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机会(通用11篇)
设计机会 篇1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这一章节中, 陶行知先生在阐述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强调, 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也让我联想到我们幼儿园的融合性表演游戏。
在我们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 孩子们会接触到各种领域的教学活动, 而游戏活动则是孩子们学习的一个基本途径,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能更充分的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游戏中可以充分的开发孩子的大脑和感知生活的乐趣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融合性表演游戏是我们幼儿园的一大特色, 在我们融合性表演游戏的开展中, 虽然我时时的提醒自己处处都要以幼儿为中心, 让孩子们自己去想象、创造、思考、制作, 在孩子们不会或是做的不好的时候, 我们有时候总会禁锢孩子自己的思想, 加入老师自身的东西, 这样不仅泯灭了孩子自己的思想, 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要在游戏中体现孩子自己的创造能力, 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我们在引导时候要多些鼓励和引导、少些批评, 真正使孩子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才能。
一、解放儿童的双手, 让孩子们多“做”
在我们的融合性表演游戏中, 制作道具是剧本表演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大班孩子思维活跃, 可塑性强, 都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 在道具的制作中, 我充分考虑到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动手制作, 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 促使了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创造。结合融合性表演游戏《三打白骨精》的开展, 幼儿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形态、具有可塑性的废旧材料进行收集、加工、改造, 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玩具, 并将之运用于融合性表演游戏中, 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它对于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性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孩子们多“说”
要想让幼儿多“说”, 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提问时, 首先就要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 注意向他提出多样性、启发性和能够激发他们想象的问题,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 教师应注意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教学具, 激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这样, 语言创造力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在小班融合性表演游戏《拔萝卜》中, 有着这样一幕:孩子们聚精会神的观看着故事《拔萝卜》, 当故事讲述到“老婆婆喊来了小黄狗”时, 有些孩子调皮的模仿着故事里小黄狗的语句, “汪汪汪, 来啦, 来啦”, 说完之后, 大家开心的笑了起来。在讲述到结尾“萝卜终于拔出来了”的时候, 孩子们开心的拍拍手, 表示祝贺。在听完故事之后, 提出问题:“老爷爷在种下萝卜之后, 对萝卜说了一句什么话呀?”这时, 孩子们都沉默了, 互相看着, 不说话, 我请小泽来说, 小泽有点不好意思的走到前面, 小声的说着:“萝卜快快长大。”我对他表示鼓励, 再继续追问:“老婆婆请来谁帮忙呢?”这时孩子们都勇敢的回答着“小女孩”……从这一片段中可以看出, 小班孩子在游戏表演中还是挺调皮的, 但是在选材及角色的语言的设计上, 我们要充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而教师的参与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三、解放儿童的嘴, 让孩子愿意“问”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 小孩子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 他们常用新奇的眼光来观察神奇纷呈的大千世界, 头脑中会有很多为什么。如果孩子们从小被允许自由地说话, 能够比较容易学会注意自己说的话是否会对他人造成有意无意的伤害, 反之则不然。在我们的融合性表演游戏中也一样, 在商讨过程中, 孩子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天上真的有神仙吗?太上老君是长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小动物们能够飞到天上去, 我们不会?……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都是千奇百怪的, 但也都是有着一定的道理。我们应该以科学的角度去回答孩子, 不能一味的否定, 同时也能帮助孩子了解到不少科学知识。
四、解放儿童的时间, 让孩子们多“玩”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规定的时间该做什么事也都排得慢慢的。我们的融合性表演游戏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是, 要想能够让幼儿真正的学会表演, 连贯的演出, 就一个下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我们在平时, 可以多多的运用一些空余时间, 不要局限于一个下午, 让孩子们做着自己喜欢的表演游戏, 孩子们会非常的愿意的。解放幼儿的时间是彻底解放幼儿的基础。应该把时间留给孩子们, 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属于自己的时间。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 让孩子们多“看”
