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决策

2024-05-27

分配决策(共5篇)

分配决策 篇1

0引言

企业决策权力如何分配是决策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最佳分配方案应该是将权力分配给拥有知识和信息优势的人, 即按知识和信息优势分配权力。只有将权力分配给拥有知识和信息优势的人, 权力资源才能得到最佳利用, 同量的权力资源才能获得最大效益。社会的实际情况是, 所有的知识都是分散的, 每个人都只拥有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特定的知识与信息。因此, 决策权力应该在不同人之间分散化。正如德国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说, 知识在社会中的分工需要权力分散化。我们必须通过权力分散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实现权力分散与知识优势之间的平衡才能达到最低决策成本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研究。

1决策权力与知识结合的两种方式及成本分析

要使权力和知识相匹配, 或者说, 用一个最佳的权力分配结构去适应既定知识分配结构, 就需要研究权力与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权力与知识相结合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 将知识转移给拥有决策权力的人;第二种, 将决策权转移给拥有知识优势的人。从理论上讲, 采用哪种转移方式取决于二者的成本比较。

将知识转移给拥有决策权的人, 其成本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成本, 购买知识的费用。决策者购买知识, 大体采用三种方式: (1) 学习。或自学, 或培训, 或攻读学位, 以期获得决策所需要的知识, 实现权力与识的匹配。 (2) 设立专项课题, 请专家或专门咨询机构做研究。 (3) 常年聘请高级顾问。第二项成本, 知识的获取滞后于决策需求, 导致决策失误, 由此造成损失。知识转移给决策者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 决策不能停止, 不能等到决策者有了足够的知识后再行使决策权。期间有一个权力与知识不相匹配的问题。这一阶段有可能发生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此项损失是将知识转移给拥有决策权的人的成本。第三项成本, 因决策者所能获取的知识量的局限, 使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丧失发展机会, 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一项成本。

总之, 现有决策者为获取知识需花费巨额成本。因此, 单就获取知识的成本来看, 实现权力与知识相匹配的最佳途径就是选择知识与权力相结合的第二种方式, 即向有知识的人分配和下放权力。

然而, 向拥有知识优势的人分配和下放权力, 也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代理成本。因为每个代理人都是自利的, 他们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并非总是一致, 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利益冲突。结果, 决策权不是与他的知识优势相结合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而是为了自利目标做出更糟糕的决策。这种更糟糕的决策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可能比不具知识优势的经理做出的错误决策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更大。于是, 企业就面临两种错误决策所导致的成本:一种是在没有分权的情况下, 因决策者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信息而进行错误决策所导致的成本;另一种是在分权的情况下, 因决策者私利的影响, 错误的决策所导致的成本。上述两种决策成本, 即缺乏知识和信息引起的决策成本与代理人利益目标不一致引起的成本, 二者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一般情况是, 权力越是集中在少数高层决策者手中, 决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就越缺乏, 因缺乏知识和信息引起的错误决策就越多, 由此导致的成本就越大。但这时因利益目标不一致导致的错误决策就越少, 由此引起的成本就越低;相反, 权力越是下放给下层, 与决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量就越大, 权力与知识相匹配的问题就解决得越好, 由缺乏信息引起的错误决策就会越少, 由此导致的决策成本就越低。但由利益目标不一致引起的错误决策就会相应增加, 由此引起的成本也会相应上升。

如果以决策权的分散程度为横轴, 以决策成本为纵轴, 则决策权的分散和决策成本之间的关系可图1示如下:

图中曲线A表示, 决策权越是集中在总裁手中, 缺乏知识和信息所造成的决策成本就越高;决策权越是向下属分散, 决策结构与体系的知识结构更加匹配, 整个体系用于决策的知识和信息量就会趋于最大化, 由知识和信息缺乏引起的决策成本就会最低。因此, 整个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曲线B表示, 决策权越是集中在总裁手中, 则由利益目标不一致引起的错误决策就越少, 此项成本就越低;相反, 决策权越下放, 因利益目标不一致引起的错误决策就越多, 此项成本就越高。因此, 整个曲线向左下方倾斜。

由缺乏信息引起的决策成本和由利益目标不一致引起的决策成本, 二者之和为总决策成本。图中曲线A和曲线B在C点相交, 这时总决策成本最低, 因而是决策权分布的最佳位置。

