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管理思想

2024-09-17

决策管理思想(共7篇)

决策管理思想 篇1

摘要: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网络日趋完善, 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信息网络的自身缺陷, 以及管理不善, 各种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面对信息化条件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思想管理创新必须走在前头, 以它为牵引着力加速发展我军信息化, 确保我军“能打仗、能打胜仗”。

关键词:思想管理,信息化,创新,网络

我国经济总量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 备受全球瞩目, 但对于我军肩负着“能打仗, 打胜仗”的使命, 部队信息化建设迎来了严峻挑战。信息时代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影响严重, 保持部队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是新时期我军面临的严峻考验。互联网的广泛推进, 军事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丰富多彩起来, 但网络也携带着像毒品一样的成分对部队的管理造成了冲击, 因此谋求实用高效的决策, 是信息时代部队思想管理创新重要工作。

一、信息化条件下网络给部队思想管理带来问题

信息化如黄河水, 它不仅带水, 还夹着泥沙一起冲下, 它浇灌无数人, 也吞噬着人,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它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优势。

1. 网络攻击青年军人的价值取向。

网络文化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 她是无声无味的催化剂, 不停地侵蚀人的心灵, 因为网络极具诱惑力, 拥有传输快捷、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象生动等特点, 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电脑, 人们既能从中获取大量信息, 又可直接与外界进行交流。而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使人们只需一个网址, 就可以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 一些国外网络夹着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通过网络不断渗透到人的思想里, 尤其近些年来西方思想的穿透力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增强, 西方国家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加以包装, 然后通过互联网不断传播, 给军队思想管理造成很大压力。

2. 网络交流挤压着青年军人身心及人际关系。

随着网络聊天工具的不断更新, 网上聊天越来越具有诱惑力和方便性, 青年军人更爱上了网上视屏、网上语音等功能, 但在进行网络交流时, 主体及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的情形下进行的, 不是面对面的交流, 这样就造成了青年军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真实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有效体验。当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快乐时, 就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到网络交往中, 不仅影响了自身工作与学习, 而且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 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 长此以往, 将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甚至形成人际交往障碍。部队是个集体, 需要每个成员的精心交流, 然后配合默契, 这样才能激发团体意识, 形成强大力量。

3. 网络资源共享考验着军队思想管理教育工作。

网络上信息量大而且资源共享, 一个人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整个世界。面对掌握大量信息的人进行管理教育工作, 是部队思想管理创新工作的一种挑战。思想教育工作要创新, 必先革新自己知识和信息, 过时的东西拿出吸引不了广大年轻军人, 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和影响力, 不能强化军人的“战斗堡垒”。

二、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思想管理创新的出路

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 他给军队思想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给军队思想管理创新带来机遇, 我们应该秉承其优势, 发挥网络技术特色, 大胆创新, 同时要加强监管, 防微杜渐, 消除隐患。

1. 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系统, 加强对青年军人网络行为的监察。

对核心信息的访问要采取身份认证、控制访问权限、实行信息加密储蓄、及时审计跟踪、实时病毒检测等手段, 增强网络管理, 保证网络安全可靠。要严格网络监控, 设置“网络纠察”, 实时对军网信息发布、图片粘贴和各类影视作品实施过滤检测, 对基层官兵学习娱乐用电脑, 要逐台安装“家长无忧”、“反黄专家”等管理软件。要对军人上网签订网络协议, 强化军人保密意识, 同时利用网络广播《严防网络涉密是不准》, 强化“保密就是保安全, 保密就是保打赢”的观念。

2. 利用网络, 革新经常性思想管理工作方式。

传统教育形式主要是集中教育和随机性的面对面教育, 这种教育形式通过网络可展现出特有效果, 网上教学, 网上交心日益突出, 而且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如网上心理咨询, 军队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而往往有心事, 很多同志不愿跟人面对面交流, 以前这种问题容易引发突发事件, 现在年轻军人可通过网络与心理咨询专家交谈及时解决问题。此外, 军队还可在一些集体网站上进行思想政治授课, 针对某以当前突出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及时排除一些不健康言论的散播, 帮助纠正不良言论。总之, 军队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图文并茂, 极大地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 强化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3. 发挥网络的时效性, 提高经常性思想管理工作的成效。

各个单位可建立自己的网站, 方便各个通知的下达和信息的传播, 还可开辟自己思想教育“基地”, 在这里渗透军事政治工作, 传播党的最新理论, 党的方针路线, 党的本质特色, 及时了解掌握年轻人的思想反映, 增强管理教育工作的效果, 提高民主集中制, 让经常性思想管理工作发挥成效。部队管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充分认识网络给部队思想管理创新工作带来的机遇, 高度重视网络的发展, 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手段和平台, 更有力地传播党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利用网络把党和军队的最新信息传到单位的各个网点,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展开提供方便。

4. 信息化条件下思想管理还得不忘边缘工作。

何为边缘工作?边缘工作就是指与本职工作不是很大关系的工作, 但往往又能产生特别绩效的工作。比如士兵家中一些困惑和一些动态等, 这些表面与思想教育工作无关的事情, 却往往纠结在很多士兵的内心, 如果不及时的排除, 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导致他们士气低落, 生活没动力, 训练无精打采, 如果及时清除这些困惑, 他们心里就踏实, 思想包袱也就卸下了。

创新管理顺应信息化的潮流而来。如果把部队比喻成一座桥, 那么思想教育就是桥墩, 桥的优劣首先决定于桥墩, 桥墩不牢固, 在漂亮的桥也被“信息化”的潮水冲垮, 最终是后果不堪设想。思想教育在信息化的潮水中要不断地加固自己, 革新放式方法, 走出新路子, 让部队这座大桥永不倒塌, 为桥身提供顽强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安.军队管理规律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1, 6.

