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建筑(精选9篇)
矿区建筑 篇1
在一些地震多发区中,对于结构物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地震给结构物带来的影响,同时在一些地震较为少的地区,结构物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地震因素。在煤矿矿区的结构设计中,对于地震造成的破坏和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当中,一旦发生地震,短期的地震效应会给煤矿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后期的稳固也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矿区建筑结构地震破坏准则进行研究分析。
1 地震震动对矿区建筑的影响
地震短效的震动设计项目在使用中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个任务也一直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这里面的困难往往存在于对整个建筑整体结构的影响。震动的产生会涉及很多学科,不仅有静力学的研究,动力学的研究更是重点。其中也包括结构力学的相关研究,涉及的面大,在建设的同时,应该把这些额外的因素作为一定的影响因素作为考虑的对象。在地震中,震区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地震的振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后期的矿区建筑物的损毁程度也会出现不同。无论如何,地震效应都会对矿区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1.1 地震震动对煤矿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地质岩层中的岩石大多处于静止的状态,但是在地震区的地层会产生大量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传到地表。这种能量将使岩石在不同的方向上移动,围岩也会有一定的扰动,能量再次以波的形式辐射周围的干扰。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将以这种形式来跟踪波形进行显示。矿区建筑物附近的波传递的能量的作用下,也有一定程度的扰动,如波的传播距离和大小为基础的干扰程度,当波能量较大时矿山建设将大幅度波动,当波的传播距离和传输出来的能量较小,矿区建筑物受到的干扰就相应减少。
矿区建筑物的地基一般的埋深比普通的建筑物要深,这也是为了满足设计中的需要,大量使用厚度要求比较高的土壤。在基础建设中,将使用打夯机不断夯实地基土,定时检测夯实机的压实效果,但在受地震区的晃动会使地基的影响更为剧烈,使土壤松脱的现象也更为严重,不均匀沉降会比较厉害,如果一个较大的地震影响地基,将出现整体塌陷的现象。
另外,在地震震动发出的能量在影响地基土质的同时,还会扰乱地下水的流向,将整个地下基础结构彻底改变,出现很多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可能性发生。这都会严重的影响地基的承载能力,后期会导致结构失稳。
1.2 地震震动对矿区建筑物伸缩缝的影响
在矿区建筑物的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了建筑因各种原因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设计师将设置沉降缝的施工目的就是要考虑到建筑物可能出现的变形,为了建筑的变形灵活的起到保护的作用。但在受到地震的晃动,地基基础已经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不能以设计值进行正常沉降,矿区建筑可能是整体偏移或者不规则变形。在这个时候,早期的建设是保护建筑物伸缩缝将没有任何保护作用。
图一 地震振幅图Fig.1 Seismic amplitude diagram
在地震中,岩石与岩石之间的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在一个短时间热不会很快消散,从而影响周围建筑物。在矿区建设中,受地震产热温度的影响,会造成很多的伤害。混凝土材料在不同温度的影响会出现变形甚至破坏。在高温下的混凝土,将失去良好的抗压能力。高温出现会由于预应力材料的能量损失。材料的变形会引起结构变形,施工缝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设计效果。
1.3 地震震动对煤矿矿区建筑物受力的干扰
对煤矿的建筑物地震影响,改变了不可逆扭转变形。煤矿矿区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到弯曲应力,以及很常见正向和斜向压力的共同作用。在受力结构的重新分布的结构层中,由于煤矿建筑是一个刚性整体,基本没有柔性基础作为保障,弯曲和扭转荷载在假设阶段都没有纳入设计的范围,设计中也不考虑对结构的影响,结构在原来的拉伸载荷而仍在弯曲载荷下工作。在许多的受力结构中,最初由构件轴心受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成为偏心 ( 包括大偏心和小偏心 ) 受压。弯曲和扭转作用下的另一种组合结构形式。
2 如何降低地震震动对矿区结构物的影响
无论爆破震动的机理是怎样的,它都对建筑物产生了很多的破坏作用。鉴于此,我们就要提出相关的方案,降低地震震动的危害。
2.1 加大施工材料投入力度
在地震时,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外部荷载,在施工中对于材料的等级可以适当的提高,可以增大材料成本的开支,原来使用C30的混凝土级别可以调整至C50,钢筋的分布密度也可以相应的提高。用这样的办法加强煤矿结构物的抗震等级。对于材料的选择要尽可能的选择强度较强、耐久度较好的使用,对于设计的要求在施工中必须严格遵照,不得出现擅自偷工减料的现象,对于施工的工艺也要严格的要求,把好每一道关,切实的做好施工的任务。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在一定范围中可以减低地震发生后对结构物的破坏。地震的发生无法控制,但是对于建筑物的强度安全完全可以控制。
2.2 设计中考虑多方面因素
现阶段,我国在对结构设计的时候都要考虑到扭曲变形的因素,在一些欧美国家对于扭曲变形已经有较为严密的规定和要求,我国也在不断的探索研究这一细则。在设计结构规范中必须考虑到结构物所受到的弯曲和弯扭变形,结构物在受到这类组合力的同时会出现相应的结构变形,必须控制好变形的范围,保证结构物的正常使用。例如结构物大偏心受压的时候,结构内部的钢筋承受抗拉强度的同时还要分一部分的抗压强度,通常意义下钢筋的抗压强度值较低,不会使用钢筋作为抗压材料,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就要控制材料不会出现脆性变形,避免出现材料的失稳破坏。在设计研究矿区结构物的构建当中,就要考虑到这些原因,此外还要将以往整体刚性基础转换为柔性基础,来应对地震中出现的不规则应力状态。改变结构的不同受力适应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结构物在地震当中受到更多的破坏。
2.3 控制地震对结构物影响效果
在地震震动中产生大能量的波,会是周边的矿区建筑物发生小幅度的位移。为了控制地震震动对结构物的影响,事先要对结构物作位移测量,观测好结构物周围的地质情况,来确定矿区建筑物较为可靠的破坏标准。
2.4 考虑矿区建筑物和震动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的分析计算中,频率计算是一项重要的计算准则。建筑物自身频率和地震产生的频率处于一个量级的时候,最容易发生共振的现象,对于结构物的损坏也是最大的的。为了有效的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将地震对于建筑物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我们就提出了关于波形的理论研究。在波型的运动传递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当地震波传递到矿区建筑物时,产生的波形与建筑物的形状和振动波形融合,如果两个波形的峰值(阶层)状态处于同一位置上时就会使得结构发生共振。当两列波的波谷相互接触时,对于矿区结构物不产生任何影响。为了保护矿区建设,技术人员会尽可能的两个波峰和波谷相互错开,能量相互抵消可以有效的保护建筑物。
在地震多发地区中,对于煤矿矿区建筑物之间设立多个震动检测站,对传递过来的能量作出初步的估算,好让技术人员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技术资料,为以后建筑物的维修和新的结构物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3 地震破坏准则分析
矿区结构物在地震中的损伤和受到地震波及其结构的特点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地震的振幅和频率谱,两种元素决定了地面结构物的运动特性,对于结构的运行描述,地震中的能量有直接对结构物的影响,同时还存在其他的最大响应幅值和频谱结构。当地震的持续时间不同,对于建筑物的损伤也不同。时间越长,建筑物受到的累积损伤值就会不断的提高。单一参数的地震破坏准则被认为超出结构第一最大响应值。在对地震现实的模拟情况中,所构建出来的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地震时发生的情况,这是因为计算模型在使用中十分的简单和方便,也得到了很广泛应用。然而,它没有考虑到结构的影响,因而不能反映故障全体过程。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结构的最大响应和累积损伤边界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相互的关联。随着累积损伤的时间增加,对于结构的损伤值也在不断的提升,最大响应的控制范围不断减少 ;同时,随着结构的最大响应的增加,累积损伤减少了控制界限。结构的地震破坏是由于地震波大联合作用引起的幅值和循环加载。
