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风险

2024-06-15

环境污染风险(共12篇)

环境污染风险 篇1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个行业发展迅速,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其中不乏一些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行业,其发展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威胁。所以相关责任部门还应当积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活,并对环境风险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有效避免企业环境污染的产生,最终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水平,对于企业的安全有序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支撑层面的建议

(1)提升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研究水平企业风险识别核心是贮存、使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化学品,根据不同管理目的,国内外相关部门已经提出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物质、危险物质、极危险物质等清单。所以危险化学品环境危险程度和环境危险性评估亟待进行,根据相关安全管理条例评估和鉴定使用量较大化学品和常用化学品,并开展环境风险物质和重点化学品控制名录,进而实现重点化学品工业检核标准和准入标准的构建。

(2)进一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并存在大量石化化工企业,相关部门对风险企业的监管活动需要分级进行,这样才能够优化环境风险管理效益和成本。由于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理是建立在风险分级和识别的基础之上,所以应当深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进行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的分类分行业构建,最终实现对重点企业风险源动态管理的规范。

2管理层面的建议

(1)完善立法,充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根据《意见》中“充分落实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当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契机,进行安全主体责任意见的制定,并对环境安全责任主体内涵进行明确,通过一整套防范环境风险制度措施的构建,为企业进行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企业环境安全责任主体指的是在环境风险隐患治理和排查的定期开展中主动进行环境风险状况的申报,通过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度的完善实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制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在应急状态下责任部门应当开展预先处置活动并将事故源头切断,进而达到对事故最初态势的控制,避免次生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当将事故情况主动上报相关部门,通过处置和救援活动的积极参与,为调查事件责任和原因提供有效配合,并支付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费用。

(2)通过风险申报登记制度实现对风险现状的掌握企业获得经营生产收益也就意味着承担申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状况的义务。相关部门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修改的过程中,对环境风险申报登记的法律依据进行明确,通过环境风险申报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企业申报贮存、使用、生产化学物质数量、种类、风险单元、防范措施的明确。申报制度建立后,企业主动申报就会代替传统责任部门上门检查,在常态化管理中纳入环境风险和化学品管理,进而为公众监督和环境部门监督提供便利。

(3)建立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制度企业落实环境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治理,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规定进行构建,进而实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内容、分级、概念的明确。企业则应当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制度进行完善,在全过程管理中评估、治理、报告、等级环境风险隐患。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则应当监督检查企业环境隐患的排查情况,在企业检查或企业上报中出现的较大隐患应当进行公示。同时责任部门还应当对风险隐患移交报告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对于涉及其他部门责权的隐患、非法行为应当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告知。

(4)构建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开展,通过环境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制定,实现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的构建。相关部门还应当对企业周边环境敏感区、风险防范措施、内部化学品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情况进行企业环境风险级别的调整。相关部门还应当根部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的不同,开展管理要求和模式的针对化实施,进而区别管理绿色信贷、上市环保核查、应急物资储备、环境风险申报、清洁生产、污染责任保险、应急演练、隐患排查。

3保证机制层面的建议

(1)强化合作,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六成到七成环境事件是由于化学品运输、安全生产直接事故造成或处置不当造成。所以,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方法中应当进行有效配合,尤其是在安全事故处置和运输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当保证责任主体充分履行防范和避免环境风险的义务,对于次生环境污染也应当进行有效处置。在受到安全事故报告后,相关部门应当将事故情况及时告知环保部门,并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处置事故,避免进一步引发环境污染。(2)建立应急救援物资评估制度相关企业应当依据自身性质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但关于应急物资数量、种类的规范还没有建立。相关部门应当进行环境应急救援评估制度的构建,并和安全生产部门、监管部门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应急物资配备标准的分等级分行业制定,进而实现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提升。

4结语

当前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有序开展,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对环境风险制度完善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强化重视,进而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志敏.强化环境风险管理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J].环境保护,2012,13:14-17.

环境污染风险 篇2

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公司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正确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原因造成的局部或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有效的进行现场应急处理、处置,保护厂区及周边环境、居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维护社会稳定。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法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为依据,制定本预案。1.3工作原则

公司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3.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先抢救人员、控制险情,再消除污染、抢救设备,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员工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3.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使公司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1.3.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1.4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本厂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包括废气、废物、粉尘、噪音排放及浓硫酸泄露等对河水造成污染、对当地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对厂区员工或周围居民的生命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环境污染事故。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厂区范围内人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废水、废气、固废(包括危险废物)、粉尘、噪音、浓硫酸泄露事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急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等。1.5危险辨识与评估

厂区如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从物质的属性上分主要有污水、大气;从事故的类型分主要有火灾、废水事故(硫酸泄露)排放、大气事故排放等。最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地方是化学品存储区、生产区、废水处理区等,是防范事故的重点区域。人的操作失误、防护不力、管理措施不到位和工作场所的设备设施存在隐患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发生事故时,采取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主要环境因素分析 2.1易燃易爆物品

本公司仓库贮存的易燃易爆品、现场特殊生产设备,在搬运、装卸、堆放、使用过程中,若操作、管理以及生产使用不规范,极易着火或爆炸。2.2其它因素 2.2.1用电事故

公司厂区内电气设备较多,电气网路相对繁杂,而且大功率设备相对较多,如果漏电或绝缘损坏、老化,维修不及时或误操作等,有可能造成火灾事故。2.2.2.噪声伤害

本厂各种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噪声。操作者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会对操作者的听力、神经系统等产生危害。2.2.3.粉尘、废气(氮、硫化物)、污水超标排放

如果本厂在生产过程中粉尘、有害气体、污水超标排放,或硫酸等大量泄露则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3向环境转移途径

空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要素是危险性物质向环境转移的最基本的途径,同时这三种要素之间又随时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空气和水体环境发生迁移、分散稀释和降解转化运动。

2.4次生/伴生污染

根据危险因素分析,本公司危险化学品库房的危化品很多都是易燃易爆品,一旦起火爆炸,都会有易挥发物料、粉尘、有害气体向外环境溢出或扩散,很可能产生伴生/次生污染。2.5事故危害的分类和分级 2.5.1分类

事故分为二类,一类:火灾和爆炸;二类:一般泄漏、排放。2.5.2分级

按事故危害程度分级: 2.5.2.1一类:

I级:发生生产控制、设备故障等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II级:少量可燃液体或气体泄漏起火,在现场能迅速切断泄漏源并扑灭的火险。2.5.2.2二类: I级:范围性粉尘含量、烟气有害物排放超标,并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II 级:局部性粉尘含量、烟气有害物排放超标,并对环境造成影响。3 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应急救援设备、器材配备

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消防水池、消防泵、干粉灭火器以及相关应急设施等。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4.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公司应急救援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组员由各部门负责人担任;滨河厂区应急救援小组由总经理助理***任组长,***任副组长,组员由***、***、***担任。4.2 各成员职责

4.2.1 组长负责组织、指挥厂区的应急救援工作,协调部门关系。4.2.2副组长全面协助组长的救援组织、指挥工作,及时报警,及时向上级政府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向邻近单位通报事故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组长外出时全面履行组长、副组长职责。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4.2.3生产总监组织各车间经验足、身体好的精干力量组成应急小分队,在组长指挥下进行现场事故紧急处理,解救被困人员,控制事态发展,消除事故后患。事故处理完毕后及时清理现场,马上恢复生产。平时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4.2.4办公室在应急救援时,疏散与事故应急救援无关的人员,维持现场秩序,保证救援物资、人员畅通。

4.2.5综合管理部在应急救援时做好物资保障工作,平时及时采购各部门上报的应急物资。

4.2.6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和人资部主要负责事故现场调查取证,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协助组长、副组长完成事故应急预案的修改或完善工作;负责编制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并将事故报告向上级部门汇报。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5.1报警

泄漏事故为I 类或I 级的,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应迅速向市主管部门等上级领导机关报告。在储存、运输中,如操作人员或巡检时发现危险目标发生泄漏,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操作人员无法控制时,应立即用电话向公司事故应急救援小组组长(总经理)汇报,组长找不到立即向副组长汇报。遇到重大险情时组长、副组长立刻向政府有关部门报警。

