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山西

2024-10-20

环境污染山西(精选12篇)

环境污染山西 篇1

山西之长在煤,山西之短在水。长期以来,由于煤炭资源的无序开采,粗放型主导产业的畸形发展,致使山西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已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集全省之力,加强水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快地表水污染防治,对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1 水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水污染物减排力度,积极探索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强化水环境监控监管,水污染防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全省地表水重污染断面首次下降到51.5%,汾河上游(东寨桥断面)水质20年来首次达到一类水质标准。国家考核的9个断面全部达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地表水重污染断面比例下降11.6%,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26.8%。

2)饮用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2010年,完成城镇205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全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74.5%,其中,集中式地下饮用水(扣除本底值)达标率为100%。

3)工业水污染防治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各县(市、区)通过实施限期治理、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和循环利用、加强环境监管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等多项措施,进一步加快工业企业水污染物防治进程。目前全省电力、化工、焦化等全行业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从而使全省4.1亿t工业废水得到有效处理。

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取得突破。到2010年底,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2个。其中,晋中、大同、朔州、长治、阳泉5市,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全省设计总处理能力约295.3万t/日,实际总处理能力143.738万t/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比2005年提高21.4个百分点。

5)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山西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清淤、地表水调蓄利用、河道生态修复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汾河、丹河、桃河、沁河这些昔日杂草遍地污水横流的臭河滩,如今已变成了集游览、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公园,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使城市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6)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山西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建成1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创建154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47个省级生态文明村。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分别采取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管网截污等处理方式,农村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看到受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山西水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10年,全省监测的101个地表水断面中,仍有51.5%的监测断面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水质功能达标率不足40%。监测城镇污水处理厂70家,达标率只有46%;监测的6个村庄中,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达标率仅为50%,地表水水源地2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超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饮用水水源地普遍存在环境隐患。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应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但是,经调查发现,各保护区内或多或少地存在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居民建筑,还有省道和铁路通过保护区。环保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仍有工业污染源400多个,垃圾填埋场50多个,对水源地水质造成严重威胁。

2)现有污水处理厂亟须扩容提质。目前,各市均已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但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能力不足、出水水质标准偏低、管网不配套、中水回用率低、雨污不分流、运行不稳定、污泥处置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污水厂减排效益的充分发挥。目前,全省仅有3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实现了中水回用,只占到污水处理厂总数的24.2%,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3)煤炭行业水污染防治工作明显滞后。经煤炭资源整合,目前很多煤矿都处于技改阶段,其中相当一部分煤矿只注重生产设施建设,而置环保责任于不顾,未按照国家“三同时”规定,做到污染防治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此外,矿井水处理工作普遍滞后,很多煤矿的矿井水处理站都存在无自备化验室或检测项目不全、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出水不消毒等问题。对国家2006年颁布实施的《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多数煤矿企业环保人员都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矿井废水排放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难以做到达标排放和回用。

4)环境监管不到位问题仍较突出。针对一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形同虚设,违法超标排污现象时有发生的现实,而一些基层环保部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检查频次低处罚力度小,重审批、轻监管,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还长期存在,致使人们群众长期反映的环境难点和热点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

3 水污染防治与对策

1)加大污染减排力度,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煤炭、冶金、化工、电力等是山西的主导产业,污染减排压力巨大。因此,“十二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污染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硬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举措,考核各级干部的硬指标,痛下决心坚决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及设施,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同时,对重点污染源要加大监测和监察力度,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切实发挥减排效益,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1]。

2)加强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抓好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扩容提质、配套管网建设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切实做到该收集的污水全收集、处理过的污水全达标、能回用的污水全回用。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稳妥推进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

3)强化环境监管,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创新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违法排污等行为,一经发现,要依法严肃处理,视情节轻重,或停产整改,或关闭取缔。对监管不力,放任、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和行政不作为的,也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4)强化水源地保护,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让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是事关全体人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大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饮用水安全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公共财政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投入,定期检查水源地保护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抓好水源地保护区内居民、企业的搬迁工作,取消漂流、垂钓等娱乐活动,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彻底消除影响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环境隐患。

摘要:介绍了“十一五”以来山西水环境现状及目前存在的污染问题,围绕“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现实,针对性地提出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污染,水环境保护,山西

参考文献

[1]张金凯.山西省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规划[J].山西水利科技,2003(3):10-11.

环境污染山西 篇2

1、名词解释

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环境问题: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从狭义理解,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经过人工驯化的特殊系统。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定期、定点分析与测定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方法。

生物评价:用生物学方法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生态农业: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气温垂直递减率:通常用r表示,r=—dt/dz,表示大气实际温度每升高单位高度(每单位高度取值为100m)降低的数值

急性伤害:在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几小时至1~2天内)植物就出现明显伤害症状,一般易于发现。

慢性伤害: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经长时间接触(几十天)后,植物逐渐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表现生长不够茂盛,生育不良,受伤害症状不明显或逐渐显现出来。往往不易被人们注意。

水体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河流、湖、地下水),使水体的物化性质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所需的氧气量

BOD5:表示20˚C的条件下培养5天时的水中有机物轻微分解时所需的O2量mg/L

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类将污水引入田间,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净化能力使污水得到净化的污水处理方法,土壤对污水的净化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过滤、吸附等物理过程和离子交换吸附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沉淀的化学反应,靠微生物代谢作用降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反应等。

土壤污染: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污染物、废弃物直接或通过大气、水体间接进入土壤环境;使土壤中添加了某些本来不存在的有害物质或使土壤中某些固有成分大量增加。如果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或者有毒物质被作物吸收,在农产品中残留,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和动物健康,这种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讲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农药:是农用药剂的简称,是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作物及农林产品的害虫、螨类、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包括提高这些药剂效力的辅助剂、增效剂等,以及用来控制和调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农药残留:指田间使用农药后,在动植物体、土壤和环境中农药原药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数量。

固体废物: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堆肥化: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是来源于生物的城市垃圾进行生物稳定作用的过程。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指通过采用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减少固体废物的发生量。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2、什么是农业环境?其特点是什么?

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1范围广阔,差异明显○2不稳定性○3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特点○

3、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1水土流失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问题生态破环和环境污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土地沙漠化○3农业资源衰减:耕地面积减少、近海渔业资源衰减、草原退化、土壤肥严重○

4湖泊面积减少,调蓄能力锐减○5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6受工业“三废”的污染:城力下降○

市工业废水污染水体,渔业生产受到危害、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农业用水渠道,灌溉后对农作物和土壤产生污染和危害、工业废气的排放引起大气污染,对农业生物造成污染和危害7受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4、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酸雨、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

1CO2浓度增加,将增加农作物的生产能力。○2气候带和农业带有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3中纬度地区的生产量因夏季干旱将减少10%~30%○4对热带地区农业的向两极移动的倾向○

影响。

臭氧层破坏的影响: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将有所增加对生物造成影响。

1酸性的降雨和雾对植物的可见伤害发生在叶片和花瓣上○2酸性对农作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生态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环境学中的应用

2..生态平衡的标志主要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标志1通过生态系统边界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要相对平衡2从整体上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3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相对稳定。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火山喷发等和人为因素:物种改变,环境因素,信息系统的破坏。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特点:社会性(获得更多的农产品)、波动性、可调控性、开放性、高产性

3.什么叫生态农业,其特点和理论基础是什么?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特点:多样性、综合性、生产高效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理论基础:①生物和环境的协调进化原理②生物之间链锁式的互相制约原理③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的再生原理④结构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

4..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如何保护?

关系:1古代农业来源于生物多样性2现代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过度开发土地减少野

生生境、农田系统生命支持功能退化3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1)作物品种及其亲缘种的收集与保存(2)家养动物品种的收集与保存保护区外围地带的保护

5.生物检测与生物评价的特点.第三章大气污染与农业

2.大气污染有哪些影响因素?

1风和湍流○2温度层结与大气稳定度○3降水○4雾 1)气象因素:○

1山区地形○2海陆○3城市热岛效应 2)地理因素:○

3)植物进化论

4)污染物的综合效应

5)工业布局的影响

3.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一般规律?1大气污染物侵入植物体的途径2植物受害基本类型3大气污染对植物产生危害的影响因素①污染物的浓度和接触时间②植物③污染物的作用时段④气象条件⑤田间管理

3..比较SO2和氟化物对植物产生危害的不同之处?SO2对植物危害的机制:SO2对植物的危害,一般是先从气孔附近的细胞开始,逐渐扩展到海绵组织,再发展到栅栏组织,表现为细胞内叶绿体的破坏,组织失水并坏死。在外表体现出许多褐色斑点,并在叶脉间逐渐发展,由小至大。双子叶植物受SO2危害后,植物叶片上叶脉间出现伤斑,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并逐渐呈棕褐色坏死。单子叶植物叶片上有点状或条状伤斑。组织脱水坏死且功能叶易受伤害。针叶树叶部的急性伤害在当年生针叶上表现为浅橘红色叶尖坏死,在受伤的叶尖和正常的绿色部分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氟对植物的影响机制首先表现为在细胞液中形成氟离子,产生为1抑制光合作用2对植物开花和结果的抑制3导致生理活性钙、镁营养元素的不足。

4.简述大气氟化物对植物产生危害的机理?

危害机制:大部分氟化物通过叶片进入体内,首先氟化物水解形成氟离子,穿过细胞间隙进入导管,随蒸腾流流向叶缘和叶尖,流动过程中与Ca2+、Mg2+等离子相遇,形成难溶性物质(CaF2、MgF2)逐渐淀积在叶缘和叶尖位置。①抑制光合作用②抑制植物开花结果③导致钙镁营养元素的不足。.5.怎样正确开展大气污染对农业生物危害的调查与鉴别?