实际的地面震动的相关运动是非常复杂的载荷加载过程,它包括水平,垂直,扭转振动成分组成,不同的地震水平,不同的距离,不同立地条件下,地震动态和各种地震成分比例不同。因为部件在高强的荷载之前出现失效,在这样的作用下矿区建筑结构的各种振动不同的模式,实际地震动作用下矿区建筑中复合材料的出现失效模式,相应的地震损伤标准也随着地震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于结构中稳定性能也有更高的要求,加强高性能的材料就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
图二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值Fig.2 The influence of earthquake to buildings
4 结束语
地震产生的震动会对矿区建筑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但是这些建筑物所受到的危害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技术的手段加以避免,使得建筑物受到地震的损坏降至最低。本文中着重提出了关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相关的地震效应也做出了分析研究。对于震动在传递后对矿区建筑物结构的危害也具体进行了说明,重点是文中提出了改善这一现状的方式方法,目的就是最大可能的降低震动对矿区建筑结构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煤矿企业的建设中,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地震对于煤矿开采结构物的相关影响。往往这些建筑物都是结构完整、可破坏性较低,除此之外就是这些将要受震动的建筑物处于其他高层建筑结构周围,这时候我们一般选用的是人工模拟的手段进行安全预警分析。但是地震的破坏会在地震的一瞬间产生巨大的震动,这不仅会扰动地质结构,还会对建筑结构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就地震对煤矿建筑物的影响展开讨论。
关键词:矿区建筑,地震震动,安全距离,破坏准则
矿区建筑 篇2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结构发生了战略性的调整,经济运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使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为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提供了机遇和舞台。而在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下,因利益调整引起的矛盾冲突还大量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一旦处置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的连锁反应,影响企业的稳定。所以,在当前形势下,提高女职工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当前公司提出建设“平安矿区”的时期,提高女职工素质是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它对建设“平安矿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女职工素质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直以来,影响矿区稳定的众多因素,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也有在企业转型中发生的。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推进,后者的分量越来越重。从目前状况看,分配收入格局变化,物业改革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和矛盾等等,在深层次上对矿区稳定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何认识和把握由这种新变化,如何引导女职工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切实提高女职工素质,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因此,把每一名女职工都培养成一个素质过硬的人,是创建“平安矿区”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女职工政治思想素质是创建“平安矿区”的重要前提。职工首先要做到爱岗敬业,以身作则,爱护企业、拥护企业改革,这是职工思想素质的核心。因此,建设“平安煤矿”要坚持这一核心内容,以集团公司提出的创建“平安矿区”的总体思路为指导,以建设“平安矿区”为目标,强化女职工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是关系企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的稳定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稳定。为此,在建设“平安矿区”的大发展、大改革时期,一方面企业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积极预防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建立和完善工作重心下移的制度和机制,让职工有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方面要加强针对性教育,让职工真正认识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深刻道理,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把创建“平安矿区”的重要性道理向女职工讲清,把事实摆明,使女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确保“平安矿区”建设取得好的成果。
其次,科学文化素质是创建“平安矿区”的根本保证。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女职工应有过硬的技术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以及扎实的操作方法。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女职工立足本职工作,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女职工能力的具体体现,直接制约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因此,建设“平安矿区”必须进一步加大女职工科学文化素质的培训力度,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培训规划,努力从培养各专业高级技工和技术型人才着眼,加大对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投入,提高职工的创造创新能力,为公司的改革发展以及建设“平安矿区”提供强大的技术力量和技术保证。
第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创建“平安矿区”的必然要求。心理素质与女职工工作的能力有直接密切关系,女职工在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绪、工作作风及个性特点,对企业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教育引导职工提高心理素质,可以使职工及时地适应兖矿的改革与发展,及时的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适应体制和机制的变化而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在创建“平安矿区”的过程中,逐步增加企业改革的稳定因素。
二、提高女职工素质是创建“平安矿区”的坚实基础。
建设“平安矿区”,需要的是更加浓厚的创业氛围,需要的是充满活力的矿区稳定。时移势易,改革有了新任务、发展有了新目标,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提,做好稳定工作,必然要有新的内涵。在今天,以人为本抓稳定,与时俱进抓稳定,以激发矿区活力为目标抓稳定,是新的稳定观的必备条件。而人是确保矿区稳定的主导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抓稳定,首要的就是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在提高女职工素质上下功夫。