各职能部门及生产车间主要负责人电话24 小时畅通。报警和通讯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 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 事故类型:火灾、爆炸、泄漏(暂时状态、连续状态); c 估计造成事故的泄漏量; d 事故可能持续的时间; e 健康危害与必要的医疗措施; f 联系人姓名和电话。6 风险防范措施

对已确定的危险目标,根据其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各种预防措施必须建立责任制,落实到公司和个人。一旦发生情况时,尽力降低危害的程度。6.1废水事故排放的风险防范措施

本厂污水处理由办公室和工程部负责沟通和解决。6.1.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人。6.1.2实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6.1.3做好劳动保护具的放置和管理工作。

6.1.4做好安全防护设施管理工作,持续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培训。6.2粉尘事故排放的风险防范措施

在操作中严格按除尘设施的设定运行参数进行操作和监控,及时发现和掌握运行中的参数变化,调整参数至正常运行范围,使其保持和稳定在最佳运行状态。当判断除尘器现场故障时,应及时通知工程部维修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逐级解决和反映问题,对现场控制的除尘设施,维修人员应严格履行工作标准,及时发现、报告、处理除尘器故障。

6.3废气超标排放的风险预防措施

6.3.1定期进行监测数据比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6.3.2当排放超标时,应及时通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6.4噪音超标的风险防范措施

6.4.1本厂的噪音问题由办公室进行沟通和解决。6.4.2积极寻求新材料、新技术对厂界噪音进行降噪处理。6.5发生物料泄漏后的具体预防及应急措施

针对物料泄漏、废弃物排放失控的部位和原因,用提前准备好的沙袋、消防沙等设施,进行覆盖、拦截、引流等措施,启动相应的水泵,以防止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采取相应的回收、吸附等措施清除污染物,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重点保护污水处理装置正常运行,一旦泄漏物料进入污水系统,将事故废水切入事故蓄水池,以防污水排入附近水环境,造成超标排放。

生产车间等应有备用防护服,面罩,以及手套、氧气瓶、应急灯等相关的救生装置若干,以应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需要。7 人员紧急疏散、撤离与救助

7.1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方式、方法

当发生重大爆炸或泄漏事故时,由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实施紧急疏散、撤离计划。事故区域所有员工必须执行紧急疏散、撤离命令。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应立即到达事故现场,设立警戒区域,指导警戒区内的员工有序的离开。警戒区域内的各班班长应清点撤离人员,检查确认区域内确无任何人滞留后,向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汇报撤离人数,进行最后撤离。当员工接到紧急撤离命令后,应对物料进行安全处置无危险后,方可撤离岗位到指定地点进行集合。7.2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发生重大事故时,可能危及周边区域的单位、居民安全时,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应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引导相关人员迅速疏散至安全地方。7.3消防设施

厂区内应设置水消防系统、干粉及泡沫消防系统,并满足消防水用量、泡沫及干粉灭火器用量。7.4应急通信、报警及照明

整个厂区的报警系统采用消防报警系统、手动报警和电话报警系统相结合方式。在防爆区内选用防爆型照明灯,正常环境采用普通灯。7.5救援设备、物资及药品

公司的汽车配备专职驾驶员,随时可作应急之用。厂区内危化品仓库均配备所需的个体防护设备,便于紧急情况下使用。

公司配备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消防水池、消防泵、干粉灭火器以及相关应急设施、应急物资如防毒面具、耐酸防化服、防酸面罩、耐酸手套、耐酸雨鞋、应急车、检修工具、急救药品等。7.6急救、防护措施(主要针对硫酸泄漏)7.6.1急救

7.6.1.1皮肤接触:用湿布擦去硫酸,脱去污染的衣服,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者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如严重者应就医。7.6.1.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到医院就医。

7.6.1.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予输氧,或者用2~4%的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如有不适者应就医。7.6.1.4食入:误服者用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并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7.6.2预防措施

7.6.2.1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蒸汽或烟雾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或供气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如正压式氧气呼及机或空气呼吸机)。

7.6.2.2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

7.6.2.3身体表面防护:穿防酸服(防腐材料制作)戴橡胶手套。7.6.2.4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酸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7.6.2.5在有硫酸作业时,必须穿防酸服、橡胶手套和护目镜,否则,可有权拒绝作业。8 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8.1事故救援工作结束的确定

当事故已得到有效控制,事故现场处置已完成,现场监测符合要求,由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宣布事故应急工作结束,并进行事故现场的善后处理,对厂区进行恢复、重建工作。9 公众教育

我公司将负责对公司邻近地区开展公众宣传和发布本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基本信息,加强与周边公众的交流,如发生事故,可以更好的疏散、防护污染。采取的方式:口头宣传等。10 演练计划 10.1演练分类及内容 10.1.1演练分类

(1)组织指挥演练: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按应急救援预案要求,以组织指挥的形式组织实施应急救援任务的演练;

(2)单项演练:生产车间组织应急小分队开展的应急救援任务中的单项科目的演练;

(3)综合演练:由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按应急救援预案要求,开展的全面演练。10.1.2.演练内容

(1)事故应急处置抢险;(2)通信及报警信号的联络;

(3)各种标志、设置警戒范围及人员控制;(4)厂内交通控制及管理;

(5)向上级报告情况及向友邻单位通报情况;(6)事故的善后工作。10.2预案评估和修正

环境污染风险 篇3

摘要: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是实现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评价,应当以风险受体为核心,具有主观性、客观性、针对性、差异性、动态性等属性。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特征、风险受体的特征、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皆对评价标准产生影响,以风险数值化评价方法为基础建立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结构模式,有助于管理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保障污染场地环境安全。

关键词: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6)01016406

污染场地(Contaminated site)是指随着工业化的进展,遗留下来的原来用于存放、保管、处置有毒有害物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危害或者具有潜在风险的土地[1]。在中国,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调整,在城市中心区域遗留下大量占据黄金地段且可利用价值高的污染场地,如果放任这些污染场地的破败,会造成土地闲置、社区衰退、环境污染、生活品质下降、城市空间破碎等诸多不良后果,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鉴于中国污染场地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分布范围广、程度不同的特点,且有着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产生的污染场地;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地段存在的污染场地[2],难以开展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评价。因而,设计科学合理的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建立评价标准结构模式,有针对性地管理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述评

长期以来,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评价问题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从研究现状分析,国外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和公共卫生学领域,大多运用环境保护、卫生保健理论来研究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价问题。比如,Lisa Pizzol等认为,化学污染物的环境风险分析是污染场地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来源地和接收地空间位置的关系,在环境资源专家和决策者的配合下进行[3],她提出了一个综合案例资料及空间位置因素,针对污染场地区域环境风险的评价模型。Senese等认为,定量评价场地的生态风险是一项复杂的、依据场地的个体特性而定的工作,由于缺乏污染物的理化和毒理数据使得定量化难以完成[4],她提出一个基于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指标的分类评价系统,以确定污染场地的环境危害程度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水平。Frank Swartjes等通过对蔬菜中的镉含量进行分析,提出一个分层次的、针对污染场地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价模型[5],这些工作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可行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

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专注于污染场地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如陈鸿汉等分析了“叠加风险”和“多暴露途径同种污染物累计健康风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6],提出了涵盖政策法规、评价指南和技术细则等内容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体系。李广贺等系统论述了污染场地的污染源和分类,并选择MMSOILS模型,利用不同参数开展风险评价,辅之蒙特卡罗仿真模型作不确定性分析,初步构建了污染场地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健康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框架体系[7]。二是专注于污染场地的修复或再开发。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系统调查了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着重在政策、融资、修复技术和管理框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倡导中国积极借鉴国际社会基于环境风险评价的污染场地管理经验[8]。朱煜明等研究了污染场地再开发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评价指标体系作优化验证和修正,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再开发风险管理框架[9]。李安婕等依据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特点和典型场地特征,运用多属性决策分析方法PROMETHEEⅡ偏好排序法,对污染场地再开发的环境风险开展客观分析和综合评价[10]。王亚云等将污染场地划分为林地、住宅用地、商业服务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4种类型,从适宜性环境风险评价出发推导污染场地的再开发趋势[11]。卢新海等侧重于污染场地再开发决策行为研究,通过环境风险评价回归分析并论证决策者达成合作的多种策略[12]。王佳等则从污染场地风险等级评估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包括如何进行污染场地的相关调查、评估风险的体系以及确定污染场地的风险等级等,同时从污染物的污染强度、健康风险、生态风险等三方面为选择恰当的修复技术提供了指导性建议[13]。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索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手段和方法,然而,没有提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来应用这些手段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风险评价的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运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污染场地环境的内涵、风险受体的特征,探讨环境风险的基本属性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建立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结构模式,为探索可操作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实践路径提供理论支撑。

