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环境污染

2024-06-06

矿区环境污染(精选12篇)

矿区环境污染 篇1

0 引言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我国已经开采了超过350亿吨的煤矿资源,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 时常进行煤矿开采, 也给矿区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 必须要对煤炭矿区实行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 控制好各项环境问题。

1 煤炭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1.1 评价目的

对煤炭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有如下几点:第一是基于对工程特点和环境状况的研究, 分析当前的项目建设是否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 以及生产建设过程是否符合地区环境保护政策。第二是针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展开预测和评估。第三是分析该项目所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质是否达到我国的有关排放标准, 是否能够满足区域环境功能规划的需求。第四是对资源开发方案采用的环境保护手段进行准确评估, 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出具有较高可靠性与针对性的最优污染治理方案, 采取环境修复等相关措施。第五是从环保与生态维护的角度出发, 证实该项目的可行度。

1.2 评价原则

当前, 黑龙江地区的相关法规政策指出, 对于环境影响的评价, 要以预防为主要手段, 争取防治结合, 实现全面掌控。以黑龙江某矿区为例, 该项目属于资源开发项目, 其建设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有:矿井涌水、采空沉降、煤矸石外排等, 引起了矿井周围的生态破坏。所以, 对该项目环境评价应当遵循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论据充分、科学准确的原则, 并表现出循环经济中“减量、循环、再用”的3R原则, 以便减少污物排放, 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 煤炭矿区环境影响具体评价

2.1 生态影响评价

黑龙江某矿区的项目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矿井本来的格局, 导致局部地区的农、林生态景观朝工业化方向转变, 同时还会将原本的景观分离开来, 在区域中建造出一些人为景观, 使得自然环境出现不协调等情况。而开采时形成的煤矿沉降区, 也可能会改变区域地面的平整性, 并破坏该区域的植被等。

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大致建成以后, 添加了主井、副井、工业场地和临时材料放置场等。该项目占地面积为3.48公顷, 全都属于工业用地, 且所占地域大多是林地, 没有占据农田。本项目在修建工业场地、道路以及辅助系统时, 需要推平场地, 开挖地表, 因此会毁坏施工区域中的地表植被。此外, 临时占地与废弃物的堆放, 也会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但总体而言, 本项目在评价区域内所占面积只有0.25%, 并且施工活动也只在规定范围中开展, 持续时间不长。所以, 只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就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2.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黑龙江该矿区项目对周围地下水环境实行了质量检测, 其范围包含了矿井周边所有可能受到波及的民用水井, 如新江村水井、大西江农场养殖区水井、第三畜牧养殖区水井等。该项目周围的地下水井基本都属于深水井, 其深度达70至80m。新江村地下水的最浅深度为8m, 含水层属于上层基石缝隙潜水与下层碎屑岩缝隙承压水, 和水利工程也有着很大关系。此外, 地下水还要受到大气降水垂直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对该矿区周围的地下水环境进行评价, 可以选用单因子指数法, 其公式为:Pi=。其中, 如果Pi≤1, 则说明地下水质量达标, 如果Pi>1, 则质量不合标准。Pi是单项评价指标, Ci是实际测量值, COi是评价的标准值。最后, 根据实际测算可知, 该区域内地下水的指标已经达到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表明状况良好。其中, 养殖区水井的PH值为弱酸性, 组成该地下水的阴离子HCO3含量是90-200mg/L。从以上评价可看出, 该项目的建设不会带来重大水资源问题, 但会产生一定地面沉降, 因此需要加强绿化工作。

2.3 空气影响评价

对黑龙江该煤矿项目的空气影响进行评价, 可以将场地烟囱作为中心, 划出边长5km的矩形区域, 再展开评估。该项目内空气敏感因子不多, 可以根据功能区布点和极坐标布点的相关理论, 扩大评价范围, 然后按照该项目污染排放的特征, 结合周边环境具体情况, 把检测因子确定为TSP、SO2和NO2。此后, 连续进行7天采样工作, TSP每天采样需超过12h, SO2需超过18h, 每隔一小时就要进行一次采样, 每次持续40min左右。在采样的时候, 还要准确记录下当时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数据。其评价可以采用占标率法, 用公式表示为:。在该公式里, Pi代表i种污染物的占标率, 而Ci则表示i种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测量数值 (mg/m3) , Coi表示i中污染物日平均浓度评价值 (mg/m3) 。如果占标率高于100%, 则说明空气质量低于评价标准, 如果低于100%, 则说明该区域空气质量达标。据评价结果可知, 该区域空气质量良好, 每个监测点的占标率都在100%以内, 符合我国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指标。

2.4 噪音影响评价

在该煤区周围200m2内, 暂时没有企业或村镇分布, 其景观大多为农田与林地。该项目进行噪音影响评价时, 执行了国家2级相关标准, 即白天60d B (A) , 晚上50d B (A) 。本项目区域内场地较为空旷, 因此只要设置一个监控点, 就可以掌握噪音影响实况。对黑龙江该矿区的噪音影响进行监测时, 连续两天分为白昼与黑夜的时段实施监控, 监测仪器选用的是AWA6270+型噪音统计分析仪, 并采用了单因子法。监测结果显示, 该矿区白天的噪音值为47.5到48.5d B (A) 之间, 晚上在36.5到36.6d B (A) 之间, 符合我国相关声环境质量标准的2级规定, 因此声环境质量良好。

3 结束语

通过对黑龙江某煤炭矿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看出, 该矿区的生态影响、地下水环境影响、空气影响和噪音影响等, 都符合我国有关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标准, 并未出现超标现象。因此, 该矿区没有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太大影响, 只要多种植被, 注意防范, 就可以有效避免许多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风, 王伯铎, 马俊杰等.大型煤炭矿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循环经济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04) :32-37.

[2]叶前, 耿海清.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促进煤炭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J].能源与环境, 2011 (01) :35-38.

[3]齐秀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循环经济对煤炭矿区规划的影响[J].煤炭技术, 2011 (06) :4-6.

矿区环境污染 篇2

一、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1)现地调查实测

对于缺乏近期森林资源调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等必备资料或需要重点调查的矿区,开展现地调查实测。

①收集矿区企业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综合,获取矿区基本情况、森林植被和矿产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情况、确定矿区现地调查的区域范围;

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现有技术和资料条件,采用1:1万或1:5万比例尺地形图进行现地区划调查或结合遥感图像(TM、SPOT等)进行区划判读,获取矿区森林资源和矿产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的调查数据;

③统计调查数据,完成相关调查规划表的填写和统计。

(2)以省为单位,首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摸底调查。收集全省有关森林资源调查、矿山企业统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资料,初步分析掌握需要调查的县和大、中、小型矿山企业数量及分布情况,矿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破坏及恢复状况。

二、样品采集 采样步骤为制定采样方案,确定采样点的布置、数目、深度、采样工具等。

(1)采样点布置:布置方法通常用网格布置法。以每隔5 至50 公尺间

距进行虚拟网格作业,网格可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或平行四边形等形状,于网格节点处即为采样点。即实际上可依现场面积大小、污染分布与污染物传输速度、污染程度、土壤质地、污染物质之物理化学性质、场址地表情况而变动。

(2)采样点数目确定:采样数的决定应依据采样计划的数据品质目标、浓度变异性、可容忍之采样误差等,可用适当之统计方法计算。使用之统计方法应符合采样之目的(3)采样深度

采样深度依场址及污染物特性而定,通常可分为浅层污染采样及深层污染采样。

1浅层污染采样○

一般重金属污染或半挥发性有机物之采样深度为表土(地表下0 ~ 15 公分)及里土(地表下15 ~ 30 公分)为主。挥发性有机物除非有地表污染源,否则不易于表土长时间残留。

