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标准

2024-05-25

环境污染标准(共8篇)

环境污染标准 篇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

GB 3095-1996

批准日期 2000-01-06实施日期 2000-01-0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

一、取消氮氧化物(NOX)指标。

二、二氧化氮(NO2)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0.04mg/m3改为0.08mg/m3;日平均浓度限值由0.08mg/m3改为0.12mg/m3;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m3改为0.24mg/m3。

三、臭氧(O3)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m3改为0.16mg/m3;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6mg/m3改为0.20mg/m3。

GB 3095-1996

环境污染标准 篇2

1 环境犯罪的刑罚依据及构成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3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法责任。”应该说,这条法律的规定是对所有重大环境污染犯罪进行刑罚的总依据。但在司法实践中将这一总依据落实到具体个案的刑罚则有待于对《刑法》理论的正确理解。

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根据上述犯罪概念,犯罪具体有以下特征:(1) 社会危害性 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2) 刑事违法性 人的行为触犯刑法,并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3) 应受惩罚性 犯罪不仅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律的行为,而且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通常所说,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就是法官对犯罪确定刑罚时必须审查的四方面的内容。(1) 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2)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3)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与单位。(4)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过失两种情况。此为《刑法》总则中对犯罪概念的界定,也是我国司法机关对一般犯罪进行刑罚定罪量刑的依据。

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的条文主要集中在《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另外在渎职罪一章中也规定了涉及破坏环境资源渎职罪方面的内容,共计18个罪名。其相应的罪状和情节见表1。

根据前述刑法理论及表1归纳环境犯罪的概念即:环境犯罪指自然人或法人及单位违反环境资源法,严重污染环境或者破坏自然资源、使生态平衡、社会安全、人身安全或公私财产受到实际损害或威胁,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构成环境犯罪的4个要件是:(1) 客体方面 环境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法人和公民的环境权。环境权的客体是包括具有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环境、自然资源。(2) 环境犯罪客观方面 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单位或行为人实施了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足以造成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的严重后果的危险行为。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3) 环境犯罪主体 环境犯罪的主体是指实施了污染或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或者单位。(4) 犯罪主观方面 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但主要表现为过失。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非法排放污染物质会发生污染环境的结果,非法使用、获取自然资源会破坏环境。过失则表现为由于疏忽大意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环境污染或资源破坏的后果。

2 刑罚困惑与环境污染标准的引入

我国刑法实行“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不能判刑。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所判处的刑罚必须与所犯的罪行相适应。我国刑法规定的环境犯罪分“环境”和“资源”两个大类。其中侵害自然资源的犯罪的规范较清楚,而侵害环境的犯罪的规范条文却因定性定量的模糊,在司法中带来困惑。上文对环境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归纳,由此看到现行刑法自1997年经重大修改后,设立专节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进行了集中的规定,并作了相应的定性定量的界定,应该说为司法部门及时有力地惩处环境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而且这一法律依据在打击侵害自然资源罪方面因其定性定量准确而发挥了出色的作用,但因历史的理念的因素,对侵害环境方面的规定在定性定量上没有象侵害资源的规定那么清晰,举例对照如表2。

从表2不难看出,由于侵害资源类的滥伐林木罪中“情节严重”行为,不但有数量上的界定,而且有数量计算的标准,在定性定量上含义明确,所以在对罪犯量刑时标准易于掌握,利于打击惩处犯罪。而侵害环境类的重大污染罪中“重大”、“严重”等定性定量的词汇没有具体的含义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不易于掌握标准,也许这就是因盗伐、滥伐林木被科处刑罚者见诸报道的多,而因污染环境被科处刑罚的案例鲜见于媒体的原因之一吧。

如前所述,对污染环境犯罪的疏于打击,困惑在于适用“罪刑法定”、“罪刑相一致”的原则时,相应的法律条文的定性定量模糊,而解决这一困惑的办法就是为该条文设立定性定量的标准。刑法的实施会涉及相关的自然科学。如表2所列,滥伐林木罪的“情节严重”标准的概念就是引进了林业科学中对林木立方、幼树概念的科学数据。笔者认为,要将污染环境罪中“严重污染”、“后果严重”、“特别严重”等概念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则有必要引入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污染”标准,而这种标准也有成例(表3、 4)。

mg/L

3 环境污染评价标准引入环境刑罚的探讨

列出表3、 4旨在说明,现有的知识能力足以为环境犯罪的定性定量进行标准地设计。有必要在现有环境污染标准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扩充,以资作环境犯罪刑罚的借鉴。如有此举,则须以表3、 4为例明确几点认识:

(1) 根据刑法第十三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两表限定的排放限值,排放浓度是许可排放的限定,而不是禁止排放的限度。换句话说,即使达到了三级排放标准,也达不到“重大”、“严重”的程度。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因其只规定为一、二、三级,只能供行政执法部门作行政处罚的依据而不能作为司法部门的刑罚参考。

(2) 在现行法律条文的定性定量概念含混不清、表述不全的情况下,解决司法实践困惑的方法,应由最高法院或立法部门引入环境污染标准的概念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情节,做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的参照标准进行规范。

(3) 鉴于环境污染犯罪的定性定量标准的设立,涉及环境科学的概念,此标准的出台应由环保科研行政部门经调研论证后形成标准提交最高法院或立法部门纳入司法解释,且建议环保行政部门在新标准中纳入现有的标准,并由一至三级属“情节轻微”出发,多少级属“情节严重”,多少级属“情节特别严重”作类似界定。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坐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极大讽刺[N].人民日报,2008-11-27(10).

[2]任炳.从状告自己说起[N].人民日报,2008-12-02(10).

[3]高峰,刘福祥.“入世”对中国环境贸易影响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2(2):37-42.

[4]贵州年鉴社.2007年贵州年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191.

[5]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环境污染标准 篇3

摘要: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是实现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评价,应当以风险受体为核心,具有主观性、客观性、针对性、差异性、动态性等属性。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特征、风险受体的特征、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皆对评价标准产生影响,以风险数值化评价方法为基础建立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结构模式,有助于管理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保障污染场地环境安全。

关键词: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6)01016406

污染场地(Contaminated site)是指随着工业化的进展,遗留下来的原来用于存放、保管、处置有毒有害物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危害或者具有潜在风险的土地[1]。在中国,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调整,在城市中心区域遗留下大量占据黄金地段且可利用价值高的污染场地,如果放任这些污染场地的破败,会造成土地闲置、社区衰退、环境污染、生活品质下降、城市空间破碎等诸多不良后果,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鉴于中国污染场地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分布范围广、程度不同的特点,且有着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产生的污染场地;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地段存在的污染场地[2],难以开展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评价。因而,设计科学合理的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建立评价标准结构模式,有针对性地管理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述评

长期以来,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评价问题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从研究现状分析,国外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和公共卫生学领域,大多运用环境保护、卫生保健理论来研究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价问题。比如,Lisa Pizzol等认为,化学污染物的环境风险分析是污染场地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来源地和接收地空间位置的关系,在环境资源专家和决策者的配合下进行[3],她提出了一个综合案例资料及空间位置因素,针对污染场地区域环境风险的评价模型。Senese等认为,定量评价场地的生态风险是一项复杂的、依据场地的个体特性而定的工作,由于缺乏污染物的理化和毒理数据使得定量化难以完成[4],她提出一个基于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指标的分类评价系统,以确定污染场地的环境危害程度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水平。Frank Swartjes等通过对蔬菜中的镉含量进行分析,提出一个分层次的、针对污染场地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价模型[5],这些工作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可行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

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专注于污染场地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如陈鸿汉等分析了“叠加风险”和“多暴露途径同种污染物累计健康风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6],提出了涵盖政策法规、评价指南和技术细则等内容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体系。李广贺等系统论述了污染场地的污染源和分类,并选择MMSOILS模型,利用不同参数开展风险评价,辅之蒙特卡罗仿真模型作不确定性分析,初步构建了污染场地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健康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和框架体系[7]。二是专注于污染场地的修复或再开发。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系统调查了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着重在政策、融资、修复技术和管理框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倡导中国积极借鉴国际社会基于环境风险评价的污染场地管理经验[8]。朱煜明等研究了污染场地再开发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评价指标体系作优化验证和修正,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再开发风险管理框架[9]。李安婕等依据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特点和典型场地特征,运用多属性决策分析方法PROMETHEEⅡ偏好排序法,对污染场地再开发的环境风险开展客观分析和综合评价[10]。王亚云等将污染场地划分为林地、住宅用地、商业服务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4种类型,从适宜性环境风险评价出发推导污染场地的再开发趋势[11]。卢新海等侧重于污染场地再开发决策行为研究,通过环境风险评价回归分析并论证决策者达成合作的多种策略[12]。王佳等则从污染场地风险等级评估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包括如何进行污染场地的相关调查、评估风险的体系以及确定污染场地的风险等级等,同时从污染物的污染强度、健康风险、生态风险等三方面为选择恰当的修复技术提供了指导性建议[13]。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索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手段和方法,然而,没有提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来应用这些手段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风险评价的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运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污染场地环境的内涵、风险受体的特征,探讨环境风险的基本属性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建立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结构模式,为探索可操作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实践路径提供理论支撑。

