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配(共4篇)
区域分配 篇1
摘要: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矛盾影响了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影响了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 区域税收分配失衡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本文对地区间税收分配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透彻的研究, 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该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税收,分配,区域经济
一、区域税收分配失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2008年实施新所得税法之前, 外资企业的优惠税率是按照地区设置的, 这种税率设置方式增加了东部地区的税源, 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 税收优惠政策较少, 吸引外资相对较少, 再加上原本在中部或西部地区的企业向东部地区迁移与发展, 税源也就流向了东部地区, 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也会因此而减少。这种发展趋势在长期中必然会拉大区域税收收入的差距, 造成东西部区域税收分配的失衡和引起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汇总纳税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通常跨区经营的企业都把总部、产业价值链高端的研发和销售集聚迁移到东部沿海或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 而把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加工生产基地设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现行所得税的制度安排下, 总公司可以将分公司的利润汇总后, 在其所在地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样税源生产地的地方政府为其提供了公共产品和服务, 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 而总公司所在地政府在没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 却可以汇总其生产基地地区所创造的收入在当地缴纳税款, 这违反了税收中的收入与成本配比的原则, 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使得一些地区除了提高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以吸引资金外, 还加强了政府干预, 使用不规范的税收手段, 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和地方政府间无序的税收竞争。
3、境内企业关联交易与区域经济发展。
境内企业利用关联交易实现利润与税收在区域间的转移。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就是关联交易, 关联企业就是指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被同一利益集团所拥有或控制的有关企业, 如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同一总机构的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同一母公司的不同子公司之间以及总机构与其分支机构的子公司之间等。人们通常只关注外资企业运用跨国关联交易转移利润进行国际避税, 却很少关注境内企业内部的关联交易。而在税收实践上很多企业利用关联交易增进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在我国的税收制度安排下, 税率是按照梯度设计的, 企业会利用总部所在地与其子公司所在地的税率、优惠政策的差异, 以转移价格方式实现税收由高税率地区向低税率地区的转移, 这也同样会造成税收从西部到东部的转移, 进而造成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危害
1、区域税收分配失衡造成有害的税收竞争。
区域税收分配失衡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违反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制度外的有害税收竞争。这是因为由行政决策决定的税收竞争行为由于缺乏税法的约束而失去了效率。这不仅损害了税法的权威性、严肃性与统一性, 也破坏了国家宏观经济计划的整体性, 影响了统一的宏观产业政策及地区均衡发展政策的贯彻, 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区域税收分配失衡造成税负不公。
相对于税率较低区域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来说, 在税率较高区域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承担着更高的税负, 根据全国人大预算工委法案室的2006年的调查显示, 全国内资企业实际平均税负约为23%, 外资企业实际税负约为11%, 内资企业税负高于外资企业近12个百分点, 从各省的情况看:黑龙江省企业实际税负为26.3%;河南省企业实际税负为21%;广东省企业的实际税负仅为16%左右。这造成了实际上的税负不公, 破坏了量能纳税的税收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纳税人的决策, 引致高税负地区更加倾向于偷逃避税以降低税收负担。减少了财政收入, 造成了国家税款的流失, 使税收征管难度加大, 增加了反逃避税的难度, 加大了征税成本。我国自1995-2000年, 每年税收流失的绝对额均在4000亿元以上。
3、区域税收分配失衡影响了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使得一些地区除了提高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以吸引资金外, 还加强了政府干预, 使用不规范的税收手段, 造成地方政府间的无序税收竞争。根据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学说, 政府与市场是有各自的边界的。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 政府干预的增强会削弱市场的力量, 降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 影响资本和要素的流动。政府的强大干预往往是与产权不清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市场的分配是根据土地、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量与其边际生产力来进行的, 政府获得收入则凭借行政权力, 因此, 政府干预的背后是利益的获取。通过立法, 政府运用税收这一金融手段完成了财富的转移, 除去生产公民必要的公共产品的支出以外, 剩余的税收便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官僚的收入。在公共生产的效率低于私人生产的效率的前提下, 政府占有的资源越多, 经济增长越慢, 社会福利越少。
三、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1、对区域税收分配失衡作限制性的规定。
多数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对区域税收分配做出了有关规定。欧盟就在不违反统一规范的前提下, 给予个别地区优惠政策, 区域税收分配失衡以法律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意大利也在法律中规定, 企业集团内所有受控非居民公司都实行世界范围统一报缴纳税, 本国集团母公司与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居民公司, 可以选择实行统一报缴, 选定后三年内不得变更 (特殊情况除外) , 且统一报缴前发生的亏损由公司自行处理;德国法律规定, 合并纳税仅适用于控股实体 (母公司) 与其子公司或分支公司之间, 且对母公司及其子公司都有十分严格的条件限制。