[2]吴海平, 吴重涵.军队基层教学案例[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2, 5.

[3][意]帕累托等著.陈书凯编译.管理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 4.

[4]祁文谨等.对加强部队信息网络文化管理的探讨[M].北京:国防杂志社, 2013, 2.

决策思维中的庙算思想 篇2

一、科学决策思维

1. 决策。

决策,取决定与策划之意,即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由某人或某团队经过基于知识与经验,对所处环境以及各种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判断之后,决定行动方向以及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可以说,决策的好坏是行动结果的首要影响因素。决策不仅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更是部门或机构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它通常是某一计划实施的首要前提,尤其运用于兵法战术。韩非子曰:“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可见决策的权利一般是掌握在智者的手中,这意味着具有决策权的人必有过人的机智与谋略,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2. 决策思维。

整体来看,决策的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加工整合出新的知识成果的思维活动。它通常可影响个人或组织的长远发展,良方妙法可以引导和成就一番成功伟业,反之则会造成整个行动的坎坷甚至失败。决策者的优秀素质和重要地位都从侧面反映了其思维的优质性,决策思维是决策活动中对于项目中的各种要素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进而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形成行动方案的思维方式。反之,决策思维形成的文本或数据还可以用来监测整个行动过程,起到调整与监督的作用。决策思维是无形的智慧因素的整合过程,却直接影响着现实的整个决策过程。决策思维的一般过程为分析目的、分析问题、分解目标、制定方案(一般根据多种可能性而制定多种对应方案)、分析资源与工具、预测结果、比较方案,选择最优。

3. 科学决策。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有效的科学决策,有效的决策贯穿整个管理工作。所谓科学性,正如《孙子兵法·用间篇》所指“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意思是成功的关键在于“先知”,而先知的关键在于“知敌之情”,决不可依赖怪力乱象。决定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科学决策,同时也是任何有目的活动发生之前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不同层次的决策有大小不同的影响,关联着现代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科学决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决策不但要求决策者要学习现代战略决策的科学思想和理论,还要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智慧。

二、决策思维中的庙算思想

1. 决策思维中的情报信息收集。

在孙子的哲学目标来看,达到双赢的情况,是所有信息情报决策运用的最高境界,其次是零和,最差的是双输。而如何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呢,最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情报的“搜集”与“庙算”,从而得出正确的思维决策。

信息情报是决策的耳目和枢纽,信息情报调研是根据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对信息情报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和调查,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从而形成的信息情报产品,其作用是为企业管理提供咨询和决策依据。信息是知识的表现载体,通过对信息的观察归纳,可以归纳出知识,信息不具备知识的可解释性,只是现象,信息情报的目的就是在追求一种有价值的知识,但知识的追求,则必须透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情报搜集资源可分为初始资源与再生资源,初始资源的信息往往被重点关注,是获得高质量情报的前提,孙子兵法中亦指出信息情报的获得须多重渠道交叉比对,才能提高情报的质量,绝对不能只从单一渠道取得,避免情报的片面性。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情报是一种特殊商品。对于委托人来说,信息情报是用于正确决策和行动的依据。只有情报可靠,才能够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果情报错误,则会造成决策失误、影响最后的结果。因此,情报采集需要专业人员提供的情报务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及时性。准确性是指情报必须是客观、真实、正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针对性是指信息情报要切实符合委托人的需求,要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这要求信息采集人员明确委托人的信息需求,把握问题的实质,并通过问题的实质与各影响因素建立联系。从而明确委托人所需要的信息情报,进而进行采集工作。及时性是指把握情报的时效性,保证信息情报代表最新的各方面情况。减小决策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总体来说,影响信息情报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观方面,信息采集人员对情报活动的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直接影响着信息情报质量的基础水平。客观方面,信息情报的质量主要受情报检索来源的影响,情报来源是否可靠,是否受到恶意的阻力,以及信息情报机构本身检索能力的限制等。

2. 决策思维中的信息转化和分析。

信息分析是信息转化为情报的重要路径,其分析内容就是针对所要求的问题,判断出该问题所需要采集的信息范围,并对采集到的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的逻辑加工和总结,从而产生能够为所提问题产生依据的新信息的过程。另外,有些信息是可以直接变成情报的,而不需要经过大量的复杂分析。这类信息的特点往往是信息比较新,知道的人还比较少,具有相对的私密性。此外,在现代科技情报工作中,也常用见微知著的方法使信息变成情报,分析其发展前景、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例如:趋势预测、SWOT分析中都运用了见微知著的方法进行分析。情报专家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在一些情况刚刚出现时,运用自身的智慧和经验发现其内在的价值,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调查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等。从而获得先人一步的信息情报。此外,情报的产生还有其他一些情况,例如有些情报是可以直接根据信息转换而来,有些情报可以通过激活知识来实现,但更多的情报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知识进行分析所产生的。

3. 兵学中信息情报决策与执行。

信息决策中知与行二者是具有相对的辩证关系的,即谋略要有知的观念,才能依靠它有行,在孙子的情报决策逻辑中,知为主体,行为用,知和行相辅相成。如果没有信息情报的知,行就没有了基础、前提和依据,知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前期的意义,因此两者缺一不可得。而执行则是需要具体行为的支撑,情报和决策的价值也需通过执行来落实和检验。

在当前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任何机构在获取知识即完成决策后,最重要的是将此化为行动的依据与过程,但是此过程没法单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需要团体的协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团体需要执行者及时的反馈,据此来调整行动策略。《孙子兵法·九地篇》曾言及:“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意指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一旦遭遇计划与现实之落差,需及时调整,积极应变,跟踪反馈,使决策成为动态有机的过程。为了让情报决策者充分了解执行中的实际状况与决策的偏差,信息反馈必须准确、真实、全面。假如反馈不真实或片面的信息,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反而达到反效果。信息反馈要及时快速,因为决策主要根据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快速的传递到决策者。

