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床成因规律

2024-10-24

金属矿床成因规律(共5篇)

金属矿床成因规律 篇1

1 矿床的成因规律分析

1.1 矿体特征

该多金属矿床的矿化带长和宽分别为749m、551m, 受围岩接触带的控制较为明显, 矿体呈东西走向, 极个别的矿体呈现出北向东或北向西的走向。截止到目前, 在该矿床中共发现矿体600多条, 全部为隐伏矿体, 矿体本身的形态比较复杂, 以脉状为主, 规模虽然不大但却很多, 矿体的厚度小到几米, 大到数十米, 矿体分支复合的特征极为明显。

1.2 矿石特征

该矿床中的原生矿石类型为矽卡岩型, 主要金属矿物有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以及磁黄铁矿。矿石多数呈脉状和块状构造, 极少数呈浸染状构造。矿石当中的有益组分主要包括:Cu、Zn、Pb, 平均品位Cu去掉0.173%、Zn3.24%、Pb1.372%, 品位分布情况相对比较均匀, 伴生有用组分以银为主, 平均品位30g/t。

1.3 成矿阶段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按照矿物间的关系及共生组合方式, 将该多金属矿床分为以下两个成矿期, 即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前者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即干矽卡岩、湿矽卡岩和磁铁矿氧化物阶段;后者则可细分为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硫化物阶段。在这些金属矿物当中, 磁铁矿的生成年代最早, 次之, 方铅矿为最后生成的的矿物。

1.4 矿床成因

(1) 成矿岩体。相关资料显示, 该矿区内的岩浆侵入活动相对比较强烈, 并且分布范围较广, 集中在以下三个期次:海西晚期、印支期和燕山期, 其中海西期与该矿床的成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海西期内, 侵入岩主要分布于矿床的中部位置处, 岩性以细粒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辉石闪长岩为主。由于受到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 矿床所见的大面积闪长岩体组成了岩体群, 按照岩石结构可将之划分为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两种类型, 且两种岩石呈过渡关系。同时, 矿床中的大理岩发育十分明显, 且与侵入岩接触带附近蚀变强烈, 可见明显的矽卡岩化。

(2) 控矿构造。该矿床的构造非常发育, 大致包含三个方向的断裂构造。因受到该矿床所在区域内的岩浆活动侵入影响, 造成了构造复合的现象, 从而使得该矿床产生在背斜的北东翼上。

(3) 成矿条件。在显微镜下对该矿床中采集到的样本进行观察后发现, 矿床内石英脉中的包裹体十分发育, 并且数量较多, 但大部分包裹体的单体较小。大致可将该矿床中的原生包裹体分为两种类型, 即气液两相和含二氧化碳三相。为了进一步确定包裹体的温度, 对7件石英样品进行了测温, 结果显示, 气液两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160~260℃范围内, 含二氧化碳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220~360℃。由此可见, 该矿床在主要成矿阶段内, 流体的温度变化情况相对较大, 即160~360℃, 这一数值与国内外矽卡岩型矿床的测试结果较为接近。 (通常为200~450℃) 。通过对国内外十几个与矽卡岩型有关的矿床流体包裹体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 矽卡岩矿床的成床温度在200~900℃之间, 属于一类比较特殊的热液矿床。该文所研究的矿床各个阶段包裹体的温度在120~360℃之间, 符合矽卡岩型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 形成机理。一直以来, 业内的专家学者均认为矽卡岩型矿床多数都是产生在多种地质环境当中, 但其成矿机理却主要与闪长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有关。这种类型的矿床, 大部分产出位置与侵入体接触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其中也有一少部分直接产生在接触带上。矽卡岩中所包含的矿物成分极为复杂, 既包括辉石和角闪石矿物, 还包括绢云母、绿帘石、绿泥石、碳酸盐等矿物。不仅如此, 这类矿床中的金属矿物也同样复杂, 具体包括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辉钼矿等, 有些学者将这类矿床称之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由上述分析可知, 该文所研究的矿床属于典型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它是中酸性岩体与富钙地层接触热事件的产物。

2 矿床的主要勘查方法

2.1 地质测量法

地质测量法是指将工作区内地层、岩浆岩、构造与矿床的地质特征填绘在比例尺相适应的地形图上, 根据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矿床勘察。该方法是矿床勘察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直接观察获取地质现象信息, 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矿床内容, 具有直接找矿的特点。地质测量法的具体应用如下:查明矿区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成矿标志, 总结成矿规律, 进行成矿预测, 提出找矿的有利区段;找到区域内所有地表露出的矿点及矿体, 客观评价其深部的含矿情况, 配合物探、化探、钻探、坑探等方法进行勘查。

2.2 重砂测量法

重砂测量法的工作原理为:矿源母体遭受风化剥蚀后形成重砂矿物, 在经历了搬运、分选、沉积等综合作用后, 其分布范围较矿源母体大的多, 能够成为易被发现的重要找矿标志, 进而通过找矿标志找到原生矿体。该方法需要沿水系、山坡或海滨对疏松沉积物进行取样, 并带回实验室进行重砂分析, 结合工作区的地质、地貌、重砂矿物的机械分散晕以及其他找矿标志等资料, 确定重砂异常区段, 为寻找原生矿床提供依据。目前, 重砂取样的布置方法主要包括水系法、水域法、测网法;重砂样品采集的方法主要包括浅坑法、刻槽法、浅井法、钻砂法等。