2、约束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行为。
美国英国运用公共财政的财政体制约束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行为。公共财政即民主财政制度, 它是面向公众的、体现公众利益的财政体制。在公共财政的财政体制下, 辖区的居民根据政府的事权确定其支出权、根据支出权确定收入权, 以支出定收入,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是公开透明的, 纳税人可以随时查询、监督并质疑。
3、赋予地方政府适当权利。
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法权和发债权。中央和全国性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同时适当让利放权, 将一些小税种的立法权下放, 或由中央确定一些地方主要税种的税基和税率幅度。并允许地方政府借公债筹资, 以平衡区域税收分配。如德国的市镇可以自行确定地方营业税和土地税的加征税率。
4、实行“因素法”分税制。
依靠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 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如德国通过共享税分配使财政弱州达到各州平均财力的92%;通过税款转移使穷州人均财政收入达到全国人均的95%;把财政支出的20%用于补贴低于各州平均水平的穷州。美国联邦政府通常把财政支出的10%左右用于补助州和地方政府, 其中大部分拨给落后地区。
5、对落后地区实行优惠政策。
意大利政府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规定对到南方投资办厂者除实行贷款和利率优惠外, 还实行税收照顾和经济资助, 包括免征所得税10年, 厂房建设经费由政府补贴25%, 机器设备购置由政府补贴10%;国家参与制企业须将其工业投资总额的40%和新建企业投资的60%投向南方。巴西政府为鼓励到落后地区投资, 曾在北部亚马逊地区的玛瑙斯建立起自由贸易区, 规定在特区内设厂的私人企业10年内免缴所得税,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进口商品免交进口税, 从国内其他地区购入的消费品和材料免交商品流通税。美国利用私人融资手段, 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 鼓励私人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
6、普遍采用合并纳税的管理办法, 但有严格限定与约束。
在总、分支机构, 特别是对跨国公司的公司所得税征管中, 汇总纳税办法适用范围较广, 但有比较严格的条件限制。如意大利规定, 企业集团内所有受控非居民公司都实行世界范围统一报缴纳税;本国集团母公司与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居民公司, 可以选择实行统一报缴, 一旦选定, 3年内不得变更 (特殊情况除外) , 且统一报缴前发生的亏损由公司自行处理。德国的限制条件更为严格:合并纳税只适用于控股实体 (母公司) 与其子公司或分支公司之间, 并对母公司及其子公司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四、完善区域税收分配制度平衡的政策建议
1、以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替代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 建立以产业调整为主导的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 逐渐以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替代区域税收优惠政策。这样可以消除由于地区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为地方政府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使他们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努力和优势吸引投资, 创造税源, 扩大税基, 增加税收。同时, 由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 税收收入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可以考虑给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促进经济发展并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 从而缩小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税收收入差距, 改善目前的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状况。
2、改变地区间税收收入的分配办法。
按照提供公共服务的多少与对取得税收的贡献程度对跨区经营企业的税收在相关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具体做法是:在遵循税收属地征管的基础上, 由税源产生地的税务机关征收后, 再按照税收贡献大小, 在各个地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纠纷与矛盾。
3、改革政府官员的考核任用制度。
改革目前的政府官员考核任用制度, 将经济增长水平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制度改为以量化的当地公众的满意度、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地方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程度的指标为标准, 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地方官员就不仅要努力增加当地税收收入, 而且更注重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以满足公众的偏好与需求, 这样就会大大改善目前的投资环境, 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很好条件, 为增加税源和税收收入打下了基础, 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局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4、改革现行支付制度。
我国目前转移支付制度侧重于纵向转移支付, 即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涉及横向转移支付的非常少。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税收收入的获取能力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应改革目前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改革为横向转移支付与纵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支付制度, 这样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状况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参考文献
[1]马宁: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财会研究, 2008 (4) .
[2]马宁、朱姝:美国区域税收分配[J].财会研究, 2008 (4) .
[3]薛钢、曾翔、董红锋:对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认识与规范[J].涉外税务, 2000 (8) .
[4]盛景:借鉴国际经验规范我国区域税收竞争行为[J].大理学院学报, 2006 (11) .