二、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内涵分析

风险的定义及其内涵是一个成熟的研究问题,围绕着污染场地,研究者提出过多种不同的风险分类模式。比如,郭鹏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就污染场地的再开发风险提出了四类分法,即第一类是政府风险,即政府可能因污染场地问题处理不善而遭受到的政治声誉或管理不得力的风险;第二类是原使用者面临的法律风险,即污染场地的原使用者,因对污染场地造成了损害的事实而可能面临来自法律方面的责任追究;第三类是污染场地的开发商,在开发利用污染场地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一系列如法律、资金或市场方面的风险;第四类则是污染场地周边的公众,有可能因污染场地的污染损害而遭受的身体健康风险、居住环境安全风险和财产价值损失等[14]。而针对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一般则可以分为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其中,污染场地健康风险是指针对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场地条件,场地上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能性;污染场地生态风险是场地污染物对植物、动物和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影响的可能性[7]。所以,环境风险可定义为人们在生产、经营、生活或建设活动中,所遭遇的突发性事故(一般不包括自然灾害和不测事件)对环境(或健康乃至经济)的危害程度。环境风险可相应衍生为经济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职业风险、社会风险等。

此外,环境风险的内涵还包括:(1)风险源,或称污染物,是风险产生的客体或因果关系;(2)风险对象:或称风险的受体,是风险产生的受害对象;(3)风险场,即风险产生的区域及范围;(4)风险度,即风险源作用于风险对象后,物质上或能量上的贡献大小,也可定义为损害程度或损害量。因此,环境风险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由诸多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设计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体系的时候,须充分考虑到上述定义或内涵,以保证评价标准的完整和系统性。

三、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确立

(一)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内涵和基本属性

从上述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内涵分析出发,要构建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体系,须以环境风险受体为核心,从其接受风险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接受能力两方面着手,建立评价标准结构模式。这里所指的环境风险受体,也可称作风险对象,是指有可能遭受污染场地的不利影响的组成部分,包括人、动物、设施、生态环境等,在本文中,主要指以人为客体的风险承受者和受风险影响的生态环境。由于污染强度和烈度不同,风险有高有低,风险受体所接受的风险水平不会是一个值,而是一个范围,本文特指风险受体所接受的最大风险值,即风险受体可以接受的环境风险所造成的最大损失和危害,包括客观上的接受能力和主观上愿意接受的程度两方面内容[15]。其中,风险受体在客观上的接受能力是由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受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不受其主观意愿的制约,比如人体能够承受的风险暴露水平、局部生态环境对土壤中某种污染物的承受水平。一般说来,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受体在客观上的风险接受能力可以通过毒理学实验等技术手段予以确定 [16]。

由于风险是遭受损失和危害的可能性,接受风险并不意味着风险本身具有可接受性。就风险受体的主观意愿而言,绝无可能无条件地接受风险、承担损失,只有在风险所对应的收益能够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或者收益与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相当但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小的时候,人们才会愿意接受风险[17]。风险的可接受性,本质上是一个非常主观的特性,反映的是风险受体是否愿意和冒险去接受风险的问题。因此,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认识不同,看待风险及收益的视角不同,其愿意接受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种类和水平也会存在差异,这无疑增加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复杂性。