三、庙算在决策中的作用

1. 庙算知胜。

庙算,是指在战争开始之前对关系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分析和决策的一系列活动。孙子的庙算思想,是他整个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军事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庙算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在战争当中普遍的决策方式,当时国家遇到的战事,就要在祖庙举行一定的仪式,来谋划战争和战事,决定战略,指导全局。在现代社会中就是决策前要先行认真分析情况,通过科学和理性的决策,在预先确定有把握的情况下再决策,从而避免决策失误。为什么要先计后战呢,也就是决策中为什么要先预先估算好情况,这是由决策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在孙子的十三篇中有“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说战争是国家大事,不能不认真考察,他反对草率和情绪化的态度对待战争。“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只有认真地进行决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他,才是“安国全军之道”。对于决策来说亦是如此。

2. 庙算去非。

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既依靠军事经济政治等实力的客观条件,也依靠战略战术谋略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孙子将二者都纳入庙算的衡量和评估的活动之中。在《计篇》中,客观因素是“五事”即天时地利人和等,主观因素是“诡道”也就是战略战术的实战部署,两者在庙算决策的过程中结合,产生叠加效应,从而帮助决策者更加清晰地判断局势的强弱好坏,进行针对性的战略部署。在人为的主观指导方面,孙子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充分认识到,战争形式千变万化,单纯的静态分析会造成纸上谈兵的严重后果。交战双方的优劣势会随着战事的进行而改变。因此在“庙算”的过程中,需要在对双方客观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后,对交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时刻认清变化过程中敌我双方的优、劣势,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以保证己方可以临危不惧,从容应战。将当今社会的决策活动与孙子对于战争的思想决策相比较,当今的决策活动具有参考数据更加准确,参考范围更加广泛,但是所面临的情况也更加复杂的特点。其中客观的实力因素更加容易量化,也更加可控;而主观的决策因素对决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复杂,难以推断。所以在决策前的庙算过程中,敌我双方的客观条件是预判决策过程和产生结果的基础,而双方的主观指导是整个作战过程中的动态因素,并影响着“庙算”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想要提高“庙算”的准确程度,需要将决策建立在这个变量之上,并通过经验和智慧,缩小变量的变化范围,从而将战况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操作者只能在客观的信息情报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情况和临时变化来灵活把握决策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作为决策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制定决策方面仅仅依靠现有的情报资源,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式,依然无法制定出万无一失的策略方针。也就是说,单纯的静态决策是不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决策活动的。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来自于不可控的动态因素。因此,“诡道十二法”始终围绕着敌我对抗和互动,强调因敌变化、因敌制胜,即针对对手的情况来选择制胜方略。这样从主观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下,才能剔除决策活动中的不合理和非理性。

决策管理思想 篇3

1、企业档案是一项重要资源

企业档案馆的构建是企业重视档案价值的突出体现。在企业众多的资源中,企业档案信息是企业最基本、最主要的信息,包含了企业各种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人事以及企业发展史料信息。企业档案的作用体现为:

(1)凭证作用。企业档案是一种固化的本源信息,它是企业活动直接的原始记录,人们不能有意的编造,也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或某种需要而改动。在企业活动中要用到的人事档案、合同协议、单据凭证等就是这一作用的具体体现。

(2)情报作用。企业活动中产生的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到生产过程以及计划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本身就是重要的情报。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参考作用。企业档案中记载了企业生产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可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材料,能为以企业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研究、统计监督的情报信息,是制订企业规划,检查和总结生产情况,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防止灾害等的重要参考资料。

2、企业档案馆存在的问题

企业档案馆的管理模式有三种:分散式管理、集中式管理和信息一体化管理。无论哪种模式,档案部门的设置都是为了服务企业,帮助企业达到盈利目的。但是企业档案馆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其效能不能很好发挥。

(1)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缺乏制度化的管理程序,造成信息资源大量浪费,档案的信息价值不能有效发挥。“档案室是废纸仓库”的印象曾一度影响着人们对企业档案馆的认识,出现档案收集不规范、整理不规范、利用不规范等问题给档案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阻碍。

(2)企业档案工作缺乏发展动力,企业档案的工作往往在上级领导的要求下进行,一但目标工作完成,就出现后力不足的情况,缺乏连续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档案工作的发展缓慢。

(3)企业档案管理缺乏新思想、新技术的辅助。信息化背景下,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等内容已经逐渐渗入到企业档案管理中,但是目前企业一般采用一台微机一套软件的管理办法,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企业档案信息需求的大幅增长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远远适应不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通过多目标决策,提升企业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1、多目标决策简介

多目标决策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的一个新分支。是对多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优,然后做出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控制过程中往往要同时考虑多种目标,这些目标之间相互作用,使决策过程相当复杂,决策者很难轻易做出各方面都很满意的决策。

2、多目标决策在企业档案工作中使用的基础

(1)企业内部网的广泛建立。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使内部网(Intranet)成为企业业务运作,交流沟通的良好方式,普遍存在于大中型企业,信息流转更加方便快捷。档案数字化趋势的出现,企业电子文件归档的需求越来越多,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因为内部网的构建变得更易实现更加便捷。

(2)企业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需求。企业要保持良好运转就会产生大量文件,同时需要更多的内外部信息支持管理辅助决策。企业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对于参考咨询借阅利用等都有一定帮助。

(3)激发隐性需求,挖掘隐性知识。人们对企业档案的信息服务能力的认识还不充分,有信息需求也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去档案馆查找。这就需要档案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的将档案资源整理成人们需要的信息,激发用户需求。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开展主动推送。

三、多目标决策在企业档案馆的实现过程

在对企业档案进行处理前,先要经过信息预处理阶段,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著录,存储等基础工作。基于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以及电子文件归档的大趋势,我们假设这些前期工作已在企业档案馆实现。完成信息预处理之后,开始数据的分析整理。

