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分配

2024-09-20

机会分配(精选4篇)

机会分配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然而, 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 集中体现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社会阶层固化, 贫富差距过大等, 并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 并引起了学界的充分重视。笔者认为, 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由收入分配起点的机会不均等所导致。所谓机会均等, 是提倡完全竞争, 权利平等。对机会均等的认同, 对最后收入分配的结果也会有更多的认同。在一个理想的社会, 由于机会均等, 不同人群会因为家庭、历史的原因存在收入差距, 这些先天的差距可以通过市场的公平竞争得到修补,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总体上的公平与公正。实际上, 分配起点决定了分配过程进而决定分配结果, 是收入分配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收入分配链条中分配起点机会均等的研究有助于实现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均等和公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分配起点存在的机会不均等

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是市场竞争主体和个人之间是否实现了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意味着每个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都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收入的可能。市场经济的公平在于承认个人先天差异的基础上, 保证后天的竞争环境和规则尽可能地一致, 保证每个人都有最大的实质性自由, 市场参与者拥有公正的社会规则以及平等的发展机会, 从而形成良好的收入流动机制, 进而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机会不平等的背后实际上剥夺了人们的选择权利, 也意味着剥夺了人们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机会和资格, 从根本上制约和阻碍了收入流动。本文从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的机会不均等对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机会不均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 地区的机会不均等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地区的机会不均等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倾斜带来发展机遇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采取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 先后在沿海地区建立了特区、开发区和开放城市, 并给予这些地区一些特殊优惠政策。享受特殊政策的地区在投资环境、引资条件、市场进入、特许经营、财税优惠等诸多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权, 借此从国内外吸引大量资本, 以此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本的单向流动又会引致资源的单向流动, 其结果导致发达地区愈加富裕, 贫穷地区日益贫穷。随后, 我国陆续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虽然从全国范围内看政府政策都尽量做到公平, 但是由于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自然环境的不同, 东中西部发展政策的时滞导致东中西部差距很大, 并且政策倾斜力度也有所不同。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迅猛, 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 东部与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1年的1.46:1拉大到2009年的1.66:1。东部与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也由2001年的1.39:1攀升到2009年的1.47:1。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差距更悬殊。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西低东高”的趋势。我国居民收入地区差距除表现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外, 不同省份间也存在差距。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农村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7个省区无一例外是西部省区, 城镇居民收入人均最高省份上海市与最低省份甘肃省人均收入差距是16778元。

(二) 城乡的机会不均等

近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张, 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的焦点。城乡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2.79倍拉大到2009年的3.33倍, 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日益明显。面临如此严峻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究其根源在于收入分配领域中城乡机会不均等, 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 教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我国制定实施了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农民被剥夺了平等的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进城的户籍壁垒已经出现缺口, 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流动, 流入城市的农民并没有被纳入到正式制度范围之内。目前, 我国户籍制度仍阻碍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造成劳动力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均等, 农民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2.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都是偏向城市的教育体制, 具体表现在:城镇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高于农村;农村学生辍学率和流失率远远高于城市, 城镇办学质量优于农村学校;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 而城市人口则主要是由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在劳动力供应非常充分的条件下, 城乡劳动力素质差距最终在居民收入差距上得以体现, 并且在代际间累进扩大, 从而产生社会阶层固化的“贫二代”、“富二代”现象。

3.城乡机会不均等还体现在我国城市与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上。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差, 没有建立良好的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而城镇居民则拥有各类福利设施和大量福利。尽管近几年国企改革、住房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 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已逐渐被取消, 但相对于农民来说, 其福利水平还是要高得多。

(三) 行业的机会不均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行业收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各行业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明显拉大。2008年20个行业门类收入差距为4.77倍, 垄断行业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倍, 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11:1。目前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主要由行业行政垄断所导致的机会不均等造成。行业部门间的赢利水平难以通过公平竞争和市场机制来调节, 等量资产难以带来等量利润, 等量劳动难以取得等量报酬, 从而造成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电力、电信、金融、保险金融、烟草等行业依靠在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 加之行业价格体系不合理、产品的比价差价关系不合理和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缺乏充分流动的机制和条件, 以及地方保护主义, 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与此同时, 农、林、牧、渔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制造业等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工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水平。

二、实现收入分配领域中分配起点机会均等的途径

通过以上对收入分配领域中分配起点机会不均等的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实现收入分配领域中分配起点机会均等的途径。

首先, 加快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继续推行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 逐步实现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机会均等。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距。

其次, 尽快消除制约城乡人口流动体制障碍, 逐步放宽户籍制度限制, 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失业、疾病、年老等因素所带来的贫富不均, 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减少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机会不均等。为了促使每个公民实质上的机会均等, 政府应做到保证每个公民受到应有的教育, 并不断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机会均等的实现。

最后, 要完善要素市场, 推动行业、专业间的收入均等化。对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要在强化的基础上大力进行产业补贴和劳动力转移。就垄断产业而言, 要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 特别是行政垄断行业, 消除高收入行业和部门就业门槛, 给予所有有能力进入的人们以同等的竞争机会, 确保就业人口在地区、行业、城乡之间充分流动。彻底消除垄断行业对高收入机会的垄断, 实现收入机会在行业之间逐步均等化。

参考文献

[1]陶涛, 翟振武, 夏亮.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10 (5) .