而从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属性看,一是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从客观上看,环境风险受体承受风险的能力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不以其主观意愿为转移。比如,在风险受体为生态环境的情形下,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类别、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和地位等客观条件制约,所以,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具有客观性。而如果风险受体为人,则人体承受风险的能力与其能够承受的污染物浓度、剂量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如果不考虑敏感人群和特殊个体,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不会有较大差异,其评价标准同样具有客观性,是可以通过实验等技术手段确定的[18]。而从其主观意愿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基于各自的不同的经济能力、生活背景、见识水平,对风险的认知各有不同,主观上对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危害的接受程度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评价标准亦具有主观性的一面。风险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是对立统一的,因为风险受体的主观意愿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是在权衡风险利弊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二是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风险受体处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并受特定的污染场地影响,风险评价标准总是针对特定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及其相对应的风险受体而言的。即使是在同一污染场地面临的环境风险中,不同的风险受体客观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会同人们接受风险的主观意愿差异一起,使评价标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三是评价标准表现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污染场地是城市化、工业化的遗留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影响并决定着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以及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其承受能力和意愿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在对于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权衡和比较中,生存第一位,发展第二位,在生存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意味着可以选择接受较高的风险以换取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则意味着较低的风险水平可被选择接受。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决定了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应随之发生变化,处于动态管理之中。

(二)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影响因素

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影响因素,涉及到对于风险受体的客观承受能力的评估以及其在主观层面的风险接受意愿的调查分析。因此,凡是可能影响到风险受体的接受能力和意愿的因素,都属于评价标准的影响因素范畴。

第一,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特征。如风险类型及其新旧程度、可控程度,风险发生的频率、时滞,风险后果的严重性、延续性、恐惧感以及风险效益和风险损害的相应比例关系,影响着评价标准的确定。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越大,则风险的可接受水平越低。反之,预期风险收益比较高,或者小范围的风险、程度轻的风险、非人为的风险等,则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比较高[15]。

第二,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受体的特征。其一,不同的风险受体所面对的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害比例关系影响着评价标准[19]。比如,同一经济活动引起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对于处于不同地位的风险受体而言,其对风险水平的接受程度不同。可以从经济活动中受益的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职员,与作为被动、无奈地承担风险的大众比较,前者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相对较高。其二,风险受体的风险认知能力影响着评价标准。风险认知能力是人们对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危险状况的各种客观感受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受体主观层面的风险接受水平。风险认知能力越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越强,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损害越小。其三,风险受体的生态环境质量背景及其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影响着评价标准。当风险受体为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时,评价标准决定了一定的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功能条件,以及在此条件下,该区域生态环境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愈重要,风险的接受水平越低,反之亦然[20]。

第三,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水平。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要求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可以接受的风险损害程度,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风险管理水平越高,风险控制和应对能力越强,风险的接受水平越高。这种“基于风险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权衡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综合决策过程,其管理目标取决于污染场地带给社会和环境的风险水平,要求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在保证人体健康、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确定修复的优先次序,将治理基金等资源分配给环境危害最严重的场地。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价标准应考虑到这一管理目标,建立起结合全国或地区污染场地实际情况的风险评估等级系统。

第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一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的风险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对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害的认识不一致。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或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期,人们往往会更加看重发展,注重风险带来的收益而忽略或淡化风险造成的损害,因此风险的接受水平会更高[21]。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科学技术水平,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着对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客观认识。

四、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的创设

综上所述,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结构模式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建立评价风险受体接受风险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接受能力的结构模式,进而为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服务。因此,本文提出一个综合考虑风险内涵、属性和影响因素,并考虑实际操作可能和发展前景的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这一结构模式可作为污染地风险评价的标准程序,通过开展全国或区域范围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初步评估,首先确定污染物和污染途径,继而收集和掌握环境风险涉及的各类数据,在筛选、融合、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受体的主观可接受风险水平和客观易损性或伤害度进行分析。在分析中,以风险受体为核心,在综合评价风险受体风险接受能力的同时,尊重风险受体风险接受的主观意愿,科学筛选和界定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各项影响因素的评价因子,从风险因子的属性、表现形式和运行状态出发分析和量化风险程度(数值化),然后利用风险数值高低确定环境风险的大小,以此建立污染场地优先处理的层级和基于风险大小的管理体系。

