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基本特征

2024-09-19

矿床基本特征(精选4篇)

矿床基本特征 篇1

1 区域地质背景

叠层山铜银矿点位于索尔库里北山东段铜、银、铅、锌、锑成矿远景区内,处在阿尔金南缘断裂北侧次级断裂构造带中。

1.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蓟县系金雁山组,分布于测区东部叠层山一带,主要为灰岩、硅质灰岩、白云岩、鲕状灰岩夹千枚岩、板岩、砾岩。其中局部见有铁染硅化灰岩条带,与铜矿关系较为密切。

1.2 构造

区内构造比较发育,阿尔金南缘深大断裂穿过全区,其次为与之平行及斜交的次级断裂。深大断裂走向北北东向,为逆冲-左行走滑-正滑型组合断裂。次级断裂多呈近东西向,局部地段表现为北西向、北西向,基本上沿阿尔金山南麓展布。在测区东侧沿断裂带分布有数条基性岩脉,近东西向产出,受断裂影响多呈大的透镜状顺断裂带产出。在叠层山一带发育有一条近东西向的断层破碎带,破碎带宽数十米,倾向北,产在褐铁矿化硅化灰岩中,基本顺层产出,其中见有铜矿化体4层,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

1.3 岩浆岩

测区内少见岩浆岩出露,在测区东部叠层山矿点南侧见数条基性岩脉产出,岩性主要为辉绿岩,受构造影响多呈大的透镜状产出。测区南侧阿尔金深大断裂以南大通沟北山一带发育有花岗岩体、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测区北侧喀腊达坂一带亦见该类杂岩体出露。

1.4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经1∶5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在叠层山一带圈定了综合异常,该异常面积较小,仅有7.63 km2,异常形态为椭圆形,元素组合铜、银、锑,较为简单,三元素套合较好,其中铜、锑具三级质量浓度分带,银具二级质量浓度分带,铜、银异常面积较小,锑异常面积较大,铜极大值为579×10-6,银极大值为882×10-9,锑极大值为235.92×10-6,与叠层山铜银矿非常吻合。异常区内出露地层为侏罗系金雁山组灰岩、硅质灰岩、白云岩。

2 矿区地质概况

含矿地层主要为蓟且系金雁山组,主要为灰岩、硅质灰岩、白云岩、鲕状灰岩夹千枚岩、板岩、砾岩。其中局部见有铁染硅化灰岩条带。

2.1 地层

1)灰岩。灰岩在区内大面积分布,岩石呈灰-深灰色,泥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岩石多呈中-薄层状,中夹灰黄色泥灰岩透镜体及角砾状灰岩透镜体。

2)铁染硅化灰岩。铁染硅化灰岩呈带状展布于测区中部,带宽约200 m,为区内控矿带,岩石表皮呈红褐色,新鲜面呈深灰色,地表局部出露孔雀石化。具明显的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矿化部位局部硅化十分强烈。

3)千枚岩。千枚岩呈层状夹于灰岩中,厚约100 m,岩石呈灰色、灰黑色,千枚状结构,片状构造。中夹薄层状的炭质千枚岩夹层。

4)绿泥片岩。绿泥片岩分布于测区北中部,呈带状展布,岩石呈灰绿色、绿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多与千枚岩呈互层状产出。

2.2 构造

区内地层总体呈单斜层状产出。断裂构造见有两条,为阿尔金断裂之次级断裂。一条为走向北东南西的逆断层,分布测区东南部,长2 500 m,产状132°∠65°;一条为顺灰岩层面分布的逆断层,分布于测区中部,长约700 m,产状36°∠40°,该断层为区内的控矿构造。褶皱构造在区内表现为岩层的波状起伏,使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2.3 岩浆岩

