j=112ηj=1

5.4 合成权重计算

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

ωi(k)=j=1nΡij(k)ωj(k-1)i=12n (8)

环境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见表5,综合评价值的分级方法见表6。

6 区划结果

选择3个沿江开发区为例进行研究,区划结果见表7。

7 结 语

通过表8区划结果分析可得,南昌市三大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等级差异较明显,经开区、小蓝开发区环境风险相对较高,高新区环境风险相对较低; 同时,各工业园区环境风险具体特点不同,应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风险削减及管理措施(见表8)。

参考文献

[1]刘爽,张宇舟.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J].环境保护科学,1995,21(2):51-56.

[2]罗德裕,范兢,林克明.环境风险评价在ABS工程项目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环境,2002,21(1):81-87.

[3]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67-71.

[4]付在毅,许学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2):267-271.

[5]冉圣宏,陈吉宁,刘毅.区域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的建立[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9):54-57.

[6]李俊红,刘树枫,袁海林.浅谈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0,32(1):78-81.

[7]颜卫忠.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3):87-90.

[8]顾传辉,陈桂珠.浅议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J].新疆环境保护,2001,23(4):38-41.

[9]毕军,杨洁,李其亮.区域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62-169.

[10]杨洁,毕军,李其亮,等.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4):132-136.

水环境风险分析 篇2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要以易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危险废物处置的企业、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各类工业园区为重点,探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基本方法,建立基础资料库,逐步摸索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环境污染损害的评估与赔偿体系、保险制度的监管体系和赔偿责任的风险分担体系等。本着“成熟一个、示范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及时发现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完善配套政策,争取2012年后在全国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环境污染者责任分担要与环境风险分担相结合;市场手段要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强制保险要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统一环境责任制度、法规要与实行不同环境风险等级、制定差别流动费率相结合;企业负担要与政策扶持相结合;自愿试点要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动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4个问题。

一是保险机制是一种市场手段,政府和环保部门在推动这项制度中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环保部门要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重点是提供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程度等基础情况,为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依据。同时,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沟通,加强现场监测和监督,为企业减轻污染事故影响,协助保险公司确定责任和理赔。

二是加强法规和政策的配套工作。地方立法工作中可以率先突破,将环境责任保险的要求在地方法规中体现出来,为环境责任保险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保。比如将企业投保费用在税前列支,或者将企业缴纳的排污费按一定比例补贴企业作为投保费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还可以考虑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专项基金,解决超过保险限额以上的赔偿问题。在今后开征环境税筹集的收入中,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鼓励企业上环境责任保险。

三是加强试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精心谋划、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建议成立领导小组顾问组和技术指导顾问组,环保部门和保监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作为地方领导小组的顾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作为技术指导组的顾问,为地方试点提供指导。

四是及时沟通信息。组织地方的培训和交流,为各地交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有效支持。

总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个新生事物,是环境保护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要勇于探索,以此作为转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的突破口。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污染损害赔偿。制定污染损害赔偿标准是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维护受害者权益的基础。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是因环境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害赔偿额、环境修复成本赔偿额、人体健康损害赔偿额、舒适度损害赔偿额和存在价值损害赔偿额的总和。前3项是重点工作,后两项在核算方法上不成熟,而且不是当前环境管理的重点,可视实际情况由相关部门决定是否纳入赔偿范围内。

财产损害可分为生产损害和个人资产损害两个类别。

环境修复成本赔偿标准是环境应急处理费用、环境污染清理费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费用的总和,可考虑应急处理费用、环境污染清理费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费用。

应急处理费用主要包括应急监测费用、检测费用、应急处理设备和物品使用费、应急人员费等。环境污染清理费用包括污染清理设备及工具的单价和数量,污染清理人员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污染物的处理成本和清理量。生态环境恢复费用包括土壤(水底污泥)更换、水体修复、污染处理设施(物品)购置和使用、人员开支等费用。

就人体健康损害赔偿标准而言,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害赔偿标准,应根据《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进行核算,主要划分为一般性赔偿项目、致残赔偿项目及受害人死亡赔偿。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一环,能够有效地集中社会环境监管力量,使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

近年来,江苏省深入探索和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确定“先行试点,逐步完善,建章立制,全面推行”的原则,按照“集中投保、保本微利”的要求,设计了规范、严谨、合理的保险产品,从今年11月1日起在江苏全省内河实施船舶污染责任保险。

在工作思路上,我们认为,全面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应当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环境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是利用市场机制防范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要尊重市场规则,运用保险技术分散环境污染风险。但是,由于目前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加上这一险种的特殊性,仅仅依靠市场手段发展动力有限。因此,应该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主导推动作用,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及处于环境敏感地区的企业应实行强制保险,并作为这部分企业进行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等环保程序以及银行信贷的必要条件。

要研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建议允许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的配套补贴,设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专项补助或奖励资金,用于补助或奖励自愿投保、主动承担环境风险的企业。

二是坚持推行保险与建立污染风险防范体系相结合。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涉及到风险源的评估和日常管理,以及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置、定损、赔偿等工作,与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应急部门要积极为保险公司提供投保企业范围和风险等级,保险公司要利用现有应急工作体系的数据评估企业风险,确定合理的保险费率。

保险公司的介入会提高污染事故调查和损失评估能力,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部门的响应与保险公司的定损、理赔处理相结合,可以提高事故处理效率,降低政府处理环境事故的成本。

三是坚持先行试点与稳步推进相结合。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办法推进。尽快规范保险业市场秩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培训,建立第三方承担的环境污染损失评估和责任认定体系。

宁波是一个港口城市,也是重化工基地,防范环境污染风险的任务很重。环保部门对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项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循序渐进,取得了很大进展。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非常需要配套相关的法律环境,在当前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制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前段时间,宁波市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一开始,医院都很抵触,不愿意参保,最后,通过宁波市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强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才逐渐推开。

医疗责任保险是一个长期亏损的险种,宁波市设立了专门的基金以保障赔偿能力,而且设定了赔偿封顶的限值。为了让医患双方都能对赔偿数额感到公平公正,宁波市在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时引入第三方机制,在市司法局下设立有关认定中心。这些经验在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时都可以借鉴。

目前,宁波市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有4家。这是一个新的险种,很多企业还不能接受,所以市场非常有限。因此,我认为要给参保企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利用经济杠杆鼓励企业参加保险。

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一些污染事故受害者得不到及时赔偿,引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因此,创新环境风险管理方式,采取综合手段加强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置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保险业风险保障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其中,责任保险是最能体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类保险业务。近年来,保监会一直在积极推动相关领域责任保险的发展,与环保部门联合推动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就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保险公司要本着开发好、维护好的原则,做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的开发工作。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面对的环境风险不同,尽管各保险公司都有相关产品,但是在保障水平、范围、程度等方面,与企业和政府的需求都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保险企业要根据环保部门和企业的要求,调整产品种类。同时,不断规范理赔程序,确保受害人能够及时获取有关赔偿信息,及时取得保险赔偿。

第二,要充分发挥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杠杆机制。对风险管理状况较差,或者拒绝对风险隐患做出整改的企业,保险公司要通过提高其保险费率等经济杠杆调节措施,督促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最大可能地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三,保险公司要杜绝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是高位风险,保险行业在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按短期眼光开发产品,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都要为某次大的风险隐患进行日常积累。要保障市场公平有序地竞争,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以保障投保人的利益。

第四,要科学对待风险。在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时,既要看到这项工作对社会、环保、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又要注意防范风险。要科学拟定保险费率,合理设置保险公司的理赔责任。如果保险公司理赔责任设置过低,就会造成保费过低,保险公司不敢承担责任,就不能得到企业的信任和认可,市场就会萎缩。但是又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污染事故的巨大风险,利用国际和国内市场妥善安排好再保险。

第五,要做好宣传工作。保险公司要积极配合保险监管部门和环保部门以及有关地方政府,编写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知识宣传手册,并认真总结现实案例,通过事实来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逐步普及和发展。

近几年,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次数逐年下降,但是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事故处理的罚款与赔偿额不足以弥补各地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生产企业的劳动安全事故一般能及时控制在企业内部,而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往往会造成化学品较大泄漏,其中一部分事故会引发环境污染事故,给第三方造成环境侵害。化工石化行业事故最多,其次是食品加工、医药行业。而交通运输事故几乎都会造成化学品泄漏,引发环境污染事故。

为了加强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研究,我们选择了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包括一个工业园污水集中处理公司。在工业园区中有多个污染点,环境风险是1加1大于2,而且,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投保主体与一般的企业有所不同。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准备开展的工作包括:研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提出风险类型和等级;研究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办法,推行规避、转移、自担相结合;研究环境污染损害的核算方法,包括人身、财产、环境3部分;研究环境污染保险的责任认定与监管机制;研究保险产品的设计原则,包括范围、时效、限额和费率;研究保险赔偿责任的风险分散体系;提出立法建议。

我们首先建议,在试点工作的中后期要提出保险产品的设计原则。从前期的研究成果看,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是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将安全生产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给第三方造成的环境损害,纳入绿色保险的范畴。

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保险保障机制。我们要界定行业边界、企业边界,确定风险等级,考虑企业安全评价、环境评价情况,技术工艺情况、管理水平(I S O 14000认证),环境敏感性等。

湖南省环保局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平安保险”)针对湖南省环境污染及风险的特点,联合制定了《湖南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行方案》,确定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的化工、有色、钢铁等行业18家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的重点企业。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3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6家已有明确投保意向。