2.3 地球化学探矿法

地球化学探矿法是指通过调查有关元素的在地壳中的分布、分散及集中规律进而找寻、发现矿床。化学探矿法还可根据采样对象的不同, 划分为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岩石测量法, 通过对岩石、古废石堆、断裂碎屑物等进行采样, 评价地质体的含矿性, 寻找盲矿体;二是土壤测量法, 通过对残坡积层土壤、矿帽进行取样, 寻找松散层覆盖下的矿体;三是水系沉积物测量法, 通过对水系沉积物、淤泥等进行取样, 配合区域地质填图进行区域化探。

2.4 地球物理探矿法

地球物理探矿法是指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 确定调查区域的地质体物性特征和物性差异, 判断其地质属性, 并结合地质资料进行找矿的一种方法。物理探矿法主要包括磁法、中间梯度装置的激发极化法、重力测量法、地震法等, 由于每种物探方法均有严格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地球物理条件和矿床地质条件, 选取相对应的物探方法进行矿床勘查。一般情况下, 应根据矿床实际情况, 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 有效的选择一种或两种物探方法, 以确保取得较好的勘查成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该文以某矿床为依托, 对其成因规律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该矿床属于典型的矽卡岩多金属矿床, 其主要的成矿原因为中酸性岩体与富钙地层接触热事件。此外, 国内目前采用的矿床勘查方法主要有四种, 即地质测量法、重砂测量法、化探法和物探法。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 具体应用时, 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用。

参考文献

[1]周云, 唐菊兴, 秦志鹏, 等.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来自流体包裹体的证据[J].地球学报, 2012 (4) :485-500.

[2]王京彬, 邹滔, 王玉往, 等.中国钼多金属矿床的组合类型、成矿作用和成矿谱系[J].矿床地质, 2014 (3) :447-470.

金属矿床成因规律 篇2

关键词: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纳茸矿区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主要构造线方向呈近东西向展布。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形成了不同方向、不同性质复杂的构造形迹,尤其在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的俯冲使测区最终形成了总体呈近东西向,且运动方式复杂的构造格局。火山及岩浆侵入活动强烈而频繁,不同构造层次的变质、变形作用普遍发育。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纳茸矿区位于该成矿带上。

1地质特征

1.1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1)中侏罗统捷布曲组一段(J2j1):岩性组合为灰黑色中厚~薄层状层细晶灰岩、浅灰绿色~浅黄褐色中厚状层中粒长石杂砂岩为主,夹灰白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黄褐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局部夹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矿区该岩性段在与岩浆岩接触部位形成矽卡岩带,该矽卡岩带为本矿区的主要赋矿层位,在岩浆岩接触带及矽卡岩带旁岩石普遍具弱硅化蚀变,局部具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角岩化,矿化主要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该地层倾向总体为北西向,因受岩体的侵入影响,地层产状较为凌乱。(2)中侏罗统捷布曲组二段(J2j2):岩性组合为灰黑色中厚层细晶灰岩夹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局部夹黄褐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岩石具碳酸盐化、局部具弱硅化,矿化为弱褐铁矿化、弱黄铁矿化。该地层倾向总体为310°~350°,倾角在20°~40°。

1.2构造。矿区内断裂构造,为北东向断裂F1,北西向断裂F2、F3;综合分析认为矿区内断裂构造期次有两期,早期北东向断裂F1断裂,北东—南西向穿过矿区,为安多近东西向弧形构造带中部次级断裂。晚期F2、F3断裂走向为北西向的右行压扭性平移断裂,错断F1断裂。

F1断裂:北东—南西向穿过矿区,为安多近东西向弧形构造带中部次级断裂。走向为240°~60°,倾向南,倾角在45°~60°之间。在断层夹片中岩层发育牵引褶皱。在断层破碎带中发育构造透镜体带和片理化带。岩石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较为强烈。该断裂的多期次活动为矿区岩浆岩的侵入提供了通道。据上述特征指示该断层段为逆冲性质。F1断裂的多期次活动为矿区中酸性岩浆岩的侵入提供了通道。

F2断裂:位于矿区西侧,北西—南东向穿过矿区,走向为330°~150°,倾向西南,倾角在65°~76°之间;据钻孔验证见有构造角砾岩,角砾岩内角砾成份主要为泥晶灰岩、粉砂岩,次为二长岩、长石杂砂岩,蚀变见有硅化、弱碳酸盐化,矿化主要表现为弱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断层两侧地层岩性发生明显错移,据此推断该断层为性质右行压扭性平移断层。

F3断裂:位于矿区中西侧,北西—南东向穿过矿区,沿断层破碎带可见构造角砾岩转石及泉水分布,断层破碎带两旁擦痕、阶步明显。角砾岩中角砾成份主要为泥晶灰岩、细粒长石杂砂岩。破碎带中岩石硅化较为强烈,矿化为弱褐铁矿化,该断层为右行压扭性平移断层,明显错断F1断裂。