1有明显的方1>现场调查研究 a 植物发生可见伤害的区域在地理上存在着某些分布特征:○

2植物伤害程度与污染源的距离有关○3离污染源的远近b观察植物受害的基本状况c向性○

观察植物伤害表现的典型症状

2>污染源调查

1气象资料的收集○2农业生产情况 3>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1植物叶片采样分析○2大气采样测定 4>采样分析:○

5>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危害症状图谱(生物监测)

6..复合污染物的作用类型有哪些?

1加和作用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

2协同作用(增效作用)○: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3拮抗作用(减效作用)○: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7.石灰水喷洒作物植株降低氟危害的机理是什么?

植物叶片吸收了钙,可补充因氟在叶片中的积累形成难溶性的氟化钙而导致有效态离子不足所产生的危害。同时植物体内钙离子的增加又可以更有效地使氟离子转化为氟化钙降低氟的毒性,使得植物对氟的抗性明显增强。

8.如何有效的防治大气污染?

第四章水污染与农业

2、水体主要污染物主要分为几类?主要分为1好氧污染物2重金属3非金属毒物4酸、碱、盐类5石油类6热污染7病原生物

3、水体自净作用的机理有几种?各是什么?机理有物理净化指由于稀释、扩散、吸附、沉淀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作用。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不溶解的物质沉淀下来或分解消失。生物净化,水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以及水草、鱼类等生物。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分解消除,这就是生物净化。

4、什么叫水体富营养化?其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1引起水生生物种类的改变2水质碱化3水体产生有毒物质4感官恶化,不利观光

5、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污染的区别?1适度的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良好的,有助于提高渔业生产产量2水体污染则不同,通常一开始就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降和破坏有关3富营养化只有超过一定的适度范围后,才会构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富营养化的后果,引起水体污染。

6、污水为何可以农用,农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污水农用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营养物质2污水可作为农业用水的可靠水源3农业土壤具有极大的自净能力4污水农业利用是一条处置城市、工业午睡的经济而有效的途径。应注意以下问题1控制污水源2进行污水农用的合理布局3加强监测管理4污水灌溉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7、如何进行水污染对农业产生危害的调查鉴定?常见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受害作物的分布情况2观察作物受害状况3水污染原调查4采样分析:废水采样分析,土壤、作物采样分析。

8、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包括哪些类型?与污灌的主要区别?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快速渗滤流出系统(RI)2慢速渗滤(SR)3地表漫流(OF)4湿地系统(CW)

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对农作物的危害

2.土壤污染的危害及特点? 特点:蓄积性、不可恢复性、隐蔽性

3.土壤镉污染对稻米镉残留量的影响特征?

4.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5.哪些重金属元素在氧化条件下,对作物的危害性较大,哪些又较轻,为什么?

6.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1排土、客土农业工程措施2施用化学改良剂3农用水分管理4生物改良措施5执行国家有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6农业措施

7.土壤Cd、Cr、Pb、As、Hg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8.简述土壤环境行为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影响?

第六章农用化学物质

2.化肥在农业上的大量使用,将会对环境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3.蔬菜硝酸盐积累的特点有哪些?如何降低蔬菜硝酸盐的积累?1种类不同的差异2蔬菜不同器官部位的差异3同类蔬菜不同品种间也有很大的差异4不同生长期的差异5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措施1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和复合肥,注意NPK的平衡使用。2控制施肥时间,在蔬菜收获期前2-3周内停止施肥。3蔬菜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钼、锰等微量元素是植物体内硝酸盐还原酶的组成成分和活化剂,植物以硝态氮为氮

源时,需要钼等微量元素的参与才能使硝态氮还原为铵态氮。4施用氮抑制剂,目的是利用氮抑制剂减缓施入土壤中氮肥的硝化速率,减少蔬菜对硝酸盐的吸收。5减少蔬菜贮存时间提倡吃新鲜蔬菜。

4.论述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 农药对水体的影响,施入农田的农药由于地表水的流动、降雨或灌溉流入沟渠和江河从而污染了水域,危害水生生物,在农田地区这种污染最直接和明显。对地下水质的污染也不容忽视2对大气的影响,来源于林业或卫生、农业上喷洒农药时产生的农药漂浮物,尤其是用气雾弹、烟剂或飞机施药时可造成大量的农药漂浮3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田间施药时大部分农药落入土中,同时附着在作物上的那部分农药,有些也因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使用浸种、拌种、毒谷等施药方式,更是将农药直接撒至土壤中,造成的污染程度更大。农药进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和土壤动物及微生物很快地吸收,一部分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等作用逐渐从土壤环境消失、转化和钝化;还有一部分则以保留其生物学活性的形式残留在土壤中。通常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作为农药残留性的指标之一。

5.论述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1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在农药传播的过程中,生物富集使农药在动植物体内的积累大大增加,生物富集和食物链是农药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生物富集使污染中毒现象变得严重,由于生物富集使食物链中处于高级位置的生物,因农药残留量的大量积累直接引起死亡和繁殖率降低,以至种群减少;低级生物因残留量降低或对化学农药具有抗性得以生存并且由于打破了自然界的相互制约作用,就可能得到大发展,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2对昆虫的影响,引起防治对象的再次猖獗和导致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另一个严重影响是使防治对象产生抗药性。在大田施用农药时,必须注意对蜜蜂的安全性。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全世界农药施用而使鱼类大量死亡的事故,几乎都是由于用量过大的使用鱼毒性强的农药,水生生物对农药也有回避问题,即当水体中农药浓度高至一定范围时,水生生物即要离开游向无农药污染的或低浓度的水域中去。因而引起鱼群回流途经的改变而影响捕捞。甲壳类对农药比鱼类敏感,同时缺少回避力,所以最先受殃而灭绝。4在作物上的残留,在农作物、果树、牧草、蔬菜上使用农药,在植物体内外或所收获的农副产品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量的残留农药,经一定的时间后或经人为的清洗,残留农药有些会分解或逐渐消失,但不会完全消除。若长期食用超过允许残留量的食物会影响人体健康,乃至中毒。

6.农药的残留和残毒有什么区别?农药残留指田间使用农药后,在动植物体、土壤和环境中农药原药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数量。农药的残留和残毒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农药残留是施用农药以后必然存在的现象,尽管残留的时间有长有短,数量有大有小,但残留是不可避免的。农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超过限量,人、畜食用后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引起慢性中毒就叫做农药的残毒或残留毒性。简单地说,农药残毒就是指农药残留对人、畜的毒性。有农药残留不等于有残毒。

7.农业生产中,如何防治化肥和农药污染?防治化肥的污染措施1适时、适量施用化肥2做好NPK平衡施肥3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走生态农业道路4广泛、深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5改进、革新施肥机具,推广深施、条施、穴施方法,并建立良好耕作制度6开发化肥新品种,改进化肥的制造方法7加强管理,防止水土流失。防治农药的污染1现有农药的安全使用2加强农药管理3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4研究推广生物防治

8.简述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降解和残留?

第七章 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污染防治

2.固体废物的特点及对农业环境的危害?特点1污染的特殊性2资源性3危害性大。对农业的危害表现在1对土壤的污染①侵占土地②污染土壤2对水体的污染3淤塞河床4对空气的污染,产生火灾5影响视觉卫生

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1无害化2减量化3资源化

4.沼气发酵的影响因素,发酵产物的农业利用。影响因素1厌氧条件2温度3酸碱度条件4搅拌5物料物质6有机质负荷7厌氧活性污泥的浓度8有毒物质含量。产物的农业利用1培肥土壤,用作优质土壤2用作饲料作为优质饲料添加剂3用作食用菌培养基4沼液防治病虫害5沼气保鲜,用于储存农产品,保鲜时间长,成本低,效果好。

5.了解粉煤灰的农业利用及存在的问题?以下几方面:1改良土壤结构2提高地温,增强抗旱抗冻能力,促进作物早发早熟3做肥料4做农药和蚕药的载体5贮灰场种植作物6作填充料。存在的问题:1高的PH值2高的可溶性盐含量3过量的水溶性硼和其他过量元素

山西省煤炭行业环境会计应用研究 篇3

摘 要:运用环境会计理论,对煤炭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能耗进行科学核算和管理,对于节能减排,行业绿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山西地区煤炭行业为对象,对整个行业环境会计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行业环境会计应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健全核算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和提升从业人员素养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优化山西地区煤炭行业环境会计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山西地区;煤炭行业;环境会计;完善对策

山西是我国的产煤大省,在省内煤炭行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能耗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必将引起关注。为了使煤炭企业运营中的能耗产量得到有效监控,运用环境会计理论,对其进行精确计算,对于降低煤炭企业生产中的能源浪费,控制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煤炭业绿色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一、山西煤炭行业环境会计发展现状

(一)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普及情况

近年来,山西省由于煤炭生产和消费引起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问题十分严重,根据山西省煤炭厅公布的数据,2010年,山西境内煤炭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316万吨,烟尘达到702.6万吨,由此带来的水资源破坏总量为39.8亿吨,预计到2020年,上述三组数据将呈现进一步的增长。在此背景下,山西境内的煤炭企业也逐渐关注起环境会计理论,并将其应用到企业节能减排的过程中。

据华泰证券、巨潮资讯等信息平台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山西省境内的煤炭上市企业中,除了美景能源、永泰能源和山煤国际三家企业,由于企业改组、名称变更等原因,没有应用环境会计理论核算、计量运营成本、支出等信息,其余的8家省内煤炭上市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的比例高达80%。上述数据表明,环境会计核算、计量方法,在山西省内煤炭行业企业中的应用普及率较高,有着一定的企业应用基础。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公布情况