企业要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女职工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为提高女职工素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把安全、稳定宣传教育纳入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布局,新闻单位要把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列入计划,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以及企业推进改革发展和加强安全生产的重大举措,宣传矿区内部在抓好安全稳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曝光在具体工作中不作为、不尽职、不尽责而导致安全事故典型事例,发挥舆论监督引导的作用,把职工的思想观念引导到关注兖矿安全、关注公司稳定的轨道上来,使职工真正树立大局观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使职工认识到只有象爱护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公司的安全与稳定,才能保证女职工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其次,为女职工素质培训提供便利和政策导向。认真组织实施女职工素质培训中长期规划,纳入企业改革发展规划的总体战略布局,把安全稳定工作与企业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同时安排、同时布署、同时考核,同时落实,建立培训考试使用一体运行机制,列入各单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培训机关和教培人员的监督制约力度,使之严把培训质量关,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由女职工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其学其所长,学有所用,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政治觉悟。
第三,认真实施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女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企业在制定决策出台政策之前,要超前预测,心里装着职工群众,想着职工群众,切实做到既要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又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一些不稳定因素苗头性问题,要做到四早:即早预测、早预防、早落实、早控制,事前做好针对性法制教育工作,做到以法育人、依法办事,让职工知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真正从根源上消除不稳定因素。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认真排查和化解各种矛盾,坚持以法律为准绳,最大限度地消除矛盾,做到重心下移,责任下移,层层抓落实,层层保稳定。同时要建立健全维护稳定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信访事件,确保反应灵敏,行动迅速,指挥有力,方法得当,及时妥善处理。
第四,女职工素质的提高只依赖于职工自身,难免压力不足,也缺乏动力。所以企业必须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积极鼓励职工学习,并为女职工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多开展一些争创学创型人才,争创诚信守法职工等富有成效的活动,并与建立跟综帮教小组、结对子、互助互学活动及开展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等相结合。使职工能够较轻松的得到新知识,从而使职工成为既知识丰富,操作能力又强的复合型人才。
职工要解放思想、跟上发展,努力从各方面提高完善自己。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现代企业一直有“讲政治、讲大局”的优良传统。进入新的时期以后,尽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运作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女职工仍然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力军,仍然要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列。企业在进步,而女职工自身却仍处在养尊处优、不求进取、只求无过的状态,势必要被动落后,早晚被淘汰。所以职工必须要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坚持以自学为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多关注公司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多了解公司的新变化、新动向,做到政治上成熟、思想上先进、业务技术上求精,争做适合兖矿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才能显示出自身的价值,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积极投入到“平安矿区”建设中,为维护公司稳定贡献力量。
其次,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当前,科学文化素质是衡量人素质高低的基本尺度,只有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干好本职工作,才有资格成为现代企业的主力军,才能在“平安矿区”的建设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职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建立有效的学习、工作制度,开展各类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的理论讲座、经验交流、参观取经等灵活有效的形式,努力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
矿区建筑 篇3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和使用过程中, 执行节能标准, 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 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 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家针对建筑节能, 先后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和法规, 总计有20多部。将民用建筑节能的实施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 1986年建筑节能率目标是30%;第二阶段, 到2010年, 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实现建筑节能50%;第三阶段, 到2020年, 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实现建筑节能65%的目标。
煤矿民用建筑中主要的公共建筑 (行政办公楼、职工食堂、联合建筑等) 的建筑能耗是职工公寓、招待所等居住建筑的10倍-20倍, 如何在煤矿民用建筑设计中,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规范, 采取有效的节能对策。本文从矿区建筑群体规划、煤矿民用单体建筑设计两个方面阐述了煤矿民用建筑设计的节能对策。
2 群体建筑规划
地域气候、建筑组合、群体布局、建筑景观等节能影响因素在群体建筑规划中均作了充分的考虑。
2.1 建筑朝向
民用建筑的朝向、通风、采光无一不影响其采暖的负荷, 居住 (职工公寓、招待所) 或者公共建筑 (行政办公楼、职工食堂、联合建筑等) 在微气候影响下的温度、湿度造成的舒适度, 都需要从工业区规划入手。北方居住建筑设计中, 主要空间朝向南, 或向南偏东, 或向南偏西, 这是最基本的节能意识在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煤矿的大部分冬冷夏热地区居住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中, 为居住建筑的主要空间争取良好朝向, 满足冬季的日照要求, 充分利用天然能源, 无疑是最基本的改善室内热环境的设计, 是最基本的节能设计手段。
2.2 建筑区域绿化
区域绿化率的提高对居住区和工业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草坪温度是32℃, 同一地段的水泥地面温度就可达到57℃, 规划部门要求新建建筑小区或者用地绿化率要达到35%。因为绿化率达到30%以上, 绿地才有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如果绿化率达到40%以上, 热岛效应就可减少3/4;如果绿化率达到60%以上, 可怕的热岛效应就基本被控制了。
大中型矿井中, 多数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贫瘠的山西、陕西、甘肃等黄土坡地, 或者位于内蒙古、新疆的波状沙丘, 地域气候很差, 生态环境较为恶劣, 甚至大多数都是不毛之地。这就更需要设计人员人为去营造厂区的室外环境, 加大人工绿化力度。