[2]张献国“.机会均等”还是“结果均等”[J].中国财政, 2009 (12) .

[3]盛见.现阶段我国分配起点的非公平性——基于“机会均等”标准的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8 (2) .

[4]王浩浪.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 2007 (1) .

[5]王洪亮徐翔.收入不平等孰甚:地区间或城乡间[J].管理世界, 2006 (11) .

[6]胡军.公平与机会均等[J].湖北社会科学, 2003 (5) .

机会分配 篇2

学者们已经提出多种认知无线电网络的频谱分配算法, 它们大致可以分为3种:

1) 基于图论着色算法的频谱分配算法 (Color Sensitive Graph Coloring, CSGC) [6]及改进算法[7,8]。CSGC算法是在考虑认知无线电系统的频谱分配中频谱效益的差异性和干扰的频谱差异性的前提下, 给出复合图的带权重的分配算法, 其目标是最大化系统总带宽, 然而CS-GC算法不考虑CR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分配频谱资源的公平性, 导致频谱分配的实际效率不高。文献[7]中提出的带退出机制的改进CSGC算法则加入对用户需求的考虑, 但会产生弱势用户[9]问题。文献[8]提出的基于用户等待时间和带宽需求的频谱分配算法综合考虑CR用户需求和频谱分配公平性, 但是忽略空闲频谱的时变特性, 造成频谱利用率偏低且波动较大。

2) 基于博弈论的频谱分配算法。例如文献[10]提出一种基于跨层市场议价博弈 (Cross-layer Bargaining Game, CBG) 的并行式频谱竞争机制来进行频谱分配, 以最大化系统吞吐量为目标利用分时隙Aloha协议和三段斯塔克伯格博弈分析频谱竞争问题, 其最大缺点是不能综合考虑全局因素, 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3) 基于智能算法的频谱分配算法, 如朱冰莲[11]等提出的基于改进遗传算法 (Advanced Genetic, AG) 的频谱分配算法, 引入染色体距离改进标准遗传算法, 提高系统总带宽, 它的主要局限在于:由于遗传算法是单目标优化算法, 该改进算法没有考虑分配算法的公平性, 会导致弱势用户问题;另外, 算法本身不能区分染色体中“优秀基因”和“低劣基因”, 造成“低劣基因”也在进化过程中被复制, 不利于频谱利用率的提高。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机会链的联合频谱分配算法 (U-nion Algorithm based on Opportunity-chain, UAO) , 可以根据空闲频谱的时变特性不断调整频谱分配方案。主要分为两步:首先从全局出发, 采用遗传算法[12]完成初次频谱分配, 再着眼局部, 利用机会链[13]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完成局部频谱分配优化并提高分配公平性, 避免弱势用户问题。通过仿真发现, 在频谱资源相对匮乏时, 相比于其他算法, UAO算法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 减少系统未满足带宽需求, 保证频谱分配公平性。

1 UAO算法

本文所提出的UAO算法, 首先用遗传算法对空闲信道进行初次分配, 然后分别建立由带宽需求已获得满足的用户和未获得满足的用户所组成的机会链, 在两条机会链上分别按照不同规则进行信道交换, 增加空闲信道和系统总带宽, 降低频谱干扰, 提高频谱利用率和分配公平性。

1.1 频谱分配数学模型

为描述UAO算法的频谱分配策略, 需建立相应的数学表示。假设蜂窝通信系统中当前共有I个CU, 检测到J个信道 (同时用I表示CU的全体, 用J表示信道的全体) , 为了便于量化分析, 建立频谱数学模型, 定义以下数量关系 (i表示用户, j表示信道) :

1) 空闲矩阵L

L= (li, j) , 若li, j=1, 表示信道j对用户i是可用的, 否则li, j=0。LIST代表可供认知用户使用的信道列表, 并将其按照信道带宽降序排列。用Li, *表示由L的第i行非零元对应的列标所构成的列矩阵, 代表用户i的可用信道列表, 称为用户i的关联信道列表;用L*, j表示L的第j列非零元对应的行标所构成的列矩阵, 代表信道j可分配用户列表, 称为信道j的关联用户列表。