[5]尹淑平:税收流失原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
区域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模型 篇2
目前,国际上对发电企业进行碳排放分配主要有两种模型: 一种是基于发电量的排放权分配方式,即排放限额与发电企业的发电量成正比。这种分配机制将会减少漏排现象的发生,但是在这种分配方式下,发电企业会因为其较低的碳排放量而得到过多的额外补贴,而那些碳排放量很高的企业则会付出过高的成本代价。另一种分配模式是基于发电类型的碳排放分配方式,该种分配方式是基于公平性考虑,由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 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CPUC) 提出的[2]。两种分配方式各有利弊,当该电力公司所分得的碳权总量小于电力行业的限额时,按发电量分配碳排放权比较适合这些电力公司,而且电力公司还可以将满足生产所剩下的碳排放权配额在碳交易市场中交易,以获得额外的收入; 与之相反,当电力公司所分得的碳排放权总量大于行业限制排放的限额时,基于发电类型分配碳排放权比较适合电力公司。当碳排放总量超过排放限额时,可以从排放权交易市场中购买额外的排放额度。以江苏省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提出合理、有效的2020 年江苏省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案,为电力碳排放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1 区域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思路
1.1分配原则
区域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是针对某个区域,将获得的电力碳排放权分配到该区域的各个电厂集团,即电力碳排放权的电厂集团间的分配。考虑到区域内不同电厂集团内部的电源结构的不同,清洁能源、高效发电机组以及低碳电力技术等因素,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提出电力碳排放权分配的原则如下:
( 1) 效益原则。从经济学角度去看,效益原则主要考虑的是各个电厂的不同发电类型机组的发电成本、发电效率和发电效益。由于是在同一个区域内进行不同电厂的分配,各个电厂的电价一致,因此效益原则转化为区域发电经济成本最小化问题。
( 2) 优化电源结构原则。每个电厂的电源结构直接影响了该电厂的CO2排放水平。在我国 《可再生能源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加快推进水电、核电建设,积极有序做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因此,在进行区域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时,优化电源结构的原则有利于鼓励各个电厂进行转型,扩大清洁能源发电的比例,从而促进电力行业实行低碳减排的目标。
( 3) 利于国家电力行业政策实施原则。按照电力工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大高效、清洁机组的建设力度,保持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个电厂关停小火电机组,尽可能的去上马大火电机组的项目,有利于降低电力的碳排放系数,从而从整体上减少电力行业的CO2排放。
1. 2 分配程序
站在区域整体的角度来看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问题,考虑到上述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效益原则、优化电源结构原则、利于国家政策实施原则、动态原则等,结合电力行业的特征,以省级行政区域为例,提出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权电厂集团分配的基本路径,如图1 所示。
由图1 可以看出,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权分配路径主要包括两步:
( 1) 将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总量分配给该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发电机组。由于发电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下的能源消耗水平各不相同,依据效益原则,该步骤的分配需要遵循总成本最小的原则,即以各个不同类型发电机组总的发电成本最小作为分配目标。
( 2) 将各个机组所获得的碳排放权分配给各个电厂集团。在该步骤的分配中需要考虑优化电源结构原则,以及利于国家政策实施原则。根据优化电源结构原则,给清洁能源发电机组( 不排放或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机组) 分配适当的碳排放权,以鼓励各个发电集团积极调整、优化本集团的电源结构; 考虑利于国家政策实施原则,将每种发电类型所获得的碳排放权分配到各个发电集团,将发电集团中小火力发电机组应获得的碳排放权适度让给大火力发电机组,从而促进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汇总得到每个发电集团所获得的总的碳排放权。
2 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权分配模型
根据上述分配路径,区域电力碳排放权分配模型包括两个模型: 一是将碳排放权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发电机组的模型; 二是将各个发电机组所获得的碳排放权分配给各个电厂的模型。
2. 1 分配到不同类型的发电机组的模型
假设区域dj,( j = 1,2,…,n) 在第t年分配的碳排放权总量为Ejt。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电力行业碳排放权限额一般小于碳排放总量,因此在进行区域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时,首先采用基于发电类型的分配方式,将区域所获得的碳排放权总量分配到不同发电类型的发电机组。
由于发电类型的不同,各个发电机组的单位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各不相同,清洁能源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较少甚至没有。按国内现有发电技术水平来研究,可假设被分配区域的发电类型有火电、水电、风电、生物质、光伏、核电等发电类型,则选取被分配区域dj第k种发电类型在第t年所获得的碳排放权为决策变量,记做Etjk,构建的分配模型如式1 所示:
式中,ctj,k为被分配区域dj在第t年的目标发电成本函数; qtj,k表示被分配区域dj在第t年的第k种发电机组的计划发电量; γtj,k表示被分配区域dj在第t年的第k种发电机组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ξjt表示被分配区域dj在第t年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 Qtj,∑表示区域dj在第t年的电量需求减去区域外来发电总量加上送往区域外的电量总量; qtj,kmax为第k种发电机组在第t年的最大发电量; ωj,k为第k种发电机组碳排放权比例系数,该系数的确定由专家评判给出。