(2)深层污染采样

当进行深层污染采样时,采样过程需注意避免打破含水层之不透水层,以防止污染相邻之含水层。若需对不同含水层土壤采样时,需以适当措施(如皂土回填)避免相邻之含水层受污染。

在可能的污染源(如地下储槽、管线、掩埋区等,或由地表已知污染区位判断)周边划一调查区,并在此区内至少分别于地下水流上游设置一处与下游处设置二处的采样点。

重金属污染物因受土壤吸附作用影响,虽不易在土壤中移动,然视需要(如区内有客土、回填土、或需采集受地质影响之背景等)可在调查区内进行剖面分层采样,其间距以50 公分为原则,可依调查目的及经费作调整。若调查区内有植栽,则视需要于植栽根部到达深度处采样。

(4)采样工具:

1采样铲:常用不锈钢材质制品,或其表面具有塑胶、铁氟龙涂布者。规格○

大型者如水泥拌合用,小型者如园艺用。如样品仅检测重金属时亦可使用塑胶材质代替。采样过程对样品扰动程度较大,且采样位置与深度较不易精确掌握。

2土钻采样组:不锈钢制或其他金属制螺旋状或中空采样管,配合适于不同○

土壤性质之各型螺旋状刀刃组成。如以旋转方式采样,所得为受扰动之土壤样品;如直接以压力迫使土壤移入中空采样管中,则可得较不扰动之土壤样品。使用时以手动钻入或配合现场电源供应器以手提电(气)动式钻入采样。3劈管采样器:外径50.5 ± 1.3 mm、内径38.1 ± 1.3 mm、长度45.7至○

雄黄矿区的砷污染后遗症 篇3

“砷污染导致环境恶劣,死亡气息弥漫整个村庄矿区”,地处白云乡的湖南雄黄矿,曾在当地创造了经济神话,但粗放式发展遗留下来的砷中毒后遗症,却也成了当地居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雄黄,又称黄金石。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雄黄入药后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功效。同时,雄黄遇热分解变成剧毒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位于石门县白云乡的湖南雄黄矿是我国药用雄黄唯一产地,也是亚洲目前最大的单砷矿,无论是质还是量均为世界之冠。矿石除供我国使用外,还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湖南雄黄矿开始飞速发展。

自从发现土壤被砷污染后,当地村民基本不种水稻了,改种对砷吸附较低的。“但这些种出来的玉米,外面一些饲料厂家都不收,村民只能自己吃。”为了继续生活下去,当地大量的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除了土地被污染外,附近村民的身体健康也正在遭受砷毒侵蚀。“平均每年有10多人死亡。最多的一年死了30多个。”磺厂医院副院长赵光明从1977年当厂医起,整理了一份砷中毒患者的档案,罹患癌症和死亡的人数在他的记录中不断增加。

“9平方公里土壤水体被严重污染、千余名职工村民遭砷中毒”,一座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亚洲最大雄黄矿,因污染严重被关停后,给当地留下了诸多后遗症。而庞大的治理计划,又面临着经费政策瓶颈。

今年春节,《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来到了湖南雄黄矿区,村民砷中毒后又无钱就医的状况令其震惊。2月24日,邓飞带着公益组织“中国水安全基金”等成员,来到石门县政府,与该县环保、卫生等8家职能部门商讨援助计划。“目前全国砷中毒人群约3000多万,他们在诊断和救助方面没有标准,所以我们想在石门做個探索,看能不能在这方面做出个模式,以便付诸于其他地方,帮助更多的人。”邓飞说。

湖南雄黄矿区的现状,只不过是我国一些资源枯竭型老矿区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全国118个资源型城市中,资源枯竭型城市已达69个。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开采后的环境污染问题。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问题都已十分重视,但限于财政能力、技术能力等方面,很多环境问题治理进程缓慢。长沙律师曾技芝分析认为,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法律出台,特别是针对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方面没有配套的法律规范支持。摘自《法治周末》

矿区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 篇4

近年来,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峻, 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其中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尤为严重,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Pb、Cd、Hg、Cu及其复合污染最为突出。

当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毒害和破坏作用, 特别是它们还能被作物富集吸收, 进入食物链, 具有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土壤中的重金属还可通过淋洗和径流等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对水环境造成潜在危害。因此, 近年来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重金属的污染研究主要集中于重金属来源, 污染现状, 污染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土壤的修复等。

2.1 矿区重金属的来源。

矿产开采过程后的矿石, 冶炼矿石中产生的废渣、尾矿、废水、废液和废气, 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有毒元素的排放及泄漏, 废弃物的任意堆放, 使得废渣中的重金属物质淋溶下渗至土壤或挥发到大气, 造成对土壤的污染。

2.2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目前, 世界各国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t、Cu为340万t、Pb为500万t、Mn为1500万t、Ni为100万t。

我国的矿区土壤污染也不容乐观, 南京市6大功能区中, 矿冶区的综合污染指数为5.4, 位于6大功能区榜首。中国北方大城市的蔬菜基地和部分商品粮基地也存在着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

2.3 矿区的重金属污染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

2.3.1 重金属污染特点。

1.重金属可迁移性差, 具有持久性, 隐蔽性, 不易降解等特点, 并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危害人体健康。

2.科学的判断土壤中重金属总量虽然可以说明该土壤的污染状况, 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国内外的学者根据Tessler的方法把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硫化物态和残留态。

为此, 在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时, 不仅要分析土壤重金属总量, 更应重视其生物有效性部分所占的比例以及影响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2.3.2 重金属分布特征。

通常情况下, 采矿引起的土壤污染一般都呈表面富集。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随煤矸石堆放和风化淋溶时间长短而表现降低的总趋势。夏增禄等对北京地区重金属的研究表明:重金属进入土壤后, 不易向下迁移, 多集中分布在表层。丁中元的研究也表明: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层, 尤以0cm~10cm的表层最高。

2.4 污染土壤的修复。

由于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防治重金属污染, 保护环境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目前, 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主要有两种途径。 (1) 改变重金属的存在状态, 降低其活性, 使其钝化, 脱离食物链, 减小其毒性; (2) 利用特殊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然后将该植物除去, 或用工程技术将重金属变为可溶态、游离态, 再经过淋洗, 然后收集淋洗液中的重金属, 从而达到回收、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双重目的。

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较廉价, 较易实施, 也较易为公众所接受。根据不同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效应的特点,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不同, 有区别、有选择地种植作物, 有利于降低土壤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 使受污染的农田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3. 小结

重金属毒性大、污染严重, 可迁移性差, 不易将解, 其治理周期长。从源头做起, 尽量减少污染的产生, 加快对已污染土地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应因地制宜, 根据污染情况、植物种类等选择治理方法。生物修复法是新兴的绿色生物技术, 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上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前景。无论是从治理成本还是对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波.基于空间变异分析的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 22 (2) :248-251.

[2]李录久, 吴萍萍, 杨自保等.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6, 34 (13) :3136-3137.

[3]史贵涛, 陈振楼, 李海雯等.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与趋势[J].环境监测与管理技术, 2006, 18 (6) :9-12.

[4]周泽义.中国蔬菜重金属污染及控制[J].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1999, 10 (3) :21-27.

[5]吴新民, 李恋卿, 潘根兴.南京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重金属Cu, Zn, Pb, Cd的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 2003, 24 (3) :105-111.

[6]郑喜坤, 鲁安怀, 高翔等.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生物交流博客, 2005.

[7]Tessler M.C"'ampbell P G C.Usson M.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niculate trace metal[M].Analy Chem, 1979.51.844-851.