1.3岩浆岩。矿区内侵入岩出露较发育,主要为二长岩(Y53η)和钠长斑岩(Y53ηπ),侵入时代为燕山晚期。钠长斑岩体与矿化关系密切,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

1.4变质岩。区内变质岩局部发育,主要有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两种。主要为中酸性岩体侵入在岩体接触带及附近形成较大范围的石榴石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等接触变质作用,其次为由断裂构造形成的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岩主要是沿断层破碎带发育的碎裂岩系,包括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和断层泥。局部存在因岩体侵入引起围岩碎裂,形成的角砾岩。

2地球物理特征

通过1∶5千地面高精度磁测,基本了解了矿区磁场总量异常的区域分布特征。通过本次磁测,圈定出局部磁异常9个,其中甲类异常3个,乙类异常6个,为异常检查和评价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钻探工程验证甲类异常3个,磁异常区深部均捕捉到铜矿体及磁铁矿(化)体。

从本次磁测和工作结果看,构造发育、矿体出露处,强磁异常范围广、峰值高、强度大,铜铁矿体出露的地方均出现强磁异常,异常主要集中在图幅的中部铜铁矿出露区域及其附近地区。

3地球化学特征

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显示区域内Cu、Pb、Zn、Ag等多金属矿产与白垩纪火山-侵入岩形成与成矿最为密切。这期岩浆作用主要表现为沸溢-侵出相火山岩和潜火山岩相的花岗斑岩。另外这些斑岩体在与中生代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常见矽卡岩型、热液型多金属矿化。

纳茸矿区开展了1/1万土壤化探剖面测量工作,矿区内异常主要分布在二长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南侧的矽卡岩带内,化探异常反映良好。在矿区见Cu、Au元素的综合异常,异常面积约0.81Km2,异常套合较好,Cu、Au元素异常值较高,浓集中心明显。Au、Ag、Cu、Pb、Zn元素的含量及变化系数较大,局部富集趋势明显,特别是Au、Cu元素套合非常好,说明上述元素在本区具备了优越的成矿地球化学前提,是本区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

4矿体特征

纳茸矿区圈定了铜多金属矿体2条,分别为Ⅰ、Ⅱ号铜矿体。

Ⅰ号铜矿体长550m,真厚度为3.2~41.2m,矿体倾向为南倾,矿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倾角为35°~68°;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93.6%,矿体厚度稳定程度为较稳定;铜平均品位0.8%,最高6.11%,品位变化系数为130%。

Ⅰ号铜矿体为铜、金、铁共生多金属矿体,对金矿体的资源量进行了单独圈定,初步确定金矿体长475m,真厚度为1.44~10.15m,矿体倾向为南倾,矿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倾角为35°~68°,矿体呈脉状分布,矿化极不均匀。;金平均品位2.4g/t,最高14.9g/t。

nlc202309051406

Ⅱ号铜矿体呈条带状北西向展布,矿体长255米,厚度为1.81~9.9米,矿体倾向为南西倾,倾角为50°~67°,矿体走向为290°~320°;铜平均品位1.34%,最高为2.47%。

铜矿体赋矿岩石主要为石榴石矽卡岩,次为角砾岩及黄铜矿化钠长石斑岩;铜矿体与围岩大多为渐变接触关系,矿体顶板为硅化砂岩或角岩,底板为石榴石矽卡岩或黄铁矿化钠长石斑岩。

5矿床成因分析

纳茸矿区大地构造位于安多构造混杂岩带北侧,该混杂岩带是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组成部分,呈近东西向,并呈向北凸出的弧形展布。根据本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控矿因素及矿产分布规律,纳茸矿区属安多构造带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矿区地质特征显示,纳茸铜多金属矿成因属于中低温矽卡岩交代型矿床,铜金矿体是侵入体产生的热与含矿汽水溶液共同作用的结果。矿体受中酸性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控制。矿体及矿化均赋存于矽卡岩带及其两侧,呈不规则带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化富集规律:在岩体接触带内凹部位及构造、裂隙交汇复合部位,矿体常膨大富集,形成团块状、透镜状富矿体。矿体赋存在矽卡岩带之中,岩浆岩为成矿直接提供了热源和物质来源,控制了矿体的空间环境,使矿体定位于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中,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在成矿过程中矽卡岩化作用关系密切,矽卡岩是铜金矿和磁铁矿赋存的母体。根据本区的矿化特点,将成矿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成矿时期四个矿化阶段。

5.1矽卡岩化时期

矽卡岩化可分为早期干矽卡岩阶段和晚期含水硅酸盐阶段。

5.1.1早矽卡岩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的典型矽卡岩矿物生成,也是矿区内矽卡岩主体形成阶段,如钙铝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地质体形成,含少量磁铁矿等,同时还有少量铜矿物的沉淀表明形成矽卡岩的热流体携带有金属成矿物质。

