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地质特征

2024-09-1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矿床地质特征(精选12篇)

矿床地质特征 篇1

1前言

镍资源主要来源有两种,即岩浆型硫化物型铜镍矿床和硅酸盐型镍矿床。按照镍矿石成因分为两个类型,硫化镍矿石和氧化镍矿石。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提高,镍金属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镍资源开发利用,绝大部分来自于岩浆型硫化镍矿床,但硫化镍资源越来越少。随着选冶工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红土型镍矿可以生产出氧化镍、硫镍、镍铁等中间产品。其中硫化镍和氧化镍可以生产出镍精矿,从而缓解硫化镍原料不足。因此,以开发红土型硅酸镍矿床为宗旨,阐述氧化型硅酸镍矿的地质特征及矿床的成因,对今后开发利用该类矿床非常重要和必要。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内蒙古地区大地构造划分为I级华北地台和天山一兴蒙地槽,Ⅱ级为内蒙地轴、兴蒙地槽、内蒙古中部地槽,Ⅲ级为二连—东乌珠穆沁旗复背斜带、阿巴嘎旗复背斜带、西乌珠穆沁旗复背斜带、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复背、苏尼特右旗复背斜带及镶黄旗—多伦复背斜带。白音胡硕镍矿床处于西乌珠穆沁旗复背斜带。

2.2 区域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古生界石炭系和二叠系,其次是第四系地层,分层由下至上如下。

(1)下部为硬砂岩、含砾凝灰岩、粉砂岩夹灰岩,上部以安山岩、凝灰岩为主与石炭系下统的敖木根呼都格组(C1a)界限不清。

(2)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C3a)。第一岩段(C3a1)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硅泥质粉砂岩、黄褐色晶屑凝灰岩;第二岩段(C3a2)岩性主要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晶屑凝灰岩;第三岩段(C3a3)岩性主要为黑色粉砂岩、板岩、长石石英砂岩。

(3)二叠系格根敖包组(P1g)。第二岩段(P1g2)岩性为灰绿色、紫褐色安山玢岩、英安玢岩、角砾安山岩;第三岩段(P1g3)岩性为灰绿色凝灰质粉砂岩、板岩、长石石英砂岩;第四岩段(P1g4)岩性为黄褐色岩屑晶屑凝灰岩。

(4)第四系(Q)。区内第四系较发育,分布于沟谷及坡地上,早期为古阶地冲洪积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层及黄褐色含砾砂土。晚期为全新统冲积和坡积砂砾层(),岩性为鹅黄色细砂、砂石及碎石和风成黄土砂土。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分布在阿巴嘎旗一带,露头零星,岩体侵入于上志留统巴特敖包群。侵入岩性单一,以粉灰色、浅肉红色蚀变斜长花岗岩、糜棱岩为主,由于受断裂破坏和强烈的动力变质作用,岩石破碎,糜棱岩化强烈。

2.3.2 华力西(海西)侵入岩

(1)早—中期分布集中,出露于苏木左旗以南,阿巴嘎旗查干敖包一带,岩性以中酸性岩为主,超基性—中性岩次之。

(2)晚期活动强烈,侵入体多沿褶皱带的次级褶皱轴部侵入。区内分布广泛,岩石种类繁多,主要以酸性侵入岩为主,超基性岩次之。①酸性岩岩性以黑云母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为主。②基性—超基性岩呈脉群出现,岩石岩性种类繁多,基性岩主要有石英角闪辉长岩、蚀变辉长岩、辉绿岩等,超基性岩主要有斜辉辉橄岩、二辉辉橄岩、纯橄岩、辉石岩、角闪岩等。

该期超基性岩是区域镍矿床形成的母岩,目前发现的氧化—硅酸镍矿床就是由赋存在该期超基性岩体顶部的岩体经氧化淋漓作用形成。

2.3.3 燕山期侵入岩

分布相当广泛,以早期占主导地位,岩体以岩基、岩珠形式产出,岩性以中酸性岩体为主,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

2.4 区域构造

本区经受多次构造变动,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可划分为NE、NW、近EW、NNE向4组,其中以NE向为主,NW向次之,构造活动主要体现为海西期和燕山期。

(1)海西期构造。本期构造重点体现为褶皱构造,形成沿大兴安岭发育的一条褶皱构造带,在本区表现为西乌旗复背斜,呈NE向分布,其NW翼为本区地层。

(2)燕山期构造。本期构造重点体现为断裂构造,主要断裂是二连浩特一贺跟山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带NE向,延长700km,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缝合线,受其控制派生出不同方向的脆性断裂,但这些断裂带均远离矿区含镍岩体,只对地层造成破坏,未对岩体造成破坏。

3 矿区地质背景

3.1 矿区地层

矿区地层自下而上如下。

(1)石炭系中统本巴图组(C2b)。灰绿—灰色长石砂岩、凝灰质粉砂岩。

(2)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C3a)。第一岩段(C3a1),灰色泥质粉砂岩、黄褐色晶质凝灰岩。

(3)二叠系格根敖包组(P1g)。第二岩段(P1g2),灰褐色凝灰质粉砂岩、板岩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第三岩段(P1g3),砖红色粉砂质泥岩。

(4)第四系(Q)。全部为坡积砂砾、洪积砂砾和风成砂砾及黄土。

3.2 矿区构造

矿区内无大型断裂构造,只发育更次级的小型韧性剪切带、NE—NW向的几组节理或小型断层破碎带,一般倾向N—NW,倾角60°~85°。

矿区基岩顶部靠近地表处,风化裂隙十分发育,特别是纯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多数在风化作用和岩石蚀变双重作用下形成似松散土状的绿色、灰绿色蛇纹岩层。

3.3 矿区岩体特征

3.3.1 岩体形态产状规模

岩体主要为海西晚期超基性岩体(,岩体规模较大,地表似纺锤形,长8km,宽3km,东西走向。

3.3.2 岩体类型及岩相

岩体为斜辉辉橄岩—二辉橄榄岩—纯橄榄岩型,岩性差异不大。

斜辉辉橄岩—斜辉橄榄岩,黑绿色、褐绿色,块状及片状构造橄榄石占70%,已全部蚀变为利蛇纹石,形成网格状构造,斜方辉石基本变为绢石,但有少量残晶,绢石含量30%;单斜辉石<5%,具有反应边及文象聚晶结构,橄榄石粒径1~2mm,辉石5~10mm。

纯橄榄岩出露面积不大,位于斜辉辉橄岩体中部,未形成独立岩体。

岩石黑色—灰绿色、紫色,块状及片状构造网构造,橄榄石占95%,属贵橄榄石,已蚀变为纤维状蛇纹石及片蛇纹石,偶见残晶,铬尖晶石含量<5%,自形晶—它形晶边缘蚀变为黑色,中部黄褐色、红褐色,另外有磁铁矿、褐铁矿、金红石、水镁石、伊丁石、石棉及碳酸盐矿物,但地表大部分已受风化淋滤作用形成含镍硅质骨架和紫色红土层,而纯橄榄岩则风化与蚀变形成含镍利蛇纹石和网格状硅质骨架。

3.3.3 岩体与围岩蚀变

(1)岩体与围岩接触部位,受构造影响形成厚度不等的变质破碎带。①接触变质带仅在白音胡硕北部下二迭系格根敖包组地层接触部位,宽约20~100m,岩体变质轻微,并有铁锰物质浸染,具有明显的褐铁矿化、赤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地层灰岩已白云岩化和硅化。②动力变质带。岩体受构造断裂活动的影响形成多种破碎带,碎裂岩形成程度不等的变质带,在各个岩体中均有表现,斜辉辉橄岩受这些动力变质作用成为压碎蛇纹石化辉橄岩,有的糜棱岩化,绢石压碎呈碎斑状,蛇纹石呈叶片状饶曲,产出新的蛇纹石石棉,而带内的围岩成角砾岩,带内具褐铁矿化、硅化等。

(2)岩体自变质作用。所有岩体自变质作用极强,多数基岩遭到强、中、弱3种程度的变质蚀变作用。强蚀变蚀变矿物含量>80%;中等蚀变蚀变矿物含量20%~50%;弱蚀变蚀变矿物含量<20%。

岩石之中自变质蚀变类型有蛇纹石化、绿泥石化、次闪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绢石化等。

(3)近地表风化壳中有自变质蚀变、它变质蚀变作用和混合沉积作用形成的风化蚀变混积变质带,多发生在岩体上部,以橄榄石含量偏多的岩石中是形成风化壳型氧化—硅酸镍矿床的前提条件与成矿作用之一。该变质带由上向下一般分为4层:①上层为多数已剥蚀掉赭石红土层;②部分剥蚀掉为黄色—绿色高岭土层;③硅质骨架层为绿色高岭土硅化蛇纹岩;④与下部未风化基岩过渡接触的碳酸盐化蛇纹岩层。

4 矿体地质特征

该矿床为风化壳型氧化—硅酸镍矿床。岩体中部斜辉辉橄岩—二辉橄榄岩,岩相顶部为风化蚀变混积变质带,按其在岩体中分布位置划分为3个矿体。

Ⅰ号矿体位于岩体最北部,矿体平面形态为大型蝌蚪状,长1 650m,宽度150~1 150m,矿体顶部埋深6~11m,矿体底部埋深18~22m。剖面形态为水平层状似板状,整体产状为水平层状面型分布。

Ⅱ号矿体位于岩体中间矿体规模稍小,长1000m,宽100~400m,矿体顶部埋深6~8m,矿体底部埋深16~18m,平面呈中间胖大的“S”型,剖面特征与I号矿体一致。

Ⅲ号矿体位于岩体南部,是矿区最大矿体,矿体平面形态为不规则透镜状,6线~3线之间,矿体方位角为60°,长1 950m;3线~9线矿体方位角转为335°,长度为750m,矿体水平宽度100~800m,矿体顶部埋深0.5~8m,矿体底部埋深9~18m。剖面特征和产状特点均与I号矿体一致。

白音胡硕矿区3个矿体的顶部围岩为风成黄土与植被层,平均厚度为4.5~11m,矿体底部围岩与下部矿体岩相一致的强蚀变、强风化呈砂土或含砾砂土状的蛇纹岩,其两侧围岩为不含矿体的强—弱风化、强蚀变的斜辉(或二辉)辉橄岩。