春、秋、冬大风沙季节, 矿区绿化环境周边的沙尘量大大降低, 风速也有所减缓, 节约建筑能耗的同时, 也大大提高了厂区室内外环境温湿度和空气质量。
3 单体建筑设计
3.1 控制建筑单体体型系数
单体建筑设计之初, 首先要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 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建筑的体型系数越小, 建筑单位面积的散热量就越小, 对建筑节能极其有利。原则上严寒和寒冷地区, 居住建筑体形系数小于0.3, 公共建筑小于0.4。
3.2 合理控制外墙窗墙比
合理控制窗墙比, 因为窗墙比是直接影响单体建筑节能的重要因素, 通过外窗的耗热量占建筑物总耗热量的35%~45%。窗墙比限值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
如果设计中窗墙比的比值比规范规定的要求大, 为达到节能的效果就意味着要采用传热系数更小的门窗, 这样建筑经济上的代价就更大, 这个代价不仅仅是门窗的造价, 更多的是建筑使用后的能耗损失较大。太低的窗墙比可能导致建筑的功能房间不满足其日照要求, 所以这里强调了“合理”控制。
前些年的矿井公共建筑单体设计中业主更趋于大玻璃幕的审美, 窗墙比远远大于地区规范限制, 这样的建筑光污染、高能耗严重, 尤其是对于严寒和寒冷地区, 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就更需要专业的建筑师去引导对建筑节能不太了解的业主, 把业主的审美和建筑节能措施合理结合, 去创作保证合理窗墙比也非常美观的建筑立面。
3.3 墙体节能
墙体节能主要的措施由最初的内墙保温、外墙保温、内外墙保温发展到现在以外墙保温为主流的外墙保温体系, 使用环保、节能、防火型建筑材料, 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 从而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
3.4 门窗节能
3.4.1 采用密闭性良好的门窗
通过改进门窗产品结构, 提高门窗气密性, 防止空气对流传热, 就能大大减少通过门窗损失的建筑能耗。在2012年对已建成的鄂尔多斯地区王家塔矿井和梅林庙矿井的回访中就发现, 未设门斗的入口、采用推拉门窗的建筑物中, 黄土细沙不经意的就进入室内, 对室内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于是后期采取了加密封条和部分门窗由推拉改平开的方式, 从而得到了改善。其实在设计之初王家塔矿井的行政办公楼、联合建筑方案在入口设置了转门, 但是由于业主觉得转门像是宾馆, 不像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 强烈要求修改为电动感应平开门, 结果塞外的风沙无孔不入, 只好部分主风向的入口又改为旋转门,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所以这些经济节能的细节, 即使不是强制性的规范规定, 也需要设计人员坚持和改进。
3.4.2 采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
新型保温节能窗如塑钢门窗、断桥铝合金门窗、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窗等, 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近几年的矿井生活福利建筑如:行政办公楼、职工食堂、联合建筑、职工公寓等均采用了断桥铝合金门窗作为外门窗, 其他有采暖要求的附属建筑也采用的塑钢门窗达到节能的目的和要求。
4 结语
德国伍波塔尔气候研究所研究员斯特凡·托马斯说:“节约很少来自显而易见的单一项目, 而是隐藏在无数不易觉察到的项目中。”笔者只是从两个方面和多角度论述了建筑节能对现代民用建筑的重要性, 其实还有更多的方面可以做到节能、环保。要长期长效地实行和实施, 不仅仅需要政府政策上的强制, 更多地需要政府的支持、鼓励, 甚至财政经济上的帮扶, 也需要科学技术人员从设计之初去考虑、去实施、去实现, 更需要提高全国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 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所以, 建筑节能是百年甚至千年大计, 不能只看到目前节能的投入, 更要看今后节能带来的重大收益, 为我们的后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矿区赞歌 篇4
最美XX
——记我与XX的故事
烟雨四月,花开花落,像一个睡不醒的梦,有时甚至分不清自己是不是从梦里刚刚走出来。当我走过春天时,回眸望去,去年的四月已在我身后一个遥远的地方。遐思在春风里,眼前的花园式矿井抢入了我的视线:小桥、垂柳、池中的鱼儿,争先恐后盛开的花朵,配上鹅卵石的小路,好一幅婉柔的画卷。
我,一个刚从学校分到矿山的小伙子。脱去了稚嫩的外衣,来到了充满喧嚣的矿山。刚开始时面对矿山的环境是那么生疏,离我那么的遥远。毕竟在书中所学的煤矿知识那些都是理论,现在马上就要见到庐山真面目了,那时自己的心里很激动,感觉做一名矿工很光荣!
我由于学的是采矿专业,我被分配到开拓岩巷掘进单位,加之自己是预备党员身份,党组织也非常的关心我,给我派了一位老党员做我的师傅,让我从他身上好好学习。说真的,我第一次下井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时自己的心里颇为激动、神情亢奋,双脚也不听使唤。把工作服、矿灯和自救器带好,我跟随着师傅进入罐笼。随着入井信号的响起,罐笼从井口中缓缓降落,随后猛的加速,速度很快,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眼前一片漆黑,几分钟的时间,一切又明亮了起来,井下的大巷如同黑夜般市区的马路一样,干净、整洁、灯火通明。在师傅的带领下,我进入了施工地点。在巷道照明灯的映射下,显得每个人都很繁忙,但忙而不乱。随着耙矸机、链板机、风锤等的同时响起,震耳欲聋的“轰雷”声,开始还有些不适应,毕竟自己没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没有出过力,随后师傅慢慢的教导我:“作为一名矿工是很光荣的事,用自己的辛苦换来千家万户的光明,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同时单位党支部领导也很关心你我,有时在井下询问我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想让我从中学到更多的生产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煤矿工人。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坚定了我为矿山服务的决心。人人都说煤矿苦,我要以苦为荣;人人都说煤矿险,我要参加工作就奋战在井下生产第一线。
接下来几个月就是钢铁般的训练,怎么使用风锤、风镐、锚索机师傅都耐心的传授了我。干吧…..年青人!!从原来的不适应到我慢慢掌握迎头生产知识,再到我慢慢掌握各种风动工具使用技巧,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个个眼位我都熟记于心,每个眼位追求的角度都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中。每一次抱风锤打眼,自己有说不出的成就感,总感觉我自己成熟了,像个煤矿汉子了。这一切是XX煤矿给了我真正长大的机会,我“忆历程,展风采,看今朝”征文
要好好珍惜这份工作。同时自己又是一名预备党员,更要做好表率作用。心得在不断的升华,经验在不断的积累。在XX成长每一天中,我总结出了:从事煤矿工作,安全是压倒一切的工程!
2011年6月27日,这个日子我永不能忘记,它见证一个煤矿安全生产的奇迹。淮南矿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千米深井——XX矿井顺利实现重负荷运转。当天我看着XX矿井新闻台中报道的1111(1)首采工作面采煤机迅速启动割煤,黑色的煤炭顿时在链板机上如流水涌动,通过皮带机源源不断送往井口,欢庆的鞭炮声响彻矿内外。我自豪了,我身为这个煤矿职工感到骄傲。XX煤矿的井下男子汉们发扬了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累计完成井巷工程量45588米,四个井筒全部按计划安全到底并顺利贯通,安全快速揭煤17次,1次刷新淮南矿区立井大直径基岩段施工纪录,5次刷新集团公司岩巷大断面综掘单进纪录。在技术创新方面,紧紧围绕井筒施工、防突揭煤、地压治理、地质勘探、快速掘进、软岩支护等建设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是XX人智慧加汗水的成果。几年来,XX人认真贯彻落实“两个一切”的企业宗旨,坚持科学发展观,严管理,高要求,细管理;坚定集团公司的“健康、前瞻、集成、精细”管理企业的八字理念,在矿党委的领导下职工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更加和谐,煤矿生产工作更加安全高效,一切向着美好方向发展。
来到XX煤矿,我想说的更多的是感谢,想表达的更多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但我知道在这样春光灿烂的日子里,更应珍惜这样的大好时光。努力地工作,好好地生活,把握住人生中的重要季节,珍惜一年中难得的好时光。
开拓一区:XXX
矿区建筑 篇5