1、基于企业档案资源的信息整理

(1)明确决策的对象。决策分析的项可以以件为单位,如一份档案,也可以以卷为单位,将多份有联系的文件归为一项如一卷档案。

(2)确定项集,将企业档案按其来源划分为不同的集合,把每个项归入相应的项集,以便之后的分析处理。

(3)建立决策模型,处理数据。这一步是多目标优化决策的重点以及核心。决策模型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基于企业档案馆面向用户单一的情况,采用较常用的化多为少法:线性加权和法。然后确定不同项集的权重,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决策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根据实际统计数据以及专家经验制作决策表,得出最终项集的权重。例如,可以根据日常企业档案室的借阅登记记录以及档案馆员的业务经验,列出各类档案查阅咨询、参考利用的使用频度进而列出决策表,计算不同权重:W1,W2,W3…Wn然后对应权重系数的加权和为:

S为系统或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Xj是个项集的评价指标,Wi是与Xj相应的权重系数(0≤Wi≤1(i=1,2,…,n))。

(4)通过以上数据模型,根据各个档案馆的不同情况只需变动权重系数Wi,然后得出相应目标项的综合评价值,作为对资源配置和用户信息推送的参考数据,指导档案资源利用服务。

以上是从数据在整个集合中的重要程度出发,来衡量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要程度,通过数据分析,以最简单直观的线性加权和模型来简要的介绍多目标化为单目标最优解的过程,实际工作中,要涉及更多因素,数据模型和分析过程也会相应的增加复杂性和随机性。

2、运用多目标决策的目的和意义

(1)增加档案信息推送服务的目标性和针对性。档案信息的服务,目前国外是通过Push技术允许用户定制频道选择信息需求类型,来完信息推送等工作。国内则主要由档案机构来选择推送信息的内容,并且信息平台主要是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服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仍旧很大。运用目标决策,减少信息撒网式服务带来的供求不平衡问题,可以使服务更具针对性。

(2)从被动式管理到主动式管理,实际上是对馆藏资源合理的管理决策和资源配置。企业本质上是盈利性机构,档案机构在企业中如若不能发挥有效价值,在长期的效益评价和考核中,将面临被动的局面。企业档案资源利用虽然不存在排他性和竞争性,但其仍然是商业信息,利用存在权限和障碍。因此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资源整合思路,对企业档案资源做出充分的整理分析和归类,根据用户需求、馆(室)服务目标,制定服务方案,最终目的是在不影响他人档案资源利用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增值。这种做法既符合企业的性质,也能很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提高档案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

(3)档案的文化和学术属性日渐凸显,档案信息服务运用于工作生活变得更加普遍和被认可。基于决策分析的信息资源配置,能使企业信息服务总量大幅提升,因此研究决策分析在企业档案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档案馆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档案馆的现实状况,档案信息服务在企业中的需求,提出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思想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主动式推送的服务理念,以应对近年来企业档案信息一体化趋势下档案馆的积极转型,更好的发挥企业档案的效用。

决策管理思想 篇4

社会价值的多元、形势的多变和意识的多样催生了青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就不仅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当下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而且更要研究和把握影响、制约其发展变化的因素和变量, 从而作出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 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之困境

由于决策的变动性、超前性、信息化、系统化等特点, 目标的正确选择与决策通常表现为对未来事物的预期和规划, 只要该决策未完全成功实施或成为现实, 在实践上就存在不确定性。同时,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而且价值偏好各异, 这也导致无法保证主客观一致而求得决策效果的“最优化”。

1. 决策情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1) 决策环境的多变性。决策者面临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要素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尤其是微观环境因素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交往更加广泛而频繁, 大众传播和互联网的信息日益密集并且传递不断加快, 各种新的知识传播和社会思潮的涌动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复杂多变、风险叠加的社会环境。更为严峻的是, 思想信息本身也处于一个复杂的环境体系中, 既有国际国内的大环境, 又有政治、经济、文化、人际交往的小环境。环境的多变性导致大学生行为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 使完全理性和最优决策面临着无法回避或消解的困难。

(2) 认识活动的复杂性。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 生理、心理趋向成熟、完善。随着受教育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随着生活空间的迅速扩大和思维空间急剧延伸, 他们的思想活动往往呈现“相对稳定———激烈变化状态———相对稳定性”[3]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他们的思想认识活动变化不是线性的, 而是随环境条件的变化呈现出非线性, 带有较大的波动性和偶发性。由于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追求独特, 心理需求结构变化快、情绪变化波动大、价值观念不稳定, 使其思想认识常常处于偏激、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要在这样的组合变幻下在短时间内, 根据教育对象的条件特征和时间特征快速做出最优决策是有相当难度的。

(3) 交互主体的不确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一直处于相互作用、交互影响之中, 使思想活动呈现出随机性和复杂性。这种不确定性要求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最完美、最优化的决策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在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不仅教育者在变 (年轻化、专业化等) , 受教育者也在变 (阶层分化、思维理性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 ;教育介体在变 (内容上向纵深和横向两个方向拓展、形式上的多样化、载体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等) , 教育环体也在变 (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 。”[4]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 大大增加了决策者理性决策的难度。

2. 决策信息资源的稀缺或海量化

(1) 方案的搜索、信息的收集有难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涉的信息涉及大学生从事活动的各个层面, 其空间分布广泛、时间变化频繁、信息对象各异。而现实环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由于受能力、时间、知识、技术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 只能在有限的且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期望、水平、经验、知识和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因素赋值来决定价值取向和决策方案。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是受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个性特征 (如固执性) 以及方案搜索的难易等因素调节, 并以此来决定方案的选定和搜索过程的。决策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全方位的信息, 必然会导致决策的“小样本”、“贫信息”。