模型中,目标函数表示各个发电机组的总发电经济成本最小。第一个约束条件是依据鼓励清洁能源发电原则,考虑各类型发电机组所获得的碳排放权的比例与各发电机组的二氧化碳量有关; 同时为了鼓励清洁能源发电,对于清洁能源机组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配以适当的系数。第二个与第三个约束条件是电量平衡式,分别表示第t年,各个机组的电量之和等于该区域的总电量需求减去区域外来发电总量加上送往区域外的电量总量; 以及第t年,各个发电机组的发电量小于等于各个机组的最大发电量。
2. 2 分配到电厂集团的模型
根据电力行业碳排放权各发电机组分配的结果,区域dj( j = 1,2,…,n) 第k种发电机组在第t年分配的碳排放权总量为Ejt,k。需要将6 类发电机组所获得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到不同电厂集团。假设有m个电厂集团,每个电厂集团均有火电、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核电等6 种发电类型的机组。在6 种发电类型的机组中,只有火电的CO2排放量最大,所占比重最高,因此重点考虑对火电机组的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
电力工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求提高建设高效、清洁机组的力度,保持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个电厂关停小火电机组,尽可能的去上马大火电机组的项目,有利于降低电力的碳排放系数,从而从整体上减少电力行业的CO2排放,因此,按照机组的装机容量,将火力发电机组分类为大机组和小机组两类。根据文件规定,在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原则上不得建设单机容量30万k W以下纯凝汽式燃煤机组[3]。将装机容量在30万k W以下的归为小机组类别,30 万k W及以上的归为大机组类别。
假设电厂集团L在第t年火力发电类型中大火电发电机组有m个,其中小火电机组有i个,每个小火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为NLi,k,每个大火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为NLm,k,则电厂集团L在第t年火电发电机组所获得的碳排放权为:
其中 σLi,k和 σLm,k分别为小火电机组和大火电机组碳权分配的系数,且两个系数之和为1。
其他发电类型的CO2排放权分配原则为: 依据每个电厂集团的每类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进行分配。假设区域dj电厂集团L在第t年第k种发电类型的装机容量为ML,k,则区域dj在第t年第k种发电类型的总装机容量为。根据分配原则,可得到电厂集团L在第t年第k种发电类型所获得的碳排放权为:
则电厂集团L在第t年的碳排放权分配模型如下:
3 江苏省电力碳排放权分配实证
江苏省2011 年末内电力系统拥有统调电厂97座,发电设备总容量6241 万k W ( 含新投产125 台、20. 8 万k W风电机组) ,全省统调发电量为3 620. 02亿k Wh,同比增长13. 90% ; 最大日发电量为12. 45亿k Wh,同比增长6. 92% ; 统调用电量为3 954. 14亿k Wh,同比增长12. 10% 。全省发电厂分为11 类,其中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包括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以及江苏省国信集团公司、国网新源公司、华润集团公司、国华集团公司、利港集团公司、协鑫集团公司和省内其他电厂,各发电集团公司在江苏大部分设有分公司,各分公司在江苏省境内拥有各种类型的发电厂。从总体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江苏省各发电集团发电量和装机容量稳步上升。
3. 1 数据来源及处理
通过计算可得,江苏省电力行业2015 年和2020 年所获得的电力碳排放权分配量分别为3. 7亿t和4. 3 亿t,为江苏省目标年的碳排放量的总量约束[11]。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相关专家的预测,预计2015 年和2020 年江苏省全年的总发电量分别为5 452. 5 亿k W·h和6 764. 2 亿k W·h,这两个发电量为区域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模型中的电量总约束。江苏省与上海市同属于华东电网区域,江苏省未来的碳排放权价格将与上海碳交易所的碳排放权价格接轨。学者马艳艳等[4]在研究碳权的供求关系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决定机制时认为,中国对于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也势必会产生大规模的碳交易需求,这将推动中国碳交易价格的上涨。上海目前的碳权平均成交价为27 元/t,再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和国家电网专家的建议[5,6],将碳交易价格初步定在30 元/t和40 元/t。二次分配的目标规划模型中发电成本可以参照表1 中不同发电技术的平均发电成本,不同火电发电类型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可以参照表2。至此,模型中相关参数已设定。
注: 数据来源于国家电网
注: 数据来源于国网能源研究院计算数据和IPCC计算数据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相关专家意见,对发电机组的年最大最小利用小时数做如下说明: ( 1) 依照国家政策,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厂的上网电能,优先收购新能源、清洁能源电厂的上网电能,所以部分发电类型的机组全年一般满荷运行,一般不划定最大最小值。 ( 2) 江苏属于四类风场地区( 年度利用小时最低、上网电价最高) ,受自然条件影响,江苏风电场年度利用小时稳定在22 00 ~ 2 300 小时。( 3) 关于核电厂,作为清洁能源电厂,其电量被优先调度和收购,目前江苏全额收购。考虑其正常的检修和更换燃料棒,其年度利用小时在8 000 左右[9]。( 4) 关于天然气电厂,年利用小时数一般在3 500 ~ 4 500 小时左右[10]。( 5) 燃煤机组年利用小时数基本在5 500 ~ 6 000 小时。由于电网电源特性要求,对电厂有最小开机方式限制,火电机组不能无限制压缩,经专家计算预测,4 500 小时将是今后火电机组的运行底线。
3. 2 不同发电机组的碳排放量
用q1、q2、q3、q4、q5、q6、q7、q8、q9、q10分别代表煤电、气电、三余发电、垃圾和生物质燃烧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抽蓄发电、核电以及水电的年总发电量; 用E1、E2、E3、E4、E5、E6、E7、E8、E9、E10分别代表每种发电技术所获得的碳排放权分配量; E和Q分别表示江苏电力碳排放总量约束和发电量总量约束; qmax可由装机容量乘以年最大发电小时数得出。根据上面设定的参数、变量和相关数据,运用目标规划模型( 公式1) ,以2015 年江苏地区电力行业碳排放权分配为例,建立相应的线性规划模型,模型如下:
利用Lingo13. 0 软件可解出上述线性规划的解,其每种发电类型的碳排放权的见表3 所示。