[8]Sterckman T, Douay F, Proix N, et a1.Vertical distribution ofCd.Pb and Zn in soils near smelters in the North of France[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0 (1) :377-389.

[9]夏增禄, 李森照, 穆从如.北京地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纵向分布和迁移[J].环境科学学报.1985, 5 (1) :105-112.

[10]丁中元.重金属在土壤-作物中分布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 1996, 33 (1) :78-84

中国矿区环境生态系统研究 篇5

中国矿区环境生态系统研究

摘要:中国矿区开发产生的`污染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加强矿区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绿化,在建矿和采矿过程中必须做好矿区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与规划,同时做好矿区的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减少采矿过程对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作 者:汪丽媛    强鹏翔    文震    WANG Liyuan    QIANG Pengxiang    WEN Zhen  作者单位:汪丽媛,WANG Liyuan(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强鹏翔,QIANG Pengxiang(中国矿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文震,WEN Zhen(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期 刊:科技传播   Journal: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9) 分类号:X3 关键词:矿区生态系统    人为干扰    修复与重建技术   

矿区环境污染 篇6

关键词:磷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磷矿是我国重要战略资源,它既是制作磷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资,又是精细磷化工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面对全球磷矿资源稀缺性日渐显现的挑战,全面分析判断和把握我国磷矿资源现状与未来,对我国磷肥工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在磷矿的大肆采开的同时也给我国的地质环境带了巨大的影响,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矿业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对地质的破坏、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污染、对动植物生境的影响等。

一、磷矿矿区地质环境问题

1、深部开采

深部开采高应力、高地温、高井深的安全保障,问题。随着30余年的矿山开采, 浅部资源的逐步枯竭, 矿山开采逐步向深部延深, 开采深度、强度的增大, 将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一系列难题: 岩爆威胁随开采深度增加加大; 深部开采诱发突水的概率增大, 突水事故趋于严重; 地温增高, 通风困难, 深部开采环境恶劣。

2、山体塌陷

此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磷块岩采空区地段, 主要是由于地下开采, 空场暴露面积大, 矿柱留设不当, 或者把矿柱采掉而造成, 多见地面开裂, 裂隙一般200~ 300 m 长, 局部有陷落和不均匀下陷。

3、滑坡

矿区山谷谷深坡陡, 多为紫红色页岩、变余砂岩等软质岩层, 其构造节理发育, 抗风化能力极差。受地质构造应力、节理切割影响, 使岩层构造裂隙扩展成交织网状裂隙, 浅层岩体较为破碎。同时软质岩石遇水易软化。因此在一定地形地貌条件下, 在地表水长期浸泡影响下, 易产生山体滑坡。近几年来, 因暴雨冲刷气割, 岩石风化强烈等原因引起滑坡或古滑坡复活较多, 当然也不能忽视以下人为活动的影响。

( 1)矿山不合理的开采, 引起崩塌性滑坡;

( 2)随意挤占河道, 致使河水冲刷边坡引起山体滑坡;

( 3)废石、矿渣排放在陡坡上, 增大边坡荷载造成滑坡;

( 4)随意开挖陡坡脚、建房修路, 随意在陡坡上开荒种地, 破坏植被, 使边坡失稳而下滑。

4、水土流失

由于矿区内山高坡陡、沟谷纵横、暴雨冲刷频繁,变余砂岩遇水易软化, 易风化脱落, 草木不易生长。由于人多地少农民普遍在高陡坡上开荒种地, 破坏了植被, 故矿区的水土流失严重。

5、泥石流

由于矿区环境地质灾害的发展, 提供了大量的泥沙源, 而沟谷的纵横陡坡又使这些泥沙源具有一定的势能, 陡峻的山势, 狭窄的沟谷, 增大了山洪的流速, 巨大的势能、动能促成了足够的水动力, 并使沟谷内废石泥沙倾槽而下, 形成了可怕的泥石流

6、地下水均衡系统的破坏

随着矿床的开采并逐步向深部延深和长期疏于排水, 导致地下水位幅度下降, 破坏了地下水均衡系统平衡, 造成泉水于枯, 溪沟断流。地表水径流途径的改变由于矿床开采, 导致山体和各冲沟开裂塌陷,且山体崩落物堵塞冲沟, 改变了地表水的径流途径, 大量地表水沿冲沟和山体裂隙渗入井下, 造成矿坑突水, 尤其在暴雨期间, 常给井下生产造成被动, 小的突水导致停产, 大的突水还要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7、环境污染

区内矿山环境污染主要为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其污染源主要为矿坑废水、和尾矿沙。矿坑废水毒性不大, 但其悬浮物含量大, 多呈灰白色、一般直排至沟道或河水之中, 对地表水造成明显污染, 对地下水和土壤也造成一定污染。

二、综合治理方法

1、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从法律上保障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矿山环境保护立法是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保证, 是可持发展的基本保障。这里所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指与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有关的, 主要由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技术规范等。目前, 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颁布了不少, 但对于矿山环境保护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有针对性的法规, 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规定散见于有关的法律、法规条文中, 对矿山环境保护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针对性不强, 矿山环境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有两个方面问题亟需解决。第一, 对于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 应尽快出台专门性法规, 如:矿山环境保护条例 , 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应专门制定一部有关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标准的法规, 对选矿设计、开采储量、开采设计、矿山生产废弃物处理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 还应明确矿山企业的开采回收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的设计标准, 在源头上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2、发展清洁生产, 推行生态工业, 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 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发展清洁生产, 推行生态工业,要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矿产资源开发, 在宏观上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合理传送, 使整个系统和谐、顺畅、有序发展, 建立动态平衡; 在微观上, 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必须首先改变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 即以治理污染为主的被动环境保护观念, 代之以控制污染、减少污染为主的主动环保新观念, 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

3、建立矿山生态风险评价体制

在实施矿山开采活动前, 应当根据矿区各类资源赋存情况,对矿山开采后可能引起的生态破坏类型和程度进行评价, 并确定治理方法。以及确定开采者从事开采和生态重建的技术和经济能力等。

4、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

对于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 应因地制宜,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延缓或阻止灾害发生。对于山区的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 可采取修拦挡坝、导流渠和排水沟,并配合种植涵养林等综合治理措施; 对于滑坡、危岩体等灾害, 则可实施灌浆、锚固等工程措施; 而对潜在的地面沉降应及时采取人工回灌等防治措施。总之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国建. 全面推进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积极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J]. 矿产保护与利用, 1997,(02) .

[2]谢石庭. 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实施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J]. 矿产与地质, 2001,(01).

[3]杨伦. 矿山开采沉陷对环境的损害比地震严重[J]. 科技导报, 2001,(09) .