2) 分配矩阵A

A= (ai, j) , 若ai, j=1, 表示用户i在使用信道j;否则, ai, j=0。特别的, 用Ai, *= (ai, j) j∈J代表用户i正在使用的信道序列 (行矩阵) , 用A*, j= (ai, j) i∈I代表正在使用信道j的用户序列 (列矩阵) 。

3) 效益矩阵B

B= (bi, j) 代表效益矩阵。即用户i使用信道j的给系统带来的效益, 一般用信道带宽表示。于是, 代表系统总带宽 (Total Bandwidth, TB) 。

4) CU用户带宽需求矩阵Λ

Λ= (λi) , λi是用户i请求的带宽;另外, 宽需求总缺口 (Total demand Gap, TG) 为。

5) 用户干扰矩阵D

6) 信道干扰矩阵DC

如图1, 信道2和2’使用相同频段, B区属于信道2和2’的公共覆盖范围, 而A, C区为单信道覆盖范围。若CU位于B区且系统将信道2分配其使用, 则信道2’将不能使用;但是, 若将信道1分配其使用, 则信道2’仍可使用。因此, 对位于公共覆盖范围内的CU, 系统优先将干扰量小的信道供其使用, 有助于提高频谱利用率。反之, 对于单信道覆盖范围内的用户, 应优先使用干扰量大的信道。由面积关系可知CU有相对较大的概率位于A, C区, 因此在分配信道时应优先使用干扰量大的信道。

7) 信道带宽矩阵W

W= (wi, j) , 若信道j分配给用户i使用, 则用户i增加的带宽是wi, j。

8) 满足链SC

SC= (sci') 是由带宽需求已经满足的认知用户构成的链, 其中sci'为1×4的元胞矩阵, sci' (1) 代表认知用户序号, sci' (2) =λi', sci' (3) 代表认知用户i’正在使用的信道的集合, 它满足:。

另外, , 代表用户i’浪费的带宽。满足链按照第4列的大小降序排列, 若相等则随机排列。

9) 需求链RC

RC= (rci″) 是由带宽需求未满足的认知用户构成的链, 其中rci″为1×4的矩阵, rci″ (1) 代表认知用户序号, rci″ (2) =λi″, rci″ (3) 代表认知用户i″正在使用的信道的集合 (显然有, 即认知用户i″所使用的信道中带宽最小的信道所对应的带宽。需求链RC按照第4列的大小降序排列, 若相等则随机排列。

1.2 算法分配目标

本文只考虑当频谱资源匮乏时的分配策略。因此UAO算法的目标描述为:最大化系统总带宽TB, 最小化带宽需求缺口TG。可以看成一个多目标规划问题, 数学描述为

UAO算法给出的频谱分配方案必须满足:1) 分配给用户i的信道互不干扰;2) 用户i使用的所有信道都不会对其他用户产生干扰。另外, 不能产生弱势用户, 即每个认知用户在付出较长等待时间之后将获得频谱分配。

1.3 UAO算法思想及步骤

将频谱分配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用遗传算法完成初次分配, 第二阶段对满足链SC进行信道交换, 第三阶段对需求链RC进行信道交换和空闲信道分配。

1.3.1 初次分配及对第二、三阶段分配概述

第一阶段的分配按文献[11]中所提出的基于遗传算法的频谱分配算法进行, 获得空闲信道矩阵LIST、满足链SC及需求链RC, 将LIST中的第一个空闲信道与满足链SC中用户所使用的信道进行交换以获得总带宽更大、干扰总量更小的一个空闲信道或多个空闲信道BC, 最后将BC中的信道公平的分配给需求链RC中的用户使用, 并更新信息进行循环, 直到LIST或RC为空, 结束分配。下面将定义第二、三阶段信道交换与分配的详细方案。

1.3.2 满足链SC信道交换算法

满足链信道交换算法 (SC Channel-change Algorithm, SCCA) 通过调整SC中用户的占用信道从而优化频谱资源分配, 其主要思想是, 在保证SC中用户带宽需求的前提下, 让认知用户尽量使用干扰量小的低带宽信道替换干扰量大的高带宽信道, 减少频谱资源浪费和干扰, 增加空闲信道总带宽。具体步骤如下:

1) 若LIST为空, 结束;否则, 设信道j排在LIST第一位, 将SC中属于L*, j的用户选出并按照原次序排列, 设此新矩阵为SC'。

2) 若SC'为空, 将信道j从LIST删除, 加入待分配列表BC (Busk channel) , 转步骤1) ;否则, 设SC'第一行为sci, 且sci (3) ={j1, j2, …, jn}, 求解以下0-1规划

