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海洋环境罪(通用7篇)
污染海洋环境罪 篇1
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 (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 第46条对原“重大环境污染罪”作出了重大修正。随后, 2013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污染刑事案件解释》) 对污染环境等罪名作出了新的解释, 明确规定法释[2006]4号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法释[2006]4号文件) 同时废止。笔者从污染环境罪的修改入手, 指出该罪名修改前后的重大差异。
《刑法修正案》对338条的修改
1.将污染的对象删除
修改前,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污染对象是土地、水体、大气, 本次修改将其删除, 将该罪的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污染土地、水体、大气三种环境要素, 从而使环境要素的保护范围更为宽泛, 有利于司法实践中更为有力地惩处新型污染环境犯罪的实际需要, 同时还使该罪的条款更为精炼明了。 (陈君《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污染环境罪规定的理解与探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
2.将原犯罪构成要件———“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 修改成“严重污染环境”
2011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要件是, 自然人或单位的排放行为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且与公私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有因果关系。因此, 修正前区分该罪与非罪的标准是有无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
3.将污染环境的“危险废物”修改为“有害物质”
对危险废物, 修改前的《刑法》第338条有明确的规定: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危险废物包括固态和液态废物, 但不包括大气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有害物质侧重于对人身、环境的影响, 这一概念相对于修改前的“危险物质”宽泛一些。
相应的, “两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 将罪名从重视结果修改为更重视污染环境的行为。
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有“四要件”说, 是指《刑法》规定的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受处罚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包括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体四个要件。 (阮齐林《刑法学〈第二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四要件”为现行“通说”。此处, 笔者将338条修改前后犯罪构成要件进行对比, 以此反映立法的方向。
1.犯罪主观方面———过失还是故意?
犯罪主观方面, 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目的、动机等主观要素。其中, 故意或过失一切犯罪是主观方面必要的构成要件。
“通说”认为, 修改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但是犯罪主体对违反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是故意的, 对于由此违法行为所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结果是过失的。也就是说, 行为人对此结果持排斥、反对的态度, 这与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类似。
那么, 修改后的污染环境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还是故意?笔者认为是故意。
第一, 将“严重污染环境”确定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如上所述, 行为人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排放有害物质是故意的, 因此综合当事人的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等因素, 认定其对违法排放将造成污染环境的结果也是明知的。
第二, 《污染刑事案件解释》第一条, 对“严重污染环境”作出了详细的列举。该条第一项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从这项规定可看出,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非法排放的行为就可以构成“严重污染环境”, 而此时当事人对自己的违法排放行为是明知故犯, 也就是故意的。此处的故意可确定为间接故意。
2.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 是指《刑法》规定的, 确立犯罪的必要的客观事实特征, 包括行为、对象、危害结果, 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其中行为是一切犯罪客观方面必要的构成要件, 其他要素只是某些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必要的构成要件。
修改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明确将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危害结果, 确定为“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也就是说, 是否出现这一法定结果, 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而法释[2006]4号文件第一条、第二条也对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予以列举。
那么, 修改后的污染环境罪,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还是法定结果吗?由于修改后该罪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因此危害结果不再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而是未遂与既遂的界限。这可从《污染刑事案件解释》第一条第一至第六项的规定得到证明。这六项列举了污染环境的行为, 而非结果。从这条规定也可看出, 污染环境罪既遂标准是行为犯罪, 不再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结果了, 从而拓宽了该罪惩处的行为范围。该条的修改大大降低了侦查机关、检察院的举证责任。
3.犯罪客体
对于修改前的338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体, 学界有争议, 其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该条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环境保护制度、公私财产与公民健康、生命安全。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另一种观点认为, 该罪侵犯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 (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 或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秩序。 (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年版) 第一种观点占优势地位。
修改后的污染环境罪侵犯客体是否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相同?笔者认为, 修改前后侵犯客体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