2企业决策权最优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1给出的是决策权力最优分配的理论模型。就每一个企业而言, 决策权过度集中不是最佳选择, 决策过度分散也不是最佳选择。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决策权分配的最佳位置。企业的科学决策, 首先是要找出本企业决策权分布的最佳状态。而每个企业决策权的最优配置是不一样的, 这由许多因素决定。首先, 企业决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总量以及信息的复杂程度。如果企业规模不大, 业务集中, 产品单一, 对外客户关系简单, 实施集权决策, 就既可以克服知识与信息缺乏所造成的决策失误, 又可以克服利益目标不一致所造成的决策成本。反之, 就应实施分权决策。其次, 下属对企业及其总裁的忠诚度。不同企业的部门经理、分公司和子公司, 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不一样的。下属对企业及其总裁的忠诚度越高, 个人的自利目标就会更多服从企业和总裁的利益目标, 为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企业利益的错误决策就会很少, 企业决策成本就比较低。反之, 决策成本就比较高。其三, 企业制度与文化。企业制度越健全, 企业文化越健康, 权力下放的决策成本就越低。反之, 就越高。其四, 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外部市场环境。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 外部的市场环境越完善, 则决策权集中后因知识和信息缺乏所导致的成本就越低。反之, 决策成本就越高。其五, 企业总裁的知识量、接受信息和进行决策的能力。总裁的知识量越大、接受信息和进行决策的能力越强, 集权与分权的决策成本都相对较低。

由于以上几个因素的差异, 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决策成本曲线。有的企业目标不一致的成本曲线比较平, 或者是下属的忠诚, 或者是制度的严密, 随着决策权的下放, 虽然利益目标不一致的成本有所上升, 但上升幅度很小, 如图2所示。

图2表示, 像这样的企业, 决策权的最佳位置在横轴的左边。它表示, 这类企业随着决策权的下放, 因缺乏知识和信息的成本相应降低, 但因下属的忠诚度较高, 加上制度比较健全, 决策下放后, 利益目标不一致引起的成本上升很少。这样的企业, 权力下放后, 既能实现知识与权力的最佳配置, 进而使同量权力资源能产生最大决策效益, 但决策下放后又很少有以权谋私的行为。像这样的企业, 权力分配的最优选择是分权而不是集权。

另一类的企业情况则相反。这些或者因决策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很简单, 或者因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很高, 或者因外部市场环境很完善, 或者因企业主要决策者能力很强, 这些企业的决策权相对集中, 可以降低因利益目标不一致而导致的成本上升, 却不会因决策集中而影响决策质量。这种企业因缺乏信息而引起的成本曲线是比较平的。如图3所示。

图3表示, 象这样的企业, 决策权的最佳位置在横轴的右边。这类企业决策权的集中因缺乏信息而引起的成本虽然有所上升, 但上升很少。但因决策权的集中, 利益目标不一致所引起的成本大幅下降。这样的企业, 降低总决策成本的方法就是适当集权。

3企业集权决策与分权决策的成本悖论分析

以上分析所得结论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现实的企业决策实践中, 往往有些例外情况导致决策成本悖论的出现。决策成本悖论有两种: (1) 分权决策的成本悖论:根据上面分析的结论, 只要利益目标一致, 代理成本较低, 就可实施分权决策, 降低决策成本。但在利益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过度的分权会导致知识与信息的分散, 以及决策能力的分散, 影响决策效率, 导致决策成本增加。同时, 决策带有集合性, 并非所有单个的有效决策能直接导致总决策的效率, 降低总决策成本。所以, 在利益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分权决策也是有限度的。此时, 决策权应向知识与信息的集中者和决策能力的集中者集中。 (2) 集权决策的成本悖论:在克服知识与信息的缺乏影响决策成本的前提下, 集权决策可提高决策效率, 降低决策成本。但集权决策并不能保证利益目标总是一致的。原因在于企业存在多元化利益主体, 企业决策目标的不一致也有多种情况。

首先是企业的整体利益。这里, 既有全体股东的利益, 也有企业经营者和全体职工利益。企业整体利益应是三者利益的有机统一。其次是全体股东利益。全体股东利益并非与企业利益完全一致。比如, 股东可以在企业整体利益既定的情况下, 通过降低经营者和职工报酬来实现自身利益。其三是少数大股东利益。在股东内部, 也存在中小股东利益与少数大股东利益的对立。少数大股东可通过牺牲中小股东利益来获取自身利益。其四是经营者利益。经营者可以通过牺牲股东和职工利益来获取自身利益。其五是不同层面的经营者利益也各不相同, 互相直接的利益有时也是对立的。