式中:k0=1, kt=1分别代表将信道j和信道jt分配给用户i使用, 0则反之。目标函数代表尽量减少用户i浪费的带宽, 第一个约束代表重新分配信道后仍能满足用户i的带宽需求, 第二个约束代表用户当前占用信道的总干扰量大于分配后占有信道的总干扰量。

3) 若k0=0, k1=…=kn=1, 则删除SC'的第一行, 转步骤2) ;否则, 将{j, j1, j2, …, jn}中未使用的信道加入BC, 根据以上k取值、用户干扰矩阵D以及信道干扰矩阵DC更新L, 根据L将LIST中的不可用信道删除, 转步骤1) 。

1.3.3 需求链RC信道交换分配算法

需求链信道交换算法 (RC Channel-change Algorithm, RCCA) 旨在提供更多空闲信道给有需求的用户, 提高系统公平性。RCCA的主要思想为:将BC中的空闲信道分配给RC中的用户使用, 每当用户i获得分配时, 根据其带宽需求缺口适当调整占用信道, 使得每一次分配时, 多个RC中的用户都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占用带宽, 提高分配公平性。具体步骤为:

1) 若BC为空, 结束;否则, 进入步骤2) 。

2) 将BC中空闲信道按照带宽大小降序排列, 带宽相同时按照信道干扰量升序排列。设信道j排在BC第一位。

3) 将RC中属于L*, j的用户选出并按照原次序排列, 设此新矩阵为RC'。

4) 若RC'为空, 将信道j从BC删除, 转步骤1) ;否则, 将信道j按照RC排序的方式嵌入到RC'中, 将RC'中位于信道j之后的部分取出, 作成一个新矩阵RC″。

5) 若RC″为空, 则将信道j从BC删除并分配给RC'中的第一个用户rc'1 (1) 使用, 转步骤6) ;若RC″非空, 设RC'第一行为rc″1, 将信道j从BC删除并分配给用户rc″1 (1) , 转步骤7) 。

6) 更新分配矩阵A, 空闲矩阵L。若用户rc'1 (1) 的带宽需求获得满足, 将其从RC移除, 加入SC, 转步骤8) ;否则, 更新RC, 转步骤8) 。

7) 更新分配矩阵A, 空闲矩阵L。若用户rc″1 (1) 的带宽需求获得满足, 将其从RC移除, 加入SC, 转步骤8) ;否则, 设rc″1 (3) ={j1, j2, …, jn}, 其中jn是带宽最小的信道, 将其从rc″1 (3) 中移出并放到BC第一位, 更新分配矩阵A, 空闲矩阵L。设BC第一个信道为信道j, 转步骤3) 。

8) 若RC为空, 结束;否则, 转步骤1) 。

由步骤7) 的方案可知, 当用户获得频谱分配时, 与此同时要么他释放出带宽较小的信道, 要么通过交换信道的方式, 降低他对其他CU用户使用信道的影响, 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另外, 最小带宽的空闲信道总是优先分配给未获得分配的用户, 避免弱势用户的产生。

1.3.4 UAO算法流程图

综上所述, UAO算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

2 算法仿真分析

下面分别对CSGC算法[6]、基于改进遗传算法AG的频谱分配算法[11]和本文所提出的UAO算法进行蒙特卡罗法仿真, 仿真次数1 000次, 模拟在频谱资源紧张时, 对3种分配算法获得的系统总带宽TB、带宽需求总缺口TG的累积分布进行比较。参考IEEE802.22的认知无线电区域网提案, 用带宽速率表示效益和需求, 参数如表1。

仿真流程为:

1) 随机产生L, D, DC, 采用3种算法进行分配并记录结果。

2) 重复步骤1) 1 000次。

3) 将1 000次的结果绘制成累积分布曲线图进行比较。

2.1 关于TB的比较

如图3所示, 当频谱资源特别贫乏时, AG算法和CSGC算法分配几乎无效, 但是UAO算法能对频谱进行分配;当空闲频谱较多时, AG算法和UAO算法分配效果相差不大, CSGC算法获得最大的系统总带宽。

2.2 关于TG的比较

如图4所示, 当频谱资源匮乏时, UAO算法使TG小于10 000的概率超过90%, 而AG算法仅为80%, 而CSGC算法甚至不到20%。结合上一节的结果, CSGC算法分配的总带宽最大, 却产生最大的需求缺口, 表明CSGC算法在分配频谱资源时会浪费许多资源, 分配效率不高;而将AG算法和本文所提出的UAO算法对比可知, UAO算法通过对初次分配的再调整, 提高系统总带宽, 降低频谱需求缺口, 能满足较大的频谱需求, 对频谱的利用率是3种算法中最高的。