今年9月底,已投保的一家农药生产企业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受损农民聚集到厂里要求赔偿,双方关系一度十分紧张。湖南平安保险闻讯后积极介入,使企业减轻了理赔协商工作量和经济压力,也使农民对理赔感到满意,妥善地化解了纠纷。而另一家列入试点的有色冶炼企业今年9月也发生了有害废渣意外流失污染地下水,导致群众中毒的污染事故。由于投保金尚未缴付,无法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缺乏强制力,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的通知和要求,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

二是环境污染责任险具有明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风险的识别和量化的技术难度大,污染造成的损失巨大,有些污染损失会随着时间积累,逐步显现出来。

三是投保企业太少,使保险公司承担了巨大风险。没有一定规模,要实现环境风险的分散和分担就会很难。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态度去探索和解决遇到的困难。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力争有所突破。

一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地位和适用范围,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建议我国可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环境污染责任险制度,在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风险大的行业,实行强制保险;对污染较轻的行业,政府给予积极引导,促使企业自愿投保。

三是建议保险公司加强环境污染风险防范方面的人才培养,从第三者角度来帮助企业加强对环境风险的防控。

四是建立国家或省级风险调节基金,在以省为单位对环境污染责任险实施统保的前提下,每年从企业的排污费核环境污染责任险保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风险管理调节基金”,解决突发重大事故的超限赔偿问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核心问题是环境成本分摊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困难主要是由环境风险的特殊性决定的。保险一定要有数的饱和,才有量的分散。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很大,可以分散的幅度却很小。而且,由于风险较大,国际市场对环境保险再保险的贡献力量也有限。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5个突出问题。一是保险赔偿基金的归集和归集效率问题。通过强制手段归集资金的效率最高,但是现在是市场经济,又涉及政府定位的问题,所以难度很大。

二是偿付能力问题,要让保险公司保得起还能赔得起。保险公司可以微利经营,但是最后的赔偿,国外也有政府兜底。普通的污染事故由商业模式解决,超过商业模式赔付能力的部分通过专项基金解决。可以在商业好的年份积累基金,由全行业或者社会共管。否则,保险公司赔不起,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三是定价问题,定价合理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确定价格要进行数据积累,形成环境成本的合理分摊。保险产品定价有一套精算技术,核心是根据历史上的损失数据,对未来损失做一个假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定价难,就是因为风险概率无法确定。定量也是个问题,损失怎么衡定,要有技术、标准和法律作基础。

四是保险公司的责任与限额问题,保什么、保多少、诉讼时间都要明确。

五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关键。

一是如何解决公平合理和有效可行的关系。

现在,污染者并不承担环境成本,而是由政府和百姓承担。保险是市场条件下分配成本的好方式,社会有总的环境成本,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分配下去。

二是如何通过环境成本分配产生正外部性,改善环境状况。

水环境风险分析 篇3

摘 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到特定阶段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目前对改造环境下城中村金融借贷的风险分析研究较少。论文就城中村的发展、改造的现状、金融借贷问题及其风险分析与控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和建议,可为实际工程应用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金融;借贷;风险

引言

城中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更是一种组织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1].从时间跨度上,城中村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阶段;从空间跨度上,城中村是城市范围内的村庄,具有非城非村亦城亦村的特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城中村的形成、发展也衍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众多的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的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参与市场、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目前关于城中村现象及其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城中村产生的原因、经济和社会特征、引发的问题及整治或改造方案等的探讨,通过资料调研,本文主要针对改造环境下城中村金融借贷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1.1城中村改造的背景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城中村形成的客观原因[4].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征用城郊农村土地,逐渐将一部分村落包围在建成区内,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快速扩张,城市的耕地被征收,而当地的农民仍然留在原居住地,并且保有一部分供他们建房居住的宅基地,形成一种城市包围农村的态势,原有村庄不能得到及时的改造升级,进而形成了城中村.

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50%,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将迎来新一轮跳跃式的发展时期.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征用城郊农村土地,要平衡政府,村民,村集体和开发商等各方利益.村民与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也具备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要求.在城中村形成社区实体过程中,其重要的经济原因是社区大众经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既反映了村民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也是社区大众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社区大众经济奠定了凝聚社区的经济基础.社区大众经济存在与发展,使得社区治理完善,居民生活改善,农村传统历史文化保护也有了经济上支持,并推进原村社区居民为边界的共同生活体发展。

1.2城中村的改造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不少的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城中村问题的困扰,有关研究将城中村的改造归结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城中村是城市地域扩张的一种自然延伸,但是这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氛围、配套服务设施等都较落后.第二阶段城中村坐落在繁华都市之中,成为转型中的传统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混合体,社区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原因之一.

不同城市城中村改造数量对比见表1.数据表明,城市快速的发展,城市周边村庄悄然的进入到了城市,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城中村”.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在特定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形成的非完全城市化的产物。

2.城中村改造金融借贷问题分析

2.1城中村改造的资金链分析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资金是最重要的.而这其中,资金链的建立和良性的发展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城中村改造资金链关系见图1。

由图可以看出,城中村改造资金链是由城中村改造借方和城中村改造贷方共同建立形成的,没有单一借方资金链,也没有单一的贷方资金链.

2.2城中村改造的金融借方问题

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已经难以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的需要,但同时,农村的民间借贷情况[5],也就是非体制内的金融活动异常活跃的存在于农村地区,这样的情况不但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同时也会增加社会风险,并且,存在于民间的借贷行为利率一般远远超过银行的贷款利率,给农民增加了负担,也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明显,而存在于民间的借贷行为也是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也就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据着巨大份额,与体制内的金融形成了竞争。

2.3城中村改造的金融贷方问题

在交易之前,金融机构需要对借款人进行有效筛选,由于缺乏对借款人所投资对象的各项信息,金融机构难以对各种不同借款人的收益差异进行了解,总是习惯性偏向于积极性的借款人,但这些申请贷款积极的人恰是存在较大违约风险的群体,这在无形中加大了存在的违约风险,由于金融机构不能及时、完全的了解各项信息,所以在借贷的过程中,利率就成为了一种检测信号和机制,但这样的方式反而会导致优质品被劣质品所驱逐,提高借款人的实际利率,会增加违约风险,因为实际利率提高后,接受贷款人出价的为风险偏好型借款人,而风险回避型的借款人会选择退出申请队伍,形成所谓的“逆向选择”。总之,信息不对称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了交易活动中的信息成本,成为信贷风险的重要来源。

3.城中村金融借贷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3.1城中村金融借贷问题的风险体现

城中村金融借贷风险的分类见表2。

信用风险是指资金借贷过程中或赊销过程中债权人可能遭受违约偿还以及其他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监管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数量多,银监机构的监管能力有限,而带来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造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是由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当与失误或外部事件冲击所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内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内部相关风险控制制度、管理流程、监督方式以及核算方式、业务处理流程等内控管理基本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导致金融机构经营中出现风险.由于大多数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受业务规模的限制,为控制机构经营成本,不能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使金融机构的风险进一步扩大;盈利风险是金融组织由于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操作失误造成意外和面临农户分散、贷款笔数多且额度小,对分散的单笔贷款的信息采集成本和操作费用呈现出双高而造成的风险.有关统计表明,小额贷款也很难盈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是指经济主体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3.2应对的措施与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城中村改造的金融借贷问题解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争取政府支持,改善政策环境.完善政策引导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保障体系建设。

3.2.2科学审慎监管,提高监管水平.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明确的监管目标定位;科学的监管制度安排;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完善监管和政策扶持机制。

3.2.3强化法制建设,完善制度.健全风险管理程序,提供法律保障平台.加强农村信用的法制建设,完善农村抵押权制度,构建风险控制政策和程序体系。

4.结语

当前我国进入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城中村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不仅关系着城中村改造的效果,也关系城中村的社会经济稳定.本文系统论述了城中村发展、改造现状以及城中村改造环境下金融借贷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金融借贷风险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可为实际应用参考。

(作者单位:1.郑州大学建筑学院;2.中国人民解放军95995部队;3.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4.河南省渑池县农村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 郭斌,宋波.開发性金融对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启示[J].建筑经济.2009(4):64-67.

[2] 吴修国.城中村改造的金融服务[J].中国地产市场.2013(4):62-63.

[3] 崔慧霞.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合作金融转型—以广州市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1(1):73-77.

[4] 付名.民间借贷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3.

[5] 马驷,王亚梅.农信社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搞好金融服务[J].时代金融.2008(8):46-47.