5 矿体分带特征

5.1 矿石类型特征

矿石类型按其分布层位及其自然状态的不同划分为2种类型。

(1)第一层矿为粉土状、砂土状和红土型镍矿。分布于矿体上部,是矿区分布最普遍而广泛的矿石层,按其颜色不同一般分为上下2层(局部为3层)。①上层为砖红色、红褐色呈松散一微致密型的土状、粉砂土状镍矿石,脉石矿物以染色高岭土为主。②下层为黄绿色、灰绿色呈松散一致密型的土状、粉土状镍矿石,脉石矿物仍以染色高岭土为主。

(2)第二层在黄绿色土层矿石下方局部区段可见厚度<1m的黑色土层,其物质组成与上述土层基本一致,只是含有石炭使土的颜色变黑。

5.2 矿体厚度特征

(1)Ⅰ号矿体白音胡硕矿体。①上部第一层矿厚度范围6~8m,平均6.5m。②下部第二层矿厚度范围0.8~4.5m,平均3.8m,该层矿部分区段亦有缺失。

(2)白音胡硕Ⅱ号矿体矿体。①上部第一层矿厚度范围6~10m,平均8.5m。②下部第二层矿厚度范围0.7~7.5m,平均5m,部分区段有缺失。

(3)白音胡硕Ⅲ号矿体。本矿体是白音胡硕矿区最大矿体,但其矿石类型只有一种为第一层矿石类型,但在本矿体中主要表现为风化砂土型和含砾石砂土型的镍矿石,厚度变化4~13m,平均5.6m,第二层硅质骨架型矿石在0线~4线区段零星出现,厚度均<1m。

5.3 矿石品位分布特征

本矿床所含镍品位,按其矿体矿层的不同有所差异,但相同矿层镍品位比较稳定,波动性不大。

(1)第一层矿为土状红土型镍矿,镍品位0.5%~1.1%,平均镍品位为0.9%,本层矿石局部含有砂砾,经筛选后含镍品位会有小幅度上升。

(2)第二层矿为硅质骨架型黑土镍矿,镍品位0.7%~1.3%,平均镍品位为1.1%,本层矿石经碎矿后筛选去掉骨架物质后,镍品位会大幅度上升,达到1.5%~2.4%,最高3.5%。

5.4 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中矿物颗粒极为细小,一般情况下肉眼辨认不出,只在显微镜下尚可辨认。

(1)金属矿物主要有紫硫镍铁矿、暗镍蛇纹石、镍绿泥石、镍磁铁矿、含镍泻利岩,其它金属矿物为含镍矿石、黄铜矿、褐铁矿,一般含量很少,只偶尔发现。

(2)脉石矿物主要有高岭土、蛇纹石、绿泥石、滑石,夹有石英、长石颗粒及少量残留未完全蚀变的辉石、橄榄石类矿物。在骨架型矿石中,主要是石英骨架高岭土和方解石为主。

6 矿床成因探讨

本矿床属于风化壳风化淋滤混积氧化镍—硅酸镍矿床,其成因机制按矿床中不同类型矿石特点不同而略有差异。

(1)第一层粉土状或含砾砂土状红土型矿石成因。本层砂石土层的结构和颜色虽然有些变化与差异,但整体还是以土状红色为主。该矿层的载体岩石超基性岩体也是成矿母岩,超基性岩体侵入成岩后,地表上升遭受剥蚀,在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的条件下,由于风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岩石自变质作用及元素水解淋滤迁移渗透作用均非常强烈,同时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在富含镍元素的斜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岩相的上部形成淋漓型红土、褚土、高岭土型氧化镍—硅酸镍矿的混合型沉积矿床,所形成的矿体形态简单,规模大,似层状分布,矿区地形起伏不大,矿体形态受地形表面起伏形态所控制,与超基性岩上部风化壳基本一致。

(2)第二层硅质骨架型黑土镍矿成因。在超基性岩体经过上述各种地质作用期间,受到燕山期构造影响,在本区部分地段贯入了大量富含SiO2的热液,造成岩体矽化作用非常强烈,形成密集的石英网脉,切割并包围了原来形成的矿源层,又经漫长的地壳风化和淋滤化学作用,矿源层自变质作用及热液所携带富含镍元素的二次富集矿化作用,使矿源层演变成为黑土状红土状富矿石,并赋存在石英骨架的空格间隙或残余气孔中,并被石英骨架所分割包围,形成目前第二层矿石的结构状态。同时由于多次热液贯入作用在局部地段还形成一种窄脉状骨架矿体,垂直或斜向切穿原水平骨架矿层甚至切割到第一层土状矿层,形成少量陡倾斜立脉式脉状矿体,但是这种类型的矿石在白音胡硕分布不广泛,说明这种热液作用不是很强,属于作用边缘和末梢。

摘要:白音胡硕镍矿床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白音胡硕境内,处于西乌珠穆沁旗复背斜带,矿床范围较大,形状简单,呈面型分布。研究分析该类镍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对充分开发利用氧化型硅酸镍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氧化型硅酸镍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矿床地质特征 篇2

金滩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认识

金滩铜矿位于觉罗塔格晚古生代岛弧带内,富矿层位为中石炭统土古土布拉克组凝灰岩.矿体产于矿区中部的闪长岩体东部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带中,严格受康古尔塔格大断裂(苦水断裂)南部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矿化主要有黄铁矿化,其次为褐铁矿化、孔雀石化、黄铜矿化、闪锌矿化和方铅矿化,呈细脉状、稀疏浸染状、稠密浸染状分布.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和绢云母化、硅化.矿床地质特征显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对接触带围岩进行交代充填的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

作 者:马保钦 薛巨成 郭燕 谢晓辉 作者单位:新疆地矿局地球物理化学探矿大队,新疆,昌吉,831100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年,卷(期):200921(11)分类号:P624.6关键词:矽卡岩型铜矿 康古尔塔格断裂 觉罗塔格晚古生代岛弧 金滩

矿床地质特征 篇3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物质来源;特征分析

一、大地构造背景和控矿构造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板块俯冲带上盘大陆边缘及岛弧的岩浆弧和弧后张裂带。从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该类矿床的分布特征及学者研究,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在三个成矿区域广泛分布,这三个区域分别为:环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通过对该区域内浅成低温型金矿进行研究发现,发现其形成与火山岩浆岩构造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尤其受到火山断裂构造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该类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中,张性构造环境控制着金矿体的形成,深大断裂切壳构造通常成为矿物形成的导矿构造,并且在岩浆岩热液活动方面进行引导作用,成矿物质来源往往与深大断裂次级构造有关,为高价值工业矿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2.1矿体及矿化的特征

在国内,大部分矿床的矿化深度都比较浅,这是该型金矿的主要特点。如果忽略长期剥蚀作用的因素,该矿体大多储存于离地表100到1000米的位置。金矿矿体主要以脉状为主的形态存在,主要有树枝状脉、板状脉、细脉和网状脉,其次还有浸染状矿体、砾岩状细脉浸染状矿筒、囊状透镜体。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化的位置大多位于火山岩区、陆上火山碎岩区和小型的次火山侵入体,而且这些岩区都有比较良好的分异特点。矿床的矿化具有分带性特点,地表为热泉沉淀,向下浸染状及网脉状矿化,脉状矿化多在最底部。地质构造拐弯、交汇处和构造切割脆性岩层部位多为网脉状矿化的发育地带;浸染状矿床的矿化多发生在蚀变围岩中,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1]。

2.2围岩地质蚀变特征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所在的围岩地质特征多是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这些矿岩多为偏酸性或是碱性。比如低硫化-绢云母型金矿床其典型特征就是钙碱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高硫化的石英-明矾石型金矿床的围岩其典型特点就是流纹英安岩。有研究表明,此类型的围岩就是提供成矿物质和能量的深部侵入体的连续体[2]。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结构另个特征就是热液蚀变很明显,不同地区的该类型金矿床的围岩蚀变都具有共同的特性,而且有研究显示硅化有可能是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成矿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蚀变矿物组合的不同可以将金矿床的种类分为冰长-绢母型矿床、石英-明矾石矿床。冰长石-绢云母在网脉、裂隙附近处钾长石化、硅化和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青盘岩化。而石英-明矾石矿床则在网脉、裂隙附近发育硅化和高级泥化。

三、具体矿床分析

3.1矿区简介

双峰山金矿位于巴里坤县城北西95 km处,是新疆哈密矿产地质勘查院于1994年发现的[3](林锦富等,1999)。大地构造上处于西伯利亚板块晚古生代库兰卡孜干岛弧南部边缘,靠近卡拉麦里板块缝合带。

3.2地层及岩性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以下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海陆相火山岩为主,由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流纹岩夹透镜状碧玉岩组成(图1)。其中夹杂少量海西中期钠长斑岩脉和石英斑岩脉,金矿体的矿化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主要产生于双峰山背斜[4]。

图1双峰山金矿地质简图和4勘探线剖面图(据彭晓明等,2004)

3.3矿体特征

区域内矿体以似层状和透镜状为主(图1),呈NE-NNE向分布。矿石性状分为角砾状、细脉浸染状以及石英网脉状,金品位平均为2-8g/t。矿石矿物以自然金、毒砂以及黄铁矿为主,脉石矿物有玉髓和石英,其中含有少量冰长石、萤石、绿泥石以及方解石等。矿石具有角砾状以及网脉状构造特征,具有半自形和他形粒狀结构[3]。

3.4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蒙脱石化、冰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蚀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上至下分为隐爆硅质角砾岩化带、低金品位硅化带、石英(冰长石)网脉带(矿体)、黄铁矿蒙脱石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彭晓明等,2004)[4]。

3.5成矿分析

根据地质特征研究,可将该矿床成矿作用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火山热泉阶段和热液阶段,其中热泉阶段是主要的矿体蚀变期,而热液阶段是金矿体的主要成矿阶段,在硅质岩缝隙中网脉状填充着形成的含金石英,其中矿石与安山岩、流纹岩以及石英岩的组成模式相同,说明该矿床成矿物质模式与火山岩体有关[5]。

四、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分析

Hedenquist等(2000)对全球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进行了总结,认为产于环太平洋岛弧带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在成因上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6]。