融合性表演游戏中, 我们常常会贪图简单、省略而局限于幼儿的活动范围。其实, 这样是不利于幼儿的创造发展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孩子们喜欢接触大自然, 喜欢在大自然中进行游戏, 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因此, 我们在开展过程中, 为了更加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天庭、地面的不同, 我们走出了教室这一局限的范围, 让幼儿将道具搬到了幼儿园内, 孩子们自发的进行想象:
食堂边上的一个区域可以是老鼠和花猫的居住地;
公鸡和苍龙比较活跃, 可以选择小树林那边的一块区域;
天庭可以设在草地边上, 摆放好云朵教具……
在接触大自然后, 孩子们能够自由的观察、自由的选择, 借此也发散了幼儿的思维, 不再局限, 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 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 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理论, 要解放孩子, 让孩子们敢说、敢想象、敢创作, 促进孩子们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摘要:以陶行知理论为基点, 借助融合性表演游戏, 从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头脑、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这五点出发, 阐述了幼儿表演活动中应该要彻底的解放孩子, 把机会留给孩子, 让孩子在合作表演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解放儿童,融合性表演游戏,幼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
[2]李季梅, 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3。
设计机会 篇2
股权激励设计中的高管机会主义行为
摘要:股权激励的初衷在于趋同上市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以缓解两权分离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而随着股权激励的不断发展与演进,其自身的弊端也日渐浮出水面。我国股权激励起步较晚,但高管寻租的痕迹已初露端倪。本文以2006至2011年间推出的期权激励计划作为样本,检验期权行权价的确定过程中是否存在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实证结果显示,管理者确实人为地打压行权价,以提高自身获利空间,其手段为择机公告期权草案,即“前签”期权日期。 关键词:期权激励;机会主义行为;行权价操纵 一、引言 股权激励的初衷在于趋同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利益,以缓解两权分离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然而,随着股权激励的发展,其自身潜在的问题也一一浮出水面。我国股权激励的正式起步始于2006年1月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期权是股权激励最为普遍的形式,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期权激励对象能够以行权价购买公司股票,因此,高管们有动机压低行权价,抬高标的股出售价格,以达到“低买高卖”的目的,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有经验证据表明,为压低期权行权价,高管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手段。 一是通过期权激励的择机授予或公告,以得到较低的行权价格,其主要手段包括期权日期的“倒签”与“前签”。Lie(2005)率先提出“倒签”概念,即高管在观察过去一段时间的股价后,将期权的授权日倒签至股价较低的某一日期。此后,Heron&Lie(2006)同样也发现了期权授权日前后股价先降后升的走势;而2002年9月出台的《萨班奥法案》,要求期权激励必须在授予后两个工作日内披露,明显减缓了上述价格走势。导致期权倒签的因素,主要可归咎于较弱的公司治理水平(Bebchuk,2010;Collins等,2009)。此外,Narayannan&Seyhun(2008)还提出“前签”(forward-dating)假说,指出高管在董事会通过期权草案后,观望股价走势,伺机授予期权,以将行权价定在低位。 二是通过公司重大事项的择机披露,在股权激励计划推出前发布利空消息,打压公司股价。Aboody&Kasznik(2000)和Chauvin&Shenoy(2001)发现公司倾向于在期权授予日前发布利空消息,以降低市场对公司的预期,而在授予日后发布利好消息,以最大化管理者的期权报酬。该问题在国内也得以证实(杨慧辉等,2009)。 三是通过操纵会计盈余以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高管基于市场对盈余公告的反应,通过应计利润的操纵以达到影响股价的目的,最终获取股权激励的操纵利益。Balsam(1998)和Baker等(2003)和Bartov&Mohanram(2004)发现,经理人在期权授予日前通过应计利润向下的操纵,以压低行权价格;且激励力度越大,操纵程度越高(Bergstresser&Philippon,2006)。肖淑芳等(2009),耿照源等(2009)利用国内数据,均发现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前盈余管理操纵的不同表现。 由此看出,股权激励已沦为代理问题的一部分。在我国,已有大量的经验证据显示,通过盈余管理以实现价格的有利走向是管理者较为常用的寻租工具,而期权激励草案的择机公布,以及信息的选择性披露方面,则缺乏较为完备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因此,本文以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公告期权激励草案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其中是否存在期权行权价偏低的现象,以探察是否存在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其谋利形式。 