5.1.2晚期含水硅酸盐阶段:在这一阶段含水硅酸盐矿物交代早期矽卡岩矿物。晚期的含水硅酸盐阶段主要是绿泥石、绿帘石、石英、方解石等交代石榴石矽卡岩,并伴随着硫化物的沉淀,矿石矿物主要有铁、铜、钼、金等硫化物。为本区矽卡岩型铜金矿形成的主要阶段。

5.2石英--硫化物时期

在这一时期主要为大量的石英和硫化物生成。包括二个矿化阶段。

5.2.1早期硫化物阶段:在这一阶段生成的矿物有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等,是交代早期的矽卡岩而成。矿石矿物主要有铁、铜等硫化物。金属硫化物的沉淀取决于含矿溶液浓度、温度和压力,也取决于所处的空间条件,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受压力差的作用矿液流动,形成贯入式矿体,如Ⅰ-1号铜矿体中含黄铜矿方解石脉充填在角砾状长石杂砂岩内;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矿液的渗滤交代作用明显,在矽卡岩的部分地段沉淀。

5.2.2晚期硫化物阶段:这一时期在矿区内表现最明显的是黄铁矿的沉淀。黄铁矿晶形最好,多呈细脉状切割铜矿体和矽卡岩地质体。

综上所述,纳茸矿区的矿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不同的矿化期和阶段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时空差异,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矿化阶段。

参考文献

[1]. 冯孝良, 杜光树.西藏金矿资源分布规律、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J]. 特提斯地质, 1999,(23): 31-38.

[2]. 卫万顺, 张宇辉, 路彦明, 等.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岩浆演化及其金矿成岩成矿动力学模式[J]. 黄金科学技术, 2003,11(3): 1-10.

[3].杜光树, 冯孝良, 陈福忠, 等. 西藏金矿地质[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3,1-117.

金属矿床成因规律 篇3

近年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贵金属找矿工作的进步, 在此情况下, 找矿的准确性不断提升, 相关机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但在贵金属找矿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测的问题, 因此, 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贵金属成矿与找矿有关内容, 并且还要对专业的找矿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 以促进我国贵金属矿业的良好发展。

2 中国现阶段贵金属的勘查现状

2.1 金矿近年来的勘查现状

现阶段, 相比于世界其他各国, 我国在金矿行业的勘察技术、开采实力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对于矿床的开采的方式, 大体可分为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 (图1为干式充填采矿法示意图) 、崩落采矿法, 同时, 我国金矿资源十分丰富、类型更多、覆盖面积更广、资金投入量大等优势。按照类型划分, 可将金矿具体分为沉积作用中形成的金矿、火山岩型中形成的金矿、侵入岩中形成的金矿等。目前, 在我国火山爆发地带、破碎地带、长江中下游地带等地区, 均能够发现金矿的存在。

此外, 在地势较为复杂的地带, 在金矿开采过程中, 还可以发现金矿与其他矿种集中分布于一处, 这表示一个地区往往会出现多个类型的矿床集中分布的情况。根据有关地质勘探结果发现, 我国金矿数量可达千个, 但其中小矿多、大矿少。矿石品位一般属中上, 中小型矿床品味变化大, 品味较高;而大型金矿品味不高, 但均较为稳定。我国单一成分金矿较少, 而伴生金较多。有关数据表明, 伴生金年平均产量占据中国黄金总产量的1/4, 由此可以发现, 伴生金资源在我国金矿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2.2 银矿, 铂族元素近年来的勘查现状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银矿的分布大多不均匀, 资源含量较为丰富, 所以通常很难勘察到独立的矿床的出现。近年来, 在我国的广东、四川等地带已经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银矿床, 这表示银矿的开采潜力正在不断被挖掘。

当前, 我国在铂族元素的投入工作力度不大, 可即便是这样, 四川地勘单位依旧发掘出了三大湾、硫磺厂等新型矿床。我国开始在西北部、华北地带北缘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含铂铬铁矿矿床、砂铂矿床, 以期今后能在相关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3 中国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

3.1 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和集矿区

金矿床一般形成于各个时代, 其中, 中生代与新生代金矿床是最为重要的。我国当前规模较大的一些金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与新生代, 例如福建的紫金山。近年来我国开采和发现的金矿床也大多为中新生代, 例如贵州的水银洞。

基于我国金矿床近年来的应用情况可发现, 新生代金矿是找矿作业的重点。就目前情况来看, 金矿床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并且在不同的矿集区中, 均富集了不同类型的金矿床。例如:砂金矿集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和长江水系的汉江和嘉陵江流域。此外, 我国当前单一类型金矿的矿集区比较稀缺, 同一类型的金矿也有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矿集区, 而在同一矿集区也有可能出现类型比较丰富的金矿。

3.2 银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和集矿区

中国银矿床的成矿时间与世界上银矿床主要成矿时间基本一致。我国银矿床大多为中、新生代矿床, 基本占据银矿床总数的68%左右。此外, 银矿床的矿集区与其他类型金属矿床集区的分布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 火山岩控矿区的银矿分布范围作为广泛。

