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类型

2024-11-29

矿床类型(精选7篇)

矿床类型 篇1

始兴地区范围, 北起广东省始兴县罗围林场、南雄市西泷, 南至广东省翁源县芙蓉寨;西起始兴县饶屋、翁源县翁源坳, 东至广东、江西两省省界。图幅范围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14°00′~114°30′, 北纬24°30′~25°00′, 面积1800km2, 行政隶属始兴县、翁源县和南雄市管辖。

目前区内已发现各类矿床、矿 (化) 点56处 (不含温泉、铀等) 。其中金属矿床、矿 (化) 点44处, 非金属矿 (化) 点12处。测区内已知有钨 (锡、铋、钼、铜) 、锡多金属、铅锌、石灰岩、铁、磷、煤等矿种, 以钨 (锡、铋、钼、铜) 矿为主。发现的中型矿床有梅子窝钨锡矿床、石人嶂钨矿床、师姑山钨铋矿床和鱼岔坑锡多金属矿床;此外, 尚有沟子坑、文政坑、河口山、良源、石壁坑、刘家山、黄竹山等一批小型钨、钨铋、铅锌矿床。

区内矿种繁多、矿产丰富, 但矿床成因类型复杂。

1 钨矿床成因类型

1.1 石英脉型

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始兴地区最主要的黑钨矿矿床, 众所周知的“五层楼”模式即是以该类型矿床建立起来的, 并评价和探明了一批钨矿床。该地区钨矿主要产于花岗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上, 受成矿母岩的控制。钨矿脉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石英脉型矿体一般产在燕山三期花岗岩与围岩的外接触带, 以寒武系、奥陶系和燕山一期花岗岩为赋矿围岩, 次为泥盆系。

石英脉型矿床的矿体形态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即俗称的“五层楼”规律: (由浅到深) 细微裂隙蚀变带-稀疏 (密集) 细脉带-薄脉细脉带-薄脉组- (单独) 大脉的递进过渡变化。其中浅层蚀变带-细脉带见钨矿化, 薄脉细脉带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 以 (单独) 大脉型矿体工业价值最大。该区的小型和中型矿床均为石英脉型, 它们的垂向结构

与传统的“五层楼”模式类似, 只不过“五层楼”的模式比较完整, 而一般的小型矿床、矿点等常只有3~4层。石英脉型钨矿矿石中主要工业矿物为黑钨矿, 脉石矿物为石英为主。围岩蚀变:硅化、云英岩化、钾化、绢云母化、萤石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等。

典型石英脉型钨矿床如:梅子窝钨锡矿床、石人嶂钨矿床、师姑山钨铋矿床等。

1.2 矽卡岩型

矽卡岩型矿体产在燕山三期花岗岩与泥盆系天子岭组的接触带, 接触带矽卡岩或矽卡岩化岩石即为矿体。矿区天子岭组钙质、含钙质岩层在与花岗岩接触带附近均形成了矽卡岩或矽卡岩化岩, 矽卡岩、矽卡岩化岩明显受岩体接触带控制, 呈层状产出, 其内W矿化较普遍, 局部尚有Sn、Pb、Zn、Mo及Cu矿化。石灰坑钨 (锡) 矿点、温屋钨锡 (钼铜铅) 矿点和风水坳钨矿化点等为矽卡岩型钨矿, 矿石金属矿物为白钨矿。

1.3 浸染型

钨矿呈浸染状产于侏罗系嵩灵组流纹斑岩、变质岩及花岗岩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黑钨矿, 呈板状、针状、小柱状等浸染状散布于斑岩、变质岩及花岗岩中, 或产于小石英脉中;次有辉钼矿、辉铋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等。

围岩蚀变有高岭土化、云英岩化、叶腊石化、角岩化、正长岩化、矽卡岩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 高岭土化、云英岩化、硅化为良好的找矿标志。

沟子坑小型钨矿床与黄竹山小型钨矿床为浸染型钨矿。

1.4 破碎带蚀变岩型

出露燕山一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发育断层破碎带, 断层带岩石主要为强钾化硅化蚀变岩及石英脉。含矿石英脉呈无色-灰白色, 在强钾化硅化蚀变岩内及断层旁侧呈透镜状、脉状分布。破碎带蚀变岩型钨矿围岩蚀变:硅化、钾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如船塘岭钨矿化点。

1.5 岩体型

岩体型钨矿是指在岩体的某一部分岩石或全部岩石 (整个岩体) 中产有可供开采利用的钨矿床, 钨矿物多呈浸染状分布其中, 或受细脉浸染充填、交代。区内南蛇坑钨铋矿区, 矿床类型为石英脉型。出露岩浆岩以燕山三期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为主, 次为燕山一期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南京地矿发现有燕山晚期成矿花岗岩的信息, 并通过钻探验证, 打到岩体型钨矿。

1.6 冲积砂矿

出露印支期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中。黑钨矿与锡石成砂矿顺河谷两岸沉积, 距河流远则含矿较贫。矿层为似层状, 富集地段矿层长几十~百余米, 宽达几~十几米, 厚一般几~十几厘米, 分布不广。品位也较低, 仅个别达工业品位。矿物组合以锡石、黑钨为主, 其他矿物含量极微, 如铌钽铁矿、锆石英等。冲积砂矿如:罗坝砂钨、锡矿点、三角岭砂钨、锡矿化点等。

2 锡矿床成因类型

该区域锡矿床为破碎带蚀变岩型。产于寒武系-奥陶系地层, 寒武系-奥陶系是区域上钨锡 (多金属) 主要赋矿层位。矿 (化) 带内及围岩蚀变十分强烈, 矿体产状、形态、规模严格受断裂带所控制。矿体一般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 膨缩现象较为明显, 并常伴有穿切围岩层理的矿脉。破碎带蚀变岩型锡多金属矿围岩蚀变:绿泥石化、云英岩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萤石化。如:沟子坑锡多金属矿床。

3 铅锌矿床成因类型

3.1 石英脉型

出露奥陶变质砂岩, 岩石中节理裂隙发育。含铅锌石英脉沿砂岩中节理裂隙充填, 与围岩界线清楚。如:柑子园铅锌矿化点。

3.2 破碎带蚀变岩型

出露寒武系水石组变质粉砂岩与砂质板岩中。矿区断层发育, 矿化严格受断层控制。断层破碎带带内岩石极为破碎, 硅化明显, 局部尚见透镜状石英脉。方铅矿、闪锌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硅化蚀变岩和石英脉内。破碎的岩块具明显的硅化蚀变, 并有黄铁矿化和铅锌矿化。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 局部表面风化为褐铁矿。破碎带蚀变岩型铅锌矿围岩蚀变: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如刘家山铅锌矿床、张家山多金属矿点、捐坑铅锌矿化点、师姑山铅锌矿化点等。