一方面,关于行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情况。根据证券之星公布的数据,2014年,山西省境内11家煤炭上市企业均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了有关环境会计的信息。其中,100%的上市企业通过在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部分披露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20%的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也提及了环境会计信息。但是,没有任何一家上市企业通过审计报告的形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另一方面,关于行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情况。2014年,山西省境内11家煤炭上市企业均披露了关于专项储备、城市建设税和资源税等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这主要源于国家出台了严格的环保标准规定。而关于排污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绿化费、水资源补偿费等环境会计信息内容的披露比例则十分低。因此,从整体情况来看,山西省境内煤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山西煤炭行业环境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核算标准体系问题。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度中,并没有对煤炭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使得企业在环境会计定量核算过程中,呈现“有漏洞可钻”的态势。如前文所述,山西省内的煤炭企业也仅仅将国家强制规定的环境成本列入核算对象,而对于排污费、水资源净化费用等,则采取避重就轻的原则,少核算甚至不核算,如此一来,导致企业统计的环境会计核算量与实际量存在出入,降低了环境会计核算指标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核算审计体系问题。如前文所述,2014年度,山西省内的上市煤炭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进行环境会计审计,这使得企业关于环境会计的核算结果处于监控的真空状态,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煤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不统一。如前文所示,山西煤炭行业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并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这导致企业公布的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目前,山西煤炭行业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存在项目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例如,对企业环境资产、环境权益、环境收益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十分少,也并没有对企业生产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环境会计信息给予反映,这对于企业财务资产的健康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

(三)企业会计人员素养不高

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了会计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体系的新型学科,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山西省内煤炭行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素养还未能达到上述要求,例如,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专业实务技能十分娴熟,但缺乏环境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素养,这使得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审计工作质量并不高。

三、完善山西煤炭行业环境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环境会计核算體系

一方面,应不断健全环境会计的法规制度。山西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一套关于环境会计的地方法规,明确煤炭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的具体标准,包括:核算的内容、核算的指标、核算的流程等,杜绝企业自我核算过程中的避重就轻。在健全完善的核算体系指导下,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问题也能够得到根治。

另一方面,增加对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审计环节。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两级审核”的方式,对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报告进行审核,一级审核为:要求企业在提交环境会计报告时,提供自查审核报告;二级审核为:地方政府会计监管部门对企业提交的环境会计报告进行二次审核。如此一来,既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又能提高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自查水平。

(二)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一方面,统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编订煤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参考模式,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相关的模式编订环境会计信息报表,上交至有关监管部门,如此一来,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监督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使企业之间提交的环境会计信息具备可比性。

另一方面,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目前,山西省内煤炭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主要为政府强制的管理费用和应缴税费,而对于其他非强制性环境会计费用,如资源资产适用、开采、损耗等费用并没有明确提交,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性文件,构建完善性的煤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标准,强化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

(三)提升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养

煤炭企业自身也应加强对内部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例如,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班、外出培训、与高校联合培训等方法,培养既具备环境专业知识,又具备会计专业素养的“两栖类”会计人才,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环境会计信息核算、披露和审计能力,为煤炭企业环境会计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煤炭企业若想获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珍惜利用,而运用环境会计理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项目进行精确核算,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山西省内的煤炭企业应继续推广环境会计的应用,并确保应用的质量,从而为企业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巍.我国环境会计要素确认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孟津井田山西组沉积环境分析 篇4

1 区域沉积环境

自晚石炭世晚期始, 海水逐渐从本区向ES方向撤退, 在海退过程中, 晚石炭世的陆表海碳酸盐台地和碎屑堡岛环境注浆被半咸水海湾环境所替代, 而后又被以泻湖、碎屑潮坪相为主的堡岛体系沉积所充填, 从而形成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来自N NW方向的河流携带大量泥砂, 在河南北部的安阳一鹤壁.焦作一荣阳一新郑和济源下冶一洛阳一登封暴雨山井田一偃师一带形成三个河流三角洲体系沉积。山西组的成煤环境以山西组大占砂岩为界, 划分为下部二1煤段和山西组上段。大占砂岩段及以上的山西组岩层为充填淡化海湾的一套浅水河流三角洲体系的沉积, 该三角洲以河流作用为主, 并受到潮汐作用影响。

2 山西组沉积环境特征分析

2.1 岩性特征

在孟津井田地区, 山西组的地层岩性包括:中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 煤岩和细砂岩。全组厚52.84-106.60m, 平均厚86.75m。

依据山西组地层岩性含量等值线图 (图1) , 从上面的孟津井田山西组含砂率图能够看到含砂率的范围在5%~70%之间大部分井的含砂率在30%~60%之间。由于钻井资料的限制, 在研究区的西北角受井孔约束较小, 但是从等值线数值整体的分布特征来开, 砂体的分布是呈NW相, 与物源方向一致, 同时还能观察到在研究区, 高含砂率地区相对连续, 而含砂率值低值区域则分布其中。根据物源特征绘制出孟津井田山西组沉积相图 (图2) 。

孟津井田山西组沉积时期, 主要沉积三角洲平原沉积物以分流河道为主体, 平缓的古地貌导致河流的摆动, 包括的微相有: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或者泛滥平原型小湖泊, 所沉积的岩层岩性以泥岩, 砂质泥岩为主。在低砂岩含量地区的山西组地层岩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砂质泥岩为主, 另一类以泥岩为主。这种岩性的差异是由受分流河道影响强度导致的。

2.2 层理特征

分流河道是三角洲平原相的主体部分, 在孟津井田地区分流河道多为中粒砂岩, 灰、灰白色, 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 暗色矿物次之, 泥质胶结, 层面实含白云母片, 含泥质包体及条带, 局部方解石充填, 含黄铁矿结核, 具斜层理或波状层理。

2.3 物性特征

分流间湾是三角洲平原亚相上位于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 分流间湾微相分散在分流河道之间, 沉积物以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 测井曲线特征表现为齿状或者平直基线型。

3 山西组聚煤规律

孟津井田全区稳定发育的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二1煤层。山西组的沉积过程是相当缓慢而又复杂的, 由于其特殊的古地理、地貌环境、气候、植物多种因素影响, 山西组二1煤层的沉积环境是不均衡的, 聚煤的古地理环境控制了煤层的发育规律。

分析二1煤层的聚煤环境, 对照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位置, 可以用浅水三角洲表示其聚煤模式。基于泥炭堆积速率 (RP) 和可容空间增加速率 (RA) 之间的平衡状态来分析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位置。位于最大海泛面附近的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环境, 达到较高的泥炭堆积速率与较高的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相平衡时, 促成了二1煤层的形成, 与煤层厚度在层序地层格架中RA/RP<1的情况相对应。

4 结论

通过对孟津井田二叠系山西组含煤地层岩性特征、层理特征、物性特征综合分析, 绘制了山西组沉积相图, 提出孟津井田山西组沉积环境特征及主要成煤模式。初步认为成煤模式存在多样性特点,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反映明显。浅水三角洲相成煤起主导作用, 陆表海滨岸和河流相成煤持续时间较短, 范围相对局限, 多形成薄煤层且厚度不稳定。

摘要:本文利用井田精查钻孔资料和部分岩石样、煤样, 通过对井田范围内沉积相、沉积断面图、沉积砂分散体系等特征综合分析, 绘制了山西组沉积相图, 提出孟津井田山西组沉积环境特征及主要成煤模式。

关键词: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成煤模式

参考文献

[1]高青海.煤层成因和煤相研究历史回顾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煤田地质, 2006, 18 (2) :18-29.

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篇5

编制大纲(试行)

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和《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号)精神,促进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保障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有序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指导和规范煤炭企业方案编制工作,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适用于山西省境内从事煤炭开采及其它矿业开采的企业。

一、总则

1、编制依据

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国家部、委的行政法规、条令、条例、规章。

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

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及相关煤炭、国土、林业、水利等行业规划。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相关技术政策、技术标准。

其它有关文件(包括企业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环保专项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等)

2、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注重现场调查,查阅技术资料,核实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归纳分析;科学设定指标体系,按阶段明确主要恢复治理任务,按时期排定重点工程;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良好的矿区环境。

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不欠新帐,渐还旧帐”的原则

煤炭企业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要定期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并组织进行实施,要定期进行评估,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要以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形式,建立企业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煤炭生产中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逐步解决历史存留的生态环境问题,把煤炭企业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根据煤矿企业生产情况,对新建矿井,应突出预防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内容;对生产历史长的矿井及改扩建、资源整合矿井,突出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清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逐步对煤矿影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3)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针对目前已存在和今后可预测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既要立足当前技术和资金投入、恢复治理工程实施、建设 施工的装备和水平的实际,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国家政策调整,相关标准提高,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因素,使方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坚持“规划协调”的原则

方案制定中标准的设定,方案中生态保护、恢复治理等重点工程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及其它规划相衔接,并统筹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划的协调性。

3、方案编制时限

方案以编制前一年为基准年。目前,以2008年为基准年,近期2009~2010年,中远期2011~2015年。原则上五年为一个编制和实施期,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期限相一致。

方案应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适时进行修订。

4、确定方案涵盖范围

方案应涵盖煤矿开采区及其矿业活动影响区。对被整合矿井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应一并纳入方案处置。

5、初步现状调查、收集资料

确认企业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已完成,属于正常生产的合法企业。结合企业发展规划或计划,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趋势,与周边小煤矿的关系及煤炭资源整合情况;收集矿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资料,调研企业生产工艺、开拓方式,分析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破坏状况,主要包括地表沉陷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生产功能下降情况;矸石占地、自燃及其环境污染情况;煤炭开采地下水污染、破坏及水土流失现状,采煤引起的人畜饮水困难;采煤对森林 资源、湿地及物种资源的破坏情况;煤炭运输、工业场地“三废”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因采煤引起的其它环境等问题。