此罪侵犯了国家的环境保护制度。这是由于污染环境罪出于《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刑法修正案》删除了公私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这一法定结果, 代之为严重污染环境。从字面上解释法律用语, 可得出:严重污染环境的范围比前者宽泛很多, 涵盖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 但有时也会出现虽然严重污染环境, 但是对财产或人身没有损害的情况, 如《污染刑事案件解释》第一条第六项规定的“造成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所以, 污染环境罪关注的焦点有所提前, 直接着眼于环境本身, 而不是公私财产或人身。 (栗相恩《污染环境罪探析》, 《兰州学刊》, 2012年第4期) 有学者认为, 这意味着我国刑法对污染环境罪的惩治在理念上发生了重大转变, 转变为人类的环境权及生态环境自身, 体现了刑法对环境权益独立价值的明确确认、对环境的人文关怀。 (陈君《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污染环境罪规定的理解与探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
笔者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该观点。但是环境权是否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对此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而其他法律如民法通则对此也未涉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将污染环境罪侵犯的客体确定为环境权存在一定的困难。
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限
投放危险物质罪, 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 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与污染环境罪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1.相同点
第一, 二罪使用的手段基本相同。两者使用的对象均包括有毒物质、放射性废物、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等。
第二, 在侵犯的客体上有一定的重合。前罪侵犯的客体除了国家环境保护制度外, 还有环境权。但是, 对环境权的侵犯, 在客观结果上也是对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的损害, 只是这种损害具有不确定性、隐蔽性、长远性等特点。而投放危险物质罪侵犯的直接客体就是公民人身安全或财产。
第三, 主观上均是故意。行为人虽然对自己行为的危害性质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还是放任或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第四, 行为方式上有一定的重合。前罪的行为方式包括排放、倾倒或处置;后罪的行为方式为投放。
2.不同点
侵犯的客体有一定的不同。前罪侵犯的客体包括国家的环境保护制度, 而后者“通说”认为只是公共安全。
3.两者竞合时的处理
修改前的338条,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为过失, 所以从理论上说, 其不能与投放危险物质罪存在竞合的情形。但是, 修改后的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罪存在较多相同点, 特别是使用的对象及犯罪的主观方面, 因此两者完全有可能存在竞合的情形。如《污染刑事案件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 在水源地排放、倾倒、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 直接后果是造成水源严重污染, 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放任了不特定多少人的人身安全的, 构成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想象竞合罪。对此第八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 排放、倾倒、处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物, 同时构成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犯罪的, 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刑法修正案》对第338条的修改, 使得环境污染罪在侵犯客体、主观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反映了国家政策调整的方向———环境是所有人生存的条件。
污染海洋环境罪 篇2
2013 年6月18日,两高发布司法解释:从严打击环境犯罪。司法解释第三百三十八条明确14种“严重污染环境”的认定标准。违反以下标准之一或者造成1人以上重伤即构成犯罪,最高可获刑3年;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二)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
(三)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四)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五)两年内曾因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实施前列行为的;
(六)致使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
(七)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八)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九)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
(十)致使疏散、转移群众五千人以上的;
(十一)致使三十人以上中毒的;
(十二)致使三人以上轻伤、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十三)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十四)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
污染海洋环境罪 篇3
有关专家指出,该司法解释界定的严重污染环境的14项认定标准,以及有毒物质范围和认定新标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能有效解决以往此类案件办理中取证难、认定难等实际问题。该司法解释体现了从严打击的精神,例如,将之前的结果犯变成行为犯,即:过去认定环境污染犯罪的每一项标准都有个结果,现在只要有相应的行为,就可以定罪了。
纵观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危机也始终如影随形,呈加剧态势。环境保护部6月4日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全国共发生542起突发环境事件,包括5起重大突发环境事件,5起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并引发多起群体性环境事件。因此,严惩环境犯罪,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完备而严厉的法律,有望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排污企业有所忌惮,让监管机构加强监管,不敢漠视对环境的胡作非为。
但是,只在法律条文方面做到“硬气”还不够,还必须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今年以来,在公安部统一部署下,各地公安机关深入排查污染环境犯罪线索。公安部更直接挂牌督办了辽宁辽阳“幸福河”污染案、山东桓台某公司非法处置工业渣土污染案、湖南株洲某化工公司倾倒化工废水案等一批重大案件,并派出多个督导组赴涉案地市现场协调督办。截至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18人,其中已公诉待审判24人,已批准逮捕10人,刑事拘留48人,体现出从严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法律精神和实际行动。