4 铁矿床成因类型

4.1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如羊角山铁矿点和坪田铁矿点等。矿体产于水石组变质含铁质砂岩中。矿体沿层间裂隙充填, 产状与围岩相同。但亦有薄层矿体斜交层面之裂隙而充填。铁品位不高, 经风化后呈黄褐色、黑褐色铁帽, 孔隙较多。

4.2 铁帽型矿床

如河渡铁矿点和下村铁矿化点, 为原生黄铁矿风化而成的铁帽矿床。出露泥盆系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粉砂岩。分布在断层破碎带上, 矿化受断裂的控制。矿石成份以褐铁矿为主, 部分为赤铁矿。矿石中普遍有黄铁矿的残留体。

5 石灰岩成因类型

沉积型矿床, 如富林湾石灰岩矿点、竹子坝石灰岩矿点、千家营石灰岩矿点和华屋石灰岩矿点等, 出露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测水组、石磴子组中的生物屑微晶灰岩、微晶灰岩、白云岩化微晶灰岩。灰岩呈厚层状, 质纯, 性脆。

6 磷矿成因类型

生物堆积成因类型。尚未发现有工业价值的磷矿床, 仅在始兴县城西南约3.2km处的玲珑岩的石灰岩溶洞中见有由生物堆积而成的磷钙土, 但规模较小。

7 萤石矿成因类型

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区内已知有萤石矿 (化) 点3处, 即中坑萤石矿化点、羊角山萤石矿点和芹菜塘萤石矿化点。萤石赋存在断层破碎带中, 断层带内次级裂隙发育, 产状各异。

矿石矿物成分简单, 主要由萤石、石英、少量玉髓等组成。

矿石以碎裂结构、压碎结构为主, 块状、脉状、条带状构造。

8 瓷土矿成因类型

风化残积型。区内有瓷土矿点1处, 即上楼坑瓷土矿点。出露燕山一期细粒、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矿体由花岗岩风化而成。地表风化物为高岭土和石英。

9 煤矿成因类型

腐植煤类成因类型, 分布在始兴县城周缘。有死蛇岭煤矿点、顿岗煤矿点2处, 均产在石炭系测水组, 岩性主要为砂岩、砂质页岩及炭质页岩夹煤线、煤层。煤层呈似层状、囊状和鸡窝状。煤层厚度平均不大, 分布不均。

1 0 钨矿、锡多金属矿及铅锌矿成矿系列

从始兴地区已有矿产资料来看, 始兴地区钨矿、锡多金属矿及铅锌矿应属同一成矿系列的产物。钨矿、锡多金属矿与燕山三期花岗岩有关, 铅锌矿分布于钨矿、锡多金属矿边部或外围, 它们共同构成一组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已知的矿床类型主要包括石英脉型、 (细脉) 浸染型、矽卡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等。依矿床与成矿母岩的关系, 矿床类型的演化规律为: (细脉) 浸染型、矽卡岩型-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依次出现的矿种为W、Sn、Mo、Bi-Sn、Pb、Zn、Cu。当成矿母岩侵入碎屑岩时, 形成的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 周边出现破碎带蚀变岩型铅锌矿;当成矿母岩侵入碳酸盐地层时, 则以矽卡岩型为主, 局部有石英脉型矿体;当成矿母岩侵入岩浆岩时, 下部可能出现 (细脉) 浸染型, 上部出现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

摘要:广东始兴地区矿种繁多、矿产丰富, 但矿床成因类型复杂。以经济价值最大的钨矿为例, 就有气化-高温热液 (细脉浸染) 型矿床、高温及高-中温热液型矿床 (石英单脉和石英细脉带型) 、破碎带蚀变岩-石英脉复合型、矽卡岩型和砂钨矿床等成因类型。这些成因类型, 为我们区域找矿和矿产预测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始兴,钨,铅锌,锡,矿床类型,系列

参考文献

[1]付建明, 李华芹, 屈文俊等.粤北始兴地区石英脉型钨矿成矿时代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 2.

[2]罗汉民, 肖光铭, 唐铿.2006.粤北城口-九连钨多金属成矿带特征及找矿方向.资源调查与环境, 27 (2) :127~135.

[3]肖惠良, 陈国栋, 班宜忠, 周济元, 陈乐柱, 余能.论南岭东段钨多金属矿找矿方向.资源调查与环境, 27 (2) :85~93.

矿床类型 篇2

关键词:河南祁雨沟;金矿流体;包裹体;矿床成因前言:河南祁雨沟金矿是我国著名的角砾岩型金矿,也是十分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它是熊耳地区附近最早被发现的金矿之一,位于河南嵩县境内。祁雨沟金矿的发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其发现也带动了熊耳地区多个大中型金矿的发现。是这一地区成为中国最著名的金矿产区之一。因此其流体包裹体及矿床成因类型的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对今后的探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祁雨沟矿区的矿床地质的概况分析

关于祁雨沟金矿,其位于华北地区南部的熊耳山一外方山地区。熊耳山地区的地质底层最下层形成于寒武纪,是新太古界的太华群深变质岩系构成的结晶基底。在矿区的附近,有爆破角砾岩筒32个,同时,附近也发育存在大量规模比较小的燕山期斑岩体。整个祁雨沟矿区及其附近区域,其地质一般都经历了加里东期NE—SW一线的挤压和NE—SW方向的挤压。这两次构造运动对地质睇相的影响十分深渊,其分别造成了NW走向的褶皱和NE走向的纵断层。在燕山地壳的上升阶段中,大规模的岩浆不断侵入,沿着背斜轴延伸出去的NE以及NW向就会出现爱你断裂,进而出现张性断开的情况,从而形成了主干控岩控矿的构造。祁雨沟矿区中的角砾岩体的位置,受到NE及NW向断裂的交汇部分的很大影响。在所有的含矿断裂中,NE向的含矿性是最为出色的。含矿角砾岩体与含矿构造破碎带是同时产生的,且相互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其中,越靠近含矿角砾岩体的含矿构造破碎带,其矿化越好,两者的同源性可见一斑。在祁雨沟金矿附近,金矿床与中晚燕山期亚旋回钙碱性岩浆岩存在着相当大的伴生关系。角砾岩体和花山花岗岩基分异的浅成斑岩有相伴的关系,通常在浅成斑岩体的周围呈现出星点状分布,或覆盖在浅成斑岩体的上面。两种类型的矿床均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地质作用,包括前锋蚀变成矿、主体蚀变成矿和晚期蚀变矿化这三个时期的作用。

