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多金属矿床

2024-07-17

铅锌多金属矿床(精选11篇)

铅锌多金属矿床 篇1

0 引言

滇西澜沧老厂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以下简称“老厂矿床”) , 位于云南省澜沧县城北西30公里处, 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产银矿山, 开采历史长达600余年[1]。加强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 寻找接替资源, 延长矿山寿命, 已迫在眉睫。通过对老厂矿区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等分析, 为该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找矿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成矿地质背景

老厂矿区位于昌宁-孟连晚古生代裂谷带南段的黑河断裂与昌宁-双江断裂交汇处附近 (图1) , 是多种地质构造环境叠替演变的地区, 同时也是三江成矿带重要的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主要构造近南北向[2]。

晚古生代以来, 矿区构造环境历经三次重大体制的转变与演化:大陆裂谷期 (D-P) →区域断块隆升与断陷期或滇西特提斯开启与闭合期 (T-K) →陆内碰撞造山期 (Kz) [3]。

昌宁—孟宁裂谷带, 南北长大于320km, 宽约15-50km, 北窄南宽。其基底为中-新元古代变质岩系, 主要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石英片岩、变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及菱铁矿层。裂谷自泥盆纪开始扩张裂陷, 连续沉积整套上古生界地层, 总厚度大于15000m[2]。上古生界之上不整合覆盖侏罗-白垩系地层。裂谷由下至上出露的地层有:①泥盆系 (D) ;②下石炭统 (C1) :可细分为依柳组 (C1y) 和南段群 (C1n) ;③中上石炭统 (D2+3) ;④下二叠统 (P1) ;⑤侏罗系—白垩系 (J-K) ;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呈近南北向展布, 总体构成一个近南北向大型地堑系[4]。

1-扬子板块;2-兰坪-思茅微板块;3-澜沧江结合带;4-保山微板块;5-临沧岛弧带;6-昌宁-孟宁晚古生代裂谷带;7-保山微古陆;8-岛弧火山岩带;9-大陆裂谷火山岩带;10-花岗岩;11-超镁铁质岩;12-粗面岩类火山岩;13-断层;14-昌宁-双江断裂;15-黑河断裂;16-老厂矿区.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老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为泥盆系 (D) 、石炭系 (C) 、二叠系 (P) 及第四系 (Q) (图2) 。

2.1.1 泥盆系:

矿区内仅出现下泥盆统地层, 主要分布于矿区的西侧, 其余零星分布于矿区东部馒头山一带;岩性为灰绿色页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千枚状板岩及灰黑色硅质岩。

2.1.2 石炭系:

根据岩性、古生物等特征, 又可将其划分为下石炭统 (C1) 和中上石炭统 (C2+3) 。

2.1.2. 1 矿区范围内下石炭统出露的地层为依柳组 (C1y) 地层, 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北部及东部, 将其划分为8个岩性层[5]:

①安山凝灰岩和熔结角砾岩 (C11) :由灰白色安山凝灰岩、安山质熔结角砾岩及灰绿色玄武质熔结角砾岩、玄武质角砾凝灰岩组成, 具熔凝结构。

②下玄武岩及玄武质熔结角砾岩 (C21β) :下部灰绿色玄武质熔结角砾岩、流纹状玄武质凝灰岩;上部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

③安山玄武岩、集块岩 (C31α) :上部为浅灰绿色安山玄武岩、透镜状安山集块岩;下部为浅绿、紫灰色致密块状-杏仁状玄武安山岩、粗面质火山岩夹安山质凝灰角砾岩。

④安山凝灰角砾岩夹沉凝灰岩 (C41) :灰色、浅灰绿色安山质凝灰角砾岩夹薄层状砂岩、灰岩、沉凝灰岩等。

⑤凝灰岩夹沉积岩 (C5+61) :上部灰色、灰白色粗面质安山复屑凝灰岩夹沉凝灰岩、炭质灰岩、含炭硅质岩、引爆角砾岩等;中部为杂色粗面玄武质凝灰岩、硅质角砾岩和粗面安山质角砾熔岩;下部为灰色粗面玄武质凝灰岩夹条带状硅质岩、透镜状大理岩或白云质灰岩。是矿区Ⅰ号和Ⅴ号矿体群的主要含矿层位。

⑥上玄武岩及玻基辉橄岩 (C71β) :上部为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玻基橄榄岩夹少量粗面玄武质凝灰岩、复屑凝灰岩;下部为灰绿色碱性橄榄玄武岩、熔结凝灰岩夹粗面安山凝灰岩。该层与上覆地层C2+3之间为矿区Ⅱ号矿体群产出部位。

⑦凝灰岩及沉积岩 (C81) :主要为沉凝灰岩、安山玄武质凝灰岩、黄绿-深灰色碎屑岩、中-薄层状白云质灰岩等。

2.1.2. 2 中上石炭统 (C2+3) 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及南部地区, 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粗晶白云岩夹泥晶灰岩、鲕状灰岩及紫色页岩。在其断裂裂隙带中为Ⅲ号矿体群。

2.1.3 二叠系 (P) :

矿区内仅出现下二叠统地层, 分布于矿区的西部, 近于南北向展布, 岩性为灰色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晶生物灰岩。

2.1.4 第四系 (Q) :

分布于山坡、沟谷及岩溶洼地中, 岩性为灰黑、棕红、褐黄色粘土、砂土及砾石。

2.2 构造

2.2.1 褶皱

矿区范围内出现的褶皱主要有3个:老厂背斜、睡狮山向斜及上云山背斜。 (图2)

①老厂背斜:北起老厂水库, 向南延伸, 在青龙箐大沟与雄东沟交汇处被F4断层错动, 错距约140-220m, 轴向近南北向, 延伸约2.1km。

老厂背斜核部地层由下石炭统依柳组安山玄武岩、集块岩 (C13α) 组成, 两翼地层为C14、C15+6、C17β、C18和C2+3组成。老厂背斜形态较复杂, 总体而言, 西翼变化较大, 地层产状为220°-250°∠50°-82°, 东翼产状相对稳定, 为115°-135°∠45°-55°, 转折端相对圆滑。虽受后期断层F4、F23等断层破坏, 但保存较好。

②睡狮山向斜:位于老厂背斜与上云山背斜之间, 沿睡狮山-馒头山一带分布, 轴向北北西-南南东, 核部及两翼地层主要为C2+3组成。两翼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西翼地层产状58°-86°∠20°-30°, 东翼地层产状200°-250°∠22°-40°。

③上云山背斜:位于矿区东部上云山一带, 核部地层由下石炭统依柳组玄武岩及玄武质熔结角砾岩 (C12β) 组成, 两翼地层依次为C13α、C14、C15+6、C17β、C18等岩性段。两翼地层产状较稳定, 西翼地层产状209°-230°∠21°-26°, 东翼地层产状105°-118°∠22°-40°。背斜长短轴之比约3, 为典型的火山穹窿型短轴背斜。

2.2.2 断层

矿区范围内断层以南北向和北西向两组为主, 次为东西向, 各组断层相互交切, 关系较复杂。

2.2.2. 1 南北向断层

南北向断层是矿区内最重要的主干断层, 与区域裂谷构造近于平行。由西往东主要有F11、F3、F1、F8等。

F11断层位于矿区西部, 呈南北向延伸, 产状为85°-103°∠72°-80°, 向北逐渐与F3汇合, 止于F4断层, 被近东西向断层F23错动。断层上、下两盘地层均为下二叠统厚层状白云质灰岩, 但断裂带破碎明显, 构造角砾岩-劈理化较明显。

F3断层位于矿区中偏西部, 产状为70°-85°∠70°-78°, 在燕子洞附近被F4及近东西向断层F23错动。断层上盘地层主要为中上石炭统白云岩, 下盘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白云质灰岩, 断裂带内发育大量角砾岩和角砾岩型氧化矿体 (矿体群) [2]。

F1断层位于矿区中偏东部, 产状为75°-89°∠73°-81°, 在青龙大沟附近被F4及近东西向断层F23错动。断层上盘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依柳组C13α、C14、C15+6岩性段, 下盘地层主要为中上石炭统白云岩。

F8断层位于F4断层以北, 产状为95°-104°∠76°-83°, 断层上盘地层主要为中上石炭统白云岩, 下盘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依柳组C13α、C14岩性段。

2.2.2. 2 北西向断层

F4断层是矿区内规模最大的北西向断层, 北起矿区西北部太尔布, 延伸至馒头山后与F10断层相接。产状为35°-40°∠52°-60°, 断层上盘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依柳组C17β岩性段和中上石炭统白云岩, 下盘地层主要为中上石炭统白云岩。

2.2.2. 3 东西向断层

矿区范围内东西向断层较多, 但相对次要, 以F23规模较大。

1-第四系;2-下泥盆统;3-下二叠统;4-中-上石炭统;5-依柳组8段;6-依柳组7段;7-依柳组5-6段;8-依柳组4段;9-依柳组3段;10-依柳组2段;11-向斜轴线;12-背斜轴线;13逆断层;14-推测断层;15-地层产状;16-矿区范围.