3.3 铂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和集矿区

对于我国铂金属矿床的形成, 主要是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各个时代。其中, 对于由前寒武纪时代形成的铂金属矿床, 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台边缘, 而对于新生代的铂族金属矿床, 其不仅在华北地台边缘、天山等地已经形成了一些砂铂矿, 在三江的斑岩铜矿中也具有铂金属的伴生矿。

此外, 基于当前贵金属研究情况来看, 中国铂族金属矿床资源在各个时空分布都具有规律性, 到目前为止, 大约已经形成了8个重要的成矿远景区, 例如华北地台及其北缘前寒武纪年成矿远景区、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成矿远景区等。

4 中国贵金属矿床找矿方向

4.1 金矿的主要找矿方向

对于中国金矿的主要找矿方向, 通常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对老矿区进行进一步发掘, 查明老矿区周围是否还存在伴生矿。 (2) 对新矿区深入发掘, 通过勘查示范对新矿区进行深入研究。 (3) 采取科学选取冶技术、综合利用技术, 将表外矿床变成可供使用和开采的矿床。当前, 中国的卡林型金矿已经成为金矿主要的找矿方向。 (4) 通过对矿区带的研究, 促进选区工作的快速发展, 形成新的远景区。 (5) 通过对成矿系列、成矿规律的分析, 寻找金矿新的生长点。其中, 成矿系列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 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矿床组合。

除此之外, 依据金矿成矿时代与主导成矿作用性质、类型之间存在的差异, 可将中国主要类型的岩金矿床细分为39个成矿系列。通过有关研究成果发现, 到目前为止, 中国拥有的独立金矿床成矿系列较为稀少,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金矿床与其他矿种有着非常密切的共生或伴生关系。这一成矿系列特征对金矿床找矿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银矿主要找矿方向

通过中国银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分析可知, 银矿的分布较为广泛, 成矿时代也有许多。银矿成矿背景可能是造山带也可能是盆地, 但受地质构造破碎带控制的现象比较明显, 容矿围岩不仅有变质岩, 还有岩浆岩和沉积岩。

此外, 依据中国当前银矿床开采情况可以发现, 加强对锰矿区含银性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区断裂带与锰、银化探异常吻合地区, 要高度重视岩体的剥蚀程度, 只有这样, 才能为银矿床主要找矿方向的确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铂族金属矿床找矿方向

通过对中国铂族元素矿床的主要矿集区的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于研究, 可以基本确定不同类型的铂族元素矿床的找矿方向。例如:华北地台边缘属于多种类型铂族元素矿床矿集区, 此矿集区种, 钒钦磁铁矿型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此外, 中国铂族元素矿床类型多样化, 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当前地质探查结果显示, 中国西南部地区的成矿条件最好, 已知矿产资源最多, 所以必须加大对该地区开采资金的投入, 加深找矿方向的研究工作, 保证矿产资源开采工作顺利进行。

5 促进我国贵金属矿床找矿发展的建议

5.1 建立健全贵金属找矿市场的市场秩序

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贵金属找矿行业也在不断发展, 地质找矿企业不断增多。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 贵金属找矿行业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能够获得较多的效益,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地质找矿行业。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贵金属矿产分布不均匀, 不同地域的贵金属找矿行业的发展也大多不平衡, 其中的部分区域的贵金属找矿市场发展较为迅速, 导致全国找矿市场秩序不全面, 常发生恶性竞争的现象, 给贵金属找矿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基于此, 必须要不断健全我国贵金属找矿市场秩序, 以确保贵金属找矿市场的资金与资源能够获得最优的配置与利用, 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场中恶性竞争出现的频率, 为贵金属找矿市场的顺利运行提供必要的保护, 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5.2 优化贵金属找矿机制中承包体制的发展

(1) 找矿企业不仅要不断完善承包招标的制度建设, 还要严格依据国家规定的相关文件与法律执行有关制度与措施, 严禁“暗箱操作”。 (2) 找矿行业上级矿产部门还需依据企业实际运行情况, 不断增强对下属企业承包项目的监督与管理, 尽可能落实承包项目招标竞标的公平公正, 确保承包过程的透明化, 严禁“内定”现象的存在。 (3) 采取相应的措施, 严格规范贵金属矿产找矿收费制度。一般情况下, 地质找矿工程设备与物资采购规模巨大, 资金的需求也是巨大的。通过承包过程, 可以对承包企业是否具备此种资金实力进行全面的了解, 进而有能力去购买质量合理的找矿物资与设备设施, 确保贵金属找矿技术与财力。 (4) 在承包竞标期间, 需要对收贿受贿现象进行严格的监督, 一旦发现, 必须进行严厉的惩罚与处理。此外, 要想真正优化承包竞标制度, 就必须要从根源抓起, 以确保贵金属找矿机制的合理有效。

6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的贵金属资源蕴藏较为丰富, 在此情况下, 要想全面的发挥出贵金属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必须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 为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促进我国贵金属找矿行业的良好发展。

摘要:矿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贵金属具有较好的投资与收藏价值, 其矿床开采的难度也相对较高一些。基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现阶段贵金属的勘查现状, 其次对中国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贵金属矿床找矿发展的建议, 以确保中国贵金属矿床的完全开采, 显示出贵金属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参考文献

[1]尔斯别克·玖尼斯汗.贵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14) :184~184.