二、行权价操纵的研究假设 股票期权是股权激励最主要的形式,管理者可运用自己的权力,为自身谋取更多数量的激励期权,也可通过影响行权条件、授予价格、激励有效期等期权要素来达到自利的目的。管理者在期权激励中的收益,可简单以下列公式表示: Gain=(P-X)*N 其中,X是期权的行权价,P是行权当日公司股票的实际价格;N则是高管获授期权相应的标的股票的数量。可以看出,为获取较大的收益,高管可通过刻意打压行权价,或抬高行权当日公司股价,实现“低买高卖”。然而行权日股价(P)的抬高并非易事。通常期权激励计划有1~2年的锁定期,锁定期过后公司业绩需满足行权条件,管理者方可分期行权;行权后高管们又面临一定的禁售期,这种长期性的激励给管理者造成了收益上的极大不确定性;此外,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弱势有效市场,高管的努力不一定能在股价上得以体现。综合上述理由,压低行权价格(X)可直接提升获利空间,是管理者最亲睐的自利途径。 继而,结合国内的制度环境以及先前的经验证据,本文提出两点假设,高管为获取较低的行权价格,存在两种形式的自利行为:激励草案摘要的择机公告与公司内部信息的选择性透露。 (一) “前签”行为假设 管理者有动机择机公告激励草案摘要,即 “前签”期权日期。期权激励草案摘要的公告时机依董事会决议前后的股价走势而定,其目的在于将行权价定在较低的水平上。若股价呈下滑的态势,那么高管们会将公司股价接近探底的时刻视作推出期权激励草案的绝佳日期。高管们或基于其自身的信息优势,了解到公司股价即将走高,或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判定股价将出现反弹,伺机影响薪酬委员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并提交董事会决议。经由董事会表决通过后,管理者并非立即公告披露草案摘要,而是视股价走势而定。若董事会决议前股价持续下滑,高管们则倾向于延迟披露草案,观察股价是否会继续下跌,即高管立即公告期权激励草案摘要的概率将下降;在观望期间,若股价有所上升,管理者会选择立即公告草案摘要,以避免股价的继续上扬。由此,本文得出两点可供检验的现象。(1)董事会决议前(包括当天)的累积收益负值越大,则高管立即披露激励草案的概率越小;(2)在董事会决议与激励草案摘要公告间存在交易日的子样本中,董事会决议前的负累积收益,通常伴随着公告日前正的个股收益率。大致股价走势可见图1。 (二)选择性信息披露假设 高管有动机在决定提议期权激励方案前向市场透露利空消息,压低股价。该行为的存在性,可通过观察期权草案公布前后公司股票的累积超额收益率(CAR)进行初步判定。基于以下两点原因,本文选用公司CAR作为观察对象,而非公司重大事项公告本身:第一,信息流入市场的方式除了正式公告外,还包括会议交谈、高管与分析师沟通、论坛交流等非正式渠道,而只有正式公告是可直接观察得到的,其他非正式渠道较难观察;第二,公司消息利好还是利空主要看其与市场预期的比较,而市场预期是很难判断的,因此本文也就很难断定公司消息的性质。基于此,本文将市场反应作为信息透露行为的代理,以个股CAR作为衡量变量。 若存在公司信息的选择性披露,公司个股的累积超额收益将围绕期权激励草案摘要公告日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 三、行权价操纵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本文数据来自万得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样本区间为2006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在该期间共推出252次激励计划,其中包括由同一家上市公司推出的多次激励方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观察对象是每一份期权激励,因此,同一家公司的多次期权激励作为不同的观测值。 数据的筛选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2007年我国股市处于顶峰,在此期间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面临着极大被重新定价的可能,高管也就没有足够的动机进行自利行为。因而本文剔除2007年期间推出的期权激励计划,共8个观测值。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管的自利行为,因此剔除6份激励对象不包括高管的期权激励方案。③通常期权的行权价格为草案公告日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和前3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的价高者,因此,为方便研究,本文剔除掉定价方法不同的11个观测值。④此外,为计算累积超额收益率,需要激励草案公告日之前210个交易日的个股收益率,由此剔除掉因上市时间过短而数据不足的51个观测值。最后本文的.研究样本里总共有176个观测值,共涉及161家公司,其中15家公司推出过两次期权激励方案,其余都仅推出一次。 (二)“前签”行为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观察董事会决议与激励草案摘要公告日的间隔天数,以及董事会决议前后的标的股票收益率,以初步判定是否存在高管“前签”期权日期的行为。为此,本文对上述两点潜在现象分别作实证检验。假设1a:董事会决议前(包括当天)的累积收益负值越大,则高管立即披露激励草案的概率越小;假设1b:在董事会决议与激励草案摘要公告间存在交易日的子样本中,若董事会决议前的累积收益为负,则公告激励计划前一日的收益率通常为正。 本文借鉴Narayanan&Seyhun(2008)的方法,并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加以适当的修正,采用以下回归模型来进行“前签”行为的假设分析。 假设1a:D0,D1,D2=β0+β1PreRli+β2PreR2i+εi 假设1b:PostRi=β0+β1PreRli+β2PreR2i+εi 变量说明: D0为二值变量,若董事会决议与期权激励草案摘要公告间无交易日, D0取1,否则为0;若间隔1个交易日,则D1取1,否则取0;若间隔两个或两个交易日以上交易日,则D2取1,否则取0。Preli和Pre2i均表示董事会决议前的累积收益率。累计收益率的事件窗是以董事会当日为时间基点的,区间为[-10,-1]和[-5,-1];如果董事会当日交易,则将事件窗定为[-9,0]和[-4,0](以下统一以[-10,-1]和[-5,-1]表示)。若累积收益介于-5%与0之间,则Preli取1;若累积收益率小于-5%,则Pre2i取1;其它情况下Preli, Pre2i均为0。PostRi则表示在非即时公布期权激励计划的子样本中,i公司公布期权激励计划摘要的前一个交易日收益率,当收益率为正时, PostRi取1,否则为0。 符号预期:“前签”行为存在的现象之一,是董事会决议前(包括当天)的累积收益负值越大,高管立即披露激励草案的概率越小,因此本文预期,在D0=β0+β1PreRli+β2PreR2i+εi模型中,β1, β2预期为负;而在D1,D2=β0+β1PreRli+β2PreR2i+εi模型中,β1, β2预期为正。