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与修养

2024-10-22

机会与修养(精选3篇)

机会与修养 篇1

摘要:探讨了在施工索赔管理工作中如何及时、全面地发现和把握潜在索赔机会,做出正确的索赔决策,并结合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期更好地处理好建设工程中的索赔问题。

关键词:索赔机会,索赔决策,管理,应用

索赔是指在工程承包合同履行中,合同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没有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所设定的义务而遭受损失时,向对方提出的赔偿要求或补偿要求。

建设工程施工中的索赔与反索赔,是工程管理者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从索赔管理方面看,只要在履行合同中发生非乙方原因的事件,都会给乙方造成索赔机会;反之,也会给甲方造成索赔的机会。然而由于各索赔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或经验的差别,对索赔机会的认识不同,对施工索赔管理工作中的潜在索赔机会未能及时、全面地发现,影响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索赔决策。

1 施工索赔决策的一般过程

根据施工索赔决策的特点,施工索赔决策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从狭义上可把施工索赔决策问题分析分为四个过程:潜在索赔机会分析过程、索赔机会发现过程、索赔博弈过程、索赔处理过程。广义上,前两个过程可以统称为索赔机会发现过程,后两个过程可以统称为索赔问题的处理过程。

2 施工索赔决策过程的分析

2.1 潜在索赔机会分析

潜在索赔机会分析开始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一直持续到工程项目竣工,该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分析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的缺陷,比较这些文件中所界定的工程项目内容与实际环境的差距,如地质条件的描述。在进入实际工程实施阶段后,对合同规定之外的事项要加以高度关注,并跟踪其发展趋势,看是否有导致索赔机会成立的可能。这个阶段所得结果是一些索赔机会的触发点,并没有完全确定的证据来支持。该阶段的分析主要根据成本、进度、事态、合同四个方面,在得到潜在索赔机会的触发点之后就需要判断索赔机会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带有人为经验的主观过程,相对客观的处理方式是统计分析以往相似的索赔案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2.2 索赔机会发现过程

索赔机会发现过程是在确定了潜在索赔机会的触发点之后,根据所确定的索赔机会的初步发展方向,通过成本分析、进度分析、事态分析、合同分析,逐步求证索赔机会是否成立。在施工索赔决策过程中,索赔问题的求解也就是索赔机会的发现最为重要,问题的求解就是搜索出支持相应索赔机会成立的所有索赔数据的可逆过程,其中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求解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可能同步进行。在此过程中,索赔人员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做出判断,最终确定索赔机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2.3 索赔博弈过程

索赔博弈过程是承包商、业主、监理工程师三方的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包商的最终决策并不会完全依据客观事实,很多主观因素会影响最后的结论。承包商会从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全局以及未来的合作局面考虑,对是否提出索赔做出判断。但即使不做出索赔的决定,及时发现索赔机会对承包商也是非常有利的。

2.4 索赔处理过程

索赔处理过程就是提出索赔请求,与监理工程师、业主谈判,以获得满意的索赔额为目标。该过程从合作谈判方的角度看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涉及到的技术和理论与索赔博弈过程相同。

3 施工索赔机会的识别方法

3.1 合同条款分析和运用

合同是合同双方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的最高行为准则,是索赔提出和解决的依据。合同分析就是对合同文件进行完整、全面、详细的分析研究,切实了解合同规定的缔约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预测合同风险,分析进行合同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以便采取有效的合同管理策略和索赔对策。

项目合同是工程索赔的重要依据,无论承包商还是业主,都必须信守合同,平等诚实,按合同规定办事,否则,一旦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都应当予以补偿。应用工程合同条款进行索赔,则必须熟悉和掌握有关合同条款,领会合同条款的实质精神,但应用合同条款索赔不是孤立的用单一条款,往往一项索赔事件发生时,会涉及几个合同条款,需要综合考虑予以应用,合同条款的规定一般都相当严谨和具有逻辑性,但不乏其灵活性,同一索赔事件也有因引用合同条款不同而发生争执。因此,做好合同管理,熟悉合同条款及有关法律法规对索赔工作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3.2 工程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指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不断监测施工进程中各种费用的实际支出情况,并把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一旦发现偏差,立即进行原因、责任分析,以辨识和谋求索赔机会。

工程成本差异分析是有效成本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成本差异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若是由非承包商的客观原因或业主原因造成,承包商则可针对这种差异分析提出索赔申请,若是由承包商自身施工管理或技术上的错误,或预算上有误,可通过合理的成本差异分析发现错误,并予以改正。

