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矿区(通用11篇)
铅锌矿区 篇1
摘要:双山银铅锌矿区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通过对矿区地表地质填图、探槽揭露、取样分析和物探激电扫面工作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岩浆岩体与断裂构造发育;既有导矿构造, 又有东西向储矿构造;银、铅、锌、铜化探异常强度高, 成矿地质条件好。并已发现, 成矿与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 (1) 密切相关、产于近东西向次火山岩中的铅锌矿矿 (化) 体。找矿潜力很大。
关键词:双山,银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
一、区域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层
本区除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冲积层及风成砂土外, 出露下元古代宝音图组、上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中生代侏罗系地层。
1.1.1、下元古代宝音图组 (PtBy)
下元古代宝音图组是区内出露最古老地层。主要出露于矿区及矿区外的西北地区,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黑云斜长片麻岩、灰绿色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灰黑色二云斜长片麻岩、浅灰黄色石英二云片岩夹细粒斜长角闪片麻岩。分布面积广, 呈北东向展布, 走向36°-61°, 倾向北西, 倾角35°-70°。
1.1.2、上古生代石炭系
区内零星出露上石炭统本巴图组 (C2b) 及阿木山组 (C2a) 。
1.1.2.1、本巴图组 (C2b)
出露于矿区南部。呈北东向断续分布, 倾向北西, 倾角30°-70°。岩性主要为灰绿、黄绿色硬砂岩、长石砂岩夹含砾砂岩、砾岩及灰岩。下部为一套酸性火山岩。
1.1.2.2、阿木山组 (C2a)
分布在矿区南部, 呈北东向展布, 倾向北西, 倾角55°-70°。下部为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夹含砾砂岩、硬砂岩, 上部为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岩、砂砾岩。
1.1.3、上古生代二叠系
区内大面积出露, 分布于矿区外南东部。分为下二叠系大石寨组 (P1d) 及上二叠系林西组 (P2l) 。
1.1.3.1、大石寨组 (P1d)
出露于矿区外东南, 呈北东东向断续分布, 为一套深灰色、暗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粉砂质泥岩及安山岩、安山质玄武岩、流纹岩夹凝灰质砾岩。
1.1.3.2、林西组 (P2l)
出露于矿区东南。沿北东东向分布。岩性为深灰~灰黑色厚层状粉砂质炭质板岩、变质粉砂质泥岩夹粉砂质砾岩。
1.1.4、中生代侏罗系
本区出露中侏罗系万宝组 (J2w) 和上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 (J3m) 。
1.1.5、第四系 (Qh)
在区域内分布广泛, 主要出露在沟谷、河床、凹地及山的阴坡。为全新统草原砂土、沼泽堆积、坡积、洪积物、风成砂堆积。
1.2 区域构造
区域内主要构造有贯穿全区的米生庙复背斜, 次一级的挤压构造带及断裂。复背斜及挤压构造带和断裂的展布以北东向为主, 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也较发育, 构成了该区近网格状的构造格局。
1.2.1、褶皱
本区主要一级褶皱构造为米生庙复背斜, 它包含两个次一级的挤压褶皱构造带和三个褶皱构造, 现分述如下:
1.2.1.1、米生庙复背斜
米生庙复背斜, 沿乌套海~米生庙~达青牧场一线, 呈北东向贯穿全区。下元古界宝音图组地层组成复背斜轴部, 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组成翼部。
1.2.1.2、挤压褶皱构造带
第一挤压褶皱构造带:分布在乌套海~米生庙~白音敖包一带, 由一系列斜歪或同斜褶皱组成。双山银铅锌矿区位于该褶皱内。
第二挤压褶皱构造带:分布在矿区南东东向, 主要由密透南、北向斜和密透背斜组成。
1.2.2、断裂
本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以北东向压性断裂为主, 其次为北西向张性断裂。北东与北西向断裂构成了该区网格状的构造格局。断裂主要为华力西期和燕山晚期。
1.2.2.1、华力西期断裂
华力西期的断裂以北东向断裂为主, 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层次之。北东向断裂均为压性或压扭性, 沿断裂岩石破碎, 糜棱岩与挤压片理发育。
1.2.2.2、燕山晚期断裂
燕山晚期断裂以北东向为主, 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次之。断裂均为压性或压扭性, 沿断裂岩石破碎, 断层角砾岩, 构造擦痕发育。燕山期的北东向断裂控制着区内花岗岩的分布。
1.3 区域岩浆岩
该区岩浆岩分二期侵入;受北东断裂控制;呈岩株状、岩基状产出。
1.3.1 华力西中期侵入岩
石英闪长岩, 侵位于宝音图组及中石炭统本巴图组地层中。岩石呈暗灰色、灰白色, 细粒结构, 矿物成分, 主要为石英、斜长石、角闪石。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 具片麻理构造, 其构造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
1.3.2 燕山早期侵入岩
分布于矿区外南北两侧, 分三次侵入。
1.3.2.1第一次花岗岩 (γ52-1)
分布于达青牧场一带, 呈小岩株状侵位于下二叠统地层中。
岩性为肉红色花岗岩, 岩石具半自形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及黑云母。据1:5万化探资料, 该期岩体内Ag、Pb、Zn、W、Sn、Mo、Bi、La、U、Nb、Be元素含量较高, 应是本区多金属矿的成矿母岩。
1.3.2.2第二次花岗斑岩
分布于北大山地区, 呈岩基状产出。侵位于中下侏罗统, 被上侏罗统酸性火山岩覆盖。
岩性为浅灰色斑状花岗岩, 自形~半自形结构, 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斜长石为主, 石英次之, 含少量钾长石。
据绝对年龄资料, 测定年龄为159百万年。岩石的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与第一次侵入的花岗岩相近, 为同期不同次的产物。
1.3.2.3第三次浅黄色细~中粒花岗岩 (γ52-3)
分布于巴音高勒西部, 呈岩基产出。
岩性为浅黄色细~中粒花岗岩, 局部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中粒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条纹长石, 斜长石, 石英及少量黑云母。岩体内普遍含铷 (Rb) , 个别地段含铌 (Nb) 、锂 (Li) , 放射性 (γ) 值较高。
1.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990年, 地矿部第一综合物探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展过1:20万区域化探测量, 在本区圈出200Km2的综合异常密集区。异常元素组合以Ag、Pb、Zn、Cu、Au等为主, 伴生元素有W、Mo、Bi、Cd、F、Ni、Cr、Co、Mn等。
1.5、区域矿产
本区矿产较为丰富, 已发现的主要矿种有银、铅锌、铜、钨、萤石、石灰岩、煤等。已建生产矿山五座分别是: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双山煤矿、巴音高勒萤石矿、小双山银铅锌银矿等。
二、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地层出露相对简单, 北部为宝音图组, 中部和南部为二迭系上统林西组。东南部大面积出露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中统 (万宝组) 及第四系全新统。
2.2 构造
2.2.1、褶皱
矿区位于乌套海~米生庙~~巴音敖包挤压褶皱构造带内。该挤压褶皱构造带是由一系列斜歪组成, 呈北东向展布。主要由宝音图组地层构成, 岩层走向NE, 倾向NW, 倾角45°~70°。
2.2.2、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 以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最发育。北西向断裂 (助力可河断裂) 为主要导矿构造, 近东西向断裂为控矿构造。
①、助力可河断裂:
断层走向310°~330°, 走向延长6~~16Km, 沿助力可河分布。地表岩石破碎, 见断层角砾岩, 断层三角面呈北西向展布, 断层性质为隐伏张性断裂。该断裂形成于燕山晚期, 为矿区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良好通道。
②、近东西向断裂:
为压扭性断裂, 规模较大, 呈“S”形状, 是矿区内的主要容矿构造, 沿走向及倾向均呈舒缓波状。该方向断裂, 严格控制着矿区内矿体的分布及矿体规模。
2. 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分为华力西期与燕山早期两期。
2.3.1、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 (δο42)
石英闪长岩 (δο42) , 位于矿区南侧, 呈岩株状侵位于上元古界宝音图组黑云斜长片麻岩中。
2.3.2、燕山早期花岗岩 (γ52-1)
呈小岩株出露于矿区外围的南侧, 侵位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中, 岩石呈浅肉红色, 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据1:20万区调资料及1:5万化探成果, 该期花岗岩中银、铅、锌、铜丰度值较高, 是成矿母岩。
2.3.3、脉岩
区内脉岩不甚发育。见闪长岩脉及英云闪长岩脉。闪长岩脉呈北东向, 英云闪长岩脉呈北西向, 分布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中。
2.4 变质作用
区内变质作用较强, 分为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及热液变质作用三类。
2.4.1、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老地层及石英闪长岩的片麻理化。变质程度较深, 为角闪岩相。矿化作用与区域变质期塑性流变的关系不甚明显。
2.4.2、动力变质作用
本区动力变质作用强烈。压性、压扭性及张性断裂, 产生一系列构造角砾岩及少量糜棱岩、碎裂岩。构造岩以脆性应变为主, 韧性应变不甚发育。
2.4.3、热液变质作用
区内的热液变质作用, 主要由含矿热液贯入, 致使围岩发生变质。在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赋矿断裂带内及局部断裂带上下盘围岩发生热液蚀变。蚀变中心部位, 有闪锌矿化、磁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硅化等, 蚀变边部, 为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及萤石化、绿泥石化, 但其分带性不明显。
三、矿 (化) 体地质特征
3.1 矿化体特征
3.1.1、①号矿化体
赋存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之张性断裂构造带中。走向东西, 倾向南西170°- 190°, 倾角55°- 60°, 长80.00m-110.00m。脉体中间宽两端窄。一般厚度为1.50m-2.00m, 最宽3.00m。地表风化较强形成铁帽。拣块样分析:TC2号槽:铅含量高达11.694%;TC4号槽:铅2.256%、锌0.28%;TC5槽号:铅0.60%;TC6槽号:铅1.178%;TC7、TC8槽号:铅0.58-0.59%。
