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金属矿床(共11篇)
多金属矿床 篇1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是世界著名的超大型矿床。长期以来, 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对该矿床的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及矿床成因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 旨在对该区寻找相似的隐伏矿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区域地质概括
大厂矿田其地理位置位于广西河池地区的南丹县境内。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是一套类复理式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的沉积地层, 局部夹火山碎屑沉积。岩浆岩主要有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和闪长纷岩。区内构造褶皱断裂发育, 呈北西向紧密线状分布。以复式形式出现的褶皱, 两翼不对称, 东翼缓西翼陡, 局部倒转, 次级挠曲发育。褶皱构造主要有丹池大背斜, 及大厂等次一级背斜。断裂主要以北西向纵断裂为主, 其次为北东向横断裂, 再次为南北向的断裂, 它往往被岩脉充填 (图1) 。区内探明具有工业意义的锡多金属矿床有大厂、芒场、五好、北香、玉兰、麻阳等矿床。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一套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一细粒碎屑岩建造, 自下而上为:泥盆系中统马家坳组 (D2Mj) 、泥盆系上统榴江组 (D3Lj) 、泥盆系上统同车江组 (D3Tc) 。以上地层含有机碳高, 硫、硅含量高, 地层层理和岩石中纹层状条带发育, 矿体主要赋存上泥盆统这套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一泥灰岩岩石组合中。
2.2 构造
矿区的构造主要是NW向的大厂断裂和大厂倒转背斜。大厂断裂是丹池断裂派生的次一级断裂, 显示扭性, 断裂面在走向和倾向上呈舒缓波状, 走向为310°~340°, 总体倾向为NE, 倾角为40°~70°, 具多期活动的特点。断裂破碎带宽度为0.5m~2m, 其中发育矿化透镜体, 反映了矿化与断裂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特征, 即在后期改造中, 大厂断裂既是导矿构造, 又是容矿构造。大厂背斜是一位于大厂断裂北东侧且与大厂断裂近乎平行的倒转背斜, 背斜南西翼较陡, 倾角大于70°, 局部直立, 甚至倒转;北东翼较平缓, 倾角小于40°。背斜轴迹为330°, 往北部方向转为300°, 向NW倾伏。
2.3 矿体特征
按矿体产出特征, 可主要划分为层状和脉状矿体, 并认为层状矿体主要为热水沉积成矿成因, 而脉状矿体属岩浆热液成矿成因。层状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大厂背斜中段较陡的西翼, 又紧靠轴部。矿体总体呈层状, 与地层整合产出。脉状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大厂背斜转折、倾没部位的背斜轴部, 并夹于大脉状矿体之间。
2.4 矿物组合及成矿温度
矿体中矿物组合及成矿温度分带亦较为明显, 上部裂隙脉带主要为锡石、铁闪锌矿、黄铁矿、脆硫锑铅矿、毒砂、方铅矿、辉锑锡铅矿、硫锑铅矿、锰方解石、方解石、石膏、石英等, 成矿温度231℃;中部似层状细脉浸染型矿体为锡石、铁闪锌矿、磁黄铁矿、脆硫铅锑矿、石英、方解石等, 成矿温度240℃~274℃;下部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为锡石、磁黄铁矿、毒砂、铁闪锌矿、黄铜矿和电气石, 成矿温度343℃[15]。所以在矿床的上部形成陡倾斜裂隙大脉及细脉状矿体, 在中部形成似层状细脉浸染型矿体, 在下部形成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
2.5 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为生物礁灰岩, 矿体与围岩之间界线截然清晰。围岩蚀变主要是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 局部有少量白云母化及高岭土化, 其中硅化最为发育, 遍布整个矿体, 矿化强烈地段硅化也强烈。
3 矿体和蚀变围岩的地球化学分带
由矿体与蚀变围岩中各元素与采样深度的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无论是矿体还是蚀变围岩, Ag、Sb、B、Mn、S、Ba同采样标高呈线性或非线性的正相关, 说明它们倾向于在矿床上部富集, 而Ni、Co、W、Bi同采样标高呈线性或非线性型的负相关, 倾向于向下部富集。若以蚀变围岩为主结合矿体各元素含量同采样标高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排列, 可将元素排成一个序列:Ba、Sr、Mn、B、F、Cl、Ag、Pb、Sb→Cu、As、Zn、Sn、Ga、→W、Mo、Bi、V、Ti、Co、Ni。这一“序列”大致反映了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 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的特征。
4 结论
通过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表明, 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为海底喷气沉积加岩浆改造加有机成矿, 矿体自上而下分布明显, 主要赋存于泥盆统生物灰岩中, 位于大厂背斜中段较陡的西翼和大厂背斜转折、倾没部位的背斜轴部。地球化学分析反映了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 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的特征。这些成因规律不仅丰富了大厂的成矿理论, 对今后寻找深部的隐伏锡多金属矿体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矿床编委会.中国矿床 (中册) [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105-186.
[2]陈毓川, 黄明智, 等.大厂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地质特征及成矿系列[J].地质学报, 1985, 59 (3) :228-240.
[3]洗柏琪.试论广西锡矿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J].地质学报, 1984, 58 (1) :49-61.
[4]单振华.广西原生锡矿主要类型的划分及成矿规律的初步认识[J].矿床地质, 1985, 4 (1) :31-38.
多金属矿床 篇2
江西宝山钨多金属矿床伴生银富集规律及找矿意义
宝山矽卡岩型白钨铅锌多金属矿床伴生银成矿富集于硫化物期,与铅锌铜硫化物关系密切,伴生银含量与主元素Pb、Zn、Cu正相关.银载体矿物主要是方铅矿,伴生银品位在钨多金属矿床中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上富下贫的变化特点.研究伴生银富集规律对矿山探矿、指导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作 者:刘荣军 范峰 LIU Rong-jun FAN Feng 作者单位:江西荡坪钨业有限公司,江西,大余,341514刊 名:江西有色金属英文刊名:JIANGXI NONFERROUS METALS年,卷(期):23(3)分类号:P618.52关键词:伴生银 富集规律 经济效益 江西宝山
多金属矿床 篇3
【关键词】辽西地区;控矿条件;成矿的有效预测
一、矿床控矿条件分析
1.针对地层与成矿的简要分析
辽西地区的成矿因素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主要是受到了白云质灰岩、砂岩、灰岩等方面对于斑岩型、矽卡岩型以及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的控制。