F23断层位于矿区中部, 横切老厂背斜, 因覆盖严重, 产状不明确[2]。

2.3 岩浆岩

矿区范围内地表无岩浆岩出露。1988年西南有色309队于ZK15006终孔处揭露到花岗斑岩脉, 并伴随有辉钼矿 (Ⅵ号矿体群) , 之后ZK15007、ZK15106等也陆续见到花岗斑岩脉。李峰等人通过研究后发现, 其属于酸性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6]。并通过锆石SHRIMP U-Pb法, 测定隐伏花岗斑岩的侵位结晶年龄为44.6±1.1Ma, 同时也对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测年, 测定其等时线年龄为43.78±0.78Ma[7,8]。

2.4 围岩蚀变

矿区范围内, 围岩蚀变种类较多。在花岗斑岩脉 (体) 附近, 矽卡岩化、角岩化和绢英岩化较强。在深部C15+6岩性段中, 碳酸盐岩夹层在热力作用下重结晶而发生大理岩化, 长石则普遍被方解石交代或沿裂隙充填交代而形成碳酸盐化。在浅部碳酸盐岩地层中, 黄铁矿则以细脉-浸染状分布于裂隙中, 相互穿切, 显示多阶段含矿热液作用的特征, 黄铁矿化较强。

2.5 矿体特征

矿区内的矿体按产出条件可分为原生、次生矿两类[9]。其中原生矿是指由火山喷流沉积作用而形成的赋存于依柳组地层中的Ⅰ、Ⅱ、Ⅴ矿体群和与隐伏花岗斑岩侵入作用而形成的Ⅲ、Ⅳ、Ⅵ矿体群[3] (图3) ;次生矿为残积、冲积、洪积形成的泥铅、砂铅、人工堆积的废矿石堆及古人炼银留下的高铅炉渣。

Ⅰ号矿体群产于依柳组C15+6岩性段中, 矿体走向长80-450m, 倾向延伸50-120m, 厚5-12m。矿体形态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 (图版A) , 受后期褶皱变形的影响, 而随地层产状同步变形。矿石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硫化物组成。

Ⅱ号矿体群产于依柳组C17β岩性段和中上石炭统C2+3之间的过渡地带, 矿体走向长90-230m, 倾向延伸60-130m, 厚5-15m。矿体形态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 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 并随地层的褶皱变形而变形。矿石主要为方铅矿、黄铁矿, 矿体氧化程度较高。

Ⅲ号矿体群产于中上石炭统C2+3碳酸盐岩中, 规模小, 一般厚1-10m, 延伸10-60m, 多呈脉状、透镜状充填于碳酸盐岩各种次级断层和节理裂隙中。矿体穿层性明显。

Ⅳ号矿体群是指产于F3、F1等主断层中的陡倾斜大脉状矿体, 后生性明显。矿体发育有角砾岩型矿石, 围岩广泛出现网脉状铁锰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

Ⅴ号矿体群是指赋存于依柳组C15+6岩性段中的含铜黄铁矿体[3], 矿体走向长40-230m, 倾向延伸50-100m, 厚1-11m。矿体形态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 产状随地层产状的变形而变形。具有条带状、稠密浸染状和块状构造的特征。

Ⅵ号矿体群是是指, 赋存于隐伏花岗斑岩体及其外围矽卡岩中的铜 (钼) 矿体, 主要呈细脉状、浸染状沿石英脉及矽卡岩化凝灰岩分布 (图版B) 。

3 控矿因素

3.1 地层岩性控矿

矿区范围内的含矿层位为下石炭统依柳组, 而C15+6岩性段和C17β与C2+3之间的过渡地带则为矿区内Ⅰ号矿体群和Ⅱ、Ⅴ号矿体群的产出部位 (图3) 。Ⅰ、Ⅱ、Ⅴ号矿体群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 其产状与地层产状近于平行, 随地层的褶皱弯曲而同步弯曲。同时也对矿区内不同时代地层中成矿元素进行分析, 发现Cu、Pb、Zn、Ag等成矿元素的含量在C1y火山岩中普遍偏高, 相对大陆地壳元素丰度, 富集系数一般在2.08-4.3之间 (表1) 。说明该区早石炭世火山活动过程中, 有大量的Cu、Pb、Zn、Ag等成矿元素的带出。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使得矿体随地层的形成而形成。

注:数据源于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309队资料 (1991) .

3.2 构造控矿

3.2.1 褶皱控矿

褶皱的控矿主要体现在对早石炭世形成的矿体群的成矿后控制以及对隐伏花岗斑岩侵位过程中成岩成矿的成矿前控制 (图3) 。

而对早石炭世形成的矿体群的控制, 主要体现在对矿体形态的控制以及矿体的加厚富集。早石炭世形成的似层状、透镜状矿体随后期地层发生同步变形, 造成Ⅰ、Ⅱ、Ⅴ号矿体群在背斜转折端处产状平缓, 向两翼逐渐变陡。由于褶皱过程中, 背斜鞍部和向斜槽部易形成虚脱空间, 从而也导致了矿体的局部富集 (图版A) 。

而对后期花岗斑岩的侵位成岩成矿的控制, 主要体现在对斑岩体的侵位空间和导矿容矿空间的控制。通过对见花岗斑岩脉的钻孔统计, 发现隐伏花岗斑岩均分布在老厂背斜核部及F1断层附近。并且老厂背斜转折端及其附近南北向断层 (F3、F1) 发育, 中上石炭统碳酸盐岩中次级断层和节理也较发育, 成为岩浆热液运移、渗透的良好通道, 有利于成矿热液的充填和交代, 从而形成以老厂背斜和隐伏花岗斑岩体为中心, 在岩体和围岩接触带形成细脉、浸染状铜 (钼) 矿体 (矿体群) 。

1-第四系;2-下二叠统;3-中-上石炭统;4-依柳组7段;5-依柳组5-6段;6-依柳组4段;7-花岗岩;8-灰色块状灰岩;9-泥晶灰岩夹白云岩;10-上玄武岩及玻基辉橄岩;11-凝灰岩夹沉积岩;12-花岗岩;13-铅锌矿;14-含铜黄铁矿;15-辉钼 (黄铜矿) 矿;16-矽卡岩;17-断层;18-矿体编号.

3.2.2 断层控矿

矿区内断层的控矿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下石炭世成矿的控制及破坏和对后期岩浆热液成矿提供通道。矿区内南北向断层与裂谷边界近于平行, 是下石炭世火山喷流成矿时良好的通道[2], 在靠近断层一侧, 矿体较厚大, 往两侧逐渐变薄;成矿后受到北西向右行压剪性断层F4的错动, 水平距离约180m-230m, 对矿体造成破坏。对后期岩浆热液而言, 却成了其运矿、储矿的良好通道, 从而形成充填于南北向断层中的脉状铅锌银矿体 (Ⅳ矿体群) 和充填于中上石炭统次级裂隙中的不规则脉状铅锌矿体 (矿体群) 。

3.3 岩浆岩控矿

矿区内岩浆岩对矿体的控制, 主要体现在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反应, 而在岩体内部及接触带附近形成斑岩型 (矽卡岩型) 铜 (钼) 矿体 (Ⅵ矿体群) , 以及为赋存于南北向断层中的脉状铅锌银矿体 (Ⅳ矿体群) 和充填于中上石炭统次级裂隙中的不规则脉状铅锌矿体 (矿体群) 提供成矿物质来源和叠加成矿。

4 找矿方向

在老厂矿区东侧, 特别是上云山背斜一带, 将是下一步找矿的重点区域。下石炭世所形成的依柳组地层为该区铅锌银矿体提供了成矿物质的可能, 后期构造运动而产生的背斜及近南北向断层, 也为喜山期隐伏花岗斑岩的侵位结晶成矿及后期热液成矿提供了导矿储矿空间。

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条件和老厂矿区及其相似, 具有较好的找矿空间。

5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

老厂矿区是两套成矿系统 (下石炭世火山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和喜山期隐伏花岗斑岩热液成矿系统) 与多种有利成矿要素有机耦合的结果, 具有多因复成和同位成矿特征[10], 其成矿模式为“双成矿系统同位叠加”成矿模式[2]。

依柳组地层中成矿元素Cu、Pb、Zn、Ag等含量较高, 富集系数在2.08-4.3之间, 为老厂矿区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老厂矿区后期构造作用形成的褶皱及断层为喜山期隐伏花岗斑岩体的侵位结晶及成矿和后期热液成矿提供了导矿储矿空间。

上云山背斜一带, 其成矿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和老厂矿区及其相似, 应该投入更多地质勘查工作, 以望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与找矿突破。

参考文献

[1]薛步高.论澜沧老厂银铅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J].矿产与地质, 1998, 12 (63) :26-32.

[2]李峰, 鲁文举, 杨映忠, 等.危机矿山成矿规律与找矿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3]李峰, 鲁文举, 杨映忠, 等.云南澜沧老厂多金属矿床矿化结构及成矿模式[J].地质与勘探, 2009, 45 (5) :516-523.

[4]翟裕生, 张湖, 宋鸿林, 等.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

[5]叶庆同, 胡云中, 杨清, 等.三江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和金银铅锌成矿作用[M].地质出版社, 1992.

[6]杨帆, 李峰, 陈珲, 等.云南澜沧老厂隐伏花岗斑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2, 31 (1) :39-49.

[7]李峰, 陈珲, 鲁文举, 等.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形成年龄及地质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 34 (1) :84-91.

[8]杨玉琼.滇西老厂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4.

[9]龙汉生, 蒋邵平, 石增龙, 等.云南澜沧老厂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学报, 2007, 27 (3) :360-365.

[10]梅友松, 汪东坡.再论同位成矿与矿床勘查[J].地质与勘探, 2000, 36 (5) :5-10.

铅锌多金属矿床 篇2

台山市某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台山市某铅多金属矿位于台开恩盆地南东缘,区内金属矿点及多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颇多,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床类型好,有较好的找矿远景.经普查工作,发现有多条矿化蚀变破碎带.

