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基本特征论文

2024-09-17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论文(精选8篇)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论文 篇1

1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

所谓的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 就是指位于大陆版块的中国地区, 在经历了数亿年的历史演变, 古生代大陆版快和大洋版块的碰撞分离, 中生代与新生代的盆地山地对立发展, 从而形成了海相一海陆过渡相古生界与陆相中、新生界叠置的多旋回盆地。

在这类叠合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其分布位置, 资源储量, 资源种类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这种地区进行勘探时, 难度较大, 工作量繁重, 使用的勘探技术手段也存在着巨大差别, 因此勘察周期较长。

2 简析叠合含油气盆地基本特征

2.1 超压情况下延缓烃的形成

通常情况下勘探人员只考虑温度以及时间对烃形成的影响, 往往会忽略压力对烃性成的影响。但随着钻机逐渐地向地下深入, 研究人员发现依然会存在大量的液态烃, 此时已经深入地下达4500米以上, 这就与先前的预算形成了矛盾。这种现象在多地出现, 例如中国渤海湾盆地, 再地下4500米处依旧发现了液态石油, 而且温度达160-170摄氏度。研究人员又通过大量实验表明, 温度虽然是促进有机质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烃所存在的环境对烃的产物数量多少和进程速度快慢都存在着显著地影响。

2.2 水直接影响到有机质的热降解作用

研究人员表明, 当生烃中含有水的存在, 当温度降低至一定条件时, 水中含有的氢离子会因为低温条件的影响而进入到干酪根的结构里。从而使热裂解速率减缓。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水可以吸热, 可也促使了干酪根实际上的受热程度得到了降低, 而且水在受热汽化以后会使压力加大。

2.3 封闭的环境促使生烃减缓有机质的热降解

由于有机质的热降解属于不可逆的过程, 但是生烃所存在的环境是否封闭直接影响到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是否平衡。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表明, 烃从发源地不断地排出, 此时的热降解速度快, 反之就会影响到热降解的速度。

当生烃处于沉积盆地的地下深层时, 其压力值会很高, 所以此时的生烃是处于封闭的状态, 因此生烃转化为烃的时间就被大大减缓, 因此形成气或石墨的过程就会需要更久的时间。实地的勘察和工作人员的研究都表明了超压环境下对有机质的热降解和烃的热裂解具有延缓的作用。

如果在这种超压环境下还存在水, 那么有机质的热降解和烃的热裂解的速度会由于水的存在而进一步延缓。所以这就为研究人员在叠合盆地寻找液态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4 深层储集层的概念

所谓的深层储集层就是指深埋于地下4500米以下且形成与中生代的储层。随着在地下的不断深入, 压力会不断的增大, 这就会使沉积岩的密度不断加大, 从而直接影响到沉积岩上孔隙直径的大小。孔隙直径越小, 也就表明沉积岩的渗透率会逐渐变小。所以说叠合层的油气藏会因为储集层的条件差而直接影响到经济性。

2.5 叠合盆地发现油气的周期久但数量较多

叠合盆地的油气储量一般都十分的可观, 所以说在对油气勘探时这类盆地是首选。但是如果沉积层发生过大的结构改变, 油气分布也就会随之改变, 在勘探时很可能相邻的两个油气层在结构上和油气具体位置的分布上都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勘探人员对每一个油气层进行仔细地勘察, 这是因为叠合盆地存在的油气田往往不止一个, 为了不浪费资源, 就需要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详细的检测。

所以说叠合盆地想要发现油气就需要很长时间的勘测, 但是一旦发现油气田的存在, 很可能在其周边发现其他油气田。

3 简析对叠合盆地油气勘察的方法

(1) 对于这种叠合盆地和地形, 油气的开发和研究思路。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和闭合的地形, 所以一般情况下, 我们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研究思路才可以很好的对这种地形的油气进行开发。这一部分中, 勘探的目的层系比较多, 并且大多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 最远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我们面对这一难题, 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必须坚持以过程重建为核心, 从而进行油气的开发和勘探。只有这种“顺藤摸瓜”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式, 才可以很好的确定历史上形成的油气和最新的油气的分布位置,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对油气进行准确无误的勘探。

我们只有确定了烃的源灶, 空间以及时间上的属性, 才可以很好的对具体的位置以及相关的信息有准确的判断, 这就会使我们减少很多的资金投入,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另外, 我们不仅要关心那些最基础的问题, 还要关心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油气的资源发生的变化, 学会在变化中不断的认识到事物的发展, 注意这些油气的变化, 调整, 破坏以及充分的接受新油气的可能状况。

(2) 在这种环境下, 我们必须明确, 叠合盆地这种地形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所以在油气的勘探上必须注重勘探技术的开创和使用。

在勘探油气之前, 我们都必须知道, 叠合盆地这一地形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我们不能要求像平时的油气开采一样容易, 我们必须知道这个过程会比较艰辛, 从而我们必须掌握其他的一些适合的方式进行油气的勘探和开采。

勘探油气的过程中, 每个层之间的勘探方法也略有不同。大多都是将磁, 重, 电这些方面的技术组合起来, 以至于可以更好的帮助开采, 但是每个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方法, 我们还应该针对当时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 做到灵活应变, 用最好的方式进行油气的开采和油田的勘探。

4 结束语

因为叠合盆地这种特殊的地形导致我们在油气的开采和油田的勘探上, 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去规避这些, 努力的做到用最佳的方式, 最省力的方法去勘探和开采油气。

参考文献

[1]赵文智, 张光亚, 王红军, 王社教, 汪泽成.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2:1-8

[2]赵文智, 何登发, 宋岩, 靳久强.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J].地质论评, 1999, 03:232-240

[3]赵文智, 何登发.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J].勘探家, 2000, 03:1-11+5

[4]庞雄奇, 周新源, 姜振学, 王招明, 李素梅, 田军, 向才富, 杨海军, 陈冬霞, 杨文静, 庞宏.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与预测评价[J].地质学报, 2012, 01:1-103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论文 篇2