承包商要发现和把握索赔机会,保持准确的工程成本记录与财务核算是其索赔的基础,可以统计分析出累计成本发生数,实际成本超预算等,以发现索赔机会,准确提交索赔申请报告,并以科学的财务数据为索赔提供有利的证据。

3.3 工程进度分析

工程进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与实际进度总有差异。对承包商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地调整进度计划,另一方面分析和比较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之间差异的原因,看其是否存在着可据以索赔的工程变更、业主延误干扰等情况,以便及时抓住索赔机会,进行索赔。

适时进行索赔,要求承包商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索赔事件按发生的时间次序与整个工程的进度安排统筹考虑,以免拖延不决。如对每一个索赔事件的发现、申请、查证和协商解决等花费或拖延很长时间,一旦拖至工程完工,索赔要求就会成为一纸空谈。对于索赔机会的寻找和分析,应该从投标阶段开始,一直延续至工程施工全过程。

3.4 事态分析

发现潜在索赔机会的另一种方法是密切关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由业主应承担的责任引起的重要事件。一旦出现某种重大事件,承包商应尽早分析其可能对工程造成的影响,及早提出索赔意向,以免丧失索赔机会。

可能造成生产率降低而引起损失的事件有:

1)由业主原因造成承包商不得不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施工;

2)加班作业;

3)工作岗位劳动力数量或结构的变化;

4)过多的外来人员参观工地。

如果承包商事先针对各类索赔,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从大至小列出一份事件分析表,将会大大提高承包商辨识和发现潜在索赔机会的能力。

4 案例分析

某水电工程混凝土配合比强度标准,在投标时依据合同文件的技术条款约定为85%(或90%)的强度保证率,而实际施工时施工图纸设计要求为95%的强度保证率,提高了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强度标准,造成了承包商所施工的53万m3混凝土中多耗用水泥9 000 t、粉煤灰13 000 t。承包商通过在大量复杂的合同文件、各种工程资料、财务会计资料中分析研究索赔机会、索赔理由和证据,在提交索赔报告后,派专人经常与监理工程师、业主进行接触,加强沟通,分析成本提高的原因,发现混凝土强度保证率标准的提高,引起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导致混凝土单价提高。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水泥、粉煤灰用量增大是因为混凝土配合比强度保证率85%(或90%)变为95%所造成的,属于改变合同中混凝土配合比强度标准,费用应由业主承担。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调差索赔是一个典型的单项索赔案例。通过索赔机会的分析和识别,及时发现影响目标实现和计划执行的潜在因素,是该案例索赔成功的基础。

5结语

承包商能否进行卓有成效地索赔管理,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其索赔机会的辨识能力。及早识别和发现潜在索赔机会是承包商进行有效索赔的基本前提,承包商进行索赔分析与管理的其他方面几乎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为了更好地处理好建设工程中的索赔问题,须从加强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计划和施工合同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建设.土木工程索赔方法与案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黄福宁.合同违约索赔[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3]黄庭红.浅谈工程索赔与控制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16):253-254.

机会与修养 篇2

1.1 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基础”中法律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层面多而细,知识点繁而杂,教材中罗列了上100部法律法规,其中较为详细的就有30余部,内容大而全。这也导致了教材中的分级标题多。从法理学到宪法、基本法、诉讼和仲裁以及调解制度等,把法律体系基本囊括在内,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理论性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在十多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的话,很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结果是理论灌输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教材以理论叙述为主,案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不易读下去,导致他们对本课程学习丧失了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精选一些现实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结果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1.2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期望与实际教学结果落差较大

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具体,所侧重的是对人们行为提出禁止或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对人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培育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健全的用法能力,具备自觉的护法意识,对当代的高职生来说,既必要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现实中对法律问题或现象不懂或困惑的地方比较多,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很强烈。但他们实际拥有的法律知识不多,一方面痛恨社会上的侵权行为,另一方自己却出现了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出现认识与行为的分裂。他们内心有拥有强大的法律知识去维权或充当社会正义使者的渴望,因此,他们想通过“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学习来获得强大的法律知识来达到目的。可实际结果是自己的期望与教学实际效果出现很大的反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2 结合高职生实际,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单元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2.1 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了解法的产生、本质和历史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创制和实施、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会全面了解,对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去提高法制观念和树立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完整的学习,会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但实际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法律实践能力不高而变得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部分法律概念有认识,但对于跳出理论范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远远不够。如学生对书写民事诉讼状等最起码的法律技能就不具备,这与我们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没有实效性可言。

2.2 在总目标框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法律素质是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开设“基础”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课程法律部分的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在宪法为指导基本框架下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在法律意识和控制观念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由于高职生的认知状况和身心发展有自身特点,他们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对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的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热议的重点话题,但受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动态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很容易导致思想和言论偏激,行为易走极端。以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的总目标框架内,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进行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课程教学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理法律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法律技能。