3 结论

认知无线电为解决频谱资源二次利用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本文提出的UAO算法在避免产生弱势用户的情况下, 对已经分配给认知用户使用的信道资源进行再调整, 从而增大系统总带宽, 降低带宽需求缺口, 提高频谱利用率。最后通过仿真分析, 结果表明:UAO算法能更有效满足用户需求, 提高了频谱分配效率。

摘要:基于机会链模型和遗传算法, 提出一种优化信道使用的联合分配算法。该算法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初次分配, 然后构建满足链和需求链两种机会链模型, 在避免弱势用户问题的同时, 优化初次分配方案, 增大系统总带宽, 降低系统带宽需求缺口, 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机会分配 篇3

世界多个国家研究多年来的教育发展情况, 得出一个结论:优秀的教育机会经常被优势阶层据为己有。他们有办法巧妙的避开各种制度的约束, 从而导致国家的教育发生严重的倾斜, 条件好的越来越好;条件不好的愈发的困难。

一、教育机会的分配方式以及一般原则

教育机会的分配方式说白了, 就是让该接受教育的人们通过教育机构获得教育机会的一种分配制度, 面对这个教育机会, 人人都是平等的,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纵观我国整个历史, 只有在封建时期才出现过教育机会按照社会阶层来分配教育机会。但如今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如今社会采用比较的分配原则有:补偿原则、成本分担、能力原则以及强制性原则[1]。

1. 强制性原则。

主要用在正处于处在义务教育期间的分配教育机会。义务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 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家庭条件、经济背景和地区差异等影响就不接受教育, 只有通过法律, 用这种强制手段才能保障这个阶段的人享受到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它不等同于“精英教育”, 规定范围内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接受。我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 能力原则。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 也决定了要接受教育的程度。在教育机会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以优胜劣汰的方法来选拔那些有前途的学生来接受教育, 这就是能力原则。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教育机会应当要先想这些有培养前途的人靠近, 首先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3. 成本分担原则。

充足的教育投资是保障教育机会供给的主要途径。对教育需求来说, 教育机会总是缺乏的, 政府也不能完全承办所有教育。人们通过教育可以获得非常大的经济回报或其他回报, 教育投资和收益往往呈正比的, 所以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时候, 还是需要向教育机构缴纳一定的学费的。并且随着接受教育质量的不同, 所缴纳的费用也是要相应提高的[2]。从某种角度来说, 金钱也纳入到了教育机会的分配中, 但前提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享受稀缺教育资源应该付出相应的费用, 但这不是说付钱越多就能接受这种稀缺教育资源。

4. 补偿性原则。

罗尔斯层说过:“在追求社会公平的过程中, 要为处境不利的人们提供一些机会和利益补偿。”也就是说, 对待不同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平等接受教育机会是如今教育的基本理念, 它的目的不仅在于让每个人都接受教育, 还在于改变处境不利的人。更具体的来说, 就是要对那些身体或心理有不足或缺陷的人们提供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 使其能与正常群体站在同一起跑线。或比如对女性、儿童、残障人士、贫困居民以及少数民族。

二、现行教育机会分配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教育数量不平均和教育质量不平均是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两大问题。另外,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合理等客观因素, 还有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教育政策等主观原因都会导致教育机会分配不平均。

1. 教育机会数量分配不均。

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的同时也是免费的, 这样才能避免给那些经济拮据的家庭造成更大的负担。义务教育只是不收学费, 但是还收取一些杂费。据有关统计显示, 一个小学生一年的教育费用和一名初中生一年的教育费用分别占到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32%和61%, 教育负担还是比较严重的。这种情况很容易引发这些贫困孩子不上学或者中途辍学, 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经常受到威胁。

在非义务教育中也经常发生不公平的现象。最明显的就是许多地方制定规则, 天秤尽量向本地人靠近, 而外地学生即使成绩优秀也不能享受到该享受的优秀资源。

2. 教育机会质量非配不均。

巨大的教育质量差异促使很多家长让孩子就读那些高升学率、环境好的重点学校, 不少学校借着这种机会把自身优秀的教育资源当做经济资源来用, 大力招收那些出巨资来上学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如今的社会非常普遍, 学校故意将分数线拔高, 招收一小部分分数优异的学生, 剩下的一大部分留给花钱买名额的人, 借此来谋取巨大经济利益。而高额的学费经常让家庭贫困甚至家庭一般的人望而兴叹, 只能退而求其次, 其次不成再其次, 如此反复。