关键字:矿产资源、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000-00

1简析贵州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且其造成的危害性也较强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五类,它们分别是:崩塌、地面沉陷、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矿坑突水。尽管这五种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不同,但它们却都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1)危及到的范围比较广;2)分布的区域比较宽;3)具有较高的突发性;4)出现的时间间隔比较短。其次,到2006年为止,贵州五大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总共发生320例。其中,崩塌占据地质灾害总比例的16.25%,地面沉陷占据48.95%,泥石流占据3.16%,山体滑坡占据18.36%,而矿坑突水则只占了7.94%。另外,在这五类矿山地质灾害中,规模较小的矿山地质灾害最多,占据矿山地质灾害总比例的93.56%,而大中型的矿山地质灾害却比较少,占总比例的6.44%,且从数据统计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在这主要的五类矿山地质灾害中,地面沉陷的发生率最高,崩塌以及山体滑坡紧跟其后,而矿坑突水的发生率较其它几种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相比,就显得比较低了。

2分析贵州矿山地质灾害的特点

受到地质条件、开采方式、环境条件以及矿种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种类的矿山地质灾害在孕育及其分布特点上,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2.1崩塌以及山体滑坡

从地形地貌上来看,贵州绝大多数的矿山都处于中山地带,其山体较大,沟壑浓密,地形起伏偏大,地质条件非常薄弱,极易发生崩塌以及山体滑坡。其次,在实际参与采矿作业的过程当中,激烈的采矿活动,也会加速山体滑坡或者是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速度。至今为止,在贵州矿山上因采矿作业造成的崩塌共有119例,主要发生在:金沙、织金、普安、盘县、仁怀、钟山、黔西、桐梓以及六枝。另外,这两种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矿区的大范围开挖;2)地面沉降引发地质不稳;3)废旧物埋放失衡。

2.2地面沉陷

这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六盘水、六枝、贵阳以及高店等地区的矿山,它的出现会受到地质、储藏与环境条件以及矿种和开采方式的影响。据调查研究表明:这类地质灾害的塌陷半径可高达25米,最小的也有0.8米;塌陷的深度则在0.5至3米的范围之内,有些塌陷较为严重的,其深度可高达15米;而塌陷的范围则在0.25至0.4平方千米的范围之中;其形状大多数呈锅底状或者是竖井状。另外,调查数据也明确显示:在贵州省目前已发的161例地面沉陷地质灾害中,有148例是因为采矿作业发生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采矿的深度比较浅、没有设立健全的安全矿柱、开采范围较大,使得裂隙遭到破坏,导致地质逐渐沉陷。

2.3矿坑突水

该类型的地质灾害是比较不容易发生的,主要集中在一些地处贵州省境内的中小型煤矿开采区中。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进行采矿作业的过程当中,由于崛穿隔水顶底板,让矿区水位断层带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顶板隔水层变形,继而引发地下水渗水等问题。

2.4泥石流

目前,贵州省共有5627座矿山,其每年因为采矿而产生的废渣总共25107*104吨。其中,废渣的排放量达到了总生产量的87.6%,而废渣的排出,也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罪魁祸首。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最近这几年里,由于废渣的肆意排放而引起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在:务川、开阳、同仁、汪家寨以及轿子山等地区的矿山。这些矿山所处的地质条件比较薄弱、降水量多、山体高大,具有较好的泥石流孕育条件。与此同时,矿山的大量开采,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矿山的地质条件,从而加快了泥石流的发生速度。

3探究贵州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3.1崩塌

据调查数据显示:矿山崩塌已酿成84人死亡、房屋损坏程度达29.7%,耕地损坏程度达37.9%,让贵州省政府损失了接近1.3*108元。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矿山崩塌还将继续危及1.3万人口、3.8*108元的财产、1.3万房屋以及12千米的市政道路。

3.2山体滑坡

在已经发生的山体滑坡中,已有47人死亡、土地损坏程度高达69ha、房屋损坏程度达28.5%,让贵州省政府损失了接近2.2*108元。它将继续危及2.5万人口、4.1*108元的财产、2.3万间房屋以及2.2千米的市政道路。

3.3泥石流及矿坑突水

这两种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以酿成60人死亡、土地损坏程度达到88.5ha、房屋损坏程度达49.6%,给贵州省带来了约7.98*108的经济损失,且它还将继续危及2.4万人口、1.9万间房屋以及6.8*108元的财产。

3.4地面沉陷

由于该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孕育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它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市政道路、村落、耕地、城镇房屋以及林地。目前,因地面沉陷导致的耕地以及林地破坏率高达67.1%,而市政道路、村落与城镇房屋的破坏率则达到34.4%,给贵州省政府带来的经济损失为5.9*108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危机到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还会影响贵州省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就应当全面认识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点,以为规范油气田企业的开采行为及改善开采设备与技术,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邵林,李军.贵州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22(3):56-60.

[2] 程先锋,徐俊,马宏杰等.云南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特征与防治对策[J].中国矿业,2013,(z1):123-126.

[3] 何芳,徐友宁,陈华清等.西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地质通报,2008,27(8):1245-1255.

浅析石油地质类型及区域特征 篇3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区域特征,油田,石油勘探

1 石油地质类型

地域的地壳运动存在一定周期性, 因此会形成不同程度多旋回性质的沉积。具有多旋回性质沉积的地质能够在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生、储、盖地质结构。因此, 如果要对一个地区的油气进行深入分析, 就必须要从区域构造方面的研究着手, 对生、储、盖地质组合的形成进行研究, 分析沉积旋回性和地壳运动的周期对生、储、盖组合的影响。最后得出生、储、盖的层位和关系, 总结出生、储、盖之间的变化规律, 确定生油区和含油区。

1.1 生油层

石油开发过程中, 将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可以生成天然气和石油的岩石叫做生油气岩, 或者生油岩。生油气岩结构的最底层则称为生油层。按照岩性的不同可以将生油层分为两种, 即碳酸盐岩和泥质岩。碳酸盐岩内的生油层通常是深灰色、灰色的沥青灰岩豹斑岩、泥灰岩、生物灰岩、隐晶质灰岩为主的物质。根据岩相或者沉积环境来看, 在拥有大量繁殖生物且生油岩易于发育的环境下最容易产生石油。