“前签”行为导致的另一个现象,是在董事会决议与激励草案摘要公告间存在交易日的子样本中,通常董事会决议前的累积收益为负,而期权激励计划公告前一日收益率为正,因此在模型PostRi=β0+β1PreRli+β2PreR2i+εi中β1, β2预期为正。 样本中大部分期权激励草案是在董事会决议后立即得以披露的,16份草案是延迟一个交易日公布的,而5份是延迟了两个交易日以上。 表1列出了对假设1a的检验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关于D0的系数在[-10,-1]窗口期为正,而在[-5,-1]窗口期下为负,两者均不显著;再看关于D0的系数,该系数在两个事件窗下均为负,且在[-5,-1]窗口期下显著。由此证实了本文关于现象1的假设,即当事前累积收益率为负,且负值较大时,高管更易倾向于持观望态度,延迟披露激励计划草案,观察股价是否会继续下跌。 再看非即时公布期权激励草案的子样本中,草案公布前一日收益率与事前累积收益率的关系:在[-10,-1]窗口期下,POSTi关于PRE1和PRE2的系数均为正,符合预期,且后者在5%水平下显著;在窗口[-5,-1]下,POSTi关于PRE1和PRE2的系数同样为正,且后者在1%水平下显著。这证实了文章关于潜在现象2的假设,即管理者在观察股价时,如果出现股价的上升,则会选择立即披露期权激励草案,以避免股价的进一步上扬。 整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期权行权价格的确定过程中,确实存在期权日期的“前签”行为,而且只有当累积收益低到一定程度时该行为才有可能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前签”行为比较依赖于股价走势,相对被动,不确定性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办法》关于期权行权价的下限规定,只有草案公布前收盘价够低,才能拉低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价。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只有当事前累积收益够低时,才能弥补“前签”期权日期的不确定性和收益有限性,高管才有动机采取该途径,这也解释了为何各模型中只有PRE2的系数显著。 (三)选择性信息透露分析 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公司高管有动机在期权激励公布前后进行选择性的信息透露。在期权激励公告前,高管或通过正式的事件公告,或通过非正式的口头交流,以将非预期的负面信息流入市场,从而获取较低的行权价格。 关于选择性信息透露分析,文章首先通过观察期权激励摘要公告前后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该行为;继而根据公司对自身重大事件披露的自主性强度,将样本划分为不同子样本,以考察公司将消息流入市场的渠道。 1.超额累积收益检验 本文通过观察期权激励摘要公告前后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该行为。本文之所以选用累积超额收益率,而非原始的累积收益,是因为前者能更好说明市场对公司异常信息的反应。累积超额收益率(CAR)是通过累加一定时间内超额收益率(AR)得到的,而AR则是通过实际收益率(R)减去期望收益率(ER)所得。事件窗是以期权公布草案摘要公告日为基点,前后各选取60个交易日,即[-60,60]。具体计算步骤如下。①期望收益率(ER)的计算:ERit=■i+■iRmt,其中,■i, ■i是将i公司在[-210,-61]期间的收益率Rit(Rit是经过前复权的收益率,以剔除因股票除权、除息对收益率的影响)对市场收益率Rmt (Rmt为上证综指或深证综指,视个股所在交易所而定)回归所得;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ARit=Rit-ERit=Rit-■i-■iRmt;③累积超额收益率的计算:CARi=∑ARit。计算出各个观测值在[-60,60]的AR后,本文取得每日AR的样本均值,再以公式CARi=∑ARit,算出平均CAR走势,如图2所示。 从图中本文可得三点。第一,平均CAR在期权激励公告日当日增幅较大,说明市场对期权激励方案反应良好。具体看公告当天的超常收益,当日AR达到2.59%,且在1%水平下显著,进一步说明了期权激励是公司向市场发出的利好信号。第二,AR在期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即为正值,达0.72%,且1%水平下显著,该现象可能是由于期权激励计划的提前走露。第三,总体来看,平均CAR呈现先降后升的走势,在期权激励公告前呈下降的态势,但下降幅度较激励计划公告日的增幅而言,不是很显著;此外,在公告日前15个交易日,平均CAR即出现缓慢的上升。这并不能构成高管通过选择性信息披露以打压公司股价的有力证据。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该行径容易遭致媒体、证监会及投资者的注意,引致社会声誉受损等隐性成本,因此并非所有公司高管都会采取这一手段;另一方面,激励计划信息的提前走露使得股价走高,中和了高管利用内部信息对股价的打压。 2.信息渠道检验 信息流入市场的方式除了正式公告外,还包括会议交谈、高管与分析师沟通、论坛交流等非正式渠道,而只有正式公告是可直接观察得到的,其他非正式渠道较难观察。接下来,本文将进行对正式公告进行分组观察,以检验不同类型的正式公告在信息透露中扮演的角色。 上市公司对重大事项的披露并非都拥有自主选择权。大部分公告的披露内容及披露时间是公司自身可决定的,如业绩公告、股利分配、盈利预告、并购情况、产品研发成果和先前计划的修正等,这些本文将其统称为自主性公告;而以公司为被告的诉讼案件、政府补贴、荣誉称号等事件,公司对其并无决定权,本文将其称为非自主性公告。 本文手工整理了每家公司在期权激励前30个交易日内重大事项的披露情况。随后,参照Chauvin and Shenoy(2000)的做法,本文根据公司对正式公告披露的自主权,将样本分为四组子样本。第一组包括只披露过自主性公告的上市公司;第二组包括只披露过非自主性公告的上市公司;第三组则包括披露过业绩相关公告的公司,包括年度报告、季度报告、业绩快报、销售公告和业绩预告,该类报告属于自主性报告,本文之所以对其作单独观察,是由于公司在其内容披露上具有较大的操纵空间;第四组则包括未披露过任何公告的公司。表3展示了各组子样本在[-30,-1]的平均CAR表现。其中,同时披露自主性公告和非自主性公告的公司有68家,但为了更好观察自主性公告在负面信息透露中扮演的角色,本文在自主性公告组中剔除了同时披露非自主性公告的观测值,对业绩相关公告组也作了同样的处理。 观察表3,本文可以得到以下三点。第一,发布自主性公告的公司在实施期权激励前累积超额收益相对较低,平均为-1.51%;其中,业绩相关公告在内容上具有更大的操纵空间,其事前CAR也仅为-2.6%,比样本均值小3.9%,这可能是盈余操纵所致。