加气站环境风险分析 篇4

CNG是高品质的清洁燃料, 主要成分是甲烷。目前CNG加气站已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1]。鉴于CNG加气站的高风险状态, 有必要对CNG加气站生产运营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和环境风险分析, 并提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2]。以铁岭某CNG加气站为例, 遵循《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3]的有关规定与要求, 就该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

1 项目概况

该加气站规模为日加气能力1×104m3天然气, 供铁岭市CNG汽车加气用。该站为CNG汽车加气子站三级站。

2 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及重大危险源识别

评价工作级别划分原则见表1。

本项目建设地点不属于《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中规定的环境敏感地区。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 天然气的贮存区的临界量为10t, 本项目储存压缩天然气最大量为6.43t, 小于临界量, 不构成重大危险源。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确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3 环境风险物质识别

天然气具有可燃性, 主要成分是甲烷, 本项目压缩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大于90%, 其余为少量乙烷、丁烷、戊烷、二氧化碳、氮气等, 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天然气热值较高, 密度较轻, 泄漏后不易聚积, 在空气中的爆炸浓度为4.6~14.6%。甲烷不属于毒性气体, 但长期高浓度接触也会因缺氧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当空气中的甲烷含量增加到10%以上时, 则氧的含量相对减少, 就使人感到氧气不足, 此时症状是虚弱眩晕, 进而可能失去知觉, 直到死亡。天然气属危险化学品, 雷击、静电、明火、渗漏等均可能酿成火灾或爆炸事故。其主要燃爆特性如下:

(1) 天然气爆炸属分散相爆炸, 要有氧助燃, 与周围环境、燃气的组分和浓度密切相关。

(2) 天然气爆炸多为爆燃过程, 爆炸扩大的延伸主要依靠热学效应, 已爆介质向未爆介质的传播较慢。

(3) 天然气的爆炸下限为5.10% (体积百分比) , 爆炸上限为15.03%, 超出这个范围, 无论浓度过高或过低, 即使点燃, 也不会引发爆炸。

(4) 天然气爆炸过程, 本质上是一个快速氧化即燃烧的过程, 压力波的传播伴随火焰波阵面的传播, 这种“伴随”性在燃气泄漏严重、扩及范围很大的空间内极易引发恶性大火, 而大火又会促使周围其他一些燃气设备再次爆炸而形成连锁反应。

(5) 天然气爆炸相对于核爆和化爆升压时间较慢, 在易爆空间设置足够的泄爆面积是一项简易可行的减灾措施。

4 工艺潜在危险性识别

根据对本工程的分析及同类项目的类比调查分析, 将风险类型确定为:可燃、易燃物质 (压缩天然气) 泄漏、天然气泄漏引发火灾及爆炸三种。

4.1 管线泄漏燃气

管线阀门关闭不严, 管线及接口安装不合理, 压力调节设施故障、外界施工破坏等都可能造成管线内燃气泄漏。

4.2 车载储气瓶组

由于储气瓶组压力较高, 一旦出现泄漏, 遇明火、静电火花、雷击、机械火花等点火源, 易形成火灾、爆炸危险。

4.3 加气机

加气机在加气过程中天然气泄漏, 遇明火、静电火花、雷击、机械火花等点火源, 易形成火灾、爆炸危险。管线与设备接地不良遇雷电或静电火花均会引起火灾、爆炸。防爆开关的接头松动及电气接头等电气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 一旦天然气泄漏均可导致电火花引起的爆炸、火灾危险。

5 源项分析

5.1 事故案例

根据西华大学近期对全国34个CNG加气站的100起安全事故资料的调查报告, 安全事故按其损失及性质, 分为重大事故及一般事故。其中重大事故 (爆炸、燃烧、泄漏) 10起, 占总事故的10%, 发生重大可信事故的类型主要有泄漏、爆炸和爆燃。一般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有设计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自然腐蚀、卡套脱落、冰堵管道等。另外, 安全拉断阀失效导致高压软管拉断或泄漏的事故在调查中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5.2 事故概率分析

根据国内储罐爆炸事故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建立本项目事故树图。故障树的顶事件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基本事件共有15种, 代号为S1-S15, 分别为达爆炸极限 (S01) 、危险区违章动火 (S02) 、维护时撞击罐体 (S03) 、运输过程发生撞击 (S04) 、雷击 (S05) 、避雷器失效 (06) 、电器不设防爆装器或防爆器损坏 (S07) 、汽车未设防爆器或损坏 (S08) 、液体流速过快 (S09) 、液体冲击罐内金属突出物或金属浮标 (S10) 、操作失误 (S11) 、管线腐蚀 (S12) 、安全阀卸压 (S13) 、密封件损坏 (S14) 、制冷装置损坏导致罐体温度过高 (S15) 。

本工程危险区划分为液压增压设备区、储气瓶组区、加气区。

本项目为车载储气瓶组压缩天然气, 对天然气来说, 其最大的风险来源于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 天然气泄漏所造成的毒性危害相对较小, 天然气泄漏之后可能发生3种事故状态: (1) 排放后不立即燃烧, 也不推迟燃烧, 形成环境污染; (2) 排放后立即燃烧, 形成喷射火焰; (3) 排放后不立即燃烧, 而是推迟燃烧, 形成闪烁火焰或爆炸。其中, 以喷射火焰、闪烁火焰和爆炸形成的事故后果突出, 对人、建筑物、自然环境、设备等造成的损失最受关注。

6 风险防范措施[4,5]

6.1 技术措施

(1) 严格按照GB50156-201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市燃气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从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危险化学品贮运、工艺技术设计、自动控制设计、电气电讯、消防及火灾报警等方面提出风险防范措施。严格控制各建、构筑物的安全防护距离。

(2) 储气瓶组应设安全阀及紧急放散管、压力表及超压报警器。

(3) 子站的液压设施应采用防爆电气设备。

(4) 工艺设备、运输设施及工艺系统选用高质、高效可靠性的产品。加气站防爆区电气设备、器材的选型、设计安装及维护均符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规定。

(5) 站内输气管道选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输气管线的始端、末端、分支和转弯等处设置防静电、防感应的接地设施。

(6) 按有关规范设计设置有效的消防系统, 做到以防为主, 安全可靠。

(7) 在可能发生天然气挥发及泄漏积聚的场所, 设置可燃气体检测器、报警器及切断系统装置;报警系统应配有不间断电源;可燃气体检测器和报警器的选用和安装, 应符合现行GB50493《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8) 根据气温变化、设备运行状况, 来调整各项作业方案和设备运行参数, 并采取防冻或降温措施, 防止异常情况发生。

(9) 加气机的加气嘴泄压排气应排向安全方向, 以防止高压气泄放漏失时不安全。定期对天然气泄漏测量、报警装置进行检查和保养, 使其保持在完好状态。

(10) 在加气站醒目位置粘贴天然气化学危险品的性质及事故救援措施和疏散方案图示, 同时向附近企业和居民作好明示。

6.2 管理措施

(1) 装卸、加气、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传送过程中, 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 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 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2) 把每个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工作上与消防安全管理上的职责、责任明确起来。

(3) 对各类贮存容器、机电装置、安全设施、消防器材等, 进行各种日常的、定期的、专业的防火安全检查, 并将发现的问题落实到人、限期落实整改。

(4) 建立夜间值班巡查制度、火险报告制度、安全奖惩制度等。

6.3 应急预案

通过对事故的风险评价, 企业在投产前, 应制定详细的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应急预案、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施及应急处理办法。2010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建设单位应据此制定厂区的应急预案, 并经过专家评审, 审查合格后实施运行[6]。

7 结论

根据铁岭某CNG加气站环境风险分析可见, CNG加气站为高环境风险企业, 主要生产环节存在环境风险隐患, 一旦发生事故将带来较大的环境影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 应积极采取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加气站环境风险的发生。

摘要:分析铁岭某压缩天然气 (CNG) 加气站项目的环境风险, 对其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风险识别、源项分析, 并提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关键词:加气站,环境风险分析,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茂濠, 吴文佳.广东建设天然气储备的初步建议[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0, 39 (3) :193-195.

[2]乔蓓, 陈忱, 陈雪峰.CNG加气站风险识别评价和对策措施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1, 40 (1) :100-102.

[3]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HJ/T169-2004, 2004.

[4]刘嫣潇, 吕季峰, 陈慧芳.LNG加气站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实例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8) :135-136.

[5]彭园花.CNG加气站风险评价[J].浙江化工, 2009, 40 (2) :27-29.

水环境风险分析 篇5

基于JBuilder环境的地震风险分析模块开发

介绍了MapObjects的特点并分析了在JBuilder环境下,嵌入MapObjects-JavaEdition组件进行二次开发所涉及的技术;详细阐述了利用MapObjects-JavaEdition在开发地震风险分析模块中实现的`一些功能和应用的技术要点.

作 者:崔铭欣 党德鹏 CUI Ming-xin DANG De-pe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华北地震科学  ISTIC英文刊名: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6(2) 分类号:P315.2 关键词:GIS   MapObjects   JBuilder   地震风险分析   模块  

监管盲区让环境风险倍增 篇6

业内人士和环保专家指出,页岩气开采中耗水量是常规天然气的10倍左右,且面临许多环境风险,而我国页岩气田多数分布在缺水地区,钻探一口井的环保支出需数百万元。更令人忧心的是,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环保监管法规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页岩气开发环境风险倍增。为此,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与此页岩气开采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完善全程环境监管体制。

担忧:环境风险巨大

对于四川威远县新场镇的居民而言,美国纪录片《天然气之地》中页岩气开发污染环境的画面并不陌生。

作为国内较早使用页岩气的地区,自2007年开始中石油与国外公司合作在此地先后钻探三口页岩气试验井,每口井每天产气1万多立方米,目前已开始民用。“前两年钻井时,用了大量的水,许多是抽的地下水,那时村民们喝的地下水水量锐减,水体浑浊不堪,有时还有油垢;现在虽然不打井了,但地下水的水垢比过去明显增多,水的口感咸涩。”新场镇老场村村民说。

在重庆梁平、涪陵、黔江等正在实施页岩气勘探的区县,当地居民对开采页岩气同样存在环保之忧,因为他们对发生于2003年12月23日的开县“井喷”事件记忆犹新。“不知道开采页岩气是否会将地下的有毒气体带出来?政府的环保监管措施是否到位?开采单位的环保设施和应急措施是否完善?”当地群众担忧道。

而这并非杞人忧天。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指出,页岩气开发过程中面临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和地质破坏三大环境风险。据他介绍,在同样产量情况下,页岩气的井田面积大约是常规天然气井田面积的十几倍,钻井数量则达到常规天然气100倍甚至更多,耗水量也是常规天然气的10倍左右。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会包含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盐分以及放射性物质等100多种化学物质,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页岩气中含有甲烷,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旦泄漏,将引发大气污染。此外,其所使用的水力压裂技术则有可能造成地质破坏。