二、祁雨沟金矿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笔者系统地采集了祁雨沟矿床的各阶段石英等矿物。并具体对12件石英矿石的134个包裹体进行了测温(均一法测温),对其中的27个进行了含盐度的测定,笔者对包裹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再结合文献及他人的研究结果。对包裹体有了一些粗浅认识。

2.1包裹体的类型分析。包裹体的类型通常分五大类,分为气液型包体(气液比40%-0%)、液态包体(气液比小于10%)、气态包体(气液比大于50%),、二氧化碳(C02)包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体。在岩体的深部,只有少量含细小的石盐子矿物包体;而在岩体的中下部,是含子矿物多相包体与气态包体的组合而成;在岩体中上部,则是以气液型包体或气态包体与液态包体的组合;而在岩体的顶部,则以二氧化碳(C02)包体和细小的液态包体组合为主体部分。

2.2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范围一般是105℃到485℃。然后以25℃一个区间,将这个范围内的温度进行分组统计。得出,在325℃到350℃这个区间的频数最高,其表明了主矿话期的温度是相对较高的,所以是属于中高温热液矿床的情况。不过,矿床中的自然金是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沉淀而成的。

2.3包裹体的含盐度分析。根据包裹体的测定结果,其中的含盐度范围,NACI的重量一般在6.3%到48.8%之间,综合平均含鹽度的比重为30.23%左右,并测出了较多的含石盐子矿物的包裹体。角砾岩体的中下部一般含有较多的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这一系列特征反映了成矿过程中应该存在流体爆破的情况,在爆破后流体压力得到了释放,流体就会沸腾,大量流体挥发逸出。这是剩余的流体含盐度就会相应提高,矿石就会沉淀。这是高盐度的流体包裹体就在这个视乎被捕获。当流体温度逐渐降低,流体中盐度出现过饱和状态,盐分子(NACI)子晶被析出。

三、祁雨沟金矿矿床的成因及类型分析

关于祁雨沟金矿的成因类型,以前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浅成低温热液型,另一种是有爆破角砾岩型。不过当前多数专家往往同意后一种。祁雨沟金矿床产位于华北豫西的熊耳山南部的古陆边缘活动带,该地区在中生代时,又有叠加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情况,这些都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便利条件。

祁雨沟金矿床的围岩部分属于太古宙太华群变质岩系,岩系中含变绿岩,是成矿的主要物质。中生代时的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为成矿带来了良好的热动力,其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使绿岩中的金得到活化。这些金大量的聚集在后期的气液流体中。一旦气液流体的上升通道被阻塞,压力就会增加,产生爆破从而想成角砾岩体,这些都是矿液沉淀的先期条件。当气液爆破之后,相应的压力也会得到释放,挥发逸出。这是,金和其他的伴生金属元素都会沉淀下来,形成角砾状的矿石。通过氢氧同位素的研究,可以知道成矿流体是以岩浆水为主的,里面也混有少量的大气水成分。由于上述的一些特征,矿床应属与岩浆热液矿床一类,其突出的特征表现为,矿源层时代老而矿化时代新。

结语:河南省祁雨沟金矿是我国最典型的角砾岩型金矿之一,其发现也带动了熊耳地区多个大中型金矿的发现。因此其具备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分析其流体包裹体,探究其成矿因素,对进口的金矿勘探有中重要意义。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探讨 篇3

1 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内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项目,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涉及了水源的掌握, 勘查途径的分析, 也包括了对水文地质类型的判断一系列的内容。这些内容也直接影响了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有效进行, 所以在进行实际勘查工作的时候, 作为水文地质勘查人员, 必须要总结多个方面, 从实际出发。对于矿床水文地质勘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给予明确分析。在工作上, 最主要的就是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所以必须要提高工作质量, 提高准确性和确保真实性。还有要提高对于基础工作能力, 通过积极的态度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进行基础工作安排上, 也存在被忽视等问题, 提高勘查人员在水文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工作态度, 不断改变工作观念, 不断做好矿床水文地质勘探工作。

2 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判断方法

2.1 把握充水来源

在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划分中水源是主要的把握方向, 在进行水源分析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判断能力。进而在进行明确的判断。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事先把握地形和实际情况, 必须要进行矿床充水来源的掌握。地下水和地表水等都是其中的主要来源。在以往开采过的区域也会形成老空水等情况。勘查工作人员也必须对区域性水源有效掌握。在寻找过程可以适当以钻研充水的方式进行试验。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治理矿床充水和对于水源判断的分析。进而为查找矿床水源找到合理并有效的方式。

2.2 明确充水部位

在对矿床的具体充水部位进行勘查的时候, 其冲水范围和冲水量都直接关系到勘查的类型。作为直接表现是需要进行判断的, 那么在日常工作中, 只有通过冲水情况才能够进行进一步判断出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工作者依照先进的勘查仪器, 先找到却准的部位, 在进一步提高准确度, 并加强分析力度, 把冲水分类等情况进行对比。通过准确的方法保证数据的合理与科学, 进而得出符合条件下的勘查项目。

2.3 综合资料分析

在对矿床水文地质进行勘查的时候, 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收集的资料在进行分析。勘查工作者提供准确的资料数据, 为实地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工作方案, 进而得出准确施工步骤, 在矿产勘查企业, 能够准确提供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并且在明确类型划分的时候都是需要这些数据的指导。所以进行综合资料分析, 并且能够充分重视资料采集收取, 可以结合现代先进方式得到有效结果。进而能够科学判断其类型。