4.1大地构造背景和控矿构造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板块俯冲带上盘大陆边缘及岛弧的岩浆弧和弧后张裂带[7-8]。从世界范围及我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地域分布及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该类金矿床主要集中产在3个巨型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和古亚洲成矿域[9]。通过分析这些地区产出的金矿床(体),发现此类矿床(体)几乎都受到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构造控制,尤其是受古火山口、火山角砾岩筒及与火山机构有关的断裂控制[10]。该矿床矿体的产出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通常情况下,区域性断裂及或沙坑环状断裂交汇处是非常有利的找矿部位。该区域控矿构造中矿体多形成与断裂构造部位,矿体切壳深大断裂为区域内矿床来源提供了引导性作用,在岩浆岩热液侵入及其后来的岩浆活动对该矿床共同影响,并在深大断裂构造中形成了可供开采的工业矿体[11]。

nlc202309031016

4.2成矿时代

近年来,对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就其形成时代主要認为受到矿床地质构造环境控制,对已发现的此类矿床进行研究,其多数成矿于中生代白垩纪,以新生代为主。随着我国西天山地区阿西金矿体的发现,在西天山-北山一带先后发现许多在古生代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其更加丰富了对此类型矿床的研究。经过多数专家学者研究,认为浅成低温型金矿形成的地质深度较浅,并且在地层隆起部位形成较多[12]。

4.3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机理

据地质学家近年来的研究,其普遍认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硫化物构造存在明显差异,高硫化物矿体一般为板块垂直俯冲形成,板块俯冲角度为中等倾角,形成速度也较大,主要为挤压俯冲或多曲扭压表现为主;而低硫化物多为斜向俯冲形成,其倾覆角度较大,比高硫化型矿床的聚合速度慢,大多为中性区域应力表现。根据多种文献研究发现[13],该区域内地质构造为金矿床的控矿及成矿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构造后期升级运动对矿床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鄢云飞,谭俊,李闫华,阮诗昆.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

[2]祁进平,陈衍景.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构造背景[J].地质与资源,2013.

[3]林锦富,解庆林,席小平,等.新疆双峰山火山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J].地质论评,1999.45(增刊):1099--1104

[4]彭晓明,莫江平,郦今敖,等.新疆哈尔里克双峰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J].矿床地质,2004.23(1):101~106.

[5]刘家远.新疆北部陆相火山型金矿床的主要特征[J].黄金地质,2001.7(3):1~8.

[6]席小平.双峰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矿产与地质,1999.13(1):28~33.

[7]应汉龙.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全球背景[J].贵金属地质,1999,8(4):241-250.

[8]毛景文,李晓峰,张作衡,等.中国东部中生代浅成热液金矿的类型、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J].高校地质学报,2003,9(4):620-637.

[9]陈根文,夏斌,肖振字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J].地质与资源,2001,10(3):165-171.

[10]刘连登,陈国华,吴国学.我国浅成热液金矿的分类探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3):222-226.

[11]吴国学,刘连登.浅成热液金矿研究综述[J].世界地质,2001,20(3):262-266.

[12]张德会.浅成热液成矿系统模型研究评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6,11(6):563-568.

[13]林宝钦.中国东部冰长石-绢云母型低温浅成热液金矿[J].贵金属地质.1992,1(4):199-206.

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篇4

河南境内某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岭构造带北秦岭构造亚带。

1. 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主要为古元古界秦岭群石槽沟组 (Pt1s) 、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 (Pt1y)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庙组 (Pz1h)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大庙组 (Pz1d) 、上古生界二郎坪群小寨组 (Pz2x) 、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群 (T3y) 。

(1)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庙组 (Pz1h) 。分布于矿区中部和北东部边缘。为弧后盆地强烈扩张时期出现的一套基性—中酸性的火山沉积岩系。该组地层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上部岩性段以变细碧岩为主, 矿物成分主要有钠长石、斜长石、角闪石;中部岩性段细碧岩与细碧凝灰岩互层产出, 为矿区主要的含矿层位, 下部岩性段以基性熔岩为主, 岩性为细碧岩。

(2)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大庙组 (Pz1d) 。分布于矿区北部。为弧后盆地活动晚期深水—半深水构造洼地中出现的一套类复理石建造。岩石类型常见硅质岩、大理岩、变质砂岩、石英角斑岩等。

(3) 上古生界二郎坪群小寨组 (Pz2x) 。分布于矿区的南部。该组地层为弧后盆地扩张初期形成的一套以陆缘碎屑岩为主体的沉积岩系。下部为变质砂岩、粉砂岩, 向上逐渐过渡为绢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片岩, 上部为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

2. 区域构造

本区构造复杂, 褶皱、断裂发育, 区域构造线呈北西西向展布。

(1) 褶皱。区内主体褶皱为大庙—青山倒转向斜。两翼倾角35°~80°, 向斜核部由大庙组、两翼为火神庙组组成。轴面南倾, 呈单向同斜状展布。

(2) 断裂。区域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南部为朱夏断裂, 为一主要断裂。北部有瓦穴子断裂, 中部有多条次一级的韧性剪切变质带, 构造条件对成矿较为有利。

3. 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活动频繁, 岩浆岩发育较齐全, 分布较广。自加里东期到燕山期各期次几乎都有。

4. 变质作用

本区二郎坪群和小寨组, 属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中低温中低变质相系。其代表性矿物组合为:钠长石、绿帘石、次闪石、绿泥石。根据同位素地质年龄、变形与变质的关系等分析, 本区主要经历了中晚元古期和加里东-华力西期两期区域变质作用。加里东-华力西期是二郎坪群、小寨组的主要变质期。

二、矿床特征

该金矿床属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矿体形态、产状严格受含金破碎带控制, 矿体厚度较稳定。

1. 含金破碎带特征

通过前期的地质工作, 在矿区共发现含矿构造破碎带9条。由现阶段勘查结果表明, 矿区有价值的金矿 (化) 体都与韧性剪切带有关, 赋存于韧性剪切变质带的附近。含矿构造破碎带主要由构造角砾岩、蚀变岩组成。呈灰-灰绿色, 地表氧化较强者呈褐红色。角砾成分一般为硅质板岩、细碧岩, 砾径5~10cm, 最大者超过40cm。含矿构造破碎带宽一般为0.2~1.3m。

2. 矿体特征

对F1、F2两条矿化较好的含金破碎带进行了矿体圈定, F1共圈出金矿体4个, F2共圈出金矿体3个。金矿体规模小, 形态呈薄脉状, 产状与含金构造带基本一致, 矿体厚度较稳定, 真厚0.28~0.86m, 平均0.68m。品位1.15×10-6~9.35×10-6, 平均品位3.32×10-6。矿体规模较小, 单矿体长40~480m, 垂向延深50~160m。估算 (333) + (334) 金资源量569.23kg。现将F1-Ⅱ、F1-Ⅳ这两个规模较大的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1) F1-Ⅱ矿体。F1-Ⅱ号矿体分布在矿区西部的上庄一带, 矿体受F1含金破碎带控制, 矿体由两个沿脉坑道控制, 走向长480m, 垂向延深160m。倾向205~220°, 倾角53~54°。垂直纵投影图上矿体形态呈不规则多边形, 在矿体的中部地表出现一段无矿天窗 (走向长约120m, 倾向延深约85m) 。矿体真厚度0.56m。厚度变化系数37%, 厚度稳定。赋存标高640~814m, 埋深0~160m。矿体中单样品位极值为2.27×10-6~7.09×10-6。矿体平均品位为3.74×10-6, 品位变化系数为46%, 品位分布均匀。估算金资源量 (333) + (334) 类268.54kg。

(2) F1-Ⅳ矿体。F1-Ⅳ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部一带, 矿体受F1含金破碎带控制, 矿体由三个探槽和一个平硐控制, 走向长480m, 垂向延深115m。倾向206~210°, 倾角46°~52°。垂直纵投影图上矿体形态呈不规则多边形。矿体真厚度0.64m, 厚度变化系数4%, 厚度稳定。赋存标高790~1110m, 埋深0~110m。矿体中单样品位极值为1.15×10-6~5.09×10-6, 变化系数为83%, 品位分布较均匀。矿体平均品位为2.48×10-6, 估算金资源量 (334) 类148.72kg。

3. 矿石质量

(1) 矿石物质成分。根据岩矿鉴定,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次要矿物为黄铜矿、褐铁矿, 少量至微量方铅矿、自然金、银金矿和自然银, 铜、铅、银组分含量低, 不具综合利用价值。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 约占40%~80%, 少数达80%以上;方解石占5%~10%, 矿石金品位越高碳酸盐越低。另外还有钾长石、绿泥石、绿帘石、斜长石、绢云母、黑云母等, 副矿物为磷灰石。

矿石化学组分主要有Mg O、Ca O、Si O2、K2O、Na2O等;金属组分有Cu、Pb、Fe、Ag、Au等。本区矿石中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 主要以单矿物形式赋存于脉石中, 次为黄铁矿、黄铜矿中。以填隙金为主, 少量包体金。自然金呈金黄色, 强金属光泽, 延展性极好, 其色泽强弱与金的含量比有关。形态以粒状、片状为主, 次为长条状、枝杈状、根须状等, 主要与石英、黄铁矿、黄铜矿及云母连生。

(2) 矿石结构构造

1) 矿石结构

根据肉眼观察及镜下鉴定, 矿石有三种结构: (1) 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矿石主要由黄铁矿组成, 其中黄铁矿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分布; (2) 碎裂结构:早期形成的石英、黄铁矿晶体往往被后期构造运动破碎、错裂; (3) 蚀变、充填交代结构:早期形成的石英、黄铁矿等矿物颗粒被细粒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及后期蚀变矿物交代、充填所形成。

2) 矿石构造

本区矿石主要构造为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碎裂构造、角砾状构造, 次为细脉浸染状构造、交错微细脉状构造。

三、矿床成因分析

矿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构造带的中段, 夹持于朱阳关-夏馆区域性大断裂与瓦穴子-乔端大断裂之间, 成矿条件非常有利, 区内次级断裂 (韧性剪切变质带) 是矿区内主要成矿部位和赋矿空间。

1. 地层条件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早古生代二郎坪群, 根据高庄金矿的有关资料表明:变中基性火山岩金的含量 (6.24×10-9) 是北秦岭构造带中金的区域背景值 (2.8×10-9) 的两倍多。由此可知, 大庙组底部及火神庙组的中基性火山岩为金的富集起到了提供物源及场源的作用。

2.构造条件

该区金矿体主要受构造的控制。朱夏断裂从矿区南侧通过, 它不仅在区域构造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金矿成矿上也是一条重要的金矿成矿带, 尤其是红石崖—前坪韧性剪切变质带从工作区的中心通过, 这条韧性剪切变质带不仅是矿液运移通道和贮集场所, 控制金矿床的产出、形态和规模,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本身的韧性剪切动力即是地层中Au等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的主要动力。在这条韧性剪切带内, 目前发现的金矿床也较多, 如高庄金矿、蒿坪金矿、湾潭金矿等。该区的含金破碎带大多都赋存于该韧性剪切带内或边缘。

3.岩浆岩条件

四川冕宁木洛稀土矿床地质特征 篇5

四川冕宁木洛稀土矿床地质特征

木洛稀土矿床是攀西地区新发现的中型稀土矿床,位于攀西裂谷带北段西界,冕西稀土成矿带西部亚带.该矿床的控矿构造是南北向棉纱湾断裂,控矿岩体为喜马拉雅期的英碱正长岩,地质背景和牦牛坪稀土矿极为相似.矿脉受断层、裂隙、接触面控制,有两种大类型和5种基本类型.矿石由于矿物组合及赋存形式不同而具有6种类型.氟碳铈矿是最主要的稀土矿物,以其富铈的强选择配分型为特征.围岩蚀变较弱,和稀土矿化有关的`有霓石(霓辉石)化、方解石化、萤石化、重晶石化和钠长石化.通过和牦牛坪矿床地质特征类比研究表明木洛矿床形成与地幔流体部分熔融、分异结晶形成的富集挥发分和轻稀土元素热液的充填-交代作用有关.