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

3 矿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3.1 矿体规模及产状

矿体产于蓟县系塔昔达坂群金雁山组铁染硅化灰岩中,受灰岩层间破碎带控制。经4个槽探、硐探工程,圈定铜银矿体4个。地表工程以60~80 m,间距控制矿体,深部以延伸40 m控制矿体,经深部硐探工程控制,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变化较大,且其厚度有向深部变窄的趋势。

Ⅰ号矿体分布于顺层产出的挤压断层中,由4个地表工程和3个深部硐控工程控制,矿体长510 m,平均厚5.11m,产状340°∠50°~345°∠48°;由黝铜矿化、孔雀石化、兰铜矿化硅化灰岩组成,铜品位一般0.59%~8.19%,最高20.00%,平均品位2.43%,银平均品位78.77 g/t。

Ⅱ号矿体分布Ⅰ号矿体北约20 m处,由4个地表工程和1个深部硐探工程控制,矿体长510 m,平均厚4.4 m,产状340°∠50°~20°∠48°;由黝铜矿化、孔雀石化、兰铜矿化硅化灰岩组成,铜品位0.40%~9.75%,最高品位13.60,平均3.45%,银平均品位109.01 g/t。

Ⅲ号矿体分布于Ⅱ号矿体北约30 m处,由地表单工程控制,矿体长200 m,厚0.84 m,铜品位0.85%,产状340°∠40°。

Ⅳ号矿体位于Ⅱ、Ⅲ号矿体之间,由地表单工程控制,矿体长200 m,视厚0.95 m,产状355°∠42°,铜品位0.80%由黝铜矿化、孔雀石化、兰铜矿化硅化灰岩组成。

矿区Ⅰ+Ⅱ号矿体平均品位Cu 2.82%。矿体的产状变化与地层的产状变化相一致。在硐探工程中发现矿体产状变化较大,显示该矿体受褶皱构造影响变形较大。

3.2 矿物组分和结构及构造

含矿岩石为孔雀石化硅化灰岩。主要矿石矿物为黝铜矿、孔雀石、兰铜矿,质量分数约5%~10%。最高可达15%~20%,偶见质量分数达20%~30%者。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呈细脉状沿岩石裂隙分布,质量分数约80%~90%。矿石矿物有2种,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

氧化矿石呈孔雀绿色、蓝色,主要为孔雀石、兰铜矿。孔雀石多沿岩石裂隙分布,亦有呈细脉状分布者;兰铜矿多呈细脉状、网脉状分布,少数沿岩石裂隙分布。二者质量分数一般3%~8%,最高可达15%。主要分布于地表。

原生矿石呈深灰色,为黝铜矿,泥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多呈网脉状、细脉状分布,少数呈浸染状分布。在深部工程中原生矿比例增大。

3.3 矿床成因分析

综合上述地质特征,初步认为矿床为与碳酸盐岩有关的构造热液型铜银矿。

矿床基本特征 篇2

独山玉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独山玉产于南阳独山辉长岩体内,位于朱阳关-夏馆断裂带北侧,属加里东晚期.玉矿形成与岩石蚀变关系密切,主要蚀变为辉石次闪石化,斜长石黝帘石化.独山玉的形成过程为:岩浆分异、动力作用、热液作用的综合产物.

作 者:叶朋 黄素兰 刘国飞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河南,南阳,473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0) 分类号: 关键词:构造   岩浆岩   热液蚀变   成矿  

矿床基本特征 篇3

镍资源主要来源有两种,即岩浆型硫化物型铜镍矿床和硅酸盐型镍矿床。按照镍矿石成因分为两个类型,硫化镍矿石和氧化镍矿石。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提高,镍金属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镍资源开发利用,绝大部分来自于岩浆型硫化镍矿床,但硫化镍资源越来越少。随着选冶工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红土型镍矿可以生产出氧化镍、硫镍、镍铁等中间产品。其中硫化镍和氧化镍可以生产出镍精矿,从而缓解硫化镍原料不足。因此,以开发红土型硅酸镍矿床为宗旨,阐述氧化型硅酸镍矿的地质特征及矿床的成因,对今后开发利用该类矿床非常重要和必要。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内蒙古地区大地构造划分为I级华北地台和天山一兴蒙地槽,Ⅱ级为内蒙地轴、兴蒙地槽、内蒙古中部地槽,Ⅲ级为二连—东乌珠穆沁旗复背斜带、阿巴嘎旗复背斜带、西乌珠穆沁旗复背斜带、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复背、苏尼特右旗复背斜带及镶黄旗—多伦复背斜带。白音胡硕镍矿床处于西乌珠穆沁旗复背斜带。