作 者:张小龙 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勘查局七五七地质大队,广东,江门,529040刊 名:大众科技英文刊名: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P618.2关键词:铅多金属矿 地质特征 台山市

铅锌多金属矿床 篇3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大湾铁矿

Key word: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condition; dawan iron deposit

1. 区域地质简述

广东省信宜市大湾铁多金属矿区矿区处在云开加里东隆起带的中段北西向褶皱基底部位,吴川——四会深断裂带与贵子——信宜——廉江大断裂夹持的弧形构造中部,受控于大田顶弧形构造带,素有粤西聚宝盆之称[1]。

本区域地层比较简单,以寒武系八村群为主,北东分界凹陷有少量中、下泥盆统及第四系沉积。其中八村群为一套地槽型滨海——浅海相的砂页岩夹碳酸盐的类复理式建造和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凝灰岩、凝灰质岩的混合连续沉积[2]。区内受变质作用强烈,主要开成各种片岩,加里东期发生褶皱造山运动及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岩,局部发生混合岩化,形成各种混合岩[3]。

区域上位于惠来——高要纬向构造带的西段和吴川——四会华夏系构造的联合、复合派生的罗定弧形构造的南缘,挟持于廉江——信宜和吴川——四会两断裂带之间[2,4-5]。区内构造极为发育,纬向构造、华夏系构造和北西向构造交接复合,互相干扰、迁就,制约和利用,形成复杂的构造形迹,表现为摺皱、断裂和片理带,遍布全区极为醒目。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既有海底火山喷发,又有岩浆侵入活动。区内岩浆岩可分为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三个岩浆活动旋回,其中燕山期活动最强烈,加里东期次之,印支期活动最弱[2]。

信宜北部地区为粤西钼铜锡铁多金属远景区之一。黑色金属有铁、锰,有色金属有钼、铜、锡、铅、锌,贵重金属有金、银等;非金属有磷、硫等矿床、矿点、矿化点计27处[2,6]。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为寒武系八村群,矿区出露有第二亚群及第三亚群。第四系仅为坡残积及山麓堆积。寒武系八村群第二亚群上段(∈bcb)矿区仅在北西角出露,可分为上、下两个亚段。下亚段(∈bcb-Ⅰ)上部以浅黄绿、灰紫色云母片岩、石英云母片岩为主,中、下部为云母石英片岩、云母长石石英片岩夹片状云母长石石英岩。本段夹15~20层绿片岩,底部一层绿片岩最厚。上亚段(∈bcb-Ⅱ)为灰黄绿、灰紫、黄褐色云母片岩、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云母长石石英片岩,底部局部夹绿片岩。第三亚群(∈bcc)主要布于矿区东部,且仅出露其中下段,为云母长石石英岩、云母长石石英片岩与石英云母片等。

矿区位于区域罗罅倒转背斜之南翼,属单斜构造,褶皱不发育;受区域南北西向断裂错动作用,西部地层向南移动,局部形成小型的层间拖拽褶曲。周边有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扭压性断裂和北西向扭张性断裂三组,构成了区内纬向构造和华厦系构造的复合体系。但矿区内尚未见到明显的断裂构造。

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岩石类型较多。有加里东期的岩浆喷发活动及燕山晚期的岩浆侵入活动。

加里东期活动在本矿区内主要表现为海底火山喷发和混合岩化,形成海底火山喷发岩系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火山岩分布在寒武系八村群内,是由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的火山熔岩及火山凝灰岩所组成。火山岩分布在寒武系八村群内,是由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的火山熔岩及火山凝灰岩所组成。由于喷发后经历多次变质作用,原岩结构、构造遭受强烈破坏,矿物组分也发生很大变化,只能根据少量岩石的残余结构构造、岩石化学成分、副矿物及微量元素特征、结合野外产状,初步推断其原岩。混合岩分布于燕山四期园墩岩体和铜罗顶岩体之间,面积约2.5km2,形成于加里东晚期,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其中未完全混合岩化的残余变质片岩组成。

区内只出露燕山四期园墩岩体和铜罗顶岩体的一小部分。铜罗顶岩体分布于矿区南东边缘,面积约0.12km2。为该岩体北西边缘。铜罗顶岩体为面积约5km2岩株,侵入寒武系八村群第三亚群(∈bcc),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园墩岩体分布于矿区西部,面积约0.26km2。为该岩体东部边缘。园墩岩体为一面积约3km2岩株,侵入寒武系八村群片岩和加里东晚期混合岩,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3. 成矿条件分析

3.1 变质作用

内岩石经受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和接触交代作用,前者形成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和云母片岩等各类片岩及结晶灰岩;后者除熔岩已成变辉长辉绿岩、糜棱岩化(或片麻状)斜长花岗斑岩外,其余主要以阳起石、透闪石、帘石、透辉石和石英等矿物组合构成的“绿片岩”(下同)和部分片状云母长石石英岩、变粒岩[3]。区内绿片岩呈层状、透镜状、似层状分布于片岩中,沿走向长度200m~1000m,沿倾斜100m~900m,厚度2m~50m,沿走向、倾向相变为其他片岩。各类帘石、透辉石、阳起石、柘榴子石及绿泥石的组合,构成本区所称“绿片岩”,为火山——沉积变质热液迭加铜铁锡矿床的主要围岩[7]。

由区域变质作用所产生的热液和混合岩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热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交代变质作用,使矿化蚀变破碎带发生强烈的蚀变和金、银、砷等多金属矿化[8]。

3.2 构造活动

研究表明[9]桂东——粤西地区的矿床(点)主要集中沿转换部位的构造带分布,如吴川——四会断裂带、廉江——信宜断裂带和博白——岑溪断裂带,矿区在区域上就挟持于廉江一信宜和吴川——四会两断裂带之间,断裂带的多期次活动为本区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能量和物质基础。

矿区同时位于罗定弧形构造沉降带之南,处于沉降带和隆起区交接部位的云开隆起北部。隆起与坳陷区地壳之间的过渡地常形成绿片岩相韧——脆性剪切带,有用元素开始活化[10]。在隆起与坳陷的交替部位由于局部动力系统转换不仅驱使了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而且这一部位流体作用强烈、构造发育,是成矿作用发生的有利地段[9]。

3.3 岩浆活动

寒武系八村群第二亚群上段变质岩系是一种火山一沉积岩套,在其下部和中部,以中基性喷出活动为主,见多层绿片岩呈夹层产于下亚段、中亚段片岩中;在其上部,则以中酸性喷出活动为主,见多层糜棱岩化斜长花岗斑岩(石英角斑岩)、变粒岩产于上亚段,与片岩互层或夹层产出,反映了岩浆喷发活动由中基性——中酸性的演化规律,构成一个大的岩浆喷发旋回。粘土碎屑——碳酸盐的沉积具明显岩浆喷发的间歇的特征,是介于宁静时期的沉积与火山喷发之间的是喷发活动处于低潮时期的火山碎屑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而在大的岩浆喷发旋回中,又可以根据喷发活动的特点划分为若干小的旋回这一规律与区域上加里东早期岩浆侵入活动由基性至酸性的变化特征是一致的[2]。

加里东火山——沉积岩套的微量元素十分丰富,成矿元素(Cu、Pb、Zn、Ag、Sn、W、Mo等)的丰度可达同类岩石的几倍到几百倍,该套岩系中成矿元素已具有初始的浓集。随着火山喷发活动的加强,大量火山凝灰质的沉积多熔岩的溢出,铜、锡、铁及部分铅、锌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直接产于寒武系八村群中的变质绿片岩中,成矿作用达到了“高潮”。黄铜矿、磁铁矿、磁黄铁矿等在矿石中具明显的沉积条带和沉积韵律,并与围岩同步褶皱,这是典型的火山沉积特征。这不但为后期的变质作用,热液迭加改造而形成广义的“层控矿床”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亦为燕山晚期的壳源深熔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燕山期主要为酸性熔岩喷溢,区域上的金矿床(点)成矿物质来源与燕山晚期岩浆岩有关,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11-13],岩浆岩的侵入为成矿作用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是区内成矿的重要条件[14]。

根据对相近的大金山矿床的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的研究,发现该矿床钨锡多金属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相关,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度分异演化,同位素显示其源区的贡献应以地壳物质为主,矿区出现的燕山四期黑云母花岗岩的特征与其相似[15]。

另有前人研究桂东-粤西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岩石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含量,发现海西——印支期到燕山期花岗质岩石的生成热值明显增高,认为桂东——粤西地区岩石圈局部熔融、地幔上涌及岩石圈构造转换的动力来源和根本原因可能就是这种热流值的增高[9]。

4. 结论

根据上述地质特征的描述和分析,可对矿床的成矿条件分析如下:

(1)矿区位于信宜市云开隆起罗拉~楼垌铁多金属矿带内,矿区地层寒武系八村群受变质作用强烈,区内绿片岩十分发育。绿片岩是火山—沉积变质热液迭加铁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围岩,它为本区铁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成矿物质来源。

(2)区内岩石普遍变质,且有强烈混合岩化。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为成矿物质的转移、富集提供了条件。由于本区处于吴川——四会大断裂带,区域变质作用使矿区寒武系八村群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形成变质砂岩、板岩和片岩等。

(3)区域断裂规模大且大多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为本区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能量和物质基础。在不同走向断裂交会部位,为岩浆侵入创造了良好的构造条件,造成了成矿物质多次活化富集的有利构造环境。隆起与坳陷的交替部位也得于成矿元素的迁移。

(4)虽然矿区内只见到燕山四期花岗岩株,但区域岩浆活动频繁,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晚期均有,这些岩浆活动,伴随着含矿热液岩浆活动,有的带来了新的成矿元素(如Sn、Mo),有的为原有成矿物质活化转移、富集提供了热能、不同成分的岩浆水等物化条件。

上述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也为在本区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先学.广东信宜东坑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探[J].黄金地质,1997,3(3):42-47.

[2]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 张乾,张宝贵,潘家永,曹裕波,洪笃豪,杨谦举.粤西茶洞银金矿床矿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研究[J].矿床地质,1993,12(4):349-357.

[4] 杨明桂,黄水保,楼法生,唐维新,毛素斌.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J].中国地质,2009.6(3):528~543.

[5] 丘元禧,陈焕疆.云开大山及其邻区地质构造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74.

[6] 毛景文,谢桂青,郭春丽,袁顺达,程彦博,陈毓川.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环境[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510~526.

[7] 张克尧.福建浦城-宁德铜钼多金属成矿带成矿系统及预测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8] 胡琴霞,陈凯,陈超, 张圣潇.广东那程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J],矿产勘查,2011,19卷第1期:16-20

[9] 蔡明海,彭松柏,孟祥金, 刘国庆.桂东-粤西地区中生代成矿规律及动力学机制探讨[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1,2,35-42

[10] 孙忠实,邓军.金,硅和硫化物迁移富集层次性模拟实验与构造机制研究[J].现代地质,1999(3):329-333.

[11] 梁约翰,张启富,杨世久.云开隆起带的成矿地质环境与成矿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57-66.

[12] 邓璟,冯国荣.粤西南金矿成矿规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61.

[13] 郑昌能,欧阳玉飞,王涌泉.广东信宜合水-钱排银金多金属找矿远景及矿床分类[J].南方金属,2008.(6):34-36.