3.1.2、②号矿 (化) 带
赋存围岩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与流纹质熔岩角砾岩, 产状分别为:西侧倾向40°-50°, 倾角55°- 60°, 东盘倾向325°, 倾角65°。为一条相互对倾的断裂破碎带, 总宽约40-50m。两盘均为强蚀变含铅锌的褐铁矿铁帽, 西侧厚5m-8m, 东侧1-2m, 中间为过渡带。围岩具黏土化, 高岭土化、绿泥石化, 绿帘石化蚀变。布设探槽进行了揭露, 显示矿 (化) 体呈大致平行排列的不连续、不稳定的多组细脉及条带组成, 规模较大。拣块样分析:Ag 25.4g/t, Pb 0.14%, Zn 1.00%。此带以平巷PD2所在山梁为中心, 向南北两侧延展, 断续出露长达800m-1000m以上, 是规模较大的矿化带。
3.1.3、银、铅、锌③物探异常带
此带分布于矿区中部, 石英正长斑岩体与二迭系 (P1ι) 林西组粉砂质板岩接触带上, 为极化异常高值区, 已布设钻孔进行验证。由于高值区植被覆盖, 孔位移到异常高值点北侧约100m处, 布置82°斜孔进行揭露, 开孔即为石英正长斑岩, 直至200m之后, 在深灰色粉砂质蚀变板岩中, 肉眼可见脉状、条带状铅锌矿化。
含矿层视厚3.00m。板岩40余米之后仍为正长斑岩, 显示矿化赋存位于正长斑岩脉体内的板岩捕虏体中, 斑岩控矿明显。于孔深319.40m-320.10m石英正长斑岩接触带一侧的板岩岩芯取样, 分析结果Pb 0.11%, Zn 6.99%, Ag 31.70 g/t。从分析结果看, 虽然矿化厚度小, 但含量高。
3.1.4、银、铅、锌④号矿化带
④号矿化带赋存于黄褐-浅灰中细粒花岗斑岩中。矿化部位蚀变较强, 主要为黑褐色褐铁矿化, 其次为硅化、绿泥石化, 局部为绿帘石化。围岩具不同程度破碎, 碎裂强度大而蚀变强。交代作用强, 形成褐色团块及条带。有时具有片理, 片理方向, 一般与斑岩走向一致。蚀变带与斑岩体产状基本一致, 走向85°-120°, 倾向210°-225°, 局部反倾, 倾角75°-80°。地表一处见相互平行的两条脉, 宽 (8m×2) 以上, 间距约为30m-40m;另一处见褐色铁帽, 由4-5条平行脉体组成, 宽40m-50m, 是规模较大的蚀变体。各脉体间距2m-4m不等, 有时达10m。沿走向长度达300m-400m以上。地表拣块分析Ag 4.9 g/t、Pb 0.051%、Zn 0.276%。
3.2 矿石特征
3.2.1、矿石物质成分
双山一带银铅锌铜多金属矿氧化带不发育, 矿石主要为硫化矿, 次为氧化矿, 混合矿分布少。氧化带与硫化带中矿石的矿物成分基本一致。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白云母、绢云母、方解石、长石、萤石。
3.2.2、矿石的结构构造
由于成矿的多期性, 矿石中金属矿物之间的交代作用十分发育, 致使矿石的结构构造比较复杂。
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及块状构造等。
3.2.3 矿石类型
按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 矿石自然类型为氧化矿石和硫化矿石。
由于本区没有做太多的工程, 双山一带矿区覆盖较厚, 借鉴相邻矿区地质资料, 初步确定本区以地表基岩向下14米为氧化带和硫化带的分界线。
3.3 矿体围岩及围岩蚀变
该矿区的矿 (化) 体围岩, 主要是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角砾熔岩及花岗斑岩。
围岩蚀变:主要是黑褐色褐铁矿;其次为硅化、绿泥石化, 高岭土化、局部为绿帘石化蚀变。
3.4 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3.4.1矿床成因类型
区内矿 (化) 体均赋存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或断裂带内, 明显受断裂控制;矿石矿物由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辉银矿组成, 围岩蚀变为高岭土化、硅化、萤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是一套典型的中低温矿物组合与围岩蚀变类型, 因此, 该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3.4.2找矿标志
该区找矿标志, 主要是:
1、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北西向、近东西向构造带是找矿的构造标志;
2、矿化蚀变带、铁帽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3、硅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是找矿的围岩蚀变标志。
四、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4.1、岩浆岩条件
矿区中部分布的呈岩株状产出的燕山期花岗岩, 与区域上呈小岩株状产出的花岗岩, 无论是岩性特征、产状、还是侵位, 都很一致。岩性均为肉红色花岗岩 (γ52-1) , 具半自形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及黑云母;产状均为岩株状;侵位均为二叠地层。
据1:20万化探及1:5万化探资料, 区域上该期岩体的Ag、Pb、Zn、W、Sn、Mo、Bi、La、U、Nb、Be元素含量较高, 是本区多金属矿的成矿母岩。
综上认为, 该区具有良好的岩浆岩成矿条件, 有成矿物质、成矿热液来源。
4.2 构造条件
矿区内的助力可河断裂, 走向310°~~330°, 走向延长6~16Km, 为一条规模较大的隐伏张性断裂。该断裂已被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山资料所证实, 它是形成于燕山晚期的导矿构造。与其配套的、规模较大的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断裂 (呈“S”形状) , 是区内的主要储矿构造。
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山与本矿区, 处于助力可河断裂的北侧。两区的矿体均产于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中。
矿区内有导矿构造—助力可河断裂, 有储矿构造—发育的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与岩体接触带, 因此, 认为本区的成矿构造条件较好。
4.3 围岩条件
该矿区的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虽然, 这类矿床对围岩选择性不强, 但是, 将本区赋矿围岩与区域对比, 还是能从中得到启示的。
区域上, 这类矿床的赋矿围岩有:炭质板岩、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熔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角砾熔岩等。
矿区的矿 (化) 体围岩, 主要是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角砾熔岩及花岗斑岩。
二者相较可以看出, 该区具备找矿的围岩条件。
结论
由上述可见, 该区火山活动频繁, 岩浆岩与构造发育, 具备找矿的岩浆岩、构造与围岩条件;地处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的外围, 本属于一个矿床, 是人为因素, 将其分为两个矿区。按就矿找矿与攻深找盲的找矿原则, 本区就是找矿的重点靶区。再从矿区的地形、地貌上看, 四周为环状山体, 中心凹陷, 形同塌陷断落的破火山口, 火山口被次火山岩 (正长斑岩) 充填。火山机制控制的存在, 为寻找火山机制控制矿床, 展现了美好的找矿前景。
综上认为, 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好, 找矿潜力大。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地矿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93.
[2]朱裕生, 等.中国矿床成矿模式[M].地质出版社, 1993.
铅锌矿区 篇2
勐兴铅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有害性分析
矿区有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水质属较差-极差类,指出影响水质的有害因素,提出治理建议.
作 者:高星刚 臧小豹 高建国 覃荣高 赵长江 GAO Xing-gang ZANG Xiao-bao GAO Jian-guo QIN Rong-gao ZHAO Chang-jiang 作者单位:高星刚,高建国,覃荣高,赵长江,GAO Xing-gang,GAO Jian-guo,QIN Rong-gao,ZHAO Chang-jiang(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臧小豹,ZANG Xiao-bao(江苏省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南京,210000)
刊 名:云南地质 英文刊名:YUNNAN GEOLOGY 年,卷(期):2009 28(4) 分类号:P641.4 关键词:有害因素 补给条件 地下水水质 综合指数法 云南龙陵勐兴铅锌矿区 篇3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地质特征;中——低温热液;找矿潜力
1. 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位于大别造山带东段,主体处于大别地块与北淮阳构造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1] [2] [3]。以晓天——磨子潭断裂(本区受NE向赵洼断层错切,分别称谓鸦雀岗及杨家村断层)为界,界线以南出露有早元古代大别山岩群变质表壳岩组合;断裂带内及其以北出露震旦系——泥盆系佛子岭岩群燕春岩组,在南西部燕春岩组中残存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毛坦厂组下段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其主要岩性为辉石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等;在低洼沟谷地带有第四系松散堆积。
本区褶皱构造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中深构造层次的高温塑性变形和区域性韧性剪切带,以及不同类型的线理、面理及小的褶曲构造。晓天——磨子潭断裂纵贯预查区南部,早期形成有较大规模的韧性剪切带,表现为糜棱岩系列岩石沿断裂带及两侧出露,晚期脆性变形表现为对早期的韧性剪切带变形叠加改造,形成碎裂岩带——角砾岩系列岩石。构造带以NE向及NNE向脆性断裂构造最为发育,且规模较大。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研究区中部倪家楼——断颈岩林场一带偶见早元古代大别山岩群变质表壳岩组合——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呈捕虏体分布于桐城片麻岩套倪店及唐湾片麻岩中;北东岩度林场及南西徐家老屋两地出露震旦纪——泥盆纪佛子岭岩群燕春岩组中等变质岩,徐家老屋北另见有中生代侏罗——白垩纪毛坦厂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出露。
2.2 构造
研究区位于大别造山带东端,主体位于晓天——磨子裂构造较为发育,按其展布方向分为北东向、近东西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四组。其中北西向断层组为区域断裂(磨子潭——晓天断裂)东延片段。区内褶皱构造不明显,多表现为因多期构造变形迭加,区域性强韧性剪切带和不同性质类型的线理、面理及揉褶皱较为发育。