矿区绿化及环境效应浅谈 篇7

矿山环境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矿山环境问题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密切相关, 具有独特的性质与特点, 对整个社会环境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因此说, 加强矿山环境的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是摆在矿山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煤矸石是我国目前年排放量和累计存量最大的工业废物, 被视为固、气、液三害俱全的“工业废料”。煤矸石堆积区的绿化是当前矿区和煤矸石堆积区最重要和最难解决的环境问题。在煤矸石堆积地上, 恢复植被, 建立稳定、高效的矸石地人工植被群落是矿区废弃地最经济、最可靠的复垦方式。本文重点研究绿化营造, 改善煤矸石堆放区的环境效益, 为矿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2 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

煤矸石是在采煤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固体废弃物之一, 是一种在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较低、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目前煤矿的排矸量约占煤炭开采量的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二十, 平均约为百分之十二;目前已经成为国累计堆积量和占用场地最多的工业废弃物。目前, 全国煤矸石的总积存量约45亿t, 而且仍在逐年增长, 矸石山几乎成为我国煤矿的标志。同时, 由于矸石中通常含有残煤、碳质泥岩、流铁矿、碎木材等可燃物质, 在长期露天堆积后, 往往会产生自燃现象, 并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和氮气等有害气体, 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如果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煤矿开采造成的欢迎污染给予整治, 必然会给矿井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因此说必须对其绿化营造, 改善矿区周边的环境。

2.1 煤矸石对水体的污染

煤矸石一般是堆放在外面, 经过风吹日晒等风化腐蚀, 矿物颗粒可能随降水深入土壤, 对水环境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由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及水、空气等组成的土壤, 矿山产生的煤矸石在堆放过程中通过扩散、降水、淋滤, 矿坑排出的水和选矿废液中常含有害物质, 如硫化物、氯化物、氰化物、重金属元素、砷、汞、石棉类以及放射性物质等造成对土壤的污染, 对人体、植物和动物的健康、生存构成危害。

2.2 煤矸石对空气的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矿山生产产生的灰尘和有害气体改变了大气自然状态的成分和性质, 其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对人、生态和物构成危害。煤矸石在长期的存放过程中, 矸石表面会风化成粉尘在风力作用下, 便会尘土飞扬, 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居民, 很容易患呼吸道感染、鼻咽炎等疾病。煤矸石的自燃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自燃后形成热岛造成周边植被死亡, 释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还可能在空气中形成酸雨, 再进入土壤, 危害农作物和森林生态系统, 进入地表、地下水体,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还可能导致建筑物中的某些金属和非金属材料部件受到缓慢的腐蚀, 直接影响矿区的职工和矿区附近居民的健康。

2.3 煤矸石对周边景观的影响

由于煤矸石大部分堆放在井口的周围, 离居民区比较近, 所以说煤矸石侵占了大量的耕地、林地和居民用地, 也严重破坏了周边的地质地貌。堆积如山的煤矸石, 高可达百余米。它们除了破坏生态系统、污染大气、水和土壤以外, 还改变了地面地形和造成巨大的颜色反差, 永久破坏了自然形成的地貌景观, 产生负面视觉影响。地面地形的变化还会改变地下水、地表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 可能引发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还可能涉及矿山闭坑后矿区土地能否科学有效的利用问题。地面地形较大的改变, 如果发生在山清水秀的风景区、城市、度假村或者交通沿线的绿色长廊中的可视范围之内, 其负面视觉影响效应会导致失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降低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并对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3 煤矿绿化环境效应

绿化工程是治理矿山环境的重要工程之一, 它伴随着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贯穿于预防和治理矿山环境的多项工程中, 利用矿区内外的物料回填采坑、塌陷区或垫入地表沟谷、凹地, 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土地。有效地利用矿山的废石和煤矸石, 是预防和治理地面塌陷, 同时还可以释放被占压的土地的双重效果, 是实现被占压土地复垦计划的第一步, 一般是在提取了重要的有用组分之后, 并不致形成新的污染源的情况下进行。绿化是控制空气污染, 实现土地复垦 (成为耕地、林地、草原、水塘或湿地等) , 水土保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以及消除视觉影响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并包括土地复垦计划及其以外的办公区和生活区等全部矿区范围内的绿化设计。因此说在矿山环境保护设计中应对其有总体绿化设计内容。在矿区绿化工程中, 应尽量恢复或建造林地, 因为森林是最佳的恢复丰富五中的环境和环境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因此, 绿化成林地对恢复、建设成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环境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人工造林可以有效地增加矸石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4 结论

总之, 对于煤矸石来说, 它是煤矿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之一, 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良田, 并给周边的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这就需要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对矿区实施绿化造林, 科学合理地选择树种和栽植技术与措施, 不仅达到美化矿区环境的作用, 而且对改善矿区的环境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增强煤炭企业的竞争能力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择对矿区实施绿化造林也能为矿区发展赢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 为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煤矸石对矿区环境的影响, 基于营造植物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功能以及美学不同, 科学合理选择树种和栽植技术与措施, 可以有效地修复土壤、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煤矿绿化对恢复、建设矿区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煤矿,煤矸石,污染,绿化,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喜荣.现代城市新景观[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10.

矿区环境污染 篇8

一、伊金霍勒矿区概况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 东经108°58′至110°25′, 北纬38°56′至39°49′之间, 总面积5600km2, 辖7个镇, 总人口15.9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1.1万人。境内资源富集, 是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现已探明的有煤炭、天然碱、泥炭、石英砂、石灰岩及粘土等。煤炭总储量139.15亿t。是神府—东胜煤田的主要产区, 矿点主要分布在本旗的布连、布尔台格、新庙、纳林陶亥4个乡, 已产为国家重点开发建设地区。过去伊金霍洛旗生态良好, 环境优美, 植被覆盖度达到87%, 森林覆盖率达到38.08%近年来由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二、调查方法

1. 条件价值评估法

采用价值评估法 (CVM) 揭示在收入水平和环境意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人们为治理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减轻污染水平的需求, 而且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放弃一部分个人消费 (表现为支付金额的多少) 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WTP>0) 。支付意愿的存在与否和支付意愿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2. 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采用的CVM问卷由3个部分组成, 一是矿区居民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态度;二是为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 当地居民的支付意愿调查;三是矿区居民的社会经济信息, 如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数等。

调查对象为长期居住于矿区, 对煤矿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具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感受的居民。在调查问卷中, 进行开放式引导, 为了保证支付意愿的准确性, 特别设计了煤矿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背景介绍。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图片, 介绍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支付费用的意义以及使用情况。然后让受访者填写“愿意支付”和“不愿意支付”的选择。如果受访者选择了“愿意支付”, 则进一步提问:“每年最多支付多少?”, 如果受访者“不愿意支付”, 那么, 再询问不愿意的原因是什么。

3. 数据采集

调查采用随机入户访谈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580份, 问卷全部收回, 得到有效问卷536份, 问卷有效率为92.41%

三、调查结果

1. 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8岁, 平均年龄33.6岁, 受访者主要集中于30-50岁之间;男性比例为73.32%, 女性26.68%为;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占6.37%;初中占36.82%;高中及中专占46.56%;大专和本科占26.18%;研究生及以上占5.78%。文化水平以高中为最多, 其次分别为初中及大学, 小学文化及研究生文化者较少;职业以矿工最多, 商人、农民、干部也有很大的比重;平均家庭年收入大部分集中在80000~100000元, 占有效样本量的56.89%。

收入情况:

70000元以下占3.68%;

70001~80000元的占9.48%;

80001~100000元的占56.89%;

100001~120000元的占18.57%;

120001~150000元的占6.72%

150001~20000元的占4.66%

2. 受访者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调查的有效样本中, 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本地区生态环境亟需治理, 只有很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急迫, 其中:认为本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非常急迫的有314人, 占有效样本量的和58.6%;而认为不急迫的196人, 有占有效样本量的31.4%。认为不必改善的有人26人点有效样本的8.9%。

在被调查的536份有效样本中, 对环境政策非常了解的有371人, 不足有效样本量的70%;对环境保护政策部分了解, 但了解不多, 一知半解的人有133人, 占效样本24.6%。而表示自己对环境保护政策一点也不了解人有33, 占有效样本量的6.2%。受访者对环境政策的了解程度如表1。

3. 受访者的支付意愿 (WTP)

536份有效问卷中有385人表示“愿意”参与支付, 占有效样本66.98%, “不愿意”支付的有151人, 占有效样本的33.02%。根据对受访者社会经济情况的统计, 样本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水平大约在100000元 (2013年元) 左右, 支付金额在500-800元的占42.57%。支付金额占问卷数量比例如表2所示。