3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的重要性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是非常重要的, 在常规的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 必须要进行勘查类型的分析, 具体的包括以下几点: (1) 必须明确勘查目标。在勘查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矿床资源, 有着不同的水文地质形态, 这样使得勘查类型与勘探对象存在不同。所以, 作为矿床勘查人员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上, 必须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勘查过程中的阻碍, 首要的方式就是借助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进行, 进而通过明确勘查对象实现勘查目标的准确性。 (2) 确定勘探方式。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的方法有很多, 使用那种方法得出的效果是不同的, 对于方法的使用上也是有一定的对应性的, 这样就产生了勘查方法与勘查类型产生了对应性。这就说明了勘查类型的选择也可以明确方法的使用。3) 强化勘查工程规划。在开发过程中, 工程的规划对于施工与开采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矿床水纹地质勘查不容忽视。也要明确勘查类型, 通过明确后进行进一步工程实施与规划, 进而减少矿产资源开采过程遇到的问题, 保证生产正常运转。

4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十分的复杂, 主要分为类的划分与型的划分。而要想有效的提高对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判断能力, 就应当对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的不同划分方法以及划分内容有所了解。

4.1 类的划分

对矿床水文地质勘查进行类的划分, 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孔隙矿床水。孔隙矿床水是矿床内部存在孔隙, 并且这些孔隙之间有水或被充水, 进而形成的了孔隙矿床水。 (2) 裂隙充水矿床。在矿床中, 有的会有裂隙出现, 这些裂隙间有水渗入, 充水后就形成裂隙充水矿床。 (3) 岩溶充水矿床。在地下水中, 岩溶水作为其中之一, 在进行开采过程中, 岩溶水也是影响矿床质量与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 (4) 老空水充水矿床。老空水冲水矿床多是因开采不当形成, 可以说是现代新出现的问题, 也属于一种矿床充水种类, 这种情况对矿产资源的开采非常不利。 (5) 地表水充水矿床。煤矿在地下进行开采, 但是由于地表水具有下渗的作用, 经常会对矿床带来不良影响。 (6) 混合充水矿床。矿床的充水并不是单一性的, 有时一个矿床充水经常是由多种情况引起的, 由此构成混合充水矿床。

4.2 型的划分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型的划分较类的划分稍显简单, 主要分以下几种: (1) 简单型。简单型主要就是地质与水文条件, 相对比较单纯, 没有什么复杂性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段进行勘探, 并在治理过程中难度较小。 (2) 中等型。中等型在水文条件上稍显复杂, 含有少量的老空水, 但是勘查工作较为顺利, 可以有效的对其规模范围等进行确定。 (3) 复杂型。复杂型主要体现在充水较多, 并且地质构造复杂。在进行勘查的过程中, 无法对其的范围, 规模等进行掌握, 勘查工作难度大。 (4) 极复杂型。极复杂型含有大量的老空水, 含水量大, 并伴有塌陷现象产生。

综上所述, 对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进行的分析, 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在勘查工作中具有非常主要的地位, 在进行划分上种类众多, 但对于开采施工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影响。所以, 我们要给予明确关注, 希望可以在日后勘查上给予充分分析和把握, 积极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指导, 便于提高矿床水文地质勘查能力, 提高生产效率。

摘要:在矿床水文地质勘查中, 需要进行地质勘查类型划分, 作为勘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为勘查设计和和优化勘查水平提供了有效依据, 尤其在矿床水文地质勘查上, 可以说是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工作。我国在地质勘查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在近些年, 矿床水文地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现行规范的基础上, 本文结合实际勘查经验, 进行具体分析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

关键词: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地福, 谭巧军, 李金燕.梅山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J].江西煤炭科技, 2011 (2) :101-103.

矿床类型 篇4

对金矿进行研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不仅仅需要地质工作者的努力, 还需要国家加大重视, 提高对其进行支持的力度, 本文则主要对金矿成矿的规律以及矿床的主要类型和成矿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以便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2金矿成矿的规律原理

金矿一般都需要很长的形成时间, 在形成的过程中还需要特殊的环境, 而且, 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可以对金矿的规律进行详细的了解, 就能够对某些地区进行推测, 看其是否会有金矿的存在。如果可以和成矿的主要类型以及地质的特征相结合, 对金矿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就可以更准确的对某地区是否有金矿的存在进行判断。所以为了对金矿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 相关人员需要对金矿成矿的规律, 矿床的主要类型以及成矿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 以便准确的找出金矿的矿床。

3金矿的成矿在形成时的规律

(1) 金矿成矿的时间形成规律, 金矿的矿床在形成中都会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这是金矿自身的属性决定的, 例如, 绿岩带型的金矿形成的时间一般在太古的时期, 变质碎屑型的金矿形成的时间一般在中晚的元古时期, 卡林金矿形成的时间一般在燕山时期。在对某地是否有金矿进行判断时, 需要对该区域内地质的形成时期进行了解, 这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金矿的类型进行判断。

(2) 金矿成矿地质的形成规律, 金矿的矿床在形成的过程中还需要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 例如在接近水域的区域, 如果有水流比较湍急的部分, 就容易把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砂子送到地势比较平缓的区域, 这就有利于金矿矿床的形成, 在火爆岩出现爆发的区域, 它的周围地区也可能会出现金矿的矿床, 而且一些形状比较险峻, 边缘会裂陷的区域也可能出现金矿的矿床。

(3) 金矿成矿矿体的形成规律, 一些地区的外表呈现出红色, 而且在红色的泥土覆盖比较浅的部分就可能有金矿的矿床;一些地区含有丰富的绿云母、石英等矿物质, 这些地区也可能有金矿的矿床出现;一些地区如果含有大量的轴元素或者轴化物质可能会有金矿的矿床。

(4) 金矿成矿蚀变的形成规律, 蚀变规律主要指金属的物质和其他的化学物质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例如红土形金矿的矿床和铁冒型的金矿, 因为当地质的条件出现变化后, 这一地区的化学物质就会使金矿的矿床产生和红色或者铜色类似的颜色, 进而形成独特的颜色, 从这些颜色和化学的反应等可以对某地是否有金矿的存在进行推测。

4金矿的成矿类型与地质的特征

(1) 绿岩带型的金矿, 绿岩带型的金矿主要是辉石岩或者角闪岩、斜长角闪岩等, 因为当地的火山出现巨大的变化, 喷发出大量的矿物质, 对上面的研究进行化学方式的侵袭, 使岩石出现绿泥石化、硅化以及绢云母化等, 使他们呈现出绿色。

地质特征, 这种成矿的类型一般都位于多山的区域, 且该地区曾经出现过火山的作用, 火山所喷发的物质和外来的各种物质与原来的岩石产生作用, 形成了造山的作用, 而且这一作用持续的时间非常漫长。此外, 这一区域内还需要有丰富的绿色的片状的岩石, 这种岩石比较脆, 而且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物质, 所以这种类型的岩石分布也比较明显。