正是由于以上利益差异, 企业决策无论集中在哪个层面, 都会存在因利益目标不一致而引起的成本。当企业决策高度集中时, 有时会导致两种成本同时上升:一方面, 由于集权, 企业决策因知识与信息缺乏而引起决策成本上升;另一方面, 由于集权, 最高决策者利益目标与企业整体利益不一致引起的决策成本上升。两种成本相加, 企业决策成本非常高。因此, 即使在知识与信息充分的情况下, 集权决策也是有限度的。此时, 决策权应向利益目标与企业整体利益目标一致的决策层分散, 而非向最高决策层集中。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 (.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3]王智慧, 蒋馥, 王意冈.企业中决策权最优分配的数学模型及其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1.2.

分配决策 篇2

【关键词】风险分摊;PPP项目;投资决策;收益配合

一、前言

PPP模式即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合作建设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有利于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具有难度高和风险大的特征,此外,PPP项目具有如下四项特征:①公共属性,PPP项目多为公共产品,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具体项目;②交易双方必须是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③长期合作的属相,一般情况下PPP项目合作时间不低于10年;④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必须保证社会资本的盈利性。目前,我国虽在很多项目中运用了这一新型融资形式,但是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形成健全且完善的利益风险协调模式,从而导致在具体项目中,伙伴关系的构建表现为新风险的出现和新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制定合理的风险利益分配原则具有关键性作用。

二、PPP项目概述

1. PPP模式基本内涵

PPP即公私合作制,在PPP项目合作中,改变了传统将风险全部转移到私营企业的做法,实现了双方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PPP模式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①PPP模式引领了项目管理革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结合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优势,共同面对市场竞争环境;②PPP模式是新型项目融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融资工作的开展要综合分析项目资产、预期收益和政府扶持力度等指标,贷款的偿还资金主要来源于项目直接收益和政府扶持产生的效益;③PPP模式受合约规定限制,在风险分担、投资比例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均遵照合约规定,注重公共利益的实现,以此发挥政府的实质性作用;④PPP模式旨在达到共赢效果,PPP模式下将私营部门资金、技术和管理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中,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项目成本,合理分担风险,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2. PPP项目主要参与方

通常情况下,PPP项目投资额巨大且工程复杂,涉及诸多参与方,其中主要参与方包括:①公共部门,一般为项目的发起方,是项目所在政府或政府指定的代理公司,通过贷款担保和特许经营权等方式支持项目的有效开展,并且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②私营部门,通过项目投标的途径,私营部门获取项目的特许经营权,为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③项目的贷款方,由于PPP项目投资较大,因此通常需要进行借贷才能让项目顺利实施,贷款方主要包括国际银团和各商业银行等,只有当PPP项目中各项风险均已明确,贷款方才会谨慎地放款;④其他参与方,除上述参与方外,PPP项目还包括具体的工程承包公司、保险公司和最终用户等。

三、PPP项目风险分摊分析

1.确定PPP项目风险分担者

在PPP项目中,风险分担者选择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供应局面的创建,而在PPP项目中,较多风险由政府产生,因此公共部门必须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同时私营部门参与项目的主要目的为获利,必须和公共部门一起,共同承担风险。此外,贷款方和其他参与方并未因为风险承担而获取额外利益,因此不必参与到风险分担之中。

2. PPP模式下的风险分担

在PPP项目进展中,风险分担过程包括如下3个部分:①初始风险分配,公共部门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汇总所有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识别情况,具体判断双方的风险承担能力。公共部门必须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方,对高风险因素要负起承担责任,将剩余风险交由私营部门承担。②匹配初始风险分配结果,私营部门必须合理且科学地判断自身风险的转移与承担能力,如果无法承担分配结果,必须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与公共部门进行谈判,再根据双方资源及态度进行风险再分配;③风险跟踪,双方在合同签订后,必须跟踪风险,及时发现项目中的风险变化情况和未识别风险,并对其进行重新分配。