作 者:周家云 沈冰 朱志敏 刘飞燕 Zhou Jiayun Shen Bing Zhu Zhimin Liu Feiyan  作者单位:周家云,Zhou Jiayun(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沈冰,朱志敏,刘飞燕,Shen Bing,Zhu Zhimin,Liu Feiyan(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稀有金属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ARE METALS 年,卷(期): 30(4) 分类号:P611.1 关键词:稀土矿床   地质特征   氟碳铈矿   攀西裂谷   木洛  

西秦岭洛坝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篇6

关键词:铅锌矿床,危机矿山,控矿因素

1前言

矿床位于秦岭褶皱系礼县-祚水海西冒地槽褶皱带中部,西成铅锌矿带东端。区域出露的地层一般为泥盆系和少量三叠系、中-下侏罗系。第三系地层基本分布于矿床西部边缘,与泥盆系断层或不整合接触。

区域内构造复杂,构造线主要是东西向,以吴家山复式背斜为骨架的一级褶皱对地层和矿带的展布起主要控制作用。两翼次级褶皱发育,在背斜向东倾伏的东端发育有洛坝Ⅲ级背斜,与矿床密切相关。断裂构造发育,以东西向为主,其中以人土山-江洛断裂和黄渚关断裂规模最大,贯穿全区。

矿田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另含有少量海西期超基性岩脉。中酸性侵入体主要由地槽坳陷堆积物,经花岗岩化及重熔-再生岩浆作用形成,为印支期陆壳重熔交代型。洛坝的铅锌矿床,产于糜署岭花岗闪长岩基的东段南接触带外侧,接触带蚀变明显,以角砾化和简单矽卡岩化为主。普遍经受区域浅变质作用。

2矿区地质

洛坝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焦沟层上层(D2a2-2),主要呈狭长的带状并沿东西展布, 出露宽度1000m左右,厚度大于1600m,北与呈超覆状的糜署岭花岗闪长岩基相接,南至人土山-江洛大断层与三叠地层相邻,残坡积覆盖面积较广。矿区地层主要为,一套滨海-浅海生物礁相细碎屑岩及碳酸岩组合,在区域性浅变质作用下,形成大量千枚岩及灰岩,构成了现今的洛坝背斜岩层。另有少量呈断层接触的三叠统地层分布在矿区西南边缘,为一套砾、砂岩夹带亮晶粒屑生物灰岩组合,其与成矿关系较小。

矿区构造以北两翼的人土山-江洛断裂及黄渚关走向断裂,和东西向洛坝背斜及南为主體,两条区域性大断裂呈南北相向挟挤之势,叠加后期不同规模的大小断层,构成矿床及矿体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

岩浆岩分为岩体和岩脉两种。印支期糜署岭花岗闪长岩基的南边缘已侵入到矿区北部,边界呈凹凸状超覆在含矿地层之上,接触带为侵入叠加断层(F1)的复合型。围岩蚀变明显,有角岩化及简单矽卡岩化等。岩脉较发育,大多分布在矿床南部,深浅都有,顺层或切层产出。

3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

矿体主要赋在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焦沟层下部层位,赋矿岩性主要为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矿体分布在洛坝背斜北翼及其转折端部位。矿体主要是扁豆状、透镜状与不规则脉状。矿体主要呈似层状或不规则似层状,空间上呈膨大、收缩、尖灭再现的变化。矿体顺层产出,产状和围岩基本一致,界线相对清楚,其走向以NWW-SEE为主,总体倾向NNE。

3.2矿石特征

矿石矿物组成主要有锌矿石、铅矿石和铅锌矿石,且以铅锌矿石为主。按矿石氧化程度主要为硫化物矿石。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少量绢云母及炭质等为主。

矿石原生结构主要是莓球状或团状结构。后生构造主要以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其次还有镶嵌结构、交代溶蚀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及碎斑结构等。

3.3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铁白云石菱铁矿化、方解石化和黄铁矿化,其中硅化、铁白云石菱铁矿化与矿体有关。

4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4.1控矿因素

成矿位置受地层控制,形成在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焦沟层上部千枚岩,和含生物碎屑灰岩之间,并相近于灰岩侧。矿体受岩性控制,进而石英岩叠加菱铁矿化、铁白云石化为最佳成矿环境。区域性构造是后期改造成矿的主要因素。在地层褶皱,形成洛坝背斜的过程中,北翼因有陡坎变缓倾至轴部部位,所以成为了最理性剥离空间。

这一部位的灰岩和石英岩相对容易破碎,发育有十分多的裂隙和空隙。上方有泥岩、千枚岩等作遮挡层,下方存在孔隙度相对高,有利于溶液活动的生物灰岩,是最理想的容矿场所。

4.2矿床成因

前人研究表明,洛坝铅锌矿床主要是在海西运动早期,通过海底同生长断裂喷流沉积形成的,后期又经受了区域变质、变形作用的叠加改造而富集成矿。首先,中泥盆时期形成的东西向江洛-人土山和黄渚关两条同生长大断裂,形成和控制着下陷的沉积凹槽。这是矿床形成的前提条件。同时,沿热泉发育有丘状的生物礁,能起到良好的壁障作用,使在热动力驱动下的深部成矿流体、下渗海水等由断层呈线性喷出直接至海槽凹地,与海水混合后发生沉积形成矿源层及少量薄层矿体。在海西期末-印支期的强烈造山运动导致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运动,深部热源重新活动。

其直接导致,糜署岭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基顺着黄渚关断裂,由下而上侵位。活动中的变质、构造作用强烈,释放大量应力,使含矿层褶皱变形、破碎。巨量的热动力,让矿源层内含Pb、Zn、Ba等组分活化运移,在相对有利容矿部位富集,形成洛坝铅锌矿产。

5结语

洛坝大型铅锌矿床位于甘肃西(和)-成(县)铅锌矿带的东延部分,属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后期经受了区域变形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富集。

铅锌矿床受背斜北翼控制,矿体受较纯灰岩的控制。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铁白云石菱铁矿化、方解石化和黄铁矿化,其中硅化、铁白云石菱铁矿化与矿体有关。

参考文献:

[1]谢永,张仁陟,周书灵,等. 洛坝铅锌矿废弃不同时间渣地植被恢复演替动态[J]. 环境科学研究,2009(11)

[2] 谢永,张仁陟,董博,赵建华,徐华伟. 徽县洛坝铅锌矿废渣地植被及优势种竞争强度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05)

[3] 曹会聪,王金达,张学林. 东北地区污染黑土中重金属与有机质的关联作用[J]. 环境科学研究. 2007(01)

[4] 李成鑫, 陈少军. 洛坝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深边部找矿方向探讨

[J]. 甘肃冶金. 2008(03)

[5] 白文斗. 层控成矿与铅锌矿床[J]. 湖南冶金. 1979(01)

作者简介:

姓名:李振华(1993.09-),男,汉族,籍贯:山西省长治市,学历:大学本科,单位:甘肃有色地勘局兰州矿产勘察院,研究方向:固体矿产勘查与评价。

浅析某矿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篇7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位华北地块南缘秦岭构造带朱阳关—夏馆断裂东段北侧, 乔端—瓦穴子断裂以南的秦岭褶皱带内, 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

1.1 地层。区域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秦岭群、下古生界二郎坪群、上古生界信阳群、中生界白垩系, 新生界第四系。

1.1.1 秦岭群。

1.1.1.1石槽沟组 (Pt2sh) :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南和尚岈、桑树岭及东南枣树坪方山一带, 和华力西期黑云母花岗岩大岩基中呈北西-南东向断续零星残留体分布。厚度大于279m。主要岩性下部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斜长透辉岩, 上部为混合岩化斜长片麻岩、透闪透辉大理岩、石墨硒线片岩、钙质石墨片麻岩、片理倾向南西, 倾角变化较大。与白垩系上统高沟组 (K2g) 呈断层接触。与上部雁岭沟组 (Pt2y) 呈整合接触。1.1.1.2雁岭沟组 (Pt2y) :主要分布在朱阳关-夏馆断裂带及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基中, 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分布或呈残留体断续分布于岩基中, 多倾向南西或北西, 总厚大于359m, 主要岩性下部透闪、透辉石大理岩, 上部石墨大理岩夹矽线石石墨石英片岩。1.1.2下古生界二郎坪群。1.1.2.1小寨组 (Pz1x) :分布于区域西北西关帝坪磨坪一带, 呈北西-南东方向分布于片麻状花岗岩 (γ42-1) 及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γ42-2) 中, 与花岗岩呈侵入接触或断层接触, 与元古界雁岭组呈断层接触, 片麻理倾向南西, 在区域厚590m, 主要岩性石榴红柱二云石英片岩, 角闪变粒岩。1.1.2.2火神庙组 (Pz1h) :在区域西北呈小透镜状零星分布于花岗岩 (γ42-1) 和 (γ42-2) 中, 走向为北西-南东。该层在区域总厚1008m, 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片麻岩夹二云石英片岩、大理岩、石英岩, 与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是花岗岩中的残留体。1.1.3上古生界信阳群:龟山组二段 (Pz2g2) :在区内仅出露二段, 分布于区内西南边缘, 高丘水库以西一带, 作北西-南东方向分布。片理倾向南西, 厚722m, 上部与中生界白垩系呈不整合接触, 下部与一段呈断层接触, 主要岩性石榴石英二云片岩、二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 金云石英大理岩。1.1.4中生界白垩系 (K) :区内仅出露白垩系上统高沟组 (K2g) :分布于区内西南, 呈北西-南东方向分布, 厚1099m, 与元古界地层及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呈断层接触。倾向南东或北东, 倾角28°左右, 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砂砾岩、紫红色含砾混杂砂岩, 砂质泥岩。1.1.5新生界第四系 (Q) :主要分布于区域低洼处或河床中, 主要由砂砾岩、砂岩、泥质砂岩或砂质粘土岩组成。