2.3 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主要有晚元古代中酸性变质侵入岩和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
晚元古代中酸性侵入岩主要为桐城片麻岩套及五桥片麻岩套。前者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倪家楼——姚家冲一带,分为龙眠片麻岩、倪店片麻岩、唐湾片麻岩,原岩分别为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二长片麻岩、二长花岗岩;后者出露于研究区北东五岭——罗岭地区,分为古塘岗片麻岩、陶家湾片麻岩、郑冲片麻岩,原岩分别为辉长岩、钾长(角闪黑云)片麻岩、石英二长岩。
区内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发育,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断颈岩林场、老虎石及东北部王庄三地,出露的中生代侵入岩分属于中义、大圆、华盖山三个独立单元及西汤池超单元。中义、大圆、华盖山三个独立单元岩性分别为石英二长岩、角闪二长岩、石英正长斑岩,分布在晓天——磨子潭断裂以南大别山杂岩区;西汤池超单元仙米尖二长花岗岩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燕窝地——夏横排、王家——凤行村及区北东部王庄——管家老屋三地,与华盖山独立单元呈超动侵入接触。
此外区内脉岩较发育,多见有正长岩脉、正长斑岩脉及闪长岩脉等,多呈北东走向,规模大小不等。
2.4 火山岩
隶属于侏罗系毛坦厂组下段,分布于查区西南部徐家老屋北——九龙岗一带,由火山——火山碎屑岩组成。主要岩性为灰紫色安山岩及灰紫、紫红色安山质火山碎屑岩。
3. 矿化蚀变特征
3.1 矿化体特征
在研究区北东红旗林场发现铅锌矿体1个,分布于山脊南坡标高445m~505m的断层带中,由TC02控制。矿体呈脉状,断续长约280m,出露水平宽2.20m(真厚度1.98m),品位:Pb 7.44%,Zn 1.40%。矿体走向85°,倾向NNW,倾角65°。两侧围岩为晚元古代五桥片麻岩陶家湾二长片麻岩。岩石具碎裂岩化、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矿石呈肉红色,具粒状变晶结构,交代结构、弱片麻状及团块状构造。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次为黄铁矿、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方铅矿为它形晶粒状结构,呈团块状分布于构造裂隙中,沿石英细脉呈细粒星点状分布,部分方铅矿被白铅矿交代;闪锌矿为它形晶粒状结构,与方铅矿或镜铁矿相伴生,部分闪锌矿被水锌矿交代。镜铁矿呈团块状分布于节理裂隙或石英细脉中,少数分布于正长岩中。矿石自然类型为二长片麻岩型铅锌矿石。
3.2 蚀变特征
区内热液蚀变主要类型有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蛇纹石化、黄铁矿化及褐铁矿化等。其中硅化多见于北东及近东西向构造破碎带或正长岩中,呈细脉状或网脉状分布,脉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镜铁矿、黄铁矿、褐铁矿,伴有少量铅锌矿;沿构造带发育的石英重结晶和次生加大现象,并伴有少量星点状黄铁矿。
4. 地球化学特征
该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1万土壤测量成果资料显示,位于研究区北东部红旗林场测区的HT1组合异常为矿致异常,其总体呈NW向展布,为多元素组合异常,以Pb-Zn为主,次为Au、As、Hg、Bi、Mo、Cu多元素组合异常, Pb-1、Zn-3异常套合相对较好,其余异常分布较凌乱。各异常浓度分带明显,Pb出现了外、中、内带,Zn出现了外、中带,异常均有多个浓集中心。后期通过岩石剖面测量检查该组合异常,发现多处Pb、Zn原生晕异常。
5. 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分析
本区处于真龙地——河棚铅、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以往在此成矿区内已陆续发现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化)点8处,该区1∶1万土壤测量发现研究区北东部红旗林场(HT1)组合异常规模大,Pb、Zn单元素异常套合好,1∶5000岩石剖面测量见多处高值点,且在此异常区内NEE向断层发育,热液活动频繁,在红旗林场山脊南侧该组断层中已发现铅锌矿工业矿体,笔者认为区内红旗林场具备较有利的成矿条件,铅锌矿找矿潜力较大。
参考文献:
[1] 常印佛, 刘湘培, 吴言昌.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M]. 北京: 地 质出版社, 1991.
[2] 唐永成, 吴言昌, 储国正, 等. 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8.
镇康芦子园铅锌矿区成矿地质特征 篇4
区内出露上寒武统保山组 (∈3b) 及下奥陶统 (O1) , 二者呈不整合接触 (见图1:云南省镇康县芦子园铅锌矿床地质略图) 。
上寒武统保山组 (∈3b) , 可细分为9层:第一层 (∈3b1) 为深灰色大理岩, 出露不全;第二层 (∈3b2) 为厚-中层状大理岩, 局部夹泥灰岩、片岩, 厚50m, 见有铅锌矿化;第三层 (∈3b3) 为薄层状大理岩, 与绿泥石英片岩呈互层状, 厚165m;第四 (∈3b4) 为绢云、绿泥石英片岩, 厚30m;第五层 (∈3b5) 页状大理岩, 夹碳酸盐化绢云、绿泥片岩, 含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 为区内主要矿化层之一, 厚40m;第六层 (∈3b6) 石英片岩及泥质条带大理岩, 片岩及大理岩中均含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 为区内矿化最好的层位, 厚25m;第七层 (∈3b7) 为中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 质纯, 局部有铅锌矿化;第八层 (∈3b8) 为薄层状砂质大理岩, 局部见铅锌矿化, 厚60m;第九层 (∈3b9) 为厚层至块状粗晶灰岩, 厚约100m。
下奥陶统 (01) 下部为绢云母石英片岩, 局部变为钙质片岩及泥灰岩, 厚大于80m;上部为杂色片岩、千枚岩, 出露不全。
2 构造
区内主要褶皱构造为镇康 (地界山) 背斜, 轴向北东, 长约60Km。而矿区位于背斜北西翼, 为一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倾角50-60°, 沿走向及倾斜方向, 在大理岩的片岩夹层中, 波状小褶皱甚为发育, 小背斜轴部往往是矿体富集场所。
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及北西向两组, 北东向有F1, 北西向有F4、F5、F6, 对矿体均起破坏性作用。
3 岩浆岩
矿区及外围, 岩浆活动较微弱, 未见花岗岩类侵入, 仅在断裂上见有小规模辉绿岩脉侵入, 长几米至200m, 厚1m至数十米, 岩脉中常含石棉细脉, 局部见有微弱的铜、铅、锌矿化, 但与主矿体无明显关系。
4 矿体特征
区内从寒武统保山组第一层至下奥陶统均见有不同程度的铅锌矿化, 但构成工业矿体的只有保山组第二、五、六、七、八层, 根据含矿层及矿化强度的不同, 将区内矿化分为上、中、下三个矿化带, 上矿化带矿化最弱, 下矿化带次之, 中矿化带最好, 是区内主矿化部位, 各矿化带均包含几个至几十个矿体, 矿体形态整体呈层状、似层状, 透镜状, 产状与围岩一致, 但在走向、倾向上均不太连续, 呈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矿床以锌为主, 铅次之, 伴生有铜, 局部可形成单铜矿体, 全区平均含Zn2.18%, Pb0.93%, 同一矿体内铅锌含量常随厚度变化而变化, 一般厚度大, 则品位高, 中心高于边部, 铅锌含量常呈正消长关系。
上矿化带:分布于矿区北部, 东至K10号槽, 西至K15号槽, 全长约1000m。矿化产于保山组第七、八层薄层状大理岩中, 共圈定有7个矿体, 矿体呈透镜状, 产状与围岩一致, 但矿体厚度薄, 一般为2-3m, 延长比较短, 一般为10-20m, 品位比较低, 一般Pb+Zn<4%。
中部矿化带:分布于矿区中部, 东至K10号槽, 向西延至矿区中部被下奥陶统所覆盖, 地表出现长750m。矿化产于保山组第五、六层条带状、页状大理岩及石英片岩中, 特别在第六层中, 片岩及大理岩中均普遍含浸染状、细脉状、团块状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 是区内最主要、最均匀的矿化层而在第五层中, 仅在页状大理岩中含铅锌铜矿化, 矿化相对较为稳定, 是区内仅次于第六层的主矿化层。矿体分布较为密集, 地表共圈定13个矿体, 最大矿体为产于第六层中的V4号矿体, 长750m, 厚35-48m, 平均40.5m, 现有坑道控制至1300标高, 垂深大于300m, 至1300标高, 铅锌含量降低, 黄铜、黄铁含量增高, 并出现单独的含铜黄铁矿体, 含Cu平均0.80%。
下部矿化带:分布于矿区南部, 东至K6号槽, 西至K22号槽, 全长约1200m。矿化产于保山组第二层大理岩夹薄层状灰岩中, 是区内次要含矿层位共圈定20余个矿体, 矿体呈透镜状, 产状与围岩一致, 泥灰岩中常见3-4层矿 (化) 体, 但矿体厚度薄, 一般为2-3m, 少数5m, 延长比较短, 一般小于50m, 在矿带中形成互相平行、上下叠置的透镜状矿体群。矿体含Zn1.05-5.53%, 平均含Zn2.15%, 含Pb0.52-3.50%, 平均含Pb1.16%, 铜含量较低。
5 矿物组分及矿石构造
矿物组分比较简单, 金属硫化物以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为主, 次为磁黄铁、磁铁矿, 氧化矿物有菱铁矿、白铅矿、铅钒、孔雀石、铜蓝等。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为主, 次为重晶石、绢云母、绿泥石等。
6 围岩蚀变
整体而言, 区内蚀变不强, 主要围岩蚀变有硅化、方解石化, 局部地区绢云母、绿泥石化较强, 与矿化有一定关系的主要有硅化、方解石化、绿泥石化, 一般石英脉越密集、绿泥石化越强, 矿化有富集之趋势。
7 矿床规模及成因分析
矿床规模:镇康芦子园铅锌矿床芦子园矿段地表出露标高1800m, 目前主要对1460-1300标高进行了坑道控制, 在1460-1300标高范围内, 目前坑道已控制的矿石量约100万吨, Pb+Zn金属量4-5万吨, 初步估计芦子园矿段矿石量应大于500万吨, Pb+Zn金属量约15-20万吨。在北部天生桥矿段发现铅锌多金属矿 (化) 体长1200m, 厚1.10-4.50m, 含Pb3.06-5.18%、Zn5.52-8.76%、Cu0.52-0.64%、Ag98.10-102.03g/t。加之北部尚有忙丙、南部有以寨、水头山、龙塘等地发现有良好的铅锌铜矿化信息, 矿带南北长约20Km, 在20Km范围内, 预测矿石量应大于2500万砘, Pb+Zn金属资源量超过100万吨。
成因分析:区内矿化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特征: (1) 主含矿层位为上寒武系, 由碎屑岩变为泥灰岩、薄层灰岩海相沉积的特定层位中, 含矿层稳定, 延长较远,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 产状与围岩一致, 未见穿层现象; (2) 部份矿体具有层纹状、条带状沉积韵律; (3) 矿区附近未见与成矿有关的岩体; (4) 围岩蚀变较弱, 但仍可见硅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与矿化有一定的关系; (5) 成矿物质来源于赋矿层位; (6) 导致成矿元素后期富集的主要流体为地下水。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 区内赋矿层位在区域变质、动力变质作用等的影响下, 成矿物质初步富集, 并产生较弱的围岩蚀变, 但主要成矿作用是后期地下水在热源驱动下产生环流, 并不断淋滤地层内的成矿物质, 形成含矿热卤水, 最终在有利的构造、岩相、岩性条件下成矿。其矿床成因为与热卤水有关的低温沉积-变质-改造型矿床。
参考文献
[1]地质矿产部“三江”专题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矿产志[S].