三、完善教育机会分配机制, 促进公平教育

要使教育机会分配平等、促进教育平等、消除教育分配不公的现象, 应当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1. 增加教育的机会, 缓解供求的矛盾。

我国人民众多, 教育供给非常矛盾, 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等问题的分配上都是不公平的, 所以实现教育机会分配公平也很难。首先要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供给, 满足全部儿童和少年的教育需求。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应当根据各地发展情况来制定合理的规则为资源短缺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3]。

2. 教育机会、质量分配公开化。

学校和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一般学生不会了解学校的招生的具体情况, 乃至社会都不甚了解, 所以有些学校可以胡作非为, 自己控制招生人数来谋取利益, 破坏公平的原则。

结语

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总的来说还是较低, 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有好有坏, 教育机会的分配公平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来解决。国家和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手段解决教育机会的分配问题, 避免因为客观和主观原因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 对教育机会进行合理的分配。

摘要:本文章针对当下教育机会的分配方式对教育的公平造成的影响, 明确指出如今的教育机会分配上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来完善教育机会分分配, 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机会分配,教育不平等

参考文献

[1]沈有禄.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10:28-30.

机会分配 篇4

巴西目前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基本是在其1968年改革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68年,巴西通过了宪法第五修正案,颁布了《高等教育法》(Law 5540/68),在强化军政当局对教育控制权的同时,主张发展“大学”层次的机构(University-type establishments)。同时,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愈来愈多的入学需求,该项改革还大力鼓励和扶持私立教育的发展,却没有在质量控制方面给予必要的干预,导致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高校在校生人数从1968年的27.8万增加到1978年的40.5万,其中私立学校功不可没。[1]

1968年改革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了一个结构庞杂、层次多样、地区发展高度差异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高等教育类型、层次多元化

1968年改革初步奠定了巴西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依据主办者不同,巴西高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其中公立高校根据资助和管理者不同又分为联邦、州立、市立三类。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办学性质不同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依据机构职能和办学使命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又可以分为四类:大学(Universities)、大学中心(University Centers)、多科性学院(Multiple Faculty facilities)和单科性学院(Single Faculty Facilities)。[2]

在巴西高等教育体系中,受益于1968年改革,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联邦大学处于整个金字塔顶端。它们受联邦和各州资助,并且从教育部和规划部(Ministry of Planning,)获得巨额项目资助,设施先进,精英荟萃,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在2009年巴西大学排名中,排在前10位的大学均是联邦政府举办的大学。[3]

(二)私立高等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巴西私立高等教育历史悠久。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卡多佐(Cardoso)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着力推进私有化(Privatization)进程,把大力发展私立教育作为应对日益增加的高等教育入学需求的主要策略,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私立学校在校生规模一直占全部学生总数的2/3左右,并且还有逐步增大的趋势。[4]巴西私立学校遍布全国,办学形式多样。很多学校由大型的教育集团控制,它们已然成为营利性的或高度商业化的非营利机构,采取市场策略,扩大学校规模,注重经费使用效率。除少数教会大学办学质量高外,多数私立学校规模大小不一,教学质量低下,是颁发廉价文凭的“工厂”。[5]

(三)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6]

巴西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1959年,兰伯特(Lambert)就谈到了“两个巴西”。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区分依然存在,一个是传统的农业——贵族式的社会,这个社会存在于北部和东北部的许多地区;另一个则是现代的、工业化的、“进步的”南方。[7]巴西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高等教育地区分布极不均衡,50%的高校集中在10%的城市之中。[8]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这些地区集中了最好的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南部或者北部的公立学校生师比高,师资质量不高。北部地区高等教育最不发达。

二、扩大的差距——巴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现状

在巴西高等教育快速扩张过程中,私立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4年至2006年间,公立高校从211所增加到248所,增长率仅为17%,而同期私立高校则几乎增长了3倍,从711所增加到2,022所,其中一半以上是1998年后新建的。[9]私立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从1994年的58%,增加到2008年的75%。

公立教育精英化,私立教育大众化是巴西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10]公立大学(包括高水平私立大学)竞争激烈,所有学生必须通过由大学或大学联盟自行组织的入学考试“vestibular”,这是学生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唯一途径。一流公立大学往往平均7~8人竞争1个名额,在一些热门专业如医学、法律,竞争更加激烈。[11]激烈的竞争催生了各类考前辅导班(pre-vestibulares),这些辅导班一般由私人举办,收费昂贵,多数情况下,只有来自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才能负担得起。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巴西存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体系。即办学质量和声望好的中小学一般由私人举办,而在大学阶段,情形则恰恰相反。这导致的结果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最好的私立教育,再在“vestibular”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进入免费的、一流的公立学校;而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则接受质量一般的公立中等教育,多数情况下在入学考试中难以获得很好的成绩,只能进入质量低劣但却收取学费的私立学校。据统计,2002年,65%的公立大学生来自于私立中学,并且2/3来自于20%最富有的人群。[12]低收入家庭学生无论在公立还是私立高等教育所占比例都很低。而在巴西,处于最低收入的家庭占全国的30.2%,处于最高收入的家庭仅为6.9%。因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均衡性非常突出。