1.2 储集层

作为储集层的岩石层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其一, 必须要有能够容纳流体的孔隙。其二, 要有过滤和渗透流体的能力, 即空间内空隙能够相互联通, 保证空间内部流体的流动性。因此, 从石油地质理论层面对储集层做出的定义为:能存储和过滤流体的岩层。在石油地质中广泛分布且集中的储集层主要有碳酸盐类、碎屑岩类, 还有泥岩、变质岩、火山岩等。

1.3 盖层

盖层就是防止油气向上溢出的岩层。与储集层的功能相反, 盖层主要是防止油气的溢出分散。盖层与储集层有一定联系, 盖层作用的程度能够对储集层功能和聚集效率产生很大影响, 盖层的分布范围和发育层位也会对油气田的区域和位置产生直接影响。所以, 在石油地质勘探中, 要重视对盖层的勘察和研究。盖层岩石一般有致密灰岩、膏岩、盐岩、泥页岩。盖层的主要特征是能够通过密度极低的孔隙有效抑制流体渗透。

2 常规大型油气田区域特征

2.1 大陆边缘区域

由于地质运动的存在, 部分大陆边缘区域形成了良好的成藏环境。地质运动促进了膏盐层的形成, 并且促进了储盖层组合的形成, 比如冈瓦纳大陆经过几个阶段才出现了裂解现象, 最终推动大西洋两岸成为了陆缘, 成为含油气丰富的区域。

2.2 特提斯构造区域

温暖洋流最适宜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这些生物经过发育滞后变成质地优异的泥质岩。远古时期, 特提斯海洋经过大规模的海进之后, 成为含有丰富油气的烃源岩盆地。在特提斯构造区域已经发现大规模油田, 比如北方——南帕斯气田、加瓦尔油田等。

2.3 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

克拉通正向构造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发育形成的隆起, 该区域的构造发育时间较早, 后期就变成了烃类的集中区域, 不断接受烃类的聚集, 形成了生烃排聚和圈闭的有效组合。此外, 由于特殊地貌和地形, 古隆起还能够促进地层尖灭带、浅水高能沉积相带的持续发育。在暴露之后, 古隆起会遭受淋滤和剥蚀。

2.4 前陆冲断区域

前陆盆地通常是具备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质构造。冲断带构造经过不同程度的活动之后形成断层群和背斜, 常常以带状、排状分布, 发育后的前陆盆地对油气的积聚十分有利, 并且有利于圈闭、储集层、烃源岩的合理配置。

3 非常规油田区域特征

3.1 盆地中心与斜坡

最容易形成油气藏的部位就是盆地坳陷中心, 该地区含有的有机质丰富, 有利于油气保存, 因此, 烃源岩可以在盆地坳陷中心繁殖发育。加拿大的阿尔伯达和美国的圣胡安盆地中心能够促使致密砂岩气的持续发育。同时, 盆地坳陷中心发育泥页岩、煤层、煤系, 这些物质与致密砂岩进行接触后便会含有气体。

3.2 前渊坳陷和斜坡区域

上文提到的前陆盆地的斜坡区域和前渊范围比较广泛, 而且前陆盆地的坡度较小, 有利于大面积沉积构造的正常发育。因此, 前渊坳陷和斜坡区域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地层圈闭及连绵不断的油气藏。

3.3 克拉通向斜和斜坡部位

从地质条件上来看, 向斜部位的地质条件和盆地中心成藏相似, 是有利于致密砂岩和烃源岩发育的地区, 该地区能够促进致密砂岩气、发育页岩气等的发育。例如我国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坳陷向斜区、松辽盆地白垩纪向斜区进行低孔渗油藏的发育。此外, 松辽盆地的长岭凹陷、古龙凹陷等也属于该类区域。

4 前陆盆地的勘探前景

4.1 前陆盆地烃源岩发育特质

我国的生油岩系一般在构造松弛期或者构造拉张裂陷期形成。扬子、塔里木、华北等板块借助于海槽分隔, 在被淹之后, 多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 因此, 形成了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等地的烃源岩。

4.2 有利的勘探区带——前陆冲断带

通过近年来的勘探研究, 可以看出前陆冲断带随着沉积沉降成烃中心, 成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冷湖构造带、位于酒泉前陆盆地的祁连山前构造带以及位于吐哈盆地的火焰山构造带等都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4.3 多旋回盆地特征

在经过许多阶段的演化之后, 中部盆地的空间叠置对油气产生了直接影响。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盆地根据叠置形式可以分为披盖叠置、复合叠置、局部叠置。三种形式中披盖叠置最有利于油气的产生和存储。

5 总结

随着全球资源的日渐紧缺, 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 对石油地质类型及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石油地质勘探质量和勘探效率, 还能提高我国油气产量, 为保障国家油气能源供给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海达.浅谈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11)

[2]陈清举.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J].科技传播, 2010 (10)

[3]邢超.石油地质类型和区域特征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07)

[4]张创.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对于石油勘探系统的必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08)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论文 篇4

奈曼凹陷是开鲁盆地西南侧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西北以乌兰尔格—东三义井凸起与张三园子—新庙凹陷相望, 东以章古台凸起与八仙筒凹陷为邻, 有利勘探面积约800km2。

奈曼凹陷总的资源量为0.86×108t, 已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 034×104t, 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目前该区完成二维地震1329.2km, 三维地震110.3 km2。区内共有完钻探井8口, 其中有4口井获工业油流, 2口井见油气显示。在凹陷中北部西侧发现了一个含油构造—双河断裂背斜, 揭示了两套油藏, 九上段为构造油藏, 九下段为岩性油藏。探明含油面积9.58km2, 地质储量2034.29×104t。

2 石油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奈曼凹陷是开鲁盆地西南侧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构造走向NNE向, 呈狭长条带状分布。根据区内断裂展布特征及构造形态, 将区内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 即西部陡坡带、中央洼陷带和东部斜坡带。