四、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通过调研和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们认为:

(1) 由于人们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对环境政策的了解度及满意度等不同, 支付意愿不同。其中, 收入多少是支付金额的主要因素。对环境政策的了解度越低支付愿望越高, 对环境满意度高的支付愿望低。“愿意支付”的原因:身居矿区, 切身感受到了环境恶化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所以对治理环境的意愿要求较为迫切。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支付金额影响不大。

(2) 人们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大小相差较大。并且0支付意愿的人占33.02%, 高支付意愿的人较少。支付意愿主要集中在500-800的占有效样本人42.57%。支付范围在家庭年收入的0.5%~0.8%占“愿意支付”样本的27.79, 0.8%~1%占“愿意支付”样本的25.19%。也就是说支付范围在家庭年收入的0.5%~1%占“愿意支付”样本数的一半以上。

(3) 受访者“不愿意”支付的占有效样本的33.02%, “不愿意”支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家庭收入水平较低, 没有支付能力;二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质量改善所带来的效用, 因居住地距矿区较远, 没有切身感受到环境恶化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对治理环境的意愿要求不迫切;三是认为生态环境治理应由国家出资, 或者由开发矿产的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四是担心资金不能用于生态环境治理, 被挤用、占用、挪用等, 况且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督导管理居民支付资金及工程建。

参考文献

[1]郑玉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Venkatachalam L.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a Review[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4, (24) :89-124.

[3]Jones A M.A Note on Computation of the Double-Hurdle Modlewith Ependce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obacco Expendediture[J].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2, (44) :67-74.

[4]李莹.意愿调查价值评价法的问卷设计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 2001, (12) :25-27.

[5]李国平, 郭江.榆林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改善支付意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137-143.

[6]李莹, 白墨, 杨开忠, 等.居民为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4 (5) :6-9.

[7]赵军, 杨凯.上海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J].环境科学, 2005, 26 (2) :5-10.

浅析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 篇9

从根本上来说, 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研究的对象是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一般是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所组成的环境系统, 并具有相对完善和稳定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机制, 它是整个自然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空间, 对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和平稳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矿区地质环境来说, 一般是指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准备开采的矿床及其邻近地区, 其岩石圈上部与大气、水、生物圈组分之间, 不断地进行着联系 (物质交换) 和能量流动, 这一部分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圈组成的环境系统。矿区地质环境往往是以岩石圈为主要运行依托, 并伴随着较长时间的矿产资源开发, 且对其所在的地质环境平衡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 我们谈到矿区地质环境总是着眼于其身上所存在的诸多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简单地说, 矿区地质环境评价就是对矿业开发生产项目规划和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评估,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轻不良影响的具体实施办法, 以便更好地维护该地区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是一项牵涉面广、复杂度高的大工程, 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等专业知识, 并且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具体实践才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

随着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矿产资源开发和生产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 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地质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且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粮食产生面临极大的挑战;房屋倒坍、饮用水污染、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遭到破坏。这些因矿业生产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正在一步步地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发展空间。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导下, 我国正在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治理方法, 成为了当前我国矿业生产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 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的主要流程

2.1 划分评价单元

总的来说, 矿区地质环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包含很多组成部分和影响要素, 并且在不同的局部区域之间往往还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尽可能准确和全面地对矿区地质环境做出评价, 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区域进行划分, 得到一系列比较小的单元, 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评价单元;然后这些小的单元赋予一定的评价指标值, 最后通过综合所有单元的评价属性来得到整个区域的评价结果。对研究对象进行有效划分的标准和原则是每一个具体的评价单元在地质环境条件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度和一致性, 不同的评价单元在地质环境条件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区分度。

在划分方法方面,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三角形剖分法, 也就是以三角形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来对研究矿区进行划分。这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可以自由地选择和组合各个单元。但是为了操作方便和简化数据处理过程, 在划分过程中要求三角形的任意一角不得大于90°, 三条边的长度要近似地成等边三角形分布。三角形剖分法对小范围评价区域划分比较合理, 在使用过程中大多与有限元或数值模拟相关联, 主要用于地下水资源评价、地面沉降分析计算等。二是正方形网格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采用地理坐标来控制具体的划分过程和精度, 其操作关键是确定和控制各个划分网格的大小, 范围可以达到0.01km2到数平方千米。正方形网格法主要用于大面积的矿区地质环境评价问题, 如土壤环境质量评、地下水污染评价和耕地面积破坏评价等方面。三是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 这种划分方法一般是结合研究区域的地质分布情况, 以地质环境条件突变的界限为划分边界。由于考虑了实际的地质条件分布状况, 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具有很大的适应性, 能够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指标值, 在实际工作应用较多。尤其是对于范围面积较小的矿区进行评价时, 如果忽略其中的地质条件, 将违背评价工作的初衷和原则, 得到的评价结果也很难具有可靠的参考价值。

2.2 选取评价指标与优化

评价指标的选取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依赖性, 一方面要结合矿区的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的矿产资源类型以及其对地质环境造成的主要危害来选取, 并且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 兼顾次要矛盾。一般来说, 植被覆盖率、地质灾害、人类活动、水资源污染、地貌景观影响占总面积的比例和矿渣堆积量等一些指标是实际评价工作中普遍都会涉及到的。选取了合适的评价指标后还需要对评价因素进行等级划分, 按照严重 (Ⅰ) 、较严重 (Ⅱ) 和一般 (Ⅲ) 来表示不同等级的破坏程度, 并赋予相应的标准值, 从而对所研究矿区的地质情况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表1列出了几个常用的评价指标及其标准值。

另外,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还要考虑对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优化, 一方面评价指标太多不利于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而且不同的评价指标往往还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 使得数据上具有一定的冗余性。在优化评价指标方面, 主要有经验法、两两比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其中主成分分析法是在保证评价指标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 经线性变换和舍弃部分信息, 获得少数新的综合变量, 以取代原始采用的多维变量, 通过对少数综合性指标的分析达到评价目的。

2.3 确定权重

从本质上来说, 权重主要反映的是评价体系对其中每一个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 科学合理的权重系数对于客观地反映矿区地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有确定, 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墒值求权法。也就是在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时, 运用熵值来判断事物的随机性、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每个指标都具有自己所特属的熵值。熵值越大, 表示该指标无序性越大, 对评价的影响程度越小, 反之, 熵值越小, 指标的效用值越高。熵值等于l时表示指标的数据位完全无序, 对评价结果的贡献程度为零, 各指标对评价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该指标熵值与1的差值。

3 矿区地质环境治理

3.1 地质环境分区治理

根据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 在了解了不同评价区域的地质破坏情况和主要矛盾的基础之上, 就要有针对采取一些治理措施, 一方面对已经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和恢复, 同时严格防范破坏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隐患。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 比较常见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地面塌陷, 例如玉溪矿业狮凤山矿三家厂矿段, 这是各个坑采矿山开采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对耕地和各种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目前治理塌陷区主要是采用填埋法, 将已经出现塌陷问题的区域进行填埋, 并结合矿区当地的地质构造情况, 尽可能地恢复原有的耕地和植被。二是地裂缝, 例如玉溪矿业狮凤山矿凤山矿段, 一般是采用粘土或者灌浆填充的方法来填充和弥补地裂缝, 并且一般来说, 对于岩质裂缝宜采用水泥浆和混凝土充填, 对于土质裂缝宜采用粘土充填。三是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例如玉溪矿业大平掌铜矿, 这种破坏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大, 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 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破坏反应。治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这种矿区地质环境问题, 要尽量贯穿于矿产资源的生产全过程, 将恢复治理措施与矿区生产同步进行, 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破坏范围和影响程度, 同时也能够极大地降低后期治理工作的成本投入。