因此,在为环境污染定罪门槛降低叫好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期待,公安司法部门通过强化与环保部门的衔接配合,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重大行动联合查处等协作机制,使法律规章真正发挥出打击和震慑作用,从而推动环境问题的加速解决。
环境污染事故罪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4
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工业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享受各种高科技的同时, 也给地球带来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人们不要以盲目的乐观或者悲观的态度来面对这种情况。
正是因为如此, 针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和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重大污染环境事故, 我国《刑法》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 (修正案八) 》对此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可见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立法目的
我国重大污染事故罪立法目的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二是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三是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三、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内地环境刑事法律不完善
中国香港有一套颇为完整的环境刑事法律惩处环境犯罪, 小至很轻微的环境违法行为, 大到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都是刑事污染罪行, 都规定在环保法例中。虽然说大陆刑法中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也通过修改而比较完整;但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只是对于特别重大的、影响特别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罪加以处罚, 轻微的污染环境事件不在刑法管辖范围。所以说两地环境刑法覆盖了主要的污染类型, 但是香港的环境刑法在预防污染的范围上比中国内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只管制非法进口固体废物要广泛得多。由此可见, 我国内地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还是不够完整的。
(二) 环境刑事执法能力薄弱
虽然中国内地和香港分别建立了一套环境刑事执法的制度。前者以公安机关为中心, 由环保机关提供技术的支援, 缺点在于公安机关非环境执法的专职机关。这样的制度, 环保机关没有独立的行驶执法权和监控权的权力, 需与公安机关调协;导致了环境刑事执法较为缓慢, 且执法能力比较薄弱。后者则以环境保护署为主导, 所有执法机关独立行使执法权及检控权, 优点在于彼此之间无须协调。严格来说, 以环境保护专职机关为主要环境执法机关的香港, 其环境执法能力和决心是优于内地的。
(三) 环境刑事的司法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内地和香港都是由传统的刑事法院审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案件。两地的法院对于环境司法并没有特别的专业知识, 基本上都有能力对于环境刑事案件做出适当的定罪和量刑。香港以刑法治理环境的传统远较内地悠久, 法院处理环境犯罪案件的数目繁多, 积累的经验较中国内地的人民法院丰富, 因此, 香港的环境刑事司法能力比内地的高。而我国内地的环境刑事司法起步比较晚, 在以刑事来治理环境方面还没有太多的经验;由于这方面的执法能力不强, 法院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数目相对于香港来说也比较少。所以说我国内地的环境刑事司法能力还有待加强。
(四) 环境刑事手段的阻吓、教育效果以及环境刑事制度的补救作用不理想
在打击犯罪方面, 究竟是中国内地的严刑峻法方法还是香港全面刑事化的模式比较有效?目前来看, 两者皆不太理想。由于内地修改了刑法中的环境污染事故罪, 加重了其罪的处罚。但是中国内地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比起香港的环境司法制度来, 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受害一方的损失提供补救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四、对于环境污染事故罪完善的建议
(一) 加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完整性
我国刑法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规定了污染环境的载体限制有土地、水体和大气等等。虽然看似比较完整, 但是通过和香港的环境刑事法律制度的比较, 可以发现, 这个规定不能满足打击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行为的需要。因此要放宽对污染环境载体的范围, 比如加上露天池、容器、干涸的水渠等载体。因为向这些载体排污, 也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 威胁我们的生命健康问题。因此, 放宽对污染环境载体的范围, 可以解决我国刑事法律不完整的问题。
(二) 加强对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执法能力和司法能力
1.加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执法能力
由于我国内地的环境刑事执法制度是以公安机关为主要机关, 它并不是环境执法的专职机关。而环境保护机关只是为公安机关提供技术的支援, 它却是专职环境执法工作的, 但没有独立执法权和检控权。这就导致了我国对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件的执法能力不够强。因此我国很有必要优化环境刑事执法制度, 建立一个有单独执法权和检控权的环境执法部门。
2.加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司法能力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件是由我国人民法院审理。而法院对于环境司法没有特别的专业知识, 了解不够深入, 虽然有能力对这类案件做出适当的定罪和量刑, 但是经验还是不够丰富, 量刑还是不够十分恰当。
因此,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刑事案件, 培养专业的环境司法人员, 多与香港的环境保护署以及刑事法院交流学习。提高对于重大环境事故罪的案件分析力度和执行力度, 完善其司法能力。
3.重视发挥环境刑法的教育和补救作用
对于近些年来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突飞猛进, 肆意违规排污, 造成成千上百人的健康受损、巨大公共财产损失、多人死亡等触目惊心的后果, 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危害。这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说明了我国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因此急需发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价值约束作用。
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环境违法现象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这一现况, 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这一刑法规定的典型环境犯罪, 基于理性层面对其若干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分析了该罪的若干问题, 并简要阐述了作者对于该罪立法执行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严格责任,认定,处罚原则一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369.