2.2 地层特征

本区主要发育中生代地层, 下白垩统分布面积约800km2, 最大埋深3600m。下伏发育有中侏罗统海房沟组和三叠系上统哈达陶勒盖组。前中生界基底由海西褶皱带石炭、二叠系浅变质砂岩、页岩组成。奈曼凹陷地层发育较全, 由三叠系哈达陶勒盖组、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和白垩系上统、新生界组成。

2.3 油源条件

奈曼凹陷发育有九佛堂组和沙海组两套生油层系, 九佛堂和沙海组沉积时期发育的半深湖、深湖相深灰色泥岩、褐色油页岩沉积, 具有较高的生油能力, 构成本区主力烃源岩。对各组段的有机碳、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等丰度参数的研究如下:其中奈1块的九佛堂组下段有机碳为2.44%, 沥青“A”为0.2174%, 生烃潜量为9.69mg/g;九佛堂组上段有机碳为0.25%, 沥青“A”为0.0036%, 生烃潜量为0.37mg/g;沙海组有机碳为2.11%, 沥青“A”为0.0831%, 生烃潜量为11.08mg/g;北部奈10井九下段有机碳为3.20%, 沥青“A”为0.2884%, 生烃潜量为19.80mg/g (表1) 。有机质类型九佛堂组下段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 九上段多为Ⅱ2型, 沙海组以Ⅱ1型为主。按我国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九佛堂组下段烃源岩属于好生油岩, 生油能力强, 沙海组烃源岩达到了较好烃源岩的标准。

2.4 储层特征

本区西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砂体, 东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体, 中央洼陷带发育浊积扇砂体。在盆地的断陷期洼陷内形成了大量的浊积砂体, 凹陷东部斜坡带则发育有砂体上倾尖灭、地层超覆圈闭;凹陷北部在后期构造作用下形成了地层反转带, 发育砂体上倾尖灭岩性圈闭。本区勘探目的层为九佛堂组。该时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粉砂岩, 单层厚度一般2m~6m, 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九佛堂组下段火山物质含量较高, 以凝灰质细砂岩、粉砂岩沉积为主。工区内储层物性普遍相对较差, 钻井所钻遇的砂体均属中-低孔隙度, 低渗、特低渗储层。九上段孔隙度分布范围在8.8%~25.1%, 平均为14.29%。渗透率0.14μm2~92×10-3μm2, 平均为3.38×10-3μm2;九下段储层的孔隙度在8%~15.6%之间分布, 平均值为12.9%, 渗透率全部小于1×10-3μm2, 平均值仅为0.31×10-3μm2。邻近的奈7井揭示九佛堂组上段孔隙度分布范围在11.6%~14.4%, 平均为13.14%。渗透率0.21μm2~1.39×10-3μm2, 平均为0.52×10-3μm2, 属中低孔, 特低渗储层;九下段孔隙度分布范围在6.2%~9.2%, 平均为7.5%。渗透率0.05μm2~0.22×10-3μm2, 平均为0.13×10-3μm2, 属低孔, 特低渗储层。

2.5 圈闭类型

在凹陷中北部西侧发现了一个含油构造—双河断裂背斜, 揭示了两种类型的圈闭, 九上段为构造圈闭, 九下段为岩性圈闭。奈曼凹陷目前只发现双河断裂背斜圈闭, 油藏主要分布在九上段及九下段的顶部, 单层油层有效厚度较薄, 一般在1~5m之间。油层分布特点受构造及物性的双重因素的控制, 空间分布表现为由低块构造向高块构造、由南东向北西方向, 油层的发育呈现由富变贫的特点, 即靠近油源区油气较富集, 在同一断块油气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九下段油层呈层状分布, 单层油层有效厚度相对要厚一些, 圈闭主要受岩性控制。

3 结论

本区发育两套主力生油岩, 九佛堂组和沙海组。九佛堂组生油岩为好生油岩、沙海组为较好生油岩;

主要目的层九佛堂组属低孔、特低渗储层;

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圈闭及岩性圈闭, 其中九上段以构造圈闭为主, 九下段以岩性圈闭为主。

摘要:为了寻找辽河油田接替领域, 加大外围盆地的勘探力度势在必行。近年来在辽河外围的陆家堡凹陷勘探取得较好勘探效果, 而分析认为奈曼凹陷也具有较好的生油条件及储盖组合配置。本文从构造特征、地层特征、油源条件及储层特征对该区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最终确定该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参考文献

[1]王莹, 侯中健, 刘红岩.奈曼凹陷白垩系九佛堂组物源分析[J].特种油气藏, 2009, 16 (2) :34-36.

[2]丁枫, 丁朝辉.奈曼凹陷奈1区块九佛堂组储层特征[J].地质勘探, 2012, 32 (12) :37-43.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论文 篇5

1 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

1.1 地层

本区沉积了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交互的上震旦统—三叠系地层, 共厚5000m~6000m。主要的含油气地层为上震旦统—志留系地层。生油岩主要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 (Z2ds) 及下寒武统 (∈1jm) 中的黑色泥岩, 灰绿、深灰色泥质岩;次要生油岩为下奥陶统 (O1) 石灰岩、中下志留统 (S1-2) 泥岩;储层主要为上震旦统灯影组 (Z2dn) 白云岩、下寒武统九门冲组 (∈1jm) 石灰岩、中寒武统甲劳组 (∈2jl) 白云岩、下奥陶统红花园组 (O1h) 石灰岩、中下志留统翁项群第一二段 (S1-2wn1-2) 的砾状灰岩、珊瑚灰岩及中下志留统翁项群第三段 (S1-2wn3) 的砂岩。其储集类型:碳酸盐岩以晶洞—溶孔—裂隙型为主, 砂岩以孔隙为储集空间。本区盖层主要为下寒武统 (∈1) 及中下志留统 (S1-2) 的泥岩。生、储、盖组合配置较好。

1.2 烃源岩

黔东地区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层系, 岩性为黑色泥岩, 灰绿、深灰色泥质岩。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九门冲组烃源岩均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海侵期的次深海—深海盆地和较深水陆棚相区沉积[1]。