[2]云南省地矿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S].
铅锌矿区 篇5
广东省揭西金坑铜锡铅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与远景预测
广东省揭西金坑矿区目前已初步查明的(333+334) 级矿石量为2245464.8吨,其中金属量Cu:17596.7吨、Sn:5945.3吨、Pb:31536.9吨、Zn:58095.2吨.矿区主要矿体为脉状,均受滑动破碎构造带控制,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分布于灰白色花岗闪长斑岩中,在空间分布上受滑动破碎构造带控制,矿体顶底板为片理化带,蚀变强,呈脉状、透镜状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内的片理化带所产生的滑动破碎带中.另一类则产于石英片岩、粉砂岩、炭质泥岩层间滑动破碎构造带中,主要由多个连续的.或间断的扁豆状、透镜体状的矿脉组成.矿体赋存严格受岩层控制,矿脉与围岩界线清楚.本文旨在通过对矿体特征、成矿机理的深入分析,为矿区为进一步扩大资源量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作 者:古润平卜安 陈少青 GU Run-ping BU An CHEN Shao-qing 作者单位: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931队,广东汕头,515041 刊 名:资源调查与环境 英文刊名:RESOURCES SURVEY & ENVIRONMENT 年,卷(期): 30(2) 分类号:P618.4 关键词:动力变质带 滑动破碎带 多金属矿 广东铅锌矿区 篇6
摘要:内蒙古扎兰屯市根头河上游铅锌矿区位于兴安地槽褶皱区,东乌旗——梨子山多金属成矿带,该带是我国重要的银、铜、金、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地。本文通过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重点讨论了矿区的主要控矿因素,物化探特征,认为内蒙古扎兰屯市根头河上游铅锌矿为火山热液型矿床。受燕山期陆相火山岩及北东向断裂的控制,长期构造一岩浆活动为含矿热液运移聚集成矿提供能量来源:喷溢相含矿中酸性火山岩为其提供了物质来源。本区地表植被覆盖较厚,通过化探工作圈定靶区,物探方法查证,最后进行深部钻探工程验证的找矿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这对周边矿区寻找隐伏、半隐伏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根头河;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前言
内蒙古扎兰屯市根头河上游铅锌矿区位于东乌旗——梨子山多金属成矿带,该带属于西伯利亚板块扎兰屯陆缘增生带。近年来,该成矿带发现了多宝山晚古生代大型斑岩型铜矿床、铜山和翠宏山大型铜矿床;查干敖包中型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二道河大型银、铅、锌矿等多个矿床,表明根头河矿区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本文旨在总结该矿区的地质、物化探特征,希望对该区以及有相同地质背景区域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1.区域地质背景
1.1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兴安地槽褶皱区,斜跨东乌珠穆沁旗早华力西褶皱带与东乌珠穆沁旗南晚华力西褶皱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处于三级构造单元阿尔山复背斜南东翼与乌兰浩特复向斜北西翼上,位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区中部。矿区经历华力西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尤其是燕山期大量岩浆期后热液带来了丰富的铅、锌、铜、银等金属元素,且富含多金属硫化物,在岩浆沿构造裂隙侵入火山岩的同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上或岩体、脉岩本身形成多金属矿化。
区内主要为一套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生代岩浆作用和火山活动极为强烈,其产物遍布全区。中生代以后,总体属环太平洋构造域,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联合大陆的俯冲作用,使本区形成北东或北北东向的隆起带和凹陷区。历经印支期、燕山期构造运动,尤其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极其强烈,形成一系列颇具规模的北东向展布的火山岩带。新生断裂构造的形成及基底断裂构造的继承性活动奠定了本区以北东向、北西向断裂为主体的构造格局。
1.2区域化探特征
矿区位于1:20万化探阿拉马气-头河B级找矿远景区铅锌银异常带南西端。区内异常强度较高、规模较大,有浓集中心,元素组合特征明显,主要为Ph、Zn、Ag、Cd、As、S、Bi、W、V等。成矿元素组合特征较明显,具有中高温热液成矿元素组合特征,且异常重现性好。结合区内地质条件和异常特征分析,该区成矿条件有利,该异常带为矿致异常,具有寻找铅锌银、铁族元素矿产的有利条件。
2.矿区地质概况
2.1地质特征
矿区内地层出露较简单,主要为泥盆系中统根里河组下段、根里河组上段、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和第四系。由于植被覆盖较厚,根里河组下段仅在矿区东南部出露一些流纹岩、蚀变流纹岩等。该段上部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主要岩性为流纹岩、碎裂流纹岩、蚀变流纹岩,局部夹安山岩、安山玢岩、安山质角砾熔岩;下部为一套浅变质岩,主要岩性为变质砂岩、泥质板岩等。根里河组上段地层主要为熔结凝灰岩,局部夹少量安山岩、安山玢岩等中性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与根里河组下段地层整合接触。满克头鄂博组主要由英安质、流纹质岩屑晶屑玻屑凝灰岩等组成,分布在矿区中西部,与泥盆系根里河组上段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具多期次喷发和侵入,主要为晚古生代二叠世、中生代侏罗世等岩浆活动阶段。主要岩性为细粒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矿区内主要断层有两条:近EW向断层F12、NE-SW向断层F24。矿区内F12贯穿矿区中部,为逆-平移断层,在区域上该断层沿根头河——柴河一线展布,走向EW,南倾,倾角85°,成生时代为中华力西期,燕山期仍继续活动。F24为一逆断层,该断层大致沿固里河—根头河上游一线通过,斜贯矿区,走向45°~65°,倾向SE,成生时代为中华力西期,后期仍继续活动。但是由于矿区内地表覆盖较厚,此断层形迹并不明显。根据地形地貌及地质界线分布特征,推测其被F12断层截断。
2.2地球化学特征
据本区1:10000化探扫面结果显示,该区土壤指示元素异常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即从该勘查区西北至东南,由Pb-Zn-Ag-Bi—Mo较简单组合过渡到Au-As-Ag-Sb-Bi-Cu-Mo-Pb-Zn较复杂组合。Ph、Zn异常分布面积和强度由西北往东南减弱,Au、As、Ag、Sb、Bi、Cu的异常分布面积和异常强度由勘查区西北往东南增强(图2—1)。其中Ⅷ#组合异常带(Ag-Pb-zn)内元素重合性好、规律性强,具矿(化)异常特征。
Ⅷ#组合异常呈不规则状NE走向分布在勘查区东南部——根里河组下段中酸性火山岩、上段含生物碎屑泥质板岩地层上。异常长2.72km宽1.23km面积3.35km2,主要由各异常形态各异,内外带套合形成较明显的4个异常中心,其中As-9、Sb-6、Hg-6,Au-6、Ag-5、Bi-8、Cu-2、Pb-2、Zn-3两组异常的内带套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分带好,显示矿化异常特征。
2.3地球物理特征
2.3.1激电扫面
全区视电阻率(ps)异常表现为面型的中低阻异常和高阻异常带,视极化率(ηs)表现为NNE、NE向的带状异常,中间叠加规模较小的局部异常,区内圈定出IP1、IP2-1、IP2-2、IP3-1、IP3-2、IP4共6个低阻高极化异常体(图2-2)。其中IP1、IP2-1、IP3-1、IP4激电异常体沿F12号断层两侧NE向串珠状分布;IP2-2、IP3-2激电异常体分布于F24号断层两侧。反映出异常体的产出与主断裂及其衍生的次级断裂关系密切。
IP1、IP2-2为分布在根里河组上段泥质板岩内的NEE向低阻高极化异常,推测与燕山期浅成脉岩上侵或近东西向的次级断裂有关;IP2-1低阻高极化异常,位于三组断裂交会部位,推测与火山热液型多金属矿化有关;IP3-1为沿24号断裂分布的中高阻、中高极化面型异常,推测为沿断裂产生的矿化蚀变带;IP3-2低阻高极化异常,位于中统根里河组上、下段接触带附近,为产在中酸性火山岩中的矿致异常,矿化体受构造控制;IP4低阻高极化异常,分布在24号断裂带两翼,推测与火山热液型多金属矿化有关,可能同时受NEE向次级断裂控制,沿NEE方向矿化蚀变带长度超过1000m,地表为英安质熔结凝灰岩。
2.3.2激电测深
基于激电扫面工作,发现6个低阻高极化异常体,结合前期1:10000化探工作,在物化探异常较吻合地段进行激电测深验证。
(1)JD4激电测深剖面特征
位于矿区东南部,方位180°,点距40m,剖面长1960m。发现了较好的深部异常,异常形态较规整,异常有向下延伸的趋势。异常地段与铅、锌化探异常较吻合。经钻探验证,激电异常为矿致异常,由隐伏的铅、锌硫化物矿体引起。
(2)JD5激电测深剖面特征
位于矿区东南部,JD4激电测深剖面以东600米,方位180°,点距40m,剖面长960m。异常主要有两处ηs1、ηs2。ηs1位于剖面上1~7点下方,向下、向左异常未封闭,异常峰值4.7%,异常有向下延伸的趋势。ηs1异常地段与铅、锌化探异常较吻合。经钻探验证,异常体为矿致异常,由隐伏的铅、锌硫化物引起,ηs2亦有向下延伸的趋势。