[2]张瞡, 陈远荣, 谢桃园, 等.团结沟金矿矿床成因、构造控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浅析[J].中国地质, 2010 (37) :1710~1719.

金属矿床成因规律 篇4

小秦岭东据崤函,西临潼关山脉,气候温和,降水充足,矿物资源丰富。宏观小秦岭全区,中部地层较新、北部及南部较老,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向斜构造,其核心部位乃是古生界浅变质岩层系,属于典型的冒地槽海相沉积变质岩,翼部是元古界火山沉积岩,为标准的优地槽海相火山沉积岩系。地壳发展不同阶段,在不同大地构造性质的构造层中,赋存不同类型的矿床,与花岗岩有关的内生金属矿床,在时间上主要形成于地洼阶段,在空间上,成矿作用贯穿三个不同性质的构造层。小秦岭地区与铅锌成矿关系密切的金属矿产包括有金、银、硫铁矿、铜、汞、镉、铊、镓等。

小秦岭地区的金矿矿田的分布位置属于华北地台西南缘豫西断垄,其总体褶皱形态呈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复背斜。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太古界太华群,太华群为一套基性火山属于沉积变质岩系,在金矿的矿源层中泥盆系主要是灰岩为主其次是石英片岩、角岩化板岩、泥灰岩、石英岩等;石炭系的灰岩、泥灰岩,这些为小秦岭地区主要含金层位。上列层位成为小秦岭地区沉积在造型以及海相沉积型金矿床形成的雏形。小秦岭地区的矿源体包括安山岩、斜长角闪岩、闪长岩、凝灰岩、似斑状花岗岩以及正长斑岩等。

2 隐伏矿床预测方法

隐伏矿床的工业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外漏与地表面的矿床储量,所以世界各国都把探寻矿藏的重点放在寻找隐伏矿以及难以被人认识的矿床上方面。许多矿床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也就需要我们对隐伏矿床预测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各种地质因素或地质体的规模、产状及空间变化规律,分析推测其延深情况,编制具有较高水平的地质预测图,可以有效缩小深部找矿靶区(Prospecting Target)的范围。在一般性的地表勘察活动中,非常容易忽视深部隐伏矿体、隐伏岩体以及隐伏构造等地表性微弱显示,一定要对此多加注意。在部分地区或者在某些深部工程当中,能够提供较多的关于深部地质信息的综合物化探技术资料或者遥测遥感技术资料,在进行地表勘察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参考这部分资料,对更深部位的地质构造以及成矿作用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

2.1 运用已知成矿规律进行未知的隐伏矿床预测

区域成矿规律是通过区域性成矿作用特征所总结出来的成矿规律,也是从区域面上指导隐伏矿床预测的理论基础。当人们根据任务和需要选定某一区域(成矿带或成矿域)开展某一种或几种矿产的隐伏矿床预测和深部找矿时,首先应对该区业已总结出来的区域成矿规律有较深入、充分的了解,从而才能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已知规律,去指导未知隐伏矿床的预测和探寻。特别是找矿勘探工作,通过分析构成成矿系列的不同类型矿床形成和变化的规律、控制因素及其相互的空间关系,从地面或浅部的已知矿床去预测和寻找矿区或外围的深部隐伏矿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小秦岭地区的金矿,通过长期的找矿勘查和地质科研工作证明,无论是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还是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成矿系列。现有资料证明,小秦岭地区金矿成矿系列包括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细脉浸染花岗型金矿床。不少矿区都同时产有含金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两类金矿。近年来在矿区深部又发现有“含金黄铁矿细脉浸染型金矿”。近年来所发现的细脉浸染花岗岩型金矿这一新的金矿类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小秦岭地区岩体有关的金矿成矿系列。

2.2 围岩蚀变,前锋矿化或远源矿化

由于原岩特征以及成矿热液性质、期次以及强度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形成的围岩蚀变类型也比较多。主要的蚀变可分为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绢英岩化、方铅矿化以及黄铁矿化等硫化物矿化。在矿区中最为常见的便是黄铁绢英岩化、黄铁矿化以及硅化等,并且与金矿成矿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众多的实际经验与相关研究显示,以成矿岩石为中心,成矿作用遵循特定规律向特定方向(由内向外、由中心向四周或者由上而下)扩散迁移。成矿元素与矿化类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矿元素浓度、压力、温度以及PH值等各种物理因素和化学元素。其中,浸染状与细脉状矿化因为在最外的表层,所以肉眼可见。一般情况下它们没有工业价值,但是,如果从成矿系列的角度来看,这些矿化标志能够帮助我们寻找统一系类中的不同于该类型的隐伏矿床。

2.3 重砂异常,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异常

在表露矿床中寻矿,重砂异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寻矿标志。但是在隐伏矿床的寻找过程当中,如何有效地利用重砂异常还有待总结和研究。根据笔者的经验,利用重砂异常来寻找深部矿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依照矿床组合规律与成矿系列规律,利用前锋矿化以及外围矿化中的稳定矿物组合所形成的重砂分散晕来进行隐伏矿或者伴生隐伏矿的寻找、预测。