1.1地层中一般都含有较为丰富的碳酸盐,当碳酸盐和含矿热液产生了矽卡岩化作用之后,就会让它的成矿元素富集成矿。灰岩与白云岩对于接触之间发生的交代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而且能够在接触的部位对矽卡岩的产量进行一定的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接触交代作用有关的矿床类型的生成也是有有效作用的。辽西地区该种因素影响控制较为明显的是杨家杖子钼矿。
1.2地层的成矿物质一般情况下会由于岩浆液发生活化,然后再集合成矿。钼成矿需要有一定的钼源为成矿做基础,辽西地区具有的细粒花岗岩和石英斑岩是其必须要具备的矿源物质,在该区域的地表层之中,可能会有断裂构造与次级断裂构造情况的发生,上面的这些原因使得成矿的空间变得相对广阔,而且还岩浆热液长距离的运输提供了可用的有效通道,另外地表层当中已有的缝隙以及裂隙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重新组合,就会形成大气水,亦或是地下水,其余的就是其中所含有的矿物质会掺杂到通道当中。
2.针对岩浆岩与成矿的简要分析
辽西地区一直以来都具备先天的优势,所蕴藏的资源相较其他地区,较为丰富。不过该区域中受地质地形的影响,时常会有岩浆活动发生,特别是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岩石,例如浅成或者是超浅成的花岗斑岩等等,都成为了能够产出金属矿产的潜在母岩。
2.1如果我们在考虑问题时站在空间角度的立场对其进行分析,那么不难发现,岩浆岩对于矿床的合理分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个区域中的诸多矿床,尤其是在生产中能够发挥中要工业意义的大中型矿床,在区域的分布中都相对集中,通常都在构造岩浆岩地带或者是周围的部分地段,位于其它位置的岩浆岩分布相对就比较零散。
岩浆活动处于持续运动当中,通常情况下,岩浆处于上升活动中时,会形成岩筒或者是后期的裂隙系统,这就更加有利于含矿热液能够更加集中,而且为其上升趋势建立了有效的通道,更是为成矿物质能够长时间的沉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岩浆在发生冷却,亦或是在侵入的过程中时,其产生的热量以及溶液,为活化和运移活动能够在成矿物质中活动创造了客观条件。
2.2从时间方面来分析,和成矿关系相对来说最为密切的是花岗斑岩、早侏罗系侵入的闪长岩等较小的岩株,这些小岩株中所含有的成矿元素相对其它来说,丰度相对较高,并且区内的金属矿床之所以形成的较多,跟形成小岩株的岩浆固结成岩时期及周围的蚀变带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这是辽西地区的金属矿产得以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其成形有着重要作用。我们以辽西地区的几个主要矿床为例,在第一次侵入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的松树卯、白马石、炉沟岩体,主要是跟锌、银等金属矿物相关,从而形成了八家子矿床;由于第二次侵入岩石之后形成的二长花岗岩碱厂岩体,主要涉及到金矿,进而形成了另一矿床,即小塔子沟矿床;随后因为第三次侵入岩石,主要是跟铁、锌以及铂等相关,自然而然形成了江屯南山、南松树卯矿床;相应第四次侵入岩石的是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以及花岗斑岩等与锌、金等有关,相继就形成了杨家杖子和兰家沟等矿床。中侏罗世系相关的记载相对较少,没有过多的有用资料用于分析。晚侏罗首次侵入所形成的岩石是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的三家子岩体,这主要跟锌等成矿物质相关,不过由于时间短,暂时还没有在该区域中发掘出比较有利用价值的矿床;在家下来的侵入中,最后形成的岩浆岩石还是以二长斑岩老虎洞岩体为主,这主要是跟锌、锰等相关,再加之时间作用,现在的老虎洞与高桥矿床的出现也不自然而然了;随即,在接下来的岩石形成的诸多类型中,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和西双山等岩体,和锌、铜等相关,相应的形成了如今的北大山等矿床。岩石层发展,可以追溯到燕山的后期,岩浆活动虽然相对不算剧烈,但是其还是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体现在原生矿床的形成之中,产生的一些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2.3构造和成矿的关系分析
辽西地区的构造特征对于金属钼矿床的控制等具有一定的作用,辽西地区出现的断裂构造能够有效的控制闪长岩、花岗斑岩等相对重要的成矿母岩的具体分布,从而对金属矿产的数量、规模、产状起到了控制作用。区域性的NE和近EW向深大断裂控制构成了辽西地区的构造格局,使得侵入岩以带状的形态侵入,同时火山岩主要是以串珠状的形式进行喷发或溢出,这从另一方面对矿床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控制,同时也为矿床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断裂构造对于地区内所具有的成矿作用均有一定的好处,尤其是导矿、控矿以及赋矿的作用,这里主要成为了含矿物质来源在运移与成矿过程中提供了空间条件。在矿床的区域内,构造矿体的产状和规模对于区域之的发展发挥着一定的控制作用。通过实际的案例可以得出结论,背斜褶皱的关键部位针对斑岩类型的矿床产出的推动作用还是较为明显的,背斜褶皱与向斜褶皱能够针对矽卡岩类型的矿床的产出产量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在矿石结构的构造中,微节理、破碎构造以及矿石内层理等对于其构造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通过上述描述,可以得知,因为地层和其构造以及岩浆岩之间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力,再加之特定的时期与条件下,就会经由地质作用使得成矿的元素沉淀,并富集成矿。
二、成矿预测的简要分析
1.成矿预测的标志
第一,成矿预测的发展,不可以独立而存在,进行预测过程中能够分别从奥陶系灰岩、白云岩或者是中元古界相关的热液充填放米娜来对矿床实施有效控制;如果要是站在侵入岩石的角度考虑的话,可以针对侵入的细粒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等属于小岩株的植物方面进行分析,以上提到的小岩株当中所含有的成矿元素相对其它来说丰都值较高,因此辽西地区的金属矿床形成的较多。岩浆活动为本区域的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热源与部分的物质保障;从构造面来讲,应该多留意构造交汇区和多期的构造活动形成复式结构等;从蚀变方面分析,要注重燕山早期时的中酸性侵入岩体和中元古界的灰岩、云英盐花、钾长石化等,从这几个方面对地质方面进行成矿的预测。
2.地球物理标志
一般说来,在辽西区域内的矿床矿点一般都是在位于重力负场区与正负场的中间位置比较相对比较集中,位于两个负场中间的重力值数据一般都是相等的,对于一些特定部位具备很强的作用,例如可以将不稳增高或者是收缩;位于该区域中的矿床点的分布位置通常都是处于航磁场梯度位置或者是其周围的负场。因此,如果想要能够进行成矿预测,那么就应该预先找准重力场与航磁场,由于这是地球物理标志的重要体现,所以,倘若能够确定这两个位置,那么矿床点就能够很好的找出,成矿预测也就增加了更大的可能性。
3.地球化学标志
和钼矿关联较为紧密的是Mo,Pb,Zn重矿物组合异常,然后是Zn与Pb组合,几乎很少是Au-Pb-Zn与Au组合;跟铅锌矿有所关联的重砂异常主要是Pb-Zn和Pb,Zn,Mo组合,很小的几率是Au组合;一般来说,跟多金属矿相关的主要是Zn,Mo,和Pb重矿物组合,随即是Au-Pb-Zn与Pb,Zn组合;跟铜矿有关的重砂异常通常主要是Pb,Zn与Au组合,然后才是Au-Cu-Pb-Zn与Au之间的组合;最后,和金矿有所管理的重砂异常主要是Au组合,然后是Pb-Zn与Pb,Zn,Au组合。
三、结论
综上所述,辽西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较为优越,具备良好的地质条件与物化条件,而且,在该区域内,成矿的一系列重要标志体现在该区域中比较明显。虽然时代在发展,不过辽西地区现在仍然是我国进行钼多金属开采的重要区域,对于我国的矿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结合其地质条件优势对矿产的数量等进行分析,使得该地区的金属开发优势和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梁帅,翟富荣,杨占兴等.辽东二棚甸子—万宝地区铜多金属矿床控矿条件分析及成矿预测[J].矿床地质,2013,32(2):415-426.
[2]刘长纯.辽宁省八家子铅锌矿典型矿床研究及深部预测[D].长春:吉林大学,2010.