分析各种类型发电机组所获得碳排放权分配量的比重以及按装机容量分配所得获得比重,可以看出,在2015 年,燃煤机组所占比例最大,但是,如果存在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利用碳排放权市场对碳排放权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并在满足江苏全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对电量需求的条件下,达到了总发电成本最小的目标。同时,非燃煤机组可以利用自己所分得的碳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以获得收益,并可利用该收益达到间接降低非燃煤机组的发电成本目的,这样非燃煤机组运作即可形成良性循环,并能取得持续发展,最终可以大大降低江苏省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在对比2015 年和2020 年的各类型机组所得碳排放权,可以看出,非燃煤燃气机组所得碳排放权进一步增加,这有利于新能源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公司的发展,对电力行业碳减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火电所得碳排放权进一步减少,可以使电力行业减排的这个目标更易实现。
3. 3 不同电厂的碳排放量
根据江苏省 “十二五”能源规划,江苏省电力公司和国网江苏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在2013 年4 月联合发布的 《江苏省电源项目前期与进度调查报告》,规划至2015 年,江苏省内电源总装机达1 亿k W左右,人均装机1. 15 ~ 1. 25k W。其中,核电200 万k W、天然气( 含分布式) 发电1 150 万k W、风电600 万k W、光伏发电200 万k W、生物质发电125 万k W、抽水蓄能发电110 万k W,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提高至25% 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单机60 万k W及以上的占比接近55% ,平均供电煤耗由2011 年318g/k W·h下降至2015 年315g/k W·h及以下,抽蓄及启停调峰燃机占省内电源总装机的6. 5% 左右。
规划至2020 年底,预计省内电源总装机1. 3 亿Kw左右,人均装机1. 5 k W左右,其中核电600 万k W、天然气( 含分布式) 发电1 950 万k W、风电1 000 万k W、光伏发电500 万k W、生物质发电175万k W、抽水蓄能发电260 万k W,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提高至35% 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单机60 万k W及以上的占比接近60% ,平均供电煤耗由2015年315g /k W·h下降至2020 年310g /k W·h以下,抽蓄及启停调峰燃机占省内电源总装机的8% 左右。
2015 年和2020 年江苏省煤电装机容量情况见表4 所示。可以看出,随着电力节能减排的不断推进和 “上大压小”政策的实施,小机组的装机容量不断缩小。
万kW
注: 数据来源于国家电网
江苏省电力行业2015 年和2020 年所获得的电力碳排放权分配量分别为3. 7 亿t和4. 3 亿t。考虑到江苏省省内的电厂集团比较多,所属电厂分布也比较分散,在进行二次分配时,主要将碳排放权分配到省内以投资主体划分的各个电厂集团。附表1和附表2 分别给出了2015 年和2020 年各大电厂集团的装机容量情况。
国内学者宋旭东等[12]关于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机制的研究和江苏电力行业相关专家意见,设定小火电和大火电的分配系数为1∶ 1. 2。根据表4、附表1 以及附表2 中的数据以及公式( 4) ,可计算江苏省各主要大电厂集团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如表5 所示。
亿t,%
从上述分配结果来看,企业11 所获得的分配量最多。企业11 是江苏省内除了5 大电厂集团以及省属电厂外,其他所有电厂的集合,其发电量占有全部发电量的30% ,因此在碳排放权分配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次是企业4 和企业7,都是发电量及发热量的大户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性最大; 另外,它们在CO2排放的处理及清洁能源发电方面效率是最高的,因此获得较多比例的碳排放权是一种合理的分配方案。对于企业进行电源结构的调整,电力碳排放权的进一步交易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4 结论
本文针对电力碳排放权分配的问题,考虑效益原则、优化电源结构的原则以及利于国家电力行业政策实施的原则,构建了两步骤的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模型,将区域总的电力碳排放权分配到各个电厂集团; 并以江苏省为例,对江苏省2015 年以及2020 年的电力碳排放权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果如下: 不同类型的发电机组,燃煤机组获得的碳排放权比例最高,但是到了2020 年,其比例有所下降,清洁能源机组所获得的碳排放权比例有所上升,有利于新能源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公司的发展,对电力行业碳减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不同电厂集团而言,发电量与发热量大户并且电源结构相对合理的电厂集团获得的碳排放权比例相对较高,有利于激发企业进行电源结构的调整。所得出的江苏省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案可以为江苏省的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和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江苏省电源项目前期与进度调查报告》
万 kw
注: 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和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联合发布的 《江苏省电源项目前期与进度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杨玲玲,马向春.电力市场环境下碳排放权分配模型的比较研究[J].陕西电力.2010(2):5-10
[2]任春.关停小火电机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N].中国改革报,2007-03-22(3)
[3]洪涓,陈静.我国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2):65-66
[4]马艳艳,王诗苑,孙玉涛.基于供求关系的中国碳交易价格决定机制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46
[5]崔连标,范英,朱磊,等.碳排放交易对实现我国“十二五”减排目标的成本节约效应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1):37-46
[6]王修华,赵越.我国碳交易的定价困境及破解思路[J].理论探索,2010(3):66-69
[7]魏一鸣,王恺,凤振华,等.碳金融与碳市场:方法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陈益玲.基于和谐度对公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评价[J].经济师,2010(7):59-60
[9]何宣.我国核电累计发电量超1100亿[N].中国电力报,2014-02-18(006)
[10]张斌.我国天然气发电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能源,2013,34(11):12-16.