1.2 构造

1.2.1 褶皱。

区域位于秦岭褶皱带, 构造复杂。褶皱与断裂发育, 褶皱基底为中元古界秦岭群, 主要褶皱为太平镇-朱庄复式背斜。该复背斜核部位于本区南缘、朱阳关-夏馆断裂带北侧。轴向北西-南东贯穿全区域。核部地层为元古界地层, 两翼为元古界或下元古生界地层。因受花岗岩侵入破坏, 核部已经破坏。中元古界地层断续出露。作为大花岗岩基中的残留体存在。1.2.2断裂。区域断裂很发育, 主要断裂南有朱阳关-夏馆大断裂, 北有乔端-瓦穴子断裂, 这两条断裂均属区域大断裂。1.2.2.1朱阳关-夏馆大断裂, 该断裂位于区域南侧, 横贯全区, 断裂带宽400-500m, 由多条近于平等的断层组构成。断裂走向北西300倾向南西, 倾角70-80, 断裂带内岩石有花岗岩, 片麻岩黑云母花岗央及雁岭沟组地层。断裂带内挤压透镜体, 挤压片理, 断层角砾岩, 磨光面随处可见。1.2.2.2乔端-瓦穴子断裂, 位于北秦岭构造带北侧, 从区域外北部通过, 走向北西, 向北倾, 倾角70-80。该断裂以北是与之平行的栾川-方城大断裂, 是华北板块与秦岭构造带的分界线。1.2.2.3枣树坪-狼洞山大断裂, 位于区域西南枣树坪、狼洞山方山一线, 走向北西300°, 倾向北东, 倾角70—80°, 由一组平行的断裂组成。在朱夏与该断裂之间是一沉降的槽形盆地, 沉积了巨厚的白垩系上统高沟组 (K2g) 地层。1.2.2.4次一级断裂。在区域内次一级的断裂很发育, 特别是在大花岗岩体内, 纵横交错, 但大致可分为北北西-北西、北北东-北东两组。断层规模较小, 一般沿走向长500-1000m。其中北北西-北西向一组, 是早期断裂, 与成矿关系密切, 常被北东向断裂错连。

1.3 岩浆岩。本区以海西期岩浆侵入为主, 未见喷发岩, 主要为五朵山花岗岩体, 花岗岩体分布于野人垛—草庙垭一带。

2 钒矿矿床地质特征

本区内蚀变断裂破碎带都有不同程度的金矿化, 断裂破碎带矿化较强。

2.1 矿石的物质组成。

矿石结构有它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交代残余结构, 构造有块状、角砾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 微量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铁矿、褐铁矿。主要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钾长石、方解石、绢云母, 围岩蚀变碎裂岩碎块。

2.2 矿石类型。

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充填金矿床。根据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特征, 围岩蚀变矿石工业类型应属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矿石矿物组合, 金属矿物以黄铁矿石为主, 并有微量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与褐铁矿, 脉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 斜长石, 蚀变岩碎块, 次要及微量矿物有方解石, 绢云母、高岭土等。矿石类型为石英-硫化物型金矿石。

3 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标志

矿区位于乔端—瓦穴子和朱阳关—夏馆两大断裂之间大面积出露的海西期花岗岩体中。乔—瓦断裂和朱—夏断裂均为多期次、长期活动的断裂, 受其影响, 在两断裂之间的秦岭褶皱带, 岩浆活动及构造都很发育, 是成矿热液活动, 元素迁移金、铅、锌、铜、贵金属、多金属成矿有利部位, 矿床成因应属热液充填矿床。

本区蚀变破碎带发育, 蚀变破碎带控制着金矿体, 金矿体与蚀变带产状一致, 和蚀变带的规模、蚀变程度关系密切。

由于本区位于秦岭海槽向华北地块俯冲地带, 中生代以来的地壳活动, 使早期的北东、北西向断裂继续活动, 不断发展, 形成北东、北西向断裂带, 北东向断裂带切穿北西西向早期断裂, 在二组断裂交汇处, 即构成薄弱带, 为岩浆的活动及矿液的运移、沉淀提供了空间。本区岩浆活动频繁, 是成矿的有利因素, 区域太古宇地层高金丰度值是矿床形成的基本条件。

主要找矿标志:a.蚀变破碎带是矿区的主要找矿标志。b.围岩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有硅化、钾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c.表生作用形成的铁帽。d.各种化探异常。e.民采坑、硐。

4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对本区域地质背景、矿体赋存特征的综合对比, 总结了金矿床成因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这对金矿的地质找矿及发现新的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河南有色地质四队.河南省内乡县刘胡矿区金矿详查报告[R].2007.

[2]北京地质学院豫南区测队.1:20万内乡幅区测工作[R].1965.

鲁山某矿区铅矿矿床地质特征 篇8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由于铅锌银矿产资源的强力开发, 特别是大量的无序民采, 给该省本就有限的铅锌矿产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 现有的矿山 (区) 大部分被破坏的千疮百孔, 保有储量极为有限, 使原本紧张的资源形势更加紧张。加强加大矿产资源的计划开发日趋迫切。

1 区域地质概况

该区位于伏牛山东段外方山东麓, 车村-鲁山大断裂以北约4 km。属华北地台南缘, 大地构造位置独特,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岩浆岩活动频繁。区内岩浆活动以燕山期最为强烈和显著, 燕山期以前的构造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是豫西南重要成矿带, 形成了以Au、Ag、Cu、Pb、Zn、Fe等为主的、丰富的内生金属矿产。区域广泛发育中元古界熊耳群地层, 第四系地层亦有大面积出露。

1.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熊耳群及汝阳群, 次为第四系。熊耳群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 区域内自下而上出露鸡蛋坪组、马家河组两个组;汝阳群自下而上出露云梦山组、白草坪组两个组;第四系由残坡积及冲积层组成。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 中元古界熊耳群 (Pt2χn) 。

鸡蛋坪组 (Pt2j) :分布于区域大部分地区。岩性为紫红色、灰绿色杏仁状安山岩、流纹岩、英安岩、安山玢岩等。呈北东向展布, 倾向南东, 倾角25°~70°, 该层厚约15 km。

马家河组 (Pt2m) :在区域北部少量分布。岩性为灰绿色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夹少量沙质泥岩。与鸡蛋坪组呈断层接触。该层厚度不详。

(2) 中元古界汝阳群 (Pt2χn) 。

云梦山组 (Pt2y) :主要分布于区域东部。岩性为紫红色石英岩状砂岩夹玄武安山岩, 底部砾岩。

白草坪组 (Pt2bc) :主要分布于区域东部。灰绿色页岩、粉砂岩、泥岩夹含砾砂岩等。

(3) 新生界第四系 (Q) 。

区内第四系主要为全新统河流及河谷的松散堆积物, 有砾石层、沙层、沙土、亚砂土、粉沙质粘土。

1.2 构造

区域构造线方向为东西向, 为一向斜通过本区, 轴向近东西, 核部为熊耳群火山岩 (Pt2χn) 。北冀为太古界太华群 (Ar T) , 南翼为车村-鲁山大断裂所切。

车村-鲁山大断裂:呈近东西走向, 长66 km, 影响宽度4~6 km。该断裂切割中元古界熊耳群地层, 古生界地层和晋宁期、燕山晚期花岗岩, 切割深度较大。断裂带内有多类东西向展布的脉岩充填, 在中汤、下汤、上汤有多处温泉出露, 水温高达57℃~63℃。该断裂带形成于中条运动期, 后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

1.3 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车村-鲁山大断裂的南侧和区域西部, 呈东西向展布, 北部侵入到熊耳群火山岩中。分别为新元古界伏牛山序列 (Pt3Fηγ) 小斑、大斑中粒黑云母花岗岩、早白垩世神林超单元 (K1Sηγ) 中斑、小斑云母二长、钾长花岗岩, 第一单元 (K1SRηγ) 大斑黑云二长花岗岩, 四棵树序列 (K1SKηγ) 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斑状中粒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 在岩体中获得K-Ar法同位素年龄127~104 Ma、V-Pb同位素年龄值120~104Ma, Rb-Sr同位素年龄值123.1~112 Ma, 属早白垩世 (K1) 。

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处蚀变较强, 有硅化、黄铁矿化等。矿化普遍, 在岩基北部主要为铅、锌、钼等矿化。后期脉岩有花闪长斑岩、黑云母伟晶岩脉、细晶岩脉及石英脉等。

岩石中矿物组合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副矿物为榍石、锆石、磷灰石、磁铁矿等。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有两期:第一期为中元古代长城纪的大陆裂谷盆地的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 形成了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的鸡蛋坪组 (Pt2j) 地层的原岩;第二期为中生代早白垩世小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 形成较小脉岩, 全区分布, 主要有石英脉岩, 伟晶质脉岩等。

1.4 变质作用

区内变质作用主要为早期动力变质作用, 次为晚期热变质作用。早期动力变质作用发生在裂谷海盆地闭合及以后的变形变质作用期, 变质程度较低, 为弱韧性剪切变性和弱片理化现象。

1.5 围岩蚀变

区内矿体附近优强烈的围岩蚀变现象, 发育在断裂构造带内或其两侧围岩中。围岩蚀变过程中, 往往伴随有各种金属矿化, 按其生成顺序, 可分为3期如下。

(1) 成矿前期:指含矿热液尚未进入构造带之前, 围岩遭受热液变质所发生的蚀变现象。主要表现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蚀变矿物分布范围相对较大。该期蚀变对地层中铅等成矿元素的迁移、活化有着积极作用。

(2) 成矿期:分布范围受断裂构造带控制, 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等, 同时伴随有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硅化与铅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3) 成矿期后:主要表现为后期弱铅锌矿化和碳酸盐脉的生成, 是矿化晚期发生的低温热液蚀变。