某铁锌多金属矿床工业指标探讨 篇4
工业指标的制定原则是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尽可能多利用地质资源,是通过技术和经济分析论证,综合国家资源政策,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开采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等因素,并参考一般工业指标和同类矿山生产实际指标,由矿山企业根据技术、经济论证的结果加以确定[1]。
2 矿产资源及开采条件
2.1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处于燕山期花岗岩与二叠系哲斯组地层的外接触带上,在古生代末期因受华力西期运动的影响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北东—南西向的一系列断裂构造,而燕山早期的火山喷发及燕山晚期的大量岩浆侵入活动均从北东向断裂或背斜轴部的虚脱部位作通道进行,形成了北东向岩浆岩带。大量的岩浆期后热液带来了丰富的Cu、Pb、Zn、Sn、Ag等金属元素,并沿断裂带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尤其是和哲斯组中碳酸盐岩石的接触带发生交代、充填、沉淀作用形成了本矿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矿区矿体地表有露头,长约1200m,深部长约1 300m,矿体宽2~100m,最大埋深约500m。矿体总体走向北东59°,倾向北西,倾角大于75°,地表局部近于直立,沿着大理岩的底板分布,矿体赋存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中。
矿体的围岩有矽卡岩、大理岩及板岩。夹石的岩性多为矽卡岩,一般岩石坚硬,与矿体的界线有明显和不明显者,需用化学分析确定。矿石自然类型为侵染状矿石和致密块状矿石。
矿石工业类型根据矿石矿物和主要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可划分为磁铁矿—闪锌矿矿石、方铅矿—闪锌矿矿石、闪锌矿一方铅矿—黄铜矿矿石、锌矿石、铁矿石、黄铜矿—磁黄铁矿矿石和黄铜矿矿石。
矿石中矿物成份多且较复杂,常见的矿物见表1。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晶结构、乳滴状结构、星状十字形结构、残余结构、次文象结构、骸晶结构、镶边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充填构造、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矿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西南端分水岭北坡,地貌单元为中低山区,呈南西一北东向延伸。地形标高976~1 300m,相对高差324m,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890m,矿体多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地表水体不发育,附近无常年水体,大部分基岩裸露,易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矿体为陡倾斜产出,适合地下开采,矿体赋存于大理岩及矽卡岩、板岩中,矿层主要顶底板为砂、板岩和少量大理岩和矽卡岩,坚硬、完整、稳固,风化和岩溶作用较弱,矿体及围岩的块度较大,较致密坚硬,稳固性较好,矿区地质构造简单,断层不发育,无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矿山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为:引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对土地植被、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矿坑地下水疏干破坏矿区地下含水层结构及选矿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矿区位于近分水岭的斜坡上,基岩裸露,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矿山建设与生产活动产生局部地表变形,但对地质环境影响不大;区内无重大的污染源,无热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较好,矿坑排水对附近水体有一定污染;矿石和废石化学成分基本稳定,无其他环境地质隐患,环境地质条件属中等。
2.3 矿床开采及选矿情况
根据矿床特征和地表地形,采用下盘竖井开拓,地表标高1 094m,下掘至650m标高,井深444m,圆形井直径φ5.0m,300mm厚混凝土支护。使用zik-3.5×1.7/va单绳提升机,4m3翻转箕斗。中段高度50m,设1 050、1 000、950、900、850、800、750、700m及650m中段。
选厂最终产品是锌精矿、铅精矿、铜精矿、铁精矿、铅精矿含银。破碎流程为三段一闭路破碎系统,通过皮带转运到粉矿仓。磨矿为一段闭路磨矿,磨矿细度为-0.074mm占65%。浮选为铜铅混合浮选,混合粗精矿进入铜铅分离系统进行浮选,产出铜精矿和铅精矿。混选尾矿进行锌浮选;选出锌精矿。选锌的尾矿进入磁选系统,经一段磁选—精矿再磨分级—二、三段磁精选,一段磁扫选,产出铁精矿和尾矿。脱水流程为铜、铅、锌浮选精矿经浓缩、陶瓷机过滤二段脱水得到最终精矿。磁选精矿通过磁力脱水槽脱水,再经陶瓷过滤机过滤得最终铁精矿。
3 矿床工业指标优化论证
3.1 边界品位的确定[2]
采用类比法确定边界品位,是根据同类矿床的开采实践,结合本矿床矿石选冶试验结果,按抛弃的尾矿品位的1~2倍确定,并考虑矿床开采及选矿的难易程度(包括成本、采矿方法、选矿方法及选矿回收率等)。
选矿试验中Zn的尾矿品位为0.46%、TFe的尾矿品位为13.47%、Cu的尾矿品位为0.2%、Pb的尾矿品位为0.33%,铅精矿含银。边界品位按尾矿品位的1.5倍考虑,本矿床的边界品位为:Zn≥0.7%;TFe≥20%;Cu≥0.3%;Pb≥0.5%。
3.2 最低工业品位的确定
综合品位是指某些矿石中具有两种以上密切共生的有用组份的最低品位要求。
本矿选厂最终产品是锌精矿、铅精矿、铜精矿、铁精矿、铅精矿含银,为了更多更好地利用地质资源,最低工业品位的确定按综合品位来确定[3]。
(1)综合品位的计算。①由于Zn的品位相对于本矿种的参考工业指标较高、价值较大,故确定以Zn为主要组分,将其他组份折算为Zn。②选矿试验结果表明,Zn、TFe、Cu、Pb尾矿品位均很低,因此凡单工程平均品位Zn≥0.7%、TFe≥20%、Cu≥0.3%、Pb≥0.5%者(即一般参考工业指标的边界品位)均可参加品位计算。③采用产值法计算品位折算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i——品位折算系数;
Dz、Dci——每吨主、次要组份矿产品价格,元;
εz、εci——主、次要组份选矿回收率,%。
由上公式得:
即每1%的Fe相当于0.06%的Zn,每1%的Cu相当于4.94%的Zn,每1%的Pb相当于1.28%的Zn。
(2)块段最低工业品位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αzn——块段最低工业品位,%;
C——单位矿石全部成本,元/t;
D——每吨精矿价格,元/t;
β——精矿品位,%;
ε——选矿回收率,%;
ρ——采矿贫化率,%。
由上公式计算得:
块段最低组合(当量Zn)工业品位≥2.3%。
3.3 其它工业指标的确定
最小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等指标直接套用勘查规范一般工业指标要求。最小可采厚度1m;夹石剔除厚度2m。
3.4 不同工业指标方案对矿体圈定及资源储量计算分析
矿区没有进行多边界指标试算,只进行了块段多方案工业指标试算,其试算的工业指标及结果如下。
(1)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①边界品位:Zn≥0.7,TFe≥20%,Pb≥0.5%,Cu=0.3%;②矿石可开采厚度≥1.0 m;③夹石剔除厚度≥2m;④折算系数如下:
(2)估算的地质资源储量。按不同块段品位统计的资源储量汇总见表2。
(3)设计利用资源储量。为了能够评价本矿床,根据矿体的控制程度及储量级别,设计利用地质资源储量情况为122b类资源储量全部利用,333类资源储量按75%利用。不同块段品位的设计利用资源储量汇总见表3。
(4)不同工业指标方案经济效益对比。通过对不同工业指标方案试算结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依据技术经济参数选取对矿山企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可比项进行计算,不同指标方案试算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和参数对比见表4。
综合经济效益对比分析[4]:①通过最低工业指标试算,可知在以上8个方案中,块段组合品位在2.5%及以上方案中,块段组合品位均达到工业指标试算的2.3%的要求;而1.5%方案没有达到2.3%的要求;②在块段组合品位在2.5%及以上方案中,块段组合品位为2.5%的方案最接近临界品位2.3%,服务年限最长,累计净利润最高。因此,从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合理性论证,为了更多地利用地质资源,建议推荐块段组合品位2.5%的方案。
4 结语
(1)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要努力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注重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扩大矿产资源储量,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5]。
(2)推荐指标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最大限度利用了矿产资源。在未增加现有探矿工程的基础上比其他指标增加了矿石量,促进了矿区外围找矿勘探工作,有利于形成新的矿点。
(3)在未来的矿山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矿山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尽可能降低损失率和贫化率,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孙功伟,宋修胜,刘传国.黑岚沟金矿床工业指标探讨[J].中国矿山工程,2007,36(6).25-27.
[2]严积松,周旭.某地下铁矿矿床工业指标优化[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9,61(5):1-3.
[3]张富民.矿山采矿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万昌林,刘亮明,蔡爱良.矿床工业指标优化及其对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紫金山金矿为例[J].地质与勘探,2010,46(2):285-290.
[5]李振林.露天矿矿产工业指标优化[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8,60(6):15-17.