3.2 矿山环境监测工程

建立矿山环境监测工程是当前我国矿区开展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来看, 主要有以下各个监测重点:首先是对于地表变形、裂缝和塌陷等具有明显变化特征的地质破坏问题的监测, 为了能够及时监测到这类地质问题的发展程度和影响范围, 一般是要沿矿体的走向和倾向布置地表变形监测点, 采集有效地监测数据, 并对其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地预测;其次是对于地下水水质污染和水量变化的监测, 要在矿区的每一个有效开采区域布置相应的监测点, 如果某一个区域出现了污染破坏问题, 就要及时对整个矿区的地下水保护措施进行检查和维护;最后是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问题的监测, 这类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极大, 一旦出现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针对这类问题, 在监测点的布置上要结合该地区的地形走势和过去此类问题的发生情况来综合考虑, 同时应该尽可能多地设置监测点, 提高监测的力度和频度。

4 结束语

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是一项复杂度很高的工作, 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精神来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进行技术创新, 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理论知识来提高评价与治理工作的质量, 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摘要: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某些人为因素, 当前我国矿区生态地质环境日益恶化, 加强矿区地质环境的评价与治理已经成为了项十分迫切的工作。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然后论述了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的主要流程, 后从地质环境分区治理和矿山环境监测工程两个方面说明了如何展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关键词:矿区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申健, 李巧刚, 刘晓晓, 杨少华, 郭英.北京市在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J].资源与产业, 2012 (01) .

[2]张书林, 张子敏, 王运革, 卢志刚.潞安常村井田陷落柱分布规律与成因初探[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3) .

[3]霍艾迪, 张骏, 卢玉东, 成玉祥, 姚以亮.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单元划分方法--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2011 (02) .

[4]郑富强, 马玲, 杨武年.矿区环境质量初步评价分析研究--以枝花钒钛磁铁矿-宝鼎煤矿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5) .

某矿区地质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篇10

煤矿区测水组以中部的一层砂砾岩底面为界, 将其分为上、下两段。其上段底部的分段砂砾岩中的潮道沉积为含砾石英砂岩或砾岩, 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较高, 可见板状交错层理, 槽状交错层理。分段砂岩作为一次海侵地质事件, 为煤矿区的测水组上下段的对比标志。煤矿区的含煤段为测水组下段, 含煤7层, 其中3、5煤全区可采, 4煤大部分可采。根据地质特征测水组下段可分为3个亚段。

1.1 第一亚段

1.1.1 粉砂岩夹砂质泥岩:黑灰色, 薄层状, 含黄铁矿结核, 局部有鲕粒, 夹不可采的1煤层, 见水平层理。平均厚4m。

1.1.2 粉砂岩夹细砂岩:深灰色, 薄层状, 发育双粘土层构造, 平均厚14.58m。

1.1.3 2煤层, 一般厚0.42m。

1.1.4 砂质泥岩:灰黑色, 薄层状。夹石英砂岩及薄层细砂岩, 含少量豆状菱铁矿结核, 见似层状黄铁矿结核和菱铁矿结核结核, 水平层理, 平均14.59m。

1.1.5 3煤层:一般2~3个分层。结构较复杂, 厚0.2~9.6m, 一般1.48m。

1.2 第二亚段

1.2.1 粉砂岩夹砂质泥岩:深灰-黑色, 薄层状, 发育砂泥薄层互层层理。平均厚2.0m。

1.2.2 石英砂岩:浅灰-灰白色, 中厚层状, 中粒结构, 平均4.6m。发育纵向交错层理、流水波痕、树干化石、泥砾、泥质团块和冲刷面。

1.2.3 砂质泥岩:灰黑色, 薄层状, 水平层理, 平均厚1.77m。

1.2.4 4煤层:煤层不稳定, 一般厚1.5m。

1.2.5 石英砂岩:浅灰-灰白色, 中厚层状, 发育双粘土层构造, 平均厚5.30m。

1.2.6 粉砂岩夹砂质泥岩, 灰黑色, 砂泥薄层互层层理。平均厚2.73m。

1.2.7 5煤层:结构较简单, 一般厚2.14m。煤层较稳定。

1.3 第三亚段

1.3.1 砂质泥岩:

黑色, 薄层状及片状, 波状层理, 含粘土质泥岩, 含丰富的拳头大小的菱铁矿结核, 俗称B层菱铁矿。平均厚13.11m。

1.3.2 6煤层:一般厚0.15m, 全区不发育。

1.3.3 薄层状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 黑灰色, 水平状纹理, 可见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 尤以Chon-dritrs痕迹化石发育, 这种痕迹化石常使原始水平纹层被扰动而形成“皱纹状层理”。中部含似层状或透镜状菱铁矿, 俗称A层菱铁矿。底部夹煤线为7煤层, 一般厚14.00m。16) 砂质泥岩:中部多为含铁质细砂岩, 节理发育。产Chondritrs痕迹化石, 底部渐变为泥岩, 过渡到钙质泥岩。平均厚10.00m。

2 测水组下段沉积相

从矿区测水组下段这一含煤岩系中可识别出的沉积相有潮坪、泻湖、潮道, 它们构成障壁-泻湖沉积体系, 成煤环境为泥炭沼泽。

2.1 潮坪相

潮坪相以粉砂岩为主, 发育砂泥薄层互层层理。在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内发育双粘土层构造。潮坪沉积中的痕迹化石主要有Lockeia和Fucusopsis。碎屑岩潮坪主要发育于测水组下段5煤层以上, 尤以3煤层以上层段最发育。

2.2 泻湖相

以黑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为主, 发育水平状纹层, 有时可见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 尤以Chondires痕迹化石发育。这种痕迹化石常使原始水平纹层被扰乱而形成所谓的“皱纹状层理”。球粒状菱铁矿层和菱铁质结核在泻湖沉积中常见。泻湖相在5煤层以下比较发育。

2.3 潮道相

潮道相包括发育于泻湖和潮坪中的潮沟。潮道沉积一般呈透镜状产出, 厚度数米到十余米, 横向宽约数百米, 其典型特征是砂体底部发育冲刷面, 砂岩粒度向上总体变细, 发育大型潮道侧向迁移交错层理, 即纵向交错层理。测水组下段潮道砂岩的这种层理一般为曲流潮道形成, 其特征是纵向交错层理的倾斜层是向下弯曲的而且延伸不远。5煤层和3煤层之间发育有潮道砂岩。

2.4 泥炭沼泽相

测水组中的煤层以低灰、低硫为特征, 煤层横向分布比较广泛, 尤其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3煤层和5煤层, 这些煤层的基底多是泻湖相泥岩或潮坪相粉砂岩。

3 沉积环境演化及聚煤作用

根据以上地质特征, 煤矿区测水组下段沉积环境的演化自下至上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石磴子顶部测水组下段底部不整合面至5煤层底板, 代表一次次级的海侵海退旋回, 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夹少量薄层砂岩及7、6煤层两个极不稳定煤层。5煤底板 (下部) 泥岩中含有密集发育的Chondritrs痕迹化石, 波状层理及水平状纹理。可能是海侵达到高水位时期的慢速沉积。其中、上部6、7煤层段为高水位期海平面下降期的沉积。第二阶段:从5煤层底板至3煤层底板。沉积物主要有潮道相砂岩及3、5煤层底板的根土岩。这两煤层底板的根土岩是典型的古土壤层, 代表全区稳定分布的暴露面。顶面以3煤层底板古土壤层为代表暴露面。4煤层仅在局部有分布, 为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可能是次一级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和局部构造活动的产物。5煤层本身代表海侵体系域沉积, 它是在第一阶段上部进积、暴露之后重新海侵期主要聚煤作用幕的产物。第三阶段:从3煤层底板至测水组下段顶部, 包括3煤层、2煤层、1煤层等层段。煤层之间为潮坪相含砂泥互层层理的细砂岩和粉砂岩, 局部有潮道相砂岩。3煤层是第二阶段上部进积、暴露之后重新海侵期主要聚煤作用幕的产物。3煤层顶板潮坪相砂岩和粉砂岩的底面代表该层序中的最大海泛面。其顶部沉积多已被上覆的海侵冲刷面所切割。