2 铅矿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石的物质组成

根据薄片鉴定及肉眼观察, 该区矿石矿物成分较为复杂, 数量十余种。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 次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褐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为主, 次为重晶石、绢云母等。付矿物有铁质、锆石、磷灰石等、

2.2 矿石类型

矿体的矿石自然类型地表及浅部为氧化矿石, 以碎裂岩型方铅矿为主;中深部位为原生矿石, 主要类型为石英-铅银矿型矿石及褐铁-铅银矿型矿石。

3 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标志

通过对该区内的铅矿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发现该区的矿 (化) 体多分布于北 (北) 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构造中, 在北北东向与北西向构造交汇部位矿体分布较为集中, 说明了详查区矿化受断裂构造控制。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也表明矿石多呈碎裂结构, 局部具有交代结构特征, 因此, 初步确定该区矿化为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化。

通过对该区的矿体分布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该地区的找矿标志可归纳为3个方面: (1) 多组断裂构造交汇部位, 尤其是北东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交汇部位; (2) 围岩蚀变发育地段, 与铅锌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等, 具强烈蚀变地段也是找矿较为有利地段; (3) 地表出露古采硐或有前人工作痕迹的地段, 前人在该地段曾进行过铅锌银的找矿工作, 尤其工作区外围的银洞沟地段, 古人及前人在该区曾进行过采掘工作, 留下了大量的采坑, 该区部分地段亦见有该种痕迹。因此, 前人的采矿痕迹也是直接的找矿标志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地区某矿区区域地质背景、矿体赋存特征的综合对比, 总结了铅矿床成因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这对铅矿的地质找矿及发现新的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河南有色地质四队.河南省鲁山县银洞沟矿区铅矿详查报告[R].2015.

[2]河南省秦岭区测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58.

[3]河南省地质局区测队.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70.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篇9

1 区域地质概括

大厂矿田其地理位置位于广西河池地区的南丹县境内。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是一套类复理式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的沉积地层, 局部夹火山碎屑沉积。岩浆岩主要有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和闪长纷岩。区内构造褶皱断裂发育, 呈北西向紧密线状分布。以复式形式出现的褶皱, 两翼不对称, 东翼缓西翼陡, 局部倒转, 次级挠曲发育。褶皱构造主要有丹池大背斜, 及大厂等次一级背斜。断裂主要以北西向纵断裂为主, 其次为北东向横断裂, 再次为南北向的断裂, 它往往被岩脉充填 (图1) 。区内探明具有工业意义的锡多金属矿床有大厂、芒场、五好、北香、玉兰、麻阳等矿床。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一套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一细粒碎屑岩建造, 自下而上为:泥盆系中统马家坳组 (D2Mj) 、泥盆系上统榴江组 (D3Lj) 、泥盆系上统同车江组 (D3Tc) 。以上地层含有机碳高, 硫、硅含量高, 地层层理和岩石中纹层状条带发育, 矿体主要赋存上泥盆统这套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一泥灰岩岩石组合中。

2.2 构造

矿区的构造主要是NW向的大厂断裂和大厂倒转背斜。大厂断裂是丹池断裂派生的次一级断裂, 显示扭性, 断裂面在走向和倾向上呈舒缓波状, 走向为310°~340°, 总体倾向为NE, 倾角为40°~70°, 具多期活动的特点。断裂破碎带宽度为0.5m~2m, 其中发育矿化透镜体, 反映了矿化与断裂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特征, 即在后期改造中, 大厂断裂既是导矿构造, 又是容矿构造。大厂背斜是一位于大厂断裂北东侧且与大厂断裂近乎平行的倒转背斜, 背斜南西翼较陡, 倾角大于70°, 局部直立, 甚至倒转;北东翼较平缓, 倾角小于40°。背斜轴迹为330°, 往北部方向转为300°, 向NW倾伏。

2.3 矿体特征

按矿体产出特征, 可主要划分为层状和脉状矿体, 并认为层状矿体主要为热水沉积成矿成因, 而脉状矿体属岩浆热液成矿成因。层状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大厂背斜中段较陡的西翼, 又紧靠轴部。矿体总体呈层状, 与地层整合产出。脉状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大厂背斜转折、倾没部位的背斜轴部, 并夹于大脉状矿体之间。

2.4 矿物组合及成矿温度

矿体中矿物组合及成矿温度分带亦较为明显, 上部裂隙脉带主要为锡石、铁闪锌矿、黄铁矿、脆硫锑铅矿、毒砂、方铅矿、辉锑锡铅矿、硫锑铅矿、锰方解石、方解石、石膏、石英等, 成矿温度231℃;中部似层状细脉浸染型矿体为锡石、铁闪锌矿、磁黄铁矿、脆硫铅锑矿、石英、方解石等, 成矿温度240℃~274℃;下部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为锡石、磁黄铁矿、毒砂、铁闪锌矿、黄铜矿和电气石, 成矿温度343℃[15]。所以在矿床的上部形成陡倾斜裂隙大脉及细脉状矿体, 在中部形成似层状细脉浸染型矿体, 在下部形成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

2.5 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为生物礁灰岩, 矿体与围岩之间界线截然清晰。围岩蚀变主要是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 局部有少量白云母化及高岭土化, 其中硅化最为发育, 遍布整个矿体, 矿化强烈地段硅化也强烈。

3 矿体和蚀变围岩的地球化学分带

由矿体与蚀变围岩中各元素与采样深度的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无论是矿体还是蚀变围岩, Ag、Sb、B、Mn、S、Ba同采样标高呈线性或非线性的正相关, 说明它们倾向于在矿床上部富集, 而Ni、Co、W、Bi同采样标高呈线性或非线性型的负相关, 倾向于向下部富集。若以蚀变围岩为主结合矿体各元素含量同采样标高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排列, 可将元素排成一个序列:Ba、Sr、Mn、B、F、Cl、Ag、Pb、Sb→Cu、As、Zn、Sn、Ga、→W、Mo、Bi、V、Ti、Co、Ni。这一“序列”大致反映了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 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的特征。

4 结论

通过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表明, 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为海底喷气沉积加岩浆改造加有机成矿, 矿体自上而下分布明显, 主要赋存于泥盆统生物灰岩中, 位于大厂背斜中段较陡的西翼和大厂背斜转折、倾没部位的背斜轴部。地球化学分析反映了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 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的特征。这些成因规律不仅丰富了大厂的成矿理论, 对今后寻找深部的隐伏锡多金属矿体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矿床编委会.中国矿床 (中册) [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105-186.

[2]陈毓川, 黄明智, 等.大厂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地质特征及成矿系列[J].地质学报, 1985, 59 (3) :228-240.

[3]洗柏琪.试论广西锡矿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J].地质学报, 1984, 58 (1) :49-61.

云南新平东么矿床地质特征 篇10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由新到老为第四系, 盖层上三叠统舍资组 (T3s) 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上三叠统干海子组 (T3g) 深灰色泥岩夹细砂岩, 基底古元古界大山岩群肥味河岩组 (图1) 。肥味河岩组 (Ptdf) , 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夹炭质板岩、绢云板岩建造, 主要被大面积中生代地层所覆盖, 出露在戛洒江河谷两侧。从上到下可分三个岩性段:第三段 (Ptdf3) , 为块状白云石大理岩段;第二段 (Ptdf2) , 为长英白云石大理岩炭质板岩段;第一段 (Pt1df1) , 为角闪黑云白云石大理岩段。

1.2 构造

矿区处于底巴都背斜的南西倾伏部位, 主要发育北西向断层及破碎带。由于辉绿岩体的侵入、次火山喷发作用及后期构造运动, 使肥味河岩组地层被枝解、破坏严重, 产状变化较大, 常发生产状变陡, 倒转及直立, 导致地层走向及倾向无明显规律。矿区在大理岩、基性岩中, 或大理岩与基性岩接触带发育构造滑动面及构造破碎带, 破碎带宽一般几厘米至几十米。据野外观察, 构造滑动面走向主要为北西向, 其次为北东向。矿区可能存在北西西向的拉伸构造, 导致深部较大规模的基性岩浆侵入。三叠系分布区掩盖及风化较重, 构造迹象不明显, 但部分地段见肥味河岩组大理岩与三叠系干海子组泥岩呈断层接触, 表明矿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作用。

1.3 岩浆岩

主要为浅成、超浅成相的铁质变辉长辉绿岩、变辉绿岩, 隐爆角砾岩, 以及辉长辉绿岩、辉绿岩经蚀变、变质、钠化后形成钠长岩、次闪钠长岩、角闪钠长岩等, 局部地段有英安岩、英安斑岩、二长变粒岩、变质花岗闪长斑岩。属中基性次火山杂岩体, 构成一次火山岩盆地, 次火山岩贯穿了整个大红山群肥味河岩组地层, 岩体呈岩床、岩株、岩枝状产出。岩体中常见白云石大理岩残留体, 在内外接触带上混染岩化强烈。

1.4 变质作用

矿区中生界三叠系上统干海子组和舍资组泥岩、砂岩几乎无变质现象。早元古界大红山岩群肥味河岩组地层及基性辉长辉绿岩普遍具变晶结构, 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其中肥味河岩组地层主要矿物组合为白云石、绿泥石、绢云母、石英、黑云母, 相当于浅变质的绢云母相, 变基性辉长辉绿岩主要矿物组合为角闪石、钠长石、绿泥石、阳起石, 属中-浅变质的绿片岩相-角闪岩相。

2 矿体特征

东么矿区本次工作共圈出5个工业铁矿体及7个超贫磁铁矿体, 均为隐伏矿体。工业铁矿体为m Fe≥20%的铁矿石部分, 超贫磁铁矿石为8%≤磁性铁 (m Fe) <20%之间的铁矿石。

矿区在钠化次火山岩体及钠化大理岩体内发现多个铁矿体, 空间上呈似层状、透镜状近平行产出。另具有多个透镜状、囊状铁矿小矿 (化) 体。单个矿体垂厚1~64.45 m, 延伸几十米至720 m, 主要矿体产出在次火山岩体底部, 在矿区南部呈漏斗状产出, 在矿区北西部呈盆状产出。