3.实现最优风险状态

在风险分配过程中,必须将风险分担者的风险需要与其利益相联系,然后通过合同协议的签订对分担者进行有效的制约,进而达到共赢的状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风险分配必须遵循最优风险原则,风险分配必须与承担者的能力和收益相关联,并设定合理的风险上限。基于此,政府分配可以降低风险的社会成本,在PPP项目风险分担中,理论上应由公共部门承担融资风险,实现风险社会成本最低化。但达到这一状态的现实支撑比较薄弱,因此在实操过程中必须配以风险分摊方案,以此完成项目风险的具体分摊工作。

四、PPP项目投资决策与收益分配构建的有效措施

1.完善投资回报机制 提高项目融资效率

在PPP项目开展过程中,受我国目前商业模式不成熟、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项目融资较为困难,为了解决PPP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完善投资回报机制,并杜绝固定回报及变相融资安排等现象的出现。例如,在我国某省高速公路PPP项目中,项目总投资21.782亿元,政府注意到投资回报机制的重要性,指导相关部门提高高速公路PPP项目融资效率。该地区制定合理方案,确定合理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对运营年限进行科学确定,并出台适度的政府补贴,以此防范中长期财政风险;同时,采取合理的融资模式,比如该项目中可通过交通产业基金实现融资,交通产业基金由政府所属投资公司和金融资本构成,构成比例为1:9,通常政府投资公司为劣后级,金融资本作为优先级,在该项目中可将产业基金的10%作为劣后级,并将PPP项目总投资的15%投入项目公司。此外,当地注意到PPP项目后续运营中的商业价值,采取增加沿线服务区,提高服务区运营质量,腾出一部分资金对高速公路进行养护的措施,提高了高速公路运营效率,以此增加项目收益。

2.增补资源开发权,弥补收益不足

在PPP项目开展过程中,政府为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通常采取资源补偿措施,将公用事业项目或者基础设施周围的资源,诸如土地、旅游或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权让给PPP项目公司,以此作为资源补偿,提高项目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例如在我国某地铁公司的项目投资过程中,其采取的盈利模式为“轨道交通+商业地产”的有机组合,具体来说就是在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的同时,涉足轨道交通沿线的地产商业开发,并且其中地产商业的开发收益占据总收益的一半以上,从而增强了企业PPP项目的盈利能力。

3.开发副产品,拓宽收益的来源范围

在PPP项目发展和实施过程中,PPP项目公司应结合自身项目特点,找准切入点,发展经营性较强的副产品,以此拓宽收益的来源范围,并弥补主产品财务上的劣势。例如在德国公厕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等问题,并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厕所的节能、环保。基于此召开了公共厕所经营权拍卖会,中标企业承诺免费提供设施和日后清洁维护,很多竞争对手认为这个举动太疯狂,纷纷退出竞争,从而成就了中标者。在具体经营过程中,中标者并未将赢利点设置在厕所门口的投币费上,而是在于公厕外围的广告经营,凭借广告经营权取得巨额收益。因此,我国PPP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应注重附加产品的经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周边资源,合理开发诸如广告和建筑作品知识产品授权等经营性副产品,以此增加自身收益。

4.打包运作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在PPP项目中,需要进行规模化的社会成本建设投资,如果公共产品或服务需求量过小,则PPP项目产能过剩,导致社会资本盈利性降低,甚至需要政府对差额部分实施补贴,因此必须保证PPP项目规模的适当性。例如在污水处理PPP项目中,乡镇污水处理项目规模小且分散,对投资吸引力较小,因此可采取打包运作的手段,将乡镇污水处理项目按照工程量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划分,形成委托运营项目,以此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吸引投资者的注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PPP项目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公共项目融资困难等问题,为我国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良性合作提供了有效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具体项目开展过程中必须注重PPP项目的风险分摊,确保实现最优风险调控。同时,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投资过程中开源节流,提高资金周转率,降低融资成本,并完善回报机制,提高融资效率,利用资源开发权和经营性副产品拓宽项目的盈利范围,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朱珍宏.基于风险分摊的PPP 项目投资决策与收益分配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03).