1 矿区复垦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 复垦土地作为“特殊”的土地资源, 由于配置的不合理, 已严重制约了煤炭等矿山企业的正常运行, 也增加了政府的压力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探索其合理的配置模式很有必要;其二, 未来土地复垦工作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权属明晰, 提高企业、社会参与土地复垦的积极性;最后, 土地使用权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通过市场经济手段的配置, 可杜绝矿区土地“特殊”资源、资产的隐性流失, 可充分挖掘其作为特殊形式的建设用地的应有的潜力。
2 矿区复垦土地资源的配置模式
基于神府矿区沉陷破坏地产权混乱的实际情况, 本着神府矿区区域特征, 以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利益兼顾的原则, 利于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为目标, 来探求陕北神府矿区复垦土地的配置模式。
2.1 煤炭企业复垦模式
此模式下有两种形式: (1) 矿区煤炭企业对该复垦土地拥有使用权, 但不能转让。由煤炭企业在符合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的加以复垦利用, 国家适当减免耕地占用税等。煤炭企业用复垦后的土地搞多种经营, 兴办第三产业, 用此收益抵偿征地费。 (2) 由煤炭企业对使用权的沉陷破损土地采取复垦措施, 使其生产力达到或超过该土地原生产力, 用其交换未来资源开发所需使用的待沉陷土地, 达到不征或少征土地, 解决矿企征地、补偿费用高昂等问题;亦可采取转让、转租等方式转给第三者经营复垦土地, 用其转让金等来弥补企业开采征地补偿等经费, 形成土地复垦良性循环的局面。
2.2 国家复垦, 市场配置模式
此模式的组织者是国家及地方政府, 对象是历史遗留损毁土地、自然灾害损毁土地, 煤炭企业无土地使用权的沉陷损毁土地, 企业拥有使用权, 但长期废弃、荒芜的塌陷地, 形式是国家收回其使用权, 组织其进行统一复垦开发, 统一将复垦后的土地通过土地市场再配置, 出让或出租给合适的用地者经营。神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企业和煤炭企业可优先优惠获得土地使用权, 利用复垦后的“特殊”土地资源进行多种经营, 用出让金或租金来抵偿土地复垦费, 然后再将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投入新沉陷损毁土地的开发复垦中, 做到边破坏、边复垦。同时可将多余部分由于其他的沉陷损毁地的复垦, 形成土地复垦良性循环的机制。
2.3 专业复垦公司复垦模式
在地方政府没有经济实力或精力组织复垦的前提下, 地方政府对废弃的企业无使用权的沉陷损毁地以及企业有使用权、但长期闲置荒芜, 不进行开发复垦的沉陷损毁地, 收回其土地使用权。可将该部分沉陷损毁土地以协议、招标等形式出让给有资质的专业土地复垦公司进行专业开发, 由土地复垦公司按照出让合同规定的开发方向、用途、复垦标准、使用年限等要求进行综合复垦开发。政府可适当降低出让金, 并规定复垦工程见效后在一定年限内分期收回出让金, 政府然后将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其他沉陷损毁土地的复垦工程中。
2.4 联合股份制复垦模式
鉴于土地复垦资金难以筹措, 神府矿区沉陷损坏土地长期闲置、荒芜的现状, 可以考虑由政府出面组织, 由政府、企业、农民和其他经济组织 (个人) 入股进行联合开发复垦, 以董事会形式进行经营, 复垦后土地的收益按股分红。引入市场机制, 政府、企业以及农民利害关系一致, 避免在土地复垦工作中的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扯皮现象。
3 矿区复垦土地资源的管理模式
对矿区复垦土地这类“特殊”的资源, 本着《土地复垦条例》的新精神, 利用“管理控制理论”来探究陕北神府矿区当今及未来复垦土地“特殊”资源的管理模式。
3.1 超前控制管理模式
该阶段主要是指矿区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到复垦工程实施前为止, 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神府矿区土地破坏、沉陷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和科学合理预测分析的基础上优化决策管理过程。包括神府矿区土地复垦的政策法规的拟定、可行性研究及论证、土地复垦规划制定、土地复垦年度计划安排、土地复垦检查验收标准制定、拟复垦单位提出申请并对其条件进行评估, 以及采矿区域的塌陷预防、规划、监测、避险、资金安排等工作环节。
土地管理部门牵头协同相关单位一定要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复垦规划及年度计划安排的制定及审查、土地复垦检查验收标准的制定及拟复垦单位资质评估等环节严格把关, 并结合其他先进经验和复垦经营中的经验教训, 通过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及时修订政策法规, 充实和完善复垦规定、调整年度计划、提高复垦标准, 唯这样, 才能使所制定的政策法规、规划、计划及标准等科学合理, 真正起到指导性管理的作用。
3.2 复垦中监管模式
此阶段从接到复垦计划任务书开始, 到土地复垦验收通过为止, 复垦中监管管理模式主要分工程复垦阶段和生物复垦阶段管理。包括复垦方案设计及审查、工程与生物复垦方案实施、工程与生物复垦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土地复垦竣工全面验收等环节。
因该阶段是土地复垦付诸实施的阶段, 并影响着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参与工作: (1) 参与工程与生物复垦方案的设计, 给予认真的指导; (2) 组织复垦方案审查工作, 组织相关专家对工程复垦方案的设计深度、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利用结构、布局及总平面布置、主要工程量、复垦土壤熟化和改良措施、种养规模、结构、主要工程、工艺技术措施及配套措施、投资概算及技术经济分析、市场预测等进行认真审查。 (3) 在复垦实施工程中, 土地管理部门应积极跟踪管理, 帮助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排解矛盾与纠纷, 给予技术指导并对复垦是否按复垦规划和设计方案是个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要对复垦土壤的时间、空间变异性进行动态监测, 对种、养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估, 客观的评价复垦土地的生产力, 及时反馈信息。 (4) 施工单位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时, 土地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及时进行验收。对符合复垦标准的, 则予以通过, 并对复垦土地的生产能力、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向给予客观评价, 转入日常土地管理序列。对不符合复垦标准的, 应责成复垦单位重新施工或修正设计方案后重新施工, 直到符合复垦验收标准为止。
3.3 事后控制管理模式
此阶段主要是复垦土地通过验收完成转入土地利用过程的管理。因为矿区复垦土地作为特殊的土地资源, 其未来的利用方向、利用结构都决定其管理的相对特殊性。其事后管理主要做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做好对矿区复垦土地的数量、土地生产力质量、分布位置、权属等的登记, 对复垦土地开展动态监测工作, 掌握复垦土地及生产能力时间、空间的变异规律, 为科学规划决策, 合理利用土地提供服务。 (2) 结合矿区居民的安置方式, 科学合理配置复垦土地的使用:将复垦达到和超过原生产力的农业土地交还就地安置的农民原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同时要多方面扶持农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农业产业种植;而对异地安置后复垦的土地资源, 则通过引进市场机制, 招标引进有资质的农、牧公司或个人经营该农业土地;对规划为建设用地的复垦土地可结合“陕北神府产业发展规划和神府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的要求, 通过招、拍、挂等方式进行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3) 建立、健全复垦土地的监管制度。主要包括损毁土地的动态监测和评价制度、土地复垦资金监管制度、土地复垦工程验收制度、土地复垦信息公开制度、土地复垦听证制度, 以及土地复垦奖惩制度等。
4 结语
本文将矿区复垦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和资产, 着眼于土地质量提高、最优的土地资源配置、长远的自然景观恢复, 与生态环境保护, 着眼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最大化, 着眼于土地资源稳定、协调、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从其合理配置入手, 探讨矿区复垦土地的配置管理模式和复垦土地的过程管理模式, 以真正实现矿区复垦土地“特殊”资源的潜力, 最终实现其资源的“三增”, 即增耕地、增产能、增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 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7]81号) [EB/OL].http://www.zgtdfk.com/webs/news/news_show.aspxnid=188.