工业铁矿体呈透镜状、夹心饼干状, 常过渡为超贫磁铁矿体。

主要工业铁矿体为KT7, 为铁矿体, ZK12单工程见矿, 见矿深度119.61~156.68 m, 标高532.39~495.32 m。推测矿体走向北东, 倾向南西, 倾角约20°。 (图2) 矿体被夹石及低品位矿分隔为三段矿体, 累计垂厚为19.29 m, TFe平均品位40.14%, m Fe平均品位32.60%, m Fe占有率平均80.70%。

其余工业矿体为KT1—KT4, 均为单工程见矿, 走向为北西, 微向北东倾, KT1倾角为3°~5°, KT2~KT4倾角为20°。厚度为2.82~7.14 m, TFe平均品位25.47%~37.40%, m Fe平均品位21.33%~25.83%, m Fe占有率平均83.16%。

主要超贫磁铁矿体为KT10~KT16, 矿体形态多为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 铁矿化在矿体中分布较均匀, TFe平均15.20%, m Fe平均9.96%, 磁性铁比例64.27%。矿工程中超贫磁铁矿体厚度统计见表1。

对东么矿区KT10~KT16超贫磁铁矿体TFe、m Fe分析结果进行了统计, 全矿区超贫磁铁矿体所有见矿工程点TFe平均品位15.20%, m Fe平均品位9.96%, 磁性铁占有率 (m Fe/TFe) 为64.27%。

工业矿体及超贫磁铁矿体存在相互包含、相互过渡现象, 且矿层与围岩无明显界线, 呈渐变过渡。

3 矿石矿物及围岩蚀变

3.1 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矿石中主要成分为磁铁矿, 少部分黄铜矿。脉石矿物为钠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阳起石、绿泥石等。矿石具有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角砾结构、角砾状、花斑状结构、交代多斑状结构、变余辉绿结构、变余辉长结构、纤柱状变晶结构。稀疏浸染-稠密浸染状构造 (图3) , 是矿石的主要构造, 部分为块状构造。

3.2 矿石类型

东么矿区铁矿石自然类型按组成矿石的主要铁矿物类型划分主要为磁铁矿石;其次为含铜磁铁矿石、赤磁铁矿石。按矿石结构构造划分主要为浸染状铁矿石;其次为角砾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属需选铁矿石。

3.3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作用有钠长石化、黑云母化、阳起石化、纤闪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与成矿有关的蚀变主要是钠长石化及黑云母化。

3.3.1 钠长石化

主要表现为辉长辉绿岩、次英安岩或白云石大理岩中基性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石被钠长石取代或蚕食, 磁铁矿常与钠长石紧密共生。钠长石化作用的形成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岩浆凝固或变质作用过程中, 钠质逐渐富集并交代已结晶的基性斜长石、角闪石等矿物。二是岩浆分异作用晚期, 形成的富含气液及铁质的钠质岩浆、英安质岩浆发生贯入作用及次火山隐爆作用。微粒状钠长石混杂磁铁矿呈细脉状贯入先期形成的岩石间交代斜长石、纤闪石化辉石、白云石等, 由于钠长石残余岩浆的贯入, 又使得部分金属矿物及白云石发生重结晶, 生长成晶形自形程度较好的晶粒。

3.3.2 黑云母化

由晚期微粒状钠长石、黑云母混杂磁铁矿呈细脉状贯入原岩中交代, 使得原岩辉长辉绿岩被交代呈角砾状, 或辉石、角闪石、阳起石转被新生黑云母交代转变为黑云母, 部分黑云母集合体成堆出现, 构成聚晶结构。强烈黑云母化使辉长辉绿岩变为黑云角闪岩、黑云钠长岩等, 并且常导致磁铁矿的形成及富集。黑云母富集部位往往伴随有许多磷灰石产出, 其在隐爆角砾岩也大量出现, 推测黑云母的大量出现与火山气液活动有关。

4 矿床成因

从含矿岩石、围岩性质、矿体产出特征等方面资料分析, 东么矿区铁矿体主要受次火山岩体及次火山机构控制, 次火山活动后期富钠质残余岩浆发生爆发及交代作用是主要的成矿控制因素, 后期 (主要为晋宁期) 变质作用进一步发生交代、重结晶作用, 促进铁、铜矿的富集。隐爆角砾岩构造是矿区重要的构造控矿形式。矿床主要成因类型为受变质次火山气液钠化交代型。

摘要:东么矿区铁矿体主要受次火山岩体及次火山机构控制, 次火山活动后期富钠质残余岩浆发生爆发及交代作用是主要的成矿控制因素, 矿床类型为受变质次火山气液钠化交代型。厚大次火山岩体凹兜部位, 火山角砾岩及钠化交代角砾岩分布区是最好的找矿地段。

关键词:磁铁矿,次火山岩体,交代作用,火山角砾岩,新平东么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 云南省新平县东么矿区铁矿初步普查报告[R], 1980.

矿床地质特征 篇11

【关键词】金属矿;找矿;地层;岩浆岩

一、找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本文以某地区的金矿为例,该地区主要存在破碎带蚀变岩型和剪切带蚀变岩型两种金矿,各矿床(点)的产出和分布都受一定的地质因素制约,具有各自的找矿标志。其中,前者主要以大板金矿为代表,而后者则主要以规模大型的排山楼金矿为代表。

(一)地层岩性标志

层控特征是本地区金矿的显著特点,太古宙表壳岩及深成侵入体直接影响着破碎带蚀变岩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其岩性以角闪质和长英质糜棱岩系为主。

(二)岩浆岩标志

遥感解译中环形构造是本区金矿的找矿标志之一,这是通过对重力和航磁地质证明得到的。它主要是由于医巫闾山岩体与其北部的一些小岩体在其深部连为一体,因此导致本区金矿大都处于隐伏岩体的上方。此外,区内岩浆活动的频繁活动为金属矿的形成提供了水源、物源以及部分热源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金属矿的形成。对岩脉、小岩株与主岩体的隶属关系,中、酸性侵入体或岩脉两侧接触带寻找新的矿脉可能性。

(三)构造标志

本区金矿构造控矿作用明显,从成矿带的分布到矿床、矿体的形成均受各级构造控制。区域深大断裂既是导矿构造,又控制着矿田、矿床的分布:广泛发育的次级近EW向、NW向断裂控制着矿体和矿带。前者早期为压扭性,规模较大,常形成倾向北西的叠瓦逆冲(掩)推覆构造。借助于其推覆剪切作用,区内会形成规模较大的糜棱岩化带和挤压剪切片理化带,晚期这些构造薄弱带的伸展滑脱韧—脆性活动,使其成为排山楼式、大板式正剪切带型金矿的导矿、容矿构造;后者大都为张扭性,规模较小,常形成NW向右行雁列破碎带群,为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的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

二、地层与成矿

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大致包括:太古宇变质表壳岩、中元古界长城系和蓟县系、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中元古界自上而下为蓟县系、长城系,前者划分为4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后者可划分为5个,分布于太古宙变质深成岩之上或其周围,在构造上多呈大小不等的构造岩片或飞来峰,都为一套内源碳酸岩和陆源碎屑岩的组合,在岩石组成中存在少量的页岩和砾岩,其余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以及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区内排山楼等金矿,在本区金成矿过程中可能起一种物理、化学屏障作用,从而推动了成矿过程。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均产生于有中上元古界地层分布地段附近的太古宙变质深成岩中的强韧性剪切部位,且由中元界地层构成矿床顶板。

三、岩浆岩与成矿

综合考虑岩石岩石化学、矿物组合以及副矿物特征等,推测本区花岗岩以I型为主,S型为辅。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出露的岩浆岩有太古代的花岗质岩石、华力西期闪长岩、燕山期花岗岩等。侵入岩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强度和规模,其中在太古代和中生代活动最为强烈,且分布也较为广泛,而中元古代侵入岩在规模上、强度上均次之。此外,太古代和中生代岩浆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矿的形成。

(一)太古宙变质深成岩

该地区太古宙变质深成岩由白厂门片麻岩和太古代小牵马岭片麻杂岩组成,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前者岩性为二长花岗质、花岗质片麻岩。后者岩石主要是由石英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以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成,其中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是其主要的组成成分。岩石均遭受韧性剪切作用而大部分变为糜棱岩类岩石。此外,还存在一部分少量的绥中片麻岩,其主要岩性为花岗质片麻岩。

(二)中元古代侵入岩

本区金矿均分布于中生代侵入岩周边地区一定范围内,且多形成于中生代。区内由两个单元构成,均呈岩株体产出分布于区内北部,岩性前者为片麻状斜长花岗岩,后者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三)中生代侵入岩

1、早二叠世小欧力营子超单元:主要分布于该地区的北部,局部出露,由中粒的钾长花岗岩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石英闪长岩出露;2、晚三叠世岩体:在该区内发育较好的单元,岩性以闪长岩为主;3、早侏罗世少冷超单元:由该区域四个单元组成,多呈岩株状产出,岩性以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 4、中侏罗世海棠山超单元:主要于排山楼金矿的北部,由两个单元组成,岩性以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 5、晚侏罗世闾山超单元:主要由三个单元构成,岩性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以及二长花岗岩为主。

四、地质构造与成矿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为燕山台褶带—辽西台陷—北镇凸起,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因此,区域构造基本轮廓是由中生代火山岩断陷盆地和呈北北东向展布的构造杂岩隆起带构成的盆岭相间的构造组合。具体表现为在隆起带的西侧内缘为锦州~哈尔套韧性断裂带,隆起带的东缘则为郯庐断裂的西缘影响带,在北镇凸起的西侧为锦州~哈尔套壳断裂。其中,本区金矿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隆起区和发育于其中的中生代脆性、韧性两种断裂构造。

(一)脆性断裂构造

以NE~NNE向为主,NW向和近EW向次之。NE~NNE向断裂主要分布于北镇凸起和阜~义盆地东缘之间,构成一宽约10千米,长约180千米的NNE向断裂带,区域上称锦州~哈尔套壳断裂。具多期次活动特征,以压扭性为主,张扭性次之。断裂面多NW倾,倾角60°~80°,其中可见挤压片理、断层泥以及构造透镜体等。该断裂对燕山期断陷盆地的发生、发展、演化及火山喷发和沉积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其次,近EW向断裂多零星分布于太古宙地体中,常被NNE和NW向断裂切割,规模较小,为压性,

(二)韧性剪切带

本区的北北东向韧性剪切构造带规模较大,主要由糜棱岩和各类构造片岩组成,呈NNE展向分布,倾向北西,倾角30°~70°,长约150km,宽达10km以上。岩石强烈片理化,石英定向拉长,长石呈残斑状和眼球状形态,暗色矿物定向排列明显。岩石在空间上分带强度明显,从变形带边部到中心依次为碎裂岩带、粗糜棱岩带以及糜棱岩带。

综上所述,在进行金属矿找矿方向及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时,对于矿质条件较好的金属矿,要综合考虑控矿构造条件、成矿地层存在、以及成矿有关信息分布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已知成矿规律进行矿产预测。此外,对于地质找矿工作来说,其顺利进行一方面离不开先进的科研勘察技术,其次,还要切实保证地球化学方法、地质、地球物理处于最佳的组合状态。

参考文献:

[1]展朝毅. 西秦岭碧口群主要地质特征、典型矿床与找矿方向[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30-33.