作为一个新领域,我国的地质工作人员自始至终就对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异常进行倾力研究。在深部找矿方面运用构造地球化学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捕捉来自地下深部的微弱信息,扩大探测深度,其具有效率高、费用低、异常明显的效果。断裂构造地球化学测量在深部找矿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3 结论

通过结合小秦岭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分析,小秦岭其核心部位乃是古生界浅变质岩层系,属于典型的冒地槽海相沉积变质岩,已探明的成矿作用强、矿化类型多的地区。而且小秦岭地区还是我国典型的以金矿为主的矿产地,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努力研究,利用先进的找矿方法在小秦岭一代早打了一大批大中型金矿矿山。比例尺成矿预测为手段,将地、物、化、航卫结合起来,识别和提取成矿信息对未来矿产作出预测评价,异致矿床的发现。多种地质找矿手段的综合应用突破了地质找矿因难形势下的单一找矿手段的技术难点,建立了适合地质实际情况的找矿方法系统。所以,在以后对矿产的勘探过程中,尽量综合应用多种找矿手段,更加迅速,有效和科学的找矿。

参考文献

[1]党玉涛.加强找矿增加资源延长矿山寿命[J].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0.

金属矿床成因规律 篇5

白银矿田矿床位于北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带东段, 祁、秦、贺三联裂谷系三联点上, 是闻名国内外的铜多金属矿产地。矿田地层以古生代的地层为主, 岩性主要为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和海相碎屑沉积岩, 赋矿层为一套由基性到酸性分异明显的寒武纪火山岩系。矿区构造较为复杂, 具有东西两个环形构造的火山喷发中心和几个火山口和穹隆, 此外, 褶皱、断层、韧性剪切带均有发育 (图1) 。矿床受古火山穹隆火山中心喷发口和火山斜坡继承性成岩断裂构造控制。

1-酸性火山岩;2-中性火山岩;3-基性火山岩;4-粗面岩类;5-辉绿岩类;6-千枚岩类;7-钙质绿泥石片岩;8-碎屑岩类;9-推测及实测断层;10-环形构造 (白银) :11-环形构造 (黑石山) ;12-古火山喷口;13-前人厘定得古火山喷口;14-推测成岩断裂系统;15-采坑边界;16-已知工业矿体

2.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主要由折腰山、火焰山、小铁山、铜厂沟、四个圈5个矿床组成, 每个矿床含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扁豆状、透镜状、似层状、脉状、楔形状等矿体。根据笔者2005年对矿区主要矿床矿体的野外观察, 大致可分为致密块状矿体、浸染状矿体和脉状矿体。致密块状矿体产状与围岩片理展布方向基本一致, 倾向南西, 倾角40°~80°局部直立, 基本上顺层产出 (图2) 。矿体规模大小不等, 一般矿体走向长100~300m, 倾斜延深100~200m, 厚度数米至十余米。浸染状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 但总储量较大。脉状矿体一般产在块状矿体与浸染状矿接触处, 有的分枝插入块状矿体中, 呈树枝状脉、半囊状脉, 规模一般较小。

1-矿体;2-围岩 (石英角斑凝灰岩)

矿床的主要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空间上西部的折腰山、火焰山矿床的黄铜矿含量相对较多, 而东部的小铁山、铜厂沟、四个圈矿床的闪锌矿、方铅矿含量较多, 基本上可分为铜-锌型和铅-锌-铜型矿床。

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次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条纹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它形结构、草莓结构、充填交代结构、似海绵陨铁结构、包含结构等。由此可见矿床既具有沉积成矿特点又具有热液成矿的特点。

矿区火山岩和次火山杂岩的围岩蚀变非常普遍。主要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重晶石化等。以绿泥石化、绢云母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3 矿床成因研究

3.1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边千韬 (1989) 提供的元素地球化学数据, 白银矿田的火山岩常量元素的里特曼指数G均<小于4, 均属于钙碱性岩性;而戈蒂里指数T均>10, 通过在里特曼一戈蒂里图解上做出的投影中可以得出, 火山岩的形成环境为岛弧造山环境 (即俯冲带) , 而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局部拉张有关 (图4)

3.2同位素组成特征

邬介人等 (1991) , 王兴安 (1999) , 张汉成 (2001) 分析的硫同位素数据为:折腰山、火焰山矿床矿体黄铁矿的σ34S变化范围为+6.3‰~+3.7‰, 平均值+4.5‰;黄铜矿+2.38‰~5.7‰平均值+4.4‰;闪锌矿+3‰。围岩黄铁矿的σ34S变化范围为+3.8‰~0.9‰, 平均值+2.3‰。小铁山矿床矿体黄铁矿的σ34S变化范围为+4.0‰~+5.4‰, 平均+3.5‰;方铅矿变化范围为-1.5‰~+0.5‰, 平均值-l‰, 而矿区范围内出现的石膏、重晶石等硫酸盐都为σ34S主要在25‰附近。该数据表明: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总的特点是均为低正值或接近于零的负值, 并且变化范围窄, 而硫酸盐 (BaSO4) σ34S值接近同期海水硫酸盐。矿田东部的小铁山、四个圈矿床与西部地区的折腰山、火焰山矿床分属两个喷发中心, 但是西部与东部矿物的σ34S值差异不大, 反映东、西部矿床中硫的来源和成矿物理化学环境是相似的。围岩中黄铁矿的σ34S值略低于矿床中黄铁矿的值δ34S。由此可以推测矿床中的硫部分来自火山岩, 另一部分来自岩浆和海水。