多金属矿床 篇5
甘肃省成县龙洞湾多金属矿床矿体特征及成因浅析
龙洞湾多金属矿床大地构造处于昆仑秦岭褶皱区秦岭褶皱系礼县-柞水-海西地槽褶皱带中部.属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与武都弧形构造东翼的复合部位,即西成矿田东部,吴家山背斜的北翼,厂坝、李家沟两大型铅锌矿床的`北西延长部位.大地构造位置极为特殊,具有良好的成矿环境及成矿条件.文章通过对本区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的阐述及矿床成因的浅要分析,认为变质热液充填交代作用是成矿的主要因素,断裂构造是控矿、容矿的主要因素.矿床严格受接触带、岩石组合、角岩化带、北西向、近东西向张扭性断裂的控制,具有多成矿物质来源,多期次成矿等特点,指出矿床类型属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变质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作 者:魏永满 WEI Yong-man 作者单位:甘肃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106队,甘肃,兰州,730046;甘肃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106队,甘肃,兰州,730046刊 名:甘肃冶金英文刊名:GANSU METALLURGY年,卷(期):31(5)分类号:P612关键词:矿体特征 成因浅析 多金属矿床 龙洞湾
多金属矿床 篇6
关键词: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区域背景;成矿条件;成矿特征
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在义敦岛弧带上发现的一个超大型金属矿床。该矿床地处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义敦海子山北侧,一个富含银铅锌、伴生铜锡金的超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夏塞银多金属矿床发现于1992年,相关科研单位对该区域进行了长达6年的调查研究,陆续发现不同规模的矿体共计16个。矿床储量银5219t,品位284.92g/t;铅73万吨,品位3.97%;锌44万吨,品位2.4%。矿床银储量达超大型规模,铅锌储量达大型矿床规模。学者通过数年研究一致认为该矿床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一、区域地质背景
因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以及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三江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较为独特的化史和极为强烈的构造活动为该区域优越成矿环境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夏塞成为重要的金属成矿区,其内、金、铅、锌、铜、锡等矿产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一)区域内主要地层特征。研究表明西南三江地层缺失侏罗系和白垩系,其余各系发育程度不尽相同。中晚元古界出露于巴塘县
白玉县一带的金沙江边;寒武系近南北向分布于金沙江断裂带东侧:奥陶系分布于金沙江断裂带两侧并出露于巴塘县南部以及白玉县与巴塘县交界处:志留系分布于断裂带附近并且多集中出露于巴塘县:泥盆系在巴塘县附近呈NNW—SSE方向分布,石炭系则分布于德来一定曲断裂带两侧;二叠系分布于金沙江断裂带两侧:研究区域内分布最广的地层是三叠系,同时也是研究区范围内含矿最多的地层。其中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就分布在该地层中。
(二)区域内主要构造特征。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夏塞大地构造位于扬子羌塘构造域的扬子古隆起西缘的褶皱带中的甘孜一理塘断裂带,这条断裂带具有长期活动的特点,因此也造就了夏塞地区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二、区域内成矿条件及成矿特征分析
早期通過对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研究,针对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这一焦点问题,学者持不同的观点。有学者坚持岩浆来源说、也有学者提出围岩来源说,概括总结前两种提法,有学者得出混合来源说。在此基础上得出两种矿床成因类型,一为喷流热水沉积型,二是岩浆热液型。即巴塘县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脉型”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晚期绒依措花岗岩关系极为密切。
(一)区域内物理化学条件。沉积岩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是无磁性体或显弱磁性,石渠县色达县一带主要以沉积岩为主题,航磁异常以平缓低负异常为主要表现形式,巴塘呷村一带地层为面积较大的火山岩地层,因此该地区出现强度较高的正异常。
义敦岛弧的主轴带有明显的重力负异常,其地表经常分布有蛇绿混杂岩;超基性岩群,局部可能含有磁性块体。
地球化学场强度差异是由地壳结构的不均一决定的,并且不同地质体都有其不同的地球化学背景,根据1:20万化探成果,在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元素组合和异常分布的规律性表现为cu、A u、Ag、Pb、zn和w、sn三组元素异常分别有各自分布特征。
(二)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有学者认为夏塞银铅锌多矿床属于热水喷流沉积型和构造热液叠加改造型。也有学者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中温热液脉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围岩包括花岗岩和各类沉积岩。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于三叠纪,围岩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等,并且可见萤石,因此得出该矿床属于较为典型的中温热液脉型铅锌矿。
(三)成矿年代。本文作者深入矿区,采取样品,经过大量实验,发现夏塞银铅锌多矿床矿石中细粒方铅矿铅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14.1~209.2Ma,这一结论与含矿围岩时代基本一致。并且发现粗粒方铅矿铅同位素模式年龄为59.8ma。根据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年龄限定,其成矿时间晚于82.6Ma
(四)矿床的成矿特征分析。夏塞银铅锌多金属床共发现体16个,其中6个规模较大,这些矿体长度大致为1300-2800米,部分矿体厚度厚度1.37-2.3米。矿体品位很高,其中银141.03-465.57×10-6%、铅2.87-6.58%、锌1.23-2.85%:共求获333+3341资源量银5219.11吨(333级464.58吨)、铅72.67万吨(333级3.79万吨)、锌43.87万吨(333级4.97万吨)。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等是该中主要的矿石矿物。
三、结论
(一)四川省甘孜州巴唐县夏塞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西南部一个富含银铅锌、伴生铜锡金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
(二)通过研究对比四川省甘孜州巴唐县夏塞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总结概括该区域内的成矿特征,确定研究区范围内成矿年代,得出夏塞银铅锌多矿床属于典型的中温热液脉型铅锌矿。
(三)通过调研和实验论证得出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奥脑达坝铜多金属矿床成因认识 篇7
奥脑达坝是近三十年来地质找矿取得较大进展的矿区, 20世纪80年代发现深铜矿体, 2004年探明为中型铜、铅、锌、锡、金、银多金属矿床。
2 矿区地质特征