“页岩气开发将面临喜忧参半的复杂形势,其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便是环保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学军认为,我国页岩气储量以四川盆地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为最。前者人口稠密,需注意潜在地质(如地震)与滑溜水排放产生的水污染风险,后者因远离主消费区且地处更加缺水的中亚干旱区,开发成本将十分高昂。同时,页岩气开采将释放一些污染气体,作业区局地的健康风险,尤其对呼吸系统与心脏机能损伤也不容小觑。

此外,页岩气开采和运输需要建设基础设施,如建设道路、开采平台和铺设管道等。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气井分散,在考虑了所有的道路建设、平台和管道占地之后,平均一口页岩气可能使用近40英亩(约合16.2公顷)的土地,地表污染除钻井导致的地表植被破坏,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出的机用柴油、污泥、生产过程中的液体、酸碱物质等物质污染土壤表面或浅层地表。而管道铺设,除可能的泄漏外,还可能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威胁到物种生存和生物多样性。

盲区:环保监管不力

正是因为担心页岩气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法国和保加利亚已禁止采用水力压裂法,德国暂不进行页岩气生产,将对水力压裂法等几项技术进行环保评估。而作为页岩气开发先行者的美国,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开始加强对页岩气开发环境监管。美国环境保护局目前仍在对页岩气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评估,结果将于2014年公布。

然而,在中国的页岩气开发中,环保监管却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行业发展指导性文件的《页岩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比较强调以技术手段进行污染控制,但对法律法规等环境管制措施及改善运行等方式却着墨不多,并没有关注到页岩气开发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未对页岩气泄漏水平设定市场准入门槛,更缺乏对水资源影响、地质结构可能出现灾害等的评估和安排。

“页岩气开发是一个滚动开发的工程,与常规天然气打井数量较少不同,页岩气开采过程中需要不断钻井,这就增加了识别环境影响的困难。”任景明说,由于目前页岩气开发相关的基础研究比较滞后,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专门针对页岩气环评方面的法规。

据了解,一个环保标准从着手到出台通常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环保部将在2013年启动页岩气环评方面的科研立项,待成果出来才能为相关监管法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目前,页岩气的探矿权招标已经进行了两次,每次探矿权的出让时间都是三年,也就是说,在三年的探矿权有效期内,中标企业在环保方面的监管将有可能处于盲区。

根据“十二五”规划,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4%提高到8%。如果开发顺利,预计2020年页岩气产量将达到800亿立方米/年,接近我国目前常规天然气生产水平。

“页岩气开发必须考虑环保问题,避免稀土开采带来环境破坏的覆辙;在大规模开采前,如不能建立环境保护和监管措施,页岩气产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中心主任张大伟表示。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等专家指出,页岩气勘探开发市场放开后,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许多非油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页岩气开采领域,如缺乏自律和监管,再加上污染处理成本较高,势必会成倍放大环境风险。以中石化在重庆的勘探为例,钻探一口3000米左右的页岩气水平井,产生了泥浆、岩屑、污水废液等污染,其中泥浆、岩屑500吨左右,无害化处理1吨需1100多元,费用55万多元;污水废液1万立方米,处理费用600多万元。也就是说,钻探一口页岩气井光环保支出就需数百万元。“如此高的环保处理成本,是一些中小企业難以承担的。”中石化江汉油田一位现场勘探工作人员说。

建议:完善全程监管体制

考虑到页岩气开采存在的环境风险,业内有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与此页岩气开采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监管,促进页岩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页岩气开采、运输、储存和处理环节,需要建立起全过程的环境风险评估,重点加强对生态、水、大气、土壤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此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开采方式,以及页岩气开发各环节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页岩气开发环保技术规范体系;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分区域推进页岩气开发的环境管理,最终建立和完善页岩气开发的全过程监管体制。

2012年底,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刘鸿志曾表示,在页岩气开采初期,环境监管将在严格执行现行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页岩气开发的特点,研究确定相应的环保准入条件,以及环境监管标准体系,坚持页岩气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

刘鸿志指出,在页岩气开采初期,将着力加强页岩气开采、运输、储存和处理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估,重点加强对生态、水、大气、土壤等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以及由此对周边居民环境产生的影响。不断提高对页岩气开发利用全过程环境风险科学认知,开展相应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为页岩气相关评价方法、规范标准、基础政策制定等提供基础。同时,拟全面开展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页岩气开发环保技术规范体系,包括水资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废水处理、土壤和地表水的污染、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提前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

“针对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及敏感程度,结合主体功能区划相关要求,以及可能的突出环境问题,分区域推进页岩气开发的环境管理。”刘鸿志表示,还应建立和完善页岩气开发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全过程的监管机制。

(原载于《经济参考报》)

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篇7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 [1]对环境风险评价的定义, 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的是泄漏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或者事故中生成的有毒有害物对人身的伤亡和环境的影响, 而并非火灾或爆炸事故本身对人身或环境的影响。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应关注在出现爆炸、着火和污染物意外排放 (释放) 后在大气、水体中进行稀释扩散形成污染的事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天然气就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燃料之一[2]。天然气属于甲类易燃危险品, 在输送、储存、使用等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泄漏, 当泄漏数量较大、达到天然气在空气中的浓度极限或遇明火时就会引发火灾甚至爆炸[3], 给周围环境和生产、生活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 城市天然气工程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天然气利用工程的规划、选址、施工和使用过程中, 必须注意天然气风险事故的环境影响和安全性。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天然气管道环境风险预测的参数选择往往存在一定争议, 可能导致预测结果与实际影响范围存在很大差异。

1 天然气管道危害因素分析

1.1 天然气组分及理化性质

天然气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甲烷, 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 此外一般还含有少量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气, 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 如氦和氩等。在标准状况下, 天然气以气体状态存在, 无色无味, 易燃, 燃烧分解产物主要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熔点为-182.5℃, 沸点为-161.5℃, 微溶于水, 溶于醇、乙醚。甲烷对人基本无毒, 但浓度过高时, 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 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 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等不良反应, 若不及时脱离, 可致窒息死亡[4~5]。天然气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严重条件下可导致人中毒死亡。空气中甲烷按25%计, 则甲烷的窒息浓度为179 250 mg/m3。一氧化碳半致死浓度 (LC50) 为2 050 mg/m3。

1.2 事故条件假定及风险类型

本文以某市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为例, 通过对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环境风险影响范围的预测与分析, 找出环境风险预测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 为完善环境风险预测、做好防范措施提供可行性建议。

事故假定: (1) 在管道某处泄漏的同时, 管道两端的关断装置立即启动, 泄漏管道可简化为一个固定容积的刚性容器, 忽略由于管道泄漏而引发的管道内部气体的宏观流动; (2) 最大释放体积按该段管线的最大容积计算; (3) 泄漏时间以10 min计; (4) 在进行后果模拟计算时, 把天然气视为单一甲烷气体, 不考虑其他组分对天然气性质的影响; (5) 管道发生开裂裂口为狭窄的长方形裂口, 断裂事故裂口尺寸最长约为管道直径的二分之一。

某市天然气输气管道采用φ630×10螺旋卷焊钢管, 设计压力2.5 MPa, 环境压力0.1 MPa, 平均输气温度15℃, 输送介质为净化天然气, 管线全长58 km, 管道截断阀门最大距离8 km。标况下, 天然气密度为0.717 kg/m3, 取断裂事故裂口尺寸长300 mm, 宽为10 mm, 根据上述参数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计算可知天然气管最大在线量为39.2 t。天然气输气管道潜在风险事故类型为泄漏引起的甲烷窒息和火灾导致的一氧化碳致死。

1.3 事故计算模式

天然气泄漏及火灾事故下污染物的扩散均采用多烟团模式计算[1], 计算模式如下。

式中C (x.y.o) ———下风向地面 (x, y) 坐标处的空气中污染物浓度/mg·m-3;

xo, yo, zo———烟团中心坐标;

Q———事故期间烟团的排放量;

σx、σy、σz———x、y、z方向的扩散参数/m。

常取σx=σy。

各个烟团对某个关心点t小时的浓度贡献, 按下式计算。

式中n为需要跟踪的烟团数, 可由下式确定:。式中, f为小于1的系数, 可根据计算要求确定。

1.4 气体泄漏速率

根据上述参数及《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 中气体泄漏速率的计算公式。

式中QG———气体泄漏速度/kg·s-1;

P———容器压力/Pa;

Cd———气体泄漏系数;

当裂口形状为圆形时取1.00, 三角形时取0.95, 长方形时取0.90;

A———裂口面积/m2;

M———分子量;

R———气体常数/J· (mol·℃) -1;

TG———气体温度/℃;

Y———流出系数, 对于临界流Y=1.0。

天然气泄漏速率计算结果见表1。

2 泄漏环境风险分析

2.1 泄漏源强

根据泄漏速率, 管道内天然气56 min内可全部泄漏, 假设泄漏事故发生后10 min内得到控制, 天然气排放源强及排放参数见表2。

2.2 不同风速和稳定度下泄漏环境风险

分别预测静风小于0.5 m/s, 小风1.5 m/s和平均风速2.5 m/s的气象条件下, 当地稳定度D、F类, 自泄漏后10 min、13 min、16 min时刻甲烷在源点下风向的扩散情况, 预测结果见表3。

对上述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 泄漏事故下:

(1) 当出现小风1.5 m/s, 且稳定度为F类特殊气象情况时, 甲烷泄漏引起的窒息范围最大, 最大落地浓度最高超过致死浓度的2.5倍, 从近源点到约370 m范围内均在泄漏后的不同时刻超过窒息浓度。

(2) 其他气象条件下, 甲烷泄漏引起的窒息范围较小, 仅在泄漏10 min时刻出现均小于57 m的窒息范围。

(3) 重点分析小风1.5 m/s, 稳定度为F类特殊气象下甲烷的扩散分布情况, 甲烷窒息浓度在下风向的分布与扩散时间的关系见图1。

从图1可知, 源点下风向500 m范围内, 窒息范围呈圆环分布, 随时间的推迟, 泄漏后10~13 min圆环逐渐向外移动并扩大, 13~16 min圆环逐渐减小至消失。

3 火灾事故下一氧化碳的释放环境风险分析

3.1 火灾事故一氧化碳源强

事故条件下天然气泄漏速率为11.61 kg/s, 发生火灾时不完全燃烧, 一氧化碳的产生量约为天然气量的10%, 一氧化碳的排放源强为1.161 kg/s, 一氧化碳半致死浓度 (LC50) 为2 050 mg/m3。假设发生泄漏燃烧持续时间为10 min, 一氧化碳排放源强及排放参数见表4。

3.2 不同风速和稳定度下一氧化碳释放环境风险

分别预测静风小于0.5 m/s, 小风1.5 m/s和平均风速2.5 m/s的气象条件下, 当地稳定度D、F类, 自燃烧起火后10 min、15 min、20 min时刻一氧化碳扩散情况, 预测结果见表5。

通过对以上各预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可知, 天然气泄漏燃烧后:

(1) 当出现小风1.5 m/s, 且稳定度为F类特殊气象情况时, 天然气泄漏燃烧引起的一氧化碳半致死浓度范围最大, 最大落地浓度最高超过半致死浓度的20倍, 从近源点到约340 m范围内的地面上均在燃烧后20 min内的不同时刻超过半致死浓度。

(2) 其他气象条件下, 仅在泄漏10 min时刻出现均小于250 m的半致死范围。

(3) 重点分析小风1.5 m/s, 稳定度为F类特殊气象下一氧化碳的扩散分布情况, 一氧化碳半致死浓度在下风向的分布与扩散时间的关系见图2。

由图2可知, 源点下风向500 m范围内, 半致死范围呈圆环分布, 随时间的推迟, 半致死圆环逐渐减小至消失。

4 不同源高下一氧化碳释放环境风险

因泄漏处的源高不是一个定值, 因此, 本文对某市年正常气象条件下 (平均风速2.5 m/s, 当地稳定度为D类) 源高不同时天然气泄漏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扩散情况进行了预测, 天然气非正常燃烧10 min后不同源高下一氧化碳的扩散情况见表6。

预测结果表明, 该气象条件下:

(1) 源高在5.5 m及以下时, 源点下风向均出现一定的半致死浓度范围;

(2) 源高越高窒息浓度范围越小, 源高为0.5 m时产生的半致死范围最大, 最大窒息浓度范围约119 m;

(3) 随着排放源高的增高, 半致死浓度范围从源点和119 m处逐渐向里缩减, 呈以源点为中心不断减小的圆环分布;

(4) 排放源高大于6.5 m时, 不会出现半致死浓度范围。

源高与最大落地浓度及扩散距离的关系见图3。

由图3可知, 年正常气象条件下, 天然气泄漏燃烧后10 min, 随着排放源高的增高, 一氧化碳最大落地浓度逐渐减小, 但在下风向的扩散距离不断增大, 源高在6.5 m及以上时, 不会再出现窒息浓度。

5 结论

天然气管道泄漏和火灾风险事故均会导致一定范围内的人员死亡, 其中天然气泄漏着火发生火灾事故的风险后果较大。天然气输气管道潜在风险事故类型主要为泄漏引起的甲烷窒息和火灾导致的一氧化碳致死。本文可得到如下结论:

(1) 其它条件参数一定时, 以出现小风1.5 m/s, 且稳定度为F类特殊气象情况时, 泄漏的气态污染物扩散引起的影响范围最大。因此, 预测污染物最大影响范围时可仅选取最不利的小风、F稳定度气象条件进行预测。

(2) 气态污染物扩散的危害范围以源点为中心呈向外扩散的圆环分布, 随时间的增加, 危害范围先变大, 到最大值后, 逐渐减小至消失。因此, 预测影响范围呈圆环分布时, 预测结果应表述为下风向最大影响范围的内径至外径范围内, 而非只表述为下风向最远距离内。

(3) 其它条件参数一定时, 事故影响范围随源高的增高而降低, 达到特定源高之后, 随源高的增加影响范围增加的幅度较小。因此, 进行风险预测时, 应选取最大影响范围时对应的源高作为环境风险预测的参数。

在天然气输气管道的运行和管理中, 应重点防范火灾事故, 避免一切可能引发火灾的火源。在设计管道选线时, 可根据风险预测结果, 合理选线, 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环境的破坏, 确保输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KESTEN D A.Clean fuel-LNG[J].Messer-SAIC, 2000, 5 (8) :27-28.

[3]王志昌.输气管道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4]刘勇.Dangers and safeguards of LNG[J].天然气工业, 2004, 24 (7) :105-107.

[5]刘方文, 韩保新, 颜文.城市天然气工程环境风险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6 (5) :91-95.

[6]刘群, 周锡河.陕京二线输气管道风险预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 5 (1) :97-100.

化工项目环境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8

当前我国化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风险较多,比如危险物质泄露、爆炸、火灾等,我国的化工项目涉及的行业类别比较多,一些原辅材料及产品很容易出现泄露及爆炸现象,并产生二次环境污染。对此加强化工项目的环境风险分析,对于提高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人们的环境风险意识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化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化工项目的原材料到产品,从生产到运输,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出现环境风险问题,需要加强环境风险的防范,提高化工生产的安全性。

1 化工项目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识别与分析

对于各种化工项目而言,涉及的物质的危险性较高,一些高温高压生产设施的危险性也较高,因此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和环境风险对物质的风险要进行识别,一般说来,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质的危险性较高,一些原材料、中间产品、副产品等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可燃性,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有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以及环境污染现象,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相应的鉴定方法,根据相应的鉴定规则,对化工项目的危险性以及涉及的化学品是否有毒进行确定。比如有的化工原材料含有剧毒,在剩下之后排入到工厂周围的水中,就有可能会带来水环境风险。很多化工项目生产过程中项目选址都是依水而建的,同时一些化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使用水生产过程中如果对废弃物的管控不严,则很容易出现水污染现象,这些污染水源长期的累积会导致地面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甚至会污染到当地的生活用水,从而对百姓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另外,生产设施的安全风险也是化工项目环境风险识别的一个重要部分,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专业化的生产装置、储运系统等,在化工项目中比较常见的设施设备有高位槽、反应釜、贮槽等,这些器具之间的连接不牢固或者出现了泄露,都有可能会导致化工原料以及中间产生物的泄露,最终带来环境风险。最后,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火灾、爆炸等重叠事故,对这些事故也应该要加强风险防范,防止事故被进一步加重。

2 化工项目环境风险的防范策略

2.1 加强化工项目生产以及管理人员的环境风险意识的确立

环境风险意识的树立是提高化工生产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单位应该要组织管理人员以及化工项目生产人员进行学习,对各种化工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解和掌握,比如针对不同的化工生产会产生何种风险,应该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预防和处理等,这些都是化工项目生产以及管理人员应该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环境保护风险意识的确立,对环保知识以及法律法规进行讲解,从而使得化工项目管理和生产人员能够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各种与环保相关的政策法规,降低化工项目环境风险。与此同时,在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合同的管理的力度,在化工项目建设的合同制定过程中,增加与化工环境风险控制相关的条款,对容易造成严重环境风险问题的化工原料以及化工原料的运输等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得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止出现各种化工安全风险。

2.2 对化工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

在化工项目生产之前,应该要对项目所在地周围的相关情况进行收集,并且结合具体的安全要求对化工项目进行严格的考核。对化工项目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控制,一旦发现风险隐患,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在具体的化工项目生产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比如爆炸、危险物质泄露等,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比如加强化工项目的选址,尽量避免比较敏感的地区;加强对化工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原材料管理的重视程度,尽量减少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风险问题。

2.3 加强环境风险问题防范措施的制定

在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环境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要对各种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急预案。

1)对于化工泄露事故,应该要严格地价格各种化工设备、管道、阀门等质量的控制,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对各种生产装置进行合理的布置,将有可能会散发可燃、有毒物质的化工装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一些装置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止装置出现跑、冒、滴、漏等问题,对于生产过程中的泄露风险,应该要集中采取预防措施,比如检测、连锁、控制、报警预防等。

2)对于火灾、爆炸等事故进行处理,应该要加强原材料的合理选择,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应该要严格的控制并且消除火源,使用防爆型的电器,并且对各种装置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布置,保持生产车间可以随时通风,对于各种装置的防火间距应该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可以设置急救箱,对一些紧急情况进行处理。在化工生产场所,应该要设置相应的防雷击、防雷电感应、防雷电浸入的设施,确保化工生产的安全性。

3)对于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废弃排放物应该要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不能随意堆放。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对各种污水处理设备、储罐区等应该要加强围堰、收容池和排水切换装置的建设,同时应将消防水纳入到污水处理和收集系统中。

3 结语

化工项目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风险,比如爆炸、水质污染、火灾等,加强这些风险问题的防范对于化工安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环境风险分析和预防措施的制定,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出现。

摘要:化工项目建设是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化工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本文对化工项目实施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同时提出防范环境风险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化工项目,环境风险,环境风险问题,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静,毛竞.化工项目环境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北方环境,2012(08).