(2) 思想信息资源动态性和海量化。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成长起来的, 他们的精神生活异常活跃, 思想眼界更加开阔, 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现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原有思想信息结构平衡性被摧毁, 连续性被破坏, 影响因素越加复杂, 新情况、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社会输入的大量新信息不断地冲撞、影响和改造着原有的价值观, 催生了庞大的、复杂的、多变的影响决策的思想信息。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对信息加以辨别、处理、设计、评价到最后选择可行性方案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3. 决策过程的非理性因素干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是价值观取向很强的超前性决策, “是人们综合考虑了特定社会形态、历史阶段和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总体性的、带有规律性的价值立场与观念的总和”[5], 要解决的是典型的或特殊的价值判断问题, 如人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带有鲜明阶级利益色彩和价值取向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在尽可能保持完整、一致的价值偏好, 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地选择方案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个人情感、欲望、习惯、脾性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他们面对利益的取舍, 情感的亲疏, 会有意无意地掺杂自己的情感、习惯与价值偏好, 对决策的科学性要求也常常建立在个体的兴趣偏好的基础上。在这些个人偏好和兴趣的影响和引导下, 决策者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出决策方案并选择方法,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难以实现决策的完全理性或最优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之有限理性思考

秉持完全理性主义思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所遭遇的多重困境促使我们深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应如何规避“完全理性”风险, 实现决策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有效性?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考虑决策者获得信息、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 充分估量决策者的情感、意志、脾性等“理性不及”因素的干预性, 依据“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去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制定、选择和执行方式, 从而得到较满意的决策方案。

1. 把感性选择因素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自我主体性与社会价值观的整合, 既体现自我态度又实现社会价值呢?这首先需要把情感、意志等因素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范畴之中。

(1) 要把培养公民的道德情感融进决策目标和内容。道德情感是连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 通常表现为人们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感偏好, 比如爱慕和憎恨, 喜爱和讨厌等情感。道德情感一旦形成, 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力量驱使主体去完成道德行为, 换句话说, 道德情感力量也是人们实现从知到行跨越的精神力量。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对于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大学生来说, 产生良好的道德意识比较容易, 而要做出与道德意识相符的道德行为就比较困难。而道德情感是维系道德意识物化为道德行为的纽带和催化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不是它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 而是在它们生存于朝气的情感波澜之中, 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7]。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在确立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程中要把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纳入决策视野。道德情感虽然是对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一种自发的、感性的、不系统的、低层次的反映, 却有相当大的能动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更新, 而且在关键时刻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决定着社会实践的成败。

(2) 要把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作为制定决策方案的主导元素之一。因为情感不但包含理性的成分, 还有超理性成分甚至是感性的成分。近代经验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休谟就认为, 最终决定意志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理性是情感的奴隶, 除了服务和服从于情感外, 没有其他用处”, “理性没有主动力, 不能制止或产生任何行为。”[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确定以后, 随之就需要设计、制定实施这一目标和内容的相应的行动方案, 以便有效、合理地组合各种要素, 力争取得最佳效果。然而, 在制定、提出各种备选方案时, 我们不仅要重视理性的作用, 还要注意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如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风险偏好、抱负、群体思维等, 这些要素会通过影响决策者的情绪、感受、直觉等方式影响、甚至主导决策的设计过程。

(3) 充分发挥决策者道德意志的调节作用。意志与情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 情感激励意志。高尚的、稳定的、强烈的情感, 特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都是一个人意志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 意志调控情感。意志越坚强, 就越能使积极的情感持续下去。意志不是理性, 但它是一种在理性引导下趋向个人意愿和主观心理的意识。道德意志能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帮助他们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和情感,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应该注重大学生个人意志的修炼, 以克服情感的随意性、多变性、盲从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方案的有效选择和顺利实施。

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修正和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修正和优化, 包括事前修正、优化和事中修正、优化两个进程。事前修正、优化是指在决策方案实施之前, 通过各种备选方案的对比和评价, 统筹多维度视角, 综合各方优势, 博采众长, 对已经抉择出的决策方案进行扬长避短的修正和优化, 以便使最佳决策成为各个备选方案精髓的集合体。事中修正、优化是指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受复杂多样的现实因素影响, 以致部分决策目标效果和实施效果产生偏差时, 通过重新对原决策进行审查和分析, 及时进行修正或补救性决策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与任何一种其他决策一样, 是对大学生未来思想发展的判断和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的抉择, 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其决策本身必然隐含有决策者的知识、视野、思维、情感等“理性不及”因素的局限;再加上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复杂多变, 决策者对影响决策的因素具有越来越多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捉摸性。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 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保证其决策的信度和效度, 就必须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灵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根据决策实施的实际情况及变动趋势对原有决策的实现进行检查、修正和更新。

3. 提高决策者的综合能力, 使决策达到满意趋向更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始终是人的主体性活动, 而人的心理结构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换言之, 决策者从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 决策的制定、评价到最后的选择不能简单秉持完全理性思路, 也不能单纯依赖非理性因素作用, 而要始终贯彻“有限理性”的思路和方法。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除了要重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励作用外, 还要尽可能在知识、能力、技巧等方面发挥自身的潜质, 使决策趋于最优效果。一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 包括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熟练掌握互联网、多媒体等新科技, 逐步提高搜集信息、分析问题、作出抉择的能力。唯有此径, 才能更快速、便捷地获取有效信息资源, 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时效性。另一方面, 决策环境的瞬息万变, 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审时度势, 灵活多变、善抓机会、果断决策的能力, 对决策目标的实施进度和决策效果进行不定期评价, 及时发现并找出决策行为的偏差并加以纠正。客观而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只有在动态中把握各个层次和要素的关系才能优化内部结构, 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10-11.

[2]李一智.商务决策数量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1.

[3][4][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05.5.5.