2.2 区域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古生界石炭系和二叠系,其次是第四系地层,分层由下至上如下。

(1)下部为硬砂岩、含砾凝灰岩、粉砂岩夹灰岩,上部以安山岩、凝灰岩为主与石炭系下统的敖木根呼都格组(C1a)界限不清。

(2)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C3a)。第一岩段(C3a1)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硅泥质粉砂岩、黄褐色晶屑凝灰岩;第二岩段(C3a2)岩性主要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晶屑凝灰岩;第三岩段(C3a3)岩性主要为黑色粉砂岩、板岩、长石石英砂岩。

(3)二叠系格根敖包组(P1g)。第二岩段(P1g2)岩性为灰绿色、紫褐色安山玢岩、英安玢岩、角砾安山岩;第三岩段(P1g3)岩性为灰绿色凝灰质粉砂岩、板岩、长石石英砂岩;第四岩段(P1g4)岩性为黄褐色岩屑晶屑凝灰岩。

(4)第四系(Q)。区内第四系较发育,分布于沟谷及坡地上,早期为古阶地冲洪积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层及黄褐色含砾砂土。晚期为全新统冲积和坡积砂砾层(),岩性为鹅黄色细砂、砂石及碎石和风成黄土砂土。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分布在阿巴嘎旗一带,露头零星,岩体侵入于上志留统巴特敖包群。侵入岩性单一,以粉灰色、浅肉红色蚀变斜长花岗岩、糜棱岩为主,由于受断裂破坏和强烈的动力变质作用,岩石破碎,糜棱岩化强烈。

2.3.2 华力西(海西)侵入岩

(1)早—中期分布集中,出露于苏木左旗以南,阿巴嘎旗查干敖包一带,岩性以中酸性岩为主,超基性—中性岩次之。

(2)晚期活动强烈,侵入体多沿褶皱带的次级褶皱轴部侵入。区内分布广泛,岩石种类繁多,主要以酸性侵入岩为主,超基性岩次之。①酸性岩岩性以黑云母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为主。②基性—超基性岩呈脉群出现,岩石岩性种类繁多,基性岩主要有石英角闪辉长岩、蚀变辉长岩、辉绿岩等,超基性岩主要有斜辉辉橄岩、二辉辉橄岩、纯橄岩、辉石岩、角闪岩等。

该期超基性岩是区域镍矿床形成的母岩,目前发现的氧化—硅酸镍矿床就是由赋存在该期超基性岩体顶部的岩体经氧化淋漓作用形成。

2.3.3 燕山期侵入岩

分布相当广泛,以早期占主导地位,岩体以岩基、岩珠形式产出,岩性以中酸性岩体为主,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

2.4 区域构造

本区经受多次构造变动,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可划分为NE、NW、近EW、NNE向4组,其中以NE向为主,NW向次之,构造活动主要体现为海西期和燕山期。

(1)海西期构造。本期构造重点体现为褶皱构造,形成沿大兴安岭发育的一条褶皱构造带,在本区表现为西乌旗复背斜,呈NE向分布,其NW翼为本区地层。

(2)燕山期构造。本期构造重点体现为断裂构造,主要断裂是二连浩特一贺跟山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带NE向,延长700km,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缝合线,受其控制派生出不同方向的脆性断裂,但这些断裂带均远离矿区含镍岩体,只对地层造成破坏,未对岩体造成破坏。