[14] 傅育刚,海涛.粤西罗定盆地黑边万丈地质环境与找矿研究[J].黄金科学技术.2010,5:25-30.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篇4

1 区域地质概括

大厂矿田其地理位置位于广西河池地区的南丹县境内。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是一套类复理式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的沉积地层, 局部夹火山碎屑沉积。岩浆岩主要有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和闪长纷岩。区内构造褶皱断裂发育, 呈北西向紧密线状分布。以复式形式出现的褶皱, 两翼不对称, 东翼缓西翼陡, 局部倒转, 次级挠曲发育。褶皱构造主要有丹池大背斜, 及大厂等次一级背斜。断裂主要以北西向纵断裂为主, 其次为北东向横断裂, 再次为南北向的断裂, 它往往被岩脉充填 (图1) 。区内探明具有工业意义的锡多金属矿床有大厂、芒场、五好、北香、玉兰、麻阳等矿床。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一套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一细粒碎屑岩建造, 自下而上为:泥盆系中统马家坳组 (D2Mj) 、泥盆系上统榴江组 (D3Lj) 、泥盆系上统同车江组 (D3Tc) 。以上地层含有机碳高, 硫、硅含量高, 地层层理和岩石中纹层状条带发育, 矿体主要赋存上泥盆统这套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一泥灰岩岩石组合中。

2.2 构造

矿区的构造主要是NW向的大厂断裂和大厂倒转背斜。大厂断裂是丹池断裂派生的次一级断裂, 显示扭性, 断裂面在走向和倾向上呈舒缓波状, 走向为310°~340°, 总体倾向为NE, 倾角为40°~70°, 具多期活动的特点。断裂破碎带宽度为0.5m~2m, 其中发育矿化透镜体, 反映了矿化与断裂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特征, 即在后期改造中, 大厂断裂既是导矿构造, 又是容矿构造。大厂背斜是一位于大厂断裂北东侧且与大厂断裂近乎平行的倒转背斜, 背斜南西翼较陡, 倾角大于70°, 局部直立, 甚至倒转;北东翼较平缓, 倾角小于40°。背斜轴迹为330°, 往北部方向转为300°, 向NW倾伏。

2.3 矿体特征

按矿体产出特征, 可主要划分为层状和脉状矿体, 并认为层状矿体主要为热水沉积成矿成因, 而脉状矿体属岩浆热液成矿成因。层状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大厂背斜中段较陡的西翼, 又紧靠轴部。矿体总体呈层状, 与地层整合产出。脉状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大厂背斜转折、倾没部位的背斜轴部, 并夹于大脉状矿体之间。

2.4 矿物组合及成矿温度

矿体中矿物组合及成矿温度分带亦较为明显, 上部裂隙脉带主要为锡石、铁闪锌矿、黄铁矿、脆硫锑铅矿、毒砂、方铅矿、辉锑锡铅矿、硫锑铅矿、锰方解石、方解石、石膏、石英等, 成矿温度231℃;中部似层状细脉浸染型矿体为锡石、铁闪锌矿、磁黄铁矿、脆硫铅锑矿、石英、方解石等, 成矿温度240℃~274℃;下部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为锡石、磁黄铁矿、毒砂、铁闪锌矿、黄铜矿和电气石, 成矿温度343℃[15]。所以在矿床的上部形成陡倾斜裂隙大脉及细脉状矿体, 在中部形成似层状细脉浸染型矿体, 在下部形成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

2.5 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为生物礁灰岩, 矿体与围岩之间界线截然清晰。围岩蚀变主要是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 局部有少量白云母化及高岭土化, 其中硅化最为发育, 遍布整个矿体, 矿化强烈地段硅化也强烈。

3 矿体和蚀变围岩的地球化学分带

由矿体与蚀变围岩中各元素与采样深度的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无论是矿体还是蚀变围岩, Ag、Sb、B、Mn、S、Ba同采样标高呈线性或非线性的正相关, 说明它们倾向于在矿床上部富集, 而Ni、Co、W、Bi同采样标高呈线性或非线性型的负相关, 倾向于向下部富集。若以蚀变围岩为主结合矿体各元素含量同采样标高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排列, 可将元素排成一个序列:Ba、Sr、Mn、B、F、Cl、Ag、Pb、Sb→Cu、As、Zn、Sn、Ga、→W、Mo、Bi、V、Ti、Co、Ni。这一“序列”大致反映了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 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的特征。

4 结论

通过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表明, 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为海底喷气沉积加岩浆改造加有机成矿, 矿体自上而下分布明显, 主要赋存于泥盆统生物灰岩中, 位于大厂背斜中段较陡的西翼和大厂背斜转折、倾没部位的背斜轴部。地球化学分析反映了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 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的特征。这些成因规律不仅丰富了大厂的成矿理论, 对今后寻找深部的隐伏锡多金属矿体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矿床编委会.中国矿床 (中册) [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105-186.

[2]陈毓川, 黄明智, 等.大厂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地质特征及成矿系列[J].地质学报, 1985, 59 (3) :228-240.

[3]洗柏琪.试论广西锡矿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J].地质学报, 1984, 58 (1) :49-61.

铅锌多金属矿床 篇5

湖南宜章界牌岭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界牌岭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白垩系零星分布.石磴子组不纯灰岩化学性质活泼,同时地层中W,Sn,Be,Pb,Zn成矿元素含量高.界牌岭背斜控制了区内的总体构造格架,断裂构造很发育,其中近南北向断层是区内的控岩导矿构造,它所派生的次一级断裂控制着区内的锡铅锌矿体.区内仅出露燕山晚期的花岗斑岩.围岩蚀变主要有云母化、黄玉化、云英岩化、萤石化.锡铅锌矿体隐伏在80 m标高以下,浅部及地表有厚大的萤石矿体.该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经历了从高温 - 中温 - 低温的成矿阶段.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华南地质与矿产英文刊名: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OUTH CHINA年,卷(期):2009“”(3)分类号:P618.44关键词:锡多金属矿 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界牌岭

铅锌多金属矿床 篇6

关键词: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物化探特征;热液型矿床

Analysis on geological ,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d and zinc polymetallic prospecting area in inner Mongolia

Wang Zhenqiang

No .325 Geological Team of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of Anhui Province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stratigraphic exploration, structure, magmatite and mineralizati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abn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4 magnetic element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elineate two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u, Pb, Zn and hydrothermal type deposits in the target area.

Key words: the lead and 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characteristics; hydrothermal type deposit

巴彦温都尔铅锌多金属勘查区位于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本文在综合研究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勘查区内的1∶10000地质、物化探、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分析勘查区的地质、物化探综合特征如下。

1. 地质特征概况

勘查区基岩出露不良,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区,有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ls)及上侏罗统的满克头鄂博组(J3m)和玛尼吐组(J3mn)分布,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为燕山早期(γδ52、βμ52)的产物,北西、北东向次级构造为区内主要构造。

1.1 地层

本工作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及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和玛尼吐组(J3mn),除此之外为第四系全新统草原砂土、坡洪积物,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1.1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

岩性主要为变质泥质粉砂岩、粉砂岩。该组地层在工作区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广大地区,在东南部也有少量出露。与上覆地层满克头鄂博组(J3m)和玛尼吐组(J3mn)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1.1.2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

岩性主要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工作区内出露较少,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北部的中段,出露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1.1.3 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

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凝灰角砾熔岩。该组地层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部,中部少量出露,呈长条状分布,与下伏地层寿山沟组(P1s)呈不整合接触。

1.1.4 第四系

工作区内出露的第四系主要为更新统冲积、洪积砂砾层,全新统冲积、残坡积砂土、湖积砂砾泥土层,风积砂等,主要分布在工作区南部好来吐郭勒河北岸一带。

1.2 構造

工作区在区域上处于北东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之复合部位,但区内构造简单,从岩体的侵入及岩脉展布情况看,区内以北北东向的构造为主,少量北西向构造。区内仅见有一条逆断层、一条平推断层、两条性质不明断层。

1.3 岩浆岩

工作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为燕山早期的侵入岩在区内分布。

1.3.1 燕山早期(rδ52、βμ52)侵入岩

工作区内岩体为燕山早期辉绿岩(βμ52)和中细粒花岗闪长斑岩(rδ52):

中细粒花岗闪长斑岩(rδ52):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北部,面积约0.12平方公里。

中细粒花岗闪长斑岩:浅灰风化呈淡黄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少量角闪石,斑晶约占15%,基质由微晶组成,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石英。

辉绿岩(βμ52):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部,东部少量出露。

1.3.2脉岩

工作区内脉岩发育一般,主要为闪长玢岩脉(δμ)、花岗闪长斑岩脉(γδπ)、正长斑岩脉(ξπ)、花岗斑岩脉(γπ)、英安岩脉(ζ)及安山玢岩脉(αμ)。脉岩大致为北东向、北西向展布。

闪长玢岩脉(δμ):规模较大,走向为北西向和北东向,长约500m~900m,宽约30m~80m,侵入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地层中。

长石斑岩脉(ξπ):走向北东,长约550m,宽约30m,侵入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和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中。

英安岩脉(ξ):走向北西向,长约700m,宽约30m~70m,侵入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中。

花岗斑岩脉(γπ)、花岗闪长斑岩脉(γδπ)及安山玢岩脉(αμ)规模均较小。

1.4 矿化蚀变

1.4.1 蚀变

测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脉岩也较发育,导致测区内蚀变普遍,主要见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及硅化。受后期热液影响,巴彦花一带燕山早期辉绿岩绿帘石化蚀变极强,已成绿色蚀变岩,与之接触的寿山沟组(P1s)泥質粉砂岩、粉砂岩大多强蚀变。

1.4.2 矿化

经1∶1万地质测量,发现三处铜矿化、两处褐铁矿化带,部分已达工业品位。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磁异常特征

在测区西部有3个局部异常(C1、C2、C3),另在测区东部出现1个局部异常(C4)。

各异常的主要特征为:

C1异常:位于测区的西北角,异常强度达1000多nT,有两个高值中心,整体近东西方向展布,面积约0.68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玛尼吐组安山岩、安山角砾凝灰岩和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闪长玢岩脉分布。

C2异常:位于测区的偏东北部,异常强度达700nT,有四个高值中心,总体呈东西方向展布,面积约2.47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玛尼吐组安山岩、安山角砾凝灰岩和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闪长玢岩脉和花岗闪长斑岩脉分布。