[6]列宁.列宁教育文集 (下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337.

[7]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82.

决策管理思想 篇5

关键词:周易思想,战略决策,大数据,动态平衡

由于美国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致使一场发端于美国金融领域的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 并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在较长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而在企业层面, 一直沿用西方管理决策理论指导企业实践的做法在这一特殊时期也将面临更多的质疑。

一、传统战略决策理论的局限性

1. 对象化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是围绕着战略管理的三要素, 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以及战略实施和评价展开的, 因此企业需要先确定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并在这一确定前提下展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而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 分析的因素、备选的方案、实施和评价的过程都是明确而具体的, 换句话说, 这种决策过程中所所采用的都是对象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决策的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能够以规范化的方式确定决策所涉及信息、资源和步骤, 并期待通过按部就班的操作得到最优化的结果。然而, 这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局限性。

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决策过程缺乏灵活性, 在进行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及实施的过程中, 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甚至会使决策的前提发生质的变化, 甚至可能使得决策丧失存在的意义。而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存在着滞后性的缺陷, 虽然战略决策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可以通过纠偏来提高决策的质量, 但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在过去或许还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救作用, 当前环境的变化像布朗运动一样毫无规律可循, 这种时候的纠偏控制所能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2. 竞争导向的思维方式

传统战略理论体系是在波特的竞争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也倡导用“竞合”理念代替纯粹的竞争, 但前提是在竞争的基础上寻找合作的机会, 仍是以竞争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并且这种竞争导向的思维不仅仅存在于相互竞争的同类企业之间, 甚至可以延伸至其他的行业或产业。在行业结构分析中, 常用到波特的五力模型, 其实质就是研究在几种竞争力量的作用之下, 利润将流向何处, 也就是说, 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同样是以竞争导向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相互关系的。

竞争导向的思维方式是以“斗”为起点, 即使存在合作的可能也只是暂时的战略联盟, 而非长久的和平相处, 这使得企业战略在运用时具有较明显的军事战略的特征, 总是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个别企业采取的战略选择很可能破坏整个行业和谐平衡的状态, 从长远看过于激烈的行业结构变化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获利能力发生重大变化, 对于采取过激战略的企业自身来讲也可能是有害的。

3. 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尽管赫伯特·西蒙已经明确指出决策者只能是有限理性的, 但传统战略决策理论仍然是在有限理性的约束下去尽量寻找优化的方案。在理性化思维方式的指导下, 追求效率和效果的最佳组合是战略决策过程中通常遵循的原则。特别是在满足效率的方面, 传统战略决策特别强调用量化的指标衡量战略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使决策视角逐渐从宏观层面转移到了微观层面, 对于数字的过分关注很容易导致目标漂移。

由于决策者常常会受到认同强化、表象直觉、便利直觉等认知错觉的影响, 传统决策理论就特别强调用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克服这些错觉的影响, 然而有限的理性也可能使这种有意识的干预行为适得其反。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面临的难题

1. 环境的可预测性减弱导致决策难度提升

经济的波动性加剧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 2008年的这场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各地的市场都变得极为敏感, 任何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经济波动, 蝴蝶效应在经济领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引起经济频繁波动的诱因却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2. 电子商务的繁荣使企业的价值曲线发生变化

金融危机后,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受到重创, 金融行业和传统的制造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然而电子商务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商务模式, 这使得某些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也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重新构建价值曲线。传统的家电零售企业国美选择全线入驻淘宝天猫就是应对这种新变化的战略性决策。

3. 上下游之间的零和竞争优势已被产业链的优势取代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由于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上下游企业如果仍以零和博弈的思想来进行战略决策, 必然会导致此消彼长的态势, 即无法使整个产业得到成长和发展。而真正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即一条产业链上的整体价值最大化比链条上某个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更重要。企业只有通过整合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并通过密切的合作共同提升整个企业群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获得竞争优势。

三、周易思想对企业决策的特殊意义

1. 全息思维理念有利于降低决策风险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雏形日渐清晰,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用于帮助企业进行决策的数据和信息不过是冰山一角, 绝大部分的真相都隐藏在背后, 当企业利用获取到的少量数据进行决策时无疑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而这种看似理性的决策方式在目前却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周易思想与传统的决策理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并非只追求事物之间直接的因果关系, 也并不刻意追求微观层面的精准信息, 它承认事物之间存在混杂的、多重的、复杂的相关性。换句话说, 周易思想所采用的全息思维与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挖掘征服数据海洋的理念更为接近, 也使企业面临更低的决策风险。

2. 与时偕行理念有利于抓住决策时机

周易思想是典型的动态思维方式, 强调事物发展的变化性, 也注重行为方式与动态环境的匹配性, 在与时偕行的理念的指导下, 以度时、顺势的方式来谋求积极的结果。周易思想中的与时偕行理念使企业能够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部署, 把决策的时机看得比决策的过程和方案的优化更加重要。当企业过分寻求决策过程的规范化和决策方案的最优化时, 最佳的决策时机早已错失。实际上, 即使通讯行业中的腾讯并不是业内技术最成熟、产品最优的典型代表, 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几个最关键的时点做出了重要的决策, 虽然以一个不够成熟的形象成为了许多新业务的开拓者, 也给自己赢得了不断完善和改进的机会。而微软的MSN、新浪UC、网易泡泡等产品虽然在技术层面并不逊色, 却由于没有准确地把握时机, 无法得到像腾讯一样庞大的客户群体, 也没有寻找到盈利的模式。