[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实务[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11:6-7.
[3]杨慧娟, 采矿塌陷区土地复垦立法及完善[J].中国土地, 2012, (1) :44-46.
矿区建筑 篇6
目前矿区管理采取的是一种分散化的、按生态要素实行分部门的管理模式[8], 如环境管理[3,9,10], 不同的资源类型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 因此造成了管理的职能脱节, 并割裂了矿区作为区域生态系统原有的完整性特征[11,12]。考虑到矿区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 实施的管理应基于其固有的生态系统特性, 制定合理的区域适应性管理对策。生态系统管理是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加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13,14], 要求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制定区域管理决策, 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15]。因此, 针对矿区矿产资源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采用区域管理的新理念———生态系统管理[16,17,18], 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与有益的尝试。
生态系统管理, 作为生态学、环境学和资源科学的交叉领域和新的科学生长点, 不但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而且具有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7];它是在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16]。1988年Agee&Johnson的《公园和野生地生态系统管理》, 它标志着生态系统管理学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的森林、渔业、野生动物、国家公园和土地等多个管理部门开始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对资源和环境进行管理[19,20,21],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一批适用于农田、草场、林地等生态系统管理的实用技术和方法[22,23,24], 但由于管理对象的内容和结构层次复杂, 并且各具特点而始终未形成广为接受的方法体系[25]。目前, 针对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还较少。因此, 开展矿区的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应是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26], 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鉴于目前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尚不成熟的现状, 本文试图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框架, 并以云南兰坪矿区进行实证研究, 以期为县域尺度上的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和研究框架
1.1 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目前, 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理论方法尚有很多争论, 还在探索阶段[17,28]。生态系统管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有着明显的尺度特征, 不同的时空尺度和研究领域其具体内容不同, 形成了多样化的定义[17,18,29,30,31,32]。表1是美国一些部门对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24]。一般认为, 生态系统管理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管理方法, 致力于保持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使之以一种与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相协调的方式使当代和后代人连续不断地受益[31]。但与一般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不同的是:生态系统管理强调整个生态系统, 而不是单个资源或物种[18]。虽然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没有统一界定, 但一些特点是明确的, 如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重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重视多部门的协作[33]。
基于以上分析, 矿区生态系统管理可理解为:以区域矿区生态系统为整体, 以复合生态系统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指导, 以保持矿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科学技术和可持续管理为手段, 对矿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土地利用行为进行引导、调整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1.2 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框架的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系统类型, 相关机构和学者努力建立定义明确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体系[34], 即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框架 (表2) 。由于矿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 在实施矿区生态系统管理时会涉及到众多部门和团体, 也需对多个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 并体现出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目标的综合。借鉴表2, 根据可操作性原则, 本文提出了适合矿区的生态系统管理的四个主要步骤, 即“矿区基础条件分析—问题诊断—管理目标确定—适应性管理策略”。
主要是: (1) 矿区基础条件分析。确定管理尺度及生态系统边界 (尽可能与行政区划一致原则) , 分析矿区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情况、水文过程特征、矿产资源与水环境等基本结构和基础条件, 以及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各种生态功能。 (2) 存在问题诊断。结合矿区生态系统功能分析其生态服务 (包括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支撑服务、文化服务) 提供情况, 结合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矿区生态胁迫情况, 并结合直接驱动力 (包括计划变化、栖息地改变、物种入侵、过度利用、污染等) 和间接驱动力 (包括人口变化、经济行为、技术条件、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等)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3) 管理目标确定。其目标实质上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寻求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 适应性管理策略。采用科学技术方法和可持续管理手段, 对矿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直接优化调控 (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小流域治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其评价等) 和间接优化调控 (法规政策、产业扶持、生态补偿、农业补贴、主体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 实现矿区生态管理的目标。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兰坪矿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兰坪县, 地理范围为26°06'—27°04'N、98°38'—98°58'E, 矿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被誉为“铅锌之都”、“云南有色金属之乡”, 具有全国最大、亚洲第二大的铅锌基地, 是“三江成矿带”上的重点矿区[27]。兰坪地处高山峡谷区域, 优质土地资源缺乏。随着矿业开发规模的增大, 矿产开发与冶炼工业逐渐成为了兰坪主要支柱产业。
注:*表示目前没有得到政府重视, 需在今后加强实施的管理措施;**表示需持续加强的管理措施;***已得到实施或正在进行的管理措施。
2.2 实证研究结果
根据上文提出的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步骤, 结合相关文献查阅, 兰坪矿区生态系统管理实证研究的前三个步骤研究结果见表3。根据表3的管理目标, 并针对每个管理目标的主要原因及相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 提出共17个适应性管理策略, 结果见表4。
2.3 讨论
表3的结果说明, 矿区基础条件分析应特别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的总和。由于位于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核心地带, 以及在区域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兰坪矿区具有很强的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同时, 巨大的矿产储量又使兰坪矿区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社会生产功能。兰坪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位上存在的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将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和策略的制定。
问题诊断应包括直接和间接驱动力。直接和间接驱动力的分析是具体适应性管理措施构建的基础, 使其更具有针对性。表3说明, 兰坪矿区生态环境出现严重问题的直接驱动力是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污染物的排放[37]。早在明清时期, 兰坪就开始矿产开采和冶炼, 开采历史悠久, 开采规模发展迅速, 目前年产铅锌金属22万t。矿区“三废”排放量大,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兰坪矿区生态系统不可持续发展的间接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和经济行为[37]。据统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兰坪人口增长率为1.49%[40], 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1.05%[41]。目前, 兰坪经济已形成以金属矿产采掘业为主导、有色金属冶炼业和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业为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的格局[40]。从表4可见, 一些针对直接驱动力的管理策略已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实施,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兰坪县境内的重要河流———氵比江, 由于《氵比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通过了云南省政府批准,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治理, 氵比江水质从2000年的劣五类水提升到了2011年的四类水[42]。此外, 间接驱动力也得到一定的改善。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兰坪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 而兰坪经济增长也逐步由原来的“矿业一枝独秀”向“电矿两轮驱动”转变[42]。