C3异常:位于测区的西南角,异常强度达600多nT,形成高值中心,总体呈东西方向展布,面积约2.11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玛尼吐组安山岩、安山角砾凝灰岩和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英安岩脉和花岗闪长斑岩脉分布。

C4异常:位于测区东南部,异常强度达1000多nT,有两个高值中心,总体呈北西向展布,面积约0.56km2,该异常区分布有燕山早期辉绿岩以及寿山沟组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另外还有花岗闪长斑岩脉分布。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元素的含量特征

这里用工作区内各元素迭代剔除后的平均值与区域背景值的比值来评价本测区的成矿可能性,测区各元素含量与区域背景值相比,Au、Ag、Sn明显偏低,As、Mo、Zn、W、Sb、Pb基本相当,Cu、Pb略高,Pb比值最大,超过区域背景1.2倍以上,表明本工作区Cu、Pb易成矿,Zn、W、Sb成矿地球化学条件较好。

元素在不同地质单元的分布,反映了元素的时空演化的特征,为了解元素在各地质单元中的分布特征,将工作区100件岩石样按各个地层归类,计算出各元素迭代剔除后的平均值,各元素含量与区域背景值相比,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Ag、Cu、Sb比值最大,Pb、Zn略高且比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燕山早期辉绿岩(βμ52)强度高,说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是有利成矿地层。

3.2 元素的分布特征

从地球化学图上可以看出:As、Sb、Cu、Pb、Zn、Mo、Bi等八个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相似,高低背景的展布吻合、一致。较高背景、高背景主要分布于测区的北西部,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及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地层分布基本一致,极高背景一般位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与辉绿岩岩体的接触带附近及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及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地层接触带附近。较低背景、低背景一般位于区内平缓沟谷中。Cu、Pb、Zn高值点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地层受燕山早期辉绿岩(βμ52)上侵提供热液及含矿物质密切相关。

W、Sn两个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相似,高低背景的展布吻合、一致。极高背景分布于测区的南东边缘。较高背景及低背景分布较为均匀。

Au元素在本区较为独立,较高背景、高背景主要分布于测区的南东部,北西部分布较为均匀。

根据各元素含量特征及找矿潜力,在圈定综合异常时以铜铅锌作为主要成矿元素,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元素存在异常的区域为综合异常区。本工作区共圈定22个化探综合异常。

4. 找矿靶区

通过综合分析,全区共优选了两个找矿靶区(图1),作为下一步工程验证寻求找矿突破的有利地段,分述如下:4.1 Ⅰ区

该靶区位于工作区中部,面积3Km2,区内主要出露二叠系下统寿山沟组变质泥质粉砂岩,整体呈灰绿、浅灰色,破碎强烈,局部具褐铁矿化、硅化。

高精度磁法测量该区具较高磁性,ΔT达700nT。

区内分布有Ht-7、Ht-8、Ht-10、Ht-13号化探综合异常。化探综合异常各元素吻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在Ht-8南部地表见有大量石英细脉,在Ht-13北西部地表见两条褐铁矿化铜矿化带。

4.2 Ⅱ区

该靶区位于工作区南东角,面积4Km2,主要出露二叠系下统寿山沟组变质泥质粉砂岩及燕山早期辉绿岩。变质泥质粉砂岩整体呈灰绿、浅灰色,破碎强烈,局部具褐铁矿化、硅化,多具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极强,受燕山早期辉绿岩上侵有关。

该靶区北部具强磁性,ΔT达1450nT。

该靶区内分布有Ht-15、Ht-16、Ht-17、Ht-19、Ht-22号化探综合异常。化探综合异常各元素吻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部分元素衬度高。

靶区北部Ht-16中部地表见有大量石英细脉,发现一铜矿化点,产于二叠系下统寿山沟组变质泥质粉砂岩及燕山早期辉绿岩接触蚀变带北侧硅化蚀变辉绿岩,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根据地质、构造与化探结果认为:该两处靶区有形成Cu、Pb、Zn等热液型矿床的有利条件。

5. 结论

通过勘查工作,总结分析了勘查区地质、物化探特征,圈定了两个热液型矿床成矿靶区,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综合资料。

参考文献:

[1] 范立新,李世杰,樊彦红.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矿区银锌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西部资源》,2015(6):135—137.

[2] 郑萍,张赋,李凤仁.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银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J].《地质与资源》,2012,21(3):281—284.

[3] 周富华,徐学员.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成矿特征认识和矿体成因初探《西部资源》[J],2013(6):149—152.

铅锌多金属矿床 篇7

对兰坪盆地北部Cu-Ag-Pb-Zn多金属矿以及锶、石膏等非金属成矿机制的研究很多, 但是还是存在较大争议, 比如中轴构造控制的三山成矿带是否为热水沉积成因矿床?维西-乔后断裂东侧菜籽地、青甸湾、老君山等矿床成矿作用与兰坪盆地多金属成矿机制 (三山矿带、白秧坪-富隆厂矿集区) 的差别与联系?盆地北部两侧推覆构造 (四十里箐-富隆厂推覆构造、华昌山-水磨坊推覆) 对矿床控制机制问题?盆地内部三合洞组地层中产出稳定厚层大型锶矿 (河西、大三界) 成因及与金属矿床联系如何?诸多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阻碍该区找矿取得更进一步突破。本文拟对兰坪盆地北部Cu-Ag-Pb-Zn等金属矿床以及天青石、石膏等非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规律进行梳理, 开展成矿带划分研究, 查找影响地质找矿的关键因素。

1 兰坪盆地区域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

兰坪盆地北段指兰坪盆地通甸乡以北区域, 为盆地收缩变窄部分, 地质上西至澜沧江, 东以维西-通甸推覆断裂为界。盆缘断裂外侧分别出露前寒武系、早古生代变质基底。盆地地层主要为中新生界红层, 为一套砂岩、粉砂岩、泥岩、碎屑岩建造。逆冲推覆构造是兰坪盆地最主要的构造形式[3]。逆冲推覆构造由西侧自南西西向北东东推覆和东侧自北东东向南西西推覆的两组逆冲断层从两侧向盆地中央推进[2,4], 形成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覆盖了兰坪盆地主体。东部推覆构造带主要包括叶枝-雪龙山逆冲推覆带、华昌山推覆带、水磨房断裂[2]。卷入推覆构造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推覆构造带的主要推覆面多向东倾, 倾角40~60°, 向前锋带方向倾角变小, 甚至水平, 其形成与金沙江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有关。西部推覆构造形成主要与澜沧江造山带推覆构造有关, 最大宽度20-30km。其中一系列西倾逆断层近平行并置, 倾角多在30~45°, 卷入的地层包括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白垩系, 主要包括富隆厂-四十里箐逆冲推覆断裂。

晚古生代—中生代特提斯 (Tethys) 构造演化和新生代大陆碰撞造山叠加转换[8], 加上两大板块多次开合, 使区内的地壳结构复杂化, 创造了良好的成矿条件[5]。云南兰坪盆地在其狭长的地带, 堆积巨量金属及非金属矿物, 产出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及汞、锑、锶、膏盐等等矿种近20种。仅兰坪县境内产出包括兰坪金顶巨型Pb、Zn矿床在内矿床 (点) 多达220多处, 其中大型4处、中型8处、其他小型及矿点146处, 可谓星罗棋布。兰坪盆地矿床具有储量大而集中, 小矿点多而广的特征, 矿床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征[3]。Pb-Zn多金属矿床主要集中于兰坪盆地北部, 见图1。

2 兰坪盆地北部区域成矿规律

兰坪盆地北部有色多金属矿床成矿分带特征已有较多讨论[3,14]并形成一定的共识。但是对于矿带划分存在争议, 比如白秧坪—富隆厂矿带与澜沧江沿岸铜—银成矿带是否具有相同的成矿机制?中轴构造带控制的成矿带除了华昌山断裂成矿带是否还包括四十里箐—富隆厂成矿带?维西推覆体多金属矿集区与中轴成矿带、澜沧江沿岸成矿带关系如何?研究区内非金属矿床特别是石膏、天青石等盐类矿床如何归类?这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梳理。

2.1 兰坪盆地北部构造分带

盆地西边界澜沧江-昌宁-孟连断裂表现出明显的由西向东的逆冲推覆和弧形弯曲的断面直立的走滑断裂特点[9], 发育了以向北东方向的逆冲为主的扇状逆冲断层[4], 形成一系列向盆地斜歪倒转的褶皱, 卷入地层主要为澜沧江两侧石炭系--二叠系。澜沧江断裂往东, 发育一系列南北向与澜沧江推覆构造有关次级推覆构造, 推覆构造沿造山带边部呈长条状分布, 宽度一般为20—30km, 其前锋在兰坪—云龙一线以西。卷入推覆构造的地层包括侏罗系和白垩系, 前锋地带可见它们逆冲于古新统地层之上。澜沧江断裂往东主要发育核桃箐—富隆厂断裂、四十里箐断裂。营盘—金满地区侏罗系地层亦发生强烈的片理化, 形成紧闭直立褶皱。推覆构造以叠瓦状逆冲为主要特点, 平行造山带展布, 推覆断层向西倾斜, 倾角多在40°以上[2]。

盆地东边界维西--乔后断裂实际上是受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演化有关的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引起的一系列走向NW、NNW, 倾向E, 倾角50-70°叠瓦式推覆构造组成, 从东向西分别是白马驹--托枝断裂、塘上村断裂、四十驮断裂、望香台断裂、叶枝—雪龙山断裂[13], 边界东为江达-维西-绿春火山弧带[6]。推覆构造往西进入兰坪盆地, 主要发育有水磨坊断裂, 华昌山推覆构造, 卷入地层包括上三叠统、侏罗系和白垩系, 前锋地带可见不同时代的地层推覆于古新统地层之上[2]。

深大断裂之间的次级断裂构造以及各级逆冲推覆构造为成矿流体运移以及矿质沉淀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贮藏场所。盆地内发育的深大断裂不但与盆地边界深断裂共同导矿, 而且作为开放体系提供了成矿贮矿适宜的温度、压力和化学物理[7]。该区东西两侧发育的各级断裂构造力学差异, 所切割的围岩、所沟通的成矿源区以及成矿物质聚集地段的差异决定了成矿分带特征。只有查明各矿段所处构造位置, 才能进一步理解该区矿床成矿特征及规律。