在初步调查、收集资料基础上,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科学综合分析本企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依据国家的政策和相关技术标准,设定总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并设定所应达到分项的技术指标要求。

6、确定技术路线,编制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确定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案。

对于新建项目,侧重对资料的研判,针对已批复的工程可行性研究环保篇、环保设计专篇、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批复的要求、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要求等提出的生态环保措施,结合矿区实际及资金保障情况,区分项目的轻、重、缓、急,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的优先顺序,进行资金安排;

对于生产矿井,应加大现场踏勘、勘测工作,建议用万分之一地形图进行现场实际调绘,摸清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之后,结合矿区实际及经费情况,区分项目的轻、重、缓、急,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的优先顺序,进行资金安排。

二、方案基本内容

方案成果包括文本和相关附图。

文本要求重点突出、文字简练、层次清楚,具有可操作性。基本内容包括:

(1)总论

说明任务的由来、编制依据、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方案涵盖范围、执行时限、技术路线等。(2)区域概况 主要内容包括: ① 区域自然条件

企业位置、井田范围及交通状况;矿区气象、气候;地表水、地下水等。

②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及地层、地质构造等。基本图件:地理位置及区位图、地层综合柱状图(3)企业生产及工程概况 基本内容:

① 矿山开采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生产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趋势,资源状况、生产能力,与周边小煤矿的关系及煤炭资源整合等基本情况;

② 项目基本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及环保工程等;

③ 生产现状,包括总图布置、开采工艺、开拓布置等; 基本图件:总平面布置图、开拓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4)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及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定量分析煤炭开采生态破坏类型、程度、范围等。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明确本企业导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煤炭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矿井排水)及其环境污染状况;掌握目前采煤生态环境破坏的控制、恢复治理重建情况,了解其综合利用及恢复重建水平。

基本内容: ① 生态破坏 针对煤炭企业生产特点,分区说明生态破坏情况(新建企业,根据环评预测结果说明方案实施期内生态破坏情况)。

a、采空区分布情况,包括位置、范围、采空时间、采空煤层,采空区内地下水存积情况;结合采空区情况,查明地表沉陷分布位置、沉陷形式、破坏地表植被及其他地被物情况;

b、矸石场生态破坏和影响; c、工业广场生态破坏和影响; d、运煤、运矸道路生态破坏和影响;

e、结合区域生态状况,说明企业生产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以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问题。

② 环境污染

a、调查企业目前环保装备水平、运行状况、是否满足现行环保要求等;

b、根据调查结果,说明企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需要优先解决的污染问题。

③ 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结合煤矿开拓布局、采掘规划或计划,采用科学方法,对采煤在规划期内不同年份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预测分析。

基本图件:

生态环境现状图,图中应注明项目位置、井田境界、主要道路、主要水系、河流与湖泊、土地利用、植被、水土流失情况等信息。

生态破坏现状图,包括地表沉陷、矸石场占地等信息。规划期地表沉陷预测图(5)综合整治目标、指标

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政策,确定企业综合整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及其指标体系,可参照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结合企业实际合理增、减有关指标。

基本指标:“三废”达标排放率、破坏土地复垦率、工业广场绿化率、专用道路硬化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煤矸石安全处置率、矿井水重复利用率。(6)主要任务

根据现状调查及有关预测结果,结合综合整治目标、指标,明确各时期主要任务。

(7)治理工程及投资估算 基本内容:

按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情况,分轻重缓急设置工程内容。明确工程范围、建设内容、施工方法、施工工程量、施工质量要求、施工工期与进度以及投资概算。说明建设目的及预期达到的效果。附恢复治理工程总表。

基本图件: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总体布局图。图中应包括方案中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信息;综合整治方案中各项工程的配套专业图件。

(8)方案实施效益分析与评价

明确经费来源及数量。对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9)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提出实施方案的组织管理、工期及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安全、生态安全以及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措施。(10)方案附图要求 A:各分项要求的附图

B:生态环境恢复综合整治效果图

分项要求的附图图件比例尺一般应为1/10000—1/50000

山西省环保厅

环境污染山西 篇6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对策 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79-02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 咨询和高新产品研制、生产、销售,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源 头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截至2005年底,山西省2005年末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63家 ,其中区内374家,区外189家,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该类企业的数量相比(北京14628家 ,上海16960家),不足这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的几十分之一。而且规模普遍不大,有的企业 只有5~6个人;注册资本金大多数都是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甚至只有10万元,很少有过千 万元的。年销售收入大多为几十万至几千万,上亿的凤毛麟角。制约山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 展的因素有很多,融资难是主要因素之一。

一、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融资困难带来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山西百家样本企业融资状况的调查发现:由于企业普遍缺乏资本金,在企业注 册之初就形成了资金瓶颈;企业正常运转后,又大都缺少流动资金的补充,特别是企业在扩 大规模、开拓市场方面,受到了融资难的阻碍。在被调查的100家民营科技企业中,45%的 企业认为在资金上存在困难;在资金有困难的企业中,有60% 的企业感到缺乏银行贷款的支 持,所占比例最多;20%的企业感到缺少风险投资的介入;30%的企业认为缺乏政府资金的支 持。37%以上的企业资金完全依靠自我积累或私人借贷,只有不到 28%的企业从银行获得过 贷款。由于资金瓶颈的束缚,使山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如下问题:

1.企业后续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强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除了承担一 般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外,还要承担巨大的技术研发失败的风险。经调查发现, 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私营企业,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创业之初的 资本金来自股东的私人资金或以个人名义的贷款,几乎没有外部资金介入,即使研发成功, 顺利实现商品化,但企业的规模、资本总额、信誉度等自然无法与大企业相提并论,引入外 部资金依然困难重重。民营科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后续的科技创新投入明显减少,80%的 资金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开发。绝大部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以自我积累的滚动方 式发展,内源资金是其发展的主要资金支柱。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银 行、发行债券等外部方式进行融资。资金的缺乏直接导致了目前山西省80%的科技型中小企 业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机构,已经建立的也有一半不能正常运行。企业自主创新能 力弱、规模小,还未形成体系。企业尚没有建立有效的高科技引进机制,引进渠道不多,使 得山西省借助外部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力不从心。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科技成果流失严重。由于缺乏资金,作为山西省当 前主要科研力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还没能真正面向市场,相应的应用研究和产品产业 化研究力量不足,技术市场发展缓慢,产业化进展迟缓,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机制还很不完 善,技术转化率只有35%,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山西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并获得经济效益的 不足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 而发达国家已高达60%到80%。成果转化周期过长,导致部 分名牌产品被淘汰出局。如煤化所得成果转化率高达50%以上,但是其中80%的适宜于我省煤 炭深加工和化工产品更新的技术转到了省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明显提高。

3.科技投入不足,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短缺。2004年山西省科技投入指数为29.34,在 全国排名第17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科技投入并未随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 长而同步增加。2004年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21%,不到全国平均 水平的1/3(全国平均水平为3.8%),难以保证科技创新的需求。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投 资的主体,2005年全省企业科技投入平均只占销售收入的0.23%。由于这些科技企业的投入 能力不强,只有资金相对充裕时,才能顾及科技研发。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 的技术工人的流动性较强,大多数企业没有独立的技术部门,感到在技术投入方面存在困难 ,多数企业选择了维持现状,导致许多科研人员流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从而造成企业技术人 才队伍的不稳定性,限制企业的做大做强。

二、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1.企业自身的原因。 经营风险较大,社会信用偏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客观上增大了银 行信贷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报告曾指出:产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之一是 企业自身素质偏低,社会信用环境不佳。此外,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时虽然进行企业 改制,但没有达到股份制企业的要求。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要比大企业高 得多,进一步加大了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难度

2.外部障碍。 (1)融资社会化支撑体系不完善。首先,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为企业贷款服务的社会化 资信评级机构和专业队伍,信用担保机构本身的运作机制不完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 再担保机构还没有成立,无法实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控制和分散。其次 ,融资中介机构不健全。目前,一些中介机构日常周转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政府财政拨款, 并没有与企业建立和谐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服务内容上,其职能只是传达政府新出台 的文件法规、组织各个会员企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前言动态等。还没有 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没有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目前我省的融资租赁几乎为零。 (2)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信息不对称和银行的自利原则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从 银行体系获取生产所需的资金支持。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 问 题是:担保不足;审批手续繁杂,资金到位速度慢;贷款数额较小、周期较长;存在严重的 人为干扰因素等。 (3)融资市场化水平低。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的股权交易成为科技型中小 企业成长过程中必然的选择,以满足企业扩张需要。但是这需要健全的资本市场。目前,虽 然我国中小企业板已经开启,但其上市门槛仍然很高,以主板市场副产品的面目出现,容量 有限。至于发行债券,目前我国严格控制债券的发行规模,特别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不利的 额度要求,并且对债券利息征收所得税,我省科技企业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 此外,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出口方式(上市、回购、并购和清算)在法律保障和操作可行性 方面存在问题,是风险投资很难适时退出或套现,导致高风险、高投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 资领域的风险资金较少。

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渠道融资的对策

1.增强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资金利用 率,进行合理的企业融资策划。科 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要使财务信息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者直 观的了解企业的情况并做出决策,而且对于增强企业的信用程度也有重要的作用。透明真实 的财务信息是银行考察企业资信状况的重要凭证。在此基础上,培养职业经理人,根据所处 的环境的状况,对企业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规划,进行 科学操作,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不断提高企业 融资的效率。培养专门融资人员,不断研究和利用新的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优化企业的融资 结构,以分散企业融资风险,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并保证获得各类适合不同需要的资金。