(2) 矿金砂矿床, 这种成矿的矿床主要是借助河流对一些含金金属进行搬运, 并把它们冲到水流比较平缓的区域, 进而形成富含大量金属的矿床地带, 这种成矿的矿床含金量比较高, 而且对其进行开采比较方便, 是当前世界中, 含金量比较多的一种类型。

地质的特征:这类矿床的上游一般是含金量比较丰富的矿区, 河流中间经常会有巨大的弯道, 以便能够形成可以推动水中砂子的流水, 弯曲后的河道还会有比较平缓的地段, 以便对金砂进行蓄积, 金砂会在其他的岩石上进行覆盖, 呈现出砂金状。

(3) 变碎屑岩型的金矿, 这种类型的矿床外观一般是硬砂岩、黑色岩和浊积岩的外观等, 从岩石的本质上看, 它是片岩、板岩等比较粗的岩石, 这类岩石呈现出碳酸盐化和矿化的特点, 岩石中矿化的成分比较简单, 但是却含有相当比例的金属物质。

地质的特征, 这种矿床所在地区的地形通常是岩层层间呈现出张裂状、破碎状等状态分布, 地区内稀有的金属比较多, 岩石内还含有很多微量的元素。这一地区含有丰富的热脱羧产物, 曾经出现过规模很大的降水, 接着就是长温自然的反应, 因为天气、地质或者地形等自然的反应, 使这一地区地形出现云母化和硅化的现象, 出现含有丰富锑矿的石英, 而且这类状岩、石岩中都含有金金属。

(4) 火山岩性的成矿矿床, 这种类型的矿床有两种表现方式:海相和陆相两种, 海相的类型主要在太古宙时期绿岩带所形成的火山石矿床, 这种金矿主要呈现绿泥石化和绿云母化, 其化学的侵蚀反应非常明确。陆相主要的方式是在火山发生喷发后, 把含有丰富的金金属的物质喷射到陆地上, 在地表进行覆盖, 其岩石呈现出隐爆或者构造的角砾岩石。

地质特征, 这种矿床所在的区域一般在古早时代发生火山的喷发现象, 火山在爆发的区域中大都会有面积很大成矿的岩石, 金金属则是这一区域成矿的岩石反应。这一地区呈现出围岩特征, 使金金属和区域内其他的岩石能够产生长期化学的反应, 这一地区还含有丰富的石英矿、银矿和铁矿等, 金金属就和这些其他的矿物质混合。

(5) 卡林型的矿床, 这种类型的矿床主要由于金金属受到碳酸盐的侵蚀而形成的金矿, 这类矿床分布的面积比较大, 具有丰富的含金量, 是一种优势的矿床。

地质特征, 这类矿床可能具有几种不同的地质特征: (1) 是渗流热卤水的成矿形式特征, 这种特征是地层在深入到含有丰富金矿矿物质的卤水后, 经过长时间的化学反应形成, 他们主要位于地热的深处, 呈现出流质型特点。 (2) 层控的地质特征, 是由于某些原因, 使含有丰富的地热矿物质的卤水涌现到地表上, 经过改造和沉积的作用, 形成了矿源层的岩石特征, 这种岩石的特性具有蚀变和矿化的特征。 (3) 是尼尔逊、尼尔斯式和岩浆的热液等地质的特征, 主要是地热的深处矿物的卤水和其他地热共同形成同生水或者大热的降水, 进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地势, 其中的金金属和岩浆、矿物的卤水相互融合。

5结语

综上所述, 如果能够对金矿的成矿的规律进行了解, 根据规律对矿床的类型已经主要的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就可以准确的对金矿的成矿进行判断, 从中找出人们所需的金矿。所以需要地质工作者不断加大研究力度, 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 对金矿的成矿条件进行研究, 进而精确的找出金矿的矿床。

摘要:贵金属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黄金储备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对金矿进行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可以和金矿成矿的原理进行了解, 找出其成矿的规律, 并根据成矿的规律对金矿矿床的主要类型以及地质的特征进行分析, 就可以准确的找出金矿的矿床, 然后进行采集, 找出人们所需的金属。

关键词:金矿,成矿规律,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参考文献

[1]贺生彩, 王东辉.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J].硅谷, 2014, (23) :173+167.

[2]马芳, 蒋少涌.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铁、铜、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 2005 (04) :233-241.

矿床类型 篇5

1 地质特征

代县滩上矿区位于五台隆起的西端,区内大面积分布着太古界五台群和元古界滹沱群变质砾岩,断裂构造发育并具继承性活动特征,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

太古界五台群在区内主要为中部台怀亚群和上部高凡亚群。台怀亚群为一套中性-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变质岩石组合为绢英片岩、绿泥钠长片岩、绢云绿泥片岩、磁铁石英岩等,总厚度800m。其中,柏枝岩组为磁铁石英岩建造,是五台山区重要的含铁层位,并伴一定的金银矿化。高凡亚群为深海浊流沉积的正常碎屑岩,其变质岩石为一套次绿片岩相浅变质的变质粉砂岩、千枚状变质粉砂岩、千枚岩、碳质板岩等,总厚度1000余m。其中有金铜矿化,层控特征比较明显。

元古界滹沱群在区内主要为豆村亚群四集庄组,为一套陆源沉积的碎屑岩,分布在高凡—灰窑沟—南石岸—马桥一带,其变质岩石为一套变质的变质砾岩、含砾变质砂岩和变质砂岩等,厚度500~800 m。该地层中普遍含金银,局部含量较高,为含金银变质砾岩。区内第四系阶地和现代河床中砂金分布较广,有闻名的滩上阶地砂金矿床。

区内五台群和滹沱群形变剧烈,呈现北东向复杂褶皱构造和一系列断裂构造,并伴随广泛的基性岩脉贯入。燕山期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向为显著,具继承性特征。断裂构造的发育为岩浆侵位和矿液运移、充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内岩浆岩发育,大多以滩上杂岩体为中心呈环形分布。岩浆活动主要分为两期,早期以元古代基性侵入岩脉为主,中期以中生代岩浆活动为主,晚期岩浆岩主要为新生代一些规模不大的脉状玄武岩。元古代岩浆岩主要为一系列北东及近南北向基性岩脉或岩墙。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活动尤为强烈,形成了具多期(次)、多岩相的滩上复式杂岩体。主要由含角砾石英斑岩、隐爆角砾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复式杂岩体外侧及其附近分布有7处隐爆角砾岩筒(脉)以及一系列中酸-酸性脉岩,其岩石均属钙碱性岩浆系列。但区内金银矿化与其有直接成因关系。