受沉积相带展布控制, 陡山沱组烃源岩分布相对局限, 厚度不稳定, 横向变化大, 深色泥质岩一般厚10m~25m, 最厚75m, 有机碳含量最高3.22%, 一般1.93%, 主要分布在黔东地区的黔南坳陷。

下寒武统九门冲组烃源岩在黔东地区分布较广, 黔南坳陷庄1井揭示下寒武统九门冲组烃源岩厚117.13m, 有机碳含量0.69%~3.4%;黔山1井钻探揭示下寒武统九门冲组烃源岩厚88.0m, 有机碳含量1.60%~5.86%, 平均3.22%, 为一套较好的生油岩。

1.3 储层

实钻及露头揭示, 黔东地区主要发育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灰岩、翁项群三段砂岩等储层。

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在黔东地区, 灯影组为斜坡相—盆地相沉积, 白云岩储层厚度较小, 一般为26m~45m。

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灰岩和翁三段砂岩储层, 是麻江古油藏和凯里残余油气藏的主力产层, 麻江古油藏红花园组灰岩和翁项群三段砂岩原始石油储量约16×108t;凯里地区虎47井翁三段砂岩完井测试, 在井段355.23m~445.36m处产油0.6L/d、井段2 48.1 8m~2 49.1 8m处产气3 90 6.6 4m 3/d, 对下奥陶统上部灰岩进行酸化压裂后, 累计产油2.3t。在麻江地区红花园组的灰岩储层, 主要分布在距顶部10m~25m的古岩溶层段中, 溶蚀孔洞缝发育;翁三段残余沥青含量在2%~5%之间, 部分可达8%~10%, 残余孔隙度为1.38%~4.48%。凯里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储层, 主要为强烈重结晶的生物碎屑灰岩, 厚度83.22m~98.7m, 一般孔隙度在5%~10%间, 最高可达18%;中下志留统翁三段砂岩厚31.55m~125.55m, 井下平均孔隙度1.34%~1.36%, 地表平均4.4%, 镜下可见砂岩粒间孔, 视面孔率3%~12%。

1.4 盖层

黔东地区海相下组合的主要盖层包括:下寒武统九门冲组 (∈1jm) 、中、下志留统翁项群 (S1-2wx) 区域性盖层和寒武系杷榔组碳酸盐岩地区性盖层。次为下奥陶大湾组区域性盖层。

下寒武统九门冲组岩性主要为黑色、深灰色碳质泥 (页) 岩和黄绿色砂质泥 (页) 岩夹粉砂岩等, 是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储集层的直接盖层。在黔东地区广泛分布, 厚度为200m~600m。中下志留统盖层在黔东地区主要是指翁项群第四段泥岩, 在凯里地区厚123.5m~511.5m, 在麻江地区厚130m~512m。

寒武系明心寺杷榔组碳酸盐岩主要是泥页岩与泥质粉砂岩, 黔山1井厚612m, 庄1井厚635.5m, 厚度基本相同, 推测其沉积条件也相同。

下奥陶统大湾组以泥灰岩为主。泥质岩类所占比例部分在50%以下, 为非均质盖层, 但凯里凯棠凯1井、凯8井、凯11井等在钻井中见油气产出, 说明泥灰岩在一定条件下具一定的封盖能力。大湾组是红花园组生物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桐梓组白云岩储集体的直接盖层。

1.5 保存条件分析

由于黔中古隆起的控制作用, 黔东地区后期改造较弱, 保存条件较好。开阳洋水背斜904孔钻遇∈1jm—Z2dn地层断层遮挡处发生天然气井喷, 燃烧数月供井队照明和生活用气, 未产水。凯里黔山1井试油测试, ∈1jm灰岩气喷, 火焰达4m (测试产气170m3/d) 。庄1井由于构造位置较低 (南、北高点间鞍部轴线上) 仅获高矿化度油田水 (氯根32305PPm, 总矿化度52.1g/L, CaCl2型) , 说明∈1jm—∈1m泥岩盖层具良好的封盖性能。

凯里凯棠地区50余口浅井中, 除2~3口井外均不同程度在O1h灰岩、S1-2wx3砂岩中见油、见气, 其中有9口井曾获10立方米—数千立方米天然气及少量原油 (如凯1井获原油100公斤、凯8井20公斤、凯11井5公斤、虎47井2.3t;虎41井产气790~1890m3/d、虎47井产气7505.45m3/d等) 。这些钻井中见油气产出而证实O1d (O1m) 、S1-2wx4泥灰岩、泥岩具好的封盖能力。

1.6 生储盖组合

实钻及露头揭示, 存在两套生储盖组合。

(1) 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 (Z2ds) 暗色泥岩、下寒武统九门冲组 (∈1jm) 下部碳质泥岩为烃源层, 上震旦统灯影组 (Z2dn) 藻白云岩为储层, 下寒武统九门冲组 (∈1jm) 下部泥岩、变马冲组 (∈1b) 泥岩、杷榔组 (∈1p) 泥岩为盖层。

(2) 下寒武统九门冲组 (∈1jm) 下部碳质泥岩、中下志留统翁项群二段 (S1-2wx2) 黑色泥岩为烃源层, 中寒武统甲劳组 (∈2j) 上部白云岩、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 (∈2-3ls) 白云岩、下奥陶统红花园组 (O1h) 白云岩、生物屑灰岩、中下志留统翁项群三段 (S1-2wx3) 石英砂岩为储层, 中下志留统翁项群二段 (S1-2wx2) 、四段 (S1-2wx4) 泥岩为盖层。

2 油气成藏模式

黔东及邻区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成藏模式综述[2,3]。

如图1所示。

2.1 按生储关系

有自生自储 (包括同一层段生储、如凯里虎庄地区O、S系残余油气藏) 、古生新储 (包括同组合下生上储、如麻江古O—S古油藏) 、侧向生储 (包括自生和上部倒灌) 等油气成藏模式。