将激电测深剖面与地质剖面对比,发现激电异常体出露部位往往发育大量的细小断裂,激电异常体附近发现明显铅锌矿化,矿物呈细粒状充填在裂隙中,推断为北部F12断裂的次级断裂控矿。
2.3.3矿(化)体特征
矿区矿(化)体主要分布在根里河组下段中酸性火山岩内,目前发现了现了3条铅、锌矿体,5条铅、锌矿化体。矿(化)体均为隐伏矿(化)体,赋存在流纹岩、碎裂流纹岩、蚀变流纹岩等酸性火山岩中,与早期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受构造控制。矿体走向呈北东向,矿体控制最大深度为350米。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角闪石等。大部分矿石具强烈蚀变,原岩的结构、构造已不复存在,原矿物无残留,镜下全部由新生矿物组成,主要脉石矿物由新生的石英和绢云母组成,且含少量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矿石结构主要呈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常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单晶产出。矿(化)体顶底板围岩主要为流纹岩,围岩蚀变较为普遍,以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为主,也见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一般局限于构造破碎带内和2m~4m的近矿围岩,沿含矿构造破碎带呈线状分布,分带不明显,一般以含矿断裂破碎带最强,向两侧逐渐减弱。围岩蚀变总体上看是浅部以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为主,深部硅化、黄铁矿化明显增强。
3.矿床成因分析
燕山期火山喷发是区内规模最大、最强烈的一次。岩体呈岩基状沿北东向断裂带状分布,与上侏罗统火山岩接触带岩石蚀变作用强烈,内外蚀变带发育,是金属元素成矿的有利场所。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岩浆活动的晚期,形成一系列小型岩株、斑岩体、脉岩及火山岩相浅成岩体。这些岩株、斑岩体及脉岩成矿元素Cu、Pb、Zn含量往往偏高,且富含多金属硫化物,在岩浆沿构造裂隙侵入火山岩的同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上或岩体、脉岩本身形成多金属矿化。成矿物质来源和泥盆系火山岩建造有关,该火山沉积建造为初始矿源层,特别是喷溢相的中酸性火山岩中含银、铜、铅、锌等成矿元素较高。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金属元素富集形成火山热液型矿床。
4.成矿前景分析及找矿预测
4.1成矿前景
本矿区通过物化探异常探索,再经深部钻探工程验证,发现了较好的铅锌矿体,其主要受构造控制,和中酸性火山岩密切相关。矿区内构造大量发育,长期构造一岩浆活动为含矿热液运移聚集成矿提供能量来源;喷溢相含矿中酸性火山岩为其提供物质来源。因此,本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4.2找矿预测
综上分析可得,本区矿体受F12、F24两条主断裂及其衍生的次级断裂控制,并且矿体隐伏部位与物化探异常密切相关,因此推断在矿区中南部两组断裂交汇处、物化探异常区为有利找矿部位。矿体赋存在泥盆系中统根里河组下段中酸性火山岩内,围岩蚀变较强,发育大量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铅锌矿区 篇7
关键词:敖包山铅锌矿区,褶皱,断裂
1、概述
敖包山铅锌矿区们于华北陆块北缘, 西拉木伦加里东褶皱带的中部, 少郎河多金属成矿带的东段。本矿区较详细的地质找矿工作始于60年代末, 至2002年, 已发现敖包山 (中大型) 、大孤山 (中型) 、双山 (小型) 、余家窝铺 (中小型) 等矿床, 是一个找矿前景比较优越的地区。本人针对余家窝铺地区的矿区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有一些新的认识, 供学者参考。
2、区域地质背景概述
区域火山构造为敖包梁破火山机构南东缘小营子火山基底凸起。区内褶皱构造表现不明显, 而断裂构造则较发育。最主要的断裂为少朗河大断裂及其两侧的次级断裂和派生的配套断裂。少朗河大断裂之主体部分沿少朗河谷分布, 地表被掩盖。据有关资料, 少朗河断裂在测区南约3km处东西向延伸、为一断面向北陡倾的右行扭动冲断层。它控制了本区的地层展布、岩浆活动以及矿产的形成和分布。可分为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南北向四组, 其中以东西向 (近东西向) 、北西向、北东向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即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此三组构造均有不同性质的多期次活动特征, 彼此互相迁就、利用、改造、交叉、切错等, 造成构造形迹的复杂性。见少郎河多金属成矿带地质略图 (图1) 。
图1少郎河多金属成矿带地质略图
3、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 除大面积分布第四系外, 仅局部见奥陶系中下统包尔汉图群 (O1-2b) 。地层由老至新为奥陶系中下统包尔汉图群 (O1-2b) , 岩性主要为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薄层大理岩或大理岩透镜体。为矿区的赋矿围岩;第四系, 第四系广泛发育于坡麓、沟谷及地形平缓地带, 主要为残坡积、洪积砂砾、碎石、黄土等组成, 厚度数米~40米。
4、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 次为褶皱构造。
(1) 断裂
断裂构造以北西西 (近东西) 向最为发育, 南北向及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小, 且多被掩盖。
(1) 北西西 (近东西) 向构造
该组构造由数条大致平行、相距50m~200m不等的断层组成, 控制了矿区主要矿 (化) 带空间展布, 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其特点是规模较大, 延长数百米至数千米, 宽1米至10余米。总体向南 (或南南西) 倾, 局部北倾, 倾角70°至直立, 无论沿走向或倾向皆呈舒缓波状。以压性为主, 兼具扭性。
(2) 北西向构造
分布于矿区南东侧燕山期侵入岩中, 被黄土掩盖, 沿沟谷可见少量构造形迹, 局部可见闪长岩脉侵入, 该构造内可见近东西向的裂隙, 裂隙带中可见长约5m, 宽约1cm~2cm的数条且平行分布的条带状矿化体, 总宽约2m。从带内近东西向的裂隙分析, 近东西向次级构造晚于北西向构造。
(3) 近南北向构造
该组断裂多被后期脉岩充填。其特点是脉岩延长不大, 形状不规则, 个别脉岩边部与围岩成锯齿状接触, 显示张裂特征。
(2) 褶皱
分布于矿区北西缘, 发育于奥陶系中下统包尔汉图群 (O1-2b) 地层中, 为一轴向NE20°的短轴向斜, 核部岩性为大理岩, 两翼岩性为片麻岩。
5、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区内岩浆活动伴随热液作用, 热液沿断裂、接触带上升、运移过程中对围岩产生交代作用。围岩 (热液) 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硅化、绿帘石化、钾长石化、黄 (褐) 铁矿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岩化为主。其中黄铁绢英岩化与铅锌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1、矽卡岩化:区内分布较广泛, 主要发育在钾长花岗岩及其派生的石英斑岩的外接触带, 宏观上形成一个近东西走向的矽卡岩带, 宽数米~10余米, 局部可达近百米。单个矽卡岩体形状不规则, 常呈透镜状、囊状、巢状等。根据前人资料和实际观察结果表明, 本区矽卡岩中除局部有较明显的磁铁矿化外, 大部分矽卡岩中无明显矿化或仅有稀疏浸染状分布的微弱铅锌矿化。
2、硅化:区内硅化发育广泛, 但不很强烈, 主要表现在矿石中石英含量普遍较高 (最高可达60%, 一般为20%左右) , 与金属硫化物一起呈规模不等的脉状充填在围岩裂隙中, 或以显微细脉穿插矽卡岩矿物集合体, 或以粒状集合体交代矽卡岩矿物。同时还常见沿断裂、裂隙充填的石英脉。硅化与铅锌成矿关系密切。
3、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二者常相伴产出, 系分别交代岩石中的斜长石和暗色矿物而成, 最高含量可达15%左右, 常有矿化伴随。晚期绿泥石与碳酸盐相伴, 可穿插硫化物。
4、碳酸盐化:形成时间较晚, 但发育广泛。常呈微粒或微脉产出。与铅锌矿化关系不大。
6、找矿标志
根据矿区地质特征, 初步认为余家窝铺铅锌矿的成因类型为燕山晚期接触交代-岩浆热液复合矿床。
主要依据有:
(1) 矿化不仅产于志留系变质岩中, 而且产于中侏罗统火山岩中 (矿区北部) 以及岩体 (γ53-1) 中, 其时代当在岩体侵入之后; (2) 矿化对围岩无选择性, 区内出露的各种岩石 (包括片麻岩、大理岩、片理化石英闪长岩、侏罗系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以及矽卡岩) 都可作为赋矿围岩。矽卡岩中矿化比较广泛, 说明本区存在接触交代成矿作用, 但矿化作用不强, 一般仅有矿化或低品位矿体, 而较好工业矿体主要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 与围岩界线比较清楚, 具有较明显的充填成矿特征;与此类矿化相伴的围岩蚀变主要是与热液蚀变作用有关的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结合本区地质条件, 认为该矿的形成与矿区南部九分地花岗岩体的侵入活动有关-岩体侵入早期, 与志留系中的碳酸盐岩石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 同时伴随有铅锌矿化。最重要的找矿标志为蚀变破碎带, 地表表现为褐铁矿化带。褐铁矿化越强, 找到矿体的可能性越大, 尤其以近东西向和北西向者为最好。
参考文献
[1]张喜周等, 敖包山铅锌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矿产与地质, 2002.