从上述沉积环境的演化可以看出:该区在石磴子组沉积末期, 发生大规模海退, 在测水组沉积初期整个地区形成了广阔的泻湖海湾环境, 陆源碎屑物从东北方向注入本区, 形成了含Chon-drttes痕迹化石的粉砂岩及泥岩, 局部地区形成一些小型沿岸砂坝, 有些地区发育泥炭沼泽, 形成了不稳定分布的6煤层和7煤层。随着沉积物不断注入并充填到泻湖中以及持续的海退, 地区大面积露出水面, 发育了以5煤层底板根土岩为代表的古土壤层。由于东北部陆源碎屑物供应充分, 因此这一阶段主要形成潮道相砂岩, 这次海平面上升幅度不大, 仅在矿区的西部及北部 (一井田及其扩建区、芙蓉井田) 为泥炭沼泽, 形成了以潮坪为基底的4煤层。煤厚0~4.77m, 一般1.5m。煤矿区东南部的良溪区段为海侵期的潮道、潮坪和泻湖环境, 4煤层不发育, 而北部的芙蓉井田及西部的一井田4煤层较发育。

随后的海退又重新使该地区暴露出水面, 发育了又根土岩为代表的古土壤, 之后的海浸则使本区大面积沼泽化, 形成全区稳定分布的3煤层。其中有多次小的海进和海退, 全区形成了3煤层的多个分层。一般2~3分层, 煤厚0.2~9.6m, 一般1.48m。3煤层形成之后, 新的海侵使该区重新发育一些潮坪、泻湖以及小型潮道沉积, 这一次海平面抬升幅度较小, 本区时有古土壤和泥炭沼泽发育, 形成分布不稳定并且较薄的1煤层和2煤层。在下段沉积末期, 整个地区重新开始了大幅度海面抬升和大规模海侵, 在地区形成了测水组分段砂砾岩为代表的海进障壁砂坝和海侵潮汐水道沉积组合, 分段砂砾岩的底面是海平面抬升和海侵引起的海侵冲刷面, 该海侵冲刷作用以入潮口、潮道形式冲刷了下伏潮坪泻湖沉积物, 不但冲刷下伏1煤层和2煤层, 有的地区甚至还冲刷到下部的3煤层。分段砂砾岩作为一次海侵地质事件, 为煤矿区的测水组上下段的对比提供了可靠依据。

4 结束语

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测水组下段, 含煤7层。测水组下段形成于碎屑滨岸障壁-泻湖体系中, 沉积环境主要为有潮坪、泻湖、障壁砂坝, 成煤的泥炭沼泽主要由泻湖或潮坪演化而来。3煤层为潮坪沼泽中形成的;4煤层以以潮坪为基底形成, 仅在矿区的西部发育, 东部不发, 5煤层为潮道沼泽中形成的, 3、5煤层为全区稳定分布的可采煤层。6、7煤层为泻湖沼泽中形成的, 因6、7煤层段为高水位期海平面下降期的沉积。为极不稳定煤层。测水组上下段的分段砂砾岩是海侵背景下形成的障壁砂坝或障壁岛, 其底面侵蚀至下伏沼泽和泻湖沉积中, 使测水组下段局部地区1、2煤层缺失, 为极不稳定煤层。

参考文献

[1]杨起, 韩德馨, 中国煤田地质学[M].

[2]王双明, 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M].

矿区环境污染 篇11

摘要:以花敖包特矿区为研究对象,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土地破坏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充填法

内蒙古草原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域,也是重要的矿产、能源供应基地,承担着保障全国“生态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双重角色[1]。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草原的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但同时也给草原带来的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一系列负面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了缓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6′39″—118°58′14″,北纬45°15′19″—45°16′07″。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中温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375.1mm,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年均蒸发量1714.7mm;区内多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31m/s;全年无霜期108天。矿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栗钙土,有机质含量1%~2%,有机质层厚度为40cm~60cm,下部有钙积层。矿区土壤中有机质、氮、磷含量均比较高,养分条件较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接近同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上限。植被为典型的草原植被,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羊草(Aneurotepidimu chinense)为主要建群种,草优良牧草的比重为30%~40%。草地等级以Ⅱ等2级为主,草地营养类型以碳氮——氮碳型居多。

2. 项目区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现状

2.1 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于2002年投产,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现已经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但未发生地面塌陷、裂缝、地面沉陷地质灾害。

采区工业场地、新尾矿库、选矿区、办公区、储矿场、渣石排放场及矿区道路等建设在平缓地带,工程开挖量小,无高陡边坡,不存在崩塌、滑坡情况。

旧尾矿库地处低洼地带,存放大量尾矿,由于汇水面积小且现已停用,现状条件下,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

2.2 土地利用现状

矿区于2002年投产,矿区开发前土地利用类型为天然牧草地,开发后土地类型变更为采矿用地。开发过程中新尾矿库、旧尾矿库、选矿区、办公区、储矿场、渣石排放场这些功能区对原有地表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较大;由于该矿区为地下开采故工业场地对原有环境破坏较小。

3. 项目区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具体措施

根据《西乌珠穆沁旗土地总体利用规划(2009年~2020年)》项目区在利用功能上属于一般农业、林业、牧业用地。遵循因地制宜、治理复垦后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根据项目地质环境及土地利用现状,科学合理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风险,并结合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思路,初步确定项目区地质环境治理后土地复垦为草地。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管护措施,积极有效地推进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

3.1 工程措施

由于矿山开采多年,地下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地表旧尾矿库内也存放了大量尾砂,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渣石排放也将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尾砂回采——采空区充填——尾矿库治理三步走战略。

与矿山设计院合作,进行尾砂有害成分浸出、尾砂水泥配比强度、流体力学等实验,采用全尾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法对矿区已形成的采空区进行充填。具体流程为:将旧尾矿库中的尾砂进行回采,采出的尾砂经过粒径分选后与水泥进行科学配比,通过充填系统直接将砂浆充填于采空区中,对新产生的空区和历年所遗留的空区进行胶结充填。高质量的充填体可对围岩提供良好的支撑,不但可消除塌陷、裂缝、沉陷等地质灾害,减少旧尾矿库溃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及环境风险;还可保护矿区地表景观,提高矿石资源回收率,产生经济效益。

由尾砂采出形成的采坑,可用渣石进行回填、平整、覆土并进行复垦。由于旧尾矿库在设计时就采用了防渗技术,堆放渣石可以减少渣石存放过程中雨水冲刷浸出物对环境影响,也可以减少渣石堆放占用土地资源。对旧尾矿库覆土要求:覆土厚度为0.3m沉实土壤,覆土的土壤pH值在当地范围内,有机质含量不能低于当地土壤的含量;覆盖后的场地规范、平整,覆盖层容重等满足复垦利用要求,坡度一般不超过35°,可用作牧业生产。