2.2 按构造岩性关系

有受古构造控制的成藏模式, 如麻江古油藏;受岩性控制的成藏模式, 如瓮安古油藏 (图2) ;受古今构造和岩性控制的成藏模式, 如凯里残余油藏 (图2) [4]。

3 勘探的有利区带及目的层系

黔南坳陷黄平—凯里一带, 应是黔东地区下步勘探有利地区。麻江—凯里区带位于黔南坳陷东北角, 具有多套勘探目的层系。钻探证明该区存在以翁项群三段 (S1-2w x3) 石英砂岩为储层, 翁项群二段 (S1-2w x2) 、四段 (S1-2w x4) 泥岩为盖层的储盖组合。据最新研究认为麻江背斜南北长约70km, 东西宽约35km, 核部储层已被剥蚀。该构造面积在1975km2以上, 现今仅残存800km2左右, 仍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

瓮安“古油藏”位于黔中隆起东端, 该隆起属加里东期古隆起, 燕山运动改造后瓮安地区成为复向斜, 残存油砂深埋复向斜地腹, 面积约400km2。

区内存在以下寒武统金顶山为储层的勘探目标, 据新一轮油砂评价资料, 该区剩余资源潜力较大, 为近期有利勘探目标。

摘要:黔东地区位于雪峰隆起西缘 (主要为黔南坳陷) “, 下组合”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 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本文通过对“下组合”石油地质特征的研究, 认为黔东地区存在两套海相“下组合”, 一套为以∈1jm暗色泥岩为生油岩, Z2dn藻白云岩为储层, 中下寒武统泥质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另一套以∈1jm、S1-2wx2碳质泥岩、黑色泥岩为生油层, 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组白云岩、O1h生物灰岩、S1-2wx3石英砂岩为储层, S1-2wx4段泥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的剖析, 认为以中下志留统为目的层的麻江—凯里地区及以中下寒武统金顶山为目的层的瓮安地区是近期找油找气的有利地区, 值得关注。

关键词:黔东地区,下组合,石油地质特征,有利地区

参考文献

[1]魏志红, 等.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下组合油气成藏条件[J].南方油气, 2005.

[2]汤良杰, 等.黔中地区多期构造演化、差异变形与油气保存条件[J].地质学报, 2008 (3) :346~352.

[3]李浩.滇黔桂地区加里东构造古地理变迁及油气勘探潜力分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05.

[4]赵陵等.麻江、凯里地区油砂评价[J].内刊, 2006.

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分析 篇6

1 石油地质研究中特征与规律概述

根据字典解释而得, 特征的主要意思是特性, 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特点与性质。规律又称为法则, 它主要指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两种特性, 其一是普遍性, 其二是本质性, 并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规律具有独特性, 它具有反复出现的特质, 只要条件充足, 规律必然会反复出现。特征与规律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而且这两个词语频繁出现在石油地质研究中, 很多人对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都不是很透彻, 导致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将两个方面混淆, 这对于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影响, 并且在理论方面也容易出现误差, 因而应当重视地质研究中特征与规律的分析。

2 特征与规律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

2.1 沉积特征与规律

石油地质研究过程中, 对于沉积结构的研究比较多, 因此相对而言研究的比较透彻。本段将以具体案例分析石油地质研究过程中沉积结构的特征与规律。以松辽盆地为例, 将其梁家楼砂体作为研究目标, 进行具体的阐述。1963年, 勘测人员在进行深入探明之后, 挖掘出吉林油田, 并且是纯44井, 发现含油砂岩, 这种砂岩具有自身的特点, 即块状后层, 这些砂岩储存在一个特殊地带, 即深灰泥岩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勘探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研究人员对于砂体成因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也推动了勘探工作向前迈步。梁家楼砂体, 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过程中, 对其特征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 并且着重对其沉积结构展开研究, 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及长久的研究, 研究人员对于该地段的砂体成因有了新的解释, 并且进一步挖掘到以往没有发觉的现象, 在不同的阶段, 人们对于沉积的认识存在不同点, 但从整体角度分析, 这是一种规律的探索。

从历史层面剖析, 研究人员对于沉积特征探索从未停止, 并且不断累积研究成果, 这体现出人们对于沉积构造分析的层面有所上升, 从以往的单纯的构造分析, 再到具体的体系分析, 还涉及到层序层学分析, 研究人员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从沉积机构的形态特征分析, 逐渐演变成现在探索其成因规律。

2.2 构造特征与规律

石油地质研究中涉及到构造结构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多, 由于石油地质条件的不同, 因而地质构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的特征与规律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点。我国勘查人员经过长久的实践研究终于获得对应的研究成果, 对于构造的特征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现, 同时对于构造的规律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效果非常明显。例如:石油构造研究取得的成果之一就是吉林凹陷带以及断裂背斜构造, 这是比较典型的案例, 对于该地区的断裂背斜构造, 它的特征描述基本上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 但是对于其规律的探索从一直在进行, 主要研究其规律的两个方面, 其一是动力学机制, 其二是动力学过程。

针对断裂背斜构造, 对于其成因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研究人员在长期的勘查过程中获得了以下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边界断层, 进而形成背斜, 第二种观点认为, 拱张形成背斜, 第三种观点则倾向于逆牵引, 还有的人则在断层方面展开研究进而获得相应理论。对于上述观点, 基本上都是不同时期勘查人员经过自己的勘测而获得的理论, 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比如单体性、阶段性, 但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人类一直致力石油地质研究, 并且对于地质的勘测也在不断深化, 比如:走滑形成盆地、伸展形成盆地、被动形成裂谷等等, 人们对于构造的总结在不断延伸, 从对外力结构的探索, 逐渐转向内力结构特征探索, 从几何学探索, 逐渐向动力学延伸, 更重要的是从表现特征进行转移, 逐步过渡到对于其内在规律的探索。

2.3 油藏特征与规律

油藏特征以及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研究的重点所在, 多年来很多勘探人员致力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针对吉林油田来说, 它的分布特征正在不断更新, 而且得到了极大的深化, 现在的吉林油田分布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比如环状、复试相聚分布等等。由此可以看出, 人们对于油藏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 以往的研究中主要针对其外在结构, 但在近些年来的研究过程中, 逐渐向内在规律方面靠拢, 以往研究基本都是控制因素分析, 现在逐渐向因素联系分析。以往的油藏研究中, 对于油藏成因的理论研究比较单一, 基本上是以分布情况为主, 并分析其分布特征。例如:油气复试聚集、源控等理论。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进步, 勘测工作也随之加快发展步伐, 人们对于油藏的认识进一步明确, 并将其特征与规律两者区分开来, 逐渐意识到两者的差异性, 但是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联系性。对于油藏规律而言, 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油藏特征。如果想要更深层次探寻油藏规律, 就必须对油藏进行详细分析, 主要针对油藏各个要素,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而且必须是实时的、动态分析。