奥脑达坝矿床位于内蒙古古陆北段中生代火山盆地的东端。矿区内出露岩性为绢动母千枚岩, 砂质板岩和凝灰质千枚岩, 其中Cu、Pb、Zn、Au、Ag等成矿元素含量高, 分别为72×106、48×106、210×106、0.006×106、0.29×106, 高出地壳平均值的1、38.29、2.2、87.2、27和3.73倍。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 以中酸性岩浆喷发-侵入为主, 中晚期形成的次火山岩-英安斑岩、流纹英安斑岩中成矿元素Cu、Pb、Zn、Au和Ag含量亦高。其中, 英安斑岩平均含量为226×106、332×106、851×106、0.032×106、和3.31×106流纹英安斑岩含量为561×106、74×106、481×106、0.086×106、和1.01×106。整个矿区次火山岩中Cu、Pb、Zn、Au、Ag等成矿元素含量分别高出地壳同类岩石12、22.12、99.1、95.12、12、和42.70倍。区内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基底地层均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
矿区矿化面积三方公里, 矿化深度超过900m。由北岗、横头山、7区、玛尼山、奥脑达坝和南岭六个区段, 9个矿带, 数十条矿体组成。
2.1 矿体形态
按其形态、产状和矿种可分为以下三类:
2.1.1陡倾斜脉状及细脉浸染铜矿体。分布于矿区中部和深部, 从平行脉带为主, 其次为细脉状、网脉状和细脉浸染状。矿体一般长150m-210m, 最长280m, 厚2m~9m, 延深达900m (标高) , 倾角大于60°, 部分矿体陡直。
2.1.2陡倾斜脉状铅锌银矿体分布于北岗、横头山、7区、奥脑达坝等区段浅部, 呈脉状和角砾状产于变质岩和火山岩中。矿体一般长100m~300m, 最长达500m, 厚2m~5m、延深300m~400m, 由许多平行的矿脉组成, 倾角均在65°以上。
2.1.3缓倾斜以层状银锡铅矿体。主要分布于奥脑达坝北侧附近, 规模较小, 由含银锡矿细脉组成, 倾角均在25°以上。
2.2 围岩蚀变及其分带
矿区主要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水白云母化和碳盐化等, 呈面状或线状分布。宏观上以英安斑岩、F1断裂与奥脑达坝火山口所围成的三角地带为中心、由内向外依次划分为石英-绢云母化、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化, 绢云母-绿泥石化和绿泥石-碳酸盐化四个带。
2.3 矿化及其分带
奥脑达坝矿床具有矿种多, 规模较大、矿化深、分带明显等特点。水平方向上, 铜金矿体主要分布于矿化的中心部位, 铅锌矿体分布于铜金矿体的外侧, 银铅锌矿体分布于矿化的最外侧, 银铅锌矿体分布于矿化的最外侧, 垂直方各上, 深部为铜金矿体, 中部为铜铅锌矿体, 浅部为铜银铅锌矿体。
2.3.1铜金矿化带分布于矿区中心部位及奥脑达坝、横头山、南岭等区段深部, 与石英-绢云母化带分布范围基本一致。矿物组合有黄铜矿-黄铁矿-石英、硫砷铜矿-砷黝铜矿-黄铁矿-石英等。呈脉状、网脉状和细脲浸染状充填于岩石裂隙中。
2.3.2铜铅银矿化带分布于铜金矿化带的外侧, 与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化带的范围大体相当, 由大脉状、脉状铜铅锌矿体组成。矿物组合有黄铜矿-黄铁矿-石英、硫砷铜矿-砷黝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方铅矿-闪锌矿-石英等。
2.3.3铅锌银矿化带分布于铜铅锌矿化带的外侧或上部, 与绢云母-绿泥石化带基本吻合, 由脉状铅锌矿体组成。矿物组合以方铅矿-闪锌矿-硫盐等矿物为主, 矿全含铜低于0.1%, 但含银增高, 达50×10-6。
2.3.4银铅锌矿化带在铅锌银矿带的外侧和近地表部位, 与绿泥石-碳酸盐化带范围大体相同, 由脉状含银较高的方铅矿, 闪锌矿和少量独立银矿物组成, 在空洞或裂隙中偶见自然银。矿物组合有方铅矿-闪锌矿-方解石-菱铁矿-绿泥石, 含银可达100×10-6以上, 个别可圈出独立银矿体。
2.4 矿物包裹体特征
矿石中的气液包裹体发育, 呈面状、带状和线状分布, 但个体较小, 多在3μm以下, 少数为5μm-10μm, 星星点状、不规则状及负晶形等形态。偶见液体包裹体和CO2液相包裹体。
包裹体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Ca2+、Na+、K+为主, Mf2+次之。阴离子以Cl-、SO2-、HCO3-为主, F-次之, 主要为碱金属氯化物溶液。气相成分中以H2O、CO2含量最高, 氧化性气体 (H2O+CO2) 总量明显高于还原性气体 (H2+CH4+CO) 总量。
计算表明, 早阶段铜金矿化包裹体液相成分中Na+/K+值为0.359~0.434, 具有岩浆热卤水成因的特点;而在晚阶段铅锌银矿化包裹体液相成分中Na+/K+值为1.46~0.89, 显示沉积或地下热卤水成因的特征。
包裹本均-法测温得出, 矿床成矿温度在380℃~100℃之间, 其中铜金矿化为330℃~200℃, 铅锌银矿化为310℃~130℃, 成矿温度由中心向边部逐渐降低。
包裹体中流体的盐度在3.0wt%~12.2wt%Na Cl之间, 其中铜金矿化带为4.9wt%~12.2 wt%, 铜铅锌矿化带为4.6 wt%~4.8wt%, 铅锌银矿化带为3.0wt%~7.7wt%, 银铅锌矿化带为4.6 wt%~7.3wt%, 矿溶液的盐度由中心向边部有降低的趋势。
经统计矿床成矿压力应在260×105pa~200×105pa之间, 成矿深度较浅。
3 矿床成因探讨
笔者在研究、分析、矿区勘探资料的基础上,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 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认为奥脑达坝铜多金属矿床与典型斑岩铜矿床存在差异, 简述如下:
3.1 矿体形态
典型斑岩铜矿床多呈厚大的块状, 桶状或环状矿体, 一个矿床仅由一个或两个主矿体组成, 占全矿储量的85%以上。而奥脑达坝铜多金属矿床由数十条陡倾的矿脉组成, 几乎分不出主矿体。
3.2 矿石结构构造
典型斑岩铜矿床的矿石多为细脉浸染状, 金属矿物以交代为主。而奥脑达坝矿床铜矿石主要为脉状, 少量细脉浸染状, 以裂隙充填为主。
3.3 矿体空间分布
典型斑岩铜矿矿体围绕斑岩体分布, 部分斑岩体本身就是矿体。据统计, 国内外斑岩铜矿就有30%~40%工业储量分布在斑岩体内。而奥脑达坝矿床铜矿体绝大多数分于变质岩中, 斑岩体内铜矿化不强, 铜储量所点比例不足5%, 大部分铜矿体充填于远离斑岩体的围岩裂隙中。
3.4 围岩热液蚀变
典型斑岩铜矿床的热液蚀变分带由内而外或由下而上分为钾长石化 (钾化) 带、石英-绢云母化 (千枚岩化) 、粘土化 (泥化) 带、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化 (青磐石化) 带。其中钾长石化带是斑岩铜矿重要标志, 钾质交代是其主要蚀变。而奥脑达坝矿床缺钾长石化带, 钻孔深达1000m沿未见钾质交代迹象。
3.5 成矿物质来源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 斑岩铜矿主要成矿物质来自地壳深部或上地慢。而奥脑达坝矿床的成矿物质有一部分来自基底地层。并有大气降水参与, 具有比源特点。
3.6 成矿溶液的盐度
据文献记载, 国内外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溶液盐度较高, 流体包裹体具明显的沸腾特点, 多见Na Cl、KCl等矿物子晶, 成矿溶液的盐度在25wt%Na Cl以上, 这是斑岩铜矿成矿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奥脑达坝矿床物包裹体中未见子矿物, 盐度为3.0wt%~12.2wt%Na Cl, 比典型斑岩铜矿床低得多。
3.7 稳定同位素
典型斑岩铜矿床的硫、铅、氢氧同位素组成单一, δS34值接近零, 铅为正常铅, δO18值大于+7‰, 而奥脑达坝矿床中的δS34值有一部分为偏离零值线较远的负值, 一部分铅为异常铅, 一部分δO18值偏低, 反映了来自上部地层的特点。
结束语
综上比较和分析, 奥脑达坝矿床与斑岩铜矿床特征存在较大区别, 因此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研究认为, 奥脑达坝铜多金属矿床是与陆相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 或称之为火山-次火山岩浆热液矿床。
摘要:从矿体形态、蚀变、矿化分带、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包裹体等方面论述了矿床与本区岩浆活动在时间、空间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关系, 提出了奥脑达坝多金属矿床是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的新认识。
关键词:奥脑达坝,铜多金属矿床,矿床成因
参考文献
[1]张德全, 鲍修坡.翁牛特中生代活化区铅锌矿床华北陆块北缘及邻区有色金属矿床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
台山市某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篇8