而前人测试研究的Pb同位素数据 (宋学信:1991;边千韬:1989;叶庆同:1985;王焰等:2001) 表明矿石和火山岩中硫化物及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均较大:矿石中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6.123~18.056:207pb/204pb为15.112~15.769:208pb/204pb为36.153~38.175;火山岩中长石和硫化物中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为17.597~18.702;207pb/204pb为15.17~15.675;208pb/204pb为37.195~39.10。在Zatman.R.E (1981) 铅同位素构造环境图中 (图6) 的投影, 发现绝大多数矿石和火山岩都投到了地幔增长曲线和上地壳增长曲线之间, 只有2个矿石样投影到了下地壳增长曲线附近。这反映了幔-壳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矿过程中的Pb主要通过岩浆活动进入地幔和上地壳的混合源区, 小部分则来自下地壳。

折腰山小铁山矿成矿热液水氢、氧同位素数据显示 (王兴安:1995;夏林析:1991) :折腰山矿石脉石英中, 包裹体水的;σD值为-70~-95‰;小铁山矿石脉石英包裹体水的σD数据, 8D=-88‰。折腰山σ18O水值为-0.09~+7.09‰, 变化范围较大;小铁山σ18O水值为一1.26~+3.53‰, 变化范围相对小一些。此外, 折腰山、小铁山成矿蚀变岩氧同位素数据显示矿体向两侧蚀变岩石的8180值逐渐升高, 可以得出白银厂矿床成矿介质水主要是混有大气降水的海水。碳酸盐矿物碳同位素分析为σ13C为+1.086%~-1.679‰ (PDB) , σ18O为+14.663‰-+22.512‰ (SMOW) (据涂光炽, 1987) (图5) , 可以得出火山岩或沉积夹层的碳都来源于与海相碳酸岩达到平衡的海水。

(底图据涂光炽, 1987)

a.地幔铅演化曲线;b.造山带铅演化曲线;c.上地壳铅演化曲线;d.下地壳演化曲线

3.2稀土元素

岩石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具较高的∑REE (139.95×10-6和94.77×10-6) 、∑Ce/∑Y (3.38和1.57) 和 (Ce/Yb) N (6.88和2.52) 值, 以及较低的Sm/Nd比值0.21和0.27) (宋学信、张景凯:1999) , 说明其均属轻稀土富集型, 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型, 形成于岛弧至弧后盆地环境,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矿床形成的环境为岛弧带 (图7) 。矿石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块状含铜黄铁矿石具有较低的 (Ce/Yb) N值 (0.55) 和∑Ce/∑Y值 (0.55) , 而形成较晚的块状黄铜矿石具有较高的 (Ce/Yb) N值 (3.72) 和∑Ce/∑Y值 (2.15) , 这说明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轻重稀土元素发生过分馏, 成矿流体的物质在温度、压力等因素变化的情况下, 出现了分带性沉淀。标型矿物微量元素分析则表明矿床形成与火山热液作用有关。

3.4流体包裹体特征

包裹体成分表明, 溶液富K+、Ca2+、Na+、CI-, 属富钙的NaCl—H2O—KCl型溶液, 含盐度平均为3.75~10.89 (Wt%) 平均6.70 Wt%, pH值为6.45-8.7, 平均7.79;Eh值平均为367.3mV, 矿化主要在弱碱性环境中进行。前人的包裹体测温、测压资料显示矿化主体的形成温度为300℃左右, 成矿压力相当于海水深为1100m。在此条件下有利于金属物质的沉积。

3.5成矿模式

由上分析可得出成矿模式:在早古生代早期, 本区为北祁连微海洋俯冲带一水下火山弧局部拉张环境。火山作用晚期, 随着石英钠长斑岩的侵入和石英角斑碎斑熔岩的浸出, 下渗海水因火山喷发后的浅部岩浆房的降温减压作用而进入岩浆房, 经加热和与岩浆热液混合 (部分不混溶) 平衡, 在高温高压下同时萃取岩浆岩和沿断裂系统形成的热流体喷流通道系统周围火山岩中的成矿元素, 形成富含成矿物质的成矿热液, 当热流体向上喷流至喷流口和水岩界面之下的通道系统时, 由于降温减压作用, 在碱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成矿元素沉淀, 形成铜-锌型和锌-铅-铜型矿床。其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海底喷流-沉积成矿。

4.结论

上一篇:离婚协议的效力下一篇:国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