2.3 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是课程的价值追求

自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方略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高职生来说,法治精神的培养注定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成为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生活经验表明,一些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甚至精通法律运作方式的专业人士也会贪腐枉法,并设法规避法律的制裁;历史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用“剥皮揎草”的酷刑惩贪治腐,然效果甚微,往往是“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然则风俗之未能移易。”对法律的自觉服从依赖于公民的法治精神,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心理学研究已表明,要确保规则得到遵守,信任、公正、可靠、合群这类因素远比强制重要。恰恰是在法律得到信赖而无需强制性制裁的情况下,法律才行之有效;依法治世者就不必带着警察到处出现。”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化,是对法律的权威性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任何建立法治社会的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高职生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高,有参与法治建设的强烈要求。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等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深恶痛绝,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当将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升至首位。这也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总之,高职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用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担有此重任,因此提高“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课程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真正得提高,让他们也受益终身。

摘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对获得强大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水平和意识的渴望与实际教学实效性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实事求是地针对高职生的实际状况,加强对课程教学单元目标的研究,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特点,法律修养,课程单元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中华书局,1985.

[2][美]伯尔曼.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机会与修养 篇3

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不是不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代表了声乐演唱者和声乐教育领域较高的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 除了有娴熟的专业基础做后盾外, 更重要的是他们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积累, 正是如此, 使得他们成为具有非凡气质和独特人格魅力的人, 成为中国声乐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 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文化修养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

理论与研究

--------

物认知多少, 把握多少, 运用多少。如果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这个人的文化修养就深厚, 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审美尺度、价值取向等, 就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从而变得深邃而深刻, 丰富而博大, 厚重而成熟, 向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去显示自己的本质力量。

艺术修养就是艺术家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培养在各自的艺术专业领域里展现出的艺术水平。它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 也包括对各个门类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 能够主动的、充分的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协调起来, 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艺术修养对人的情感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 可以培养人的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 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二、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属于表演艺术, 需要通过演奏、演唱, 才能为人们所感知。音乐表演是表演者在自身文化基础和音乐理解力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重新解读和建构。音乐表演, 如同戏剧表演一样, 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这种创作不是机械地再现原作者的构想, 而是表演者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的二度创作。表演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他的表演只能是干枯无味。我国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傅雷在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大意是:你要做一个钢琴家, 首先要做一个人, 之后是做艺术家, 最后才是钢琴家。以下我从演唱和演奏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 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对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

声乐表演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个人歌唱技术、技艺的表演艺术, 是作曲家个人生存状态、思想感情的外射, 是对现实世界与心灵生命相关联产生的情感表达, 是通过演唱者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艺术形式, 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因此, 声乐表演艺术是对演唱者技术、技能的表现, 是歌唱者对音乐作品的风格表现及对作曲家创作风格和作品包含内容的表达。

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能使演唱者把握处于不断变化中的音乐运动形态, 可以较好地运用其内心听觉, 也能在头脑中形成音响运动图像。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 良好的乐感尤其重要, 因为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内在感觉, 而且还会通过音乐表演体现为实际的音乐音响。音乐表演者在乐感上的任何缺欠都必然会在音乐表演中暴露无遗, 并对音乐表演造成损害。尽管乐感的形成受着先天条件的影响, 但是, 没有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难以完善。一位演唱者如果具备了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那么其一定会在声乐表演中去追求并有可能获得最佳的演唱感觉。当演唱者进入演唱意境后, 就只能凭直觉去把握了, 这就是音乐表演的感觉。然而, 凭感觉的表演, 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 但其中却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闪烁着“修养”的火花。

歌唱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可帮助演唱者轻而易举地进入忘我的“下意识”的境地。凡掌握“下意识”的演唱程度越高的演唱, 越有迸发情感意识的余地。歌唱者, 在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自然引导下, 既能充分调动自身平素的情感积累, 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 又能获得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情感。这种真实的投入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生活局限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情感体验。

(二) 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对器乐演奏的重要作用。

器乐演奏从根本上说是一次表现音乐内容, 反映演奏者文化修养的外在艺术表演行为, 它的一切技术表现手段都是为揭示音乐的内容为表现意念而服务。而所有意念及想象又必须通过技巧才能被清晰地传达出去, 而各种技巧的表现又不是机械的, 是有感情、有生命、有内容的。辉煌的技术是演奏的前提, 但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会使演奏放出更灿烂的艺术光芒。

上一篇:系统性家庭治疗下一篇:庭院式民居