[11]陈勇.中国电力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模型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14
区域分配 篇3
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如何根据公平性原则确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达成国际协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议题。这也是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碳排放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及其引发差异性的驱动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碳排放的差异性,以便设计差异化的碳排放总量分配政策和减排政策。
目前关于碳排放公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碳排放公平性的探讨,而对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间的碳排放公平性研究较少。对发展中国家而论,区域之间的收入、产业结构、碳排放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考虑这种差异,实施相同的碳排放总量分配政策可能会加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碳排放总量分配中的公平性问题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根据公平性的原则,考虑地区和产业的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区域碳排放空间是发展中国家实施总量控制的关键问题。
本文从碳排放公平性的原则、衡量方法的总结,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公平性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形成原因, 探讨了我国实施地区间碳排放空间分配的方法,以期达到地区间碳排放空间分配的合理与公平。
2碳排放的公平性
2. 1碳排放公平性含义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平性进行了阐述: “为了人类的现在和将来,各方应按照自身能力,根据公平但有差别的原则承担保护气候系统的责任。”碳排放的公平性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相等的人均碳排放原则。公平性的第一种原则是指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进行碳排放。这一标准的出发点是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环境服务,即各个国家的人均碳排放应相等。这一原则多次被发展中国家提及,Dubash[1,2]、Saran[3]、Ghosh[4]等在其论著中均赞同此观点。但在实践中,Posner[5]认为由于各地的人口、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在现实中人均碳排放相等原则可能会无效。Frankel[6]认为,可将人均排放标准作为未来的目标,当所有国家在未来收入逐渐收敛的情况下是适用的。尽管富裕国家人均碳排放的数值较高,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扩张,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国际气候变化需要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共同参与来控制全球的碳排放。因此,气候变化政策应设计建立全球性的排放标准,并将排放额度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分配。2历史责任原则。公平性的第二个原则是要将未来的权利与过去的排放责任相联系。气候变化的威胁来源于大气吸收温室气体容量的有限性。因此,大气类似于一个存贮器, 原来排入空气中的温室气体越多,未来排放的空间就越少。这种历史责任原则认为过去排放的总量越大, 未来的排放量就会越小。3支付能力原则。公平性的第三个原则是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支付能力。在减少碳排放的过程中会增加减排地区的经济成本,造成地区增长放缓。许多理论都认为,收入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应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Winkler[7]将支付能力作为国家或地区碳减排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4保证未来发展机会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要为地区未来的发展空间分配一定的碳排放权,确保发展的地区继续发展。
2. 2碳排放公平性的测度与分解
对碳排放公平性的研究首先来自1996年IPCC[8]对国际碳排放公平性问题的学术研究。碳排放公平性的测度方法主要来源于收入公平性的衡量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用于分析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1997年HEIL[9]首先将基尼系数用来衡量全球CO2排放量的不公平性问题。目前基尼系数是在该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UNDP在2010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就采用了基尼系数指标。在碳排放基尼系数研究中的横轴可以是人口或环境容量,纵轴代表CO2的排放量。 Heil[9,10]使用分解的基尼系数详细探讨了CO2排放的全球不平等现象。基尼系数的弱点是对极值的变化不太敏感,而对中间值的变化过于敏感。其计算结果能直观地体现碳排放的不平均程度,但无法说明不公平的变动趋势和原因。
泰尔指数: 许多学者采用泰尔指数( Theil)[11]来衡量和解释全球的碳排放不公平现象。泰尔指数的优点是可被分解成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差异的解释更加清晰。Duro[12]使用泰尔指数衡量碳排放的不平等现象关系,又采用KAYA等式分解了碳排放的差异性。 他们发现,1970—1999年的收入差异是形成国际间碳排放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而碳浓度的差异和能源强度贡献率较低。Padilla[13]使用泰尔指数分析了欧盟成员国的碳排放问题,认为由于近年来能源强度的降低,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在降低。Duro[14]在研究中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OECD国家能源强度和部门结构的变动对最终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部门分工模式会提高能源强度,而节能技术的扩散降低了能源强度,最终能源消费的不公平性在减少。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是分布的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变异系数虽然易于理解,容易计算,但对异常值反应较敏感。通常在计算碳排放的变异系数时,一般可采用人均碳排放的标准差与人均碳排放的均值的比值来表示。
Kakwani指数: Kakwani指数通常是指比较两种现象的集中度,如国内生产总值和碳排放量。碳排放量的Kakwani指数表示人均收入和人均CO2排放量集中度之间的差异。Kakwani指数计算式为: K = GC- GI。 式中,GC代表碳排放的准基尼系数,GI代表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负数表示碳排放量的集中度低于收入集中度( 分布更均匀) ,正数表示碳排放量比收入分布更集中( 分布不平等) 。Padilla[15]使用基尼系数验证了不同国家的碳排放情况,并利用Kakwani指数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排放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是紧密相关的,且遵循相同的发展路径。Cantore[16]使用Kakwani系数分析了不同气候政策情景下碳排放的不平等现象,发现气候政策设计如交易许可证与碳排放不平等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发现GDP和碳排放不平等有显著的正向联系。