2.建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1)加强信用担保建设,逐步建成担保体系。建立银行贷款协作网络,建立一套完善的识别 、 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明确风险防范机制和资金补充机制,成立再担保机 构,逐步建成以非赢利性担保机构为主,商业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为补充,市、区 担保机构互动、担保网络。 (2)创新信贷业务品种。一是研究改革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共保体系,增 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比例;二是研究企业联保贷款模式。组织多个借款人通过缴 纳一定保证金的方式组成互助的联合担保小组,相互提供贷款保证担保,银行以此发放一定 额度贷款。三是整理、完善现有公司业务中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品种,积极地运用商 铺按揭、保理业务、贸易项下贷款等手段,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四是研究中长期科技项目 贷款的可行性方法;尝试以企业工业产权、技术专利权等非实物资产进行抵押贷款。 (3)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可以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源整合起 来,发挥银行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政策银行对社会上其他资源的配置也有一定 的诱导作用。与此同时,争取建立社区银行,充分发挥其零售为主,成本低廉;决策灵活, 善于创新;融入社区,全面营销的特点,面向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中小企 业银行和社区银行的建立,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细分,体现了资源配置遵循的集中、高效的原 则。 (4)发展信托、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务。积极采取集合信托方式,吸纳民间闲散资金 投资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扩大规模;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解决企业购买设备 和工业厂房等需求;鼓励企业职工开展持股信托,依法成为企业投资人,解决企业资本金短 缺问题;建议有关金融单位进一步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业务品种,同时,规 范发展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典当融资等业务,扩展企业的融资渠道。 (5)发展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是指基金管理人向多个企业、居民募集 集合之后投向非上市公司,持有期股权,或购买其他形态财产,以获取的收益向投资者分配 。它不仅包括专门投向已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企业的投资基金,也包括专门投向创业初期企业 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等。 (6)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允许个人或专门的公司用自有资本从事小额放贷,与此同时积极 引导民间融资逐步走向规范。降低从事合法金融活动的门槛,不仅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从事非 法金融活动的概率,也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打开新的渠道。

3.增强政府服务的理念,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 (1)研究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早期发展资金支持办法。一是在现有财政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贴息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助推技术含量高、市 场前景广的科技项目产业化进程。二是进一步研究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的实施办法,进 一步简化登记注册程序。三是用活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通过匹配资助、贷款贴息 及资本金投入等多种渠道,支持企业的创新和创业。同时,逐步壮大基金实力,不断扩展支 持范围。四是进一步研究制定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系统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2)建立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由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作 为鼓励和促进商业银行增加中小科技型企业贷款的一项政府引导性专项扶持资金,对年销售 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贷款给予风险补偿或适当奖励。 (3)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源。对处于稳定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在渡过 原始积累阶段后,资本市场是它们最佳的融资渠道之一。建议省有关部门对发展势头 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融资辅导,促进企业逐步健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完 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做优企业资产,储备一批有实力的上市源,争取通过产权 交易、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为打造科技型企业集团融通资金。 (4)加快建设公开、透明、实用的社会信用体系。首先,实现各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信贷 登记系统的联网,并接入社会信用体系;其次,实现工商、税务等企业基础信息与社会信用 体系的实时互动;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多层次信息披露的管理办法。

4.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型中介机构。

[本文获得山西软科学基金项目NO. 2006041012-0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孙健. 山西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若干问题浅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

2.李建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中国中小企业,2006(6)

3.陈丽萍,是冬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突破问题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

4.丁润萍.关于山西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思考.仅养学刊,2001(3)

环境污染山西 篇7

关键词:山西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相

一、引言

晚古生代 (400 Ma~250 Ma) , 受加里东运动影响, 华北板块在奥陶纪后经历了长期风化剥蚀的准平原化作用, 导致华北地区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泥盆系, 直到晚石炭世本区才开始缓慢沉降, 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山西省地质矿产局, 1989) 。山西地区作为华北板块的次级构造单元, 该区的构造演化与华北地台一致。山西地区晚古生代经历了多次海平面升降变化。该区自晚石炭世开始接受沉积以来, 由于南北构造运动的不均衡性及古构造作用的影响, 导致同一地区不同阶段岩相、岩性组合特征的纵向变化和同一阶段不同地区的横向差异。就整个晚古生代而言, 山西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沉积体系划分及特征

山西地区上古生界主要为灰岩、砂岩、 (泥) 页岩、铁铝岩、煤等。山西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岩石地层划分及主要标志层如下所述 (图1) 。

由于沉积相及沉积体系的时空变迁, 不同时代地层中岩石类型及丰度有一定的差异 (程宝洲, 1992;刘鸿允, 1961) 。本论文通过对山西5条实测剖面的详细观察、描述, 以及收集的20多条辅助剖面的分析, 在综合分析沉积相类型、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古生物组合、古生态等特征的基础上, 对本区上古生界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类型进行了详细研究, 将该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太原组划分出3大沉积体系、9种沉积相以及若干亚相类型。

碳酸岩体系主要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 该体系包括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该相为开阔台地相与泻湖相的过渡类型。岩性特征表现为以泥晶灰岩、含生屑泥晶灰岩及生屑泥晶灰岩为主, 常见泥灰岩产出, 岩石含泥质及有机质。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或块状层理。含有腕足类、海百合茎、蜓类等化石, 种属单调, 个体较小, 反映水动能低下、海水循环不畅的环境。本溪组半沟灰岩和太原组吴家峪灰岩、附城灰岩、山垢灰岩等主要表现为局限台地相的沉积特征。从相的组合关系看, 局限台地相常与开阔台地相和泻湖相等共生。

开阔台地相的主要岩石类型有块状泥晶生屑灰岩和生屑泥晶灰岩, 具块状层理和生物屑粒序层理。生物化石含量丰富, 种类繁多, 主要有蜓、牙形刺、海百合茎、腕足类、四射珊瑚、苔藓虫、有孔虫、介形虫、双壳类和腹足类等。太原组庙沟-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等主要表现为开阔台地相的沉积特征。从相的组合特征和共生关系来看, 常夹在局限台地相和泻湖之中。该体系常和陆表海障壁-泻湖体系相互作用, 构成陆表海障壁-台地复合体系。

该复合体系以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沉积为主, 夹有泻湖、潮坪沉积, 可见障壁岛 (滩) 沉积, 泥炭坪沉积广泛发育。该类复合体系在晋中、晋南的本溪组和太原组广泛沉积, 形成山西中南部地区陆源碎屑和碳酸盐岩频繁叠加的沉积特征;在晋北地区, 如保德-宁武一线以北地区, 本溪组和太原组沉积中,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体系不甚发育。开阔台地相分布局限, 往往夹在局限台地或泻湖、障壁岛等相之间。

陆源碎屑障壁-泻湖体系是一个综合的沉积体系, 主要形成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常与碳酸盐台地体系伴生。经研究, 本区障壁-泻湖沉积体系主要沉积相有障壁岛、潮道、泻湖及其沿岸潮坪带组合等。障壁-泻湖沉积体系是陆表海盆地含煤层序中较为重要的沉积体系类型。陆表海条件下潮坪的逐渐沼泽化乃至泥岩沼泽化, 且在海陆交替型含煤岩系中多次出现, 是华北聚煤盆地含煤沉积的一大特色 (陈世悦, 1995, 2000;程宝洲, 1992;李增学, 1996) 。

该体系以潮坪和泻湖相为主, 障壁岛相可见发育, 泥炭坪广泛分布等。在晋北地区, 本溪组沉积期主要以陆表海障壁-泻湖体系为主, 向晋中、晋东南地区逐渐过渡到以障壁-泻湖体系和碳酸盐台地体系交互沉积;太原组沉积期, 在晋中、晋东南地区继承本溪组沉积期的特征, 以障壁-泻湖体系和碳酸盐岩台地体系交互沉积为主, 向晋北地区逐渐过渡到以浅水三角洲体系沉积为主。该类体系形成于海侵开始初期或海退时期, 沉积物以泥质岩与中细粒砂岩为主。

浅水三角洲体系是河流进入陆表海浅水水体时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山西地区晚古生代海底地形坡度很缓, 水深较小, 浅水三角洲体系广泛发育。其沉积体系常与下伏沉积呈冲刷接触, 厚度小, 垂向序列中三角洲平原极为发育, 且分流河道相占重要地位;三角洲前缘相不太发育, 以河口沙坝相占主导;前三角洲相不太发育。

该沉积体系在晋北地区本溪组和太原组广泛发育, 如怀仁、朔县、山阴等地区;在晋中和晋南, 本溪组沉积期该沉积体系不发育, 至太原组沉积期, 该体系在晋中多有发育, 如宁武、娄烦河、太原一带, 向晋南地区如孝义、霍州王庄以南地区逐渐过渡为陆表海障壁-泻湖体系和碳酸盐岩台地体系, 该类沉积体系不发育。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山西5条实测剖面的详细观察、描述, 以及对20多条辅助剖面资料的细致分析, 结合前人沉积相研究成果, 根据剖面沉积相分析, 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根据剖面岩性、沉积构造、含化石组合等, 将该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划分出碳酸盐台地体系、陆源碎屑障壁泻湖体系和浅水三角洲3大沉积体系, 识别出9种沉积相以及若干沉积亚相类型。沉积相包括: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障壁岛相、泻湖相、潮坪相、泥炭沼泽相、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和三角洲平原相。

参考文献

[1].黄国兴, 惠荣炎.混凝土的收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2].王建福, 杨全兵.矿渣对净浆早期开裂的影响[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06, 1:10~13

[3].李家和, 欧进萍, 孙文博.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早期自收缩的影响[J].混凝土, 2002, 5:9~10、14

[4].张运涛.非标准条件下混凝土收缩徐变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5

[5].Bazant Z P. Prediction of concrete creep and shrink-ag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01, 203:27~38