管理目标的确定应基于社会的抉择。确定生态系统的管理目标是建立管理体系的关键[36]。社会的抉择将决定哪些生态系统功能需要保护、管理及利用。抉择的基础是由需求、价值和利益来判定的[19]。表3的结果显示, 兰坪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目标的确定, 最终是基于社会的抉择。兰坪矿区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维护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 从而实现矿区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出适应性的管理策略一直是生态系统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12]。为了减少生态系统管理决策当中的不确定性, 积极的适应性管理可能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手段[37]。鉴于矿区这种社会生态耦合系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应用积极的适应性管理是正确的措施[37]。表4结果说明, 针对“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大多数具体管理策略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实施, 但针对“维护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管理目标的相关管理措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发现现有管理体系与措施的不足之处, 这正是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较的优势所在[18]。
3 结论
矿区建筑 篇7
一、伊金霍勒矿区概况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 东经108°58′至110°25′, 北纬38°56′至39°49′之间, 总面积5600km2, 辖7个镇, 总人口15.9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1.1万人。境内资源富集, 是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现已探明的有煤炭、天然碱、泥炭、石英砂、石灰岩及粘土等。煤炭总储量139.15亿t。是神府—东胜煤田的主要产区, 矿点主要分布在本旗的布连、布尔台格、新庙、纳林陶亥4个乡, 已产为国家重点开发建设地区。过去伊金霍洛旗生态良好, 环境优美, 植被覆盖度达到87%, 森林覆盖率达到38.08%近年来由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二、调查方法
1. 条件价值评估法
采用价值评估法 (CVM) 揭示在收入水平和环境意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人们为治理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减轻污染水平的需求, 而且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放弃一部分个人消费 (表现为支付金额的多少) 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WTP>0) 。支付意愿的存在与否和支付意愿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2. 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采用的CVM问卷由3个部分组成, 一是矿区居民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态度;二是为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 当地居民的支付意愿调查;三是矿区居民的社会经济信息, 如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数等。
调查对象为长期居住于矿区, 对煤矿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具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感受的居民。在调查问卷中, 进行开放式引导, 为了保证支付意愿的准确性, 特别设计了煤矿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背景介绍。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图片, 介绍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支付费用的意义以及使用情况。然后让受访者填写“愿意支付”和“不愿意支付”的选择。如果受访者选择了“愿意支付”, 则进一步提问:“每年最多支付多少?”, 如果受访者“不愿意支付”, 那么, 再询问不愿意的原因是什么。
3. 数据采集
调查采用随机入户访谈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580份, 问卷全部收回, 得到有效问卷536份, 问卷有效率为92.41%
三、调查结果
1. 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8岁, 平均年龄33.6岁, 受访者主要集中于30-50岁之间;男性比例为73.32%, 女性26.68%为;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占6.37%;初中占36.82%;高中及中专占46.56%;大专和本科占26.18%;研究生及以上占5.78%。文化水平以高中为最多, 其次分别为初中及大学, 小学文化及研究生文化者较少;职业以矿工最多, 商人、农民、干部也有很大的比重;平均家庭年收入大部分集中在80000~100000元, 占有效样本量的56.89%。
收入情况:
70000元以下占3.68%;
70001~80000元的占9.48%;
80001~100000元的占56.89%;
100001~120000元的占18.57%;
120001~150000元的占6.72%
150001~20000元的占4.66%
2. 受访者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调查的有效样本中, 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本地区生态环境亟需治理, 只有很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急迫, 其中:认为本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非常急迫的有314人, 占有效样本量的和58.6%;而认为不急迫的196人, 有占有效样本量的31.4%。认为不必改善的有人26人点有效样本的8.9%。
在被调查的536份有效样本中, 对环境政策非常了解的有371人, 不足有效样本量的70%;对环境保护政策部分了解, 但了解不多, 一知半解的人有133人, 占效样本24.6%。而表示自己对环境保护政策一点也不了解人有33, 占有效样本量的6.2%。受访者对环境政策的了解程度如表1。
3. 受访者的支付意愿 (WTP)
536份有效问卷中有385人表示“愿意”参与支付, 占有效样本66.98%, “不愿意”支付的有151人, 占有效样本的33.02%。根据对受访者社会经济情况的统计, 样本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水平大约在100000元 (2013年元) 左右, 支付金额在500-800元的占42.57%。支付金额占问卷数量比例如表2所示。
四、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通过调研和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们认为:
(1) 由于人们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对环境政策的了解度及满意度等不同, 支付意愿不同。其中, 收入多少是支付金额的主要因素。对环境政策的了解度越低支付愿望越高, 对环境满意度高的支付愿望低。“愿意支付”的原因:身居矿区, 切身感受到了环境恶化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所以对治理环境的意愿要求较为迫切。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支付金额影响不大。
(2) 人们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大小相差较大。并且0支付意愿的人占33.02%, 高支付意愿的人较少。支付意愿主要集中在500-800的占有效样本人42.57%。支付范围在家庭年收入的0.5%~0.8%占“愿意支付”样本的27.79, 0.8%~1%占“愿意支付”样本的25.19%。也就是说支付范围在家庭年收入的0.5%~1%占“愿意支付”样本数的一半以上。
(3) 受访者“不愿意”支付的占有效样本的33.02%, “不愿意”支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家庭收入水平较低, 没有支付能力;二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质量改善所带来的效用, 因居住地距矿区较远, 没有切身感受到环境恶化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对治理环境的意愿要求不迫切;三是认为生态环境治理应由国家出资, 或者由开发矿产的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四是担心资金不能用于生态环境治理, 被挤用、占用、挪用等, 况且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督导管理居民支付资金及工程建。
参考文献
[1]郑玉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Venkatachalam L.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a Review[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4, (24) :89-124.
[3]Jones A M.A Note on Computation of the Double-Hurdle Modlewith Ependce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obacco Expendediture[J].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2, (44) :67-74.
[4]李莹.意愿调查价值评价法的问卷设计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 2001, (12) :25-27.
[5]李国平, 郭江.榆林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改善支付意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137-143.
[6]李莹, 白墨, 杨开忠, 等.居民为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4 (5) :6-9.
[7]赵军, 杨凯.上海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J].环境科学, 2005, 26 (2) :5-10.