通过运用这一评价标准结构模式,有望把已确定的污染场地进行可靠并有效的环境风险评价,以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信息系统,一方面为建立污染场地国家数据库和优先名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集中公共资源针对特定的污染场地开展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可能性,以提高土地资源再开发利用水平,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这一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的建立依托环境风险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了环境风险承受受体的态度,并与国家层面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具有以下优点:第一,评价标准结构模式中评价因子的筛选和界定建立在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相关性和因果联系。第二,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中的评价因子具有量化可能,可用成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处理,数值化的风险评价方法始终贯穿于各个环境风险评价环节[22],减少评价和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第三,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关系,包含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经验判断,必要时,可运用修正因子保证评价标准的客观性。第四,这一标准结构模式是一个动态模式,可根据不同的污染物、污染场地和受体等进行调整,处于不断的演变和完善中。

五、结语

本文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从概念、基本属性、影响因素到结构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评价标准的结构模式,可用于对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的评价和优先层级划分,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使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的结构体系更加科学和系统,而且有助于增强环境风险管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环境风险管理的成效,保障污染场地环境安全。需要指出的是,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涉及到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生态学、毒理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涉及面非常广泛,并且是一个适时动态的系统,受诸多主、客观条件影响,更加完善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结构模式尚有待于广大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建议,应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统筹管理已确定的污染场地,并选择典型场地进行环境风险的评价试点,探索评价标准的可行性,为确定风险层级的高低以及修复或再开发的优先次序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起相应的污染场地信息管理系统,把有限的环境管理资金运用到最急迫的环境风险治理中,获取良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效益。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M].北京:环境保护部,2014.

[2]余勤飞,文方,侯红,等.发达国家污染场地分类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11):78-83.

[3]PIZZOL L,CRITTO A,AGOSTINI P,et al.Regional risk assessment for contaminated sites Part 2: Ranking of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sites[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11,37(8):1307-1320.

[4]SENESE V,BORIANI E,BADERNA D et al.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contaminated sites: Definition of an Ecotoxi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index for landfill areas (ECRIS)[J].Chemosphere, 2010,8(1):60-66.

[5]SWARTJES F A,VERSLUIJS K W,OTTE P F.A tiered approach for the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or consumption of vegetables from with cadmiumcontaminated land in urban areas[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3(126):223-231.

[6]陈鸿汉,谌宏伟,何江涛,等.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J].地学前缘,2006,13(1):216-222.

[7]李广贺,李发生,张旭,等.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体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8]谢剑,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M].华盛顿:世界银行,2010.

[9]朱煜明,刘庆芬,苏海棠,等.基于结构方程的棕地再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优化[J].工业工程,2011,14(6):65-69.

[10]李安婕,全向春,王龑,等.基于PROMETHEEⅡ法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筛选及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767-3773.

[11]王亚云,赵艳玲,李建华,等.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及其再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10):1-6.

[12]卢新海,李培培,王玥.棕地再开发中利益主体决策行为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3(3):61-72.

[13]王佳,张亚平,戴喆秦,等.污染场地风险等级评估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13(13):55-56.

[14]郭鹏,桂琪琪,朱煜明.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棕地再开发项目风险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1,37(6):55-58.

[15]范小杉,罗宏,路超君,等.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解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8):80-84.

[16]胡庆年.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经济确定法方法探讨[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4):1-4.

[17]郑国权.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经济学确定方法初探[J].环境,2005(Z1):98-99.

[18]KREWSKI D,LEMYRE L,TURNER M C,et al. Public perception of population Health risks in canada: Health hazards and sources of information[J].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6,12(4):626-644.

[19]FISCHHOFF B, LICHTENSTEIN S, SLOVIC P, et al. Acceptable risk [M].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0]毕军,杨洁,李其亮.区域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1]USEPA.Report of the experts scientific workshop on critical research nee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or revised recreational water quality criteria[M].Warrenton:Virginia Airlie Center,2007.

[22]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3]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机房环境管理标准 篇4

一、机房采光

(1)机房采光不能有阴暗角。

(2)有工作台的机房,工作台应该和窗户形成适当的角度,避免室外日光直射到荧

光屏上。

(3)照明强度要以工作人员感到舒适为准。

(4)如果有灯管损坏或有损坏征兆的,要及时联系物业单位更换。

二、机房温度

(1)机房温度控制在18℃~25℃,相对湿度控制在40%~70%,如发现有空调面板报

警指示灯亮起,要及时联系运保部门。

(2)如要空调清洁需要暂时关闭、重启空调时,注意不能使空调定温太低或太高,要慢慢调高温度,不能使温度变化率太快。

三、通风、清洁和整齐

(1)保持机房内的通风设备完好,保证机房内空气新鲜。

(2)保证机房空调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定期请专业人员清洗过滤网,以净化空气。