山西民居的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 篇8

关键词:建筑形态,地域文化,窑洞,空间格局

受到山西的独特地理环境得影响, 窑洞式民居建筑成为山西广大农村人民的主要居住类型。山西的地质条件优越, 物产资源丰富, 为山西的建材工业、建筑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山西民居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山西乡土建筑, 大到城市、村落、小到民居、祠庙, 虽然性质不同, 用图各异, 但都以窑洞用作建造手段, 木结构只是从属而已。

山西在地貌上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和高原, 属于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常被称为“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地貌类型比较复杂, 山地和丘陵面积辽阔。当地老百姓结合本区的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 其中最为广泛的就是窑洞民居。从类型上来看不仅有靠崖窑、半地坑窑, 而且有砖石砌筑的窑洞以及窑房合建的各种形态, 可谓多种多样, 各具特色。山西大部分土地被黄土所覆盖, 经断层作用及流水冲击, 形成断崖冲沟。其土壤结构成垂直结理, 不宜塌落, 壁立不倒, 覆盖厚度大, 土质松软, 容易挖掘, 土层一般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 这就为窑洞的建造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山西的黄土窑洞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和南部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和几大盆地周围的坡地。构成形式上主要有土体窑洞和砖石窑洞之分。一:土体窑洞, 多分布在晋中南和晋西一些地区, 有靠崖窑和地窨院两种。 (1) 靠崖窑, 也叫做沿山窑洞。大部分是在垂直崖面上开掘的土窑, 利用冲沟、断崖直接挖掘, 也有人工挖沟掏窑的, 有单层、两层和多层的做法。 (2) 地窨院, 是在平地上造成人工崖面, 再挖窑洞。地坑平面有方形的或长方形的, 也有丁字形的。山体或黄土塬的土质和窑址的选择决定了土体窑洞的坚固程度。一般窑洞的顶部土层厚度不应小于3-5米, 洞口被削成70度的坡面防止上部土层滑落。二:砖石窑洞, 这种窑洞主要是用砖或石料砌筑的拱顶房屋, 一般有几个多孔窑洞并联而成。拱顶有圆券拱和尖券拱之分。

由于窑洞冬暖夏凉, 即可防火, 又很经济, 所以自古以来为山西劳动人民所常用, 并一直延续至今, 成为山西民居建筑的油画《村长》生动地再现出农民村庄的那种土洋结合的服饰, 从神态和表情上看出当时90年代村长的风光, 露出狡诘的﹑自足的本性, 具有典型的90年代农民性格特点。而近期的作品则深刻地反映出农民在物质生活满足的今日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文化特点, 如作品《飞啦》、《探戈》等运用浪漫抒情的笔调, 略带夸张的写实手法, 农民形象健壮敦实, 动作笨拙而夸张, 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就是对当今农村现代文化的真实阐释。郑艺的作品在技法上就是传统的写实技术, 构成上以突出人物内心体验为主, 作品的精神内涵上则力图表现出当代农民对生活充满自信, 自足, 对未来的思索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步步都是希望》、《驰骋的心》, 他们是真实而深刻地表达出农民人性中自信, 张扬的一面。不失为乡土绘画当代乡土文化延伸的成功典范。对于四川乡土绘画而言也是借鉴和学习的典型。

作为四川乡土绘画而言, 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底蕴, 以罗中立、陈树中、陈安建等为代表的一批四川画家还继续在乡土上耕耘, 罗中立9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巴山风情系列作品没有80年代的苦涩, 绘画题材仍然是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画面人物矮小而丑陋, 道具落后而原始, 色彩鲜艳得不忌雅俗, 参差而锁碎的笔触, 人物大眼睛的表情显得木纳……但这一切给人的是浪漫、浓厚的乡土气息。罗中立偏爱画农民, 人物形象笨拙丑陋, 这是他出自对农民的尊重和爱, 也是他爱得太深而把农民的形象进行夸张, 因为农民内心的真善美, 外形的丑陋在画家心中也是美的。这种历来被文人雅士看不起的美却形成一股新的乡土写实绘画, 具有典型的风格语言特征。而罗中立十年磨一剑的绘画风格的转变也源于大巴山的民间艺术。民间的年画、剪纸、刺绣、石刻、皮影、木雕等很多都是鲜艳单纯的色彩, 民间艺术的造型形象给一大类型。窑洞式住宅空间的闭合程度是由建筑的空间形态决定的, 由此影响到空间的延度与广度、以及空间的组织方式, 秩序与层次等等。显而易见, 它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山西气候条件极端严酷, 其表现为风沙较多, 空气干燥, 因此建筑形式应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以保持自身能量的平衡, 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建筑形式的选择显然与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取材范围以及所在地区的技术背景是不可分的, 特别在人类文明尚不发达, 交通与技术比较落后, 人们只能就地取材, 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资源的潜力, 从而形成了特定区域的独特建造体系。山西民居从建筑特点上看主要表现为对外的山墙一般都不开窗, 且高大壁立, 外观封闭。在空间的组合上, 倒座、各级厢房、正房等组成的四合院外观因宅而异, 高度、型制、细部各不相同, 错落有致。从建筑的细节处理部分来看, 山西四合院在山花、烟囱帽、脊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等细节的塑造也独具特色, 以灰色的墙面作为背景和衬托从而更加强调细部。风水楼和风水影壁增加了封闭外观的视觉层次, 成为山西民居最具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的景观。山西民居的建筑特点, 一方面体现着黄河流域的豪放, 另一方面体现着黄土高原的粗犷。其环境景观呈现出一种界限分明、肯定而又强烈的美。它完全不同于江南景色的青山秀水, 烟雨朦胧, 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山西乡土建筑与其环境景观非常协调, 好像是从特定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一样, 由于它用黄土作为建筑材料, 无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在质感上都与环境取得了一致, 而其粗犷浑厚外部形象也与这里的自然环境水乳交融般的合为一体。

山西的乡土建筑是受当地特有的自然山水、气候条件、地方材料和民俗风情的影响而形成的产物;是人工环境的自然村落与天然生态的有机结合;是正确处理人、自然和技术三者关系的典范, 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道一, 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木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1.

[2]蒋露瑶, 杜长海.苏北传统门窗艺术[J].江苏: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山西省土壤污染现状及整治措施 篇9

1 山西省土壤环境概况

1.1 土壤耕作状况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 海拔较高, 土层深厚且肥沃, 光照资源充足, 昼夜温差较大, 光合有效积累率高, 具有农作物生产优势。统计资料表明, 2010年全省现有农用地1 005.34×104hm2, 占总面积的64.16%,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24.8×104hm2。在农用地中, 有耕地406.86×104hm2, 园地41.53×104hm2, 林地487.25×104hm2, 牧草地3.41×104hm2, 其他农用地66.29×104hm2, 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0.5%, 4.1%, 48.5%, 0.3%, 6.6%[1]。

1.2 土壤污染现状

山西省土壤环境的主要污染途径有工业“三废”的排放、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掩埋, 以及农民盲目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以污染物渗入污染, 粉尘、烟尘自然降尘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堆放掩埋污染等3种方式污染土壤。

1.2.1 污染物渗入污染

污水污染物渗入土壤是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径。污水渗入污染主要是: (1) 用未经处理或者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调查统计显示, 2010年全省废水排放量为11.83×108t,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99×108t。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很多难以分解的重金属, 如果排放不当, 这些重金属会流入地下, 导致土壤被严重污染。

另外, 在耕作和田间管理的过程中, 农民片面追求产量的提高, 农田中施入大量的化肥和农药, 使得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农药本身及其分解残留物滞留在土壤中, 所造成的污染也属于渗入污染。

1.2.2 烟尘、粉尘自然降尘污染

烟尘、粉尘自然降尘污染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汽车等动力机器燃油不充分产生的各种烟尘、粉尘在重力或在降水作用下进入土壤, 引起土壤酸化等污染过程。山西省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土壤污染问题较其他省区更为突出, 主要是汞、镉、铅、砷及六价铬等重金属类的污染[2], 以及以SO2, PM2.5和NO2颗粒物为主的煤烟型污染。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SO2是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

1.2.3 固体废弃物堆放和掩埋污染

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倾倒或者将其掩埋, 改变了堆积场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状, 导致其生产力严重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而且在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还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

2 土壤污染的危害

2.1 对植物的危害

污染物进入土壤, 会使得土壤性质恶化, 土壤肥力下降, 从而对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产生危害。污染物在植物体内可长期积累富集, 当含量达到一定数量并且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时, 会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失调, 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造成粮食作物的减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遗传变异, 从而影响作物的质量和品质, 如番茄、茄子、马铃薯的青枯病, 大白菜、油菜和萝卜等多种蔬菜烂根, 黄瓜、西瓜等多种植物的枯萎病, 以及小麦、高粱、玉米的黑穗病等[3]。作物的减产, 质量和品质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2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粮食、蔬菜和畜牧产品是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 粮食作物直接来自于土壤, 畜牧产品通过牲畜食用青草或粮食作物间接来自于土壤。土壤中的污染物富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污染食物, 人类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对自身健康安全构成危害, 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例如, 食用含过量镉的食物, 会引发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食用含过量铅的食物, 将直接损害人体神经系统、肾脏和血液系统, 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等。

2.3 对其他生态环境的危害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物因子 (如植物、动物等) 和非生物因子 (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 [4]。土壤受到污染后, 农药、化肥在降雨和灌溉等条件作用下, 在土壤中迁移转化, 导致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 成为水体污染的罪魁祸首;含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层土容易在风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环境中, 随风吹扬到远离污染源的地方, 扩大了污染面, 导致大气污染及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 污染土壤的修复措施