2.2 成矿元素分带

兰坪盆地北部主要是以Ag-Cu-Pb-Zn为主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10,12]。矿化主要产出在逆冲推覆构造中的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及断裂破碎带中 (富隆厂断裂矿带、华昌山矿化带) , 以及地层片理化带中 (澜沧江沿岸侏罗-白垩系地层中铜矿化) 。从盆地的西南部→中部→东北部 (东部) , 主要成矿元素矿化显示CuAg (金满, 科登涧、小格拉等) →Ag-Pb-Zn-Cu-Hg (吴底厂、富隆厂、三山、下区五、白秧坪、挂登等) →Pb-Zn-Sr (河西、大三界、东至岩、) →Pb-Zn (菜子地、麻栗坪、青甸湾、金山桃等) 的变化[10], 主要矿石矿物组合显示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辰砂→方铅矿-闪锌矿-天青石→方铅矿-闪锌矿的变化。总的来说, 以兰坪盆地内中部华昌山推覆断裂为界, 西部成矿元素以Cu、Ag、Co、Pb、Zn为主, 东矿带的成矿元素组合以Pb、Zn、Sb、Hg、Ag、Au为主。西矿带成矿作用围岩蚀变较强, 以普遍发育硅化为特点;东矿带的成矿作用围岩蚀变较弱, 以发育碳酸盐化的蚀变为特点, 体现出两者在成矿流体、温度及围岩上的综合差异。

2.3 地球化学分带性

从盆地两侧向盆地中心, 矿床地球化学存在明显分带特征。西向东 (西南部→中部→东北部) , 流体包裹体盐度w (Na Cleq) 明显由高到低变化 (10%→5%→1%) , 均一温度也存在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10] (图2) 。铅同位素研究表明, 西南部 (根带) 的样品放射性铅同位素组成较低, 东北部 (锋带) 的样品放射性铅同位素组成较高, 中部 (中带) 样品则位于两者之间[11]。以金满矿床为代表的澜沧江沿岸红层中矿床方解石δ13CCO2 (PDB) 介于-7.4‰~-4.8‰, 平均-5.5‰, δ18OCO2 (SMOW) 介于14.2‰~15.9‰, 平均为14.7‰;与白秧坪多金属矿方解石δ13CCO2 (PDB) 介于-0.5‰~-4.2‰, 平均-2.1‰。其δ18OCO2 (SMOW) 变化有两个数据段, 平均值分别为0.4‰和平均值16.0‰[5];华昌山断裂成矿带燕子洞、热水塘矿床碳酸盐矿物中δ13CCO2 (PDB) 值分布在0.17‰-2.14‰, δ18OCO2 (PDB) 介于-14‰-20.9‰[1];盆地边缘成矿带菜籽地矿床δ13CCO2 (PDB) 介于-1.65‰~-1.7‰, 均值-0.435‰, δ18OCO2 (SMOW) 值介于12.64‰-17.05‰, 均值15.041‰。对碳酸盐矿物碳来源研究表明, 不同多金属矿床方解石CO2来源不同[5]。以上金满等矿床同位素源区以深源无机碳为主, 其次为CO2交代海洋碳酸盐岩中的碳[1], 也有可能产生于碳酸盐岩溶解作用和深部地幔去气作用;白秧坪矿段碳来源于碳酸盐岩热解作用或沉积有机物脱羟基作用[5];灰山等中轴构造控矿碳来源为流体与围岩之间水-岩反应引起的沉积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菜子地铅锌矿集区碳、氧同位素组成均落于海相碳酸盐溶解作用的演化线上, 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O2来源于海相碳酸盐溶解。

3 兰坪盆地成矿带划分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出, 兰坪盆地北部多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呈现分带性特征最根本的原因是澜沧江断裂造成由西向东和金沙江断裂引起的由东向西推覆构造使盆地北部形成一系列NS向展布构造应力分带, 在不同部位 (推覆构造峰带、中部及跟带) 各类岩石力学差异、断层切割围岩的不同以及流体运移距离的差异导致了地区地球化学、成矿元素、矿化种类的分带特征。

据此, 我们将兰坪盆地北部矿床分为三类, 赋存于侏罗-白垩系砂岩粉砂岩红层中与后期热液活动有关的脉状铜矿床 (金满、科登涧、吴底厂等) , 又称为西带;与推覆构造有关的后期热液改造浅成Cu-Ag-Pb-Zn-Hg-Co矿床, 分为与四十里箐-富隆厂推覆构造相关的赋存与中新生界砂岩、碎屑岩Cu-Co-Ag-PbZn热液矿床和与华昌山推覆构造相关的赋存于中生界碳酸盐地层Ag-Pb-Zn-Hg热液-改造矿床两类, 该类矿床称为中带;东带矿床亦分为两类, 盆地内赋存于中生界碳酸盐地层中与热水沉积 (喷流沉积) 作用有关的Pb-Zn-Sr矿床 (河西、大三界、青甸湾、菜籽地、金山桃) 和赋存于中、新生界砂岩、粉砂岩地层中与后期热液层状Cu-Pb-Zn (金竹村、黄竹厂、北松园、南松园、稗子沟、德胜) 。

四川渣弄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篇8

渣弄锡多金属矿床位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弧后冲断带中段,既四川“三江”成矿带上,该带矿种以银、铅、锌、锡为主,矿床主要分布于花岗岩侵入岩的外围。该矿床具构造热液、接触交代及层控型等特点。

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间夹灰岩透镜体。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呈近南北向带状大规模展布。构造作用复杂,各种构造形迹发育,主要构造方向为NNW、NW、NE向三组。

区内矿产的分布明显受地层、构造、岩浆岩等的综合控制,具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主要有:与古生代沉积改造作用有关的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与岛弧火山活动有关的喷流-沉积型、浅成火山热液型锌矿床。与晚燕山-喜山期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接触交代型锡多金属矿床。

渣弄锡多金属矿位于绒伊措岩体的东北缘,岩体于燕山晚期侵位于上三叠统地层上,受构造影响多向北倾伏,与围岩多呈港湾状接触。岩性主要为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酸度大,成矿元素富集或特别富集,岩浆分异程度高,岩体接触带附近几乎都有矿化显示,部分地区已发现工业矿床。

2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Sn、Pb、Zn、Ag化探异常规模大、元素分带好、峰值高、浓集中心突出,并发现了锡及铅锌矿化体,显示较好找矿潜力。

2.1 含矿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列衣组(Tly)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板岩,岩层走向北西-北北西,倾向南西,倾角40°~65°。发育3条NW向层间断裂带,赋存④、⑤号矿体。

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风化面灰-深灰色,中细粒变余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岩石较完整,硅化较发育,断裂带附近角岩化明显,可见团块状、脉状石英集合体。

板岩:黑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泥质及少量绢云母。岩层较破碎,可见小型揉皱。

2.2 矿体特征

矿体呈似层状产于列衣组地层中的NNE向层间破碎带内(图1),主成矿元素为Sn、Zn、Pb。区内工圈定矿体5个,其中④、⑤为主矿体。

④号矿体:长730 m,平均厚2.88 m,Sn平均品位0.46%,变化系数:厚度133%,品位85%。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及脉状产于F1破碎带内,倾向194°~215°,倾角35°~65°。含矿岩石为云英岩化长石石英砂岩、蚀变碎裂岩。主要金属矿物有锡石、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阳起石等。

⑤号矿体:长890 m,平均厚2.24 m,Sn平均品位0.53%,变化系数:厚度15 8%,品位112%。矿体呈似层状产于F2和F3断夹块之间,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倾向220°~263°,倾角42°~57°。含矿岩石为云英岩化长石石英砂岩、蚀变碎裂岩、硅化变质砂岩。主要金属矿物有锡石、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脉石矿物有阳起石、方解石、石英、长石等。矿石具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2.3 矿石特征

结构构造:矿石具致密块状、细脉状、侵染状及角砾状等构造。

矿物成分:矿石矿物有用成分主要为锡石及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方解石等。

2.4 围岩蚀变

由于区域构造、岩浆活动频繁,热液交代强烈,矿区内岩石蚀变现象较显著,常见的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西南部位角岩化发育,其中以硅化、绢云母化最发育。

3 矿床成因探讨

渣弄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燕山晚期一喜山期壳源重熔型花岗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流体运移过程中交代、淬取围岩、特别是含酸性火山碎屑的砂岩中的部分矿质,在NNW向构造破碎带中充填、交代生成矿体。因此,该矿床属构造热液型矿床。

参考文献

[1]林青.四川理塘脚根玛锡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四川地质学报,2011,31(1):37-39.

[2]应汉龙,王登红,付小方.四川巴塘夏塞花岗岩和银多金属矿床年龄及疏、铅同位素组成[J].矿床地质,2006,25(2):135-146.

[3]张兴润,陈才金.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研究—西南三江(四川部分)成矿带研究[R].2001,12.