3 矿区地质背景

3.1 矿区地层

矿区地层自下而上如下。

(1)石炭系中统本巴图组(C2b)。灰绿—灰色长石砂岩、凝灰质粉砂岩。

(2)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C3a)。第一岩段(C3a1),灰色泥质粉砂岩、黄褐色晶质凝灰岩。

(3)二叠系格根敖包组(P1g)。第二岩段(P1g2),灰褐色凝灰质粉砂岩、板岩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第三岩段(P1g3),砖红色粉砂质泥岩。

(4)第四系(Q)。全部为坡积砂砾、洪积砂砾和风成砂砾及黄土。

3.2 矿区构造

矿区内无大型断裂构造,只发育更次级的小型韧性剪切带、NE—NW向的几组节理或小型断层破碎带,一般倾向N—NW,倾角60°~85°。

矿区基岩顶部靠近地表处,风化裂隙十分发育,特别是纯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多数在风化作用和岩石蚀变双重作用下形成似松散土状的绿色、灰绿色蛇纹岩层。

3.3 矿区岩体特征

3.3.1 岩体形态产状规模

岩体主要为海西晚期超基性岩体(,岩体规模较大,地表似纺锤形,长8km,宽3km,东西走向。

3.3.2 岩体类型及岩相

岩体为斜辉辉橄岩—二辉橄榄岩—纯橄榄岩型,岩性差异不大。

斜辉辉橄岩—斜辉橄榄岩,黑绿色、褐绿色,块状及片状构造橄榄石占70%,已全部蚀变为利蛇纹石,形成网格状构造,斜方辉石基本变为绢石,但有少量残晶,绢石含量30%;单斜辉石<5%,具有反应边及文象聚晶结构,橄榄石粒径1~2mm,辉石5~10mm。

纯橄榄岩出露面积不大,位于斜辉辉橄岩体中部,未形成独立岩体。

岩石黑色—灰绿色、紫色,块状及片状构造网构造,橄榄石占95%,属贵橄榄石,已蚀变为纤维状蛇纹石及片蛇纹石,偶见残晶,铬尖晶石含量<5%,自形晶—它形晶边缘蚀变为黑色,中部黄褐色、红褐色,另外有磁铁矿、褐铁矿、金红石、水镁石、伊丁石、石棉及碳酸盐矿物,但地表大部分已受风化淋滤作用形成含镍硅质骨架和紫色红土层,而纯橄榄岩则风化与蚀变形成含镍利蛇纹石和网格状硅质骨架。

3.3.3 岩体与围岩蚀变

(1)岩体与围岩接触部位,受构造影响形成厚度不等的变质破碎带。①接触变质带仅在白音胡硕北部下二迭系格根敖包组地层接触部位,宽约20~100m,岩体变质轻微,并有铁锰物质浸染,具有明显的褐铁矿化、赤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地层灰岩已白云岩化和硅化。②动力变质带。岩体受构造断裂活动的影响形成多种破碎带,碎裂岩形成程度不等的变质带,在各个岩体中均有表现,斜辉辉橄岩受这些动力变质作用成为压碎蛇纹石化辉橄岩,有的糜棱岩化,绢石压碎呈碎斑状,蛇纹石呈叶片状饶曲,产出新的蛇纹石石棉,而带内的围岩成角砾岩,带内具褐铁矿化、硅化等。

(2)岩体自变质作用。所有岩体自变质作用极强,多数基岩遭到强、中、弱3种程度的变质蚀变作用。强蚀变蚀变矿物含量>80%;中等蚀变蚀变矿物含量20%~50%;弱蚀变蚀变矿物含量<20%。

岩石之中自变质蚀变类型有蛇纹石化、绿泥石化、次闪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绢石化等。