铅锌矿区 篇8
1 区域地质概况
该区位于伏牛山东段外方山东麓, 车村-鲁山大断裂以北约4km。属华北地台南缘, 大地构造位置独特,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岩浆岩活动频繁。区内岩浆活动以燕山期最为强烈和显著, 燕山期以前的构造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是豫西南重要成矿带, 形成了以Au、Ag、Cu、Pb、Zn、Fe等为主的丰富的内生金属矿产。区域广泛发育中元古界熊耳群地层, 第四系地层亦有大面积出露。
1.1 地层
该区内地层仅出中元古界熊耳群许山组一、二段地层和第四系, 现简述如下。
(1) 许山组一段 (Pt2x1) :分布于矿区北部, 岩性以灰绿色大斑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为主。
(2) 许山组二段 (Pt2x2) :分布于矿区中南部, 是矿区内最主要的地层, 岩性以灰绿色、灰黑色岩玄武质安山岩、块状安山岩为主。
(3) 第四系:仅出露在沟谷和低洼处, 主要为残坡积物。
1.2 构造
区内断层构造比较发育, 可分两组: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 北西西向断层分布在矿区西南部, 主要发育碎裂岩, 伴有强烈的褐铁矿化和硅化, 正断层性质。近东西向断层是主要为含矿构造。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元古代, 岩性为灰白色中粒石英闪长岩, 呈小岩体产出, 与围岩侵入关系清楚, 平面形态呈近圆形, 与熊耳群火山活动关系密切。
1.4 围岩蚀变
区内矿体附近优强烈的围岩蚀变现象, 发育在断裂构造带内或其两侧围岩中。围岩蚀变过程中, 往往伴随有各种金属矿化, 按其生成顺序, 可分为三期。
(1) 成矿前期:指含矿热液尚未进入构造带之前, 围岩遭受热液变质所发生的蚀变现象。主要表现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蚀变矿物分布范围相对较大。该期蚀变对地层中铅等成矿元素的迁移、活化有着积极作用。
(2) 成矿期:分布范围受断裂构造带控制, 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等, 同时伴随有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硅化与铅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3) 成矿期后:主要表现为后期弱铅锌矿化和碳酸盐脉的生成, 是矿化晚期发生的低温热液蚀变。
2 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 (化) 体特征
该区铅锌矿体严格受含矿断裂构造带控制, 矿体基本上分布在含矿断裂构造带的中部, 矿体产状与构造带基本一致。该区有两个矿脉分别为S01、S02。
2.1.1 S01矿脉
S01 (F1) 含矿构造带位于矿区北中部, 带内主要由碎裂岩、糜棱岩组成, 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 次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 金属矿化主要为褐铁矿化, 含矿性差, 局部构成工业矿体, 赋存铅锌矿体1个。
2.1.2 S02矿脉
S02含矿构造带位于矿区中部, 带内主要由碎裂岩、糜棱岩组成, 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 次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 金属矿化主要为方铅矿化、闪锌矿化, 次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 赋存铅锌矿体1个。
2.2 矿体特征
矿体围岩为玄武质安山岩, 矿石与围岩界线清楚。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 以原生硫化物为主, 矿石类型有石英—铅锌矿—多金属硫化物型矿石和石英—铅锌矿型矿石两种, 内部无夹石, 连续性好, 一般矿体厚大地方, 矿石品位较高。
2.3 矿石的物质组成
根据薄片鉴定及肉眼观察, 该区矿石矿物成分较为复杂, 数量20余种。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 次要金属矿物有毒砂、铅矾、磁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钾长石为主, 次为绢云母、黑云母、透辉石、透闪石等。付矿物有金红石、锆石、磷灰石等。
一般地表由于氧化淋滤作用, 品位较贫, 下部则较富。银的含量与方铅矿含量密切相关, 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3.1 矿物特征
(1) 主要金属矿物。
黄铁矿:浅黄色、浅铜黄色, 自形一半自形晶粒状或不规则碎屑状, 晶面有条纹, 硬度大, 性脆, 条痕呈绿色, 强金属光泽, 可分为两期。早期形成的黄铁矿粒度大, 自形晶, 在矿石中均匀分布, 无定向性。后期形成的黄铁矿常呈细脉状或条带状分布, 以半自形晶为主, 常穿插早期的黄铁矿。
方铅矿:铅灰色强金属光泽, 多呈立方体自形晶, 解理发育, 与黄铁矿及闪锌矿共生, 是主要的矿石矿物。
闪锌矿:褐黑色, 呈不规则棱角状, 可见八面体晶型, 强油脂光泽和金属光泽, 硬度小, 性脆, 与黄铁矿及方铅矿共生。
毒砂:亮白色, 呈半自形晶粒状结构, 可见菱形、楔形和长柱形, 硬度较高, 可见其沿晶间裂隙交代黄铁矿。
(2) 主要脉石矿物。
石英 (可见有晚期的石英切穿较早石英的现象。中期的石英脉与铅锌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钾长石、辉石、绢云母 (在其产出层面内含有炭质、石英等其他矿物) 。
2.3.2 矿石结构
(1) 自形-它形粒状结构:自形矿物有六方柱状石英、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其余大部分矿物均为半自形和它形。胶状矿物有自然银、辉银矿、辉铜矿等。
(2) 碎裂结构:早期矿物黄铁矿、方铅矿和石英等, 受构造作用出现裂纹, 后期矿物石英、方解石充填其中。
(3) 填隙结构:方铅矿脉或石英、方解石脉充填于早期破碎岩石裂隙之中。
(4) 交代残余结构:最明显的是长石被鳞片状绢云母交代, 方铅矿被白铅矿交代, 黄铜矿被铜兰、孔雀石交代后的残余现象。
2.3.3 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为主, 其次有蜂窝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
2.4 矿石类型
矿体的矿石自然类型地表为氧化矿石, 以赤铁矿碎裂岩型方铅闪锌矿石为主;中深部位为原生矿石, 主要类型有石英—铅锌矿—多金属硫化物型矿石和石英—铅锌矿型矿石。
3 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标志
通过对该区内的铅锌矿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发现该区的矿 (化) 体多分布于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中, 说明了该区矿化受断裂构造控制。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也表明矿石多呈碎裂结构, 局部具有交代结构特征, 因此, 初步确定该区矿化为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地区某矿区铅锌矿区域地质背景、矿体赋存特征的综合对比, 总结了铅锌矿床成因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这对铅锌矿的地质找矿及发现新的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我国铅锌矿资源丰富, 但其开采利用率低,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铅锌矿价格一直上扬, 目前的开采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铅锌以其特有的物理化学特性, 被广泛用于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部门。国际市场和国内对铅锌的需求与日俱增, 据预测, 未来数十年内, 我国铅资源需求缺口达50%以上。所以, 加快铅锌矿资源的勘查开发, 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
关键词:地质找矿,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河南有色地质四队.河南省鲁山县马庄铅锌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R].2009.
[2]河南省秦岭区测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R].1958.
[3]河南省地质局区测队.1/20万鲁山幅地质图[Z].1977.
铅锌矿区 篇9
云南省龙陵县勐兴铅锌矿位于龙陵县城东南, 矿区范围东经99°03′~99°05′, 北纬24°15′~24°20′。 矿区主要为寒武系公养河群, 岩性为一套未变质及轻微变质的页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硅质岩、泥质条带灰岩、板岩等。寒武系保山组分布于本区北部的老厂、杨梅田及天宁一带, 该层多处见铜、铅、锌矿化;奥陶系分布于勐糯矿区外围;志留系分布于本区域东部, 为勐糯铅锌矿区赋矿层位。此外, 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地层在本区域的东北部分布较广, 在西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区内褶皱构造主要为姚关~酒房复式向斜, 勐糯 (兴) 铅锌矿区即位于此复式向斜南端的勐糯次级向斜内。区域上矿产丰富, 主要分布于两个成矿带。一是施甸~镇康多金属成矿带, 位于保山~镇康弧后盆地内, 矿种有铜、铅、锌、汞、锑等;二是龙陵~潞西多金属成矿带, 与龙陵花岗杂岩体有关, 矿种有锡、钨、铋、铜、铍、铅、锌、银、钼、铌、钽等。
2 数据采集与数据库设计
本文使用的资料主要是勐兴铅锌矿区1959年至2006年期间的各种综合图件 (储量计算平剖面图、联合地质平面图、地形地质图、横剖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等) , 并对收集的图件和数据进行数字化采集。
2.1 空间数据库设计
空间数据库是为了描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 提供空间数据的组织和设计空间数据库模式的基本方法。该模型是在实体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包含两个基本内容, 即实体组和它们间的相关关系。实体和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性质和属性来说明。
为矿床空间定位预测服务的空间数据库 (Geo-SpatialDatabase) 设计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 目标关系的分解问题, 可以通过属性数据库管理;第二, 目标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问题, 即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联动管理问题, 可以通过图形数据库来管理。
2.2 图形数据库设计
依据本研究收集的资料, 对图形数据的处理既选择矢量模型, 也选择栅格模型。图形数据库存贮格式主要为ArcGIS的shape格式和GeoDataBase格式。
在ArcGIS及其组件ArcObject中, 地图是按图层组织的, 每个图层包含了整个地图的一个方面, 可以看作是含有在一定空间内某项专题信息的集合。而层是由地图要素组成, 在一层中地图要素是符号、线 (弧) 、面组成。本设计根据应用的需要以及图形数据的特点, 图形数据主要分为矿区地质综合平面图和矿区综合垂直纵投影图。