关键词:铅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台山市
(一) 区域地质背景
台山市某铅多金属矿位于台开恩盆地的南东缘, 矿区南东侧有东山断裂, 北东侧有温泉断裂, 区内海西期侵入岩发育。地层主要出露有第四系 (Q) 、泥盆系 (D) 、奥陶系 (O) 和寒武系 (∈) ;岩浆活动强烈, 岩浆岩有早白亚纪侵入的金猪山序列 (K11JG) 和志留纪侵入的龙塘序列 (S21SM~S24LT) ;断裂发育, 主要有东山断裂和石榴花断裂。
(二) 矿区地质特征
1. 地层:
区内地层简单, 除第四系外, 仅有寒武系八村群上亚群地层。寒武系八村群上亚群 (∈bcc) 分布在矿区的南西部, 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粉砂岩夹炭质泥岩、硅质泥岩。与上覆地层泥盆系桂头群砂砾岩呈不整合接触。厚度735m。第四系 (Q) 由洪、冲积形成, 分布于矿区南部及北东部。下部以砾和粗中砂为主, 上部由砂质粘土及腐植土等组成。
2. 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 主要断裂石榴花断裂, 全长4.5km, 南西始于西廓村, 北东止于石嘴村。从南西向北东断裂走向由北北东转向北东, 倾向南东~南南东, 倾角40~70°。地表上表现为硅化带、断层崖。呈向北东收敛、向南西撒开的帚状断裂。
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为矿体成矿母岩, 广泛分布在硅化带两侧, 为志留纪侵入岩, 根据岩石类型和接触关系, 可分为纱帽石、龙塘两个侵入单元。
(三) 矿床地质特征
1. 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
该矿主要产于硅化蚀变带中, 而硅化蚀变岩带主要沿着石榴花断裂分布, 由北东向南西总体上帚状撒开, 由一条分枝成6条硅化带, 编号由北西往南东分别为Ⅰ、Ⅱ、Ⅲ、Ⅳ、V、Ⅵ。矿体产状与硅化带基本一致, 呈似层状、脉状产出。其中Ⅰ、Ⅱ、Ⅲ、V号硅化带各见矿体一个, 矿体编号分别为V1、V2、V3、V5, 其中V1号矿体不连续, 分为V1-1和V1-2两段。
(1) V1矿体
V1号矿体分为V1-1和V1-2两段。
V1-1号矿体, 位于Ⅰ号硅化带中段。矿体走向北北东-北东, 倾向南东, 倾角51~56°。经8条探槽及5个钻孔揭露, 共控制矿体长度520m, 宽度最小1.75m, 最大为6.93m, 平均4.22m, 控制最大斜深为280m。
Ⅴ1-2号矿体位于Ⅰ号硅化带的南段, 走向北北东-北东, 倾向南东, 倾角70~85°, 经3条探槽揭露, 控制矿体长250m, 宽度最大10.3m, 最小0.9m, 平均5.6m, 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铅品位最高6.28%, 最低0.41%, 平均1.07%。单样含银最高165g/t, 一般为2.5~22.5g/t, 平均12.5g/t。
(2) V2矿体
Ⅴ2号矿体赋存在Ⅱ号硅化带南段的后期构造破碎带中, 走向55~75°, 倾向南东, 倾角60~80°, 经两处剥土揭露, 共控制矿体长度320m, 宽度最大9.37m, 最小0.77m, 平均2.10m。控制最大斜深为88m, 品位2.10%。
(3) V3矿体
V3号矿体赋存在Ⅲ号硅化带中的后期构造破碎带中, 走向55~70°, 倾向南东, 倾角52~80°, 经地表剥土揭露, 控制矿体长330m, 厚度最大3.17m, 最小1.45m, 平均2.11m, 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铅含量最高10.12%, 最低0.6%, 平均4.16%, 银含量最高102g/t, 最低21g/t, 平均50.3g/t。矿化光谱分析结果, 伴生元素Zn0.03%~0.5%, Cu0.003%~0.015%, As5%~10%。
(4) Ⅳ号硅化带
Ⅳ号硅化带出露宽3~15米, 硅化带宽度较为稳定, 全长810m。走向北东方向, 倾向南东, 倾角一般为42~70°。
(5) V5矿体
Ⅴ5号矿体赋存在Ⅴ号硅化带中的后期构造破碎带中, 走向40~55°, 倾向130°, 倾角72~80°, 经D771号及TC0401揭露, 控制矿体长240m, 宽度最大5.01m, 最小2.07m, 平均3.54m, 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地表各控制点均有样品铅含量达边界品位以上的, 铅含量最高6.14%, 最低5.01%, 平均5.75%。
(6) Ⅵ号硅化带
Ⅵ号硅化带中的后期构造破碎带中, 走向50~65°, 倾向130°, 倾角63~68°, 由D849、D867、D875、D571、D707、D708、D709、D710, 控制硅化带长240m, 宽度4.00~15m。
2. 矿石质量特征
(1)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为碎裂结构, 矿物如方铅矿、毒砂、黄铁矿等自形晶较完整, 主要呈团包状, 细脉状产出, 局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86页) 部可见浸染状、星点状、角砾状构造。铅凡、臭葱石、褐铁矿呈团包状、蜂窝状构造。在地表氧化带, 硅化岩角砾被褐铁矿、硅质胶结, 形成构造角砾岩。
(2) 矿石的矿物成分及矿物的生成次序
矿石中金属矿物有方铅矿、毒砂、少量黄铜矿。氧化带次生矿物有铅矾、臭葱石和褐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黄铁矿和少量绢云母。方铅矿与黄铜矿共生, 毒砂与黄铁矿共生。
根据矿物组合及穿插关系, 将成矿作用分为高温热液期—中低温热液期—低温热液期。早期高温热液期生成早期石英, 构成硅化带的主体, 中期中高温热液期生成多金属硫化物, 并伴随有中低温石英, 为多金属矿主要的富集期, 形成工业矿体。晚期低温热液期形成晚期石英, 不含多金属矿物。
(四) 矿床成因
岩体及硅化岩的成矿元素铅、银和金明显高于克拉克值, 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侵入岩和硅化岩。矿体的围岩为硅化岩, 性脆, 在后期构造应力作用下, 易破碎形成裂隙, 为成矿提供了空间, 有利于矿液的流通和充填。矿石类型复杂多样, 蚀变强烈, 矿物生成顺序明显。综合区内地质条件及矿床特征, 初步认为矿床类型是属中 (低) 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铅多金属矿床。
(五) 找矿标志
根据本矿床的矿体特征、矿石结构、矿石类型及围岩蚀变等, 对该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归纳如下:
矿化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控制, 硅化带中的后期构造破碎带, 其走向与硅化带基本吻合, 在地表往往形成铁帽, 可见较多硫化物的次生矿物, 如褐铁矿、铅钒和臭葱石等。后期构造破碎带由于受应力的影响, 使岩石碎裂, 碎屑物被铁锰质、硅质胶结, 形成构造角砾岩。硅化、绿泥石化是重要蚀变标志。褐铁矿、构造角砾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六) 结论
多金属矿床 篇9
关键词:构造解析,后碰撞造山,武田扎拉格
1 褶皱构造的解析
大比例尺填图表明, 矿床的褶皱较发育, 褶皱多为露头褶皱, 类型为大型倒转褶皱构造, 翼部发育一系列次级褶皱, 大多为紧闭型褶皱。通过褶皱要素的系统测量, 褶皱总体格局为NE向, 核部紧闭, 枢纽倾角较陡, 轴面倾角也较陡, 大多为75°左右。在近断层处由于受断层错动的影响, 形成特殊类型的牵引褶皱形态, 这种牵引褶皱仅发育于F29断层30m范围内, 远离则无, 反映其与断层形成的密切关系, 另外测量结果显示愈靠近断层, 拖拽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角愈陡。区内褶皱经过了两期褶皱 (早为造山期, 后为后碰撞造山期) , 且后期褶皱对前期褶皱进行了干扰和改造。造山期形成的NE向褶皱是一个典型的复式背斜, 其内部由几个次级褶皱组成反映出造山过程中强烈的褶皱作用。此外在褶皱的过程中岩层经过递进变形而逐渐透镜体化的特征十分清楚, 反映了在强烈的挤压作用下, 岩层由褶皱逐渐向断层演变的过程。后碰撞造山期所形成的叠加褶皱对NE向褶皱进行了干扰和改造, 但这种改造是局部的, 未能改变NE向的总体格局。因此NE向的构造线控制了矿区的总体格局。
通过对上述褶皱构造的解析, 清楚地反映了矿区构造的多期次活动历史。即早期强烈的挤压, 形成了强烈倒转的褶皱构造, 后期由于持续的挤压, 翼部开始变薄, 甚至断裂, 形成断层, 形成由倒转褶皱→揉皱带→断层的递进变形序列。
2 断裂构造的解析