第二,公布非自主性公告的公司,其[-30,-1]CAR最高,达4.85%,之所以该组表现出如此高的收益,主要在于其披露内容的正面性,主要包括高新企业的认定、大股东的红利退回和政府补贴等。第三,无公告组并未呈现出很低的CAR,其均值为-0.93%,说明非正式渠道并非负面信息流入市场的主要渠道,这也符合了我国当下资本市场为弱有效资本市场的特性,正式公告才是管理者左右投资者行为以谋取自身福利的主要工具。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通过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期间推出的期权激励计划,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并提出相关研究展望。①期权激励在缓解所有者与经营者委托代理问题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弊端。《管理办法》关于期权行权价的下限规定并未完全杜绝行权价的操纵行为,高管依然通过一定的方法来降低期权行权价,以提高自身获利空间。②管理者能通过自身影响力,“前签”期权日期,以将行权价锁定在股价低位。然而,“前签”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只有当推出期权激励计划前股价下降够多,高管才倾向于采取该行为。③通过观察上市公司在期权激励计划推出前后的累积超额收益率(CAR)走势,本文并未发现管理者在推出期权激励草案前向市场流入利空消息的有力证据;从正式公告上来看,发布过业绩相关公告的公司有着最低的CAR,这可能是由盈余操纵所致,并不能直接证明选择性信息披露行为的存在。④比较“前签”行为与选择性信息披露,两者都是管理者用以压低行权价的工具。“前签”行为的不确定性与限制性较大,因此样本中延迟披露期权激励草案的也仅21家,占总数的12%。而对于选择性信息披露的判定,超额累积收益(CAR)只是信息披露的一个代理变量,凭此本文只能观察样本的整体情况;若要判定个体公司是否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还需结合其它代理变量,建立一套完备的判别标准,这也是未来可研究的方向之一。⑤本文检验了期权激励实施过程中高管自利行为的存在性问题,但对其可能引致的经济后果,以及导致该行径的因素都尚待深入探究,这也是本文以后希望能够得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淑芳, 张晨宇,张超等. 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 [2] Erik Lie. On the timing of CEO stock option award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 51(05). [3] Lucian Bebchuk, Yaniv Grinstein and Urs Peryer. Lucky CEOs and lucky directors. Journal of Finance[J], 2010, 65(06). [4] M.P. Narayanan and H. Nejat Seyhun. The dating game: do managers designate option grant dates to increase their compensation[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8, 21(05). [5] Randall A. Heron, Erik Lie. Does backdating explain the stock price pattern arou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 gran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3(02).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设计机会 篇3
好的办公室啥样?它应该看起来不像办公室,却又具备办公所需要的一切细节,并以优雅有情调的方式呈现。就像推开“早晨”的大门,首先迎接我的竟然是咖啡座和饭菜香,公司高级合伙人韩冰一见我便问:“吃过了吗,尝尝我们的员工餐吧”。得知我已经吃过饭,他竟然十分遗憾地摇摇头:“唉,又没机会炫耀了,我们有专门的厨房,两个厨师,饭菜一个月都不带重样的。”咖啡座的环境十分舒服,摆着公司许多老板们出国出差带回来的各种战利品,巨大的佛像、电动摩托车、古旧的打字机……够混搭吧,但多元化应该是一个设计公司所必需的灵感源泉。
韩冰纠正我说:“做一个好设计师可不能只依靠灵感,一个好的设计公司办公室,也不能只给予员工灵感而已,设计其实需要大量的调研、对比和学习。”这可不是空话,在办公室一楼中部,就有一个专业规模的图书馆,里面分区摆着杂志、设计类图书、影音光盘等大量的资料,但颜色又刷得非常可爱,桌椅红黑相间,绿色黄色的动物玩偶和小板凳点缀其中,严肃中又带着稚气。
“不自夸地说,这个图书馆绝对是中国设计公司内部罕见的,在这看书跟网上看设计素材完全不同,可以沉下来,思考的空间更大。当然藏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前的办公室内就有不少,2008年搬家以前我们就想着一定要开辟一个专门的图书馆区域。二楼还有一个专门的摄影棚,又可以当小影院,跟客户演示或者我们自己开会用起来都很方便,三楼才是真正的办公区供150人办公,虽说使用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但没有一个角落闲置着。”
装修的费用韩冰说并没有外人想象中那么多,因为除了改装一下地板几乎没什么装修,家具大量购自宜家,书籍和摆设又是一点点收藏回来的,也有不少是员工自己的小玩意——吉他、航模、哥特海报等等,业余爱好几乎跟工作空间融为一体,看起来五彩缤纷。这也是韩冰有点担心的地方:“太多元化会不会不够国际化呢?我们装修以前也参考了很多国外的装修,像google、美国五角设计公司,人家不仅有特色又有整体统一的格调,我们现在是设计师独自成一派,显得有点杂,不过员工们倒是很满意,觉得能达到‘快乐设计’的要求,所以近几年我们也不会改变这种风格了。”
由于公司规模的发展太快,“早晨”在506旁边又租下了一套322别墅,这里虽然没有图书馆,但有一间小小的茶室,员工小范是这里的“领导”,因为只有他会泡茶,并且对各种茶具和茶叶的收藏心中有数,连韩冰也要听他的安排,茶室内的大玻璃窗迎着阳光满溢,听不到马路上嘈杂的车响,这种安静真是市区内办公室难以想象的。322的顶层还有一间阳光房,韩冰自己亲手种的葫芦和几盆花就在那,可惜是冬天,看不到爬墙的绿色,夏天的话这里的舒服真是没得说了。
为了更多地展现自己的办公室,“早晨”现在每个月都用一天作为对外开放日,有时邀请同行业的朋友来交流,有时组织大学生们来参观,夏天的时候还会邀请参观者一起在室外小院里搞烧烤,“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促进行业间的交流和抱团,另外也是为了行业储备,还真有毕业生一参观完了办公室就递简历的,除了公司本来的品牌外,办公室也是吸引力之一吧。”
员工真心话
Q1:你最喜欢哪项公司福利?