巴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衡不仅体现为贫富学生的入学机会不均衡,而且由于巴西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明显,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群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同样存在很大的差异。[13]

巴西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与成果分享不公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这种不平等是其社会经济不平等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尽管巴西政府通过大力普及教育和增加社会项目投入来缩小贫富差距,根据巴西著名智库瓦加斯基金会研究显示,巴西2010年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为0.5304,是自1960年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最低值,表明巴西贫富差距明显缩小,[14]但巴西依然被看作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15]

巴西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不均还与其高等教育的供给方式密切相关。受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政府采纳世界银行的建议,巴西高等教育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私立高校来实现的。由于私立高等学校多数为营利性质,依据市场定价而收取的学费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同时,多数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质量低下,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而言,花费昂贵的费用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能否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获得期望的回报是让人质疑的。因此,单纯扩大入学机会,而没有有效的财政资助手段,并不能缩小不同阶层在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的差异。

另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衡往往是基础教育阶段不均衡的延伸和发展。世界银行在分析拉美地区低收入家庭接受第三级别教育低入学率问题时指出,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不充分并且入学机会不公平,导致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年轻人对接受第三级教育期望值很低,[16]这些问题在巴西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变革的举措——巴西改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不公的努力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已成为巴西实现国家民主化进程的“瓶颈”,并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世界银行在《高等教育:经验中学习教训》(Higher Education:The Lessons of experience)报告中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增强国家的融合,有利于改变不利群体的地位,为此提出以下策略:(1)改进不利群体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水平状况,以提升他们对获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需求;(2)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满足多元化的需求;(3)为学生学习提供财政资助;通过完善入学标准用以校正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性。[17]巴西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以保障高等教育入学公平。

(一)采取各种方式推进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多元化,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巴西先后颁布了三个重要文件:《巴西联邦宪法》(Federal Constitution of Brazil,1988)、《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基本原则》(LDBN1996)以及《国家教育规划》(The National Education Plan,PNE2001)。其中,《国家教育规划》明确指出,巴西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18~24岁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0%。[18]三个文件的颁布推动了巴西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从1994年的170万,增加到2008年的550万,净增长210%。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Gross enrollment ra tio in tertiary education)达到了38%,高于中国(2009,25%)、印度(2007,13%),低于俄罗斯(2008,77%),在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属于高等教育发展非常快的国家之一,超过了秘鲁、哥伦比亚,不过还远远低于阿根廷(2009,68%)、智利(2008,55%)、委内瑞拉(2008,79%)等国家(2006~2009,世界银行发展指数)。

在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巴西政府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推进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和供给形态的多元化方面——建立大学中心(University centers),发展3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教育课程(sequential course),开办夜校(night classes),发展远程教育(Distance in Higher Education),举办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等等。政府把这些措施看作是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重要手段,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

不过,在巴西高等教育供给体系中,私立高等教育地位突出,私立高校在校生规模占全部学生数的2/3左右。因此,在推进高等教育结构多元化的同时,关于公立高校在应对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时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就成为改革的焦点。公立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扩大公立学校在校生规模。扩大公立学校在校生规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开办夜校,夜校生在各类办学机构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二是新建一批联邦大学,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大力发展公立专业和技术学院。2007年,巴西实施了一项教育发展计划(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PDE),该项规划的出发点是落实高等教育净入学率到2020年实现30%的目标。在该发展规划中,主要的一项策略就是大力发展专业和职业技术学院。巴西圣保罗州学习美国加州经验,制定了一个总体规划(Master Plan)。该规划把公立学校的扩张看作一个整体,为此,在提交该州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如下建议:(1)扩大州所属大学的规模;(2)大力发展类似美国社区学院的2年制职业学院;(3)大力发展公立技术学院(public State Technological Colleges,FATEC)。报告认为,发展公立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可以缓解公立大学的入学压力,使其在学术、研究等方面继续保持卓越;另一方面,由于它以就业为导向,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19]

为应对学校规模扩张可能带来的质量隐患,巴西政府还实施了“公立大学扩张与重建计划”(The Program to Support Plans for Restructuring and Expansion of Public Federal Universities(Reuni-2007)。该计划也是教育发展计划(PDE-2007)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学生不掉队(drop out)。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有降低生师比,提高本科生面授课程的比重,使面授课程达到90%以上等。[20]