(3)机房内严禁吸烟、吃东西,严禁带任何饮料入内。

(4)定期清扫机房,确保机房地面保持清洁,无灰尘、污渍或破损,并用干布擦拭

机柜表面。

(5)工作人员作业完毕后,应该保证机柜门关闭,自行清理作业做使用的工具、施

工产生的边角料、垃圾,并清洗污渍。

(6)机房内的墙体、天花板、保持完好,如有损害,应该立刻通知物业部门维修。

(7)机柜内如有网络布线,应该确保布线整齐,没有明显的跳线,保证所有的线都

在线槽内,如发现有违反布线规则的现象,主机平台组将发《限期整改通知单》给相关部门责令其整改。

(8)移动平台用于连接机柜内的各种设备,原则上不再允许其他外接设备(如笔记

本电脑)直接和服务器相连。使用移动平台时不允许将私有设备(如鼠标、键盘等)连接到平台上。对于多次违反上述平台操作规范的人员,主机平台组并有权力禁止违反上述平台操作规范人员的使用权。

铜的生产环境标准 篇5

京都议定书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

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

化学制品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公约

化学制品在工作中的使用安全建议书

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国家环境保护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国家环保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关于开展排放口规范化整治工作的通知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关于《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二批)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第三批)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定点管理办法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锅炉压力容器登记管理办法

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

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

节约用电管理办法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

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法规规章备案条例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修正案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

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

进口废物原料装运前检验机构认可管理办法(试行)

防止船舶垃圾和沿岸固体废物污染长江水域管理规定

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

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工作规则》的通知

关于修订《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

关于增补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的通知

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关于改革废钢铁计划管理体制的通知(摘录)

国家计委关于加强钢铁产品价格管理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冶金部关于促进钢铁工业持续发展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钢铁厂意见的通知 行政法规

国务院批转劳动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冶金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关于防止硅尘危害工作会议的报告

劳动部、化工部、冶金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关于开展矿山企业个体呼吸性粉尘监测的通知

劳动从事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关于转发《冶金工业部蒸汽锅炉、压力容器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冶金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冶金行业质量管理的决定 冶金工业部关于颁发《冶金矿山安全规程》(露天部分)的通知

冶金工业环境管理若干规定

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关标准

CJ 3020-199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GB 10070-1988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 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19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省级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验收规范

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GB T16705-1996环境污染类别代码

GB T16706-1996环境污染类别代码

GB T15440-1995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遗传毒性检测的样品前处理规范 GB9133-1995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GB T14584-93空气中碘-131的取样与测定

GB T14582-93环境空气中氡标准测量方法

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 T15555.3-1995固体废物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3839-93制订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与方法

GB13270-91大气试验粉尘标准样品模拟大气尘

GBT17133 1997水质硫化物的测定直接显色分光光度法

GB6816-86水质词汇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GB11915-89水质词汇 第三部分~第七部分

GB12998-91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997-91水质采样方案设计规定

GBT171130-1997水质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GBT16489-1996水质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关于加强含铬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通知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

HJ14-1996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关于锅炉烟气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问题的复函——污染控制

GBT15432-1995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量 重量法

GBT15436-1995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 Saltzman法

GBT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GBT15435-199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GBT15439-1995环境空气苯并「a」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15516-1995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GBT15438-1995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

GBT15437-1995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15263-94环境空气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15264-94环境空气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5265-94环境空气降尘的测定 重量法

GBT14680-93空气质量二硫化碳的测定 二乙胺分光光度法 GBT14676-93空气质量三甲胺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14675-93空气质量恶臭测定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GB6919-86空气质量词汇

GB13268-91大气试验粉尘标准样品黄土尘

GB6921-86大气飘尘浓度测量方法

GB9078-88工业炉窑烟尘排放标准

GBT13906-92空气质量 氮氧化物的测定

GB/T12452-90企业水平衡与测试通则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 3884.1-2000 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铜量的测定

GB/T 3884.3-2000 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硫量的测定

GB/T 5121.1-2008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铜含量的测定GB/T 5246-2007 电解铜粉

GB/T2059-2000铜和铜合金带材

GB/T1527-97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GB1176-1987铸造铜合金

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914-85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排放标准