分配决策 篇3

按照2011年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月收入低于3 5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月工资超过起征点后的月应纳税所得额部分按照下表中列示的七级累进税率进行累进纳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单位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也包括年终加薪、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全年一次性奖金俗(称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来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具体计算办法是:如果雇员月工资超过3 500元,纳税的年终奖不变,不足3 500元的,从年终奖中扣除月工资不足3 500元的部分得到纳税的年终奖。将纳税的年终奖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再以纳税的年终奖总额乘以税率,减去速算扣除数。

在月工资等额发放的条件下,本文引入遗传算法来寻找一种最优的月工资和年终奖分配方案,以减轻纳税人税负。

二、遗传算法简介及其应用范围

1. 遗传算法的特点。

遗传算法是借鉴生物界的进化规律演化而来的随机化搜索方法。它是由美国的J.Holland教授于1975年提出来的。其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不存在求证和函数连续性的限定;具有内在的隐蔽性和更好的全局寻优能力;采用概率化的寻优方法,能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地调整搜索方向,不需要确定的规则。遗传算法的这些性质,已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组合优化、机器学习、信号处理、自适应控制和人工生命等领域。

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遗传算法类似于自然进化,通过作用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寻找好的染色体来求解问题。它通过随机方式产生若干个所求解问题的数字编码即染色体,形成初始种群;通过适应度函数给每个个体一个数值评价,淘汰低适应度的个体,选择高适应度的个体参加遗传操作,经过遗传操作后的个体集合形成下一代新的种群,再对这个新种群进行下一轮进化。这就是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3. 遗传算法的基本运算过程。

(1)初始化。

设置进化代数计数器t=0,设置最大进化代数T,随机生成M个个体作为初始群体P (O)。

(2)个体评价。

计算群体P (t)中各个个体的适应度。

(3)选择运算。

将选择算子作用于群体。选择算子的目的是把优化的个体直接遗传到下一代或通过配对交叉产生新的个体再遗传到下一代。选择操作是建立在对群体中个体的适应度进行评估基础上的。

(4)交叉运算。

将交叉算子作用于群体,所谓交叉是指把两个父代个体的部分结构加以替换重组而生成新个体的操作。遗传算法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交叉算子。

(5)变异运算。

将变异算子作用于群体,即是对群体中的个体串的某些基因座上的基因值作变动。群体P (t)经过选择、交叉、变异运算之后得到下一代群体P (t+1)。

(6)终止条件判断。

若t>T,则以进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具有最大适应度个体作为最优解输出,这时终止计算。

遗传算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运用遗传算法实现纳税最优年终奖分配方案

鉴于Matlab的强大数值计算能力,本文用Matlab来实现基于遗传算法的纳税最优年终奖分配方案。首先编写mytax.m来实现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的查找。

下面,我们用一个实例来说明问题。假设某人年度总收入20万元,在不发年终奖的情况下,其纳税总额为27 400元,现用遗传算法来计算该人纳税最优年终奖分配方案,程序为opttax.m,代码如下:

计算结果如下:

月工资为8 000.27元,年终奖为103 996.73元,纳税总额为24 385元,节约了3 015元(27 400-24 385)。

【注】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编号:2011B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顾锋娟, 岑仲迪.纳税最优的工资奖金分配方案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知, 2010;11

[2].Duane Hanselman著.朱仁峰译.精通Matlab 7.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分配决策 篇4

层次分析法 (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 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对于公司投资收益分配问题, 要由公司董事会和全体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如何使用。可供选择的方案指标有:作为奖金发给员工;扩建员工宿舍、食堂等福利设施;办职工业余学校;建立图书馆、俱乐部;引进新技术设备进行企业技术改造等。从调动员工积极性, 提高职工文化技术水平和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来看, 这些方案都各有其合理的因素。如何使公司这笔利润更合理地使用, 进一步促进公司发展, 是公司高层和职工代表大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对分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知, 整个层次分为三层。

1、最高层。

问题分析的总目的, 即是合理使用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 促进公司发展。

2、中间层。

为各种使用公司投资收益分配的方案所考虑的准则:扩大投资规模, 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和提高公司职工的待遇。

3、最底层。

为企业员工考虑的五种措施:发放股东红利, 选择投资项目, 培训职工, 发放奖金, 引进设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三、构造对比矩阵,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建立层次分析后, 问题分析就归结为各种使用公司投资收益方案相对于总目标考虑的优先次序或流入使用的分配问题。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 高层可以在征求职工代表大会和董事会一致意见的基础上, 就层次分析结构中各种因素两两进行比较判断,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该公司的情况构造的判断矩阵如下。