台山市某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篇9

关键词:铅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台山市

(一) 区域地质背景

台山市某铅多金属矿位于台开恩盆地的南东缘, 矿区南东侧有东山断裂, 北东侧有温泉断裂, 区内海西期侵入岩发育。地层主要出露有第四系 (Q) 、泥盆系 (D) 、奥陶系 (O) 和寒武系 (∈) ;岩浆活动强烈, 岩浆岩有早白亚纪侵入的金猪山序列 (K11JG) 和志留纪侵入的龙塘序列 (S21SM~S24LT) ;断裂发育, 主要有东山断裂和石榴花断裂。

(二) 矿区地质特征

1. 地层:

区内地层简单, 除第四系外, 仅有寒武系八村群上亚群地层。寒武系八村群上亚群 (∈bcc) 分布在矿区的南西部, 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粉砂岩夹炭质泥岩、硅质泥岩。与上覆地层泥盆系桂头群砂砾岩呈不整合接触。厚度735m。第四系 (Q) 由洪、冲积形成, 分布于矿区南部及北东部。下部以砾和粗中砂为主, 上部由砂质粘土及腐植土等组成。

2. 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 主要断裂石榴花断裂, 全长4.5km, 南西始于西廓村, 北东止于石嘴村。从南西向北东断裂走向由北北东转向北东, 倾向南东~南南东, 倾角40~70°。地表上表现为硅化带、断层崖。呈向北东收敛、向南西撒开的帚状断裂。

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为矿体成矿母岩, 广泛分布在硅化带两侧, 为志留纪侵入岩, 根据岩石类型和接触关系, 可分为纱帽石、龙塘两个侵入单元。

(三) 矿床地质特征

1. 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

该矿主要产于硅化蚀变带中, 而硅化蚀变岩带主要沿着石榴花断裂分布, 由北东向南西总体上帚状撒开, 由一条分枝成6条硅化带, 编号由北西往南东分别为Ⅰ、Ⅱ、Ⅲ、Ⅳ、V、Ⅵ。矿体产状与硅化带基本一致, 呈似层状、脉状产出。其中Ⅰ、Ⅱ、Ⅲ、V号硅化带各见矿体一个, 矿体编号分别为V1、V2、V3、V5, 其中V1号矿体不连续, 分为V1-1和V1-2两段。

(1) V1矿体

V1号矿体分为V1-1和V1-2两段。

V1-1号矿体, 位于Ⅰ号硅化带中段。矿体走向北北东-北东, 倾向南东, 倾角51~56°。经8条探槽及5个钻孔揭露, 共控制矿体长度520m, 宽度最小1.75m, 最大为6.93m, 平均4.22m, 控制最大斜深为280m。

Ⅴ1-2号矿体位于Ⅰ号硅化带的南段, 走向北北东-北东, 倾向南东, 倾角70~85°, 经3条探槽揭露, 控制矿体长250m, 宽度最大10.3m, 最小0.9m, 平均5.6m, 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铅品位最高6.28%, 最低0.41%, 平均1.07%。单样含银最高165g/t, 一般为2.5~22.5g/t, 平均12.5g/t。

(2) V2矿体

Ⅴ2号矿体赋存在Ⅱ号硅化带南段的后期构造破碎带中, 走向55~75°, 倾向南东, 倾角60~80°, 经两处剥土揭露, 共控制矿体长度320m, 宽度最大9.37m, 最小0.77m, 平均2.10m。控制最大斜深为88m, 品位2.10%。

(3) V3矿体

V3号矿体赋存在Ⅲ号硅化带中的后期构造破碎带中, 走向55~70°, 倾向南东, 倾角52~80°, 经地表剥土揭露, 控制矿体长330m, 厚度最大3.17m, 最小1.45m, 平均2.11m, 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铅含量最高10.12%, 最低0.6%, 平均4.16%, 银含量最高102g/t, 最低21g/t, 平均50.3g/t。矿化光谱分析结果, 伴生元素Zn0.03%~0.5%, Cu0.003%~0.015%, As5%~10%。

(4) Ⅳ号硅化带

Ⅳ号硅化带出露宽3~15米, 硅化带宽度较为稳定, 全长810m。走向北东方向, 倾向南东, 倾角一般为42~70°。

(5) V5矿体

Ⅴ5号矿体赋存在Ⅴ号硅化带中的后期构造破碎带中, 走向40~55°, 倾向130°, 倾角72~80°, 经D771号及TC0401揭露, 控制矿体长240m, 宽度最大5.01m, 最小2.07m, 平均3.54m, 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地表各控制点均有样品铅含量达边界品位以上的, 铅含量最高6.14%, 最低5.01%, 平均5.75%。

(6) Ⅵ号硅化带

Ⅵ号硅化带中的后期构造破碎带中, 走向50~65°, 倾向130°, 倾角63~68°, 由D849、D867、D875、D571、D707、D708、D709、D710, 控制硅化带长240m, 宽度4.00~15m。

2. 矿石质量特征

(1)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为碎裂结构, 矿物如方铅矿、毒砂、黄铁矿等自形晶较完整, 主要呈团包状, 细脉状产出, 局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86页) 部可见浸染状、星点状、角砾状构造。铅凡、臭葱石、褐铁矿呈团包状、蜂窝状构造。在地表氧化带, 硅化岩角砾被褐铁矿、硅质胶结, 形成构造角砾岩。

(2) 矿石的矿物成分及矿物的生成次序

矿石中金属矿物有方铅矿、毒砂、少量黄铜矿。氧化带次生矿物有铅矾、臭葱石和褐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黄铁矿和少量绢云母。方铅矿与黄铜矿共生, 毒砂与黄铁矿共生。

根据矿物组合及穿插关系, 将成矿作用分为高温热液期—中低温热液期—低温热液期。早期高温热液期生成早期石英, 构成硅化带的主体, 中期中高温热液期生成多金属硫化物, 并伴随有中低温石英, 为多金属矿主要的富集期, 形成工业矿体。晚期低温热液期形成晚期石英, 不含多金属矿物。

(四) 矿床成因

岩体及硅化岩的成矿元素铅、银和金明显高于克拉克值, 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侵入岩和硅化岩。矿体的围岩为硅化岩, 性脆, 在后期构造应力作用下, 易破碎形成裂隙, 为成矿提供了空间, 有利于矿液的流通和充填。矿石类型复杂多样, 蚀变强烈, 矿物生成顺序明显。综合区内地质条件及矿床特征, 初步认为矿床类型是属中 (低) 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铅多金属矿床。

(五) 找矿标志

根据本矿床的矿体特征、矿石结构、矿石类型及围岩蚀变等, 对该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归纳如下:

矿化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控制, 硅化带中的后期构造破碎带, 其走向与硅化带基本吻合, 在地表往往形成铁帽, 可见较多硫化物的次生矿物, 如褐铁矿、铅钒和臭葱石等。后期构造破碎带由于受应力的影响, 使岩石碎裂, 碎屑物被铁锰质、硅质胶结, 形成构造角砾岩。硅化、绿泥石化是重要蚀变标志。褐铁矿、构造角砾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六) 结论

铅锌多金属矿床 篇10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 我国矿产开采行业蒸蒸日上, 其开采难度不断增加, 有力的推动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但是,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 未来我国矿业开采将朝着地下多金属矿床方向发展, 且资金需求相对较大。所以,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加强对经济开采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同时使矿产资源得以合理开采。

1地下多金属矿床边界品位的影响因素

边界品位具有诸多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服务年限、废石混入率、 出矿品位、选矿回收率等方面。首先, 地下多金属矿床的边界品位发生改变, 对矿的服务年限有影响。如果品位提升, 矿开采量将下降, 反之则提高。其次, 矿山的废石量与边界品位呈正比例关系, 矿山开采量上升, 则废石混入率加大。再次, 出矿品位是开采的矿石品位与废石中含有金属品位的和。最后, 选矿回收率是影响地下多金属矿床的重要因素, 与入选品位呈正相关的关系[1]。

2地下多金属矿床的边界品位优化

2.1多金属矿床边界品位优化应考虑的因素

对地下多金属矿床边界品位进行整合优化, 即选择效益最优的金属资源进行开采, 因而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 考虑单位矿石的价值。例如:在含有铜、金、银的多金属矿床开采中, 相关人员应分别提取单位矿石中的铜、金、银元素, 了解其实际价值, 并进行记录, 对价值高的金属元素优先考虑。其次, 对单位矿石价值高的金属元素进行综合品位和综合价格确认。最后, 对金属元素的成本和经济利润进行测评。矿山开采中为金属资源而投入的资金、技术、人力服务等, 皆为成本费用;企业或项目负责人所获取的净收益为经济利润。矿山开采企业对金属资源的成本和利润因素加以考虑尤为重要, 有利于规范开采行为和提升经济效益[2]。

2.2边界品位优化

对地下多金属矿床进行边界品位优化, 应主要从地质、设计、生产三方面进行边界品位优化。

2.2.1地质边界品位优化

通过地质边界品位优化, 可以使有关人员明确多金属矿床的整体经济效益, 对矿山资源开采决策有重要影响。例如:在沙溪铜矿的地质边界品位优化中, 由于银金属元素的市场价格普遍较低, 且在矿床中的经济价值相对较小, 所以开采者对该元素进行有效处理, 放弃对该金属资源的开采, 而选择提取其它金属元素。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企业进行地质边界品位优化过程中, 应注重考虑多金属的市场价格因素及单位含量因素, 以便取舍。

2.2.2设计边界品位优化

要深入开展地下多金属矿床的边界优化工作, 有必要对其品位优化进行设计。在设计边界品位优化之前, 相关人员应对矿山金属的平均品位、矿石量、服务年限、基建期、投资成本等因素进行周密计算, 以制定合理计划。矿山的矿床储量决定着服务年限, 而矿床储量随着边界品位变化而变化, 各因素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对有关人员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在地下多金属矿床的边界品位优化设计中, 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进而构成复杂的循环系统。

2.2.3生产边界品位优化

生产边界品位优化是地下多金属矿床边界品位优化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可知, 开采人员应优先开采高品位的矿石, 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流动资金, 而且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然而, 通过NPV计算可知, 服务年限的递减, 使边界品位逐渐降低, 生产效率下降, 这是对生产员工更为严峻的挑战, 同时矿山剩余价值的折现值随着矿山开采年份的增加而减少[3]。

3地下多金属矿床的经济开采

随着我国矿山开采行业的不断深入, 开采难度小、高品位的矿产资源几乎挖空, 迫使开采企业不得不向着开采难度大的方向发展。在开采过程中, 相关企业必须加大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 进而增强经济成本, 降低经济效益。为此, 有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地下多金属矿床经济开采的研究, 以实现矿产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 考虑经济收入因素。企业进行矿山开采的最终目的是加大经济收入,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因而企业相关人员应对地下多金属矿床加强经济分析, 确定单位矿石价值, 并做好综合品位评定。其次, 考虑生产成本因素。生产成本支出数额直接关系着开采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包括材料费、技术费、制造费等一系列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全部费用。企业工作人员先对各项经济成本支出进行计算, 后归总, 以明确经济总成本。再次, 考虑增值税等税务费用及其附加费用因素, 并列入开采成本支出行列中, 有利于相关人员更好进行成本核算。第四, 考虑经营支出和经济利润等因素, 制作详细的财务明细, 该因素与企业采矿成本联系密切。最后, 矿产开采企业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 对众多开采方案进行经济性对比分析, 以采取经济效益最大的开采方案[4]。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考虑, 有利于降低开采企业对地下多金属矿床的开采成本,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并促进我国矿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随着矿开采行业的深入发展, 矿开采必将朝着开采难度大、经济投入多的方向发展, 这不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也会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 我国有关人员必须也会对地下多金属矿床边界优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经济开采建议, 促进我国矿产开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欣.地下开采边界品位动态优化研究及其应用[J].矿业装备, 2012, 6:115.