晋宁磷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篇12

1 矿区地层

2 矿区构造

矿区属养白牛向斜一级构造-王家湾向斜西翼, 总体构造为一走向近南北、向东倾的单斜构造, 因逆冲断层影响, 部分地段发育成小型褶皱, 主要褶皱有小白龙-长冲箐背斜、小马碾向斜。区内断层比较发育, 主要在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 偶见东西向断层。以近南北向断层为主, 该组断层属逆层性质, 倾向东, 构成矿区断裂构造的主体格架, 其余方向断层常切割该组断层。受断层及伴生小褶皱影响, 区内含矿地层局部复杂化。区内构造对矿体影响程度中等。

3 矿体地质特征

晋宁磷矿属浅海-滨海相沉积大型磷块岩矿床, 矿体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下统梅树村组 (1m) 第三、第二岩性段中, 矿层产状与上覆、下腹地层一致, 形成较为稳定的单一矿层。矿体 (层) 露头走向总体由北向南呈带状分布, 倾向东-北东的单斜构造地层。区内磷矿层特征为:矿层中部为品位较高的致密状磷块岩夹硅质磷块岩, 其矿石P2O5品位较高, 主要为Ⅰ品级矿体;该矿层上、下均为含砂白云质磷块岩, 矿石P2O5品位稍差, 主要为Ⅱ、Ⅲ品级矿体;各品级矿体之间沉积层较为稳定, 物质组份渐变, 品级过渡, 零星分布有扁豆状夹石。

4 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物质组成:矿区磷矿石属白云质磷矿岩, 矿物组份简单。其矿石矿物磷酸盐矿物99%为非晶质的胶磷矿, 而隐晶磷灰石、氟磷灰石及次生的银星石少, 脉石矿物有白云石、有机泥质、粘土矿物、石英、玉髓、黑云母、蠕绿泥石、绢云母、黄 (褐) 铁矿、白云母, 微量斜长石、锆石、电气石。

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 (或团粒) 胶体结构, 少量碎屑状、生物碎屑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块状构造、层纹状构造, 少量为结核状及麻点状构造等。

矿石类型:根据矿石化学成分分含量, 将磷矿石划分为硅质及硅酸盐型亚类矿石, 少数地段属混合型亚类矿石。自然类型:根据矿石物质组份及构造不同, 共分为致密块状磷矿岩、层纹状含砂质白云质磷块岩、含砂质白云质磷块岩、含水云母磷块岩、层纹状含粉砂含水云母硅质磷块岩。成因类型:按颗粒与填隙物间的关系相应分为:团粒磷矿岩、微晶团粒磷矿岩等。

5 矿床成因探讨

5.1 早寒武纪古地理

晚震旦纪末, 随滇东地区普遍上升, 本区成为滨海地带, 灯影组顶部遭受轻微剥蚀。

早寒武纪, 范围广泛的海侵发生。海水由印度洋北侵, 首先进入滇东南海槽, 然后抵滇中古陆, 经开远海峡, 进入滇东, 形成滇东海槽。尔后继续北上, 至滇东北与上杨子海盆相连。滇东海槽因而由南向北逐渐开阔。晋宁磷矿区属滇东海槽的浅海区, 处于开远海峡与滇东海槽的接合部, 西有滇中古陆, 东为牛首山古岛, 北东则有澄江水下高地相邻。因此矿区一带实处于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海洼区。海水经开远海峡向北运移, 进入滇东海槽时, 由于海水变深, 海面逐渐开阔, 流速减慢, 携带能力减小, 海水中粒度较大的胶磷矿凝体及陆源碎屑有了沉积的机会。另在海洼区底部, 形成滞流带见图2。带内水深而静, 氧气不足, 属还原环境, 炭质高的黑色泥质岩、黑色燧石得以形成。当富含磷质的深部海流在由南向北的运动中, 遇到“澄江水下高地”, 受阻而分流。一向北东流逝;二向西偏转;三沿海底斜坡向上流动。后两者造成深部海流的上升。当温度低、富含磷和CO2的深部海水上升到陆缘带时, CO2不断向浮游植物光合带扩散, 同时温度升高, 使CO2分压力减小, 磷酸盐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因而随之降低, 逐步达到饱和状态, 在陆缘带50-200米深的斜坡上沉积了磷块岩矿床。由于机械分异作用及生物化学作用的结果, 由海洼向浅滩方向依次出现黑色炭质岩→磷块岩→白云岩→含燧石白云岩的岩性组合。

早寒武纪早期, 继梅树村期的沉积以后, 海水继续由印度洋北侵至滇东海槽。此时本矿区海底地形平坦, 为稳定的浅渔, 沉积环境由弱氧化向弱还原递变, 在形成含海绿石磷块岩、泥质岩后, 普遍沉积了厚几米-30米的筇竹寺组黑色炭质页岩。随后, 康滇古陆东南一带上升, 滇池-杞麓湖一线以西露出海面。本矿区也随之隆起成陆, 从而结束了早寒武纪的沉积。

5.2 磷块岩岩相的分布特征

晋宁磷矿区有两种类型的磷块岩相:粘土质磷块岩相和白云质磷块岩相。前者主要伴生矿物为水云母, 局部为蠕绿泥石、黑云母。后者主要伴生矿物是白云石。本矿坑属白云质磷块岩相。

白云质磷块岩相岩性组合, 可分两个小的沉积旋迥:梅树村组第一段-第二段为第一旋迥;第三段-第四段为第二旋迥。第一旋迥由下至上, 黄铁矿、有机质、白云石基质含量逐渐减少, 胶磷矿、砂粒增多, 岩石由黑色变成深灰色, 顶部沉积了含砂白云质磷块岩、含硅质磷质结核的层纹状白云质磷块岩及胶磷矿呈团块状、碎屑状的磷块岩。第二旋迥起始于梅树村组第三段下部含少量黄铁矿的硅质磷块岩和致密块状磷块岩, 向上由于水动力增强, 粗砂粘和白云石砂、团粒及生物碎屑增多, 沉积了含砂白云质磷块岩, 再上海水更浅, 形成与外海沟通的湖相沉积-含锰泥质白云岩。两次沉积旋迥, 均表现了还原-弱还原的沉积环境。

5.3 梅树村组岩性、矿石结构、构造的指相关系

梅树村组岩性主要为磷块岩, 占55-68%;次为含磷白云岩, 占18-31%;白云岩, 占13-14%。

1) 磷块岩中胶磷矿多为粒状 (或团粒) 结构, 少数为鲕状及生物碎屑结构, 粒径相当于粉-细砂级, 常含粉-细砂级的陆源碎屑物质。此结构特征说明: (1) 水动力搬运弱, 不能携带粗砂级的内外碎屑; (2) 海水的上下动荡不强, 难以形成鲕粒, 反使胶磷矿凝聚到粉-细砂级颗粒沉积, 反映了水动力不强的沉积环境。

2) 磷块岩中一般发育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 层面有冲刷凹坑、波痕。水平层理反映了海水平静或微弱水流中的缓慢沉积作用。微波状层理及层面特征表明, 沉积作用发生于波浪和水流可从波及的地区。

3) 磷块岩中层纹构造反应了沉积环境的弱动荡, 沉积物质受间歇性水流作用, 水动力条件强弱周期性更替, 使沉积物颗粒时大时小相间聚集。

4) 含磷白云岩、白云岩普遍具水平层理, 属平静环境中的沉积。

因此梅树村组岩性、矿石应属潮下低能-高能带的陆棚沉积物, 形成深度为50-200米。

5.4 磷块岩的矿物组合对沉积环境的关系

1) 磷块岩富集在白云质碳酸盐岩、粘土岩相中。矿石中除胶磷矿外, 还含大量的白云石及粘土矿物 (如水云母) , 不含反映高盐度的天青石、石膏等膏盐矿物, 而且矿石中含有正常海相化石。因此磷块岩形成于有少量陆缘碎屑物的正常盐度的浅海区。

2) 据资料水云母可在任何碱度的介质中形成, 白云石在p H>8.3沉积, 磷酸钙在p H为7.7-9.7中沉积。这三者共生, 应具有p H>7.7的碱性条件。并且磷矿层顶底板中夹硅质条带。这种硅质条带系碱性条件下沉积的硅酸钠经成岩后生变化而成。可以认为磷块岩是在碱性条件下形成的。

3) 磷块岩存在于含黄铁矿的黑色泥质岩和白云岩中。前者形成于还原环境。后者在氧化或还原环境中都可出现。因此介质的Eh值对磷块岩形成的影响不很显著, 但还原-弱还原环境似乎更为有利。

4) 本区磷矿石中生物碎屑稀少, 胶磷矿的形成与生物的直接作用关系不大, 主要是生物化学作用, 洋流上升成矿更易解释本区磷块岩矿床的形成机理。磷矿石中的白云石在温热、干燥气侯条件下形成, 水云母也喜温热。这种温热、干燥的气侯利于海水的蒸发, 加速海盆深部富含磷质的冷水上升, 是磷块岩形成的古气侯条件。

摘要:滇东沉积磷块岩矿床是云南省重要的磷矿石资源基地, 晋宁磷矿位列其中, 晋宁磷矿矿区位于康滇地轴东南侧、昆明凹陷西缘, 王家湾向斜西翼。本文主要阐述了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类型, 并对成矿环境和矿床成因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磷块岩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晋宁县晋宁磷矿八、九号坑磷矿勘探报告[Z].

[2]高春海.大峪口磷矿床地质条件及矿床特征分析[J].现代矿业, 2009, 9 (9) :60-62.

[3]陈文林, 李连松, 周湘志.青海平安上庄磷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 2007, 12, 27 (4) :269-27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针灸配合中药熏蒸下一篇:雾都孤儿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