1、中间层对最高层的影响

根据沙旦比较尺度的取值方法, 相对于合理使用公司利润促进公司发展的总目标, 考虑准则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如矩阵A所示。

应用软件分析得出分别对A的权重如表1所示。

λm=3.0178, CI=0.0089, RI=0.52, CR=0.0171。由于CR (y) =0.0171<0.1所以A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2、分析最底层对中间层的影响

设B1表示相对于扩大投资规模准则, 各种使用投资收益分配方案措施之间相对重要性比较, B2表示相对于提高公司技术水平准则, 各种使用投资收益分配方案措施之间相对重要性比较, B3表示相对于提高公司职工的待遇准则, 各种使用投资收益分配方案措施之间相对重要性比较。因此五种措施对中间层的成对比阵可以表示为:

通过应用软件分别求出各自对应的权重如表2, 表3, 表4所示。

在矩阵B1中:B1W= (0.1579 0.2655 0.1400 0.1710 0.2655) T, 特征值λm=5.1032, CI=0.0258, RI=1.12, CR=0.0230。

在矩阵B2中:B2W= (0.1714 0.2884 0.15210.1521 0.2361) T。

特征值λm=5.0466, CI=0.0117, RI=1.12, CR=0.0104

在矩阵B3中:B3W= (0.1457 0.28770.1853 0.1457 0.2355) T。

特征值λm=5.0176, CI=0.0044, RI=1.12, CR=0.0039。五种方案在总目标中的权重如表5所示:其中, 以X1表示发放股东红利, X2表示选择投资项目, X3表示培训职工, X4表示发放奖金, X5表示引进新设备。

由上表可知, Xj在A中占的权重由全概率公式计算:

因此选择投资项目为首要选择。

3、总的一致性检验

四、结论

对于该上市公司来说, 要合理使用公司投资收益, 促进公司发展, 所考虑的五种方案的相对优先排序为:X2选择投资项目为0.2779, X5引进新性设备、进行公司技术改造为0.2492, X4发放奖金为0.1588, X1作为发放股东红利为0.1580, X3培训职工为0.1560。公司董事会和全体职工代表大会可根据上述分析结果, 决定各方案的实施的先后次序, 或决定分配使用公司投资收益的使用。

摘要:层次分析法 (AHP) 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多层次,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企业决策中普遍存在决策准则的多属性问题, 用层次分析法处理项目多属性决策问题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本文结合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如何合理分配使用来促进公司发展所考虑的决策准则等问题,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通过将所列指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 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 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目标而言重要性的排列结果, 为公司提供决策方案。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AHP) ,投资收益,收益分配

参考文献

[1]岳方彤:区间层次分析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 (6) .

[2]赵焕臣、许树柏: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科学出版社, 1986.

[3]李志浩、王万军、胡建军:一种混合指标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及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 2007 (16) .

分配决策 篇5

一、广东超声电子案例背景

广东超声电子 (000832) 在2007年的“合并报表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净利润”为10784.04万元, 而母公司的净利润为579.04万元, 董事会决议并获得股东大会同意后, 以2007年度“合并报表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净利润”为决策依据。这样虽然维护了股东利益, 但违背了新会计准则按母公司净利润进行分配的要求。

(一) 广东超声电子长期股权投资状况

超声电子 (000823) 主要从事印制线路板、液晶显示器、超声电子仪器、超薄及特种覆铜板的研制生产和销售, 是国内电子行业中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超声电子共有控股子公司6家, 分别为印制板行业和液晶显示器行业企业, 均与其主营业务密切相关, 超声电子长期股权投资情况如图1所示。

(二) 广东超声电子利润分配状况

广东超声电子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30439万元、销售成本190643万元、费用23874万元, 分别占全年计划的97.42%、97.67%、99.01%, 较去年同期增长22.26%、21.88%、22.09%, 主要财务数据如表1所示。

单位:元

二、广东超声电子利润分配决策分析

从超声电子2007年利润表中可以看到, 合并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784万元, 是母公司个别报表中净利润数额的17.62倍。该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内部交易抵销处理;二是合并利润表与母公司个别利润表中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差异。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 公司最终选取以“合并报表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净利润”作为利润分配的依据。