A:综合考虑都不错,能让自己完善,有积累就是最关键的。
B:这家公司口碑好,业内有名,能给我很好的平台。
C:机会非常多,接触面广,能让我发挥。
Q2:你最喜欢办公室的哪个空间?
A:整栋506。
B:图书馆,能让我安静地思考。
C:硬件方面没有不喜欢的。
Q3:你最想吐槽的办公室设计?
A:没有。
B:健身房以前有,现在没了。
c:以前觉得网速不够快,现在已经调整好了。
Q4: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你的办公室。
A:隨性。
B:温馨。
C:活力。
Q5:在这样的办公室里工作觉得对你有产生正能量吗?
A:有,不仅是因为办公室布置合适,也是因为员工的工作状态都很吸引我。
B:环境还只是物理方面的好,最好的是这里的设计师都是好学生,我们都乐于研究交流,努力做事,这才是最关键的正能量。如果是间空屋子,就算装修再好也没啥用。
C:同意彭林意见。
基于场景法的设计机会点挖掘 篇4
场景法最初是用于测试领域,通过运用场景来对系统的功能点或业务流程的描述,进而提高测试效果。典型场景的构建更有利于设计师移情于用户,设身处境地理解用户行为,从而发现在操作过程中的用户痛点,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当今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痛点经济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从用户痛点出发,提升产品的体验度,无疑是最直接的手段。本文所述场景法恰恰用于挖掘用户痛点,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设计机会。
场景法的运用需要在故事板的配合下进行,故事板能揭示用户在使用产品中的细节。故事板广泛应用在电影、游戏、剧院演出、图像处理、商业广告、漫画之中,本文则利用故事板描述场景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要素。在场景法的引导下,设计师不再依靠灵感做设计,而是在合理路径指导下,自然而然地得出设计机会。
简言之,场景法就是通过重要场面的刻画,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痛点,经过分析转化成用户需求,最终得到设计机会。
2场景法的四要素
典型场景的构建,需要考虑到场景中的四大要素,这与记叙文写作中的六要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记叙文写作常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场景中,要素则被归为四大类:时间、环境、用户、操作过程。
(1)时间。关于场景的时间,应当全面地考虑。当中包括一天中的时间,比如上午、晚上等;一年里的时间,比如春季、冬季等;从事某项活动或某项活动前后的时间,比如睡觉前、运动后等。
(2)环境。针对于不同的项目主题,环境的选取也不尽相同。例如在一个开发饮水机的项目中,考虑到的环境就包括起居室、厨房、医院、酒店等。在考虑环境的时候,是个思维发散的过程,可先罗列出所有可能性,再对典型环境进行筛选。
(3)用户。场景法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UCD)的方法,用户在UCD方法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了解用户时需考虑到接触产品的所有人群,也就是所谓的利益相关者。
(4)操作过程。用户在操作、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遭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这些问题点恰恰影响着用户的效率和舒适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设计师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才能把潜在的需求点挖掘出来,使其显现于水面,最终将这些机会点进行深入的概念设计。
总而言之,在构建场景时,必须尽可能清晰、全面、细致地分析出这四要素,在四要素的基础上利用故事板作为辅助手段,让场景的构建更加丰满实在。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到,从四要素到场景的构建,进而分析痛点得到需求,将需求映射到产品的层面上,就能获取最终的设计机会点。提取场景法的基本步骤,可得到产出设计机会的模型,如图1所示。
3以热水器为例进行典型场景构建
3.1桌面研究
桌面研究的首要工作是二手资料的收集,在此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以人群、热水器各方面的特性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网页和论文。如有必要,还需要参考相关的书籍。网络上有海量的资料,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将信息的重点提取出来形成知识是桌面研究的核心。
经过二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关于热水器系统的信息架构,在进行场景构建的时候,这些丰富的二手资料会给设计师提供大量的灵感。
3.2场景构建
基于二手资料,经过一轮头脑风暴,便可以形成几个典型的场景类型,进而进行细致的刻画。本文以家庭作为场景构建的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划分出若干个典型的场景。例如男青年运动后洗浴场景,爱美女性美容浴场景等。场景选取完毕进行相应场景脚本的撰写,并着重刻画用户在操作产品过程中遇到的痛点。最后寻找相关的意象图作为故事板的图片,使场景更生动,形象更丰满。
3.3从痛点、需求到设计机会
从上文构建的场景可以发现,用户在操作、使用产品的过程存在着较多的痛点。例如,从青年人这一人群可以看到,运动后的大量出汗,加上满身污渍,让他们更乐意去追求一种大水量,大冲击力的享受,而且偏好的水温更低。
4结论
通过场景构建,充分挖掘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的痛点,获取用户需求,最终转化为产品的设计机会。这一方法流程得到了实例的验证,输出的设计机会的过程更为清晰而易于操作。最终得到的设计机会需要后期进行方案的细化,才能最终的落地或申请相应的专利。
中国的机会,世界的机会 篇5