大比例尺填图表明, 矿床断层的划分十分明显, 总体上可划分为3组, 以北东向断裂为主, 次为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其中NE向断裂与NE向的褶皱伴生而成, 规模较大且延伸稳定, 主要表现为逆冲性质, 常认为是褶断原因引起的断层;近东西 (EW) 向的断裂为张性断裂, 研究表明该方向的断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 推测为海力西期形成的构造裂隙在后期构造变形的影响下形成的张性断裂, 为矿区内的次级断层;而NW向的推测断层在走向上贯穿褶皱构造系, 在实测剖面上表现为切割含矿脉体, 性质上表现为具有剪切性质的走滑断层, 同时研究表明该断层具有多期次继承性的特点, 推测在褶皱形成时, 由于岩体刚性程度不一在挤压变形的过程中产生了剪切作用, 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与褶皱配套的右旋走滑断层, 但其规模通常较小, 在后碰撞造山阶段由于继续受到挤压再次经历了右旋剪切, 形成了再滑动的特点。因此, 断层的形成经历了挤压→剪断→滑动→停止→再挤压→再滑动等一系列的构造活动。
3 现对各断层的性质进行描述如下:
3.1 NE向断裂
NE向断层位于矿区SE边缘处, 现对F29断层断层进行构造解析。
几何特征:
F29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 总体向东倾, 倾角变化不大, 但角度较陡, 物探资料反映其为直立的断面形态 (注) , 上盘地层显示出良好的倒转背斜特征, 但无地层间的错动, 表明断层为与褶皱伴生而成。F29断层破碎带特征十分明显, 断层以脆性破裂为主, 发育碎裂岩, 断层中心部位砂岩构造透镜体发育呈定向性排列, 显示一定的定向组构特点, 结合前述褶皱过程中的透镜体化现象, 可以印证断层形成机制为先褶皱后拉断。
运动学特征:
F29断层表现为逆冲性质, 其形成与褶断逆冲有关, F29上盘为倒转褶皱, 指示强烈的挤压和逆冲运动, 断层中的夹块保持早期强烈褶皱的原型, 反映强烈的褶皱导致断层的逆冲。断层带常见发育良好的构造透镜体, 且这些构造透镜体定向排列, 可见F29主要是褶断成因, 逆冲性质。
3.2 NW向断裂
NW向断层相对NE向断层而言构造现象不十分明显, 通过地表观察及物探方法分析得出断面较陡, 且发育阶步和擦痕, 总体上表现走滑性质。现对F27断层进行说明。
3.2.1 几何特征。
F27总体倾向南西, 倾角45~65°, 破碎带宽度沿走向变化较大, 与F29交汇部位膨大, 宽达几米, 碎裂岩发育明显, 矿化蚀变十分强烈。往两端破碎带变窄, 蚀变矿化也明显减弱。
3.2.2 运动学特征。
根据地层的错动及与断面的关系, 可以很明显的判别F27为右旋走滑断层。F27的右旋走滑可解释为当F29逆冲时, 由于地质体的岩性不一, 在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局部应力差, 其结果导致了右旋剪切带的发育, 从而形成了与大型褶皱构造相配套的同期断层, 但其形成规模通常较小, 因此F27断层是先期就已经产生了。
3.3 EW向断裂
EW向断裂为燕山期产生的次级断层相比其他两个方向的断层而言其规模较小, 走向延伸短, 断面陡立。总体上以挤压和走滑性质为主, EW向次级构造主要由裂隙发育而成, 因此其规模不大, 也不具有大的剪切特性, 只是在走滑断层的拉动下形成的一系列张性断裂, 断裂带内为石英脉所充填, 石英脉脉宽2~3m, 矿化蚀变十分强烈, 为矿区矿体的主要容矿构造。断层系内破碎带发育, 破碎带宽度沿走向变化较大, 构造透镜体、破裂岩、局部糜棱岩发育, 矿化蚀变十分强烈。往两端破碎带变窄, 仅1~2m, 甚至闭合呈线状, 蚀变矿化明显减弱。部分地段呈尖灭在现状, 中间地段由褶皱变形来抵消断层滑移的距离。断层岩主要以碎裂岩系列为主, 但也有少量的表现为韧性变形特征。残斑以强烈硅化的砂岩为主反映了岩石遭遇了热液蚀变作用。
4 结论
多金属矿床 篇10
关键词:成矿条件,多金属矿床,云南盈江
0 引言
云南省盈江遮坎多金属矿位于盈江县城北30°东, 直线距离45.5公里。本文在该区域前人工作的基础上[1,2,3], 结合野外调研, 联系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背景, 分析出该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岩浆岩、构造、围岩条件, 从而确立了在研究区中的找矿标志。
1 成矿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背景
矿区位置处于印度板块、青藏滇掸泰微板块、扬子陆块拼合的巨型走滑断层三角地带, 怒江及泸水-瑞丽右旋走滑冲断层与缅甸实皆-纳明右旋走滑冲断层挟持带。巨型陆内走滑断裂系控制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大规模的成矿作用 (图1) 。
区域构造单元属怒江及泸水-瑞丽右旋走滑冲断层与缅甸实皆-纳明右旋走滑冲断层挟持带之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为滇西高黎贡山-腾冲-槟榔江锡钨铋多金属及稀有金属成矿带。
该成矿带已发现并找到多个与酸性岩有关的铅锌、锡钨多金属矿 (点) 床, 如:弄坡铅锌矿、遮坎钨锡矿等。
1.2 区域地质特征
1.2.1 地层
区域内主要出露第四系、第三系、石炭系、泥盆系、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变质岩系及燕山期花岗岩和各种岩脉。
1.2.2 区域构造
区内构造体系为槟榔江南北向构造带, 展布于大盈江断裂以西, 苏典-盈江断裂以东约40公里宽的范围, 包括槟榔江两岸广大地区的构造形迹。
区内构造由一系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压性、压扭性断裂和褶皱组成。构造带具长期、持续活动的特点, 北东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到夕字型构造的干扰、影响、改造, 东西向断裂具张性转张扭性, 北西向断裂具压扭性, 北东向断裂具压扭性转张扭性特征。区内次级构造与区域稀有金属、有色金属、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1.缝合线;2.平移断层;3.逆冲断层。断层名称: (1) 澜沧江右旋走滑断层; (2) 字呷寺右旋走滑断层; (3) 沙马乡-理塘左旋走滑断层; (4) 怒江右旋走滑断层; (5) 阿尔金左旋走滑断层; (6) 野牛沟-达日左旋走滑断层; (7) 鲜水河左旋走滑断层; (8) 玉树-邓柯-甘孜左旋走滑断层; (9) 金沙江右旋走滑断层; (10) 德钦-中甸左旋走滑断层; (11) 红河左旋走滑断层; (12) 哀牢山左旋走滑断层; (13) 无量山-唐黑左旋走滑断层; (14) 小江左旋走滑断层; (15) 泸水-瑞丽右旋走滑断层; (16) 南汀河走滑断层; (17) 柯街右旋走滑断层; (18) 实皆-纳明右旋走滑断层; (19) 喜马拉雅山前缘逆断层; (20) 班公湖-丁青 (怒江) 冲断带; (21) 龙木错-若拉岗日-玉树- (金沙江) 冲断带; (22) 昆仑南缘冲断带; (23) 龙门山逆冲断层; (24) 木里-丽江左旋走滑断层
1.2.3 区域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主要为大帽子山花岗岩体、遮坎花岗岩体和古永花岗岩体、新歧花岗斑岩体分布。
大帽子山花岗岩体、遮坎花岗岩体主要分布于矿区范围内。古永花岗岩体呈岩基状产出, 岩性主要为燕山晚期细-中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钾长花岗岩、细粒蚀变斜长花岗岩及其它脉岩 (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脉) 等, 是区域内的主要成矿母岩。
喜山早期新歧花岗斑岩体, 侵入于下古生界及勐洪群中, 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呈岩基产出, 岩体向东倾, 近南北向分布, 属铝过饱和、二氧化硅过饱和岩石, 由于富硅、富碱, 对锡, 钨、锂, 铍等矿化有利。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及构造矿区主要出露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下段 (Pz1gl1) 地层。
矿区主要构造为近南北向或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或北西向两组线性构造, 近南北向或北东向展布的压性、压扭性断裂, 具长期、持续活动的特点, 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构造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到近东西向或北西向线性构造的干扰、影响、改造, 东西向断裂具张性转张扭性, 北西向断裂具压扭性, 北东向断裂具压扭性转张扭性特征。区内次级构造与区域稀有金属、有色金属、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2.2 花岗岩、变质作用、围岩蚀变矿区岩浆岩主要为大帽子山花岗岩体、遮坎花岗岩体。