阿特金森指数: Hedenus[17]使用Atkinson指数发现,1960—1999年全球碳排放不公平性呈下降趋势,其指数从0. 64下降到0. 5。如果将全部国家按照碳排放量的大小进行排序,1960年碳排放量排名在前20% 的国家碳总排放量是排名后20% 国家碳总排放量的44倍; 1999年,排放量排名在前20% 的国家碳总排放量是排名后20% 国家碳总排放量的22倍,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在下降。Duro等采用衡量指标( 基尼系数、泰尔指数、Atkinson指数和变异系数) ,根据这些标准对碳排放变化的敏感度进行了分析,表明不同的不平等指标得到的结果不同。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在衡量过程中各有侧重,应综合使用才能更好地解释不平等的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结论来看,首先,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认为人均CO2排放与国家的富裕程度呈现正相关; 其次,1960—2000年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在下降; 第三,有文献指出中国和印度是碳排放总量最高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有必要研究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内部碳排放的动态变化情况[12,19]。
3区域碳排放公平性研究的区域划分
从国外研究进展来看,对研究碳排放公平的文献主要是从跨国层面展开的,中国国内的研究侧重于对国家层面的碳排放分解[20,21,22],也有一些文献考虑了各个省市碳排放的差异性[23,24,25],但从公平性角度探讨区域碳排放差异的文献相对较少。在研究区域碳排放公平性时,首先要界定的是区域范畴,目前对区域的划分主要可分为三种。
3. 1按照地理位置划分
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三区域和八区域。三区域是将我国分成东、中、西三个部分[26,27,28,29,30,31,32,33]; 八个区域是按照《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区域划分方法,将全国划分为八大区域。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较明显。按照碳排放差异排序,我国西部地区的差异性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差异性最小; 地区间公平性的发展趋势呈现较大的差异性,东部的不平等程度逐渐减弱,中西部不平等程度变化不显著。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区域划分,优点是可按照地理分布分析某一区域的碳排放分布特点及其趋势; 缺点是由于区域内各地的经济状况各异,难以得到统一的政策结论。
3. 2按照指标划分
为了克服地理位置区域划分的缺点,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按照碳强度、历史累计碳排放量、 产业结构变动等方式对我国的碳排放区域进行了划分,主要划分标准、指标见表1。按照指标划分的方法, 可针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地区进行分析,预测碳排放量的多少。
3. 3按照城乡划分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呈现出较大的碳排放差异。城镇是构成我国碳排放的主体[38]。姚亮使用生命周期分析法分析了城镇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达到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的76. 44% ,城乡碳排放不公平性明显[39]。张馨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40]。
4区域间碳排放不公平的驱动因素分析
许多因素会造成碳排放的不公平,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技术变革、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生活模式和国际贸易等[41,42,43,44,45,46,47]。目前在碳排放差异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是指数分解法、KAYA等式和IPAT模型分析。
4. 1指数分解法
指数分解法( IDA) 是在碳排放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指数分解的思路主要是将碳排放总量表示为几个因素指标的乘积。指数分解方法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LMDI) ,这种分析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消除了残差。许国泉等[48]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了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提高是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王峰[49]采用指数分析针对1995—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形成的CO2排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CO2排放量年均增长达12 . 4 % ,带动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均GDP、交通工具数量、人口总量、经济结构、家庭平均年收入,人均GDP增长是造成我国CO2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4. 2 KAYA等式
KAYA等式最早是由日本的KAYA提出的,用于衡量温室气体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根据这一等式,人均排放量可被分解为三个基本要素: 碳能源强度( 每单位能源消耗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能源强度( 单位GDP消耗的能源量) 和富裕程度( 人均GDP) 。KAYA等式可进行多次分解,从排放区域、能源结构、部门种类、燃料种类等多层面对排放量进行分解,公式简单清晰,易于理解。KATA因素分析方法的优点是可分解CO2排放量的主要驱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些主要的驱动力可能不是彼此独立的( 如国家拥有更大的经济增长可能得益于高资金周转,更有效的技术,从而降低碳能源消耗强度) 。此外,该模型对碳排放的增量分析解释效果好,而对存量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存在一定的不足。
4. 3 IPAT模型
IPAT模型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Ehrlich和Holdren提出的,主要应用于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表示形式如下: I = PAT。式中,I表示环境污染,P表示人口数量,A表示人均财富,T表示技术。 该模型表示影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包含三个: 人口数量、人均财富、技术,该模型在资源环境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此模型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即假定各因素的变动会同比例传递给环境。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Dietz、Rose对IPAT模型进行了改进,得到了以下模型: I = a PbAcTde。式中,b、c、d为对应因素的环境压力弹性,a表示模型的系数,e表示误差项。 对STIRPAT模型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可表示为: ln I = lna + bln P + cln A + dln T + lne。