3 石油地质研究规律的探索方法

石油地质研究过程中, 勘测人员对于地质形成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并且取得相对较好的研究成果。勘测人员在研究石油地质规律之前要完成一项工作, 即确定研究思路, 这项工作非常重要, 也将会影响到之后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成果。一旦明确研究思路, 勘测人员就可以展开勘测工作,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勘测人员会遇到很多困难, 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区域限制, 这对于勘测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他们在选择工作方法时必须综合估量, 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 对于石油地质勘查人员而言, 他们必须具备全局思维, 从整体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 进而开展勘查工作, 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将石油勘测工作具有全面性, 而且从整体角度考虑能够达到深层次的认识。勘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 可以参考或是借鉴案例, 然后对石油地质进行深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地区的石油地质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只有对其本质进行深入挖掘, 才能发现不同地质的规律, 然后从表面着手进行研究, 并进行深入的探索, 最终能够确定深层次的规律。

例如: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 勘测人员在勘查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数据以及理论,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因而勘查人员可以将这个案例作为参考依据, 从表面研究入手, 获得深入探索之后的结果。

4 结论

石油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 如何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是当代石油勘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文章简要概述了石油地质研究中特征与规律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 并以实际案例阐述了石油地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分析了石油地质勘查的研究进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促进了石油质地研究方向不断拓宽。

摘要:石油资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 人类不断加深对石油地质的勘探, 并就其特征与规律进行细致的划分, 对于两者的概念进行研究, 文章对石油地质研究中涉及到的特征与规律进行分析, 并重点阐述了石油地质规程中特征与规律的差异性。

关键词:石油地质研究,特征,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永诗.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浅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2 (3) .

[2]马骥.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探讨[J].化工管理, 2014 (9) .

[3]杨靳庆.初探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J].化工管理, 2014 (33) .

[4]丁雷, 于涵, 韩雪莲.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15) .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论文 篇7

1 松辽盆地的地质背景

松辽盆地是我国境内东北地区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 具有明显的先断后坳双层结构的特点。观察该盆地的地质构造背景, 可以发现该盆地经历了四个阶段, 分别为热力张裂、裂陷、坳陷和萎缩褶皱, 除此之外, 地质研究者还发现松辽盆地内部具有4套白垩系含油气组合, 可以从上、中、下、深四个层次进行研究和勘测。根据现有的研究区域可以分析得出, 勘探地区的地形地貌呈现出东北高、中间低的特点, 勘探分析的地域面积可达1350平方千米。

2 多角度分析安达地区的石油地质特征

从构造进化特征来看, 松辽盆地经历了晚侏罗纪时代的地质大变迁, 此地区的地质特征处于不断新生、不断裂陷的局面, 呈现出多层次的地质变化。由于松辽盆地的经历了坳陷, 所以其自然也形成了大量的沉积地段, 此类地段虽说不具有十分有益的地貌特质,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安达地区作为独立生烃凹陷的评价研究。

从烃源岩特征来看, 该地区青山口组多为暗色泥岩, 泥岩的厚度约为80米, 其主要分布在石油勘探研究区域的内部, 和整体地区特征呈现出一致的中部高、东南低的特点。再者, 此地区的泥岩邮寄丰度相对来说较高, 因而为烃源岩的生成和进化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性条件。

追溯安达地区青山口的沉积时期, 可以发现该地区原本以一套浅水三角洲为地区背景, 并且视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体, 在冲积河流的两道边缘依次呈现出骨架沉积的显著特点, 此处的岩性以深色岩性为主, 紫红、粉、灰绿、灰粉颜色不尽相同, 究其物源主要来自地区北部的连接性水系。

优良的储盖组合是油气聚集而藏得先天性必要条件。从该地区的储盖组合特征来看, 我们可以发现油层的地层厚度基本处于18~30米之间, 平均厚度即为23.4米, 砂地比 (岩砂厚度与地层厚度比值) 的平均值为29.9%, 但应该注意的是, 此处的数据随着地区的构造的变动会有所改变, 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通过研究发现, 此地区的油层储层物性能较好, 储层砂岩比较发育, 总体表现出低孔低渗的特点, 加之该区域内扶余油层的顶面嵌有一段厚层泥岩, 因而具有较好的封盖作用。

从油水关系与油藏类型来看, 松辽盆地安达地区总体表现出下水、上油受构造特征控制较为明显的游说分布情状, 而且油水和地形都呈现出岩性构造、断层岩性的油藏主体特点。从该地区的地区特征来说, 斜坡位置主要以构造油藏为主, 稍低一些的位置基本上以岩性构造、断层岩性油藏为主。与此同时, 又因为本地区的油层自中心向南部稍微隆起, 因而导致隆起部位的油藏性价比较高, 并且在利用率、燃烧率方面都略胜一筹, 所以说地质构造对油气聚集具有一定的诱导成效。

3 松辽盆地安达地区未来石油勘探方向

分析安达地区烃源岩、超压发育度、油源断裂的成熟度可以发现, 安达地区的优良油田勘探区可以分为两个地区, 并具有可观的发展方向。

(1) 南部地区优良勘探方向安达地区南部区域的烃源岩RO值约为0.7%~0.8%, 超压发育程度大于11.5MPa, 而且油源断裂发育程度颇为成熟, 一度显示为该地区油气最为丰富的地段。就目前情况来看, 该地区拥有1口工业油田井、10口油显示井, 同时油显示井在整个安达地区的占有率较高, 是油藏储存量十分丰富的地区。