(3)近地表风化壳中有自变质蚀变、它变质蚀变作用和混合沉积作用形成的风化蚀变混积变质带,多发生在岩体上部,以橄榄石含量偏多的岩石中是形成风化壳型氧化—硅酸镍矿床的前提条件与成矿作用之一。该变质带由上向下一般分为4层:①上层为多数已剥蚀掉赭石红土层;②部分剥蚀掉为黄色—绿色高岭土层;③硅质骨架层为绿色高岭土硅化蛇纹岩;④与下部未风化基岩过渡接触的碳酸盐化蛇纹岩层。

4 矿体地质特征

该矿床为风化壳型氧化—硅酸镍矿床。岩体中部斜辉辉橄岩—二辉橄榄岩,岩相顶部为风化蚀变混积变质带,按其在岩体中分布位置划分为3个矿体。

Ⅰ号矿体位于岩体最北部,矿体平面形态为大型蝌蚪状,长1 650m,宽度150~1 150m,矿体顶部埋深6~11m,矿体底部埋深18~22m。剖面形态为水平层状似板状,整体产状为水平层状面型分布。

Ⅱ号矿体位于岩体中间矿体规模稍小,长1000m,宽100~400m,矿体顶部埋深6~8m,矿体底部埋深16~18m,平面呈中间胖大的“S”型,剖面特征与I号矿体一致。

Ⅲ号矿体位于岩体南部,是矿区最大矿体,矿体平面形态为不规则透镜状,6线~3线之间,矿体方位角为60°,长1 950m;3线~9线矿体方位角转为335°,长度为750m,矿体水平宽度100~800m,矿体顶部埋深0.5~8m,矿体底部埋深9~18m。剖面特征和产状特点均与I号矿体一致。

白音胡硕矿区3个矿体的顶部围岩为风成黄土与植被层,平均厚度为4.5~11m,矿体底部围岩与下部矿体岩相一致的强蚀变、强风化呈砂土或含砾砂土状的蛇纹岩,其两侧围岩为不含矿体的强—弱风化、强蚀变的斜辉(或二辉)辉橄岩。

5 矿体分带特征

5.1 矿石类型特征

矿石类型按其分布层位及其自然状态的不同划分为2种类型。

(1)第一层矿为粉土状、砂土状和红土型镍矿。分布于矿体上部,是矿区分布最普遍而广泛的矿石层,按其颜色不同一般分为上下2层(局部为3层)。①上层为砖红色、红褐色呈松散一微致密型的土状、粉砂土状镍矿石,脉石矿物以染色高岭土为主。②下层为黄绿色、灰绿色呈松散一致密型的土状、粉土状镍矿石,脉石矿物仍以染色高岭土为主。

(2)第二层在黄绿色土层矿石下方局部区段可见厚度<1m的黑色土层,其物质组成与上述土层基本一致,只是含有石炭使土的颜色变黑。

5.2 矿体厚度特征

(1)Ⅰ号矿体白音胡硕矿体。①上部第一层矿厚度范围6~8m,平均6.5m。②下部第二层矿厚度范围0.8~4.5m,平均3.8m,该层矿部分区段亦有缺失。

(2)白音胡硕Ⅱ号矿体矿体。①上部第一层矿厚度范围6~10m,平均8.5m。②下部第二层矿厚度范围0.7~7.5m,平均5m,部分区段有缺失。

(3)白音胡硕Ⅲ号矿体。本矿体是白音胡硕矿区最大矿体,但其矿石类型只有一种为第一层矿石类型,但在本矿体中主要表现为风化砂土型和含砾石砂土型的镍矿石,厚度变化4~13m,平均5.6m,第二层硅质骨架型矿石在0线~4线区段零星出现,厚度均<1m。

5.3 矿石品位分布特征

本矿床所含镍品位,按其矿体矿层的不同有所差异,但相同矿层镍品位比较稳定,波动性不大。

(1)第一层矿为土状红土型镍矿,镍品位0.5%~1.1%,平均镍品位为0.9%,本层矿石局部含有砂砾,经筛选后含镍品位会有小幅度上升。

(2)第二层矿为硅质骨架型黑土镍矿,镍品位0.7%~1.3%,平均镍品位为1.1%,本层矿石经碎矿后筛选去掉骨架物质后,镍品位会大幅度上升,达到1.5%~2.4%,最高3.5%。