对于被污染的土壤, 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修复。

3.1 生物修复

采取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的方法来净化土壤污染物。如, 有“生物犁”之称的蚯蚓可以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污染严重的土壤还可以改种一些非食用的吸收能力强的植物等来修复土壤。

3.2 施用化学抑制剂

化学抑制剂可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方向, 使其被淋洗或转化为难溶物质, 减少植物吸收的概率。一般施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等[5]。

3.3 多施有机肥

用多施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增强自净能力。

3.4 改变轮作制度

轮作能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 消除一些污染物的毒害。

4 防治土壤污染的建议

4.1 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 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专业知识, 提倡和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施用化肥能够有效地促进作物生长, 满足其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 既可节约肥料, 又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同时也避免了对土壤造成的污染。

改善耕作制度。合理耕作, 多施有机肥和绿肥, 对于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有积极作用, 同时还能补充土壤的钾、磷和优质氮源。

对于过度开发的土壤, 要停耕或种植豆类植物等“增肥”作物, 并严格化学农药的使用与管理 (少用甚至禁用) , 让土壤得到全面修复。

4.2 加强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土壤污染检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一方面, 要加强土壤的环境检测, 及时发现污染, 有助于迅速控制污染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另一方面, 对于重污染企业、工业和采矿区周边地区的土壤污染, 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 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监督污染企业履行环保责任, 并加大惩罚力度, 对排放超标污染物的企业和工厂, 不仅要加大重罚力度, 同时还要对其加强整改监督。

4.3 开展综合治理试点

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 选用适宜的整治措施, 对症下药。要自主探索, 自我研发、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土壤污染整治技术, 本着耕地资源保护“有效可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针对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和不同的污染物, 筛选出适宜的土壤整治措施, 选择各类污染物较为典型的污染场地, 作为综合治理的试点。整治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 更好地防治土壤污染。

4.4 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

土壤是植物繁育的基地, 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定居场所和生活条件, 能持续不断地协调和供应水、肥、气、热等条件,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 使人们在开发和利用土壤的同时, 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土壤保护的权利和义务;使广大干部群众都知道, 土壤问题是关系到国泰民安的大事[6]。让农民和基层干部充分了解当前严峻的土壤形势, 唤起他们的忧患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7]。

参考文献

[1]《山西年鉴》编辑部.山西年鉴[M].太原:方志出版社, 2001.

[2]王乐意.重金属污染:一个待解的难题[N].中国化工报, 2011-06-10.

[3]百度百科.土壤生物污染[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71558.htm, [2012-07-17-2013-06-01].

[4]张莉.四川某矿山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恢复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 2011.

[5]王玉梅.畜牧场环境控制与规划[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11.

[6]百度百科.土壤污染防治[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735238.htm, [2013-04-23—2013-06-01].

环境污染山西 篇10

矿物的环境标志是沉积环境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进行区域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为了对豫西登封煤田山西组黏土矿物类型及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本文依托登封煤田煤炭、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报告,对山西组泥质岩黏土矿物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可较好反映地层形成时的环境介质条件。登封煤田煤炭资源丰富,专家学者对该区域地质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陈书龙等[1,2,3,4,5,6]对豫西登封煤田山西组含煤岩系海绵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二叠纪早期海岸线形态、沉积相序及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姚庚云等[7]对豫西登封煤田白坪井田“山西组”的植物化石进行了介绍;翟玉琛[8]对豫西登封煤田暴雨山井田上石盒子组第四含煤段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苏现波等[9]对河南山西组二1煤古泥岩沼泽的类型及演化进行了研究;刘钦甫等[10]利用X射线衍射和等离子光谱分析技术对郑州超化煤矿山西组泥质岩中黏土矿物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张建奎等[11]对登封煤田白坪井田层滑构造进行了研究;刘顺喜[12]对河南省西部中二叠统山西组聚煤环境及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宋建军等[13]对河南登封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进行了分析;王水利等[14]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和中子活化法(INAA)对华北北部山西组煤系黏土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含量测定;胡斌等[15]对河南省中二叠世山西期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杨延伟等[16]对登封煤田庞窑详查区煤岩层对比与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前人尽管对豫西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还未有专门针对登封煤田山西组地层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研究,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勘探钻孔资料及样品分析,对该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该成果可为登封煤炭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1 区域地质背景

登封煤田位置在河南主要产煤地中部,含煤面积占河南省含煤面积的5.3%。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二1煤层,煤类为贫煤。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地层分区属华北地层区豫中分区,地层出露较全。区内山西组下自太原组顶部灰岩或菱铁质泥岩顶面,上至砂锅窑砂岩底界面,含煤2~6层,厚48.84~122.50 m,平均厚82.05 m,可分为4个岩性段:二1煤段、大占段、香炭段和小紫段。

(1)下部二1煤段,含煤2~3层,为主要可采煤层,除煤层外含有深灰色—黑色含菱铁质结核的泥岩、炭质泥岩或薄层条带状粉砂岩和细砂岩,炭质泥岩具植物根化石。

(2)中部为大占砂岩,石英组分95%,含少量岩屑。偶有极薄层硅质泥岩、含海绵骨针,砂岩分选较好,胶结物为高岭石和再生石英,是二1煤层的良好标志层。

(3)向上过渡香炭段,主要为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1~2层不稳定的薄煤层。

(4)顶部为小紫泥岩,位于该组顶部,为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局部夹薄层细粒砂岩,含紫斑、暗斑及菱铁质鲕状泥岩。

本组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主要有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Emplectopteridiumalatum-Cathaysiopteris whitei Assemblage(三角织羊齿—翅编羊齿—华夏羊齿组合),而且含海相动物化石。该组整合于太原组灰岩或黑色海相菱铁质泥岩上。

2 黏土矿物特征

2.1 黏土矿物识别意义

矿物的环境标志是沉积环境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进行区域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黏土矿物形成因素很多,自生黏土矿物在受陆源影响小,堆积速度缓慢的沉积区有明显的指相意义。

(1)高岭石与含Fe2+绿泥石间呈反比关系,在淡水河流砂岩中的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有少量伊利石,而海成的则绿泥石较多,有大量伊利石。

(2)黏土矿物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水介质酸碱度和古气候资料:潮湿气候条件下,海相泥岩富含蒙脱石、水云母和绿泥石;潟湖成因的黏土岩富含水云母和高岭石,湖相和沼泽相泥岩含较多的高岭石,在干燥气候条件下,陆相和潟湖相沉积物都有可能富含蒙脱石。高岭石一般形成于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酸性介质的大陆环境中,蒙脱石和伊利石形成于温暖干燥气候碱性介质的海洋环境中。

2.2 研究区黏土矿物分布特征

该区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伊利石为主,其次为蒙脱石及绿泥石,表明山西组的沉积环境是以温暖潮湿的酸性介质为主,次为温暖干燥的碱性介质条件(图1)。

3 黏土矿物与沉积环境

(1)二1煤段。据岩性组合特征区内二1煤底可分为东西两段。①西段:中下部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分选中等,含菱铁质结核和泥质透镜体,见波痕、具板状、楔形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见硅化木,与下伏岩层多冲刷接触;中上部为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根土岩等,含菱铁质结核,具潮汐层理,多见垂直斜交和平行层面的生物潜穴及植物叶部化石。砂体断面形态为透镜状,古流向142°,具正粒序和双向递变序列,粒度概率曲线为2-3段式,由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组成,视电阻率曲线为圣诞树形和倒圣诞树形,箱形等。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潮坪(图2)。②东段:中下部为灰色细粒砂岩,上部多为粉砂岩,较为纯净,石英含量较高,在90%以上,含菱铁质结核及植物化石碎片,发育潮汐层理及多种生物潜穴,多以砂泥互层出现,具正粒序,视电阻率曲线为圣诞树形,砂体厚度较西部薄,且出现尖灭现象。平面形态席状,断面形态为细条带状,平均古流向为南西。沉积环境为潮坪、沼泽相。

二1煤层夹矸黏土矿物为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组合,这反映二1煤泥炭层沉积环境为以酸性介质为主。二1煤层顶板岩性大多是含植物碎屑的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发育不连续的二12、二13煤层。在二1煤层到大占砂岩之间还不同程度地发育有二12、二13煤。二12煤也只在西部局部可采,上下多为富含有机质的含植物叶部和根部化石的灰黑色泥岩。沉积环境为分流河流之间,分流间湾之上的沼泽和泥炭沼泽(图3)。

(2)大占段。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碎屑岩和煤层等。底部为大占砂岩,中上部发育有二2、二3两层煤。大占砂岩为灰色中—细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富含白云母碎片,含菱铁质和黄铁矿结核,泥质包体具大型板状、楔状、槽状交错层理和缓波状层理,粒度概率曲线为2~3段式,主要由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组成,曲线形态为箱型,多正粒序,底部常具冲刷面,砂体平面形态为鸟足状,断面形态为透镜状和条带状,古水流在西部为南东向,白坪井田为北东向。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前缘和下三角洲平原河口砂坝,分流河道(图4)。

大占砂岩上部多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粒砂岩,具波状,水平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含菱铁质结核和鲕粒、植物化石和其他碎片。箕山附近本段上部泥岩中见Limgnla sp(舌形贝、未定种)还见有平行和垂直岩层层面的生物潜穴。环境属天然堤、决口扇和分流间湾沉积。

本段中、上部发育二2、二3煤,二2煤仅在中部局部可采,其他多为煤线或为炭质泥岩所代替。其上、下岩性多为灰黑色植物叶部和根部化石的泥岩,环境为分流间沼泽和泥炭沼泽沉积。