第二,推动公立学校实施成本分担机制改革。2003年,巴西财政部报告指出,政府大量预算投入联邦高等教育机构,不仅降低了对其他各级教育的投入,而且使得政府公共经费主要服务于少数富人。一向被巴西政府所倚重的世界银行也建议在公立高校中收取学费。因为收取学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经费使用效率;同时,通过收取学费,使得政府能够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不过世界银行同时也提醒巴西政府,收取的学费要充分考虑家庭人均GDP收入水平,同时要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为不利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编制一个安全网(Safety Net)。[21]不过这项改革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

(二)实施积极的社会包容性政策,提升入学机会分配的公平性

为改变入学机会分配不公平的现状,巴西政府主要采取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第一,推行“大学为所有人开放项目”(University-for-All Program,Pro Uni)。Pro Uni项目是卢拉政府于2004年9月开始推行的,2005年1月通过法律使其制度化。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政府通过免税方式鼓励私立高校接受有能力的学生入学。学生只要来自低收入家庭,并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高考”(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ENEM),就将获得学费全免或部分免除的奖学金。另外,自2006年起,获得学费全免的全日制学生还将获得每月300里尔(折合185美元)的生活补助金。

实际上,该项目无需政府、参与学校的任何实际投入。政府只是要求私立学校把免于征税的部分用于奖学金的发放上,并要求奖学金的覆盖范围要达到10%。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充分利用私立学校闲置的教学资源,同时又保障了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政府希望该项目在2008年能让40万学生受益,这将相当于公立学校在校生规模的33%。[22]

Pro Uni项目在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政府为扩大该项目受益者范围而不断降低EN-EM考试的分数,加之,项目学校主要是那些质量和声望比较低的私立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而对于参加该项目的私立学校而言,尽管享受了免税的优惠,但依然认为自己分担了过高的费用,因此,为了自己的利益,它们并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定分配名额,分配的名额也不一定都是针对目标人群的。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它们选择尽量提供一些过时的、低成本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项目的实施效果。

第二,汲取美国“肯定行动”的经验,针对不同族群实行配额制(Quotas)

为减少不同种族在获取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异,巴西政府汲取了美国“肯定行动”的做法,引入了颇受争议的配额录取方式。2004年,政府向国会提交法案要求所有联邦大学把一半的招生名额分配给公立中学的学生,这些名额将按照大学所在地非洲裔、本地人以及其他种族在人群中的比重进行分配。事实上一些联邦大学和州立大学在此之前已经实施了不同形式的“肯定行动”。巴西最好的大学之一,巴西利亚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 of Brasilia)有20%的名额专门为黑人学生预留,而在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the state 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UERJ)),在2001年就拿出40%的名额预留给从公立学校毕业的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学生。[23]Pro Uni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采取了配额制的方式。该项目要求获取奖学金的本地人和非洲裔学生的比例应当与他们所属人群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相当。

不过这一政策也引起众多争议。主要是实行配额违背了根据分数、能力为标准公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做法。另外,根据一项调查结果,那些通过“肯定行动”而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学生对此也并不感到幸运,由于学业成绩跟不上,他们的处境颇为尴尬。[24]毫无疑问,实施配额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进不同种族学生入学机会公平,但配额制的实施如果不辅之于相应的学习补偿计划不可能成功,也不会长久。不利群体即使通过“肯定行动”进入大学,他们也无力完成学业,而公立高校也会因推进“公平”的入学机会而使其质量和声誉受到影响。

第三,开展学生贷款项目。对学生提供的贷款项目主要是FIES(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finance fund,FIES),这项贷款项目开始于1999年。它是按学费的50%(最初是70%)直接贷给学校而不是学生,偿还利息低于巴西的一般标准,要求学生在毕业后的第1年开始偿还。学生要获得这笔贷款,必须进入教育部认证的学校,且学业优良。另外,贷款还要得到两个担保人的担保。这个项目实施良好,基本涵盖了Pro Uni项目所没有涵盖的多数学生。但存在的问题是贷款额度低,对于低收入家庭学生而言,依然难负担剩余的50%的学费。另外,在还款方面,由于要求每月还款的数额相等,并不是根据学生工作年限和收入情况逐年增加,这对刚毕业入职的学生而言,是不小的压力。

四、保障基础教育质量与公平,改进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方式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巴西政府还在国家教育规划(2001年)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改进该阶段不利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均的局面。在世界银行专家看来,这是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持久而有效的举措。

上一篇:市政改建下一篇:设施布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