二、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内涵分析

风险的定义及其内涵是一个成熟的研究问题,围绕着污染场地,研究者提出过多种不同的风险分类模式。比如,郭鹏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就污染场地的再开发风险提出了四类分法,即第一类是政府风险,即政府可能因污染场地问题处理不善而遭受到的政治声誉或管理不得力的风险;第二类是原使用者面临的法律风险,即污染场地的原使用者,因对污染场地造成了损害的事实而可能面临来自法律方面的责任追究;第三类是污染场地的开发商,在开发利用污染场地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一系列如法律、资金或市场方面的风险;第四类则是污染场地周边的公众,有可能因污染场地的污染损害而遭受的身体健康风险、居住环境安全风险和财产价值损失等[14]。而针对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一般则可以分为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其中,污染场地健康风险是指针对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场地条件,场地上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能性;污染场地生态风险是场地污染物对植物、动物和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影响的可能性[7]。所以,环境风险可定义为人们在生产、经营、生活或建设活动中,所遭遇的突发性事故(一般不包括自然灾害和不测事件)对环境(或健康乃至经济)的危害程度。环境风险可相应衍生为经济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职业风险、社会风险等。

此外,环境风险的内涵还包括:(1)风险源,或称污染物,是风险产生的客体或因果关系;(2)风险对象:或称风险的受体,是风险产生的受害对象;(3)风险场,即风险产生的区域及范围;(4)风险度,即风险源作用于风险对象后,物质上或能量上的贡献大小,也可定义为损害程度或损害量。因此,环境风险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由诸多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设计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体系的时候,须充分考虑到上述定义或内涵,以保证评价标准的完整和系统性。

三、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确立

(一)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内涵和基本属性

从上述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内涵分析出发,要构建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体系,须以环境风险受体为核心,从其接受风险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接受能力两方面着手,建立评价标准结构模式。这里所指的环境风险受体,也可称作风险对象,是指有可能遭受污染场地的不利影响的组成部分,包括人、动物、设施、生态环境等,在本文中,主要指以人为客体的风险承受者和受风险影响的生态环境。由于污染强度和烈度不同,风险有高有低,风险受体所接受的风险水平不会是一个值,而是一个范围,本文特指风险受体所接受的最大风险值,即风险受体可以接受的环境风险所造成的最大损失和危害,包括客观上的接受能力和主观上愿意接受的程度两方面内容[15]。其中,风险受体在客观上的接受能力是由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受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不受其主观意愿的制约,比如人体能够承受的风险暴露水平、局部生态环境对土壤中某种污染物的承受水平。一般说来,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受体在客观上的风险接受能力可以通过毒理学实验等技术手段予以确定 [16]。

由于风险是遭受损失和危害的可能性,接受风险并不意味着风险本身具有可接受性。就风险受体的主观意愿而言,绝无可能无条件地接受风险、承担损失,只有在风险所对应的收益能够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或者收益与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相当但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小的时候,人们才会愿意接受风险[17]。风险的可接受性,本质上是一个非常主观的特性,反映的是风险受体是否愿意和冒险去接受风险的问题。因此,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认识不同,看待风险及收益的视角不同,其愿意接受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种类和水平也会存在差异,这无疑增加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复杂性。

而从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属性看,一是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从客观上看,环境风险受体承受风险的能力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不以其主观意愿为转移。比如,在风险受体为生态环境的情形下,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类别、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和地位等客观条件制约,所以,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具有客观性。而如果风险受体为人,则人体承受风险的能力与其能够承受的污染物浓度、剂量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如果不考虑敏感人群和特殊个体,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不会有较大差异,其评价标准同样具有客观性,是可以通过实验等技术手段确定的[18]。而从其主观意愿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基于各自的不同的经济能力、生活背景、见识水平,对风险的认知各有不同,主观上对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危害的接受程度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评价标准亦具有主观性的一面。风险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是对立统一的,因为风险受体的主观意愿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是在权衡风险利弊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二是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风险受体处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并受特定的污染场地影响,风险评价标准总是针对特定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及其相对应的风险受体而言的。即使是在同一污染场地面临的环境风险中,不同的风险受体客观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会同人们接受风险的主观意愿差异一起,使评价标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三是评价标准表现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污染场地是城市化、工业化的遗留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影响并决定着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以及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其承受能力和意愿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在对于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权衡和比较中,生存第一位,发展第二位,在生存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意味着可以选择接受较高的风险以换取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则意味着较低的风险水平可被选择接受。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决定了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应随之发生变化,处于动态管理之中。

(二)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影响因素

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影响因素,涉及到对于风险受体的客观承受能力的评估以及其在主观层面的风险接受意愿的调查分析。因此,凡是可能影响到风险受体的接受能力和意愿的因素,都属于评价标准的影响因素范畴。

第一,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特征。如风险类型及其新旧程度、可控程度,风险发生的频率、时滞,风险后果的严重性、延续性、恐惧感以及风险效益和风险损害的相应比例关系,影响着评价标准的确定。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越大,则风险的可接受水平越低。反之,预期风险收益比较高,或者小范围的风险、程度轻的风险、非人为的风险等,则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比较高[15]。

第二,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受体的特征。其一,不同的风险受体所面对的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害比例关系影响着评价标准[19]。比如,同一经济活动引起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对于处于不同地位的风险受体而言,其对风险水平的接受程度不同。可以从经济活动中受益的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职员,与作为被动、无奈地承担风险的大众比较,前者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相对较高。其二,风险受体的风险认知能力影响着评价标准。风险认知能力是人们对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危险状况的各种客观感受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受体主观层面的风险接受水平。风险认知能力越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越强,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损害越小。其三,风险受体的生态环境质量背景及其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影响着评价标准。当风险受体为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时,评价标准决定了一定的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功能条件,以及在此条件下,该区域生态环境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愈重要,风险的接受水平越低,反之亦然[20]。

第三,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水平。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要求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可以接受的风险损害程度,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风险管理水平越高,风险控制和应对能力越强,风险的接受水平越高。这种“基于风险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权衡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综合决策过程,其管理目标取决于污染场地带给社会和环境的风险水平,要求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在保证人体健康、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确定修复的优先次序,将治理基金等资源分配给环境危害最严重的场地。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价标准应考虑到这一管理目标,建立起结合全国或地区污染场地实际情况的风险评估等级系统。

第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一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的风险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对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害的认识不一致。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或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期,人们往往会更加看重发展,注重风险带来的收益而忽略或淡化风险造成的损害,因此风险的接受水平会更高[21]。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科学技术水平,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着对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客观认识。

四、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的创设

综上所述,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结构模式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建立评价风险受体接受风险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接受能力的结构模式,进而为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服务。因此,本文提出一个综合考虑风险内涵、属性和影响因素,并考虑实际操作可能和发展前景的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这一结构模式可作为污染地风险评价的标准程序,通过开展全国或区域范围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初步评估,首先确定污染物和污染途径,继而收集和掌握环境风险涉及的各类数据,在筛选、融合、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受体的主观可接受风险水平和客观易损性或伤害度进行分析。在分析中,以风险受体为核心,在综合评价风险受体风险接受能力的同时,尊重风险受体风险接受的主观意愿,科学筛选和界定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各项影响因素的评价因子,从风险因子的属性、表现形式和运行状态出发分析和量化风险程度(数值化),然后利用风险数值高低确定环境风险的大小,以此建立污染场地优先处理的层级和基于风险大小的管理体系。