3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利用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 将勐兴铅锌矿区的各种地质资料和由钻孔剖面得到的矿体厚度、Pb、Zn品位分布等实际资料输入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在此基础上, 利用GIS计算其等值线的空间分布。然后在平面图、纵投影图上确定矿体的中心位置, 计算出矿体的真厚度、矿体品位等值线。最后根据含矿地层的形态特征分析矿体在空间上的矿化富集变化规律。
勐兴铅锌矿矿区矿体厚度变化等值线如图1, 水平方向从75号线到184号线, 垂直方向从0m到1090m标高。可以看出, 矿体无论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厚度变化呈似层状、豆荚状、透镜状分布, 说明矿体厚度变化很不均匀。且在垂直方向基本呈等间距变化, 150~200m为一梯度。在水平方向上可划分为7个厚矿部位:①垂直方向从800~1080m标高之间, 水平方向上在71~63、55~47、43~31勘探线之间有3个厚矿部位;②垂直方向400~1090m标高之间, 水平方向15~32线之间有一个厚矿部位;③600~850m标高、36~48线之间有一个部位;④800~1000m标高, 56~84线有一个厚矿部位;⑤360~500m标高, 60~92线有2个厚矿部位;⑥400~800m标高, 100~120线有3个厚矿部位;⑦400~900m标高之间, 128~180线有4个厚矿部位;
分别对Pb、Zn品位进行克里格插值, 选择插值范围:水平方向从75号线到184号线, 垂直方向从0~1090m标高。勐兴铅锌矿矿区矿体Pb、Zn品位变化等值线如图1。可以看出, 铅和锌二者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品位值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另外跟矿体厚度等值线相比较也发现, 跟厚度的关系也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厚度大的地方品位值也较高, 在空间的分布与厚度基本一致。
(a) 厚度, (b) Pb品位, (c) Zn品位
4 靶区的成矿预测
成矿预测是基于相似类比理论、异常理论, 依据区域地质模型和矿区数学模型, 经各种信息叠加、分析研究得出的。本文方法主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ArcGIS) 、矿体空间特征、地球物理勘查等信息对勐兴铅锌矿矿床深部进行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在地理信息系统 (ArcGIS) 平台上, 勐兴铅锌矿区三个区段 (后寨南段79-27线、生产区27-88线、北部88-192线) 的矿体厚度、铅、锌品位分析成图显示, 矿体在垂直方向上, 矿化强度具有强弱相间的变化特征, 并且厚度集中区呈200m左右的间距往下延深, 矿化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分段富集特征, 矿体的长宽比一般在2~4.5∶1, 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豆荚状顺层产出, 产出状态与围岩一致, 以主间隔为主多层含矿及尖灭现象。层间破碎发育地方矿体较厚。与矿体厚度、品位等值线高值区相一致。
通过对勐兴铅锌矿床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和总结, 并结合矿床形成的主要控矿因素、地球物理特征以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本次研究共提出8个找矿有利地段。分别为A1、A2、A3、B1、B2、B3、C1、C2见图2。这里A、B、C表示物探异常特征显示的程度, A类最明显。
5 结论
以综合成矿预测学的理论为基础, 系统收集和整理了勐兴铅锌矿区地质资料, 认真分析矿区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 运用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统计分析功能和地球物理勘查手段, 对矿区深部进行成矿预测。在综合矿体空间变化规律、找矿标志的基础上, 在矿区深部及外围圈定了三个A级靶区, 三个B级靶区和二个C级靶区。
摘要:以综合成矿预测学的理论为基础, 系统收集和整理了云南勐兴铅锌矿区的地质资料, 设计了矿区深部空间数据库, 合理划分预测实体及其属性的关系, 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未知区分析, 结果表明:在矿区深部及外围存在三个A级靶区, 三个B级靶区和二个C级靶区。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矿体空间变化特征,云南勐兴铅锌矿区
参考文献
[1]肖克炎, 张晓华, 王四龙, 等.矿产资源G IS评价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2]朱裕生, 肖克炎.成矿预测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
铅锌矿区 篇10
随着矿产资源的强力开发, 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随着找矿深度、难度的增加, 找矿方法也采用多元化, 找矿的手段、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这对指导找矿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本次主要采用激电中梯和电测深两种方法, 对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周边或中深部进行测量和解译, 并采用钻探工程对异常进行中深部工程验证, 成功发现并控制厚大铅锌矿体产出部位, 有效地指导了矿区找矿工作。本文是利用物探成果来指导矿山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对指导该区找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卢氏县柳关铅锌矿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 构造区划属崤山~熊耳山断隆区。区域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主要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熊耳群马家河组安山岩夹凝灰岩及官道口群龙家园组燧石条带白云岩。区内岩体为柳关岩体, 属燕山期花岗斑岩, 呈岩株状填充于柳关破火山口中, 周边发育龙家园组陷落的白云岩, 是成矿的主要赋矿围岩。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强烈, 与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矿体主要产于庙梁子~银洞沟~沙沟畔一带的白云岩中, 受构造控制明显。区内可圈出两个矿体。I号矿体呈75~110°方向展布, 长90m, 北倾, 倾角65~85°, 一般在80°左右。矿体厚度0.7~1.5m, 局部2.5m, 平均1.44m。矿体形态较复杂, 总体上下呈柱状, 平面上呈透镜状, 向南西有侧伏现象, 在走向与倾向上均具尖灭再现特征。Ⅱ号矿体产于花岗斑岩与白云岩接触带的外接触带白云岩中。矿体总体呈不规则鞍形产出, 鞍形矿 (化) 体SW翼较陡, 倾角约65°, NE翼较缓, 倾角约50°。矿体呈鞍形延长总体约为260m, 厚度为2.05~8.29m, 两翼变薄。矿石品位锌2.5~6.95%, 平均6.46%。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 其次为磁铁矿、铁闪锌矿, 黄铁矿、方铅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以矽卡岩矿物为主, 主要为透辉石、石榴子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 次为石英及方解石、白云石等。
矿石结构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微粒状结构及条带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块状构造、斑块状~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及细脉~网脉状构造。矿石类型按结构、构造划分为浸染状~网脉状矿石、条带状矿石、块状矿石;工业类型为矽卡岩型铅锌矿或闪锌矿矿石。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
3 矿区物探异常特征及解译
2010年7~8月,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该矿区开展物探激电中梯和电测深两种方法, 对矽卡岩型矿体周边或中深部进行解译,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成果总结如下:
3.1 激电异常特征及解译
从卢氏县柳关铅锌矿物探异常及大理岩带推深图 (图1) 可以看出, 本区由极化率异常下限2%, 圈出2个激电异常带和3个相对孤立的激电异常, 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与大理岩的接触地带。
3.1.1 DJ1激电异常
位于该区西北侧, 呈长轴状, 长轴方向北西, 极化率2%等值线圈出异常, 长约为700m, 最宽约为200m, 最大极化率值为4.5%。反映了引起该异常的为矿化体, 走向北西西。
3.1.2 DJ2激电异常
DJ2由DJ2-1、2激电异常组成异常带, 该带呈北西西向展布, 长约为1100m, 宽约为160m, 两翼基本对称, 梯度基本相当, 反映了引起该异常带的矿化体呈带状, 基本呈直立。
DJ2-1由极化率6%的等值线圈定, 位于该带的北西侧, 呈长轴状, 长轴方向北西西, 其长约为280m, 最宽约为70m, 最大极化率值为8.6%。反映了引起该异常的矿化体极化效应较强, 有可能局部富集成矿。矿体为近直立长透镜体, 走向北西西。钻孔ZK125在900m标高见矿, 验证了该异常是由矿体引起的。
DJ2-2位于该带的南东侧, 呈长轴状, 长轴方向北西西, 其长约为340m, 最宽约为80m, 最大极化率值为8.8%。反映了引起该异常的矿化体极化效应较强, 有可能局部富集成矿。矿体为近直立长透镜体, 走向北西西。
3.1.3 DJ3激电异常
DJ3由DJ3-1、2、3、4激电异常组成异常带, 该带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该带大而宽缓, 长约为1840m, 宽约为300m, 两翼基本对称, 梯度相当, 反映了引起该异常带的矿化体呈带状, 基本呈直立。
DJ3-1, 由极化率6%的等值线圈定, 最大极化率值为6.6%。位于该带的北西侧, 呈长轴状, 长轴方向北西西, 其长约为320m, 最宽约为28m, 反映了引起该异常的矿化体有可能局部富集成矿, 矿体为近直立长透镜体, 走向北西西。钻孔ZK122在900m标高见矿, 验证了该异常是由矿体引起的。
DJ3-2, 位于该带的北西侧, 呈长轴状, 长轴方向北西西, 其长约为320m, 最宽约为22m, 最大极化率值为6.5%。反映了引起该异常的矿化体有可能局部富集成矿, 矿体为近直立长透镜体, 走向北西西。
DJ3-3由极化率6%的等值线圈定, 位于该带的中部, 呈长轴状, 长轴方向近东西, 其长约为280m, 最宽约为30m, 最大极化率值为6.3%。反映了引起该异常的矿化体有可能局部富集成矿, 矿体为近直立长透镜体, 走向北西西。
DJ3-4位于该带的南东侧, 呈长轴状, 长轴方向北西, 其长约为360m, 最宽约为130m, 最大极化率值为8.5%。该异常在该带中强度最大, 又处于该矿化带的转折部位, 反映了引起该异常的矿化体有极可能局部富集成矿, 矿体为近直立长透镜体, 走向北西。
3.1.4 DJ4激电异常
DJ4位于该区西南侧, 呈椭圆状, 长轴方向北西。极化率6%等值线圈出异常, 长约为130m, 最宽约120m, 最大极化率值为8.7%。该异常强度较大, 反映了引起该异常的矿化体有可能局部富集成矿, 矿体为呈囊状椭球体。
3.1.5 DJ5激电异常
DJ5位于该区北东侧, 呈长轴状, 长轴方向北西, 极化率2%等值线圈出异常, 长约为340m, 最宽约为100m, 最大极化率值为4.4%。反映了引起该异常的为矿化体, 走向北西西。
3.2 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的电阻率异常特征及解释