作为本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在奥运会的筹办和举行过程中,经济地位、城市面貌、现代文明程度、融入国际的步伐等方面都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北京城市品牌更具人文魅力。北京目前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即使在奥运会结束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奥运会提升了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知名度,使举办城市的经济规模和软、硬件基础设施跃上新的台阶,再加上奥运筹办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一切都为北京的后续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奥运会也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众多中国企业通过赞助奥运会,提高自身实力,与国际企业看齐,促使服务更加国际化、人性化,更快地适应国际竞争。为了充分挖掘奥运会带来的全球品牌效应,中国企业充分利用项目招投标、企业咨询、海外推介、国际交流等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企业的新形象、新面貌,塑造企业品牌。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在塑造世界品牌方面依然不足。2008年奥运会无疑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展示自己、推进品牌战略的最好平台。
尤为重要的是,奥运会为中国进一步了解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可以进一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巨大的社会进步,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和平发展对于促进世界和谐的重要意义,对中国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成见,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这种影响对推动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有着更长远的影响。
在奥运会筹办期间,场馆设施的建设大力刺激了建筑业快速发展,交通通讯等行业也受到投资拉动。在奥运期间,旅游、餐饮、运输、通讯等行业受益良多。除了给快速发展的经济提供庞大的需求刺激外,奥运还会激起对经济预期的热情并刺激消费。后奥运经济时代,通过奥运会成功的组织和形成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将提升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推动体育、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外奥运会举办城市在奥运会后出现了“低谷效应”,如何避免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统筹谋划奥运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发和利用,合理引导重大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贯穿于北京奥运筹办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一。
碳减排带来机会 篇6
碳交易必将是万亿美元的大市场———欧盟减排初具规模, 美国减排已起步, 目前欧盟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碳排放贸易体系 (EUETS) , 大型排放源企业被分配一定的指标额度, 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在EUETS购买或出售排放权。2008年, EUETS的交易额高达950亿美元 (全球碳交易市场1 200亿美元) 。美国自2009年以来, 改变了前任政府抵制减排的政策, 正在筹建总额限定的排放权拍卖及交易体系, 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将碳排放量能减少80% (相对于2005年) 。在“2009美国清洁能源及能源安全” (ACES2009) 法案中, 提出将2020年减排目标设定为比2005年降低17% (该法案提出于3月31日, 已于5月21日在国会能源及商业委员会通过, 目前正讨论修改, 最新修改版为6月2日) 。
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 环境税将为我国碳税埋下伏笔: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2009年以来, 美国已多次公开要求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减排体系中, 目标直指中国;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目前讨论中的美国ACES2009法案, 明确提出了“为了保证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美国政府将为相关企业提供补贴, 并调整相关贸易政策”。这意味着即使我国政府持强硬态度不参与任何减排计划, 国内诸多涉外行业也将面临贸易上的“碳关税”, 被区别化间接征收“碳税”。从长期来看, 我国建立市场化减排体系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因为国内相关统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现下正处研究阶段的《环境税》预计将为“碳税”征收做好制度上的储备。
第二次机会 篇7
但我还是决定要再试一次, 于是就去了威斯敏斯特法学院———一个没有终身教授和法学刊物的穷人学校, 拜见了该学院的院长。米尔斯院长看了我的大学成绩单, 决定录取我, 但条件是:我得重修一年级的所有课程, 并且要用心学习。“我会一直盯着你的。”他说。
一扇门关闭了, 但另外一扇门敞开了。
有了第二次机会, 我在学习上加倍努力, 并且迷上了证据法。第二年, 教证据法的教授去世了, 学校请我来上这门课———这要在波尔得那样的法学院是不可思议的。证据法成了我终身从事的专业, 多年来我为全国各地的法官、法学专业学生和挂牌律师讲授这门课。
与此同时, 我白天还在丹佛市检察官办公室当职员。工作本身并不吸引人, 但是毕业之后我却因此成了一名市助理检察官。
28岁时我成了丹佛市最年轻的郡法官之一, 后来又当选为地区法官, 然后又由总统任命在联邦司法部担任美国地区法官。最终, 我又回到了波尔得———接受科罗拉多大学的乔治·诺林奖和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在人生的一些重大事情上———无论是工作还是梦想, 每个人都会或早或晚地遇到一些挫折。我相信, 被法学院开除才使我能成为一名更出色的法官。它确定无疑地教会我认清了人性的弱点, 让我体会到给予人们第二次机会的必要性。
多少机会才够用 篇8