通过运用这一评价标准结构模式,有望把已确定的污染场地进行可靠并有效的环境风险评价,以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信息系统,一方面为建立污染场地国家数据库和优先名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集中公共资源针对特定的污染场地开展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可能性,以提高土地资源再开发利用水平,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这一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的建立依托环境风险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了环境风险承受受体的态度,并与国家层面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具有以下优点:第一,评价标准结构模式中评价因子的筛选和界定建立在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相关性和因果联系。第二,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中的评价因子具有量化可能,可用成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处理,数值化的风险评价方法始终贯穿于各个环境风险评价环节[22],减少评价和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第三,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关系,包含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经验判断,必要时,可运用修正因子保证评价标准的客观性。第四,这一标准结构模式是一个动态模式,可根据不同的污染物、污染场地和受体等进行调整,处于不断的演变和完善中。

五、结语

本文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从概念、基本属性、影响因素到结构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评价标准的结构模式,可用于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评价和优先层级划分,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使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结构体系更加科学和系统,而且有助于增强环境风险管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环境风险管理的成效,保障污染场地环境安全。需要指出的是,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涉及到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生态学、毒理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涉及面非常广泛,并且是一个适时动态的系统,受诸多主、客观条件影响,更加完善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尚有待于广大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建议,应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统筹管理已确定的污染场地,并选择典型场地进行环境风险的评价试点,探索评价标准的可行性,为确定风险层级的高低以及修复或再开发的优先次序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起相应的污染场地信息管理系统,把有限的环境管理资金运用到最急迫的环境风险治理中,获取良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效益。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M].北京:环境保护部,2014.

[2]余勤飞,文方,侯红,等.发达国家污染场地分类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11):78-83.

[3]PIZZOL L,CRITTO A,AGOSTINI P,et al.Regional risk assessment for contaminated sites Part 2: Ranking of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sites[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11,37(8):1307-1320.

[4]SENESE V,BORIANI E,BADERNA D et al.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contaminated sites: Definition of an Ecotoxi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index for landfill areas (ECRIS)[J].Chemosphere, 2010,8(1):60-66.

[5]SWARTJES F A,VERSLUIJS K W,OTTE P F.A tiered approach for the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or consumption of vegetables from with cadmiumcontaminated land in urban areas[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3(126):223-231.

[6]陈鸿汉,谌宏伟,何江涛,等.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J].地学前缘,2006,13(1):216-222.

[7]李广贺,李发生,张旭,等.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体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8]谢剑,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M].华盛顿:世界银行,2010.

[9]朱煜明,刘庆芬,苏海棠,等.基于结构方程的棕地再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优化[J].工业工程,2011,14(6):65-69.

[10]李安婕,全向春,王龑,等.基于PROMETHEEⅡ法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筛选及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767-3773.

[11]王亚云,赵艳玲,李建华,等.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及其再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10):1-6.

[12]卢新海,李培培,王玥.棕地再开发中利益主体决策行为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3(3):61-72.

[13]王佳,张亚平,戴喆秦,等.污染场地风险等级评估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13(13):55-56.

[14]郭鹏,桂琪琪,朱煜明.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棕地再开发项目风险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1,37(6):55-58.

[15]范小杉,罗宏,路超君,等.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解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8):80-84.

[16]胡庆年.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经济确定法方法探讨[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4):1-4.

[17]郑国权.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经济学确定方法初探[J].环境,2005(Z1):98-99.

[18]KREWSKI D,LEMYRE L,TURNER M C,et al. Public perception of population Health risks in canada: Health hazards and sources of information[J].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6,12(4):626-644.

[19]FISCHHOFF B, LICHTENSTEIN S, SLOVIC P, et al. Acceptable risk [M].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0]毕军,杨洁,李其亮.区域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1]USEPA.Report of the experts scientific workshop on critical research nee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or revised recreational water quality criteria[M].Warrenton:Virginia Airlie Center,2007.

[22]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3]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浅谈环境污染的风险评估 篇4

1 我国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模型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可以对环境污染的污染程度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全面性的综合性评估, 并可以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准确而迅速地区分出不同程度的污染区域, 为不同的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大致的工作目标区域。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模型要经历几个步骤, 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步:污染风险影响因子体系设计、研究区域空间数据采集、因子分级与数据提取、影响因子专题数据制作、影响因子数据合成分析、风险等级划分与环境污染风险程度分布图输出等几个部分,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每一步过程都要尽可能的运用现代科技, 实现高程度的智能化与专业化, 提升风险评估的精确与数据采集的精度, 为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1.1 环境污染风险影响因子体系设计

影响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有多种, 要想一个一个地详细罗列出来是不现实的, 也不符合实际应用的需要, 因此设计影响因子体系时就要进行合理的取舍,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或者影响程度最大的影响因子来建立影响因子体系, 有取舍的影响因子体系可以突出重点, 更加简洁与直观, 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

1.2 研究区空间数据采集

对环境污染区域进行数据采集是一项十分浩大发的工程, 这就需要利用现代科技, 例如运用GIS工具软件的地图数字化功能, 将各种影响因子的数据统计进行数字化输入, 如果污染面积不是很大, 影响因子相对较少, 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图片等采集数据的输入, 完善评估模型, 如果采集数据十分庞大, 就要进行一定的取舍, 不需要逐一进行数据的录入。GIS系统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库系统, 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储存与数理。

1.3 影响因子等级划分

环境污染的影响因子一般按照影响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五个等级, 等级越高, 则表明影响因子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越大。不同影响因子的分级阈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实际建模过程中, 研究人员要根据实际的风险评估区进行具体的修改。

2 加强我国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的对策和建议

2.1 建立环境污染风险监测系统

进行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首先要进行环境监测, 采集必要的数据。依托先进的技术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 可以有效地增加环境污染的监测精度, 增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精确性, 有利于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损失, 避免由于监测数据不精确而造成的额外的环境治理费用投入。一个环境污染风险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预警以及统计分析等, 监测系统要小红分利用现代科技, 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 利用气象卫星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 建立重要环境污染因素的监测系统以及数据模拟系统, 并能够迅速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提高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工作的工作效率, 为保护环境提供更高的技术支持。如果对企业生产进行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就要根据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生产规模、厂址地形、安全措施、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状况、事故记录情况等进行评估。

2.2 完善定损理赔体系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 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定损理赔体系, 明确企业的责任, 将环境污染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位。在进行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时, 相关部门之间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与环保部门等的交流, 进行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的传输与共享, 以此实现更好的风险评估。我国应该培育和发展专业环境风险和损失评估机构, 加强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工作, 为环境污染评估工作增添更多的专业化力量。在进行环境污染监测时, 要选择环境监测站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定监测部门, 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之后, 要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环境污染的风险评估和快速索赔, 索赔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 保证公开与透明, 提高环境污染索赔与治理的效率。

3 结语

环境污染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的理解与配合, 离不开技术人员的努力与奋斗, 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机构之间协调配合, 才能保障环境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才能对我国的环境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任何公司和个人都要进行反思, 考虑自己的行为对我们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并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地继续环境保护, 将环境保护真正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心中。

参考文献

[1]李华.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 2010, (02) .