5.4 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中矿物颗粒极为细小,一般情况下肉眼辨认不出,只在显微镜下尚可辨认。

(1)金属矿物主要有紫硫镍铁矿、暗镍蛇纹石、镍绿泥石、镍磁铁矿、含镍泻利岩,其它金属矿物为含镍矿石、黄铜矿、褐铁矿,一般含量很少,只偶尔发现。

(2)脉石矿物主要有高岭土、蛇纹石、绿泥石、滑石,夹有石英、长石颗粒及少量残留未完全蚀变的辉石、橄榄石类矿物。在骨架型矿石中,主要是石英骨架高岭土和方解石为主。

6 矿床成因探讨

本矿床属于风化壳风化淋滤混积氧化镍—硅酸镍矿床,其成因机制按矿床中不同类型矿石特点不同而略有差异。

(1)第一层粉土状或含砾砂土状红土型矿石成因。本层砂石土层的结构和颜色虽然有些变化与差异,但整体还是以土状红色为主。该矿层的载体岩石超基性岩体也是成矿母岩,超基性岩体侵入成岩后,地表上升遭受剥蚀,在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的条件下,由于风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岩石自变质作用及元素水解淋滤迁移渗透作用均非常强烈,同时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在富含镍元素的斜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岩相的上部形成淋漓型红土、褚土、高岭土型氧化镍—硅酸镍矿的混合型沉积矿床,所形成的矿体形态简单,规模大,似层状分布,矿区地形起伏不大,矿体形态受地形表面起伏形态所控制,与超基性岩上部风化壳基本一致。

(2)第二层硅质骨架型黑土镍矿成因。在超基性岩体经过上述各种地质作用期间,受到燕山期构造影响,在本区部分地段贯入了大量富含SiO2的热液,造成岩体矽化作用非常强烈,形成密集的石英网脉,切割并包围了原来形成的矿源层,又经漫长的地壳风化和淋滤化学作用,矿源层自变质作用及热液所携带富含镍元素的二次富集矿化作用,使矿源层演变成为黑土状红土状富矿石,并赋存在石英骨架的空格间隙或残余气孔中,并被石英骨架所分割包围,形成目前第二层矿石的结构状态。同时由于多次热液贯入作用在局部地段还形成一种窄脉状骨架矿体,垂直或斜向切穿原水平骨架矿层甚至切割到第一层土状矿层,形成少量陡倾斜立脉式脉状矿体,但是这种类型的矿石在白音胡硕分布不广泛,说明这种热液作用不是很强,属于作用边缘和末梢。

摘要:白音胡硕镍矿床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白音胡硕境内,处于西乌珠穆沁旗复背斜带,矿床范围较大,形状简单,呈面型分布。研究分析该类镍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对充分开发利用氧化型硅酸镍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矿床基本特征 篇4

在阐述上朝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对矿床的控矿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找矿标志.矿体在泥盆、石炭纪的地层中均有产出,且矿化有选择性地在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和白云岩的接触带发育,矿化岩石岩性主要为凝灰岩、白云岩、构造角砾岩等.矿化明显受层间破碎带及断裂控制,结合区域矿床对比,认为上朝铅锌矿床成因属层控-热液蚀变叠加型铅锌矿床.

作 者:欧正 吴财芳 卢韬 莫绍文 OU Zheng WU Cai-fang LU Tao MO Shao-wen 作者单位:欧正,OU Zheng(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广西环江金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环江,547108)

吴财芳,WU Cai-fang(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卢韬,LU Tao(广西环江县国土资源局,广西,环江,547100)

莫绍文,MO Shao-wen(广西环江金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环江,547108)

上一篇:通讯平台下一篇: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