[2]杨春洗.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71.
[3]周道鸾.刑法的修改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8:691.
[4]付立忠.环境刑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287.
[5]向泽远.危害环境罪的概念及行政从属性[J].法商研究, 1997, (6) :121-132.
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篇5
陆源污染是指陆地上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他危害。人类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与生活方式使海洋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其中,陆源污染成为全球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为蒙特利尔环境部长会议预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80%的海洋污染源于陆源污染。
《防止陆源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中对陆源污染的界定:陆源污染是:1)通过水道;2)源于海岸,包括通过地下水或其他管道的引入;3)源于公约所适用区域内一缔约方管辖内所铺设的人造设施对海洋区域所造成的污染。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水大量排入近海水域,成为陆源污染的主因;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将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地表径流或者河流流入沿海水域;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成为主要的污染物。随着大量的陆源污染物流入海洋,致使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升高,直接导致海产品重金属超标。
2 石油污染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和海上运输量的逐年增长,我国近海石油污染日益严重,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32×108t石油中,约有320×104t进入海洋环境。
石油流入海洋的途径包括:
1)海底油井开采开采过程中溢漏和井喷;
2)油船运输中泄漏或发生事故;
3)炼油厂含油的废水直接流入海洋。
石油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通常1t石油可在海上形成覆盖12km2范围的油膜,油膜会使透入海水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油膜影响海水复氧,石油的分解,会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缺氧,据研究,1kg石油形成的浮在水面的油膜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104L海水中的溶解氧[3],造成海洋中藻类和微生物死亡,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石油流入海洋后,会产生光化学反应,生产綑、酮、酚、酸、硫的氧化物等,危害海洋生物。
3 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是指捕捞超过系统能够承担的数量的鱼,使整个系统退化。捕捞了太多的某种鱼类,让它们的数量不足以繁殖和补充种群数量。
据《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书中指出:近海的过度捕捞正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生态系统中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被过度捕捞后,人们的捕捞目标必然转向其他一些价值较低的物种,而当这些价值较低的物种生物量枯竭后,捕捞目标随之又转向价值更低的种类,这样依次将使生态系统的所有物种都被过度利用,造成渔业资源的系列性枯竭和物种品种的退化。
污染海洋环境罪 篇6
据悉, 该企业私自配备2个湿式木质转鼓、1条喷涂线、8个贴板干燥板、1台削匀机、2台磨革机。虽有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可工作人员核对文件后发现, 该企业所办理的环评、工商营业执照等手续所批复的地址均在可慕皮革集控区内, 而其实际生产地址却在集控区外。其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 通过厂外雨水沟排入外面的排洪沟, 并流向安海湾。
“其行为已涉嫌触犯《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所规定的污染环境罪。”晋江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他们在完善相关证据材料后于7月31日将案件移送晋江市公安局侦办, 晋江市公安局在初步调查后于8月2日对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某刑事拘留, 公司股东及现场负责人许某取保候审。
论海洋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篇7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 近海岸海洋环境质量也日益恶化, 我国政府部门实施了很多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措施, 但是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 超过85%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 整体上海洋环境污染程度较高。海洋污染危害大、影响广泛,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为海洋环境提供保护。
1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1.1 陆源污染
陆源污染是指地上形成的污染物入海以后, 为海洋环境带来污染。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 也会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陆源污染在海洋污染源中的比例为80%。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向近海水域排放了大量工业污水, 是陆源污染的主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被大量使用, 经过河流、地表径流等进入沿海水域。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后, 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等也成为了主要污染物。当大量陆源污染入海以后, 会增加海水中重金属的含量, 并造成海产品重金属严重超标。