防范环境风险事故措施 篇5

当前,经济社会正在快速发展,各种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比率和频度不免有所攀升,如何强化环境管理,防范风险事故发生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在实践中,可以探索采取使用法律制度和科学管理的方法来防范和应对环境风险。

运用法律,从源头防。一是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项目环评环环把关,强化建设项目环评措施落实,对存在风险的项目引进要甄别、审批要从严、选址要科学,对不符合环境要求拟建项目的否定要常态化;二是依法严把验收关,对不严格遵守“三同时”制度的项目,坚决不允许其开工和试运行。

运用制度,从过程防。一是建立风险评估、风险审查等风险防范制度,地方政府可以借鉴环境保护部开展的对企业环境风险进行评级的做法,把辖区风险企业纳入评级范围,把其等级优劣与享受各种政策、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待遇挂钩,让企业变“要我防”为“我要防”;二是完善应急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机制,保证各种处置措施和力量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能及时到场展开应急处置;三是企业要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发现风险事故苗头及时上报,进行科学处置,避免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

运用科学手段,从风险处置防。一是严格落实风险事故上报要求,很多风险事故发生与当事者抱着侥幸心理迟报、瞒报、漏报或对发现的风险苗头疏忽大意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要按规定及时上报,避免酿成大的环境风险事故;二是环境风险事故的处置程序和方法要科学合理,并且平时对各种环境风险事故的处置程序方法要有针对地进行实战演练,检验相关应急处置机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规定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要时刻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总结教训,确保环境风险事故处置方法科学、实用、合理。

绿色能源:隐藏的环境风险 篇6

绿色总给人亲近的感觉,当可新能源被冠以绿色能源的名称时,人们便对其抱有美好憧憬:只要我们使用绿色能源,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以及经历巨变而焕发新生的经济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事情往往不这么简单。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最新发布的《生物能源的潜在风险和潜在效益并存》却给我们“美好的憧憬”泼下一盆冷水:如无适当的行动、目标和政策,发展生物能源就会演变出在“环保”名义下继续破坏地球生态的恶果。

WWF泼了盆冷水

“生物能源的生产如果管理不善,将摧毁宝贵的生态系统、危及粮食和水的安全、伤害到农业社区、加重能源消费中的浪费现象。”2011年是世界森林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布了《森林生命力报告》,其中的第二章《森林与能源》对生物能源的发展提出如是忠告。

其实,生物能源的扩张可能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产生进一步的压力,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粮农组织之前就指出,能源作物与粮食作物存在争地风险。按照目前的生产条件,大约需要2500升的水才能生产1升的液态生物能源,而同样数量的水所能生产的粮食却可满足一个人的日均食物需求。因此报告指出,在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粮价将可能上涨,无力承担粮价上涨的贫困地区将愈发脆弱。

WWF报告还显示,第二代生物燃料以麦秆、草和木材等为主要原料,导致速生树种大量种植,对物种多样的天然生态森林造成破坏。棕榈油就是“典范”,1986年随后的20年间,印尼棕榈树种植面积增长近10倍,但自1990年起,印尼有2800万公顷雨林遭到破坏。

不仅如此,作物的种植、能源的提炼和运输需要能源,作物扩大栽培和集约经营导致的土地直接和间接改变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导致负的碳平衡。

WWF总部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萨曼莎?史密斯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森林或农村土地在被转化的过程中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而生物能源生产全过程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并不一定比化石燃料少,玉米乙醇就是例证。”

如不对生物能源发展所潜藏的社会问题加以管理,后果可能还导致不平等状况的加剧,如土地所有权的进一步集中、小农和依赖森林生存的人们流离失所。

绿色能源的不“绿”之处

实际上,关于绿色能源的争议并非只针对生物能源。

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危机将本已争议不断的核能再次推向风口浪尖。日本政府已表示将大幅度调整能源政策,降低对核能的依赖程度;在德国,日本核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迫使一贯支持核能的默克尔,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本国所有核电站。据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11》报告显示,日本福岛核事故将导致203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下降15%。

备受争议的还有国内近来风波不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2011年9月,因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不当堆放含氟固体废料,致使该固体废料被暴雨袭击后,经雨水管线排放至附近小河,导致河水中氟离子超标9倍造成河道大量鱼类死亡。

工业废料问题仅是光伏产业受争议的一方面,事实上,生产一块1m×1.5m的太阳能板必须耗费超过40公斤煤。同时,作为光伏产业基础材料的多晶硅本身即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而且多晶硅生产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如处理不当也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此外,光伏系统所使用的蓄电池所含有的铅、镉、硫酸等有毒物质都可能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

其实,即便被广泛认为百分百“绿色”的水电和风能,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不可避免。

水电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业界一直没有明确定论。2010年12月,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表示“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与此同时,风力发电在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被打上问号。因为风并不总是存在,风力发电设备就必须使用火力发电方式来抵消风力的不可靠,结果造成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不明显。

丹麦是大力推广风能的国家,1999年到2007年间,风能发电量翻番。丹麦天然气和电网运营商数据显示,2007年丹麦生产电力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1990年大体相当。显然,丹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未因为风能发电的普及而有所减少。

谁最污染

“它们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差异,已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人类需要基本的能源服务,而每一种能源都会产生利弊两种影响。”萨曼莎?史密斯认为,公众应该对绿色能源的环境风险,有更加充分、理性的了解。

长期以来,除去因各种利益因素,人们似乎在有意忽略绿色能源的环境风险,WWF告诉本报记者,其实人们忽视绿色能源也会污染环境的很重要原因在于,人们目前推广绿色能源中,往往过分强调能源使用环节的清洁,而忽略了能源产品从最初研发直至最终消亡整个过程中的污染或清洁状况。

科学界对能源的综合评价制定了很多工具,其中一个叫“生命周期评价法”,已得到普遍认同。这种评定工具,既包括制造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的采集、加工等生产过程,也包括产品贮存、运输等流通过程,还包括产品的使用过程以及产品报废或处置等废弃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的生命周期。

对可再生能源来说,只有在其使用周期所贡献的能量,大于其生命周期所消耗能量、其所排放的污染少于所替代的传统能源产品污染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

美国科学院2009年发布了一份名为《能源隐性成本: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无法计价的后果》的报告,提出要综合考虑能源的各种隐形成本,如环境损害、非环境损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安全。在研究汽车不同的动力来源对环境的影响时,报告的初步结论是虽然靠汽油驱动的技术在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损害要高于其他能源技术,但电驱动车则在综合损害方面要大于其他能源技术。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美国的电力供应仍然是以化石燃料为主,这样电动车的清洁程度就受到电力本身清洁性的影响,同时电池和电动机的制造也都是高耗能的,制造过程以及回收过程都存在污染问题。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也发出了对“能源肆意扩张”的警告:新能源技术占用土地过多可能会增加对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在综合各种能源单位发电量所占用土地的数据后人们发现,生物能源、风能、水能等技术的占地面积要比化石能源技术高得多(生物能源的占地最多相当于煤炭的近100倍)。一个日产6万立方米天然气的老天然气井的单位发电量,竟相当于风力涡轮发电站的20倍。除去基站本身,风力发电往往地点偏僻,从发电地点到城市之间还有几千公里的高压输电系统。

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人类社会已经饱尝这种能源发展模式的苦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告诉本报记者,对于今后的绿色能源发展,公众一定要了解其综合的环境影响,理性看待各种能源的优势和劣势,最终形成判断。

而对于生物能源到底是一种威胁还是一个解决方法,世界自然基金会并没有告诉本报记者答案,而是提出只有良好的管理才能把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保障能源安全。

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绿色能源不仅是因为绿色能源本身具有的可持续性特点,更在于绿色能源项目本身也应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可持续生物能源圆桌会议项目提出包括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环境、科学管理和利用废料在内的11原则。

“能源评价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而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提高民众对标准的知情度,并通过立法和法律实践来确保标准能够贯彻执行。”萨曼莎?史密斯进一步认为,“社区应该参与到立项咨询过程并提供建议。我们希望社区民众在项目破坏环境时要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这一点很重要。”

2000年后,世界各大国如美国、欧盟、印度、巴西都相继出台了绿色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中国在2007年也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但法律法规的出台从来就不是终点,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氛围。绿色和平项目主任张凯认同这样的观点,政府负责任就是要严格执法,科学进行环境评估;企业负责任就是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流通等其他环节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民众负责任就是要有对污染项目说“不”的渠道和勇气,自觉践行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环境污染风险 篇7

为加强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交通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 应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能源, 控制和逐步消除污染,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那么, 交通行业该如何防范环境污染法律风险呢?