3.2 生物措施

在办公楼、选矿厂周边及道路两边种植丁香树、榆叶梅等景观树种,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及遵循自然选择规律,在复垦区内主要以种植牧草为主,草种选择遵守以下原则:

(1)选择抗旱、抗贫瘠优良草种,多种草类混合种植(例如:草木犀+沙打旺);

(2)用于复垦牧草种子必须是一级种,并且要有“一签、三证”,即要有标签、生产经营许可证、合格证和检疫证;

(3)有防治病、虫害措施和退化措施;

(4)三年后牧草覆盖率达30%,单位面积产草量不低于500kg/hm2。

(5)撒播技术要点:沙打旺+草木犀比例2∶3,播种量40kg/hm2,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夏初,播种深度1.5cm~2.0cm,播后随即镇压l~2次。

根据《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中西部干旱地区天然牧草需水量150mm~720mm,故项目区恢复的植被可以依靠自然降雨量维持生产。但是考虑到复垦区区春秋季节干旱少雨为尽快恢复土地生产力,复垦方案设计对复垦后的土地每年春季返青期及秋季进行2次灌溉,每公顷每次灌溉用水500m3,年灌溉用水量2030m3,共管护3年,总用水量6090m3。所需水源来自矿区水源井。

3.3 监测与管护措施

(1)植被恢复效果监测

植被恢复效果监测指植被恢复质量监测。为尽快恢复土地的生产力,保证植被恢复质量,拟采用随机调查样方的方法对植被恢复效果进行监测,主要参数见下表。

(2)管护措施

由于治理区范围大、分布较广,管护难度较大。治理后的草地应进行人工管理,防止牲畜对恢复植被的损害,牧草稀疏的地方应在第二年雨季前及时补播。严格执行禁放牧、禁开荒、禁采石、禁狩猎、禁用火,要及时防治虫害、抚育,搞好防火等工作。对复垦后的土地加强灌溉,及时进行浇水,既可促进新播牧草生长,也为优良的原有牧草种子成熟或营养繁殖创造条件。每年春、秋两季灌水,以提高草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加强播种草地的管理,是播种成功的关键环节。

4. 结语

在矿山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本着“不再欠新账,加快还旧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思路,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土地复垦原则,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新模式,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与社会资金整合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利用新技术对矿山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在开发“金山银山”的同时,也要保护“绿水青山”,建立环境友好型矿区,为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白淑英,吴奇,沈渭寿,等.内蒙古草原矿区土地退化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2):178-186.

[2] 娜仁花.浅谈内蒙古土地复垦工程建设的必要性[J].西部资源,2012(6).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分析研究 篇12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1 矿区

目前对矿区的不同界定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从矿山企业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矿区行政区划来考虑。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 都可以发现矿区是一具有空间有限性和连续性的特定地理范围, 是具有一定空间功能、聚集功能、连接功能等的社会群体所在区域, 并有其自身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本研究认为, 作为分析研究论及的矿区理论上可以有三种划分方式:第一种是以行政管辖范围划分, 这种方法划分的矿区具有明确的边界;第二种是以矿山企业范围 (井田) 的边界线划分, 即由几个矿井所组成的井田范围, 这种划分也有明确的边界;第三种是以生态功能区划的划分方式, 这种方法划分的矿区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线, 而是根据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范围。

1.2 矿区资源环境

在资源环境科学中, 资源环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资源, 即人类财产的来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环境, 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其质量。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所能开发和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或对象;自然环境, 一般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的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针对同一自然界而言的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 就所指的具体客观事物而言, 两个概念实质上并不存在截然区别的界限。由于一个自然体兼有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特性。因此, 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是一个自然体表现的两方面功能。实质上,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紧密相关的, 环境问题可以说就是资源问题, 或资源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因此,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涉及很多方面。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 笔者认为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研究应侧重于矿产开发引起的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的影响。故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研究对象即为矿区除矿产资源外的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 包括土地资源及其相关环境、水资源及其相关环境、大气资源及其相关环境等。它是矿区人类活动的基础, 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2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定义与内涵

资源环境安全是指一定区域无论是当代还是后几代人都可以持续、稳定和经济地获取自然资源, 同时, 又使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或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资源环境安全是一个具有空间层次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对于矿区资源环境安全, 笔者认为人类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应对矿区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和恢复控制在良好的状态范围内, 即资源环境破坏及其整治后不应威胁矿区人类生存和发展, 应能为矿区持续发展、矿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它具有以下含义:

(1) 矿产资源的充分、合理开发。这是保障国家层次上的矿产资源安全所要求的。

(2) 矿产开发对矿区其他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影响或破坏应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使其在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而不使其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3) 对不可避免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破坏要尽可能对其治理, 并恢复到良好的状态, 以维持资源环境的功能。

(4) 保障矿区资源环境安全即是保障当代及后代矿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问题, 它要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 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从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含义可以看出,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是与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应的, 当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时, 资源环境系统不安全, 反之则安全。

3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系统的特点

矿区由于矿业生产的特点, 与一般区域有着很大的特殊性, 所以威胁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因素也相应具有特殊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3.1 累积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其他资源环境的破坏具有很强的累积性。目前矿区出现的任何资源危机或资源环境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是较长时期沉淀的结果。累积性要求所进行的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研究能涵盖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

3.2 突发性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灾变通常呈现突发性, 这是由矿区资源环境系统自身性质决定的。矿区资源环境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当人们开发利用煤炭资源获取所需要“负熵”的同时, 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或打破这种平衡, 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内的平衡和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间的平衡, 使煤炭资源环境系统熵增大。而且这种演替过程往往呈逆向的, 在时间上包括渐变与突变、连续与间断、波动与周期等各种演变形式;在空间上, 则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消长、进退和更换、环境结构和功能变动、演化和重构、环境质量的退化等。

3.3 滞后性

由于累积性的特征, 矿产开发对其他资源环境产生的后果显露要相对滞后一段时间, 一些现象在开采初期是没有表征或是不易观察到的。但当表现出来以后, 安全状况就已经很严重了。因此, 在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研究中, 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提前做出调控决策, 防患于未然。

3.4 时空动态性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的, 它与矿区的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是相对应的。因此必须要有一套有效的评价、监测预警的技术系统, 当前“3S”技术 (GIS、GPS及RS) 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

4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与矿区可持续发展

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着眼于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形成并且受资源开发直接影响的区域进行的分析研究。矿区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以及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将矿区资源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作比较, 不难看出, 对矿区可持续发展而言, 保障资源安全意味着应有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生态环境安全意味着应有环境可持续;而只有资源环境安全才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由此可见, 矿区可持续发展强调或包括了资源环境安全。资源环境安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离开这个前提条件,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不可能实现。矿区资源环境安全强调的是一种基础性作用, 而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目标或战略, 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保障矿区资源环境安全。

实施体现资源生态化利用、符合循环经济架构的绿色开发战略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环境安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前提和基础, 也是衡量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判据。资源环境安全的概念来自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 即人类需求满足、公平以及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诉求, 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满足人类需求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需求满足是指基本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

(2) 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 应考虑到代际公平。代际公平, 实际上是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在时间上的转换。无论是可耗竭自然资源还是可更新自然资源, 都要求当代人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应以不破坏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前提。

(3)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是在维持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要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 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制约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此, 矿区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及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都应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培育的关系。

5 结论

对于矿区这类特殊的区域, 资源环境是其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没有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 矿区的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本文主要对有关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包括研究对象即矿区及其资源环境的界定、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内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对有关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包括矿区及其资源环境的界定、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内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矿区,矿区资源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云甲.论我国的矿产资源安全[J].科技导报, 2003 (3) :58-61.

上一篇:高淀粉玉米下一篇:语文课外作业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