1.2 石油污染
近几年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 海上运输量也越来越大, 近海石头污染也更加严重, 对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全球每年生产的石油中, 有很多都进入了海洋,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 开采海底石油时发生的井喷与溢漏问题。 (2) 油船运输期间出现泄漏或发生事故。 (3) 炼油厂直接向海洋排入含油废水, 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对海洋资源带来危害, 影响生态平衡。据统计, 一般情况下1t石油能够在海上产生覆盖12km2范围的油膜, 油膜将减弱透入海水的太阳辐射, 阻碍光合作用。油膜还会对海水复氧带来影响, 石头在分解过程中, 将导致海水里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 这样海水就会缺氧。通常1kg石油产生的油膜, 将会消耗40×40L海水里的全部溶解氧, 海洋里的微生物、藻类等会因缺氧而死亡,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破坏, 不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石油入海以后, 将出现光化学反应, 形成硫、酸、酚、酮的氧化物等, 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1.3 过度捕捞
所谓过度捕捞, 即捕捞的鱼超出了海洋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 致使海洋系统退化。某种鱼类被大量捕捞后, 由于缺乏足够的数量, 所以不能正常繁殖, 种群数量得不到补充。特别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以后, 海鲜成为了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 因此海洋中捕获渔业资源的力度不断加大。从当前渔业捕获的海洋生物来看, 远远在海洋生态系统可以平衡弥补的数量, 这极大破坏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2 海洋环境保护策略
2.1 完善法律制度, 保护海洋环境
由《联合国海洋公约》中相关规定可知, 各国必须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以防止、减少和控制路源污染, 如排水口结构、管道、河口湾及河流为海洋环境带来的污染, 且需要遵守国际上议定的标准和规则, 同时充分考虑到其提出的建议的办法和程序。我国对海洋环境法制建设也非常重视, 如出台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度。在法律层面上将陆源污染放在了重要位置, 作出重点规划, 加大了海洋环境质量监督管理的力度, 对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2.2 综合防治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
我国沿海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为沿岸海域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对此需要尽快采取相应措施, 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1) 合理调整产业与产品的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 (2) 明确排污指标, 将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好,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3) 建设截污与污水处理厂, 大力治理重点污染源。 (4) 加快沿海城市防护林建设, 为海滨湿地提供保护。 (5) 注重工业废弃物的治理, 实现污染物资源的再利用, 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2.3 采用先进技术, 治理海洋石油污染
应采取以下方法处理海洋石油污染: (1) 物理方法, 如聚苯乙烯、泥炭、麦秆等吸油物质, 沉降与磁性分离, 围油栏等。 (2) 化学方法, 如投放集油剂、凝油剂、乳化分散剂等化学处理剂, 或者燃烧处理。 (3) 生物方法。如投放噬油微生物, 实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这里面需要重点研究生物降解方法, 优点是成本低、无毒、速度快。
2.4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禁止过度捕捞
虽然海洋渔业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但是也应科学利用, 若是捕捞过度, 将造成资源匮乏, 以至于无鱼可捕捞。 (1) 应重视渔业法规, 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提升渔民依法兴渔的法律意识。此外还应加大水产品销售市场治理力度, 扩大宣传范围, 让更多群众了解到保护渔业资源的意义, 同时积极参与进来, 抵制违法销售水产品的行为。 (2) 明确休渔期, 确保海洋水产资源能够顺利繁殖和生长。 (3) 对渔网最小网目尺寸、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等作出明确规定, 禁止捕捞幼鱼, 提升渔业资源保护力度。
3 结语
总之, 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 会在一定程度为海洋环境带来污染, 需要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对此应各方应提起重视, 不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 认真做好监测和监视水平, 及时报警, 为海洋环境提供有力保护。
参考文献
[1]曲琳.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污染海洋环境罪】推荐阅读:
海洋环境污染07-06
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06-04
海洋石油污染08-28
环境污染罪12-11
假期社会实践总结--海洋污染12-06
溢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害的数值评估模式07-14
海洋环境数据06-22
海洋环境影响09-10
虚拟海洋环境09-11
海洋环境信息系统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