3. 循环平衡理念有利于把握决策方向

周易思想不但强调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 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循环性, 虽然许多企业在进行产品决策的过程中也会考虑到产品的生命周期, 也承认品牌和产品的发展要经历周而复始的过程, 但循环平衡的理念并不仅仅适用于产品决策这一特定领域。在财务决策、人力资源决策以及战略决策层面, 循环平衡理念可以帮助企业避免陷入过于激进的误区。当企业过分逐利, 就会不知不觉将做大做强当做企业的发展目标, 进而忽视了企业的成长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一事实, 必须经历循环往复的过程。如果能够深刻体会周易思想中蕴含的循环平衡理念, 在面临企业重大决策时才有可能做出利于企业持久发展的决策, 决策的方向如果把握的不够准确, 企业发展的速度越快, 消亡的速度也就越快。

参考文献

[1]郝书翠.《周易》与管理:体与用[J].周易研究, 2011 (1)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决策管理思想 篇6

一、基于holon的CAPP/PPC集成模型

“holon”是希腊词“holos” (意思是整体、全部) 和后缀“on” (意思是部分) 的组合, 每一个holon是既独立又协作的完整的个体, 相对于上层组织是具有协作特性的部分, 相对于下层组织是具有自律性的整体, 协作性和自律性构成了holon最基本的两个属性。基于holon思想的CAPP/PPC集成模型包括如下模块:

CAPP holon:包括初步工艺计划holon和非线性工艺规划holon, 包括综合工艺信息、设备工艺信息、零件工序构成信息、产品零件构成信息、产品种类信息, 用于实现产品的工艺设计。PPC holon:包含定单holon和资源holon, 其中订单holon拥有关于生产订单和生产任务的知识, 包括订单的组织、处理、分解信息以及相应的功能, 用于实现订单处理、生产调度、加工进度监视、作业计划调整、制造任务或作业过程的开始、中止、继续和停止等制造功能;资源holon拥有源于制造资源的组织、使用和控制方面的知识, 包括车间设备对应信息, 设备工序对应信息, 物料资源信息及人力资源信息, 提供企业的制造能力, 用于实现企业各种制造资源的监控、分配、组织、使用和控制。

二、色织企业非线性工艺规划的描述

在生产过程中, 结合非线性工艺规划方法, 首先, 初步工艺计划holon根据主生产计划holon提供的订单信息及资源holon提供的企业制造资源信息制定初步工艺设计方案并提供给主生产计划holon, 主生产计划holon根据此方案及资源信息产生企业主生产计划;然后, 非线性工艺规划holon根据企业制造资源信息制定非线性工艺规划方案并提供给车间作业holon, 车间作业holon根据车间加工能力等信息产生总体优化的车间生产计划。

在集成系统中, 为了便于在各个holon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送、识别和处理, 采用一种逻辑语言描述工艺计划过程模型, 色织企业主要工序的非线性工艺规划可描述为process (原纱, or (筒染, 轴染, 配轴染色) , 上浆, 穿综插口, or (剑杆织机, 比喷织机, 比多织机, 日喷织机, 多臂织机) , 后整理) , 其中, process () 关系中的单元按从左至右方向完成, or () 关系中的单元有且只有一个被执行。

三、基于非线性工艺规划的CAPP/PPC集成过程中的资源决策

在非线性工艺规划中, 包括两类资源选择问题:同一加工特征利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实现;同一加工特征利用一种加工方法实现, 但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设备加工。这两类问题都涉及到同一工序可能对应多个设备, 这就需要资源holon根据车间实际情况, 对每一工序对应的车间设备进行优先级排序, 使得订单holon能够选择最优的设备资源。

在资源决策过程中, 资源holon首先确定加工该批量产品相对应的设备加工能力, 然后根据车间计划系统反馈的加工资源实际情况, 确定车间中满足加工能力的设备, 最后根据设备能力及实时状态计算车间每一个可用设备的优先指标。具体过程及方法如下:

基于得到的设备相对加工能力, 以及排队时间、准备时间等动态因素, 确定适合该加工特征的每一类型设备的优先指标ij= (j=1, 2, …, n) , ij可以通过优先指标矩阵I计算得出。

C是由满足非线性工艺规划确定的加工能力的车间设备构成的能力需求满足矩阵, 它是由1和0构成的对角矩阵。如果第j个设备满足加工要求, 则cij=1 (j=1, 2, …, n) , 否则为0。cij对应第j个加工工序的设备类型。

S=[s1…sj…sn]T, 是由满足加工能力的每一类型设备的相对加工能力指数mj、准备时间指数rj、排队时间指数qj得到的设备状态矩阵, 其中sj=1÷ (mi+rj+qj) , mj、rj、qj分别表示第j个类型设备的相对加工能力、准备时间、排队时间。

利用上述方法, 通过资源选择模块就可以得到满足某一加工特征要求的多个加工设备, 然后根据这一加工特征的优先指标矩阵I选择优先级别高的设备安排加工。

四、结论

本文建立基于holon思想的CAPP/PPC集成模型, 提出此种集成环境下的色织企业的资源选择方法, 改善了设备负荷不均和调度瓶颈问题, 大幅度提高了CAPP系统产生的工艺计划的可执行性。

摘要:分析了色织企业的生产及工艺特点, 将holon思想引入到CAPP与PPC的系统集成中, 建立基于holon思想的CAPP/PPC的集成模型, 并结合非线性工艺规划方法, 讨论了色织企业工艺规划描述, 提出了holon思想下的CAPP与PPC集成过程中的资源决策方法。

关键词:色织企业,holon,CAPP/PPC集成,资源决策

参考文献

[1]唐任仲狄瑞坤:合弄及其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 19 (3) :67~70