Answer

连金英 (北京市远东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

交通运输领域针对环境污染的法规有《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等法规以及《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为依法惩治有关环境污染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鉴于我国当前环境污染的情况非常严重, 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该《解释》自2013年6月19日起施行。

一、界定了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四项认定标准。

《解释》第一条列举了认定“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四项标准:“ (一)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二) 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 (三) 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四) 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五) 两年内曾因违反国家规定, 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 又实施前列行为的; (六) 致使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 (七) 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 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 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八) 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 或者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九) 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 (十) 致使疏散、转移群众五千人以上的; (十一) 致使三十人以上中毒的; (十二) 致使三人以上轻伤、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十三) 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十四) 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

二、交通企事业单位应如何防范环境污染法律风险。

《解释》明确将从严惩处由单位实施的环境污染犯罪。日前,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环境保护犯罪的几起典型案例, 其中, 胡某某、丁某某投放危险物质, 明知该公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含有苯、酚类有毒物质的情况下, 仍将大量废水排放至该公司北侧的五支河内, 致盐城市区20多万居民饮用水停水长达66小时40分钟,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543.21万元。法院判决被告人胡某某犯投放危险物质罪, 被告人丁某某犯投放危险物质罪。

交通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 应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能源, 控制和逐步消除污染,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单位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应对《解释》的以下条款予以重视, 避免出现规定中列举的情形, 从而防范单位刑事责任风险:

《解释》第六条明确规定, 对于单位实施环境污染犯罪的, 不单独规定定罪量刑标准, 而是适用与个人犯罪相同的定罪量刑标准,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 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解释》第四条规定, 实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的犯罪行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酌情从重处罚: (一) 阻挠环境监督检查或者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 (二) 闲置、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或者使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的; (三) 在医院、学校、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及其附近, 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四) 在限期整改期间, 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解释》第七条规定, 行为人明知他人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经营许可范围, 向其提供或者委托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 严重污染环境的, 以污染环境罪的共同犯罪论处。

新风险导向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研究 篇8

一、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 (audit risk) 就是审计师针对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或漏洞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风险存在一切运动和相互联系的事物过程之中, 审计风险既表现着风险的共性, 同时也有自身的特征。审计风险主要有客观存在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几方面的特点。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这和现代审计的审计方法有关, 由于现代审计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 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存在一定差异, 就导致审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不仅仅体现在审计结论和预计的偏差上, 而且体现在审计活动的各项环节上, 因此审计风险又有普遍性特点。由于审计责任是构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环境上不受任何约束, 不对审计结果承担任何责任, 则不存在审计风险一说, 因此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潜在性。由于审计风险是由某些客观原因或某些主观原因造成的, 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谓, 而审计人员无意中接收审计风险, 且在无意中接收审计风险带来的后果, 因此, 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的特点。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但并不意味着审计风险是不可控的, 通过审计人员的努力, 审计风险能降到最低程度, 而不引发审计责任, 这就表明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的特点。

二、新风险导向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原因分析

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等特点, 通过归纳可以分为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审计风险的客体因素, 审计风险的环境因素。

1. 审计风险主体因素。

注册会计师在接收委托人的委托以后, 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 并对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 在此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是否正确将会对审计风险造成较大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注册会计师运用的审计方法本身的缺陷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知识和职业怀疑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

2. 审计风险客体因素。

注册会计师接收委托人的委托, 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在此过程中, 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真实程度对审计风险形成重要影响。从相关的研究中, 我们发现, 风险审计客体因素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公司管理舞弊行为两个方面。管理舞弊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故意通过误导性的财务报表来伤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公司利益的相关舞弊行为。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所有者代表缺位, 公司内部人控相信较为突出;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形无实, 形同虚设, 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完善;审计关系严重失衡。

3. 审计风险环境因素。

审计活动的运作并非是独立的片面的, 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审计活动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网络技术的发展等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虽然我国的审计活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但尚有不少缺陷不足, 对审计风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再加上, 审计职业者本身的认识与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者的认识差距, 常常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

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近年来,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勾结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 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事务面临的审计风险不断增加。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改善现有委托制度,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能有降低审计风险。首先, 要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使其保持较快的反应能力, 预防审计师和管理层之间的妥协和舞弊行为, 同时认真对待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内部控制建议。其次, 加强对董事会直接委托审计方式的改革, 引进第四关系人, 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降低审计风险。

2.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活动的主体, 要降低审计风险, 就需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事物所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首先, 要加强发展有限责任合伙制工作的推进, 同时结合商业保险, 从而使遭受损失的广大报表使用者正当权益得到保障, 促进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其次, 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 审慎接收审计客户, 认真学习新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安排合适的审计人员做好适合的审计项目。此外, 还需要完善和强化审计风险控制的法律责任制度, 建立起良好的审计法制环境, 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语

入世以来, 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断增加。在新风险导向环境下, 要从审计风险主体、客体、环境等多方面着手,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也不断增大。本文对新风险导向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原因分析,防范控制

参考文献

[1]冯义秀, 高亮英.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风险模型的变更及我们的借鉴,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J].2010 (01) :125-126.

[2]王泽霞, 张龙平:美国独立审计师揭露舞弊则务报告的研究成果及启迪, 审计研究[J].2011 (10) :129-131.

[3]白宪生张惠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 (08) :155-156.

环境污染风险 篇9

1 环境概况

葫芦岛临海市 (区、县) 包括兴城市、龙岗区、连山区、绥中县。全市近岸海域共划分为4 个功能区, 布设功能区监测点位8 个, 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 个。全市详细情况见表1。2013 年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共计4 个, 1 个Ⅰ类区, 2 个Ⅱ类区, 1 个Ⅳ类区[1,2]。

葫芦岛市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的入海河流有3条, 分别为五里河、连山河和兴城河, 其中兴城河日径流量最大、连山河次之、五里河最小。3 条河流入海断面及经纬度信息如表2 所示。

表3 为葫芦岛市日排水量在100t以上的重点源排污口信息, 其中3 个为生活污水排放口, 1 个为工业企业排污口。

2 近岸海域环境现状

依据国家环保局《海洋水质标准》[3], 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但部分海域如连山湾存在污染风险, 主要风险污染物以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为主[4], 污染物主要入海途径为河流和陆源入海口排污。以2013 年为例, 全市主要入海河流中, 连山河沈山铁路桥下断面水质为劣V类, 超标因子为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挥发酚、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 五里河茨山桥南入海断面水质为劣V类, 超标因子为挥发酚、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化学需氧量。重点源排污口中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3#、5# 直排口一季度总氮、悬浮物超标。

3 原因分析

从近岸海域环境现状来看, 污染风险主要来源于入海河流和重点源排污口, 存在风险海域为连山湾。

葫芦岛市为典型滨海城市, 是辽宁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主要产业为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船舶和机械设备制造加工、火力发电[5]。葫芦岛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境内主要入海河流中五里河、兴城河、茨山河为全市工业和生活用水来源, 且常出现断流状态。

五里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 全长约36km, 发源于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镇后峪西沟, 沿途流经寺儿堡镇、葫芦岛市区, 最终注入渤海连山湾。全程分为非城区段和城区段。非城区段监控段面为后瓦庙北, 执行III类标准, 城区段监控段面为茨山桥南, 执行V类标准。上游水质较好, 基本满足水质要求, 下游城区段水质为劣V类, 污染较重,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污水源于城区段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入河, 主要入河排污企业有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锦西石化分公司、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上述3家重点排污企业工业废水、COD、氨氮各排放量之和占葫芦岛全市范围内工业排污的50%以上。连山河全长约34km, 发源于海拔虹螺山, 流经连山区沙河营乡、寺儿堡镇、锦郊街道、老城区、龙港区, 最终注入渤海连山湾。非城区段执行III类标准, 水质达标, 城区段河长5.07km, 执行V类标准, 水质污染较重, 为劣V类,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 挥发酚, 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站前、水泥、锦郊、兴工街道居民生活污水入河造成城区段水质污染较重。

渤海造船厂总氮直排超标, 企业通过建成一套300 t/d油水分离处理装置和一个日处理污水500t的处理站后, 污水直排超标问题已有所缓解。

4 结论与对策

从近岸海域环境现状来看, 污染风险主要来源于入海河流和重点源排污口, 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 污染物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污, 排放途径为河流入海和直排口入海。

建议针对主要入河企业做好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工作, 如针对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锦西石化分公司等大型入河排污企业, 完善企业排污申报制度。

完善区域内企业中水回用系统, 增加企业中水使用量, 减少新鲜用水量。

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及提标改造工作。完善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 杜绝污水散排入河。通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确保污水厂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 减少污染物排放。

参考文献

[1]葫芦岛市环境保护局.葫芦岛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2012年度) [R].2012.

[2]葫芦岛市环境保护局.葫芦岛市环境质量通报 (2013年度) [R].2013.