(一) 内部交易抵销处理影响

对利润差异原因作进一步分析, 内部交易的抵销处理包括:内部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处理;内部债权与债务的抵销处理;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处理;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以及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处理等。超声电子控股子公司共有6家, 不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两家, 其关联方企业均与超声电子主营业务相关。超声电子2007年年报中附注的第十一点“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详细披露了母公司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材料采购等项目的性质与金额, 也就是说在其合并报表中已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进行抵销处理。其中, 2007年超声电子与控股子公司并无发生内部交易, 与非控股关联方发生的关联交易并不需要在合并报表中进行抵销处理。参考超声电子2006年年报, 可以看出合并报表的净利润仅为母公司净利润的1.1倍。2006年报表依然按照旧的会计准则编制, 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是一致的, 两者差异主要由于内部交易的抵销处理而形成的。同时, 比较2006年和2007年超声电子控股子公司的关联交易的披露情况, 两年均不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交易。因此, 可以推断出内部交易抵销并不是2007年合并利润表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对利润分配的影响

与旧准则相比, 新准则中的第2号《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仍采用权益法和成本法, 但两者的适用范围发生了重大改变。除了增加对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外,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长期股权投资, 核算方法适用范围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 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 对于具有实质性控制的子公司 (实质控股大于50%) 的长期股权投资所采用的核算方法是权益法, 即母公司按应享有子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份额, 在确认为投资收益的同时,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母公司在编制个别报表 (母公司报表) 时, 采用的是成本法, 即按子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母公司应享有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除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收回投资等情形外,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而旧准则中, 对于具有实质性控制的子公司, 母公司无论是合并报表编制还是个别报表编制均采用权益法。这也是新旧会计准则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重要变化之一。其目的是:在母公司的日常核算及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对该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可以使信息反映更加全面、充分;避免在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 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情况;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相协调。新会计准则正是由于核算方法的不同, 使得合并利润表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净利润”与母公司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 实质重于形式对利润分配的影响

超声电子在2006年的利润分配是基于合并报表中的“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净利润”进行分配, 且在2007年度公司向十名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5250万股股份, 募集资金3.62亿元, 为公司新项目实施技改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并承诺继续按合并报表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净利润”进行分配, 既遵循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 又坚持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股东利益的保障和承诺的实现。

三、广东超声利润分配方案决策影响分析

公司在进行利润分配时, 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的分配能力。若为单一的企业, 其当年税后净利润即可反映其分配能力, 但是若为企业集团, 母公司分配能力则不能仅以其自身的经营成果来衡量, 这是因为企业集团中, 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实质控制, 母公司实质上享有子公司的经营成果, 衡量其分配能力时应考虑合并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经营成果。

(一) 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决策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企业发放的股利不应超过本年税后净利润, 否则就需要公司累积的未分配利润来补充。然而, 当企业具有一个或以上的具有实质控制的子公司而形成企业集团的时候, 需要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而由于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 若子公司年终利润分配在母公司之后, 结果使得母公司报表的净利润远小于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若完全按照法律的规定, 母公司向股东分配的利润基础是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从经济实质上来说, 不能反映母公司的实质分配能力, 会对母公司股东权益造成一定的损害。

(二) 广东超声利润分配方案决策的影响

查阅超声电子2007年母公司股东权益变动表, 发现在计提法定公积金时, 只按照母公司净利润的10%来进行计提, 即按5790367.71元计算, 并没有将子公司的影响纳入计算的基数。而2007年母公司对股东分配的利润为64656000.00元, 远大于母公司本年税后净利润5790367.71元, 但是并没有超出母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总额。如果单纯地看母公司报表, 超声电子向股东分配的利润显然超出了其当年的分配能力。然而, 查看同年的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 所分配的64656000.00元少于归属于母公司权益的净利润107840368.62元, 约占60%, 比例是合理的, 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需要。计提公积金和对股东发放股利都是对公司利润的分配, 然而两者决定的基础数据却不同, 显然是存在矛盾的。为了能遵循法律规定, 同时反映母公司的实质分配能力, 采用该分配方式相对来说更为合适。依照《公司法》及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母公司进行利润分配时应以母公司报表的净利润作为分配的基础。然而, 该做法不能如实反映母公司分配能力的经济实质, 导致母公司股东权益受损。因此, 母公司在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时, 应以其自身在集团内享有的本年净利润作为决策的依据, 不应拘于法律规定的形式, 而应从股东利益考虑, 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无线监控管理系统下一篇:海南旅游经济贸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