2 金银矿床类型

根据以往地质工作,可将代县滩上地区金银矿(岩金)分为4个成矿类型,即构造蚀变岩型、火山次火山岩型、裂隙充填型、变质砾岩型。

2.1 构造蚀变岩型金银矿床

区内高凡—滩上北西向断裂为此类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走向310°~320°,倾向北东,倾角60°~70°为张扭性正断层,断距500~800 m,具有多次活动特征,由主断裂和平行或斜交的次级断裂组成断裂破碎带,宽50~100 m,燕山期岩枝、岩脉沿断裂侵入。该断裂规模大,为导岩导矿构造,但两侧次级断裂及裂隙是主要的储矿构造。

高凡金矿主矿体赋存于区内北西向高凡—滩上断裂带及两侧的次级断裂及裂隙中。矿体呈透镜状、串珠状及脉状,矿体产状与断裂破碎带产状一致。单矿体长度一般多在10余米至数十米,最长达百米以上,厚度一般在0.5~2.0 m,个别达数米。

此类矿床以金、银为主,常伴有铜、钼、铅、锌等多种金属。金一般为每吨数克至每吨10多克,最高达47.04 g/t,银每吨百余克,伴生有多金属矿化,局部地段可达工业品位。矿石类型多属多金属银金矿石和金银矿石等。

矿石构造有压碎状、角砾状、粒状、交代状、脉状、网脉状和蜂窝状等。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方铅矿和自然金为主,次为黄铜矿、角银矿、自然银辉银矿及少量自然铅、自然锡、自然锌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长石、高岭土、方解石和绿泥石等。

矿体与围岩无明显界线,但其分布范围严格受断裂蚀变带控制。蚀变带由中心至边部形成黄铁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化岩-硅化岩。围岩蚀变比较强烈,主要以黄铁矿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为主,次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白云母化、叶蜡石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蚀变矿物在空间上相互叠加,说明了成矿物质具有多期次性。

2.2 火山及次火山岩型银矿床

滩上隐爆火山区是区内重要的成矿构造体系之一。在区内豹沟—滩上—大(小)屋次沟—马桥一线,受区域北东与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隐爆火山角砾岩筒呈北西向串珠状产出。矿体主要赋存于隐爆角砾岩筒及内外接触带中爆发角砾岩或角砾状石英斑岩中。

产地有豹沟、马桥两处,矿体主要赋存于两地的隐爆角砾岩筒接触带中。矿体沿隐爆角砾岩筒接触带分布,矿体产状与隐爆角砾岩筒接触带产状一致。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串珠状产出,长一般十几米至几十米,最长达200 m,厚度几十厘米至几米,如豹沟单个矿体平均厚度可达6.15m。矿石结构构造有斑状、团块状、角砾状、细脉浸染状、粒状、块状、浸染状以及碎裂状等。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角银矿为主,次为黄铜矿、磁铁矿、浑银矿和赤铁矿等,但含少量自然银、淡红银矿、典银矿、斑铜矿、白铅矿、辰砂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高岭土、绢云母等。

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以银为主,金含量较低,局部铅、锌可达边界品位,铜、钼含量均不高。矿化规模以隐爆角砾岩筒内接触带较大,如豹沟矿化带宽度可达30~40m,延知可达300 m,含银品位高达665.10 g/t,均为多金属银矿石。

围岩蚀变有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叶腊石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等。强烈的围岩蚀变主要发育于隐爆角砾岩筒的接触带中,尤以内接触带更强烈,与矿化呈正消长关系。

从以上矿体赋存部位及矿化特征可以看出,此类矿床的首要控矿因素是燕山期隐爆角砾岩筒。

2.3 裂隙充填型银金-银矿床

产地在大麻沟、灰窑沟、马桥、小舍沟等地,其中,大席麻沟、马桥、灰窑沟的矿化最佳,远景较好。矿脉多充填于区域性大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及裂隙中,矿脉走向有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矿体由含金、银石英脉、碳酸盐脉与含矿蚀变岩组成,其产状与所充填的断裂及裂隙产状一致。矿体一般长几十米至百余米,最长达300多m,厚度一般0.6~2.0 m,厚者达2.5 m。矿石结构构造自形粒状、碎裂状、充填交代状、裂隙交代浸染状、片状,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次为黄铜矿、自然金、角银矿、含少量自然银、淡红银矿、斑铜矿、白铅矿和自然铅等。

围岩蚀变主要以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为主,次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此类矿床由于滩上复式斑岩体的位置不同,可分为银金矿床及银矿床,其中灰窑沟、小舍沟、马桥为银矿床,含银品位最高达350 g/t,金含量较低,多为0.00~0.ng/t,马桥最高可达9.35 g/t;大席麻沟为银金矿床,含金品位2.63~14.50 g/t,银品位7.00~316 g/t,铅、锌含量均比较低,局部地段可达边界品位。

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为区域性断裂构造所派生的裂隙系统,尤其是北西向和北东向裂隙系统更重要,单个裂隙一般宽0.2~1.0 m,局部宽可达2.0 m,裂隙面比较平直,裂隙两侧可见强烈的围岩蚀变,蚀变范围一般为裂隙的5倍。

3 主要成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比分析

3.1 不同成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对比分析

高凡构造蚀变岩型银金矿床,矿体产于北西向高凡—滩上断裂带及两侧的次级断裂及裂隙中,燕山期岩枝、岩脉沿断裂侵入。豹沟火山及次火山岩型银矿床,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筒接触带中,矿体沿隐爆角砾岩筒接触带分布。大席麻沟、马桥裂隙充填型银金和银矿床,矿脉充填于区域性大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及裂隙中,构造带往往位于花岗斑岩中或隐爆角砾岩筒边部。