中国矿区分布 篇8
主要金属矿产分布为:
a) 铜矿。已探明910处, 主要为:黑龙江省多宝山;内蒙古自治区乌奴格吐山、霍各气;辽宁省红透山;安徽省铜陵铜矿集中区;湖北省大冶—阳新铜矿集中区;广东省石菉;山西省中条山地区;西藏自治区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舍勒等;
b) 金矿。探明1 265处, 主要有黑龙江省乌拉嘎、大安河、老柞山、呼玛;辽宁省五龙;山东省玲珑、焦家、新城、尹格庄;河南省文峪、秦岭、上宫;四川省东北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希、哈密等;
鹤壁矿区铁路沉降观测 篇9
1 沉降观测区概况
鹤大铁路K0+000 m~K3+800 m段近4 km的线路处于采煤沉陷区。因沉陷区线路较长, 采煤沉陷影响时间久, 最大下沉值达2.5 m, 造成该段线路的轨距、水平频繁超限, 线路弯曲变形, 严重危及铁路行车安全。为保证铁路安全运行, 势必导致大量的起垫施工, 起垫工程量计量数据繁杂。
2 沉降观测桩布设
根据煤矿铁路下采煤工作面布置、铁路现场环境条件及开采下沉量预计等选定施测路线和布置观测点 (桩) , 从沉陷区铁路两侧的已知水准控制点, 按照布点原则、铁路线路起垫施工要求等, 在沉陷区内的铁路线路钢轨和路基上设置沉降观测点 (桩) , 具体要求及布置如图1所示。
(1) 在沉陷区铁路K0+000 m~K3+800 m段的路基上设置沉降观测桩, 并借助路基范围内的建筑物、通信线杆、线路标志等比较固定的物体标记观测点, 在线路外侧路基上从L1到L40依次布点建立路基观测线, 各观测点之间的距离为50 m, 根据需要及现场情况在沉降量大的地段增设观测点, 可将观测点的间距缩小至25 m。
(2) 在0铁路线与路基观测桩L1—L40相对应的钢轨上, 标记观测点G1—G40, 建立轨道观测线。
(3) 在设置观测桩时, 要求路基观测点至钢轨的距离尽可能小, 但必须设在铁路建筑限界以外, 并需考虑在线路起垫施工及整修时应预留的距离, 不至于路基观测桩被埋没而无法定期观测。
3 线路沉降观测方法
按照上述事项设置了合理的观测点后, 采用附合测法从已知水准控制点BM.A开始, 沿路基观测桩L1—L40及轨道观测点G1—G40测出各观测点间的高差, 然后联测到另一端的已知水准控制点BM.B。路基观测桩L1—L40与轨道观测点G1—G40相对应的各观测点 (桩) 的观测时间间隔尽可能缩短。根据铁路线路观测精度要求, 观测仪器采用S3型水准仪即可满足, 观测周期通常为30 d, 若处于下沉活跃期, 则需缩短观测周期, 通常为20 d观测1次。
在对沉陷区线路起垫施工之前, 为掌握线路下沉变化情况, 必须及时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观测点的高程值是以后施工期内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根据铁路测量的有关规定, 水准点的高程测量2次测得的闭合差或与国家水准点联测的闭合差, 其允许值undefinedmm, 即每次对L1—L40和G1—G40测量的闭合差应在±50.20 mm限差要求范围内。
在沉降观测的同时对线路进行横向、纵向移动观测, 便于施工中拨正线路方向, 控制铁路中线。
4 测量数据分析
4.1 计算整理
根据设置的轨道和路基观测点 (桩) 进行周期观测, 并将各次观测的记录结果检查无误后, 进行闭合差调整, 得出各测点 (桩) 的高程, 然后计算各观测点 (桩) 的下沉量, 结合铁路下采煤工作面开采情况, 分下沉活跃期 (或半活跃期) 和微沉期等施工时的测量, 根据其下沉活跃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施工起道量, 具体分2种情况:
(1) 铁路已下沉且不再发生下沉 (趋于稳定或微沉) 。在此情况下对线路进行抬道施工, 线路各观测点每周期的下沉量为该点前后2次测量绝对高程的差。线路起垫施工抬高量为施工后测量路基观测线G1—G40各点的绝对高程值与该点施工前测量的绝对高程值的差。
(2) 铁路下沉处于活跃期且持续时间较长。此时应及时了解铁路下采煤工作面布置和开采情况。为保证铁路线路安全畅通, 线路起垫抬高施工随下沉分次进行。因此, 轨道测点G1—G40就处于不断的下沉和随各次施工而又不断升高这一相对变化中, 而路基观测桩处只是绝对高程在不断下沉, 不存在起垫抬高问题。在此情况下, 计算轨道观测点G1—G40各点每周期的下沉量和施工抬高量须结合路基观测桩L1—L40各观测高程值计算。
假设测量轨道观测点G1—G40与路基观测桩L1—L40某次线路起垫施工前测量的绝对高程分别为A1, A2, …, A40和a1, a2, …, a40, 起垫施工后实测绝对高程分别为B1, B2, …, B40和b1, b2, …, b40, 考虑G1与L1距离较近, 两点的下沉量的差异忽略不计, 可近似为相同, 则轨道观测点G1点该周期的下沉量应为a1-b1的差值, 抬道量为B1-A1+ (a1-b1) , 依次类推即可得出各观测点周期内的下沉量和线路施工抬高量。
4.2 绘制线路下沉曲线
依据各点下沉量绘出线路下沉曲线 (即对前后两次观测数据绘制的线路纵断面进行比较) , 以掌握线路下沉状况, 指导线路的抬高施工和整修。
5 沉降观测施工具体要求
(1) 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有效, 要固定测量人员、仪器设备, 使观测的环境条件一致, 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做到按时、快速、准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 沉降观测的时间要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首次观测必须及时进行, 以后每次观测也必须按时进行。否则, 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 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起不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3) 沉降观测点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和便于观测的位置, 符合施工及维修要求, 保证测点的连续观测。在下沉活跃期, 对下沉量较大的地点应增加观测次数。
(4) 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即能满足观测精度要求, 往返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undefinedmm。其中, L为附合水准线路的长度或水准线路的单程长度, km。
(5) 测量成果的整理和计算应按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
6 结语
鹤大铁路K0+000 m~K3+800 m段依据上述沉降观测方法及时获得了准确的沉降观测数据和施工抬高量, 指导了下沉线路的起垫和整修, 保证了该段铁路的行车安全, 为同类或相近工程的沉降观测提供了参考和经验。
摘要:依据设置在铁路路基及其钢轨上的观测点, 对处于煤矿沉陷区内的铁路下沉变化情况进行观测, 利用2条观测线的相对高差计算线路抬高量, 为沉陷区铁路的起垫与整修及工程量确定提供指导, 确保了沉陷区铁路整修施工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