(3)香炭段。岩性与大占砂岩相似,含二4煤。底部香炭砂岩的各种特征与大占砂岩基本相同,发育羽状交错层理,古流向显示双向水流,主流向西段为南东,中段为南西。沉积环境为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相。中、上部多为细碎屑岩,含菱铁质结核和鲕粒,具波状层理,二4煤底板泥岩中见平行和垂直层面的生物潜穴,顶部含粉砂的硅质泥岩中见完整的海绵骨针,西段马岭山井田香炭砂岩上部泥岩中见瓣鰓类化石碎片,X-衍射、差热分析泥岩中黏土矿物为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组合,环境为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沉积(图5)。

二4煤不发育,多以煤线出现或炭质泥岩所代替,其上部多为含植物化石的灰黑色泥岩、下部多为根土岩。沉积环境为分流间沼泽和泥炭沼泽相。

(4)小紫段。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等,含二5煤,厚15~30 m。顶底部岩性为灰—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分选中等,圆度较差,含泥质包体,具板状楔形交错层理和平行、波状层理,粒度曲线为2-3段式,与下伏岩层多冲刷接触,其曲线形态多为箱状、圣诞树形和加积式,砂坪平面形态为鸟足状,断面形态为透镜状,古水流方向多为南东和南西向。环境为分流河道和决口扇沉积。

泥岩主要为小紫泥岩,全区分布较为稳定,为煤岩层对比—辅助标志。岩石特征主要为灰、灰绿、灰紫色泥岩、砂质泥岩,常具云朵状,不规则状灰绿色、灰紫色斑块,含菱铁质结核,植物叶部、根部化石碎片,夹煤线。经差热、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黏土矿物为高岭石,少量伊利石和蒙脱石,环境为淡水漫滩湖泊和沼泽相沉积(图6)。

(5)沉积演化。早二叠世末,海水逐渐从本区向南东方向退缩,广阔的陆表海演化为半咸水海湾,而来自北、北西方向的河流携带大量的泥砂,经济源下冶、洛阳西部注入海湾潟湖水盆地中。由于水体展宽和潮汐的顶托作用,河流负载沉积成水下浅滩(多在分流河口两种相反水流的剧烈交锋带),且不断重复增强,三角洲发育。又因盆地基底稳定,水体较浅,蓄水体动力即主要为潮汐能量(东部此时已在海湾潟湖基础上发育潮坪沉积)大于河水动力,也可能因陆源区基底稳定,陆海地势差异减小,物源供应不足等原因,该三角洲很快被潮汐等海水动力改造和破坏,并广泛发育潮坪沉积,进而在全区形成三角洲—堡岛潮坪的复合沉积。随着三角洲和潮坪沉积的充填以及海水退出,区内海湾潟湖逐渐淤平沼泽化和泥炭沼泽化,在各种有利条件下,在这一滨海平原上广泛堆积并保存了较厚的泥炭层(二1煤)。由于沉积基底缓慢沉降,泥炭层不断被压实等原因,二1煤泥炭层形成之后,该区又遭受一次短暂的海侵,形成半咸水海湾环境,并为以后三角洲的发展提供受水盆地。该三角洲依然是由北、北西向南、南东方向进积,区内先期广泛形成较薄的前三角洲海湾相泥炭沉积,进而形成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堤,远砂堤粗碎屑和分流间湾细碎屑复合沉积。

中二叠世随着三角洲的进一步向前推进,下三角洲开始沉积,本区逐渐淤浅,河道淤塞决口,充溢分流间湾。分流间湾完全摆脱海水的影响,并演化为漫滩湖泊。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上三角洲平原沉积所代替。

4 结论

(1)根据岩性特征将豫西登封煤田山西组划分为4个段:二1煤段、大占段、香炭段和小紫段,其中二1煤层夹矸矿物主要为铁蠕绿泥石、高岭石、石英、次为伊利石、菱铁矿、还有少量的水铝石。大占段主要为铁绿泥石、次为菱铁矿和高岭石。香炭段主要为高岭石、次为伊利石和蒙脱石。小紫段主要为高岭石,少量伊利石。

环境污染山西 篇11

关键词:资源 环境 经济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09-271-02

一、山西资源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在控制人口,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污染、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等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资源看,全省人均土地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土地资源较少的省份之一,加之后备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的短缺将长期存在。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量仅453m3,在全国排倒数第二位;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0.1%,人均拥有林地面积为全国平均量的50%,是少林省份之一。矿产资源的损耗、浪费都超过其它省。

从环境看,由于资源利用不当,加之保护措施不到位,已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全国3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仅山西省就有13个,且前几名都是山西的城市。而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中,临汾市列第一名,成为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些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了空气质量的四、五级标准,已不适合人类生存。而且水污染严重,全省80%以上的河流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4%河段的水失去了使用功能。而且,水利用各环节的浪费十分惊人。

总之,透过山西人口迅速增长、资源严重破坏、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山西怎样发展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不令人深思和担忧。

二、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地球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的需要,必须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回顾山西57年走过的历程,应清醒地认识到只见增长、不见发展和效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去寻找一条符合省情的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全民资源和环境意识,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事业。

加强全民的地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进一步认识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用教育、宣传、培训、讲座等有效措施,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水平,让大家都来高度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人类活动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加强群众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管理。

其次,各级政府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全社会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排放为核心,以多联产、洁净化为方向,引导鼓励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煤化工等行业的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改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促进资源节约、资源再利用和污染减排。同时要尽快编制并实施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和考核评价办法,通过法规政策和价格杠杆引导、约束全社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第三,要全力组织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两大工程,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省长于幼军指出:“环境良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保障,尤其在我省这样环境欠账很多的省份,只有将经济发展融入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根本性突破,所以应该全力营造“碧水蓝天。”倾全省之力破解环境“瓶颈”,成为我省非常急切的工作。

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目标责任制,完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法规和制度,加大力度治理11个中心城市、高速公路和汾河沿线及十大景区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五年使集中供热基本覆盖城区居民户,电厂、焦化厂、化工厂等排污严重企业全部安装除硫脱尘等设施,多途径加快建设城市居民和工业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并强化监管保证各类环保设施全天候运营。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城市规划区及周边一定范围不准再上污染严重项目,并限期改造或逐步关闭、搬迁已有的污染严重企业。通过上述努力确保三至五年内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明显好转,11个中心城市建成区的大气质量明显改善。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继续实施我省公路、铁路两侧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乡村绿化、环城带绿化和城市建成区绿化等重点工程,全省年均造林500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增加一个百分点。

三、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要解决山西省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依靠科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跳出以采煤为主原料型经济的旧框框,大力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实现由原料型经济向科技主导型经济转变。本世纪山西的主导产业应该是:科技信息产业、旅游业、生物制药保健产业、能源及其深加工业、高精机械工业、生态农业。

1.科技信息产业。

山西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早,在20世纪60年代山西的半导体工业就已崭露头角,几乎和美国硅谷(以半导体为主导)同时起步,但发展方向却相反。美国硅谷信息产业以一日千里向前飞跃,而山西的信息产业却走向衰落。这应该引起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的深思。

2.生物制药保健产业。

山西省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生物制药和酿酒产业已有基础。山西生产的龟龄集、定坤丹、麻黄素以及老陈醋等久负盛名,但几十年来由于资金短缺,还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未能开拓国内外大市场。应加大投资力度,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搞出科技含量高的名牌药品、饮料、保健品,进行产业化经营,其发展前途是巨大的。

3.能源及其深加工业。

煤是我省的主产业,也是我省的“软肋”,面对全国的能源大局,我省不能放弃煤炭产业,但又不能单纯靠煤。为此,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思路就是要抓一个“新”字。

所谓“新”,就是让煤炭资源走一条洁净、节约、细加工的路。关井压产、资源有偿使用、改革采煤方法、扩大洗选比重、联网监控瓦斯等。回收利用煤层气增效、降污、保安全,一举三得。劣等煤和煤矸石发电以及排放的采矿废水替代地下水,煤矸石制取活炭、硅胶、高岭土等稀缺产品,使煤炭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4.旅游业。

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却是旅游经济小省,二者极不相称,我省拥有各类知名景区、景点220多处,这是我省人引以自豪的文化“富矿”。仅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山西就占 70%。如云岗石窟、五台山寺庙、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临汾的古尧庙、洪洞广胜寺的琉璃塔、芮城永乐宫、晋祠圣母殿等都是全国特有的古迹。另有平遥古城、解州关帝庙、雁门关、娘子关、丁村古人类遗址、历代古战场遗址和八路军抗日战争遗址、黄河壶口瀑布、大同火山群等都是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山西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旅游收入却少的可怜。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居倒数第五位,仅超过宁夏、青海、甘肃、西藏。应将旅游业作为本世纪山西的主导产业来安排,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5.高精机械工业。

山西的机械制造业和国防工业有很好的基础,应以太原重型机械工业集团(曾生产“神舟六号”的主要设备)为核心,瞄准市场需要,集中技术力量进行攻关,生产国家急需的替代进口的高级机械产品和军品,这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6.生态农业。

山西是小杂粮王国,气候、地形复杂多样,但缺少产业开发。要发展产业化生态农业,即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行农林牧有机结合,做到以林护农,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农林牧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环境污染山西 篇12

表里山河的山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山西省转型发展的重要发力点。纵观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 再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居民旅游需求, 汽车露营旅游成为了极具发展前景的旅游新业态, 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1月30日, DB14/T 1106-2015《汽车旅游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开始实施。标准以“保障共性, 拓展个性;有限服务, 无限体验”为基本理念, 在提升山西省汽车旅游露营地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促进露营地项目投资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保障休闲露营者权益等方面, 将发挥引导和推进作用。同时, 这项地方行业标准的率先制定将为参与山西省露营旅游的旅游供给主体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以德管理下一篇:快乐的奶奶篮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