GB 12502-90含氰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GB 13015-91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5-2001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9804-1996烟度卡标准

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95-2002汽车加速行驶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8172-1987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

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 20425-2006皂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2348-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19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3015-1991 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6889-2008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3271-200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484-2001

GB 18485-2001

GB 18599-2001

GB 18597-2001

GB 18598-2001

GB 18918-2002

国家水污染排放标准 篇6

5 味精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9431- 17

橡胶制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7632-

6 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9821- 18 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5464-2010 7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466-2005 19 汽车维修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6877-2011 8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1900-2008 20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0426-

环境标准物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环境标准物质,应用,问题,方向

世界上对标准物质的研究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到现在已研制出大量的环境标准物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环境标准物质,到现在已有20多年时间所研制出的环境标准物质在品种和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环境标准物质在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标准物质是环境监测中传递准确度的基准物质,也是控制实验室分析质量的物质基础。随着环境监测工作标准化的发展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需要,环境标准物质的制备和使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规范化。

1 环境标准物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1 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1.1.1 绘制标准曲线

分析人员用自己配制的标准溶液数据绘制标准曲线,可能因为使用试剂的纯度、计量仪器、操作技术等原因,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可比性。采用环境标准物质的数据直接用于绘制标准曲线,与未知样品同时进行分析,以确定未知样品的浓度,可以减少配置标准曲线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这种方法用于环境应急监测时,优点就更为突出,能使应急监测数据更具准确性和及时性。

1.1.2 监测仪器的检定校准及新仪器的验收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多种多样,有大型的精密仪器,有中小型仪器及各种现场采样仪器。在计量监督部门对强制性检定的监测仪器进行检定时会用到环境标准物质把仪器设备溯源到国家基准。实际工作中使用监测仪器时也常需要使用环境标准物质,例如,在测定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时,为控制其测量的准确度,就需要经常采用二氧化硫标准气体对采样仪进行标定。另外,对于新购置或维修后的仪器,也可使用相应的标准物质来检验其灵敏度、准确度及精密度等性能。如果采用自配的标准溶液不但会引入系统误差,监测结果很难具有可比性。

1.1.3 环境样品分析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样品分析时,要用相近浓度的标准物质同时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已知浓度进行对照。如果分析结果在标准物质的标准值加不确定度范围内,说明分析样品所用的仪器、试剂、量器,以及分析人员操作技术不存在问题。尤其在多个实验室共同合作的监测项目中,更需要向各实验室发放标准物质进行分析比对和质量控制,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1.4 分析人员的分析水平考核

在实验室计量认证验收时和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时,以标准物质作为未知样进行考核来评价整个实验室及分析人员的分析水平,可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提供可靠的数据。

1.1.5 实验室间的比对

环境标准物质不仅具有最接近真值的保证值,且具有追溯性,即通过标准物质准确度的传递系统及追溯系统能实现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为了保证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计量认证要求每个实验室定期开展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工作,而利用环境标准物质进行比对能够检查每个实验室的技术水平。

1.2 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研究验证方面的作用

环境标准物质对监测分析方法的验证和比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为研究和改进分析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用标准物质来验证分析方法的准确度,也就是根据所要验证的方法各种特性(包括化学成分、浓度范围、物理性能等)选择满足要求的标准物质,在正常实验条件和正确操作的情况下,和被测样品同时进行测定。把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标准物质的分析结果的均值在标准物质证书上所给定的标准值及不确定度范围内,说明分析方法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存在。特别在建立一种新的监测分析方法时,更需要利用标准物质来评价其灵敏度、检出限、共存离子的干扰,以及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指标。

1.3 仲裁监测数据的作用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遇到企业或业主对监测数据提出异议或者双方对监测数据有争议时,应使用具有权威性的标准物质进行验证分析,以作出正确的仲裁。

2 使用环境标准物质应注意的问题

2.1 环境标准物质的选择

随着环境标准物质研制不断深入,我国的环境标准物质已有几百种之多,而选择环境标准物质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选择适合自己工作需要的标准物质;②要选择与待测样品的基体组成相类似的环境标准物质;③最好选择与监测组分浓度范围相似的标准物质;④不要使用已过有效期的标准物质。

2.2 环境标准物质的使用

只有正确使用环境标准物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标准物质时,要仔细阅读标准物质证书的使用注意事项,并严格按规定的测定条件进行操作,同时保证测定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下,用环境标准物质来进行校验,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可靠。