大帽子山花岗岩体北东端呈岩枝、岩株状, 南西端呈岩墙状产出, 岩性主要为燕山晚期细-中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钾长花岗岩、细粒蚀变斜长花岗岩及其它脉岩 (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脉等) , 是区内的主要成矿母岩。
遮坎花岗岩体呈等轴状小岩株产出, 面积约6km2, 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呈块状构造, 节理发育。岩体西部边缘见有宽约10米的花斑状花岗闪长 (斑) 岩。岩体内部发育有云母云英岩脉及数量较多的含Sn、W及稀有金属石英岩脉、云英岩脉。
矿区主要变质作用为区域浅变质作用, 次为动力变质作用。
围岩蚀变主要有云英岩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电气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钾化等。
2.3 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内铅锌、锡、钨多金属矿 (化) 体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外接触矿化蚀变带及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变质岩系围岩中。
其产状、形态、规模受接触带、断裂、裂隙的控制, 矿 (化) 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 (图2-C) , 矿石主要为稀疏浸染状、细脉浸染状, 少量为致密块状硫化矿 (图2-A) 。铅锌矿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 其次为矿闪锌矿、铁闪锌矿, 方铅矿为浅灰色金属光泽他形—至半自形粒状、粒度极细, 组成集合体 (图2-B) 。铁闪锌矿、闪锌矿为黑—棕色, 他形—半自形、半透明状、粒度不均匀, 粒径0.005mm-0.03mm, 常与方铅矿相伴产出。沿大帽子山花岗岩体接触带绿帘石化、角岩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作用强烈, 是区内主要找矿标志 (图2-D)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云母及长石等。燕山期花岗岩体沿断裂构造层间滑动构造贯入形成矿体, 矿体总体产状北30°~50°东, 倾向北西, 倾角60°~80°。矿化带长约5570米, 出露宽度5~10米。金属矿物为铅锌、锡钨多金属矿, 矿石具星点状。
3 成矿条件分析
3.1 岩浆岩条件
岩浆演化过程中分出含矿热液是矿区形成矿床的先决条件, 岩石酸度与矿化的关系是:铅、锌矿床主要与花岗岩类, 其次与花岗闪长岩类有关;钨、锡、钼矿床则主要与花岗岩类有关[4]。与矿床有关的侵入体多为中小型, 出露面积一般小于50km2, 大多数在2-10km2左右, 它们常呈岩株、岩瘤、岩钟、岩脉状等产出。矿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大帽子山花岗岩体、遮坎花岗岩体, 该花岗岩体为矿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岩浆岩条件。
3.2 构造条件
矿区内主要构造为近南北向或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或北西向两组线性构造, 区内近南北向或北东向组的断裂构造与区域构造线一致, 是区内主要的成矿、控矿主干构造。近东西向或北西向组为羽状节理、裂隙次级构造, 是区内重要的容矿构造场所。
3.3 围岩条件
围岩的岩性决定了矿床的形成, 它除了对床矿物质的沉淀具有影响作用外, 还会影响成矿作用方式、矿体规模以及矿石的物质组成。总的来说, 碳酸盐岩石因其化学性质活泼, 容易分解, 物理性质较脆, 特备是硅化后更容易破碎, 渗透性增强, 有利于含矿溶液流通过并被交代形成矿床。如果侵入体附近有角岩和石灰岩直接接触, 在热液参与下角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着岩浆岩的作用, 和石灰岩发生双交代作用形成矿床[4]。
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下段 (Pz1gll) 地层分布于矿区内大部地区, 岩性由上往下为:上部为黑云石英片岩、黑云片岩夹透辉石、黑云斜长变粒岩, 以有较多的石英片岩、石英岩为特征, 上部片岩中含石墨特征变质矿物。中部为二云片岩、角闪黑云变粒岩夹混合片麻岩。下部为角闪帘石硅质岩、板岩、千枚岩长石黑云绢云微晶片岩夹变质硅质长石砂岩、石英帘石岩及灰岩、灰质白云岩。中下部常含有角闪石及下部夹的硅质岩和结晶灰岩是明显的标志层, 是铅锌矿化的主要赋存部位。
4 找矿标志
综上所述, 大帽子山花岗岩体沿断裂构造层间滑动构造贯入形成矿体, 矿 (化) 体主要受断裂构造及花岗岩体控矿, 分布在构造断裂带、花岗岩体内、外接触矿化蚀变带及下古生界高黎贡山群变质岩系围岩中。故沿大帽子山花岗岩体接触带的强烈绿帘石化、角岩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作用及矿区内的次级断裂带是区内主要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盈江幅、腾冲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78.
[2]张志平, 邹顺坤等.云南盈江地瓜山钨锡矿矿化特征[J].云南地质, 2010, 29 (2) :152-155.
[3]解文伟, 刀俊山等.云南盈江老山寨铅锌矿矿床成因[J].云南地质, 2010, 29 (2) :146-148.
多金属矿床 篇11
柿竹园矿床位于钦杭结合带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 下同) 与南岭EW向构造带结合部位, 锡田-骑田岭-九嶷山-花山姑婆山锡多金属成矿带的南部。矿床的形成受千里山岩体、围岩地层及接触带附近断层的联合控制。燕山早期千里山花岗岩体沿东坡矿田北部的SN向和NNE向断裂交汇处侵入, 呈SN向葫芦状岩株产出, 面积约9.5km2。钨、锡、钼、铋矿化主要与主体花岗岩的侵入有关, 与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有关的主要是铍矿化。矿区出露地层以泥盆系中统棋子桥组灰岩、白云质灰岩和泥盆系上统马鞍山组 (佘田桥组) 泥质条带灰岩为主, 后者与本矿床的关系最密切。矿区东侧的近SN向的高角度压性逆断裂为矿区的导矿构造。岩体接触带之近NNE向的断裂及次一级的扭性裂隙控制了矿体的发育。
2 矿床特征
矿床产于千里山主体花岗岩体内弯部位的波状起伏舌形的平缓接触带上。矽卡岩体之底板与花岗岩体顶面相吻合, 大致呈NNE向分布。矿体形态简单, 多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 个别为不规则状。南北长1000余m, EW宽700m, 平均厚150m, 最大厚度350m。倾向SEE, 倾角15°-20°。矿体的西半部出露地表, 东半部隐伏于大理岩之下, 并向东、南、北三个方向逐渐变薄、尖灭, 总体上呈一巨大的平缓凸镜体。矿床矿化蚀变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 自花岗岩向外, 可分为矽卡岩-云英岩复合型钨、锡、钼、铋矿带, 矽卡岩钨铋矿带和大理岩锡矿带三个带。矿石中有用组分十分丰富是本矿床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用组分达36种之多, 常见W、Sn、Mo、Bi、Be、Cu、Au、Ag、Pb、Ga、In、Cd、Nb、Ta、Re、F和S等16种, 其中Be、Mo、Bi、Sn、F均为大型矿床, 且具有单独开采的价值。矿石矿物异常复杂, 以锡石、白钨矿、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铌铁矿、钽铁矿、铍珍珠云母、萤石等为主。
3 矿床成 (找) 矿模型
柿竹园矿床属岩浆期后高温气成热液与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的、以矽卡岩型为主的锡多金属矿床, 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燕山早期, 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地壳的部分熔融, 形成千里山H型花岗质岩浆。携带着大量的矿化剂的岩浆侵位到不同的围岩时, 由于成矿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体。后续岩浆多次侵位与之前的成矿作用发生复合叠加, 形成复杂的钨锡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见表4-1。
参考文献
[1]万贵龙.湖南千里山花岗岩对成矿作用的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