3.2 不同成矿类型的矿物组合特征对比分析

高凡金矿床以金、银为主,视为铜、钼、铅、锌等多金属。而矿物组合以黄铁矿、方铅矿、自然金为主,次为黄铜矿、角银矿、自然银辉银矿等。豹沟、马桥银矿床矿物组合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角银矿为主,次为黄铜矿、磁铁矿、浑银矿、赤铁矿、镜铁矿等。大席麻沟、马桥矿床矿物组合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次为黄铜矿、自然金、角银矿等。从不同类型矿床的矿物组合特征可以看出,各类矿床矿物组合特征基本相似,矿物组合显示了以滩上岩体为中心成矿温度由高向低的变化。

3.3 不同成矿类型的围岩蚀变对比分析

高凡金矿床围岩蚀变主要以硅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为主,次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白云母化和绿帘石化。豹沟、马桥银矿床围岩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绿帘石化等。大席麻沟、马桥矿床围岩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等。从以上围岩蚀变特征可以看出基本相似,说明成矿条件基本相同。

3.4 不同成矿类型的成矿物质来源对比分析

滩上矿区燕山期岩浆岩活动频繁,各类型矿床无论在空间上或成矿物质组合上均可看出与该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说明各类矿床虽类型不同,成矿物质来源是相同的。

4 结束语

矿床类型 篇6

关键词:造山带,内生金属矿,矿床,高原

从成矿动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大陆新生代成矿主要表现在东部伸展和西部造山地带。最近几年时间里, 我国多数矿产企业对大型、超大型以及典型的金属矿床做了放射性测定, 促使了我国各地大规模成矿峰期的研究, 并对相应的伸展规律做了初步的了解。

1 造山带矿床分类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 矿床学者在矿床研究中主要是针对矿床本身的构成、特点以及周围的岩石层进行分析的, 是按照矿元素构成与岩石层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矿床种类、大小和分布规律的工作。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 有关工作人员越来越关注矿产组合区域的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构造演化关系。如:在一些地槽开裂的部位, 经常会产生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 这些岩浆活动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会产生铬铁矿、含黄铁矿的矿床;而在地槽褶皱的部位则会出现大量的花岗岩, 并且随着花岗岩的出现而产生稀有金属、钨锡矿床。

近些年来, 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应用的日益广泛, 对矿床研究人员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组合矿床研究高潮。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受到《矿床与全球构造环境》、《矿床与板块构造》两本著作的影响, 板块构造与矿床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的重视, 成为研究工作焦点。同时, 这两本书中详细总结了不同构造环境夏的造山带矿物质分布特征, 并对其产生规律做了详细的研究。尽管在这两本书中对于这种理念只是做了一个初步的轮廓规定, 但是发挥出的作用不容忽视, 奠定了现代地球动力学的发展道路。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对于同生矿床的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 全球各国相关工作人员都对地质历史和同生矿床的产生流程做了详细的分析, 并就现代成矿和古代成矿的类同做了对比, 比较准确的得出了矿床形成环境。与此同时, 有关学者提出了大陆板块碰撞期间由于岩石圈缩短, 一般会产生矿化作用, 并有学者就这一问题做了详细的著述。根据分析得出, 在造山带中一般有比较多的了矿床组合或者矿床成矿系列, 这些矿床成矿系列受到环境、地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大量的新矿床, 这位研究人员工作带来了新的认识基础。

2 同碰撞造山之中产生的矿物质

在我国, 有许多的造山带, 其中包含了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但是, 在这些造山带中, 碰撞形成的矿床很少出现, 至少在目前发展较少, 而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出现主要发生在板块后期碰撞之中。迄今为止, 只有青藏高原南部以及东部边缘地带出现了大量的矿床和矿化物质, 而且我们还可以将这些物质作为成矿作用的后续构成部分。

2.1 碰撞造山期成矿

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和学者研究著作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认为两期斑岩铜矿成矿是最为明显的造山期产物, 是目前成矿研究工作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2.1.1 清高高原东部斑岩铜矿带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我国有关学者和专家就已经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发现了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和其他一些大型的斑岩铜矿带, 随后又有专家在其周围也发现了带状的斑岩铜矿带, 这些铜矿带相互之间构成了一条长达一千多千米的斑岩铜矿带, 其成矿时代非常的紧凑。

当前的研究工作中, 大多数工作人员对斑岩、花岗岩的认识还局限于钙碱性岩石上, 但是在青藏高原的斑岩和花岗岩石中, 最大的特点就是含矿斑岩产生了富碱斑岩特性, 这些斑岩有着体积小、数量多且联系紧密的特征。

2.1.2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

冈底斯铜多金属矿带可以分为南部斑岩铜矿亚带和北部热液脉型铜多金属亚带。在南亚带已经发现南木布达、冲江、厅宫、驱龙、夏马日、拉抗俄、南木等斑岩铜矿床或矿化点;在北亚带有那露果、新嘎果、帮浦、洞中松多等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化点。

2.2 松弛期成矿

在碰撞造山期间, 挤压造山与松弛或伸展交替出现。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不仅有40~35Ma、18~13Ma和3.4~1.7Ma三个重要的挤压隆升阶段, 而且在这几个阶段之间还出现了地壳松弛或岩石圈伸展。

2.3 走滑拉分盆地成矿

走滑拉分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 (三江地区) 走滑断裂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构造样式, 也称为菱形裂陷、扭性地堑、菱形地堑, 是指在走滑断裂的某些拐折部分或雁行式走滑断裂之间相互错叠地段, 由于走滑断裂的滑移引起的斜向拉分作用而产生的构造凹陷。

在古近纪时, 整个青藏地区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相互作用而继续进行陆内会聚, 整体处于压缩构造背景中, 而横断山地区则表现为独特的大规模走滑的构造环境。在这一宽广的走滑转换应变场中, 沿先存的怒江断裂带出现洛隆、马利、八宿等走滑拉分盆地;沿澜沧江断裂带与分支帚状断裂之间出现吉曲、食宿站、囊谦等走滑拉分盆地;沿字嘎寺-德钦断裂带发育贡觉、莽错等拉分盆地;沿甘孜-理塘断裂带发育热鲁等拉分盆地。在走滑拉分盆地中, 不仅有不同时代的沉积物发育, 而且往往在壳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段形成大型矿集区。

3 后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后碰撞造山成矿是指造山作用完成后, 造山带从挤压状态向伸展开始转变时期出现的成矿作用。后造山成矿是中国广泛发育的一种造山带成矿作用, 几乎遍布各个古造山带。通过对中国主要造山带碰撞造山与成矿的研究, 总结提出大规模成矿爆发总与最晚一次的强烈碰撞造山事件同步发生, 通过对中国主要造山带大规模成矿的考察和研究, 其形成环境一般为后碰撞伸展体制, 与岩浆活动、壳幔相互作用以及盆地流体汇聚和深部热流上涌有着密切关系。

结束语

以青藏高原为例, 将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又分为碰撞造山期成矿、松弛期 (伸展) 成矿、走滑拉分盆地成矿和剪切带扩容成矿。这四个类型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类型有差别, 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成矿作用与伸展构造密切相关, 第一类碰撞造山期成矿也并非沿主造山构造成矿, 而是沿垂直主压应力的伸展构造成岩成矿。

参考文献

[1]毛景文, FrancoPIRAJNO, 张作衡, 柴凤梅, 杨建民, 吴华, 陈世平, 程松林, 张长青.天山-阿尔泰东部地区海西晚期后碰撞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特点及可能与地幔柱的关系[J].地质学报, 2006 (7) .