[2]李立伟,许庆,李兰英.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12).

水环境风险分析 篇9

1.1 系统的生命周期理论

系统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以下四个主要阶段组成:

(1) 概念提出。在概念提出阶段, 企业会根据业务需求和收益来考虑是否要实现其一个或多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通常, 在这个阶段, 会提出初始需求并考虑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范围、成本和收益的初步了解, 来决定是否要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概念阶段的活动主要取决于企业提出并确认项目启动的方法。一般说来, 这些活动超出了验证管理的范围。不过, 为获得适当的资源, 得到管理承诺对于项目前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2) 项目实施。项目实施阶段的活动包括计划、评估和选择供应商、规范各层级的需求、配置、验证直到验收与系统投用。本阶段的支持流程包括:风险管理、变更和配置管理、设计审查、可追溯性以及文件管理。

(3) 系统运行。系统运行通常是最长的阶段, 是由确定的、及时更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程对其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必须经过适当的培训、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具有一定的经验。保持系统可控 (包括安全性) 、符合预定用途及合规是非常关键的方面。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对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复杂性的变更进行管理。

(4) 系统退役。最后一个阶段是系统退役。该阶段决定是对数据进行保留、迁移还是销毁, 应对这些过程进行管理。包括系统撤销、系统退役、系统销毁, 以及必要数据的迁移。

1.2 验证方法论

新建项目如同开发系统, 同样遵循生命周期理论,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概念提出阶段之后 (项目已立项并启动) , 运行阶段 (最终用户使用) 之前的第二阶段项目实施过程的内容。当然, 新建项目的内容与开发系统还是有些区别的, 特别是项目的质量风险和风险控制方面, 这里将提出“验证生命周期”概念并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

验证生命周期和验证V模型的提出。验证生命周期的过程将从验证发起到系统启动的流程用一个类似英文字母V型的样式联系在一起, 同时用户需求说明对应性能确认和工艺验证 (PQ) ;功能说明对应运行确认 (OQ) ;设计说明对应安装确认 (IQ) , 整个过程包括供应商的活动 (设计、采购、施工和调试等) 。我们将这种验证生命周期简称为V模型。

1.3 基于验证生命周期的风险控制策略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将“验证”作为风险控制的工具, 确保项目整体质量风险的可控。在URS阶段, 根据风险识别结果, 提出相应需求, 使项目满足法规和产品工艺要求;在DQ阶段, 对供应商 (设计院) 的设计进行确认, 保证其符合URS和法规要求。在施工阶段, 通过监控供应商的施工作业情况, 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在调试确认阶段, 根据设计文件和URS要求, 对项目进行安装、运行和性能测试, 确认其符合要求。

在整个风险控制策略中, 每个阶段都是关键的, 而URS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它是深化设计和一切后续活动的基础。另外, 由于对企业生产环境工艺的理解缺乏/不足导致的设计不合理将是致命的。还会引起成本和工期的额外支出。所以, 风险控制策略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符合法规要求和企业自身工艺要求的URS。

2 洁净室URS的提出与设计确认

2.1 洁净室URS的提出

基于综合风险评估, 对企业的药品生产环境提出GMP需求。需求内容经过企业各专业领域工程师 (研发, 法规, 工艺, 质量, 工程, 验证等) 的共同讨论, 最终由工艺人员编写, 递交各主管部门领导审核批准后, 作为招标的技术文件。

2.2 洁净室设计确认

经过了对药品生产环境设计院 (供应商) 的评估考核后, 最终选择有资质, 且有丰富洁净厂房设计经验的SSEC设计院负责设计。SSEC完成功能说明 (FS) 和设计说明 (DS) 后, 结合各专业图纸, 递交企业进行审批。企业各专业工程师 (法规, 工艺, 质量, 工程, 验证等) 根据URS要求, 对GMP范畴进行设计确认。

药品生产环境设计是新建制剂线项目的重要前提和核心要素, 其优劣会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 甚至是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 基于科学的认识, 对设计提出用户需求, 并通过一系列的设计确认活动 (c GMP法规和URS符合性评价) , 将生产环境带来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3 洁净工程的施工、调试和验证

3.1 施工管理

所有影响药品生产环境的功能/组件完成设计确认后, 进入施工阶段 (采购和施工) , 经招标后, 由有资质的洁净室施工单位负责采购和施工, 整个施工严格按照SSEC设计图纸和施工说明进行。工程质量由项目管理公司、监理公司及企业各专业工程师负责, 并根据项目里程碑进行阶段性检查, 以保证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

3.1.1 施工方确认。

施工方作为质量风险控制要素之一, 应选择具有相关资质和丰富经验的施工方。最终由工程公司负责新建制剂线的HVAC系统和洁净室施工项目。

3.1.2 施工过程质量确认。

保证施工项目符合设计要求, 主要是基于工程公司自身的质量控制计划和措施, 另外, 通过项目管理公司, 监理公司和企业各专业工程师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

3.2 调试确认

施工方 (工程公司) 完成施工后, 进行调试运行, 整个调试过程应经企业的专业/验证工程师确认 (现场检查或记录检查) , 以保证施工方交付项目的质量符合c GMP和URS的要求。

3.3 洁净室的验证确认

洁净工程完成调试确认后, 由施工方交付给企业。企业的专业/验证工程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 对药品生产环境质量风险进行验证, 确认其符合c GMP法规和URS的要求。

3.4 施工、调试和验证总结

通过合理的施工管理、调试确认和验证活动, 确保洁净室工程始终符合预期的设计范围, 最终提供文件, 用以证明新建制剂线药品生产环境完全符合URS要求, 为后续的工艺验证和GMP认证提供合规、持续、稳定的药品生产环境。

4 洁净室生产环境的持续控制

4.1 消毒/灭菌

HVAC系统和洁净室为药品生产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产环境, 但是, 如果这个生产环境已遭到非预期的污染 (如大量微生物的引入) , HVAC系统和洁净室在这方面是受限的, 其本身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去除这些污染物, 所以, 有必要结合洁净室定期消毒/灭菌来维持一个良好的药品生产环境。

4.2 日常监控

新建药品生产线验证通过后, 应进行日常监控以确保其持续的合规状态, 监控频次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通过数据的积累, 完善日常监控机制并制定合理的消毒周期。

4.3 维护保养

HVAC系统和洁净室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是保证药品生产环境持续稳定的必要前提, 根据供应商的推荐并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 制定维保方案并严格执行。与此同时, 应保证备品备件的可获得性, 以免影响正常的维保任务。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基于验证生命周期的风险控制策略, 根据验证V模型的方法, 首先, 提出企业的URS, 再根据URS对设计院的深化设计进行确认。其次, 选择合适的施工方, 结合工程监督检查, 保证施工质量。工程交付后, 通过对其验证, 确认所有的质量风险都在可接受范围内。最后, 通过对洁净室生产环境的持续控制和管理, 使其始终符合c GMP法规和URS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洪浩.影响医药工业洁净室洁净度因素的应用分析[J].天津药学, 2011, 23 (1) 68~69.[1]吕洪浩.影响医药工业洁净室洁净度因素的应用分析[J].天津药学, 2011, 23 (1) 68~69.

水环境风险分析 篇10

关键词:皮革,防腐防霉化学品,限量要求

1 制革工业中主要防腐防霉方法

制革原料皮和成品革中的蛋白质、油脂、水分、矿物质等是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源, 当环境条件满足时, 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原料皮的腐烂和半成品、成品革的霉变, 导致皮革感官质量和物理性能的下降, 严重影响皮革的加工、销售和使用。因此, 皮革原料皮的防腐和半成品、成品革的防霉处理, 是现代制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皮革常见的防腐防霉方法可分为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1]。物理法主要有干燥和冷藏保存等[2], 可应用于原料皮的防腐, 但受到气候条件和成本的限制未能普遍采用。生物法则又可分为抗生素法和酶抑制剂法2种[3], 抗生素法是将盐酸强力霉素、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 用于原料皮的短期防腐[4];酶抑制剂法则利用酶抑制剂使鲜皮中的水解酶失活[3], 减小对胶原的损害, 酶抑制剂通常配合化学抗菌剂用于原料皮防腐。化学法是将化学防腐防霉剂喷洒、涂抹在皮革表面, 或在浸水、浸酸、加脂、涂饰等工段加入, 以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目的[5], 也是目前最主要的防腐防霉方法。此外, 皮革的防腐防霉处理, 还可采用熏蒸、辐射等方法, 但因存在污染和安全性风险, 不适宜推广[6]。

2 制革工业中的防腐防霉化学品

制革工业中防腐剂和防霉剂是一类重要的加工助剂。防腐剂主要针对细菌, 防霉剂主要针对霉菌, 二者的作用对象不同, 但是机理相近, 主要是采用消灭微生物和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环境的方法, 来控制其在皮革内的生存和繁殖。目前, 市售的防腐剂和防霉剂通常兼具防腐和防霉的功效。市场上这类产品种类繁多, 其涉及到的化学品约有400余种, 按照其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无机类、有机酚及卤代酚类、有机酸类、季铵盐类化合物等, 详见表1。