2.3 环境标准物质的保存

环境标准物质是有严格的保存条件的,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标准物质证书中规定的保存条件(如保存时的温度、湿度、避光等)要求进行环境标准物质保存。对一些标准气体的保存也应严格按证书上的要求执行。

3 环境标准物质的研制方向

环境标准物质用途非常广泛,我国无机污染物成分标准物质的研制已逐步完善,而有机污染物成分的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尚处起步阶段,目前,我国有机物液体标准样品和标准溶液加起来不到200种,有机物标准气体不到10种,但是我国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相当严重,而且种类多、数量大,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机污染物达几百种,而由于有机标准物质少,对许多有机污染物无法建立科学准确的分析方法,使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展开。因此,今后我国环境标准物质的研制方向是在不断完善无机成分标准物质研制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科研的力度,加速我国有机污染物标准溶液和纯品的研制工作。

总之,随着环境标准物质研制工作的不断发展,环境标准物质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作用越来越大,将使环境监测数据更具准确性和权威性,从而达到环境监测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如何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 篇8

关键词: 网络乱象;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网络信息发布标准化;网络伦理道德;网民身份实名制

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技术平台,同时也充当了传统媒体的技术平台,网络环境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 。目前,网络社会乱象问题突出,不仅扰乱了国家稳定发展、败坏国家形象、侵犯公民权利利益,还渗透于社会各行各业。因此,实现社会网络环境标准化迫在眉睫。故本文将对新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进行初步探讨。

一、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的含义

我们知道,网络本身就是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从社会发展来看,传统现实社会中的人全部或大部分将成为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的成员,由此构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彼此互补、完善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1]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能不考虑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问题。为此,我们提出通过信息发布标准化、安全标准化、实名网络身份认证标准化来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这一重要课题。

二、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的动因和必要性

第一,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国际互连网的迅猛发展及其功能的迅速扩张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文明社会—— 网络社会的诞生。[2]随着网络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

第二、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是消除网络乱象现象必然要求。由于相关网络规范管理的缺位,网络环境严重缺乏管控,网络乱象问题突出。网络乱象把部分网民引向误区,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恶性循环,网络乱象导致社会乱象。在现阶段,网络社会存在的乱象现象主要有网络犯罪、网络黑客和病毒、网络污染、网络侵权、网络沉溺、信息霸权、 “枪手”抹黑等。这一切都呼吁我们开展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是建设现实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的矛盾成为现今社会极其重要的矛盾。网络导致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层面上的整体性转型与重构,网络社会形态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对而且具有极为强大活力的现象。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在矛盾运动过程中不断融合,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它可以促进现实和谐社会的发展。[3]因此,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是建设现实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建立网络信息发布标准化制度。在我国,传统媒体信息发布受到法律法规的监控管制,有完善的审核流程,而网络媒体的信息发布严重缺乏政府法律法规的管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网络信息发布制度,对网络媒体也没有相应的审核流程。因此,中央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相应出台网络信息发布标准化管理规定,将网络信息发布标准化纳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规范网络发布权限,加强对网站、企业、网民发布信息的审核管控。网络信息发布标准化管理规定的制定,不仅需要网民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珍惜自己网络上的形象,同时还需要政府的引导、网民之间的监督评价等。

第二、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提高网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为网络社会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形成规范的网络行为标准,加大网络执法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

第三、加快信息技术安全标准化发展。网络社会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而网络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由自身技术的不完善以及“敌人”的技术更先进所引起的,所以,我们要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确保网络的安全。

第四、建立健全网民身份实名制机制。所有网站必须经过相关机构审核,国家统一办理类似于身份证的网络实名认证账户,具体实施办法是先进性智能加密,包含指纹视网膜等信息、国家统一服务器管理信息。全国网站必须强制性连接个人密码库登陆,本项如能实施即可解决民间网络自拥用户量扰乱中央政策的问题。

第五、培养对国际舆论有绝对说服力和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国外信息引领发展,各个专业都有引领型大型网站。

由于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的内涵、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如何去实施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关于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方面的研究,推动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镇、张继兰.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现代情报.2006.(7):60-62.

[2]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城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90.

上一篇: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下一篇:醉花间,醉花间冯延巳,醉花间的意思,醉花间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