[2]李国清, 胡乃联, 宋鑫.多金属矿床边际品位优化与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0, 9:1107-1112.

[3]狄长江, 戴晓江, 宇文巍.基于3DMine软件的多金属矿山不同露天开采境界优化方法的对比[J].黄金, 2015, 8:31-35.

铅锌多金属矿床 篇11

关键词:成矿条件,多金属矿床,云南盈江

0 引言

云南省盈江遮坎多金属矿位于盈江县城北30°东, 直线距离45.5公里。本文在该区域前人工作的基础上[1,2,3], 结合野外调研, 联系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背景, 分析出该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岩浆岩、构造、围岩条件, 从而确立了在研究区中的找矿标志。

1 成矿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背景

矿区位置处于印度板块、青藏滇掸泰微板块、扬子陆块拼合的巨型走滑断层三角地带, 怒江及泸水-瑞丽右旋走滑冲断层与缅甸实皆-纳明右旋走滑冲断层挟持带。巨型陆内走滑断裂系控制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大规模的成矿作用 (图1) 。

区域构造单元属怒江及泸水-瑞丽右旋走滑冲断层与缅甸实皆-纳明右旋走滑冲断层挟持带之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为滇西高黎贡山-腾冲-槟榔江锡钨铋多金属及稀有金属成矿带。

该成矿带已发现并找到多个与酸性岩有关的铅锌、锡钨多金属矿 (点) 床, 如:弄坡铅锌矿、遮坎钨锡矿等。

1.2 区域地质特征

1.2.1 地层

区域内主要出露第四系、第三系、石炭系、泥盆系、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变质岩系及燕山期花岗岩和各种岩脉。

1.2.2 区域构造

区内构造体系为槟榔江南北向构造带, 展布于大盈江断裂以西, 苏典-盈江断裂以东约40公里宽的范围, 包括槟榔江两岸广大地区的构造形迹。

区内构造由一系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压性、压扭性断裂和褶皱组成。构造带具长期、持续活动的特点, 北东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到夕字型构造的干扰、影响、改造, 东西向断裂具张性转张扭性, 北西向断裂具压扭性, 北东向断裂具压扭性转张扭性特征。区内次级构造与区域稀有金属、有色金属、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1.缝合线;2.平移断层;3.逆冲断层。断层名称: (1) 澜沧江右旋走滑断层; (2) 字呷寺右旋走滑断层; (3) 沙马乡-理塘左旋走滑断层; (4) 怒江右旋走滑断层; (5) 阿尔金左旋走滑断层; (6) 野牛沟-达日左旋走滑断层; (7) 鲜水河左旋走滑断层; (8) 玉树-邓柯-甘孜左旋走滑断层; (9) 金沙江右旋走滑断层; (10) 德钦-中甸左旋走滑断层; (11) 红河左旋走滑断层; (12) 哀牢山左旋走滑断层; (13) 无量山-唐黑左旋走滑断层; (14) 小江左旋走滑断层; (15) 泸水-瑞丽右旋走滑断层; (16) 南汀河走滑断层; (17) 柯街右旋走滑断层; (18) 实皆-纳明右旋走滑断层; (19) 喜马拉雅山前缘逆断层; (20) 班公湖-丁青 (怒江) 冲断带; (21) 龙木错-若拉岗日-玉树- (金沙江) 冲断带; (22) 昆仑南缘冲断带; (23) 龙门山逆冲断层; (24) 木里-丽江左旋走滑断层

1.2.3 区域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主要为大帽子山花岗岩体、遮坎花岗岩体和古永花岗岩体、新歧花岗斑岩体分布。

大帽子山花岗岩体、遮坎花岗岩体主要分布于矿区范围内。古永花岗岩体呈岩基状产出, 岩性主要为燕山晚期细-中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钾长花岗岩、细粒蚀变斜长花岗岩及其它脉岩 (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脉) 等, 是区域内的主要成矿母岩。

喜山早期新歧花岗斑岩体, 侵入于下古生界及勐洪群中, 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呈岩基产出, 岩体向东倾, 近南北向分布, 属铝过饱和、二氧化硅过饱和岩石, 由于富硅、富碱, 对锡, 钨、锂, 铍等矿化有利。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及构造矿区主要出露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下段 (Pz1gl1) 地层。

矿区主要构造为近南北向或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或北西向两组线性构造, 近南北向或北东向展布的压性、压扭性断裂, 具长期、持续活动的特点, 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构造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到近东西向或北西向线性构造的干扰、影响、改造, 东西向断裂具张性转张扭性, 北西向断裂具压扭性, 北东向断裂具压扭性转张扭性特征。区内次级构造与区域稀有金属、有色金属、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2.2 花岗岩、变质作用、围岩蚀变矿区岩浆岩主要为大帽子山花岗岩体、遮坎花岗岩体。

大帽子山花岗岩体北东端呈岩枝、岩株状, 南西端呈岩墙状产出, 岩性主要为燕山晚期细-中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钾长花岗岩、细粒蚀变斜长花岗岩及其它脉岩 (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脉等) , 是区内的主要成矿母岩。

遮坎花岗岩体呈等轴状小岩株产出, 面积约6km2, 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呈块状构造, 节理发育。岩体西部边缘见有宽约10米的花斑状花岗闪长 (斑) 岩。岩体内部发育有云母云英岩脉及数量较多的含Sn、W及稀有金属石英岩脉、云英岩脉。

矿区主要变质作用为区域浅变质作用, 次为动力变质作用。

围岩蚀变主要有云英岩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电气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钾化等。

2.3 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内铅锌、锡、钨多金属矿 (化) 体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外接触矿化蚀变带及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变质岩系围岩中。

其产状、形态、规模受接触带、断裂、裂隙的控制, 矿 (化) 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 (图2-C) , 矿石主要为稀疏浸染状、细脉浸染状, 少量为致密块状硫化矿 (图2-A) 。铅锌矿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 其次为矿闪锌矿、铁闪锌矿, 方铅矿为浅灰色金属光泽他形—至半自形粒状、粒度极细, 组成集合体 (图2-B) 。铁闪锌矿、闪锌矿为黑—棕色, 他形—半自形、半透明状、粒度不均匀, 粒径0.005mm-0.03mm, 常与方铅矿相伴产出。沿大帽子山花岗岩体接触带绿帘石化、角岩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作用强烈, 是区内主要找矿标志 (图2-D)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云母及长石等。燕山期花岗岩体沿断裂构造层间滑动构造贯入形成矿体, 矿体总体产状北30°~50°东, 倾向北西, 倾角60°~80°。矿化带长约5570米, 出露宽度5~10米。金属矿物为铅锌、锡钨多金属矿, 矿石具星点状。

3 成矿条件分析

3.1 岩浆岩条件

岩浆演化过程中分出含矿热液是矿区形成矿床的先决条件, 岩石酸度与矿化的关系是:铅、锌矿床主要与花岗岩类, 其次与花岗闪长岩类有关;钨、锡、钼矿床则主要与花岗岩类有关[4]。与矿床有关的侵入体多为中小型, 出露面积一般小于50km2, 大多数在2-10km2左右, 它们常呈岩株、岩瘤、岩钟、岩脉状等产出。矿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大帽子山花岗岩体、遮坎花岗岩体, 该花岗岩体为矿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岩浆岩条件。

3.2 构造条件

矿区内主要构造为近南北向或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或北西向两组线性构造, 区内近南北向或北东向组的断裂构造与区域构造线一致, 是区内主要的成矿、控矿主干构造。近东西向或北西向组为羽状节理、裂隙次级构造, 是区内重要的容矿构造场所。

3.3 围岩条件

围岩的岩性决定了矿床的形成, 它除了对床矿物质的沉淀具有影响作用外, 还会影响成矿作用方式、矿体规模以及矿石的物质组成。总的来说, 碳酸盐岩石因其化学性质活泼, 容易分解, 物理性质较脆, 特备是硅化后更容易破碎, 渗透性增强, 有利于含矿溶液流通过并被交代形成矿床。如果侵入体附近有角岩和石灰岩直接接触, 在热液参与下角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着岩浆岩的作用, 和石灰岩发生双交代作用形成矿床[4]。

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下段 (Pz1gll) 地层分布于矿区内大部地区, 岩性由上往下为:上部为黑云石英片岩、黑云片岩夹透辉石、黑云斜长变粒岩, 以有较多的石英片岩、石英岩为特征, 上部片岩中含石墨特征变质矿物。中部为二云片岩、角闪黑云变粒岩夹混合片麻岩。下部为角闪帘石硅质岩、板岩、千枚岩长石黑云绢云微晶片岩夹变质硅质长石砂岩、石英帘石岩及灰岩、灰质白云岩。中下部常含有角闪石及下部夹的硅质岩和结晶灰岩是明显的标志层, 是铅锌矿化的主要赋存部位。

4 找矿标志

综上所述, 大帽子山花岗岩体沿断裂构造层间滑动构造贯入形成矿体, 矿 (化) 体主要受断裂构造及花岗岩体控矿, 分布在构造断裂带、花岗岩体内、外接触矿化蚀变带及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变质岩系围岩中。故沿大帽子山花岗岩体接触带的强烈绿帘石化、角岩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作用及矿区内的次级断裂带是区内主要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盈江幅、腾冲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78.

[2]张志平, 邹顺坤等.云南盈江地瓜山钨锡矿矿化特征[J].云南地质, 2010, 29 (2) :152-155.

[3]解文伟, 刀俊山等.云南盈江老山寨铅锌矿矿床成因[J].云南地质, 2010, 29 (2) :146-148.

上一篇:多生理参数测量下一篇:高校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