假设检验与管理决策 篇7

一、假设检验思想方法

根据贝努里大数定理, 当独立重复试验进行多次时, 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与它的概率之差无限小的可能性几乎为必然的。即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与它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几乎相等。这说明, 若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 则其发生的频率也是很小的, 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这就是小概率原理。在数理统计问题中, 若从某个假设出发, 得到某个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居然发生了, 即导出了一个不符合小概率原理的现象, 而这个不合理现象的出现源于原假设, 这就不能不怀疑原假设的正确性, 应该认为原假设不能成立, 因此拒绝原假设;若从某个假设出发, 没有得到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 而得到某个非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 由于它不违背小概率原理,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而应接受原假设, 这种推理方法称为概率性质的反证法, 也是假设检验的思想方法。概率很小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那么概率小到什么程度才算小概率事件呢?这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掌握。通常小概率事件的概率应不超过0.05, 而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 概率应不超过0.01或更小。小概率原理在实际中经常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用到。例如, 人们可以放心地乘车, 是因为发生交通事故是小概率事件, 人们认为不可能发生。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是因为发生不幸意外事件是小概率事件, 一般不会发生。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应该发生, 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小概率原理有不成立的时候, 人们常常因为小概率原理而产生侥幸心理, 促使发生意外。在假设检验中, 如何提出原假设, 即哪一个作为待验假设, 要视具体的试验目的和要求而定。一般来说, 在管理决策中, 往往把不肯轻易否定的命题作为原假设。假如, 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从样本观测值提供的信息对某一陈述取得强有力的支持, 则我们把这一陈述的否定作为原假设。为了检验所做的设想的正确性, 需要收集样本数据, 计算出假设值与样本确切值的差异, 然后判断这个差异是否重要。差异愈小, 证明假设值正确性愈大。反之, 差异愈大, 说明假设值正确性愈小。然而, 大多数情况下, 假设的总体参数与所获得的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 既不至于大到显而易见地应该抛弃假设, 也不至于小到完全可以肯定应该接受这个假设。所以, 在假设检验中, 与在最重要的管理决策中一样, 能够得到非常明确的答案是例外, 不是常规。在这种情况下, 接受假设或拒绝假设两者谁正确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因此, 必须学会处理经营管理决策中的不定因素。不能只凭感觉简单地决定接受或拒绝某个假设, 应该学会如何在样本信息的基础上去伪存真, 客观地决定接受还是拒绝假设, 尽量降低决策失误率。

二、利用假设检验进行管理决策的方法

假设检验是管理决策中经常用到的推断方法。在理论上非常抽象, 下面用实例说明其方法。

实例:某商场在进货时对商品质量进行检验, 如果次品率不超过2%, 则接受该批商品, 否则退货。今从一批商品共100件中任意抽取10件检验, 发现有2件次品, 问是否退货?

首先, 假设该批商品次品率p小于或等于2%, 即提出原假设p≤2%。

其次, 在原假设成立的条件下, 应用独立试验序列概型, 从100件商品中任意抽取10件商品有2件以上次品的最大概率为:

显然, 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 抽取10件商品有2件以上次品的最大可能性是1.62%, 是小概率事件。

最后, 根据抽样, 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居然发生了, 违背小概率原理。所以, 不能接受原假设p≤2%。即认为该批商品次品率大于2%, 应该退货。

该例中, 对于次品率多大可以通过验收, 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要视具体问题而定。如果判断错误, 拒绝原假设, 发生退货, 会造成商品供应紧张, 错失商机, 给商场带来经济损失, 那么拒绝的可能性要定得非常小 (即允许次品率较高) ;如果判断错误, 接受原假设, 会给企业声誉带来损害, 影响市场销售, 而商品供应相对宽松时, 则拒绝的可能性要定得非常大 (即允许次品率较低) 。

三、应用假设检验进行管理决策存在的问题

假设检验的理论依据是小概率原理, 该原理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的发生是不合理现象而拒绝原假设, 并不意味着这种不合理现象是逻辑上的矛盾现象而不会发生。因为概率很小的事件毕竟不是不可能事件, 因此小概率原理有时确实不成立。当原假设确实为真, 但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却发生时, 就会拒绝真假设, 这是假设检验犯的第1类错误, 称为弃真错误。而当原假设不真时, 可能没有得到小概率事件, 而不能拒绝原假设, 只能接受伪假设, 这是假设检验犯的第2类错误, 称为取伪错误。例如, 上文实例中一批商品次品率确实小于2%, 但抽取的10件商品凑巧有2件次品, 从而拒绝这批合格商品。这种错误发生的可能性为检验水平α;或实例中的一批商品次品率确实很高, 但抽取的10件商品凑巧全是正品, 从而接受了这批伪劣商品。两类错误的出现情况如表1所示。

一般来说, 犯第2类错误的可能性比犯第1类错误的可能性大, 弃真难, 取伪易。在管理决策中这两类错误造成的影响常常是不一样的, 在不同的场合允许犯两类错误的大小也常常不一样。例如, 在检查病人是否患有某种疾病时, 无病当做有病与有病当做无病, 其造成的影响就不一样。又如, 在产品检查验收中, 危及健康的药品验收, 希望不合格而当做合格验收的可能性尽量小些, 即犯第2类错误的概率要求很小。而对于价格昂贵的商品, 生产者希望验收者犯第1类错误的可能性尽量小些, 即犯第1类错误的概率要求很小。

当然, 我们总希望所作出的管理决策能使犯两类错误的概率同时尽可能得小, 最好是全为零。就是说, 原假设为真时, 能作出不否定原假设的判断, 而当原假设不真时, 能作出否定原假设的判断。这种理想化的检验法, 由于样本的随机性, 在实际决策中是不存在的。当样本的容量给定后, 犯这两类错误的概率难于同时被控制。若弃真错误可能性降低, 取伪错误可能性必然增加。反之, 若取伪错误可能性降低, 弃真错误可能性必然增加。通常情况下, 只考虑控制犯弃真错误的概率, 通过增加样本容量, 适当降低犯取伪错误的概率。如实例中, 增加抽取样本数量, 伪劣商品蒙混过关的可能性会减小。

上一篇:辽宁公路下一篇:石油地质基本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