第1组试验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导的。他把参加实验的20个人每10人分成一组, 然后在第1组的每个人面前放上6种巧克力, 在第2组的每个人面前放上36种巧克力。口令一下, 大家都仔细地挑选起自己最喜欢或者认为最好吃的巧克力来。当挑选时间结束, 教授问两个小组的满意程度时, 学生们的回答真是让教授大吃一惊:拥有较多选择的第2组人居然普遍地不满意自己的选择, 说如果能再来一次的话, 自己不会选择手里的某种, 或者是还会选择另外一种或几种;而只有6种选择的第一组人却大多为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巧克力而欣慰。
第2次试验是哥伦比亚的一位教授联合校园里的一家大超市做的。他让自己的工作人员设置了两排有一定距离的美味食品销售点, 其中一排有6种口味, 另一排有36种口味。试验的结果表明:第一个销售点吸引顾客将近100名, 最后购买的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90%;而第二个销售点吸引顾客多达300名, 但最终的成交率却低至18%。
从以上事实来看, 虽然人人都希望遇到尽可能多的机会, 但倘若真有太多的选择或目标, 那反倒不是什么好事了。它极可能影响我们的人生和发展, 更重要的是, 很可能成为我们将来后悔的种子。
启示:
多少机会才够用 篇9
为了判断和比较一下大家的水平, 国王把这些设计师分成了两组, 一组是俗家设计师, 另一组是和尚设计师, 然后告诉他们:每组都先领一个房间装修, 3天之后, 自己将前去观看效果。
晚上, 当看到两组呈上来的所需材料清单时, 国王发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俗家组向主管大臣要了上百种颜色、几十种工具, 而和尚组却只要了一批抹布和水桶。“抹布和水桶有什么用呢?”国王不解地自问道, “管它呢!3天后看效果时再说。”
3天之后, 国王到了寺院。他首先看到的是俗家组所装饰的房间, 满屋金碧辉煌, 颇有皇家雍容华贵的气派。国王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 他转到了和尚组修饰的房间, 刚进门, 他就呆住了:只见房间之内干净非常, 所有的物品都一尘不染, 纷纷呈现出了它们原来的模样。地上无瑕的器具静静地反射着外界的颜色, 墙上画中多变的云彩以悠闲的姿态舒展着。一切都那么静谧, 那么自然, 又那么庄严, 令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肃穆起来。
“把所有工作都交给这一组吧。”皇帝轻轻地说道, 似乎很怕惊扰了房间内宁静的一切。
启示:
市场的机会与资本的机会 篇10
企业的原始积累过程,是市场机会表现得最充分的时候,“机会之窗”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让“白手起家”创造奇迹。这个时期也是大中小企业能够并存的时期。当行业发展到成熟期,行业战略机会接近释放完毕。“资本积累”被“资本集中”所替代。这个时期的企业有三条出路:一是竞争失败且无收购价值而死亡;二是长不大但死不了的企业被收购;三是行业龙头通过收购实现资本快速集中。
发达国家的多数行业已经经历了产业集中的洗礼,通过并购形成了行业集中的格局。原则上来说,在很长时期内,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但这种相对稳态的行业格局,近期频频发生并购案例,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附加值较低的“夕阳行业”受到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退出行业竞争,如PC行业、家电行业;二是与IT相关的行业创新速度加快,在一轮快过一轮的创新面前,技术落后的企业快速走下神坛,比如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三是以收购换取成功跨界的机会,如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微软收购诺基亚,因为发达国家的行业门槛很高,以收购的方式跨界是最佳方式之一;四是IT巨头对IT新星的收购,IT行业,即便如谷歌一样几乎在所有技术方向押宝,也不可避免在某项新领域落后,如谷歌收购YouTube。
相比国外大手笔的并购,中国的并购不仅规模小,而且数量不多。这是中国市场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的特点,一是行业门槛低;二是机会众多。
行业门槛低,给新进入者较多的机会。市场机会众多,落后者颠覆行业的机会也比较多。在产业集中和寡头格局形成之前,很难确定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即使是行业老大,也是“老大不大”。
如果中国市场的竞争如同发达国家一样主要是资金、品牌、技术、规模的竞争,那么,中国企业在加入WTO之时就已经注定了结局。然而,让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在各方面都落后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整体发展却比在中国的多数跨国企业更快,这是因为中国充满了机会。对中国市场机会的把握,本土企业无疑掌握了先机。
中国由于市场机会众多,所以竞争一直表现在市场搏杀上,企业并购的较少,即使有,也是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收购。中国的很多行业还处于成长期和成熟初期,这个时期是行业的厚利时期,资本原始积累速度比较快。同时,在行业升级过程中,落后企业同样有创造奇迹的机会。处于这个时期的企业,谁甘愿被收购?
10多年前,中国发展最快速的行业开始了产业集中,如家电行业。产业集中过程中,竞争失败的企业被低价收购。那个时期的并购是“低成本扩张”,如海尔激活“休克鱼”。
现在,有更多的行业进入成熟期,行业门槛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不过,这轮并购却不是10年前的“低成本扩张”,而是溢价收购为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战略机遇消失的情况下,落后企业有了自知之明,不再谋求颠覆行业,而是谋求以适当的价格出售变现,收购给了企业变现的机会;二是资本市场的成熟,让一些优势企业意识到资本竞争的效率比市场竞争的效率更高,愿意溢价收购,拿时间换空间。
与国外相比,发达国家的IT业收购更为频繁,中国的传统行业并购机会较多。可喜的是,在积累了规模和资本的中国IT行业,并购现象也在增多。与传统行业因为竞争失败而被收购相比,IT的收购赌的是新技术所创造的未来。
“机会教育”很必要 篇11
又有一次,我与孩子为了买一瓶玻璃罐装的酱油,在烈日当空下走了好长一段路,问了许多商家,最后好不容易买到的时候,母子俩早 已汗流浃 背 , 我说 :“唉!即使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想要的东西啊!”从此孩子在购物付款时,也必定感谢对方,因为他知道,人与人间的许多互动,必须在彼此协助与互惠中方能完成,应当尊重、感恩每一个人。
这些,就是最好的机会教育。父母唯有在适当的时机,用最轻松自然的方式 (一两句话或简单一个动作),不着痕迹地给孩子一些启发,让孩子自己从中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