3 防腐防霉化学品的作用功效及其安全性分析

3.1 无机盐类

无机防腐剂的典型代表是氯化钠 (Na Cl) , 制革原料皮防腐普遍采用的盐腌法就是利用氯化钠使鲜皮脱水, 并且高浓度的盐环境产生高渗透压, 从而有效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Na Cl本身无毒害、防腐效果显著, 且操作简便、物美价廉, 但传统的盐腌法Na Cl用量较大, 甚至达到原料皮重的40%~50%[7], 造成制革废水中的氯离子 (Cl-) 负荷很高。近年来, Na Cl在制革工业中的使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2006年颁布的《制革、毛皮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明确提出, 倡导使用“低盐保存、循环用盐”;2013年12月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最新国家强制标准GB 30486-2013《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 对企业排放废水中的氯离子含量提出了明确的限量要求, 要求制革企业直接排放的废水中氯离子含量不高于3 000mg/L, 间接排放的废水中氯离子含量不高于4 000mg/L, 毛皮加工企业废水中氯离子含量不高于4 000mg/L。新的行业政策、法规及标准的陆续发布, 使Na Cl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氯化钾 (KCl) [5]也可用于原料皮的防腐, 但成本比Na Cl高很多, 并且K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另外废水或污泥中高浓度KCl的环境效应也仍需进一步研究。硫酸钠 (Na2SO4) [8,9,10]的性质与氯化钠相似, 有抑菌性, 将其用于防腐能有效减少制革废水中氯化物的含量, 不过硫酸盐的过量使用也同样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风险。

另外, 硼酸[7]、硅酸盐[11,12,13]、焦亚硫酸钠[1]等无机盐也可用于原料皮的短期防腐。尽管使用Na Cl的盐腌防腐法目前面临环境问题的挑战, 但是其它单一无机化学品在成本、环保、保存期及操作复杂性等方面亦存在不足, 所以通常只作为防腐防霉产品的辅助成分。

3.2 合成类防腐防霉剂

目前, 合成类防腐防霉剂产品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在制革加工过程和成品革产品中普遍使用, 主要包括[14,15,16]:醇类、酚类、酯类、酰胺类、有机酸类、苯并噻唑类、异噻唑啉酮类、季铵盐类等。合成类防腐防霉剂具有速效、杀菌效果优良和药效持续时间长等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抗药性、耐热性等问题, 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1) 苯酚类

苯酚类防腐防霉剂曾经是用量最大的合成类防腐防霉剂产品[15], 常见的包括三氯苯酚 (TCP) 、五氯苯酚 (PCP) 、邻苯基苯酚 (OPP) 、对氯间甲基苯酚 (CMC) 等。PCP在高浓度下, 能与皮中的蛋白质相互反应, 使粒面变粗、变硬, 并且其燃烧后释放的氯化苯并喹啉和呋喃具有致癌作用。TCP也具有较大的毒性。OPP作为杀菌剂, 对人体和环境相对比较安全, 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致癌物质。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 苯酚类防腐防霉剂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 将逐渐被其它种类产品替代。

(2) 醇类

常用的醇类防腐防霉剂包括乙醇、苯甲醇、卤代硝基烷醇类、三羟甲基丙烷等, 通常用作防腐防霉剂的辅助成分。

醇类化合物中的聚乙二醇 (PEG) 是一种亲水、低毒、低环境危害、可生物降解、对酸碱稳定的非渗透性大分子物质[17,18]。其突出特性是与各种溶剂的广泛相容性和吸湿性。将其应用于鲜皮, 皮内外可产生较高渗透压使原皮迅速脱水, 而且不会使蛋白质变性或与蛋白质发生特异性反应, 已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19]。

溴硝丙二醇[20,21,22]具有广谱抑菌性, 对革兰氏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抑制作用强, 且抑菌浓度低;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油溶性, 在弱碱性 (p H值7~9) 和高蛋白环境中抗菌活性高。肖剑国[22]研究发现, 溴硝丙二醇在合理使用范围内 (0.02%~0.05%) 是一种无毒、无过敏作用的防腐材料。

(3) 有机酸类

常见的有机酸类杀菌剂有苯甲酸、双乙酸钠、脱氢乙酸等。双乙酸钠[23] (SDA) 是一种高效、广谱抗菌防腐剂, 其防腐作用源于乙酸对类脂物溶解性好, 能有效渗透到微生物的细胞壁内, 干扰细胞内各种酶的作用;同时可降低水分活度, 使菌体蛋白质变性脱水而死亡。将其用于生皮保存, 效果显著, 且生皮可不经干燥直接保持鲜皮状态。

脱氢乙酸[24] (DHA) 对多种腐败菌、病原菌和酵母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对霉菌、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更强;且抑菌浓度低, 抗菌能力随p H不同而变化。在酸性时作用强, 属于酸型防腐剂[25]。

渔港环境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篇11

关键词:渔港;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渔港作为渔业生产服务基地,一般依河流入海口而建。在春节生产、伏季休渔,台风季节和冬季停港期间,港内少则几十几百、多则几千条渔船停靠。大量渔船密密麻麻拥挤在一起,一般多为木质渔船,船上带有大量燃油、煤气罐、网具等易燃易爆物品。一旦发生事故,造成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1 环境风险事故识别

1.1 自然风险

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地震、上游泄洪等自然灾害所产生。给工程施工期及营运期带来溃堤、风损、浪损、船舶被泄洪水冲走失踪等不可抗拒的风险。

1.2 火灾风险

渔船上船员生活经常用火,维修改造使用电焊,加之船上有大量易燃易爆物品,空间狭小,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火灾,大量渔船拥挤不堪,首尾相连,造成火烧连营,危害极大。

1.3 溢油风险

渔港施工和营运期间,存在因管理、操作失误或者船只碰撞,船只沉没,维修拆解打捞等造成油品泄露的可能。油污难以清除,对港区水域造成油污染,波及周围海边休闲度假旅游区,水产养殖区,造成水产品食用安全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极大,后果极其严重。

2 环境风险事故分析

2.1 自然灾害分析

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力,毁灭性后果巨大。但自然灾害各具征兆。现代卫星遥感科学技术,已经能提前观测预报,给出了预防减灾的宝贵时间。

2.2 火灾风险分析

总结失火原因归纳为:

船员消防知识、安全意识淡薄,消防设备不会使用;

柴油品质低劣,油气挥发严重,遇火花引爆;

电气焊违章操作,未留值班看护人员,死灰复燃;

私拉滥接电线、机舱电线老化短路,电气设备超负荷运转产生火花引爆油气;

主辅机高压油管破裂,喷到高温排气管引燃;

厨房煤气罐燃烧无人看管,小火引发火灾;

加油过程中违规操作引起的静电或遇到明火引燃油气;

船东、港区消防资金投入不足,消防设备配备不齐全,不能消灭初起火灾。

火灾影响最直接后果是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经济损失,其次是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火灾的发生会对海洋水域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大量的焚烧灰飞及灰烬漂浮在海面,对海洋沉积物环境、海洋生物环境及渔业资源都有影响。

2.3 溢油风险分析

渔港工程在项目建设施工期间如有管理疏忽或操作失误会造成油品大量泄露事故。未来渔港营运期间会增加港池、航道区船舶通航密度,包括船舶航行过程、到港靠泊、锚地停泊等,存在潜在的通航交通安全隐患,船只相撞、船与码头碰撞等风险。其风险环节产生在水上运输过程、水上水下施工、渔船维修拆解、渔船加油、卸油过程中。由于事故导致油品大量泄漏会给海洋造成环境灾害风险。

2.4 溢油的中长期影响

进入海中的燃料油将严重影响工程所在海域的海洋环境,直接影响的是水质,进而是生态及底质环境。溢油事故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对渔业资源的中、长期影响主要是造成渔业资源种类、数量及组成的改变,从而使渔业资源长期逐渐减产,油品残留不但会影响周边水产养殖场和海水浴场等旅游度假区,还会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的水产品食用安全。这种影响在水域环境中可持续数年至十几年。渔船用油的跑、冒、滴、漏事故的积少成多则也会造成环境风险。

3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3.1 气象灾害预防措施

加强值班人员,密切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提早防范;

施工期间尽量避开台风季节,在台风到达之前施工船舶全部进入锚地避风;

工程完工后,应加强对岸堤稳定性和岸堤附近海底冲淤状况监测,及时掌握防浪堤工程海域稳定状况,及时维护修补加固;

台风和泄洪期间,加强防范措施,渔船首尾带好缆绳,并与码头牢固系缆;

密切与当地政府防灾抗灾指挥部建立联系,制定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大力争取人力物力支援,将损失减至最小。

3.2 火灾事故防范措施

鉴于火灾的破坏后果严重,为防范渔港内发生火灾,工程施工期与营运期应采取以下措施:

经常向广大渔民群众宣传防火安全知识,增强防火意识,普及培训防火知识和救火技能;

督导渔船及码头经营者备齐消防设备;

杜绝渔港内运载易燃易爆危险品和进行电焊、气割以及其他形式的明火修船的现象;

经常检查电器、线路,严禁私自以铁丝铜丝替代保险丝,及时更换老化线路;

渔港内及渔船上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加注燃油期间,严禁烟火。机舱内严禁吸烟;

严禁在排气管高温区烘烤衣物;

生活用火严加看管。

3.3 溢油风险防范措施

在渔港项目施工过程及营运中,为了防止船舶相互碰撞发生溢油污染风险事故。对船舶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建设单位必须根据港区船舶动态,合理安排工程船施工作业面;

施工船在施工期间应加强值班和了望,尤其是能见度不良时,加强值班。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施工船舶按国际信号灯正确显示施工信号,警告来船避让;