在矿区内自北西向南东布置四条电测深剖面, 编号依次为1、2、3、4线, 测线方位1线40°、2线50°、3及4线230°, 剖面总长1.66km, 电测深点90个。
从电阻率断面图和通过的岩性可以看出:本区安山岩电阻率在100~200Ω·m, 大理岩的电阻率在200~1000Ω·m, 花岗岩电阻率100~1000Ω·m, 矽卡岩电阻率50~200Ω·m, 第四系的电阻率10~100Ω·m。矿体电阻率10~50Ω·m。矽卡岩化和破碎带使岩石电阻率降低, 岩石的致密程度和含水性是岩石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从卢氏县柳关铅锌矿1线EH4视电阻率断面图 (图2) 可以看出:1线方向为北东向, 穿过激电异常DJ2-1和DJ3-1, 而穿过的岩性地表主要为第四系或花岗斑岩, 可以看到在20m和160m地段有一高阻区域电阻率在200~1000Ω·m, 其下部在较浅部位为大理岩, 在160m和400m地段大理岩渐次加深, 在180m和320m地段900m标高的低阻体为铅锌矿体。这已经被ZK122和ZK125验证, 浅部的低阻带为第四系和浅部脆性断裂带引起。
从卢氏县柳关铅锌矿2线EH4视电阻率断面图 (图3) 可以看出:2线方向为北东向, 穿过激电异常DJ3-2, 而穿过的岩性地表主要为第四系、花岗斑岩和大理岩, 以剖面160m地段为分界, 以南出露安山岩, 以北出露大理岩。可以看到剖面160~320m地段有一高阻区域电阻率在200~1000Ω·m, 由于地表为大理岩出露, 其下到600m标高, 200Ω·m等值线以北, 下部均为大理岩。在40m和160m地段浅部为安山岩, 950m标高以深呈串珠状的低阻带为隐伏的矿 (化) 体或矽卡岩化带, 推测750~800m标高是矿化富集地段。
3线方向为北东向, 穿过激电异常DJ3-3以西和DJ2-2, 而穿过的岩性地表主要为第四系或花岗斑岩, 但其以北出露大理岩, 以南为燕山早期的集块岩。因为在320m和120m地段以下有一个电阻率梯度带和串珠状异常, 推断电阻率梯度带和串珠状异常为两岩性的接触带, 在320m和400m地段较深处为大理岩, 在120m和320m地段较深处为火山集块岩, 在0~120m地段较深处为安山岩, 剖面320m下的接触带有串珠状低阻异常带为矽卡岩化带。
4线电测深剖面方向为北东向, 穿过激电异常DJ3-4西, 而穿过的岩性地表主要为第四系或燕山早期的集块熔岩, 其两侧出露大理岩。因为在剖面100m下有电阻率梯度带, 推测电阻率梯度带为两岩性的接触带, 在剖面0~100m地段较深处为火山集块熔岩, 100~400m较深处为大理岩。剖面上在240m和380m地段下方的低阻异常, 可能为矿体。
4 物探取得的找矿成果
2011年上半年, 卢氏县柳关铅锌矿根据物探异常及解译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后, 决定用钻探工程进行异常验证, 取得了可喜的找矿成绩。
经钻探施工, 原来推测750~800m标高是矿化富集地段, 实际见矿标高为700~750m, 穿矿厚度20~30m, 矿化以块状闪锌矿、磁铁矿、硫铁矿为主, 含少量方铅矿;矿石品位Zn0.22~21.39%, 平均7.27%;Tfe19.22~39.21%, 平均28.51%;S14.15~36.20%, 平均22.88%;伴生Ag10.2~25.2×10-6, 平均11.81×10-6;Pb0.01~0.06%, 平均0.02%。
通过矿区开展物探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和电测深两种方法, 对矽卡岩型矿体周边或中深部进行异常解译, 通过钻探施工, 找到工业矿体, 充分显示了物探在找矿中的指导意义。
5 结语
物探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和电测深方法, 对寻找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物探激电异常和电测深剖面异常形态、规模与有利成矿地段或矿 (化) 体赋存部位较吻合, 平面吻合, 剖面上稍有位移;异常中心明显, 指示矿化最强部位所在;“沿着构造走, 围着异常转。”是寻找该类矿床的找矿方向;在寻找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地质勘查过程中, 合理有效地采用物探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和电测深方法可以, 减少找矿盲目性, 降低找矿风险。
参考文献
铅锌矿区 篇11
株洲市潘家冲—丫江桥矿区位处将军庙—潘家冲北东向褶皱断裂隆起带与白马山—龙山—醴陵东西向穹断带复合部位,铅锌矿化主要产于印支期~燕山早期丫江桥岩体内外接触带,围绕成矿岩体主要分布有四个小型铅锌矿床,依次为潘家冲铅锌矿、毡帽山铅锌矿、石景冲银矿、大南港铅锌矿,皆沿丫江桥岩体侵入前缘的北部及西侧内外接触带分布,其总体列布呈近南北向,且明显受断裂和岩浆岩接触带复合因素的控制。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本区位于湘东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的将军庙—潘家冲次级隆起带北段的轴部,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是元古界冷家溪群第二、第三岩组(Ptln2+3)的一套厚度巨大的浅变质砂、板岩,该建造具明显的复理式特征。泥盆、石炭以至侏罗、白垩系地层分布于隆起带的东西两侧。区内主要地层岩性简述如下:
1)冷家溪群第二岩组(Ptln2)。本套地层以富含碳酸盐(主要是白云石,次有方解石、菱铁矿等)为特征,是区域成矿作用较活跃的有利层位。主要是分布在长冲—大南港—潘家冲一带,厚度大于2 000 m。2)冷家溪群第三岩组(Ptln3)。主要分布在潘家冲以北及长坝冲一带。由灰绿色绢云母板岩夹变质粉砂岩与暗绿色绢云母板岩组成韵律层,上部夹紫红色绢云母板岩。本组厚度大于1 500 m。
2.2 岩浆岩
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体主要为印支期~燕山期丫江桥复式花岗岩体,整个岩体出露面积约260 km2,关于丫江桥岩体的时代,目前尚有争论,其地质依据是岩体定位于石炭纪之后,早白垩纪之前。较统一的意见为:主体期为印支期(γ
从分析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1)岩浆岩各期次演化是黑云母含量逐渐减少,白云母含量逐渐增多,MgO,Fe2O3+FeO含量减少,有一个淡化趋势。
2)主体期花岗岩(γ
区内岩浆岩除丫江桥花岗岩体外,在燕山中晚期有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伟晶岩、煌斑岩、辉绿岩等产出,以浅成脉岩为特色。
2.3 构造
区内构造形迹,从时代意义上可划分两大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和盖层构造层。由于盖层构造层构造往往伸入并切穿基底构造,导致区域构造复杂化。
2.3.1 基底构造
加里东运动之前,本区为基底构造体系,加里东运动使早期华夏系构造强烈褶皱变形,并呈“~”形基底构造。基底构造总体走向为北东向,局部近东西向。本区保存较好的构造行迹有褶皱轴向为50°~60°的“潘家冲—桐梓坪背斜”,表现为大南港—潘家冲一带冷家溪群地层呈北东或近东西走向,保存了基底构造总的风貌;此外,大致呈北东或东西走向的块状石英脉,俗称“老石英脉”,其间常夹含角砾,反映了基底的断裂构造存在。
2.3.2 盖层构造
1)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北北东向构造以25°~30°的断褶为主导,局部近南北向,几乎波及区内所有时代的地层及岩体,其构造形迹主要南起将军庙,经银矿冲、潘家冲,辗转至王仙的断裂构造带,是区内主要导矿、容矿构造带。发育的毡帽山—潘家冲的断裂带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已知的铅锌萤石(重晶石)等矿脉几乎皆分布在其两侧。其旁侧常发育有次级断裂,并伴随有热液变等作用。断层在空间上彼此大致平行,呈1 km~2 km间距排列。2)南北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在区域上表现为由南向北一系列轴向为南北向复式褶皱,依次为“川口复背斜”“桃水复向斜”“丫江桥复背斜”。南北向构造除一系列复式背向斜外,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如长达7 km,宽10 m~100 m的杨家源断裂带,由硅化角砾岩构造(据光谱分析资料,含Ba:100 ppm、含As:600 ppm、含B:50 ppm、含W:50 ppm)是一条导矿、容矿构造;黄土坡一带近南北向展布的含钨锡石英脉束;潘家冲铅锌矿的Ⅱ号脉,大南港矿区的Ⅰ号脉,毡帽山的Ⅳ号矿脉皆呈南北向展布。对新华夏北北东向构造和南北向构造进一步考查,不难发现,其主干构造在空间上构成“入字形”构造,向南开,向北收敛的特征,如新华夏北北东向断裂与丫江桥复背斜南北向轴线构成“入字形”构造,在其结合部位是潘家冲铅锌矿的所在;大南港Ⅰ号、Ⅱ号矿脉所构造的“入字形”等,控制了区内铅锌、萤石及钨矿床分布。该组断裂构造的力学性质是与新华夏构造和南北向复式褶皱相配套的,以压性压扭性为主,断裂中常见有糜棱岩和断层泥,但由于多次活动及二次纵张等原因,常见有张性的角砾等特点。上述褶皱断裂构造对区内岩浆岩体定位和矿床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3)北西—北西西向构造。北西—北西西向构造以断裂为主,但规模不大,主要由硅角砾岩所组成,有时被花岗斑岩等脉岩所充填。该断裂构造继承性活动较明显,表现为早期石英脉破碎成角砾被晚期石英脉胶结。多次重复现象普遍可见。在潘家冲矿田,南起牛角坡、栗树坡、油蒙山,北至石景冲—长坝冲的含银(金)硅化角砾岩带即属此类构造形迹,它们呈现大致按2 km等距,斜列展布。其早期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晚期受新华夏构造影响,表现为次级张扭性特征,伴之有成矿作用加入,控制了区内银金矿脉的分布。
3 讨论
1)北东向深断裂为上地幔岩浆入侵地壳打开了通道,从而控制了岩浆岩在成矿带的总体分布,对区域成矿作用具控制意义。2)南北向构造控制了岩浆岩的定位,丫江桥岩体定位于丫江桥复背斜轴部,具体地控制了与之有关矿产的分布。3)丫江桥岩体早期向晚期演变的淡化趋势,黑云母减少,白云母增多,并释放出大量有用组分,对成矿起了积极作用。4)含铅锌等有益组分的酸性岩浆与富含铅、锌、钡及钙质的冷家溪群岩层混熔时,加强了成矿富集作用,从而为矿床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据王育民、欧阳昌泰等专著《中国铅锌矿床地质勘探问题研究》把本矿床归为“混合源断裂系铅锌矿床”是不无道理的。5)区内广泛发育的断裂构造、尤其是北北东向和南北向断裂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为成矿热液的运行、沉淀提供了空间条件,在南北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复合部位往往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床,如潘家冲铅锌矿。北西—北西西向构造控制了区内银(金)矿床的分布。6)在同一成矿系列中,矿种水平分带和矿石类型的垂直分带与矿物结晶温度、物质来源、成矿热液、温度、压力、pH值、氧化还原电位以及熔矿围岩的影响直接有关。7)由于丫江桥岩体出露面积较大,其岩体顶部(包括围岩)有益组分富集的最佳地段遭受剥蚀,仅在丫江桥岩体侵入前缘保存了较大规模的潘家冲萤石铅锌矿床。
综合上述条件,今后的找矿方向的注意力主要应放在南北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复合部位,矿种上以铅、锌、钨、钼、铜为主,银、金等贵重金属亦应充分注意。
摘要:分析了潘家冲铅锌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指出今后找矿方向的注意力主要应放在南北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复合部位,矿种上以铅、锌、钨、钼、铜为主,银、金等贵重金属亦应充分注意。
关键词:岩体,断裂构造,水平分带,垂直分带
注释
【铅锌矿区】推荐阅读:
潮州厚婆坳银锡铅锌矿区控矿地质条件07-26
铅锌矿床特征06-28
铜铅锌矿石07-12
铅锌成矿带08-11
铅锌多金属矿床07-17
铜铅锌矿08-01
铅锌冶炼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05-31
铅锌矿浮选工艺流程图11-03
对铅锌厂工人血铅超标的调查结果07-06
矿区特征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