[2]毛景文, 张作衡, 余金杰, 王义天, 牛宝贵.华北及邻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从金属矿床年龄精测得到启示[J].中国科学 (D辑:地球科学) , 2003 (4) .

矿床类型 篇7

广东省五华县窝树塘矿区在燕山运动前为一软弱地带, 五华达断裂和紫金大断裂呈北东—南西向在境内通过, 在大断裂附近发育次一级的构造裂隙。在燕山期, 岩浆沿着软弱地带侵入, 形成五华岩基, 经长期风化剥蚀, 岩基大面积出露, 而沉积岩仅零星存在。

地层以石英质砂岩、粉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 以及薄层炭质页岩夹薄层透镜体状煤层组成。该组地层经现场钻探工程验证基本相符。

该区由于燕山期多次岩浆侵入, 小型构造活动频繁, 使该区构造裂隙进一步加深扩大, 构成了良好的导矿和容矿的空间。

2、成矿机理

本矿床可能是较早生存的中~细粒斑壮黑云母花岗岩岩株的原生缓倾斜裂隙, 再经受后期呈岩株状产出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的上升冲应力和上覆岩石重力拖拉应力以及成矿作用的影响, 进一步加深扩大或沟通, 而构成本矿床缓倾斜的导矿和容矿空间.当该成矿裂隙发生时造成的低压区, 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差, 使含矿热液沿着裂隙空隙上升充填。

本矿区成矿主要受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成矿裂隙的形成应该是在中~细粒斑壮黑云母花岗岩岩株冷缩过程中, 由于形成岩体的岩石物理性质决定了其形成的原生裂隙较大, 并且裂隙的形成是受岩体原始形态所控制。在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浆上升冲应力作用和上覆岩石重力拖拉应力作用下, 原生裂隙进一步加深扩大或沟通, 同时, 形成许多规模较小的平缓节理。在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浆冷凝过程中, 由于拖拉应力作用同样也形成许多平缓的张节理, 这种节理在两种岩性接触带附近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尤为发育。所有这些裂隙、节理, 构成了本矿区良好的导矿通道和容矿空间。

因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枝较大, 上升冲应力影响较深、广, 造成本矿区矿床缓倾斜的成矿裂隙分布面积广大, 矿化层次多且深 (矿化层范围深达约400米) 的特点。

同时,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 伴随之断裂活动也具有多期、多极性, 相互穿插和干扰, 关系错综复杂, 形成复杂的断裂体系, 故, 矿脉也呈现复杂、多样化的特点:细小平行脉多, 呈不延续性, 矿脉矿幅变化较大, 贫富悬殊等。

3、成矿分析[1]

从本矿床黄铁矿含量很高且普遍为含钨石英脉的特点来看, 可以推断, 矿源是一种富含H2S超过饱和的酸性溶液, 这种含矿热液沿着Si O2过饱和中碱性或过碱性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缓倾斜裂隙空间运行途中, 不断增加大量的K1+、Na1+、Fe2+、Mn2+、Ca2+等离子浓度以及围岩裂隙含氧水溶液的混入、围岩孔隙含氧水溶液的混入和围岩孔隙含氧水溶液向成矿裂隙的渗透或游离氧在孔隙水内向裂隙空腔扩散的影响, 使含钨的结合物的酸性热水溶液逐渐变为碱性时而开始各种结合物的分解和各种矿物的析出、结晶、沉淀。

鉴于各种矿物沉淀的物理、化学、成矿地质条件的差异, 所以最先析出结晶的是萤石、长石, 之后是磁铁矿、黑钨矿, 最后析出的是黄铁矿、磁黄铁矿, 于将尽结束时, 石英开始大量结晶, 形成块状石英, 在末期形成晶网石英。

由于成矿裂隙空腔平缓且展布面积较大, 含矿热液输送到成矿裂隙空腔的上部和边部需要的时间长, 温度也随之逐渐降低, 围岩受热液交代作用减弱, 所产生的围岩蚀变也显示较弱的特点;而在矿脉中部、中下部或下部热液温度仍然较高, 所以围岩蚀变也显示较强的特点。

就矿床成矿温度来说, 根据矿床共生矿物种类、矿石的结构构造, 石英脉特征以及围岩蚀变等现象观察, 本矿床成矿温度显示高~中温的特点。但从矿床16个黑钨矿单矿物化学分析资料综合分析, 本矿床黑钨矿中FeO含量变化在16.46~18.09%, 平均17.17%, Mn含量变化在3.86~5.98%, 平均为4.70%, 是属于富Fe、贫Mn类型;从黑钨矿中FeO和MnO分子的百分比分析, Fe O (分子) %为78, MnO (分子) %为22, 应属于锰钨铁矿, 因此, 又应属于中温热液条件下生成的;从黑钨矿中Mn O/Fe O比值来看, 均在0.21~0.36之间变化, Fe、Mn含量变化幅度虽然较小, 但仍可觉察到这种变化指示着成矿环境的演变。本矿区从上层矿脉 (V25) 至下层矿脉 (V5) MnO/FeO比值略有增加;对V1脉来说在中部或中下部MnO/FeO比值比上部和下部稍高些, 说明本矿床从上层矿脉往下层矿脉的成矿温度略有增加的趋势, 而V1脉在中部和中下部比上部和下部成矿温度略高些。

4、成矿类型

根据上述情况, 本矿床的黑钨矿是在中温条件下生成的。矿床的成矿温度应属于高~中温。矿床的成因类型应属于高~中温热液裂隙充填矿床。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课堂教授下一篇:分级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