发生船舶交通事故时,应立即停泵、关闭所有油仓管系统的阀门、堵塞油舱通气孔,中断作业,防止溢油事故发生;

施工水域设置日夜警告标志,严禁其他无关船只进入。并提前、定时发布禁航公告;

营运期间加强渔港水域交通管理,杜绝交通违章,防止撞船造成溢油;

如发生溢油,派船实行警戒或实行交通管制,监视溢油的扩散;

采取措施防止溢油发生火灾,如堵漏、驳油,驳船、拖浅、防火、灭火等措施;

对溢油的及时清除包括溢油的围控、回收、分散、固化、沉降、焚烧和生物降解等处理;

针对溢油的污染程度,决定是否向有关部门提出封闭海域、禁止捕捞和销售水产品的建议,防止误食造成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水环境风险分析 篇12

环境税也称为生态税或绿色税,20世纪末在国际税收学界兴起。狭义上的环境税概念,主要是针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保护等内容,对使用及保护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种。广义上的环境税概念,是税收法律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费规范的总称,它包括狭义的环境税,以及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税收政策,甚至包括为了消除不利环境影响的补贴政策和环境收费政策。本文所指的环境税为广义上的环境税。

(一)环境税开征现状

目前,在我国现行税收法律体系中,针对环境的税收规定主要体现在具有环保思想的税收条款中,主要包括征收自然资源和生态税费制度、出台限制性和鼓励性相结合的税收政策等措施。我国现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车船税、消费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却唯独缺少具体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保护税,来调节污染、破坏环境等行为。虽然这些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及限制性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增加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可以抑制部分污染,但其设立初衷大都不是为了环境保护,而是为了引导消费和节约资源。各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政策也缺乏全方位的设计,相互独立,不能有效地、全面地调控环境问题。这不利于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也弱化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等行为的调控力度,难以发挥税收对环境保护的调节作用。此外,环境税收优惠政策是环境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到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环境与发展、能源节约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排污技术和政策等各个方面,这反映了国家对环保各个方面的重视,它能体现出国家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对产业结构作积极的调整与升级。

(二)环境税开征的发展趋势

随着污染的加剧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改变,国家对环保的要求将越来越严苛。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法》已经正式施行。新《环境保护法》在多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它已经初步体现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明确了推动包括环境税在内的绿色经济政策建设,积极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模式。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的总体要求和“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的部署,我国会在近期做好环境保护费的规范和清理工作,并对现有税种中具有环境税功能的具体规定,进行筛选、取舍、整合和优化,在此基础上选择比较成熟的项目开征独立的环境税,经过几年后,再继续扩大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同时结合环境税税制改革情况进行整体优化,从而构建起成熟和完善的环境税制。这也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立法工作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开征独立的环境税的时间点日益接近。

二、基于环境税开征的企业税务风险

从企业税务风险控制角度分析,环境征税必然会增加污染企业的税收负担,改变其成本收益比。企业应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税费政策,重新评估本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巧妙地运用税收杠杆,降低应纳税费,做到既保护环境,又减轻企业自身税负,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获得社会和企业自身双赢的结果。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或步骤中都要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维护社会共同利益。

(一)投资过程的税务风险

企业投资过程的税务风险分析是指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综合考虑环境税收的影响,决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及投资项目,并对降低税收成本与项目投运后为此而增加的其他成本费用进行对比,在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规避税收风险,提高企业的税后利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税收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国家对需要照顾和鼓励的产业,会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需要限制或转移的产业,也有惩罚性的规定,以此引导投资方向,优化国家产业结构。在投资过程中,企业首先要确保其投资方向顺应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以确保企业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减少或避免企业因为投资方向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一致而带来的风险。其次,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在投资方向既定的情形下,企业税负的降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如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如公共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所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应针对环境问题,适应环境税规范,适当调整产业及经营结构,使企业的投资方向向环保产业靠近,运用国家税收的经济杠杆,减少企业应纳税额。而且从长远上看,投资项目发挥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和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升级,进而规避环境税方面的税务风险,又符合国家保护环境的目的。若企业不能有效地调整投资方向,仍然选择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投资,随着国家针对环境改善方面的税种的不断增设,特别是独立环境税的开征,这势必会直接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及营业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二)生产经营过程的税务风险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税务风险分析是指企业能否从整体环境保护战略入手,正确运用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即将开征的独立环境税种,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和替换有毒有害原料、削减所产生废物的数量和毒性,促使企业从原料和工艺选择、产品和技术研发、生产、科学管理等诸多环节注重环境保护,使企业在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税收负担的同时,达到增加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降低风险的目的,它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最关键的部分。由于我国目前税制中还未设立专门的环境税,一些环境污染的代价大多是以排污费的方式缴纳,还不属于税收。而且目前我国环境税制还处于使用税收优惠政策或限制性政策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阶段,随着我国治污力度的加大,以后的政策会是强制环境保护。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环境方面的税务风险,主要是企业能否根据自身的情况,抓住先机,正确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此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企业管理者税务规划和面对税务风险的态度、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的不同,也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够深,对企业纳税义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企业涉税行为不符合国家规定,为了追求企业净利润最大化,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完全忽视了自己应该尽的社会责任,导致许多企业存在“花钱买污染”的现象,也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环保“费改税”的政策也已经提上日程,一旦开征环境税,必将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必须首先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及环境可行性,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将会使企业承担高额的经济处罚或沉重的税收负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停产、关门。企业对于国家新出台的环境税制方面的政策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利用国家新颁布的优惠政策或合理规避惩罚性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税收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环境税开征背景下的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在环境税开征背景下,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绿色管理的过程(如图1所示),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它需要企业能够合理、正确地利用现有的环境政策,从整体出发,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企业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避免遭受环境处罚,减少因环境污染而承受的处罚成本,积极寻求环境政策激励,获取环境保护收益,提高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效果,保证税务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企业具体的税务风险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生态价值观,形成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者及财务人员应主动研究环境税的发展趋势,明确国家开征环境税的根本目的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要通过税收杠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及资源的破坏,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改善。环境税的开征是着眼于对环境生态的改善与节能减排,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收导向。在承担环境责任的问题上,企业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自觉地对环境负责,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打造积极的舆论环境。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体现了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全体成员的信念所在,可以促进全体成员朝同一个目标前进,增强企业凝聚力。绿色企业文化能描述一个企业的环境保护态度,可以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一种共同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生态价值观念,并贯彻于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中。

所以,企业要在内部定期开展环境责任教育与环境责任培训的活动,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全体员工理解并接受绿色观念,增强环保意识,理解资源综合利用知识,克服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其社会效益,尤其不注意其环境效益的错误观念,支持并积极参与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之中,形成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统一信念和决心。

(二)采用环境会计,推行循环、清洁生产模式,实现资源企业内部循环

企业传统的会计制度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却得不到反映。而环境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企业通过应用环境会计,不但能帮助企业了解内部的经营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情况,并且能进行合理的核算评估,让企业直观地认识到利用环境资源也是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能够不断加强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观念,让企业学会将环境保护和环境资产、成本、负债等作为企业重要的会计核算要素之一,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税务风险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单纯地依靠末端治理很难解决企业现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环保问题,必须在企业内部推行循环、清洁的生产模式,通过源头削减和过程控制,同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资源的企业内部循环。如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应坚持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理念,加强高新技术改造与革新,尤其是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这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循环与利用的有效手段;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企业应重视原料来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适度开采,努力节约资源,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坚持清洁生产,降低电、煤、油等能源的消耗,降低土地、矿产、林木、地下水等资源的使用或消耗,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加强废物的再利用及资源的综合利用,尽可能以较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源企业内部循环与多层次利用。在这个过程的税务风险控制中,企业相关人员一定要熟悉国家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变动情况,及时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判断企业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准确地对应税项目、减税项目、免税项目做出核算,处理好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引发的税收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目的是取得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它不能仅仅关注个别税种税负的高低,必须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另外,还应考虑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时,不能仅把眼光盯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而要选择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增加企业整体收益的方案上,甚至有时税收还得为企业的整体、长远利益让路。企业通过实行循环、清洁生产模式,采用环境会计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的核算与反映,使税务风险控制不只针对企业某一个环节,而是面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能保证税务风险管理的合理性及全面性。

(三)优化企业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循环经济生态链,实现资源企业外部循环

税务风险不只存在于涉税业务中,也潜藏在决策、管理、沟通的各个环节中,企业需要通过优化内外沟通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防控税务风险。企业的决策部门、财税部门、业务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将税务风险化解到最小。企业税务部门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建设平台,开展对企业涉税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处理及应用工作,及时收集相关税政信息,加深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信息共享,优化内外沟通、协调、信息共享机制。同时,企业也要根据原有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生态化重构,建立企业之间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链公共平台,构建同一生态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联盟,使资源在不同企业间根据不同的利用阶段进行流动,使资源在企业间高效率流动,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完善企业信息化平台,健全税务风险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化是以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需要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各种信息,需要对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事件进行及时、准确地识别与评价。通过完善企业信息化平台,企业将其内部税务方面的风险有效地纳入到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中,可以尽早发现经营过程中潜在的税务风险,使税务风险防控与企业日常经营、运营决策相融合,随时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内部控制结构的构成,帮助企业防范其税务违法行为,能提高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效果,保证税务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王福凯、钟山:《以税务审计为核心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国税务》2014年第11期。

[2]张海星:《开征环境税的经济分析与制度选择》,《税务研究》2014年第6期。

[3]沈剑飞、孙俏:《环境税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4]俞杰:《环境税“双重红利”与我国环保税制改革取向》,《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8期。

上一篇:恶性结节下一篇:教学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