(2) 中西部地区优良勘探方向中西部地区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RO值约为0.7%~0.9%, 超压发育程度大于处于10~11.5MPa之间, 而且从某种层面来看, 该区油源断裂发育, 构造圈段发育。细数当下的实际勘探情状, 可以发现此地区是石油勘探的主干位置, 拥有3口工业油流井、15口油气显示井, 油气显示井所占比率为整个安达地区的62.1%, 综合所有有利条件, 不难得出中西部地区是此区域内最具潜力的石油勘探区。

4 结语

在确定安达地区的石油油层找油的基本思路之先, 研究者们应该尽可能收集详尽的石油油层基础信息数据, 做好实地数据储备工作, 给寻找断层、构造油藏提供知识源泉。

综合安达地区石油勘探信息可以发现, 此地区的石油勘探重点应集中于南部地区的斜坡带和中西部地区的构造低带, 因为此类地区的储集层岩性发育状态较好, 不仅能够为安达地区的石油发展提供动力, 而且可以给大庆油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处有利接替区。

参考文献

[1]赵波, 冯子辉, 梁江平.松辽盆地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 2010, (01) .

[2]赵波, 王革, 王雪, 张顺, 林铁锋.安达向斜达9井扶余油层油流的确定[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8, (06) .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论文 篇8

花岗石种类繁多,仅是红色花岗石品种,国内就发现有中国红、贵妃红、石棉红等近20多种。另有牡丹花、堆龙、雪松等偏冷色系的品种[2],数量种类繁多。冰花兰花岗石就属于这一品种类系。米易县寨子山冰花兰花岗石,具有独特的花纹图案、色泽,属高贵典雅的冷色系品种,可用于高大建筑的外墙,或银行金融机构等对装饰材料品质要求较高的地方。现已被多家专业机构选中,本文就其矿床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其后期的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主岩体为石英角闪正长岩,呈岩墙状脉体产出,由于植被较为发育,岩体表面大部被第四系风化残积和坡积物覆盖。矿区局部见有细粒辉绿岩脉与细粒花岗岩脉发育,沿石英角闪正长岩岩体的裂隙侵入。矿区范围内未发现较大的地质构造,但受东侧安宁河深大断裂影响,岩体中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2矿床特征

2.1矿体特征

冰花兰花岗石矿体为印支期侵入的粗粒-巨粒石英角闪正长岩,呈岩墙状产出,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45°~60°。由于耐风化剥蚀性强,因此形成裸露地表的陡坡及悬崖地貌,西侧陡峻呈似墙状,东侧相对较缓。

据川局106队资料,近地表矿体主要发育4组节理:

1)110°~115°∠72°~85°,一般间距0.5~1.0m,节理面光滑平整;

2)160°~190°∠65°~85°,一般间距0.5~2.5m,节理面较光滑平整;

3)345°∠52°,一般间距1.0~1.5m,节理面光滑;

4)35°∠15°~56°,一般间距1.5~2.0m。此外,见185°∠25°节理组发育,后者密集,间距5cm~15cm,受177°∠78°节理组限制。

地表及近地表见沿矿体节理穿侵形成的辉绿岩脉与细粒花岗岩脉,脉宽0.3m~1.5m,局部呈囊状膨大至7~8m,但除脉体接触带近处外,对主矿体的破坏不明显。

矿体受风化作用影响的分带性明显,可分为地表强风化(矿)带,垂深约5~20m,该带内矿体节理及裂隙发育,基本不能成荒,需完全剥离;弱风化(矿)带,延深约10~25m该带节理相对稀疏,可部分成荒,矿石呈浅兰灰色;新鲜矿体,岩石呈浅蓝灰色,结构均匀,节理不发育,矿体完整性很好。见有三组节理,其中90~100°∠67~70°节理组,节理面平整光滑,间距2.5~3m;350~10°∠70~80°节理组,节理面平整光滑,间距2m~30m不等、220°∠23°节理组,节理面平整光滑,间距3m~30m不等。

2.2矿石特征

冰花兰花岗石矿岩石类型为角闪正长岩,颜色以浅灰色-浅蓝灰色,新鲜矿石呈浅蓝灰色,具粗粒-巨粒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碱性长石(蓝灰色,浅部矿石见有白色钠长石环边),含量大于80%,次为角闪石,含量1~6%,辉石1~5%,石英约1~2%,偶见磁铁矿。

2.3矿石质量

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由表可以看出,米易冰花兰花岗矿应属碱性系列中性岩类。同属米易县与寨子山相邻地区的豹皮花、米易绿、紫罗兰等序列的花岗石也属于碱性正长岩类[3]。

装饰性能:矿石颜色均匀,基本无色差,石色稳定,可拼接性好。

物理性能:耐磨,光泽度一般大于90;耐酸碱耐腐蚀,经酸碱腐蚀后颜色均无变化;抗压强度150.31~186.27MPa,抗折强度22.6~29.13MPa,吸水率0.114~0.45%,体积密度2.63~3.03G/cm3,摩氏硬度5.22~5.8,放射性10~20γ,真空密度2.69~2.73G/cm3。

上述性能表明,冰花兰花岗石物理化学性能优越,符合饰面石材国家A类标准要求,属A类石材;矿石石质优良,板材易拼装,装饰效果典雅、宁静、舒适,适用于大面积室内外的平面和立面装饰。

3结论

经过实地踏勘和对前人工作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认识:

1)米易冰花兰花岗石矿矿体为印支期粗粒—巨粒角闪正长岩体,岩体为一近南北走向的大型岩墙,倾向东,倾角60°±。

2)米易冰花兰花岗石物理化学性能优越,矿石颜色均匀,基本无色差,石色稳定,可拼接性好,装饰性能较好。可用于大面积室内外的平面和立面装饰。

3)冰花兰花岗石矿种在国内是稀缺的,在国际市场已有一定知名度,虽较巴西蓝钻花岗石蓝色调略逊,但仍不失为十分难得的高档花岗石装饰石材。

参考文献

[1]徐文杰.花岗石矿的综合开发利用[J].矿产与地质,2000,14(79):307~309.

[2]孙金龄,张文波.中国石材大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附图.

上一篇:决策管理思想下一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