[3]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海洋局.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S].1997.

[4]石强, 陈江麟, 李崇德等.渤海无机氮年际变化分析[J].海洋通报, 2002, 21 (2) :23-29.

环境风险评价现状与建议 篇10

1 环境风险评价现状与分析

关于风险评价,国际上是沿着三条线发展的[1]。其一称为概率风险评价,它是在事故发生前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及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其二为实时后果评价,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在事故发生期间给出实时的有毒物质的迁移轨迹及实时浓度分布,以便做出正确的防护决策,减少事故的危害。其三称为事故后果评价,主要研究事故停止后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是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建成后可能造成的风险。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了阿佩尔(APELL)计划,即“地区性紧急事故的意识和防备”,欧盟甚至立法,规定对有可能发生化学事故危险的工厂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事故风险事故的重视与研究工作。环境保护部于1990年下发第057号文,要求对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保护部与2004年12月11日颁布并实施《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科学中新兴的领域,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从有关该方面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环境风险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不同的评价步骤

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规定[1],将环境风险评价分为四个步骤: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

龚理涛、齐惠莲[2]认为,环境风险评价分为以下几步:功能单元的划分及单元的分解;列出基件中有毒易燃易爆物的清单;选出有代表性的基件泄漏故障并将其分类;泄漏材料的分类及泄漏量计算;事故影响后果的计算;事故发生频率估算;降低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胡二邦[1]认为石油工业的环境风险评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及应急计划等内容。从装置的安全评价开始,筛选危险因素,确定发生概率虽小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灾害的最大可信事故,进行后果计算。然后进行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最后提出应急计划。

1.2 对环境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成都理工学院的谢春庆[3]认为,环境风险是关于工矿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等不良事件可能对环境污染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它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它分为自然环境风险和人为环境风险。

龚理涛、齐惠莲[2]认为,一般来讲,环境风险分为三大类:化学风险,物理风险,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许榕等[4]认为,环境风险评价有较多的分类方法,按评价的对象可分为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和化学品的风险评价;按评价的目标可分为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价和对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按评价工作的深度又可分为微观性风险评价、系统性风险评价和宏观性风险评价。

1.3 选用的评价方法不统一

从环境风险评价的实践中看,上海化工研究院环评中心认为,事故类型及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道化学公司的危险指数法、事故概率危险评价这四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渤海石油研究院采用事故树和计算风险概率进行风险分析;成都理工学院的谢春庆[3]采用比较评价法、危险效益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价;钟政林等[5]认为,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适用于定量分析,具有应用范围广和简明形象的特点,体现了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胡二邦[1]认为石油工业的风险分析方法基本上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对工艺过程和生产装置危险度的定量评价体系;另一个是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的体系。前者采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对化工装置和工艺过程的火灾爆炸危险评价及相应安全措施的方法,以美国道化学公司(DOW)七版评价方法为主,亦可采用杜邦公司、美国保险协会、日本劳动省方式、冈山县方式和英国ICI蒙德标准等许多改进型方法。

1.4 选取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上海化工研究院环评中心在“PMMA生产装置环境风险影响评价”这一案例中,以危害物的不同危害浓度阀值作为评价标准。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在光气及光气化项目风险评价中,根据预测因子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车间卫生标准以及人体毒理反映资料作为风险事故评价标准。近源按毒理反映评价,400 m处按车间卫生标准评价,1 500 m处按厂界标准评价,3 000 m处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其他项目也采用过此标准。

1 5采用的评价模式不一致

不少单位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均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中的计算公式;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天然汽扩散危险距离的计算中采用有毒化学品蒸气扩散模型软件AFTOX进行计算;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查设计研究院在编制《牙哈凝析气田报告书》中用的计算模式是根据工业危险评价技术指南中的有关方法估算;上海石化九五项目风险评价曾采用世界银行贷款C-3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中的推荐模式;还有单位应用ALO-HA (Areal Locations of Hazardous Atmospheres)模式进行计算。

1.6 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界定不清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虽然对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主要区别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实际编写工作中,还是存在互相混淆的问题,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例如某石化公司的双苯事故,发生在厂区内的爆炸燃烧对人和设备的危害等主要为安全评价的内容,而爆炸燃烧后的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事故的消防水、污染雨水等对水环境的影响等则属于环境风险评价范畴。

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综合这些研究进展可以看出,目前环境风险评价尚处在研究和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有些概念、原则和影响的判别标准还比较模糊;评价等级难以划定,因而评价深度不一,有时将简单的对象复杂化;缺乏系统、有效的评价方法学,现在的评价方法学还比较初级,在评价方法、技术和程序上都没有突破,基本上是定性的方法,因而难以满足具有复杂多样及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评价的实际要求;毒理学研究滞后;相关的研究实例及经验较少,特别是环境风险评价的标准经验则更少。为此,就如何在我国开展与实施环境风险评价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2.1 积极开展有关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研究

环境风险评价的任务之一就是“风险可接受分析”,即用拟建项目的风险值R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R1进行比较,如果RR1则对该项目需要采取降低风险的安全措施,以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项目的建设是不可接受的。可见,进行“风险可接受水平的分析”对拟建项目的风险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环节的分析结论,影响着项目减少灾害的防范对策,甚至直接影响着项目能否允许建设。

然而,目前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环境风险的分析或评价部分,大多数缺少“风险可接受水平的分析”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我国缺少各种行业可接受水平的基础数据;二是建设项目本身发生突发性事故的概率难以确定。工业领域,各种行业其事故发生的概率及损害程度不尽相同。统计和分析这些事故的资料,不仅是汲取教训减少事故发生的需要,同时亦是环境风险评价制定各行业最大可接受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各行业的事故统计数据存在诸多未作统计、不公开、统计不规范、统计管理不善等情况,使得数据收集困难。在今后的风险评价研究及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风险接受水平的研究与实践,以便为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应对各具体行业加强管理,规范事故统计分析方法,尽可能确定出更为客观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值。同时,还应加强确定单一项目发生突发性事故的可能性方法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风险可接受分析”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真正得到落实与开展。

2.2 正确运用环境风险评价预测模式,积极开展相应模式的研究

当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性泄漏释放后,通过大气(或水体等)传输进入环境造成的危害,要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式计算其在大气中、水体中以及其它介质环境中的扩散、迁移。例如: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是与污染物的密度、理化特性、排放方式和大气稳定度、风速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评价时,应根据污染物密度的不同,在对稠密气体、中等密度气体和羽状烟流三种类型中选取适宜的扩散模式。然而,由于环境风险评价在我国刚刚起步,因而,总体上讲,关于环境风险评价预测模式,无论是在实际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都尚处在发展阶段。

一方面,实际评价中,存在着不能正确选用预测模式的现象。这一现象在预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行为时尤其明显。

另一方面,目前尚缺乏简便适用的预测模式。以大气扩散为例,如前所述,大气污染物的预测,应根据污染物密度的不同,在对稠密气体、中等密度气体和羽状烟流三种类型中选取适宜的扩散模式。然而,在目前的评价中,除了适用于中密度气体的高斯扩散模式外,还鲜见适用于其它气体类型的扩散模式。因而,在今后的环境风险评价实践中,不仅要正确运用预测模式,而且还要加大研究力度,研究出简便实用模式,使预测模式在风险评价中真正发挥作用。

摘要: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但对环境科学理论研究有新的推进,而且会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新的贡献。通过对环境风险评价现状的分析,就其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价,现状,展望

参考文献

[1] 胡二邦,等.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0.

[2] 龚理涛,齐惠莲.化工环境风险评价[J].化学工程师,1997,(6) .

[3] 谢春庆.环境风险评价简介[J].四川环境,1994,(4) .

[4] 许榕,马苏华,陈桂岚.环境风险评价概述[J].江苏环境科技,1996,(3) .