李国志[50]针对我国30个省份的CO2排放量,使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经济、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差异在不断扩大,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陈劭峰[51]使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我国的碳排放量,认为碳排放过程可以被划分为四个阶段,不同时期的驱动力有所不同。
5基于公平原则的碳排放空间分配
有了对地区碳排放不公平情况的测度和对不公平情况的驱动因素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区域的碳排放空间进行分配,目前主要的碳排放空间分配方法可分为四类。
5. 1以世袭制为基础的分配
第一类对碳排放的分配方法是建立在世袭制基础上的。Rose[52]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世袭制分配原则,将免费的碳排放配额度按照历史排放原则进行分配。
5. 2以人均碳排放为基础的分配
第二类对碳排放的分配方法主要考虑了公平原则。以人均碳排放为基础的分配方案,反映了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排放权利。如Ringius[53]在进行碳配额分配时,特别侧重于三个不同但互补的分配公平概念: 平等、公平和豁免( 对当事人缺乏贡献的能力) 。 Park[54]利用求解玻尔兹曼分布的方法针对多个国家研究了碳排放权的配置。还有一些研究考虑了碳排放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如Gupta、Bhandari[55]认为,平等的人均碳排放量要针对短期和中期的经济结构做出调整。Kemp[56]提出了以个体作为国家分配依据的温室效应发展权框架。有很多研究也考虑了碳减排能力和责任原则,如Beckerman[57]讨论了人均碳排放原则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国家,根据国家的能力和责任让每个人拥有同样的权利得到碳排放配额,那些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Wu[58]使用了一个修正的DEA模型,探讨了碳配额的一次分配,结论显示这种机制是公平的; 最近Pan[59]提出了基于人均累积碳排放的分析框架来达到全球碳排放的公平性。
5. 3以效率与公平为基础的多属性方法
第三类对碳排放的分配方法是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多属性方法。Wei[60]基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省间的碳排放量,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提出了一些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原则,综合考虑了能力、责任和潜力等因素。Baer[61]使用了一个多参数的模型来衡量碳减排的能力和责任,然后根据这种衡量方式分配了碳排放的权利。Phylipsen[62]建立了包含个人碳排放、人均GDP和每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等指标的综合参数,使用权重平均模型建立了碳排放机制。Yi[63]根据能力、责任和潜力使用了四种选择模型建立了碳排放分配机制。Zhou[64]综合考虑了碳排放、能源消耗、 人口、GDP、人均GDP建立了我国省市间的碳排放分配模型。
分解方法: 第四类对碳排放的分配方法是分解方法,如Liu[65]根据中国的碳减排计划,使用LMDI方法分析了不同部门对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贡献,探讨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Yu[66]使用了SHAPLEY值方法将总体的碳排放分解成了相互影响的四个因素( 第一产业碳排放、第二产业碳排放、第三产业碳排放,居民碳排放) ,并使用KAYA等式分解成了十三个宏观的影响因素。Zhang[67]采用了PDA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研究使用了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SHAPLEY值方法。SHAPLEY值是由Shapley提出用于解决N个人公共博弈的一种方法。事实上,作为一种发展权,碳排放权也适合使用SHARPLEY值进行研究。Filar、Gaert- ner[68]使用SHAPLEY值在四个区域分配了碳排放权; Li[69]探讨了京津冀地区联合减排的成本分配,确定了联合机制的合理性,在区域共同治理环境问题上有较好的适用性。第一和第二种方法的指标简单,计算容易,但在解释地区碳排放的差异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分解方法能够识别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因此能在解释地区差异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做出碳排放量分配, 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6总结
从研究范围来看,目前西方国家对碳排放公平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国家间碳排放的公平性分析,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为在气候谈判中的排放额度分配提供参考。目前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差异性的国际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碳排放的差异性, 而不是碳排放的公平性; 对于重点区域的碳排放公平性研究不够具体,如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较严重的中部地区量碳排放公平性的探讨不够具体和全面。在衡量指标的运用上,目前多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由于可以分解,可与KAYA等式共同使用分析碳排放量的差异性,但对各个指标的衡量各有侧重, 使用单一的指标在解释有关问题时会面临一定的障碍,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指标细化分析结论。在碳排放空间的分配上,现有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地区间的合作,地区间的发展状况同样没有进行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提出了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如果不考虑区域的综合发展,仅考虑碳排放的空间分配是不够全面的。
区域分配 篇4
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告诉记者,为引导生源均衡分配,山西省已在2009年将优质高中分配到薄弱初中招生指标比例提升至30%,2010年,这一比例提升至50%。与此同时,自2008年7月以来,山西启动并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两年改造中小学校9729所、改造面积2224.5万平方米,缩小了城乡、优质校与薄弱校的硬件差距。
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山西将继续实行和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措施,将当地优质高中60%以上的招生名额分配到普通初中学校,指标分配要与初中办学水平挂钩。同时,为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必须严格执行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招生范围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严格限定,不得跨市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