实现环境风险管理新突破 篇11

绿色保险对广东的意义重大

在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事件不仅频繁发生,而且后果严重。有研究显示,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的集中高发期。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广东省就发生了包括河源紫金血铅超标、武江锑污染等27起突发环境事件,它们普遍具有发生范围广、污染因子多、引发原因和污染形式复杂多样的特征,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十二五”时期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广东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受发展阶段的固有约束,全省面临的环境风险会日益凸显,环境安全压力会不断加大。

面对环境事故频发带来的潜在高风险,单一企业承担事故责任的能力十分有限,污染受害者和公共环境损害也很难得到应有的赔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可以通过社会化途径解决环境损害的赔偿问题,有效化解企业风险,最大程度的保护受害者。

2008年初,原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保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了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2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以省环境保护厅与广东保监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标志,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在广东全省展开。这不仅是环境管理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更是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做好广东省“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构建社会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加快建设环境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有利于应对当前环境压力和挑战,减少重大环境事故的发生概率,规避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三是有利于完善环境损害的民事赔偿机制,使污染受害者得到及时、足额的经济赔偿,彰显社会公平与正义;四是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帮助其在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后快速恢复正常生产;五是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多元主体共治、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格局;六是有利于推动广东省的环保产业大发展,挖掘环保服务新领域。

“三大不足”形成阻力

广东省市场经济发育较好,外资企业众多,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都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这些将成为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有利条件。《指导意见》的颁布是一个好的起点,但作为一项新的政策,要真正落实并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面临一定的难点与阻力:

法规支撑力不足。目前颁布的《指导意见》从法律地位上看,属于部门规章,与法规条例相比,明显缺乏贯彻实施上的强制力。这一点在《指导意见》的具体措词上已充分显现,例如《指导意见》要求“率先在我省以下行业企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并鼓励其他行业企业积极投保”,然而并非强制试点范围内的企业必须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同时,指导具体操作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性文件还有待制订,这会导致在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

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作为一项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试点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只有参与企业达到了一定数量,保险的大数法则优越性才能得以实现。但是从其他省市的试点工作来看,由于主观认识、支付成本等因素影响,企业参保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一方面中小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认识不足,认为投保会增加企业负担;另一方面,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又认为企业管理相对规范,发生环境事故的概率很小,即便是发生事故企业自身也有能力应对。

技术力量不足。从目前的情况看,支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的各项技术力量准备还不充分。包括环境风险评估、事故勘测、责任认定、损失评估、以及保险费率厘定等各个环节在内,无论是环保部门、保险公司还是保险经纪公司都缺乏掌握相关知识的专业性人才,相关科研力量亦十分薄弱。同时,可以提供相关服务的具有法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严重缺乏。

四手段推动新突破

在全面开展的过程中,要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切实有效的发挥作用,实现环境风险管理的新突破,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完善法规,强化约束力。应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待条件成熟时,争取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纳入《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或者在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管理条例中增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关条款和要求。在对投保方式的要求上,逐步由企业自愿投保向强制投保过渡。

其次,试点初期应以任务分解包干方式推行。从国内其他试点地区的经验看,各地在确定具体参保行业企业时,都是由地方政府或环保部门根据试点范围和各地的产业分布情况,划分工作任务量,并向市(县)、区逐级分解和下达任务。在此过程中,可借助政协提案、核心媒体、大型活动等,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宗旨和思路进行广泛宣传。此外,应加强对试点行业企业的宣传动员,增强企业认识,逐步形成科学的环境风险管理理念。

再次,应以政策的组合使用降低工作阻力,把试点工作与环保部门及保监部门正在开展的各项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将试点工作与企业环境信用管理、环保专项资金申报、建设项目审批、全国环境风险源排查等日常环保工作相结合,积极鼓励企业投保,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推进的难度与阻力。

环境污染风险 篇12

木制家具的生产过程包括:外购成型板经下料、雕刻花形、组装门初形;经冷压机粘合、精密锯修边定形;在底漆车间经人工批灰、打磨预处理、喷涂机喷底漆、最后进入喷漆房喷面漆、烘干, 包装后即为成品。主要污染工序和防治措施如下。

1.1 废气

锯床、铣床、雕刻机、封边机在板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木屑粉尘;工件在批灰后打磨、喷底漆后打磨时产生的粉尘;工件在喷漆房喷面漆时产生的漆雾、以及在喷漆、烘干时产生的挥发性废气;另外喷涂机在喷底漆后紫外线烘干时产生的挥发性废气。

其中, 粉尘主要通过布袋吸尘器处理, 处理效率≥99%。漆雾和挥发性有机废气对环境的污染较大, 因此喷面漆要在独立设置的喷漆房内进行, 每个喷漆房配套一个烘干房, 工件在喷漆房喷漆后产生的漆雾及挥发性废气经水幕洗漆装置处理后再通过出气口安装的活性炭吸附装置 (效率85%以上) 吸附, 最后经15m高排气筒排放。

1.2 废水

主要是喷漆房水幕洗漆装置定期更换产生的废水, 废水中含大量漆物颗粒, 油脂类, COD浓度较高。因此需要对喷漆废水进行处理。喷漆废水处理工艺:设备吸水管和出水管放在循环水池的特定位置, 吸进的污水先采用Fenton (H2O2+Fe SO4) 试剂对喷漆废水进行预处理, 其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 CODcr去除率约在30%左右, 再加入混凝剂对其进行混凝沉淀, 经过此两步处理, COD的总去除率可以达到60%~80%, 最后进一步进入生化处理系统, 最终出水符合GB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 喷漆废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

1.3 噪声

主要是锯床、铣床、钻床、雕刻机、压刨机、真空压机等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对此, 要求把噪声设备安置在独立车间内, 通过车间的阻隔和距离的衰减, 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4 固废

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木板边角料、封边带边角料、废包装纸、废活性炭、废油漆、漆渣、废油漆桶、含漆废工具等。

对于一般固废, 需要在厂区分别建废木板边角料堆放场、锯沫堆放场、封边带边角料堆放场、废包装纸堆放场, 及时收集暂存后外卖, 打磨房收集的粉尘袋装暂存后用于填垫道路。对于废活性炭等危险废物, 需要设置危险废物暂存库, 将各种危险废物分类间隔贮存, 设置标识, 定期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统一处理。

2 木制家具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2.1 废木屑等燃料的火灾风险分析

木制家具在生产过程中堆放很多可燃物, 包括加工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产生的木屑, 一旦着火, 蔓延速度较快。在锯板、磨光过程产生的粉尘常因机械撞击火星, 摩擦生热, 极易被引燃。另外, 车间内电线敷设不当, 线路超负载, 电线老化, 穿过木板的线路未穿管保护, 绝缘破损, 导致的短路等因素都会引发火灾。针对上述危险因素,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厂区内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可用绿地或道路分隔; (2) 加强可燃物的管理, 生产木材不得乱堆乱放, 木板边角料、锯沫屑等应及时清理, 合理堆放; (3) 严禁吸烟、用火、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4) 加强电源管理, 配备消防设施。 (5) 在生产区设置消防水池, 以备废木屑发生火灾时的用水需要。

2.2 油漆的风险分析

木制家具在生产中使用底漆、面漆、并需用香蕉水等溶剂来调制, 由于油漆中含有易燃物质, 而且其中的溶剂可燃气体极易挥发, 故而火灾危险性大, 因此对油漆的防火防爆应十分重视。油漆及溶剂使用及堆放场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 严禁吸烟和明火, 严禁用火炉、电炉取暖, 杜绝火源。 (2) 采取通风措施, 使挥发出来的气体能很快被驱散, 排除和降低混合气体的浓度。 (3) 油漆工必须经防火安全知识培训,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4) 操作现场严禁积存大量易燃、可燃材料, 做到勤领少领。操作场所要经常打扫, 清除污垢和残存可燃物。 (5) 原料油漆及稀料要远离生产场所, 设置单独仓库, 分类独立存放, 并配备泡沫干粉灭火器和干沙、湿麻袋、石棉毯等灭火器材。

2.3 酒精的风险分析

家具生产设备如喷涂机、喷枪在每班生产后均需用酒精清洗, 酒精的存储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2) 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 保持容器密封。 (3)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等分开存放, 切忌混储。 (4)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5) 存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3 结语

综上所述, 木制家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存在的风险都是可控的, 生产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可以有效减轻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危害的。希望家具生产企业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管理当中, 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997, 1, 1.

上一篇:建筑企业施工计划管理论文下一篇:质量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